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9 16:34:21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1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队伍 专业化

[作者简介]吴填(1983-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工作介入: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项目编号:13YJC840038)和2009年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基于残疾人现实需求的职业康复专业服务研究”(项目批准号:院[2009]04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75-02

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了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残疾人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国家二十多年来的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从1985年的350所,上升到2008年的1640所;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从1985年的37989人,上升到2008年的417440人;专任教师1985年的6686人,上升到2008年的36306人。①2006~2009年,仅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达22497人,其中17459人获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另有数以万计的接受了初等职业教育的残疾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②残疾人特殊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残疾人的自身状况,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但是,随着特殊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残疾人对自身社会需求能力的提高,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术界普遍认为,建立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是促进整个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N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呈现当前从事特殊教育事业人才队伍现实状况,并针对其目前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提出合理构建特殊教育师资的对策。

一、调查背景

N市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该省第三,选取该市一方面是因为相对东部其他城市,其特殊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利条件较为成熟,城市残疾人及家庭对教育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更高,因此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一方面由于研究者身处东部,在调查的资料收集过程中具有便利性。本研究选取了该市公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样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同时对部分典型机构辅以现场访谈或电话访问。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达到90.3%,有效率达到89%。

二、特殊教育师资调研结果

(一)特殊教育教师基本信息

1.教师年龄分布。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中青年占大多数,在调查的210人中共有中青年167人,约占79.5%,只有20.5%的特殊教育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上。

2.教师性别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比例差异较大,男教师占总数的29%,女教师占总数的71%。

(二)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背景

1.学历构成。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中有本科学历的达122人,占总数的58.1%,专科学历42人,占总数的20.4%,中师(专)学历3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8.4%,高中及以下8人,占总数的4.2%。

2.专业背景。据调查,N市的特殊教育教师中,只有12.2% 的教师所学专业为特殊教育,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师范毕业或从普通教师转为特殊教育教师,如幼师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等,还有8.2%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

在接受调查的210名教师中,职前教育背景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占16.3%, 职前为普通教育背景的(如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普通师范)有49.5%,此外,学科教育(如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等)的有26.5%,而教育背景为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教师为数很少。

3.职称构成。调查显示,在专任教师中,已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资格的有17人,而尚未定级的教师有23人,约占总数的11.3%,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构成

1.知识构成。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还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课外知识,对210名特殊教育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76页表所示。

2.培训情况。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职前培养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背景以及岗前培训等情况。职后培训就是指教师的继续教育,它主要指对在岗、在职的教师进行的一种培训。在被调查的210名教师中,有187人,占总数89%的教师参加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在这些培训当中,属于职前培训的有132人次,占到培训的70.5%;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的占11%。

调查显示,因日常教学工作需要而参与进修的最多,占47%;学校推荐参与培训的最少,占12.4%。

3.科研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潜力。在调查的210位教师中,有119位认为特殊教育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占总数的56.7%,而认为不需要做科研,只要进行教学的约占总人数的38.2%;而从事过各类科研活动的教师约有61.2%,其中,参与或主持课题的仅10.4%,发表过论文的人数较多,占总数的78.3%。

在科研活动方面,指被调查教师开展的教学科研活动,包括、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等。调查结果为2008-200年有46人次的论文在各类期刊发表,占总体被调查人数的21.9%,其中16人次在各级部门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奖。

三、特殊教育师资状况分析

(一)基础结构趋于合理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殊学校的教育师资结构正在发生改变,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上趋于合理,基本可以满足特殊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任教师的比例处于优势地位,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责任的分工。二是教师年龄分布趋于合理,形成老中青三级年龄梯度。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特殊教育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程度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拥有特殊教育工作上所需要教育、心理、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掌握鉴别、评估特殊学生理论、工具和方法,以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不同情况、不同群体的需要。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涉及从事具体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专业构成、学历、职称、教育技能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调研的结果来看,目前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职称结构分布不均匀。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过少,中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较多。二是教师学历有待提升,尤其是本科以上学历的特殊教育教师更为稀少。三是教师专业构成不足。在这些任课教师中,多数教师为非特殊教育科班出身,教师当中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非常缺乏,这种现状制约着特殊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三)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工作亟待开展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各种培训和科研工作,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提升教育效率,最终促进整个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性工作亟待开展,主要呈现在接受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科研意识和能力上。

在对样本进行深入访谈之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培训主要以理论为主。一方面集中在特殊教育理论上,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先进的特殊教育实践方法的培训,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条件,使得整体培训水平滞后,不利于信息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客观上限制了大多数特殊教育老师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第一线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第一手资料对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基金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身处第一线的特殊教育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呈现出欠缺,发表和获奖的层次偏低,科研成果难以运用到教学生活中去。且大多特殊教育教师的科研驱动力主要为职称需要,缺乏长效机制。

(四)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现象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水平与普通教师相比存在差距、晋升渠道相对狭窄,以及缺乏相应的培训发展机会,工作较之普通教育又具有特殊性,使得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加上社会对于这一行业奉献性的强调,弱化了其本身的工作价值和职业价值,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在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横向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进而缺乏职业尊严和自我认同感。这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流失,特别是在年轻教师当中,通过转行和再深造改变现状的心态普遍存在,调查中也发现在教师在自身深造之后选择离开这个行业的现象。

针对上述特殊教育师资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专业化建设的角度寻求解决路径。

四、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构建的对策建议

专业化最初产生于生产过程中,现代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有关专业化的标准定义,主要涉及社会构成、技术构成、专业教育、自我约束以及伦理纲领等方面。本文认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主要是指从事特殊教育、具有教师资格的工作者专业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格认证,主要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和获得特教教师专业资格证;二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过程中,对自身专业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三是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中形成的一套培养和相关制度。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特殊教育师资进行专业化构建:

(一)通过建立“前后融合”的师资培训体系,强化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前后融合”指通过特教主管部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的共同参与,使特教教师的培训实现从入职教育(岗前培训)再到职后教育(在职培训)的相互融合,建立系统的职前培养机制,并加强职后培训的力度,使在职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延伸,重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实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二)通过改革用人制度,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结构

本次调查显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在专业素养上存在着先天不足。跨专业、跨科目、跨年级、跨残疾类别教学的现象仍存在。因此,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改革用人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师资招聘制度和岗前培训制度,改善师资结构。

此外,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结构的优化,主要可以通过对其学历的提升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一方面,要增加特殊教育专业背景教师在教师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另一方面需要增加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心理学专业、医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以完善整个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对于现有非特殊教育背景专业的从业教师,要通过系统培训和再深造的方式,改善其专业背景的结构,更好地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

(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保障制度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特殊教育专业化建设与资格认证和晋升考核结合起来,将国家现有的实行残疾人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完善,制定相应的特教教师资格认证的专业标准,完善特教教师培训评估体系。二是从制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做法是通过对特教教师的待遇的保障、以激励特教教师的从教热情,进而促进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地位,将这种专业变成一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受人尊敬的专业,以吸引和留住这一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逐步提升这一领域人员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

②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

[参考文献]

[1]陈方.近年来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J].中小学管理,2005(2).

[2]丁勇,王辉.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冯建新,冯敏.陕西省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1).

[5]蒋云尔,王辉,范莉莉.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江苏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08(9).

[6]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7]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9).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2篇

课题组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名单中随机抽取60所学校,采用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工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校领导问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问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班主任问卷》,对样本学校的校领导、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校领导卷、心理教师卷和班主任卷各发放60份,每类问卷各回收有效问卷53份,有效回收率88.33%。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经费状况、师资状况、咨询室建设、开课状况、宣传普及工作状况等。

一、主要发现

1.关于组织保障机制

在被调查的53所中小学中,有98.1%的学校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并且有35.8%的机构由正校长(书记)负责分管。96.2%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并且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发现的问题是,学校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显著低于东中部。

经费方面,调查显示有24.5%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自上级拨付,75.5%的学校经费自筹解决。在2008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状况中,有10(18.9%)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或没有,12(22.6%)所学校经费勉强够用,31(58.5%)所学校经费比较充足或非常充足。虽然理事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学校重视,但仍然有学校经费不足或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问题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关注。

2.关于教师队伍建设及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卷数据显示,被调查的理事单位心理教师中,专职心理教师共29人,占被调查心理教师总数的54.7%,兼职心理教师24人,占45.3%。专职心理教师专业背景方面,有51.72%的专职心理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37.93%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其他专业背景10.34%。自2006年以来理事单位有96.23%心理教师接受过培训,60.38%的心理教师接受过5次及以上的培训,其中有62.07%的专职教师和58.33%的兼职教师。可见,大部分心理教师都接受过培训。

发现的问题是,98.1%的学校领导认为需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但实际上,只有73.6%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还达不到需求量。专兼职心理教师在专业背景和培训次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则更多是非心理学专业,培训次数更少,说明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还有待提高。另外,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心理教师存在“工作量大、评职称困难、不被重视、工作条件差、待遇较低”等诸多困难,心理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方面。96.2%的理事单位学校开设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6%的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列入课表,43.4%的学校能保证心理健康活动课全部课时,69.2%的学校学生使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发现的问题是,理事单位开课情况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课比例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此外,有53.57%的专职教师和34.78%的兼职教师课时得不到完全保证。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存在随意性,教师自己随机决定主题的占34.6%

(2)设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方面。被调查的理事单位100%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最早的年代是1993年,最晚是2009年,有26(51%)所学校于1999年~2003年间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这一现象与教育部颁发《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部文件的促进有一定关系。100%的被调查学校的心理教师承担学生个别心理咨询(面询)任务。

发现的问题是,心理咨询(辅导)室面积最小的10平方米,最大的580平方米,心理咨询(辅导)室每周开放时间最短的1小时,最长的65小时。由于目前尚无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不够规范,使用比较随意,管理不够健全。此外,在被调查的心理教师中,84.9%的心理教师对心理危机的干预程序是“不了解”或“了解一点”。

(3)宣传普及和科研交流方面。理事单位在校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使用最多的途径是橱窗板报(92.5%),其次是校刊校报(67.9%)和广播、网络(58.5%)。有37(69.8%)所学校曾与校外(如社区)合作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4.9%的心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66%的校领导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心理教师在公开刊物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的占64%;班主任有39.6%公开发表过心理方面论文。96.2%的被调查心理教师参加过区县级(及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交流活动。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 商务英语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法还不够完整与系统,缺少时代性研究,考虑到上述情况,在信息化背景下,配合在线授课,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混合教学模式与大数据管理等。课堂教学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提供了重要手段,要求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凸显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调查对象选取某中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普遍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兴趣引导学习,缺少兴趣,阻碍英语学习。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相比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职商务英语学生具有较弱的英语基础能力;会的英语词汇量不多,语法与句型未扎实积累,阻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深入研究,抑或放弃自主学习材料,许多学生仅阅读英语教师讲解的教材与习题文章,能够经常讲英语的学生很少,能和别人主动交流英语学习经验的学生比较少。如,教师讲授商务英语课文时,从头到尾自己教授,学生兴趣提不上来,不愿配合教师教学,教学效率差,学生感到很迷茫。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方法

1.资源库应用于互动教学。教育朝向信息化发展,有效运用网络资源库,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重要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及交互性等各种特征,便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中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库促进了教学互动,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改变了传统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人机、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相互间网状交叉,固定与移动、线上与线下间的同步交流,师生互动空间更为广阔,互动形式更为深入,对教学的反思与反馈是有益的,为生生合作与探究创造了有效的条件,另外,研发“协同备课平台”,集合教师智慧,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升级教研,要求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质量与水平,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教学产生于混合学习,线下教学与网络学习相混合,实施面对面教学,完善在线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新的思路引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备受中职教育的重视。审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不难发现,混合式教学日渐受到认可,是教学发展的又一进步,呈现教学主流倾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在线学习,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个性化。配合课堂面授,发挥教师引导与监督职能,一对一辅导,生成良好的在线学习效果。借助在线学习,配合混合教学,将教学资源、方式与环境混合在一起,相互补充,提升教学有效性。商务英语课堂教学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表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性特征,把握时代动向,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添加了新的内容。

3.利用大数据,管理于分析教学效果。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被应用在多种领域,教育领域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大数据管理应用于教学效果分析中,对于重新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标准十分有益,促使朝向个性化方向更好地发展。收集学生常规学习行为信息,大数据源源不断地呈现学生学习情况,其中包括,学习行为特点与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等,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完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把大数据管理手段应用课堂教学中,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指导教师正确因材施教,有助于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估标准,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重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保持中国情结的同时,还要具备国际视野,商务英语课堂教学适当引入文化内容,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较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后续文化学习与专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处在信息化环境中,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借助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与传统,教师在开展商务英语教学中,为学生介绍有关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社会习俗,指引学生阅读课外文学名著,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观察英语视频及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知识,跨越不同学科知识,具备外语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国际思维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顾秀梅.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J].轻工科技,2015,09:135-136.

[2]刘婕.合作学习在中职商务英语大班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3,01:68-74+95.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4篇

一、学前教育专业行业背景

1.国家政策背景

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将在这十年中重点建设学前教育,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纲要》中反映出:我国2009年学前一年毛入学率为74%(95%),两年毛入学率为65%(80%),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70%)。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国十条”把学前教育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它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公益属性,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些纲领、法令的颁布都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2.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幼儿园基本情况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有幼儿园1504所,全区2006-2007年度幼儿入园人数20多万人。全区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院校约12所,每年毕业生人数仅为1500人。目前,巴彦淖尔市全市现有独立设置的幼儿园118所,其中公办园15所,民办园103所,另有115所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幼儿班(城市15所、县镇24所、农村76所),在园幼儿35558人,教职工2363人(指园长和专任教师数),在编教师690人,学历合格率88.42%,专业合格率23.06%。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75.22%,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82.62%,学前1年毛入园率88.44%。以上说明巴彦淖尔市幼儿入园率居自治区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9%)。城镇地区已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牧区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但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巴彦淖尔市优质幼儿园较少,一类及以上园占幼儿园总数40%,而在这园中接受优质教育的幼儿占仅58.34%。因此,巴彦淖尔市需要大力发展优质幼儿园。

3.学前教育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全社会对早期教育的重视,这个阶段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0-3岁幼儿教育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婴儿教育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专门机构。面向3-6岁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学前班教育等教育形式的规模不断扩大,专任幼儿教师、亲子指导教师和专职的保育员需求日益旺盛。而且幼儿园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幼儿园中常见的特色课程有:蒙台梭利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思维训练、潜能开发、幼儿英语教育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家长的欢迎,使幼儿园更有竞争力。因此能够驾驭这些课程的特色老师是幼儿园最急需的人才。这种现象说明,幼教行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幼儿教师,另外一方面,随着这个行业分工的细化,这个行业需要特色、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这为我们专业的办学指明了方向,需要培养出有特色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2008年11-12月,通过深入巴彦淖尔市的学校、幼儿园、社会企事业单位,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职业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分为三个方面三份调查问卷:一是幼儿园孩子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认识及看法;二是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问卷;三是对各类性质的学校、幼儿园、社会企事业单位有关人才需求的调查。每份调查问卷发放30份,收回30份。

1.对幼儿园家长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家长最关心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身心健康。家长选择幼儿园首先看重的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饮食,其次是特色教育和幼儿园的口碑,还有大约37%的家长认为大多数的幼儿园不足方面就是硬件设施不好,应常更新,满足孩子更多户外活动的要求。大部分的孩子既喜欢幼儿园,又比较喜欢幼儿园老师。幼儿园教师也能经常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总体来讲,绝大多数家长(80%)对孩子所在幼儿园工作是比较满意的。

2.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

通过调查发现,巴彦淖尔市42%的幼儿教师具有大专学历,27%的幼儿教师具有本科学历,24%的幼儿教师是中专学历,7%的幼儿教师具有高中学历。这项结果充分说明,目前我市幼儿教师的学历水平较以前有了提升,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我市幼儿教师工资偏低,57%在1000元以下,43%在1000—2000元之间。在问卷中,我们特别问道一线的幼儿教师幼儿在幼儿园教育中获得什么最重要的问题,老师们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认为幼儿能通过各类游戏提高幼儿体能、智能,促进性格良好发展,形成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意识是比较重要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教师都强调,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学前各科教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艺术鉴赏和表现能力、自学认知能力、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等。

3.对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调查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5篇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的调查中,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同时,这两年体力劳动者家庭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相对较低,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见表1。表1说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较低,就业问题更大。

(二)不同家庭背景的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已签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主要从签约单位地点、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已签约单位性质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就业流向情况如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地点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直辖市的比例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比例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由此看出,处于在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他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见表2。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所在地区的调查中,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3。由于甘肃省地处西部,并且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本省的学生,说明在已就业的大学生中,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大多在西部就业,即家乡就业。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在对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而中小学的主要就业群体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见表4。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取向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主要通过“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来研究,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中,今后发展是所有大学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因素。除此以外,各个阶层的子女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体力劳动者子女为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和经济收入,普通职员子女为经济收入和兴趣爱好,专业技术人员子女为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自雇佣者子女为经济收入、兴趣爱好和自己是否适合该职业,管理者子女为兴趣爱好和经济收入。在择业—90—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各个阶层的家庭的子女的差异较小,见表5。2.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愿意去西部和农村工作,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意向调查中,所有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这与甘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并且甘肃高校的生源主要以本省学生为主。同时,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家庭的子女愿意去西部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意向调查中,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好的背景下,各种家庭背景大学生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都比较高,但是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管理者子女的比例最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和体力劳动者子女愿意自主创业的意向也高于其他阶层家庭子女的比例。3.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各个阶层家庭的子女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排在前两位的均是党政机关和学校。其中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愿意去外企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最高的是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原意去科研机构就业的比例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

(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1.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的比例较高的为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除此以外,体力劳动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自雇佣者子女更多的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2.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在对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的调查中,大学生普遍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参加招聘会及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其中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经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进行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公平问题分析

本研究将大学生就业中的教育公平界定为大学生就业机会均等、就业过程平等和就业结果公平。在具体分析大学生就业公平时,大学生就业就机会均等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的职业取向进行分析,就业过程的平等可以通过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进行分析,就业结果公平可以通过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等进行分析。

(一)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在不同家庭背景下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方面,不同阶层的子女在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没有太大的差异。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而管理者子女愿意去农村工作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在对大学毕业生愿意去工作的单位性质的调查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党政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通职员的子女更愿意去外企,体力劳动者的子女更愿意去乡镇企业就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除去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影响因素,愿意去西部工作、农村工作的主要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子女,社会中上层的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大都分别选择工作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和科研机构。由于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和经济基础的不同,他们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也是极不均等的,处于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子女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要比经济薄弱的家庭子女在发展空间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二)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的不平等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招聘会等形式,其中,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只能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获得就业信息;其余的自雇佣者、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管理者的子女大都是通过家人亲朋获得就业信息。而通过参加招聘会和社会实践获得就业机会的被认为是比例较高的、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其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体力劳动者、自雇佣者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学校分配和亲自登门自我介绍,而普通职员、管理者等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最有效的求职手段和途径是通过亲朋推荐网上求职等。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就业中最有效的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求职途径都是通过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老师,而处于社会上层的家庭的子女主要是通过家人亲朋推荐而实现的。

(三)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平等在大学毕业生工作落实率方面,就业率最低的是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而管理者、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确定去向的落实率较高。已签约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签约单位在直辖市比例相对较高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其他城市的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自雇用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农村比例相对较高的是体力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所在地区方面,签约单位在东部地区的毕业生主要是自雇佣者和普通职员子女,签约单位在中部地区的是普通职员和管理者的子女,签约单位在西部地区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和体力劳动者的子女。在大学毕业生签约单位性质方面,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中小学,自雇佣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私人企业,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相对较高的在党政机关和私人企业。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就业率和确定去向的落实率都相对较低,处于下层社会的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者的子女就业的单位地点主要在其它城市和农村,中上层阶层的子女的就业单位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并且体力劳动者、普通职员和等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中小学及私人企业,出于社会上层的管理者子女签约单位比例较高的在党政机关。综述所述,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经济条件等因素,在就业机会、过程以及就业结果方面都会表现出较大的不公平。

三、促进不同家庭背景大学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职员、专业技术人员、体力劳动者和自雇用家庭的子女在就业过程中与上层社会的管理者的子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问题不仅仅是社会资本的问题,更涉及到公平的就业环境与完善的就业市场的建设问题。因此,解决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就业公平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当前户籍制度是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对外来人员的就业歧视就必须逐步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最终实现公民的迁徙自由,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择业自。然而,由于户籍制度在其发展的过程附着了许多利益分配功能,骤然取消,可能会带来一些难以预想的局面[4]。

(二)完善就业公平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平等就业权利,或向者弱势群体适当倾斜的就业制度,削弱或杜绝“代际效应”,教育结果的平等性在我国《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中虽然有关于平等就业的规定,但是上述法律对公平就业的适用范围过窄,没有针对性,内容太单薄[5]。为了保障就业公平,我国也需要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法”,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在全社会营造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以监督用人单位和就业者的行为,这一监督机制应包括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是公平就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政府和用人单位可能出现的就业歧视的不当行为可以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舆论的力量而被遏制。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实现就业公平中遇到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教育公平实施的遗留问题。因此,要解决就业不公平问题,还必须对就业前市场进行整顿,为就业公平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其根本还在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适者受适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适者接受适当平等的就业机会提供知识储备的均等化。

(四)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技能的辅导,以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努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差异,处于中下层家庭的子女的求职成本相对低于中上层的家庭子女。因此,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较大范围的人才供需洽谈会的形式降低求职成本。高校还应该做好对大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如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报告会、咨询会等给毕业生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求职知识、公关礼仪、择业技巧等。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上信息、网上就业咨询等形式为毕业生提供服务,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以促使各类大学生充分就业。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教师 队伍建设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150份问卷,收回106份有效问卷。课题组在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后,结合访谈要点,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政府层面

(一)政策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越来越重视,针对就业指导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国家有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制度却不尽完善。调查发现,就业指导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较少,在访谈中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也认为国家的就业政策制度不完善。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资源投入不充足

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用来开展就业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外出考察调研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认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资源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资源投入不足这一问题,课题组通过和X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处的L处长的访谈了解到,该院在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上的经费投入不够,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进程缓慢,甚至影响到该院就业指导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回答“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有3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源投入不充足。

二、学校层面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1.年龄结构和工作年限

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数据统计如图1所示。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7%的就业指导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大部分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没有工作经验;有75%的就业指导教师年龄在26-35岁,这部分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有一定的工作经验;36岁及以上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仅占18%,比例偏低。

图1 就业指导教师年龄结构

针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年限结构不合理,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85%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不足4年,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为4-6年的教师占3%,从事就业指导工作时间在6年以上的教师占12%,可见具有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实践的教师太少。

图2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年限结构

2.学历结构和专业背景

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情况,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数据统计如图3所示。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有30%的就业指导教师的第一学历为专科毕业,有66%的就业指导教师的第一学历为本科毕业,本科及以下的比例为96%;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只有3%就业指导教师的第一学历为硕士生毕业,博士及以上学历占1%。因此,高职院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指导教师的数量不多。

图3 就业指导教师学历结构

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如表中所示。调查数据显示,与就业指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占15%,可见,具有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表 就业指导教师专业背景比例统计表

(二)队伍管理满意度不高

针对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现状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很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学校的管理不满意,数据统计如图4所示。课题组设计了选拔制度、培训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四个选项进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学校管理制度满意度的调查,受访者回答为非常满意的不超过20%,满意程度不高;有35%-55%的受访者回答为比较满意或不满意,对管理制度特别是培训制度不满意的教师比例偏高;教师回答为无所谓的不超过10%,这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人员都具有高学历,也有着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对就业指导工作深入了解不够,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图4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管理制度满意程度

(三)队伍专兼比例失调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兼职比例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兼职比例不合理。课题组通过与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相关人员的访谈了解到,很多受访者都认为高职院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数量不足,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构成的主力军,辅导员又是整个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主力,专业化水平不高,业务能力欠缺,导致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三、教师层面

(一)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主动参与性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数据统计如图5所示。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由学校安排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占45%,出于自己理想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占23%,受他人影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占7%,顺其自然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占25%。可见大部分受访者都是被动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强烈的参与意识。

图5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原因

针对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要上好就业指导课的占38%,认为要及时就业信息的占27%,认为要积极联系就业单位的占21%,认为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规划的占24%,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服务意识不强,认为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职责是给学生上好就业指导课,其次是及时有关就业信息和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举办招聘,并没有从高职生可持续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二)工作现状不容乐观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状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45%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现状为“人员不足、业务不专、结构失调”。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中的精神状态这一问题,课题组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55%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是“疲于应付,感觉太累”,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中的精神状态是“马马虎虎,感觉一般”占27%,18%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精神状态是“得心应手,有成就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工作中的精神状态不够好。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程度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45%的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为“偶尔满意”,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为“不满意”的占30%,只有18%的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为“很满意”,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所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为“不清楚”占7%,可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不高。

(三)教育科研能力较弱

针对关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科研能力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要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为8%,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科研能力一般”的为58%,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不需要科研能力”的为34%,数据显示,大多受访者认为就业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不重要。没有对理论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实践就会失去方向,因而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四)职业规划意识不强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有,比较模糊”的为52%,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为“有,非常清晰”的为18%,可见,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规划,但职业规划的意识并不强烈。

针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目前的工作岗位是否满意这一问题,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受访者回答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目前的工作岗位为“很满意,干到退休”的为38%,有32%的受访者认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对目前的工作岗位为“一般,有机会就换岗”,可见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强,需要正确引导。

四、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政策制度不完善、资源投入不充足、运行机制不完善、队伍结构不合理、队伍管理满意度不高、队伍专兼比例失调、队伍建设进展缓慢、教师主动参与程度不高、教师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教师科研能力较弱、教师职业规划意识不强等。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和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进专业相关的高学历人才;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健全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梁业胜.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08).

[2]张锋.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20).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7篇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山西省某地级市、河南省某地级市两地学校发放问卷,共回收专兼职教师有效问卷584份,学校管理者有效问卷209份。  

二、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参加本次调研的所有中小学都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全部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其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47.85%;38.76%的学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专项经费投入;绝大多数学校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测试工具及其他设施。此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98.56%的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97.63%的学校还开展了除课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上看,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它仍不是学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学校并未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个别学校甚至仍未开展相关工作。  

(二)中小学专兼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构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曾是其他学科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师,或有过心理辅导经历的教师分别仅占10.62%和10.79%。在兼职教师中,以德育课教师、班主任、校级或中层干部为主体。调查数据显示,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而来的教育人员,构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体。同时,这些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普遍较短,他们的专业基础往往较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调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专业背景、最终学位,以及是否获得了某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格证书,结果如表2所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过继续教育和学生时代学习过的专业课,分别占37.33%和28.25%。就专业背景来说,仅有22.63%的教师有心理学背景。就学历学位而言,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学士)学历者占80.35%,专科及以下学历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获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显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教育背景不容乐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形式上,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则分别以讲授或活动为主,分别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备课以集体备课为主,占52.37%;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个人备课,占43.47%。  

 

在接受调查的专兼职教师中,同时承担心理辅导工作的,占31.70%。这些教师中,平均每周心理辅导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为单独面谈,占82.61%,以团体辅导或电话、网络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分别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师“还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绩效的自我认知与评价  

从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个方面,我们调查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绩效。从工作能力上看(见表3),35.0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水平能胜任当前的工作,34.9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对教师以往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教育背景与胜任工作的自我认知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见表4),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评价更高;教师的最终学历学位与他们的工作能力认知的相关不显著。  

 

从工作效果上来看(见表5),60.52%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师认为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好。总体来说,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或很满意的教师占95.84%。说明专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自信。  

 

从工作支持上来说,76.04%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的占20.15%,认为不支持的仅有3.81%。总体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受到了中小学校的普遍重视,学校领导也愿意支持相关工作的开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需求十分强烈:78.58%的教师表示需要接受进一步的专门培训;这种培训需求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但是,仅有19.02%的教师能够经常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或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有60.07%的教师更希望参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师希望能够集中培训。由此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明显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即学术交流与培训的机会远远无法满足教师的专业培训需求。  

(三)中小学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与评价  

1.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要求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中小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与经验、人格与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水平、授课技能最受重视。  

 

图1 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  

(备注:此题可多选,因此数据相加大于100%)  

2.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职责定位  

在学校管理者看来,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应主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三项工作任务,占81.89%;认为需要承担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宣传两项任务,分别占8.66%和7.87%;认为仅需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学生心理辅导的,占1.57%。可见,多项工作任务、多样化的职责范围对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管理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上,认为非常规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够规范的有7.87%;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强度”上,认为强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岗位职责、薪酬、考核情况,结果如表6所示。  

 

4.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称晋升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没有特殊的优势:只有27.78%的学校领导认为“相比于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认为不确定的占57.14%。在专业培训上,66.93%的学校领导认为自己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认为机会一般的占22.83%,认为机会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学校领导认为“学校已建立专业体系以保障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  

5.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78.74%;对学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满意的占82.68%。  

此外,将教师、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对比,两者无显著差异。即心理健康教师与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一致。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构成较为复杂,大部分有教授过其他课程、德育课或从事学校其他工作的经历。同时,拥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从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工作的时间也不长,这反映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与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结果一致。[1]  

课程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课中,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能够做到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此外,还有一些教师承担着心理辅导的任务,虽然辅导量有限,但与授课、其他工作相叠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并不轻松,并且还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辅导需求。[2]相比国内,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课程普遍预防、团体活动与个人辅导相结合方式[3][4][5],并通过学校心理学家、朋辈辅导等制度来解决学生心理辅导的“供需矛盾”[6][7],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表现出了参加专业培训的强烈愿望,这一点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综述中指出,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健康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专业培训,妨碍了他们开展相关工作;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有助于提升他们处理相关问题的信心与技能。[8]此外,本研究发现,学校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多,但教师们实际参加培训的次数却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2010年,我们曾采用自编问卷,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与学校管理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研究结果相比,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学校更多,对专兼职教师的管理也更加规范。[2]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与中职学校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例如师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比例和教龄长度还要低于中等职业学校。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们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重视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这反映了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师胜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张大均(2011)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等维度,与学校管理者的看法不尽相同。[9]因此,学校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数中小学校的重视。参加调研的学校中,90%以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个别学校对这项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都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专职教师均有担任其他课程教学的经历,而兼职教师中德育课教师和班主任居多,这些教师教育背景多元,仅有少数是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这些教师大多教龄较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课程为主,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和活动结合;部分教师还承担着学生心理辅导的任务。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需求很强,并且青睐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  

第三,学校管理者在选择心理健康教师时非常看重他们的专业背景、学历学位、相关资格认证、授课技能、从业时间、从业经验及人格等因素。他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包括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及心理健康宣传。参加调研的学校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管理普遍较为规范,有具体的工作分析、岗位描述和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规定了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大多数参加调研的学校管理者对本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满意。  

(二)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人事管理是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人才投身该专业,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积累人才储备。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第8篇

1问卷调查的目的和过程简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会计英语教学现状,本课题组选择能够真实反映本校会计英语教育教学情况的考核项目,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含16题,主要涉及会计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教师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在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组希望借此调查,全面客观地了解我校会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应用信息化平台促进会计英语教学。这一次调查问卷的对象为我校会计专业在读学生,一共发放问卷并回收198份,问卷有效率100%。问卷不要求署名,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组成员在回收问卷后,逐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2.1学生的学情:

学生对于会计英语的重要性是认同,5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会计英语,但是由于课程本身的专业性,材料的难度大,学生自身基础差等原因,导致仅有20%的学生表示对于会计英语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多数学生认为会计英语这门课的学习帮助其提高会计专业能力。此外,64%的学生对于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会计英语教学之中持肯定的态度,认为信息化技术有助于自己的学习。

2.2教师的教学:

问卷调查显64%的学生认为担任其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并不了解。58%的学生表示,该项课程老师会根据教学要求,制作PPT进行教学,担当问及教师是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时,学生的答案大多都是否定的,6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水平并不高。由此,我们可以窥见,授课教师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技术水平亟需与时俱进。

2.3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我校拥有云平台,录播教室,在线英语微课等信息化平台,但问卷调查中显示,学生对这些信息化平台的了解甚少,对于学校的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更新也并不看好。这正说明了,信息化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3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3.1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问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开设了ESP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会计专业相对的就是会计英语。因而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的开设顺利了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然而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当前会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下列问题

(1)学生基础较差,且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不足。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数学生本生英语底子薄,大大影响了对英语学科的兴趣。

(2)教材难度大,课时少。会计英语专业术语繁多,且词汇量大,句子结构复杂冗长。学生们普遍反映很难记忆,更难理解与掌握,因此缺乏对会计英语的学习积极性。

(3)师资队伍不强。“会计专业的老师上课,英语基本功欠缺;英语专业的老师上课,其会计专业知识也欠缺,由于会计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英语教师教会计专业英语时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述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

3.2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观念偏差,信息化手段简单展示。许多教师对于信息化的理解有偏差,不少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将图片、音频和视频做成PPT课件,这就是信息化教学了;另外,也有老师引入播放微课视频,微信扫一扫,投票这样的形式。看上去形式多样,能够运用互联网及当下时髦的软件。但结合文章实际内容,会发现,多数教师只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缺乏教学的实效性。

(2)信息化技术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以我校二系会计英语老师为例,三名教师都没有信息化技术的学习背景,在教学时通常情况下沿用PPT讲课的模式,加之会计英语教材内容本身难度大等客观因素,在会计英语教学中也很少使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3)信息化资源的普及和应用度不高,虽然学校的硬配套设施比较充足,但是总体利用率不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教师需要付出更多更大的时间和精力。

4探讨相关应对策略

为改善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英语教学的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个人三方的长期努力,缺一不可。

4.1对于学生:

增强信心和自主学习并举:增强信心,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会计英语学习对他们拓宽就业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地学习,将信息化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由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4.2对于教师:

转变观念,提升业务水平:教师应转变自身对信息化的理解,通过参加继续教学,各类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4.3对于学校:

拓宽学习渠道,加强技术支持,完善激励制度

(1)提高英语教师会计专业素养。应该加大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资源投入力度,选拔具有专业和英语双学历的特别是具有丰富的外企财务工作经历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会计英语教师。

(2)加强教师信息化水平。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而且信息技术的专业性又较强,所以、教师将信息化技术熟练地融入到会计英语教学之中难度较大。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相关信息管理部门的投入和管理,除在对教师继续教育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外,还要做好相关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帮助教师解决信息技术方面的各种难题。信息化和英语教育的专业化都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其良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笔者在本文中所提之建议也需要在实践中论证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春暖.浅议高职会计英语课堂教学[J].海外英语,2010,07(93-94).

[2]杨璐璐.基于ESP教学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2014,11(48).

[3]陈新祥.重新审视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J].职教论坛,2015,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