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最新师德论文

最新师德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3 15:14:06

最新师德论文

最新师德论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出版 师德教育 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师德为先。教师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更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高度重视师德建设。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应该广泛动员,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教育出版肩负着传播知识、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培养培训教师、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教育出版为师德建设提供支持的重点就是在师德教育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源研发上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师德建设探索先进教育模式、传播先进教学内容、增强实际教育效果。

一、坚持立体化研发,创新师德教育模式

师德教育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对于在职教师或者师范生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不是单纯靠学习某些规范就能促成的,而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职业的体验、经历、感悟、理解而内化形成的。内化就是教师将社会约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准则,将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转化为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提高师德水平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目前,受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师德教育的模式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缺乏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师德教育类出版物也多以纸质教材的方式呈现,缺乏生动的、鲜活的呈现方式。纯粹的理论讲授方式和单纯的纸质教材一般只能解决理论上的道德认知问题,在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行为习惯以及师德行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上则作用不大,无法满足师德教育内化过程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因此,教育出版单位的编辑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全程为“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服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以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出版物在呈现方式上应改变以纸质文本为主的形式,力求建成文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相结合的资源包。数字化资源以专家讲座视频录像,师德教育虚拟体验库、素材库、案例库、试题库,网络交流平台等方式呈现。这样的立体化产品(如师德案例讲座、视频录像等),为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丰富直观且可参与互动的材料,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通过认知、体验、反思、行为操练等方式提升道德内化水平并积极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利于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

二、坚持精品化研发,改革师德教育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当前师德教育仍没有跳出普通伦理学的框架,其结构与普通伦理学基本一致,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基础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教师职业道德实践三大块。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理论性强,逻辑体系严密,缺点是实践性、针对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发挥实际指导作用。同时,师德教育在内容上也显得陈旧,教师职业道德的许多基本理论和观点已难以解释当前教育活动中各种现实问题。因此,必须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拓宽视野,充实、更新师德教育内容。

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架构直接影响师德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出版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体系时,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唯此,才能打造并传播先进师德教育内容。

以精品意识为指导,在研发先进的师德教育类教材和教学资源时,首先,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构建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育人为主线,从教学、师生关系、法律法规、教师礼仪、专业发展、心理健康、道德成长等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方面展开。其次,应紧密围绕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情况来设置内容,反映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变化和发展,以最新的师德典范和楷模丰富教材内容,并随着时展及时更新师德案例,追踪师德新发展。最后,要建立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师德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对象增强针对性,对师范生重在对高尚师德的引导,对中小学教师重在对师德行为的规约。

三、坚持特色化研发,增强师德教育实效

师德教育的低效是师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师德问题要靠有效的师德教育来解决。师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从师德教育自身来说,师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原因主要有:师德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可行性;师德教育内容泛政治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师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缺乏对学习者主体性的尊重;师德教育阶段割裂,缺乏连续性;师德教育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导致师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教育出版研发特色化师德教育资源,是增强师德教育实效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研发基于体验式教育、信息化教育、生成性教育的师德教育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通过呈现教师职业道德案例情境和行为操练,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实际问题的解决,并给予适当的引导与提示,使学习者在职业道德实际问题方面既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知道怎么做。充分利用师德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和课程已有资源并挖掘学习者自身的资源,为学习者共同解决问题提供条件,引导学习者之间互助互学,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新的资源,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再如,基于师德教育的特点,研发师德特色案例库,引导学习者在网络学习平台对师德案例进行感悟评价,并形成师德学习档案,既是学习者师德学习的途径,也是师德教育实效的记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 韩震.为了未来——教师职业道德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涂力,罗小龙.近五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3] 王晓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教育与管理,2007(15).

[4] 于红.新时期师德建设浅探.江苏高教,2008(2).

[5] 陈新华,徐永生.构建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当代教育论坛,2007(6).

最新师德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F03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19-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的一个科学论点,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反映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价值观层面,二是方法论层面。价值观层面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法论层面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价值观层面为我们提供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方法论层面为我们提供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价值观意义

《工会法》有明确规定,中国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职能。而高校工会作为产业工会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这四项职能。其中高校工会的教育职能指的就是高校工会要教育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职工队伍。从该项职能着眼,可见高校工会抓师德建设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在面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形势的今天,如何推进师德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成为高校工会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观层面对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行动方向以及道德约束。

(一)马克思主义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高校工会在抓师德建设过程中,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高校的性质和方向,高校工会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确保高校工会的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群体大部分由高级知识分子组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在教师队伍中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的专门人才。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都有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引导下的师德建设,能够更大限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价值。再者,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新成果的教育,能够增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若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高,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能够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示范性影响,这无疑能够很好的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拓宽了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前进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价值观层面的一部分,也是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的一大精神支撑,它准确指出了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也引领着高校师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进的向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教师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所以有必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的前进步伐和正确的风向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亲和力和凝聚力。[2]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融入到高校教师的教学、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道德的约束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3]这也是除了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撑以外的重要道德准则。

若把“八荣八耻”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要求贯穿在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中,能够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研究,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并给教师思想作风建设起到一个约束和规范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工会师德建设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工作中,正确把握该方法论的内容,对行动依据、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都能够有准确的理解,从而将有助于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综合提升。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精神激励和行为规范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断追求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高校教师的爱国精神和政治热情,同时也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4]

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入持久地展开爱国主义教育,要使每一位高校教师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从而激发教师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带着一颗爱国的心,本着对国家、对学生、对自己负责人的态度,才能成为一名具有崇高师德的高校教师。[5]这种民族精神能够让全体教师找到工作上的精神激励和持久动力,更为教师提供了一种行为规范,让广大教师从内心奋发图强,心甘情愿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工作。

(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高校工会师德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应了我们党立足于时展的要求,反映了时展特点。将其划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方法论层面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能指导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过程中应该以何种理念和要求来推动、促进该项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判断标准。

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应该也要随着时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中,应该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教学团队建设中来,营造一种尊师重教、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教书创新、育人创新。高校工会在加强师德建设的过程中也只有通过实现改革创新,才能最终从根本上推动高校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黄娟(1982― ),河北人,于北京林业大学攻读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钟爱军(1968― ),湖南人,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

[2]李长春,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牢牢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2006年12月1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

[3]黄海,试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长效机制[J].高校教育研究,2008(8):23.

[4]武宇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年9月.

[5]戚小强,廖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道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9月.

[6]杨六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教育与职业[J].2008年第6期.

[7]吴艳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

[8]莫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09年第6期.

[9]潘光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OL].省略/jy/ynjyxl/yn/hhz/jz/200908/t20090831_505451020.html,2009年8月.

[10]黄永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7期.

[11]张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教育[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12月.

[12]杜平,论工会在以人为本师德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教工,2003年第6期.

[13]缪昌美,关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12月.

[14]宋瑞荣,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工会论坛,2006年7月.

[15]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年10月.

最新师德论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订阅;推送

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体技术引发的“信息爆炸”对高校青年教师带来意识形态的冲击,由此对师德建设提出一系列严峻的考验,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全新机遇。如何充分认识新媒体在师德宣传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从而运用新媒体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凝聚共识,成为目前高校亟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是师德建设精神内容、使命任务的传递者

师德建设是引导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知的导向性工作。新媒体可以借助其在获取信息资源共享、交流互动等方面的特e优势,对新形势、新政策、新观点、新精神进行从上到下、由点至面的广泛宣传,并可以借助手机报、微信、微博等多元化的形式和手段为师德宣传教育提供素材和信息,引发高校青年教师对师德建设精神内涵的关注,促进其道德责任意识的启蒙和强化,帮助其形式积极的职业态度。

因此,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订阅和推送功能,最大化实现新媒体的传递者角色。RSS订阅是在线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网站提供内容输出,个体用户可以通过RSS客户端在不打开网站内容页面的情况下,阅读支持RSS输出的网页内容。推送又分为网页推送和手机推送,具体到师德宣传教育实践当中,师德建设领导部门(学校、学院工会)可以通过创建订阅号和推送平台的方式定期将学习内容分层级发送给青年教师,从而达到师德宣传教育的“有教有类”。另外,国家、省市级师德建设领导部门可以通过向青年教师推送相关文件、文章来配合集中宣传,也可以向青年教师开放订阅公众号实现定时推送的功能。久而久之,形成师德建设相关部门和青年教师之间“内容提供――习惯性订阅”的良好局面。

二、新媒体是青年教师意识形态的收集者和反馈者

较于传统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方式,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在于其互动性。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的反馈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交互功能中的实时性,即青年教师能按自己所需随时、快捷、无延迟地获得信息和反馈信息,有利于他们及时反馈信息,进行自我测评和自我促进。其中,交互形式又可分为技术层面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互以及受众内部的交互。具体而言,技术层面的交互是青年教师通过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反馈评价功能对师德建设内容和任务进行评价、对自我行为进行研判和反馈;受众之间的交互,则是教师群体内部可以同时完成两个个体间的交流及多个个体间的组合式讨论。

由此,在青年教师群体内部,便可以通过创建模拟舆论场的形式来进行师德精神内容、使命任务的有效传递。所谓模拟舆论场,主要指针对青年教师内部的网群建设。以学院或者相近学科为单位创建QQ群、讨论组、微信群等网络模拟场所,将师德建设的内容隐含在专业知识、人事关系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为青年教师交流心得、培养自主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无纸化、即时性空间。

三、新媒体是师德宣传教育新路径的开拓者

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创新师德建设工作,掌握宣传教育中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可通过新媒体建设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通过开设师德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和公共网页的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开展宣传教育,实现宣传内容与时展同频共振,传播手段富有积极向上的时代元素,师德建设内容更加适应当下青年教师的思维方式,媒介空间成为青年教师共同享有的自由发表观点、进行辩论争锋的场地。

师德建设必须深深根植于时代土壤之中。因此,要真正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性和感召力,一方面要把探索师德宣传教育方式、手段的触角深入它所植根的时代之中,另一方面要从发展史的脉络中把握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各级师德建设工作者要从开发利用、控制的视角出发,充分认识新媒体发展对当前师德建设工作的影响,正确而有效地认识其在师德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开发其在建设过程中的新功能,推进其在建设过程中的普及运用,与时俱进地构建一个线上线下整合联动的动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罗良忠.新媒体环境下家校沟通方式的创新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最新师德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977年,邓小平面对历经十年浩劫,已然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断然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我们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从科技和教育着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此,科教兴国成为了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时过境迁,三十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教育正呈现出蓬勃的朝气,高等教育也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发展教育事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师德建设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因素。古语道“未能植己,何以耕人?”“师者,传道必先育其心。”由此可以看出,师德建设在我们的教育建设、高校建设中地位尤为重要。

1目前高校师德建设现状

现如今,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各高校都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现状可以概括如下。

1.1学校重视,师德建设趋向于制度化

近年来,各高校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关于师德建设的学习、讨论。师德建设已然成为高校建设的中心工作,而教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又成为师德建设的中心工作。高校中的师德建设已经日益趋向于制度化,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制度等多层次立体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些高校还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1.2社会关注,先进典型层出不穷

自2004年9月“全国师德论坛”举办以来,关于新时期下师德素质要求、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制度创新和师德建设的社会环境等议题的讨论已经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师德建设的关注度也已经由全体高校及教育界上升到了全社会、全民族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今年的汶川特大地震中,灾区广大教师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为救学生而奋不顾身,为保护学生而舍生忘死,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师德却将永远的感动着这个世界。在全国高校中,可以说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师德标兵”,都有融汇着自己学校精神的“先进师德事迹”,充分发挥师德标兵的榜样和辐射作用也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师德教育中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

1.3师德教育活动形式各样,百花争鸣

目前,各学校为了加强师德建设纷纷针对自己的办学特点、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地域特性、传统优势等方面开展了诸如:经纬理论学习、先进事迹报告、主题研讨交流、观看纪录片、进行民主生活会、实践教育评比等形式各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说,师德教育活动在全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

2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现在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可以概括为:社会关注、学校重视、领导关心、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可以说总体态势一片大好,但是尽管如此,高校师德建设也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作为一个一线学生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觉得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如下几点思考。

2.1当前高校师德工作教育目地如何定位?

凡事都必须要有一个目的,没有目的地做事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那么,我们高校师德工作的目的何在呢?有很多学校把师德工作的目的定位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教师队伍;其实不然,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学生,我们师德工作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的学生,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教育的载体,学生才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学生才应该是师德教育的最终受益对象。

也许有人要说: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情感、科学文化素质、治学精神和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培养学生就必须要先培养老师,因此培养老师才应该是师德教育的目的。这个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大多数高校把师德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对教师队伍品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而对于学生言行品性我们就只有靠教师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家不妨思考一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与高素质的学生群体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想,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拥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想拥有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就必须要求要先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却未必一定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群体。这中间涉及到一个能否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手段的问题。现今社会下,言传身教、以身为范固然可取,可是光靠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毕竟很难达到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的培养要求;一个教育工作者,即使他自己通过师德教育养成了很高尚的品性、很健全的人格,但是一旦他不能用有效的手段去同样地塑造学生的品性、人格,那么这种师德教育同样是失败的。

我们在师德教育中,除了要教教师们如何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同时,也要教教师们如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正直、高尚的人。因此,如果能适当加强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行为学的培训,相信我们师德建设的成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2当前高校“人文关怀”程度是否过当?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重心也慢慢由扩大学校规模,加深办学层次,添置一流设备这些“硬环境”的建设逐渐向关注学生、关怀学生、服务学生、构建“和谐校园”的“软环境”建设转变。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高校的师德建设中,也不断的强调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最常见的口号之一,在这个口号的感召下,涌现出了大量“保姆”式的学生工作者,他们对学生的一切事宜极尽关心、倍加呵护,几乎完成了所有父母应该完成的工作;然而古语道:“物极则反,事极则变”,当爱一路走来变成了溺爱的时候,我想这对学生绝非幸事。其实口号本身并没错,错的是我们误解了它的含义。

我曾经碰到过因为找不到食堂在寝室吃了三天饼干的学生;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碰到过找不到银行、浴室、洗衣机、生病了不知道去医院的学生;每当他们因为这些事情求助于我的时候,我不知道我是应该为他们信任我,把我当成家人而感到庆幸,还是应该为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低下而感到悲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功伟绩,显示出中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但这些大多数从小沐浴在阳光下,从未受过半点委屈的“贵族们”又是否能适应当代社会日趋残酷的竞争?当这些学生走出家门,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他们才是真正的从梦想走进了现实,也正是因为这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造成了当前困扰所有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试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合理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他们还可能有消极、逃避、厌世、甚至产生自杀的倾向吗?在大学里,面对那些生活中、学业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我们确实应该竭尽所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然而这种“人文关怀”必须要避免盲目、有的放矢。

科学发展最终目的是人民群众得实惠,师德教育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最终不能达到“学生群众得实惠”那么这种“以人为本”也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因此,在现在的师德教育中,首先我们必须使广大教师明白什么样的“人文关怀”才是适度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其次我们必须引入“挫折教育”,要让学生经历挫折、应对挫折、无惧挫折、战胜挫折。毕竟大学校园仅仅是这些学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港口,校门外的社会才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即使我们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校中的一切烦扰,不过当他们最终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只是给社会添了一个包袱,而不是送去了一个人才。

2.3师德教育手段应拓展思路,大胆创新

前面说过,目前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师德教育手段可谓是各有特色,百花争鸣。然而在目前“百舸争流,千帆过”的大环境下,凡事都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师德建设也应该拓展思路,大胆创新。

2007年,武汉大学依靠教师进行师德自我教育,征集推出了《武汉大学师德铭》。把我国文学的经典文体与学校师德建设的实际紧密地、艺术地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收到了良好效果。凭借该项创新举措,武汉大学也荣获了2007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堪为全国高校的榜样。

要想拓宽、创新师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我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专业学习、日常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然如此,我们师德工作为什么不能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呢?通过新建“网络意见墙”,“学校师德网络论坛”、“学子心声”等网络论坛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广开言路,获取广大学生对学校师德建设的意见、建议;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和学校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把对于一些学校不利的言论控制在一个可防、可控、可治的范围内。都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这个虚拟之中也有着它的真实性,如果我们能够充分挖掘网络的巨大力量,我们的师德建设就一定能够如鱼得水。当然,师德工作的创新方式绝非只有拓展网络阵地一种,只要我们能够群策群力,一定能推动我们的师德建设更上一层楼。

3结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师德建设其实就是一个“镜子工程”,只是这面“镜子”除了能“映形”还必须能“正形”。可以看到,目前全国高校在师德建设已经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高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去为之而坚持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飞龙.问题与对策:对高校德育主体的状况及其建设的分析和思考[J].求索,2002(6):114~116.

最新师德论文第5篇

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有过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而传道的前提自然是要有道。韩愈还在《原道》中有如下定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与“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讲仁义、知六艺,就具备了做教师的起码条件!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作为“教育”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过去的“师道”之大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罢了。

一、讲仁义――做有职业道德的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是其工作的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和荣誉这些要素构成,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我国几千年来传承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为人师表、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今社会,可以将教师职业道德归纳为以下几点: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的健康,维护学生的权益。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要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崇尚科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要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以身作则。当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时,会使道德要求具体化、人性化,从而使学生在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学生拥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增强教师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发挥对社会文明的示范作用。

二、知六艺――做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代言人,做不到学高则不可为师。高素质教师要做到下列几条:

一是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底蕴以及科学的教学理论。马可连柯指出:“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做到博学多才。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文理之间更加渗透,因此,无论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都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基本知识。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最新师德论文第6篇

关键词:90后;师范生;师德教育

师范教育事关今后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现今师范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我国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中,师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今90后的师范生思想开放、接受力强、个性突出,其思想特点也比较突出。如何结合90后师范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现状

通过笔者对90后师范生的调查访谈、问卷分析,可以看出90后高校师范生对于将来从事教师这一行业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师范生将来不太愿意从事教师行业,究其原因与90后师范生更强功利性追求有关系,另外也与学校对于师德教育方面的引导有所欠缺有关。在对为何选择师范类专业时,有近半数的师范生并非真正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有不少学生是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的角度考虑的。调查显示,高校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不够。近半数的被调查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相关的道德并没有太多的认知。在对师德相关内容的调查访谈中,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主动地去看一些师德方面的书籍,在学校中此方面的教育也较少。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下90后师范生师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实效性有待提高。

二、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应坚持的原则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师范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需贯穿整个师范教育体系中,既包括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课程,也要针对90后学生的特点,根据各院系的特点,开设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高校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来开展师德教育收效很大。在师德教育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也是很突出的,尤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道德是这门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上这门课时,应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进行着重探讨,这才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意。在此门课中,有专门章节探讨职业道德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根据90后师范生的特点,使他们能够从理论角度对师德有一个较高层次的理解。师范生的实践性很突出,大多师范生到高年级都要进行实习,在实践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作用,能够使师范生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感知师德,更加认同教师职业,对教师职业充满感情,关爱学生,敬业奉献。

2、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师德教育方面,学校既要在相关的课程设置上凸显师范特色,注重对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开设,优良素质教师的配备,而且还要注重课堂以外师范生师德教育作用的发挥。学校可通过各种活动为载体,探索师德教育的新途径。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些学校的做法,比如通过专家讲座、征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方式,开展师德方面的主题教育,取得的效果是比较好的。90后高校师范生价值观多元、思想开放、自由,自小又接受了各种新鲜事物,所以只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来进行师德教育很明显是远远不够的。师德教育中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三、提高90后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师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深刻的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今中国的时代性。学校是育人的最重要的场所,良好育人环境的营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对高校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无论是何种灵活的形式,都将体现师德教育的灵魂、核心,就不会偏离其正确的轨道。

2、紧抓高校教师的师德,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中,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当然不容忽视。师范生在学习的学校是学生,其价值判断当然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其对于师德的理解也将直接受高校教师各方面的影响。高校对于教师师德方面应该有有力地引导,通过不断完善考评、监督机制,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并推举出师德典型,形成良好的风气,在学校形成重视师德的良好氛围。让师范生以教师为学习典型,让师范生能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师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气质、品格。学生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自然会受到良好熏陶,产生积极的影响。师德教育应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进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在师德教育方面可通过学校的标语、制度建设、各种师生活动、讲座等来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

4、加强网络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

90后师范生对网络都有较强的依赖性,学校应注重加强网络文化师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可通过学校网页加强此方面的内容,利用论坛等方式使师生能交流互动,及时捕捉师范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师范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将会有助于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义兵.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建与培养[J].西南大学学报,2012(5).

最新师德论文第7篇

你们好!“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立身之本。学生、学者、学术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因此,师德、师风在大学精神塑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塑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教师形象,学校教授委员会向我校全体教师发出如下倡议:

一、恪守师德,为人师表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直接、最深远的教育。我们要时刻铭记教师的神圣职责,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师德规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养,珍惜教师光荣称号,维护教师崇高荣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学术腐败,维护学术尊严,弘扬学校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自觉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二、精心备课,科学施教

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努力教好每一门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做到精心、用心准备。要执行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学任务。要潜心研究专业知识,不断跟踪学科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做学生求知不竭的源头活水。要注重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做到严谨治学、科学施教。要注重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铭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不辱“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力争成为既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又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的德才双馨的教学名师。

三、规范用语,文明执教

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的言行对他们的影响最具体、最直接、最重要。我们要自觉遵守为师之规,遵守《教育法》和《教师法》,注重依法循规执教。遵守处世之道和教学礼仪,做到态度谦恭、仪表大方、语言文明、行为端庄,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弘扬正气,摒弃低俗。在课堂上应坚持传播正能量,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言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课堂,净化课堂环境。坚决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自觉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我们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模范的言行和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带动学生,做学生道德的领路人,品行的示范者;努力做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创新理念的开拓者、先进文明的倡导者,努力营造公正管理、清明廉洁,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关爱学生,甘为人梯

我们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做到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要理解学生,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他们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要关心学生,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教学实践中,建立起民主、和谐、诚信、向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与广大学生一起努力建构文明和谐,具有浓厚人文精神和科学与进取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

最新师德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师德;底线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师德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师德问题。无论是富教授开宝马,还是穷教授骑飞鸽,无论是大学教授的各类学术腐败还是大学教授的职业道德沦丧,以及高校各种“门”事件的现象,无疑暴露了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师德滑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师德建设一次次被推向了时代的前列,加强师德建设刻不容缓。高校师德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要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高校师德建设的有效措施和对策,切实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1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高校师德存在诸如理想信念动摇、只教书不育人、认同缺乏,没有归属感、个人至上,利益就是一切、科研至上,论文就是一切、对学生缺乏爱心、育人意识淡薄、少数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动辄讽刺、挖苦、甚至漫骂学生、社会责任缺失、学术道德腐败。

高校教师新上岗教师都是“70后”甚至“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居于成长的时代性和社会特殊性,他们主体意识高度觉醒,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在价值行为的选择上有时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新媒体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时代的教育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各种挑战和要求。由于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和开放,新兴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以及沟通方式要求师生关系更加民主和平等,多元文化要求培养学生理性判断的能力,而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这种能力将直接决定能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取向的道德判断等,也有部分教师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

1.2 高校师德问题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达是师德问题的经济因素。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思想的功利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因素绝对不是师德问题的根源,关键在于教师职业特点的隐性成果。多数教师乐业意识明确,部分教师爱教意识淡薄。多数教师敬业精神良好,部分教师择业意识功利化。多数教师从业态度端正,个别教师不懂“教书育人”本质,只教书,不育人。多数教师勤业行为规范,个别教师本兼职工作本末倒置。除了几个相关的法律规定外,高校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缺乏确实可行的管理机制,这是间接导致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高校收入的贫富差距是师德下滑的“催化剂”。其次,在社会转型期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居高不下的房价和高额的生活支出与教师的工作收入往往不成比例,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减轻生活压力,教师不得不寻找改善经济条件的其他途径,这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本职教学工作的精力投入。再次,教师自身对教育的认识较为功利,需要增强自我学习能力,提高道德思想意识。加强理论和专业学习,丰富人生,重审教师职业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2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四个底线”原则

2.1 道德底线原则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独立的学术,更有高尚的人品、世范的操守,而且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大师之“大”在于大“智”,更在于大“德”,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高校教师的道德是榜样,是楷模。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出较高道德素养的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培养的质量。尤其是职业道德的水准,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创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完善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

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理想来看,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关心每一个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完整发展,既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的具体内涵。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大爱,真正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成才为目标,延长教师教育的寿命,影响学生的成长之路。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道德实践活动之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提高自己。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要学生变成思想丰富,灵魂伟大的人,教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对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这也是教师要具备的道德底线。

2.2 法律底线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高等学校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法规文件要求,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学习保护学生的相关法律,教师要做法律的捍卫者和宣讲者,也担任着普法教育的重任。用法律的武器捍卫自身的权益。教师要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增强教师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自觉性。学校要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相关法律文件,确保师德规范!教师就应该遵守最基本的法律底线。加强职业道德需要大力加强对职业德行操守的规范,但前提必须是将这种规范纳入法制轨道,全面落实有关法律制度,尤其要以严格依法从业的威慑力,让从业者坚守住法律底线,对碰线者依法严肃处理,这才能遏制职业道德沦丧,培养教师对法律的敬畏感。

2.3 政治底线原则

教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坚决捍卫政治尊严。

2.4 专业底线原则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教师要加强对自己专业的敬畏感,对知识的敬畏感,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专业化发展将决定教师的职业寿命,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将决定教育的质量,也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要丰富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学习多媒体时代下的其他素质。教师要放弃将专业简单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而要从思想意识上从更高的人文角度来思考,将自己成长为大师,而不是教书匠。

教师首先要具备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的能力,要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要有意识、有目的地把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授课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底线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