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动设计论文

互动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54

互动设计论文

互动设计论文第1篇

1.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互相融合的产物,简单理解是人们用手机等移动终端通过上网使用互联网业务,是整合二者优势的“升级版本”,继承了互联网基础特征,如开放性、创新性、信息共享性、用户需求长尾化、交互性等,而不仅仅对传统互联网产品的简单复制和移植。同时,移动互联网又具备区别于互联网的本质特征,即移动便捷性、高时效性、身份可识别性、可定位性三大特征。全球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渗透率持续上升。日本的移动互联业务发展很快,并最早从中获益,这主要得益于其发展的业务,包括有搜索功能、定位功能、手机电视、移动商务等。而日本之所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商业模式成熟和产业链的完整。相较于日本,欧洲各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占有率也遥遥领先,英国以提高浏览器体验,不限量数据计划的推广,以及更快的下载速度,来稳固世界第二大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宝座。其他国家如美国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不断的对3G手机服务进行创新,也促进了移动行业的进一步增长,增强了在网用户的粘性。

1.2移动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最初的探索式的发展,到现在的日臻成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娱乐、购物等领域随处可见移动互联网的身影,全民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发生深刻变革。2013年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7亿,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攀升促进了手机终端各类应用的发展,同时应用开发商为用户提供了诸如预定、支付、评价等一条龙的综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用户忠实度,保证了用户规模的稳固增长,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以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同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发展、鼓励信息消费的政策,中国各城市移动互联网从产业结构到产业规模都有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吸引了各大中小城市的跟风,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创新水平与竞争力积极努力。此外,我国的微博、微信、APP等大的移动应用平台已日渐成熟,在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快速变化的移动终端上增长的空间巨大。技术布控上从信息堆积到个性化定制,移动互联网在不断的改变着传统中小企业的形态模式。一个属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巳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中小企业会产生何种影响?各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研发团队是否做好了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

2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现状与机遇:移动互联网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2.1批判性的审视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创新障碍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同大公司不同,他们普遍存在产业层次低、人力资源匮乏、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弊病,这种情况很难应对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信息化,要想使企业做大做强,必须加快工业设计步伐,实施产品创新战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2.1.1设计人才的素质及结构不合理

人才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中小企业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设计人员占总研发人员比重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设计团队,虽然少数中小企业内部有1~2位设计师,但大部分处于美工、平面人员等模糊的尴尬地位,缺乏高层次设计人才。同时设计师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容易与整个市场乃至企业的生产流程相脱节。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了稳固自己的领导地位,不能大胆启用外来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因而形成了不良的企业文化,严重挫伤了设计人才的创新积极性。

2.1.2削弱设计开发的投资

鉴于创新的成本利益化比较,规避创新风险,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热情降低,因此产品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现象。中小企业在设计投资方面实力薄弱,不能系统地针对每一阶段进行维护与监督,常到市场做不下去时才会找设计公司进行具体项目的产品设计。设计公司出于商业角度考虑,一般是按照企业提出的设计要求,并不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方式。如企业提供市面上几大主要品牌的同类产品,委托设计公司做追随性设计或直接引入公模贴牌出售,它能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利润的低投入多回报。但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市场反馈继而中断,优化再设计也被夭折。

2.1.3设计管理意识的缺陷

中小企业缺乏创新的设计管理理念,陷入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发展困境。首先,核心领导层与管理层缺乏对工业设计的宏观认识,设计决策常常由独裁的自上而下的经理厂长说了算,使得企业在设计管理中没有一个核心设计思想的指导,最终导致产品识别的混乱。其次热衷效仿并追求外在形式变化而创新力度不够,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缺乏品牌形象建设和品牌经营理念,设计营销传播力度广度不够,设计咨询和决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2.2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新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为中小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提供载体,移动互联网催生新的商业形态,使中小企业产业链内的组织进行适度转型或升级,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优质资源汇聚中心,最终提升整个区域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信息化创新服务的能力。中小企业位于工业设计服务价值链的末端,是设计服务的主体,满足更多定制化"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这种由技术推动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模式的转变必将导致工业设计产业链的升级和变革。搭建更多类似工业设计云服务平台、工业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两岸创意设计产业联盟等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中小企业、设计企业提供服务。例如,虚拟化展示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再决定生产,使企业降低成本,带给消费者更好的感官体验。

3结语

互动设计论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4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彻底摆脱“一言堂”传统教学意识的束缚,提升课堂教学互动频度,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设计师生互动教学问题,实施互动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启迪学生学习思维,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创设互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能够促进师生互动顺利展开,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创设互动教学情境方式众多,教师要精心筛选设计。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导入、哲言启迪,都可以为学生参与互动学习创造条件。特别是教师语言表达态度要和蔼,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心理隔阂。教师信任、鼓励的话语和表情,可以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教师还要为师生对话互动搭建平等交流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意见和建议,无论学生发言存在什么问题和缺失,教师都需要有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参与讨论互动,以此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频度。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一株紫丁香》时,教师一边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一边为学生引导:“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客人,你们看看她是谁?”“紫丁香!”学生自然是异口同声。教师继续引导:“这些鲜活的紫丁香长什么样子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栽植?难道紫丁香已经成为小朋友送给老师的礼物吗?”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找学生单独回答,而是让学生展开自由发言,提升了课堂活跃度。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紫丁香图片,目的是给学生带来直观感知,由此展开文本学习。学生自由发言,也为师生和谐互动创设良好气氛。

二、设计互动教学问题,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作为互动发起者,需要有效组织师生互动,调整对话环节。设计具有较高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导师生互动顺利展开。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设计针对性、灵活性更突出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探索兴趣,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讨论互动,这应该是教学问题设计的最高追求。教师在问题制造、启动、运行时,要注意体现双向性,即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问题的发起者、参与者、见证者。

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悬疑问题,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定向活动。在学习《青蛙看海》时,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内容时,不断给出思考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青蛙为什么想看大海呢?青蛙听到苍鹰的话为什么退却了?松鼠是怎么给青蛙指明道路的?从青蛙看海经历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学生应接不暇,课堂师生互动自然展开。师生一起研究教学问题,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学生思维也在不知不觉中启动。

三、实施互动教学评价,构建学生认知体系

教师利用教学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获得更多认知体验和思想成长力量。教师对学生展开个性评价,需要点出学生优良表现,也需要指出不足和缺陷,学生也要展开自评,呼应教师给出的点评。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学生互动性评价,促使课堂评价呈现更丰满人性化、科学化,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在学习《梅兰芳学艺》时,教师给出问题设计:师傅为什么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如何理解世界闻名、大师的意思?在什么情况下,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有学生回答:梅兰芳被认定不是唱戏的料子,但他依然不服气,整天训练眼神,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鱼。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终于成为京剧大师。教师给出评价:你回答问题非常全面,语言表达也有条理,看来你读书很用心,老师给你点赞!学生看到老师给出出彩的手势,显得极为兴奋。教师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并不是用简单的好、棒词语,而是通过专业分析给出点评,学生备受鼓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体现的是现代课堂教学思想,教师作为师生互动的主动方,要对师生互动进行多元设计,通过教学情境创设、教学问题设计、教学评价展开等多种教学举措,促使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在师生互动中历练学生学习思维,从而形成重要教学增长点,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互动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园林设计》课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

《园林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建筑、生物、工程诸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掌握生态学的有关领域知识,以便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作品。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素描、色彩、制图、测量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草坪学、园林史、园林生态、园林美学等学科于一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只讲授各种理论、来源,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只接受了各种理论,但实践性较差。比如在讲解《园林布景》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加入案例,学生就很难掌握各种设计方法的精髓。

2.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灌输各种理论知识,教师从头讲到尾,将个人观点、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被埋没。例如《园林色彩》章节,人对美学的主观性很强,如不亲自实践,学生就很难理解冷色、暖色、对比色等概念。

3.忽略学生心理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差别对待,只重视好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后进生缺乏关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将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接受度高。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案例分析法。

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理论是枝干,案例是丰富枝干的花、叶、果,单纯的讲解理论就好比冬天里的树干,枯黄,没有生命,只有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树木才能充满生机。

在讲解园林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时,加入生动的设计案例,这时学生脑海中熟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例如,在讲解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方法时分别列举法国凡尔赛宫及中国西湖的例子,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设计手法的实例应用,而且可以通过两组实例进行比较,充分掌握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异同。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教师预先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中、西方园林特点的比较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收效良好。课前教师认真设计问题,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同学们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享、讨论,从而得到结论。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高效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或教师设计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例如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江西省鹰潭市东湖广场园林设计。教师对地址的概况作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通过拟定现场调研表来完成场地调研、分析调研结果、设计草图、修订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等任务。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草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佳设计方案,进而制作出最终的效果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探讨,分析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4.交换角色,换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单纯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在讲评学生设计作品时,可安排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设计思路,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旁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思考后答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园林的功能》章节内容较简单,安排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解新课。安排学生提前两周准备,上台讲解课堂内容,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的,由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在当过一次“小老师”之后,大胆上台发言,勇于提出个人观点,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结语

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更快地掌握了知识点,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强化。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

互动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交互式微课;互动学习理论;泛在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8-0044-03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教学视频时间短、教学内容知识点小、制作精良等特点,迅速获得了教育届人士的认可。但是在微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前的微课多数是以微视频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学习者主要采取单纯听讲的形式,缺乏相应的反馈练习与巩固应用,并且容易发生学习中途放弃的情况。交互式微课则能够有效解决一般微课中反馈、互动不足以及学习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此,设计与开发出更深层次的交互式微课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交互式微课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设计理念,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情境创设讲解,引导学习者进入当前的教学情境,对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相应的交互式测验与反馈检测学习者的掌握情况,使得学习者能够对所学知识很好的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一、交互式微课的含义与特征

关于微课,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

基于以上微课的六个要素,本文提出交互式微课的概念。交互式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的,体现在“课堂导入”、“课件设计”、“视频设计”、“交互式测验反馈”四个方面,注重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并将其放在具有“教学反思”与“教学点评”等支持性与扩展性的学习平台上,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一个拥有开放性、情境性的课程资源,同时可以进行交互的教学应用环境。

结合微课的特点以及交互性自身的优势,可以得出交互式微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时间短

微课视频的时间基本保持在10分钟左右,符合大多数学习者的有效注意力时间,学习者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降低学习者在一定时间认知上的负荷,有利于学习者快速内化所学知识。

2.教学内容少

微课程是将讲授的教学内容切分成各种不同的小知识点,每一个微课视频用于讲授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点,教学主题突出,知识点小,有针对性,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更加能够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3.教学设计完整

微课虽然主题精小,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依旧需要有对于知识点完整的教学设计,还要包含分析教学目标、确定要讲解的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相关学习资源以及操作练习和判断反馈等环节。

4.具有交互性

交互式微课强调交互性,体现在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两个方面,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可以吸引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以及通过提供交互训练和评估测验等进行及时评测,促进知识内化,便于知识迁移。

二、交互式微课设计的相关理论

1.互动学习理论

互动学习理论是现代教学全过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与学习者的互动形式,让学习者充分吸收所学内容,进而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互动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先设置切合实际的课堂学习目标,由学习者单独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负责解答疑问与信息反馈,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与吸收。在讲解完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所授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形式,对学习者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分析和设计后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完成课堂教学。

互动式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为导入方式、讲授方式等,还体现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人机交互中。互动学习理论对于本研究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虚拟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习者进入教学情境中,增强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避免学习者因为对着冰冷的机器而注意力不集中。②加强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人机交互。首先,交互式微课学习内容中应呈现一定的学习流程,让学习者清晰地知道整个学习内容的流程。其次,要加强交互模块。需要在学习内容中建立即时反馈机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立即给予帮助。最后,交互式微课程学习内容中需要有即时学生评价测验,学习者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即时测验自身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泛在学习理论

关于泛在学习理论,广义上是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者可以以任何方式、利用任何工具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狭义的泛在学习是指在泛在技术和普适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主动利用获取到的学习资源来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泛在学习理论在本文中作为学习者课后通过课件、微课视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对于本研究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泛在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获取所需资源进行学习,这与交互式微课中课件与微课视频用于学习者课后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②学习者能够通过任何移动终端设备,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也可以自己通过其他渠道、其他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解决问题。这分别是课下自主学习活动中人人交互和交互式微课学习内容人机交互的体现。

三、交互式微课的设计

交互式微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切片化、碎片化,进行课件制作,并通过视频讲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交互练习或在线测验达到巩固、吸收知识的目的。因此关于交互式微课的交互体现在课堂导入、课件设计、视频设计、交互式测验反馈四个方面。

1.课堂导入

交互式微课主要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交互式设计理念,微课的学习者是虚拟存在的,所以微课课堂导入环节,可通过情景导入、抛锚式导入、探究式导入等使W习者迅速进入本节微课的学习情境,明确本小节微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调动学习者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1)情景式导入

情景式导入是指在微课视频开始,教师依据学习者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习者融入当前的学习氛围中,与教师、认知客体之间产生情感氛围,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性,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趣味性,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抛锚式导入

抛锚式导入又称为“实例式导入”或“基于问题的导入”,是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或者利用技术虚拟形成的教学情境来抛出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导入,促使学习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便于学习者将所学内容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更好的迁移、运用,能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探究式导入

探究式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的体现,提倡学习者协作、科学思维的学习形式与策略。在探究式导入中,主要是利用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导入教学,引导学习者进行思考,并据此进行接下来的内容讲解,让学习者跟随任务或者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思考相关内容。

2.课件设计

微课的设计包括对于教学内容的课件设计。课件作为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交互式微课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对于课件的设计主要从利于学习者理解教学内容的角度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知识点设计

课件作为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呈现,用于学习者在视频学习之前或者之后,对学习者的学习加以引导或者最终概括,所以课件的知识点设计应是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呈现出来,不是对于书本内容的完全重复,而是选取重要知识点的关键字进行呈现,避免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给学习者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2)艺术设计

课件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课件的设计应该便于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要的重点信息,并且利于理解吸收,所以课件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图画或者图表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使得学习者可以快速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内化、迁移。此外,课件知识点的呈现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动画,提供以动的美感,也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

3.视频设计

(1)视频内容设计

交互式微课讲授的知识点小、内容少,强调在视频中的交互性,因此通过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切分,选取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对其播放流程进行设计,并在微课播放的中间环节插入相应的测验题目,测试学习者对之前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利于学习者对所学的教学内容总结,并很好地迁移运用。

(2)视频教学艺术设计

画面设计:画面内容应该简单易懂,操作过程的步骤讲解应该简洁清楚,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此外,视频画质应该清晰,保证学习者的观看效果。

时间设计:微课的特点之一是时间短。

讲解设计:微课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应该通俗易懂,注意语言的简洁与恰当,讲解的语音语调应该充满感情,在讲解内容时做到准确无误,逻辑清晰,知识系统等。

字幕设计:微课视频的字幕通常包括片头字幕、中间提示性文字和片尾字幕。影片开头的文字通常用于呈现本节微课的课题信息以及一些重点讲解内容等。课题信息呈现时间要足够长,使观众能看清楚,文字的大小要合适,颜色设计与背景设计应该能够明显区分,字体一般采用黑体。中间提示性文字主要是针对知识点难以理解的部分用字幕加讲解的形式体现出来,并对操作的关键步骤进行提示,便于学生牢固记忆。片尾字幕是给出本节微课视频的归纳总结以及思考问题等。

4.交互式测验反馈

交互式测验反馈是针对所学内容添加的小测验,用于诊断学习者对于所学内容的熟悉程度。该部分是对本节课学的内容最终测验,可以达到将所学内容迁移运用的目的。测验的题型多样,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以及简答题。测验题型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交互性体现在学习者提交试题以后可查看得分与答案,根据得分情况来了解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微课资源是应用在具体的学习平台上,反馈支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的困难,可以及时留言请教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便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

本文在总结微课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交互式微课的概念及其特点。交互式微课的提出是基于现有微课缺乏交互性,且仅仅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学习者缺乏学习的兴趣,而交互式微课能够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性,学习者能够利用交互式微课学到所需的内容,并可以测试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本文梳理出交互式微课的相关理论基础,最终提出了交互式微课设计表现的四个方面:学习引导、课件设计、视频设计和交互式测验反馈。通过对交互式微课四个方面的分析设计,希望可以给微课设计者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南。

参考文献:

[1]纪婷婷.中学趣味编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试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陈凤燕,朱旭,程仁贵,孟世敏.基于认知耦合态的翻转课堂人机交互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4(4):45-53.

[4]潘基鑫.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8.

[5]俞益晖.交互式微课视频的制作技巧与应用实例[J].数字教育,2015(6):55-59.

[6]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互动设计论文第5篇

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加深学生对壁画设计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壁画设计的本质,这对提升学生壁画设计水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便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在学习壁画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互动式教学法在壁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壁画设计相关知识点进行掌握,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壁画设计水平,增强他们的壁画设计素质。

关键词:

壁画设计;互动式教学;教学研究

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壁画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完成模拟壁画设计作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跨度一般在60天左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理论课程的分布、壁画设计类型的侧重面、学生对壁画设计的应用情况。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将壁画设计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壁画设计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壁画设计知识。

一、壁画设计教学的重点问题分析

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本文结合了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壁画设计教学工作进行了探究总结。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并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特征进行把握。针对教学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文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效把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1]。一般来说,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通常以移动桌椅设置活动场景,以促进教学的灵活性。在具体环节上,可以让学生自由入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座位,也可以分组就坐。例如,本班的学生为40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将学生按兴趣与特长分组,能够强化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中,可以相互探讨,对设计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2]。壁画设计教学通常有以下一些重要环节需要认真把握:第一,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课程理论部分进行定量,把握好时间与内容的关系,根据时间对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壁画设计的规律和相关理论进行详细介绍,为学生在进行实践壁画设计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第二,在进行壁画创作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辩证地对壁画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使学生在壁画设计时,能够大胆创新,不断突破自我。壁画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如绘画技能、光学知识等,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对壁画设计进行创作,否则就会影响壁画设计的效果[3]。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着其规律涉及壁画,才能使自身的设计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第三,在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实践创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地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明确壁画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克服学习中的障碍,这样能够进行有质量的壁画设计。总之,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最优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针对实际问题对症下药,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壁画设计质量的提升良方。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壁画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法的根本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师生的良性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激烈的讨论,阐释各自的见解,才能加深对壁画设计的理解,并能使教师发现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加深对壁画设计的理解[4]。

(一)构建有效的师生对应关系从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在密切的沟通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不能对学生搞“一刀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盘了解,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传统壁画设计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填鸭式”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行壁画设计的教学效果。而“互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壁画设计学习当中[5]。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使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更有助于学生的进步。并且在沟通和讨论过程中,许多难点和疑点都能得到解决。

(二)坚持全方位探索把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壁画设计教学,切忌生搬硬套,要结合学生、班级的实际,进行全方位探索,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教学模式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要注重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课题进行优化设计,以“课题”将学生带入情景,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行壁画设计。壁画设计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利用适宜的课题,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壁画设计水平的提升。第二,在壁画设计过程中,应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壁画设计关键在于“设计”,而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6]。因此说,实践是第一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要理论了,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实践少走弯路,才能使学生进行更好的壁画设计。第三,授课过程中,要注重从多个层面对壁画内容进行分析[7]。壁画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壁画设计作品的欣赏能力,对名家设计的作品进行分析,弄明白优秀的作品“优”在哪里。学生鉴赏能力提高了,设计壁画作品也就有了品味了,壁画设计水平也就不一样了[8]。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沟通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壁画设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壁画设计[9]。为了进行更好的沟通,就要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掌握了学生的特性,沟通也就水到渠成。当代大学生有朝气,自主性强,但心理年龄普遍偏低,针对这些实际,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式”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进行壁画设计学习中。总之,在进行壁画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有效地沟通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对壁画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童道琴.互动式教学探索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67-69.

〔2〕张军,吴荻,肖晓强,周丽涛.改进互动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论高校《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191-194.

〔3〕夏松超.试论短期壁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5,(07):177,179.

〔4〕沈剑良,张帆,宋克,吕平,张丽.面向实践的现代SoC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8):143-144.

〔5〕张旭伟,兰图,陈波.基于互动式教学和多元式评价相结合的工科设计类课程教改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2):186-187.

〔6〕张蕾蕾.网页设计中色彩视觉元素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3):105-106.

〔7〕张如画.论设计色彩的符号特征[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3):102-104.

〔8〕邢凤梅,张小丽,孙冬梅,汪凤兰.“互动式”教学实施方法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02,118.

互动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3-05

?鄢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通识教育《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项目编号:201221);基于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201030);全校通识教育课《管理学》模块化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132)。

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哲学、教学、学习理论基础,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并非以某一种理论为基础,而是综合多种理论应用的产物,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布鲁纳的学习“认知―发现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教学观和群体动力理论等。具体而言:

(一)主体性教育哲学观。主体性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肩负起学习的责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第三是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创造、提高。

(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习得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和发现过程,发现学习是该理论的核心,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书籍和文献材料,独立地思考而或者新知识的过程。发现式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情景开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建构。

(四)群体动力学习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认为,群体成员的互赖能使群体产生积极互动,使成员之间相互激励,促进彼此努力,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或认知风格的学生聚集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目标而集体学习,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主互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教学目的强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材为中心,强调知识的识记;(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强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和创新,而传统教学模式是满堂灌、机械式的重复过程;(3)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激发者角色,学生则是探索者、创新者、应用者角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传播者、灌输者、权威者角色,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4)教学评价尤其强调过程评价,建立“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评价体系,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结果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体系。

二、管理学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取自主互动教学非常重要,自主互动教学中强调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是管理学课程重点培养的。虽然大多数教师认识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管理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时间精力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的限制,自主互动教学从理念到操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精心设计自主互动教学方案是实施自主互动教学的前提。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模式设计需要以基本教学内容(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理论的发展、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文化、领导与激励、控制)为主线,重点依托分组教学和网络互动教学,全面组织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平台,设计自主互动式教学方案。主要表现在:

(一)教学目标设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掌握相比,自主互动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更加强调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例如“管理者”这一节,除了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职责和能力要求外,还应该通过企业家视频讲座、讨论等方式,激励学生把成为一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作为职业追求,并不断培养技术技能、人际交往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管打下基础。

(二)自主学习资源设计。为了推动自主互动教学的进行,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进度,设计和相应的自主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视频、习题、管理经典读物等,教师应当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利用提出指导,如哪些是课前预习用的,哪些是课堂讨论用的,哪些是课后复习用的,哪些是必读必学的,哪些是选读选学的,等等。

(三)互动方式与互动情景设计。在管理学教学中,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互动时机可以分为网上互动、课堂互动、课下互动;按照互动主体可以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不同互动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堂互动适合与教学知识点结合起来,网上互动适合开放性、探索性问题,组内互动适合课程大作业,组间互动增强了组间竞争性,对小组成员有较好的激励作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网上互动已经成为互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设立作业提交与批改区、问题讨论区、公告区、小组讨论区等模块让学生参与。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平台设计。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点、教学资源、互动方式,教师可以采取讲课、讨论、作业等方式组织教学。

(五)教学评价设计。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互动,精细而科学的评价体系非常关键。教学评价应该具体到每一次学习活动,评价指标和评价尺度要具体,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并且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薄弱点,促进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例如,针对作业《身边管理学》课程报告,可以从问题选择、问题分析、方案创新性、方案科学性、方案有效性、团队合作、报告格式和逻辑等指标评价,每个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应清晰合理。

三、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及关键因素

2014年11月,针对所代的管理学教学班进行了自主互动教学效果调查,发放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06份。在对“学生学习管理学前后能力变化调查”中(表1),发现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计划决策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也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组织设计能力、信息管理与控制能力有提高,50%以上的学生认为领导能力有提高。在“关于本次管理学课程的互动教学认同度调查中”(表2),95%以上的同学认为“互动方式多样、互动内容丰富”,接近90%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中收获较大”,有69.71%的同学认可“互动教学效果好”,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互动教学效果好”的仅占4.71%。

结合管理学教学过程,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一)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集多种媒体功能和网络功能于一体,将文字、数据、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有机组合、交互传递,为管理学自主互动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多种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动画、视频、图形等直观形式展示教学材料,寓教于乐,实现人、机、环境的一体化。尤其是教学网络平台在自主互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全程利用了天空教室教学平台,共公告11次,作业4个,讨论主题30个,答疑主题6个,交流主题11个,学生对公告、讨论和交流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在讨论模块中,了30个管理故事、管理笑话,让学生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互动中领悟管理道理,教师的点评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管理原理的认识,积分功能的应用使得学生动态地了解自主学习和互动参与的成绩产出,产生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二)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材料。“互动”是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操作化的核心,学生通过互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发展。在管理学教学中,采取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等方式,教师的作业批改、讨论点评等实现,组内互动通过小组作业来完成,组间互动主要通过作业、小组竞赛实现。调查结果表明,互动教学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在天空教室管理学教学网站助学模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模块是讨论和交流;在管理学教学中,学生对传统互动方式如教师提问、答疑的兴趣较低,对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等新型互动方式较为感兴趣。在该次管理学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综合利用了决策模拟、案例教学、影像资料等互动教学材料,尤其是模拟教学(决策模拟)、影像案例教学(领导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本学期使用的以下实训教学项目,给您收获最大的两个”调查中,决策模拟和视频案例最受欢迎。

(三)分组教学方式的利用。分组教学是加强组内讨论、组间竞赛的方式,是生生互动、团队与团队互动、师生互动的较好方式。本次管理学教学中,将每一组看成一个管理单元,让学生在团队交流、团队领导、团队绩效中体会管理学的道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分组教学中,灌输了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文化、领导、责任等相关知识点。在“总体上看,本次管理学课程的分组教学效果”调查中,选择非常好和较好的比例达71.7%,选择不好和非常不好的仅为3.78%,有66.98%的学生表示“从分组教学中感悟到了管理学道理”,有64.15%的同学表示“分组教学增强了责任感”。

四、结论与思考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指引下,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学课程在增强大学创业能力、培育管理素质与创业潜能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主互动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激励创新为宗旨,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技术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管理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要求的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应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和互动资料、分组教学方式的应用等是关键因素。当然,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在管理学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教学资源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过程评价与反馈等需要做到精细化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应该通过减少承担工作量、设置助教等方式支持教师开展自主互动式教学;其次,自主互动式教学需要现代教学手段的支撑,学校应该在网站建设、校园网络、学生上网等方面提供条件;等等。[6]

参考文献:

[1]王爱军,吴志芳,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策略的整合与优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思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3]翟云芝,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

[4]何基生,谭敬德,有效构建大学自主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的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3)

互动设计论文第7篇

《经济研究方法论》作为经济研究者的启蒙课程,是一门针对研究生开设的课程,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只是部分院校开设,课程的名称也不一而足,但其影响越来越大,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方法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指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时所采取的各种方法的应遵循的理论。它们以一定的经济学说为指导,彼此之间往往互相交叉并补充。一般而言,在大的理论框架下,《经济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主要分为演绎与归纳、宏微观分析、制度结构分析与总量分解以及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理论随着历史变化而变化,因研究范畴、前提假设、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的千差万别而有所不同,有的甚至意见相左。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是,作为探寻经济社会现象的重要手段,经济研究需要方法的介入,离开有效的方法,研究很难深入,研究结论也令人质疑。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方法论内容的教学上也并不拘泥于研究方法的理论指导。经过努力,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整体研究素质有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对国外经济学核心课程的设置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逐步认识到经济研究方法是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一起构成了经济管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核心课程。

2014年,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新疆农业大学作为省属的重点高校,1988年在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经济研究方法论的选修课程,之后又陆续在农业经济管理博士以及土地资源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硕士中开展,现已成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必修课。

2研究生教育发展对课程有效互动的新要求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递增。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含博士生)招生规模平均每年递增2.7%以上,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从1999年的8.5万增长到2015年的64.74万人,这意味着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分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研究生可就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报考不同类型。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研究生,一定的研究方法还是需要掌握。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类别,在互动内容上又不同的侧重。

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0年以来,该校经济与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有国际贸易学、金融学等6个二级学科招生,同时还增加了农业推广硕士中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两个领域,偏重农业经济方面的应用研究,此外,会计学专业硕士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也陆续开始招生。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研究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矛盾,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课题研究等方面,许多老师认为学生的总体研究能力在下降,论文质量也受到质疑,但同时一些研究生也抱怨,研究方法没有系统学习,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经济研究方法课程中增强互动,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课程在科研能力中的价值体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课程教学互动的必要性和适用性

经济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相比几十年前,在经济学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运用经济学新的原理、新的计量手段、新的视角从事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研究方法的互相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设置课程《经济研究方法论》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研究生往往喜欢通过新媒体新手段自主获得某种思想、工具和手段,却很难与周围的师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课堂上也只是听听,也不愿轻易表达自己的见解,甚至有的导师也比较封闭,画地为牢,有时甚至很少与学生做一些学术交流。因此,看上去信息传递越来越便利,可是到了人这个应用终端后,信息在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终止了,使用效率陡然变得低下。

在西方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包括课堂教学,相互有效沟通是一个重要的过程。通过《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互动学习,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基本的经济研究方法论体系,使之研究方法成为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钥匙,在解释或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有一套适用的方法。因此课程中的有效互动非常必要。

互动教学的适用性则要根据学生需求的不同以及方法论课程内容有所侧重,在哪些地方需要互动,在哪些内容上需要互动?以及如何提高互动的有效性,降低无效的互动?经济学管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提高科研能力,而仅仅通过灌输理论性较强的核心课程效果不会很好,在互动中大家对理论的掌握会更扎实。而对应用型研究生,大部分将从事应用型实际工作,对他们的方法论课程互动应有所不同,应比较偏重研究方法、理论运用方面等。总之,在研究生人数增长迅猛而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课堂教学就更要注意如何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提高教学效果。

4研究生课堂教学有效互动重点环节

4.1课程内容的设计

《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理论到应用内容极其丰富。在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我们按专题来设计内容体系,将《经济研究方法论》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方法论基本理论的回顾;第二部分是数据处理专题研究,重点讲解经济计量模型的运用;第三部分是经济调研方法,重点讲授数据等资料的获得及处理方法;第四部分是文献综述,重点讲授如何搜集整理文献并归纳评述;第五部分是论文写作,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和一般研究论文的写作原则和方法等。有了课程内容的体系和专题,授课教师可以自主设置相应的课堂互动内容,根据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随时完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部分教师课堂互动设计清晰,学生参与相对积极主动,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形成了有效互动。

4.2互动内容的设计

互动并非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而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和授课对象精心设计,否则有效性将大打折扣。以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的数据处理专题为例,目前已有很多计量经济学软件包,可以完成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参数估计、模型检验、预测等基本运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是孤立地完成原理讲解或者软件使用,可以在原理课上运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的程度,同时在上机实验的环节了解学生处理相应数据的能力,这样综合的办法也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互动性。

4.3课上演讲和讨论

对研究生而言,课堂互动对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回答问题或阐述观点时,往往要求他们更加发挥能动性、独立性,更深入、更系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研究生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要求学生努力丰富知识结构和内容参与教学。

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上,一些教师分别设计了学生自主演讲的教学内容。课上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教师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并要求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要求课堂中所有的主题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自主演讲的部分,老师讲授完理论性比较强的重点章节后,其余的章节给学生安排自主演讲,这样就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文献,提升综合归纳能力,加以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追问,再讨论,使得互动有效性最大化。

4.4完善的考核机制

完善的考核机制是课程有效互动的助推器。在《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中,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自然应体现部分课堂互动环节的内容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

4.4.1重视平时表现

方法论的学习内容繁多,很难通过一张试卷决定研究生的最终成绩,而平时的表现因为有了更多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应成为衡量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讲授、发表见解和发表点评意见时,要求他们在课下有更好的储备,必须花很多时间参看文献、做课后习题等工作。因此我们把平时的课堂表现成绩提高到40%,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4.4.2开题报告成绩

研究方法论原理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闭卷考试反映出来,但是对研究方法的运用还能够通过课程论文和开卷考试的部分信息考查。根据经验,在课堂上有效参与互动的学生,往往在原理应用中有优势。而开题报告往往是学生运用研究方法论做出的第一份应用成果。因此,可以把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成绩作为经济研究方法论课程的部分成绩考核依据,我们给定的是20%。一方面让学生重视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开题报告的质量。

互动设计论文第8篇

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方向毕业设计(论文)比重大,是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有关规定(教高厅[2004]14号文件),“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可见,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文针对毕业设计的过程,基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毕业设计改革的设想并付诸于实践,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方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提供参考,为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主要问题

目前,科研论文抄袭、剽窃的风气比较盛行,学生毕业论文“四处借鉴”、“论文”已是习以为常的事,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方向的论文数量多、抄袭与现象严重、毕业设计形式单一、题目和内容重复率高、教师指导时间不足、答辩过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是小球方向毕业设计环节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小球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2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阐释

2.1毕业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特征。 毕业设计过程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其实践能力是深化学生对毕业设计和已有课题认识的主要源泉,是学生亲自感受体育科研的基本程序、探究新知的过程性、实践性环节。从学生的选题、确定方向、文献综述、确定选题内容、论文的设计与实施、数据和资料收集等多个环节无不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学生体验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保证。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生对选题内容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到毕业设计的深层次探讨与实践,从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认识,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由此,真正发挥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释义。 创新主要指个体运用已知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等,革新旧内容、创造新事物,发现、创造新质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

在我院小球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文献与实践选题、论文的设计与实施、资料收集、完成毕业设计等几个环节,集中体现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独自完成的实践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新知、收集整理等各种创新品质。可以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因材施教,应该以学生毕业设计的实践过程为基础,不应奢求学生创造新鲜事物为目标,以免“急功近利”,忽视学生实践探索的基本过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立足学生实际,不能将人类的未知或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领域定为学生探索的内容和目标。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选题形式就成为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3基于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

基于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小球毕业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时代要求,本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尝试与措施,为进一步消解小球毕业设计所处的困境,提高小球方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为顺利、高质完成毕业设计提供参考。

3.1切合学生实际,开发“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 首先,多元的毕业设计符合我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减少抄袭的来源。如训练计划、教学计划、创业设计、赛事策划、训练方法与手段的设计与实施、健身指导计划等诸多形式,可以作为目前毕业论文的有益补充。各种形式的毕业设计均以论述与实证的形式进行,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规定,又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其次,多元的设计形式能充分发挥小球教师的各种特长与资源。教师的多种经历为多元的毕业设计指导奠定了较好的师资基础。这样,一部分科研意识强的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科研,而另一部分学生可以选择与自身经验相符的形式来完成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可见,“多元”的选题与毕业设计形式是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经验,是消解目前学生“非实践”的困境,加强毕业设计过程向实践转变,培养创新意识与精神提供了可能。

3.2提早互选,加强对学生文献评述,提高设计质量

3.2.1将师生互选工作纳入教研室工作范畴,提高互选效率。 目前,毕业设计的学生都是来自教研室“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生,任课教师直接与学生上课接触,既方便又快捷。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首先进行教研室内部调配,然后将未能达成互选的学生名单上报,进行其它教师的分配。这样就为指导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互选,尽快进入到毕业设计指导与交流的过程之中,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抢出了宝贵时间。

3.2.2将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化”,提高文献评述的质量。 文献综述是进一步明确选题与内容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是毕业设计的整体构思、设计计划的重要前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文献评述能力就是影响学生选题质量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