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47

思政建设论文

思政建设论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来武装全体党员干部。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理想信念教育历来都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宣传教育的一致性,与社会不同群体的特点和要求的多样性统一起来。①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做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努力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并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实到基层。在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背景下,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在企业、农村、学校等基层单位,根据基层单位党建工作的实际情况,解决好把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到实处的问题。②企业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结合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方针来进行;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实现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来进行;学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

适应时代需要,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的工作,尤其是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有效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使之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这已成为我党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围绕科学发展观,抓好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级党组织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来武装党员和各级干部。在新的形势下,要使党员和各级干部顺应时展的潮流,就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育。通过组织党员和各级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可以进一步统一党员和各级干部的思想,使他们增强党性、自觉性,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级党组织的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各级党组织的领导班子要及时转变观念,自觉摆正位置,切实抓好自身的思想建设。党是一个阶级性的组织,也是一个政治组织,它通过各级党组织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领导工作、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和执行。现阶段,各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包括:围绕实际工作问题,对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宣传,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全体人民群众团结、统一到党的领导之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工作创新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武器。”因此,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性,科学把握其规律与特点,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政治文明的建设。

要正确分析新形势下政治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党的建设,首先要致力于党的根本性建设,即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根本性建设主要涉及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主要在于党的组织建设。离开了党的组织建设,党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则无法有效落实,党的根本性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

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分离”、“脱节”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解决办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从客观上看,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重大变革。有基于此,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此也打破了原来社会领导高度组织化的架构,直接引发了党员与党组织、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关系的新变化。

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突出党组织的凝聚力。当前,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党员开始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以至于正常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无法落实,甚至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无法实现。各种“脱节”现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进而导致党的目标任务难以实现。

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推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根据当前的现实情形,我们应将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与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一,要结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向党员干部讲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让党员干部紧跟社会步伐,掌握时代脉搏,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文明建设的工作中去。另外,在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密切关注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各类活动,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进来,并从中得到教育,消除不稳定因素,使政治文明建设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事业。

第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级党组织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部分党组织在行使管理与组织职能之时,更多地关注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却忽视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政府开展经济建设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不但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更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的理念。同时,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针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作风建设活动”,引导他们从传统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破除旧观念、旧习惯,树立新思路、新观点。

第三,政治文明建设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项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做出适时的调整,这样才能使政治文明建设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鼓励广大党员、干部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激发出党建工作的活力,永葆党组织的先进性与代表性。另外,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我们还要积极建立创新机制,善于在组织的运行机制、日常管理体制上更新观念,推陈出新,不断探索成功的经验,将政治文明建设的工作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营造浓厚的求实、创新氛围。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保持长久性和全面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将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放在工作的第一位。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当前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重点关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及其变化规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坚定的理想,保持正确的方向。

综括而论,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直接与群众接触,代表着党的形象,而党的执政基础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党的一切事业必须得到人民群众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在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一切工作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

注释

思政建设论文第2篇

一、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明确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

由于我国政府正处于转型阶段,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主体,长期以来的传统惯性思维,使全能的政府不堪重负。政府承担了许多不应承担的职能,难以满足全社会的需求,政府交易成本也较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带来的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低下。政府要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明确政府职能,建立政府退出机制,把政府不该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集中精力做好该做的事,使政府职能归位,转变政府传统行政理念。从“小政府,大社会”的新理念出发,建设权力有限政府、节约型政府,适当收缩权能,利用社会公共组织资源,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工,扩大公共服务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以满足全社会公众服务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初具规模,全国现有行业协会、商会5.3万多个,其中全国性行业协会600多个,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但是,近几年,我国行业协会等社会公共组织的发展受制于政府,发展速度渐缓,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与职责不清有关,行业协会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政府职能,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人员构成复杂,结构也不合理,有的是政府机构改革直接由部委转为行业协会,其中有些仍保留了原行政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官员担任或兼职担任领导职务的现象较为普遍,不清不楚的“二政府”身份,制约其规范性发展;同时,不仅管理方式落后,而且操作很不规范,有的利用行政权力,形成新的行业垄断、资源垄断,难以真正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的作用。

目前我国政府的转型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与发展,这是继事业单位改革之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又一次重要改革举措,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关系,明确行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的地位,坚持“政会分开”、“政事分开”,摆脱行业协会、商会半官半民的尴尬状态,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不可替代的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要加快行业协会、商会立法步伐,健全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建立,民主管理,行为规范,自律发展。坚持市场化发展的原则,尽快建立评估机制和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调整、优化这些中介服务组织的结构与布局,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扩大公共服务的领域,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政府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要将那些不应该或不适宜由政府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行业协会将是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做好行业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从国外经验看,行业协会是民间组织,非盈利性组织,没有任何的行政职能。行业协会靠向企业提供服务来生存,政府不把行政职能交予协会,并有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制和退出机制。就我国而言,除政府公共部门外,还要依靠社会其他公共服务组织,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组织的服务机制,把不宜由政府承担的事务由社会公共服务组织承担,扩大公共服务的领域,建立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选择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共组织协调发展局面,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二)转变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政府考核机制

我国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关注民生、民意,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结合,动态指标与静态指标结合,除中央提出约束性指标外,各级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接近“地方特色”的考核指标,考核体系更趋于科学、全面。绿色GDP考核指标尽管还处在阶段性探索之中,但它已激励各地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好地处理环境、生态和资源的关系,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与增进社会福利平衡发展。目前,用以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幸福指数”已经摆上了许多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北京推出了和谐社会指数,主要反映党和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反映“社会冲突协调机制”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其指标体系分为3个大类20个指标,由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组成,主观指标以调查问卷方法取得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和谐社会指数。深圳“和谐深圳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评价组成,其中,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社会关爱、社会安全和生态文明6大类35项指标,还专门设计反映市民对社会和谐程度个人满意度调查表(《社会和谐量表》和《个人幸福量表》),用以检验宏观调控指标与老百姓心理感受的吻合度,通过定期测量,适当调整指标。安徽省政府首次将民生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中,并与17个市的政府签订责任书,从2007年起,安徽集中财力69亿元,全面启动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12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拟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把政府政绩考核重点已转向社会成果,强化了受托责任,管理者不能再躲在反映已提供的服务数字背后,而是必须具体说明他们所提供的项目或服务是否使目标群体(公众)利益得到改善。以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为目标,各地政府不同程度加大了公共产品投入的力度,通过建立内部考核、外部监督机制,提高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执行力度。权责一致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基本原则,在加大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权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他的责任,今后出现的问题,将直接追究有关地方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三)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法治化建设

我国政府依法行政法律体系建设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日趋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先后出台了四部行政法规:自1989年首次颁布实施《行政诉讼法》之后,陆续颁布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强制法》,一方面规定了政府行政权力与责任,规范了行政主体法律身份,使得依法行政有法可循,违法必究;另一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使得“民告官”的行政程序落实到法律层面上,并相应规范了公民行为,以法律的形式深入人心,通过法律人们可以预知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做出相应的反应和选择。

行政实体法对行政主体身份、行政权力,行政范围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对限制行政权力的滥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仅实体法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逐渐增加,行政权力呈扩张的趋势,限制行政权力无限扩张,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行政程序法》将弥补实体法的不足,《行政程序法》调整政府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律关系,即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完全不平等到相互平等,一方面保护公民的权利免受行政侵权之苦,另一方面免遭行政不作为之怠,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保行政权力的公正、高效行使。至2010年我国将规范政府所有行政程序,从单行的行政法规过渡到行政程序法,我国行政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我国将从突出政府行政以“管”为主向以强调政府依法行政方向转变,推进政府的法治化建设。

二、我国政府公共供给的能力与公共效益的比较分析

(一)公共产品总供给与公众福利非均衡化

我国政府“公共财政”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深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念,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我国公民无论居住在何地,都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2007年,我国政府加快了调整财政支出比例、结构的节奏,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农村低保制度已覆盖31省区市,2068万人受益。2007年上半年,地方各级财政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求助上的投入已达到35.6亿元;在加大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方面,继2006年首先在西部地区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2007年在中部和东部全面推开;2008年将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2010年保障水平将大幅提高;2006年至2010年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将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经济落后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矛盾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由于政府社会管理手段的落后,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结构不尽合理,折射了许多社会问题:公共产品短缺低效、基础性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使得有些贫困地区被边缘化;公共服务不到位,政府失灵造成公共服务的提供量不是偏多就是偏少;公共服务的高成本、高价格导致浪费,公共服务质量没有保证,加剧了财富向少数人聚集,权利向少数人倾斜,出现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不平衡的问题。而部门利益之间的博弈、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加快公共制度建设,在增加公共产品总量的基础上,调整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优化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公共财政公开透明,规范公共服务供给的委托机制。

(二)公共服务价格与公众利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呈上涨过快的趋势,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水、电、煤、油等公共产品的定价机制存在着一定缺陷,价格体制一直没有理顺。2007年以来,仅电力行业就三次要求政府部门上调电价,整个电力行业利润增加了近七成,垄断行业搭顺风车,煤电形成联动涨价,市场风险全部转嫁给消费者,老百姓只能被动接受,政府对垄断行业监管不到位,使政府的定价处于被动的地位。自1998年出台《价格法》实行价格听证会以来,每轮价格听证会多流于形式,由企业为导向的价格听证会,没有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利益的制衡机制,而成为企业单方涨价会,涨价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垄断行业的高薪酬、高福利备受公众置疑。2006年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曾下发了强化成本监审的通知,明确要求抓紧制定各垄断行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明确定价成本构成审核标准,通知还要求对垄断行业重要商品价格和收费要建立定期成本监审制度和定价成本公布办法,加强成本约束。

但是,垄断性定价缺乏价格形成机制,仅有一个卖者,没有竞争,企业自身没有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积极性。而公用事业价格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企业与政府间形成博弈,真实成本难以辨识,政府的调控措施很难到位,企业定价的自较大,在缺乏竞争和成本约束的情况下,企业成为推动成本上升引发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的主要因素,其结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随着成本的增高形成恶性循环,即提高成本—企业亏损—提高价格,企业受益,政府买单,使公众对政府的预期和公信度降低。

因此,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监管力度,以企业成本价作为政府价格监管的基础,引入竞争主体,形成价格机制,建立公众选择机制,促进垄断行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加大保本微利公用事业发展主要由政府投资;盈利性、竞争性行业政府退出,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实行对投资主体严格审核制度,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可再生资源价格可随行入市,对不可再生资源定价政府要加强监管,如城市供水作为公共产品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完全“随行入市”,而应受政府严格监管,供水价格的确定按照保本微利、成本倒算测定的原则。电价实行差别定价,以企业不断增加供给量和提高服务质量来降低企业成本,赚取企业合理利润。应及时公布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的成本价格,让垄断性行业和公用事业的成本走向透明,并且将这种透明制度化。

(三)公共权力与政府责任

公共权力的政治性与社会性统一,决定了公共权力运作以追求公共效益为目标,促进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社会和谐、公平、公正。公共效益体现的是公众的利益,政府应纳税人需求付费购买服务而产生权利与义务关系,政府承担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服务提供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受纳税人之托,政府在为纳税人工作,对投入成本所产生的效益,政府有进行核算、公开的义务,公众有平等享受由此带来优质服务的权利。政府应尽快由突出“管”的传统理念向为纳税人“服务”理念转变,改进服务供给方式,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要求政府公共部门因服务内容而设置,避免机构重叠、重复劳动,要加强合理化分工,协调、高效运转。要打破封闭式运作,防止公共资源行政性垄断,政府委托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要制度化,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规范运作,一方面,防范因政府公务人员道德风险产生公共权力滥用,另一方面,通过竞标激励中标者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保持公共服务供给衔接性、连续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维护、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为价值取向,以公众利益为导向,提倡“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责任合理划分,落实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监督责任,提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政策执行力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度,法律或合同明确设定服务供给者的作用、权利和义务,规定公正的审核程序和获取信息的权利,服务供给者提供定期公开报告,中央部门进行积极监控,加大监督和惩罚的力度。

三、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建设节约型政府

有效率的政府也是廉洁的政府。行政资源、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政府权力也有限。建设节约型政府,调整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以高效率、低成本、高技术为原则,要求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即使国家不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但也要确保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的利益,促进公共服务的高效益。对于公共服务生产,加大运用市场机制,中央政府承担监控公共资源利用和有效性责任,维护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连续性。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不宜由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委托方式购买社会公共组织的服务,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以公众的认可度,使非盈利性机构弱化盈利动机,这就要求政府加强与非政府公共组织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提供、付费购买和监管。一般而言,政府监管对市场的干预最少,是投入成本最低的一种选择,中央政府的职能、目标,可以通过监管机构实施。自1998年以来,政府对垄断行业引入了监管机制,并陆续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取得一定成效,但对有些垄断行业的政府监管失灵问题也相当突出,问题来自企业和监管机构两方面原因,政策制定者和相关的监管机构面临信息不公开,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管者有被被监管者俘获的危险。要分离服务供给和监管活动,服务供给者和监管行为要明确界定,分离政府监管职能和其他各项职能(政策制定、财务等),如保监会车险方案的制订,监管程序要透明和有可预知性,监管成本要公开,收费要透明,监管机构必须设定其给公众信息的最低质量标准,任何当事人都可以置疑监管机构给出的信息并要求其技术性纠正,“关键”数据如用于支持监管的数据必须经有资格的第三方验证,等等。同时要及时对监管效果进行评估,从监管费用、效益和风险方面评价实施的效果,降低监管成本和风险,提高监管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

财政的核心功能应该是促使社会公众福利的增长,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强调的是“公共性”。我国财政与公共财政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距离,我国财政资金很大部分都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变成了经济建设资金,正因如此,我国财政实际上是建设财政,公共财政的色彩并不鲜明。

国家财政作为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的手段,是确保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宏观调控的物质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调整支出结构、减少财政赤字,最大限度惠利于民。要还公共财政的本色,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强财政预算的年度审核,特别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拨款,财政追加要建立规范制度,避免突击花钱,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近年我国财政收入在过去两年增幅20%以上基础上,2007年上半年更出现了超过30%的增长,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为政府更好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央财政要加大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向基层政府倾斜,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实力,但要规范基层政府资金动作情况,形成监督机制,落实政府的义务。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责范围,地方政府主要提供本地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央政府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确定公共服务的范周,建设有效、有限的政府,发挥中央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要以公众利益为前提,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为重点,逐步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增强公共信息的透明度,建立政府自律、监督的长效机制

公共信息的不畅通,对于纳税人是不公平的。对于公共资源如何使用,政府有告知的义务。要实行政府文件公开,除特殊情形外,实行行政会议公开制度,完善政府决策项目的预告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制度;完善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基础上的价格听证会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价格公示制度,包括价格成本、定价程序的公开、透明,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不仅结果公开,而且过程也要公开、透明;对政府的监管,公众可以随时随地提出任何置疑,政府直接面对来自社会的监督,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者服务质量。

思政建设论文第3篇

1.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性。现代企业思想正式工作在开展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灌输,而是一种向社会、企业运营、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施加影响力的工作模式,在开展过程中通过了解每一个职工的思想状况、个人情绪等,来协调职工与企业、职工与管理人员、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确保在所有职工共同努力下可以实现企业指定的发展目标。企业在发展中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来对全体职工发挥一个辐射作用,通过提高职工的企业凝聚力、岗位自豪感以及职业自信心等,确保每一个职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在新时期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职工的意识观念、道德水平、职业操守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引导性教育,通过培养职工的进取精神来激发其在工作中的热情与创造精神,这对促进企业可以顺利达成经济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设是通过企业精神来对职工的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从而使职工在企业精神的影响下可以有效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而且两者并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两者在发展中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2.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虽然存在很多共性,这并不代表两者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因为两者之间在所属范畴、功能以及工作重心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根据我们党在企业中的政治需求,以及职工思想行为诉求而开展的工作模式,其在服从思想意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属于政治范畴,而企业文化是大部分职工自发遵守的行为方式和理念,企业文化是在其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渐形成的,而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职工认识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态度,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企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政治功能和管理功能,其可以确保党的各项理论方针可以彻底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中,通过协调企业职工与企业、管理者、其他职工之间的关系来激发其工作热情,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塑造积极健康的内部文化,通过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增强职工自信心,在全部职工的心中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标杆和行为准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是强调企业与社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培养企业个性,注重企业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传统、个性以及氛围等方面的区别,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所属范畴、功能以及工作重心等方面有着很多差异。

3.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认为虽然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很多共性,但是不能用其中的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这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学,其在加强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极大作用。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在各自领域中都有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企业发展方向这一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达成的,而企业文化建设完善创新性企业管理这一功能,是企业无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而实现的。再者,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彼此独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一个方向,而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创造了一个新的途经,以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融合,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通过培养员工的社会使命感来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而企业文化建设注重通过塑造企业整体“个性”来强调企业使命,因此,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相互协作来加强两项工作模式的效果,同时也对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及手段有着优秀的作用,对实现现在企业管理中的生存、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1.“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人是社会生产领域中众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动的极具灵活性的存在,所以企业在实现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模式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而企业文化建设在发挥作用过程中也紧扣人性化管理这一原则,这对保持企业职工思想上的统一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以遵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身存在规律作为前提,以科学性、时效性为指导,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经营及管理现状,力求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2.企业文化活动作为载体。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存在及具体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强调企业职工的参与性、积极性,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传达、宣传企业文化,例如,可以通过定期开座谈会的方式让职工畅所欲言,可以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对企业发展的见解作为话题,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去帮助员工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融合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3.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企业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党与政、工、团之间的各种活动来调动企业职工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让企业职工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企业主人,必须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遇到困难敢于向前不可畏首畏尾,通过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铺好路,为党建工作能够卓有成效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三、结语

思政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这是三中全会的重大举措。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在社会全局工作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威胁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一历史重任,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从而有助于增强全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观,进而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以推动我国“生态梦”的早日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国家当前建设中的一个关键词,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塑造生态文明观。我们应意识到人类只是自然的中心,而非自然的主宰。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在受教育者中传播和宣传生态文明观,传播环境危机意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等等,通过宣传教育逐渐形成人们的生态文明观,从而自觉养成生态文明的行为,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自觉维护生态文明。只有在全体公民都树立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凝聚维护生态文明的正能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议培养“生态人”

“生态人”的培养,教育是最佳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教育对象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回顾我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教育,导致了个体生态观念的淡薄。重视并大力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把生态价值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内涵。因此,培养具有生态价值观的“生态人”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重要目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现实环境的回应,更加需要理论来支撑,需要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入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人类无视自然界的规律盲目开发和掠夺所带来的后果。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状态的途径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其次,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也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可持续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以及“美丽中国”的思想。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仁”的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支撑。

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举措

生态文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有助于公民的全面发展,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时地实现创新和转变,才能承担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加入生态观教育的内容。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培养公民正确的生态观已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把公民生态观的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范畴之中,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态观教育是相互包含和融合的关系。只有把培养科学的生态观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要体现生态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从功能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和经济价值,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价值。然而,随着生态危机的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其生态价值的实现。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的过程和环节而言,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条件;丰富和发展主体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顺应时展,增强自身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树立生态价值的教育理念,强调和凸显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从而真正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注重社会实践。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基本上以理论宣传和课堂教育为主。然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生态文明。让公民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课题积极深入到乡村、社区、厂矿去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调研、体验和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更加强化和内化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践活动中要始终牢记生态文明的观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保护生态过程中促进自身道德情操的健康发展。

生态文明理论的出现,注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生态文明主体的培养,主体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使生态文明建设更为有效。生态文明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通过对生态文明基本理念的总结,使之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的构建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帮助树立正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美丽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3).

[2]张一兵.悲情的双曲线:关系主义中的生活废墟[J].人文杂志,2012(5).

[3]庄世坚.生态文明:迈向人与自然的和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3).

[4]李承宗.生态人的价值观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5]夏国美.“生态人”:自然的回归[J].检察风云,2004(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思政建设论文第5篇

从1984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学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发展为由主阵地、主渠道两部分构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态的思想理论教育。30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建设,既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成效,也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以集聚合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要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共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前者主要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具体的课程设置历经数次改革,其间最主要的体现是“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颁布实施,但无论其具体课程如何变化、教学内容怎样调整,本质上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者主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实际,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针对他们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二者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鲜活实践。在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应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任何无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误,都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带来不利,使之弱化实践基础,丢失其中的智慧和营养。要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者和推动者。依据《通知》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者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无疑只是观念层面的推理和书斋中的冥想。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远离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把理论讲授和研究变成照本宣科的“学术游戏”;而一些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又疏于开展理论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停留在经验层面。这两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之中,游离于学科之外。一般意义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三部分构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内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人。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紧密关联,所有的实际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学科中人,推动学科发展。同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也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看成与己无关的事情,以旁观者身份冷眼观之、漠然视之。当前,在个别院校就存在一些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师,尤其是一些从校门到校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教师,既未直接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未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验,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从概念到概念,依靠纯粹的逻辑推理、理论演绎、实践假设等来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难以为主渠道主阵地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部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发挥整个队伍的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演变为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的事情。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都行动起来,让主渠道与主阵地联动起来,共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

二、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应用特性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作出“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新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2008年4月又增设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旨在逐步形成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的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其他五个二级学科为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鲜明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努力从基础理论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何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开展理论研究?而要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熟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掌握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阅读,这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几个二级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再有,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懂得马克思主义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从实践维度而言,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精通。这就意味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几个二级学科的依凭,而且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研究置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及归属,关系到学科存续发展的固本强基。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沦落为纯粹的教育技术学,成为无所负载而驶的‘空车’”,同时也就失去了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六个二级学科之所以构成一个学科生态系统,根本就在于它们有着共同的学科使命和理论基础,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学科理论基础,又都要对马克思主义开展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有着鲜明的实践应用特性。进一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走出文本,走近大众,走进实践,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时代生机和实践活力。“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烂熟了,但是完全不能应用,这样是不是就算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呢?这还是不能算理论家的。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突出其应用性特色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体的研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善于运用它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分析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在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其他几个二级学科共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为研究对象,相互支撑、不可分离,因而应维护好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实际,对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发挥“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作用,就必须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只能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的研究中去把握,离开对相关理论学科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无法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规格和要求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整体性特点,必须从整体上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共生共建关系,注重相互之间的依托与支撑。

三、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助推教研并进的学科发展

任何一个学科在建设发展中都存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特有的话语范畴理论体系与实践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场域非常广泛,这要求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际,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做好了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供研究的新课题。科学研究做好了,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新观点新材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存在割裂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现象,一些人只注重教学活动,疏于开展科学研究,缺乏联系实际的独到见解表达和创新思考的呈现,跟不上学科前沿;也有一些人科学研究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对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论回应,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呈现出“两张皮”现象。还有一些人热衷于纯粹的理论研究,对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理论研究缺乏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难以有效地回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和疑虑。这些情况的存在,无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利。

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处理好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关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学理问题;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中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形成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门学问。而目前的问题是,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没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了解甚少,少于去关心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客观规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遭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挑战时面临尴尬,拿不出像样的研究成果破解其中的难题。还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解和偏见,如试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简单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这样的认识并非毫无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各二级学科之间的确存在一定联系,但不是简单的对应。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它的确要支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这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研究和支持其他课程。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理应让研究面向教学、支撑教学、直面教学,同时让教学服务研究、检验研究、推动研究,实现教学与研究的互动、教学者与研究者的统一。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回应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发展的现实之需。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必须借助教育这个载体,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引导活动。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促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践行的学科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该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关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而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层面的实践。这就要求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取向关系问题。

思政建设论文第6篇

1.1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石化企业在注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软件投入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石化企业加大了对电子及网络信息平台的投入。此外,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管理以及各种围绕生产经营开展的劳动竞赛已经成为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主要形式。当前,石化企业正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将各种模式的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更好的载体让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能够满足石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要求。

1.2前瞻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难以把握

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必须要注重其导向功能的发挥,需要坚持高格调,注重前瞻性。但是在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时却又必须要能够和现实中干部的思想实际进行结合,以此来确定具体的目标、任务以及方针。因此,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前瞻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强化目标管理、责任管理。

2石化企业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措施

2.1强化干部的理想信念,打牢思想基础

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培育干部的高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作为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石化企业,干部更应树立和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此基础上,促进干部队伍产生更强的凝聚力,使得干部队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作用,促进石化企业精神更好的体现出时代特征。面对新形势,对干部队伍要突出做好理想信念的培育工作,改善企业干部的名利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让他们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石化企业工作,进一步增强对石化企业职业的使命感以及自豪感,端正自身的行为,并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此外,还必须要大力的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精神进行弘扬,让干部能够自觉的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进行抵制,在行动上更加的坚定。

2.2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牢固的违法违纪防线

石化企业中干部队伍中的干部各自情况不同,对于诱惑的抵抗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不同,那些自控能力不足的很容易出现违令违纪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良好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增强他们对诱惑的抵抗力。要从小中见大,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进行结合,有重点的开展工作。首先,需要摸清每一个干部的实际情况。对干部的家庭情况进行排摸,了解干部在生活中的迫切需要与困难,这样才可以做好“人人过关,一个不漏”。其次,做好分层管理,需要在排摸的基础之上,根据干部的具体情况来做好分层次的管理,并根据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来采取不同的方法。最后,要做到信息互通,定期的向干部家属通报干部的工作情况,并及时的了解干部家庭的重大事项、业余活动等多种情况,做好共同监督。

2.3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思想政治建设的常态化与规范化

具体的形式会影响到建设的效果,要想使得石化企业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就需要尊从“务实、管用”的原则,建设起良好的思想政治建设运行平台。对干部的教育培训进行强化,需要针对各级班子成员的具体情况,要求相关部门的领导来开展专题的讲课;通过石化系统远程教育、学习论坛等多种形式来增长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优良学风,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民主团结、关心群众的领导作风。通过外出交流与观摩,积极的向世界一流先进行业“取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做好调研工作,干部必须要坚持深入到一线员工中去听取各种意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更好的了解基层的生产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意见。必须要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来引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廉洁自律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制度,定期的对干部进行廉洁从政的各种教育。要积极的开拓思想政治建设的隐性载体。建立起网络问政、文明创建、争创诚信守法先进单位等各种活动平台,让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改善。

2.4对干部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

想要处理好石化企业干部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不仅仅需要让干部多了解职工的工作与生产情况,还需要让干部多了解职工的各种民生问题,例如职工的住房、教育等等,更加主动积极的去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作为企业干部还需要引导职工对企业以及国家当前的发展特征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带领职工对社会和谐以及企业产生造成影响的矛盾原因进行分析,积极的思考如何来处理这些矛盾。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形成以人为本、善待职工的态度,让自己获得良好的群众基础,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为石化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3结束语

思政建设论文第7篇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无形而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本文结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现实实际,谈谈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从性质上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行有组织、有意识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企业文化是通过培育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员工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追求企业整体优势,具有明显的管理性、经济性。从内涵上看,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着重对人的思想政治观念、世界观、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施加影响,以便调动其积极性,服务于生产建设。而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成员共识共守的行为规范、传统作风和价值观念。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是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及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四有”职工队伍;同时,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进行疏导、解决。从方式上看,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主要是进行系统教育、正面灌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企业文化建设的活动则是由企业领导人倡导,员工参与,靠全体员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体验,逐步养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最终目标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正确处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形成两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一个新天地,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为企业文化建设保证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实现上,两者相辅相成,要抓住相同点,选取最佳结合点,协同作战,做到相得益彰,俱繁俱荣。

二、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作用

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企业哲学性,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企业行为规范等。它是在企业和企业职工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企业文化作为一中高层次的管理手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既反应企业员工的企业观念、行为准则、集体意识,又反应企业宗旨,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伦理观,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被广大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和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必须注重联系企业管理实际提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人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必须融入到安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结合企业管理实际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设计企业一切内外事物的总评价,反映着企业一切内外事务总评价,反映着企业员工价值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企业员工一切行为的内在理论依据,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的整合水平,关系着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突出这个核心,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努力建立一套使员工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形成自觉,为员工所认同、使人们按同一方向努力的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要形成优秀的、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必须体现出本行业、本企业的特色。要时刻结合企业自身的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从企业文化各个层面做全面、科学的规划,突出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构筑起一整套有行业、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第一,把握企业文化内涵。以精神文化凝聚人,提炼企业精神,让员工感悟企业精神;以制度文化建设约束人,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以抓好知识文化建设提高人,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职工学文化、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融洽企业内部各种关系。

第二,健全企业文化建设机构网络。企业文化是一种团体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一把手”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领导带头示范,相互协调配合,工团组织各尽其责,形成党政工转入明明白白人管的运行机制,共同培育企业文化精神。

第三,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员认同感。首先要从解决广大员工,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思想问题入手,通过广泛地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第四,加强学习和交流,凝聚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每个科室、每个员工之间都要加强交流。一个企业如同一个家庭,每个科室、每个员工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人应该团结和睦地工作在一起,同舟共济地为这个“家庭”去奋斗和工作。

第五,通过不断创新,激活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文化的精髓,是企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企业创新的实质是“思想创新”,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引伸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他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屹立于强者之林。

第六,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生产经营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工作方针,以员工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目标利益共同体”的宣传教育,深化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第七,注重塑造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内容很多,环境、产品、公共关系、社会形象等都是企业形象的构成要素。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最为重要的则是塑造企业领导者(领导班子)的形象。塑造企业形象,就是要在企业生产一流产品,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信誉,就是要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美誉度,从而更好地奉献、服务于社会。

思政建设论文第8篇

1.1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高校学生党支部扎根于大学生,是党在大学生中的基层组织,它依托班级、专业、年级产生,它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它是大学生的核心及其他学生组织的重要依托。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职责除了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具有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其中的思想建设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向党内外大学生宣传党的政策方针,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们提供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具有工作对象一致、内容一致的契合性。

1.2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与平台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成成员均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各项学生工作中的骨干分子,党性修养好、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的学生党员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保障。党支部成员来自于大学生,熟知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而他们自身呈现的一些状况也同样能反映大学生群体的共性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育人原则可起到有针对性的基础保障。21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是机遇也同样是挑战,以人为本、狠抓创新,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具有组织优势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其区别于其他学生组织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使高校学生党支部成为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新课题的有效平台。

2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对策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上既相互契合又互补共生,以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夯实政治基础,开拓载体、搭建平台,通过开展与时代紧密结合、符合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各项建设活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使大学生了解党,了解国情,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武装自己,帮助大学生尽早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支部功用的同时,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达到高校育人目标。

2.1组织建设以点带面高校学生党支部依托班级、专业、年级产生,创建初期人数有限,比较成熟的正式党员多来自不同班级或不同专业,且仅满足支部委员会的组织架构需要,但随着支部的建设发展,人员不断壮大,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不同层次人员的培养、教育、管理需求各不相同,所能起到的模范带头作用也不尽相同。在组织建设方面,支部委员会职责明确,党支部干部注重培训、培养和考核,实际工作开展严格执行且不走过场,并结合支部实际,按班级或者专业设定党小组,促进党小组的内外交流,并以党小组为单位面向班级或专业开展工作,积极投入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去,利用班团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与大学生群众交流思想、宣传引导,使支部成员在发挥个人先进性的同时,对其他大学生群众具有辐射教育的效果,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根据高校工作不断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可积极创新党支部组织建设,例如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学院南迁新校区的新环境中,为了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开展了由教工党员、研究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党员和新生党员、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临时党支部“阶梯党支部”共建活动,充分发挥教工党员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更多条件;高年级党员和低年级党员充分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党员能力素质。同时不断提高师生党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交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标。此项组织建设工作模式通过联合教工党员和各个年级层次学生党员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党员的创意和热情,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科研实际,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低年级的学生党员及积极分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与帮助,并通过这些先进分子更好地服务于普通学生,充分发挥组织建设以点带面的作用,成效斐然。

2.2制度建设日积跬步建立健全党员会议、党支部会议、民主生活会制度,明确党员培养联系人制度以及考核机制,督促教育和培养任务的落实,坚持教育的连贯性,切实加强大学生入党前、入党时、入党后的教育。充分结合支部实际情况,加强支部书记与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积极分子与培养联系人间的口头思想汇报。加强组织生活会规范化与多样化的结合,营造独具特色的支部文化,日积跬步,以至千里,提升学生党员战斗力,增强支部凝聚力。

2.3服务建设聚沙成塔高校学生党支部要明确服务职能,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对内,走出支部,面向全校,充分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加强支部成员与大学生群众或各级学团组织的交流互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倾听他们的成长困惑和成才需求,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坚持服务学生的理念,体现学生党支部的功能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外,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人民、回馈社会的理想信念,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投入到社会实践及志愿者公益活动中去,体现大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积极践行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也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获得社会支持。

2.4活动建设星火燎原高校学生党支部要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要打开门办活动,由大学生党员们牵头,认真策划、组织实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功能发挥实际作用,收到实效。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上,要“接地气”,要将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了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有的放矢,一可对症下药,比如信仰缺失的问题,就要狠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以理服人,开展报告会、研讨会、观影读书会等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则“制定疗程”,以系统化、常态化的工作项目为平台,迂回解决,比如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就要本着全程化职业教育理念,从大一到大四,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拓展到求职技巧、就业指导咨询、毕业生招聘会等“一揽子”举措,科学化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策划上,要加大思考和研究的力度,要充分考虑到90后青年人思维活跃、喜欢创意、善于表现的特点,要有时代感,采用青年人喜闻乐见、通俗有趣的方式,侧重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参与诠释,可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可采取演绎、竞赛、实践等多种形式使教育活动得以生动、有效、全面的展开。另外,尤其要注重开发互联网络及相关信息平台的育人作用,微博、飞信、微信、博客等都是可以运用的载体。最后,在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搭配上,更要匠心独运,好的内容与适合的形式互相配合,往往可以达到“1+1>2”的效果。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例,辽宁在共和国的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的14个城市都留下了不容忽略的历史遗存,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平顶山惨案遗址,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黑山阻击战烈士陵园……数十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形成了空间、时间上的连接,再现了辽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真实历史,构建了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建设的崭新平台。尽管难以做到让每名学生实地参观,但是可以通过教育形式的配合达到同样的甚至更佳的效果,可由少数几个学生前往进行实地拍摄与现场记录,并进一步对资料进行整合,力求还原历史。然后以视频展现、情景表演和提问竞答的形式把用90后大学生的视角与心灵去观察感受到的认知与感悟同大家分享交流,效果是极其显著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