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7:23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1篇

" 论文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 教师话语 话语效度 行动研究

论文摘 要: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语言习得至关重要,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因此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更不容忽视。此行动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探究精读课堂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教师的话语效度。结果表明,通过从教师话语的数量和形式、教师话语的构成比例、教师提问的问题类型、教师反馈用语及教师纠错的类型五个方面实施课堂话语效度改进方案,确实提高了精读课上教师的话语效度,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的自我完善。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组织教学所进行的一切语言活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讲解、提问、反馈、纠错等。教师课堂话语—直是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其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教师话语的重要性,而且对教师如何使用话语策略,提高课堂话语质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不同的教师话语可以产生不同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认知行为,因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英语专业精读课是英语专业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根据《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精读课上的教师话语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发挥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和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鉴于教师话语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通过行动研究精读课堂上的教师话语,旨在提高英语专业精读课堂上教师话语的效度以促进英语教学,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行动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是运城学院英语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共60人(每班30人)。研究方法为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经过参照相关的教师话语研究文献,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调查问卷。在实验前、后及过程中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在实施行动研究前向受试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访谈,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合课堂观察探究目前的精读课中教师话语的特点及学生期望的精读课教师话语。第二阶段为提高话语效度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和前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2篇

【关 键 词】英语专业 基础阶段 精读课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读,听,译,写与说的基本能力,使学习者能以英语为工具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基础。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精读课即基础英语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并且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在传统教学方法及观念影响下,许多师生都认为英语专业精读课如同高中英语课程,主要讲解词汇语法、解释句子翻译课文。这种教师单一灌输语言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收并且缺少学生教师之间英语交流沟通。在精读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要死记硬背默写单词,他们错误地认为英语学习仅仅如此。有些学生虽然发音准确、语调优美、语法精通,然而方到用时,才发现无从开口,词语匮乏。然而长期以来,精读课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的确不尽如人意。这种学与用的脱节不仅使得学习者更加依赖教授者,更是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语言知识的积极性。经过本人多年英语精读教学实践发现,制约精读课程教学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种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英语精读课程主要以单一教师灌输为主。其次,学生们普遍词汇匮乏也是影响精读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再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同样制约精读课程的授课效果。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成为摆在英语专业教学面前的一道重要且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鉴于精读课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精读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浅薄之见。因此,鉴于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精读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培养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急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将会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一、精读教学制约因素

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英语精读课程主要以单一教师灌输为主从而造成英语学习者消极被动接受知识。具体而言,精读课程的每一单元讲解主要分为,背景知识,文章结构,句型词语以及课后练习。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作为主体以不断讲解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作为学生主要以“note taking”为主,几乎是在无思考的状况下奋笔疾书,逐渐失去了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思考能力,讨论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当教师在提问时,或组织学生讨论时,学生们却表现出不知所措,无言以对。究其原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没有注意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会逐渐消失。教学效果往往相差甚远。这样的教授方法无法适应与国际化接轨的英语教学。然而大学英语精读的教学目标,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思维能力、语言技能的实践更要鼓励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课堂讲授中真正达到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因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非被动接受知识。那么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潜力。比如,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场景。教师应该结合课文自编、导、演英语话剧,每个学生担任一个角色。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走进英语语境中。消除课堂讲授的枯燥,不断产生学习英语的激情,进入英语思维状态。此外录音笔、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也可以使课文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享受视觉和听觉效果.当然教师在以上课堂中均是安排着,组织者,观察者,指导者以及评价者,所以教师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备课,对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学生们普遍词汇匮乏也是影响精读课授课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一门语言,均从学习其词汇开始。词汇的积累对于初级阶段的精读课教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肩负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尽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但进入大学后要求掌握的英语单词数量与质量均要有所提高。比如,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一词多义的语境区分等给学生学习和准确理解篇章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快速顺利的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是由于生词造成,因此教师要鼓励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就中国学生来说,由于自身条件和其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词汇因素更是成为制约他们一个重要障碍。针对这些情况应该从增加词汇入手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在讲授生词时,尽量给例子列语境,讲构成如前缀法、后缀法、合成词等。

背景知识缺乏影响阅读理解的提高

最后,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同样制约精读课程的授课效果。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着该语言国家的历史的演变,社会发展以及风土人情,文化习俗。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不知晓该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准则,就无法真正掌握改语言并准确使用。因此,精读课文中,背景知识是学习理解中最重要的因素。以基础英语I,unit 2 Maheegun My Brother为例。教学计划的第一部分为 “cultural input”文化输入,包含:I) Wolf IQ Test,II)Film Display of Dancing with the Wolves,III)London Jack and His Works,IV)Wolf Wisdom V)Easter.通过以上两个小时的背景学习,首先,学生们开阔了视野,其次,对于课文篇章,学生们充满期待好奇,表现出想学习的强烈欲望。再者,在稍后的课文分析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中字里行间的表达,理解的更加准确和深刻。

总而言之,知识面窄,认识问题单一,特别是对英语课文中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那么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受到阻力,增加学习的难度。即使文化语言的差异经常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但是只要学习者具备相关的知识,理解起来就容易。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介绍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学生清除文化障碍;同时应向学生推荐一些简单有趣的读物或从网上下载,从报刊杂志、英语刊物、英特网上选取合适内容介绍给学生,使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读物,从而达到增加知识面与提高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方法革新

随着教育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不断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的不断完善,英语学科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日益发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中选择适合基础阶段英语专业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实现当代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势在必行,直接关系到教学成效的关键。世间既没有完美无缺的方法,也没有一无是处的方法。作为英语教育者,应该结合不同的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适的应用,调整。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较好的革新尝试。就传统的教学法方法而言,尽管表现出明显的弊端,比如教学模式枯燥死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师主控权过大,学生依赖惰性不断滋生失去创新能力,但还有其可取的一面,比如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即注重语言语法结构的讲解,在教学中精讲使得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非常扎实、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舍弃传统法,而应该发挥其有利益的一面。就交际教学法而言: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交际,培养交际能力就是语言学习的目标,只有努力进行交际才是掌握所学语言的最佳途径。以此在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应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在初级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际,教师应该对所出的错误给予适当的纠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将教学中所涉及的语言、词汇、句型、语法等内容在课前独立自学。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传统教学法对课文中语言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于此同时调动学生们得积极性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理解看法,但这只是课堂的一些准备工作、基础工作,绝不能是重点。其次,从课文的整体布局和篇章结构入手,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各种问题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以监管为目标,观察,倾听,点评从而真正达到讨论的实际意义。当然,对文章的修辞、作者的写作技巧及引发的深层思考等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又能使所学语言知识派上用场。再者,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形式,通过小组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恰当地使用语言。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5―6人)的若干小组,然后分配给每组不同的交际任务:例如Fast roads in the U.S.,Pennsylvania Dutch town,Cliff’s Notes 以及Iceberg Principle等等。每组讨论之后要派出一个代表表述他们的观点,其余同学可以自由提问,作为教师则是倾听,点评并且做以补充说明。任务结束后,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和感谢,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全部结束后,组与组之间再次进行交流反馈。通过讨论,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获取彼此信息,并且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大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并且在没有教师参加的平等、轻松的气氛之中,学生更容易克服畏惧心理,从而大胆地开口说英语。经过这样的小组活动,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同时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更是得到不断的提高。第三,突出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和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特征,拓展延伸课文内容。针对课文涉及到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科学技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背景知识,由教师提出要求鼓励学生课前自己去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报告和分析别且配以音乐或图片,最后教师点评,进行补充到达完善。整个学习过程十分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和提高文化素养。第四,增加讨论阶段的比重。传统英语课文的讲授重点是字词句语法分析,作为英语教育者,应该将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把重点转移到篇章的角度来探讨课文。传统语法只注重语言结构分析,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独立的单词群体,以句子为单位的个体,由此忽视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误解其传达的信息。然而文章是在书面交际中的对象和理想单位。它并非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的集合,而是有机统一体,是具有明确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只有先把握篇章结构,才能全面把握上下文中所产生的信息。只有对篇章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全面解读,才能从一定高度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才能相对准确地掌握作者所传递的原本信息。通常教师会利用几乎所有的课堂时间讲授课文内容,仅剩余少量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殊不知语言学习过程中讨论和练习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键步骤,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应该创造语言环境,使得学生在使用该语言时,比较自然地道。最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但是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都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即授课内容,授课对象等。比如,在讲解到议论文美国犯罪率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看美国电视剧“Prison Break”越狱并且一起讨论故事情节,感受美国监狱文化并且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上课;让学生来做Presentation;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等等。所有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把课堂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变成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交际提供足够的空间。把“知识型”灌输性的课堂转变成学生输出为主的“交际型”课堂,使学生成为交际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适则可选,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地调整英语教学。精读课的教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

等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

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慧敏,徐景陵.试论大学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小组活动[J].外语界,1992,(4).

[2]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3]章运椿.在精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J].外语界,1995,(3).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3篇

[关键词]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918(2015)08- 0150-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71

[本刊网址]http://

前言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偏僻,自身作为西部高校中的新生力量,在面对实力雄厚的老本科院校和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既要求生存,又要谋发展。在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下,更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学,明确的办学目标发展自己,培养一批批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学以致用的人才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即要培养语言基础知识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强,人文素养高、自学能力强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一、英国文学课程的重要性

文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优秀思想的结晶。英国文学是英国人民创造的英国文明与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同样也体现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首先,英国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语言来讲有很大的帮助。文学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是艺术的语言,因此它生动、典雅、鲜活、易懂,是学生学习语言最佳的模仿材料。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而获得一流的语言能力。

其次,英国文学课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好多英语专业本科生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喜欢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导致人文素质每况愈下。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个个折射出人性的光芒,是好多伟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学生在英国文学的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获得心灵感动,潜移默化中渐渐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次,英国文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更是祖国所迫切需要的。英语专业学生不仅仅要训练“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任何经典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在英国文学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解读作品,中西文学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智性水平。

英国文学课程得天独厚的语言、人文优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

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

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三、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 -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

比较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

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结语

在英国文学课的教学中,有效地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的智性水平和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达到较满意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望广大英国文学课程的一线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罗益民.阅读经典和英国文学教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4(2).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 商务英语精读既是一门英语综合技能训练课,包含听、说、读、写、译多种技能的训练,又需要在课堂上授给学生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更要辅之以大量的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讲解。其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本文旨在探讨符合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适合精读课教学特点与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融入到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之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商务往来日益增多,国际商务活动愈加频繁,对既了解商务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正是顺应这一市场需要而设立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商务知识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具备纯熟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没有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教育。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商务英语精读课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范畴,除了一般英语课的共性外,还具有一定数量的专门词汇,强调在某些特别场合(如商业会议、商业谈判、商务工作等)使用特别的词汇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要围绕商务情境展开,每一课都要有一个核心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运用英语平台处理商务事宜。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要能够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创新性学习能力以及语言独立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人文综合素质。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为提高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如商务谈判、商务访问、商务陈述、营销与全球采购、国际商务合作、金融与证券、经贸战略、经营管理、以及IT产业等)的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首先对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培养进行恰当的定位。注意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其次,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优化组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适当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对基础性、经典性的理论内容突出重点,删去了复杂难懂、不适用、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再次,课程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

二、情景教学模式的探索

情景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逼真地模拟各个商务流程场景,让学生身处其中。要模拟商务活动场景、业务执行等就需要教师在各种“实景”模拟的硬件配合下,把外贸商务活动系统地串联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在实践中体会如何更好地运用英语工具达到商务目的。

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知识性、实用性、实践性相结合,尤其强调人际沟通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与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因而在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情景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商务知识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并通过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任务教学模式的更新

这是一种目的明确,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作“任务式学习”,学生必须分析已知的信息,通过与同学的沟通,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后,老师进行总结。

任务学习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用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启迪智慧,引入角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商务原则变得具象化,较深奥的商务原理变得直观,从而更易于理解。学生也因此明晰了课程的目的,调整了期待值,就会对精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任务学习能够在高度互动的支持环境中创造语言得到最大的输入、输出机会。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活动。这些特点恰恰是通过团队的配合完成整个商务流程的运作不谋而合。在协作配合中,既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兴趣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又使他们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满足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多元立体化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设计,贯串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趣味式的知识传授。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技术性强、资源丰富、主体性强、心理轻松。教师主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课上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创造多元学习环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的目的。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媒体呈现立体化和教学应用多元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内容有机结合,由单纯的教材向综合性教育资源转变,同时也满足多种应用,学生不但能掌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能从中谙熟一定的商务知识,以便在日后的商务活动中,既能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传递信息。

五、为学生搭建训练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平台

课程组在精读课内适当增加各种学生自主演练的活动,如辩论、戏剧表演、讨论等,在课外利用英语专业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外事活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提高综合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作品、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良好辅助和推动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定期举办英语朗读、演讲、习作比赛、商务英语工作情景模拟短剧表演,也可以定期为学生播放原版英文电影,聘请外籍教师为学生进行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等。在活动中,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在回到课堂时学习愿望必然更加迫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活动中运用英语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教学环节为核心、商务场景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将能够更好地发挥精读课的基础骨干作用,为深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精读课程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教师要结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学,逐渐摸索出更多科学合理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务英语教学科研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夏纪梅,冯??.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精读课;英语教学;建构理论

在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中,精读课是普遍受到重视的。尽管它的叫法不同,如综合英语(comprehensive english)、高级英语(advanced english)等。我国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该课程每周安排的时数一般也超过了其他任何课程。但是,多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对英语精读的批评,特别是在我国工作的一些外籍教师,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必要开设精读课, 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一、精读课的现状和问题

(一)精读课的来源和历史功绩

英语精读课来源于我国的语文教学。我国学习汉语语文的方法与其非常相近,它涉及到处理语音、词汇、语法、文体、修辞、写作知识、文学知识的问题。课文就是这些方面的知识通过编者科学组织,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通过课堂教授课文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课堂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精读课过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过积极有利的作用,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wwW.133229.COM今后将仍然是一条学习掌握英语的有效途径。现在,大多数院校仍然把精读列为必修课,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英语精读课毕竟不是汉语语文课,因此它的任务和侧重点也必须有所不同。英语精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代表性、有一定深度的文章的分析和讨论来研究英语的特点,并通过学生的操练来逐步掌握这些特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重点应放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上。

(二)精读课面临的质疑

精读课历来课程教学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是精读课本身带来的弊病,而是由于教学方法、课本及教师和学生本身造成的。

精读教学往往是以注入式或讲座式教学法占主导地位,其表现之一就是“灌”,越到高年级,这种情况越严重。教师习惯于讲座式教学法,往往偏重于词句、语法的解释,有时还喜欢离开课文,越扯越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不懂,把文章翻译成中文,忽视了文章的结构、内容、文体的分析,忽视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学生则习惯于坐听、记录。他们认为老师灌得多,就是教师有水平,他们学得也会更多,忽略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的交际性,忽略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较突出的是下面几个方面:

1.精读课讲得太精太细,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发展;

2.对词的用法和句子的语法分析过多,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法量和真正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

3.会使学生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即学生会过分注重阅读材料的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词的用法,不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并且限制了阅读速度;

4.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太少,不能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沉闷;

5.精读课占时间太多,成了压倒一切的课程,使师生双方对其它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

6.精读课企图照顾的面太多,如阅读、朗读、口语、语法、写作、词汇、修辞、文体、翻译等,结果力量分散,收效不大。

这些现象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精读课教学中的一些敝病,促使教育者对精读课的设置和安排加以重新考虑。有的专家认为既然精读课面面俱到,不如改成综合课,让其维持原状。还有人认为既然国外没有这门课程,说明精读课的教学不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应该完全取消。

(三)精读课的局限性

目前,国际上英语专业教学的常见教学形式是综合课程(integrated course),所有语文技能的学习都包括在内。表面上是一门课,实际上每一技能都分别有专门的训练。这比起仅靠阅读和语法分析来学习一门外语的形式显然是一个飞跃。这是因为,每一语言技能的培养都有其特殊的要求,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专门训练和学习,仅精读一种教学方式无法在时间、强度和深度上保证所有语言技能的熟巧训练。我国英语专业课也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语法、翻译以及文学史地概况等内容和方面,[1]合起来也就近似一门综合课。但是,我们过去上精读课,总想面面俱到,试图把语音、语调、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翻译技巧等内容都放在精读课里训练,这就如同蜻蜓点水,什么都想教会,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学好。想要求学生就课文做出评论性的口头作文,却从未介绍过翻译技巧;给学生布置一个又一个的笔头作文题目,却从未向学生介绍过各种文体写作的常识和要求,不考虑学生是否受过相应难度的写作技能的训练,等等。因此,要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受到合符标准的训练,必须使精读教学与其它语言技能的教学“平起平坐”。当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些课程宜早开,有些则晚开,并有所侧重,但决不能让精读课“一统天下”。

二、精读课面临的改革和提高

(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

下列情况不容忽视:

1.英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学习的背景和环境都与学习汉语大不相同;

2.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成年人不同于儿童,成年人理解力强,机械模仿力差;

3.我国目前学生的外语水平偏低,[2]即使在大学学习了四年英语,也很难说有多少人的语言基础过了关。

考虑到中国学生学英语的这些特点,如果也像要求小学生那样强调机械操练和背诵,显然是不妥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成年人理解力强这一特点,通过对典型范文必要的讲解分析和学生参与的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所学材料的理解。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和掌握运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中国学生学英语与西方人学英语不同,他们有的把英语作母语,有的虽然把英语作外语,但他们的文化比较接近。中国学生学英语与学汉语更不相同,一则汉语是母语,语言环境不同,二则学习语文从小学到大学有十多年的学习时间,而学英语的时间却要少得多。这些特殊的情况就规定了我们对英语的学习要有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精读作为我们特有的课程出现,就是这一特殊情况下的自然产物。

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精读课开得越多越好、课文讲得越细越好,更不能认为精读课可能代替其他专业课,把精读摆在一个不适当的位置。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教员在教学中总的形象应是循循善诱的导演,通过恰当的引导和讲授,让学生“进入角色”,学会“演技”——学会语言技能。精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时提出的。[3]他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自主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1.首先,教师应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和激发者:[6]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在课堂上提供可理解性的信息输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保证课堂内容的趣味性,保持并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精读课上,尤其是基础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教师应避免传统的语言知识、文章结构的枯燥灌输讲解,应使讲解形式多样化,讲解内容趣味化,通过开展各种合适的活动,充分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其次,教师应是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设者: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能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易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展开。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学习者习得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除了要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应尽量创建与所教授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将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现实生活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将新的内容构建到已经存在的认知图式里。

3.最后,教师应是学习的发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精读课堂教师角色应实现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者、中心者向发动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化。教师主要是发动和组织学生学习,真正的学习过程即信息获得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新模式教学中从事的是越来越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有效的英语教学原则应该是“讲练结合”,“精讲多练”,教师应舍得把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减少讲授时间,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语言活动的时间。另外教师还必须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用热情、活泼和满腔热忱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并渴望使用英语;不论在那种教学方式上都不应停留过久,以免流于单调。

(三)精读课和其他课程的互补

精读课能帮助学生通过对上百篇课文的分析从而大体上理解和熟悉英语所特有的表达思想方法。但是应当看到精读课的局限性:精读课使我们接触的语言材料有限,虽然它有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扩充英语感性知识,培养理解和快读能力,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等都无法由它来单独完成。应当把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交给泛读课,写作能力训练交给写作课,语音、语法交给语音语法课——这样才能做到各课任务明确,收到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良好效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精读和泛读分工的重要性。学生只有通过大量地阅读,才能巩固精读课所学的知识,并把这种知识扩展开来。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教授曾经说过,应当让学生大量接触外语,使他们沉浸在外语之中,而不是偶尔接触一点点。[4]因此,泛读是配合精读必不可少的课程。精泛并举,从低年级就可以开始。到了高年级,可逐步减少精读的课时,并相应地增设一些选修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三、精读课对教材的新要求

教学效果除了与教学方法有关系外还与教材有密切的关系,而教材的编写方法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学使用的方法。我国精读使用的传统教材,低年级就包括了听、说、读、写、译、语法等各种练习,与专设其他课程分工不明,教师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高年级的教材也存在着重点不突出的问题。设计和使用理解性问题是精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精读教学关键的一环。现在常使用的精读教材虽附有理解性问题,却对文章作品的特点、中心思想、作者意图等方面侧重不够,更不注重“人的发展”,[5]即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语言自身的规律为出发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这里还必须指出,低年级英语精读教材的编写应以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为主,这一阶段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以句子为范围的。高年级精读教材的编写则应把重点放在对整篇课文的理解上,即以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主要情节的展开、作者的意图、文体风格和修辞手法为重点。

总之,精读课教学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材也必须改革,但我国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绝不能全归咎于精读课的教学。对于精读课,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把精读课放在不适当的位置上。精读课和其他课程可以做到各有自己的目标和重点,而又互相配合,共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精读课文有典型性,课堂上的教授和讨论带有指导和示范的性质,所以在基础阶段这门课的作用会比其他课程大些,地位也就显得重要一些,课程时间的安排也就相对地多一些。高年级阶段要注意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增加读写的实践量。根据复旦大学的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读写实践量的大小成正比。精读课的重点和讲授方法随年级而异,也受培养目标的制约,一般来说,师范性质的院校可把重点多放在打好语言的基础上。

怎样开好精读课,并注意到它与各课之间的联系和配合,解决提高技能和传授知识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广大教师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通过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精读课教学将更加趋于完善,并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克. 中国外语教育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147-148

[2]刘润清 戴曼纯.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5-6

[3]黎闯进. 浅析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专业精读课堂[j]. 时代教育,2008,(9):138-139

[4]任绍曾. 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 现代外语, 2002,(3):259-268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6篇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四五年级学生即高职一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从专业的角度定位,本课程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职业的角度定位,本课程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实际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学能力。

课程目标分为专业目标和职业目标。专业目标是使学生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言体系知识、话语知识和“常用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学习策略能力、语言尝试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职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等语言交际能力和从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在前三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受过基本的训练,有进一步提高自身英语能力的需求。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放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度到大专阶段,从侧重语法转移到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将文法知识与语篇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领悟、推理、归纳能力。对教学要求做到量化,词汇方面以讲授法为主,结合单词的意义、字根、近义词和反义词,搭配全面进行讲解。其他部分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参照渤海大学对英语精读课程的任务型教学科研成果和对学生的职业要求,把精读课教学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即单元口语、课文精读、快速阅读、课文写作、自我检测和教学展示。六个教学模块均涉及任务教学。把课堂任务分为三大类即课前任务(Pre-tasks)、课中任务(During-task)和课后任务(Post-task)。所有的任务都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这里以《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为例展示各种任务的实施具体步骤。

1.单元口语:①课前任务(Pre-Tasks)。教师要求学生略读Text。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包括四个部分:第一步是小组讨论。教师以播放电影片段、听录音等方式,引出本单元及Text的讨论话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讨论结果。第二步是句型操练,每个单元设计出一个话题并提供最常用的languagetips,通过教师领读、齐声朗读等方式教授。第三步是自我展示。学生结合languagetips和场景对话的内容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对话。③课后任务(Post-tasks)。结合口语课堂的内容和听说教材的内容,对本单元所学过的有用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复习巩固训练。

2.课文精读:①课前任务(Pre-Tasks)。要求细读课文,完成Com-prehensionoftheText的题目。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第一步是背景知识和阅读技巧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步是给出单词在课文中的含义,结合单词的字根,扩展意义,搭配等进行讲解。第三步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翻译课文中的疑难句子。第四步是结合课文,归纳和复习text中出现的重点语法项目。③课后任务(Post-tasks)。翻译句子和用单词造句。

3.快速阅读:①课前任务(Pre-Tasks)。在讲解Passage部分时,要求学生运用找主题句法阅读技巧,结合课后阅读理解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略读Passage,快速捕捉最明显的主要信息和相关信息。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教师介绍相关的阅读技巧并概括文章的大意。③课后任务(Post-tasks)。写Text和Passage的英文摘要和中心思想。

4.课文写作:①课前任务(Pre-Tasks)。教师根据课文写作要求,拟出讨论题,学生课前准备。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第一步是展示讨论结果。第二步是写出段落大意。第三步是课文相关的写作技巧和基础知识介绍。③课后任务(Post-tasks)。结合本单元的写作特点写作文。

5.自我检测:①课前任务(Pre-Tasks)。要求课前完成所有课后习题。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以小组为单位给出习题答案,然后教师注意讲评和纠正错误答案。③课后任务(Post-tasks)。复习和消化课文中的关键词的用法及词义拓展,掌握所有疑难句子,全面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6.教学展示:①课前任务(Pre-Tasks)。结合课文内容找出一到两个适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知识点,编写教案。②课中任务(Dur-ing-tasks)。小组运用道具展示教学内容。③课后任务(Post-tasks)。修改教案并互相评分。

三、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是考试科目,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学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构成,平时评定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考试内容重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拟采用多种不同的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在词汇、句段、篇章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

平时评定包含学生出勤及课堂表现、作业和教学展示三项,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7篇

一、新媒体冲击下的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笔者所授的两个英语专业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2]。

相比而论,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面向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专业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英语专业方向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综英课的“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综英课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综英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综英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综英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综英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正如张甫涛所言,“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3]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综英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作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综英教学,成为综英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一)备课难

综英课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课本、教师用书、权威词典及网络资料。综英教师也多立足于课文,将教师用书中列出的重要语法点、句型、词汇与权威词典中相对应的解析结合起来,贯穿于综英教学的语言知识学习中。同时辅之以在网络上查到的有关作者和文章赏析的内容,适时地穿插于语言点介绍中。这样的备课方法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应该是比较适用的,这客观上是由当时的教育科技文化条件决定的。那时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多半以课本为主要学习材料,平时的辅助学习工具也只是一本牛津高阶或朗文词典。如果想阅读权威的英文资料,就必须在报亭买份英语学习报刊或者泡在阅览室的书海中苦苦阅读。有时需要上网查资料也得去网吧,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随时随地上网的物质条件。因此,相比较而言,教师所能掌握的教学资源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如果想学到系统的知识,就必须紧依课本、紧随教师。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优势正在悄然消失。如今的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极强,入学不久很多人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而英语学习网站也方兴未艾,沪江、可可、普特等网站汇集大量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为学生奉上视听说盛宴的同时,也通过论坛等渠道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互动交流的平台。此外,各种英语学习软件如有道词典、灵格斯翻译家也将众多权威词典收录其中,让学生所能掌握的学习资源陡然剧增。同时,教师所能应用的教学资源却相形见绌。首先,囿于综英课的特殊性质,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纲,而现有的综英教材多为20世纪90年代或刚刚进入新千年后所编,相当一部分语言材料的时效性不强,与随时更新的网络资源无法同步,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备课,想要备出时代感很强、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大。其次,过去多为教师所专有的教材配套参考书、权威词典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且不说那形形色色的参考答案书,就是原版的教师用书学生都可通过图书网站轻松获得。而教师过去所依赖的各种权威词典也早已在网络词典的冲击下优势大减。因此,教师稍不留意,就会有照本宣科之嫌。如此想要备出新鲜感十足、个性化极强的语言材料难度也较大。

(二)上课难

综英课所特有的承前启后作用,决定了它集语言知识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于一身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综英课对学生中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查遗补缺。同时,有别于听力、口语、阅读等单项语言技能课,综英课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也对其语言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性质客观上使教师难以摆脱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授课模式。此外,综合英语“所特有的浅显的内容和严格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言语形式训练的必然性和必需性”[4]。因此,综英教学的落脚点必须首先是语法、句型、词汇的反复训练,否则学生的语言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综英课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文化背景、篇章架构、写作手法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对语言要素从认知到鉴赏再到综合运用的转化,为高年级的语言、文化、文学课打好基础。这就从更高层面上要求学生反复深入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其中的人文社科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综英教学的另一落脚点,必须是引导鼓励学生熟读精思。

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抵触情绪。首先,他们刚刚经历过高考,自以为对英语语法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饱受“题海战术”之苦的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投入对句型、词汇的机械训练之中。而且综英课所占课时之多、知识点介绍之细、覆盖语言技能之广,很容易让他们联想起高中的英语课,因而要想以知识点灌输为主来激发他们学习综英的兴趣和热情确有难度。其次,学生多是新媒体阅读的粉丝,他们大多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生的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观看视频、阅读文献、下载使用电子词典。而正像有关学者所担忧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浸淫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5],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他们热衷于阅读时效性、趣味性强的电子文献,不乐于也不善于对一些表面陈旧实则经典的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因此想要引导这样的学生进行熟读精思也非易事。

(三)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综英课重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每周六到八课时的授课是难以实现的,更多的还要依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外语习得的关键,学习者最终能否成功地。换言之,要想让学生对综英课本中的名篇佳作了然于胸,教师就必须不断督促学生运用词典等参考工具对综英课本和配套练习进行自学,同时通过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细心阅读有时甚至是反复诵读课文,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

然而如今的学生由于受到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的影响,难以沉下心来进行“精读、慢读、苦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最能反映这一问题的即学生的纸质词典使用情况。据笔者的观察,多数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还把牛津高阶词典带到教室,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很多学生的课桌上已很难看到纸质词典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手中的手机词典。问及原因,回答多是手机词典方便快捷,且信息更新快,便于及时查询生词。毋庸置疑,手机词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对于尚不能合理运用英语学习工具的低年级学生,对手机词典的过分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日常授课中,笔者会对重点词汇的用法和派生词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回答,而在被提问后即使匆匆翻查手机词典也未必能给出满意答案。当被问及是否认真查字典进行课前预习时,回答多为否定。更为重要的是,时下的网络词典软件开发并不十分成熟,收录的词条多用汉语解释。即使现在的安卓系统可以整本收录朗文词典,但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双语词典里中文信息依赖较强,在读过中文释义(或对应词)后,不愿再读英文释义,对中英文释义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义项认识不够”[7],因而低年级学生在查手机词典时多半是读到中文解释就戛然而止。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学生如果不能合理使用手机词典,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基础必将受到负面制衡。然而在新媒体强大的攻势面前,综英教师的苦口婆心似有“螳臂当车”之嫌,其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综英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综英课能“常教常新”是综英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一)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综合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综英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笔者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综英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8]。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

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9],因此词汇教学是综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综英课的热情。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 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笔者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笑”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笑”之间的区别。而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以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二)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10]。因此,综英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主课,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综英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笔者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11]。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集体讨论、画图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特别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12]。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博雅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短板,那就是英语基础虽然扎实,但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如其他专业的人活跃。换言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视,往往使其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弱点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导向的辐射下,很有可能会无限放大,后果堪忧。笔者认为清华外语系“塑造博雅之士”的建系宗旨不失为解决这一痼疾的一剂良方,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属于全体之研究’的‘各时代之文学史’,另一方面‘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13]。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综英教学更应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说,在专业学习起步的时候,将通识教育和综英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文史哲不分家”的思想贯彻到实处。

笔者所用的综英教材就收录了不少经典之作,且笔者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对课文的文本细读中,试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使其在文学鉴赏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名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改编的课文时,笔者首先介绍了莱辛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之后让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作者在提到“雄鹿(the

buck)”之前所用的一系列代词,随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关受伤动物确切身份的“雄鹿”一词在故事第四段才出现,而在前三段作者只是用“抗争的模糊身影(the fighting shape)”、“兽(the beast)”、“挣扎的黑色物体(the writhing blackness)”、“块儿状物(the mass)”来代指雄鹿。并适时引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陌生化”概念,启发学生意识到这种写作手法除了能制造悬念外,还有延长读者感受时间,加深其感受强度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富于色彩、充满动感的代词衬托下,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形态已跃然纸上。接着,笔者又导入象征手法、成长小说、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充分发掘故事的文学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整堂课上学生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学生尽享视听娱悦的同时,也令综合英语面临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两难境地。而如果能在实践中真正将综合英语变为“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那么或许可以突破这一教学中的瓶颈,使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2]付梅,刘娟,葛明贵.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与大学生阅读[J].安徽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5]张涛甫.新传播技术催生阅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3-06-21.

[4]李昊.交际教学法的尴尬——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6]于君.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2).

[7]邓燕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英语词典使用策略调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

[8]陈玉珍.英汉双解词典的使用调查和实践研究[J].辞书研究,2011,(2).

[9]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0.

[10]崔雅丽.认知图示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5).

[11]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6).

[12]武继红.论写作教学与词典使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13]许诺.清华院系:荟萃中西的外语系[EB/OL].[2011-03-21]http://news.sohu.com/20110321/n279930046.shtml.

英语专业精读课论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教学 阅读经典 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0-0001-03

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阅读经典是通过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指全社会  ,尤其是学术界公认的,经久不衰、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现代阅读虽然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情感,但它似乎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当今倡导经典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英语专业学生倡导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主动接受世界文明的熏陶,使他们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完善人格,提升素养,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 英语专业阅读经典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只是英语教学。英语教育本质上讲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刘润清,1999)。而英语专业倡导阅读经典也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一切有利于教育的外在条件。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自然地结合,英语教学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谭家善,200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依赖于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提出,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附录II列举了120多本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参考书目,涵盖了中、英、美、加、澳等国文学类书籍。它充分说明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方面做出了要求。

二 英语专业阅读经典的学生学情现状

为了更好地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经典方面的问题,本项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所调查的主体是赣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相应名额的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共计108份,有效问卷108份,对阅读经典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待阅读经典的态度、深度与满意度

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从学生对待阅读经典的态度、深度与满意度开始。本次调查都是以单选的形式在问卷中体现,供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首先在对待阅读经典态度方面的调查显示:77.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多读经典;有17.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时间偶尔读下即可;仅有4.6%的被调查者对阅读经典无所谓。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经典态度是积极的,持有消极态度的学生较少。随后,在阅读经典深度方面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平日没有对阅读经典进行深入的精读,而是详略兼顾,甚至走马观花式地略读大意。从学生自身阅读经典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自身阅读经典的满意度是一般或不太满意。这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阅读经典的现状不是很满意,这与学生对阅读经典的态度成反比,可见学生对阅读经典的态度和自身阅读的满意度是不一致的。

2.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动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本项研究还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虽然学生阅读经典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但是为了凸显他们阅读经典的最主要动机,本调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有36.1%的人阅读经典主要因为个人兴趣;23.1%的学生阅读主要为了满足学校教学要求;19.4%的人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阅读;其他项目呈现的比例较少。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阅读的内容是本身所感兴趣的领域,自然会比较积极。反之,课堂中老师布置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阅读任务,学生会较为消极被动。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阅读经典主要是应付学校教学,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标,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经典知识也会加速遗忘。

3.学生了解经典知识的主要途径

了解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经典信息的途径是了解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提供了五大基本途径供调查者选择,仍然要求学生从以下途径中选取一个平日获取经典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网络是学生获取经典知识信息的三个主要途径。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经典还是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这对于老师在课堂中对经典阅读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课堂的45分钟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要求课堂阅读教学与课下经典阅读相结合,并可以借助网络科技媒介,提高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兴趣。

4.学生认为阅读经典有待加强的主要原因

因为初步的研究假设认为英语专业学生中一部分人对自己阅读经典的情况不满,所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有意识地更进一步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情况有待加强的原因。研究表明未养成阅读习惯所占比例最多,为29.6%,而没有专门地组织活动和缺乏专业指导分别为22.2%和19.5%,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经典习惯,并组织好阅读的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三 提高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阅读经典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分析了英语专业阅读经典教学中学生的学情 现状后,本研究对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经典提出了构建“课程设置丰富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评价体制多元化”体系的思路。

1.课程设置丰富化,设置经典阅读鉴赏课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从二年级开始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阅读课和英美文学概况课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其阅读体裁比较广泛,且课程目标主要以训练学生精读、泛读等基本阅读技能为主;英美文学概况课程中教师往往偏向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重时期、流派、文体、作者等的概括性介绍,让学生死记硬背基本常识,而忽视学生完整性的经典阅读。而当今高校英语专业很少或几乎没有设置经典文学鉴赏课。设置经典文学鉴赏课旨在通过对各类经典的阅读与讨论,增加学生对名著的文化理解和积淀,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学校应该重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经典阅读系列课程,并使其成为进行经典阅读教育的特色课程。

2.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模式多样化首先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授模式,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为活跃教学氛围,应少用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选篇目进行经典阅读鉴赏或进行个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此外,根据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经典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害怕阅读经典主要因为很多英文经典的人物角色和社会背景复杂导致对情节的把握较困难,加上文学名著篇幅较长,这些因素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背景介绍和辅导下很难坚持下去。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适当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赏析优美词句,解析文本内容,学习经典作品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经典作品背后的精神及意义,促进师生间对阅读作品的交流。

3.课程评价体制多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当今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经典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阅读表现,学生学习目标也自然随之相对功利。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可以从课程评价制度上进行改善。譬如,定期开展学生读书会活动或要求学生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附录II的120多本文学著作中每学期选择1~2本进行课外精读,每学期至少应完成读书笔记8~10篇,将读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管理,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四 结束语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在传统的文化中孕育而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思想文化经典作品表达了当时乃至现在那个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强调英语作为一  门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更要强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思想性要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提升我国外语人才的学术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周思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经典阅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