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17 15:42:47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1篇

1.1 关于城市规划的定义及讨论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1.2 规划理论的来源和历史 

1.2.1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 

1.2.2 虽然在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如: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腊,都有城市规划,将人类的活动融入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并为社会和政治统治秩序服务。但我们通常把为市民大众服务的现代城市规划活动与传统的为君权的城市规划区别开来。但也有对现代城市规划更带批判性的观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在实践中,一方面在各社会利益集团间进行权衡,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中为政治统治者和社会强者利益服务的目标。 

1.3 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1.3.1 三个阶段的划分 

Donald Kruekeberg将过去100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段: 

(1)1880~1910,没有固定规划师的非职业时期; 

(2)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 

1.3.2 七个阶段的划分 

Peter Hall将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七个阶段: 

(1) 1890~1901:病理学地观察城市; 

(2) 1901~1915:美学地观察城市; 

(3) 1916~1939:从功能观察城市: 

(4) 1923~1936:幻想地观察城市; 

(5) 1937~1964:更新地观察城市; 

(6) 1975~1989:纯理论地观察城市; 

(7) 1980~1989:企业眼光观察城市;生态地观察城市;再从病理学观察城市。 

1.3.3 历史时期的划分方法 

Donald Krueckeberg采用是年代分段法,三个阶段互不交叉。而Peter Hall采用的是思潮分段法,以规划理论对待城市的观察角度作为依据,他所划分的规划理论时段之间在时间上有相互重叠和交叉,如:第6阶段“纯理论地看待城市”和第7阶段“企业的眼光看待城市,生态地观察城市,再从病理学观察城市”都包括1980到该文发表时的1989年。一般而言,对规划理论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有三种基本类型: 

(1)以时间的自然延续来划分。如Donald Krueckeber只的划分方法,将某一时段的规划理论或规划实践作为这一年代的特征; 

(2)以主流思潮为主线,再划定年代的上下界线,如Peter Hall的划分方法; 

(3)以时代和思潮相结合的方法。 

1.4 规划史上的重要节点 

1890~1915核心思想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市政工程设计; 

1916~1945核心思想词: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西斯思想,城市社会生态理论; 

1946~1960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1961~1980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1981~1990核心思想词:理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开发区理论,现代主义之后理论,都市社会空间前沿理论,积极城市设计理论,规划职业精神,女权运动与规划,生态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 

1990~2000核心思想词:全球城,全球化理论,信息城市理论,社区规划,社会机制的城市设计理论。

    2 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经济社会的关系 

2.1 城市规划专业与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培养具备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部门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城市生态规划、园林游憩系统规划,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城市开发、房地产筹划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城市规划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 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及城市规模较小,城市的社会问题表现得并不明显。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规模的迅速膨胀引发出的大量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思考。 

从理想城市的构想到现实城市规划建设,经济社会问题一直是城市规划关注的主要内容。尽管如此,现实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旧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总是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从城市住房拥挤、环境恶劣到房屋破旧、住宅紧张,从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到内城衰退、社会混乱,从出现贫民窟到社会分化,从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到倡导性规划等,城市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解决和城市规划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寻求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取得发展,现代城市规划对实现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本专业的方法论研究、手段方法、理论及其变革,思维方法的特点 

3.1 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基础思想 

3.1.1 规划的业主 

城市是整个城市居民的,不是某个政府、集团或个人的。规划师必须考虑协调全体市民的意愿和利益,而不能为某些投资者或付钱者左右。所以,规划的业主应当是城市社会,这是城规划的出发点和归结。作为规划的直接承受者和受影响者,他们必然要在一定时间里对规划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受他们的价值观和规划的价值观的决定,一般很难为规划师在事先预测和进行规划时所觉察,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作出全面的安排。 

3.1.2 规划师 

广义概念的“规划师”应包括以下几种:专业规划师、经济规划师、政府官员和城市建设管理专家、土地开发和管理机构以及广大市民。其中专业规划师分为两种:一类是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协调者和决策者,如城市规划师;另一类是某一技术专业的专家,是某一单项的规划师,如道路规划师、市政工程设施规划师等等。 

3.1.3 规划目标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规划师对规划目标不是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的,也不可能是非常明确的。随着规划的不断实施,规划观念和环境发生变化,原有目标被修改,新的目标叉产生了,这种不断调整和不断修改的过程使规划不断地趋于完善。 

3.2 城市规划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3.2.1 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 

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的认识,一方面主要是对城市整体要有宏观把握,另一方面是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有规律性的活动内容的把握。对城市有一个较为综合全面的认识,就应把握城市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 

3.2.2 城市规划的作用 

现在城市规划的形式、是针对城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盲目扩展、环境恶化和无序发展等状况,企图对其发展进行预先协调,使城市能够有序发展并达到良好效果。 

3.2.3 城市规划的最基本因素——城市土地使用 

城市规划要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调节和干预,也就必须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运行机制。 

3.2.4 城市规划的手段 

一是认识思想,包括对城市、城市土地使用、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认识,这在前面已有阐述;二是规划过程的思维方法;三是规划编制方法。 

3.3 城市规划方法论的理论思维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开始重视城市规划的社会经济意义,规划与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西方主要国家同时开始出现民主多元化的社会趋势,公众参与的规划思想作为一种“准直接民主”的体现,开始广泛地被居民接受。城市居民纷纷成立自己的“社区组织”,通过居民协商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努力维护邻里关系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利用法律同政府和房地产商进行谈判,一种“自下而上”的所谓“社区规划”开始出现,市民社会在西方国家建立,公民对城市开始有参与权和管制权。 

4 学科前沿问题综述,学科发展展望 

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需要各个相关专业的协调合作,建筑学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包括城市设计在内的一系列城市规划学科问题,可以说,建筑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在现阶段经济、科技、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提倡绿色节能建筑,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更应该体现相关的设计思想。城市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节能城市理念应该是学科前沿问题,在学科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与城市的设计想结合,并且做到融会贯通。 

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展望,应当朝着更加节能的方面发展,这是未来城市所必将面对的趋势。 

5 对与本专业相关的行业技术管理方面的哲学思考 

5.1 城市规划行业管理面临的问题 

伴随城市建设量的持续增长,城市规划的行业实践处于多元扩展的时期。城市规划编制数量增加的同时表现出编制类型和编制内容的不断扩展,编制单位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城市规划管理继续在行政改革的法制化背景中寻求技术方法、管理方式的创新。但是,忙碌的规划实践仍然缺乏必要的行动标准、职业感和作用能力。1. 缺乏行动标准的规划实践。2. 缺乏职业感的规划实践。3. 缺乏作用能力的规划实践。 

5.2 城市规划行业管理工作 

城市规划行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由几方面的热点所牵引。法规方面,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正式生效;新《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正式颁布;政策方面,建设部强调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开发的干预政策;编制方面,第二轮近期建设规划和新一轮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段联合, 曹胜斌著:科学技术哲学教程. 科学出版社, 2003, 303 

2.郭彥弘著:城市规划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32 

3.Kenneth Frampton著,贺陈词译: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近代建筑史), 1980, 65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120 

5.沙里宁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李德华著:城市规划原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2篇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8;X321;F768.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0

Study o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in China

HOU Hao-chen , YANG Dan , LIU Jin-xin , ZHANG Wei-d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8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probing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EIA respectively.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applicabl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that could help promoting PEIA of green food industry, looking forward to providing helpful reference for the green food industry PEIA.

Key words: green food industry;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valuation method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台湾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政策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3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1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3.2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确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判断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否有效以及规划时所遇到的环境影响时,应广泛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绿色食品是否清洁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在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命周期评价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评价工具,以此来评价绿色食品基地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在基地中的走势以及绿色食品清洁生产工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将物质在整个绿色食品基地的动态描画出来,进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应用上处于初级阶段[23],徐李娜等[24]指出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诊断工具,并对比了国际国内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清洁生产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命周期评价对于清洁生产判断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张丽丽等[25]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建平县两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为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管理和减轻农业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3.2.2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6]。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载力分析在战略、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它是解决累积影响以及将战略环境评价与战略规划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生态承载力分析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表示人类负荷仍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27]。

因此,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之前,通过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各个环境因子以及人为活动的实际因素,通过生态模型、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模型等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8],从而确定当地的生态特点,根据数据进行合理规划。赵玉强等[29]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染物、经济等几个方面对浑南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2.3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柴小青[30]总结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可持续发展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31]。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32]。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中心,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布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两个理念。

3.2.4 其他理论方法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绿色食品景观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利用,对绿色食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优良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1S)[34-35]。在环境规划中,GIS数据表达直观形象,输出的结果图形化,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游娟等[36]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刘纯青等[37]运用GIS技术选取滦南县自然植被、河湖水系、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污染分布、道路体系等因子作为绿地系统布局的适宜性因子,从而确定了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此外,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重大生态作用区和环境影响区空间识别[38]等等一系列的评价方法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评适用的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评价方法。

4 展 望

通过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从宏观上规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在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时期产生重大的选址、规模、性质上的错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宏彬.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1(9):26-33.

[2] 苗雨君,王锦平.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 (8):134-137.

[3] 杨晓明.环境影响评价与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J].现代化农业,1995(9):7.

[4] 高文.绿色食品20年影响力浑然隆起[N].农民日报,2012-01-06(1).

[5] 杨应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食品科技,2003(3):11-16.

[6] 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9,25(5):20-23.

[7] 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48-49.

[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 [2009-08-21].http:// /M20090821/002307-1.him.

[10] 李慧.规划环评工作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6):230-232.

[11] 田丽丽,徐鹤.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 2007,34(8):61-64.

[12] 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13] 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EB/OL].[2011-01-01]. http://ww .

[14]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正式启动 [EB/OL]. [2012-01-14]. http://ww .

[15] 舒廷飞,包存宽,陆雍森,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其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382-387.

[16] 包存宽,尚金城.建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J].环境导报,1999(5):1-4.

[17] 包存宽,尚金城.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5):214-215.

[18] 朱坦,吴婧.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4):50-54.

[19] 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134-138.

[20]张媛,徐凌,张树深.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研究综述[J/OL]. [2012-07-20]. http://www. /2007-10-18/2012-7-20.

[21] Guinee B, Gorree M, Heljungs R, et al. Handbook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M]. Dordrecht Netherlands: Kluwa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

[22] 邓金锋.生命周期评价(LCA)在环境评估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09(6): 123-124.

[23]罗燕,乔玉辉,吴文良.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152-155.

[24] 徐李娜,付桂珍.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 5 (36):83-85

[25] 张丽丽,刘明达.辽西地区两种玉米生产方式的生命周期评价——以辽宁省建平县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 42(3):300-305.

[26] 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 389-396.

[27] 何静.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评价[J].新疆环境保护, 2011, 33(4):40-44.

[28]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等.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44-49.

[29] 赵玉强,张丽君,宋海宇,等. 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2):61-63.

[30] 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12(418):8-13.

[31] 李庆雷,李秋艳,明庆忠.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6-39.

[32] 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09-4711.

[33] 曾江源.GlS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科学与技术,2009,5(25):7287-7289.

[34] 王煜倩.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7):141-142.

[35] 高琼,胡远满,郑钦玉,等.绿色食品基地的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2005,24(8):958-962.

[36] 游娟,潘瑜春,陈柏.基于GIS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325-331.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3篇

一、本书的核心思想

(一)税务筹划的本质

盖地教授认为,“一部税收史,同时也是一部税收抗争史。”纳税人的税收抗争意愿实际上就是税务筹划思想。税务筹划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理财行为,应该与企业财务目标并行不悖,或者说,应该服从、服务于企业财务目标。但税务筹划同时也与会计系统紧密相联,可以视为“根据税法中法律法规的课税标准确认核实范围,并且将其数量化的一种会计核算体系”。

(二)产权框架下的税务筹划思想

科斯定理揭示了产权关系、资源配置及经济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产权关系影响着企业边界和企业税负。因此,产权安排对税收筹划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影响税收负担,其根源在于交易费用的变化依赖于企业边界的变化,而企业边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安排的,产权调整、产权交易都会引起企业边界的变化。而税收筹划通过对企业规模、产权结构及组织形式等的调整,做出适当的税收安排,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边界的变化微妙地影响税收。

产权安排的实质是对财产权利的分配,产权安排的调整有多种方式,其中对税收及税收筹划有着重大影响的是一定条件下的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活动。导致产权安排发生变化的最典型的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是企业并购、企业分立以及组织形式选择等行为。企业并购、企业分立或组织形式调整都是资源优化配置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产权关系,甚至还会打破原来的企业边界,实现资产的转移及产权结构的变化,而资产的转移和产权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税收筹划战略。

(三)税务筹划的治理模式

基于委托关系的契约安排和公司治理相互配合,影响和制约着税收筹划在企业微观层面的运作,也决定着税收筹划运作的效率。可以说,在权力制衡、成本约束、行为博弈角度,契约安排、公司治理对税收筹划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是极为微妙的。在税收筹划的治理机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建立一套对人的激励机制,以规避人的隐蔽、偷懒和机会主义行为。

税收筹划契约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从契约的签订角度分析,达成一份完备的税收筹划契约需要付出更多的签约成本,追求完备的契约安排可能并非最佳选择;从契约履行的监督角度分析,契约的监督成本因信息不对称和契约天然的不完全性而极为昂贵;从契约履行的激励角度分析,契约天然需要激励成本的支持。上述与契约相关的三个成本中,契约的监督成本与激励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而契约的监督成本与激励成本之和又与契约的签约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实际上,通过逐步分析契约的一系列相关成本,总能够找到契约总成本的最小值。

(四)税收契约的签订与税收筹划

利用税收契约开展税收筹划,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政策性税务筹划,即从税收契约签订的源头上进行筹划,其本质是一种契约变革性的税务筹划模式。一般政策性税务筹划适用于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另一种是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税收契约关系变革下的税务筹划,一般需要重点筹划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债权人、股东、管理层及职工之间的税收利益关系,建立一种满足节税需求的税收契约。因此,税务筹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企业契约各方的经济利益。

(五)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

在税务筹划中,税收成本和非税成本是相生的,任何一种形式的税收优化都会产生一定的非税成本,而非税成本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税前收益。因此,税务筹划需要纳税人必须在税收成本与非税成本之间进行选择。

二、本书的方法论价值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邮政业务在迅猛发展,因而邮政的业务开发、经营管理、网路改造、体制改革等方面也遇到了新的问题,旧的经验对此难以提供圆满的解决办法,因而这几年展开了一些邮政理论研究,气氛比较活跃。相信这些研究会促进邮政的改革。不过,邮政数十年来是接受计划经济管理办法来进行组织建设和进行管理的,在这些工作中形成许多理论概念和认识、思维方法等,难免融人种种计划经济理论思想,若不加区别地用以研究今天的改革问题,势必会影响研究的深人。因而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中注意克服这类影响,重视观念更新。

一、体制改革与相关理论概念的变革

从制度经济理论看来,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方式方法。而它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作支持的,因此,体制改革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经济理论改革。虽然,因邮政管理体制过去同电信合在一起,邮政组织管理中许多制度、规则、方法多基于实践经验,因而邮政还未能形成一种完整的体制理论。但是,邮政这样一个大系统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改进等等,必然有一系列潜在的理论概念、理论思想起着指导作用。这种概念、思想却都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中形成和汇集起来的,恰恰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反而使我们难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往往在不自觉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研究工作。举企业改革为例子。这些年来,很多人议论,盼望邮政能仿效一般工商企业一样,通过向企业放权,达到搞活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但是他们往往忽视了邮政“企业”同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实际也是忽视了“企业”一词概念的涵义,在体制改革中已发生了变革。在计划经济理论中,凡是能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就是经济实体,就是企业。这种解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适用的。因计划经济体制将经营决策权集中于统一的计划部门,企业既无权支配自己的财产,也无权对企业的生产、销售进行决策。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利益主体,也缺乏为改善企业经营效果所必需的行为能力。其作用,只相当于一个生产单位。所以可用生产上能否独立核算来界定这生产单位的责任,名之谓“企业”。在计划经济管理上是可以运作的。这种核算,实质是按计划价格统计物质产品生产的劳动耗费,主要是作为编制计划中求得平衡的一项依据。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是一个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它的责任不只是组织生产而是组织经营活动,要利用好它拥有的资财和人员,采用一切合法的手段求得企业的发展,财产增值。所以它是一个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有机系统。这是“企业”一词概念的内涵,显然起了变化;当年以生产上“是否能独立核算”作为标准来区分是否能建立企业,自然也不合适了。邮政部门设置的多触企业,其营运特点本来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邮政是社会基础设施,它要向社会提供公用服务;更由于生产上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因而它营运的效果,主要应从它的整体效应及对社会的作用来体现。过去邮电部门按着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的要求,将一些邮政局所和生产部门作为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邮政网中的一个生产单位,它们不可能单独提供完整的邮政服务,根据邮政的生产特点和邮电合营等情况,很难进行真正的独立核算。但为了贯彻计划管理的要求,就设计采用了“企业产品”这一概念,将它们生产完成的作业量转换成为“企业产品”量,并制定了产品价格……,凭借这些措施使它们可以独立核算,一些生产单位也具有建立“企业”的条件。这样一些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中,还可以仿效工商企业的办法,对之进行经济管理。因为当时对工商企业的管理也类同于对生产单位的管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同了;一般工商企业有了自主行为能力后,就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对之施加影响。而邮政所谓“企业产品”并不是商品,它不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数企业又不能提供完整的邮政服务,难以形成完整的主体利益,故多数邮政企业不可能具备完全的自主行为能力。如果只仿效一般工商企业的办法对原来的邮政“企业”放权,并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各“企业”之间,“企业”与全网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辨明某些模糊的理论概念。辨明这些理论概念有助于我们去认识改革的实质和邮政如何结合自己的特点去改革。从对“企业”一词理论概念的验证,就可理解到企业体制改革要有两方面的变革:一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行为主体利益关系的变革;二是对组织经济运作方式的变革—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而造成细密的分工后,各单位、个人为了使自己的劳动能获得有利的报酬,就必须实行交换(在制度经济理论中即称为交易)。因而交换中就体现了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负责按计划生产产品,而产品也由国家的计划来交换,因此只能有单一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各种行为主体均有独立的利益,它们都要通过各种商品交换来实现价值,获得利益。随着复杂的商品交换形成了相互间复杂的利益关系。由此,政府管理经济的运作方式也要改变,由原来凭藉行政的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运作指挥调节,转变为运用法制和经济政策、法规等手段,对各主体的利益施加作用影响,藉此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调节。法制在这里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替代了计划经济管理中的行政命令,以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来规范各种利益主体的行为。首先是由法律来界定各类主体的权力(责任与权力对称,权力包含利益,即我们一般称责权利统一);其次,在此基础上制订各种交易规则(法规)规范各主体的行为。没有这些法规规范,政策也难起作用。因此,有人称市场经济为法制经济,企业在这些法制规范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下,选择它的经营方向和交易方式。按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组织交换并不限于市场组织,还有科层组织和待合组织。所谓科层组织(Haieraehi。),即在统一组织中以分层、分科作分工授权,在统一监督下组织交换,也就是企业形式。因为交易行为有不同构成特点,包括这类交易的数量、频次、距离、专业性等等。如数量相当、距离分布广、频次较多,由市场交易可提高效益;反之如频次不多、专业性又强、只有很少单位从事这项生产,那么应纳人企业内部,避免造成被动,有利提高效益。两者组织方式不同,但凭藉法制、界定权力,制定行为规范等原理则是值得采取的,邮政按它的企业性质和生产特点,应该采用科层组织这类体制方式。但邮政服务也有市场,它的网路终端部门就会感受到市场机制的作用。这些作用需在科层组织的营运中迅速得到反映、象我们这样一个国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的国家,对反映的情况处理也会因地而异。因而我们的邮政体改将采用综合组织体制,应按此情况,用法制经济原理来建立“企业”,划分权力等等。需要说明,本文并不是要讨论邮政体改方向,只是借此说明在理论研究中辨明相关理论概念的必要性而已。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5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6篇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由单一GDP导向逐步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转化,消费结构升级,旅游休闲成为国民福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重要内容。《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颁布实施,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推广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消费埋念,创造便利条件提振旅游消费,促迸旅游休闲的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量旅游休闲项目的推进和宏观指导方针的加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内容、编制方法变化很大;至于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自身在内容取舍、编制方法上就有差异。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著述,特别需要百花齐放。

陈国生、赵晓军、彭文武等六位学者撰写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从宏观旅游规划理论出发,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个案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新视角、新思路。六位作者近十年来他们主持和参与了50余项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本书正是他们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结晶,具有下述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研究的时代性强。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管理的强化,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旅游规划通则》和《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等旅游法规性文件的颁布,旅游规划业务市场化运作的启动,旅游规划单位正在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化。随着这个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旅游专家、学者加入到旅游业的研究和规划工作中,旅游规划方面的著作也因此逐渐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旅游规划学的发展。但旅游著作这种表面上的繁荣背后,由于规划工作者往往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认识水平、工作经验而选择研究方法,安排规划内容,提交规划成果,使得成果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与旅游规划的实践相比,更显得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通过作者大量扎实的实地调查和现状分析,准确地抓住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二是旅游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的创新研究。作者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旅游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方法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规划新理论、新知识的涌现,针对现有成果在研究内容、结构框架明显滞后的现状,融会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规划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规划的发展,在许多方面拓展了旅游规划的内容,丰富了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三是可操作性强。《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证研究》一书以衡山竹海、双峰雷锋山、耒阳谢维俊故居和耒阳神龙生态休闲山庄四个景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为个案,提出旅游发展政策、战略、行动计划和对策措施,打破了国内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规划模式,启迪了思路,促进了旅游规划和旅游发展的创新研究。如书中明确提出:在旅游开发方面,要从过去资源导向的方法转变为侧重于市场导向的方法,按市场需求来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规划和游客的组织和管理;在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方面,强调要重视增加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消费支出等。此外,全书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景区管理等尽量运用和引入国家公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而也具有法制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7篇

《中国城市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应当考虑哪些问题?

董锁成(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研究所研究员):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模式如何转型,战略制定非常重要。战略制定过程中要明确三大目标的实现,即社会福利均等化、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整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我国资源型城市具有浓厚的中央计划经济特色和城市工业重化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机制体制问题尤为突出,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城市转型的重要障碍。战略制定是多目标系统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要始终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

《中国城市经济》: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大体有几种模式?

董锁成:一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优化,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塑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循环经济是延伸产业链,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传统增长方式的最佳模式,并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和成功模式。二是资源替代与产业替代模式。从资源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弱势地位以及资源输出地区在全国或全球范围的不利生存环境来看,不管是资源枯竭、濒临枯竭还是资源基础状况良好,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必须及早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身的积累能力和竞争力。三是科技创新模式,更多依靠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战略应依托工业化战略创新和一定的区域创新体系来建立,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又必须以一个或几个创新基础较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科学技术扩散通道的建设带动中小资源型城市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形成技术进步体系。四是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解决资源型城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居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着力建设生态城市。其关键在于以构建城市生态产业体系为主线,以恢复城市生态功能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要手段,推进城市生产――消费――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开创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新型可持 续发展模式。五是机制体制创新模式。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区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政府机制体制创新指明了方向。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重点在于形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资源开发补偿和环境治理新模式。

《中国城市经济》:在实践中,规划者一般怎样选择确立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

王宁(产业规划高级顾问):根据我们的经验,资源转型城市在产业选择过程中,有必要建设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跟随产业、机遇产业、配套产业、保障产业这一复合产业结构体系.我这里有一个表,通常我们在选择接续产业主要从集聚拉动性、经济效益规模、社会效益规模、成长性、稳定性、区位比较优势这六个方面来考察。当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判断过程中,要结合不同城市的所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结构、区域资源与周边环境、产业技术趋势、环保能耗指标及社会需求趋势等要素,对以上定性判断作适度权重调整。选择接续产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中国城市经济》:您在多年产业规划研究过程中,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有什么样的经验体会?

王宁:一个城市或区域,其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资源系统,从狭义资源角度看,土地、人才、技术、资本、矿产资源、基础设施等直接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要素都是重要资源。从广义来看,消费市场、区域格局、区域文化与制度平台也是重要的发展资源。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之初过度依赖矿产、林业等天然资源,其产业布局与发展路径也具有较大的依附性,随着天然资源的枯竭,其产业发展必然陷入瓶颈。在实际的规划中我感到以下几个评价应重点考虑。

第一个方面,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首先就要对其资源系统着重审视与评价。这种评价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资源评价理论在内核上是一致的,在实际研究与规划过程中,则要避免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在否定过度依赖天然资源发展模式的同时也否定在以往发展模式中积累在的相关资源。如我们在吉林省辽源市产业转型研究中发现,辽源的煤矿虽然接近枯竭,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煤为龙头的产业链条中,积累了大量的煤矿开采技术人才队伍、管理团队,目前以技术、资本输出为龙头的,与其它资源新兴区域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与经济共同体。此外该市煤矿采选机械在省内具有较大比较优势,这些资源都是产业转型的重要资源,要给予充分重视。二是不要过度强调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调整往往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现实制约因素,所以部分政府在产业转型中急于招商引资,片面强调政策优势与劳动力比较优势,但我们要知道产业发展是具有非常大的路径依赖与极化效应的。片面强调劳动力比较优势,只会吸引依附加值产业,这种产业规模一旦形成规模,一方面其相对优势会自然降低,另一方面也会对未来的产业提升造成新的门槛。三是对自然环境资源要有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也罢,一个区域也罢,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其自然环境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贡献度,相反如果肯牺牲一些环境指标,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则有明显的改善。但这只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表征,如果从大的格局审视,无论是投资生活环境还是旅游消费环境,区域自然环境资源越来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素凸显。这也是最高决策层再三强调保护环境统筹发展的出发点之一。着眼于长期战略,资源转型城市的产业选择切不可急于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

由于产业发展本来就是区域发展战略多目标体系的组成,其自身的任务分解也具有多指标性。是先解决就业还是先解决产业结构,是强化主导产业还是坚持多元化发展,是以龙头企业为动力带动发展,还是打造适于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环境,这些选择判断不能拍脑袋,不能以一个或两个简单的标准划线选择,必须结合经济、社会、民生、环境等多方要求后确定深入地进行多目标体系研究,再依据多目标体系务实规划,才可能制定适于当地,而不是放之四海皆真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产业规划。

第二个方面,资源转型城市产业选择要求较一般城市更多制约条件,尤其是经济与社会组织能力均需评估。

关于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的执行过程就是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西方三百年市场经济建立的城市成长模式有较大不同,最重要的差别点就是如何评价与界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范围。

无论有什么样的产业选择方式,我们都必须对资源转型城市的经济管理组织做恰当的能力评价,并基于这种评价修正我们的产业选择与发展模式。比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学过很多专业课,也有很多特长,如何设计他的职业发展不仅要全面客观的审视他的成长环境、自身资源,包括他是怎么想的,他希望怎样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离开了经济管理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就无从谈起具有可实操的产业规划。

如何评价政府及经济管理机构的战略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政策执行能力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从目前工作实践来看,资源转型城市尤为需要。

第三个方面,民生为底限的硬性目标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考虑建立多角度产业筛选体系与多层次产业发展结构。中国式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首要任务是民生问题,就业压力与经济发展责任在产业选择过程中通常会以刚性目标存在。然而为资源型城市做产业规划,就不能为这种短期的迫切的制约所限制,我们必须要看到解决民生与就业问题后,未来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就可能又陷入“低产业模式依赖”的陷阱。

《中国城市经济》:您感觉国内外专家在面对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上有什么不同吗?

高庆国(英国PA咨询集团中国区事务总经理):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再是区域性的竞争,也不再是本国国土之内各个地区间的竞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投资的竞争。因此,只有那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地区才能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这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无论国内专家还是国外专家,都主张根据当地城市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接续产业。

要说不同却也略有些不同,一个是国外专家在产业选择上更加重视国际化的视角,同时非常重视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及规划项目的执行,一定要“项目落地”;一个是专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得许多国外的大集团可能“慕名而来”,还有对政策的理解,国内专家更强一些。但这只是一方面,总体来说差别并不大。

《中国城市经济》:您对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有怎样的理解?

高庆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不仅仅是产业转型,需要围绕产业转型进行全社会全方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产业转型能够以最优的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取得快速的成果以及收益的最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规划实际上就是要规划一个新城。这既有挑战性又令人十分振奋。挑战是资源型城市大多有其相伴的发展制约因素,如地理位置欠佳、经济结构单一等。而在另一方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再规划可能会给该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无限的发展机遇。因为在设法规避和改变原有的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当中,进而彻底改变城市的面貌和未来的发展命运。

科学的产业规划是发展接续产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优势与劣势,寻找本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独特发展空间与发展定位,避免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同周边城市出现同质化竞争。产业规划需要考虑两个核心问题,即产业做大与做强:做强就是尽量有效延伸产业链条,而做强就是将每个产业链做宽。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化发挥职能的理念打造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们可以从国外的经验中受到什么启示?

高庆国:世界上有很多著名并且充满吸引力的城市,人们都想到那里生活、工作。 PA 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和城区改造的策划项目中对世界上这些伟大城市有过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城市除了各有鲜明的特色外,又都拥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即:地理位置优越、商业繁荣,经济发达、城市用地规划合理,拥有一个或几个著名的地标建筑、充满活力的市中心区及完善的居民区、交通便利,依水而建的城市风景区、城市周边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等。显然,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具备上面的所有或某些要素,但通过全面、准确的发展战略定位和科学的空间和产业规划,及对现代科技的充分利用,我们可以预见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将如浴火凤凰,重现辉煌并更加光彩夺目。

然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成功一般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阶段。纵观世界上转型比较成功的城市,大多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其实,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如美国的匹兹堡、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等)的转型基本上都围绕资源产业、城市经济、劳动力就业和环境整治进行,建成了以工业遗产旅游、高科技产业、农牧业生产基地、特色农业经济、大型购物和休闲产业等各具特色的转型模式。

英国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历史上是传统工业发达的城市,但自上世纪70年代起这些资源型产业如煤、钢铁等开始衰退,于是开始进行转型。过去三十年来,格拉斯哥成功吸引和发展了信息技术,旅游,生物技术,医药等新型的产业,加大对培训和教育的重视,现在成为一个具有诸多娱乐设施的时尚城市,成为其他转型城市的榜样。

借鉴格拉斯哥成功转型案例,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首先,一个转型城市从改革到发展完善需要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因此,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过程中一定有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科学的产业规划。应该避免只重视短期效益,再次走上盲目规划、盲目招商的道路。其次,在分析格拉斯哥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应该注重新兴产业的科学选择方法和研究过程。资源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上经济结构单一,生产要素配置极度不合理的现状,根据本地区的综合条件,营造有利于新型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要素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新型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围绕城市变革的一些重要的推动因素,特别是人才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城市经济》如何通过规划提升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竞争力?

高庆国: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投资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区的竞争力水平,分析与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吸引外来投资的竞争力,必须侧重潜在投资者的商业选址偏好和决策标准,也即需要从潜在投资者商业选址的角度来看待区域竞争力,只有这样的评估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才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在资源转型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模型,更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进行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必须符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同时,在资源转型城市的定位规划中要注重项目的有效执行。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选择资源型枯竭型城市的接续产业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闫宪春(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我从两个方面两个层次上说明,一个是哲学层面,一个是产业选择层面,这两个层次不是并列的,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产业规划的原则问题,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不仅是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所有城市发展的产业规划选择问题都面临一个本源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指导思想。城市(产业)规划必须有指导思想,而且这个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创建生态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一样,是为了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比我们从前的机械性、线性思维的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深刻反思。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因此产业选择问题首先要树立起长远的、科学的、动态的规划指导思想。

我要强调的是,人人都强调科学发展观,也知道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但是恰恰在实践中没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很多城市的选择产业存在短视、唯资本导向和关系决定论。这不但造成资源的错配,还造成了城市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个现象令我迷惑,但也激起了我的兴趣,也让我得以认真考虑此现象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回顾近60年来新型科学的发展,科学文化发生着如下深刻变化:从实体中心论转向关心中心论;从孤立研究事物(封闭系统)转向在相互联系中研究事物(开放系统);从以静止的观点研究事物(存在的科学)转向以动态演化观点研究事物(演化的科学);以单纯研究物理转向同时研究事理、人理;从主要揭示和阐明事物的还原释放性转向主要揭示事物的整体涌现性;从只要看硬要素、硬结构、硬环境、硬力量转向同时看重软要素、软结构、软环境、软力量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进步,直接导致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出现。配合生态文明的出现,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给工业文明提供智力支撑的近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宇宙观是机械论的,方法论是还原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分析思维。而生态文明需要的科学新形态应当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世界观是有机论,方法论是涌现论的,主导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可对比表一)。这些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产业规划就产业研究产业,将一个城市产业当成孤立的单元,组合来再组合过去,仅仅停留在产业规划层面研究问题。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五个层次:哲学,桥梁科学,揭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技术,社会实践。放到城市发展中来,我看到的现象却是应用科学的“拿来主义”和“组合主义”。都在重视应用层面,很少有规划者,甚至是地方决策者有时间向下思考,考虑适合我国城市产业规划的桥梁科学和哲学的内涵。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非常及时,为我们指明方向,而且当前各个城市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非常有必要,城市的决策者能在嘴上、脑子里和实践中都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对我们规划人员来说,能够减少巨大的沟通时间和成本。

产业规划的方法论第8篇

在20世纪初,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广泛推行和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如何为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生产效率和资本收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时作为现代管理会计雏形的成本会计,开始引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某些技术方法,如“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和应用,大大丰富和扩展了成本会计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体内容,开辟了会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新途径,直接推进了成本会计向现代管理会计发展的进程。但是,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程度,管理会计本身的成长状况,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情况,尤其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某些弊病和缺陷,管理会计赖以形成的理论(包括方法)和实践的基础与条件尚不成熟,所以,在较长时期,上述技术方法只被看作是会计配合推行泰罗的科学管理所作的一些尝试,只是作为原有会计体系中的一个附带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4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简称“三论”)的产生,现代管理成为一个集方法、手段、技术、理论为一体的整体,形成为管理科学。而包括“三论”在内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管理会计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充实了成本会计的内容。特别是现代管理科学方法论工具的广泛引入和运用,赋予它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成为现代管理会计方法的新的生长点,大大丰富了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在现代管理科学的直接推动下,最终从传统会计中催生了管理会计,并使其成为在现代条件下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中、事前规划的新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二)

所谓现代管理方法,是指能够有效保证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促进管理职能和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各种专门方法和技术,它是管理的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桥梁。现代管理方法以定量分析、系统性和择优性为其基本特征。它所包括的一整套管理技术,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应用较多的有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控制技术、规划技术、协调技术等。

在管理会计中具体应用的预测技术主要有:有资金、成本、销售、利润预测中采用的经验推断法,如:特尔菲法、基本因素分析法、相互影响矩阵法;时间序列预测法中的趋势预测法、趋势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直线趋势法、二次曲线法、指数曲线法;因果预测法中的简单线性回归预测法、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非线性回归预测法,以及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经济计量法、马尔科夫预测法等。

具体应用的决策技术主要有: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非确定型问题的决策模型、风险型问题的决策模型和博弈型问题的决策模型等,如,在多种产品生产数量决策中应用的逐次测试法、矩阵法、单纯形法;在定价决策中应用的微分极值法、边际分析法、0.6指数定价法、保利基础定价法、临界成本定价法以及最优价格一数量组合决策方法等;在存货决策中对于享有数量折扣时、因素不确定时、成本资料不完备时等条件下应用的经济订货量法以及挂签制度法、ABC分析法等;在投资决策中应用的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年值比较法、投资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等。

规划技术中应用较多的有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等,如在存货规划确定经济订货量的逐次测试表法、图示法和数学模型求解法等。

具体应用的控制技术主要有:成本控制技术,如,在产品成本控制中采用价值分析方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环),采用差异分析法等控制产品制造成本,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控制产品成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以及成本差异),采用定量订货控制法、双堆控制法、ABC分类控制法和定期订货控制法等控制存货成本;利润控制技术,如,采用本量利分析法控制利润,在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非线性情况下的本量利分析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性分析;预算控制技术,如,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控制中采用的弹性预算控制、概率预算控制、零基预算控制和滚动预算控制以及把总预算中确定的指标按照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上划分的各个责任中心进行分解的责任预算控制等。

现代管理方法尤其是精密的数量学科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一些不具现实性的假设(长期以来,人们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批判性强、务实性差、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脱离等问题颇有非议,甚至说管理会计过时了)。如,假设处理和获取信息不需付出代价,交易成本为零;信息是充分和准确的,不存在不确定性;管理者(人)的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或委托人利益)是一致的:企业产销平衡;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变动成本与产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呈完全线性关系;销售中各种产品的品种结构固定不变以及所使用的会计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强调统计显著性而忽略实际政策意义等。而且突破了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使管理会计的研究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比如,用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成本、收入与产销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意味着当销售收入、成本均表现为曲线时,可以也需要根据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分别确定其各自反映的有关因素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建立利润函数式,并据以进行本量利分析。又如,当产品的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时,对于它们的预期的变动,往往难以在事前掌握得十分准确,而只能做大略的估计,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将相应的增加或降低到多少,就有多种可能。这时若仅通过原来一项简单计算或单因素分析已不可能得到一个定值。当通过引入和动用现代管理方法中的概率分析方法,就可以估计和分析它们将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动,有关数值在这个范围内出现的可能概率是多少,然后加以综合考虑,最终就可以确定一个最可能达到的数值。“三论”不仅为现代管理会计的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直接成为管理会计中的实用方法和技术。

20世纪六七十年展起来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突变论(简称“新三论”)、超循环理论等又使管理会计有了新的飞跃。目前,直接起源于“新老三论”的现代管理方法,已成为管理会计中最富有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系列,它们有系统方法、系统模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协同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黑箱方法等。

比如,系统方法中的运筹学方法,就是在给定的目标及其约束条件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求解,对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从备选方案中选择出较优的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它包括规划论、博弈论、决策论、库存论、质量控制、网络计划法等。而系统分析方法是根据目标需要,从系统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系统分析对象作为一个系统等待,运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程序、组织及各种技巧,对系统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使其在整体上达到最优目标的科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会计学教授Robort.S.Kaplan博士认为,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最终渗透到管理会计领域,是在60年代后期到整个70年代。运筹学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运用于现代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及其解决的具体问题很多,涉及生产、营销、管理等领域。诸如:

——生产和销售限制因素条件下进行最佳产品经营组合决策时采用的线性规划法,包括图解法、逐次测试法和单纯形法等。

——针对企业生产中稀缺资源的利用情况,采用了影子价格,通过线性规划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企业存货控制过程中,利用库存控制方法研究经济订货量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与采用的ABC分析法。

——利用代数分配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服务部门的费用分配。

——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管理会计中有关部门人契约的通用模型、分类模型和基本模型,这其中涉及到包括责任会计、资本预算制度、参与预算、成本分配与差异调查、转移价格、监控系统、收入操纵、考核指标设置、信息系统选择权的分配、以业绩计量为基础的报酬制度等内容的方法应用。

——利用网络计划法(计划协调技术)对构成计划目标的所有任务,按其相互联系与时间关系组成统一的网络形式,对网络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预测、调整。

——在资本投资经营决策过程中,利用决策论方法根据系统状态的客观信息提出各种可能选入的策略方案,并就这些策略方案对系统状态所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按某种评价标准选取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如在不确定型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决策表法,包括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小法、大中取大法、折衷决策法。

——在估量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中的风险程度与风险报酬时,采用的数量统计方法,如决策树法、期望损益分析法等,包括净现金流量期望值、标准差、变化系数,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等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投资方案之间进行资本总量的合理分配时,采用的0或1技术法、线性规划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案(经济评价)的对比与优选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费用现值对比法、年费用比较法、差额静态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净现值率法、内部收益率法、现值指数法等。

——在具有不同寿命期的固定资产更新分析中采用的经济寿命周期法,在固定资产租赁或购买决策中采用的现金流量分析法等。

——在投资决策方案的评价过程中对主要经济评价指标的敏感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等。

——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的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最优生产批量法、成本、计划评审法、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等。

再比如,信息方法中的信息熵的原理与方法引入管理会计后,也成为其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尽管它与财务会计一样也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计量、确认和核算,但它主要是紧紧围绕着“管理”即“规划”和“控制”展开的,而这展开的全过程都处处体现了信息熵的原理和方法。即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减少熵的过程。展开来说:

——解析负熵。解析的负熵作用是通过对以会计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的加工处理,提升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表现出来的。因此,管理会计的解析过去,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做进一步的加工、改制和延伸,使之更适合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这种目的明确的信息加工处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这显然是一种负熵作用。

——控制负熵。控制行为可以说是直接的负熵。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变化都存在多种可能性,为了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就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成为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运行和变化的行为。管理会计就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实绩和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进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这种监控行为意味着熵值的减少。

——筹划负熵。计划(预算)是筹划的主要形式之一,计划是管理有序化的过程。管理会计主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确定目标,编拟计划和制订计划的手段与措施,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筹划,这种筹划行为可以大大提高人、财、物和信息资源之间的协调度,并大大降低经济活动和管理中的盲目性与不确定性因素,因而筹划具有明显的负熵作用。

现代管理方法应用到管理会计中的具体方法很多,而且还处于发展之中。仅凭本文,笔者无意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具体方法,只是想以例举的方式说明现代管理会计广泛地吸收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从整体上来说,虽然上述方法的引用并没有从实质内容上扩大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但却使管理会计对原有内容的认识更广泛、更深入、更严密、更科学了。使之从简单的、线性的、确定性的、对称性的研究拓展到了多元的、非线性的、不确定性、非对称性等的研究;使之转向企业目标、资源约束条件的多维认识。如,企业的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转向多目标体系,企业资源约束条件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企业决策的影响因素也由单一向多因素综合影响等方面发展:企业信息由完全、充分、对称性、确定性转向非充分、不完全、非对称和不确定性,企业委托人与人利益由一致转为并不一定一致,等等。总而言之,现代管理方法的广泛引入和应用,使得现代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渗透着管理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定量化、自动化和人本化等现代化思想,从而大大推动了现代管理会计从描述性科学向精密性科学的转变。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