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动物园教案

动物园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6 18:22:19

动物园教案

动物园教案第1篇

[关键词]高校人物档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

当代社会把档案信息称为“原生态”信息。所谓原生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始记录。也就是说,档案信息的原生性、真实性、稳定性,是其他“派生性”信息资源不可比拟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档案信息是其它信息之源。

1 高校人物档案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个人从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属国家档案之列,这是建立人物档案的法律依据。高校人物档案的建档对象包括学识渊博、成果丰硕的专家、教授、校级领导;成绩显著、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著名的校友和具有代表性校园人物。人物档案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折射出大学的校本文化。

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是高校人物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载体。大师、名师是高校人物档案的重点,是一所大学的品牌与灵魂。他们的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而且铸就了大学精神。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现代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体现了大学与人物的关系。

高校人物档案具有五大特点:(1)真实性。高校人物档案是高校各项活动的真实纪录,具有自然生成的特点。(2)教育性。每所高校的人物档案都记录了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和业绩,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层面的活动,是思想、文化、科技等教育的良好资源。(3)知识性。高校是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人物档案是这种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4)文化性。大学校园是人类文化传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先进的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往往都是在校园中产生、传播与发展,大学文化就是通过高校档案传承而沿袭下来。(五)社会性。高校人物档案是人物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不仅应用于校园内,也应用于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它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2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内外应用情况

2.1 高校人物档案建设的现状

高校对校园历史人物的育人功能没有充分重视,没有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高校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人物档案和校史馆的不是很多,这部分校本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当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教育资源未能很好地整合,信息资源的共享率大打折扣。“唤醒”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2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未纳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

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但总体而言,《纲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尤其在贴进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等方面的问题仍较突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不敢作为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只注重讲授理论,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没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忽视了对本校的人物档案做认真的了解,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经常是“十年一贯制”,案例陈旧,使学生产生“吃剩饭”、“喝剩汤”的感觉,降低了《纲要》课程的教学实效。

2.3 高校人物档案和档案馆没有被作为教学实践的资源和基地进行建设

一直以来,《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与形式单一,同时受到安全、经费和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不多,是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薄弱的环节,是困扰《纲要》课实践性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高校没有把档案馆建设为《纲要》课教学的第二课堂,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校本资源却躺在深闺无人识。高校人物档案所内含的思想、文化、科技、教育资源,是档案宝库中的瑰宝,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等待着我们将其展示出来,供后人学习和借鉴。

2.4 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发挥主力军作用

校园网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建校时间、学科专业、重大成果三个方面。校园文化是《纲要》课教学第三课堂,由于人物档案建设的欠缺,造成档案文化的缺失,因而对校园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了解偏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理解。

3 促进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内外应用的对策

《纲要》课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掌握思想政治领域的普遍原理,培养他们的思想政治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具体思想政治问题的方式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将认识、认知积累内化为稳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并外化为做人做事的行为。课程建设离不开教学资源建设,高校人物档案是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纲要》课的教学活动将会生动和丰富多彩。

3.1 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工作肩负着资政育人、传承文化的特殊使命。高校档案部门要大力开展人物档案资源建设,主动开展人物档案编研工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之中。高校之间要开展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资源共享的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各高校档案信息共享,使得各自单一的“信息孤岛”连通起来,让优秀的教育文化流动起来。最终实现资源规模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模式。2005年12月上海市高校档案学会建立的上海高校档案信息网设立了人物档案、珍档集锦、学术前沿、网上展览、国际瞭望等栏目,是上海市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范本。

3.2 强化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建设的逐步完善,不断地参与到高校《纲要》课堂教学的应用中,高校人物档案资源作为高校的校本资源,更应是《纲要》课教学资源的源泉。

目前高校的《纲要》课都采用了教育部推荐的教材,这些教材体现了教育部社政司颁布的《纲要》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其内容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把那些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全面、准确、简练、清楚地展现出来。至于那些案例问题,应留给任课教师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况且,教材也给任课教师留下了较大讲授和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更新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围绕着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进行创新。针对大学生在认知方式上偏重于直观化,喜欢形式多样的特点,要采取针对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授课。《纲要》主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涉及相对较少,应该添加这方面内容。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讲一些本校的人物故事和史志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纲要》课的“一条主线”、“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动人心魄,高校人物档案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纲要》课既是政治课,又是历史课,要寓教于史,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的还不是教学手段和形式,而是教师能否还原历史教学的故事特征,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教学方法得当,肯定是会受学生欢迎的。把教学内容同现实生活中大量的、活生生的新鲜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大量的有血有肉的东西,从而加深对《纲要》课理论的理解。

3.3 加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在《纲要》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因此,要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知晓乡情、民情、社情、国情,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思考和研究,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增强课程的时代感、贴近感,而且也增强了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它可以使《纲要》课教学从一味地“说教”转变到不仅会“说”,而且会“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纲要》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主题。《纲要》教育使用高校人物档案资源是与时俱进地把握思想教育的历史文化,鲜明体现了思想教育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校史人物背后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用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青年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史实启迪青年学生,让一张张照片、一份份文献、一件件实物背后的故事“鲜活”起来,形象直观地展示大学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实践表明,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历史、先贤的风范品质、教师的科学思想、学长的科学探索等参观学习要比课堂教育所受感染来得更直观、更强烈。因此,档案馆是《纲要》课程的第二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破解《纲要》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经费问题和组织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难题。

3.4 增强高校人物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育人。生活在校园之中的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习惯、信念,从而带上特定的校园文化烙印,所以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课堂。校园历史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资源。通过对高校人物档案的信任度的调查显示,98%的学生选择了信任,充分体现了学生对高校人物档案的接受程度,为人物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1利用高校人物档案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信念育人”的校园文化。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校人物档案的原生性、真实性、生动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组织学生到档案馆探寻本校发展历史及人物生平的原汁原味的信息,用档案馆藏中学校悠久办学历史、民族危亡时刻仁人志士英勇壮举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术思想、育人风格和卓越成果,生动直观的史料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他们受到熏陶和鼓舞,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高校档案馆还要积极利用人物档案史料,进行一些专题开发,如名师专题、校史专题、校风专题、知名校友专题、学生科研与创新成果专题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拍摄电视片、编辑出版画册或论著,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辅助教材。高校档案馆还可以利用馆藏档案开辟陈列室或校史馆,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3.4.2 利用高校人物档案中蕴藏的丰富历史资源,创造“校史育人”的校园文化。校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史文化是指学校在办学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让每一位走进高校的大学生,能以进入这所学校为荣,并让学校将来以自己为荣,就必须让学生将自己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共鸣。向学生讲述校史人物,以先辈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爱国爱校教育和对学生的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并贯穿到整个育人过程之中,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永恒的主题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所有这些,都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史育人”工作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弘扬传统,让学生知校、爱校、兴校。

3.4.3 高校人物档案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精神育人”的家园。人物档案记录了建档人物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高尚精神;立足本职、淡泊名利、安贫乐教、献身教育的崇高价值取向;诲人不倦、辛勤耕耘、严谨治学的优秀品格,激励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把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眼下脚踏实地的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心理素质、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3.4.4高校的知名人士是大学生成才的导师和崇拜的楷模,形成“偶像育人”的校园文化。许多大学生渴望成才,有着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他们尚未确立或尚未巩固地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为谁成才,成什么样的才,怎样成才等基本问题存在着许多模糊的认识。而人物档案展示出的建档人物成长历程能为他们选定正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向导,对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进行自我实现的引导,有利于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在青少年时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各种榜样的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事业的引路人和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动力。事实表明,运用人物档案,采用生动而形象的方式进行“傍样”教育,对于学生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纲要》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做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纲要》课目前既遭遇挑战,亦面临机遇。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以创新为名,抛弃好的传统,而应该在固守已有的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大胆创新。要重视和改进教育方法, 丰富教育载体, 优化教育的文化氛围。围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将高校人物档案转化为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的广度、深度、新鲜度和可信度。

参考文献:

动物园教案第2篇

结束日期:2017-11-25

会展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馆)

承办单位:北京合众会展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同源有限公司

会展类型:教育/培训/艺术

国家/城市:北京

参展范围

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3D打印笔、3D打印实验室建设、3D打印课程、3D打印教育解决方案、3D打印服务平台、教育机器人、机器人教育课程、AR\VR教育解决方案、STEM教育教育解决方案、各类创客教育内容提供商解决方案等;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仪器及成套设备、物联网教学设备及实验室、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及虚拟仿真系统、无线感应技术及设备、智能教具、印刷及复印设备、实训设备;职业学校自制教具、教学方案及成果等

互动教学及智慧教育:三通两平台、家校通、智慧教育相关解决方案、云教室、云桌面、录播系统、翻转课堂、电子白板、液晶白板、电子书包、LED大屏幕、触摸一体机、高拍仪、视频展台、高清电视、实物提示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讲台、音频收录机、一体化切换台、教育电子产品、音视频解决方案等其他现代化教育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线教育应用及服务:在线教育机构及平台、移动教育APP、K12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教育录播及直播系统、在线互动平台、在线培训系统、在线考试及智能阅卷系统、在线支付技术服务商、多媒体计算机、视频会议系统、视/音频处理、中控系统、教育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应用及服务、课程软件光盘、计算机会议系统及网络电视、语音识别系统、数据处理终端、各类编程开发及应用软件、内容提供商(课件资源、流媒体、阅读、动漫、游戏、音乐)等;

动物园教案第3篇

【关键词】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客观、真实的记录了高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为高校的进步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各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能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每一位高校档案工作者所面临最紧要的问题。科学认识高校档案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涵义

高校档案是高校校建设和发展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客观、真实的记录了高校建设的创业史,再现了学校发展的全部历程和精神风貌,是高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真实性、凭证性、查考性和备忘性的特征,又蕴涵记忆和延续高校自然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作用。高校档案不仅是高校校史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高校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档案蕴涵着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重要活动。高校档案真实地记载了高校光荣的历史和创业史,再现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和全貌,它是高校文化的积淀,是珍贵的文化财富,是高校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对总结、探索和改革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的一种体现,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更新自己。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校园文化的内涵更为宽泛,其独有的时代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开放性特征,确立了其在高校育人中的特殊地位。大学校园文化一般由三方面组成: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文化信息的物质设施和物质环境,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它包括校园内可见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和行为规范等。三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办学理念等得到共同认可的一种群体意识。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密不可分

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二者关系密不可分。高校档案和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两者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校园为基础,以传播科学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宗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档案也是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真实性、客观性、直观性、社会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吸引力和有效形式的载体。高校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最有效途径。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育人是高校的中心任务,高校的一切育人活动都必须围绕培养适应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目标而进行。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利用好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认识档案与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认识,重视相关工作,充分挖掘和发挥档案文化和教育作用,提升档案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的有力支撑。

(1)高校档案是良好的德育教材和生动的育人资源。

高校档案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史,校史是高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学校创建、发展、变迁,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利用各种各种的宣传活动和校史学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营造优良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以校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作文大赛,在学生中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校史讲解工作。在不同时期举行校史图片展、校史影视展,开展校史文化宣传周、校史刊物征文等。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校史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学校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学校一代代耕耘者,一步步由艰苦创业走向辉煌的历程。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的育人途径。通过优化人文环境,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学生从中得到美好的享受和陶冶,得到人生和智慧的启迪,不断完善品格。通过组织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各种平台,使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增强自信,不但满足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毕业生来说,也是他们得到锻炼,提高个人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着力加强档案工作,丰富馆藏档案资源

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增强档案意识,做好档案工作。要真实地、客观地、准确地、及时地记录下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重视档案工作,提升档案品位。经常组织档案人员参加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档案研编和校史研究工作,通过研编,不断挖掘档案资源。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通过网络、媒体、报告、展览等方式开展以档案内容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体现档案的时代精神、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大力弘扬校园文化。

2、着力加强特色档案建设,适应校园文化网络化发展

动物园教案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实践教学;小花园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the features of comprehension and strong cross-cutting.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 approach is the pursuit of each landscape educat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mall garden competition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discussing import values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interpreting excellent competition cases to explore effective ways of practicing, hop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approach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Value import;Professional practice;Small Garde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4C18)、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苏北地区乡村景观特征与微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风景园林教学价值导入与专业实践

风景园林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一套完整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应该包含价值观的建立、方法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1]。

园林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目前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园林设计教学不仅是教授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价值导入,风景园林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吸收历史经验、尊重自然、承担社会责任、表达文化、实现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学生只有建立正确的风景园林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设计思维模式,才能从被动的模仿设计转向自觉的探索与实践。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教学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设计是否可以落实是检验设计价值大小的一个标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中国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才能将书本和课堂所学的知识发挥和巩固,然而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在设计与工程两方面的学习中,学生存在一些普遍困境和误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认为方案构思就是图纸上的平面构成或者形态表达,欠缺对场地现状的考量。二是认为自然生态理念就是“一些生态词语和一张种植平面图”。生态观念是园林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内容。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设计时将生态观念实践到园林基础之中,而不是把种植物当做体现生态设计的唯一方式。三是大多数学生的方案设计缺少“工程技术概念”[2],方案设计与工程建设脱节。拥有尺寸、尺度、构造、材料的实体感受与方案设计之间的转换意识和专业辨识能力是一个合格的风景园林师所应具备的能力。

上述问题体现了当下风景园林教育中的两个缺失,一是未能给学生建立完善的园林价值观使设计拥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缺乏给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学生在校阶段无法对施工形成完整正确的认知。南京林业大学“小花园”竞赛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发展,在这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小花园”竞赛简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自2007年开办以来作为一个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的项目而广受欢迎,成为学院传统的教学实践竞赛项目。活动多年的举办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与经验,为探讨园林实践与建造教学提供了可靠案例。笔者集中收集了近几年的小花园竞赛资料,为寻找近年来“小花园”竞赛发展的历史脉络,找寻其继承发展的关系,笔者整理了近四年的竞赛概况,列出表1:

从表1中可以归纳分析出以下几条信息:

1.历年竞赛主题所提出的“自然”、“花”等关键字表达生态的价值观,“诗意”、“东方”等体现学习历史、表达文化的价值观。通过主题表达的形式输出价值导向,学生们在解读主题、表达主题时自然就将价值观带入作品之中,例如图1、图2均为“花?径”主题下的作品,前者从自然角度考虑,将花与径巧妙结合,生动有趣;后者则从人生哲理角度理解,把径与花想象为人生道路与境遇;

2.今年的小花园竞赛从往年历来的秋季开赛改为春季开赛,结合主题分析,春季植物花材等更为丰富,有利于营建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小花园,增加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是对园林四季造景的积极探索;

3.历年竞赛场地大小均为南林大景园内面积仅4.5m2的矩形场地,设计及营建总人数4人以内,突出了小花园竞赛的“小”字,较小的场地考验学生对尺度的把握和对设计细节的考量。从施工考虑,小场地适合没有经验的学生进行施工,不过更具挑战性,十分考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今年小花园营建施工的时长比往年缩短了一半多,施工难度大大增加,表现出竞赛经过多年发展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自信和不断挑战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工期的缩短使得学生必须制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优化施工模式,鼓励学生在施工工艺中尝试创新;

5.历年的竞赛营建经费都不高,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寻找可循环再利用的废弃材料,实践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实践平台随着行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这种与时俱进的改变大大提高了本竞赛活动的实践价值,也能始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共同创造最佳的实践效果。

三、“小花园”竞赛过程

(一)方案设计――价值导入

竞赛前期通过方案遴选来确定投入建造的设计方案,在方案层面综合考量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包括对主题理念的理解、场地尺度的把控、设计元素的使用、植物配置设计等。

1.主题的解读是整个作品设计思想表达的核心。主办方希望通过主题传递出的信息、价值观,参赛者接收到的越多则越能进行完整的表达。以2016年竞赛主题“花?径”为例,一等奖获奖作品《寻芳九曲》(图3)对主题的解读是:回归“径”的本意――狭长的道路,陡曲的山路,野径生花,寻芳九曲,唤起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鼓励人们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之趣。此方案将主题解读到位,将两种元素合理地结合,又体现自然生态寓意。

2.设计尺度的把握是较大的考验。尺度背后隐藏的是设计美学、人体科学、心理感受、社会习俗、现实逻辑等等许多方面。合宜的尺度把握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反映,尺度感的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小花园场地很小(仅2.5m*1.8m),对尺度的要求更集中于设计美学、现实逻辑等方面,即使如此,对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他们要使用精简的元素来表达完整的设计方案。2014年一等奖获奖作品《风雨声声》(图4)用几块青砖垒出别致错落的院墙和一口古井,墙与井的尺度大小、空间位置布置的十分和谐,虽在方寸之间,却在各元素的相互呼应之下使园林“以小见大”了。

3.设计元素的应用是设计者的巧思。地形、水系、道路、建筑、植物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素,在小场地中合理组织这些元素或做出必要的取舍是相比面对大场地时更突出的问题。2014年二等奖获奖作品《境心》(图5)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显得较为纯熟,作品借鉴枯山水的形式,在两处堆高的地形之间铺以白砂,白砂兼具了道路和水体两个元素。

4.植物的合理配置是小花园的点睛之笔。以《风雨声声》为例,青砖堆筑的古井之中,栽植一株铜钱草,砖缝布置一些苔藓,经过这样看似简单的植物配置之后,井的生命力与意境立刻突显(图6)。

5.生态设计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源。生态、低碳、可持续等理念应始终贯穿设计至施工的方方面面,一座生态的园林是“活”的园林,能焕发生命活力。生态优先理念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整体可持续发展[3],将这一理念落实到设计之中是每个园林设计师的义务和责任。实现生态园林的粗放式管理,对降低养护管理消耗也有重要意义。

(二)施工营建――专业实践

工程与技术涉及地形、水体、道路、种植、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方面,是风景园林实践的基础,也是风景园林师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光从书本和课堂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断的现场观察和营造的实践来积累。

1.实际营造园林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也是对图纸设计的重要反馈。《风雨声声》方案中流水的视觉流动性、水声与竹篱上的铃铛的听觉体验绝非通过纸上方案可以获得。2015年一等奖获奖作品《禅茶一味》方案留白营造的禅思冥想的空间、主体竹构内LED光源营造明月照竹林的意境也需要建造之后才得以体会。实践使得设计师有了重新审视设计的机会,在这些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园林的设计将愈发贴近生活,打动人心。

2.正如建筑模型的制作之于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园林模型的建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设计所要表达的效果。《寻芳九曲》方案受垂直村落启发,考虑在土地面积稀缺的情况下,将道路立体化,并通过高差变化营造山路九曲的效果。三维空间中丰富的高度及位置变化通过营建轻松地表达出来,再选用不同高度不同生态位的植物配合立体道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景致丰富有趣。

3.施工的过程往往能使同学们对设计产生新的认知。施工中最先开展的是地形骨架的梳理,而其设计中对应的竖向设计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却容易被同学们忽视而不被优先考虑。这种认知必须在施工之后才能得到,设计与施工的的交错互动是图纸与土地的交流,对于学生今后的设计有积极的作用。

4.施工营建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过程。 2016年小花园的建造时间一反常规,由原本的半个月施工时间缩短为七天,虽说有往年经验的支撑,但对于同学们尤其是初次参加活动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参加营建的十四个小组最终都顺利完工,活动中新老参赛者表现出的传承互助精神也是小花园作为一个传统竞赛项目的宝贵财富。

值得高兴的是,小花园竞赛一直以来在价值导入和专业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笔者通过对2015年竞赛一等奖作品的分析来作为实际案例解读,如表2:

结语

小花园竞赛坚持年年开展的目的便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园林人才。2016年3月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小花园设计与营建竞赛顺利闭幕,经历了十年的不断开展,小花园竞赛已成为园林院一项引以为傲的传统活动,被打造成为一个教学品牌项目,不仅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更引来外界专家媒体等的关注报道。这个实践的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希望其能为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贡献一份力量,为其他园林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一个参考,也期待活动自身能多加吸取各方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通,林箐.风景园林教学中价值观的建立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心灵的花园”项目为例[J].中国园林,2013(7):102.

动物园教案第5篇

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实践型人才,学生将来直接面对生产与服务,这样培养的重点就应该集中在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上.高职院校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扎实地学习园林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从而具备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很快地投入到园林绿化等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够为优秀的技能锦上添花.

2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体系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园林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园林建筑、园林绘画、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植物育种学等.从上述所列课程不难发现,目前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传统,虽然课程内容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但是从学生的培养方向以及社会的需求来看,这些课程的设置以较为基础的园林植物栽培和简单的园林设计为主,理论性特别强而且重合率较大,与岗位需求对接不是很顺畅,这样就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在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课与文化课、实践课等都是进行分段排列的,各课程之间相互独立而且缺乏沟通,并未形成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

2.2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如今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主要是灌输型的,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老师利用幻灯片的形式把知识一五一十地讲给学生,虽然这样能够将课程知识较为系统地讲授给学生,但是学生主要停留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而且这种枯燥的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如今的园林行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但上述这种以老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实际动手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园林工艺人才.

2.3教学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课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学校以实践条件不允许为理由,比如:因设备数量质量问题、校内外实践场所不充足等压缩实践学习时间,只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解.这说明如今学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即: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就会有所欠缺,不能迅速适应工作.

3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规划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3.1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

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的重点是整合课程,具体的方案设计是:第一,就课程内容的设置来说,首先对学生做一个关于所学课程内容以及课程重复度的调查;其次,将调查的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做一个书目的整理;最后,将重复或者类似的课程进行整合,整合的原则要遵循减少基础课的重复度以及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比如,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课程进行整合,合并成植物与植物生理学,除了保留部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有用的基础知识外,不再详细地介绍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实践性人才而非研究性人才,没有必要深入研究植物的一些特性.第二,就课程开设的时间来说,首先,要对各个课程之间逻辑上的联系梳理清楚;其次,根据梳理的逻辑关系再结合课程的时间安排科学地确定每个学期应该学习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要遵循递进的原则.比如,在制定专业的设计课程中,先学习制图、再学习初步的设计,最后学习整体的园林规划,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很清楚地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逻辑思维.

3.2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方案

如今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还延续着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创新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具体的设计方案,依次在以下2个方面进行:首先,方案设计的目标应该是将传统的老师讲述、实际案例教学、实地操作教学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能够使同学们通过实地操作与实际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方案设计的内容是:第一,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老师创新多种课程呈现方式,比如让学生独立完成课程的讲解内容;第二,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第三,在课堂学习之余要抽出适当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地实习.

3.3加强教学实践的设计方案

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与高职院校中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背离.这就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围绕将教学实践与传统的理论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一目标展开.具体的方案设计应该是: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比例以及上课的时间安排;其次,需要做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让学生能够找到企业去进行实地操作;最后,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反馈与考核.以上是对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设计的整体框架式的理论分析,下面就对每一部分的方案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方案的设计能够得到切实的实施.

4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实施

4.1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在构建课程体系方面,应按照园林工程技术的岗位核心能力需求,做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工程、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突出“教学做”的一体化,编辑与本地园林行业生产相适应的系列教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4.1.1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分析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以此作为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突出“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目的”的课程教学任务,重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在科学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程结构,并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如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气象等课程整合为“植物生长与环境”,将园林制图与园林CAD整合成“园林工程制图”等,使相关的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同时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经济管理等专业拓展课程,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就业的范围.

4.2.2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改革目标,组织编写园林花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制图、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一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材,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适应园林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4.2.3教学内容

将园林植物生产管理和种植设计与施工过程,融入行业相关标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将与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同职业资格培训考核内容专业相结合,同时采用操作过程考核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判定课程成绩.

4.2.4教学方法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具体包括立体化教学法、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案例教学法、现场体验式教学法、互动教学等等.采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兴趣小组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生产实习相结合、顶岗实习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等方式,真正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4.2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通过校企共建、引企入校、校办企业等多种形式,深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功能,努力搭建起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平台.

4.2.1校企合作办学

为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与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此,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开发教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承担教科研项目,同时,可以采取学校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等措施.

4.2.2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

为了锻炼学生职业综合技能、帮助其体验企业工作环境以及熟悉园林施工流程,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根据园林工程施工的阶段性、工程项目的变动性等特点,结合企业工程施工任务,安排二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定不同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和考核.对于三年级学生,更要做好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者的有机结合.

4.3专兼结合,建设和完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打造“专家级”师资队伍,树立校内专业骨干教师的行业影响力,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培训,建设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师资队伍.

4.3.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

通过赴相关高校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具备园林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管理能力,熟悉园林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指导本专业整体建设规划的专业带头人.通过专业课程进修、赴国外进修、到企业蹲点、主持科研项目等途径,培养专业实践技能强、基础知识扎实、善于组织控制教学过程、起示范表率作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

4.3.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培养全职老师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从园林企业或者校外实习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的第二导师,从而让他们有效地指导校内外基地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配套地建立起一套兼职教师培训、管理和考核办法.

4.3.3“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

动物园教案第6篇

关键词:高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相关课程的教学成果直接影响到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工作的能力,而目前国内很多开设园林技术专业的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均滞后于社会对该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需求。笔者在借鉴相关院校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体系和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

课程的地位、作用及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的出台,各地争相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农村生活城镇化、城镇生活园林化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现实,园林绿化事业蒸蒸日上,社会对高素质园林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十分迫切。

园林技术专业主要涵盖四个职业岗位群,分别是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园林植物养护和园林植物生产经营。在这四个岗位群中,园林植物保护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如果没有植物保护介入,在园林设计中就可能忽略植物的生理特性,在设计中误用植物,在园林绿化施工中就会有劣质的虫源木、病源木混入,由此将对绿地环境和植物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两个从业岗位中,只有全面领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才能使园林绿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后两个岗位中,植物保护技术则是核心的职业技能,技能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应覆盖园林绿化的全过程。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季节性、地域性强的特点。本课程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园林植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必需的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上,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能够对病虫草害进行调查和预测预报,能够依据调查和鉴定的结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能够合理运用药剂和器械实施防治,能够分析防治效果并总结经验。在职业素养上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和安全生产意识。

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在与行业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对职业岗位和生产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与设计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课程。

课程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为本位,围绕基本能力确定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依据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理论知识贯穿到技能中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生产过程安排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种类繁多,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园林植物种类发生及为害的情况不同,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也各有差异,需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本地典型病虫草害的识别鉴定、调查预测、防治实践及总结,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病虫草害田间识别和室内鉴定、病虫草害调查和预测预报、防治方案制定与实施、药剂和器械运用等4个教学项目、24个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详见表1。

由表1可知,课程教学内容不以任务罗列次序为顺序,而是以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草害为主线确定顺序,教学任务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安排的。

以库尔勒市为例,2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对食叶害虫春尺蠖各虫态观察和防治的有利时期,在这期间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1,项目2之任务1,项目3之任务1,项目4之任务1和5。4月下旬至5月中、下旬是吸汁害虫枣球蜡蚧观察防治的最佳时机,这一阶段将依次实施项目1之任务2,项目2之任务2,项目3之任务2。

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都要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和药械等农药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技能,这些重复并不是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呈阶梯式的递进,由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容量在逐步增加,技能在逐渐娴熟,观察问题更加敏锐,分析问题更有针对性,综合防治效果也日趋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应用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实现与工作岗位对接。因此,改革后的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反思总结、评价反馈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分六个阶段进行: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界限,以真实工作情境中典型的职业生产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学习目标紧紧围绕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使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技能训练之中,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在空间上的结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实践,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本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原则,融“教、学、做”于一体,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具体组织教学时,可灵活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实验观察教学、实训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以四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例。

现场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能力,同时也得到职业氛围的熏陶,以求实现“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演示教学法针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较多的知识,教师可利用实物及图片资料进行演示,达到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充分掌握病害的症状特点、虫害的危害状以及害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对因教学场所、设备条件、资金等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的项目任务,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防治实例,模拟教学情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对于受条件限制无法实际操作的项目任务,可结合生产中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提出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分析法在课程教学进行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要求。小组合作方式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相互交流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运用电子课件、电子教案、专业教学软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平台浏览该专业的教学信息,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的构建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来保障。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课程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理论考试内容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以此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即:总成绩=∑n个项目任务的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启示

(一)施加压力,提高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改革之初有一定的阻力,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习惯了以理论为本的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项目任务下达之初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力和知识目标难以达到。但是,当一个具体的任务完成并且各组及组内成员的过程性考核成绩有了显著差异时,学生就有了压力和动力。

2008级、2009级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还主动采集制作病虫标本、饲养昆虫观察生活史,大部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资料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责任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在完成授课任务时,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不需要考前强化记忆的基础上迅速地说出常见病虫草害的关键防治措施,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带动下,部分学生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并利用课余时间从事相关工作。

(二)因时、因地制宜开展教学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花草树木,仅需少量的经费即可开展教学,不受实训条件和场地的制约,这是工业及其他涉农专业所不具备的便利条件。

(三)讨论分析法:部分限制条件

笔者曾尝试以各类典型的病虫草害的调查、识别与综合防治为教学项目,通过有限时段的学习,学生虽然熟练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知识的迁移性却受到了限制,专业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马国胜.高职院校《园林植物保护》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323-11324.

[3]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课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156-157.

动物园教案第7篇

关键词:高校文化建设;档案;功能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6-02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也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激励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一种内在动力,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意义十分重大。

一、高校文化建设与档案建设的内在联系

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反映学校师生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心态、行为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魅力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独特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提升文化形象,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

高校档案,真实记录着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教育科研成绩,记载了学校的发展史和创业史,再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程和全貌,是高校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载体,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全面性及参考价值,它反映了高校特有的观念、态度,是学校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再生性、唯一性和历史价值,使文化财富世代相传,成为不断积累的文化遗产。档案为校园文化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档案工作的开展,两者密不可分。把高校档案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档案工作的利用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二、高校文化建设中档案的作用

同志早在延安时期就明确指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保护档案文件,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的命运和前途。”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做的很多决策、很多事情,要由档案来记载,由历史去评说。”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档案以史为鉴的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同志强调:“档案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诠释了档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为我们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高校把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轨道,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深入发掘高校档案中具有鲜明个性和时代风采的历史资料,挖掘档案中的人文精华和科学精华,让师生多种途径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师生的文化品位、学术水平、人文素养等,塑造大学的主流文化,提炼出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精华,将其反映在高校的建筑、校徽、校训和人文气息中,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用闪光的历史资料,塑造高校的文化精神,对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高校文化建设提供资料支撑

高校档案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它通过真实记录和反映过去高校办学特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生活等方面的记录,为高校继续发展传承工作提供凭据和咨询材料。高校档案提供的原始素材,可以成为参考、研究和处理现今问题的依据和凭证。如果失去档案的支持,高校的文化将会断裂甚至空白,只能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传承和创新。

3.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平台

档案的服务利用价值直接体现了档案工作的宗旨。高校档案就类别而言基本包括:(1)党政文书档案;(2)教学档案;(3)科研档案;(4)建设、财务档案;(5)人事档案;(6)校友等人物档案;(7)不同时期的实物档案和声像档案等几方面的内容,与学校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等一线活动息息相关。档案编研,一方面要为领导决策提供历史资料,另一方面更要服务广大师生。高校档案馆(室)通过深化档案编研工作,利用档案数据库等现代化的平台,发挥“文化再造”的过程,不断提高档案的资源利用,深层次地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为广大师生服务是档案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三、高校文化建设中实现档案价值的途径

1.强化档案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校档案重保管轻利用的错误认识一直存在。高校档案部门本身也存在着对档案文化理解不足、把握不透,对档案开发利用不到位的情况。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以档案部门为核心,深入转变观念,强化对高校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工作的认识,要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首先高校档案工作者本身要认识到档案馆(室)的文化功能,认识到档案是高校文化记录、传承与弘扬的重要载体,对于高校文化的积累与传播、发展与进步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强化参与高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改变过去以往被动工作的状态,主动参与高校文化活动过程中去,增强自觉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使隐蔽的信息资源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使档案成为学校解答现实问题、了解过去历史的有利证据,将学校档案部门从收、藏、管的角色转化为高校各项工作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使档案资源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使档案馆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堡垒。

2.利用档案创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

高校档案是高校发展的记忆和再现,是高校“今后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遗产,是高校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文化创新的基础。这些具有丰厚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教材,是学校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部门要树立开发利用意识,让在档案柜里“死”的档案物化后“活”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赋予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以生命。档案要主动走近师生,创新档案文化宣传途径,发挥档案文化的传播功能,拓展档案信息的教育空间。通过校史馆、档案网页、开设讲座、专题研究、图板陈列等各种生动的途径,发挥宣传、激励、教育功能,向广大师生展示高校文化特色,让师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于“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理想、道德、信念教育,激发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

3.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开发校园特色档案

(1)在档案馆藏资源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文资源优势,建立名人档案。高校名人档案中记载着高校杰出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参加学校教学、科研和相关的社会活动,保存着大量珍贵的历史名人、专家学者留下的手迹、照片、录音录像等,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着力建设和挖掘与人物相关的记录,形成不同时期、人物档案史料体系架构;并通过网络、电视媒体随时注意收集毕业生在相关领域的杰出代表,把校史人物列入学校志工作的重要方面,将之永存史册,使名人档案的形成与建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2)将行业文化融入高校档案建设中,形成特色档案。目前,国家越来越多地注重发展职业高等教育,高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了职业性、实践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在高校档案管理上引进行业文化,是高校档案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深入探索的途径。在发挥好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共的同时,还可以体现个性特点,注重与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与衔接,对馆藏的档案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总体规划,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教学工作以及社会需求热点,建设相关专题数据库,开发出有高校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艺术精品,促进档案文化与高校文化的融合。

4.强化档案编研工作,利用现代科技为高校文化建设服务

增强档案的文化底蕴,精收善用,是现代高校档案工作的基本方向。高校档案人员要认真贯彻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做到“应收尽收、应留尽留”,主动面向社会、学校、师生,广泛开展档案征集活动,尤其要对与学校发展关系密切的各种载体、形态和专业的材料进行收集,丰富馆藏。从学校全局出发,树立“大文化”的观念,发掘、研究、弘扬档案文化,进行信息加工,深化档案编研,把散乱的原始档案资料打造成新的成果,形成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体现档案文化的增值功能,努力建设体现学校特色的馆藏体系。

传统的档案以纸质为主,查阅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受众面太小。高校档案工作者要做到“为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为未来着想”,档案建设要顺应社会文化需求,释放馆藏资源,尽力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档案服务,使档案资源实现共建与共享,切实充实起档案服务功能的内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树立信息化意识,营造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档案文化空间。除了要充分发挥好传统档案利用过程中的借阅、复印、展览、宣传栏、提供证明、档案编研等手段的功能外,还要积极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平台,如通过建立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在线服务,加大高校档案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宣传力度,将高校档案文化以各种生动活泼的形态,多层面、全方位地呈现出来,传播给社会公众,使档案从历史中复活,为高校文化建设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葛美玲.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初探[J].兰台世界,2012,(20).

[2] 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2010,(3).

[3] 罗学玲.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之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30).

动物园教案第8篇

一、重视馆藏档案资源建设和宣传工作以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馆藏档案资源建设是发展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因此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档案意识,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归档立卷、归档内容、归档形式、归档移交以及查档等业务工作流程,以建立面向师生和社会的现代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为目标,以提高各类档案收集的完整性和规范化水平为工作重点,积极学习新时代背景下有关档案工作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强化档案收集意识,加强与校内各立卷单位的联系、协作和业务指导工作,整理、挖掘重要档案,不断丰富档案馆藏资源,为信守和传承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奉献。在此基础上,高校档案部门应拓展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广大师生和校友提供档案查询和信息服务。同时,紧密围绕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中心工作,利用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报告讲座、展览等多种方式开展以档案信息资源为主体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发扬档案的时代精神、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弘扬校园文化。

二、加强高校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特色档案既具有档案的一般属性,也具有行业性、专业性和独特性,它代表和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独特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跟随信息时代的飞速变化,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加强特色档案收集工作。第一,要拓宽征集渠道,采用多种途径进行收集。第二,加强对材料中关于特色资料的查证、支撑,并与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加强沟通联系,确保特色档案资料收集的及时性。第三,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一些具有特色的档案信息服务。比如可以建设科研成果信息库、学生就业档案信息库、名人档案信息库、荣誉档案信息库等,积极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第四,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提升特色档案资源价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获取、图像处理及网络技术等,把特色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特色档案数据库,方便阅档人员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特色档案的内容。通过对特色档案的学习和宣传利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比如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有“校史人物档案”、“名人档案”、“学校年鉴”;陕西科技大学档案馆有“名人名师档案”等。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学习,互相吸取档案特色资源建设经验,提高档案业务水平。西北大学侯伯宇先进事迹展览馆是陕西高校中最有特色的校史人物档案建设。该馆建立于2013年,展览以“把一切献给祖国教育科学事业的时代先锋”为主题,分为“不懈求索”、“献身科学”、“教书育人”、“赤子情怀”、“风范永存”五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侯伯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图文部分展出了相关资料图片80余幅,6个玻璃展柜分别展出了侯伯宇教授所获得荣誉证书、奖章、科研手稿、书籍以及生前衣物。通过对侯教授事迹的持续、深入、广泛的参观学习和宣传活动,许多高校借此在大学校园里培育了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和见贤思齐的强大力量,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内涵,使档案真正发挥其“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开展基于馆藏文献的档案编研工作以深度挖掘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