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3 17:12:04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第1篇

第一条科学技术是发展中药生产的先导。为了贯彻《中药行业“八五”—2000年产业政策》,推动中药行业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设立中药产业科技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并制订管理办法以利实施。

第二条本计划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所设置的课题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第三条本计划课题包括研究和创制中药生产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制剂、新技术、新设备、新辅料等,以及将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

第二章申报

第四条申请本计划课题须具备以下条件:

1.课题应对发展中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有充分的前期基础和良好的开发前景,可望在1~3年内取得成果;

2.承担课题的单位应有健全的科研组织和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条件,并信守合同;

3.承担课题单位的自筹资金能够提供课题总经费的1/2以上。凡从事中药科技研究和开发的生产、科研、教学、临床单位,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申请。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五条本计划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制订并下达。

第六条本计划实行技术合同管理。合同甲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甲方委托中国药材公司为甲方代表;乙方为课题承担单位(或课题组长单位);丙方为监督单位,即乙方的上级主管部门,保证合同执行。

第七条本计划课题经费1次核定,根据课题进展分年度划拨,实行专款专用和有偿使用。偿还比例视课题产生效益的情况商定,平均为资助额的70%,须在完成拨款后3年内还清。偿还经费做为本计划滚动资金,继续用于发展中药产业科技事业。

第八条建立定期交流和检查制度。中国药材公司每年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书面报告当年计划执行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参与必要的检查。

第九条本计划运用电子计算机“全国中医药科技资料管理系统”参与管理。

第四章验收

第十条课题按合同要求完成以后,承担单位须及时申请验收并提交全套技术资料,由中国药材公司审核同意后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十一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主持验收。验收时对课题的技术内容须经技术专家委员会(组)评审和提出鉴定意见。

第五章成果推广

第十二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委托中国药材公司制订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和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通过验收的成果如属新产品,可申请纳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六章奖励

第十四条经过正式验收的计划成果,可申报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第十五条定期总结评比计划课题工作,对成绩突出的课题组、先进个人、科研管理及成果推广人员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计划管理办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计划管理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中药材生产扶持资金(以下简称中药材资金)管理,提高中药材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药材资金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促进中药材生产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中药材资金的使用对象,一般为国有中药工商企业、药材专业种植养殖场和直接从事中药产业化科技开发的研究院所。

第四条根据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中药材资金限于以下范围使用:

(一)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和野生药材变家种家养的科研开发及成果应用;

(二)中药材种植养殖先进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三)大宗、紧缺品种的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

(四)中药材存储技术研究及改善中药材仓储设施;

(五)中药饮片加工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第五条中药材资金的安排要符合国家的中药产业政策,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第六条国家经贸委应编制中药材发展规划,对中药材资金实行项目管理。中药材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由国家经贸委商财政部另行制定。

第七条国家经贸委每年按预算编制要求,结合项目管理情况提出下一年度中药材资金使用计划,报财政部审批同意后办理请款手续,并在收到拨款后7日内将中药材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

第八条国家经贸委应加强中药材资金使用管理,于次年2月底前将审核汇总的中药材资金年度使用决算及决算说明书报财政部审批。

第九条中药材资金使用单位要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如发现挪用中药材资金等问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收回资金并不再给该单位安排资金;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条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原国家中医约管理局、财政部制定的《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第十一条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编现代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中药,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质和中成药。现代中药产业是在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国际竞争能力,以产业化生产现代中药产品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体。

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又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我国医药经济中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医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到1999年底,我国中药工业的总产值已达到385亿元,约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0%。但中药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民族产业,目前其市场竞争能力还很弱,1999年出口只有6亿美元左右,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不足5%,与我国天然药物的大国地位相差甚远。随着国外对中医药的全面认识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药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以下简称“专项”)拟通过示范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高技术成果,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中药高技术示范性工程,提高中药二次开发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品种”,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中药产业的技术跨越,变传统中药产业为现代中药产业。在项目选择上突出“现代化”和“高技术”,不搞一般技术的扩大生产能力项目。

一、专项的主要目的

加速中药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先进的提取、分离、制剂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中药骨干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上全面实现技术提升,建立对全行业进行技术辐射的示范工程和产业化基地,提升我国中药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中药产业的结构调整,加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强化中药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磁强我国中药在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扩大我国中药在国际药物市场中的份额。

二、专项的主要内容

专项是技术含量高、疗效优势突出、市场需求量大的现代中药产品为核心内容,国家重点支持技术先进,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病症确切、质量标准完善、安全稳定、服用方便、生产条件符合GMP要求、单品种市场潜力可达到年销售亿元以上、具有竞争力的中药标准提取物、新型中成药等现代中药产品的产业化;重点支持采用先进单元制造技术与装备在骨干企业中药制药过程中的产业化示范、濒危稀缺药材的优质种源繁育技术的产业化等;以显著提高行业及大型中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中药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药质量标准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道地绿色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示范基地。

科技管理研究第2篇

关键词: 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 问题 应对措施

自提出建设竞技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以来,我国各级体育系统单位不断增加对竞技体育项目科研的投入,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效益问题,也引起了体育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科研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在建设体育强国的道路上对现有的体育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作用,已成为提高体育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自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实行“举国体制”以来,各级体育系统单位对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如自2007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对专项运动训练科研经费每年都在以10%的速度增长。显然,不断增长的运动训练专项科研经费有力地支持了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进行,为我国体育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在管理制度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条块分割,缺乏统筹。

经费来源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项目,省市区体育局相关项目,省级非体育系统项目,市县体育局相关项目,等等。这些部门各自制定目标,并都能直接从财政部门获得独立预算。此处,其他政府部门也可根据需要安排相关的项目和经费,如残联项目等。在缺乏有效统筹的情况下,多部门、多渠道、多头分配有限资源,导致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科研项目重复设置,造成体育科研工作者多头申请,同一个人、同一研究内容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得经费,而同一成果也可以向多主管部门进行结题。这种情况,助长了体育科研工作者到处申请项目,找关系立项的情况发生。条件分割,缺乏统筹安排,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资金难以共享。有研究认为,竞技体育科研成果的利用率不到10%,而竞技体育发达国家的利用率为20%以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成为一些体育工作者争食的“唐僧肉”。

(二)分配不规范。

目前竞技体育经费分配模式主要是“项目申报制”,对经费和项目不是分开管理。这种分配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拿到手,容易造成申请者重申请轻实际研究的现象,结果往往达不到申请时的要求;二是动用“关系”争取项目经费,这样有“关系”的人,有学术影响的人比较容易立项。

(三)支出管理不严。

超范围支出主要表现在:以购买研究设备,合作研究之名吃回扣;用于运动训练研究以外的消费。

二、应对措施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导致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严重浪费,而且体育竞技事业规划的完成将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项目为载体,做好经费的统筹工作,做大经费总盘子。

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几乎都是单一的行政拨款模式。从目前的竞技体育科研需要来看,不仅要加强统筹,还要进一步拓展筹资渠道,以政府的科研经费为引导,实现多元筹资。总的来说,就是要实现政府经费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国家经费与地方经费的结合。具体方法为:(1)实行非政府资金的优惠政策,在财税、规费、利税等方面对专项科研项目的立项、研发、使用实现更大的优惠,使有限的资金能更多地直接用于竞技体育专项上。(2)增加配套,要求使用单位或个人对政府划拨的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能安比例给予一定的配套。(3)实行科研项目招资,鼓励有较大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科研资金,实行风险同担,利益共享,这样才能给竞技体育专项研究提供新的契机。

(二)量入而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尽管这些年我国政府在竞技体育科研的经费投入上增长较快,但与竞技体育发展需要相比,缺口还是较大的,根据财务管理关于资金分配的原则与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使用,才能在一定时期解决一定的问题。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为21世纪竞技体育做准备的思想指导下,制订了四年一个奥运科技攻关计划,集中在某几项奥运会夺牌项目的研究上,同时,以这些项目为中心,促进与其相关项目的发展战略简称为“0004工程”(即2000年至2004年奥运会发展战略工程),集中使用政府及社会筹集的竞技体育科研资金,以此解决重点问题。这些年来日本的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特别是冬奥会的冰雪项目已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了冰雪运动的大国。这些成功的范例给予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很大的启示。我们的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使经费跟着项目走,实现两个“倾斜”,即向重点项目倾斜;向潜心研究、学术水平高、研究成果丰富、信誉度高的竞技体育科研专家倾斜,把有限的经费投放在某个队或某个人上。在具体操作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申报项目与申请经费分开,申报的项目经评审合格后进入不同层次的项目库,然后把经费与项目一起打捆,把经费安排给中标的一方。

(三)按成本效益原则,加强科研经费运行中的财务监督管理。

成本效益原则,就是指耗用一定的成本能够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以及在保证一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竞技体育科研经费在体育事业活动的物质投入,其效益集中体现在体育科研工作者对体育科学的贡献上,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提高单位和国家的体育学术地位。因此,首先要把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放在支持项目成果应用实践上,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对科研经费的申请、支付、管理、监督进行规范,健全监督的组织体系,既要避免职能重叠,又要防止出现漏洞。其次在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上,要把经费支配权完全交给项目负责人,把事权与人权也交给项目负责人,给项目负责人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并且要对资金流向做出严格规定,有条件的要建立专门的账户,特别是对待国家一线运动员训练的专题研究,这样可以较清楚地反映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的去向。再次是建立与效益挂钩的经费拨款制度,根据竞技体育科研活动的实际进展情况,特别是竞技体育某一项目训练进展情况,要分批次拨付经费,改变只要项目立项,经费就能一步到位的现象,最后以成绩证明再拨付全部经费。最后是建立由出资人成立的监事会,对整个竞技体育科研过程实施全过程监督,科研单位或项目组织定期向监事会报告该科研情况的经费管理情况。

(四)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提高经费管理水平。

在竞技体育大国向竞技体育强国的迈进过程中,社会要求对其科研经费财务信息做到实时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根据专项训练科研地点常常不同的特点,实现竞技体育科研管理网络化。这就要运用会计电子化基础和应用网络技术,使财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共同建立这个特殊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竞技体育专项科研经费管理水平。这样就使经费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由被动代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确保“多、快、好、省”地使用专项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钱华.竞技体育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资源学报,2006,(4):77-81.

科技管理研究第3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转型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除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外,在高校科技管理方面,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因此,一大批先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步转变为了研究型大学。为了促进转化的进程、保证转化的效果,处在转型期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改变先前的科研管理模式,以教学促科研,将科研与市场对接,改善之前的学术氛围、学术风气。[1]本文意图在区别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对于转型期新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1 大学的分类: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

我国有7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储备科技创新所必须的高等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承担社会责任等等。根据职能不同,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类。[2]

1.1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早提出的概念,[3]其以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该类大学教学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与教学相比,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自主创新的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具有紧密的一体性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利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两类大学的主要特征。

1.2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全面的学科配置,部分专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教学工作以本科为主,兼收少数硕博学生。在科研方面,其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的主力军,[4]对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并且存在明显的重要攻坚方向是该类大学的主要特征。传统上看,教学科研型院校作为“中间派”,在我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试验场”。

1.3 教学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承担较少的科研创新工作,其办学方式灵活,适应能力强。有学者将其特征概括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优势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等等。[5]由于此类大学并非本文探讨的对象,因此,对其特点不做特别的论述。

2 转型中大学的科技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这也使得一些科研成果主要针对地区需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出现了跨区域,甚至于全国性的科研需求。因此,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转向的趋势,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管理则是第一科技。[6]科技管理的意识与技术,是科学技术能否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知识大爆炸、科技大爆炸、观念大爆炸趋势一发不可收拾的今天。

然而,在这个重要的机遇期。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却没有对于科技管理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亦或对转型期科技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挑战缺乏清醒的认识。本文认为,处在转型期的教学科研型大学面临的,科技管理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观念僵化、思维保守,人才意识淡薄和缺乏专业科技管理人才三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僵化、思维保守。由于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地方性特色,多数的该类大学存在“壁垒”式的思维。这种思维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对外形成资源垄断,阻碍其他研究机构涉足本地的科研领域,这种垄断逐渐转化为了一种小富即安的保守主义,妨碍了跨区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建立,也限制了地方型科研项目的视野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对内的科研管理保守成风,即对于本单位科研人员跨地区、跨专业从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对内的保守会严重阻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过程,影响本单位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持续性。在这种保守思维的影响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地方性的科研主导性地位,忽略科技管理的作用,从而错过重要的转型期,失去进阶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机遇期。

其次是人才意识淡薄。传统来说,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多的以本科教学作为其业务工作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对象个体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而相对忽视其科研能力。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过程中,其在吸引高水平、高层次、高学历的创新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缺乏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将吸引人才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上,即缺乏吸引一流科研人才的硬件条件,二是没有为科研型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换言之,受到传统引人思路的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转型期不能将更多的源转移至吸引人才领域。简言之,在以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之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缺乏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意识,长此以往,会导致该类大学对于高新人才而言缺乏吸引力。

再次是缺少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与上一个问题类似,该问题同样源于教学科研型大学忽视科研工作而重视教学工作的传统。由于工作重点始终在教学领域,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乏优秀的教学型人才。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研工作的大量增加,该类大学传统上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会更加突出。缺乏科技管理意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换言之,与科研成果相比,科技管理是现代大学科研工作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管理人才的缺乏、科技管理意识的淡薄,必将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其平稳度过转型期的最大障碍。

处在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不能克服其自身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那么,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否平稳的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过度,便是未知数。本文旨在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建议,以助其平稳的度过转型期。

3 转型期科技创新管理策略分析

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够转型的关键在于,在某些重点学科,该类大学已经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在该学科中,该类大学存在鲜明的特色,而其他学科则成畸形发展的状况。[7]转型时期的科技管理创新应当以学科作为关键词,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为其科技管理创新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是重视学科体系的健全。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无可厚非,但是,就科技管理而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向纯粹的研究型大学转向,其科技成果的涌现,必须是学科均衡发展的结果。因此,为了平稳度过转型期,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关键是平衡学科之间科研工作的比重,促进弱势学科能够同样发挥科研重镇的作用。这种鼓励可以表现为,科研奖励向弱势学科倾斜,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给予弱势学科更多的辅助,在经费分配上为弱势学科的科研项目配套更多的资助,等等。

其次,是注重引进人才的全面性。优势学科尽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在人才引进上应当有长远的眼光。这种全面引进人才的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加大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的力度,科技管理型人才相当于一场战役中的指挥官,缺乏有效指挥的战士会成为一团乱麻。要实现转型,最重要的是为转型时期的科学研究把舵,因此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应当是转型中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点。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健全学科制度。在引人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在优势学科利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在相对弱势的学科,更加应该提高待遇,增加筹码,将一流人才招至麾下。这是健全学科体系的必经之路。如此,才能实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以强带弱”,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第三,是在科技管理方面强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有限,而该类大学的研究经费主要集中于其优势的重点学科,为了使其他的新兴的学科能够获得发展的土壤,必须考虑将其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性利益,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以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加强学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形成科研――产出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办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可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校办企业还能为高校注入活力,提高其吸引人才的筹码。除此之外,教学与科研产出的关系也不能忽视。传统上,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模式不利于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在转型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新型教学科研模式。应当重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将其培养工作转化为现实的科技成果。

4 结语

机遇与挑战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同时在科技管理方面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科技管理工作的不足,是其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本文旨在为其平稳转型建言献策,在重视学科体系健全,加强人才引进的全面性,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该类大学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佟福锁.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转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

[2]李宝富.试论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83-84.

[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4.

[4]刘仁义.论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期的科技管理工作[J].学术界,2006(4):227.

[5]时明德.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62.

科技管理研究第4篇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

(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

(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

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

(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

(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

(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全面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

(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

(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全面、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准确,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准确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科技管理研究第5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 权变管理 环境变量 管理模式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科技期刊带来了适者生存这一唯一的选择。对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编辑方针、出版策略以及具体的编辑出版活动等采用什么模式管理,才能使科技期刊做到适应时展的客观要求,使科技期刊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运用权变管理理论,对科技期刊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市场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管理实践提供一种新的、适用的、有效的管理模式。

权变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科技期刊理想的管理模式、管理技巧、管理措施等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都要在相对应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得以显示。权变管理理论就是把科技期刊的社会环境和管理方法演变成自变量和应变量这样一种权变关系。其基本原理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管理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一)环境变量和管理变量

环境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一般外部环境变量,是指对科技期刊都产生共同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生产等的方针和政策。特定外部环境变量,是指一般不具有普遍影响力而仅对特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相同或相关专业的科技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或学科)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对该刊的态度等。对于某一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更应重视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特定外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变量,是指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要素,可分为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和出版要素两部分。工作人员包括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各个环节的全体工作者;出版要素包括科技期刊的经费、稿件、设备条件等。

管理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技巧等因素。它们的选用都是以有效性为目的,以适用性为前提,并且必须依据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来灵活选择和运用。

(二)自变量和应变量

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工作人员,都是不可控变量,属于自变量范畴。而科技期刊内部环境变量中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则是可控变量,属于应变量范畴。所以,自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一般外部环境变量、特定外部环境变量和内部环境变量中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等。应变量包括科技期刊的出版要素和管理因素。自变量与应变量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般外部环境变化不大。因此,对于科技期刊来说,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同类期刊及其读者和作者、相关行业的兴盛与否、主办单位及其领导的态度等。自变量与应变量的关系是:如果科技期刊所处的环境是某一特定的自变量,那么科技期刊的管理因素就应采取相对应的应变量。

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于任何一种科技期刊来说,要寻找一种能适用各种环境条件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虽然是在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众多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升华而成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是把这些管理的原理和原则运用到特定科技期刊的管理实践中去,各种可变因素和条件又会明显地制约着这些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根据特定的环境因素和条件来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具体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关于科技期刊管理模式的思考

科技期刊特定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类型科技期刊的特定环境因素也不可能相同。这些特定环境变量对科技期刊管理原理和原则运用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对于某个特定科技期刊来说,最为关键的是要认真研究所处的特定环境条件,并灵活运用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采用最适宜于该种情况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权变管理。

(一)对学术类和技术类科技期刊实行公益性事业单位管理

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是通过知识传播、交流、转换、存储来显示其价值的,虽然具有商品属性,但是其使用价值却主要是间接的、潜在的,主要体现在其产品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上,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才是其本质价值,它为社会带来的财富远远超过期刊的收益(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等),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难以估量的作用。但由于科技期刊经营上先天条件差,编辑加工因待遇低而不到位,再加上为提高收入自设门槛(价格)过高,订阅量更少,形成恶性循环,阻碍了科技信息的正常传播。办科技期刊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最佳社会效益,这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对科技期刊特别是学术类和技术类期刊,它的价值不能仅仅用发行量及其自身的经济收益来衡量,而应纳入非盈利性政策性出版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来管理。由于这类期刊数量大,国家财政压力会太大,实行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先进行有原则的精选,重点支持。

(二)组建期刊集团并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市场化

科技期刊由于学科、专业的限制,一般发行量少,经济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科技期刊要摆脱传统的封闭式办刊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开放的专业化联合办刊的经营管理模式,打破领域界限,建立以重点学科为基础的科技期刊集团。它可以分类:一类为针对部级重点学科联合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二类为由大型重点高校单独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三类为针对省级重点学科联合组建的科技期刊集团。

一类期刊可创办若干个具有各自学科特色的期刊,一二类科技期刊集团有众多部级重点学科,有大批国家重点科技公关项目和研究成果,有优质稿源,其学术地位代表了在该领域的国内最高水平,应办成国内一流精品期刊。科技期刊实施机构调整发展战略,达到机构优化,形成规模,占得市场份额,增强期刊竞争力,缩小期刊与国外期刊产业实力的差距、制作上的差距、管理体制上的差距、经营理念上的差距,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实现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实施权变管理,是以解决科技期刊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传统的科技期刊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对科技期刊管理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针对特定科技期刊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加以灵活运用,寻找一种能适用于各种环境因素变化的最佳的管理技术方法是不现实的,只能根据科技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和条件,在环境与管理这种对应的权变关系中找出相对最佳的科技期刊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伦增.科技期刊权变管理理论的研究[J].学报编辑论丛(第7集),l998(5)

科技管理研究第6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industry and users, and better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work.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ransformation;management mode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3-02

0 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将既有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推动国家经济进步和社会高速发展的源动力。高校作为科技成果产生的主要摇篮,是加强和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程,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形势下,笔者发现,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比较低,没有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的研究和管理就迫在眉睫。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为全国2011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中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已经在100万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全国科研力量的三分之一。

根据《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在部属高校开展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本科教学优秀工程(以下简称“一提三优”工程)建设。自工程实施以来,各校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部属高校建设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在部属高校座谈会上,张德江副总理对部属高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给予殷切期望。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做好“一提三优”工程实施工作,仍需要高校体系继续努力。为了进一步适应改革进程和工作的新局面,高校应当对转化问题进行共性研究,积极探索时间,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能够达到的转化率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即便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俞万项,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却不到二十分之一,这比起发达国家目前能够达到的80%这一数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也就是说,尽管每年我国在科研领域产生的创新成果很多,但是很少能够得到真正的应用,不能在实际领域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和改进工作十分紧迫。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思路的建议

3.1 提高有关部门重视程度 提升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首要任务。尤其是从国家的高度提高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认可以及相应的人员、资金投入,对解决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学校领导以及相应的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避免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盲目性;要解决好人才培养和企业参与的结合度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管理促进科研;提升企业的前瞻性和对科技体系的吸收。

3.2 不断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式 一般情况下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首先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然后将技术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去,使这一技术具有规模化和产品化的效应。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侧近成果转化还应当创新的应用新的转化形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相互协作,不断探索新的转化形式,在企业和高校的无缝对接中完成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3.3 科研选题要面向市场 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进行高校科研课题审核时,必须要求其面向市场,能够反映市场的最直接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督促科研人员树立市场意识,将这种意识贯彻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引领教师走出校门,多深入企业进行实证研究,把握研究方向。此外,高层也应不断把握和引领科研的热点和针对性问题,督促解决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问题。

3.4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科学化的科研管理体制对于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时必不可少的。政府应当规范相应的指导和评价体系看,客观公正的鉴定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高校在进行科研项目管理时要紧跟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人员围绕产业化进行研究,重视科研经费的保障,综合考核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激励转化过程的实施和进展。

3.5 建立转化融资渠道 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存在高风险高投入的问题,尽管也会带来高回报,但是资金往往成为了限制其转化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管理时应当由管理者出面,让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来,建立健全完善的融资渠道,为科研工作提供最大程度上的保障。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基金,对一些市场前景虽好单技术成熟度尚不够高的科技成果进行适当资助,帮助其进行转化和推广工作。

3.6 建立转化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环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起到决定性作用。有关部门在进行管理时应当注意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校企沟通机制和沟通过程,建立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有效信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和建设工作,对这类机构进行认证和资格化控制管理,创设有序的市场环境,为转化工作提供系统的配套服务,必要时开设绿色通道,确保转化工作能够第一时间顺利完成,促进转化效率。

3.7 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政策法规是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转化过程的重要保证。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法律法规,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和权力责任,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成果归属问题,发挥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规范市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8 积极开展与企业协同创新合作 在当前科技发展的规律和过程不断演变的背景下,校企创新合作已经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经之路。重大的科技成果在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需要多方的沟通的协作才能完成。校企双方可以通过共同的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共同目标体系的转化团队,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适应市场的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3.9 推进高校科技成果与国际接轨 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推动下,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极其迅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积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上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合作互访,扩大交流渠道和交流深度,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加的面向市场。

4 结语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每一所高校甚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是高校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业内的研究和应用者,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挖掘,寻找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途径,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凯,陆建国.加快体制机制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美国、加拿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3).

科技管理研究第7篇

关键词: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对策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standard file management, not onl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of labor one kind of affirmation and recognition, also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layed a refere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role. Therefore,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management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manage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chiv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technology archives; Moder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l 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性

科技档案,是科技人员在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现代化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1.1 档案是机关、单位和个人科技活动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知识形态存在的历史记录档案是过去工作和历史情况的记录,它可以为机关工作提供备查的依据。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证,是第一手的参考材料。还有一些文件材料,如合同、契约等制发的目的就是备忘,其凭证作用就更加强烈、更加明显。

1.2科技档案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以及科技思想结晶,具有数量大、科技含量高、利用率高、效益明显等特点科技档案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基本建设等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重要技术文件材料(包括图纸、图表、照片、影视片、多媒体、技术总结材料和重要运算数据等)。它是国家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是今后科学技术研究、生产、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必要条件。

1.3科技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为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以及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形式和手段科技档案资料是生产和科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郝分,科技档案资料的利用被人称为科研的必要劳动,有时它贯穿某项生产和科研活动的始终,和直接的生产和科研活动密不可分。

1.4科技档案是实现信息传递进行技术交流的工具

大到各个国家、地区,小到各个不同领域的集团、公司,无不对科技档案的信息交流给予极高的重视。很多地方都成立了大大大小小的科技信息交流中心,并由专人负责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以至跨国、跨省、跨地区的信息交流。

2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对科技档案进行系统、科学地管理,致使档案材料在页码编号、档案排序及材料分类、入库等环节上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2.1档案材料页码编号及书写位置不规范。

2.2档案材料移交混乱。

2.3档案材料分类不清。

科技档案资料不完整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科研部门对材料的收集不完整、不及时;二是科技人员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科学考察等,会议文件及考察报告很少有人主动将资料文件交档案人员归档,而档案管理人员又对外派人员情况不了解,造成会议文件不能及时入档;三是有的科技人员对科技档案缺乏了解,认识不够,只向档案部门移交科技成果阶段的技术材料,大量研制阶段的第一手资料仍保留在个人手中。科技档案的不完整,直接影响了科技档案整体质量的潜在价值。

2.4技术手段欠缺。。

3、对于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3.1依法治档是加强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根本保证国家和行业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管理规范》等法规性文件,为科技档案工作依法治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企业档案工作中,依照档案法规标准管理科技档案还存在不少差距,有法不依、有标准不执行的现象还很突出,忽视管理法规和标准要求导致科技档案归档不全、材料不真实、整理不规范的情况常有发生。

要提高对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认识。企业档案工作者应善于与领导沟通,使之了解国家关于科技档案的法规标准,了解科技档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取得领导的理解和重视支持,争取到在本单位行使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职权,企业档案工作者才能行之有效地依法做好科技档案工作。

要不断提高企业档案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科技档案的工作能力。依法治档主要依靠档案专业人员加强执法,这就要狠抓档案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加强档案人员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和培训,加强工作责任感,使档案员成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能适应在具体科技档案工作依法管理的要求。

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结合企业的实际,把科技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各工作环节纳入有关人员的岗位经济责任制,形成既具有指导意义又有约束力的科技档案工作程序文件,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同时,要形成档案部门必须参加科研成果鉴定、新产品开发定型、基建工程竣工验收、重要仪器设备的开箱验收与生产技术活动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制度。

3.2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档案的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

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制度。哪个部门产生的科技文件材料,由哪个部门负责归档。做到每一项生产、建没、科研、管理等工作活动。完成后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并按制度归档保存。

档案部门对归档的科技档案要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工作。应根据本单位档案的数量,设置专门档案库房和配备相应的档案设备。库房内应保持适当的温度、温度,同时要具有防盗、防火、防潮、防阳光、防腐蚀、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设施,并应具备齐全的消防器材,确保档案的安全。在进行档案的著录工作时,必须按照国家标准局颁发的《档案著录规则》进行,同时应结合本单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科技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的借阅制度。,借出科技档案应根据使用范围、保密程度履行一定的批准手续。凡是根据档案材料编制的各种汇编、索引、手册等,在对外交流时,均应按原档案材料的使用范围,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才能进行。档案部门要建立健全档案的统计工作。统汁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基本情况、档案数量、档案提供利用及其利用效等。

3.3开发利用是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科技档案的利用服务是衡量企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最高标准。

积极主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把企业各阶段重点工作作为档案部门的重点工作。这就要求档案员走出卡当案部门,了解企业各项工作的动态,及时提供和介绍企业各相关工作所需的档案料,使档案的技术和管理功能在各项生产经营、科技研究等活动中实现,提高经济效益。

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科技档案利用服务质量。使用计算机全面辅助科技档案管理,应用激光扫描、缩微技术将重要科技档案存人计算机,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传播科技档案信息,使科技档案查询利用达到方便、快捷、准确。

开展科技档案信息的编研。随着计算机在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管理人员学会专题史料编制等等,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效率;同时还应根据生产经营科技开发等需要,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各部门日常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资料。

结语。

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科技档案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艰巨的工程。我们务必要加强科技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从而为增强科技档案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高我区科技整体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2] 王传宇,沈永年.科技档案管理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

科技管理研究第8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必不可少有大量数据,各种各类的数据会集中在数据记录部门。为了加快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解放人力,响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新兴的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可谓是解决了这一大战略性问题。因此使得档案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及管理模式的竞争力逐渐提高。档案存放空间不足等技术环境发生深刻的变革,抓住机遇准确地提供有建设性的提案。准确地提供相关科研信息,辅助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让信息资源为各项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保障。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科学研究发展,为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的最佳法则。基本的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无法适应工作量的增多,信息输出量增大的综合性特点。如今,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并不能实现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的衔接。因此,服务于科技档案的工作人员,就必须努力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以档案为主体的企业实现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能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字迹蜕化等现象无法遏制,信息时代的到来管理成本较大。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可以实现科研工作中心和科研管理的对接,为了社会的科技发展提供便利。

二、如何完善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综合素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广泛使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随之而来的某些实际操作性问题也逐渐显露。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善才能进步。从而,使得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更加尽善尽美,为社会制造更大的福利。尤为突出的是电子档案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光盘、磁带、磁盘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都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应看到自身素质与新形势。对档案工作需要的差距,以强带弱的办法。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

(二)完善和改进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设备。信息化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电子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适应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有利于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这一点已成为世界共识。信息化水平已成为现代化标准。除了要保证人员的高素质以外,还要做好清晰地索引。由于传统科技档案管理主要是利用人工对档案实体进行收集,同样用来记忆信息。内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人工计算工具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后者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大,且工作进程缓慢。现如今各个行业中信息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档案管理中也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资源。目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算时可以直接从存储单元中获得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具有管理系统内部记忆信息的能力,不必每次运算都从单元外部去取数据。人在档案管理工作上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三)应用更快捷更迅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为了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系统在运算过程中对信息与数据的处理最为关键,一定要应用快捷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信息技术计算机中有许多存储单元,如果仅仅局限于书简之类的存储方式,就无法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多方面的能力,就需要更高效的软件系统来辅助管理。软件要注意及时升级,网络环境下防范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档案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于先进的计算机处理技术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此外,还有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的同时,信息操作人员必须具有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的基础设备和最为先进的系统。因为计算机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电子存储档案最为便捷,存储信息量大,而同时网络上的病毒攻击也很常见,一定要选用高性能的风险防范软件进行维护。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