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21 08:35:07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1篇

1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

1.1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覆土建筑是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指建筑不直接显于地面,而是在建筑体表部分或全部覆盖一层薄土的建筑形式。覆土建筑的种类很多、功能复杂,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地下建筑,主要是指建造在地下空间内的建筑;

2)半地下建筑,主要是指部分露出地面,部分建造于地下的建筑;

3)覆土率较大的地面上建筑,主要是指建筑物建造于地面上,建筑物表面覆土的面积比率相对较大的建筑。在覆土建筑上可以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有效绿化率,符合节能环保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可以给人提供具有意境美感的室外环境,符合人们精神生活和基本审美的需求,可以给人带来亲切、温馨的感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景观主要是指可以带给我们愉快的感受、符合我们审美需求的来源于大自然或人为创造的各种景色和景物,景物设计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建筑区域内,运用景观艺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环境改造,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求、满足生态环境建设需求的景观的过程。覆土建筑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覆土建筑上运用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手段进行环境改造,从而创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景观的过程。目前,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现代化市政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自然空间,给人们创设出温馨自然、自然简洁、风景如画的外界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外生活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文将对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覆土建筑景观设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极为广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西方就已经提出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概念。工业革命之后,各国的工业化进程显著加快,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和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让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环保意识空前强烈,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概念应运而生。虽然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概念提出时间很早,但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应用于现代化建筑过程中的设计理念是近些年才正式提出并快速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肆意开发各种自然资源,我国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愈发严峻,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近些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深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设计理念深入人心,逐渐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我国的覆土建筑景观设计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应用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应用效益,但由于我国的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起步较晚,目前的技术并不完善,有待于我们结合日常工作实践不断进行改进,致力于创设出更加适宜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

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需求,工业革命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自然资源逐步趋于枯竭,来源于大自然的“报复”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符合生态建设的需求,可以为我国的节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其次,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严峻的建筑用地紧张问题,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用地愈加紧张,建筑用地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物绿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绿化用地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建筑用地紧张的问题。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加建筑物的绿化率,缓解我国的用地紧张矛盾;最后,将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为人类提供温馨自然、简洁美丽的室外活动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符合人类审美和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安静下来静静欣赏,可以显著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是现代化市政建设的基本需求。

3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相关应用研究

3.1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入口设计

入口设计是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首要应用,在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的入口设计可以带给人愉悦的视觉感受,增强景观设计的整体艺术感。在进行入口设计时,首先要强调室内外空间的逐步渗透,入口设计的形式主要有台阶式、坡道式和水平式三种类型,景观设计师可以结合建筑物的主要使用人群和覆土建筑入口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入口类型,使入口更好地起到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变化的过渡作用;其次景观设计师应该注重色彩变幻和形态变化的应用,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的改变给人们提供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暗示,避免因为环境突变而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和不适感,显著提升人们在建筑景观中的舒适度;最后,景观设计师应该结合建筑物的特点进行适宜的入口主题景观设计,可以利用各种自然或人为的景观营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围,增加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感,带给人们特定的视觉享受,让人们在享受自然景观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

3.2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道路设计

道路设计是覆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要应用,在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合理的道路设计可以把独立的景观按照特定的规律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空间景观体系。在进行道路设计时,景观设计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覆土建筑景观的整体分布,设计师应该充分把握各个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的展示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道路设计给人们提供欣赏风景的整体线路;其次,景观设计师应该对道路进行合理分级,在覆土建筑景观中主要应该包括交通路线、引导路线和限定路线等,景观设计师应该根据游览的需求进行道路分级并设置具有艺术美感的指示标志;最后,景观设计师在进行道路设计时要注意自然色彩的搭配使用和自然景观的合理布局,在覆土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特定的景观设计进行道路分级指示,在给人们提供道路指示的同时还可以增加道路设计的艺术美感。

3.3覆土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滨水区;景观设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滨水区就是在这一诉求下应运而生的。其既能够满足日常防洪和水利功能需求,又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活力和景观特色的生态系统,其一般位于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作为水陆之间的连接枢纽。设计师要以城市水域为中心,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并辅助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1滨水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滨水景观设计已经居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城市水系的完整性和生态性。并且已经逐步将滨水景观设计延伸到自然资源保护、多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层面。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主要被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以提升城市形象,并辅助以休闲娱乐功能。

2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设计师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再局限于其防洪需求,更加注重对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回归自然层面进行延伸。设计师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态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的应用。比如,在滨水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对其亲水性、近水性和嘻水性进行考虑[1]。

3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3.1防洪安全原则

防洪安全是城市滨水区的基本功能。设计师要结合具体工程情况和其防洪需求进行设计。应用石材对防洪坡段进行设计,以达到防洪的目的,并给人以独特的视觉观感。设计师也可以应用花草、灌木、水生植物等进行植物景观塑造。

3.2生态原则

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生态性原则。将环境要素和生态要素作为其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够避免对城市滨水地貌造成破坏,又能够达到防洪、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的多重目的。

3.3空间层次原则

滨水景观立面设计包括硬质景观设计和软质景观设计。硬质景观设计主要依托了道路和平台的多层性,进行空间转化,创造空间高差,以达到立体视觉效果;软质景观设计是借助植物构造和配置,先堆土成坡,然后对其进行立体种植,以形成空间层次感。3.4景观统一原则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特点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确保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比如,设计人员可以对滨水景观节点进行放大,并将园林小品或城市地标纳入滨水景观规划中,进而向城市中渗透,构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4滨水景观设计要素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要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要求。设计师要从全局出发,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背景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使其满足水运运输要求的同时,也能够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滨水景观设计也要满足人们的亲水性诉求,结合城市背景和市民需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活动空间布局,创造和谐的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营造舒适干净的居住环境。其次,滨水景观设计要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景观制美的目的。城市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点,具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水质涵养和贮水调洪等作用。设计师要结合区域要素对滨水景观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也要满足人们对优美景观的需求,注重对其进行多维景观构造。第三,滨水景观设计要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设计师要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赋予其文化特性。应用精妙的设计技巧对环境要素进行构造,以突出滨水景观设计的历史性和独特性[2]。

5滨水景观设计的植物造景

5.1滨水景观植物造景要素

设计师要结合滨水景观设计要求,注重从颜色、大小、形态和线条等方面对植物进行搭配和选择。在植物景观配置中,设计师要综合视线景观角度转换需求进行色彩的搭配;利用植物群体构成和植物间协调性,达到良好的造景效果;通过形状设计,提升植物造景的协调性,并起到视线支配作用。

5.2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原则

首先,根据滨水景观设计要求和功能性诉求,对植物种类和种植形式进行选择,确保植物选择的多样性;其次,遵循植物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应用适合的植物。并对现有绿化基础进行应用;第三,结合季节变化对树种进行选择,确保四季景观搭配得宜。第四,设计师要将艺术构图思维应用到滨水景观设计中,注重韵律空间构造,并应用透景和借景等多种造景手法,通过比例尺寸搭配,以达到优美和谐的艺术效果。

5.3滨水景观植物造景形式

滨水景观植物造景,既要满足滨水景观设计的空间性要求,又要满足避暑、防灾和生态等功能性诉求。同时,要注重孤植、组团、带植、疏林等造景形式的多样化。孤植,即对乔木或者灌木进行独立种植,使其作为视觉焦点,达到开阔空间的效果;组团,即将各种植物形式以组团的方式进行种植,使其作为滨水景观主题,达到开阔的空间效果和通透的视觉效果;带植,是指连续性的大型植物区,其功能性比较强,为了满足遮阳和环境保护需求。其一般被应用于护岸林和滨水步行道种植中;疏林,将草坪和低矮灌木作为基础,并用乔木对其进行点缀,其一般被应用于亲水性滨水景观设计中[3]。

6滨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6.1国内案例分析

笔者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进行分析。设计师以绿色河流生态廊道为基底,并设计出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500m红色飘带,其中包括步行道、座椅、乡土植物和灯光等基础设施,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休闲娱乐需求,也使城市环境景观得到了有效改善。

6.2国外案例分析

笔者以多伦多滨水长廊景观为例进行分析。滨水区第一路段长度和宽度别为925m和94m,地面采用马赛克式黄岗岩进行铺设,路两侧设置有成排的枫树、座椅、垃圾桶和摊位等,供人们休闲和乘凉。设置有一个方圆184m的公共空间和宽9m的行人专用区,一直延伸到水滨长廊。同时,设计师将具有加拿大本土特色的枫叶以铺地形式融入水滨长廊设计中。该设计是优雅公共滨水景观设计的代表。7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体文明的象征。设计师要注重结合城市特色,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要求,为现代化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冼宁,赵芮兴.对现代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设计的初探[J].设计,2015(13):125-126.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3篇

环境艺术设计隶属于设计艺术学学科,招收的是艺考生。在高考应试教育中文理分科,艺术类学生一般会就读于文科,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全国高考艺术类录取分数线偏低,所以某些高中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除小部分本身对专业有一定喜爱的学生,高中会将文化课弱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以求考取大学。这样的认识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艺术类考生已经成了文化底子薄的代名词,应试型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入校后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缺陷。文化素养低导致的自学能力弱、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的懒惰、严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等问题成为所有艺术设计学学科学生的通病。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设置课程与课程管理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

2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课程群的组成

应大学管理松散等问题,许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沟通较少,容易导致课程之间缺乏联系。这样,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造成知识点的教学得不到贯穿与梳理,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点的重复学习与断层学习,将设计课程组成群落,明确各个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基础教学后,学生会在高年级进入专业学习,在景观教学方向笔者认为可将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设计原理、专题景观设计三门课程组成基本的课程群。目标是让学生经过这些课程群后,完成从前期调查——方案设计——设计图纸的准确表达的完整景观设计过程训练。

2.1《景观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

景观设计初步课程是课程群的第一门课,分为三个部分讲解:第一部是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第三部分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步骤流程。作为设计初步课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对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步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课题设计打好基础。景观设计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很多具体知识点要在课题设计中具体展开和训练,在初步课程中主要解决景观设计基本逻辑的问题,训练的是学生的前期调查信息与信息分析的能力,使完成的设计符合场地的基本性质要求。本课程强调流程性和实际场地调研分析。课程作业主要是解析现有设计,提出改善性设计与新的主题理念。通过作业,从场地调研分析到基本规划改造再到景观细化设计把景观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串联了一遍,通过这个设计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调研能力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普遍缺乏踏实的场地测量和分析态度,调研能力有待加强,对场地的调研停留在初步的表面,因为场地尺寸数据的模糊,而影响了后期改善设计的布局合理性。(2)收集资料的能力弱,针对作业,需要同学们有意识的寻找同类型案例进行学习比较,通过案例的揣摩,分析该种空间的设计要领,但同学们普遍缺乏这种针对问题案例研究的钻研精神,专业学习过于单向依靠老师的传授,不注意及时针对具体设计问题的自主深化探索。(3)大多同学在设计过程中缺乏有创建性的核心设计概念推导,导致方案平庸缺乏重点。(4)制图能力差,缺乏严谨的作图态度,不能用图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设计,图纸规范性有待坚强。以上出现的问题会作为下几门课的指导性意见,要求承接后续课程的老师注意解决这些问题。并成为制定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据。

2.2《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设置

在初步课程了解设计流程与重点训练调研后,景观设计原理课重点是训练学生能根据场地调研进行提出设计概念,非常强调学生将概念应用到设计方案过程中转化成设计图纸,学生需要非常重视。在课程最开始,学生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调查完后,如何有一个好的设计构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设计主题,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于专业书籍的阅读太少,尤其是理论书籍,研读理论与寻找有依据的设计来源本来就是艺术类学生的弱项,课程需要拿出一定的课时来训练学生阅读的习惯。经过两周的训练,学生基本都能找到方案的突破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确是无法将方案主题与设计图形相集合,通俗的说法便是有理念但是设计图却画不出来,所以课程训练的核心是理念的运用于转换图纸的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推导过程足够重视,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对学生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作业的思考过程上。在这个课中把有关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问题解决掉,有助于在后期的专题设计中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在课程作业练习中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所、实时性的专业竞赛内容完成了诸多改造设计方案,最后对学生8学时的作业公开汇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3《专题设计》课程的设置

有了前面两门课程的学习,已经解决前期调查与方案推导的问题,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专题设计对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理解不同类型景观的设计特性,根据这些特性了解不同类型景观的绿化方式、树种选择、构筑物设计与铺地设计等基本知识。课程要加大景观设计项目的设计过程和深度要求,让学生了解扩粗阶段设计的方法,表达深度以及标准文本编排方式。专题设计课程是针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在这门课程中虽然要求整体流程的深入,但重在学生后期的图纸准确而规范的表达上。艺术设计的学生图纸的规范不够,需要老师在课程中花1/3的时间进一步纠正图纸错误。

3结语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4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当代科技进步,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起居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创建美好家园,设计人员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行创作。

1.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混乱的景观类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出现在住宅小区的设计中,如小区内出现大广场、大喷泉,使人感到十分的不适。(2)过度追求人类的舒适性,导致景观设计的生态特征无法得到体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3)实用价值低,景观设计过多追求对花纹图案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相背离。(4)缺乏独特性,设计方法类同,枯燥乏味,缺乏内涵。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从属性上可以大体划分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两种不同的景观内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人文景^的内涵价值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进行展现,物质环境又要以合适的自然景观为依托。

2.1整体性原则

任何时机都必须从整体角度出发,整体达到最优。居住区景观设计以整体.陛为原则,需要结合天时地利,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必须进行考虑,要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依托自然环境和资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居住环境,达到既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美观,又能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如现今在国内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异域风情,完全忽略当地的人文和环境特色,生搬硬套,把别国的人文环境安置在本不属于本土的地域,将居住区景观设计引入误区。作为现代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主题和整体景观定位一致,对景观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结合起到有效的保障,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

2.2生态性原则

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居住区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合理开发运用原有自然资源,使其既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又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陛,合理布局人文景观,做到人物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吻合。特别是在当代,科技发达,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新型材料进行研发和应用,创造出一种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

2.3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原则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住着舒服,看着美观。无疑舒适是人类对于居住环境的终极追求,是视觉与感觉完美结合的最好体现。优秀的居住景观设计,就要达到让人们实现物质享受与精神体悟的完美结合。实现舒适性原则,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2.3.1规划布局。规划布局作为舒适性原则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从整体上决定了景观设计是否可以体现舒适性的原则。规划布局要结合居住区当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要熟悉明了,有着清晰地结构和层次,以当地的自然特色为依托,为实现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舒适性,从整体布局进行规划。

2.3.2住宅本体的形式美。住宅要有合适的尺度,不能太大,也不可太小,尺度适宜,满足居民对家园的情感追求。住宅的功能十分简单,即居住,但是一些特殊的区域,要求住宅需要具有抗震、节能等功能。尤其是我国以单元组合型的集合住宅占较大的比重,促使景观上呈现一种韵律美。

2.3.3环境设施。环境设施是实现居住景观舒适性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性能,能为人们的居住生活增添乐趣。这些设施包括健身设施、儿童娱乐场所、路引标识和棋盘凉亭等。这些环境设施与人们业余生活的质量息息相关,是舒适性原则的重要体现,设计得体,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5篇

1.1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轻实践

课本是地方本科院校所实施景观设计专业课题教学的依据,是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方面。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本表现出现的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设计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在景观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不及时更新课件及教学方法,没有把景观设计当前最新形势、新材料、新科技带入课堂教学里去。二是课程教学目标与当前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分离开的,虽然人们常说:读万卷书,如走万里路。说明认真学习研究课本理论,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但是景观设计课程属于工科类范畴,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这就要求不只是学习课本作为主要方面,而要求综合性的学习实践。从园林景观的发展看,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会从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方面靠近,人们将更多地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所以,课本理论学习只能作为课程学习的基础方面,而不是主体和核心部分。

1.2评价体系单一

当前大多数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评价非常单一,基本上是根据学生的出勤和期末试卷给出课程成绩来考核评价,以出勤占20%,期末试卷占到80%来划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又回归到了应试教育的角度上了,以一张试卷的好坏来定成绩的好坏,偏离了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初衷,也使得学生只是学习上的高手,并没有太多景观设计方面的能力,无法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去探究实践的具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2.1做好当前课本及时更新,强化实践教学

课本作为学生学习景观设计的基础,作为应用技术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进一步明晰景观设计专业的内涵,整体筹划、科学设计,建立一套符合校情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当前课本,做到与世界发展变化接轨。如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重视,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态学,生态学作为研究生物体和其周围环境(有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科学,学生掌握了生态学的相关知识,把生态学的一些知识引用到园林景观设计,才能符合当今要求的园林景观。其次,在教学中加强案例教学,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区位环境、建筑景观的设计风格、交通道路要求、功能分区要求、植物恰当的配置和其它构筑物景观的合理设计等方面。通过案例教学,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引导学生运用园林艺术理论分析案例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然后教学生怎么样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景观设计。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与社会保持联系,杜绝闭门造车,及时更新教材,例举社会当前热门的景观造型。

2.2强化实践教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只是景观设计的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实践锻炼和实际应用,因为园林景观设计课程自身就是从大自然环境之中,不断学习新知识的一门专业课程,所以,实践教学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如就近选择村镇为考察基地,引导学生对农村特有环境进行调研。通过亲身观察、拍照、注记和现场写生、绘制草图等方式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学生学到的知识,对考查的地方重新进行设计构思,同学间相互讨论,各自表达自己的构思思想,然后大家评定每个同学构思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

2.3完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考核体系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6篇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设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P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378-01

1、概述

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起步较晚,50年代风景园林行业才从前苏联引入“绿化”概念。在以后三十多年中一直被看作建筑设计的附属,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区景观设计也随之发展,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为人所用,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

2、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居住区景观设计以健康、优美、舒适为目标,旨在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在这一前提下,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体现地方特征

我国房地产在刚起步阶段,“欧陆风格”盛行,照搬模式生硬。随后一段时间,景观设计模式化,各地的居住区景观无视地域差异盲目拷贝,风格独特鲜明的景观项目屈指可数。现代随着景观行业的专业化、地产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反思城市特色消失浪潮的兴起,设计结合自然、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是近来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孤立地看待居住区环境,而是将其作为城市大环境中的一个节点,开始在地域文化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居住区景观设计逐渐摆脱过去的克隆模式,带有明显地方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通过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地域特色。如青岛,“碧水蓝天白墙红瓦”体现了滨海城市的特色;海口“椰风海韵”则是一派南国风情;重庆,错落有致那应是山地城市的特点;而苏州,“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的韵致了。这些案例无一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从而开发出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的作品,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在景观设计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表达,不仅给环境景观带来了文化,也让居住区居民与文化更进一步的融合、和谐。

此外,居住区景观设计还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还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因此,在设计中,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设计结合自然,尊重地方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风格日趋多样化;

②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传统,研究其风俗习惯,在设计中用抽象、形象、寓意、象征的手法再现文化传承,营建景观场所精神,增强居民对场所的认同感;

③植物与建材是构成住宅区景观的主要元素,大量应用当地原材料,协调地方色彩与质感,减少管理维护与运输成本,增强居民对环境的亲切。

(2)、强调环境景观的生态性

反思过去居住区景观不实用的奢华设计,现代居住区景观反对浪费,追求简朴,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活。把生态作为基本设计概念,贯穿居住区规划始末,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设计尊重基地现状,注重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原有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河流等自然要素注重开发方式;

②以生态设计为基本理念,合理规划人工景观,融合自然景观系统,使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从主观意识转化为形式、功能、思想的和谐统一;

③最大限度地控制景观成本,结合地域情况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水景与人工构筑物等硬质景观,加强软质景观的营造;

④采用综合立体绿化,注重垂直界面、屋顶等方面的绿化;

⑤注重植物配置的季节性、多样性与科学性,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互相配合,点、线、面多种绿化方式相结合,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绿,形成小环境的植物群落。

⑶、强调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人性化是指居住区景观设计摒弃追求外在形式,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在设计中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等需求,创造休闲舒适、交流互动的景观环境。

在房地产刚起步的时候,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基本只停留在对绿化率和构图形式的控制上,缺乏对居民行为活动规律和心理需求等方面的细致研究。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美学上,只重视空间的形式和规模,没有给人们提供充足的闲暇时所需求的交往、展示、娱乐、体育、文化等设施和活动场地,轻视景观品质,没有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设计缺少人情味。现代住宅区景观则以创建互动性、交流性强的景观环境为目标,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体现:

①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注重细节设计,如老人儿童的活动场地以及无障碍通道等,坚持低能高效的设计标准,注重实用化与可参与性;

②借鉴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景观设计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合理布置活动场所和组织景观路线,营造亲切宜人的生活环境;

③提供类型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动态娱乐与静态休憩相结合,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的居民多种需求;

④设计中注重对当地气候的考虑,结合风向、雨季等因素合理布置活动场所与景观绿化,营造宜人、便利的居住区环境。

⑤景观设计要根据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如公共空间为居住区居民服务,景观设计要追求开阔、大方、闲适的效果;私密空间为居住在一定区域的住户服务,景观设计则须体现幽静、浪漫、温馨的意旨。

⑥居住区景观环境中小品的设计要注重亲人性和易于维护性,注重细节上的处理。材料的选用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城市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征。作为人们生活最基础的设施与歇息地,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应本着以人为本,和睦共处的设计思想,让人与环境取得最大限度的融合,在城市的钢铁丛林中打造一个自在、清新的心灵休憩地,让悠闲与雅趣相结合的园林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让人们在忙碌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回归自然,享受高品质生活。

参考文献

[1]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7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66-03

设计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计实践中,则主要与景观和居民环境工程建设为主。因此,景观设计专业与企业实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结合其多元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景观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专业,高校应重视专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现状,制定符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策略。对此,本文试基于景观设计专业的特点,针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景观设计综合了建筑学、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以及园林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开始关注环境对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作用,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科学性、艺术学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人文特征的景观建筑,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还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景观设计专业重理论而轻实践,基于其多向性特征,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从教学实践角度分析,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作品。最后,实践教学改革应致力于从实践出发,其对我国景观设计教学的机械性和单一性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具有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对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技术和园林植物识别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景观建设的延伸,人们开始关注景观设计的实用性、个性化以及其他功能。高校景观设计具有培养和输送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基于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应对其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改革,重新制定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作为新兴和快速发展的专业,其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将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成熟的景观设计教育理论

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对景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园林景观设计三个专业方向。三者之间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内容重叠、教学方式统一且单一,导致学生对景观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能力较低。虽然园林专业发展迅速,人才类型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但由于教育方向不明确,多数学生无法满足设计实践的需求。其二,传统教学思想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教育改革的滞后性导致高校在教学中依然将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强调理论教学的完整性。在基础技能培养过程中,教师将绘画技巧、生态环境分析等内容作为重点,但忽视了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导致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下降,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实施,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兴趣不高。学校采取学分毕业制,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知识学习,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压力。学校在实践基地的建立上投资不足,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影响实践性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专业方向与就业方向存在偏差,课程安排不合理

基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缺失,高校在景观设计的专业设置上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上存在明显的偏差。目前,多数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统一性,忽视了学生和企业的个体需求,导致人才的培养缺乏针对性。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不深。根据社会调查显示,艺术专业学生更愿意就读景观设计专业,但一定程度上使从事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学历与能力之间存在矛盾。而且高校也将景观设计视为艺术设计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多强调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但忽视了景观设计专业的实用性。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设计不足,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深入设计专业内涵,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较差,基于此必须对景观设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素质不高

景观设计作为我国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居民生产环境的设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方向和设计风格产生了新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专业设置更新缓慢,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降低。景观设计专业涉及多个专业,这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素质。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基础不扎实,设计能力不强,尤其是在景观设计相关专业实践上,教师的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对实践进行细致的操作和正确的指导。而与此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师薪酬待遇体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薪酬奖励,导致教师留校欲望不强。多数教师未参与过企业实践,缺乏实践指导能力。一些教师虽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但缺乏设计创新意识,很难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最后,高校在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的管理方法不完善,使人才的分配存在不合理性,往往将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科教师进行组合,无法满足景观设计的多元性,使学科之间的融合成为难题,无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为提高教学效率,高效应聘用一些专业人才,但由于这些人才缺乏具体的教学经验,依然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四)景观设计硬件设施不完善

随着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专业受到更多的关注。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也不断招生。但硬件设施对景观设计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的硬件设施存在明显的不完善现象,许多高校现有的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教学设备落后,无法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教育改革需求。一些高校虽然将这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入景观设计教学,使教学更加直观,但有的教师专业性较差,使得多媒体的使用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受限于高校发展现状,在教学设备上的投入上明显不足,因此导致教学场地不充足。设计方案不完善,设备落后使得的教学实践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制约了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的措施

(一)完善景观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也是高校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合理安排景观设计专业的课时分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鼓励其通过资料查找和自我实践的过程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为进一步实现景观设计的生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高校应针对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实施以下策略。

1.优化教学结构,做好学期课程安排。针对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致力于培养专业性强的人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

2.重视教学过程,多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根据实践机会少的教学特点调节上课时间,教师应对学生积极加以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优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3.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设部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并进行相互点评和自我点评,提高学生的专业修为。

(二)强化人文素质培养,落实专业实践的重、难点

1.基于景观设计专业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相关联性,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培养内容,强化设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明确教学的专业定位,落实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的特点。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制定并完善设计专业教学任务,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保留本土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针。景观设计源于艺术,应用于现实,艺术与景观知识体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特征也要求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增设,实现其余专业技术教育的结合。

2.高校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使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正确的专业定位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内容。高校景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景观设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计和实践训练、表达训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的设计能力和高度的创新意识。教师应意识到,景观设计实践与工程实践应成为该专业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以设计课作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基于景观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景观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结合。

(三)重视景观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景观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的通过培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致力于培养满足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将企业中具有设计实践能力的人才引入高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其教学能力,从而对高效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安排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以提高其设计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从而促进企业教学效率的提高。鼓励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开设设计室,接洽景观设计项目业务,从而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且邀请一部分学生进入自己的工作室,使学生参与更多的设计实践。了解景观设计实践所需,从而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四)加大投入,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

要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效率,还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下转第187页)(上接第167页)实训基地,增设相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空间,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实验室、景观材料实验室、模型实训室都是必要的。学生在实验室活动中,其对设计流程、设计方案以及设计创新产生了新的认识,对其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因此,多渠道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是必要的。这要求学校进一步与企业进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当地的设计院和企业相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当然,高校在校内基础课程教学时,应致力于确保其教学知识的扎实性,以满足企业运行的需求,这样可使学生获得企业的认可,解决企业的人才匮乏问题。只有将校企合作进行到底,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后,与行业相关的协会也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要求高校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通过与其合作,共同解决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景观设计基本要求第8篇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y the analysis of the human landscape design in discussion the basic methods strategy.

[key words] humanizatio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在的小区园林景观状况

在中国,园林景观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研究只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人都不了解园林景观的设计,甚至有人认为园林设计只是种种花草、挖湖堆山。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出国的机会,便将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设计带到中国,有欧洲风格的、壮观的住宅小区逐渐出现。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兴盛,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园林在居住小区中流行。但是这些园林景观的设计大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没,而很少注重其实用性,更没有人考虑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二、了解校区居住者的需求

要想设计出一个人性化的居住区,设计者必须了解居住者的具体要求。因为居住环境是为人而设计创造的,设计不同的居住环境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生活需要。美国心理学家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中曾经提出需求等级论,认为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的,同时也有着不同的层次:首先是生理的需要,接下来是安全的需要、心灵的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生理、安全的需要主要指人的生存所有的基础需求,比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保障等等;心灵的需要主要指人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比如社会交往活动、自身地位、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指人在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比如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精神的愉悦、自己风格的形成等等。显然,每个人的不需求的高低是不同的,同时人们的需求总会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设计居住环境时,我们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从而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

首先,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安全性。安全是人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其他各方面的特征才能得以实现。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往往在日常安全卫生系统、防灾,防盗系统等方面得到体现。

其次,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健康性。居住环境的健康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等,在这些和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方面,居住环境设计师,必须加以重视,要保证空气的清新自然,日照良好,没有噪声等。同时,居住环境的健康还包括保持人们的身体的健康,设计园林景观时要注意小区的空间分配,提供健身场所供居民锻炼身体。

第三,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舒适性。人们对居住环境在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都要感到舒适。在使用方面,小区的各种设施都要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来设计,必须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设计,以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在视觉方面,小区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居民的生活习惯,得到居民们对小区环境的认同。

第四,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通达性。通达性能够保证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同时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弱的空间,通路的等级就比较高,交通性强,通达性比较强。

第五,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识别性。由于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小区的环境景观必须具有识别性,这样居民才能够很容易地分清自己的住宅以及自己所处的具置。在这个基础上,小区居民才能了解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不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不会犯认错方向、摸不着等错误。只要在设计时,加强外部空间在视觉上的鲜明个性,就能够使整个园林景区更有识别性。

第六,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领域性。和公共环境不同,居住环境在领域方面的要求很高,而且多种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在提出这个空间概念时认为,在适当的领域范围内,认了的实践活动才能践行。居住环境主要分为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种,同时领域在空间上固定不变,不随人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注重领域性。

第七,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多样性。由于人们在年龄、职业、喜好、知识、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园林景观设计时就要特别注意多样性。同时人们的爱好、生活习惯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发展变化,这就决定了空间的创造、设计无法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在设计时,必须因地制宜、积极创新,争取做到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真正做到中国造园艺术所追求的“造园无格、借景有因”。

第八,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和谐性。居住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为了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之间的冲突和对立,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使各要素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而环境构成的各个要素构成了具体的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才是最重要的,各个要素必须先后、主次分明,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统一的园林景观。

第九,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连续性。在居住区中,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地点的视角和活动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在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的同时,必须创造出步移景异、处处景色相接的效果。

第十,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文化性。由于地域、时间的不同,居住区的环境明显带有地方性和时代性。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文化传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结合现在的时代特点,以特殊的方式,从空间、文化、时间、细节各个方面实现传统与时代特点的结合,充分弘扬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十一,园林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性。人类的天性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假如自然界中的山、水、绿化等元素,展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体现“天人合一”美学思想 ,是园林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