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1 13:02:16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隐性感恩教育;探究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1]从实施形式上看,感恩教育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所采用的都是显性感恩教育,真正实施隐性感恩教育不多。其实,隐性感恩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弥补显性感恩教育的不足,是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显性感恩教育与隐性感恩教育概述

1.显性感恩教育

所谓显性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说教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感恩实践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活动。在显性感恩教育下,教育者往往采取正面的、直接的理论灌输,具有目标明确和效果快等特点和优势。但是,显性感恩教育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目的性过强、教化色彩浓厚、形式有时大于内容等。由于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处在青春期,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意识,显性感恩教育的外在灌输性容易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得教育效果不佳。实际上,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不容乐观,表现为:对于父母的付出、学校的培养、他人的帮助、社会的资助等只知接受,不知感恩,甚至抱怨不断,总觉得别人欠自己很多等。

2.隐性感恩教育

所谓隐性感恩教育,是指引导学生在预先创设的教育环境中,通过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感恩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化为学生的感恩情感,形成稳定的感恩行为。相比显性感恩教育,隐性感恩教育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隐性感恩教育下,采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感恩认知起着正强化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对感恩的主动需求,达到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相比较而言,显性感恩教育可能在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隐性感恩教育更具有实效性。

二、隐性感恩教育的主要特征

1.强调隐藏性和渗透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过程中,强调“隐藏性”和“渗透性”。表现为:避免目的性很强的课堂说教和实践活动,将教育目的隐藏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在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活动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和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将感恩教育的目的渗透到其中,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感恩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2.发挥主体性和能动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被动教育。在隐性感恩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参与,也可以选择不参与,可以选择参与何种形式,可以选择何种感恩思想和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自我对照、自我总结、自我调整,实现自我内化,再由内化到外化不断完善和提高。

3.具有多样性和全面性

隐性感恩教育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不固定,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来自由选择。它可以在课堂,也可以是第二课堂;可以是正式场合,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是专题讲座,也可以是游戏等,真正实现多样性和全面性相结合。

4.实现稳定性和长效性

在隐性感恩教育下,采取学生所喜欢的形式和内容,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将感恩知识和情感真正嵌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稳定的意识和情感,这种意识和情感的记忆比正式说教所习得的术语更持久、更稳定,也更具有长效性。

三、实施隐性感恩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熏陶法

环境熏陶法就是高职院校利用各种环境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处于主要的地位,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重要的外在条件。

2.活动感染法

活动感染法就是高职院校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感恩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来感染学生情怀,提高感恩思想,增进感恩情感,培育感恩意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把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内化为品质,外化为感恩行为。

3.榜样引领法

榜样引领法是指高职院校运用感恩榜样的人格魅力、非凡成就等引起学生产生感恩感情共鸣,从而涤荡他们的心灵,给他们以教育,鞭策着他们的成长,引领他们模仿和追赶的想法和实践。榜样引领法是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活动一个重要方法。

四、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环境氛围

1.营造校园感恩环境氛围

(1)精心设置各类校园感恩物质环境。“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句话点出了校园物质环境氛围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巧妙地构建具有感恩意义的物质环境,为开展隐性感恩教育提供外在的环境氛围。如:在校园显著位置树立具有感恩意义的塑雕;以感恩词汇为学校的楼栋、道路等命名;以横幅、展板、橱窗、显示屏等为载体,设立以感恩为内容和主题的宣传标语、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每天都学习和生活在感恩的物质环境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感恩思想的存在。(2)悉心优化形式多样的校园感恩文化环境。“所谓校园文化,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形成的人文氛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充满感恩正能量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引导、规范和塑造学生感恩行为,培养学生对自然、父母、学校和社会的感谢之意、感恩之情,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优化校园感恩文化环境:邀请专家老师等来开设感恩主题讲座;不同专业班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辩论赛;定期召开感恩主题班会;开展感恩先进学生典型的宣讲会,用他们真实的事迹来感动人、高尚的品质感染人。让“感恩”、“施恩”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学生在浓浓感恩文化环境中去体验感恩、施恩的意义。(3)着手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感恩文化。当前已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直播间、各类论坛等早已经进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新媒体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对任何人通过传播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观点。”高职院校在开展隐性感恩教育中如果缺少新媒体的参与必将是个重大的缺陷。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着手打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感恩文化。可以通过采取建立感恩网站、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加强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沟通交流,探讨感恩知识、行为、事迹、实践等,这样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发挥了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又迎合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联合家庭和社会创设校园外感恩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是隐性感恩教育的构成内容。为有效开展隐性感恩教育,高职院校要联合家庭和社会创设校园外的感恩环境氛围,要求家庭和社会做到:(1)构建健康的家庭感恩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和他们的家庭教育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亲对孩子的溺爱,让他们丧失了认识感恩的基础,长大后很难再产生感恩情怀;父母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品质培养放在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导致孩子感恩意识的淡薄。“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父母亲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建立健康的家庭环境,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培育出懂得感恩和知恩图报的子女。(2)大力宣传倡导良好的社会感恩风气。高职院校感恩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良好的社会感恩环境氛围是开展隐性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要运用媒体大力宣传倡导感恩价值体系,在全社会中弘扬感恩的主旋律,积极开展各类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社会上各类优秀人物要大力表彰宣传,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感恩教育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组织行之有效的各类学生实践活动

1.发挥第二课堂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学校教室课堂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总称,是对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在高职院校隐性感恩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第二课堂中的相关感恩活动,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感恩知识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变传统的课堂被动教育为课外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感受感恩情感和接受感恩知识,内化为自己品质,外化为实践行动。为此,高职院校要注意积极组织各类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如:在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祭祀、扫墓活动,感谢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在父亲节、母亲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教师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在感恩节时,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感谢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帮助之情等。

2.注重情境再现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情境再现在高职院校开展隐性感恩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开展情境再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体会到忘恩带来的“滋味”,从而在内心深处体验感恩的重要意义。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下列活动:组织学生大自然实践活动,认识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学会感恩自然,不污染破坏自然环境;让每个学生干一天家务活,体验父母的不易;让每个学生上一节课,体验老师的辛苦;让每个学生到社区做一天义工,体验生活的艰辛;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切身感受各行各业从业者辛劳等。

(三)充分发挥榜样在隐性感恩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1.父母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第一任老师”。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从小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父母对长辈、他人、社会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以后的思想。因而,为了培养孩子感恩意识,作为父母要时时处处以身示范,用感恩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懂得感恩和知恩图报的子女。

2.教师

(1)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这种理念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已经不合适了。强制的、外在的灌输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起到相反作用。因此,作为实施教育工作的高职院校教师要转变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通过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对于教师的言行举止和所传授的知识观点认可,并内化为自己品质,外化为实践行动,这也是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前提。(2)为人师表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直接接触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其可以起到正面的引领作用,也能起到负面的导向作用,因此,高尚的教师素质是隐性感恩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变管理为服务,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要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具体到感恩教育中,教师首先自己对大自然、父母、单位和社会要常怀感恩之心,用自己的感恩情怀来感染和引领学生懂得感恩、理解感恩和践行感恩。

3.同学

身边同学的感恩榜样,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易于被接受,让他们觉得可亲、可敬、可学,避免抽象空洞的榜样形象发生。为此,高职院校要及时发现和挖掘学生中出现的先进感恩典范,开展感恩榜样评选活动等,并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在全校范围内加以宣传和表彰,用他们真实的故事感动人,用他们高尚的品格感染人,使其他学生形成自我感恩教育的心理,并逐步升华为感恩的主动行为。

4.社会人物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感恩杰出人物都可以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榜样。如成龙、李连杰等心系社会,回馈社会等事迹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榜样。他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崇拜的偶像,更能激发他们模仿的动力,在与偶像的对比中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隐性感恩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重视。高职院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除了实施显性感恩教育外,更应该重视和发挥隐性感恩教育的作用,只有这样,感恩教育具有完整性,才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真正塑造有感恩品质的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79.

[2]程新桂.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7(12):128.

[3]陈恃中.甘伟忠.新媒体时代高校感恩教育环境的构建[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99.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62.

[5]张戌玩.苏霍姐林斯基的德育理一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53.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2篇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感恩教育密不可分。社会如同一片海,每个人都是海里的一滴水,只有当所有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风平浪静。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骨干力量,所以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当大学生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高贵的品质,有了责任担当意识和甘愿奉献的精神,才能在今后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增加重要筹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和挑战中占据有利位置,这样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梦的实现才大有希望。(四)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和感恩教育密切相关。和谐校园是对大学生来说一种莫大的力量,如潜在的优秀课程。它像润物无声的春雨,对大学生的心智成熟和个人成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和谐校园的建设是高校重要的目标任务。而感恩教育能强化大学生回馈社会、感谢他人的社会担当责任感。一些学生享受了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和个人学习压力,甚至一些得到社会其他途径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可是,部分学生毕业若干年后仍部偿还助学贷款,通过多种形式也联系不上其本人。多种现象表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这种道德上的支撑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唯有良好的和谐校园环境,才会有利于每个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感恩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和民族美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校学生的感恩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应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在校生对于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充分使用,解决家庭暂时困难,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在实际行动中感恩这些社会和他人的给予。不过,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失等现象,主要体现在:第一,亲情冷漠,恩情报答少。小时候,作为孩子总把父母对我们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不知父母的艰辛付出。当代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应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理解父母,应担起照顾孝敬自己父母的责任。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在对父母的恩情理解和感恩行动上很令人担忧,对父母的各种要求总是无休止,花钱总是大手脚,他们认为父母养育自己、给予物质支持是天经地义,更有过分者家庭经济本来就很困难,在学校却消费高水平、盲目攀比,毫不心疼父母的辛苦,除了接受家长的经济支持外,这些孩子很少与父母沟通交流,更不用提发自内心的感激了,以至于出现父母不能满足其要求时虐待暴力对待父母亲的行为。第二,师生情淡薄,交往交流少。师者,伟岸而正直,光明而磊落,坦荡胸怀,不求人回报,吃苦耐劳坚守岗位。老师、恩师、导师,如人生的设计者与导航者。有人把他比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当今社会尊重老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尊师重教历来就是我国的优良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患有师生情感冷漠症。尊敬自己的老师有时候竟成了学生达到某种意图的方式和手段,如一些学生动机不纯,为了入党或者得到评奖评优的机会,在事前对老师毕恭毕敬,而事后却看见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确实让人心寒。第三,目光短浅,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一般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和崇高的情感和意志,对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同。当前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命运的关注、思考,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与参与。然而,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得失看得很重,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和好处,只关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如认为当学生干部的原因是为了评优评先加分,入党为了好找工作,内心里真正为集体做贡献的并不多。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试提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以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大学生感恩知识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对当代青年学生而言,感恩除了反馈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回馈社会。近年来,为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难处,政府下了很大功夫,在社会公益基金、国家贷款和勤工俭学和招考录取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接受帮助的学生,要感恩这些雪中送炭的支持,更要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强学习,学本领为社会服务。基于此,学校要多措并举,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开展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将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融入思政课程和校园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普及教育,强化学生的感恩观念,努力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二)构建高校、社会和家庭为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是思政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密切合作,共同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环境。父母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积极示范,在感恩的言行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认真承担社会责任;高校要深化细化感恩教育改革,创新形式营造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氛围;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应在感恩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各部门要要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积极开发利用道德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素材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3篇

感恩节到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明确感恩节的意义,感受到感恩季的气氛,更是应该好好的策划感恩节的活动。那么你们知道关于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内容还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2020五篇,欢迎参阅。

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一一、活动目的

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是西方传统节日感恩节。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我们特别借以感恩节让同学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感恩文化,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老师、朋友或对手,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唤起学生的感恩之心,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二、活动主题

感恩爱心人,回报恩情人。

三、活动时间

20__年_月_日

四、活动地点

__校区、南北院校区和学术报告厅。

五、活动单位

策划书:__学院志愿者工作部。

参于本次活动的是所有学生。

六、活动准备

1、购买各色卡纸、蜡烛,制成卡片或字条的形式。

2、准备一块展板,修饰一下成为感恩板。

3、张贴海报,宣传感恩的意义及本次活动的内容,鼓励大家感恩,并联系学校广播,希望他们能在广播中宣传本次活动,感恩节当天反复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

4、拉横幅宣传、组织青协在各系部宣传。

5、收集有关感恩父母,老师,祖国等图片。

6、摄影师摄影、会场的音响、灯光、调试。

7、请领导、赞助商、学生父母等到晚会现场。

七、活动内容

第一(两周时间):在全校发起感恩的倡导,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QQ聊天的方式为身边的人献上祝福,带去感恩。即让广大学生能够在感恩节那天给父母打电话、发短信致以问候。为老师、朋友、献上感恩的祝福,诚挚的谢意。

鼓励提倡离家偏远的同学提前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发放卡纸让同学写下最理想感恩的人或事,然后贴在感恩板上;组织各系部横幅上签名,完后悬挂横幅,使感恩深入人心;

第二(7天时间):感恩演讲比赛,内容涵盖: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言、要感谢的人、或是深情的讲诉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等等;时间在3—5分钟左右。

对于演讲的评分规则:演讲的内容深度、演讲者的神情、仪表、语速、观众的认可度几方面进行评分。

评分细则:满分为10分、内容肤浅的扣掉1分、紧张怯场,忘词扣掉3分、仪表不整扣1分、语速太快,咬字不准扣2分。

初赛选拔出15——20人进入决赛,决赛最后选出6人。要在晚会时进行朗诵表演。晚会结束颁发奖状。

第三:感恩节晚上举办感恩晚会,晚会的节目紧绕感恩开展,节目有:《感恩的心手语表演——钢琴伴奏》、《感恩话剧》、《感恩小品》《感恩朗诵》感恩歌唱——《母亲》、《父亲》、《朋友》。

互动环节:“选两个观众现场给父母打电话问候”。晚会中途,由领导抽取第一环节的卡片并念出内容,作为中途互动,主持人宣布贺词、赞助商。晚会结束后由领导颁发演讲比赛奖状。领导接见演出人员,并合影留念并合唱《爱的奉献》。然后在理工大楼前放飞感恩气球。

八、注意事项

1、注意人身安全。

2、活动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物品。

3、晚会现场秩序的维护。

4、后台人员安排好演员出场顺序。

九、活动总结

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经费的核实上报,召开活动总结大会。

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二一、活动背景:

20__年11月22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感恩节,正好是我校“百草园”实践基地果蔬成熟之际,我们结合“收获节”开展了本次感恩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感恩的进行延伸,不只是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更多的是感恩社会、感恩世界、感恩大地。

实践基地里果蔬的成长凝聚着老师和同学们劳动的汗水,让学生参与这次感恩活动,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感悟付出中有回报,体会劳动的滋味。另外,让学生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体会那份快乐。

二、活动目的:

让孩子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者老师,朋友或者对手,快乐或者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她也哭;你笑她也笑。

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悟到付出才有回报,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20__年11月__日——20__年11月__日

地点:“百草园”实践基地

四、活动对象:三——五年级学生、老师

五、活动内容:

采摘成熟果蔬,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会感恩、学会分享。

六、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活动,采摘果蔬,分工合作。

2、清理实践基地。

3、清洗摘的果蔬。

4、与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

七、注意事项:

1.一切以安全第一。

2.在活动中注意不要踩踏其它菜。

3.注意实践基地环境卫生。

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三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以“知恩、报恩、施恩”教育活动为主线,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结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组织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使其在实践中自我完善,感恩情怀不断升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目标要求

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在学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文明礼貌;在社会,遵守公德,尊老敬贤,关爱他人。

三、活动时间

20__年11月

四、活动主题

感谢父母回报社会

五、活动内容:

1、感恩走进家庭——感谢父母养育我

2、感恩走进校园——感谢教师教育我

3、感恩走进身边的人——感谢他人帮助我

4、感恩走进社会——感谢祖国培养我

5、感恩自然,就是要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爱一草一木,增强环保意识。

六、活动安排

(一)宣传活动

1、制定实施方案,下发并要求各班级认真学习

2、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营造班级感恩氛围(每年级选一个优秀的班会作为示范班级)

3、进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师生发出“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倡议。

4、以“感恩”为主题布置学校宣传板。

各班出一期“感恩”专题黑板报,并进行评比。悬挂感恩主题条幅,创设校园感恩氛围。

5、文艺部组织各班学习感恩歌曲,让感恩之歌响遍校园。

6、校广播站每天中午播放“二十四孝”故事。

(二)体验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四个“感谢”活动: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谢祖国培养我。

1、算算亲情帐:

将自己的学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计算学习投入的成本,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假定自己毕业后的收入,计算自己大致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父母。

2、举行作文比赛,参考题目: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师恩难忘,师情永存》《给老师的一封信》、《母校——我成长的摇篮》。

3、开展“一封家书”活动,以书信的形式给父母写一封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情。

4、结合学习雷锋活动周,开展以“五个一”活动:

(1)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2)做一件让老师满意的事,感谢老师的辛苦教诲。

(3)帮助同学做一件事,感激同学的真诚相助。

(4)为班级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感激集体的温暖。

(5)参加一次社区公益活动,感激自然的赐予与社会的关怀。

5、举行一次“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评

6、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影片

(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一个也不能少》、《妈妈,再爱我一次》等)。

七、活动要求:

1、各班级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实施方案和有关材料,了解具体内容,积极开展活动,认真落实每项活动。

2、要认真做好学生及家长的动员工作,讲清活动的目的意义,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3、要求有条件的家庭拍照活动照片、活动录像。

4、认真做好活动总结、交流工作。

望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学校的“感恩文化”,为建立理解校园、和谐乐园、幸福家园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四一、活动目的: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然而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

因此学校将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尽全力营造“感恩”文化,让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

二、活动主题:“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三、活动时间:20__年11月_日至11月_日

四、活动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

1、学校制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2、举行“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

3、积极营造“感恩文化”,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

(二)实施阶段

1、“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一次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围绕“学会感恩、爱心永恒”主题,按照学生特点,组织关于亲情、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具体内容可自行安排。或讨论或演讲或讲述,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与认识,尤其是对父母、对亲人、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激之情。提示:用比较大的美术字在黑板写上活动主题。

2、寻恩、感恩、报恩实践活动。

寻恩,要让学生每天学会观察,不断寻找身边人的恩德,用文字记录这些恩德,即是寻恩。感恩,是感受到恩德,感动于恩德,用心体味,用行动回报。报恩,报答恩情。用多种方式去报答身边人的恩情,可以是送去一句感谢的话语,可以是长期坚持为班级、为同学、为家人做一些事情等等,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3、“献给母亲的爱”征文活动

活动目的:

让我们凝聚对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在这个充满阳光的五月里,在这个亲情融融的日子里,留下对母亲的祝福、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感激。把我们最真挚的情感,用最优美,最朴实的文字献给我们慈爱的母亲。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学生感恩母亲、知荣明耻、不断进取,进一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品要求:

①体裁不限,围绕中心,可以是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诗歌和通讯报道等。

②作品必须是自我原创,不得抄袭、套改。

③字数在600字以内。

④参赛作品必须是电子文稿、信纸手写板,请注明作者姓名、班级。

⑤评选办法 :学校组织教师评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及奖品。

(三)总结展示阶段

活动结束时,各班举行“学会感恩,与爱同行”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认真总结班级在感恩节中学生的表现以及发生的变化,对典型人和事要进行总结、表彰。

学校也将举行总结表彰活动,对班级好的做法,对在此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要进行大会交流和表彰,并向家长发送喜报。

校园感恩节活动策划方案五一、活动主题

感恩从小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二、活动目的

1、让全体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3、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

三、活动时间

_月_日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渲染气氛

通过国旗下演讲,宣读《感恩教育倡议书》全员发动,以“感恩”为主题,班级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创设校园感恩氛围。

第二阶段:活动推进阶段

(一)以班级为主体,召开《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的主题班会。

(二)三个感谢系列活动。

1、感谢父母养育我

(1)每天为家里做至少一件家务,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

(2)“感恩信”汇亲情。组织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热情高涨的氛围中,将自己的心里话用书信向父母尽情表达。让父母也知道,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让父母与孩子的心更加贴近了。让孩子们学会珍惜,学会将心中的爱表达出来。

2、感谢老师教育我

(1)在全校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十字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声音宏亮。遇到年长者,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您早”、“您好”。

(2)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五个一”(谈一次心、做一张爱心小卡片、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并把学生的心意卡片贴在班级文化建设墙上。

3、感谢社会关爱我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社区进行义务清扫活动,红领巾爱心服务小分队到五保户老奶奶家进行爱心服务。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组织学生开展看两部感恩影片,传唱两首感恩歌曲的活动。

1、各班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春暖》、《华罗庚》、《国庆阅兵式》、《背着爸爸上学去》、《闪电行动》、《和你在一起》、《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小鞋》、《美丽人生》、《外婆的家》等影片(各班从中选出两部影片)。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4篇

讲究“忠孝”和“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长辈、知恩图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每一个人都是在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和在祖国、父母、师长、他人的关爱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人要心存感激之情,感恩之心,要树立起一种责任意识,要懂得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回报师长、回报祖国、回报大自然所给予的恩情。由于各种负面影响和高职学生自身的原因,高等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1.1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1)高职生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之心。笔者就亲情对800名在校90后大学生进行过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5%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即使联系了,其主要动机是要钱,很少有感情沟通;有43%的人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有32%的人从未在传统节日主动问候父母,有近62%的人从未在寒暑假帮助父母做过家务。这些不重亲情的表现,年级越高的学生,表现的越突出。有的高职学生根本就体会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有些学生甚至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一个月花费两三千元,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购买高端的电子产品和名牌衣物、生日聚会下馆子、通宵上网玩网游、男女朋友外出租房、外出旅游。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认为父母亲的辛苦供养是理所应当,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能耐,不给自己创造更好的条件。

(2)高职生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缺乏感恩之情。学生的成长过程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教师理应受到尊重。然而,在大学校园里,下课不主动擦黑板,上课大声说话、玩手机、听音乐、睡觉,随意迟到、早退等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学生对待教师缺乏最起码的尊重,见到老师擦肩而过,视而不见,如同陌路人,有的同学整天抱怨学习太辛苦,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抱怨学校、老师管得太严,有的学生甚至在背后说老师坏话等。还有个别学生恶意拖欠学费,在网络上辱骂、诋毁学校。

(3)高职生对社会和他人的救助缺乏感恩之意。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他人的资助不思回报。有不少贫困生通过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大学学业,但其中一些人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学生工作后肆意跳槽,丝毫不顾忌单位的培养之情。

(4)高职生环境意识薄弱,对大自然的恩泽不知道珍惜。目前国内大学生环境保护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的发展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教室墙壁上乱涂乱画、室内外随处乱扔杂物、宿舍和教学楼卫生间吸烟搞、浪费水电、践踏草坪,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些学生不尊重自然中的动物和植物,侵害动植物的事件时有发生。

1.2高职学生感恩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观念的错位弱化了感恩教育。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从不求回报。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家长过分地溺爱和娇宠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各种物质方面的要求都尽可能地予以满足,但很少去关心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忽视了对孩子感恩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家长对儿女的一厢情愿取代了本来应该双向互动的家庭关系。对于儿女的“忘恩”的态度,家长也就心甘情愿地泰然处之,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学生不仅习惯了父母给予的优越生活条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父母的心理,缺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久而久之,子女独立意识削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些人不但不会感激父母,反而会由“爱”生惧,由爱生厌,甚至离家出走,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恩、不愿感恩、不会感动,只知索取而不知回报的“冷漠一代”。

(2)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率忽视了感恩教育。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学阶段关注升学率,高职学校也主要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尺度,作为评优、评先、入党、选干、就业等的标准。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就业,致使德育教育失去了应有的重视,感恩教育成为了“空中楼阁”。

(3)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冲击了感恩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感恩教育色彩。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成分、生产方式等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经济运行普遍崇尚物质利益,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变成了物质或金钱,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观念至上,个体价值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而是狭隘地集中在自我价值上,感恩意识的成长受限。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使很多施恩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甚至造成施恩者官司缠身,纠缠不清,影响了大众的思维判断,导致人们不敢施恩,也就无从感恩,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养成。社会媒体宣传方面,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等“大逆不道”现象揭露的少,更谈不上尖锐,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

(4)高职学生自身的不足影响了感恩意识的养成。笔者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认识到,高职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自立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分析事件的原因,他们常常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不重感恩风气的影响,结果是高职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给予毫无感激之情,认为不需要他们的回馈,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高职生喜欢观看的电视剧、电视节目和电影基本是以搞笑剧或者搞笑的娱乐节目为主,内容缺少让人感动的成分,尤其缺乏那种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滋润,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影响了高职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2、学校设计并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想品德课,例如,通过感恩、忠孝、仁爱等内容的传授,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种理论的传授,对于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仍然是主阵地。但这种教育形式,往往是静态地传授固定的感恩观念,灌输各种感恩规范,较少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即使有实践活动也只是蜻蜓点水,以点代面,导致感恩实践活动走向形式主义,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结果是感恩规范难以物化为感恩行为,学校德育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通过一些感恩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是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1)组织开展关爱、帮助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社会、学校、他人给自己的温暖和爱,从而培养自己的爱心。例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组织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学生活动,党员与有关学生对接,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五个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高校开展的院系领导、辅导员春节前走访贫困生家庭送温暖活动等。

(2)坚持不懈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义工,培养学生的爱心、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去偏远山区支教;大学生参与校庆、各种大型社会活动、重大体育赛事等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残疾儿童院关爱老人,关爱儿童。

(3)“两课”中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两课”的理论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锦州战役纪念馆”等爱国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等。

(4)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正能量极强的电视节目,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和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如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道德模范人物评选”等。

(5)学校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例如“五四”青年节和“端午节”,请老师进行“五四”爱国运动和屈原爱国的知识讲座;学生社团组织爱国诗歌、散文朗诵比赛。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5篇

一、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家庭条件的丰裕导致感恩意识的缺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也逐步优越和丰裕,现在的中职学生在家庭中多为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在家庭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一些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孩子错失了许多自我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及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劳动观念,不能深切理解父母的艰辛,不能体会社会劳动群体的辛苦,把父母及社会对自身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在其心灵深处缺乏产生和生长的土壤。二是学校教育的薄弱导致学生感恩意识的淡薄。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偏重于学生分数的高低,以学习成绩的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感恩教育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缺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重智轻德,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三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思想理念也乘机涌入,腐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经常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在语文教学中对中职学生渗透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对感恩教育的渗透

中职学生自私、对他人漠不关心等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其缺乏感恩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应该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开始。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都缺乏应有的感恩情愫,更谈不上感恩朋友、感恩社会与国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比较丰富的感恩父母的文本内容。在课文《我的母亲》中,胡适记叙了母亲勤劳、宽容、严于教子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敬仰之情。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的整合与延伸,例如笔者将季羡林先生《永久的悔》收编到教材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远离家乡,不能好好尽孝于母亲的痛心及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另外,笔者还分发了《弟子规》、《三字经》、《孝经》等传统文化读本,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理念,理解感恩不仅是一种人文情感,也是一种道德情操。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将感恩意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结构体系。

(二)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

1.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理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层面。而是要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例如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结合课文主题,布置学生在家庭中留意父母的所作所为,了解父母的辛苦。并在课堂上开展了“母亲,我想对你说”为题的演讲比赛。此外,要求学生在家庭中能积极为家长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利用节日强化感恩教育活动

以节日活动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能够在节日的氛围及社会公众舆论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感念师恩的征文教育活动。利用“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热爱祖国的朗诵比赛活动。还可以针对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见义勇为、“全国十佳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组织学生写好评论,在班内办好专栏,并利用校内黑板报、校报、班班通网络平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感恩教育内容,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感恩向施恩的转化

在中职语文感恩教育的渗透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感恩理念以后,随之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感恩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加深对感恩理念的认识与内化。例如,笔者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去感受工人以及农民火热的劳动场面,见证他们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感恩风采;引领学生到当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体验助人的快乐;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让学生做社会调查,组建志愿者活动,走进社区打扫卫生、帮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体验到感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整个社会群体具有了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才能化感恩为动力,立足岗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6篇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初中生 德育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在校园里,在班级里,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积极动力;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学生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校园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一、初中生的感恩教育现状

笔者曾就“感恩”这一话题对本校中学生设计过一份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样本信息分析,随机抽取了本校的75名中学生参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父母、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的感情较为“淡薄”,有3%的学生对父母感觉很烦,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21%的学生对父母偶尔问问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还会回答,问多了就会烦;有6%的学生校内外遇见老师会假装没看见,低头走过。其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为普遍,有43%的学生认为家务活是家长的事,自己只要管好学习即可;有12%的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才会帮忙,他们对父母和亲人十分依恋,但这种依恋不是感恩与尊重,更不能代替感恩与尊重。还有不少学生对于他人的帮助缺少应有的感激与热情,多数学生在有困难和需要的时候想到亲人,事后便无动于衷。通过问卷可以明显看出,初中生的感恩教育存在普遍性缺失。

二、造成现在的初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阻碍感恩意识的萌生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地溺爱、迁就子女,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他们想要什么,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给予满足。同时,一些父母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而缺乏与子女的沟通;由于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助长了他们的不良品行。这些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健康,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进而阻碍了初中生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道德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

虽然现在重视德育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围绕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造成中小学德育课无法保证。即使有上也只是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感恩,尤其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内化,而这恰恰是初中生所缺乏的。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初中生思想行为功利化

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导致他们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缺乏应有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策略

(一)感恩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1、校园让学生“我懂感恩”。

校园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中的广播站、教室后的黑板报、校园内的宣传橱窗等都是宣传的好阵地,可以大力宣传感恩内容。其次让学生通过书报、电视、广播、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搜集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文、俗语和歌曲。通过搜集、筛选、整理、摘抄、交流、歌咏,让孩子感受爱与被爱,走近“感恩”,揣摩“感恩是什么”,从而达到“我懂感恩”的目的。

2、活动让学生“我要感恩”。

充分发挥初中生的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枯燥的说教学生会厌烦,久而久之会产生懈怠心理。只有不断地变换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教育才会成功。因此我们以班级组织为载体,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如:感恩诗文朗诵会,爱心永恒歌咏会,组织感恩展板制作等系列活动,使学生走进“感恩”,明确为什么要感恩,变“我懂感恩”为“我要感恩”。

(二)关注感恩细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为使“感恩”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让学生把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释放出来,我们把感恩教育活动的平台移至生活世界,开展“以感恩之心生活”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我为父母做家务,我为同学献爱心”主题活动,落实感恩教育,使“我会感恩”升华为内心自觉。

1、回报老师的培养教诲之恩。

学生把为老师为同学服务作为“岗位”,担任“一日班主任”、“一日校工”等角色,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教育学生感激师恩,理解老师平日严格管教学生的良苦用心,真正体会师恩如母的道理,从而浓厚师生感情。

2、回报同学的相助之恩。

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演讲比赛以及给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感恩教育”作为一项活动毕竟要落下帷幕。但是作为一种品质的修养,“感恩教育”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相信天空更加蔚蓝,阳光更加灿烂,生活更加和谐、幸福。让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吧!

[参考文献]

[1] 宿春礼,赢在感恩[M],新华出版社,2008,1.

[2] 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Z] ,中国教育报,2006-1-15.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7篇

关键词:感恩 素质教育 德育课堂

一、当代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当代学生的感恩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淡漠,对教师、学校培育之恩的淡化,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的冷落。

1.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淡漠

世界上有一种伟大,那就是养育之恩。而现在的一些学生,没有体会到父母辛勤付出是为了什么,没有意识到要对父母感恩。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一种理所当然,是天经地义。花着父母用劳动换来的血汗钱,有的沉迷网络、有的追求奢侈。没有对父母的问候,打电话也是索要生活费,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微乎其微。

2.对学校和教师培育之恩淡化

在教师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对老师的感情越来越淡”。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仅限于课堂上,课后形同陌路,“敬而远之”。老师管多了,学生有意见。2013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据相关部门通报,学生是因不满老师的严格管理而动杀念。

3.对社会和他人关爱之恩冷落

2007年8月中旬,湖北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原因非常简单,是因为这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在一年的时间里,只享受资助的金额,却从来没有和帮助过他们的资助者联系过,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现在的社会,人们物质文化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淡漠了。老人摔倒了,没有人去扶,怕惹祸上身;看见坏人行凶,没有人去管,怕自己吃亏。从社会大环境看,许多学生不知感恩,不知道感恩是一种回报。曾经,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的儿子一封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你在大学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原来这位大学生每次写信回家只有几行字,而且不清楚,只有一个“钱”字最清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2.家庭原因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从小过于溺爱,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孩子留着,铅笔替孩子削好,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等等。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和感恩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只顾一味地索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的,怎能学会感恩?

3.学校原因

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仅限于满足课堂需要,仅限于对学生的说教,没有真正做到深入学生心中。其次,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感恩的学习内容,学生不懂得如何表达感恩,更何况现在学生多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也不太关心对他人的感恩。所以有许多学生对家长的辛劳没有感受,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置若罔闻,我们的许多教育显得无奈而力不从心。

三、感恩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实践

感恩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它不同于其他的德育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目的。在实施感恩教育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积极创造各种环境,从而达到感恩之心长存的效果。

长期以来,学院在学生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学院将感恩教育贯穿每一学期,并将每年的9月份作为学院的“感恩月”,结合新生入学、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契机,开展形式多样、有实效性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心有感恩的人。

1.感恩教育走进德育教育课堂

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的本质,一个字是“教”,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字是“育”,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感恩教育重在育人,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校团委利用上党课、讲团课的形式,将感恩教育融入党团课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授课计划,从理论和精神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精神成人,让感恩之心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2.感恩教育走进教室

学院在学生中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感恩教育作为教材其中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结合案例和互动,从理论到实际,从认知到情感,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积极开展学习《弟子规》《二十四孝》故事,利用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深刻含义,把孝道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如把图书馆五楼建成二十四孝文化走廊,每间教室张贴弟子规和新二十四孝展板,把教室都打造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形成一种“抬头见文”的视觉效应,充分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学生普遍反映很喜欢这样的德育课程,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互动过程中,许多学生在讲到自己的感恩故事时,真情流露;在学唱《感恩的心》歌曲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3.感恩教育走进活动

在学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讲座、“懂得感恩、珍爱生命”签名、感恩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我身边的亲情故事”、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围绕对学习《二十四孝》的感悟,对照《新二十四孝》标准,开展感恩父母的一系列活动,我们通过开展“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算一笔亲情账”、“写亲情日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让学生知恩在心,感恩重行,使其通过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鼓励学生每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利用假期给父母洗一次脚、陪父母看一场电影等。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氛围浓厚,以点带面,用故事、事迹、音乐去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氛围,用情绪带动行动。

4.感恩教育走进社会实践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感恩教育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开展“大手拉小手”感恩教育进幼儿园、“关爱老人、奉献爱心”感恩教育进敬老院、“清理白色垃圾”感恩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懂得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四、小结

感恩母校社会实践活动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55-02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而且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不管社会怎样变化,感恩的美德不能改变。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现象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与缺失的现象,这不仅给家人、学校、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阻碍了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健康的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对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全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是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品德,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学会做人的一个支点,是一种追求高尚人生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内化”教育,就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从人性本善出发,深挖人性中的原动力,引导人们反思自己,激发人们自我发展的要求,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感恩观,成为学生们的内在品质,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一切帮助发自内心的认同、感激并真诚回馈的一种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包含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认同和知道自己从外界所得到的帮助和恩惠,并在心里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出一种愉快、温馨、幸福之情,进而转化为一种回报恩情的行为;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认知和情感转化为报恩、施恩的行为,并养成习惯,实现由“人要我学好”到“我要我学好”的深刻转化,即回报恩情、乐善施好、甘于奉献等。从以上对感恩教育三个层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感恩教育实现了主体意识的复归和道德的人本理解、个性发展的主动寻求,它促进了人的主体性发展,感恩教育是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它是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结合。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内在品质、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克服自我中心主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他人。通过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也可以使自己在社会中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只有大学生有了感恩意识才能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并为之努力奋斗。

2.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感恩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上书救父”等关于感恩的故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民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知和认可。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就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大学生通过启迪懂得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回报。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高度的感恩意识,才是真正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有利于健全其人格品质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才会懂得去尊重和回报别人。健全的人格是获得幸福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知识群体,在社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不仅要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完善自己人格的关键环节。

4.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当代大学生要有优良的个人品质、崇高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对家庭、他人、社会给予的帮助怀以感激之情,当我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是自己以后也要这样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他人,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德育教育欠缺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块基石。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孩子准备好了一切,为孩子创造了优质的生活条件。孩子在家庭中受到长辈的关心和溺爱,他们依赖长辈,没有自理能力,离开了长辈什么都做不了。并且以自我为中心,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对父母和长辈的关心理解为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问题,使孩子们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滋长了他们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丢掉了感恩的美德,使他们成长为感恩意识缺失、自主性差、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一代。

2.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感恩精神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是否能考上名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略学生内在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极少中学开展相关课程,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了解甚少。步入大学以后,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学环境相对宽松,减少了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师生交流有限,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根本不可能开展实践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和其他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这就对学生内在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会不良风气的熏染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欲望逐步增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人际关系冷淡,普遍追求物质利益;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着我们,如典型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这些因素造成社会风气与日俱下。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这种社会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影响,使得他们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沦落为崇尚享乐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意识冷漠的人。他们戴着各种有色眼镜看世界,缺少一颗感恩的心,扭曲了本该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追求物质和其他利益,不懂得对他人和社会给予的帮助以感激,更不懂得感恩和施恩。南京大学教授侯惠勤曾指出:感恩是爱和善的基础,当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良心。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1.重视家庭感恩教育,扩展大学生的感恩情怀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领路人,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给孩子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自己应具备感恩之心,通过自己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孝的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受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用孝心培养起来的一个人能够具有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只有从培养孝心开始,才能引发人的感恩意识。我们从母亲的子宫里走出,而后母亲用乳汁将我们哺育。而更伟大的是母亲从不希望她得到什么,但是我们必须对她产生感激之情,要有孝心,然后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以及整个社会。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教会子女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并积极鼓励孩子参与感恩实践活动,从中明白感恩的真谛。

2.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

学校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营造一个优良的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感恩意识和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教育、引导、激励等功能,是大学灵魂以及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恩,也可充分利用学校德育工具如校报、广播、网络等等,宣传高尚的道德风气,以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良好的环境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要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创新,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社会的支持之恩。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的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影响身边的人,让广大学生在各个领域对感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另外,德育双方并不是单纯的我教你学的关系,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以及双方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双方共同提高。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感恩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感恩氛围

社会实践是磨炼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习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了社会性规则。比如,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假“三下乡活动”、进敬老院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助人为乐的活动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感恩、施恩,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活动中,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感恩意识要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就可以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唤醒感恩心,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完善道德品质,提升综合素质。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让我们如此美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陈秀兰.感恩的缺失与感恩教育的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3]张建平.感恩教育:一种回归生活的德育实践[J].青年教师,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