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税务毕业论文

税务毕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2 17:36:02

税务毕业论文

税务毕业论文第1篇

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精神,以及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的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元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

2职业岗位分析

2.1主要就业行业领域分析

A院校以服务东莞经济发展为办学宗旨,根据东莞产业结构布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A院校会计专业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业(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和商业服务行业(批发、零售、餐饮、酒店、税务服务、会计中介咨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2.2主要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根据企业财务岗位设置和需求情况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去向调研结果,结合人才市场财务岗位招聘要求,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将主要面向生产制造、商业服务、会计中介服务等行业从事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税务、出纳员等财务基础性岗位就业。

2.3培养目标

构建“双元联动,双向融合,三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会计助理、往来会计、统计员、财务文员、办税员、收银员、会计、税务、出纳员等岗位,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调研结果分析

3.1中职会计毕业生适合从事基础型、协助型岗位

通过对标准化管理的企业财务人员的深入访谈,企业建议中职会计毕业生可从事收银员、出纳、往来会计、费用会计、办税人员、会计、审计助理、会计助理等岗位。这说明,按岗位内容,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承担主办会计部分工作内容,如应收、应付、审核、办税等工作;按岗位胜任,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胜任出纳、收银等级别较低、技能操作较易等基础型岗位工作;按岗位功能,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会计专门岗位的文员、助理等协助型岗位工作。

3.2中职会计毕业生在岗时间短,离职比率高

通过对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数量与第二次就业数量进行对比,同时对首次就业岗位的离职时间进行分析,发现A院校中职会计毕业生岗位离职率为48%,且离职时间多为半年内。这说明,A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第一次就业岗位胜任情况不佳,或岗位匹配程度较低。

3.3职业岗位群的五种分类及行业归类

通过对岗位群的研究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具有反映、监督、决策的职能,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企业根据业务类型及岗位群技能要求,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的岗位工作内容重心也有所差异。

核算工作方面,主要要求核算人员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核算、利润进行核算计量能力,需要掌握会计核算方法及操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审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内部控制、财务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评价的能力,需要掌握会计知识、审计准则及资产、负债等业务审计的基本理?和技术方法;税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税务人员具备办税、报税、纳税的能力,需要掌握税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及账务处理方法;出纳工作方面,主要要求出纳人员具备处理现金收支结算、银行转账结务及辨钞点钞能力,需要掌握出纳实务及财经法规知识;统计工作方面,主要要求统计人员具备对资料及数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能力,需要掌握统计知识及方法。

4调研结论

4.1改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

通过对A院校毕业生就业异动情况的调查,发现A院校毕业生在岗时间较短,离职比率较高。企业员工的高离职率,普遍存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当中,一直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困惑和阻碍。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指导老师须帮助学生树立好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帮助学生分解职业生涯目标并制定短期的可操作性目标,再根据学生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改善目标。

4.2以出纳、统计技能为基础,加强核算、税务技能培养

通过岗位群及岗位群技能调研,会计岗位主要涉及核算、审计、税务、出纳、统计五项主要内容。审计类岗位要求最高,中职学校会计毕业生难以达到相应能力要求,其次为核算、税务类岗位,出纳类、统计类岗位要求相对较低。出纳类岗位技能涉及辨钞点钞、银行存取款、转帐结算等技能;统计类岗位涉及数据整理、图表制作、函数公式、软件运用等技能;核算类岗位技能涉及流动和固定资产、成本、社保、差旅、薪酬及利润核算等技能;税务类岗位涉及税费计算、税务处理、纳税申报、纳税筹划等技能;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结合技能要求的难易程度,结合相应理论知识夯实技能训练。

4.3以需求为导向,就业为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相关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发现不同学校根据产业行业特点,或特殊技能要求,皆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区分,最终体现在不同的课程设置方面。课程的设置无论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核心,都需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税务毕业论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基于PBL教学模式下会计专业涉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安排的展开。

关键词 :Problem-based Learning 涉税课程 关注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会计涉税课程体系的缺陷

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设置都是根据预设的实务界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来进行的,如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会计学生的专业技能(含初中高三个级别),再加上本科生人文素养类课程。不能说这样的设置机制完全不合理,但囿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所限,教师所授知识在学生还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过时或与企业实务脱节甚远,无法充分提供学生就业所需的技能。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入职前,总是感觉过去4年所学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差距,具体体现为学生不知如何与会计其他岗位职员沟通、无法实现无缝融入企业实务工作,以及遇到困难总是习惯去问老师,而不是自动地去搜索问题所涉知识,无法进行自主学习,甚至不愿意自主学习。这样的后果就导致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不认可,学生无法尽快适应新岗位和自己的新角色。

就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来看,现有的涉税课程主要有《税法》、《税收筹划》、《税收会计》等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前后课程间的关联被割断,课时配置不均衡,缺少实践环节。学生毕业时甚至都没有见过企业实际应用的网上报税软件、网上认证软件,更不要说操作层面了。

二、PBL教学模式下会计学专业涉税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ning”,于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备受推崇并得以广为应用的教学理念,PBL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而非传统教学理念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后学生才去学”。根据笔者理解,PBL 是把学习的过程置于“现实问题驱动”的真实情境中,以分组形式来讨论分析问题、锁定疑点难点、协同检索文献、研讨解决方案、拓展知识边界的教学模式。在会计涉税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课程体系上,可以设置《企业涉税实务》、《企业纳税筹划》、《电子报税实训》等课程。其中,《企业涉税实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涉及企业在创立、选址、业务变更、经营、撤并中的涉税事宜的办理,比如设立一家餐饮企业应该有哪些涉税事项等等;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具体的纳税种类、应纳税额的计算、纳税环节和纳税时间等问题。《企业纳税筹划》主要介绍企业纳税人在目前的税制体系中如何通过事先筹划交易、妥善安排合同条款、合理选择结算方式等等降低企业纳税负担,并有效规避纳税风险等内容。《电子报税》主要讲述在企业纳税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网上报税,涉及到网上报税软件、增值税发票认证软件的操作,以及银行扣税凭证的获取等内容。

这三门课程主要是站在企业纳税人的角度,来讲述企业从创立、经营到破产清算等过程中涉及到纳税的具体实务,包含企业要缴纳什么税,要缴多少税,如何缴税,如何正确、合理的少缴税等。可以说,这些都是站在企业立场上,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而会计毕业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工作后,都会实实在在地碰到类似问题,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的专业技能的。

第二,从课程规划上,上述课程之间存在着前后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课程规划上,《企业涉税实务》可以安排在第2学期,《企业纳税筹划》可以安排在第3学期,《电子报税》可以安排在第3学期的最后2周内集中完成。可以邀请会计师或税务师等实务界人士来到课堂上,现身说法,解疑释惑,现场指导学生。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到企业会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去实习,进一步缩小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之间的差距,弥补“学生会什么”和“企业用什么”之间的鸿沟。

第三,在教学安排上,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输式方法,改为以分组讨论方式。由学生自己分工布置任务,搜集信息,讨论知识点,并自己讲授相关内容,并配合完成解决方案。

三、PBL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

第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基于案例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自行决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相互教育、共同进步,同时也参与教学的评估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转向辅导,教学任务转变成: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和监控学习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反思并改进学习状况等。

第二,在成绩考核中注重过程管理。在成绩考核时,应该过程和结果并重,尤其突出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在分组讨论时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都应该视为考核的要点。

第三,教师作用。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仍然无可替代。教案的撰写、讨论过程的推进、PBL课程学习的考核方案等等,都需要任课教师的大力投入。

参考文献

税务毕业论文第3篇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现行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在政策层次、政策结构、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因此,应该从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进一步落实现行优惠政策等方面着手,切实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财税政策

0引言

2009年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这“一增一减”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障碍,理性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方法。

一、现行的优惠政策

就现行的优惠政策而言,中央政府并没有制定太多全国统一的政策,主要是由中央出台纲领性的文件,起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安排一定金额的就业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政策措施,并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创业扶持资金,虽然国务院下发的通知允许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适当放宽,但很多地方都突破了这个限度。比如,西安规定,毕业生可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可申请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新办从事特定行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可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些地方取消个人经营出资限制,规定出资1元即可注册公司。对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些地方还将给予2000~4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

(二)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

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大学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以及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对接纳大学毕业生见习的单位,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支持,对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的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创业培训补贴。比如,湖北省按每人400~8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将其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等形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但不论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还是某些单一政策的细节上看,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层次比较低

各级政府出现了越位、缺位现象,各个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些政策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政策却干扰了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出现了越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却很少。中央政府只是在政策方向上给予了引导,却没有在具体措施上给予较多的照顾,比如,个人所得税,出现了缺位现象。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不清晰。

(二)现行财税优惠政策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体系中,财政优惠政策多,税收优惠政策少。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工商证照费用减免等主要优惠政策都集中在财政领域,而税收领域却只是对大学生新创办的企业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且这些优惠力度并不大,对创业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而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状况不佳

主要因为政府出台政策后相关职能单位并没有认真贯彻和宣传。使得很多毕业生并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享受某些政策的条件比较苛刻,申请手续繁琐。缺少项目也是一些贷款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比如,广州市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申请成功,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又比如.对于创业贷款,其用途仅限于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以及流动资金需求,而且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延期也不能超过一年,对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显得过于苛刻。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就业者的迫切要求。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首先,应该明确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中央政府在起指导作用时,更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增加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加大优惠力度或者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同时,中央政府还应该对一些全国统一的政策或补助安排更多的专项资金,以保证相关政策能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央的精神依据自身条件出台配套措施,安排足够的配套资金。具体来讲,全国统一的财政优惠政策.中央与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分摊,但各地方的财政优惠政策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至于税收领域优惠政策.由于中央与地方就各税种已有明确的划分,所以,这部分的税式支出可按规定比例直接分担。

(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

财政优惠政策的特点在于一次性,很多情况下都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不论是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或者是工商证照费用减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政策对刚刚创业,需要连续性扶持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相比之下,税收优惠政策就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论是对个人所得税,还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都可以起到连续扶持的作用。总的说来,两类政策各有优缺点,在开办企业时财政优惠政策更有利,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税收优惠政策更有利。因而在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到大学生创业起初阶段多是开办小商小店,建议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对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费用上加计50%进行扣除,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适度放宽对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行业限定,并适度增加优惠年限。从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三)落实现行优惠政策

税务毕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1-0116-02

引言

2009年大学毕业生总量将达610万,约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加之历年累积,今年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可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将进一步减少,这“一增一减”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了相应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可以说,现行的财税政策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笔者认为,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障碍,理性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方法。

一、现行的优惠政策

就现行的优惠政策而言,中央政府并没有制定太多全国统一的政策,主要是由中央出台纲领性的文件,起政策引导作用,同时,安排一定金额的就业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制定政策措施,并安排相应的补助资金。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额的创业扶持资金,虽然国务院下发的通知允许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两人及以上团队创业的可适当放宽,但很多地方都突破了这个限度。比如,西安规定,毕业生可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资金需求,可申请不超过5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毕业生新办从事特定行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可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还有些地方取消个人经营出资限制,规定出资1元即可注册公司。对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些地方还将给予2000~4000元一次性岗位补贴。

(二)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

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大学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困难企业开展在岗培训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薪酬补贴以及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大学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逐步建立和完善离校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对接纳大学毕业生见习的单位,由地方财政按照一定标准给予支持,对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对到定点培训机构参加创业培训的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创业培训补贴。比如,湖北省按每人400~800元的标准给予创业培训补贴。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央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并将其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各地方政府也以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等形式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但不论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还是某些单一政策的细节上看,这些优惠政策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层次比较低

各级政府出现了越位、缺位现象,各个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大学生就业,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有些政策的确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很多政策却干扰了市场主体的正常经济活动,出现了越位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却很少。中央政府只是在政策方向上给予了引导,却没有在具体措施上给予较多的照顾,比如,个人所得税,出现了缺位现象。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不清晰。

(二)现行财税优惠政策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现行财税优惠政策体系中,财政优惠政策多,税收优惠政策少。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补贴、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工商证照费用减免等主要优惠政策都集中在财政领域,而税收领域却只是对大学生新创办的企业免征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且这些优惠力度并不大,对创业大学生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而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领域的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三)现行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状况不佳

主要因为政府出台政策后相关职能单位并没有认真贯彻和宣传。使得很多毕业生并不知道有这些优惠政策。享受某些政策的条件比较苛刻,申请手续繁琐。缺少项目也是一些贷款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比如,广州市出台了多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申请成功,而且调查显示,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又比如.对于创业贷款,其用途仅限于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购置以及流动资金需求,而且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延期也不能超过一年,对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这些政策显得过于苛刻。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财税政策体系,切实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既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就业者的迫切要求。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各级政府职责

首先,应该明确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中央政府在起指导作用时,更应该出台一些具体的措施,增加国家层面的优惠措施。加大优惠力度或者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同时,中央政府还应该对一些全国统一的政策或补助安排更多的专项资金,以保证相关政策能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央的精神依据自身条件出台配套措施,安排足够的配套资金。具体来讲,全国统一的财政优惠政策.中央与地方应根据实际情况按比例分摊,但各地方的财政优惠政策主要应由地方政府承担。至于税收领域优惠政策.由于中央与地方就各税种已有明确的划分,所以,这部分的税式支出可按规定比例直接分担。

(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

财政优惠政策的特点在于一次性,很多情况下都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不论是财政担保、财政贴息,或者是工商证照费用减免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些政策对刚刚创业,需要连续性扶持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缺乏应有的支持力度。相比之下,税收优惠政策就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不论是对个人所得税,还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减免都可以起到连续扶持的作用。总的说来,两类政策各有优缺点,在开办企业时财政优惠政策更有利,在维持企业正常运转时税收优惠政策更有利。因而在继续完善财政优惠政策同时,还应更多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考虑到大学生创业起初阶段多是开办小商小店,建议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后对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费用上加计50%进行扣除,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适度放宽对大学毕业生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的行业限定,并适度增加优惠年限。从而优化财税优惠政策结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

(三)落实现行优惠政策

税务毕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 财会教学 理论与实践 逆向思维

一、高职财会专业教学要求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很快融入实际财会工作地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校既能学好基本会计理论知识,又能拥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人才,使之在毕业之时就能立即走上财会岗位并能完成相应工作。改革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实践为导向的主体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实用性人才。这就要求在财会教学中紧紧抓住理论结合实际组织教学这一主线,充分考虑企业财会工作技能需要,优化教学,使学生掌握日常会计核算技能、财务分析技能以及办理工商、涉税事务和与其他社会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二、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象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课程教学改革流于形式。打着课改和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人才的旗号,盲目削减理论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

2.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未能在日常教学中对理论和实践适度融合

3.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4.未能在学生离校之前教给他们应付实际工作所需的真实技能,部分学生学完一门课,就丢掉一门课,毕业后只有最近一学期学的知识还勉强记得,更谈不上如何运用,导致有的学生对财会工作有畏惧感,不敢上岗,即使走上工作岗位的也由于基本技能缺乏,得不到用人单位赏识,导致用人单位招聘时一般只考虑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财会专业毕业生出口受阻。

5.部分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对真实企业面临的状况一窍不通,严重缺乏实践锻炼,实际动手能力缺乏,难以承担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6.学校财会教学资源投入不够,教学中仿真程度较低。

三、解决高职财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办法

要解决高职财会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考虑,内部主要是解决学生将来面对处理真实会计业务时需要达到的技能需求,也就是要求学生练好内功;外部主要解决作为一个财会人员,他(她)在与那些与本企业有关的外部环境打交道时需要掌握的技能。

1.夯实理论知识。在第一及第二教学年度做好基础工作,学生需要掌握业务分析和业务处理技能。基础会计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最基本的会计理论,掌握常用会计科目和账户,掌握日常基本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编制(凭证处理)和记账工作,初步了解财务报表;财务会计部分针对各专门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部分均涉及,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必要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讲解,实际上,学会计实际上就是学报表,报表是主线,只有对财务报表的含义、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说学懂了会计,因为财务报表起一个纲领性的作用,抓住了这个纲,就搞懂了财务报表项目统驭下的各个会计账户之间的关系,由此对会计记账凭证的编制这一基础工作技能才会有促进作用。在掌握了以上的手工账处理技能后,应该将手工记账业务转移到电算会计,电算会计是会计业务处理的发展趋势,目前各企业已基本普及会计电算化。

2.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要结合,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会计教材以平铺直叙的形式将实际工作中的经济业务以习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习惯做题,近年来虽有一些实践性教材供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及其处理,但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教学中各自为阵,不能至始至终结合,而且限于时间关系也不可能把实践完全融于理论教学中。理论学不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无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不高,会影响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在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习题分析得出实际工作中对应的原始凭证以及这些原始凭证的形式和内容,这要求学校必须准备在实际财会业务中会涉及的大多数原始凭证供学生参考。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所掌握的原始凭证归纳成习题形式。如果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相结合,相互促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时,便能心中有数,得心应手。

3.集中综合的会计实训,这部分相当重要,可以逐步加深学生对企业经济业务处理流程的连续性的认识。该实训可以安排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这部分实训安排四周时间为宜,第一至二周手工业务处理,要求提供至少一年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每月经济业务不必过多,十几笔即可,主要目的在于演练学生对业务处理流程的连续性认识,要模仿企业实际设立财务部门及其他部门,配以相应的岗位、人员,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完成账务处理,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收集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月末处理、试算平衡、对账与结账,报表编制与财务分析。第三周将上述手工帐照搬转入会计电算操作。第四周组织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实践部分包括从手工会计过度到电算会计,以此调动积极性,总结提高认识。这一部分的集中综合实训能够解决学生毕业后完成基本会计核算业务的需要。

4.按功能授课,提升准财会人员层次。学生学完了必要的专业课程后,得到的是相互脱节的知识,怎样才能将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那就是要将各课程按功能整合,考虑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的功能需要,财会人员与政府部门、其他企业和社会中介的联系,如工商年检、纳税申报及税收减免、银行抵押贷款、担保融资、公司的设立与改制、清算与破产、企业招标投标、申请政策性资金补助、主要财务指标分析、验资审计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如果面临上述各方面工作,他应该怎么办,应该成为财会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应打破课程教学模式,根据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的功能需要,教研室应组织专业教师按功能设计,融合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与税法知识、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自编讲义,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比如:实际工作中,财会人员每月或每季都可能面临纳税申报工作,这也是刚毕业的学生最缺乏的知识,他们基本上是无任何经验可言,对此,我们可以按完成该功能需要的程序来设定教学。第一步,集中学习涉税会计核算业务的账务处理,特别是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如何操作金税系统,如何填开专用发票等;第二步,主要练习流转税类、所得税类及其他税类纳税申报,包括申报表的购买、填制和网上申报以及如何向税收专管员咨询等,尤其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的纳税申报、税款抵扣及税款缴纳;第三步,了解或掌握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上述内容,可以由熟悉企业税务业务的教师或聘请注册税务师、国税地税等税务工作人员来进行专题教学,也可以分小组安排学生到报税大厅暗中观摩,然后相互交流。又如,涉及企业融资需求方面以及企业改制方面等等,财会教学中均可以设立专题教学。

5.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社会拜师学艺,吸取部分实践经验。目前可供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有:记账公司,在该公司实习可以掌握一般会计人员会计业务处理技能;允许学生进行财会实习的企业,在该类企业实习可以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以及企业经营状况;各会计师事务所,在该类单位实习可以充分了解财务报表数据勾稽关系,了解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经济业务账务处理差异,通过比较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及认识较多从事财会工作人员;各税务师事务所,在该类单位实习可以对涉税会计有更深刻的认识。

6.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培训,采用走出去、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财会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师资素质。

7.主管教学工作领导班子对教学改革应从实际上给以高度重视,从思想和政策上加大对财会教学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创新,购置必要的设备,准备财会业务所需的各种账簿,记账凭证、收据、发票及其他单证等资料,满足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的需要,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不能将财会专业视为一个低成本办学专业。

参考文献:

[1] 范晓军:新准则财务会计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探讨 财会通讯 2008年第4期

[2] 廖联凯 洪 荭:高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体系思考 财会通讯 2009年第1期

税务毕业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严峻,也严重影响到广东劳动就业形势。本文就如何调整税收政策,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加大对第三产业、中小 企业 等行业的扶持力度进行探讨,旨在 发展 外向型 经济 ,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广东劳动就业形势的好转。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广东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从现实的角度使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起到长期有效的作用,以此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就业弹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广东劳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实际失业率已约达11.5%,2009年预计我国有3 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当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900多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5 000万左右。上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现在只能增加100万个,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就业需求逐渐减少,从加工贸易蔓延到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蔓延到大中型企业,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自2007年年末以来,媒体纷纷报道珠三角部分中小企业外迁、倒闭的现象,特别是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巨头合俊集团的倒闭,给珠三角投下了一层涟漪。2008年10月15日,广东东莞樟木头合俊集团旗下两大型玩具厂倒闭,6 500工人失业,这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 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

当前,我国的富余劳动力主要集中于初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失地农民和农闲富余农民、城镇下岗或分流失业人员、退伍复员军人、“两劳”人员、“四残”人员等。对以上人员在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 企业 时,应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或减税的直接支持,使其积累一定的 经济 实力,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个体工商户的月销售额(或营业额)在起征点以下的,不仅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还应当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有利于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同时也便于税收征管;另外,为了鼓励更多的社会经济力量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税收要根据企业吸收下岗失业人员数额的多少给予企业一定期限和一定数量的免征和减征优惠。2009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向广东省转发了《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9]023号),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关税收优惠再延长一年,即从2008年12月31日延长到2009年12月31日。这意味着,纳税人2009年还可申报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

3. 提高 农村 劳动力就业的税收政策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 ,进而不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1)凡地点设在农村,直接方便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的加工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2)凡是为“三农”直接服务的项目,如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村劳务输出服务、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培训服务等,都应给予税收优惠;(3)对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农村副业的项目,应给予税收优惠。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发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广东今后4年将投入40亿元助4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具体措施包括:(1)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村劳动力终身职业培训制度。(2)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增加农民非农产业就业。将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纳入就业困难对象给予就业扶持。

4. 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的税收政策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而言越来越小,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为8.43%、研究生的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截至2009年7月1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1.9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税收政策的角度考虑,要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一是通过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二是通过财政补贴和学费返还,引导和优化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三是对大学生就业培训提供财税支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四是通过财税补贴和税收优惠,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招用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签定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在一定期限内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补贴,并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减免营业税、城建税、 教育 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据广东省政府新闻会数据,2009年省政府将投入12亿~15亿元帮助广东大学生就业,这些优惠政策囊括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失业等整个流程。

三、结语

税收政策是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的长效帮扶机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扶持失业人员再就业,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就业弹性,可以从现实的角度使税收政策对促进就业起到长期有效的作用。 在国际 金融 危机影响下,针对广东省严峻的就业形势,广东省委省政府从上述不同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实践,积极运用税收政策工具扩大就业,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岗位。

【 参考 文献 】

税务毕业论文第7篇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目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在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生存、发展环境相对较好。又根据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调查发现67.32%财经类毕业生就职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是大部分高校财经类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落脚点、出发点。

二、市场对财务人才需求分析

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需求大致为三个层面:一是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办理基本技能;二是控制财务风险、涉税风险专业能力;三是统筹运作,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管理能力。由此可见企业需要兼具涉税事项处理技能的财务人员。另控制税负成本已成为企业又一重要管理目标。税收已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方面,因此税务知识及涉税事项能力已成为企业财务人员招聘的重要考核部分。

三、高校税收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育、教学应立足于市场、以满足人才需求为己任。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计科学性、完整性、可用性不够。二是课程内容混乱、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学习难度大,专业性不足。老师教学只能蜻蜓点水,学生浅尝辄止。三是教学实践环节非常薄弱。

四、税收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1.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灵魂

首先在课程设置设计上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充分体现税收课程设计的“岗位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规律性”,同时要求课程设计遵循人类对未知事物从“认知”——“操作”——“运用”的自然规律,对课程按照一定的顺序性,递进式的开设课程。将税收课程系统的分为4个学期教学。课程时间安排要在学生基本建立会计知识框架体系之后方可进行,总体课时安排大概为200学时。4个学期的课时分配为48、48、64、36学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障税收知识的连贯性、延续性,也方便学生知识的不断累积、沉淀。避免单一课程下,学过不用就忘的弊病。其次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以实体法为基础,税务条文的落实为课程设置的核心,保障企业利益为重点。将“税法”内容与税收专业技术职称考试科目内容相联系,与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相联系。一是将《税法》知识分割为税法一、税法二教学,税法一以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为重点。税法二以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为重点。第二在税收实体法学习的基础上,开设《税务实务》课程,并根据税收程序法进行涉税业务的实训,课时安排为64学时。课程内容以如何履行纳税义务为核心,以税务机关要求的纳税程序为依据。如此可帮助学生熟悉税收征管的法律规定,熟知税务登记、变更、注销流程,发票领购、开具、缴销流程,纳税申报、交税流程,同时还将税一、税二单个的税种横向、交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办税能力。第三由于学生已经具有较为扎实的税收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办税技能,则可开设《税务筹划》课程,其课程开设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税收统筹规划能力,在依法纳税的基础上,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还可利用外部、内部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报刊等信息渠道,引领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接触真实的涉税案例,补充完善税收知识。

2.课程仿真实训、实践,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关键

税收课程,其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实作性,因此,税务实训要税收实体法为依据,以企业主要税种的纳税业务为核心,以企业办税流程为主线。必须尽快建立仿真性强,能全方位模仿办税流程的模拟实训室,采用纳税申报软件模拟网上申报、网上纳税。其二要有能跟进最新税收政策的实训教材,对学生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实训,开设如房地产行业、制造业、流通业等行业的主要涉税经济业务的实训。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法,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核心

在课程设计改革的基础上,引入慕课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将知识点、法律条文转化成工作项目,学生的学习目标即是工作任务目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老师只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和思路,给定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原始凭证,由学生判断该项业务是否纳税以及如何申报纳税,最终要求学生拿出根据原始凭证通过核算得出的纳税申报表,完成税务处理,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中处理流程一致。还可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或工作任务中的关键点,以慕课教学的方式予以分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还可根据税收贴近生活的特征,让学生将税收知识融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得抽象的税收理论知识通俗化、实际化。

4.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系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之手段

改革教学考核办法,引入社会认证评价体系。可将课程学分考试考核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接轨,参加此类课程的培训及考核认证考试通过者,可以申请相关学分,免试校内相关课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认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培训学校获得更多知识。

五、小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繁荣,税收必然更加深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效益。本文通过对高校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市场财务人才需求分析,揭示当前高校税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创新课程教学,提高税收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方燕.大学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白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税收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财会通讯,2012(5)(上).

[3]顾瑞鹏.高职院校税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宁宇.关于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税法相关课程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6).

[5]周宇霞.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税收累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

税务毕业论文第8篇

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这应该是会计学历教育必须要求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不应是文章所写:“大学会计教育不应该是会计的职业培训,大学提供给学生的是系统知识和初步的技能。”大学会计教育当然不应该是会计的职业培训,但会计的职业培训内容难道就是讲授做会计分录之类的基础教育吗?大学提供给学生的会计系统知识和初步的技能就不包括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能够做会计分录吗?

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固然重要而且较为复杂,也有一定难度,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尤其是高学历层次的会计教育。目前各国的会计准则也都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而没有对会计记录做出统一规范。这是发达国家从制定会计准则伊始就形成的“惯例”,也算是留给世界各国制定会计准则的一个“惯例”。可能是因为会计记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是个“技术活”,但它也是整个会计处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会计的基础知识。对大多数人来说,会计记录不可能是无师自通。在目前我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在会计记录环节,要正确处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即既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又要符合税法的要求如在企业合并(重组)中,初始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如何确认、如何记录,一般性税务处理与特殊性税务处理如何界定?在会计记录符合财务会计要求而不符合纳税要求时,如何进行纳税调整,该不该做备查记录?企业中哪些涉税事项需要做备查记录?这些不应该是“大学提供给学生的系统知识和初步技能”吗?

如果会计确认、计量不正确,会计记录不可能正确:但会计确认、计量正确,并不意味着会计记录自然也会正确。如果说高质量的会计记录,不一定必然会产生高质量的会计报告(报表);但低质量的会计记录、错误的会计记录,肯定不会产生高质量的会计报告。

君不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版本的《会计制度》中,会计确认、计量可以没有(可以被税法、财务制度拿走),会计记录却是不可缺少,说明会计记录才是会计(存在)的核心内容,体现会计的核心价值。试问,如果没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记录,会计何在?

在各国发掘的考古文献中,能够证明会计产生和存在的,都以会计记录为凭,哪怕是最原始的记录方式和方法。在最早的会计著作中,大多也是对会计记录的阐述。1494年出版的卢卡帕乔利的《算术、几何、比和比例概要》,尤其是其中的第三篇“计算与记录要论”(后人通称“簿记论”),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复式簿记原理及其运用方法的经典著作。

有人说,人类的文明是从围墙开始的。我们则可以说,“会计的起源,实际上是书 面记录的起源。”也就是说,会计最先只有会计记录,或者说,会计始于(不同方式、方法的)会计记录。即使在目前,对大多数会计实务工作者来说,他们大量的时间可 能都是在进行“会计记录”;会计记录(账簿) 对企业管理当局、政府监督部门、中介机构更是不可或缺。

绵绵千年会计史,凭借的就是会计记 录。会计记录是会计人留下的印迹,会计 记录是会计人难忘的历程,会计记录凝聚 的是会计人对会计的浓浓情结。

会计记录有规则、有方法,会计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