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技资源论文

科技资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10:10

科技资源论文

科技资源论文第1篇

【摘要】统筹科技资源对于提高区域科技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法律、法规、信息等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而通过这些对策所包含的要素系统,构成统筹科技资源体系,在科技资源统筹中发挥作用,从而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科技计划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科技资源论文第2篇

必须把人才与科技工作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形成人才培养、考核、选拔、使用等一整套切实有效的机制,让想干事的有平台、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名利双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矿井建设发展服务。

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矿井科学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涡北矿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以满足@北又好又快永续发展为方向,不断健全完善良好的选人、育人、用人机制,全面抓好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新老衔接、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突破一切制约人才成长的观念和障碍。按照“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要求,打破常规思维,坚持“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不搞论资排辈和求全责备。重视青年人才,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打开专业技术人才职务层次上升的“快速通道”。注重选拔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重要岗位,以“重担压快步”的方式,加速青年人才的锻炼成长,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事创业铺路搭台,把用事业留人落到实处,促使青年人扎根矿山,在艰苦岗位上加快锻炼成才,成为独当一面的管理行家。二是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用好和留住现有人才为重点,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提升人才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分配原则,探索建立宽带薪酬激励机制,对不同类别的人才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形式,建立完善拔尖人才奖励制度和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按照成长通道制定各层级薪酬标准,充分体现技术、能力、贡献在收入中的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优先考虑各种福利待遇。三是突出重点,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抓好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提髙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快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重要的岗位、重要的工作上,让他们承担重任,充分发挥潜能,把管理人才打造成搞好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培育企业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不断优化班子结构,增强班子活力,不断吸纳各方面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到党政管理人才队伍中来。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围绕科技攻关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培养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努力形成专业技术人才加速聚集的良好局面;加快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建立一支由技术带头人和高级技能人才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四是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以“素质、能力、业绩”为核心,建立起促进人才健康成长的考核评价机制。以“结构合理、配置科学”为原则,建立选人用人的监督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建立干部职工充分施展才能的激励保障机制。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为尺度,建立优胜劣汰的新陈代谢机制。五是加大人才培养使用的力度。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在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教育管理三个基本环节上下功夫,以内部实践与外部培训结合,专业培养与全面培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抓好学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髙校继续教育,?抓好技能培训,完善职工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模式,?抓好职业资格培训,鼓励职工多拿特殊工种操作证多学技能。善于挖潜特长,有意识地把各类人才放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磨炼,把优秀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去锻炼,促其学习创新能力和品德素质修养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六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按照集团公司建设“民主团结、开放开明、干事创业、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要求,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坚持把“年轻有为、积极上进、品行端正、作风过硬、德才兼备、有群众基础”的人才选,努力营造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廉洁自律,风清气正”的用人氛围,以正气引导和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矿井的健康发展培育有用人才。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为矿井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

一是找准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在科技创新上结合矿井实际,找准突破口,紧紧围绕制约我矿安全生产发展的难点、重点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近几年来,把大倾角综采放顶煤开采,提高原煤产量,提高采出率,控制煤炭灰分作为科技攻关的头等大事来抓;重点针对煤巷掘进施工中抽冒、自然发火、瓦斯异常等难题进行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综掘新技术,努力提髙单进水平,解决掘进效率低、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难题;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加强对掘进工作面爆破的研究,努力提高爆破效率和安全,为安全生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持。二是创新机制,激励创新。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工作出色就是人才”的人才理念,引导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科技投人上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科技项目资金到位,为科技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科技创新的渠道,延伸科技创新的触角,引导更多的职工投入到科技创新的工作之中;推行科技创新目标管理,做到科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有实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科研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做好广大技术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技术人员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业务上培养,切实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广大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三是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几年来,始终坚持在工作中鼓励创新、宽容失误,为各类人才营造宽松、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为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新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和聪明才智的空间,用广阔的事业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帮助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引导广大技术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摆脱一切影响人才科技发展的陈旧观念束缚,树立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做到观念上先人一步,思路上高人一招,举措上胜人一筹,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四、加强对人才与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科技资源论文第3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研发性投资;高科技俱乐部;人才战略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的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创新人才匮乏。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惟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是创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政府要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重视学习吸收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强调自主创新的今天,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固然重要,但消化吸收创新更不可忽视。我国自主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有限。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资金雄厚,汇集全球的顶尖人才,鼓励创新,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我们鼓励研发性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拿来为我所用,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惟有如此,才能寻求捷径,少走弯路,才能尽快培养我国的自主创新研发人才。

我国政府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性投资。为其进行研发投资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与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有关的法律规章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取消外商投资中对研发性投资等方面不合理的要求与规定,降低跨国公司进入的各种交易成本,加大对跨国公司的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对跨国公司研发性投资的吸引力。以此来把握研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日本坚持以消化吸收创新为主的技术政策,在战后30年实现了产业结构不间断的优化升级,成为经济大国。韩国走的也是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同样取得了成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走的也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路线。我们要总结我们自己的成功经验,完善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把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持久性优化升级。

二、政府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归国高科技人才资源优势

归国高科技人才拥有独特的优势,拥有在国外知名大学学习的经历,理论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拥有学科前沿知识,能站在全球前沿领域探讨前沿问题;拥有多国工作的经历,了解多国的知识与技术,视野开阔: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与工作,重视能力的氛围,促使他们具备创新思想与创新意识,拥有竞争能力与实力,由于他们具备了上述素质,因此,他们能为企业创新发展献计献策,亦能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如果拥有了这些人才,就能带来一个甚至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他们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如今,“海归派”变成“海待派”,我国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群体的作用,应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发展、创新的空间。国家、地区以及有条件的企业,重视创建留学生创业园,吸纳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通过留学生创业园创办,吸引留学生在高科技如计算机软件、绿色新型产品、生物医学等领域作研究,或创办企业。在创业园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科技周、企业家沙龙、专题讲座等各种科普活动,为科技人员交流信息牵线搭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

重视归国科技人才,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政府要制定一系列引智政策,尤其是对于一些国内急需、领先国内或国际的技术项目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通过多种激励措施,调动其积极性,确保自主创新动力长盛不衰。依靠人才机制来实现自主创新目标。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强大的人才库,实行课题招标、科技成果奖励、技术入股等一系列激励制度,使归国科技人才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带来的利益,特别是对在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高级人才给予重奖,以此来鼓励他们创新的热情,取得更大的成绩。

三、政府要引导企业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合作获得创新人才

韩国用了短短40余年时间,以相当于我国4%的人口和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相当于我国2/5的经济总量,一举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之列,正积极筹划跨入发达国家门槛,力争实现在未来10年内进入世界科技八强和经济十强的发展目标。他们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是,引进吸收、大胆创新、积极合作、敢于冒险。这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国许多成功的企业,都有引进来、走出去的经历,如聘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帮助做消化吸收工作,使其较快地掌握核心技术,解决相关问题,带领、培育技术创新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进行创新。海尔、格兰仕是最好的例证,华为在全球亦有11个研发中心。自主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开放的全球环境,为我们提供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有利条件。奇瑞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它的经验,就是充分利用了全球化资源,与世界最优秀的研发机构联合合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的联合研发,迅速造就了一支自己的研发队伍,对企业的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走产学研之路

技术创新成果来源于知识创新成果,知识创新成果来源于基础研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由于学科交叉和相互融合,不断衍生出新思维、新理念、新设计,爆发出新的科技生产力。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世界上70%以上的高科技成果与高校有关,世界上83.6%的科技园是依托高校而建或与高校建立了紧密型联系。据江苏省经贸委统计,2003年全省工业企业开发的省以上新产品80%是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的,关键技术均来自高校或科研单位,而企业自主开发的只占20%。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与他们进行合作既能弥补企业自身科研能力的不足又能缩短创新周期,提高自主创新的成功率。

政府要重视创新园区的建设。凡在研究型大学聚集地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按硅谷模式结合中国实际建设重点大学科技园区。研究型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依托大学科技园、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博士后创业中心的科研、人才、信息等优势,通过大学与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信息、知识、人才的交流,既可以提高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率,又可以提高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美国政府通过研究项目和采购合同影响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通过制定投资和技术标准,减少研发中的盲目性。美国四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心,是其中较为成功的合作范例。

五、参与国际高科技俱乐部的一些重大活动

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技术竞争不断加剧,企业技术创新面对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复杂,研发成本呈上升之势,研发风险亦加剧,技术的综合性和集群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高技术,即使是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也会面临技术资源短缺的问题。为此,发达国家间为取得互补,常通过双方或多方合作来研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渗透世界市场。通过参与合作可实现技术学科与领域之间的互补,使具有符合需要的研发资源聚集在一起,共同实现创新目标;通过参与合作亦可缩短收集资料、信息的时间,提高技术创新速度。有利于以较低的转换成本进入新的领域,分摊创新成本和分散创新风险。我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舞台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这一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参与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人才培养和锻炼的过程。如深圳最近成立的深圳高科技投资基金俱乐部,其成员有荷兰ING霸菱(中国)投资基金、法国苏伊士(亚洲)投资基金、美国华登(中国)投资基金、美国国际数据网络投资公司以及台湾宝等6家风险投资机构。将海外风险基金的成功运作模式、管理经验引进到深圳和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对培育中国高新科技风险投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六、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倡导学习型组织,以培养人才

科技资源论文第4篇

【关键词】科技资源 资源配置 配置能力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plays a vital role in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y dominates the invest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and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output. At presen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the efficiency and 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capabil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is relatively rare.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capabilities,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it. All of these researche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ultimately benefi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s; Resources allocation; Allocation capability 

科技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其优化配置已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及潜力,它并不是单独某一种能力的体现,而是由几种能力合同作用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科技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是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科技成果。 

1 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 

首先,有必要了解已有文献对于科技资源的界定。周寄中(1999)认为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要素, 被称为“第一资源”[1]。丁厚德(2001)认为科技资源是投入科技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组织的总和[2]。其实二人对于科技资源的定义有着共同之处,即认为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而参与到生产中,只是周寄中的观点更加偏重于强调科技的要素角色,而丁厚德的定义则更加具体化突出科技要素的组成部分。孙宝凤等(2004)对丁厚德的观点进一步完善,认为科技资源是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推动科技进步,并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资源,同时将科技环境资源也列入其必要要素中[3]。 

科技资源配置指的是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领域、过程、时间、空间上的分配和使用[4]。目前国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5-6],且侧重于方法对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模拟[7]。而国内关于科技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8],即科技资源配置的含义、特点、作用机制的研究与分析,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相关研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与科技资源整合模式的研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研究内容,衡量科技资源配置的综合能力。经济在达到均衡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人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把握[9]。因此,研究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可以优化对科技资源的配置过程,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实现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转变。 

2 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看,周勇,李廉水(2006)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区域内,结合实际,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创造效益的能力[10]。徐建国(2002)把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定义为区域内能够高效率地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其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方式以及运行模式等要素的影响[11]。华瑶(2004)认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一个区域高效运用与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这个区域从宏观上讲可以是国家或地区,从微观上讲可以是某个单位或部门[12]。在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较早的研究中,学者们基本上延续了徐建国(2002)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直接引用其内涵或对其加以补充。 

从狭义的角度看,李应博(2009)认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对科技资源的获取、使用和获得收益的能力[13]。吴家喜,彭洁(2010)对其定义为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在对科技资源进行配置的实践过程中,科学定位科技资源的投入与使用状况,有效整合和利用内外部科技资源的知识与技能。周伟,章仁俊(2012)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界定为,区域内,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有效的科技政策,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文环境,使科技要素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合理分配与使用,确保科技成果高产出并高效地应用于社会生产,最终实现经济的高产出的一种能力[14]。综上研究可以看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内涵的研究,具有从笼统到具体,宏观到微观,广义到狭义的规律,这些规律越来越具体地对科技资源的高效化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正确地理解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各项指标的选取等具有指导意义,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实证分析等的研究形成理论支撑。 3 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内容上讲,现有的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主观解释。学者们在就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延伸研究时,一般都会对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基于自己的研究角度做出界定。如吴家喜,彭洁(2010)总结和探索了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内涵、特征、驱动因素等。第二类是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理论上的构建。如华瑶等(2004)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体系,周伟,章仁俊(2012)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的BSC模型等,都实现了定性指标的定量化处理,为定量衡量科学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类是结合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实证分析。目前在实证方面较为广泛的研究有三大方向。第一个方向是针对国家广泛区域的宏观分析。主流的研究是对中国东、中、西部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评价。如杨艳萍,赵洪祎(2007)[15]、杨艳萍(2007)[16]、李恒等(2013)都是基于模型基础上对国家的宏观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进行分析[17]。第二个方向是针对某个省市的中观分析,如毕娜等(2006)以宁波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18],陈呈频等(2007)立足于浙江省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19],范斐等(2013)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交互耦合的深层次机理[20],宗晓丽(2010)则根据山东省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21],第三个方向是结合某个企业或单位的数据作实证研究,为其发展提供策略。如李志远(2012)研究科技资源整合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机理[22], 单娜(2007)通过分析得到是科技资金和人力等要素得到最优配置[23]。雷彦斌(2012)认为行业研究所作为各个行业的科技前沿单位,科学地评价行业科研院所的效率水平[24]。 

从研究的展开角度来看,早期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其内涵进行补充和扩展,如徐建国(2002)从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强度、结构和效果深入和建立模型,在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是沿用这种方式。但随着研究的进行,研究角度也在随着研究的转变规律而发生变化,在研究的展开角度上渐渐深入。如黄宇等(2011)从科技人力、财力资源两个测量维度展开模型探讨[25]。周伟,章仁俊(2012)从投入产出、环境优化、成果转化、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深入进行进一步研究。李恒等(2013)从人力、财力、物力、信息、配置效果角度深入研究。总体来说,研究角度越来越深入和多样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展学者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解,更有利于扩展思路,使其更好地解释经济社会中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有关的经济现象,解决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科技资源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华瑶等,2004),“非线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周勇,李廉水,2006),基于BSC的基本模型的方法(周伟,章仁俊,2012),耦合协调度模型(范斐等,2013)。 

4 结论探讨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看,国家的东、中、西部由于其历史或地域差异,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差别较大,因此资源配置的重点和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东部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濒临沿海,拥有较好的资源配置的环境,应当更加注重科技资源的投入、研发、以及成果的转化,注重配置效率。而中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和吸收都较低,应当着重于科技成果的引进与应用。 

从社会层面上看,中国经济目前仍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政府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不可忽视。各地政府或企业单位应当首先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高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仅重视量的积累,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同时,重视基础教育,加大科研教育院校与社会的交流,促进科技研发成果的转化。从国际层面看,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已成为主流趋势,技术溢出效应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科技发展提供可能。因此,我国要增强主体对内部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外部科技资源的获取能力,统筹协调,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资源配置能力。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当前国内外对科学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多侧重于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这种评价虽能对科技资源配置方向给予指导,但量化数值不够精确。其次,已有的文献偏重于实证研究,而对理论的探索没有很大的进展。事实上,只有理论层面不断提升,其付诸于应用才有可能。因此,对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提高。再次,微观层面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研究不足。随着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加深,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必将削弱,而更多企业单位将会担起资源配置主体的重任。因此,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微观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寄中.科技资源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5-36. 

[3] 孙宝凤,李建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杨印生.运用DEA方法评价地区科技资源配置的相对有效性[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2):52-53. 

[4] 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战略地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科技资源论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资源;分类;分类体系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科技厅项目“黑龙江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分类服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科技资源及其分类体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6日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于支撑科技发展、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科技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科技资源的使用者也包括公民、企业、政府部门等多种主体,他们对科技资源往往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如何科学地对科技资源进行分类,以方便合理地对多样化的科技资源进行信息采集、组织、整合与共享,从而满足各主体对科技资源的需求,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但目前尚没有一个较系统的科技资源分类体系和方法对其进行分类,这阻碍了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共享。因此,本文在分析科技资源内涵、现有科技资源的分类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较系统的科技资源分类模型及分类体系,并对各具体的科技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科技资源更有效地整合与共享、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二、科技资源的内涵

对于科技资源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如周寄中(1999)认为科技资源是创造科技成果、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素集合,是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以及科技组织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由科技资源各要素及其次一级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系统,它们都是科技投入产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杨子江(2007)认为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生产要素的集合。刘玲利(2008)认为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基础,能直接或间接推动科技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切资源要素的集合。苏冬梅等(2012)认为科技资源指能够服务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向现代化、先进化方向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虽然不同学者对于科技资源的内涵界定角度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他们对科技资源的定义有几个共性特征:第一,科技资源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是开展科技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科技活动都离不开科技资源的支持;第二,科技资源是一个系统。虽然科技资源表现为多种多样的资源形态,但它们不是杂乱孤立的,而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存在,是多要素的集合;第三,科技资源由诸多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既涉及人也涉及物,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第四,科技资源各组成要素具有层次性。科技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科技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且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因此各组成要素在此系统中是具体层次性的。

三、科技资源的典型分类

科技资源是资源的一种类型,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对于科技资源包含的具体资源要素的分类,不同学者提出的分类有所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为“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表1)可见,学者们对科技资源的现有分类多是从其内容出发而进行划分的,体现为不同的科技资源内容构成。但总体来说,虽然这些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多较笼统、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具体划分不够细致、分类层次不够深入。借鉴以上相关分类理论,本文尝试从更宽泛的角度对科技资源要素进行分类,把科技资源要素的组成要素划分为7个方面: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科技技术资源、科技制度资源、科技组织资源。

科技人力资源指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具体包括直接从事科技活动或为科技活动直接提供服务的人员。科技人力资源是科技资源要素中最具有创造性的要素,能够直接支配其他要素,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具有主导作用。科技财力资源指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其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拨款、单位自筹资金、银行科技贷款等。科技物力资源是指开展科技活动所需的各类大型科研仪器和设备,各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实验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和物质性条件。科技信息资源是指以信息形态表现的各种科技创新与科技研究的产出和成果,包括科技文献、科技专利、数据库、科学数据等。科技技术资源是指开展科技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文献检索技术、仪器相关技术、科技评估检测技术、管理决策技术、研发创新技术等。科技制度资源是指政府对科技活动的一些指导性纲领和文件,包括各类科技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国家颁布的科技活动类的相关政策法规等。科技组织资源是指可以提供科技服务活动的单位或组织,如上级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加盟单位、科技服务地方子平台等。

四、科技资源的分类体系构建

1、科技资源分类体系框架。科技资源的分类体系是对各种类型的科技资源进行整体梳理、归类、细类划分形成的资源分类体系,可建立科技活动与科技资源之间的关联,能对科技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为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共享效果提供可借鉴的资源分类框架。本文将科技资源看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其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作为科技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各自的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科技资源要素。因此,本文构建的科技资源的分类体系是科技资源各要素构成的一个科技资源整体系统。

在构建科技资源分类体系时,本文遵循以下原则:(1)分类对象是科技资源整体,因此在分类时站在系统整体的角度来归纳整理科技资源分类对象,遵循整体性的原则;(2)科技资源信息涉及面广、资源种类多且繁杂,因此在对科技资源分类时,应从多角度尽量综合整理各类科技资源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遵循综合性的原则;(3)科技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科技资源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地位,本文对科技资源的分类应充分考虑科技资源的层次性,深入分析各科技资源要素在科技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和不同作用,遵循层次性原则。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前文对科技资源各组成要素的整理结果,在构建科技资源分类体系时,本文充分考虑不同主体对科技资源的具体类型需求,并充分调研了相关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结合科技资源及其要素的内涵,本文提出科技资源的分类体系框架,如表2所示。(表2)

由表2可见,本文将科技资源的整体系统的组成要素分为科技条件要素和科技保障要素两大维度。其中,科技条件要素为科技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基础条件,科技保障要素为科技条件各要素的作用发挥提供必要的组织和制度支持。在科技资源的分类体系中,科技人力资源是最具创新性的资源,它可以支配、协调其他的科技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和科技技术资源是科技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条件,并为科技人力资源的功能发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科技组织资源和科技制度资源能够保障科技活动的顺利进行,为科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每一种科技资源的具体要素构成部分,本文尽量全面地整理归纳了可能的科技资源具体要素形态,这可为科技资源的共享提供具体的资源分类参考标准。

2、科技资源分类体系结构。本文将科技资源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是由多种科技资源要素相互作用组成的集合,因此组成科技资源的各要素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这体现为科技资源分类体系中各组成要素的结构关系。(图1)

在科技条件要素中,首先,科技人力资源要素是最具能动性作用的要素,科技人力资源要素的质量高低、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科技活动的水平。但同时科技人力资源要素功能的发挥需要科技物力、科技财力、科技信息、科技技术资源要素的大力支持,科技物力资源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科技财力资源为科技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科技信息和技术资源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和技术支持。因此,科技人力资源与科技物力、科技财力、科技信息、科技技术资源要素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其次,科技物力、科技财力、科技信息、科技技术资源这几种要素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科技财力资源的实力会很大程度上决定科技物力、科技信息、科技技术资源的水平,为它们提供资金条件;科技物力资源可为科技信息和技术资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又会对科技技术资源的质量和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科技保障要素中,一方面科技组织要素可为科技制度的制定和颁布提供主要的决策主体;另一方面可为科技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多样化的科技研发和提供单位,这为科技活动的进行、科技条件各要素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反过来,科技制度要素可为多样化的科技组织开展科技活动,高效地利用科技资源要素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并可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科技条件资源各要素的功能发挥,如有关政府部门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完善科技金融市场环境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寄中.科技资源论[J].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7.2.

[3]刘玲利.科技资源要素的内涵、分类及特征研究[J].情报杂志,2008.8.

科技资源论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共享协调;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不同,导致其建设的不均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或省份,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其底子厚、起步早、发展快、技术手段先进等有利条件,积极开展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工作。比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对全国性的文献平台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加之这些平台的后期建设有资金支持,技术装备先进,服务条件好,他们的科技文献平台建设和服务走在全国前列。其他地区的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无法与其相比,其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无论是建设情况还是使用情况,都有待提高。

2.共建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处于各自为战状态,或者是非常松散的简单合作,仅仅靠一个合作协议和理事会章程等自我约束,没有强制性的义务也没有法理层的权利,导致科技信息资源的收藏分散、重复,难以形成服务的整体优势。

3.平台标准化水平、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就是平台标准化。但就目前的现状来说,标准化程度相当低,规范标准不一致,各平台从总体设计框架到具体实现的底层技术手段大相径庭,自建数据库五花八门,不具备和其他平台数据库互联的功能,制约了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

二、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科技信息资源的高速增长。目前每个资源中心的数据库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资源利用水平的提高,资源中心需要向人们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学术资源信息。一些专业的资源商也开始提供一些更细致的学术信息,比如经济类、法律类、标准类、教育类、医药类等资源。越来越多的科技信息资源在检索利用过程中必然带来学术资源利用率低、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这无论对于科技信息资源来讲还是资源中心情报服务来说都是一种效益浪费。受采集资源的专业局限性影响,无论是以上哪一类信息,没有一家资源商能够囊括它所关注的那一类资源的所有学术信息。

2.检索期望的日益提高。现在的学术研究需要的不再是庞杂的文献的堆砌,而是精确的数据、事实的支持佐证。所以科研工作者在浩瀚的学术海洋里面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文献资源越来越难。各资源中心所提供的科技信息资源之间互相独立,列表显示,需要人们分别登录访问,并在访问这些资源的时候,不得不点开一个个资源链接,登录,输入关键词后进行搜索,由于各资源系统界面不一样,搜索方式不一样,搜索的效率很低。另外,数据量快速膨胀,逐步由找不到内容变成找到的太多太杂,耗费几倍的时间用于查找。因此,人们对数据检索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断发展,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简单的检索文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与科研要求,人们需要从繁多的学术文献中找到关联,如何利用简单快捷的检索挖掘发现深层次的知识、整合文献内容从而爆发新的知识点才是未来学术发展的热点。

3.图书馆角色的升级与转变。全新网络时代的来临,使资源中心的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及相应的用户体验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在信息与知识日益丰富的今天,这种变化已在迅速影响着图书馆,不断推动图书馆向网络虚拟型图书馆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无缝的用户体验,允许人们互动参与、以论坛社区为基础的形式来设计程序、开源软件的应用等。

三、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立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协作机制的建设,建立分布式数字资源加工、集中元数据存储检索服务、分布式全文提供和原文传递的共建共享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会,共同组织实施。

2.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的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整合全省各种来源、各种媒体、各种类型的科技信息资源,建立与各资源中心发展相适应的、各学科文献资源相对齐全、文献类型覆盖期刊、图书、专利、标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检索数据库等的共享的、分布式的大型科技信息数据库群,建立分类科学、配置合理、共建共享、服务于科技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3.建立共建共享的科技信息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建立软件技术支撑平台,实现各科技资源成员单位的本地数据标引、加工与全文电子资源制作;完成集中元数据管理、资源整合与统一服务;实现元数据、全文信息的无障碍传递;形成统一的、安全的资源管理、整合和信息服务平台。

4.建立完善的平台标准规范体系

科技资源论文第7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安徽省为例,着重介绍该省科技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建议,以此来为今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泛长三角”区域;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力资源作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已经成为了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首先应该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优化措施,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理论研究

1.1人力资源流动理论

所谓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指的是人力资源在组织过程中所表现的流入和流出等变动,人力资源的具体流动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影响。就国内外目前对人力资源流动的研究情况来看,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理论较少,大多研究都是在研究人力资源理论上进行的。本文对人力资源流动的研究主要从广义的角度出发,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流动主要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人力资源再配置的途径。如果不能充分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流动,那么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1.2人力资源趋于流动与配置的理论

所谓人力资源配置,主要指的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每部分资源的优势都能够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来。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人力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研究,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获取不同的研究结果。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人力资源的流动提出了新观念,比如说合作式柔性流动、交换式柔性流动以及现场操作等。这些观念都为今后人力资源流动与培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现状研究与分析

对泛长三角科技人力资源的现状研究,本文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对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的分析,目前,该地区所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占据了国家总量的近25%,其中,沪苏浙所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据了16.6%,安徽省所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据了7.4%。其次是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状况的分析,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大多都局限在资源的存量上,却忽略了对资源流动数据的统计。本文对该部门的现状研究,主要是通过有关学者的研究和流动人口数据来侧面反映该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所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总数排全国第五,然而人才的流失却排名第二。由此可见,目前安徽省在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重要工作,并不是对人才进行引进,而是想办法留住人才,利用好现有人才。

三、科技人力资源流动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原因进行分析,其流动原因归纳起来总共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工作获取途径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该部分的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目前人们获取工作的方式,最多的途径是亲戚朋友的介绍,其次才是人才市场和网络。由此可见,在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方式中,亲戚朋友的介绍和推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对工作进行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会考虑到工作地点和薪资福利,这就会给人力资源的流动提供条件。其次是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该部分的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能够对人力资源流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原工作的满意度、是否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城市经济情况和发展情况等,这几个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大致科技人力资源产生流动。

四、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就目前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来看,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相关部门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展工作。

4.1调整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目前,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主要就是网络、人才市场以及亲戚朋友等,其中,亲戚朋友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种配置方式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所起的作用,而且还会大大阻碍人才作用的发挥,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开放性。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人才资源的配置效果。因此,必须对这种配置方式进行调整,根据安徽省当前的配置情况,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措施,逐渐将亲戚朋友在市场中的作用逐渐削弱,加大人才市场的建设,尤其是对于网络市场的作用,一定要确保其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建立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4.2优化现有科技人力资源

就目前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分布现状来看,大部分人才都分布在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则少之又少,而且流动性也比国有企业人才的大。为了将这种现象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现有科技人力资源进行优化与完善,比如说对用人机制进行灵活运用,为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及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等,以此来促进科技人力资源在各个组织间的合理配置。

4.3规划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是阻碍其优化配置的重要隐私,因此,必须重视对科技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规划。首先,相关部门要根据今后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对人才未来的需求,预先培养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并对这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其次,要采取合理方式对人才进行引导,尤其是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更应该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好对科技人力资源结构的规划。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给安徽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也提出了巨大挑战。为了能够将该项任务顺利完成,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必须对当前科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人力资源优化的建议,从而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夏小玲.泛长三角区域安徽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王林雪,游月琴.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的网络组织模式设计与运行[J].《未来与发展》.2009(11).

科技资源论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文献 信息资源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一个地区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占有、配置和利用程度与水平,是与该地区科研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紧密相连的。近几年来,随着唐山市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科技信息的需求迅猛增长,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状况和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适应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益,满足唐山科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已成为各级领导所关注的问题。

1、唐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唐山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主要分布于科研院所、高校、公共图书馆三类机构,三类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文献经费来源渠道不同,各单位均独立采购,没有建立协调或集中采购机制,采购的文献资源多集中在清华同方、北京万方等社会使用率较高的数据库文献资源上,用政府财政资金重复采购现象普遍。

近几年,各单位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投入力度均较大,建有数据库镜像站点的单位逐年增加。但由于各单位文献数据库镜像站的建设各自为政,存在不少人、财、物的重复投入,因此全市的总体投入成本较高,单位投入资金的利用率较低。而且各单位购置的数据库资源中,绝大部分只有在局域网内使用的权限,不能直接提供共享,使用范围比较有限。

大部分企业仅购置与本行业相关的数据库资源,对其它领域科技文献的需求,大多从市公共信息服务机构或清华同方、北京万方等数据商提供的公开网站上获取,造成信息获取不畅和时间上的浪费。

2、对唐山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打造全市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以全面提高唐山市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我市科技竞争力为目标,以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中心,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手段,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整合我市所有可对外服务的数据资源和国内其它重要的数据资源,尽快在本市建立起一个资源丰富、开放共享、技术先进、服务便捷的网上文献检索和获取平台。进一步优化我市资源配置,提高唐山市对现有科技文献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公开面向社会、科研院所和企业,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多领域地为我市科研、教学、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科技文献支持和保障。

2.2 建立共建共享保障机制

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建立起跨系统、跨部门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行政约束,建立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组织保障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协调机制、资金和技术保障机制等相关机制。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科技文献资源整合与建设。盘活各机构的科技文献资源存量,并进一步扩大增量。

2.3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平台持续平稳运行

作为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一个重要窗口,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运行经费渠道,使平台运行得到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能保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持续性和历史积累,才能真正推动我市这一公益平台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

2.4 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由于资源的建设单位分属不同的部门和系统,自建的文献数据库执行不同的建库标准,数据格式不统一。因此,必须强化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数据的采集、标引、加工及录入都要严格按照制定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来执行,才能有效地实现联机检索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王舒宇.民族文化与云南自主创新.云南大学,2008.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