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5 10:49:19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1篇

关键词:本硕联动;产学一体;软件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建构主义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145-05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的相关文件指出: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订、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文件也指出:共同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充分说明了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 现有问题分析

由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可知,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强调通过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尤其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1-9]影响面向产业的专业硕士和本科毕业生的有效培养。

1)校内实践基础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能主导和协调项目实施(即具有较强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综合能力必须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下进行培养,如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如果没有管理对象,管理能力的训练就无从谈起。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纷繁复杂、时时变化,约束因素强、质量要求高,因此校内实践项目多以虚拟项目为主,难以模拟实际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项目的非线性环境,难以训练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

2) 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和本科生期望培养面向中高端的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人才(即行(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但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中,一方面,各行(企)业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和进度安排,在学生能力不足和实习时间较为有限的情况下,行(企)业方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际生产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真实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机会;另一方面,行(企)业方人员的时间精力有限、理论水平参差不齐,严重缺乏水平匹配的指导老师,难以真正指导出R道砺鬯平较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强的学生。

2 总体建设思路

为了克服校内实践基础建设和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尝试以现有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产学―本硕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本基地兼顾产学研,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和互惠共赢为导向,与行(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把行(企)业的研发项目和研发人员按需引入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结合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本校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实际软件产品,为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和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

软件工程创新实验室现有的本科生不仅能为软件系统的实际开发提供足够的技术人员,为软件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充分的人力保障;还能为计算机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项目管理能力训练提供天然的实践对象,同时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训练,从而实现本硕双方的价值发挥和互惠共赢。“本硕联动”实践基地建设模型如图1所示。

(1)行(企)业:行(企)业擅长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与学校全面协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在理论、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发出技术先进的相关产品。相对自行组建软件研发团队而言,利用研发基地的风险更小、综合成本更低。

(2)学校(教师):根据本课题,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和行(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一起进行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产品开发。一方面,可以保质保量、定制式地完成专业硕士和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培养出行(企)业欢迎、高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发基地获得相关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促进研发基地的发展和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

(3)本科生:计算机类本科生跟随校内外的专业指导老师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全程参与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重点专注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在真实的软件项目环境中,接触行业前沿技术,充分了解具体应用领域的相关领域知识,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锻炼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有针对性就业和后续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4)硕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协同校内外的指导老师(即“双导师”制:校内的学术导师,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主要保证硕士生的基本学术研究;校外的工程导师,要求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主要负责硕士生的项目工程实践)完成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带领计算机类(尤其是软件工程)本科生完成产品的实现和测试,对其所在的项目小组进行综合管理。在此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适度了解(甚至全程参与)行(企)业的市场运作、产品规划、推广实施与服务、项目管理,在真实的项目环境中锻炼分析、设计、管理等能力,还可以在以目标为导向的环境中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行(企)业真正需要的应用管理型高层次人才。

3 基于建构主义的具体建设举措

学习是用现有经验和知识解释新接受的信息,这一过程即为建构。由于每个人的现有经验和知识不一样,因此对同样的新信息,不同的人学习到的结果(即对新信息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没有解释就没有学习,纯粹的记忆没有任何学习产生。不同的人如何做到根据同样的信息获得基本一致的解释,关键在于行动,而行动、反馈、修正解释三者迭代形成的闭环可以使所有人对信息的解释趋于一致。反馈分为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正面反馈对现在解释进行确认和强化,负面反馈促使提出新的解释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错误”比“正确”对于学习的意义更大。从构建主义观点出发,教育有两大目标:引导学生对新信息进行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解释);训练学生构建解释的能力(学习解释的一般规律)。前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结果,后一个目标强调学习的方法。学习结果的价值有限,学习方法的价值更为关键,故而应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基于建构主义的建设思想如图2所示。

据图1所示总体思路和图2所示基本思想,我们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具体建设举措。

3.1 本硕培养模式的改革

1)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由于研究生的规模相对本科生小,课程体系相对简单,且研究生具有本科教育基A,更加有利于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度改革,因此我们将现有的研究生课程学分划分为实践学分和理论学分,设计了“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环环相扣、专人定制”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根据硕士的培养周期,研究生入学面试时,由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共同组成的面试小组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给出理论基础等级(如优、中、及格)和工程技能等级(如项目管理级、分析设计级、程序实现级),再由硕士生自己的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综合这两个元素有针对性给出“专人定制”的培养计划(例如:项目管理级研究生可以直接担任项目小组长,而程序实现级研究生必须从基本编程开始做起)。

在课程设置方面,尽量以小课(课时数少于20)、微课(课时数约为10)为主;时间开设也应灵活,因为项目开发中涉及客户沟通,为了避免时间冲突,可以将理论课程开设在晚上或者周末等。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为高层次应用研究型人才,课程内容重在引导(即解决研究生在项目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瓶颈问题)而非知识的讲授,因此需要先将其投入项目中锻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思考解决方案,再利用理论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惑和提升。我们因而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先行、理论提升”,研究生入学后立即分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项目研发,修得实践学分后才能够选修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如在选修高级软件工程这一理论课程以前必须获得高级程序设计这一实践课程的学分。由于课程课时较少,一门课往往能够在几周内完成,因此一学期内学生可以不断地在实践课和理论课之间切换,环环相扣,从而实现理论研究与工程研究的双向循环。

在最终考核方面,将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表现纳入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即由学术导师负责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查,给出学术论文成绩;由工程导师监督毕业设计(即毕业论文所依托的软件系统)的完成,全面考查研究生的客户沟通、人员管理、工作协调、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实现等各方面能力,给出工程实践成绩,共同完成专业硕士学术和工程两方面素质的考核。

2)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

在“本硕联动”的实践基地建设框架中,本科生是项目小组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的传承式培养是核心环节。教师可依据本科的培养周期,采用 “大一选拔、大二轮岗、大三巩固、大四职业、以老带新、优胜劣汰”的培养模式。

工程导师根据专业任课老师的推荐和学生在专门的笔试、面试环节的表现,在大一新生中选出具备项目开发基本素质的学生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大二这一学年,这些培训生不参与具体的项目组,而是作为观察者在各个项目小组之间轮岗,强化学习项目开发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三的时候,所有培训生全部进入不同的项目小组,开始实打实地程序设计与编码实现,在具体的代码和文档中不断巩固前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前面两年在实践基地的积累,大四的学生大致已经具备程序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此时实践基地用一般软件公司的职场要求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并可以在给予其实践学分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报酬。

在具体的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各司其职,遇到问题先自己解决,再相互探讨,然后请教项目小组中高层次的学长,最后寻求工程导师的指点;每周固定举行一次例行的讨论会,研究生负责各项工作的部署和学术价值的分析,大三、大四学生负责总结其所承担任务中的得失与所思所想,大二学生可以就其关心的内容自由提问,学术导师和工程导师负责引导讨论会的进程;每学期一考核,淘汰无法升级的不合格者,再从原先未进入实践基地培训生库的学生中引入新人进行补充。

3.2 合作项目及人才的引进

学校可引入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市场资源的软件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本硕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首先为学校提供一定的项目经验丰富(如具有10年以上开发经验)的工程人员,作为本、硕生的工程导师,进而建立专门针对本硕生项目开发的工程导师库,在条件合适时,将具体的软件项目引入研发实践基地。首先,由学术导师充分考虑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先进性,科学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再由工程导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任务分解,并将开发过程规范化、正统化和标准化;最后由两位导师共同商定项目的人员设置,指定1~2名研究生和若干本科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

3.3 管理制度的建设

研发实践基地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才能与行(企)业建立充分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软件项目顺利完成的关键在于研发团队的有效管理,但由于学生的非职业化特征和身份认知,教师的身份认知与传统定位、技能有限、经验欠缺等原因,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成员的研发团队管理难度较大,尤其需要建立完善和明确的管理制度,确定相关各方的职责、权利和行为规范,做到奖惩分明、利益分配合理。

4 结 语

作为大数据环境下工程实践的主力军培养专业,软件工程本硕教育中对学生工程基本思想和项目开发技能的培养不足一直为业界所诟病、为教育研究者所担忧。思想必须在实践中形成,技能需要在经历中打磨,因此创建一个工程化、产品化和商业化的真实项目环境对软件工程专业本硕生的实践教育显得有效而必要。

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本硕联动”实践基地的建设思路及其措施;以发挥价值、按时交付、质量保证、互惠共赢为导向,按需引入软件行业的真实项目和研发人员,有效结合高校的理论知识根基和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工程导师与学术导师相配合的本硕生“多导师”团队;双导师协同指导专业硕士生,硕士生具体负责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主体的项目团队,共同研究、实际开发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软件产品,产学一体,进而培养出软件开发素养良好的高质量应用技术型本科生和项目管理能力过硬的高层次应用研究型硕士生。

参考文献:

[1] 曾明星, 王晓波. 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平台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1): 107-112.

[2] 张杨, 徐传运, 王森. 面向课程群的软件案例库建设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5(19): 35-38.

[3] 李祥. 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保障模式探索[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87-90.

[4] 郭威.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综合实训课程的改革[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4(5): 115-117.

[5] 申天恩. 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6): 24-29.

[6] 朱磊, 徐传运, 张杨.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双向驱动案例教学法[J]. 计算机教育, 2014(5): 84-86.

[7] 张小川, 周龙福, 李发陵, 等.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设实践探究[J]. 软件导刊, 2016(2): 189-191.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2篇

作为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举措,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相关要求和学校的相关文件精神,以深度辅导、社会实践工作为创新载体,着力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针对深度辅导,提出四项要点“覆盖全体,重点辅导;针对问题,提高效率;提高技巧,科学指导;整合力量,全员育人”。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软件学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研究生工作组为抓手,学生干部为主导,统筹班主任等教师力量,推进深度辅导的辐射效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生工作组不断学习心理辅导理论,总结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成效。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对接,充实提升研究生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培养研究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的理解和体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了解时政方针和国内外形势;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和他人,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人生道路的顺境和逆境,加强个人修养等;在学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和学术诚信,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据学生的专长、技能、性格进行分类引导教育,变面向群体的粗放型思想政治教育为面向个体的细作型思想政治教育。

二、重点关注心理健康,保障安全稳定

招生伊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社会认知度还不足,社会上普遍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平低于学术型研究生”,录取学生大部分由外专业调剂而来,自信心不足,缺乏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对就业前景十分担忧。另一方面,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改革,高校在思想和观念上还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没有突出专业学位区别于传统学术学位的人才培养特色,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定位不明确。因此,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人群,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更为突出。另外,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使在校硕士大部分时间在参与校内外专业实践、学习交流等各类活动,研究生的人身安全和社意识形态也成为高校安全稳定的重点关注对象。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学期教育、毕业教育、党员教育、素质拓展等具体途径对研究生学习、心理、生活、家庭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引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之所需,了解学生之所想,保证谈话内容能够找准切入点。制定了研究生安全应急预案,为全体在校实习学生宣讲并购买了商业保险,组建了研究生维稳小组,定期开展安全讲座,发送安全小贴士邮件,签订《安全责任书》,充分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改变单一的教育方式,通过电话、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络、微博等多种手段拓展沟通方式,确保学生个人动态信息传达及时有效。

三、有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专业学位硕士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职业生涯规划至关重要。以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为诉求,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培养计划从传统的以面向科研的研究生为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以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和培养正确价值观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社会认可度,从而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心态。软件学院经过考察,建立了一批实习基地共同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从企业内部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过硬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参与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为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眼界,提高就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引入企业资源,建立相对稳固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展IT企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模拟大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行业内知名中外企业的机会以及职业规划讲座。参观走访的单位有微软、百度、IBM、甲骨文等,旨在让在校专业硕士提前体验、直观感受到IT企业的工作模式,加深学生对软件行业的了解以及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对软件的兴趣,为实习就业工作打好基础。邀请邀请企业高管开展职业规划讲座、面试技巧辅导,讲述企业文化和个人职业发展,促进学生认清形势,明确自我定位,及早开展生涯规划,减轻就业压力。为更好地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正确的就业指导,软件学院研究生工作组走进对口单位了解企业情况和用人需求,利用校友资源获取就业信息,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推荐网络。

四、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双导师”管理模式

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专业教育最直接的体现者。而专业学位的培养过程从课程设置上,实训、实习等环节比重明显加大,因此在校外期间的思想教育成为校内导师的教育盲点。软件学院以校企联动开展人才培养为契机,聘请企业导师给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专业指导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利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监管和教育,确保学术硕士的安全及心理教育覆盖全体,不留死角。首先,要求导师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85后”“90后”群体强调个性,具有很强的怀疑精神,对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导师的身教更胜于言教。可以说,导师是专业学位硕士进入社会工作之前接触最多、最容易对其产生影响的人,因此导师必须敢于坚守正面的价值观念,敢于向学生灌输正面的价值理念,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中,对学生进行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次,在论文或实习环节,要求校内外导师分别把对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融入负责的每个环节,如在社会实践中教导学生加强职业责任感,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培养学生扎实刻苦的学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些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育往往比空泛的说教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要求校内外导师在学生出现学业或生活困难时,及时进行通知研究生工作组,促进快速的有效引导,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将思想教育工作常态化,确保学生按时、保质、高效地完成校外实践环节。

五、扩大国际化视野,增强文化交流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软件学院确立了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研究生教育理念,重视解决好国际化人才的思维与国际接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国际化观念:一是全球化竞争;二是危机意识;三是创新。软件学院关注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招收留学生,开展纯外语教学,营造学院的国际化氛围。开展中外学生文化交流、前沿技术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专业硕士的国际化思维。2011年,软件工程硕士新生,包含来自17个国家的留学生130余人,开展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圆思乡切,海外学子别样情”的主题中秋活动。通过共度中秋佳节,中外学生不仅融入了新集体,也加深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此外,通过邀请北京公安宣传中国法律法规、茶话会等方式让中国学生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互动,培养其接纳不同价值观的能力。

六、引入以评促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本地化;课程体系;翻译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一、引言

本地化是语言交互研究的新兴领域。本地化工业标准协会Lisa认为本地化是指产品营销和服务过程中,通过调整以满足不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下,中国GDP快节奏发展的态势下,国内外企业间的经济、文化、贸易交往逐渐频繁,也向市场提出不断增长的本地化人才需求。

面对本地化行业人才缺口,国内翻译科研机构,各高校纷纷开始培养专业性、市场化的本地化人才。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15所高校开设MTI(翻译硕士)课程,将中国大陆的翻译教育由“学术级”转向了“专业级”。MTI学科的建立也进一步巩固了翻译学的学科地位,推动了翻译实践教学的发展。至今(2016年12月),已有205所高校、科研机构取得MTI招生资格。MTI办学目标是应对市场对职业化翻译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市场化、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其不仅是将翻译与传统的文学、语言学相剥离,更是转向专业性译员培养,为本地化市场输送人才资源。

二、国外的本地化翻译课程体系

本地化翻译是指翻译者在译入语语境下,利用科技信息手段,结合项目管理技术,而进行的系统性、专业化的翻译活动。其与传统的译员在源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间简单转换不同的是,本地化译员更注重将传统文本翻译与项目管理、翻译软件等科学技术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以产出有效的本地化产品。

国外已形成成熟的本地化课程体系。在欧洲、美国等国家中,依照学源层级,本地化课程分层、分段、分级地在本科、硕士、博士各级教学阶段中逐层开展。同时,在本地化教学的有序执行中,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将学术型与职业化相结合。其本地化教育依托本地化翻译课程,围绕本地化项目发展,以培养适合于市场需求的本地化人才。

三、国内的本地化翻译课程体系

在调研过国内MTI高校本地化课程设置情况之后,本文作者发现国内本地化课程开设有如下几种情况。

1.单独开设本地化翻译课程的院校极少。目前,在MTI培养方案中,单独开设本地化翻译课程的院校屈指可数,并且其多集中于第一批MTI培养单位。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在其MTI培养方案中,本地化翻译课程设置于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翻译学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吸收并已具备专业性极强的本地化翻译理论和本地化实践能力。

2.个别院校将本地化翻译课程内容添加到MTI课程之中。其分层次、分阶段、分阶段地向学生导入本地化课程知识。将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地本地化课程与传统翻译课程相交互,形成新颖的交互型、模块化、革新性的本地化翻译课程教学模式。

3.多数院校仍未开设本地化课程。经过网络和实际调研,本文作者发现国内MTI多数院校目前并未开设本地化课程。其原因主要为,缺乏可以教授本地化翻译课程的专业教师、学生对本地化缺乏认识与兴趣。

四、长春师范大学MTI本地化教学探索

长春师范大学作为MTI招生院校,于2015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两届在读生,未有毕业生。作为省级重点师范类高校,在翻译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秉承立足东三省地域文化特征,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助力长吉图的发展为目标。并结合本院实际教学、师资力量,设置模块化、应用型、职业化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将本地化课程内容融合到第一、二、三学期的课程之中,以更有效地实现应用型、市场化地课程目标。

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本地化课程可分为三大模块:1.第一学期对理论基础和编程入门模块。本模块旨在通过课程的讲授厘清本地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本地化的翻译原则,借助技术知识初步搭建学生的本地化意识。具体做法为:(1)课上讲授。课上讲授本地化行业历史、现状及趋势,明确统一的本地化翻译规范。(2)学院交互。在第一学期,本院计划与计算机学院合作,加入HTML基础、VB基础等计算机专业选修课。同时院内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实践课程,让学生明晰计算机翻译、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通过本地化理论知识与编程入门让MTI学生建立本地化翻译意识。2.第二学期的本地化技术培养模块。本模块旨在传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软件本地化技术。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加入6课时的软件本地化、翻译软件、网站本地化、格式转换软件等内容。利用本院笔译实验室设备,通过课上教师的实际操作,学生模仿地、有效地、掌握本地化技术能力。3.第三学期的本地化管理模K。本地化项目具有高质量、多样性、互等特点。一个项目中会涵盖翻译、排版、等多项复杂工序,因此需求本地化人员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以保障本地化的有序进行。本模块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学期论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翻译项目的流程,掌握基本项目的分析、管理技能,以实现MTI职业化培养目标。

五、结语

利用本地化翻译模块化教学建构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特色培养体系,以厘清学生们本地化翻译基本概念,本地化软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本地化项目分析、管理、执行能力,保证本院本地化教育的有序进行。紧扣翻译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本校翻译硕士本地化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崔启亮.高校MTI翻译与本地化课程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1).

[2]龚卫东,杨林伟.MTI本地化翻译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2).

[3]赵军峰,穆雷.MTI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外高翻学院为例[J]外文研究,2013(6).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征;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96-0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在职工程硕士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运输与土建学院、机电学院、电气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在职工程硕士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集中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0份,有效率为98%,并使用SPSS数据同时分析工具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以访谈法进行辅助和补充。高校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特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由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时的学习喜好和学习需求两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在线学习条件、课程形式、学习评价、应用方式、认可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学习终端喜好、学习时长倾向、学习评价时机等13个二级指标。问卷经过了小范围试用并多次修改完善,以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本次调研采取直接施测和间接施测两种方式,即包括研究者自己进行的调查研究和委托北京交通大学相关学院同学或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研究者自己完成。问卷回收后,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由研究团队合作进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喜好

(1)常用在线学习终端。

回收的140份有效问卷中,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在线学习终端中以个人电脑为主,占66%,其次是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分别占28%和5%。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手机与无线通信网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个人电脑仍旧是在职工程硕士进行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

(2)常用学习交流工具。

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有微信、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等。由于不同通信工具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学习者在选择使用学习交流工具时,会同时使用多种交流工具为学习服务。在职工程硕士学生选择学习交流工具的调查结果如下页图1所示。

由下页图1数据可以看出,微信、QQ等实时通信工具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者在使用通信工具进行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对信息传输的实时性有较高的要求。

(3)一周在线学习时长。

由访谈可知,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难以集中。本研究对在职工程硕士这一特殊群体一周内用于在线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将近80%的被试者一周中用于在学习的累积时间为2~6小时,即对在线课程设置时,为使学习者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资源不宜过多,一般在4小时左右能够完成学习为宜。

(4)学习终端与学习交流工具选择的相互影响分析。

不同的学习交流工具在不同终端的运行模式和性能不同,本研究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在选择终端进行学习和选择学习交流工具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如图2)。

结果表明,无论学习者选择哪种交流工具应用于在线学习过程中,个人电脑始终是学习者最为常用的学习终端。但手机因其便携性更有利于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加之它的智能化不断增强,也逐渐成为学习者用于在线学习的主要终端之一。

学习终端对交流工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微信具有跨平台性、开放性和易用性的特点,这就使得学习者无论选择何种学习终端,微信都是学习者最常用的交流工具。

2.课程形式

(1)学习者的资源类型偏好。

常见的在线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资源、演示文稿、演示动画、其他辅助文档等,学习者在进行在线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的选择结果如图3所示。

调查结果表明,课程视频和演示文稿仍旧是学习者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类型。

(2)课程结构需求。

一个典型的在线课程平台应包括公告栏、课程说明、会议室、班级列表和学生主页、作业/测验、评价、元数据、同步协作工具、多媒体资源库、文档上传区、日历、搜索工具、书签、导航模型等模块。其中的课程页面上包含的内容有课件(视频+习题)、课程讲义、课程信息(学习目标及考核方式等)、讨论区、学习进度等。本研究就学习者对主要课程结构的需求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课程内容本身仍是学习者特别需求的部分,包括视频和测试试题、课程信息、课程讲义等。

(3)课程学习单元时长需求。

学习单元是教与学过程中的课程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本文就学习者对课程学习单元的时间长度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在职工程硕士认为比较合适的长度是10~15分钟,占比49%,次之是5~10分钟,占比33%,少于5分钟的占比4%。因此,在建设在线课程,对授课单元进行分解时需要充分考虑在职工程硕士对时长的接受度。

(4)课程资源长度对学习者一周在线学习时长影响分析。

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学习时长有一定的要求。本研究就在线课程基本资源时长对学习者学习时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结果表明,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分钟内时,50%的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2~4小时;当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在5~15分钟时,绝大多数被试者一周累积学习时长可以达到4~6小时。单个在线课程资源时长对学习者的学习累积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5)学习者对在线课程授课人员的期望。

在线课程模糊了学生与教师的界限。在线课程中的讲授人员可以是教师、教辅人员、企业人员、行业专家,也可以是以往的优秀学生。不同主讲人员有着不同的授课特征,在职工程硕士对授课人员的期望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结果表明,即便是在线课程,在职工程硕士学生仍然期望授课人员是传统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

(6)授课单元时长与资源类型、学习终端类型的关系。

本文就学习资源类型和学习者所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和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学习资源类型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钟时,使用演示动画或视频合适。如果超过5分钟,学习者对演示文稿或其他文档资源的需求逐渐上升。学习者对授课单元时长需求与选用的不同学习终端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联系。当授课时长在5分钟以上时,个人电脑优势突出;当授课时长不足5分时,学习者更倾向于选择手机等便携式学习终端。

3.学习结果评价

学习评价是整个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评价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实施者不同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中的评价时机和评价实施者的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就评价时机来看,“教学视频后紧跟几道相应的习题”和“每单元后有单元习题”是学习者更为倾向的评价方式,即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的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者更能接受和喜爱的评价方式;就评价主体来看,学习者更加侧重于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4.在线学习应用方式

在线学习根据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纯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和纯传统的面对面学习三种模式。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将在线课程应用于教学的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学习者对在线课程的应用需求,选择最有利于教学的组合模式。

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方式上,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面授学习为主、在线学习为辅,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5.认可度调查

在线课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手段灵活,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习资源丰富;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进行学习等优点。但在线学习不利于情感的交流,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要求较高。本文就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吸引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

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在线学习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在职工程硕士突出的“工学矛盾”使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因此,利用在线课程对在职工程硕士进行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在职工程硕士在线学习的特征喜好进行了调查分析,结论如下。

(1)在线学习过程中,在职工程硕士常用的学习终端仍是个人电脑。它对学习资源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可以满足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的正常播放;对学习交流工具的要求主要是实时性和易用性。

(2)在职工程硕士一般周累计学习时长为2~6小时,不同的学习终端、学习交流工具、学习资源类型和单元授课时间对学习者的累计学习时间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大多数学习者具有较高效的学习时间,单元授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为宜,学习资源类型以视频、动画和传统的演示文稿为主。

(3)学习者更加期望在线课程中授课教师仍旧为传统面对面教学中的主讲教师或行业专家,评价过程倾向于教师和学生自己进行的对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4)在线学习不能够取代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它是传统教与学过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在线教与学和传统面对面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才是适合于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5)在线课程可以重复观看、随时随地学习,方便学习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是在线课程吸引在职工程硕士的主要方面,也是传统课堂教与学过程的重要补充之所在。

2.建议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针对以上结论,在建设在线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重点展开。

(1)构建以视频、动画、演示文稿等为主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的根本支撑,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习者以更多的选择,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在线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

(2)构建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模式。在职工程硕士的“工学矛盾”使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同时在线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在线学习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将在线教学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有机结合,构建适用于在职工程硕士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在职工程硕士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3)突出形成性评价。在职工程硕士培养不同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更不同于传统的培训,它具有学位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双重性质,形成性评价能够实现对在职工程硕士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参考文献:

[1]马勤.浅析在职工程硕士学习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教学论坛,2014(7):99-102.

[2]孙志松.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及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04-105.

[3]杨九民.在线视频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贺超波,付志文,汤庸,等.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5(5):58-60.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83-85.

[6]董威,文艳军,李暾,等.软件工程专业在线课程建设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6):51-55.

[7]苏小红,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5(7):60-65.

[8]刘潇.基于网络资源的院级在职研究生在线课程管理与设计[J].科技资讯,2011(11):31.

[9]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13.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4―0052―06

引言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1]。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具体体现为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使用技能水平与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然而,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全面、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仍然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2]。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中小学教师(包括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重点调查了在职中小学教师与本科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3][4]。从2009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中全日制教育类专业硕士教育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又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师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他们在未来的专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课题系列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主要指向了解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新生力量――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现有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现状与发展期望,并探讨相关培养对策。

一 调研内容与方法

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本次调研仍然遵循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沿用前期研究成果的调研设计思路[3],以2004年底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参照,按《标准》中界定的教育技术能力层面划分以下调查项目:

(1)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对应《标准》中的“意识与态度”层面)

(2)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现状(对应《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层面)

(3)全日制教育硕士有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对应《标准》中的“应用与创新”层面)

(4)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调研实施主要利用依据上述调研项目自制的问卷。由于在课题整体设计中主要关注如何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环境下通过构建基于网络支持的,由职前中小学教师(包括本科师范生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相关支持人员(如高师院校的学科教法老师、实习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管理人员)等成员构成的实践共同体以支持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5],因此有必要进行对比调查与研究(比如中小学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后期实证研究的针对性与可行性,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中,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一个具体化的实证研究环境。在本次调查中面向东北师范大学非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共7个专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一方面,问卷进行了多次试用与修正,可以保证问卷本身的效度与信度;另一方面,调查对象都参加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40学时)的学习,对调查问卷中涉及的术语与各个问题有着基本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可以保证问卷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所有问卷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文中的条形图由Excel进行处理。

二 调研结果分析

1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与态度状况

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98.4%)全日制教育硕士都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92.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教育技术在自己将来所授学科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95.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在自己未来的教师生涯中会时常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但是,有24.2%全日制教育硕士明确表明自己并没有主动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意识。可见,虽然绝大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意识到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技术学习、应用意识水平方面有待提高。

2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状况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能、教学媒体使用的技能、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技能。

(1)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发展途径

如表1所示,除了选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外,部分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查阅网络、看书等方式自学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或者选修本专业提供的相关选修课程,但在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教育技术能力途径比较单一,分散性比较大,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支持。

除了集中在课堂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之外,全日制教育硕士每周课外自主学习教育技术的时间如图1如所示,可见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课外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时间非常有限。

图2所示是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因素,其中“缺乏专业指导”是最为突出的因素,其次是“缺乏时间”。

(2)教学设计技能水平

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专家论述[6],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将教学设计技能划分为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设计、教案编写等七个评价维度[3]。

如表2所示,教学设计各个评价维度“非常熟练”与“熟练”比率之和都没有超过50%,可见一半以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能熟练完成教学设计各个环节,尤其是在学习者分析与教学评价设计两个环节,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技能水平较低。

(3)教学媒体应用技能现状

依据媒体在交互性、信息表达方式的区别将教学媒体划分为传统教学媒体(粉笔+黑板、实体模型、挂图等)、常规电教媒体(录音机、电视、光学投影仪等)、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络等四种类型[3]。

如表3所示,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一半左右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使用常规电教媒体、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可见还有众多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常规电教媒体以及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应用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技能现状

本次调研主要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各种常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技能。

如表4,约 70%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熟练地制作PowerPoint课件,而绝大数全日制教育硕士都不会制作Flash、Authorware等多媒体课件,也不具备使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视频课件、使用网页制作工具开发网络课程的技能。可见整体上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水平还比较低。

3 全日制教育硕士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现状

由于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在读教育硕士,他们在硕士期间还没有参加教育实习,另外,调研数据表明,25.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也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调研主要基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同时考查其是否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

(1)全日制教育硕士对自身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价。

当问及“自身现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否满足将来实际教学需要”时,仅有7.7%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完全能够满足”;23.1%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基本能够满足”;54.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14.5%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可见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技术硕士在教育技术应用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2)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影响教育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的重要程度的评价。

如表5所示,虽然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而且对“教学设计”因素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对其它三种因素的认识并不充分,具体体现在各种因素“非常重要”的比率偏低。

4 全日制教育硕士对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期望

(1)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目标期望

37%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69.3%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认为自己迫切需要接受教学媒体使用方面的训练;74.8%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迫切需要加强对教学课件制作技能方面的学习;65.4%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表明自己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资源收集与处理方面的技能。

(2)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资源期望

97.6%的全日制教育硕士都期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学习教育技术的资源及相关支持。如图3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各种教育技术学习资源的期望,可以看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主要期望学校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实践类学习资源。

(3)对人力支持方面的期望。

人力支持方面,52%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54.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本专业有较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专业教师能够提供支持;18.4%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与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合作交流以便获得相关支持;36.8%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得到教育技术能力较强的一线中小学学科教师的支持。

(4)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

如图4所示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期望,由于平时其它课程学习时间十分紧张,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并不期望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间,但是期望在现有课时中安排专门的实践时间,同时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期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与自己所学学科更为紧密,期望可以建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资源。

三 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建议

调研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途径单一;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较强的教育技术应用意识,但整体上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准备不够充分,多数学生无论是在对现代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方面还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都还有较大欠缺,对影响教育技术应用实效的各种因素的认识也不够充分,缺乏教育技术应用实践能力;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期望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并为其提供具有实用性的教育技术学习资源及相关人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本文基于课题整体设计,尤其是为了对比研究的需要,只选择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调研对象,由此势必影响到调研结论的可推广程度。所以本文并不指向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对策,而是仅结合此次个案性调研结果,从高师院校如何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力度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 系统规划――拓展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途径

发展途径单一、缺乏系统的支持体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能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存在学制短、课程集中、时间紧等条件的限制,高师院校有必要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做出系统的规划,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提供多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推荐一些适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选修课,使其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二是在各专业内提供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教育技术类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中重视与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安排,让其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三是可以提供教育技术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便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与学习时间;四是尽可能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体验教育技术、讨论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在大学内举办教育技术相关讲座、学术报告、技能类短期培训班、开设教育技术网络讨论区等多种方式,使全日制教育硕士深入了解、思考教育技术应用相关问题;可以举办教育技术应用相关的比赛、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更多教育技术学习机会。

2 注重实践――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教育技术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比如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媒体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获取、设计与开发等具有实践特性的课程替代通识类《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并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二是重视教育技术的学科应用特点,在本学科加强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与资源建设,鼓励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协同为全日制教育硕士开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课程,使之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更多地考虑学科的实际需要与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更科学、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三是要重视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比如要像面对本科师范生一样规范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训练过程,可以通过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多种方式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教育技术应用实践的机会。

3 资源保障――加强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传输与共享的数学化学习资源。在学校环境下,可以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来支持“混合学习”,以便有效地整合学生的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环节,支持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7]。调研表明,绝大多数(80.3%)全日制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技术学习提供长效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面向具体学科的教育技术资源的建设、关注对已有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比如,关注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资源的建设,让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摩、分析、研讨,来反思教育技术应用策略、提高自身在教育技术实际应用方面的决策能力与行动能力;在提供拓展学习资源方面也要考虑学科特点,比如,可以为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生推荐虚拟实验室相关的教学软件;为数学专业学生推荐几何画板等软件。关注对当前我国已有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的利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利用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资源;二是关注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中教育技术相关资源的应用。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是国内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项目,完全基于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把握,建有系统的教材与相关培训资源。另外一个颇受关注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项目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虽然这些培训项目都是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但也正是因为其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所以这些项目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另一方面,该类项目多为集中式、短期型培训项目,因此培训资源系统性强、内容含量大、信息化程度高,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比较丰富的教育技术能力学习资源。

四 结束语

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当前对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关注相应地也比较少。本文基于现状调查与分析,提议通过加强系统规划、重视实践环境与信息化培养资源建设来进一步推进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虽然由于样本选择上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结论与建议的可推广价值,但还是期望可以为关注职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在将来的研究中,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将进一步在实证层面对所提议的对策进行应用与优化。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EB/OL].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6.

[3] 郑燕林,李卢一.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0): 85-91.

[4] 郑燕林,李卢一.师范专业实习生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 11-15.

[5] 郑燕林,李卢一. “在线教育实习共同体”的概念框架:目标、构成、特征与培育[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4-49.

[6] 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 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 “混合型-探究式”本科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实践[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 (3): 50-54.

An Investig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ZHENG Yan-lin 1LI Lu-yi 2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China; 2 .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and finds that most of the survey objects have high consciousness but lack readiness and experienc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st of them expect practice teaching and various support resources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y. Based on problem analysis, this study further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including systematic planning, practice training, and resource provision.

Keywords: full-time education postgraduates; educational competency; investigation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6篇

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

类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和应用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及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且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新材料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学制药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汽车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汽车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汽车造型及车身设计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突出业绩,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

类别:装备制造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十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学士及以上学位,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熟悉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光(电)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

类别:文艺演出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背景的高端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

要求:具有出版、编辑、印刷工程、版权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

要求:具有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

要求: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会展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会展经济、会展策划设计、文化传媒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品经营,拍卖、研发设计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艺术品创作大师及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金融产业

类别:风险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工程、金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在金融机构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熟悉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理论。

类别:投资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证券投资、数学,统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知名投资银行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通晓金融投资、行业工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基金运营人才

要求:具有财会、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三年以上基金运营方面工作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基金运营工作经验。

类别:保险精算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保险精算、统计、保险学等专业背景,本科学位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硕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

现代农业

类别:农业科技研究人才

要求:具有动植物遗传育种、林业安全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背景,本领域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五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取得相应专业技术成果的从事设施园艺、林木综合养护、农产品保鲜加工,兽医预防、奶牛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人员。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7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方向

一、引言

专业学位亦称职业学位,是区别于学术性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中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教育获得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我国1991年开始实行针对在职人员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包括理、工、文、管、政法、财经、教育、农、医所有学科领域的39个专业。

2009年3月,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目前,两种专业硕士同时培养,但二者在学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为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在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全日制学术硕士运行了数十年,具有较完整的培养模式;而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才6年,仍处于探索期。目前已毕业一定量的学生,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部分对毕业生不是很满意,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这明显与我国实施这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也说明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环节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若不解决该问题,必将会影响该类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不同,在学习中存在一些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本文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应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方向,以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等。基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自身方面应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加强专业实践训练,提升个人专业实践能力,在学习内容、论文选题、实践训练等方面要围绕培养目标,避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雷同。

三、明确学习重点

基于全日制专业硕士以适应相应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工程实践性,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因此学生应在学习方面明确重点。主要包括:一,课程选择应注重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不可一味偏向高深理论,也不可受社会对研究生都是理论水平高的观点影响,使自己偏离培养目标;二,学位论文选题应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并结合自身未来所从事的专业,进行集中强化训练,真正使自己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三,必须在学习期间参与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在参加工作后很快能独立承担相关任务。

四、明确学习方向

因为专业方向在入学时已经大致确定,因此,在学习阶段应多集中在对应学习方向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上。如水利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学习中应考虑到未来可能从事水工结构的设计、分析、计算,加强对相关软件工具的学习,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训练。基于未来发展目标,需要明确学习方向,以便提高自身学习效率和质量。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百年发展,已经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位教育中,有本、硕、博三层次,有专业和学术之分,有满足在职和全日制两种不同学习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很好地满足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丰富了我国高等教学。实施6年来,已有几届毕业生,在他们投身工作后,发现学生素质和能力也存在与培养目标不一致、与用人单位期望值有距离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寻求答案,其中,学生自身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方面。本文从专业硕士自身学习中一般不慎重思考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在职软件硕士论文第8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6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考博英语通用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研究院简介

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是顺应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宗旨,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研究教学机构,现下设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并拥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民经济学和金融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

研究院借鉴世界大学(主要是美国在经济学教学的学校)的教学体系,引进世界一流的教材和师资,设置先进的经济学、金融学教学和研究体系,以推动中央财经大学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培养经济学、金融学研究和管理人才。研究院师资力量雄厚,聘用包括哈佛大学瓦格纳经济学讲座教授罗伯特·巴罗、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图卢兹大学经济学教授让·梯诺尔等在内的24名国内外知名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指导研究院工作。2007年11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任埃里克·马斯金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罗杰·迈尔森教授荣获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研究院还拥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大学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8人;全体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和有海外工作经历者20人。此外,我院教师中1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

划”(简称“”),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近年来,我院教师主持或参加了、省部级科研项目三十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近350篇,并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十余部学术专著。

二、招生专业、人数、招生类别和修业年限我院2017年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专业:国民经济学、金融学。招

生人数:3人。其中国民经济学2 人,金融学1 人。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学习形式为全日制脱产。拟录取考生人事档案须入学前调入我校。

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三、申请条件(一)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考生必须具备下列学位条件之一:(1)已获得硕士学位;

(2)国民教育系列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非学历教育(仅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无硕士毕业证书)的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同时须在公开出版发行期刊上发表与所报专业相关的高质量学术论文。

4.在港澳台地区或境外攻读硕士学位人员,必须在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并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完成学历认证。认证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6号辉煌时代大厦6F-15,咨询电话:62677800,

网址:cscse.edu.cn/。

5.按教育部要求,以下两类考生:①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②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按合同履行服务义务的在职人员考生,均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可报考。如考生与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双方纠纷而影响报名考试和录取报到的,责任自负。

(二)必要条件:

1. 英语水平较高,能够熟练阅读英文文献。

2. 经济学基础知识较扎实,学习过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和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且成绩优秀。

3.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等高等数学基础课程,成绩优秀。

4.计量软件的运用较熟练,能够熟练运用Stata, Eviews, Matlab等各种计量与数学软件。

四、组织机构

我院成立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工作组成员不少于3人,工作组成员均为学科带头人,负责申请考核制的招生的资料审核和面试等工作。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组对本院申请考核制考核的组织过程以及录取结果负责。

五、申请考核时间和流程安排

(一)提交材料

申请者须于2016年11月10日前,向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直接递交或邮寄(仅限顺丰)以下纸质申请资料(自备信封统一装入;邮寄材料以寄出当日邮戳为准)。

所需提交材料共计八项:

1.个人简历:详细列出教育经历,工作经历,以及与学术活动相关的信息。

2.个人陈述:对个人的经历作简单的总结。

3.研究计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不少于3000 字。

4.成绩单: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成绩单(需加盖就读单位教务部门公章或档案保管单位公章)

5.科研成果:包括已发表的论文,未发表的工作论文或学位论文。

6.外语能力证明:各种水平考试的成绩单。

7.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的证明信)。

8.两封推荐信:经济学领域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邮寄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100081)祝老师。电话:010-62288376 15201408799

直接递交: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学术会堂716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务办公室,祝老师

注:

1.申请者材料不全者,将不予受理。

2.若发现材料造假者,将作取消录取或退学处理。

(二)初审

1.时间:11月中旬。

2.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通过初审的申请者参加面试。

(三)面试

1.时间:11月下旬。

2.面试考核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面试注重考核申请者的基础理论,学术兴趣,研究潜力,英语水平等方面。面试满分100分,包含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外语听说能力测试重在考查考生运用外语进行听说交流的能力。科研基础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研究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