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4-01 10:12:41

品德与生活论文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1篇

1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从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具体开展状况来说,其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缺乏系统化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思维,还是准确的教学定位,均与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角度出发,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理念,还是相应的教学方案,其都未能展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内容。其次,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普遍缺乏教学新意,无论是选择的教学素材,还是整个教学理念的实施状况,更多都只是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课程来教学,无论是学生的具体参与度,还是其教学实效,都未能与学生实际学习之间产生相应关联,特别是在互联网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日益提升的今天,将互联网理念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通过丰富教学理念,从而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实效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必须转变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全面认知,相对于其他教学学科来说,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具体引导,因此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要从思想内涵引导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视角来具体切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从而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当前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多只是将其看做独立的一门课程,既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互动,同时也未能融入到整个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之内。思想品德教学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能脱离其他教学科目,尤其是不能将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生其他素质培养单独开展,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多数教学活动中,都是将其割裂开展,因此,无论是具体的教学活动,还是相应的教学效果,都与实际期待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最后,当前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其只是以问题解决为开展导向,忽略了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作用,未能将问题预防与解决系统化结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门普通的课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其实际上都需要从预防学生出现相应心理问题入手。如果整个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只能从某一个点来切入,那么无论其具体的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其实际上都与具体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随着当前学生培养要求不断提升,优化思想品德教学的具体思路就极为必要。

2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认知

通过对我国茶文化理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人文理念,乃至人文关怀,尤其是其中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正是引导人们形成全面完善理念的基础和关键。而茶性人文,最根本的就是整个茶文化理念。因此,系统化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具体内涵,对于我们利用和了解传统茶文化,有着重要推动力和影响力。在茶性人文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素材进行提炼,并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培养过程中,那么其必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实现了传统茶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茶性人文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品德教学活动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学生成长有效推动的最佳教学效果。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整个教学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融入,所以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无疑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元素。茶性人文理念在融入过程中,其重点和关键在于人文理念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关注。人文内涵的系统化融入,必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内涵和价值理念。

3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不断成熟,如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无论是对学生的教学要求,还是整个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使得我们必须创新整个品德教育活动,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优化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其要求主要表现为: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要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通过打破传统的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融入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思维理念。因此,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时,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元素。不仅如此,当前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融入文化内涵,是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更是解决长期以来学生教学活动内涵缺失问题的重要要求,文化内涵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完善的文化要素是当前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创新完善开展的重要要求。而融入传统文化,其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茶性人文理念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构建自身完善的思想品德素质体系。当然,在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其整体作为一项教育创新,无论是教学元素的选择应用,还是教学理念的创新融入,都必须结合当前整个时代特点的具体发展状况,通过理念内涵的全面融入,尤其是时代性元素的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与时代特点的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认识到很多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都是在时代变化特点下所形成的,因此,结合时代形式和特点,正是整个教育工作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4茶性人文在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茶性人文作为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茶性人文理念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素质理念,更是能够弥补当前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想要应用好茶性人文理念,就需要做到:首先,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系统化分析,从而探究茶性人文的合适切入思路。实际上,茶性人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理念,其中不仅系统化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更为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规范正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欠缺的内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核心理念,并将其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才能够实现其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必须全面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元素应用,都需要结合互联网这一广泛应用趋势,进行融入,也就是说只有借鉴互联网形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互联网媒介,实际上也是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完善。事实上,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具体接受效果,还是其整体教学传播效果都实现了超越以往的成熟发展。最后,当前在将茶性人文应用到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理论与具体素材的完善性,尤其是不能机械的将这一系列元素进行嫁接,必须通过创新与完善,尤其是将生活的事例融入到整个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从而实现茶性人文理念的成熟融入。茶性人文理念是一种价值理念,无论是具体的价值思维,还是其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内涵性和导向性的,因此在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具体元素理念的融入,特别是要将生活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结语

对于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要注重完善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开展的机制,同时还要充分注重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尤其是要注重将多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理念,从而必然能够实现整个高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理想效果。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内涵,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能够对学生形成健康思想理念提供基础,同时也是解决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不足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探究茶性人文的具体内涵,极具传承价值和意义。

作者:丁言 单位:永城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董世全.探析如何在民办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2):54-156.

[2]张志伦,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2):135-139.

[3]尹淑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与挑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266-268.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2篇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3)综合评定:由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评定的等级和行为考核评定的等级进行综合考虑,评出学生一学期思想政治(品德)课总的成绩,也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3篇

一、德育应在“践行”上下功夫

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恩全集》第3卷,第29、30页)然而,对“知”与“行”的关系及其教育的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有过争议,可概括为“知先于行、知先后行”、“知源于行、行先知后”和“知行合一、知行统一”三种观点;对于知行难易问题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亦难亦易”看法。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提出了“美德可以被教会吗?”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即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德行)。那么,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前者是一种知识(事实)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后者是一种行为,德行是一种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时值今日,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流派中,有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威尔逊理性功利主义理论、贝克的反省道德教育理论等。可见,有倾向于认知模式,有倾向于行为模式。

事实上,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把道德本质看作实践。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绩。这种把远大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方法对于今天很有参考价值。清代教育家颜之终身以“实学”、“习行”为教,认为人“修德立业”的过程应是一个“身习学知、身实习之、终身不懈”的过程,因此,无论道德教育还是道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事实物。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42、43页)。卢梭认为知善不等于行善,他反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向儿童灌输道德成规戒律,反对让儿童记忆空洞抽象的道德概念,以免把儿童训练成伪善的口头谈道德而行为则不道德的人,建议从小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可模仿别人善良的行为。康德、黑格尔也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的观念。杜威在批判传统道德教育时提出:“在道德方面,学校教育中最令人遗憾的缺点是:试图在极端缺乏社会精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制度的成员。”(《学校与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与认识结合

行为习惯─────道德信念

渗透情感

由此看出,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高一级程度。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情、意更为重要,因为“行”本身是实实在在的道德,而只知不行,只有意愿和体验无行动,则是口头的、肤浅的道德,甚至会变为虚伪的道德。现在有些学生如果从文字上或口头上去检验他所受的德育效果,他会讲得动听,写得精彩,可是观之行动,却是另一套。可见,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正如学游泳,必要的理论知识或理性认识是前提和基础,但是学游泳(教学)的目的是学会游泳,能游泳并且游得又快又好,这主要通过亲身的学习游泳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因此,实践性道德教育,实质就是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它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特定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以评价、预测、调控手段来把握现实中的为人处事,当然它也是由一种动机所激励和指引的。

总之,道德行为养成先于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这在古今中外都有成功经验证明。忽略中小学生行为的养成,而只注重讲知识,讲道理,练习书面判断,容易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设置

如果说认知性道德教育是主体通过观念协调、思想斗争、内省、慎独等进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活动,是致力于自我完善的“无形道德”,那么,实践性道德教育则是按照这种修养所达到的信念、境界、理想来发展完善自身、他人和社会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形道德”。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过去,思想品德教材变动频繁,德育内容无定性。在德育中,有一种“头重脚轻”的现象,即抽象大道理大观念内容较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德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德育未能对学生尤其年龄较小学生直接进行行为指导。导致学生对道德观念可信度降低。

实践性道德教育课程以品德经验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参与,并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关品德知识,并使能力、情感、意志得到训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任务,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任何活动,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只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有积极作用,都可视为实践性德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道德认知,而在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如爱劳动,通过实践体验,明确劳动的辛苦及其收获,形成一定的劳动态度,继而向行为习惯的转化。

这种活动课程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戏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1896年,杜威在美国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是学生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合作的一个团体,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称为实验课程。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现我国现阶段对人品德素质的要求,即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相统一的法则,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与其新发展水平相统一的原则,研究社会现实生活,培养自律精神,发挥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1)日常学习生活中品德践行。如待人接物,遵守作息制度,卫生值日,完成集体委托的任务,参加公益活动等;(2)行为训练,形成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拟定“道德习惯纲要”:①把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做到底;②做工作只能认真,不能马虎;③任何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④帮助老、弱、孤、寡;⑤绝对不容许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而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或增加许多困难;⑥既要考虑自己的快乐、满足和欢娱,同时也必须顾及别人的需要;⑦不隐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要有勇气把这些行为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认为需要告诉的人。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类型。(1)社交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机会,如夏令营、冬令营、访问参观等,在活动中与不同角色地位的成员交往,形成社交意识,掌握人际关系准则,培养社交能力。(2)社会实践。这里主要指道德实践,即人类有目的进行的,用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和准则评价的一切实际的行为活动,它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领域,是个人施之他人和社会,社会施之于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且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总和。(3)军训。目的在于增强国防意识,军民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维护大局等观念。(4)志愿者行动。参加一些公益性的劳动,维护交通秩序,文化市场监督,维护消费者权利,社会治安、扶贫帮困、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助残送暖、抢险救灾。(5)校传统活动。班队活动、晨会(夕会)、演讲辩论、专题讨论、校园文化节。此外,还有勤工俭学、宣传纪念活动、角色扮演、岗位见习、咨询服务等。

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运作。(1)设立道德问题情境,即由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进行实践性德育所必需的前提条件,联系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学生急待关心的问题,联系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2)操作体验。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教育(自我教育),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健康成长,其行为练习过程为:懂得道理——明确要求——模仿学习——自我检查——反复练习——形成习惯。(3)分析评价。德育活动指标的拟定应便于测评,直观明了,易于掌握,分为他评和自评。(4)结果验证。①道德活动以服从为特征,处于他律水平,②以“仿效”为特征上升为一种有追求的活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以自主为特征,把道德化为内心律令,同义务结合,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学校德育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把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又将学生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那么,实践性德育课程为品德外化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掌握、运用、深化也都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三、品德践行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虽离不开个体主观学习,但更多离不开实践,社会活动和交往给品德提供一个验证和深化的机会,客观物质生活与主观个人认知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一致性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为品德践行。

个体价值。实践的道德可使个体不断改变自身的品德知识结构,丰富道德情感体验,坚定道德意志,表现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一)认知作用。只有在行中,通过行,人才能形成和发展知的能力,获得真理性的标准,使自己原有思想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一道理。为此,德育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到社会上亲眼去看看,亲耳去听听,再用心去思考,不应与复杂而沸腾的社会绝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最终成为“社会化的人”。

(二)调控作用。是对自己的品德结构、意识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的主动干预和影响,它是以良心、义务、舆论等为手段,自觉地调控各种道德关系的主体自身活动。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调控。如孟子所说:“见孺子入井而知恻隐”这便是情感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道德活动主体的自觉、自主、自控,是评价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它分为正确地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其表现:(1)建议——劝告;(2)命令——规定,如助人为乐是你的责任,要求你去助人,遣责那些不愿帮助别人的人等;(3)指导行动。美国道德教育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锻炼和提高,学校制定校外教育大纲,指导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自立精神和尊重他人,平衡人际关系的品德修养。

(四)修身作用,也指自律精神。它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需要与规律为基础的,也是现代社会对于培养现代人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义务(责任)和能力参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各种事务及其决策与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速人的现代化。

四、社会价值

学生实践性品德教育与社会服务需要相结合,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性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体道德社会化。人只有将自身具有的理想、信念外化到客观的活动过程、环境因素中,才具有道德意义,它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少年志愿者行动”,在活动中少年儿童懂得了作为一个还不富裕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应学会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感受到祖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助人中体验到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友爱情趣。实践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彼此交往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的课堂。“青年志愿者服务”、“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都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生存与发展意识和技能训练为内容。其宗旨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活动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和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好转的途径。

(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品德践行有助于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因为它参与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品德践行不仅使人自身得到锻炼,而且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焕发劳动热情,体验到实践的收获,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增强了为集体为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综观上述,主体参与式道德教育,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既可增强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又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经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实践性道德教育还要与道德认知、情感意志因素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知”而没有相应的“行”,或者只有“行”而没有相应的“知”,都不能构成完整的品德。需指出的是,本文提出的“实践性道德教育”是针对忽视践行而对践行加以强调的,并不说只要践行,避免“道德形式主义”,走向另一极端。

1.《实践论》,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苏]阿、尼、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2月版。

3.魏贤超《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给学生灌输知识,更要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性观和价值观。离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将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本人认为,应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理念。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含义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基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活实例为背景,将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实现思想品德课程中枯燥的理论讲解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集中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主要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1)能够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生活化的案例讲解变得生动、活泼,使枯燥乏味的理论讲授变得通俗易懂。(2)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案例分析

以湘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例。当教师在讲解到《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与2011年我国出现的食盐抢购风波相联系,教师可以事先将该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整个过程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重点突出以下几点:(1)需要烘托出群众疯狂抢购食盐,大街小巷、大店小铺的食盐货架都被抢购一空。(2)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紧急行动:国家发改委下发调控紧急通知、商务部紧急调动食盐储备……(3)情境播放完之后,要列出一些问题。如,通过群众抢购食盐,政府采取的措施中,体现了政府的哪些具体职能?通过这类事件,政府职能在哪方面还需要加强?公民应该怎样冷静看待此事?之所以要引入这个案例,因为该事件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提出此项生活化的案例,可以顿时营造出浓厚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具体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活与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结合很紧密,只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服务于生活的课程教学,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体现人文化与生活化的辩证统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注意一下方面的具体策略: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努力实现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让学生适应社会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需要与生活充分结合,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选取学生关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生活案例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以此实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必须实现将部分教材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转化,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紧密结合,探索与课程理论知识的结合点,生活化的案例一定要突出教材内容,并被学生喜闻乐见,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教材生活化的气息,满足学生兴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在实现教材内容生活化的同时,要注意在把握教材内容和教材规律的基础上,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材课程重点。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策略

教师在选取生活化案例,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找准与课程理论紧密结合的生活场景,找准理论与生活案例相结合的链接点,寻找的生活案例能够有效佐证理论知识点,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要注意创设体验性的情境,为课堂教学做好情境铺垫,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要对生活情境以及生活案例进行展示,激活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语言等手段,使理论知识的呈现形式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找准切入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找准切入点,注重设置引发学生强烈兴趣的生活化的情境。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陶冶,通过情境的设置发挥各种教育诱因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现实生活的熏陶。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既要紧密结合教材,不能漫无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但同时又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抓住学生学习情趣激发点,找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现生活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枯燥的课堂上享受到生活案例带来的乐趣。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要紧密与教学大纲、教学目标相统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生活化紧密结合的具体手段和路径,作为新课改的一项大胆尝试,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必将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海东.借“手机问题”解决“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中学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实践案例[J].教学案例,2012(4):37-38.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5篇

【关键词】:活动   体验   实践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生命,是学生知识习成和技能掌握的最有效方式。《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把基本要求由过去的“识记、理解、运用”改为“识记、理解、活动”,并要求用于“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总课时的20%。这就要求教师应进一步从课程理念的高度,肯定“活动式”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必需。面对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新课改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活动式”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立论理念

        “活动式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品德与社会课提倡“活动式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教学理念:

        (一)“育人德为先”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根本的是实现和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发展。过去的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只是道德知识的注入,道德观念的灌输,导致学生主体性、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不断销蚀。为纠正和弥补这种缺失,新课程从知识特点和授课理念上由原来的“以道德认知为本位”转移到“以育人为本位”的轨道上来,注意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形式,因为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显现的,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才能得以张扬、提升,也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生成和发展。

        (二)知情行统一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从道德规范只是“挂在口头上、写在书本上”的误区中走出来,就应当关注活动,发挥实践的功能,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假设体验”,更重要的是“亲身的实践”。这就必须关注操作,特别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采用活动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获得“种种机会”,以强化道德行为练习,实现知情行统一的要求。

        (三)活动体验的理念。

        品德与社会课中的“体验”,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在活动 中、在实践中,通过亲身经历,从中获得对客体的认知和主观的感受及感悟。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没有体验,品德与社会要提高教学实效,更不能没有体验。体验是内化学生品德的“基石”,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活动是体验的载体,是促进学生孕育种种体验的源头活水。

        (四)开发能力的理念。

        宝剑锋自磨砺出,能力必从实践来。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如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辨一辩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创造潜能,提高道德辨析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道德行为实践能力等等。

        归结上述,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是建立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上的自觉行动,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

        二、品德与社会“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包括在一般课型中切入活动环节和设置课堂情境活动两种环节。一般是根据教学进程的需要,与教师讲授、点拨、结伙相整合,相机切入。每一种活动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从而实现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这样的“活动式”教学,基本分为课前活动、课中活动和课后活动三个阶段。活动课不同于活动环节,它围绕一个活动主题展开,三个阶段缺一不可,而且必须是在教师的有限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最后获得预期的活动结果,达到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种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式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方式。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通过查找报刊、图书等方面的信息,用所学的理论、观点或基础知识来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如在讲授《地球生病了》这一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美丽风景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图片、资料等。学生通过找自家的生活照片、报刊上的图片、文字表述等,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乡的或祖国的山河美景,同时也把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拿到课上进行讨论交流,很好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

        1、有效性。要引导学生注意收集的图片、材料等信息能够充分说明问题。

        2、真实性。所搜集的信息必须真实可信,材料的来源途径正确,要防止虚假与捏造。

        3、典型性。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能明确、鲜明地表明所要说明问题的主题、核心、本质,防止牵强附会、离题万里。

        (二)讨论、辩论等探究的方式 。

        这种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学习内容(如基本观点、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一些易错、易混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正确答案或得出正确结论。如:五年级教材中《我的权利和责任》一课,教师讲不如学生讨论、辩论来得深刻。

        采用这种形式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1、 课堂氛围应该民主、平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应充分体现新课改的人文理念。在追求真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权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讨论或辩论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然后组织学生归纳要研讨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有思考、研讨的价值。研讨问题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

        3、讨论或辩论活动最好由学生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团结合作、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6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高要求应该如何实施和落实,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要增强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提出的新要求,进行了新定位。这是继承和发扬了旧课程标准提出的“思想性”要求之外,增强了人文性教育的高要求。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就要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标准,自觉养成并规范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样,初中思想品德课才能成为更富有情趣,更融入学生生活,更受到学生的喜爱。此外,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新课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步扩展延伸到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求教师切实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做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心理健康、思想高尚的小主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为照本宣科,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思想政治课的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大多反映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是认为课程内容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将社会生活引入该课程建构的基础。教师只有理解掌握了新课标的精神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把握好新的教学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实施新课标,改进教学方法

1.营造情景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需要我们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断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开创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不断提升情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中的分量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将学生置于特定、形象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积极思维,使其参与其中感悟和体验,提高教学实效。在情景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不同的实验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切身感受,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增长知识才干,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创新能力,成为课堂的主人。

2.加强兴趣培养。学习思想品德课培养兴趣非常重要。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课堂,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吸引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程。课始的开场白和第一堂课特别重要,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关键。因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学生会有好奇心和期待感,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动机,精心设计导言课,教师讲授有滋有味,学生感到有理有趣,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就为学生以后喜欢你的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在日常的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平时讲课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重在表扬激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学习小组研究讨论,展开竞赛。还让他们做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情,辅导他们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活动进行辩论和课堂表演。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应用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高道德素质及综合素质的社会人才。所以很多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其教学效果,经过多种教学方法实践后,总结出活动教学法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及效率。

一、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特征简析

(一)活动内容能够将主题凸显出来

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单元活动还是细节活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积极性及兴趣都得到了有效提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的第三单元“精神文明”活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直接根据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实际,举行“建设校园文化及精神文明”的思想品德活动,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文化素养。

(二)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确

思想品德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品德教学中所形成的,因此能够有效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在思想品德活动教学中,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并且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内容,使他们的道德素养得到提iw,同时还使他们的活动空间得到扩展、学习自主性和实践性得到提高,最终促进学生健康与综合发展。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与灵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丰富多彩。基于实践教学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思想品德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可以设计出上千个小型主题活动,而这些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活动时能够体会理论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四)理论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在初中思想品德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生活环境、性格特征、能力水平及行为态度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及时找出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及积极性的办法。例如,在进行“承担责仟,服务社会”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可以举行故事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英雄事迹及社会道德模范,有的学生在故事会中讲述了英雄徐虎的故事,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故事创建情境,然后进行角色扮演及对话,使学生在情境中了解故事所传递的思想品德。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活动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第一,将活动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自主性学习,并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知识,适应了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趋势;第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成为了教学主要目标及仟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适应了新课改的呼唤。

(二)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有效促进了教育事业尤其是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作为初中教学主要科目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因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活动教学就是实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所以活动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

(三)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学科发展趋势的相适应

初中思想品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使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品质,同时还增强学生的责仟感、实践能力、继承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活动教学的应用

(一)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来实现教育环境的和视听情境的创建

第一,教师要对现代信息化技术及多媒体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第二,确定教学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声音功能、图片功能及视频功能,来实现教学情境创建,最后展现给学生;第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理论,并在情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例如,在进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与“自信”相关的视频,如刘翔、邓亚萍等参加奥运会的精彩场景,使学生运动员取得胜利的欢声喜悦中感受荣誉和自信。

(二)利用小品、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

第一,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知道教学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实现的,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且灵活的,要积极在教学中创建教学情境;第二,教师要将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并利用小品和表演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到更多的思想品德知识内容。例如,在教学“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时,教师可以先通过例子的形式引出教学主要内容,如课本中伐木工人,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十个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都进行小品表演,让学生在小品表演中体会多种角色,以提高学生语言沟通能力。

四、结语

品德与生活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话语;话语传播;网络话语;中学

话语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化符号,在思想传播中扮演着“文化神经”的重要角色。话语理论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分支,对于教育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到各国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对话语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急切需要正确思想的引导和净化。作为中国特色的话语理论,思想品德教育话语是适应时代需要的重要产物,是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推动网络与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的耦合,形成区别于传统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新话语体系,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理论进校园、进网络,提升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时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的传播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话语在理论建设、实践运用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已经成为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领域。网络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的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中学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然而,从实际观察中不难发现,网络与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仍面临着一系列耦合困境,集中表现在语境差异、话语权转换和意识形态冲击等方面。(一)语境的差异影响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传播。网络话语作为网络社会新兴的语言,有着随意性、口语化、生活化以及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适应了偏好个性追求的学生需要。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话语由于学科性质的要求,一般来讲遣词严肃、用语规范,即使到了网络环境中,这种话语的表达方式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此外,传统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在表达现实社会问题方面能力较弱,接地气不足,不像网络话语那样总是在第一时间捕捉并传递最新社会动态。这说明,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时代的中学政治生态变化不甚敏感,对网络语境学生接受的心理缺乏必要的了解,进而使得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在深受网络文化影响的学生面前缺乏针对性和可读性。(二)网络媒介转换了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主体趋向模糊。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完全掌握着话语优先权,语境中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分明。而网络时代则不同,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语境中的话语主体。二是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表达严肃有加,活泼不足。而网络语言简洁明了、个性张扬、灵活多变,话语表达的不同也会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传播力。三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教育理念的逐渐生成,势必会引发一场教育领域的大变革。如何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形成与传统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如何在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中形成兼顾传统和网络特性的新的话语体系,发现和掌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传播规律,将是网络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难题。(三)““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目前,各中学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教学也进入多媒体和“慕课”时代。但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体系在多媒体运用的形态、传播能力和渗透性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还有距离。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在虚拟空间中有意或无意地向我国传播着他们的文化,中学更是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地方,新一轮的话语争夺战正在网络世界中展开,这就使得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不仅面临着西方网络话语的冲击,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增加了其价值判断难度。因此,面对网络时代西方话语的挑战,如何加速提升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传播力,争取网络话语主导权,在当下显得十分迫切。

二、中学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困境的消解原则

基于现实和学科要求重新审视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的变化,必须切实把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从思想品德教育话语的阶级本质、服务对象以及自身强化等方面反思其困境的消解原则。(一)政治服务性原则。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说过:“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要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政治服务性,起到引领网络社会风向标的作用,就要正确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学传播中的政治导向作用。各中学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和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网站,探索和研究网络时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播规律,用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充实网络媒体,真正把校园网打造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战场、筑牢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话语平台。此外,要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导者,还必须处理好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与网络话语的转换关系。(二)大众化原则。思想品德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党的传统,也是党一贯倡导的。网络话语传播的特殊性,将对传统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提出更高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要在网上有声,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生活,善于与学生交友,掌握网络时代学生的话语习惯。只有在实施教育中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话语通俗化,通俗化的话语网络化,网络化的话语生活化,才能打牢中学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的根基,才能彰显出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的固有魅力。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在线交流、恳谈。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便于主管部门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言论进行及时纠正。(三)兼容性原则。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条件下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建设的兼容性。网络时代各种流派、各种意识形态齐聚在网络世界中,竞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力求引导网络舆情。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顺应时代潮流,立足网络环境,了解学生时尚话语、网络话语、非主流话语,加强对网络话语文化的研究,同时要大胆汲取网络健康话语,创新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打造中学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新环境。同时,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创新还要树立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话语资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国的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一方面,要大力汲取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学会用中国文化讲好思想品德教育的大道理;另一方面要用世界眼光对国外网络条件下思想品德教育话语体系进行研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学会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