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动物医学论文

动物医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5:49

动物医学论文

动物医学论文第1篇

1技能大赛的意义

1.1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高等院校的技能大赛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技能大赛可以考察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所掌握的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察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测试,也是对团队协作精神的一次考验.经过大赛,学生可有效地将知识体系融会贯通,把握整个知识体系,寻找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充分的展现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素质.

1.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技能大赛中所展示的能力,从一定层面上也反映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2〕.在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熟知生产一线对本专业技术技能的需求,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及发展动态〔3〕,调整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基本职业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常规与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展示自我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和知识补充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在参赛过程中,可检验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及时发现临床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为规范临床技能操作标准起到推动作用〔4〕.同时,通过比赛,教师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自己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的不足,相互切磋、相互学习,对自身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3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借鉴

技能大赛的规则,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现有的实验、实训的条件下,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生产实用性与实践操作性,努力营造实用教学环境,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其中,从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将行业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人才培养更具应用性、实用性.通过全国性技能大赛的比拼,教师可以博采他人之长,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5〕,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教学条件,拓展教学思路,对未来的教学设计与创新做出新的规划.

2我院技能大赛现状

2.1组织与管理

目前我院技能大赛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只是每1~2年,学生办公室作为“科技文化节”活动的一项,举行课程实验技能比赛,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各教研室均未参加,参与的老师、学生均很少,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有限.还未参加过全国性技能大赛,没有把握大赛的定位和方向,没有受到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充分利用全国性技能大赛这个重要平台,来展示我校的管理水平、师资力量、专业技能水平.

2.2校内技能竞赛状况

以往的校内技能大赛往往以某一课程为单位,知识赛点多是单一的一些基本技能,缺乏难度,各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和综合.而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往往用到的是专业综合技能,即需要多门课程基本技能的融会贯通,体现的是专业整体实践动手能力.在校期间,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机会很少,各学科之间存在断层现象,没有机会将其串并起来,实践教学整体水平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进入工作状态,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如何改进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使之成为能够尽快适应生产一线各项工作的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3设想与建议

3.1完善组织与管理

为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技能大赛,学院应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的建立及其职责、竞赛管理、奖励办法(包括学生、指导教师、集体表彰)、资金来源及管理等;建立稳定的大赛培训教师队伍,负责参赛选手的选拔、培训;争取学院、学校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力度,设专门的经费来保障参赛所需;每年要求指导老师上报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计划和立项申请,以此作为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大赛的依据;形成规范的技能大赛组织体系,由学院统筹、教研室协调、教务办公室和学生办公室具体实施.

3.2竞赛内容体系建设

改变以往以单学科、单一实验项目为技能大赛内容的现象,组织各学科老师总结出本学科应该掌握的和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本学科实践技能,分门别类统计,要点串并、汇总形成可操作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包括动物疾病实验室诊断模块、动物疾病临床诊断模块、动物疾病治疗技术模块、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模块〔6〕.该模块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有所不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实施,而“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是将实践教学目标与不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和毕业生在工作中最常用、最适用、最需要的技能,集合而成.借助大赛形式,利用一定时间集中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学生对主要技能的操作、应用更加熟练.技能大赛将以生产一线直接顶岗实践综合技能为根本,设计参赛内容,考核学生专业综合实力.考虑不同年级所学课程不同,根据各模块内容,提炼出可操作、实践性强、考核学生能力的内容,建立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试题库.该试题库分为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两部分.专业基本技能包括动物的保定术;临床检查技术;尸体解剖技术;组织切片制作观察、血涂片的观察、显微镜的使用;病料的采取、保存及送检技术;细菌的分离、培养、标本片制备、染色、鉴定技术;血、尿、粪常规检查;常见寄生虫检查技术等等.该部分试题用于低年级学生大赛.专业综合技能包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常见疫病血清学快速诊断及畜禽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技术;不同动物的给药方法;各种穿刺术、冲洗术;公畜术;动物助产手术;疝的外科处理;牛的瘤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皱胃变位矫正术;畜禽舍消毒技术及病死动物尸体的无害化处理;动物隔离检疫、产地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疫情报告、控制程序等〔7〕.该部分试题用于高年级学生大赛.试题库形成文本,分发给学生,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学校实践技能大赛提供参考,为参加全国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技能大赛做准备.即使无训练过程,学生通过学习,头脑中会形成一定的技能系统,在实践中也会做有所依,为毕业实习、走向生产一线奠定基础.

动物医学论文第2篇

作者:张洪友 曲永利 李祥辉 那璐 王春仁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务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开展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的条件

“双师型”教师是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前提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这就需要任课教师既要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资格,又要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畜牧生产、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也就是既有理论讲解能力,又有实践动手能力。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双师型”教师。学生想有一碗水,教师则至少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因此,拥有一批“双师型”畜牧兽医专业的任课教师是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前提。基于这个条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动物医学专业应用本科配备的授课教师均是专业理论扎实,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这为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基本保障由于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是将动物生产与疾病诊治多门课程的相关实验联系在一起的综合训练,实验教学计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此,从2006年该校招收应用本科生以来,就聘请动物科技学院资深的专业教师成立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制定小组,根据应用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培养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课程设置合理,前后顺序衔接流畅,知识体系完整,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够满足动物医学专业应用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这为该校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完善的实验条件是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基础良好的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的实验场地是顺利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技能训练犹如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给综合技能训练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该校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动物医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动物医学基础实验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使学生的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顺利进行。另外,校内实习基地———动物疾病诊疗中心已成为该校动物医学专业的综合实践场所,每年可接收60~80名学生在此实习。该中心拥有国内一流的动物疾病诊断设备,实验室条件完善,并拥有各种动物正常及病理标本,便于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马上就可以在动物疾病诊疗中心进行实践。配套的优质实训教材是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的理论指南良好的技能训练需要配套的优质实训教材进行指导,为此,该校应用技术学院组织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教授和教授们编写了《畜牧兽医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教材》,2006年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实训教材具有内容针对性强、实验步骤清晰、目的明确、方法准确、操作合理等优点。2006年以来已在动物医学专业应用本科使用,成为了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的理论指南。

开展畜牧兽医综合性技能训练取得的成效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虽然在选择给应用本科生任课的教学均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但是因为这些教师均为动物科技学院教师,一直给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比较注重理论研究。现在给应用本科生上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本人都非常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积累,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深入牧场、动物医院、药厂等地进行社会实践,教师本身也经常到基层,去接触新的养殖技术和疾病诊断方法,这样,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真正成为了“双师型”教师。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前茅动物医学专业应用本科学生通过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实践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因为该校对应用本科生采取的是“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的理论学习,1年的生产实践。学生们在最后的1年实习中,基本上掌握了动物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能在农场或兽医院兽医的指导下开出处方,并独立进行动物治疗。这些学生成为了养殖场和动物医院的重要人选,而且企业或动物医院非常愿意选择这些学生留下工作,这样缩短了毕业生上岗的“后熟期”,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该校动物医学专业2010届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97%以上,在4个应用本科专业中名列前茅,企业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非常满意。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节省实验经费以前学生实验是以课程来安排的,每门课程均独立进行,需要单独的实验动物,这样就造成了实验动物的极大浪费。现在采取综合性技能训练,将多门课程的多个实验组合在一起,提高了实验动物的利用率,节省了实验经费。例如,动物医学课程中的《普通畜牧学》(包括养牛、养猪、养羊、养鸡等)《动物解剖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等课程均需要实验动物,《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卫生检验学》均需要采集病料,这些课程均单独进行,需要大量的实验动物,造成实验动物的严重浪费。现在的综合性技能训练,首先进行的是普通畜牧学内容,进行外貌评定、猪的体尺测量及体重估测、屠宰指标测定、猪肉品质测定,然后采集血液、尿液、粪便进行微生物学、诊断学、寄生虫学实验,依次对动物进行临床诊断、内科检查、外科手术、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观察、传染病检验、内脏寄生虫检查,最后取肌肉或器官进行兽医卫生检验。这样,对一个动物就可以进行多项实验,既提高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又节约了实验经费。

动物医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模式;医学本体论;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 R-02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1(a)-156-03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medical ontology

WANG Hua-sheng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epartment,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Baise533000,China)

[Abstract] Firstly, medical model contains medical ontology,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Medical ontology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of med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medical methodology. Secondly, the medical history saw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edical ontology from gods and spirits ontology to nature human ontology, theology ontology, human body ontology. However, it is said the essence of medical science is science of human being in contemporary medical modal.

[Key words] Medical modal; Medical ontology; Historic evolution

自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理论界关于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有相当一部分论者却忽略了医学模式转变中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医学模式中的医学本体论问题。因而,从历史上来追寻医学本体论思想的发展轨迹,对于当代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医学本体论

在哲学上,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简言之,是指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理论界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它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医学科学自身内在的科学发展问题,即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医学科学实践或医药实践活动的问题,即医学方法论。我们认为,在医学模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关于医学的”思维范式,即关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什么的思维框架问题。这是对医学是什么进行的哲学追问,即医学本体论。“关于医学的”思想是“医学的”思想由以出发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因之,医学本体论,既是医学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医学模式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它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反之,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医学本体论发生变化。从医史上来看,医学本体论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发生着量的扩张和变化;当医学本体论再也不能为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提供本质基础之时(表现为医学本体论不能诠释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医学本体论就会发生革命性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医学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 神灵本体论

一切科学都发端于神话和传说。卡斯蒂廖尼认为:“生物界中的妊娠、分娩、生长变化、死亡等不可思议的现象,不是感官所能直接了解的,于是他们(远古时代的人―引者注)便将其归之于至大至远的神。”[1]远古时代各民族对这种超自然的力量的表述是不同的,如神灵、动物、祖先、生殖等。因之,史前巫术医学模式的本体论认为,人来源于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它以神灵崇拜、动物崇拜、祖先崇拜或生殖崇拜为表述。基于此,其医学认识论认为,生命与健康是神灵、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恩赐,而疾病与死亡则是魔鬼在作祟,或是动物、祖先或生殖的某种惩戒,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祈福与驱魔,从事这种仪式的人被称为巫婆或巫汉(巫医)。在神话和传说当中蕴育着巫术的医学和经验的医学。

3 自然人学本体论

在古代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中,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哲学追问在于人即自然的一部分,人即自然人,因而医学在本质上是关于自然人的科学。古代自然哲学是对神学的否定,即以自然否定超自然的神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自然的物质。如西方哲学始祖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人也是水产生的;亚里斯多德认为,世界的本原同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此时的医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构成部分。例如,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和生命由血、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元素构成,此四种液体配合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状态;配合不当便生疾病,他在《论气、水和地区》一文中,把大宇宙(自然世界)和小宇宙(自然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卡斯蒂廖尼指出,希波克拉底一方面使医学摆脱迷信,一方面使医学摆脱哲学的思辨而走向临床方面,其医学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直观性的特征。中医本体论来源于《周易》。《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叫“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周期性的矛盾运动。人法自然,人也是由其内在的阴阳矛盾构成的。《黄帝内经》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观作为指导思想,认为大小宇宙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体处在身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息息相关的制约平衡状态中,人体的脏腑不仅与宇宙相通,而且局部与整体相通,机体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到局部和体表来。因此,中医本体论是一种自然生态本体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

4 神学本体论

在中世纪,医学与宗教思想再次融合,构成了神学医学模式。这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否定,形式上看似是向巫术医学模式的复归。神学医学本体论即“神创说”,即人是神所创造的。医学认识论为“原罪说”,人类的一切肉体的疼痛和心灵的苦痛都是人类所犯原罪之故,基督耶和华被看作是一切肉体和心灵苦痛的救世主。医学方法论为“赎罪说”,主要医疗方法为祈祷、行按手礼、涂圣油。虽然医学是神学院的四大课程(神学、法学、医学、文法)之一,但医学在本质上是神学的附庸(僧侣医学)。简言之,人类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而犯了“原罪”,疾病和痛苦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因而要向上帝忏悔和赎罪才能从根本上解脱肉体和心灵的疾病与痛苦。

5 人体学本体论

在近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人体学本体论是对神学本体论的否定。首先,人体学是医学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的本体论基础。近代医学模式,是在反对神学医学模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以人性(人的理性)反对神性,以科学反对神学,张扬人的理性精神,高扬科学旗帜。它的哲学基础是近代西方哲学。近代西方哲学的特点是,身心二分、主客对立,无论是旧唯物主义把一切意识、精神现象归结于物质,还是唯心主义把一切存在、物质现象归结为意识或精神,都创设了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身体与心灵、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其典型则是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真正始祖,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两类本体,即物质本体和心灵本体。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没有广延。这种身心二分、主客对立的哲学本体论,为医学将人的心灵、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中离析出来,着重研究人体――人的自然属性、生物生理属性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基础。事实上,近代医学在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时,首先就已经运思了可分性方法。然后,在运思可分性方法的基础上,运思着还原论方法。医生、哲学家拉美特利在笛卡尔“动物是机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是机器”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机器由零件组成,人由器官组成,只不过人这一机器比动物机器多几个齿轮,距离更为和谐而能思维。这种哲学观点,为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生命现象还原为机械、物理、化学现象提出了哲学理论基础。既然身心二元、主客对立,医学就可以排除人的心灵因素,着重研究人体;既然“人是机器”,医学就可采用机械、化学、物理的方法来研究人体。因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体学。其次,基于这种医学本体论,其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将人的心理因素,人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从医学中分离出去;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重视人体器官之健全、身体之完整;健康也就意味着生理健康。正如姜柏生所说:“以桑克托、笛卡尔、鲍雷利等人为代表的医理学派,以西尔维为代表的医化学派就企图用物理和化学规律来解释生命和疾病现象。”[2]再次,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可分性方法、还原论方法和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仪器在医药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做到了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准确定位。但是,随着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在医学中的广泛运用,交叉科学、横断科学的诞生,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6 人学本体论

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视域中,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人学本体论是对人体学本体论的辩证否定,形式上似向自然人学本体论的复归。首先,现代医学模式,无论是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还是其他人提出的诸如整体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模式等等,其医学本体论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人学”。[3]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实践构成了物质与意识的中介,因而克服了主客对立、身心二分的形而上学观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这就是说,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既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社会属性,但其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作为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学,就不仅要研究生物―生理因素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换言之,医学本质上是以社会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相应地具有人文社会科学性质和人文精神。同时,现代医学模式不是对近代医学模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后者的扬弃,自然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构成了医学核心和基础。因此,现代医学模式视野中的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综合科学,它表征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同时,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与哲学以人为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比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更一般、更根本、更高,医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哲学视域中的人学的基础,哲学视域中的人学是医学视域中的人学的指导。其次,基于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医学认识论的特点是: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认知、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是生物(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统一体,是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的统一体。人是要素,是社会系统之要素、环境系统之要素。因之,现代医学模式重视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再次,在前二者的基础上,其医学方法论的特点是: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系统论方法、信息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医学科学及其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但是,传统的可分性方法和还原论方法仍然构成了现代医学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并在现代医学方法中得以放大。

7 结论

在医史上,医学本体论经历了从神灵本体论、自然人学本体论、神学本体论到人体学本体论,再到人学本体论的演变,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历经了多次的否定之否定。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医学本体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因之,医学本体论是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对医学本体论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回答医学认识论问题和医学方法论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问题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只有在前提和基础方面,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之中,其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在医学本体论方面必须实现革命性变革。如果仍然固守在医学即人体学视野里,就不可能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因之,要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的本体论思想。

[参考文献]

[1][意]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

[2]姜柏生.两种医学模式的方法论问题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0,(8):9.

[3]周向阳,夏澍耘.论现代医学的人文理性回归[J].湖北社会科学,2003,(8):89.

动物医学论文第4篇

中医理论是聚集了哲学、佛学、道学等知识的一套整体系统学说[1],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面,通过阴阳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使自然界和人达到平衡状态[2]。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观念用于指导园林景观的设计,是园林景观创新的重大突破点。研究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类型除了中医理论外,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等也是本文的理论依据。中医理论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规律性对园林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同时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园林景观相关问题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本文在理解中医理论的前提下,以生态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和环境心理学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类型,分析了常见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以中医理论为理论前提,以生态学、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为理论依据的园林景观是应对“亚健康”人群的重要举措。

2.1应用类型

2.1.1药用植物园

药用植物园是以中草药文化为基础,以植物为主要造园要素并以恢复和保护人们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类园林。大多数药用植物园设计都是利用植物的药效特性进行景观功能分区,起到展览、科普教育等作用,少数药用植物园除了药用植物的景观营造外,还融入阴阳五行理论安排整体布局,如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景观规划立意选取“易经八卦”作为结合点[4],以“天人合一”思想贯通中国文化的主题,展现传统医药文化的内涵。如景区中的“中和餐厅”以祖国中医学中的“平衡论、协调论和衡动观”的中和思想命名,奇恒堂以中医学的“奇恒之腑”为理论基础而建,观象台的地面铺装图案分别为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和中央金凤,达到了“在地为形,在人为情,在天为象”的五行境界。此外,园区内的“藏象山庄”运用“藏象”的外在中医内涵(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象征,反之,人体外部的外部象征又客观地反映了内在脏腑的机能变化)与其内在寓意(反映隐士贤人顺应社会发展,淡泊名利的处事情怀)更是此园林景观的独到之处。

2.1.2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通过植物自带的理疗作用和人们参与相关园艺劳动调整人体内分泌系统正常运转的一种治疗方式。将我国中医药文化与园艺疗法结合是我国发展特色园艺疗法的突破口[5],目前我国特色园艺疗法主要是通过植物理疗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芳香浴、森林浴,声音理疗等,植物颜色、味道、大小、声音、药效等是主要应用方式。此外,部分园艺疗法利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来指导景观空间营造和景观元素的动静结合,如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南京锁石生态旅游观光农庄利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和五行相生理论进行景观营造[6]。园区景观设计从植物的形态、色彩、姿态、香味、习性等方面出发,利用了五感(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嗅觉)上美的层次[7],结合传统中医学形成“天人合一”、“身心一体”的整体布局形式,使游客不知不觉中得到精神和身体两个层次的疗养,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

2.1.3保健型园林

程绪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生态园林》中提出的运用阴阳五行建设生态保健型园林[8]给保健型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保健型园林景观整体布局以种植大量保健树种为设计要点,局部景观将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自然、景观、人三者的协调统一,强调园林景观元素、特性等与阴阳五行相互对应,并与人体五脏六腑联系起来,旨在利用具有阴阳五行理论的景观调整人的身心健康,如刘滨谊先生在国外营造的五行花园[9]。该花园基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状态(男,肝气郁接),故以“阴”景观设计为主,在植物种类、植物药效、植物色彩、空间大小、树下阴影等方面考虑阴阳平衡搭配,并辅以五行五脏对应去调整人体机制正常运转,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该花园景观设计将人的活动和周围环境结合考虑,主张“人是花园的一部分,花园和人处于阴阳和谐状态”,人体变化与季节的变化,时辰的变化相互影响相互协调,使其所有都处于同一节律中。

2.2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花园和保健型园林的差异

药用植物园、园艺疗法和保健型园林都是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表现,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各自特点。

2.3应用方式

2.3.1植物的应用

植物色彩:暖色属阳,暗色属阴,根据植物色彩选择合理的五行方位、季节表现;光照与阴影:有光照的地方是阳,有阴影的地方是阴;方位:东、西、中、南、北分别对应不同的色彩、季节,达到五行相生;药用性状:根据使用人群问题症状来选择具有某类药效的植物;群落的搭配:落叶树、阔叶树、阳性树、乔木等属阳;反之属阴;生态习性:耐热、喜光、耐干旱瘠薄等树种属阳,反之属阴;雌雄性质:雄性树种属阳,雌性树种属阴。

2.3.2水体的应用

动静状态:动态水体属阳,静态水体属阴;水池形状:圆形、椭圆形属阳,方形、规则形属阴;上升、下降:上升的水体(如喷泉、涌泉等)属阳,下降的水体(如瀑布、叠泉等)属阴;有无人类活动:可供娱乐的水体属阳,仅供欣赏的水体属阴。

2.3.3建筑小品的应用

颜色:暖色属阳,暗色属阴;体量:体积大的属阳,相对体积小的属阴;方位:安放的位置有东、西、中、南、北之分,对应五行木、金、土、火、水。

2.3.4场所(空间)的应用

开敞、封闭:开敞空间为阳,封闭空间为阴;人类活动:有人类参与的空间为阳,无人类活动的空间为阴;明暗:有光照的空间为阳,无光照的空间为阴;园路铺装: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与铺装材质、色彩等的对应。

3中医理论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中医理论应用领域窄

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多是附属绿地,如医院、疗养院、生态农庄等,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应用范围小。

3.2植物选择匮乏

植物作为园林景观中最主要的元素,其选择和配置时举足轻重的。现阶段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匮乏,我国园林常见植物不少于300种,而目前结合中医理论应用的药用植物、保健型植物却仅有几十种。

3.3相关人才匮乏

由于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特殊性,一般园林景观设计者不能通透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缺少中医药学家、植物学家、心理学家等相关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合作,这对中医理论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4景观元素营造比例不平衡

我国目前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侧重于阴阳五行理论与植物景观结合,忽视了中医理论在其他景观元素的表现和应用,如水体设计、空间营造、建筑小品布局等。

4结语

动物医学论文第5篇

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主要缘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最初的单一研究、精细分析、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学科高度综合、融合的基本态势,既要求在医学理论构成上融合,又要求在诊断治疗技术应用上融合[2]。按照医学发展的要求,将更多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从而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随之变化。因此,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也要适应整个医学专业课程的整体进步。这样,课程改革要求熟悉国内外新科技的动态,不断地掌握新的相关科学技术,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利用双语教学和专业的融合,既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学生查找原文学习资源等实际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几年从事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双语教学经验,浅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教学现状及实现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1.

课程设置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于1986年,由神经工程、医学仪器、物理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向构成。针对自身学科特点,“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体系提出理论联系实践,因此课程学时包括36学时理论课程和18学时实验课程。由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含有较多定理、公式、变换以及算法,因此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必然分配较多学时;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2.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包括教材语言和授课语言两方面。使用原文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原文专业知识的表述。但由于语言等文化差异,全部利用原文教材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合理删减原文教材重组后编写方式较为适宜。专业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授课尚有一定难度。当前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许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留学归国人员具备“外语+专业”的基本条件。这将有利于双语教学,而且也易实现教学相长。

3.

教学方式

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翻译及写作能力。增加师生的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开展小应用讨论,并轮流推选代表发言,鼓励英文口头报告;课下布置相关文献题目,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鼓励用英文撰写报告等方式。

4.

同行学习

双语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外语基础。但是双语教学或偏重英文教学并不容易,因此加强双语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相互学习,进而提高双语专业教师双语教学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理解其他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

5.

动物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动物外科教学;人文第二课堂;建设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14-02

医疗是近年来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医患矛盾也是近年来医生及医科生讨论最多的问题。这些突出的矛盾,造成了近年来医科生生源减少、质量下降及选择做医生的人员减少,进一步导致了优质医疗资源减少,加剧了看病难的问题。在医疗体制问题之外,作为医科生、医生,反思自身,人文关怀的不受重视或缺失也是一种缺憾。

在当前环境下,医院尚不能摆脱盈利性指标的影响,对医生的评价亦以盈利指标衡量。这种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临床上“只看病不看人”的心态和医疗行业中“人文衰微”的现象。而在纷乱的医疗环境中,很多医生小心翼翼、甚至心怀戒备,唯恐惹来麻烦、纠纷。这种态度,越发加重了当前医疗服务行业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作为未来的医生,医科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医疗体制改革和诸多医院冲突现象中,如何坚守自身的“医生精神”,做好医生,贯彻医科生宣言,是困扰很多医科生的问题。同时,建设素质高、技术硬的医疗服务队伍,也急需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文教育研究。笔者尝试配合动物外科教学,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人文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动物外科教学中设立人文教育的建设理论体系

人文,《辞海》中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可以理解为文化现象的总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伦理观,是重视人的本身价值,关心、尊重他人,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主张人人平等、自由的伦理观。周国平指出:“人是最重要的,人是最根本的,把人放在中心,这样的一种思想,就叫人文精神、人文主义”。[1]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的重要体现就是医学人文精神,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2]

动物外科是本科生在理论知识学习阶段最接近临床工作的课程。结合学生初次接触病患(实验犬)、进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应用于其实践中。可以在其接触实际工作初期,建立良好的人文精神意识,并落实到以后的实习和工作中去。

二、人文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确定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人文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人文精神理论、医疗法规教育、医学伦理学、时事讨论、社会实践等5大部分内容。第二课堂形式包括讲座、社会实践、时事讨论及辩论赛等,共10课时,并辅助以学生的课外调研。评价方法为随堂表现、社会实践报告及人文论文,3部分分别打分,总分乘以10%计入动物外科成绩。

2.人文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

讲座外请综合性大学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及本校相关专业教授实施,指定内容、题目自定。

三、开设人文第二课堂的优点、问题及相应对策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之魂。医疗的人文性有着与技术性同等的地位,甚至应高于技术性、指导于技术性。实际上,医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从来就是医学内在的不可分割的两重属性,医学绝非一门完完全全的技术科学。[3]阎光才也指出:“当代技术社会的困境表明,正是传统的人文主义(唯人主义)塑造了现代科学的价值理性与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而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合法性认同危机。因此,在现代性危机四伏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觉——一种人文关怀的反省意识,是时代精神要求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4]医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正式基于这一认识,各方都在积极探讨和发展人文教育,以加强医科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更为全面的优秀医学人才。[5]

笔者通过在动物外科中设立人文第二课堂,将人文教育与学生初次接触病患(实验犬)时产生的各种问题(如缺乏爱伤观念等)有机结合,进一步对临床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初步教育;并将青年学生关注的时事问题带入课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广泛讨论,并加以诱导、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学生讨论、辩论及论文可以看出,学生对医疗人文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人文教育活动,使得学生树立“医生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医疗工作中的一些负面事件,打消了他们今后从事医生工作的“恐惧感”。第二课堂开展期间学生参与热情高、反应积极,同时灵活的组织形式受到了领导和学生的一致肯定,并吸引了很多研究生甚至临床医师前来旁听。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结合动物外科开展人文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由于课程组织形式较多,授课和组织教员的工作量很大,在今后工作中,应对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以便长期的工作开展。此外,单纯结合动物外科教学开展人文教育,时间及作用都有限。如何将人文教育结合医学理论知识教育同步开展,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与通识教育有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国平.医学与人文[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5(1).

[2]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1).

[3]王一方.敬畏生命——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对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动物医学论文第7篇

一、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人类文明出现的最初阶段,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认识水平有限,对生老病死的现象无法找出合理的解释。这个时期的人们将人类的健康、疾病、死亡都看做是受神灵支配的,人对此无能为力,健康是神灵的赐予,疾病与死亡是神灵的惩罚,只有通过对神灵的祈求才能实现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疾病的解释和治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一历史时期医疗活动由神职和巫卜人员兼任,并没有独立的医学行业。

二、朴素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伴随着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神灵迷信的束缚,对自然进行哲学思考,逐渐有了朴素的辩证整体医学观念。这一时期的人们将人类健康疾病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把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健康与疾病,形成了朴素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古代中国的五行、阴阳、精气学说,古代希腊希波克拉底体液说都是在此时期产生,这些学说都是对神灵医学观的否定,哲学思考逐渐代替了神学的解释,哲学家医生代替了神卜人员。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使得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的生老病死无法做出更加科学的解释,但是,它为以后医学走上科学道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

基督教在中世纪迅速发展,为抵抗其它哲学和教派发展,上层传教士汲取希腊哲学中对其有利部分与基督教原有信仰建立成新的教义体系。英、法、意等大学在此期间设置了一系列为神学服务,为神学理论及辩护的学科,所讲授理论称为经院哲学。黑暗的中世纪,自然科学知识被扭曲,成为了神学的附属物,古希腊与古罗马的科学与文明被淹没。这个时期的医学停滞不前,甚至退步。受当时奥古斯丁原罪思想的影响,人们依赖祈祷进行疾病的治疗与健康的保护,带有不切实际色彩的点金术与返老还童灵药盛行,此时的医生为僧侣医生,有限的医学知识沦为了僧侣医学模式的牺牲品。

四、生物医学模式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十五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初是自然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运行理论以及伽利略所领导的实验科学等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科学的进步动摇了宗教神学的自然观。牛顿力学三大定律的提出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综合,形成了用力和机械运动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人们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和疾病,把人体看成是许多零件组成的机器,疾病就是机器出现故障或失灵,可以修补和完善达到健康的目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封建权威和宗教神权的统治被彻底,为科学的进步扫清了障碍,自然科学开始迅猛的发展。近代的实验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近代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生命现象及其变化以及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是建立在对生物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认为疾病从发生、发展、到治疗、预防,都是有生物学因素决定的。每种疾病都有特定的生物或理化因素,会给人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带来形态或化学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这种建立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强调生物科学对医学的作用的医学模式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的生成是因为细胞的病变引起组织结构病变进而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建立在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

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755年,康德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综合当时的天文学、力学成就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恩格斯敏锐地预见到自然科学必然要回归到辩证思维,他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首次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i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指出“系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种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ii这个理论指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应是整体性、系统性把握的,不应将其视为单纯的机械运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同样看到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于197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应替代已经不适应医学发展要求的生物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他指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立足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学科,认识疾病和健康不仅应从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并且必须从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水平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iii。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综合考察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它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机体内外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六、结语

动物医学论文第8篇

随着西方医学的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在社会上、甚至在我们的同仁中不断产生着“中医学科学吗”这样的疑虑,更有甚者用西医学的方法论来解释、验证中医理论。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不科学的东西能经得起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吗?因此,笔者以为对中医学与西方医学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对于我们学习中医学或者西医学理论,使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端正对中医学或西医学的看法、发展中医事业都有着重要意义。

1 中、西医学的含义及由来

1.1中、西医学的含义

中医学即中国的传统医学,这是因为它是中国的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是与现代医学相对而言的。所谓传统医学是指:“在现代医学传播和发展以前就已经存在几百年的有生命力的医疗实践,而且至今在应用(《WHO第八次工作纲要》)”。中医学是世界传统医学中理论最完整、经验最丰富的传统医学,包括汉医、蒙医、维吾尔族医、藏医,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医等。西医学即西方医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它运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病因的致病作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增强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为目的一门科学。

严格说来,医学只有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之分。现代医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产物,现代医学是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西方医学又是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2中、西医学之说的由来

几百年前,在我国是没有中医学与西医学之说的。其说是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而逐渐形成的。西医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时代,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对中国医学影响并不大。直到19世纪,伴随着传教士的来华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的入侵,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日益广泛的传播:由沿海向内地、由开办诊所到建立医院、由办学校到吸引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100多年,在我国形成了中医、西医并存的局面。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中医、西医之称。清初学者戴震曾主张将中西知识结合起来,他曾说“存古法以溯其源,秉新制以究其变”使“中西两面法权衡归一”。至清末唐容川等人提出系统的中西医学汇通之论,民国初年以降通派大兴于世。20世纪50年代,由于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于是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说法。在中国,人民习惯将医学划分为中医、西医。并理解为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这种划分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一些混乱,也导致了中医与西医之间的某些对立情绪。因此,一些人用西医学的方法论研究、验证中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否也就不足为奇了。

2 中医、西医学的相同点

总的来讲,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的范畴,作为医学两者都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和提高劳动者知识的实践活动。其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的对象相同

中、西医学都面对的是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的人,是研究如何维护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与治疗疾病使人康复。从这一角度来讲,中、西医学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因此都能对人体的生命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解释。

2.2认识疾病的角度相同

两者都是从疾病的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如对咳嗽的认识,中医多认为由于外邪侵肺,导致肺气不畅而上逆而引起,而西医多认为是多种外源性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使人的机体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从“咳嗽”这一现象而探求疾病本质,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法而治愈疾病。

2.3产生的基础相同

事实表明,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医学是在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一无穷循环的过程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则是通过实验―理论―实验的无穷循环的过程。换而言之,两者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活动,再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形成新的、正确的理论。

2.4治疗疾病的目的相同

中、西医学不仅在研究对象、认识角度和产生的基础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二者在治疗疾病的目的上也都是为了起到控制人体如对患者“细菌性痢疾”(下痢脓血、红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等)的治疗,西医可用黄连素、四环素、痢特灵等药物进行治疗;中医可用针灸治疗,即用针刺人体的某些穴位,使人体抵抗能力(吞细胞的活性)增强,并配以“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从而达到痢止的目的。

综上所述,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都把行医防病作为神圣的事业,在诊治疗程上都是先诊断、后治疗,在治疗上多以药物为核心而治疗疾病。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实践检验,两者都是科学。

3 中、西医学的主要区别

3.1产生的时代不同

中、西医学两种医学理论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产物。中医学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产生于先秦时代,一般认为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至三国时期。西医学以古希腊、罗马医学为基础,产生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和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并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大致经历了希腊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发展的阶段。

3.2 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与西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产生的,是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来反映医学对象的。西方文化的基石是原子论。它认为世界的事物是可以分解、分离后,单独进研究的。而中医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基本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认为世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导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医学是为科学文化形式表达和反映医学对象的:诸如 细胞、细菌、病毒、器官、组织、免疫、神经传导、能量代谢等等,都是纯粹反映自然及其规律的科学文化形式,很少有民族区域人文色彩。这样的文化形式超越了民族区域的限限制,是任何人都无法不承认和无法不相信的。而中医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特定的人文背景,注重自然、环境、人体、心理诸要素的综合作用,注重调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和整体效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统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如反映脏腑关系的十二官;反映药物类别的上、中、三品和寒热温凉四性;反映治疗原则的提壶揭盖、逆流挽舟、培土生金、水火相济等等无不是中国文化特殊的概念和范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医之间在理论上还不能沟通,其差别无法弥补的原因所在。因此,在讨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时,往往有许多论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难以理解,而从人文的角度思考则又容易理解。诚然,人文科学本身具有的间接性和模糊性不是现化实验可以直接验证的,但无庸置疑的是,中、西医有着异曲同工的效应。现在,很少有人用中医理论来解释、验证西医,那么为什么又要用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和验证中医呢?我以为面对共同的医学难题应互相取长补短,把精力用在发挥各自的特长上。

3.3 对人体研究的方法不同

由于中、西医产生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对人体的研究方法有异。从总体上说,中医主要是采取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以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是整体系统论为基础的;西医学则是以元素分析的方法,利用精巧的解剖技术、高倍显微镜观察和精密的化学分析,以人体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的。如:西医把人体的神经系看成是人体中最主要的控制系统,虽然后来有所变化,把神经系统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植物(自主)神经系统。近来又提出神经体液调节系统;而中医则根据天人合一的原理,观察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的现象,对人体提出“肾水蒸腾,心火下降”,人体的运动是“水火相济,心肾相交”,是一个自成的完整系统,并没有一个优先的控制系统来调节人体的运动。笔者认为,作为现代医学的西医学只要向前走一步,也会形成中医的这种对人体认识,因为其提出了人体分为9大系统,而这些系统又是相互联系的。按照现代系统科学的协同论,在众多的相互影响的系统由必然存在一运行同期最慢的基本运动系统。这就是支配原理,它支配着其他系统的运动。而中医则抓住了这升降浮沉(阴阳的、气血的、脏腑的、经络的)基本运动系统来进行理论论述的。

3.4 临床诊治疾病的角度不同

由于中、西医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中医学采用的是综合、归纳的方法和运动辩证逻辑;西医学则是采用分析、演绎的方法和运动形式逻辑)。因此,中医学重视人体正气(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个体特异性和因时因地之差,多从病理反推生理,其诊治疾病的单元是一定时限内疾病功能状态的“证”,即“审证求因”,从病证出发寻找病因,从结果追溯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顾及致病因素的物质实体本身如何,而是着眼于病因对人体整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整体反映上认识病因。因此,如果人体无偏盛偏衰,无太过不及则为健康之“平人”;西医则从群体研究资料入手,诊治单元是从疾病的共同规律和以生理学为标准、以病理学为依据,按时间流程认识“病”,主要借助于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方法,着眼于寻找致病的物质实体―细菌、病毒、结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水盐代谢、细胞变异、神经体液等。研究各种有损机体的物质因素,直接研究它们的属性、生活史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作用,然后找出消除它们的措施。再者,西医在诊断疾病时,并不是医者直接从患者身上得出诊断,而是在医者与患者之间有一个中介系统,如X线、CT、磁共振。又比如各种系统检查,以及更为先进的生物基因实验检查等,中介一旦建立后,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同时,中介也是技术外化过程中形成的客体系统,它是诊断系统由技术内化的过程形成,就是说这个诊断依靠的是主体(医者)的把握力,是心的感悟和顿悟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特别强调“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而西医则重视病因治疗,致力于寻找针对病因的特效药,如抗菌、抗肿瘤之类的药物。

3.5 对药物的认识和使用不同

由于中医学与西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因此,对药物的认识和在使用上亦迥然有异。例如,对出现感冒症状(咳嗽、咯痰、发热)的患者在给予解热剂、止咳药,以及必要时投以抗生素进行治疗时,不太考虑此时患者全身如胖瘦、强壮虚弱等体质的情况。实际上,是针对感冒这一病状进行治疗的。与此相反,中医治疗同样的感冒症状,对身体强壮(阳证)和身体瘦弱(虚证)的治疗用药选取的方剂和药物是不一样的,前者多用葛根汤,后者多用真武汤,这叫随证疗法。总之,西医学主要用单体化学药物与生物制剂,中医主用复方。西医学也有复方,其复方主要用于药物的协同作用或用以消减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的复方却有着多方面的用意(减轻某药的毒性或增强某味药的作用,或加强全方的作用等)。

4 中、西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偏于整体看问题,后者则偏于局部的分析方法看问题。因此,二者都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4.1中医学方面

(1)直观性:中医学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尤其是受孕育中医学的我国古代科学的这一母体的影响,也存在着学科分化的不足,在深入、精细、量化等方面存在问题,难以找到明确的二级学科的边缘、界线及学科前沿。另外,从方法论上讲,哲学层次、亚哲学层次的方法代替不了医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特殊方法,它只能通过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抽象、假设、模型等起作用。还应该看到,中医学在目前的自身学科的学术标准的基础性内涵建设方面还处于滞后状态。

(2)相素性:由于中医重视人的无形的关系本体,而相对轻视了实体本体的研究,故而不可能再建立另一套分析、实验的研究方法。也正是由于中医一开始就视人为天人合一的复合系统,很难将人体作为简单、线性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故而没有走西方对抗医学之路,去着力发展外科手术,合成药物疗法。在近代西医学的竞争中,中医长期处于受排挤、歧视和被改造的地位,中西医学理论上的差异便是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百年衰落的根本原因。

(3)猜测性:中医将哲学引入其中,丰富了中医说理的表达,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心主神明等,但也把哲学的概念引入了中医的内容,使中医学的某些内容的理解出现了不同说法,产生了歧义性和由于中医学对人体的细节方面了解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许多方面带有一定的猜测性。

4.2西医学方面

(1)不能完整反映活的人体:由于西医对人体各部分、各个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传统方法不能完整地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如:西医将人体分为9大系统,然后对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这种按系统分别研究的方法近来也遇到巨大的困难。如内分泌系统,原来认为内分泌素是由内分泌腺体如垂体、性腺、肾上腺、甲状腺等分泌,现是发现心、肝、脾、肺、肾皆可分泌内分泌素,甚至连血管也分泌内分泌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研究人体西医学自身受到很大冲击。中医则不然,在心、肾的升降运动上还必须有肝主疏泄、肺主肃降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升降浮沉的基本运动,这种协同运动还必须有“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的能量供给才能形成稳定的运行系统。

(2)解剖破坏了人体内在的特殊联系:人体毕竟不仅仅是一部要拆卸、可安装、可还原的机器,人是一个活生生的活动着的生物体。人至少具备以下5种不同的属性:自然属性的人、社会属性的人、精神心理属性的人、信息属性的人和组织结构(包括器官、细胞、分子)属性的人。因此,单纯针对人的组织和结构属性进行研究,破坏了人体与局部的、内在的特殊的(目前发现或没有被发现的)联系,妨碍了对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探讨;在实施防病治病时,不能足以使生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状态,这一见解已逐渐为现代人类所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