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21 18:30:19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1篇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明礼诚信”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传承且发扬光大。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社会一些领域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给用人单位、学校、社会以及毕业生本人都带来了危害,必须尽快给予教育引导和改善。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危害

(一)伪造求职简历,传递虚假信息

求职简历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者的首要直观资料,也是决定毕业生能否顺利进入应聘第二环节的重要依据。客观真实的简历,能够简单集中反映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及自身基本知识技能。但是,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条件要求,或者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伪造求职简历。具体表现为制作假证书(包括各类荣誉证书、等级证书);编造干部实践经历;涂改成绩单、专业排名等等。由于很多用人单位在筛简历环节并不查验或者当场查验证书原件,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干部实践经历的核实和认定在短时间内也较难实现,部分存有投机心理的毕业生利用可乘之机,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随意“包装”自我。

(二)面试夸夸其谈,掩饰真实自我

面试,旨在通过面对面的观察、交流和考察,评判应聘者是否具备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标准。为了使自己能够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个别毕业生可谓挖空心思。把自己的真才实学用较好的方法恰当地展现出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夸夸其谈,有违真心地迎合用人单位,用一些面试速成技巧美化、拔高自我。比如,为了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将某一活动的参与者说成是主要组织和策划者;为了展现自己的创新意识,将他人的创意思想挪为己用。这些虚假信息,必将影响和误导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真实了解和客观评价。

(三)利用不当手段,扰乱签约秩序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方自愿前提下形成的工作协议,双方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为严格就业市场规范,每位毕业生按编号限领就业协议书一份,只能与一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部分毕业生在签约过程中,心猿意马,花样百出。如:复印就业协议书,同时与多家单位签订协议,以求“万全”;隐瞒已签约事实,谎称协议书丢失,要求补领协议,另签他处;心怀“保底”思想,签约即想着日后违约,再谋高就。这些做法,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加大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给学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制约学校就业市场的拓展和长效发展。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短期收益诱发短期行为

社会转型期,人民生活日新月异,社会公众享受着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收益,同时,直面和经历发展期需要不断健全的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系。转型期,变革与我们同行。变化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对短期收益的偏好,短期收益诱使短期行为。经济领域的合同欺诈、产品掺假;政治领域的欺上瞒下、假公济私;学术领域的剽窃抄袭、无视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上讲,都是受短期高额收益的诱使,出现的个人短期行为。这些短期行为及其思想基础,对高校毕业生产生重大的影响,加之就业失信行为短期机会成本过低,投机收益相对较高,致使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诚信底线,选择失信于学校、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不科学的选人标准,造成逆向选择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但是作为买方市场主体,很多用人单位并不具备科学合理的选人标准。在招募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量化指标,比如设置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级考试、政治面貌、各类荣誉证书等进入门槛,当然,用人单位希望招募到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一想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以下三点实际情况必须考虑:第一,完全符合准入条件的学生群体人数有多少;第二,考虑行业其他单位,目标优秀群体能否真正选择本单位;第三,准入条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的真实素质和能力。当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准入条件来招募合适人才时,很大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会发现大部分空缺岗位似乎都是为少部分同学设置的,为了赢得就业岗位,甚至是面试的机会,他们不惜铤而走险,从而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就业市场监督保障机制不健全,出现可乘之机

大学生就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到如今市场经济下的双向选择,本身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却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更需要制度约束和监管。这涉及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本文仅从毕业生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就业市场缺乏针对已签约学生的监管引导机制。已签约学生继续投寄简历,俨然已经成为就业市场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高校就业部门的监督和指导重心却大多集中于未就业和处于就业进程中的两部分学生群体;其次,缺乏针对违约毕业生的限制和约束规范。虽然对于违约现象,不管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严加控制,但是,在就业前、中、后三个阶段,都缺乏易于施行且具有实际威慑力的操作标准,能够真正对违约行为加以限制和规范;第三,缺乏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个人资料、就业进展等综合信息平台。毕业生信息核实周期长,毕业生“一人多签”现象发现滞后等,致使部分毕业生有违市场规则,扰乱就业秩序,投机取利。

(四)教育理念偏执,个体诚信品质缺失

素质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但是,在基础以及传统家庭教育中,学习成绩,即智育仍在实质上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依靠高考平台,方能改变命运。如此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往往使很多学校和家庭忽视或者淡化了学生的品德教育。而进入高等教育,大学则更多的涉及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1],这就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做人品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对于一些社会道德准则所不齿的失信行为,他们不以为然;另一方面,由于内心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在面对失信可能带来的短期收益诱惑时他们更易动摇,在面对他人失信得利时,也更会因为心里不平衡而“同流合污”。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经济博弈,是在承认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基础上,研究经济主体(博弈方)的行为方案与利益得失的关系。本文以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建立博弈模型,假定博弈双方只有两个策略:诚信和失信,且双方均能料到对方的所有策略,但并不确切知道对方的具体策略,双方在决策时都要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首先分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诚信博弈。当用人单位失信,毕业生诚信时,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差于与其知识能力相应的工作,净收益为负(设为-1),用人单位招到好于其职位技能要求的毕业生,净收益为正(设为4);当用人单位诚信,毕业生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值正好相反。当双方都诚信时,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刚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相匹配,双方净收益均为正(设为3),当双方都失信时,双方净收益均为零[3]。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博弈矩阵如表1。

类似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诚信博弈分析,假定就业市场只有A、B两个毕业生。当毕业生A与B一方选择诚信,另一方选择失信,则诚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少(设为2),而失信一方的净收益较大(设为6),当双方都选择诚信或者都选择失信时,净收益介于其中,且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较大(设双方都诚信时净收益均为4,双方都失信时净收益均为3)。毕业生A与B的博弈矩阵如表2。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博弈模型与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类似,对局双方均有一个上策。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中,不管用人单位选择何种策略,毕业生都倾向于失信;不管毕业生选择何种策略,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失信。而在毕业生A与B的博弈模型中,无论A选择何种策略,B都倾向于失信;无论B选择何种策略,A都倾向于失信。因此两个博弈双方的结局都将是(失信,失信)。

以上分析是假设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之间是单次博弈,即对局双方的决策不存在被发现的可能。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重复博弈。在重复博弈中,局中人的决策都有被发现的可能。这里仅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模型为例(毕业生之间的诚信重复博弈可以采用类似方法)。假定就业中用人单位一方选择诚信的前提下,讨论毕业生一方的决策行为。首先,设诚信行为(失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P;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净收益为R1,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收益为R2;不被发现时,诚信一方的收益为X,失信一方的收益为Y。具体收益表如表3。

毕业生选择诚信的期望值为X(1-P)+R1P;选择失信的期望值为Y(1-P)+R2P,当X(1-P)+R1P>Y(1-P)+R2P,即P>(Y-X)/[R1-R2+(Y-X)]时,毕业生一方选择诚信,反之选择失信。要使毕业生更多的选择诚信决策,一方面,不等式左边――P值应越大越好,由概率基本知识知:P的最大值为1;另一方面,不等式右边――(Y-X)/[R1-R2+(Y-X)]越小越好。在单次博弈分析中提到过,在用人单位未发现毕业生失信的情况下,选择失信往往能够获得超过与其自身知识能力相适应的工作,选择诚信一般能够找到与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的工作,表现为Y>X;在决策行为被发现情况下,按照社会公序良俗,诚信一方收益肯定大于失信一方收益,即R1>R2,因此不等式右边大于零。因为在不被发现情况下,Y、X很难加以控制,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控制R1和R2影响不等式右边,即R1越大,R2越小,不等式右侧值越小。综上,在重复博弈中,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越小,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当诚信、失信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一定时,诚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低,失信行为被发现后行为方所得净收益越高,毕业生选择失信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也是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前提基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诚信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为第一课堂的正规学习和引导。第一课堂的诚信教育不仅应该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政治理论课程的正规系统学习和理解中,也应充分借助和发挥专业课堂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第一课堂教育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但不可否认,其在生动性、多样性等方面稍显不足,这就需要第二课堂的补充和提升。大学生诚信品质的习得和养成更多地需要在实践活动中经历认知、感化、接受、共鸣、内化直至升华的过程。笔者所在学校陕西师范大学通过常规化的“诚信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以诚信知识讲座、诚信知识竞答等方式普及诚信知识;以寻找校园诚信大使,展示免费师范生诚信风采等方式,树立诚信模范标兵,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以诚信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发起对诚信热点话题的大讨论,使同学们在思想的碰撞和学习中,崇尚诚信品质,树立诚信意识。通过考试诚信承诺、就业践约守诺座谈、助学贷款学生感恩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以生活化的教育模式,力求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处细小环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

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秩序,可以从制度层面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社会需要公众自觉的诚实守信思想和行为,这种自觉通过教育和社会文明加以维系;而同时,社会的诚信发展又不能完全依赖于公众简单地自觉性。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规范毕业生就业秩序。具体体现为:就业准备阶段,协议书、推荐表等就业材料的实名登记发放制;就业推荐阶段,毕业生就业材料的审查评价责任制;签约阶段,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权责保障制;履约违约阶段,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具体的限制约束纪律。就业过程中,井然有序的就业秩序,不仅能够为就业主体双方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同时,作为制度规范,它在引导和约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行为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就业秩序不应单单限于规章条款的简单设立,更在于达到对就业市场当事双方行为加以规范的效果,因此,就业秩序需要配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激励措施能够放大人们对正向行为的期望和追求,惩罚措施则通过加大负向行为的风险成本而弱化人们对此类行为的选择。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2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3-0149-02

收稿日期:2011-12-13

作者简介:唐雪雷(1981-),男,石家庄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孙永义(1982-),男,石家庄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所谓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相互信任的道德根据。诚信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基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的核心,一是就业过程中的诚实,二是就业之后的守信。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的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严重危害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根本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切实制定相应对策,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伪造证书,骗取信任

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参加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要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决定录用或聘用的。

因此,提交个人简历成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个人简历是用人单位作为衡量一个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初步材料,它决定着用人单位是否能够给予毕业生面试的机会。因此,个人推荐材料在求职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在个人推荐材料上使出全身解数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如伪造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等,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未受过什么表彰,却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等。于是就出现一家用人单位接收的学生简历中,竟有多人同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个班大多都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怪事。还有的学生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虚构自己在学校的社会实践经历。

(2)面试吹嘘,不符实际

面试是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单位为增加对高校毕业生专业素质的了解,适当增加笔试内容。在面试中,单位招聘者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外貌气质的了解,确定毕业生能否被录用。但是,很多毕业生为了得到某一优越的岗位,夸夸其谈,谎报自我能力,真正应试成功后,进入工作岗位,却发现根本不适应该工作。甚至有的毕业生在面试中请人代考面试,欺骗用人单位。笔试过程中,弄虚作假,打电话、发短信、剽窃等行为常有发生,电子狗也很难防范。

(3)多方签约,不去就业

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生“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这种行为给社会、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严重危害。

2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诚信风气差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外部因素

近年来,社会各界,如卫生食品、劳动保障、学术科研失信事件频繁发生,使我们明显感到我国也出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初期曾经出现的诚信危机。社会诚信环境不良,诚信风气差,必然对大学毕业生产生影响,他们就业诚信的缺失也就见怪不怪了。

(2)诚信教育不力是高校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内部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考试作弊已成为一股不可遇止的潮流。在人际交往中,为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入党、评优、竞选学生干部工作中也存在弄虚作假拉选票、贿赂学校工作人员等问题。在经济生活中拖欠学费和不按时还贷的现象和骗取特困生补助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3)高校毕业生自身诚信素质不高是重要的个人因素

如上所述,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诚信缺失的问题,失之约束,必然导致他们在毕业时的就业诚信缺失。

(4)制度措施和监督不力是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制度措施不力、监督不力必然会从客观上放纵某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使之安之若素,不羞不臊。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应对策略

1创设全社会都要讲诚信的风气和环境

市场经济作用于社会道德,既有推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受到的社会道德氛围,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靠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只有真正做到了管理上落实、法制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才能更有成效。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即使不诚实仍能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实。而与发达国家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

2加强高校诚信教育,使毕业生树立诚信就业理念

(1)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

首先,要利用“两课”这个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结合“两课”教育改革,一方面,要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而且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大学生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现代民法一般都把“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作为基本原则,如果违背了则会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或者对民事主体的一系列不利后果而受到处罚和制裁。

其次,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专业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把诚信教育与学科专业教学结合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利用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有关塑造大学生诚信品质的资源,将诚信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在课堂教育中要用古往今来的科学大师和教师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实验教学和作业中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实验数据,要通过自己努力和辛勤劳动换取最后的成果,不造假、不抄袭;在课程考试中,更要教育学生牢记“诚信”二字,坚决抵制作弊歪风。

(2)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就业诚信教育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学校应广泛组织以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包括诚信在内的多方面的教育。诚信教育的关键是实践。学校可以经常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辩论会、党团日活动,开展名人讲座、名人访谈、演讲、征文等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宣誓活动、签名活动和签订诚信承诺书等活动。要使大学生通过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因诚实守信成功和因不诚实守信失败的事例和教训,促使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生根。

(3)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作用下,从根本上落实毕业生诚信教育

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要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诚实起来。

3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其自身诚信素质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原因 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

1.编造虚假求职简历

由于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越来越大。求职简历是大学生踏进社会的第一张名片,是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体现。为了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毕业生会提前很长时间精心准备自己的求职简历。为了提升自身价值,在面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有些大学生编造虚假求职简历,采取夸大在校所得荣誉、伪造假证书、擅自修改成绩等方式美化自己的简历内容。[1]

2.面试时过分美化自己

面试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初步评估,由于用人单位只能通过求职者的简历来初步了解个人情况,所以有些毕业生把自己的简历精心美化一番后,在用人单位面试提问时不能实事求是地回答,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以争取就业机会,让用人单位相信求职者符合岗位需求,是合适人选。[2]

3.随意违约现象频发

部分大学生在没有明确求职意向或自身定位的情况下,急于求成地盲目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随着出现自己认为更好的用人单位后,私自与原先的用人单位毁约,或者因家庭、同学等因素的影响,随意更改就业方向,又可能自己想自主创业、继续学习深造、出国留学等因素造成单方面违约。这种现象不仅对大学生本人形象造成影响,还会打乱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更对学校声誉产生负面的社会影响。[3]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成因

(一)社会原因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影响下,整个社会日渐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由此产生的社会各领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例如一些行业造假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银行信用危机等等。社会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与传统道德观念相违背,在这种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此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及价值观的认知。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不断累积,就业压力明显增大。当严峻的就业形势摆在眼前时,往往毕业生满心期望的就业梦想就此打破,他们不得不忽视诚信的存在而以各种不正当途径竞争就业岗位。

我国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整体就业市场仍不健全,尚未形成公平、平等的就业体制。各种就业政策、法律法规、措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大学生个人原因

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就业压力,大学生往往迷失了自我,认不清现阶段自身需求及个人定位,盲目地选择用人单位、好高骛远、缺乏责任感等因素致使大学生就业时出现了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当实际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某些方面与自己期望值相差甚远后,不考虑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工作计划,单方面违约现象频频发生。这样既干扰了用人单位正常工作,也损害了学校的形象。

大学生的就业时间相对集中,大量毕业生在同一时间寻求就业机会,从而给大学生造成了心里紧张情绪,而部分学生在此段时间正忙于学业晋升考试、公务员考试及毕业设计等,往往在这种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没过多考虑自身真实需求及个人职业生涯的定位,草草先与一家用人单位签约,这样极易造成日后的违约情况出现。

由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一部分大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对工作内容眼高手低,基础的工作不愿去做,复杂的工作又没能力做到,稍有不满意就单方面违约,不顾及对用人单位造成的影响,从而这种行为也对学校的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三)用人单位原因

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总想优中选优 ,只看重高学历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这种现象给大部分毕业生带来强烈的心理失落感,导致一些大学毕业生丢弃诚信原则,在求职简历等材料上弄虚作假,期望能通过此手段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进行求职,一些用人单位自认为更具就业大环境的主动性,常常视新进员工为弱势群体,不严格遵守协议条款,薪资、福利待遇等当初承诺的内容不切实履行,致使部分大学生因此情况与用人单位解约。[4]

三、高校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几点建议

1.建立社会诚信环境

构建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弘扬我国优秀的道德文化,建立诚信的学校氛围,让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在此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培养诚信意识。

2.推动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一个完善的就业制度将对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双方均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它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双方的各自利益。同时它也约束双方行为,一旦不遵守规章制度必受到劳动法规的制裁。

3.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此贯穿于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课程当中,逐步把诚信观念渗透到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里。建立长效诚信评价平台,将此纳入学生评优的标准中去。[5]

4.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学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推荐材料要严格把好审核这一关,认真核实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完善学生推荐材料校内审核流程制度,做到层层把关,这样才能在学生就业前期保证对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及学校三方充分负责。

加强对学生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让学生从中学习如何依法签订就业协议,了解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行为所产生的违约责任,使学生重视诚信就业的重要性。[6]

四、结论

总之,诚信是立人之本,诚信二字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中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诚信就业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让社会整体大环境形成良好的诚信氛围,才能促使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社建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前瞻》中国教育报 2009年01期

[2] 韩秀景《大学生提升就业力重在打造良好职场形象》中国教育报 2009年01期

[3] 郑 琼 《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刍议》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01期

[4] 寇全强 陈丽丽 耿晓松 《大学生就业诚信现状及对策》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08期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 违约所引起的诚信教育值得引起关注。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就业违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违约现状分析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再加上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0万人。然而,我国2009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做了两手准备:考研、专升本或找工作。为稳妥起见,很多毕业生先找个单位签约,等到考试结果出来时,再义无反顾地“舍鱼而取熊掌”了。有的人不求一步到位,先找到一个岗位再说,即我们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正是这种心态,使大学生频繁跳槽。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跳槽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违约成为一种常态之后,我们就需要冷静分析。某人才网针对“你对跳槽后工作是否满意?”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共有1250位个人会员参与,其中有638人选择“没有达到目标,整体不满意”。于是,他们交纳了违约金,又跳槽到另一家单位,可是发现新工作还不满意,结果再次违约。

违约行为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违约对单位和个人而言是一种损失。从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到笔试、面试,最后的比较、审核、敲定,为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单位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旦违约,将意味着他们在这之前所做的都是一场空。同时,除了人力物力的损失,他们最担心的是造成一种违约恶性循环[1]。例如,今年昆明盘龙区和宜良教育局都有新教师辞职和违约,使学生无法上课。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为了违约所付出的代价,绝不只是赔上了一笔违约金,可能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道德成本。违约尽管能获得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但是在自己的档案上却会留下不良的诚信记录,给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好的影响。昆明某中学今年16个教师岗位吸引了1200多名求职者,令人感慨的是,有一名求职者是3年前本科毕业时曾与该实验中学签约,后违约去读研究生,谁知今年研究生毕业再来应聘,却没被录用。

在诚信度已成为衡量一个毕业生综合素质重要指标的今天,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诚信度。因此,高等院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德育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德育品质。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1.高校要加强校园诚信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礼记·大学》曰:诚于中,而形于外。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将开展校园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从而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2.建立完善个人征信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用措施鼓励诚信。

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之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建立学生个人征信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构建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从机制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校园学生征信系统是指由某一组织将学生在校园内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个人信用和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系统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缴纳、贷款还款、遵纪守法、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

对在校大学生建立征信制度,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3]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从操作层次上说,由于校园信息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类似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记录认证,最后在学生毕业时,由学校给出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证书,将其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二份“成绩单”。另外,校方还可以构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就业推荐体系,由导师等给出关于学生的客观评价,供用人单位参考。

3.加强职业辅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好就业诚信问题,还应注重在校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大力加强职业辅导工作。归根到底,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越高,求职能力就越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一定程度上就能自觉避免造假、违约行为的发生。

4.高校一定要规范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高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科学的管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专门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学院严格审核盖章后才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每人仅有一份原件。另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统一编号登记,签约后,必须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并有书面退函后才可换取新的协议书。对于毕业生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供用人单位参考。[4]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推荐信等,班主任、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审核。

5.高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跟踪机制。

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有着完善的诚信跟踪机制,诚信与否关系到一个人业的成败。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是档案跟踪机制,高校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体制,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2002年,位于上海市的近50所高校就为申请助学贷款的近2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5]。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追踪,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校园网络的范围内进行揭示和批评,甚至向用人单位公示。三是毕业生跟踪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已毕业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诚信状况,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对失信毕业生实施再教育。同时收集诚信与失信典范,作为在校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更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诚信教育,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4):15-18.

[2]王阳,胡坚达,汪盛科.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j].宁波论坛,2003,(3).

[3]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3.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5篇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诚信,是指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包括制作个人简历、面试时的个人展示、签约过程中的态度、入职后的工作表现等环节,大学生的一言一行所展示的个人真实信息、真实风彩,如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参加学科竞赛经历以及所获各类奖励等。然而,在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破坏了就业秩序,影响了社会和谐。

第一,缺乏科学管理,滋生“注水简历”。简历是叩开职场大门的敲门砖,一份丰富的求职简历,足以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贏得面试机会,为成功签约抢占先机。为了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些毕业生不惜加大简历的水分,自封学生干部、造假等级证书、伪造奖励荣誉、涂改学习成绩等不诚信行为屡见不鲜。某大学针对本校研究生诚信状况进行的一次专业心理调查显实:至少有1/4的研宄生并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进行造假,具有一定造假倾向。

第二,缺乏考评机制,助长“随意违约”。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绝大部分毕业生己经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骑驴找马”的故事一再上演,用较小甚至为零的违约成本,换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当然,如果考上研宄生、公务员,或已向签约单位赔付违约金,办理好相关解约手续,则属于规范合理的就业行为,不属于“随意违约”。笔者界定的“随意违约”行为,主要是指毕业生签约某单位后,不去签约单位报到,由于害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既不告知签约单位,也不办理相关手续,使得用人单位一时难以应付,并给该校毕业生盖上“不诚信”的帽子,决定不再到该校招聘毕业生。

在签约之际,一方面用人单位为证实签约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多要求学生所在的院系在《推荐表》、《就业协议书》上给予评定,要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给予推荐并盖章;另一方面毕业生为简化流程,提高签约效率,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提前将推荐意见写好并盖章。这样一来,学校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就业的真实动态。特别是很多毕业生“这山望着那山高”,随时准备再签“更好的单位”,出于侥幸心理,毕业生即使成功签约也不愿意及时上交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等就业证明材料,用人单位也很难与签约学生所在的学校一一联系反馈,因而学校很难及时准确掌握每一对就业双方的签约动态,无法及时准确编制就业计划,更不能及时将毕业生的违约思想扼杀在摇篮里,进而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第三,激励力度不够,导致“频繁跳槽'据调查,近几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前3年跳槽率达到70%,跳槽现象频发,是由大学毕业生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自我要求和需求的双重缺位直接造成的。当然,对于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的中小企业来说,企业未能留住人才也有着一定自身的原因,但是大学生责任意识缺位,如诚信缺失、奉献精神不够等,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内在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髙,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在工作岗位上“安不下心”,无法敬业爱岗,应是跳槽频发现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业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客观原因,又有个人主观原因;既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就业管理的原因,还与用人单位的选人机制和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欠缺有关。

第一,诚信意志不坚定。高校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价值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毕业生一味追求高薪,而不注重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长远发展,使得毕业生的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日益背离。然而,毕业生要想获得长期收益,前提必须是最大化社会价值。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趋利心理与个人发展间矛盾,使得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行为十分突出。

大学生还处于青春年少期,其心理发展还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还很难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诚信”、“敬业”等品质与个人长远发展的关系,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诚信”、“敬业”等品质的理解和践行还远远不够,如一些毕业生面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意志不坚定,不能诚信自律,进而给个人和社会造成较大损失。

第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构与信用管理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信用管理体系建设、诚信法律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为失信者的通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也是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此外,社会上也广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诚信缺失现象,大学生在签完就业协议又违约后,高校的态度多数是,只要企业不追宂责任,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企业也是考虑到想追宄毕业生违约责任,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成本而放弃追宄;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失信过程中,没有相关法律约束、惩治,也没有太大的经济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就业诚信缺失行为。

第三,高校诚信就业管理不到位。高校在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管理方面不到位,如沿用传统的重灌输、轻引导的教育方式使得诚信就业教育效果不明显、诚信失范的惩处制度不严格,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高校对大学生的管理不及时、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毕业生诚信意识淡化、不诚信行为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高校在足够重视培养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自觉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这种管理上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庇护了毕业生的就业不诚信行为;再者,面对层层目标考核,部分高校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对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更难以为大学生的诚信就业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用人单位招聘行为不规范。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不规范的招聘行为,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不诚信行为的隐性推动者。如只认“学历”、“证书”,不认“能力”的择人标准,滋长了虚假简历的风气;招聘条件不能因岗定需(专科水平的岗位要求,用本科水平资格来招聘;普通本科的岗位要求,用重点本科的水平资格来招聘;一些岗位只要相关专业毕业生即可,却要求是学生干部),也成为毕业生随意违约、频繁跳槽的催化剂。此外,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宣传时提供虚假信息和承诺,也容易导致违约行为的发生。

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在促进诚信就业中的具体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强调,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维护正常的就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可应用“三螺旋”理论,集合高校、企业和政府的力量,共同促进诚信就业。“三螺旋”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HenryEtzkowit)提出,用来解释在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协同创新的“三重螺旋”新关系。2003年,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对“三螺旋”概念做了进一步补充并构建了“三螺旋”理论。在该理论模型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的边界和界限逐渐被打破,它们不断磨合、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种个体独立、相互支持、跨界发展的“三螺旋”协同发展结构,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诚信就业工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理应各尽其职,积极推进诚信就业。

第一,政府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经常发生,除了与一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关,还与用人单位片面强调用人自主权,而普遍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有关。高校负责处理毕业生的违约行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承担起监管用人单位不诚信行为的责任。

用监管制度来丰富信用体系,用信用体系来浓厚诚信氛围。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诚信是首要品质,讲诚信、守信用是基本要求。没有诚实守信行为,社会难以和谐稳定;没有信用监管制度,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信用监管制度的完善,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确定为“十二五”工作目标之一,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进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建立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首先要在全社会营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提升全民讲诚信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完善诚信监管、失信惩戒等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得诚信监管有法可依,做到诚信监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例如,针对即将进入市场的企业或大学生,可通过实行组织或个人诚信资格准入制,凡未取得各级人社局或相关部门出具的企业诚信证明的,企业不得进行经营活动,大学生未获得高校相关部门开具的诚信档案材料的,不得进入就业市场;针对失信于社会公众的企业或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从功利角度遏制其失信动机;这些信用制度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毕业生本人,对约束集体和个人遵守诚信,践行诚信有很大的帮助。

设置诚信就业行为的评价工具,并及时干预不诚信就业行为。就业行为是否诚信难以鉴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因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研讨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毕业生诚信就业行为,还应该针对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出台相关的鉴定规则,使行为诚信评价有一定的依据,使不诚信行为的干预处理有一定的依据。

第二,高校应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加强就业诚信监管。来自美国的管理学教授MichaelHammer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强调要把工作任务从始至终组合到工作流程中去,促进成本、质量、效率的改善。大学毕业生从找工作、签约、派遣到报到的整个就业过程,高校可以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重新设计诚信就业管理流程,使诚信就业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深化诚信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无疑是实现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的基本前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协议管理力度,是对就业过程中的毕业生群体、招聘企业、高校的保护,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诚信道德意识。要从根本上减少、解除就业不诚信的隐患,高校既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实践教育。借助“两课”教育、“晚点名”主题班会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等,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荣辱意识,并在各类党团活动、志愿实践活动中体会诚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诚信道德意识,理解诚信,在就业过程中践行诚信。

完善对就业材料、就业行为的监管制度。对就业材料的监管,主要是学生所在的院系对《毕业生推荐表》等就业推荐材料严格审查,既要对学习成绩严格审核,也要对荣誉证书、专业技术能力证书严格认证,确保就业推荐信息真实准确。首先要利用“互联网+管理”的便利性,要求毕业生所在高校将学生的成长记录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特定的教育管理平台,并通过授权账号等形式提供查询功能,使就业过程中的主客体都能高效、便利地辨认用人单位、求职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在线下还应实行毕业生就业协议登记、鉴证制度,要求用人单位在审查毕业生就业材料时要向高校索要授权账号密码在规定平台上进行信息核查,毕业生与企业签完协议后,需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系统注册登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劳动雇佣关系才算生效,通过以上种种制约,激励毕业生签约后能及时上交就业材料;再者可以通过建立诚信奖惩机制,激励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讲诚信,约束毕业生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高校对毕业生诚信就业的监督。对于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可以试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处分等不同程度的惩戒,让他们承担不诚信的责任和代价。

第三,企业运用双因素理论,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美国行为学家FredrickHerzberg提出的双因素理论指出,要激发并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主要依靠两个因素,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员工的不满意感首先要靠保健因素来消除,继而,再用激励因素给员工带来满意感。这给我们诚信就业工作带来的启示即,要减少企业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违约现象,除应加强毕业生的诚信品德教育外,企业应灵活选人标准、用人机制,转变用人意识也是关键。企业选聘人才,要注重考察毕业生对某一岗位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考察毕业学校、学历、证书等;特别是对录用的人才,企业要为他们尽可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如薪酬待遇、学习培训、岗位晋升等,激励毕业生安心为单位效力,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教育体系诚信

朱镕基同志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演讲中郑重提到,“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开展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普华永道的《2003年度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高达39%的亚太地区企业在过去两年中发现或举报过内部经济犯罪问题;在《2007年度全球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中,有43%的公司遭遇过经济犯罪,直接损失已经累计超过42亿美元。而包含在经济犯罪内的这些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犯罪活动,几乎都与财会人员丧失诚信操守而做假账分不开。

除在经济领域外,不诚信现象还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并造成危害。如生产领域的三鹿奶粉掺假事件引发的产品质量信任危机;政治领域中常被媒体曝光的个别地方政府公信危机等。作为象牙塔的大学内部的不诚信现象也此起彼伏,如某著名大学知名教授学术造假事件;某大学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字不改”抄袭事件;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的各类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作弊新闻事件等。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在2005年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新闻会上说,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教育部的调查则显示,20%的贷款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贷违约情形,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诚信记录破坏的严重性。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高职院校在这样不利的内外教育环境中,要培养出具备诚信等职业道德素质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为这些工作在财经一线的会计专业学生设计构建实效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当前紧迫的工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诚信教育之现状及成因分析

1、对建设诚信教育系统认识不足

教育界的共识是,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理想状态是一上岗就上手,于是大多数高职会计教育系统都理所当然地围绕做强会计岗位动手能力设计环节和内容。因此而形成的局面是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中,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薄弱环节,大多数学校还未设计出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系统,或在相关课程中没有考虑增加诚信教育环节和内容。专业教师一般认为诚信教育是政治辅导员的专属范围,与专业课程的授课无关。多数院校会计方面精品课程建设中鲜有跟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由此可见一二。

另外,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也缺乏设计和创新。说教式地传授、明知故问式地讨论和案例分析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他们置身于真实经济环境中,面对错综复杂的会计事项和关系与道德冲突,需要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进行职业判断时,很容易得出丧失原则的错误选择。学校对诚信等会计职业道德系统建设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导致了以上结果。

2、缺乏丰富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

多数专业教师少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或实际工作经历时间较短,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不敏感、不熟悉,理解不深刻。以这些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在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自然也就忽略了诚信教育内容,或者即便有诚信教育内容也是止于纸上谈兵的效果,难以激发学生对诚信等职业道德学习积极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

3、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

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发展和组织(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组织(社会)价值观、信仰和目标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信仰。代表组织道德文化的高层管理者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随意调整会计账目、做假账、提供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偷逃骗税、侵吞国有资产等干预会计工作的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而网络的发达使这些不诚信的案例迅速传播。接受速度快的个体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条捷径。

4、会计职业资格等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考核力度不够

目前,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会计职称考试还未增加测试职业道德水平的内容。而高职会计毕业生必备证书之一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虽然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考试科目,但由于其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形式,实际上是测试学生的强记能力,无法测试考生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具体措施

1、重视并完善会计诚信教育的课程体系

(1)开设更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推崇伦理道德,弘扬会计诚信,这也是行为科学和人本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开设更多关于历史、社会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拥有广博的商业背景知识,能够对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有充分、客观地了解。

(2)在相关税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嵌入职业道德教育。如企业在处理税务问题时往往存在着道德冲突。即会计人员要选择通过逃税漏税来满足单位或个体的经济利益还是选择足额缴税来满足社会公众的利益。我们可以在原税务课程中增加案例,用来讨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问题。以小组讨论、实况模拟等多种形式,结合道德观、价值判断、沟通技能等与会计问题进行探讨,让其在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与否中做出职业道德判断,并由自己承担不同决策可能产生的不同后果,促使其会计职业道德决策能力的提高,树立诚信纳税责任和意识。

(3)在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渗入职业道德内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需要在实践上加以体验。使学生近距离地感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实训实习两部分。校内的会计模拟训练不应只是会计技能的演练,应使其更具仿真性。要设计出错综复杂的虚拟经济环境和岗位,设计出可能产生道德冲突的会计事项,使学生不得不做出职业道德判断。

校外实训实习,特别是毕业实习是学生了解会计职业、培养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实习指导师傅、学校指导老师、实习小组长等都要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如实习态度、遵纪情况、实习表现、实际操作技能等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对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纪行为、弄虚作假行为等要进行记录并严肃的批评教育。培养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诚实品质。

2、打造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团队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吸引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部门、税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资深会计人员等工作经历丰富的人员到校兼职,增强会计诚信教育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特别制定会计专业师资培训规划,除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外,还要注重诚信等职业道德教育能力方面的提高。

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营造良好信用氛围

组织(社会)的道德观环境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发展,因此社会应该营造一种“要想提高业务水准,工作事业有成就,必须重视道德、诚实守信,对所有的人讲真话”(SuzyWatlaufer,2001)的氛围。我们可以制定政策和制度,使社会各管理部门在对每个人的档案管理中增设个人的信用档案,实行全程信息记录和奖惩与约束监督机制。开通社会查询个别资料热线,任何单位聘用人员,都可以从档案中查找其信用记录。“西方发达国家用了150多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成熟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时期,建立社会信用之路任重而道远”(林毅夫,2002)。但我们可以先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建立大学生信用等级制度。如专业和学生、教务部门共同成立专门的内部职业道德评审机构,建立起一种支持监控的文化氛围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准则。机构要与每一名新同学入学开始就签订诚信条约,条约中要量化职业道德考核点和标准。此外,机构可在每个班级都设有一名“诚信人”,任何同学如果觉得身边的同学有不诚信行为,都可以匿名方式向“诚信人”投诉,对发现的诚信问题及时计入诚信档案并教育处理,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代价。

4、加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职业道德内容的考核力度

目前,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将其列入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在2008年8月颁布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将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为“两个层级的专业考试”。其中,第一层级为专业阶段,测试基本职业道德要求,第二层级为高级阶段,测试考生“保持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等综合能力。会计职称考试应该参照注师考试增加能客观测试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内容。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应把客观题形式考核方式改成综合案例形式,切实使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通过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通过考试。

四、结语

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教育应当努力探索并最终构建完善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配合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批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能“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美娟、刘高常: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的本科会计专业诚信教育探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5).

[2]张前、李洪光、姜文华:对会计学专业开展诚信教育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5(1).

[3]赵红英: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财会教学;专业教学;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会计诚信教育就是指会计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法规、制度,真实、完整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可靠性、相关性等的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但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会计不诚信现象,面对会计诚信存在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该如何提高会计诚信度。

一、 目前会计诚信存在的问题

1、 教学中忽视财会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财会专业技术教育,而对学生的财会职业道德教育较少。一些学校甚至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以致于培养出的财会学生存在人格缺陷。进入财会领域后,相当部分不但全无职业道德而言,而且会运用其专业知识和现代操作技能,更加隐蔽地扮演着助纣为虐的不光彩角色。他们抛弃了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行规―诚信,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社会风气、道德价值观的歪曲

由于整个社会上价值观歪曲,信用度下降,出现许多人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和极端功利主义行为。不再认为诚信是美德,而认为谁诚信,老实办事谁就要吃亏。有些企业在招收财会人员时就看你会不会造假给企业偷漏税,并以此来评价会计人员能力高低和谈给会计人员的薪金待遇。所以在此影响下,很多人就丧失了诚信,做起了危害国家、社会、公众的失信人。

3、利益驱使直接导致丧失诚信

会计造假的背后一般都是经济利益驱动,受益人较多,因而会计人员在利益驱动下违背执业准则,不顾职业操守,利用专业优势,大肆造假。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不择手段,做假账,虚报利润,蒙蔽监管者,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会计人员能否遵守职业道德?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虽然《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中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但现实中又一味强调厂长、经理负责制,“一把手”说了算,重大经济活动都是“一支笔”审批;而会计人员作为企业成员,其任免、晋级、聘用等切身利益均由领导决定,因而会计人员不得不在领导授意下铤而走险,大肆造假,使监督弱化以致流于形式。他们做假账的成本是潜在的甚至没有,而收益却是现实的,高官厚禄,名利双收。

4、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处罚不力

。我国对会计造假处罚力度轻,执法不严。虽然《会计法》等法规对做假账作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权利人情等因素的干扰,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也极少影响到会计人员的经济利益,从而使许多人铤而走险进行会计造假。

针对以上会计诚信存在问题,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其诚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人重视。首先,只有会计人员不断地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紧绷职业道德这根弦,依法、规范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才会成为诚实守信的会计人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促使整个会计行业水平提高。 其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会计人员追求崇高的会计道德观念,达到更高的会计道德境界,锻炼出高尚的会计道德品质。因此,会计诚信教育是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它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 财会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方法

1、 加强在校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学校毕业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技能,但却缺乏会计法规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因此财会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人们的道德观念也不是先天存在的。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通过社会系统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的修养在长期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首先应在会计学历教育中开设职业道德课,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及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自觉地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保护会计职业的尊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 利用案例教学法从正、反面的实际案例加强对会计诚信的渗透。

在教授专业知识方面,书本得作用是重要的。在会计诚信的培养方面,传媒的披露所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比理论的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果我们教师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将报纸、杂志、网站所报道的各种新闻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会计教学始终。同时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会计法律法规,让同学们了解,会计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算账,它时时涉及到执法守规方面的问题。

3、 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人员来校实例讲解,增强效果。

目前,在校生的实践知识较欠缺,无法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因此,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到校来讲学,用他们的亲身经历的实例得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聘请法律专业人员用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样要比仅仅从书本上上看到的要深刻的多,说服力更强,同学们也更容易接受。知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在金钱利益面前正确的把握自己。

4、开展有关会计诚信的专题的讨论,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在整个会计教学的各种阶段都可以开展有关会计诚信的主题讨论,学生也乐意通过辩论这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会计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中,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案例,他们往往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这种现代的通讯工具,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从而可以了解同学的一些真实的想法,改善教学效果。

5、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

实现诚信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举,要求毕业生完成各门课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同时对道德和诚信进行考核,通过建立诚信目标和能力目标并举的考核机制建立毕业生诚信考核目标,即可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过了金融风暴的洗礼,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会计诚信既是会计工作的命脉和灵魂,又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基本操守和立身之本。因此,加强对财会类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实行源头控制,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杜胜穗.会计诚信,会计信息失真及其治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5).

[2] 付立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若干思考,2009.10.

[3] 吕淑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及对策.交通财会,2004,(12).

[4] 史星际.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购建问题研究[J].会计与审计,2004.

[5] 王荣华.谈会计诚信的内在要求[J].财会月刊,2003,(2).

[6] 魏秀芹,吕爱芹.浅谈会计诚信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载《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7] 张鸣,王明虎.会计诚信与《会计法》的修订[J].财会月刊,2003,(9).

会计诚信毕业论文第8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求创新、重实效2009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坚持正面引导,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针对部分学生个人享乐主义膨胀和心理脆弱等问题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学院中,着力打造一批在某些方面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借此宣传“汽车人”精神,增强凝聚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阶段,积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在毕业生离校阶段,认真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计划,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教育活动。2、紧紧围绕校学工处关于在全校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的总体规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积极开展“诚信在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诚信立身、诚信立学、诚信立行”,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人才,使其做到“诚信考试不作弊,诚信还款不拖欠,诚信就业不违约”。尤其是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要融入诚信教育,坚持“有约必守、违约必纠”,不匆忙签约、不轻易毁约,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3、以学院“二级党校”为载体,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关心指导分团委工作,积极做好“团内推优”,把大批优秀团员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扩大学生党员在青年中的影响,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院风、学风。4、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区。以创建学习型公寓社区为契机,积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的新阵地。社区楼委会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手段,吸收优秀学生参与管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进一步健全“院领导社区接待日”活动,扩大领导参与范围,积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巩固“迎评创优”成果

1、继续推进学风建设,巩固迎评创优成果。在原有“学风保证体系”基础上重点抓好上课出勤率、低年级晚自习出勤率和高年级宿舍学习人数这三项指标。班主任要定期跟班听课,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定期召开班会。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督促管理,引导学生在学生公寓合理使用计算机。各年级辅导员结合本年级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畅通信息渠道,主动收集学生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违章和违纪的数量降到最低。同时在本年度尝试引进学生信息管理的相关软件,使学生工作更加趋于信息化和科学化。2、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助困工作。04年我院学生助困工作力度大、范围广,05年将在助困的同时加强对受助学生的跟踪管理,一方面鼓励其参加校内勤工助学,“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增强其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对积极清缴欠费的贫困生给予政策倾斜。3、本着“锻炼为主、规模适当、质量优先”的原则积极开展本学期的特色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初步规划有第二届校园汽车文化节,第二届“汽车青年论坛”,第二届“南汽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院大学生汽车知识竞赛,本科生研究生联谊活动以及大学生讲课比赛等。学生活动不求规模,但求质量和效果,积极尝试分段“承包”,双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试行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管理科学化,资金运作透明化,部分活动争取能凸显经济效益。4、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与指导工作,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力开拓就业渠道,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和就业率,尤其是新专业学生的就业。及时汇总、统计0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认真组织2006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时审核上报2006届毕业生生源。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多渠道搜集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并通过多种方式向我院全体毕业生公布,同时做好2005届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