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养殖建设

农村养殖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5 18:12:27

农村养殖建设

农村养殖建设第1篇

[关键词] 农村 种养殖场 沼气 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86-01

引言

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形成了一系列的菜篮子计划和农业工程,其建设的速度非常快。种养殖也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农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农牧经济更加活跃。尤其是在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农业经济,但是也应看到一些种养殖业中后期的大量粪便排泄物,也越来越严重。如果对这些废弃物加以利用,形成沼气,就可以解决种养殖业的水污染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形成了较好废物回收利用,使得营养元素进行二次利用。

1 沼气工程效益分析

沼气综合利用工程科学根本上改变干草、粪便等传统有机物的利用方式,促使资源利用率提高,且将养殖业及种植业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种养一体化,经沼气工程建设,将沼气作为纽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将人畜粪便投入到沼气工程中进行发酵之后,可对人畜粪便内计生的病毒性病原、细菌性病原、寄生性病原、蚊蝇虫卵等沉降灭杀。沼气工程处于密闭的环境中,微生物分解物质及代谢能量吸收或释放的惰性物质可于池内被循环利用,不会造成华景污染。另外,人畜粪便经沼气工程发酵之后,可作为作物肥料,或用于浸种、喂猪、养鱼等,或直接向河流排放,不会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因此,沼气工程建设的效益十分显著。

2 惠来县农村种养殖的沼气发展情况分析

广东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全省畜牧集约化养殖业发展讯猛,畜禽养殖已成为农业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1年全县生猪出栏肉猪27.81万多头、家禽1199万只、生猪年末存栏量24.05万头,牛年末存栏数1.673万头。在畜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猪粪便无法及时处理,造成种养殖场污水四溢,蚊蝇孳生,严重影响养殖场的防疫和安全生产。

目前全县种养殖户有100多家,只有8家种养殖场通过国家扶持补助,建设沼气厌氧发酵池的污水处理工程,大部分养殖场通过简易设备污水处理,部分污水直接排放,对附近农田的污染较大。同时,果树直接施用污水,病虫害增加,每年要施用大量的农药,给食品安全生产带来隐患。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和生活用水质量,致使病菌的传播,对附近人民生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处理种养殖场污水,治理环境污染迫在眉睫。粪便无法及时处理,造成种养殖场污水四溢,蚊蝇孳生,严重影响养殖场的防疫和安全生产。

3 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场沼气建设的措施

惠来县当前大力发展农村种养殖场沼气规划建设,已建成的8家种养殖场形成畜禽污染治理肥料饲料生态循环系统,并为养猪场提供了日常燃料,且将养猪场的粪便变成周边农作物用肥料,真正将养猪场污染问题变害为利。

为推动惠来县农村沼气工程的建设,使惠来县的农村经济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针对本县的情况,特提出如下措施:

首先,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惠来县农村配套专项资金落实。尤其是对农村沼气建设的扶持和资金投入,应保障已建各种养殖场的沼气工程项目的专项资金到位。引进新工艺和新技术,力争沼气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完成本县农村中仪器建设综合治理,达到运行标准。

其次,要重视沼气建池控制,避免出现盲目建设。在建设沼气池的时候,一般要根据适宜建池种养殖场进行建池,有条件的种养殖场积极、自愿建池。要有一定的资金和劳动力,保证后期手续的齐备,养殖场内可以科学建设沼气池,要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保证配套项目建设的稳定实施。

再次,要加大对技术服务培训,保证高标准建池。建池的质量对项目工程有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对农村沼气技术培训,实行阳光培训,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技术,打造一支有较强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技术队伍,保证沼气工程的顺利完成。

4 养殖废水的处理以及综合技术利用

在处理废水研究时,应用较多的工艺方法主要有物化处理,以及好氧处理、自然生态处理,和厌氧处理,这些处理方法在现实应用中往往是相互组合的。在养殖废水的处理过程中,一般是从生产环境上考虑,在源头上进行改善并减少污染。使用干清粪工艺,避免用水冲洗,这样将粪便清理出去,不和尿污等混合排出。这种工艺节约用水,还可以减少废水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清粪工艺。

运用物化技术,将氮磷营养进行回收,在养殖场中的废水氮磷含量很高,在处理中属于技术难度较高的工艺。可以运用化学沉淀方式进行处理,将废水中氨氮进行转化,并释放出营养元素,并有效解决氮回收以及氨污染等情况。

对于养殖污水的处理以及综合利用是比较重要的,利用污水进行供给农作物之外,还可以供给肥分,提高土壤肥力,这种自然生物处理方法,使得污水在土壤中进行自净。

5 工艺流程

5.1 粪便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5.2 工艺流程说明:

5.2.1 污水的预处理

畜禽粪采用人工清出,堆沤后出售,猪尿和猪舍冲洗水先经沉砂井沉砂,再经格栅,去除废水中大的悬浮物体,自流进入集水池。

5.2.2 水力筛网

进入集水池的废水由泵泵入水力筛网,以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体和畜禽羽毛等杂物,更有利于厌氧发酵和避免管网的堵塞。水力筛网筛出的浮渣部分出售和直接用于合作社甘薯生产基地。

5.2.3 废水的水解酸化

由于种养殖场废水的特殊性,其废水中纤维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水解酸化的作用在于降解部分悬浮物质,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质,提高畜牧废水的可生化性能,有利于厌氧消化。

5.2.4 废水的厌氧消化

采用混合式发酵工艺,该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少、CODcr去除效率高、耐冲击能力强、管理维护方便等特点。

5.2.5 沼气的净化贮存与利用

沼气作为清洁高效能源,热值为5500大卡/m3,不允许向外排放而形成第二次污染,沼气必须加以完全利用,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净化塔后进入沼气贮气柜,沼气在经过阻火器后,供食堂和发电用。

5.2.6 氧化塘和鱼塘

经厌氧发酵后的液肥进入沼液沉淀池,经沉淀后进入氧化塘,经氧化塘氧化和塘中的水生植物除去部分氮后进入鱼塘养鱼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处理和利用养殖污水,能够有效减少污水,加强种养殖场的沼气建设,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废水二次利用,减少废水零排放,不仅使大部分固体物质实现厌氧发酵,并产生沼气,沼渣,这样可以生产有机肥,有效改善环境,并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召. 对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构想[J]. 商品与质量, 2011, (10):217-218.

农村养殖建设第2篇

关键词: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建议

1基本情况

湖南省新化县总面积3642km2,辖26个乡镇、2个林场、1个办事处和1个开发区,1188村级机构(其中行政村1142个、社区46个)。该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西,属亚热带气候,地貌属山丘盆地,西部、北部雪峰山主脉耸峙;东部低山或深丘连绵;南部为天龙山、桐凤山环绕;中部为资水及其支流河谷。据新化县统计年报显示:全县2014年底人口147万,养殖业所占农业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1%上升到2014年的65%(达65亿元),养殖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第一大产业。2015年全县出栏(笼)生猪、肉牛、肉羊、家禽分别为166.6万头、10.2万头、11.9万只、571.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4.6%、9.6%、6.3%和3.3%,水产品3.1万t,同比增长6.9%。

2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队伍的设置与管理

2.1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的设置

新化县没有设置村级农技推广机构。2007年以前,也没有村动物防疫员,更没有村级养殖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和养殖技术推广工作均由原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负责。自2008年4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农医发[2008]16号),乡镇才聘任兼职的村级动物防疫员。新化县则按3~4个行政村配备1个村防疫员,并由兼职村动物防疫员履行村级养殖技术推广职责,1名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负责2~5个村的动物防疫和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2.2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的管理

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由乡镇养殖技术推广机构即乡镇畜牧水产动物防疫站管理,县养殖技术推广机构即县畜牧水产局负责业务指导与培训。乡镇养殖技术推广机构对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动物防疫员)采取聘用制管理形式,签订完成责任区域养殖技术推广任务(防疫任务)为内容的劳动合同管理模式,每半年进行一次验收与考核。

2.3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的报酬

鉴于新化县是部级贫困县,自2008年起,聘用的村级养殖技术推广人员(动物防疫员),县畜牧水产局将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贴,按每村每年600元的标准,报县财政下拨至乡镇财政所,由各乡镇财政所统一负责发放。之后,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补助逐年增加,2014年每村每年增加到1500元,2015年仍然维持在2014年的水平。县财政没有配套拨付经费。各乡镇根据各自的财政状况,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对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动物防疫员)实行奖励或补贴方式,保证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动物防疫员)报酬每人每月不少于500元,报酬最高的每人每月达1300元,以尽量稳定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

3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队伍现状

2015年全县除有村级动物防疫员321名,同时兼任养殖技术推广员,没有村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平均每人要负责近4个村动物防疫工作和养殖技术推广工作。

3.1人员年龄日趋老化

从表1可以看出,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人数出现递减趋势。2010年364人,2015年为321人,5年共减少43人,减少比例为11.81%。由此说明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流动性大,不稳定。从年龄结构上看,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日趋老化。2015年30岁以下的村防疫员仅占5.6%,比2010年下降了5.41%;2015年50岁以上的占42.37%,比2010年上升了5.74%,其中,2014年年龄最小的24岁,年龄最大的74岁。

3.2文化程度较低

从表2可以看出,具有大专学历的仅有16人,占整个村动物防疫队伍的4.98%,其中兽医及相关专业的只有12人,占3.7%,具有兽医及相关专业的中专学历的42人,占比为13.08%,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比例高达42.68%。

4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4.1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仅设到乡镇一级,没有设置村级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新化县作为养殖大县,也是生猪养殖全国百强县,有稻田养渔、基础母牛扩群以及草食动物新技术推广项目,牵涉面广。在这一情况下,赋予兼职村动物防疫员履行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职责,但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随意性大。

4.2工作报酬低,队伍不稳定

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的报酬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和各乡镇财政发放的补贴和奖励,付出的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一方面,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工作强度和工作报酬反差更大。许多年轻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员改行或选择外出务工,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更不愿意做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工作。相当数量的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员由村干部或村医生兼任。

4.3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

当前的畜牧水产工作任务重,责任大,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员既要做好动物免疫工作,又要负责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因新化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步履艰难[1]。大部分乡村是山地地形,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畜牧业生产条件落后,养殖户分散居住,大多数草食家畜养殖业建设在没有公路的山坡、河谷,技术推广员来回奔走,劳动强度大。另外,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对新科技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科技推广起不到应有的增产增收效应。

4.4年龄偏大,专业素质差

全县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人员中,51岁以上的136人,占总人数的42.37%,甚至有些70岁以上的仍然工作在一线,年龄普遍偏大;初中及以下文化的有137人,占总人数的42.68%,兽医相关专业人员54名,仅占16.82%,大部分仍然是子承父业。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质较差,业务技能不高。

5加强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5.1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含养殖技术推广)

1)建立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质,其工作开展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省有关文件精神,整合全县农业、畜牧水产、农机、水利、林业和扶贫等涉农部门在村一级的农技推广力量,以现在的村动物防疫员队伍为基础,建立村级农技推广队伍。制定操作性强的《新化县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管理办法》,对村级养殖技术推广的内容、标准、机构、人员、经费等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每村配备一名兼职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员;各乡镇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和财力,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将村动物防疫员的报酬与村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有机结合。2)明确村级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养殖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县级涉农主管部门与乡镇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县乡共管、以县管为主[2]。明确由县级涉农主管部门负责考试考核、技术培训、建立档案,会同财政部门开展工作督查、安排落实经费;乡镇人民政府负责选聘、管理、年度考核、及时补充后续力量等工作。3)设立村级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资格与通道。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明确村级农技推广人员的资格条件、评定标准;建立村级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开辟村级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将村级农技推广人员纳入政府工作管理和服务对象,促进对村级农技推广人才的开发和利用。

5.2加大投入,保障村级养殖技术推广队伍稳定

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文件精神,根据国家财政补助标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1∶1∶1的比例进行补贴,并将村动物防疫员队伍补助纳入各级财政预算。2)由县级财政部门将村级农技推广经费列入预算,切实解决村级农技推广队伍的工作补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问题;改善工作条件,确保村级农技推广队伍能够稳定、有效地开展工作。3)加大投入,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区,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转变重防疫轻发展的观念,打造地方优势产业,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作用[3]。

5.3建立村级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进出渠道

1)建立村动物防疫员选聘与退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员聘用机制,规范选聘程序,对现有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防疫员)员进行考核清理,对不能胜任的不予聘用,对能胜任的签订完成责任区域养殖技术推广任务的劳动合同和责任书,聘用时间最少为不少于3年,一般以5年为期最适宜。优先选聘大、中专毕业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科班生进入队伍。2)拓宽村级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进出通道。通过“三支一扶”的支农专项、“特岗计划”和大学生村官等途径,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4]。同时对具备较高专业管理才能与专业技能、又符合必备条件的,按照规定程序选聘到乡镇包括畜牧水产动物防疫站的七站八所等事业单位或推荐到村组任职。

5.4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村级农技推队伍培训

1)整合培训资源。建立由组织部、人社局、农办、农业局、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参与的培训协调机制,加大对师资、设施、经费、培训对象等的统筹调配。2)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因地、因人、因时确定培训内容。因地就是围绕特色产业举办培训,实现培训为当地经济服务;因人就是对口培训,注重实用;因时就是根据时令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使培训不与实时农业生产脱节。3)改进培训方式。由县畜牧水产局与县农职中学及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联合举办培训班形式,采取课堂讲授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村级农技推广员进行培训;建立互联网络技术培训平台,推广远程教育[5]。4)创新培训与服务管理模式。采取“培训+职业介绍服务”、“培训+小额贷款服务”、“培训+就业服务”的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胡瑞法,黄季馄,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管理世界,2004,(5):50-57.

[2]邵振中.关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4):76-77.

[3]龚国斌,刘应高,伍光文.新化养殖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CD].基层农技推广,2015,3(11):12-14.

[4]隋丽丽,解晓亮.“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建议[J].教育与实践研究,2011,(7):222-223.

农村养殖建设第3篇

一、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情况

(一)农业面源污染情况

1.畜禽养殖现状

畜禽养殖业是我市农业传统主导产业,主要为生猪、肉鸡和湖羊三大养殖品种,其中肉鸡和湖羊产生的粪便直接作为有机肥得到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为生猪饲养产生的粪尿、污水和沼液的排放。目前全市共有养殖户13231户,存栏生猪23.1万头,其中存栏20头以上养殖户1235户,共存栏生猪16.4万头,占全市存栏量的71%;存栏20头以下养殖户11996户,共存栏生猪6.7万头,占全市存栏量的29%。通过前期整治,目前全市生猪存栏20头以上养殖户已治理的有661户,已治理场户生猪存栏量约占全市生猪存栏量的63%。

2.温室甲鱼养殖现状

据统计,全市共有温室甲鱼养殖户2058户,养殖面积总计270.6万平方米,分布于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袁花、海洲等镇(街道)。其中许村镇有养殖户1891户,占全市总养殖户数的92%,养殖面积246.2万平方米,占全市养殖面积的91%,虽然温室甲鱼养殖主要集中在许村镇,但是养殖户分布于许村的各个村、组,分布较散,而且养殖规模普遍较小。温室甲鱼污水排放集中在养殖后期,养殖前4个月由于池内水位较低,基本不产生污水排放,养殖后4个月每隔7天排一次污水,排污量较少,春节前后甲鱼起捕时,养殖池内污水一次性排空,因此近97%的污水集中在春节前后排放。

3.化肥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化肥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尤其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化肥利用率低,流失严重,同时也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和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市通过测土配方、推广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肥药减量增效工程,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使用化肥8249吨(折纯),农药948吨,分别比2006年下降17.2%和8.7%。2010年,共开展测土配方面积52.3万亩次,开展统防统治面积2.8万亩,推广使用有机肥15.6万吨(含畜禽养殖有机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102吨(折纯),有效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强度。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我市农村目前共有村(社区)182个,农户137105户。近年来,通过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村庄整治和“两新”工程集聚,已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村覆盖率100%,其中有23个村(社区)开展了污水纳管建设。目前全市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9158户(其中净化池处理42615户,接入污水管网6543户),通过“两新”工程集聚农户10660户(集聚点配套建设雨污分流设施),两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3.6%。

(三)水源地保护区情况

1.养殖业情况。全市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内共有水产养殖场3户(长安2户、海昌1户);全市二级水源地保护区共有养殖户7户,均为生猪散养户且全部在海昌街道。

2.农村生活污水情况。全市水源保护区共涉及农户1438户,其中一级保护区626户(许村174户,长安397户,海昌55户),二级保护区812户(许村502户,长安115户,海昌195户);全市水源保护区已治理农村生活污水1171户,未治理267户,其中长安镇水源地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已经全部完成治理,许村镇水源地保护区有257户未治理,海昌街道水源地保护区仅利民村10户农户未开展治理,且该区块已经列入市拆迁计划。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要求,坚持“科学治水,铁腕治污”,以改善农村生态水环境,着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为出发点,以遏制农业污染排放、减少化学农资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模式为工作重点,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为典型带动,全方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工作,推进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全市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防治,到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2011全面完成生猪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整治,2012开始启动实施20头以下散养户治理,到2015年完成治理3600户;畜禽养殖污染后续管理服务体制进一步完善,实现已治理场后续服务全覆盖,养殖业准入制度有效实施,禁、限养区政策全面落实。

2.存栏生猪200头以上养殖场全部实行农牧结合饲养模式。

3.实现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全覆盖。

4.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1.5万亩以上;实施测土配方266万亩(次);实施统防统治21.78万亩;实施绿色防治技术14.67万亩。

5.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2个、示范项目5个。

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以上。

7.强化重点区域防治。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水源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源地保护区内生猪散养户全部实施整治,2012年7月底前完成一级保护区内水产养殖场搬迁或关停。

三、工作任务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因地制宜与分类发展相统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精心组织实施七大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进养殖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积极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大力宣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理念,鼓励和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构建符合发展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结构、生产方式、运行机制、服务体系和政策框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助推全市水环境提升。到2015年,争创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2个、示范项目5个。

(二)产业结构调整工程

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科学制订畜牧产业、水产产业发展规划和养殖业准入意见,依照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和控制养殖总量。提高畜牧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水平,加快转变养殖业生产方式,加大对规模畜禽养殖户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社,积极创建名牌产品,通过市场机制逐步扩大规模化率,减少中、小散户饲养。鼓励甲鱼“两段”法养殖和全程池塘养殖,引导温室甲鱼养殖户在利用原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向低环境污染、高经济收益的种植业转产。到2015年,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80%,按照每亩耕地配套0.5头生猪的载畜量控制区域内养殖存栏总量,年饲养量控制在50万头以下。

(三)农牧结合推广工程

把农牧结合作为深化和巩固养殖污染治理的主抓手,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际的各种农牧结合模式,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种养业协调平衡发展。探索和建立养殖户与种植户的农牧结合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后续管理服务队伍在农牧结合应用中的纽带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三沼”综合利用,建立市场化的“三沼”利用、服务机制。2010年全市存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场全部实现农牧结合。到2014年,全市存栏2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全面实现农牧结合。(详见附件2)。

(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

加快生猪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治理力度,组织开展粪尿污水直排入河或离河道水域较近的散养户整治工作。强化整治措施,对污染严重、无法治理的养殖场一律实施关停。禁限养政策全面落实,做好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海昌街道)7户散养户的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后续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后续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考核制度,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已治理养殖场污染零排放。2011年,全面完成生猪存栏20头以上养殖场整治,关停禁养区和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养殖场30户;2012年起对生猪存栏20头以下散养户开展治理,到2015年计划完成3600户散养户的治理(详见附件3)。

(五)温室甲鱼养殖污水治理工程

按照“控制发展、有效治理、逐步转型、生态发展”的方针,通过对养殖场污水开展沉淀净化和生态池净化等治理试点工程,积极探索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的有效方法。同时推进养殖污水纳管建设,根据温室甲鱼污水集中时间段排放的特点,通过建造污水储存池和污水收集管道,把养殖户排放污水统一收集到储存池中,利用泵或槽罐车将储存池中污水抽送至就近的污水管道或污水泵站。到2015年,实现温室甲鱼污染治理全覆盖。

(六)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积极推广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技术,推广应用配方肥,提高施肥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冬绿肥种植翻埋、农作物秸秆还田等技术,积极推广有机肥施用,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进一步加大统防统治力度,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全面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喷施;突出肥药减量增效示范引领,全市建立12个百亩肥药减量增效示范区。到2015年,全市累计实施测土配方面积266.08万亩次,推广配方肥6000吨;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1.5万亩以上;开展统防统治面积21.8万亩;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525.4吨(折纯),实施绿色防治技术14.68万亩(详见附件4、5)。

(七)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工程

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结合“两新”工程建设和重大工程拆迁项目建设,对新建居民集聚点实施雨污分流同步配套建设;二是结合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是对农户相对集中、未纳入“两新”拆迁规划和村庄整治计划的保留村庄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是对盐官下河饮用水源头保护区范围内许村镇茗山村、联盟村和科同村257户生活污水未治理农户实施治理。2011年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5000户,争取到2015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详见附件6)。

四、整治标准

(一)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遵循“属地管理,上下联动”、“依法整治,公开公正”、“引导为主,强制为辅”的原则,对养殖区域在已划定的禁养区范围内或养殖设施简陋、养殖方式粗放,环境危害大,不具备治理设施建造条件、治理无望的养殖场(户)实行限期关停;对尚未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或虽已建造部分治污设施但设施不配套或没有正常运行,但主动整改配合意识较好,且具备治理设施建造(或改造)条件的养殖场(户)按照“因地制宜、一户一方案”的方针进行限期治理。

1.存栏100头以上的场户。整治实行“两分离、三配套”,即养殖场实行雨污分离,粪污干湿分离,依据养殖规模建造或修复配套的沼气厌氧池,沼液直接接入沼液贮存池,沼液贮存池不允许设置污水排放口。

2.存栏20头~100头的场户。实行雨污分离,依据养殖规模建造或修复配套的沼气厌氧池和沼液贮存池,沼液贮存池不允许设置污水排放口。

3.存栏20以下的场户。建造封闭式粪污储存池,粪尿污水排入储存池,由农户自行清理。

4.对存栏20头以上已治理养殖场全部纳入后续管理服务,全面封堵排污口,确保已治理养殖场污水零排放。各镇(街道)要按照辖区内沼液产生量,合理布局公共沼液贮存池和污水管网接入口,确保产生的沼液全部利用或送入污水管网。

(二)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整治

1.治理。根据试点结果选择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法,制订治理方案。

2.污水纳管。一是有条件的场直接接入管网;二是运用槽罐车将污水抽运至就近污水泵站。

(三)肥药减量增效

1.冬绿肥种植翻埋。引导并鼓励农民种植冬绿肥并翻埋,主要种植紫云英、黑麦草等冬绿肥。

2.推广秸杆还田:重点推广晚稻、大、小麦机械秸杆切碎还田。

3.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快速、简便培肥地力,推广区每亩年使用有机肥200公斤。

4.配方肥推广应用: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推广相应的专用配方肥,推广区每亩年使用配方肥35.8公斤。

5.加强病虫监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完善病虫监测体系,加强田间调查,水稻等农作物病虫短期预报准确率95%以上;推广水旱轮作、以水压草、灌水杀蛹、昆虫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

(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分散处理。对自然地形复杂的农村自然村、组。农户生活污水经地下管道收集后依地势就地分散或联户(一般联户数量不超过15户)建造净化池。建池地点一般选在河滨和农田排渠旁。净化池分前后两个处理区,前面为厌氧区,后面为兼氧生物过滤区,前后处理区池容比为2:1;池容按每户1立方米设计。

2.集中处理。对小区内排水已采用雨污分流,但污水无法接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收集管道的农村集中新村点,采取集中处理方案。建池地点一般在小区绿化带下,池型分前后处理区和氧化沟,前后池容比例约为2:1,前处理区为沉淀和厌氧消化区,后处理区为兼氧生物过滤区,氧化沟前端设拔风口,沟内分级落差,每户设计有效容积不小于1立方米。

五、政策保障

(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后续服务管理、养殖场关停补助政策按《关于印发市农业生态化建设补助政策的通知》文件执行。

(二)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补助按《市2010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土壤培肥项目实施方案》执行。

(三)统防统治补助资金按《关于预拨2011年粮油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资金的通知》执行。

(四)列入村庄整治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补助资金按《关于印发市农业生态化建设补助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2011年村庄整治整镇整治和待整治村创建工作的通知》文件执行。

(五)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治理在试点结束后确定治理方案和补助政策。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推进。市成立由农业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领导小组,统领和协调防治工作开展。市农经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相关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各镇(街道)要相应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组成工作班子,精心组织和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各项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市农经部门负责制订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防治行动计划,做好统筹协调、业务指导、督促检查和组织验收,密切掌握各镇、街道工作进度和成效,及时分析工作存在问题和总结工作经验。财政部门负责安排落实防治工作补助经费。市环保部门负责养殖业排污许可制度的实施和农业面源污染违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市水务集团负责做好污水管网建设。各镇(街道)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具体负责辖区内防治工作的实施,做到年初有计划、年度有方案、年底有总结;要明确工作职责,落实配套资金,确保防治目标全面实现。

农村养殖建设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以“五化”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会议精神,重点解决村庄内村民门前堆粪和人畜同院等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的问题,切实加强农村“退户进区”工作,推动畜禽生态养殖和粪污综合整治工作,在改善农村生态和农民生活环境的同时,改善和提升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二、目标任务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从2011年开始试点建设,每年扶持发展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20处左右,利用5年的时间,使全市庭院养殖户比较集中且预留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或能够调整出养殖用地的村庄内的散养户退出庭院,进入小区集中饲养,基本解决农村“粪堆”污染环境问题,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三、工作重点

(一)重点区域。将大沽河等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地河流两岸1000米范围内、风景名胜区等区域的畜禽养殖村作为“退户进区”的重点区域。

(二)重点村庄。在重点区域内首先选择庭院养殖户比较集中的村庄进行试点推动,逐步将全市所有畜禽粪污污染严重、村内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农村纳入实施范围。

(三)重点畜种。着重把畜禽粪污排放量较大、对农村环境卫生造成较大污染的奶牛、生猪、肉牛三个畜种作为重点,将村庄内各家各户分散养殖的家畜集中饲养。

四、建设标准

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要达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

(一)奶牛养殖小区:存栏奶牛达到100头以上;小区统一设立门卫传达室、人员消毒室和更衣室以及车辆消毒池,牛舍坚固结实,实行封闭管理;辅助生产区建设草料库、青贮窖、饲料加工车间且功能齐全;建立机械挤奶系统,设有挤奶厅、输奶管、储奶罐、机房和冷却设备;建立粪污处理设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实行供料、配种、防疫、消毒、挤奶、销售、粪污处理“七统一”服务,按照市《奶牛档案记录》地方标准建立档案记录。

(二)生猪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小区统一建设消毒设施,实行封闭管理;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设沼气等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粪尿处理后符合排放标准;建设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实行引种、供料、配种、防疫、消毒、销售、粪污处理“六统一”服务,建立养殖档案。

(三)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肉牛200头以上;小区统一建设消毒设施,实行封闭管理;牛舍为半开放式或开放式,坚固结实,辅助生产区建设草料库、青贮窖、饲料加工车间且功能齐全;建立粪污处理设施,对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生产管理制度、防疫消毒制度、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实行供料、配种、防疫、消毒、销售、粪污处理“六统一”服务,建立养殖档案。

五、扶持政策

对新建成的或经过改造、升级、完善、整合的“退户进区”养殖小区,经验收合格的,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以下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一)受益主体。“退户进区”养殖小区政策扶持的受益主体必须是承建“退户进区”养殖小区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凡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等社会资本出资建设的养殖小区一律不纳入“退户进区”政策扶持范围。

(二)奖补标准。

1、奶牛养殖小区:新建成的小区每处补助80万元;升级改造小区每处补助4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小区机械挤奶厅、粪污处理池、青贮池和消毒通道等公用设施建设。

2、生猪养殖小区:新建成的小区每处补助60万元;升级改造小区每处补助3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粪污处理池和消毒通道等公用设施建设。

3、肉牛养殖小区:新建成的小区每处补助60万元;升级改造小区每处补助30万元。奖补资金重点用于粪污处理池、青贮池和消毒通道等公用设施。

六、申报验收程序

(一)立项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单位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退户进区”建设(改造)计划,各区市汇总、筛选、确定本年度“退户进区”建设单位名单,填写“年度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建设计划一览表”(见附件1),于每年3月1日前报市畜牧兽医局畜牧处。2011年度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建设计划一览表于8月20日前市畜牧兽医局畜牧处。

养殖小区于本年度10月末完成建设(改造)任务,并达到小区建设相关要求和建设标准。

(二)申报及初验。经建设、改造竣工的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于每年10月30日前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专家按照建设标准进行初验。合格的养殖小区,填写“市退户进区养殖小区项目竣工验收申报书”(见附件2),一式三份,于11月15日前,由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连同验收报告一并报市畜牧兽医局、财政局。

(三)现场验收及结果公示。市畜牧兽医局会同财政局组织专家成立“退户进区”养殖小区项目现场检查验收组,按照市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建设标准对申报的养殖小区进行现场验收。12月30日前,对验收合格的养殖小区在“畜牧信息网”进行公示5天。公示无异议后,按评分高低顺序择优确定本年度市畜禽养殖“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名单。

(四)资金拨付。市财政补助资金按相关程序分级拨付区市财政局、养殖小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各区市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根当地土地规划布局和畜禽养殖情况,抓紧制定“退户进区”五年规划,明确畜禽散养比重较大的养殖村名单,规划好各年度“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建设数量、进区养殖户数及补贴资金预算。规划要摸清现状,立足当前,注重长远,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突破难点。一是努力保障养殖小区建设用地。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和镇村利用好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适当调整工业用地指标,为“退户进区”储备建设用地,想方设法做好“退户进区”用地保障工作。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各级财政补一点、村集体及合作社筹一点、入区养殖户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在扶持机制上,市和各市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退户进区”,标准化改造、沼气建设、生态养殖等扶持资金要重点向养殖小区建设倾斜;在运行机制上,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按照谁投入、谁进区、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区建设。三是指导“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凡是由村“两委”牵头承建或由农民联户出资建立的“退户进区”养殖小区,原则上均应依法成立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培养典型。各区市要加强“退户进区”工作技术指导与服务,在小区选址设计、规划建设、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全面技术信息服务,要发展和培育建设标准、管理规范、运作有序、进区养殖户满意的示范养殖小区典型,在规划建设、运作模式等方面为“退户进区”工作探索更多发展形式。发挥好典型小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市“退户进区”工作顺利开展。

农村养殖建设第5篇

市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近年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乡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业种植和水产、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十分严重,工业污染不断向乡村蔓延,城市淘汰“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向乡村转移,主要河流污染严重,乡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环保投入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已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搞好乡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把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任务与措施落实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中,作为乡村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乡村环境保护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改善乡村环境质量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大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乡村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处理(资源化)率达到75%以上;湖泊、水库围网养殖进一步规范,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无围网养殖及投肥养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60%以上;乡村沼气普及率达到35%以上;乡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乡村危险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农药包装物等,下同)安全处置率达到70%以上;全市建设1-2处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建设100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创建1个以上生态县(市、区)每个县(市、区)创建3个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8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2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5个省级以上生态村;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与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乡村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农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三、着力解决乡村环境突出问题

(一)切实保护好乡村饮用水源地。各地要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提高乡村地区自来水覆盖率,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各地要加快制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牌,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和监管,严格控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各项开发活动,集中整治可能造成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和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周边排污单位,依法取缔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制定乡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应急预案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对乡村集中式供水水源及分散式供水水源的水质和卫生监测;加强乡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

(二)进一步加大乡村工业污染监管力度。按照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布局,推动乡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乡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进一步加大乡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要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制定乡(镇)村环境保护规划。加快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各地要选择有条件的区域优先建设一批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结合乡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要制定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规划,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积极推行生活垃圾“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方式。继续抓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危险废弃物的安全集中处置工作,加强危险废弃物收集网络建设,危险废物要在专业场所集中处置。

(四)进一步加大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各地要科学编制畜禽养殖发展规划。禁养区内不得新建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搬迁、关闭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现有、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强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监管,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方式,鼓励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乡村年,各地要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3个以上,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大对养殖水域水环境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合理规划水库、湖泊、河流水产养殖的规模和数量,禁止在水库、湖泊、河港内养殖珍珠,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围网养殖,逐步减少湖泊、水库围网养殖面积,控制投肥养殖,对严重污染水体的水产养殖场所要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水环境敏感区域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方式。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全面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着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严禁在已不满足水环境容量、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水环境敏感的水域最高水位线外1公里范围内从事种植蔬菜、花卉等施用化肥强度大的农业活动。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改进农膜使用技术,减少农膜对土壤的危害。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沼气、秸秆气化等综合利用技术,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调整种植业结构,推行清洁种植,高污染风险区优先种植需肥量低、环境效益突出的农作物。

(六)进一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不定期对土壤进行监测。建立全市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建立预警机制,有效消减土壤污染事故的环境影响和损害。加强土壤监管,严格限制粮食主产区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重点抓好重金属污染土壤及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基本农田保护区、菜篮子”基地等与人民群众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农产品生产地,创建一批土壤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七)进一步加强乡村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搞好环境功能分区,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古树名木。乡村建设应当统筹规划山、水、田、林、路、草、房、厕、池、管线等,合理布局乡村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结合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加大乡村河流、水库、湖泊环境综合整治力度,落实责任,努力恢复乡村水系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重点抓好大别山等重点地区生态建设,开展示范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合理开发矿产、水、旅游等资源,遏制新的人为破坏。开展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病原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的控制与监管,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

(八)积极发展农业循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鼓励建设户用沼气,采用一户一池或多户一池联建的方式,将农户粪便和畜禽废物资源化。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生态型、循环型的新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及秸秆气化等项目。城郊村镇应逐步纳入城市能源供应体系规划,提倡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大力进行节能设施的推广与改造,改变目前乡村生活用能方式和习惯。积极推进农田内循环、种养循环、生态链循环与“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模式。大力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九)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优先在自然条件好,利于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地区建设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生态市、生态县(市、区)生态乡(镇、街道办事处)生态村为重点的四级联创”活动,把创建工作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一批社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生态环境良好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率先达到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环境保护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艰巨性、长期性的重要工作。要把乡村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抓紧解决乡村环境保护的难点问题和影响乡村居民健康的重点问题。要逐步推行和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环境质量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年度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定乡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政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各级政府要迅速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将乡村环境保护纳入中心工作,要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同、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落实专班,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做好乡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乡村环保工作目标和任务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快乡村环境保护工作步伐。

1发展改革部门负责乡村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的审核、乡村环境保护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及审批工作。

2建设部门负责指导制定全市村镇建设整治规划。整体推进村庄整治建设,落实、指导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3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制订全市乡村环境保护规划;负责乡村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建立稳定达标制度;开展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乡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4农业部门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指导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建设、农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农业外来物种入侵生物防治;组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指导乡村“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配合建设部门实施乡村清洁工程。

5水产部门负责开展水产养殖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管,取缔无证养殖和超环境容量水产养殖。组织实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建设。

6畜牧部门负责开展畜禽养殖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组织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7规划部门负责指导乡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湾环境规划的编制工作。

8财政部门负责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级落实乡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积极探索乡村环境保护投入增长机制。

9水利部门负责制定乡村水资源保护规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测与管理,负责乡村饮水安全和水土保持工作,组织乡村水系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10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开展乡村卫生工作。组织乡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卫生学评价及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对乡村改厕予以技术指导。

11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组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

12林业部门负责自然保护区建设、物种资源保护和安全管理、植树造林。

(二)建立健全乡村环保投入机制。乡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事业。征收的排污费中用于乡村环境保护的比例不得低于20%。相关部门的涉农资金中,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乡村环境保护工作。要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筹工筹劳,参与乡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各地要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硬件设施、技术手段和人员队伍建设。制定乡村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指导制定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乡村环境保护,把乡村环保工作职责落实到位。尽快建立、健全推广乡村环境保护服务体系,推广乡村环境保护实用技术。

农村养殖建设第6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安全问题以及农村养殖污水污染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新的重点和难点,如果农村养殖污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建设以和谐发展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能顺利进行。

1 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农村养殖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人工改变农村因素的总体。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动植物、交通道路、设施、构筑物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养殖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由于农村环境是农业,养殖业环境的中心,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2 我国农村养殖污水污染的成因

2.1 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水污染

目前,养殖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农村养殖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影响土壤的酸碱性、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水的性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庭养殖的传统广大农村几乎家家圈里有猪,院里有鸡。近年来中国养殖业发展很快。规模不等的养殖场遍地开花,但也存在汗多问题。如饲料生产监管不严,滥加添加剂。大多数农民环保意识差,缺乏维权意识和基本的污水处理技术。散户养殖比重大:养殖户为节约成本对粪便,污水几乎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农田或水体或露天堆放,造成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且井的选址与厕所,猪圈,堆粪地相距较近。因此,农村养殖对污水排放对农村饮用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 农村养殖业废水污染严重

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畜禽粪便)是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来源。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况,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当地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现已成为农村一大新的污染源。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畜禽粪便对地表水造成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对大气造恶臭污染,甚至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其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养殖污水长时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中的硝态氮浓度增高,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有毒成分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丧失其使用功能,同时危及周边生活用水水质。高浓度污水还可以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盐化严重降低土壤质量,甚至伤害农作物,造成减产和死亡。

2.3 禽畜养殖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重金属元素不像有机物污染能被土壤中的微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物降解,将长期留置在土壤中,导致其含量不断在土壤中增加,从而破环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研究发现,长期使用中高量猪厩肥会明显提高稻田地土壤中的zn,cu生物有效性,其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86.5%,66.8%和42.3%。as总量明显增高。而效态含量增加不明显。可能是饲料中as含量虽高,土壤中点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与日俱增。

3 农村养殖污水的成因及存在问题

3.1 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科学发展观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农业养殖生产过程中,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忽视养殖废物大量排放对农村土壤以及河道的污染。大多数农民对科学养殖、环保养殖知之甚少,不能根据生物生长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法施肥,只是一味单纯地大量养殖,盲目饲养,结果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破环,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养殖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最主要的还是水污染较为严重。要解决农业养殖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

3.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目前,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仍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养殖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3 农村养殖污水处理

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环保规划,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环境因素。城镇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小型养殖场“遍地开花”,造成严重的农业资源浪费和水污染。另外,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有规划目标,但是一旦考虑经济发展,那些破坏环境的项目出现在经济规划中,就全然不受环保规划的影响;或一旦注意到资金、人力、物力的实际流向时,就会注重经济增长计划,而非环保计划。

4 结束语

农村养殖建设第7篇

作者简介:孟园(1992-),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管理。

摘要: 目前,在农业现代化的趋势下,畜禽养殖业逐渐向专业大户等形式转型,但新形式仍存在一些问题。要使专业大户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规模化,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改进。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畜禽养殖大户的经营现状的分析,指出了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产业链不完整、资金短缺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其发展必要性,并对养殖业可持续循环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畜禽养殖;养殖大户;农业现代化;环境污染;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3)04-0088-05

肉、蛋、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营养的主要来源,发展畜禽养殖是我国人民长治久安的主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制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并且正在从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形成了由分散养殖的农户向专业户、专业大户、联合体等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转变趋势。目前,陕西省的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牛、猪(包括野猪)、羊、兔、鸡、鸭、鸽子等的养殖,形成养殖专业大户的数量很少,专业性的大规模养殖场和副业性的小规模饲养户并存,养殖过分依靠人力管理、喂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而畜禽养殖业是上接种植业下连加工业的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它由最初农业的副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创收的支柱产业。提高畜禽养殖专业化、规模化是走向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民称的“大户”是指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勤劳致富的农村能人。目前判断“大户”的主要标准是:自筹资金能力较强;产品定位符合市场需求;有适度的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先进,组织带动能力强;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市场竞争力强;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户和经营主体。目前在农村和一些小城镇有家庭经营大户、顾主经营的农场大户、合作经营的组织大户、农业企业大户等[2]。

所谓专业大户是以户为单位,属于家庭经营性质的农户,其经营的产品具有专业性强,有一定规模,产值应占家庭经营总量的70%以上,户均经济容量要超过当地平均水平1倍以上。因此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是当前推进现代化建设最为实际和可行的路径,原因有四:一是符合当前农村实行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基本经营制度;二是符合农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三是符合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四是符合平民百姓的致富愿望,而发展专业大户的前提是让土地、劳动力、资金三要素充分流动起来[3]。

目前学界关于养殖专业大户的研究很少,能看到的多为纪实性的新闻报道。而养殖大户虽然作为家庭养殖业的必然趋势和符合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但本身发展不完善,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分析。

一、陕西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的发展现状

陕西省的畜禽养殖业和全国一样,一直是以家庭形式为主,虽然经历了由原始饲养管理形式向现代化畜禽管理形式的转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家庭养殖业的不足逐渐暴露:规模化程度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应造成市场适应率低;农户分散造成技术推广难度大。以陕西省旬阳县养猪为例,2000年以前,以分散户养为主,数量较少,规模化养殖更少;2003~2006年全国畜禽不同程度的疫病暴发,肉价一致走低,严重地打击了养猪户的养殖积极性,2007~2008年猪肉价狂飙,给养猪带来了希望,逐渐形成200头商品猪大户,万头商品猪生产村,10万头镇,百万头县的规模。同样在陕西省的凤县,养猪发展也是在经历了数年波折以后,于2008年开始以养猪小区建设、养殖大户发展为重点,加快了百万头生猪大县的步伐,而且建立了千名妇女养猪合作社和汇农养猪合作社[4]。止2012年底,陕西省生猪年出栏在50头以下的有1 223 348场(户),占年出栏比重的26.80%,50头以上的有78 059场(户),占年出栏比重的73.20%(见表1)。陕西省的宝鸡市近年来把发展养牛作为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目前已经拥有陕西省高产奶牛繁育中心、3个千头奶牛场、52个1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有高产奶牛核心群3万多头[5]。另外,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万头奶牛、肉牛养殖场也已经正常生产经营;陕西省的富县止2012年有各类养殖大户320户,其中5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40家,生猪存栏14 400头,1 000只以上的养鸡大户80家,存栏103 650只,截止2012年,陕西省畜禽存栏已达12 317.642万头,鸡蛋总产量780 521万吨,奶总产量263.954万吨,肉类总产量224.066万吨(具体见表2)。然而,我国养殖业虽然已经开始踏上规模集约化之路,形成了养殖大户和规模养殖场并存的格局,但其本身的缺陷和探索初期的不足使其规模化之路走得并不顺畅。目前,我国养殖大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严重

据有关资料显示,1头猪日排泄粪尿6公斤左右,年产粪尿达2.16吨。如果采用水冲式清粪,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20公斤,1个万头猪场日污水排放量就达200吨,年排放量7.2万吨。1个饲养10万只鸡的工厂化养鸡场每天排放的鸡粪高达10吨,1年可达3 600吨[6]。对于这些畜禽粪尿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臭气熏天,污染空气和环境,不利于畜禽生长,使畜禽抵抗力降低。若直接将畜禽饲养场的污水任意排放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传播疾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畜禽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随着粪便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性状和组成改变。同时,畜禽粪尿引起的污染对于养殖场周围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以上各种因素为基础的旅游业有时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另外,饲养场地附近的生活工业区排放的“三废”或生活垃圾污染水源、空气等影响畜禽健康;畜禽饲料中含有有毒有害成分或是在运输途中被污染都会通过食物链污染畜禽;养殖过程中的不合理用药严重影响畜禽健康。

(二)饲养场地选址、规划不合理

目前许多养殖大户的饲养场地仍然采用以往的庭院养殖方式,选址随意,布局乱而散,圈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圈舍与生活区相近,畜禽粪便任意堆放不但使得生产环境混乱,并且难以控制传染病散播,防疫安全问题严重,也对住户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三)管理不科学,人员不到位

当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逐渐提高时,科学严谨的管理就开始凸显出重要作用。在整个养殖管理环节中,重要因素就是人员,其中共涉及到三类人员:行政管理者、技术人员和工人。行政管理者是养殖场的所有者或负责人,负责全局性的综合工作;技术人员则担当设计工艺流程、疫病防治等工作;工人则是参与各个生产环节的直接操作者。大多数的养殖场并不具有全面到位的人员配置,家庭养殖户既是负责人又是工人,技术人员往往被忽略。基础设施就算再先进,没有专业生产技术指导,生产风险会大大增加,取得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

(四)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或断裂

多数养殖大户虽然养殖规模较大,但仍然只进行养殖这一层生产,而地区也没有大规模、多层次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得产品只能以原形态出售,缺乏进一步加工,从而难以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家庭自主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长期处于一种高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局面。但某些地方虽然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然而在加工企业在与农户建立畜产品购销合约时,却忽略了生产饲养原料的获取途径这一要素,使得饲料企业与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或强制规定农户只能用某些企业的饲料,抬高了饲料的价格[7]。这样加工企业得到了原料和产品两端的控制权,养殖户的利润就所剩无几甚至无法经营了。

(五)养殖规模过小,养殖过于分散

养殖规模过小,很难形成企业与养殖户的同地建设和长远发展。从表1的2012年生猪饲养情况看,年出栏在50头以下的有122万场(户),年出栏629.576万头,数量非常大,但仅占年出栏比重的26.80%,50头以上的有7.8万场(户),却占年出栏比重的73.20%。

二、畜禽养殖大户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和农民组织化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典型模式,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技术,为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扩大内需和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消费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养殖大户作为我国养殖业现阶段正快速发展的一种形式和必然发展趋势,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选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由于配套的人员、设施等因素落后于模式的改进,而该模式也只是处于发展初期,因此还存在以上各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条件需求,导致养殖行业难以科学持续地发展。为此,本文试从实际问题出发为养殖大户的发展提供一些改进措施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一)坚持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方向

坚持农民为主,强化政府支持,应在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引导和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入农业方面政府给予畜禽养殖大户支持和帮助。创新合作组织发展机制、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农村经营管理服务机制。坚持市场导向、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资源集约、资本集约、技术集约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农业生产功能,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以生猪、奶牛为重点,创新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规模扩张。提升陕南、关中生猪发展水平,加快渭北果区生猪产业板块建设,根据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到2017年在全省建成25个年出栏50~100万头的生猪大县;实施奶牛高产创建工程,构建关中高产奶牛良种核心群,建设关中、渭北肉牛基地县和秦川牛核心区;以肉羊、奶山羊为重点,抓好陕北白绒山羊和关中奶山羊基地县建设,这些规划为养殖大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二)发展良种繁育示范村和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

发展良种繁育示范村和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实施地方品种资源保护项目,建设秦川牛、关中奶山羊、关中黑猪、白绒山羊等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场。陕西省拟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方面:建设3个区域性生猪原种猪场、1个1 500头PIC曾祖代猪场、50个种公猪站和一批基础母猪存栏1 000头的扩繁场、存栏600头以上的商品代场。实施奶牛高产良种引进工程,建立关中5万头高产奶牛核心群。建立3 000头秦川牛基础母牛核心群。改扩建15个基础母羊存栏500头的奶山羊、白绒山羊、肉羊良种繁育场。在关中、陕南改扩建2个存栏10 000只良种鸡祖代场,支持市级父母代种鸡场、县级商品代种鸡场建设。开展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建设500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小区),年新建50个生猪万头示范村。扶持100个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和50个千头示范场建设。在陕北、渭北建设1 00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在关中建设200万亩专用饲料玉米带,在陕北改良天然草场2 000万亩。这些都为畜禽养殖大户的良种繁育、养殖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借鉴,使得专业大户、经济联合体的规模化养殖成为适应性的需求。

(三)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各类微型金融组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为养殖大户在资金流转上提供多种渠道。运用财政贴息、补贴、税收减免及奖励等多种手段,引导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健全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体系,配备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动物产品及兽药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设施设备。政府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的处置能力方面为养殖大户免除后顾之忧。

(五)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开发绿色环保饲料

环境污染是养殖业的首要危害,不但影响空气、水、土地等环境要素,也危害居民的生活。为了严格控制污染,实现养殖业发展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就要从不同的污染源头入手分别控制:一是要实现养殖场的合理选址与科学规划,以交通便利、水资源条件良好、远离城镇和人口密集地为场地选择标准,坚持标准化建舍,以牧业生态示范小区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场为样板,以便集中处理畜禽粪便及污水;二是建立高规格的标准化消毒设施与管理体系,推行粪便无害化处理,使废物变为有机肥或沼气;三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一方面加强饲养管理,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饲料添加剂进场;另一方面限制某些抗生素及药物的滥用。同时,也可根据畜禽营养需要开发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生物饲料,不但营养丰富,并且有利于环境治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建立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种-养-沼结合,形成循环经济

畜禽养殖大户应提高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在实施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机肥加工等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应重点建设农村沼气工程,加快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实施万吨有机肥加工项目,配套有机肥加工处理车间、加工设备等。

可持续发展要求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循环经济通过节约、循环和充分利用,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种、养、沼之间的循环经济就是有利于各主体的良性模式:养殖大户不仅可以建立种养的合作关系,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来源,而动物粪便又可以作为农作物的天然肥料,也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作为可用能源。这样的循环模式不但保证了饲料的可靠来源,降低农作物肥料成本提高产量,并且减少了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土壤结构。这种循环经济不但可以是同一农户内部的种养业之间的循环利用,也可以是同一村庄内部或相邻村庄的不同农户种养业之间的循环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李毛庄自然村就在相关部门扶持下建立“养殖业-沼气池-卫生厕所-沼气燃气”等多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这样的村域循环经济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依据市场需求,开展特种养殖

当传统养殖业面临困境成为微利行业时,特种养殖盈利却越来越多。养殖业的“蓝海”战略为更多养殖大户提供了新的选择。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街道茂和村的平桥珍禽养殖场经营黑乌骨绿壳蛋鸡种苗,这一特种养殖能够为养殖大户每年每亩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湖南等地也开始发展特色养殖,包括泥鳅、豪猪、长毛兔、七彩山鸡等多种动物。但是,特种养殖发展尚不完善,存在着“炒种”、市场混乱、饲养管理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程度低等问题,因此在开展特种养殖时,一定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选择项目,稳步适度谋求发展。

(八)加强技术培训,健全管理体系

通过在企业中培训、在产业链中培育、在服务体系中成熟的方式,培育畜禽养殖大户。依托省内有关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项目,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加快试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畜禽养殖大户不但要加强自身的技术提高,而且要在管理方面做到人员配备合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产业链合作伙伴。

(九)做好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在陕西省的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以肉制品、奶制品为主的关中畜牧产业加工区,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开展信用互助合作)引导下,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作为最初消费者,做好种粮大户、饲料生产企业、农村经纪人队伍、龙头企业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完善市场监测和主要农产品储备制度。

三、结论

陕西省的畜禽养殖业虽然已经开始踏上规模集约化之路,形成了养殖大户这一模式,但养殖大户的规模化程度低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应造成市场适应率低;农户分散造成技术推广难度大;企业与养殖大户的同地建设和长远发展产业链不完整或过短造成养销不畅等问题。因此,应在政府扶持和农业金融支持下,发展良种繁育示范村和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健全县、乡、村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生态保护工作,开发绿色环保饲料;实施种-养-沼结合,形成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加强养殖大户的轮训;做好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程度和延长产业链;还可以依据市场需求,开展特种养殖;使养殖大户走向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3-02-01(1).

[2]陈家骥,杨国玉,武小惠.论农业经营大户[J].中国农村经济,2007(4):2-17.

[3]纪永茂,陈永贵.专业大户应该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73-77.

[4]李宁.加快推进生猪大县建设 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J].畜牧兽医杂志,2010(6):88-89.

[5]谭向荣.奶业产业化的发展对策[J].中国牧业通讯,2007(21):41-42.

农村养殖建设第8篇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为确保畜禽养殖场建设备案规范有序,区政府成立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自然资源分局、环保、农业、发改、水务、林业、建设等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负责畜禽养殖场建设审核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宣传车及印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不定期到各乡镇进行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水环境整治等内容宣传,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把畜禽养殖设施用地申报的有关要求、备案流程和监督方式纳入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内容,宣传到村、组、农户,使有养殖意愿的农户和企业知晓政策、知晓流程、知晓责任。

三、强化规划选址

渝水区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在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畜禽养殖设施用地科学合理选址,新(扩)建实行准入制,在“一江一河一渠”沿岸500米、主要水源地500米、村庄500米、主要公路500米以内及各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等禁养区严禁新建畜禽养殖场(规模以下畜禽养殖场不得新建),原有畜禽养殖场可以实行生态化标准改(扩)建。用地选址应利用荒山、其他草地、荒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养殖设施原则上不得使用永久基本农田,因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允许使用但必须补划,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应控制在养殖用地总规模的5%以内,原则上不超过5亩,经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认定的大型规模化生猪养殖用地可适当扩大,但不得超过项目用地总规模的20%,原则上不超过20亩,涉及占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同样进行补划,确保“两区”数量不减少,产能不降低。设施农业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补划方案,同其他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一样,需要通过专家评审、随方案一起上交专家意见书至省规划院耕保科审核。

四、强化用地规模

1、畜禽养殖设施用地中用于养殖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根据生产需要确定用地规模;相配套的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生物质(有机)肥料生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辅助设施用地规模控制在设施农业项目用地总规模的10%以内,原则上不超过15亩。对畜禽养殖需采取集中处理的辅助设施用地,可按所服务项目用地总规模折算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所服务项目用地总规模的7%以内;生猪养殖相配套的设施用地可不受用地规模限制。

2、设施农业用地中的看护管理房原则上单层,面积不超过15平方米。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但要符合相关规划、建设安全与生物防疫等方面要求。

五、强化备案程序

畜禽养殖设施项目建设前,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环保、农业、发改、

水利、林业、建设(规划)七家对畜禽养殖用地新(扩)建进行现场踏勘审核,若符合选址要求,由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应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用地协议,明确设施农业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设施类型和用途、使用年限、土地复垦要求及时限、土地交还和违约责任等事宜,年限不超过10年,再由乡镇政府审核同意备案。设施农用地办理年限到期后应进行土地复垦或继期备案,若到期后不进行继期备案的按技术单位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费遵循“土地复垦义务人所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银行专户储存专款使用”原则,明确复垦费用使用按复垦方案规定的开支范围进行支出,做到专款专用并单独核算,资金拨付要按进度拨付;若使用期满需续办用地备案手续的,在期满前一个月提出续办申请并办理相关备案手续。

六、强化监督指导

乡镇政府应每月末汇总备案情况,将本月设施农业用地备案信息及相关备案审批等材料汇交至区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设施农业用地备案情况经我局和区农业农村局审查后对已建成的畜禽养殖用地(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需在三年之内建成)现场拍照上传设施农业用地监管信息系统并在线上报省自然资源厅。乡镇国土中心所和农业农村办联系乡镇综合执法部门加强设施农业实施跟踪和执法巡查,监督设施农用地情况,确保农地农用。对擅自将设施农业用地改为非农建设的,按违法用地查处,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市(区)自然资源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将会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如发现违反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规定的,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