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专业培养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第1篇

【摘要】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在这方面人才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工科院校已加入到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高校行列。本文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针对工科院校该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又称注册会计师专门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扩大,然而这方面的人才供应却非常有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实行注册会计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制度,自1991年开考以来,报名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每年都保持在60万人左右,但单科平均通过率约10%。早在10多年前,我国就提出要发展30万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截止2006年底,累计已有近14万人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注册会计师人才缺口约16万人。

为加快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从1994年起,国家先后在清华大学等共22所高等院校(简称CPA院校)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本科教育。据统计,2006年,全国CPA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共有在校生7600多人,毕业生9534人,其中近3000人进入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各高校的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招生分数线都比一般的专业高,招收的都是相对优质的生源。

二、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2007年4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的专业素质和实务经历,作为注册会计师培养和选拔的衡量标准。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是注册会计师的立业之本。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任何压力,不谋取个人私利,做到“诚实守信”,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

(二)专业素质

注册会计师执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不仅要系统地学习会计、审计及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工程技术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三)政策水平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警察”,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掌握会计、审计理论及本行业业务的管理知识。

(四)组织能力

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要组织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不断开拓新市场、新业务,处理与协调好事务所内外关系,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才干和组织能力。

(五)创新能力

加入WTO后,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在国外组建成员所、办事处等,扩展海外审计业务;随着先进审计测试手段的应用,注册会计师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要具有创新能力,要不断开拓、锐意进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六)身体和心理素质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并承担着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任务,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因此,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三、工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注册会计师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许多工科院校已相继在会计学专业下设置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加入到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行列。但工科院校不同于CPA院校,CPA院校大多是综合性或财经类大学,均设有会计硕士、博士学位,并且都属于国家首批设立MPACC(会计硕士)的院校,又有财政部的大力支持,相当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正规军”。而工科院校相当于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土八路”,虽然该专业招生人数历年火爆,但是培养质量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体现工科院校的特点

2005年6月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CPA院校要把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专业,办成亿万公众人人知晓、万千学子一心向往之品牌专业。”进行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工科院校也应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然而,许多工科院校为了招生需要,它们只是在原有会计学专业的基础上,打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体现利用工科教育资源条件培养注册会计师人才的特色,其结果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教师素质不能满足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于该专业方向学生人数增长较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师资力量的增长远跟不上需要。教师素质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注册会计师等)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2.基础学科知识较差,主要体现在会计、审计教师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偏低;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和税收知识欠缺;4.专业知识面窄,主要体现在教师分工太细,普遍存在着一位教师长期只上一、两门课,如教会计的教师不擅长税法,教税法的教师不擅长会计等现象。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工科院校特色,有关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在课程设置上,工程技术课程过少,未发挥工科院校优势。在课程结构体系上,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2006年是会计、审计制度大变革之年,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48项审计准则以及准则应用指南,并于2007年初正式实施,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

(四)案例教学比重偏低,考试方法不得当

较少采用案例教学,通常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知识的运用,更不能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普遍采用笔试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试内容则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考核得不够,其结果是学生过多过早地关心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形成了一种“考什么,学什么”的趋势,缩小了知识面,也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人才培养没有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进行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工科院校,虽然也有的以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为教学科研基地,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也没有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更没有围绕教学和实践进行相应的研究,只限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完善工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准确定位工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院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考虑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CPA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财经类专业技能方面比较强,而工科院校在培养学生财经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利用工科教育资源条件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更能适应当代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二)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需要

提高教师的素质可同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实行进修轮流制。采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轮流进修培训、进行社会实践或自我知识更新。培训和知识更新的重点放在基础学科和专业基础学科知识上;2.实行专业课轮换制,避免教师长期只上一、两门课的状况,以拓宽知识面;3.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之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争取从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应体现工科院校特色,及时更新有关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工程技术课比重,如工程制图、工程技术概论、机电工程基础等课程,发挥工科院校的办学优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基础。有资料显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招聘注册会计师人才时,更喜欢招收学习理工科的学生,他们认为,这样的学生更有发展后劲。改变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出现内容重复的状况,注重课程体系和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在课程内涵上强化创新意识,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根据新会计、审计准则及准则应用指南的内容,及时修订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更新教学内容。

(四)提高案例教学比重,改革考试方法

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给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2篇

【关键词】 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人才供需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及我国超过50%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已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山东省作为对外贸易的大省,外贸易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进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五。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为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巩固和提升以青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地位,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巩固和提升以青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地位,提升黄、渤海和黄河流域的开放水平,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山东半岛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了以外贸公司的蓬勃发展,这些涉外企业除了对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有较多需求外,对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

(二)涉外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

我国目前现有涉外企业数已超过50万家,从事涉外企业的财会人员超过150万人近年来,涉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这些企业均需要不同数量的财务人员。山东省目前80多所高职院校绝大部分都开设了会计专业,由于高职院校生源90%以上都来自省内,而从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看大多数也倾向于省内就业,每年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造成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而涉外企业对拥有涉外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却在稳定增长。但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这些具有涉外业务的企业来讲不仅对会计人员有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复币记账、外汇核销、办理出口退税等),往往还有外语方面的要求,如:能看懂涉外业务的单据(海运单据等)、能以外语进行业务交流或进行商务活动、且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等。

高职院校的涉外会计专业相对传统的会计专业能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满足市场的需求,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社会中去用其所学,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我们在涉外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需反复摸索的过程,其首要任务是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模式设置的原则

(一)专博结合,学以致用

涉外会计专业不仅要求具备一般会计专业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国际贸易进出口相关知识、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商品账务处理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涉外会计专业学生要突破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结合相关国际贸易、金融、涉外会计等相关学科,即知识储备的广博,但在此基础上要熟练掌握涉外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每一环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广博的基础上做到精专。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及社会发展需求,专博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二)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对接

根据涉外会计专业定位和地区经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涉外企业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开发和建设,建立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

(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涉外会计专业也不例外,甚至在出口退税环节要求的实操能力更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更加关注实训课程的设置,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系统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各地区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需要大量既懂会计知识、出口涉税知识及能够读懂外语(英、日、韩等)资料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的“四结合”要求,学院会计系进行了市场调查。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向外贸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及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了解岗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本院会计系会计专业设立“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计专业划分出涉外会计方向,包括涉外英语会计方向、涉外韩语会计方向、涉外日语会计方向。将外语系教学资源与会计系教学资源相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报名,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培养学生的多项专业技能,试图向地方输送既有较高会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优化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其各方向教学计划内容

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根据“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设置了三个方向的教学计划,主要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专业实践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四个领域。在专业理论学习领域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涉外会计英语方向课程体系设计简表如表1所示:

(三)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涉外会计方向的学生在既定课时的情况下,既要学好会计知识,又要学好外语知识,这需要锁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建设“五位一体”立体交叉实践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立体交叉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单项实训、会计专业课程集中实训、涉外方向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实训:课堂单项实训,以专业课程为主,形成单项技能。第二层次的实训:按照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分别组织,在课堂单项实训的基础上,组织课程集中实训,形成岗位基本技能。第三层次的实训: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训的基础上,进行涉外方向实训,着重训练涉外岗位技能;第四层次的实训:组织综合实训,以专业为主,形成综合技能。第五层次的实训: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综合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接[1]。针对不同的实训课程分别聘请企业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指导实训课程,特别是涉外企业实训模块,直接将企业的真实业务加工后带入课堂,缩小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

第3篇

关键词:非财经类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应用型的复合人才。对于非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来说,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下企业对于通才型的人才需求。

一、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人们常说术业有专攻,是因为有些专业特别是技术类的专业,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专业细分也很细致,必须是高精尖的专才。但是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其使用性非常广泛,可谓是四海皆需用,而且对专业程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大型的上市公司和一个小型的运输公司,其对会计专业的要求就不在一个级别上。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经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各学校自行根据学校特色、专业等把会计专业归为“通才”或是“专才”。一般而言,财经类高职院校走的就是专才的路,其会计专业划分非常细致,主要是给社会输送高精尖的会计专业精英,而非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则采用通才模式,也就是除了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实践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来培养。

二、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一)结合工作岗位的综合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经济全面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化、多元化的,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宗旨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会计专业,除了掌握基本的会计、财务管理技能之外,还必须结合工作岗位的综合需求,强调实训课程的开发。一般而言,高职院校都会有一些对口或者有合作的企业单位等,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业务范围设立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直接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再培训”时间,提高了学生的适应力,也间接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实力。

(二)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于财务会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除了注重原理的理解和数学推到之外,还会涉及到大量的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财经相关知识,而对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则相对薄弱;非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则是更倾向于将会计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注重实例应用,在普及会计常识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财务会计实践项目和综合实训时,着重于会计相关的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并注重基础知识的链接,同时要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加强对财务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对于复杂生涩的数理推导以及理论探讨等则采取忽略的态度,引导学生将理论结合到实训中去,强化对其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在会计专业的运用

如今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已非常普及,由于会计专业的细致、严谨、精确等特性,大量原始账单、数据汇总等对高质量的人工依赖很高。自计算机技术出现之后,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大趋势,比如ERP系统,从原材料采购、进账、加工、产品出售、售后等全过程全部列入电脑系统,财务走向一目了然,节约了很大的人工成本;又如Excel表格,拥有强大的数据记录、处理、分析、汇总以及绘图等功能,可以为会计专业发挥强有力的辅助作用,所以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在日常教学中要以会计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线,同时也要教导学生在网络操作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正确运用与会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熟练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算、财务报表分析、利润分配等资金的营运管理。

(二)结合合作企业,奠定工作基础

非财经类高职院校一般都有自身的优势特色,也就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且会有一些合作的对口企业。比如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就是直接为景德镇的瓷器企业输送人才,所以该学校的会计专业也会设立瓷器相关的课程。当然不是瓷器制作、工艺等技术性课程,而是与瓷器相关的市场、经济、国际趋势、出口路线走向等与财务相关的课程,并将非保密性的企业财会资料作为课堂分析,还经常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了解瓷器企业的运作流程等等,从财会的角度去分析情况和问题,考察财务关系,了解陶瓷企业的资金活动,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

(三)注意教学方法,保证课堂质量

非财学校走的是通才路线,要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需要教师将财务知识结合实训,融会贯通财务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实践项目,把握好问题的思路、范围以及深浅,掌控好与会计课程的相关程度。此外由于会计学科的专业性相对较强,专业知识枯燥乏味,学生深度融入难度大,需要教师注意课堂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多积累多关注会计相关的实践新闻等;在课堂上多穿插精彩的项目实例,利用实践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多问多说,并及时反馈和总结,多给学生创造实训的机会,观察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各方面上有不断的进步。

四、结束语

非财经类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是通才模式,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实践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其培养的思路主要是: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综合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二要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会计专业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加强信息化在会计专业的运用,正确运用与会计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为会计专业发挥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其次要结合合作企业,为未来工作奠定基础,缩短工作后企业的再培训,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保证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关键。针对当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不科学、“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培养和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措施,包括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完善课程的设置、加强双师型师资队建设等。

【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双师

1 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会计岗位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能熟练地掌握企业和单位各财务岗位的岗位职责和核算内容,能胜任财务岗位的工作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突出能力和技术的培养。其中“能力”不仅是会计岗位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能力的锻炼。而“技术”则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技能和技巧的基础上,利用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及所有者权益变动等情况,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

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定位不清晰,有的定位过窄,有的模棱两可。主要表现在:第一,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过分的强调理论课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实践环节。第二,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就业方向面向中小企业。第三,培养目标中没有突出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提升。第四,设置专业时带有盲目性。我国高职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大,没有很好体现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2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不完整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方面仍停留在形式上,在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安排上不甚完整。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掌握会计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会计的一些实践操作技能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各个财务岗位的工作,因此,实践性教学在会计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实践性教学包括会计的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通过总体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实训目标、实训要求、实训内容和实训程序,使各环节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学生可通过会计实训,提高动手能力,熟练掌握会计技能。而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缺乏统一的会计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开设上存在重复现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会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3课程设置不科学

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很科学。一味的增设专业课,与会计相关的课程砍了又砍,同时还存在根据老师的能力和专业来设置课程的现象。设置的课程体系很难全面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宽,英语、计算机知识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人文社科知识缺乏,企业文化意识不强,会计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知识缺乏,为人处事和交际能力差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能做到理解会计,而不能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理解和审视会计。

2.4“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直接从高校招聘过来的,虽然掌握了较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但是对会计实践的接触几乎没有。据统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只有35%左右,而很多“双师型”教师还是在工作单位通过会计专业资格考证获得的专业资格,但是他们并没有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还是属于理论型的。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想象理论型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会怎样,更难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 高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

3.1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修订:首先,明确就业方向,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应定位于中小企业特别是私营中小型企业;其次,不时的更新课程标准,修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突出会计专业的职业性。培养目标的确定应突出财务岗位能力和服务对象,培养学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财务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能力、财务成本分析与管理控制能力、从事注册会计师各环节工作的能力、财经公文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财务软件运用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及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具有大专层次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实践、创业的专业素质等。

3.2重视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相关的会计操作和动手能力,不需要经过任何培训就可以上岗,因此在制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增加会计实践教学的课程和课时比例,增加会计实训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上手,胜任各个会计岗位。构建和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要根据九大会计岗位来开设实训课程、帅选实训内容,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在开设实训课程时要与会计理论教学同步,实训课和理论课的设置要合理。要加强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包括实训室设备、实训教师及会计实训软件等的配备一定要齐全。同时也要加强校外会计实训基地的建设,比如探索建立记账基地,由学校提供办公场地,联系一些需要记账的中小企业,由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顶岗操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触会计实务,同时也可以解决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难的问题。

3.3完善课程的设置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创新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应用性。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应根据需要多开设一些与会计学有关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知识。同时要增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全面的认识会计法律法规,这样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有意识的遵守会计法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会计终身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韩宗宾、李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改革模式新探[J].财会通讯,2009,(9).

[3]伍少金:对高职高专会计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4]、张小红:略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第5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硕士;区域经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2-0102-03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由于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区域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不同的行业对中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应针对黑龙江省地方经济的这些特点,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

一、黑龙江省专业型会计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黑龙江省2012年财会类专业需求量处于第三位,仅少于营销类和服务类。通过调查发现,虽然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就业困难,但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其他专业,在招聘职位需求中,财会经济类职位需求一直位列前茅。调查结果显示,基层的会计岗位比较喜欢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单位都有长期需求,并且用人单位的行业很广泛。在会计人才供给方面,因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黑龙江省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会计专业,所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孵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这也就导致了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条件发生快速转变。但调查发现,中高级会计人才比较稀缺,供不应求,尤其是高级管理型会计人才十分稀少。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知识层次高、职业道德好、开拓意识强、具有战略眼光、善于理财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大多数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进入管理决策层,不能在单位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所以使许多企业在规模化、集团化发展进程中陷入了高端会计人才匮乏的窘境。

二、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MPAcc)的培养目标定位

全国会计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中指出,全日制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输送高水平、应用型业务骨干和中层管理后备人才。黑龙江省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需求,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合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知、行、省的四合一人才,即将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和自我省悟有机融合在一起的辩证统一体。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是培养目标的根基,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那么业务再好,也不可能给企业、国家和社会带来效益。其次,专业知识是MPAcc培养目标的基础,它既包括了会计领域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再次,会计人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职业能力,其中包括战略意识、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等等。最后,自我省悟是必不可少的,在警醒与反省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会计专业硕士(MPAcc)应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具有高素质、拥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掌握专业理论、精通业务、了解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专业化高端会计人才[1]。

三、黑龙江省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侧重于培养会计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注重职业导向,注重培养解决会计及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型研究生更侧重于获取程序性、专业性的知识,偏重于“怎么做”。重点培养的是在会计和相关领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术,以及合理解决会计与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研究生将来主要从事实务性工作,还要考核其是否具备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因此,依据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确定了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教育,同时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

根据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精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目前包括3个部分:核心课、方向课以及自选课,其中必修课程为核心课,方向课和自选课为选修课[2]。

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规定核心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会计英语、社会思潮研究、企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管理经济学、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其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会计工作的实际,及时将新理论、新成果、新案例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为满足会计硕士职业拓展和就业的需求,需设置方向课和自选课,课程的设置权归属于培养单位,也可以考虑将这两类课程合并为一类课程,即按专业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2]。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特点,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完成学位必修课程之外,由于黑龙江省自然资源丰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企业较多,同时,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也占有相当份额,所以在方向课和选修课中应还加入俄语、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煤炭企业会计、石油企业会计、ERP实施方法论专题、项目管理专题、管理沟通与时间管理专题、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理论与IT治理、AIS应用模块1(FI财务会计)、AIS应用模块2(CO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学习,可使会计硕士加深对企业实施ERP项目(会计模块)业务的认知,熟悉省内各大开采加工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从而具备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针对想要考取注册会计师(CPA、ACCA)职业资格的同学,可以开设注册会计师(CPA、ACCA)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课程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专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专题、财务舞弊与识别专题、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专题、IPO财务与审计专题、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注册会计师应用文写作、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IT审计、管理沟通、中国税制与企业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可使会计专业硕士加深对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认知,具备注册会计师(CPA、ACCA)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

在培养学员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文化氛围。培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生。为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院校要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安排和鼓励学员多参加各种学术报告,结合案例分析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能力培养过程中。

(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可以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和提高能力水平。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应只是寻找一些实际的工作单位,从单位中找几个导师,让一批学生到那里实习,而应是会计专硕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和系统工程,培养单位和实习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择实习单位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经营规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也要考察其高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潜力,以及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习单位,要有单独的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负责组织和管理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然而只让学生实习是不够的,要在培养过程中分层次教育,建立学校与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所谓的校、企、所联合培养,即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需求调研放在第一位,学校领导、就业指导处和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地调研企业的用人需求,根据岗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为学生的培养制订计划。另外,以校、企、所联合培养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用一致的教学内容、产教相辅的实习体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水平技能[3]。这样,在以学校为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为辅共同培养的模式下,学生所触发的创新灵感,更可能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黑龙江省有龙煤集团、大庆石油公司、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典型企业。这些优秀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会计专业硕士学员提供非常好的实习基地,更为建立校、企、所联合培养模式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学员可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调研和交流、实际操作等培训方式,在企业中进行培训和实习,使会计专业硕士的教学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增强了课程的前瞻性、科学性、操作性、应用性、针对性,满足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同时也能让学员真正投入到黑龙江省的建设之中。

(三)教学内容的实施与保障

1.实行“双导师”制

优秀的导师是高质量会计硕士教育的前提,会计硕士培养目标得以实现,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建设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现阶段会计硕士课程主要由高校教师承担,偏重于理论研究但缺乏相关会计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在从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主动到会计实验室等地间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会计实际工作能力。还应充分借鉴国外会计硕士教育的成功经验,吸纳一些具有经验的、资深的注册会计师、管理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投资咨询顾问、企业咨询顾问担任校外导师,既可以让校外导师到高校为学生讲授有关实务课程,也可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由校外导师实施现场教学或进行相关指导。

2.尝试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教育

由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与俄罗斯接壤,对俄贸易在全省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所以要加快会计专业国际化教育的步伐。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国际化教育,立足点是人才本地化,切入点为知识结构国际化。一方面,标准要和国际接轨,教学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在一些方面广泛地开展合作交流。要与国际先进的财经教育接轨,在省内培养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精通会计业务、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熟悉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懂计算机和外语、具有较广泛的商业知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

(四)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方法和机制,针对会计硕士培养的特殊要求,如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可以采用闭卷方式考核学生外,还可让学生撰写评价方面的研究性小论文或文献综述;对专题讲座可安排撰写学习心得或调查分析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则可安排撰写实验分析报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程,可结合案例教学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上述方式培养其学术写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会计硕士分析和解决会计应用性难题能力、收集和处理学术资料能力、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位论文。为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全国MPAcc教育指导委员会在《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中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突出专业性、学以致用[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和实用价值”。

论文答辩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后关口。答辩委员会必须严把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委员会组成人员里,必须有1名或以上外聘专家。答辩过程中,会计专业研究生要阐述清楚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答辩委员会要就答辩者研究成果的可行性、是否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并展开学术辩论。答辩后,研究生还要进一步分析和思考答辩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写作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清楚知道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自己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在科研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同时精心修改学位论文,以便在会计学术服务于实践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束语

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个复杂又系统的过程,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MPAcc教育模式,疏通供求双方的联系渠道,改革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根据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配置等方面对现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和机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黑龙江省校MPAcc会计教育的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昱.构建适应滨海新区发展的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模式[J].劳动保障世界,2010,(11).

[2] 刘永泽,赵和喜.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模式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2).

[3] 高明.会计专业硕士应用能力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

Research on the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Master training model in the univers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gional demand

TAN Xu-hong,LI Xin

(Management college,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rbin 150022,China)

第6篇

关键词:园林技术 特色专业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51-01

1 会计专业建设的概况

1.1深化会计专业建设,主要是构建完善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

会计专业研究服务于会计科研及行业的发展,为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指明方向,提高学院的品牌力,创建一流的专业建设水平。专业架构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遵循以专业建设及校企合作为宗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1.2会计专业建设在于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熟悉会计的专业知识,了解会计专业的前沿知识

学生具备掌握会计的操作技能、以及报表设计和出纳理、审计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电算会计运用能力、能够在多个行业就业。学生我校期间打实了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信息时代及网络时代,电算会计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是未来会计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学院在开放会计课时要注重学生的电算会计能力的培养,把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结合起来,才能在社会上学有所用。

1.3会计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营销知识

会计专业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也要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的营销知识,也可开一些市场营销课程,营销策划是一场中小企业商业的革命,规模营销将改变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当今社会是一个营销型的社会,也是服务型的社会,各行各业都要懂一些营销学的知识。在新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必须借助营销手段来推广,只有认准大局,才能够生存。在信息经济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普及电算会计,会计专业的建设与要密切结合时代与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 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建设应融入新理念与方法

2.1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革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会计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会计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人类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代,也是个新的竞争时代。会计的实践教学可在现实的环境下进行,探索会计教学改革新模式,学生应掌握会计的操作技能。

2.2会计学科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会计专业学生具有诸多优势,电算会计是行业的大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专业建设只有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有光明的前途。会计系统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其知识体系也非常庞大,有手工会计,也有电算会计,有出纳,也有审计,有大企业的会计,也有小企业会计,也有多种经营会计,借助这个系统我们才能完成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引导学生考取各种会计证书,如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这样学生在社会上才更好就业。

2.3电算会计是未来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会计技术应用在各行各业,不仅包括电脑会计,还包括出纳、审计等等。电算会计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电算会计也是技术创新,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 创新型会计专业技能重点

3.1电算会计技能

据专家预测,在未来的五年,我国的电算会计有新的机遇,下一步的电算会计将是会计行业发展的热点。会计业的新事物不断出现。会计的技术创新对我们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计的知识体系非常复杂,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好像是两兄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电算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重要技能,要为会计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环境,电算会计是会计实现的重要手段,提倡会计业的新的模式,应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提高会计服务水平,会计从业人员要有职业道德,也要有服务意识。

3.2填制会计凭证技能

现代会计融入了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作业由手工作业向电脑作业转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填制会计凭证也可能通过电算会计来实现,实现科技持续发展。会计的制度创新是未来会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填制会计凭证时凭证不能有错,而且效率经高,对会计的整个作业流程都要熟悉,会计专业的建设也要与学校的发展要结合,要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相结合,学科建设也与学校的发展规划要结合,这样,在会计专业建设时才会有好的思路。

3.3审计技能

学校的教育要为学生走出社会打下好的基础,会计专业的建设着力于组建新的会计知识体系,教学技能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学生主要掌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教学体系主要讲解会计技术的优化与组合。

3.4出纳技能

出纳是会计专业的一个重要岗位群,在我国的会计法里面,出纳也有一个明确的工作职责,会计专业建设要以岗位群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只有这样,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出纳工作的各个工作流程也是非常细的,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细、做好,这样用人单位才会对我们的学生有好感,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会计专业建设才有新意。

由于时展的需要,我们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要创新,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出一些新的会计教学及研究的思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会计学生专业建设,还要走校企合作之路,有创意,会计专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到社会上的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走出校门,这样才有新的培养模式,学生才会有新的思想,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职业学院的发展才有新的创意、有新的机遇。在社会行业中,会计在各行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专业也是职业学院一个重要专业,会计行业也是一个服务型行业,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完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大纲,会计教学要既研究会计原理,也要注重实践的灵活运用,把理论知识也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那么,会计的实训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莲苓.会计 [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第7篇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盲目跟风,专业无特色

目前,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喜欢跟风,其他兄弟院校开设什么专业,自己就开设什么专业,缺乏思考。以会计专业为例,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部分中职学校开设会计专业课,只是因为在当年或者是几年内就业形势好,能够为招生做准备。这些学校的专业定位不够精准,所教学的课程也缺乏特色,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较并无差别,而且由于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过多,学生学成之后,造成市场饱和,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二)教学方式单一,不注重学生实践

中职学校教学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在中职院校里,实践性的课程比较多,会计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该课程的教学也必须以实践为主。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事实却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都较为单一,过于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三)学生起点低,学习能力差

会计专业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数学能力强,学习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时,也就更容易理解。但是,大部分中职学生都是在中考时被淘汰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低,而且学生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学习能力比较差,这也给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二、解决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认清形势,明确教学定位与市场接轨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给社会培养专业化的会计人才,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与市场相接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笔者认为要转变当前会计专业所遭遇的困境,首先,中职学校必须要认清形势,明确教学定位,中职学校的生源起点较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基础无法与高职或者是大学等学校的学生相比较,因此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这些学校有所区别,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开设课程,为学生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教学改革还需要与市场需要相接轨,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都是要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如果在教学时,不能与市场相接轨,不了解市场发展的需要,只是盲目地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一定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与市场接轨。

(二)加强学生实践,充分利用案例教学

俗話说,实践出真知。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忽视,在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该如何灵活地运用,更好地提升自己,为以后的就业发展做准备。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也必须要认识到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适当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学校周边的一些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带领学生去这些企业观摩或是实训,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方式,为以后自身的就业做准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发展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效性时,也必须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8篇

 

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向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技术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合格与否,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社会经济部门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总之,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论题难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执行不力、写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从学校方面来讲,应全方位的规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缓解毕业论文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在毕业论文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工作的外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