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赏析八篇

时间:2023-05-30 14:58:23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1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地方二本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怀化学院为例,重点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课程规划与考核、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关系以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出相应的探索性意见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日益依赖,计算机类人才需求呈专门化、交叉化趋势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络平台的各行业应用需求迅速蔓延。目前,社会对计算机相关技术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网络通信和计算机安全等领域。因此,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方面,其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根据《教育部2014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类,其中计算机类基本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6个专业;而计算机类特设专业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3个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的日益细化,表明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专门化。

网络工程专业需求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社会需求,同时,高校在培养人才上也有意识的把网络工程方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方面的知识。1998年网络工程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开始招收该专业的本科学生。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等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网络工程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以及其他各行业部门从事各类网络系统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研究、教学、设计和开发等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2014年我国已有258所普通本科院校(不包括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院校)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开设该专业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是广东(20)、湖南(17)和河南(17).10所以上的高校有13个省份,985或211高等院校有34所。从网络工程专业在全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其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由此表明该专业的开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趋势。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专业,其实用性强,服务面广,未来发展空间大,但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全国各类高校关注的重点和讨论的热点。不同院校针对本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制定了不同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985或211高等院校,其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考虑较广,文献[4]提出把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分为3个层次:科研型、工程型和应用型,该培养模式较适合于具有学术性研究的985或211高等院校。从目前各类高校网络工程专业设置分布来看,近半高校为二本类地方性本科院校,此外还有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各类院校160多所。对于非985或211院校,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多趋于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 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4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表示:鼓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同时在今后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时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从国家层面上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已经提出采取多项措施并举,力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如何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现在亟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尽管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就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与实践,但目前一些重要的问题仍然十分棘手,其主要体现在以下问题。

(1)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设计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考量问题。

(3)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区别及关联性问题。

(4)以就业为驱动的学生基本能力培养问题。

(5)以创新为目标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

这些问题是地方二本类高校在培养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2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既能体现出一个专业设置的好与坏,也能表现出一个专业的办学特色。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是培养符合社会特定人才需求的根本与基础,也是成功发展该专业的重要基石。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辅相成,在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考虑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要考虑外部的社会需求驱动。各高等院校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各不相同,特别是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多定位为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2007年,怀化学院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的公共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和发展能力培养;同时在这种人才培养大框架下,为适应社会需求,网络工程专业首先在怀化学院提出“3+1”、“2+2”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网络工程专业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怀化学院近5年来在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和经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深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经验方面,应把眼光放得更远,从更长远规划着手,高度凝练专业方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形成一套符合该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如5年一规划和两年一微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较为稳定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学与管理人员从中更好地发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制定更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提供宝贵经验。

(2)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见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途径,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制定出一种“稳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

3 课程规划与考核

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是我们为社会培养合适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在最初申报专业时就应该做充分的调研,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以及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作为地方二本类高校,我们在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时,要以本地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培养适合以本地为中心的专门化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本地及周边地带的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在课程规划设置上,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已做过多次修改,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两个模块比较稳定,但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针对社会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我们需要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特定类型人才,如网络规划型、信息安全型和网络管理型人才,这也正是发展能力培养模块所存在的必然性。在课程考核方面,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将课程考核分为3种模式,考试、考查和认证,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考试方式;对于偏重实践实训性的实用性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而对于一些培训类课程或行业类技术采用认证方式。

近年来,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与考核上做过许多尝试性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从学习效果和知识掌握上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反馈信息,但目前还面临一些问题。

(1)对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进一些双师型教师,或者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甄选专业课程,避免出现课程之间内容重叠或模糊现象、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象、课程体系设置不严谨现象等;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时,往往因为教师参与过少、调研时间仓促、探讨不够深入等原因,出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

(3)考核方式应该采取多样化,考试可通过纸质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无纸化途径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开发在线考试系统来实现无纸化考试;而对于课程考查,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开卷考试、网络规划、网络程序或小型应用系统开发、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4 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的关系

目前教育部公布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共9个,其中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有关部门不限制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类型,且特别受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二本类院校的青睐。地方二本类应用型院校对于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在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如何把这些专业清晰地区分开,如何设置不同专业相关课程,如何培养与该专业一致的应用型人才,如何突出它们各自的优势,这些问题通常会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很多考生不能清晰了解各专业的主要区别,在招生过程中很多学生通常会选择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怀化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09-2013年实际招收到的人数分别为:81、50、61、43和50,招生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区别网络r程专业与其他计算机类专业,以及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地方二本类院校,针对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在师资力量上所表现的薄弱性,在考虑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关系时,既要抓住它们的共性,又要严格区分它们的不同点,认真规划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符合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具体需求,建议如下。

(1)高度凝练不同专业的共同课程。目前怀化学院有3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在公共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这两个模块中,可以考虑设置这3个专业具有共性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尽管这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它们都具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均可设置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并特别适合在地方二本类院校实施。一方面可以避免培养出畸形人才,比如在网络工程专业原培养方案中没有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

(2)突出各专业在发展能力培养模块上对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对于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群上要形成一种体系,既要考虑与计算机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又要考虑与网络通信类相关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考虑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管理、网络规划或网络安全等方向课程设置,还要避免在方向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的重叠性。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不仅要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而且也要注重拓宽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5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许多地方二本类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就要以就业为驱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以创新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怀化学院已毕业的两届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择去IT企业、小部分学生选择对口事业单位、另有少量学生选择公务员或读研,就业情况较为乐观,这表明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初步肯定。但我们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以就业为驱动,加强实践性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大量实验课时,课时数已经达到教学计划总课时的25%,但很多实验等实践性项目较为陈旧,有的项目与课程理论知识点脱节,有的项目没有结合最新技术或实际工程应用,因此项目设计不仅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而且还要结合前沿技术和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等因素。②以创新为目标,重视学生课程设计、项目实训、学科竞赛、专业培训和毕业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在创新环节上面临的问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有被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课程设计和项目实训环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积极引导、有效监管,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综合实践能力。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进入对口企业参加培训或顶岗实习提供更宽的途径。我们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阶段性工作,前期工作争取每位大四学生能在相关计算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比较称心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们希望为该专业学生找到更多与专业对口的企业从事专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一方面进一步强化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另一方面更加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特色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3篇

摘 要:面对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新的就业形势,学校要从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应用性出发,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中等职业学校要直面问题所在,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实情,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子,改革现行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分析需求,研究对策

地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才需求。笔者学校地处山区县,电子类、机械类毕业生多数输送到大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就业。可是计算机类毕业生去大城市就业机会不多也不适应,一方面跟高学历求职者竞争不是对手,另一方面自身能力与专业技术欠缺。因此,异地就业市场不大。

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缙云县大多数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城市居民家庭都用上了计算机和网络。通过调查了解到,本地的很多个人与企业还是比较喜欢录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因此,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只要是“物美”,立足本地寻找发展平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还是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笔者通过收集就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对缙云县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调查了解到,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办公室文员、仓库管理员及车间统计员、计算机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网站建设及维护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从这些需求情况可以看出,随着计算机应用功能的开发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就业具有面宽而需求规格多样的特点。

因此,学校计算机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求互动,结合职校生自身特点和学习需求,改革现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规格、多方向、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定位目标,明确规格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此大目标指导下,中职学校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时,一方面,可以依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多规格、多方向的特点,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应正视职校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允许每位学生“学习起点不同,专攻方向不同,成才目标不同”,将专业人才培养分多个层次。

从需求信息收集可知,中职计算机类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开展工作,即计算机操作员,这类工种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低,只需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第二类是依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进行工作,如售后服务人员、网管、网站建设人员、图形图像处理师等。这类工种就要求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还应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方向技能。因此,学校可以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分两个层面,即计算机操作员和技术服务人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未来从业的意向,自主选择一个层面的某个方向进行专攻发展。

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根据国家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和中职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学习需求,实施“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三、制订方案,落实措施

中职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坚持就业导向原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选择和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要集中、合理、实用,体现专业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设置要与学生能力要求相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广,知识更新快,可学内容多。但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切忌过大过多。例如,把《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缩为一门《电路基础》,《C语言》和《QBASIC语言》选学一门,同时针对岗位培养需要,把网络与三维设计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增加一些实用性的专业方向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发展,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精雕细琢,从而掌握更专业化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特长优势。

课程设置要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为适应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应按“大专业多方向”方法设置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特色。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分为三个模块,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模块细化为多个专业方向,如文字数据处理、微机安装维护、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建设管理、图形图像处理等。各专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培养需要开设相应课程,并渗透行业知识。如网站建设管理模块开设网络技术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络安全与维护等专业课程。课程管理坚持“基础统一,选修放开”原则,对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实行统一教学、统一考试,使每位学生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专业方向课程实行“活模块”选学,分方向选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意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特长精修。此外,学校的教学计划编制要便于课程管理和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避免“统一”与“放开”的冲突,尽量将专业基础课放在前三个学期开设,从第四个学期开始集中开设专业课,实行分专业方向教学。

2.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就业优势

对于面向就业的职业教育来说,学生技能优势不强、实践能力薄弱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学校要努力搭建适合学生专业技能成长的教学平台,突出技能优势,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行“操作+应用+实训”的技能教学模式,提高实践能力。“操作”是指学生对计算机操作要熟练。首先,在教学计划上,增加上机操作的课时比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带有大屏幕投影的计算机房上课,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定时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比如在课外活动或周末开放机房,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增加操作机会。

“应用”是指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过程。首先,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强调以应用为主,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其次,理论学到一定程度,教师要给学生布置综合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网络技术课,可以布置校园网方案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习题,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资料等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次,开展各种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科技活动和竞赛。如组织网页设计大赛,参加校园网设计与维护等,让学生有机会检验和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

“实训”是指接触实际工作岗位参与实习训练。学校可以把技能训练场所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学生面向职业岗位参与实践。例如,学习Photoshop时,让学生去摄影楼,学习婚纱照的处理、颜色搭配、色相饱和度的调整、色阶的应用等。如此一来,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提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对行业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劳动态度、服务意识、合作精神等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施“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突出技能特长。“自助式”专业技能分向培养策略是指将计算机技能进行优化组合,分层次、分方向,归类为基础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两个模块,专业方向技能模块依据岗位需求细化为多个方向模块,然后让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从业需求,自主选择一个方向模块的技能精修,开展“自助餐”式技能分向培训,从而形成专业技能特长的个性化技能培养模式。分向培养策略的实施可采用“课内打基础,课外练特长;理论统一学,技能分向练”的教学形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技能兴趣小组和实行专业教师负责制的形式来实现,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修或双休日等时间段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辅导教学,强化特长训练。例如,想成为网管的学生就参加网络技术兴趣小组,跟随学校网管员,学习局域网组建、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技术,在解决校园网维护维修问题过程中学习、锻炼、提升,从而初步具备网管员应有的专项能力。

四、关注市场,注重实效

学校的市场就是用人单位,若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在办公室中闭门造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科学技术,其软、硬件平均一年甚至更短就要更新一次。这种发展使得学校人才培养总是滞后市场需求。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修改教学计划,补充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学校要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检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未来的中职在许多专业领域都将被高职取代,适合中职生的岗位将减少很多。面对这种形势,中等职业教育在有危机感的同时,要看到自身优势,正视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沈才梁等,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及培养方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王万森,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计算机教育, 2006(2).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4篇

(一)立足会计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是构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知识是认识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积累,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锻炼形成的,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科应用型教育的关键。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养成自己的基本品质。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是辨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高素质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扩展和增强,促进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从会计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的梯度结构看,会计人才无疑不同于一般会计工作者,两者属于不同层次。在一般层次上,作为一名合格的专职会计人员,必须基本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一般由会计工作特定主体的业务实践过程所规定的,也是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专业基础和核心。从更高层次看,系统把握会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较全面地掌握特定会计主体所从事的各种业务经营知识,把握必要的横向渗透知识,则是作为会计人才所应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因为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会计人员才能真正以其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圆满地实现现代会计的全面管理职能,使其真正成为“会计人才”。高等会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从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划分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三个层次上看,会计专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会计技能教育,会计研究生教育应重点培养会计科研能力和会计理论素养。会计本科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高级应用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既注重系统理论知识教学,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要素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即“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厚基础,要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能力,要求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高素质,要求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厚知识是基础,强能力是核心,高素质是目标。

(二)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专门人才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人才结构中所处位置不同,这也是不同大学的特色。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一般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都属于教学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的实用技术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形成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着重承担面向职业世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使命和任务,以本科系统知识教学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主要的培养方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它所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即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会计本科教育面向社会需求的客观要求,加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能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而且能真正提高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会计毕业生“适销对路”问题,必将成为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三)立足金融行业,突出和体现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

“经过10年的实践,高等教育界对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发展正形成两项基本共识:一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特色型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这两项基本共识,为进一步促进行业特色型大学高校的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与“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特色是手段,质量是目标,有了特色,学校发展才能上水平。特色的内涵体现在独特性、优质性、历史性、稳定性、社会性和发展创新性上。找准自己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分析自身的行业传统与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的历史办学资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是财经类院校取得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几家金融学院,其前身均属于人民银行所属的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具有良好的金融行业办学传统与优势。升本后,金融学院必须继续发挥金融特色学科优势,不断从办学指导思想、校风学风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技术研究和大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去寻求特色,凝炼特色,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在特色上创建“高水平”,用特色去推动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和办学水平攀升,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大金融”特色的行业性办学道路。金融学院作为地方性、行业性的本科院校,必须坚持把满足地方性、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富有金融个性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着力点。金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面向集中于现代金融服务业相关的产品开发运用、生产现场管理、经营决策分析等方面,立足金融行业,突显出“大金融”人才特色,力争把自己打造成服务地方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从会计学专业在金融学院的发展定位上看,会计学专业也必须依靠金融学院的优势龙头专业,依靠本校自身的优势金融师资、办学特色定位,突出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对会计人才培养注重金融行业的特殊需求,对知识结构的构造更注重于金融学科的交叉,特别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经营知识、投资理财、金融资本市场等学科知识的融合,以期在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对会计人才的专属需求的同时,使金融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在本地区同级高校中获得比较优势,取得错位超常规发展。

(四)立足会计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能力复合,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今后一个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其中,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作为这批学校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形势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该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为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带动相关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从而营造出较为广阔的学科群和有利于健康发展的学科生态,并始终以特定的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体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从经济社会对会计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上看,市场化加深发展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企业市场化、市场金融化、金融国家化”,即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产品市场,企业投融资离不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联动日趋明显。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会计与金融交叉和渗透的复合特征。以发行股票为例,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企业财会行为,即融资行为,但实际上涉及诸多会计和金融知识。股票价格的确定离不开金融知识的支撑;股票发行数量的界定,离不开对公司治理结构变化的研判;何时发行股票又与企业的财务状况、资本市场走势等紧密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除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的同时必须拥有金融知识。

二、金融本科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

基于以上立足点分析,作为应用性、地方性,独立建制的本科层次的金融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应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具有宽厚的人文知识及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知识,全面掌握现代财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会计人才提出了的规格标准,具体表现为:

(1)从层次规格方面看,正视大众化的事实,面向会计职业一线,培养从事相关财会工作、具有较强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2)从知识方面看,满足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有机构成和平衡,立足满足“做人”通识教育和“成才”专业教育的平衡,具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味;

(3)从能力方面看,应具备会计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基本条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具有综合外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企业管理、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实际工作能力,增强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学习调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4)从特色行业定位看,在立足系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会计通才”前提下,发扬金融学院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立足行业特色定位,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金融“会计专才”,使学生熟悉和把握金融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在金融系统就业创造专业优势;

(5)从素质教育方面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守法意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进取精神。突出素质教育,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文化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金融特色会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一)基于CPE模式,构建突出金融特色方向的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证,如何与时俱进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竞争力,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广东金融学院抓住“专升本”和学士学位评估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良好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在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CPE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为办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PE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由基础核心课程(CoreCurriculum)、专业课程(ProfessionalCurriculum)和就业导向课程(EmploymentCurriculum)组成。基础核心课程模块是按照综合教育和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来设置的,指向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模块则按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与拓展课程来设置,指向专业技能与素养的培养。就业导向课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学科教育上嫁接职业岗位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该课程模块又分设三个课程模块,即职业集群课程模块、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和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基于CPE模式培养模式,从会计人才培养的金融特色行业定位出发,在立足培养“会计通才”的前提下,金融学院试图发扬金融人才的培养优势,体现并注重金融会计特色,面向金融行业需求培养“会计专才”,并在构建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在各个相应模块教学中突出金融会计方向的特色需求:(1)在C模块“通识”性基础教育平台中,突出“大金融”人才培养特色。在搭建综合基础的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和公共基础课)平台同时,开设金融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如金融数学、金融英语、金融法规、投资心理学、金融电子化、金融计量学、金融工程学、金融发展史,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市场学、风险投资等;(2)在P模块“会计专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会计”人才培养特色。在专业必修课的核心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模块中,加入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银行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独立实验课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会计实验课程;(3)在E模块“职业”教育平台中,突出“金融”行业导向。在就业导向类专业选修课(就业导向类课)的模块中,加入了银行从业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

(二)构建有利于金融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递阶式”实验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知识传授以应用为主线,以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升本以来,全院树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与互补,构建“实训、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手段,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构建课程实验、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三个层面的“递阶式”实验教学模式。一是课程实验。会计学专业强化了会计原理、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学的课程实验,单独开设了财务会计实验、银行会计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ERP模拟实验4门实验课程,并在就业导向课程模块主体的职业群集模块,设置了以专业职业群集课程、校内仿真综合实习、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为主体设置教学计划。如,会计学专业在本模块中设置了会计从业资格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课程、理财规划师资格课程等三门共10学分的职业岗位理论与实务课程,以及4学分的职业实践课程;二是校内实验室建设上,以实验资源共享与应用为条件,建设集实验教学研发、教学与管理为一体,以面向经济学科的金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内核)、管理学科的ERP实验中心(以财务会计实验室为内核)为主体以及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自主学习中心为两翼,其他专业仿真模拟实验室为补充的实验教学中心,为专业模拟综合实验、跨专业跨学科综合实验创造了条件;三是在校外实习基地,会计系建设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7个银行会计实习基地。同时着眼于校企双赢,开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业界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学生实习见习活动,促进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组建“3+1”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

为突出行业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前会计学与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签订银校联合人才培养协议。根据协议,从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组成以合作方冠名的“民生银行教学班”,对教学班实行“课程+实习+就业”的银校联合培养模式,在教学上采取“3+1”银校联合培养,即“教学班”学生前3年在校内完成该生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第1学期至第6学期的教学计划,后1年单独组班并完成“教学班”的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银行业务岗位的用人需求,与银行共同制定学生第四学年的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合作方安排本单位的专家给教学班授课,安排业务骨干指导学生实习,共同参与教学班的教学管理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择优录用“教学班”的优秀毕业生。通过银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高校和银行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特点,双方互惠互利互赢。银校联合培养过程中,双方按需求为学生添加了很多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和实习内容,这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研发能力,提升学生在职场上的起点和竞争力;通过联合教学班模式,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备人才,并缩短了企业新员工适应期,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银校联合培养打破了以往学校闭门办学的传统模式,将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挂钩,使学校的办学更加贴近行业、贴近市场,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与企业联合开发金融会计实验教学软件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近日,学校与广州金电科技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原则,以共建“金融会计实验基地”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产品、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相结合为目标,通过金融会计实验教学环境建设、联合开发软件、联合申报课题等系列合作项目,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促进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正在联合开发商业银行实验教学软件,旨在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等诸多专业的本科学生提供仿真度高、流程合理、支持自主学习、自我考核的智能化商业银行业务教学平台。该软件配有实验考核系统与知识支持系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支持多账务后台系统,能够实现多班级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实验课程,且互不干扰。软件功能同时覆盖大型国有银行与中小城市银行的业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与拓展性。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校内综合实习的重要软件平台。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5篇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一)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国内外经验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问题,西方国家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该校还与企业合作开设“双元制”专业,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将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引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澳大利亚的理工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强调面向行业、结合企业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会计本科教育,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指出:“会计专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成为职业会计师做好准备,而不是在进入职业界的时候成为职业会计师。”强调了会计本科教育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重点放在职业资格考试上。我国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从200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陆续组织了部分本科院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方面的课题研讨。其中北京联合大学已经对应用型本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独立学院,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对此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有的学者认为应按照“应用+技能+素质”的模式培养,也有学者认为应按照“订单式”的模式培养,还有学者提出“3+1”的模式培养。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关注的热点。

(二)应用型人才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 社会的人才需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客观规律转换为科学原理;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他们主要将科学原理演变为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前者侧重于理论研究,后者侧重于实际操作。由此,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注重培养理论素养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为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学术型本科人才和高职专业人才,其知识结构具有复合型、跨学科性和现实性;其能力结构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其素质结构具有更强的社会能力;其时代特征是具有国际化,有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开放的心态、全球的视野和全人类观念。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等院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围绕该目标为专业人才设计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制定出为实现这些结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组织管理方式并加以实施的标准形式。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是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是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师队伍、实训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过程中,其培养模式应建立在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应用”应成为会计学科布局、会计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的主色调。与学术型会计人才培养相比较,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和会计技术应用。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与方式现状

(一)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培养目标决定着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最终制约着会计本科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国家将本科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陈之举,2008)也就是要向社会培养“精英”式的会计人才,目标定位较高、范围较广,偏重培养会计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具备行业经验、财务与内部控制、团队协作、语言和沟通、项目管理和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等技能的会计人员。由于高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一致,导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所差距,以致出现了会计本科生就业难,而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又严重短缺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较笼统、不明确,未能结合行业需求、地方特色以及会计人才发展趋势等因素进行制定,无法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二)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内容方式不够健全 内容方式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培养途径四个方面。

(1)课程体系。一般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这种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偏多,占用了大量学时和学分。对于专业基础课,一方面独立开设,各自为战,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而且应用型课程偏少;另一方面,专业核心课开设重点不突出,受学时的限制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系统性较差,课程设置上往往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缺乏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需的其他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欠缺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不一致;此外,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容易增加学生会计违法违规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专业选修课,不仅开设随意性较大,而且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往往为了学分而学习,导致专业选修课程形式化。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得基本的会计理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2)教学内容。一方面,有的理论课程之间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造成教师在教学中要么重复讲授,要么相互推卸内容,导致教学内容遗漏,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理论教学课时比重偏大,实训教学课时偏少。由于侧重传授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再次,校内实训内容单一,校外实训流于形式。在校内会计模拟实训方面,注重单项操作技能的训练,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欠缺;只注重会计核算型的实训,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等的管理型实训较少。在校外实训方面,由于企业会计业务涉及商业机密,一些企业拒绝接受会计业务实习生,导致校外实习基地难于寻找,校外实习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很难通过实训真正对会计工作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3)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方面,目前会计本科教育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具体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或者先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集中讲完理论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训教学,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一些效果较好的方法,如情景模拟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运用较少。在教学手段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比较普及,但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率不高。

(4)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目前高校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主要依靠校内实训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则相对滞后,致使培养途径单一,学生缺乏更大的实践平台。

三、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相关建议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 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根据相关招聘网站提供的会计招聘数据进行分析,每两个月招聘的会计职位达10000多个。按照学历层次分析,学历要求大专的比例最高为49.45%,本科占29.26%,对学历没要求的占16.45%。按照对工作经验的要求进行分析,不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17.67%,即82.33%的职位要求有年限不等的工作经验。可见,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并非单纯强调高学历,主要是工作经验。这一方面体现了会计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特点,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的导向更加注重能力。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社会每产生一种需求,都会对应地产生一个职业群和一批职业岗位去满足这种需求。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由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决定的,因此必须紧密结合人才需求的现实环境。

目前会计职业的工作性质出现两大趋势:一是专业知识集成化,以往从事单一基本会计实务岗位的会计人员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承担起多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会计人员;二是指会计职业的社会化,通过建立会计师事务所,集各种专业精英于一起。因此,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体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具备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且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要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

(二)内容方式的更新 本科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途径五个方面。

(1)细化专业方向,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会计学专业不能简单地以社会行业来进行设置,而要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细化,设置更为具体和多元化的培养方向。有需求才有市场,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设定会计学专业方向。如,注册会计师方向侧重培养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能力的学生;国际会计方向侧重培养具有国际会计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学生等。目前用人单位都是根据岗位需求来招聘人才,招聘单位更多看重该专业毕业生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因此还可以具体设置房地产会计、税务会计、物流会计以及法务会计等按照岗位设定的专业方向。

(2)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是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

一是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会计理论课程体系中,要紧紧围绕“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设置上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大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应强调“强应用”,所谓“强”是指强化,即强化应用能力或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会计学科所属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如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证券与期货、基础会计学等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四个支柱学科类的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面向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方向设置选修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进行专业研究、专业应用和专业开拓的兴趣与能力,因而专业性课程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二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实践教学内容应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考虑,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应构建逐步递进的五阶段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具体来讲,第一阶段是培养基本技能的课程单项实训。该实训通过配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单元进行单项实训,达到强化和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目的。第二阶段是培养初步综合技能的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该实训通过进行企业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仿真模拟实训,达到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第三阶段是培养高级综合技能的现代企业综合模拟实训。该实训通过会计信息化实训、审计一体化实训和ERP实训提高学生现代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技能。第四阶段是培养创新技能的科研实训。科研实训包括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该实训通过学生校外实习后写作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要手段,因而实践课程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三是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尤以会计人才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为主。根据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通过增加通识教育的课程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课程就是指通识教育的课程。通识教育是指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陶冶和个性品质的训练,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开设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人文艺术类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如,会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可以通过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或聘请社会会计人员做会计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教育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会计事务。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应强调“实基础”,所谓“实”,是指实在、实用,即基础理论知识应该真正成为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应该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由于素质拓展课程具有方向确定和精神动力的基础作用,因此它在本科会计教育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占总学分的30%左右。

(3)根据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选择要符合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在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上下功夫。应用型会计课程内容体系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国际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等特征。应突出应用性教学内容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确保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吻合。一是高校应根据会计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对教学内容迅速更新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强教学内容的职业适应性,适当拓宽专业面,强化基础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胜任更广泛的工作岗位。三是整合会计教学内容,避免有些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和遗漏现象。四是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加强实践内容的连续性,实践教学内容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在学习会计学理论时,应加强理论与实践课实时互动,只有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才能对实际工作岗位有较好的模拟性,从而使学生在与社会实际工作岗位相接近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技术,并得到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训资料,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五是优化整合实训内容。实现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地实习结合、专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实训与信息化实训相结合、学年论文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相合。

(4)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紧紧围绕学生掌握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来选择、组织和开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根据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教学方法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驱动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鼓励学生研究学科前沿问题,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由于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除以上教学方法外,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实践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有关合作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学习,或邀请有关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交流教学。在教学手段方面,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结合幻灯片、视频和网络资源,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同时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通过幻灯片的演示,配合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训教学中,可以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会计教学软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进行融合。同时,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5)构建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强调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直接适应性,这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突破高校校内课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培养途径,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应用型会计人才是具有一定素质基础并具备较强会计业务能力和一定财务管理能力的人才,其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不是仅靠学校教育获得的。因此高校要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这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首先,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次,还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和编写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都具有很强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再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提高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

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方式作为重要的培养模式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会计人才。

[本文系2012年山西省留学办科研资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优化高校治理结构的反思”(编号:2012-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成凤艳:《浅谈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11期。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6篇

【关键词】职高;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计算机人才呈现二头尖的“橄榄型”不合理结构,特别是低层的计算机技术工人大量缺少,这种结构严重制约着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反,作为培养IT技术工人主力军的五年制职高(以下简称职高)计算机专业却面临着严峻的招生和学生就业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产生上述情况的原理主要是职高计算机专业一直沿用大学计算机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职高计算机专业必须进行改革,彻底摆脱计算机本科教育的影响,构建适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这样才能走出谷,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确立面向市场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改革五年制职高计算机教育首先要制订适合自身特点的、面向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五年制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劳动者(IT蓝领),简单讲就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由于计算机专业涵盖的面十分广泛,有必要对计算机专业进一步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目前职高计算机专业一般分为硬件和软件二个方向,硬件方向主要培养中小企业信息化设备维护(包括网络),计算机相关设备生产、销售和维护,嵌入系统开发和生产等岗位的实用型劳动者;软件方向主要培养计算机软件生产、销售和服务,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动漫制作(包括平面设计)等岗位的实际应用型劳动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五年制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需求随时作调整。

二、构建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因此在教育中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建立学校与企业互动的全新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把企业引入校园(在校内开设分部),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参与这些企业的工作。这样对于教师来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行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可以在校园内得到更多、更好的实训机会,这样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课程来讲,可以直接请这些企业的工程师讲课或者作为实验指导教师,可以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对于企业也来讲则可以借此选拔、培养优秀的员工。

转贴于

三、建立突出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学生能够顺利上岗就业。由于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就业岗位的性质、要求不同,不能用一种课程体系来教育全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课程体系中采用多层次多领域的方式,在一个专业方向内设多个就业点,多个就业点就意味着要构建多个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高计算机专业中可以分偏硬和偏软两个培养方向,在偏硬培养方向中可以设计算机销售维护、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维护、嵌入式系统开发三个就业点;在偏软培养方向可以设置程序设计、网页作和动漫制作三个就业点。据此职高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偏硬和偏软两个专业体系,在每个专业体系中又可以分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个模块。

职高计算机专业在校学习可以分:预科段、专科段和实习三个阶段。预科阶段(1-4学期),主要安排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专业课方面主要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下转第194页)(上接第185页)具体包括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二门课程,所占比重较小,着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好文化基础;专科阶段(5~9学期),以专业课程为主,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若干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着重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第6学期开始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就业倾向,选择一到二个选修模块学习。由于实际操作能力是职高教育学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要占整个教学时间的2/3左右 ,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边讲边做,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在专科阶段除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外还包括一些公共课,如高等数学、市场营销、职业道德、就业与创业、电子商务等。实习阶段(第8、10学期),在第8学期安排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见习,通过见习让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所了解。第10学期学生以实习为主,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就业作准备。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是静态的,由于培养目标是动态变化的,依赖于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每年要根据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修订。

四、营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职高计算机教育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教师的自身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高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强调市场需求,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加上计算机自身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对职高计算机教师在专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各种研修的机会,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职业教育还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可以选拔一批计算机骨干教师轮流到企业去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资;学校也可以直接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担任某些课程的教师或者实验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弥补师资队伍在结构缺陷,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1]王鸿磊,等. 高等职业院校软件课程体系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5,(12).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7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建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四个关键环节,即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产学研结合是根本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是基本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计算机专业始终贯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多次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搞好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及适应该就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根据调查分析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我们派专业教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it岗位一线的资料,认真分析,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应当了解岗位职责,具有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当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跟得上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于是我们确定了“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冈此我们的专业没置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制作等。

二、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

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是保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了以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解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强化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上。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时,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并邀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的若干项主要能力,然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设置与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技术课,再开设相关的各项基础知识课程,从而打破了以往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体系的模式。既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又有能培养学生获得充分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同时我们通过“三年不断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应用能力。“三年不断线”就是采用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学习时间三年不断线,达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程改革是每个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求老师们以就业为导向,冈材施教,把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始终,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考核,建立专业课程系列技lfnj,il练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实现以下几个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转变;课堂教学由“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想空间和时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不仅教知识,还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教科学原理,传授技术,还说明原理和现行技术的局限性及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强调统一向因材施教转变;由校内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现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教学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是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明确要求,抓住关键,落实保障措施。二是建立了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跟岗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对实验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课,独立考核;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实习现场营造真实的现场工作氛围,使学生就业后就能直接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特别是在最后一学期安排的带有就业意向的岗位实习,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完成,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落实到某一应用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步骤。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同时我们利用开放机房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上机,带着课题任务上机,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一是建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与齐鲁软件园合作建立“齐鲁软件园校企人才对接培养基地”,建立“软件编码”和“网站建设与管理”特色班,与济南信息时代联合建立“网络培训学院”等。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校内毕业设计期间,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牛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五)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汪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些it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都推出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学习和借鉴印度等国it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引进国际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课程到我们课程体系,建立ata考试平台等等。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积极参由教育部牵头,信息产业部协助,有关it企业参与举办的教师轮训和教学研讨会,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如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it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数量。

(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首先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多次调查、研讨和修改,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通过我们新校区实验大楼的建设,改变以前单一的实验窒格局,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项目训练的要求,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八)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教育应以实用性为目标,以兴趣为引导。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it教育的特点应是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探索了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上机课、学习指导课、在线学习课融为一体: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上机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指导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同时我们不断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答辩等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日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圜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丹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培养日标,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强抓教师课堂教学等方式,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来。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特别是理工科,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同时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也传授给学牛人文方面的内容。其次,学校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单独增加一页,以文字形式提交所任课程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思路和具体培养点。第三,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要实行知识教育向认知教育的转变,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变。特别是我们it类专业,知识更新很快,知识点的多少对学生以后影响不是很大,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四、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多年来我们在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一)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年学业的始终

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我们聘请有教学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的专家来给学生做讲座,分析t1r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it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课也渗透于课程学习之中,我们建立了专业教师导师制度,每班聘请一个骨干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由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我们还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校还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二)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第8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建立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四个关键环节,即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能力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产学研结合是根本途径、加强就业指导是基本措施。

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与管理的实践深刻体会到:高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计算机专业始终贯彻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多次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并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搞好调研,以就业为导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紧紧围绕就业岗位及适应该就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综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根据调查分析调整计算机类专业方向的设置。我们派专业教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it岗位一线的资料,认真分析,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应当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应当了解岗位职责,具有敬业爱岗的良好职业道德,应当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跟得上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于是我们确定了“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我们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有:办公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冈此我们的专业没置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动画制作等。

二、以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

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建立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是保证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建立了以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市场需求为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课程设置要解决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教学要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要强化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素养上。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时,我们对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征求意见,并邀请来自企事业单位的有关专家共同研究教学计划。根据培养目标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的若干项主要能力,然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设置与能力相关的职业技能课和职业技术课,再开设相关的各项基础知识课程,从而打破了以往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体系的模式。既有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又有能培养学生获得充分的职业技能、具有较高水平的软件应用、网页制作、初级软件编程、平面设计、小型网络安装与维护、计算机组装、多媒体制作、动画制作、计算机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等综合能力的实践课程。同时我们通过“三年不断线”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应用能力。“三年不断线”就是采用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人文素质和外语的学习时间三年不断线,达到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外语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课程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课程改革是每个任课老师应尽的责任。我们要求老师们以就业为导向,冈材施教,把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始终,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考核,建立专业课程系列技lfnj,il练大纲、指导书和考核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实现以下几个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转变;课堂教学由“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想空间和时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不仅教知识,还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教科学原理,传授技术,还说明原理和现行技术的局限性及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强调统一向因材施教转变;由校内封闭教学向开放教学、现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教学技术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变;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营造现场氛围,提高实践能力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是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明确要求,抓住关键,落实保障措施。二是建立了一个由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和课程设计、跟岗实训和毕业设计、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组成的、较完整的梯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训教学环节:对实验较多的课程单独设置实验课,独立考核;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在实习现场营造真实的现场工作氛围,使学生就业后就能直接进入实际工作环境。特别是在最后一学期安排的带有就业意向的岗位实习,由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完成,这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落实到某一应用领域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适应岗位、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步骤。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同时我们利用开放机房的方法,让学生自由上机,带着课题任务上机,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一是建立了由校内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确定等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二是与企业联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与齐鲁软件园合作建立“齐鲁软件园校企人才对接培养基地”,建立“软件编码”和“网站建设与管理”特色班,与济南信息时代联合建立“网络培训学院”等。三是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和校内毕业设计期间,学校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牛实际领域,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

(五)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职业学校实施学历汪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要求,我们的计算机类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些it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都推出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和满足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培训证书,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学习和借鉴印度等国it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引进国际accp软件工程师认证课程到我们课程体系,建立ata考试平台等等。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以及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创新教学、互动教学的能力,积极参由教育部牵头,信息产业部协助,有关it企业参与举办的教师轮训和教学研讨会,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充实教师队伍,如聘请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聘请it企业有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举办讲座、指导学生实践课程等,实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数量。

(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首先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多次调查、研讨和修改,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通过我们新校区实验大楼的建设,改变以前单一的实验窒格局,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项目训练的要求,建设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八)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计算机专业的高职教育应以实用性为目标,以兴趣为引导。在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普遍薄弱的情况下,采用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和突出个性的学习方法,通过适合学生特点的指导学习(如演讲、辩论、项目实习等),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工具的同时,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与职业素质。it教育的特点应是注重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我们探索了一套多模式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课、上机课、学习指导课、在线学习课融为一体: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上机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学习指导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在线学习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同时我们不断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答辩等相结合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三、以提高岗位竞争力为目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一生中无论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变革,还是主动地追求理想的日标,其职业岗位都会是多变的。圜此,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外,还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丹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将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作为一项培养日标,通过开设选修课、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强抓教师课堂教学等方式,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首先,教师要把以知识传授、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观念上来。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特别是理工科,要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增加一定的人文教育课程和内容,同时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在自己所担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也传授给学牛人文方面的内容。其次,学校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单独增加一页,以文字形式提交所任课程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思路和具体培养点。第三,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要实行知识教育向认知教育的转变,由传授技能向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转变。特别是我们it类专业,知识更新很快,知识点的多少对学生以后影响不是很大,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分析和思考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构筑成长的平台。

四、以转变就业观念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好肯定。多年来我们在调整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从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人手,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一)制定就业指导教育计划,将就业教育贯穿于年学业的始终

开学伊始,针对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产生放松学习念头的现象,我们聘请有教学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的专家来给学生做讲座,分析t1r就业形势,介绍社会需要的it人才类型,使学生一入校就绷紧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业指导课也渗透于课程学习之中,我们建立了专业教师导师制度,每班聘请一个骨干专业教师作为导师,由导师经常深入学生中,介绍所学专业知识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规则,使学生对未来的岗位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接近毕业时,增加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为了让学生感受就业体验,增加求职经验,我们还请来往届优秀毕业生,传授求职心得、面试技巧等经验,同时,学校还与企业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就业洽谈会。

(二)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