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8 11:36:47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教学研究

教师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做好的工作,教师除了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外,还要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教学、改进工作、完善自我。“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现时小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教育研究应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推动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从教基本能力和促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科研能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优劣是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速度快慢的晴雨表,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薄弱点”是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若不突破此瓶颈,小学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含金量”将遭到质疑。

我校语文组教师通过对保定25个县及市区乡校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从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与科研经历、语文教师的科研能力与自我评价、语文教师的科研活动形式与科研方法、语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与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影响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起步与发展的原因,从中找到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对策,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保定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现状分析

1.对教育科研认识上存在误区。虽然当前对于小学教师能否参与教育科研这一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一部分小学教师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大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事,小学教师无须也无法开展教育科研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市场;有些教师认为自身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无须开展科研也能搞好教学。

2.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缺乏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学校财政支持、资料占有程度、科研方法掌握程度、科研经验、科研时间。

二、解决对策

从培训者的角度看,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需求有所不同,各项培训计划从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和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普及与提高培训、应急培训、专题培训等培训形式,分层要求,按需施训,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作为培育机构,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着以点带面、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原则,利用继续教育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等时机,制定专题,普及科研知识。首先,为学员精心准备培训资料和培训教材。在资料和教材的准备上,既考虑到了培训的总体目标,又特别注意到科研能力与方法方面的教材优先充分提供。在课程的开设上,还聘请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使学员开阔视野,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同时聘请教育方法论专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员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理论知识。另外专家授课时还言传身教,讲述自己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一些自己在平时思考到的科研课题供学员参考。

教师进修学校指导农村小学教师通过教学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客体来考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调节。一个教师一旦具备了这种对语文教学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就具备了一种自我监控能力,能及时调控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教学案例的撰写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它不仅可以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吸取教训,还可以锻炼学员思考教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是教学研究的开始。教学反思还可以通过学员的教学观摩课展开。一节观摩课上完后,及时组织学员进行研讨,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客观的总结讨论。这对学员的进步会很有好处,同时还能把一些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碰撞出问题研究的火花。还可以通过指导学员写教后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反思。一个教师应养成写教后记的好习惯,这不仅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好处,还可以从中发现问题,积累资料,为以后的教育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会教育科研方法使学员逐步掌握各种教育科研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做课题的实践中由易到难逐步完成。通过开题报告的撰写,查找大量资料,学会文献查找法;通过教学案例的撰写,反思教学行为,学会行动研究法;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及有关教学情况的调查,学会调查法;通过教育试验的具体开展,学会实验研究法。而在运用这些方法的同时,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使学员的研究水平逐步从直觉观察水平提升到探索原因水平,再提升到迁移推广水平,最后达到理论研究水平。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2篇

孙楠,1980年5月19日出生,籍贯:唐山 工作单位:河北联合大学,职称:讲师,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摘要:当前,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小学,其问题具体体现在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和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等三个方面。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关键词:河北农村 小学英语师资 问题 对策

目前,全国大部分小学已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然而从现状来看,全国各地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小学,其具体体现在较低的教师素质。为了挖掘和分析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的现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作者对河北省八个县的二十三个乡镇的小学英语师资进行了调查。

一、河北省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与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政府和社会的持续关注,农村小学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而教师的认识水平、理论水平以及语言技能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相比较于语言技能,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更注重的是教学技能,这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提高。而且有大量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重视教育理论知识,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但是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有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方法

由于农村小学缺乏基本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收音机等,而像计算机与语音室在农村小学更是一种奢望,所以许多农村英语教师依然只能采用老师领读和讲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重点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这些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几乎完全没有体现。英语教学内容注重的仍然是英语语法与词汇,英语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改善很难实现。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或者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或者是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过低,在授课中只能完全使用汉语。并且农村小学英语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上课时间间隔较长不符合英语学习的规律,因而不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在课堂外,农村小学生不能接触英语,也没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英文阅读材料。[1]208-209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由于既没有外部语言环境,也没有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他们对英语的兴趣会逐渐消失,从而对整个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二)农村小学英语师资队伍缺乏优秀人才

在河北省的农村小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科教师转教英语的现象。由于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任教英语的人数是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需要,导致有些农村小学无法开设英语课,或者一人教授好几个班级甚至好几个年级的英语课,或者学校之间开设英语课的年级也是大不相同;所以就需要大量的其它科目的教师转教英语。虽然他们的学历够,可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英语专业能力。因此英语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既是由于教师英语素质不高,也是由于教师们不能花足够的精力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只能去尽力完成繁重的英语教学任务。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得到有效和恰当的培训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首先是语音语调与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其次是特有的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都应该在英语授课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也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文化素质不够,所以只能在授课时教授教材上的内容,而无法拓展教学内容,无法将语音语调的知识和英语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因此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气氛沉闷、形式死板、内容有限;农村小学生的视野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拓展。由于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周期较短而见效较快,所以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既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也没有相应的后续指导,更没有注重英语知识的培训,因此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英语教师不能通过培训得到很好的提升。[2]31-32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提议

(一)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

时代在进步,英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学英语课程也就凸显出自身的重要、紧迫以及必要,教育部门应该将这种重要、紧迫和必要和相关政策进行广泛的宣传,使之深入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识之中。而正是所有人的合力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我,从而有效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

(二)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

由于农村小学注重语文与数学知识的教授,对于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英语教师的考核与语文和数学教师的考核是不同的;所以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明晰英语教师的职责就凸现出它的重要性。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应该能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与工作的积极性;考核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和综合化,既有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外部因素对英语教师的评价,也有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既要参考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参考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时也要尽量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能力,并做到英语专业的教师讲授英语课。

(三)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最重要、最有效、也是最可行的一种方式。

1.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

为了保证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教师职业培训是教育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必须制定相应的常规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职业培训的周期、时间、方式方法以及内容的规定,并在必要时做出恰当的调整,从而使得教师职业培训的达到理想的效果。并且要监督制定的教师职业培训制度能否得到恰当合理的执行。而制度具体的实施者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本校的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为不同情况的教师做出一定的调整,包括形式或内容两方面的调整。其次,教师职业培训可以采用生动多变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其中比较直接的方式包括了公开课讲评、教学观摩和专题讲座等。培训讲师既能以自己教学的资源信息与专业知识指导受训教师,也能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英语的深入研究与受训教师进行深入彻底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能更加透彻的理解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目的与任务,从而更好的进行小学英语知识的传授。如要缓解枯燥乏味的纯理论的教学,提高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受训教师当面探讨教学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并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指导受训教师。如要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性,可以采用教学观摩的方式,以培训讲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来启发和指导受训教师,并能达到很好的培训效果。如要增加培训的趣味,可以采用灵活的远程培训方式或外教授课的方式,也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最后,还要极为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后的指导。任何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职业培训也不例外,教师职业培训后的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与职业培训的机构有效沟通,抽查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并要求受训教师对职业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培训讲师与受训教师在培训后也应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对培训的各个环节提出正反两方面的反馈意见,从而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职业培训的效果。

2.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培训的内容

恰当的教师职业培训形式需要恰当的培训内容,才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首先,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具有恰当的课程内容。需求会影响供给,所以必须先了解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最迫切想要受到的培训内容包括了新的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教材研究以及电脑操作等,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开始关注课堂上的寓教于乐,并期望改进自己教学环节的每一个步骤,进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新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教育工作者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教育的固有规律,进而产生出对教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这就是教育理念。而理性认识又会指导感性认识,所以教育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具体的教育活动。培训讲师在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中介绍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给受训教师、并详细地解释这些教育理念,而受训教师则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地影响,使得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很大的改进。[3]49-49最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有大批的教师忽视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精力几乎全部放在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水平。而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教师就能将自己教学活动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对此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然后再用自己得出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用这种办法既可以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解决,也可以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高,使得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互相促进,共同获得极大的改进。

三、结语

当前,全国的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堪忧,与城市小学相比,在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师的培训等方面都极其落后,并且教师的素质也较低。本文期望能对改善河北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现状有所帮助,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议,即注重各个层面观念上的提升、建立健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考核机制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培训。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所以教师职业配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应予以大力提倡。(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2013年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利君.渝东南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现状调查与培训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208-209.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3篇

>>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构建 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研修的意义及其发展与完善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的本地化实践探索 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校本研修模式刍议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境 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化的问题和对策 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中的作用 如何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PDS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策略 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突破 北京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工作站项目”扎实推进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成因分析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调查 农村中小学教师问题浅议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研究综述 浅谈农村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探究 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功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康桂珍,韩嘉懿.基于QQ交流平台的教育教学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

[3]马晓玲.QQ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传播特性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黄复祥.基于网络资源的高中生物课后辅导的研究与实践[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统一教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契机,办好小班化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同时也借助小班化教育这一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5篇

《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唐松林的著作。唐松林教授是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兼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主要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并发表多篇部级论文与专著。《研究》一书于2005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康”视野中的农村教师发展研究》研究成果。此书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以及中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为背景,分析中国农村教育和教师素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及其原因和局限性,提出了以整合教师管理与教师教育的视角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作者试图通过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农村教育和教师基本状况的分析,提出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为:(一)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整体超编,但是局部地区缺编以及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二)师范大学毕业生“进不来”,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科学技术素养差、创新意识不强及科研能力较差,教师人力资本贬值;(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难(兼对民转公与代课教师素质分析);(五)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升不了学的学生就业困难,回乡学生在农村用不上);(六)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公用经费不足,教师培训经费无法解决,教师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很难有福利待遇)。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作者提出教师教育事业管理的理论,即协调教师教育事业中包括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退出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吸入规则),使教师素质“提得高”(提高规则),重建农村教师“价值”(价值规则)。书中还从教师的群体和个体目标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教师素质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师发展的群体目标是:(一)针对超编与缺人以及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达到“不超编”的目标;(二)针对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的问题,提出使优秀人才“进得来”,达到“不缺人”的目标;(三)针对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教师素质“提得高”,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四)针对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教师“价值”,达到“高效益”的目标;(五)根据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保证经费“高投入”,达到“高待遇”的目标。这五个目标是针对农村教师群体提出的比较宏观的目标,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性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农村教师的个体目标是:农村教师目的观,农村教师价值观与质量观,农村教师课程观,农村教师教学观,农村教师学校观等,即农村教师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如何看待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应该具备什么精神”等方面具有与城市教师不同的独特理念。其目的是有利于突出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解决农村学生的出路问题。例如,农村教师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必修课、增加乡土选修课、加强实践与活动课;在学科课程中渗透有关农业知识的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和“三农”课程同时设置,把“三农”课程列入课表,使“三农”课程系列化、层次化。这些目标贴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但这个指导思想对农村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很高。关于如何培养农村教师的特殊素质,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操作性标准书中并未提及,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首先,作者试图在义务教育和教师教育间找到连接点,基于整合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的思想,以教师教育事业管理为视角,针对教师如何进入、如何退出、如何提高、如何有效益等进行管理,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发挥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的作用,解决农村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其次,基于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的异质性取向的视角研究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同质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特殊性被淹没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被抽象化与同质化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无论从理念、课程还是实践上都推行标准化的、同一性质的教育)。抽象和同质的结果就是使农村教师发生了“异化”,培养出来的人在从村落人走向城市人的转变中,会在社会、行为、价值和人际中无所适从,自己不知道属于城市还是村庄,在城市觉得自己是村里人,而在村落里又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成为一个边际人。但本书作者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性来构建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师会修家用电器;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乡土人文调研与评价、写调研与农村乡土调查与评价报告;生物学教师既能做生化实验,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新农业知识的传播等。再次,本书视域较广,论述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中诸多范畴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关涉的方面之一。

此书以教育学的视角为主,兼用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但是此书主要是基于制度和技术维度梳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诸多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因素,似乎还未深入分析。比如,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作者认为主要是制度(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和管理的僵化。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关注,制度和管理的改善当然是重要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途径的启示

(一)农村教育的希望不仅在乡村而且在城镇

有学者有感于农村教育的衰落,呼吁“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的乡村教育模式既能给他们以同等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又能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受到对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让乡村教育即使在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乡村少年健康、活泼、全面的发展。”(刘铁芳,2002)此设计的构思是理想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操作实现的难度很大。因为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文明,优质的经济、教育和公共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农村家长送子女读书的初衷和国家的农村教育导向都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存在的。现在还存在一种趋向:农村学生基于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向城镇流动,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成为公众的自发行为和普遍诉求。“‘教育移民’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一种模式。”(胡俊生,2010)所以,农村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化建设、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

同样,农村教师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凝练出了20个重大教育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高居第二位。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相关措施,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师范生实习支教”“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良好政策环境已经形成。现在关键是注重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以教师的“需要为中心”,关注农村教师每个个体发展,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推动教师积极地自主参与多元互动的培训行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23―04

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现状

本文所指的农村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对农村的定义,将农村界定为广大的乡(镇)和村等行政区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章附则中,中小学教师的定义为:“幼儿园、特殊教育、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本文论述的中小学教师主要是指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和普遍性,本文研究对象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主要界定为位于我国西部农村县级以下的镇、村公立的普通中小学教师。

为了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作者选取了四川西部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听课、座谈、电话访谈和电子邮件问询的形式进行,来收集有关中小学教师培训信息资料。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发现目前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村教师对培训存在认识偏差

从受训教师的角度来讲,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只对两种培训感兴趣,一部分是在职进修拿学历(学位),这部分教师占调查人数的53%。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在职进修拿学历(学位)能带来一些好处,能够提高学历以确保评聘职称和晋升行政职务,这样可以提高工资待遇,获得较高的职务、福利与社会地位。还有一部分是教师考虑到了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些新知识新思想,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自己以后开展教学科研,这部分教师占调查人数的30%。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培训作用不大,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应付中小学课程教学。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地区的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对新的教学方法能否提高考试成绩心存疑虑,参加培训有急功近利的倾向,自我教育的动机不够强烈,对自身综合素质长期发展很少考虑。

(二)培训师资队伍缺乏

据调查,目前对西部农村中小学进行培训的教师,基本上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来自高校从事本科、研究生教学的教师,二是来自各个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主要是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自这些单位的培训教师虽然学科理论基础比较扎实、知识比较系统且丰富、认识深刻,但是不熟悉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不了解农村各地区、各学校及教师的差异,这样培训内容就很容易脱离农村教师的实际、培训针对性不强。与此同时,开展校本培训的师资多来自当地中小学校或本校的教学名师,对中小学校及教师发展情况比较熟悉,但是在学科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专业素质方面往往有所欠缺,难以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结合。真正在农村受欢迎的培训老师是教育理论素养过硬、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他们了解农村教师的基本发展情况,能够根据参培教师实际,抽出时间和精力因材施教,对培训内容做出合理的调整,给予具体指导。可是,这样的培训师资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比较缺乏。

(三)经费支持不足,培训机会不均等

在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校由于财政困难,除去教师工资发放,其余所剩根本无法满足教师培训开支。从宏观层面上看,由于经费支持不足,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不得不放弃培训。另外,各级培训都有名额限制,并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得了的。一般省级培训的名额一级一级分下来,分到农村乡镇中小学的名额就少之又少,顶多一到两个名额,而最终能得到这极其有限的名额去接受培训的人员,大都是中小学校的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同时,在决定哪些人员参与培训的时候,主流学科和非主流学科的教师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如果参加县一级的大规模培训时,主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师有机会参加各级培训活动,而那些非主流学科(如自然、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师很难得到培训,久而久之,非主流学科教师培训被边缘化,产生了培训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四)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调查得知,目前的实际培训工作中一些培训单位对教师培训目标没有清晰的概念,加上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一致,不能很好地根据培训目标设置课程,选择思路清晰的培训方式,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而且培训方式和手段比较呆板和单一,很多培训教师由于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训教学中也常常沿用学历教育“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使得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对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能力、学历层次和专业发展能力上存在先天不足,他们更需要直观、形象、实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多样的课程,大部分参训教师认为在培训中应该加大教学实践实训方面的比重,以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

二、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SWOT 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面临的内部优势(strength)、弱点(weakness)和外部竞争中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选择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由于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资源、能力和内外部环境进行总结,系统地确认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威胁四个方面的主要因素,因为无法对整个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情况做一个大范围的全面系统调查,所以本文只有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进行总结,以尽量使本文的主题分析合理而全面。

(一)内部优势

第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满意度较高。一般来说,西部农村中小学很多教师原来的文化程度并不高,除了少数从中师或者师院毕业分配来工作的大学生外,很多都是由代课教师转为正式的公办教师。由于学历上的欠缺,能够由代课教师转变为公办教师,获得一份正式工作,这令农村教师感到比较满意,而且努力要做好。他们大多数教师都是敬业爱岗,为农村基础教育默默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中小学教师有着共同的“教育发展愿景”。这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环境有关,农村中小学教师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所教的学生都是附近乡民的孩子。俗话说:“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教育好孩子,农村中小学教师愿意多学知识,愿意多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第三,由于身处西部农村,很多教师都知道西部农村的条件和城市不能比,但是,既然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就应该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二)内部劣势

第一,大部分农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存在偏差。西部农村教师反映最多、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像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料等课程资源非常缺失,教师备课查找资料都非常困难。很多教师忽视了对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少把这些转变为课程资源。第二,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需要加以优化。从知识的构成来说,西部农村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具有胜任教师职业的基础,但是知识结构不甚合理,特别是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科方法论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等知识结构需要加以优化。新课程改革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理论方面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第三,学校缺乏实践环境,教师培训后续指导支持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往往会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及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这是以往自己没有学过的知识。但现实情况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缺乏多媒体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旦出现故障,新的教学设备就无法运转。经过培训的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学校后,都希望能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却发现缺乏应用的环境和机会,造成教师培训后续指导支持不足。

(三)外部机会

第一,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和一批教育名师。”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就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内容、时间、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和考核与奖励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岗位培训是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一周期,累计不少于240学时。[1]这些说明了国家政策是大力支持中小学教师参与各种形式培训。第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实施。教育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旨在培训一批“种子”教师,使他们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2]第三,我国的教师培训体系将更加开放。随着教师培训的成效被逐渐认可,更多的民间培训机构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教师培训的行列中来,如崔永元公益基金的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在教育理念、知识等方面很好地促进了乡村教师的素质发展。

(四)外部威胁

第一,培训耽误时间和精力,影响日常教学工作。由于农村中小学升学压力大,各个学校竞争激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领导担心组织教师培训会浪费教师们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日常教学工作,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第二,教师培训存在师资流动风险。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能够获得学历提升和知识上的增长。一旦参与培训的教师提高了教学技能,通过培训获得了更多的资本,外面很多学校就会通过各种办法把参训老师调走,从而产生师资流动风险。第三,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感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很难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要求,这些外部压力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

根据以上SWOT 要素的系统分析,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具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其最佳选择是WO战略。即借力外部机会,更新培训理念,构建有效培训机制,内外兼修,上下求索,以改变内部劣势,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构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

为了调动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训积极性,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主动参训,改变思想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该加强有效的评估制度建设,可将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资格证书再认证、教师职务评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并得以持续发展。如1949年《教育职员许可法》也规定在职教师通过研修可以取得必要的学分,经过学力鉴定能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许可证。该法又分别于1954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1年增添了附则,以适应新的发展。[3]2008 年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以期通过农村教师的全员培训促进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4]其次,农村中小学校应该建立激励制度,把教师培训纳入学校年度考评考核体系中。对于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参与培训时出现培训经费不足和工学矛盾突出的情况,农村中小学校应该积极给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工学矛盾的情况,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应该允许参训教师短期调课;对于培训经费不足的情况,学校应该承担参训教师在培训期间的正常开支,如培训费、生活费等。另外,还可以将教师培训作为教师评优、评先和职务晋升的依据之一,确保教师参加培训的持续性和常态性,更好地发挥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健全完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使中小学教师培训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依法确保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 7 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或旅游的休假年。日本新任教师进修实施经费专项国库补贴,即由文部省来负担新任教师的进修经费。[5]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法,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政府责任,积极探索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在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督促各级政府确保教师培训经费正常投入,并确保专款专用。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和乡村教学点的教师,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极大地激发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十二五”开始,浙江省实行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新的制度规定,5年一周期中,每位教师须完成360学时培训任务,参加至少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脱产培训,形式主要包括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等。

(三) 依据教师工作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

对于中小学校教师而言,平时工作确实很忙,但是一年有长达一个半月的暑假和将近一个月的寒假,可以依据教师工作特点,恰当安排培训时间,在寒暑假期间进行集中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工学矛盾。其次,加快网络建设,拓宽学习渠道。在西部农村,很多中小学教师感觉收获最大的培训形式是教学观摩,其余依次是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交流研讨,有部分教师特意提出渴望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因此,西部农村中小学可以开通网络,制定科学的可行性网络课程教学培训方案,网络授课者尽量是中小学优秀教师,开设一线教师急需的课程,组织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周末或者业余时间进行网络教学培训,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最后学会学透,从而使中小学教师达到学以致用。再次,加强农村校际合作,教师之间帮扶互助。以西部农村某一乡(镇)行政区域为单位,某一乡(镇)行政区域内的全部中学或者全部小学建立“校际教学合作共同体” 等校际合作组织,把同区域内的学校组织起来,共同开展主题教研,举办课改论坛,开展教学比赛,如集体备课、公开观摩、互动评课、专家点评、课改讨论研究等,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能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研难、教学资源薄弱的问题。在区域研训中,各校可派出若干名教师围绕主题举办论坛活动,针对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成功经验开展研讨,也可将有关课题细化为小课题给多个学校骨干教师,然后进行指导,让农村骨干教师边做边学,掌握科研方法,最后集体攻关完成总课题。

(四)搞好校本培训,建设一批优质课程资源

在西部农村,很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认为自学课程资源非常缺失,如多媒体计算机、实验室、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料等在西部农村非常少见。殊不知,除了这些课程资源外,在西部农村,还有很多乡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被忽视,其实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也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说明,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校内资源,还包括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因此,搞好校本培训,结合本校教师状况实施培训, 开展参与式培训(教师结合学校及个人发展需求,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案例式培训、课题研究式培训、反思性培训等。如英国在1987 年制定的《教师工资待遇法》中就规定,教师每年有 5天的专业发展日专门用于参加校本培训。

[参考文献]

[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G].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EB/OL].http:///zong_he_news_465/20100623/t20100623_488762.shtml,2010-06-23.

[3]朱永坤,曲铁华.中日教师继续教育之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3).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7篇

1.中小学校改善型

随着反思教育学和建构主义教育学等思潮的兴起,教师教育从大学(师范院校)走向中小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中小学校改善型理论起源于1986年的霍姆斯小组提出的《明天的教师》报告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概念。随后出现了英国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学校”(简称“伙伴学校”),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2]。这两种学校可看作中小学改善型的教师教育机构。其特点是教师职前培养主动与中小学教学现场连接,近似于医学专业的临床医院,目前受到世界教育界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等教育处主任鲁珀特•麦克莱恩(2001)认为:“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与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质量与性质。”[1]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教师教育应该在真正的儿童世界——中小学校里进行。

中小学校改善型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教师发展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建构,实现大学与中小学校的结合。相对于标准改善模式来说,这是一种进步。其功绩在于:一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与方式。它肯定了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校,而不是大学。二是教师学习将通过中小学校的惯例与制度,如教学研讨、人员互动、反思实践、校本培训等得到加强,教师的学习已从单一的、孤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明显地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将教师教育看作一种单向的传达行为,而是看作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作用,教师可以依赖师生群体智慧,从批判性思考和变革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发展。三是使中小学教师管理由事务性管理向教育学术性管理转变,有利于培养研究型教师,如通过对教师职业交流与教学研究施行奖惩政策,进而达到促使教师发展的目的。

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此模式的局限在于:一是由于大学教师与师范生无法通向学校,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关照到。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大学专家与师范生能够通向农村学校,但他们各自的利益、责任与义务的差别很难做到相互合作。所以,此模式在实践中很难超出标准改善型的阴影。二是由于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师所处农村环境和个人实践经验,但学校教育规范和形式不支持教师新的做法,或者评估与监督行为对教师行为提出不同的期望,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田野学习或研究之间将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很可能花了大量精力,进行的却是“离经叛道”之举,他们的创造很可能得不到认可甚至于遭受贬斥。

2.标准改善型[1]

标准改善型是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是伴随着现代教师培养机构——师范院校的诞生而诞生的,一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标准改善型的逻辑假设是,以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为目标,激励或要求准备从事教职的人达到这些目标。它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客观主义价值取向。即在师范院校教育中,设计了一套教师发展的素质目标系统,然后开设一些假设可以达到这些素质目标的课程,只要准备从教的人按照规定完成这些课程并达到课程标准,就认为教师达到了相应的素质目标,便成为一个合格教师。

标准改善型以客观主义为价值取向,把教师发展规律当作按一定规则活动的机械结构,这样教师教育就从规定的教师素质目标出发,建构了一系列规定性教育程序,形成了局限于师范院校范围的封闭的培养模式。其功绩在于:一是成为教师教育组织和个人活动的依据。它将教师发展标准落实在教师的知识、技术、态度和实践准则等方面,有利于教师教育的相关组织如政府、大学、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做出反应。它不仅为准备从教的人如何学习提供方向,而且为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模型及评估方法的建立提供依据。二是成为教师资格证书及其相关制度的理论依据。标准改善型对建立教师教育机构的认证系统、教师资格认证系统和教师培育课程认证系统具有建设意义,有利于将教师资格制度扩展为一个师资培育的根本性制度。

标准改善型的局限性也日益凸现:一是教师教育机构设置相对单一,主要由师范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通过对未来教师进行基本或正规的训练以满足教师职业需求。所以,中小学教育现场一直“不在场”。二是按照客观标准的理性逻辑,一个人一旦达到教师标准,将一劳永逸。这一思维形式又为教师职业的“铁饭碗”体制提供了科学主义的理论基础。三是忽视了教师发展中的实践反思与生活环境因素。如果教师没有机会对其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师将脱离多样化的中小学实际和学校生活,那么这些标准在促进教学和改善学习方面往往是低效率的。

3.一体化改善型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反思师范院校的必要性问题,从理论上将职前与职后、大学与中小学整合起来,企图对前面两种模型进行超越。较有影响的是日本现代教职研究会(1989)提出的教师教育连续带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对教师个人来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带,是一个促进教师发展的客观的时间流。因此,前一阶段对后一阶段负有怎样的责任,以及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的作用如何尊重,是连续化的基本条件[3]。谢安邦(1997)提出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4],主张统筹考虑教师教育资源和培养计划,以改变目前教师教育中的割裂状态。

教师教育一体化以终身教育思想和詹姆斯教师教育思想为基础,改变了以往对教师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弊端,认为教师个体的成长是终生职业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满足这些需求,实现终身教育的整体性。其功绩在于:一是使教师教育体系基本由职前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和继续教育组成,使不同类别教师的教育、不同教师教育机构和不同教师教育阶段的分离与隔绝缩小,加强了具有相互联系的职前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和继续教育综合体系[5]。二是它预示着教师教育由一次性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进而向终身学习制度转变的必然趋势。

尽管教师教育已经从大学拓展到中小学,但其重点仍然无法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问题:一是由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拥有的教师教育资源的不对称性,他们在教师教育的机会与资源方面永远不如城市教师。虽然农村教师教育也有教师入职和在职培训,但更多地是一种教育学范畴的封闭性培养,脱离农村中小学实践。二是由于把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排除在其发展因素之外,教师教育中大学和农村中小学因各自利益关系,很可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合作关系。

二、三种模型的适用性讨论

以上三种模型对于农村教师发展来说,较难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甚至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1.农村教师独立人格遮蔽

首先,它遮蔽了农村教师的独立人格。标准方法是一个现代性思想方法,虽然1980年代以后兴起了“合作伙伴”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已经使教师教育实现从职前到入职到职后的变化,从而具有开放意义,但其孤立性与同质性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两种性质遮蔽了农村教师独立人格。

所谓孤立性是指把农村教师发展孤立为一个教育问题,忽视教育以外的农村教师生存背景,如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素质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思考,其逻辑起点在教师个体素质的改善,而非中小学教师群体发展的状态,具有封闭性特征。

所谓同质性,指教师教育把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同等对待,缺乏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思考。教师由于距离制定标准的话语权及其内容十分遥远,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标准的检测,而且在实现标准的过程中代价更大。从长远来看,以上模型不仅会助长农村教师远离本土现代化,而且会助长农村教师的悲观、抵触和沮丧情绪。最终致使农村教师将因缺乏特殊性而难以与城市教师对话。这是一种现代性的同质性思维方式,把一个异质化(农村教师的特殊性)的现象用普适化的原理来解释它、规范它。换句话说,就是用统一、标准、同步的思维模式来规范现实,结果使本来存在的客观现实艰难地“削足适履”,满足统一的标准与同步发展的需要。

总之,孤立性与同质性否定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使农村教师丧失了独立,失去了价值,从而成为一道典型的后殖民文化景观:农村教师在被城市教师与大学专家的权力话语支配与控制着,他们失去了教师独立与教学自觉。他们接受的先进教育理念,主要以大学专家话语体系为基准;即使有一批农村教师以自身实践与生存环境作为自己发展的文化前提,然而他们一谈到教育教学科研就流露出一种望尘莫及的失落情绪、强烈的失败感与挫折感。结果农村教师缺乏与农村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信念,缺乏与乡土环境互动,他们一直奋斗在追赶城市教师的艰辛旅程中。

农村教师教育需要教师的独立人格是不言而喻的,是农村背景特别要求的。我们要特别警惕形形的大学知识分子对农村教师的发号施令及指手划脚。农村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缺乏批评的自觉是中国农村教师失语之反映,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的缺失,是农村教师在农村教师教育中的缺场。农村教师只有从农村的历史、文明、价值及其与城市不同的原理出发,站在多元的历史观上研究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文化,才能体现农村教师特色,使自己的行为与农村现代化相联。这不仅会体现农村教师的价值,更会使社会因为农村教师的公共性质与社会价值而发自内心地重视教师、热爱教师与尊重教师。

2.农村教师特殊性一直被忽视

农村教师中一直存在两个特殊群体——民转公教师与代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素质难以提高:一是人数多、年龄大,他们大多集中在农村小学,约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70%以上,初中一般都有20%~30%;并且这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约80%左右在40岁以上。可以说目前农村小学,特别是落后的农村和山区小学,仍是民转公教师挑大梁。二是民办教师来源特殊,缺乏教师专业化培养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弥补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教育系统吸收了一批小学和初中毕业生到小学或初中任教;中后期,由于盲目办学,出现了县办大学、公社(乡)办高中,村办初中和小学现象。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又作为农村教师的新鲜血液不断地补充农村教师队伍;上世纪80年代,落实政策中一批原从事过教育工作的退伍军人、落选乡村干部、企事业单位辞退的合同工等进入教师队伍;90年代,一些地方政府制定土政策,将一些不具备教师资格的干部家属、子女以合同制工人的名义吸入进教师队伍[6]。这些人大多因间断教学工作多年或文化素质本来就低而不适应教学工作。1995~2000年,民办教师经过“关、停、并、转、招”等政策几乎全部转为公办教师。当然,当时国家举行的“民转公”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突击情绪,结果使许多不合格教师成为了“合格”教师。

后来,民办教师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又出现了一个代课教师群体。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堵住代课教师增加的口子,但由于农村地区学校“超编与缺人”现象突出,大中专毕业生又去不了,所以,代课教师的出现就非常自然。他们人数多、分布稀散、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且待遇偏低,流动性大。由于这些特点,对这批人用传统教师教育开展系统培训十分困难。

3.农村教师教育效用过低

许多人认为,农村教师缺乏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学校,其实这是一个假象。目前农村教师人才资源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已经相当丰富。师范院校虽然转轨,但教师人才资源并未受到影响。在师范院校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的职能由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共同承担,师范专业大学生在校总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比原来大大增加了,这说明随着高校的综合性加强,其教师教育功能仍然存在。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农村教师队伍“超编与缺人”问题突出,大量“民转公”与“代课教师”占据教育岗位,且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变化,导致了师范大学毕业生进不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加上非师范类毕业生人才资源潜力巨大,还有成人本科生和社会其它职业人员通过教师资格证的取得可望进入教师队伍。所以,农村教师人力资本贬值(主要指在职教师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与教育技术落后)问题非常突出。

职后教育由于信息与资源不对称,虽然从理论上讲,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行得通,但它掩盖中小学教师对于现代科学知识技术资源不足与农村环境知识被忽视的事实。农村教师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工作量超常,一线教师培训机会少、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基于调研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符合其培训需求的有效培训机制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提升[7]。大学、大学专家、师范专业学生因为自身职能与利益关系,很难通向农村。大学专家与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水平落差极大,中小学教师很难有表达自己研究成果的地方。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中小学教师都对大学专家的思想予以排斥,这样在客观知识与默契知识之间本该有的连续性发生断裂,导致教师教育中知识的两极分化。他们如果不能超出学校范围,去寻求解决教学问题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就容易导致由于信息的封闭而出现教师发展的低水平循环。

综上所述,以上模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师发展问题:由于忽视了农村环境因素对教师发展的影响,农村教师不得不在他者的规定性教育轨道中被动地学习自身生存环境以外的东西,在教育过程中代价很大。这是农村教师发展方法论的失误。正确的做法应该相反,即从农村教师生存背景出发实施农村教师教育,其中不管是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均要兼顾农村教师生活背景。只有认识到农村教师的特殊性,考虑农村教师背景因素,才能建立起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才能使农村教师发展的意义变得丰富、多元与实用,才能从根本上建构与农村适应的学习和创新模型,使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因各自的特色而能平等地交流、对话与竞争。

三、背景方法:农村教师教育的模型选择

背景方法试图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以农村教师及其生存背景的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教师教育的重要依据,建构与农村适应的独特的农村教师教育模型。

1.背景方法的主要思想

背景方法是一种加强农村教师教育的方法论思想,认为农村教师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是围绕农村教师生存现场,相信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农村教师教育应该在农村教师及其生存现场而不是在大学专家和大学,主张农村教师是农村教师教育的主体而不是农村教师之外的他者,关注农村教师的特殊环境与特殊资源。这就为农村教师发展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其主要观点包括:一是以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旋律。引导农村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农村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诊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关注农村学生的生产与真实任务完成的能力的培养。二是建立农村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主张教师批判地反省学校教育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希望他们在平常学校生活中创造一个实现民主价值的学习社群,要求他们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政策的制定[8](P46-49)。三是唤醒农村教师主体意识。农村教师在教师教育中应该主体在场。只有农村教师主体在场,才能进入农村教师教育准备状态[9]。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教育规范不支持农村教师的创新行为,或者评估与监督行为对教师行为提出过多的期望或规约,那么农村教师在田野学习和研究之间将难以发挥作用。教师很可能花了大量精力,做出的却是“离经叛道”之举,如此他们的创造很可能得不到认可而被扼杀。只有从第一线教师中获得第一手的体验和鲜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素材,扎根并潜心研究课堂教学,才能赢得学校和广大教师对培训机构的认同,才能取得相应的地位和权威[10]。四是寻求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意义。深刻认识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专家的公共性质,及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及相关素质。相信农村教师是促进农村社会公正与和谐的重要力量。所以,农村教师教育强调教师应该反思学校结构与教学方法所蕴含的政治意义与道德意义,要求他们积极扮演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活动者的角色,使学校与社会更具正义、公平与人性化[8](P46-49)。

背景方法与中小学改善型(“大学与中小学合作伙伴”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虽然有相同之处,如它们均把教师教育的中心从大学转到中小学,但中小学改善型是教师教育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其中心仍然是大学而不是中小学。从大学培养师范生的角度讲,的确存在一定合理性,但从农村教师发展来讲,由于大学很难通向农村学校,所以无法达到实践目标。而背景方法已经使教师教育的中心彻底定位在中小学,正如前面已经论述,目前农村教师人才资源已经非常丰富,可以通过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选择优秀人才,职前培养相对不太重要。所以,背景方法把农村教师教育的中心定位于农村中小学,准确地说是把农村教师教育定位于入职教育与在职教育,这将更为有效。背景方法与中小学改善型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它已经从教育学范畴扩展到社会学的范畴,它是一个终身学习型组织模型,而前三种模型将教师发展固定在教育学领域,很少从社会学角度思考农村教师及其生存背景的特殊性问题,所以,仍然是封闭的教育模型。

2.背景方法的具体措施

背景方法的具体措施是:一是加强农村教师特殊性研究。过去缺乏对我国农村教师特殊性研究及总结。如果不考虑这一因素,我们的研究就妨碍了农村教师人格自立与教育的自觉,就妨碍了农村教师与农村环境如何相互依存,以及他们如何建构与农村适应的独特的学习和创新型模型。这就需要以了解现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目标定位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状况,完全改变长期以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促进农村教师共同发展,并最终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建构农村教师教学、研究与生活一体化的终身学习组织模型。探索建设一种以农村学校为中心、农村教师主导、大学参与、农村学校与农村经济社会融合等功能的学习组织,为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而提供教师之间、大学与中小学文化之间的合作平台,让教师共享专业化知识、农村课程资源及其它有效信息,使之成为服务农村教师培训的大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三是关注农村教师作为学者的自立与学习者的自觉。过去的教师教育过分强调微观教学理论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忽视教师发展的实践因素的作用和价值。这就妨碍了我们依赖于本土环境,建设具有创新和学习动力的教师教育的基本制度。应尊重农村教师的学习自,突出农村教师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创造一个真正的教师教育环境。农村教师要将学习视为自己的职责,按照自己与环境的要求进行选择学习,同时担任学习和信息市场的知识供应者和消费者角色。

四应尊重农村教师独特性研究成果。农村教师回归农村环境与生活,可消解大学知识与客观知识霸权,打破大学对农村教师教育的垄断,促进农村教师之间及与城市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教师只有关注先进客观知识与本土环境知识的互动,才是解决中小学教师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最终改善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途径。

五要挖掘乡土教师教育资源。教师学习课程要有乡土教材内容,保持多样性的同时发展兼容性和统一性,避免农村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过度专注教师个体专业化而不是教师集体专业化的情况;要强调各县(区)资源分配方面的平等,以使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能够有机会提高专业化水平;应促进农村教师履行改进农村学生学习的职责,允许各县(区)在教师教育模式上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教师教育的体系结构和组织方式方面,由于各县(区)制度、政策、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文化传统及教师发展状况等差别,应给予教师教育机构以更多的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生源组织的责任。

六是注重农村教师队伍治理。由于农村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的建立,快速有效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最好方法是让不合格教师退出教师队伍;同时,吸引出身本土、了解本土、热爱本土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和其它专业的大学生回乡进入教师队伍,而这正是保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首要条件。地(市)政府必须从两个方面关注农村教师队伍治理,以保证农村教师教育的有效性基础:一方面,以县为单位在区域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连续性的等级证书制度,致力于农村教师初任教师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高层次的证书或学位教育在内的完整和连续的过程,以保证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农村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以对农村不合格教师的鉴定与退出,最终监督和保证农村教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鲁珀特•麦克莱恩.中等教育概述:面临抉择的中等教育[J].世界教育展望,2001,(4):41.

[2]Restructuringatraditionalstudentteachersupervisionmodel:Fostering

enhanced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mentoringwithinaprofessionaldevelopmentschoolcontext[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2007,(1):63.

[3]金美福.对日本现行教师教育制度的批判与超越[J].东疆学刊,1999,(2):16-20.

[4]谢安邦.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5):6.

[5]袁东,靳希斌.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变革[J].民主,2007,(1):21-23.

[6]文庆标,王凤良.农村教师队伍中不称职人员的成因及调整对策[J].内蒙古教育,2003,(1):8.

[7]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50.

[8]杨启光.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概念取向与问题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6,(8):46-49.

[9]叶显发.“主体在场”:最佳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0.

[10]赵洁慧.伙伴合作共同发展—上海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4):53.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村教育;小学语文

我国的农村人口有8亿多,因此搞好农村教育改革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语文素养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努力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改革思想不彻底,教改氛围不浓

农村教师学习课改思想的主要途径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往往是上级派工作人员来讲座,照本宣科地读读相关的内容,解释一下相关的条款,结果是广大教师对教改的理解不够深入,更别说领会思想的精髓了。因此,对于部分教师来说,教改只是蜻蜓点水般的走了一下过场,便又恢复到以前的教学状态。这是农村教改不彻底的根本原因。

(二)应试教育依然盛行

由于思想问题没能解决,所以应试教育依然普遍存在。每年期末考试,从上级教育局到各个学校再到各个班级,都要给教师或学生排出名次,这似乎是亘古不变的激励学生和教师的手段。在这种激励和压力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传授,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等方面重视不够。这样的教学结果只能是学生会做语文试卷,却没有语文素养。

(三)语文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大部分语文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只重视记忆型内容,口头或特色教学内容少,教学手段也很单一,通常是教师讲一会内容,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写写字词,最后做作业,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课就是让学生干干巴巴地读课文,陈旧、落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得教与学都无法收到好的效果。农村小学语文的训练重点只放在反复背诵和巩固语文知识上,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课堂语文作业仍是课本中的习题或课后生字生词,不仅形式单一,而且作业量大,基本上就是大量的重复抄写,从而使学生习惯了机械式学习。

(四)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不全

与城市课改效果相比,农村小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还在于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能为教学改革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当前,许多小学的多媒体设施不完善,还有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但使用率极低,因为大多数教师不会制作课件,学校也没有专门的多媒体教师,计算机缺乏保养和维护,经常出现故障而无人解决。种种原因,导致课改中即使教师想设置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也非常困难。比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果用多媒体教学,配上画面和声音,学生学习兴趣肯定会很高,会使他们一目了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再让农村的小学生走在教育的最底层,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以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二、如何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强化教师教改意识,增强教改氛围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还有一部分老教师,大多是由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的,他们教学认真,经验丰富,但教学方法陈旧,大多是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学套路,倾向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显然正是新课改指出需要改革的地方。但由于这些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已形成多年,且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从思想上对新课改很难接受,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有突破性的改变。还有一部分较年轻的教师,他们从理论上能接受新课改,可是又不知从何下手,有的大胆尝试,可在短期内看不见效果,有的甚至出现学生成绩滑坡的现象,种种原因导致教改还没有真正形成便“夭折”了。

要想让新课改在农村小学真正施行开来,需要增强课改氛围,相关领导必须给予教师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培训指导等。比如教师在先期学习理论时,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理论读懂,而且要开展多层次的讨论,针对教学现状的讨论或者畅想新课改下课堂的新面貌等,或者写读书笔记。后期课改实践时,可以让教师观看课改成功的教学实录,可以带领教师走出校门去听优质课,参加教学比赛等,这样教师从思想到实践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课改的浓厚氛围,也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大胆实施。

(二)教师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旧有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说,学习知识是能够机械记忆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即可。然而小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具个性、极富情感、极易激发和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新课改下,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切莫再把语文教学看成只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的过程。我们农村有着丰富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密切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和理解语文。例如,教师在小学作文课前可以与学生一起谈谈在田间劳动的经历,如收麦子、播玉米的苦和乐,喂小羊的真与趣……从而启发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写作素材。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改的时机,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克服学习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