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媒体行政论文

新媒体行政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1 17:07:08

新媒体行政论文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1篇

[关键词]舆论引导;新闻自由;议程设置

在舆论引导中,政府、媒体和公众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各有特点。政府是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和效果监督者,同时政府也接受来自媒体和公众的反馈与反映。公众是舆论引导的主体和参与者。也是要服务和引导的对象,同时公众也会对舆论的引导给予一定的反作用,包括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反馈和通过政府渠道进行反映。而媒体则担负着引导舆论的核心作用,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对公众产生影响。所以说,政府、媒体与公众在舆论引导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一方作用一方受力,政府作为舆论引导的决策者,在二者关系中扮演着平衡和牵制的角色。

一、舆论引导视角分析

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宣传工作部门和新闻单位提出的政治方向要求。思想宣传工作部门与新闻媒体在反映舆论、评介舆论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进行报道,对社会舆论所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二、政府与媒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舆论引导的视角下。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具有鲜明的辩证统一的特点。首先,二者关系的同一性体现在,在我国,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工具,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活跃在宣传战线的各类媒体时刻要忠实地为党和政府服务,具体体现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思想。和接受党和政府的内容督查等。由此可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根据政府的决策需要而进行宣传报道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受制于政府,并没有自己的政治利益。这为政府进行的舆论引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媒体作为信息宣传报道机构会有其自己的经济利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媒体的经济利益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媒体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媒体着力于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进行信息的传播。而一味满足公众需求往往会造成传播信息的庸俗,所以媒体最重要的是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这时媒体便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但政府过分的干涉媒体运营发展便会破坏新闻自由,扰乱新闻秩序。政府的干涉多体现在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形式等进行限制和审查,以新闻通稿的方式限制媒体自由报道等。媒体其实并不是单纯地受制于政府,相反,媒体会对政府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政府在施政中受到来自多方的监督,其中媒体监督是强有力的监督手段之一,媒体会监督政府行为和公职人员违法乱纪现象。引导公众舆论对政府不当或不作为行为施加压力。总体看来,政府和媒体在舆论引导下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政府受到媒体的舆论监督才得以防止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形象的提升:政府对媒体必要程度的限制和引导对媒体的发展大有好处。能够赢得政府的重视和公众的关注,使媒体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大众传媒引导舆论的方式以及公众的反作用

公众是新闻舆论的主体。也是舆论引导的参与者和对象,媒体尤其是大众传媒对舆论的引导要吸引公众的参与,这要求媒体应处理好与公众的关系并注意引导舆论的方式。大众传媒引导舆论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说服。即对公众进行说服影响,改变舆论或者巩固加深、扩展原有的舆论。第二种是大众传媒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会以其报道和其他内容无形中给公众议程带来某种观念或新议题。潜移默化的影响公众舆论,即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通过一段时间内的集中报道,让公众感觉到此议题的重要,从而影响公众对议题的关注程度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第三种方式是利用大众传媒的强势舆论特性,即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几经循环,大众传媒所引导的占“优势”地位的意见越来越强大,而持“劣势”意见的人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弱小,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大众传媒引导舆论而对公众施加的作用比较强势,但公众对此的反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把公众和受众作为同一群体看待,实际上这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还是有差别的,这里不再细究。受众对新闻舆论的控制有一种反控制意向和反控制能力,这种反控制能力,也可称为受众对新闻舆论的调控。这也是舆论调控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主要通过反馈实施控制。公众与媒体不重合的地方便是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之间的矛盾所在。公众的对舆论引导的反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作用于政府,通过向政府反映和反馈问题,使政府对舆论引导效果进行评估,政府进一步作用于媒体,通过调节媒体达到公众的满意。这也体现了本文之前所述的政府与媒体的关系:第二是公众直接作用于媒体,使媒体感受到来自公众的反馈,从而进行自我调节。

四、政府与公众在舆论引导中的关系

政府在进行舆论引导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公众的情况和实际,从而使舆论引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或者意见与建议也可以通过舆论来表达,公众可以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媒体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使信息在二者之间通畅传递。

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的关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舆论引导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也是舆论引导得以实施的基础。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政府主导媒体实施公众作用下的舆论引导机制,促进了社会整体舆论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以及社会的舆论稳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新媒体;政治理论学习;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1-0078-02

一 引言

探索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模式,首先要了解目前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动态和他们对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对西安科技大学青年教工思想状况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调查结果显示,60.1%的教工了解国家政策和政治理论知识的渠道通过媒体(杂志、电视),50.5%通过网络,14.9%通过文件宣传,仅有12.9%的教工是通过会议和报告了解政治理论知识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创新一种网络的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是适应教师政治理论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 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论坛、QQ、微博、微信等媒体工具有效释放公众的表达意愿,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传统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控制格局和舆论引导格局已演变为多元的、多向的信息分享格局和舆论制造格局,意识形态安全维护难度加大。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和科学文化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有效控制社会舆论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素质将有形无形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其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更好担当育人重任的需要,也是高校培育合格的毕业生的根本保证。

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根据2016年1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新媒体崛起速度之快令人震撼,新媒体对网民的影响的深远令人惊讶。目前,网络终端设备已成为高校教师学习、生活、社交的必备工具;是他们了解国家政策、关注社会发展、自我展示的主要选择。为了使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迫切需要变革和创新。

自从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异地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校普遍现象,异地办学给高校带来的诸多问题,国内同行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管理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但对于异地办学由于教职工在多个校区内活动、新校区上下班路途乘车近1个小时左右等,给教职工带来理论学习空间上难集中、时间上难安排、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职工怨言多等问题,目前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对多所高校走访调研,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目前遇到的问题必须立足现实和长远,依靠网络技术进行解决,高校一些部门通过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组织开展文件资料传阅、网上会议以及网上交流探讨,须进一步研究学习组织、学习过程记载、学习成果考核等技术问题,这些需通过开发一个系统的网络学习平台进行解决。

三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机遇,新媒体区别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因其自身所拥有的信息的个性化、信息的及时性、内容的丰富性、良好的互动性等优点对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新媒体有利于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的新模式,拓展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新载体;新媒体为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了新平台,其良好的互动性也增强了高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在政治理论学习作用。

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挑战,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也对高校教师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等带来诸多的影响。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没有时空限制,传播的信息种类纷繁复杂,高校教师从新媒体中接受的信息缺乏优质过滤,一些思想观点严重背离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一些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渗透,导致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复杂化。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及宣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互联网络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后的新媒体时代的主要信息传输工具,具有全球性、交互性、开放性、及时性、实时性、综合性等特点,备受人们广泛关注。互联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并突显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功能,拉近了世界各国间的距离,使世界成为一个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的地球村,也大大丰富了网络运用者的知识,开阔了网络运用者的视野,尤其是高校教师是网络应用的大量运用者和积极推动者。

因此,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予高校教师传统组织起砑中式理论学习和纸质传阅式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如同MOOC带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一样,高校管理者必须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发网络学习平台,利用网络技术传递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等优点,提高教职工理论学习效果,并利用网络交流便利的特性开展网上论坛,解决教职工学习交流问题。

四 科学设置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

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的角度来看,需要科学设置一个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这样一个平台方便传递正面健康的教育信息;同时由于网络平台的便利性,能及时观察和收集教师群体的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对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早地发现察觉和纠正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何科学设置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平台的操作路径的设计。

第一,“虚拟体验”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引导教师带着政治理论学习的任务,在选定的虚拟目标空间,例如:网上政治学习视频、网上纪念馆、网上博物馆、网络教育宣传片等进行观看、体验,其网络平台展现形式可以是图文并茂的电子报、电子照片、电子书、电子视频或者幻灯片等。

第二,“网络调研”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指导教师或是自拟问答题目、或是采用门户网站组织的调查,就社会时政、热点问题、焦点事件进行网上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价,最终成果可以以电子报、电子论文、幻灯片等形式在网上发表;或者组成讨论组进行实事评价和讨论。

第三,“网站建构”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网络平台指导教师运用掌握的电脑知识和技术,围绕所了解的理论问题、社会问题制作专题网站或网页,如“十理论学习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网”等,然后把自己的成果进行提交,评比。评比出设计优秀的专题网站和网页供全体教师学习和浏览。

第四,“‘网事专题’研究”路径的设计,主要是指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网络世界关注的政治理论问题或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具有独到见解数字化形式的研究论文,并提交。提交的研究论文,所有人都可以共享、学习。

第五,“文件传阅”路径的设计,主要构建网络课堂,上传国家、学校、学院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文件,上传网络视频学习资料等;教师们可以利用坐班车或者上网的闲暇时间进行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和讨论。

第六,“虚拟会议”路径的设计,主要是开展网络组织生活、网上交流、讨论;学习心得体会、学习意见和建议及时交流;实现网络时代的虚拟的党的生活会。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工作应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目标,不断探索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新路径;创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网络新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网络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平台,是适应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需求,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题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危薇.关于新媒体时代高校政治理论学习的反思与创新[J].科教教导,2014(11).

[2]张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教W论坛,2014(14).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3篇

【关键词】媒介审判行政审判形成机制传媒监督舆论监督

一、前言

上世纪90年代起,“媒介审判”一词开始频频进入新闻界和法学界学者的视野。“媒介审判”一词从西方语境中引入我国,用于表达大众媒介对于司法独立的干预。

对于“媒介审判”的思考并不总是趋同的。较强势的一方认为“媒介审判”在我国的语境下是成立的,并且认为“媒介审判”带给社会的大多是负面效应,应当有效限制大众媒介对于司法的干预,给予司法审判一个独立的环境。而另一方的力量也不容小视:以学者周泽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常年为诸多学者口诛笔伐的“媒介审判”其实并不成立,大众媒介并不是误导司法的罪魁祸首。对于学界存在的这两方观点,笔者偏向于后者。

在本文中,针对我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问题,笔者将首先从其滥觞入手,综合我国的审判制度及媒介和司法的运行环境,论证本文的核心观点:“媒介审判”并不存在,其实质是借媒介为载体的“行政审判”。其次,笔者将推导出“行政审判”的成立机制和作用过程,提出瓦解“行政审判”的关键在于:明辨“行政审判”所依托的传媒监督与公民的舆论监督之间的关系。最后,笔者将就如何规避“行政审判”提出几点设想。

二、“媒介审判”的滥觞与定义

“媒介审判”一词于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就其滥觞而言,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它来源于美国。“黄色新闻”时期,美国民众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酷爱犯罪报道,尤其是暴力凶杀案件。大众媒体一窝蜂涌向法院等司法机构,大量地进行夸张和煽情的报道,给予司法公正莫大的压力,也因此招致了大量关于“媒介审判”的批评。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媒介审判”一词更多地适用于西方的话语体系。“西方语境中‘媒介审判’的形成机制是:在新闻高度自由的媒介生态环境及司法审判权力分立的情况下,媒介的涉案报道影响到无法律专业背景的小陪审团对相关事实的体认,致使‘事实审’有失公正,并进而影响法官在‘法律审’中作出有失公正的判决,从而导致‘媒介审判’”。在舆论高度自由、新闻自由充分得到保障和司法系统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媒介审判”一词在西方发达国家得以成立。

在中国,对于“媒介审判”没有统一的定义,知名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曾对“媒介审判”的特征进行过概括:“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的报道在事实方面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的。它的语言往往是煽情式的,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憎恨或者同情一类情绪。它有时会采取‘炒作’的方式,即由诸多媒体联手对案件作单向度(One--dimension)的宣传,有意无意地压制了相反的意见。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种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这一提法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认同,也成为判断“媒介审判”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特征描述,事实上已经预设了前提:“媒介审判”在我国语境中是成立的。但事实却不尽然。

三、论证:我国语境下的“媒介审判”实质上是“行政审判”

(一)“媒介审判”难以作用于人民陪审制

多数西方海洋法系国家采取的审判制度是陪审团制度,其中以美国的现代陪审团制度较为典型和成熟。就我国的审判制度来看,我国奉行的是人民陪审制。虽然也有人民陪审员的存在,但多数是流于形式,并不会对案件的审理起到实质性的影响。如此一来,就算大众媒介在案件真正审理之前对其进行了大量定性、定罪的报道,也很难真正影响到案件的审理。因此,从“媒介审判”的成立机制而言,它在我国的话语体系下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

(二)行政力量的介入使媒介失去主体权

笔者在上文论述西方“媒介审判”得以形成时提及了三个前提条件:舆论高度自由、新闻自由充分得到保障和司法系统相对独立。以此对应来看我国的情况:

首先,我国历来实行对报刊、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的事前审查制度。大众媒体并没有充分的自由来选择自己的报道,换言之,媒体不是最终“把关人”。其次,就我国当下的媒体环境而言,传统大众媒体或多或少都渗透着政府的行政力量,更多地是在扮演“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角色。我国的传统大众媒体是媒介环境不够自由前提下,被政府行政力量所支配的新闻。“媒介审判”的行为主体是大众媒介,或者说是大众媒介带动起来的舆论。从这一角度来说,“媒介审判”在我国语境下存在主体缺失的问题。与其说是大众媒介在“审判”,还不如说是政府行政力量借大众媒介的形式在“审判”。

笔者认为“媒介审判”在我国的语境下显得并不合理,也不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在我国没有大众媒介与司法之争,相反,传媒监督和司法审判、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之间的冲突在我国有着强烈的表现。其症结正是行政力量对于大众传媒和司法界的过分介入。因此,我国语境下所谓的“媒介审判”实则并不成立,真正成立的是“行政审判”。

四、“行政审判”的形成机制

“行政审判”是一种对司法审判的干预力量,它形成于大众媒介、公众和司法系统的共同作用,又以其间的行政力量为核心和主导。

笔者将“行政审判”的形成机制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件在审判前形成报道。“行政审判”的前提条件是案件成为报道,这就要求案件必须具有可报道的新闻价值。一般而言,这些新闻价值大的案件具备以下几个特性:时效性、接近性、新奇性、重大性。这些特性一方面使得它们拥有广泛的群众体认,另一方面又能吸引到多数的大众媒体的目光。

第二部分:报道成为经审查筛选的报道。在这一阶段中,行政力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事前审查制度和大众媒体内部审查筛选制度两个方面。此时的行政力量扮演的是“把关人”的角色,掌握的是报道的“生杀大权”。正是在这一环节中,媒介失去了“审判”的主体权,变成了一个载体或者说“傀儡”,而行政力量真正成为“审判”的主体。

第三部分:经审查筛选的报道形成舆论。经行政力量作用后的报道以大众传媒作为载体在民众间传播。在“议程设置”的作用下,民众开始普遍关注这些报道,并且从报道中获取案件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形成了占据多数的“压倒性意见”,久而久之成为舆论力量。

第四部分:舆论形成对法院行政力量的压力。舆论是对司法系统直接的、强而有力的冲击。司法机构行政力量或者说法院的行政力量首先感知到了舆论的压力,碍于司法的社会公众形象等压力,它受到了舆论的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向其妥协。

第五部分:法院行政力量干预法官的案件审理过程。法院行政力量在接受了舆论的影响后,进一步向法官等审判人员进行施压。碍于行政力量的干涉,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将主观或客观地考虑到大众舆论的偏向。至此,“行政审判”形成。

在笔者建构的“行政审判”的过程中,行政力量显然是起到绝对作用的一个因素,它既是整个“审判”过程的推动者,也是主导者和主体。不够自由的新闻界和不够独立的司法系统成为这个过程的“受害方”,而民众和舆论则成为“行政审判助手”。整个“行政审判”过程事实上是将行政意见以大众传媒的姿态传播,并且经舆论壮大,伪装成为舆论监督,进而影响司法。由此可见,瓦解“行政审判”的关键在于分清“行政审判”所依托的传媒监督和公民的舆论监督。

五、明辨:“行政审判”的传媒监督与公民的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历来为党和政府所倡导。学者孙旭培认为:“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传媒对党务、政务的公开报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施政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以及对各类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腐败分子的披露和批评。对作为国家机关之一的司法部门进行报道和评论,自然也是舆论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事实上是肯定了舆论监督对于司法机构评论的合理性。

究其根源,舆论监督在法律上依据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批评建议权和知情权,这也是它权利的来源。这里的主体是公民,换言之,媒体并不享有这种舆论监督的权利。

媒体的监督是一种自发性质的传媒监督,并不具有法理性。然而,传媒监督往往可以通过舆论监督,进而影响司法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行政审判”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行政审判”所依托的传媒监督,在获得民众广泛响应之后转变成了舆论监督。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不仅要明辨“行政审判”的传媒监督和公民的舆论监督,更要慎重地看待它们之间的这一转变。这是瓦解“行政审判”的关键所在。

六、规避“行政审判”的几点设想

就形成机制而言,明辨行政力量下的传媒监督和公民的舆论监督是瓦解“行政审判”的关键所在。规避“行政审判”需要依靠大众传媒和司法系统两方面的力量。笔者针从这两方面出发,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一)大众传媒领域

首先,大众媒介应该拥有相对的新闻自由,行政力量在大众媒介中的力量应该弱化。目前,新闻界针对我国现实的传媒环境发出了这样的呼吁:请给媒体不写假新闻的权利。无论这样的呼吁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有失偏颇,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政力量对于大众传媒的限制和干预。行政力量的过度干涉不仅会使新闻报道出现不客观、不公正的问题,更会使得媒体的报道渗透了行政的意志。相对自由的新闻环境是大众媒介对司法做出公正报道的前提。

其次,在新闻环境相对自由和大众媒介获得自的前提下,法律和媒介自身都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法制报道规范。法律作为一种强制力,应该出台相关规定,对案件不同阶段的媒体报道给予限制。目前而言我国缺乏这类的法律规范,对于大众媒体自身,应该拥有一套法制报道的自律机制。

再次,媒介自律机构的建立是对行政力量的一种抗衡,同时也有利于大众媒介在法制报道上的规范。这类媒介自律机构由新闻界和法学界的专家学者组成,受理大众媒体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新闻从业者道德规范的纠纷。这将有利于大众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对行政力量产生威慑作用。

(二)司法系统

首先,司法系统内部不独立、法院行政化是审判不公的根源。司法权应当去行政化和公开化。著名法学专家贺卫方在《走向司法公正的几个制度要件》一文中谈到司法公正的第四个要件就是法院内部管理制度的非行政化。他解释说这里指的是法院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职权的合理化、法官个人独立地位的保障以及上下级法院之间关系的理顺等,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法官个人的独立。除了去行政化之外,司法权还需要公开化。行政力量、大众媒介或者是舆论力量,都只有在信息不够公开时才会对司法系统造成中伤。公开化的司法权和司法审判将减少大众传媒和舆论对其的诟病。

其次,司法系统应当理顺司法和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司法与大众传媒是社会公正的两大支柱,它们本身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司法并不是大众传媒的对立面,而应当是通力合作的帮手。司法不能因为惧怕“行政审判”而因噎废食,拒绝大众传媒的正常的传媒监督,而是应当利用司法的力量,帮助新闻界建立起有足够新闻自由的环境,再辅之以自身的去行政化,使得“行政审判”失去其主体。

参考文献:

[1]王中伟,刘汉林.“媒介审判”谁之审判?――主体之辩及其形成机制解读[J].东南传播,2009(3):61.

[2]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09.

[3]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3(2):71.

[4]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7-314.

[5]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3

[6]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J].国际新闻界,2003(2):71-76.

[7]周泽.舆论评判:正义之秤――兼对“媒体审判”、“舆论审判”之说的反思[J].新闻记者,2004(9):6-10.

[8]贺卫方.走向司法公正的八个制度要件[J].领导文萃,2002(2):12-16.

[9]朱颖.犯罪新闻报道与司法权冲突分析[J].当代传播,2009(3):83-85.

[10]谢伦丁.论媒介审判和媒介监督的关系及其影响[J].东南传播,2007(11):51-52.

[11]张明蕾,薛小庆.解读“媒介审判”现象的中国化特色[J].东南传播,2010(9):83-85.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大众传媒 公共领域 政治文明 三鹿奶粉事件

政治文明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施政纲领的提出确立了政治文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是以人民、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宪法至上为基本内容和特征的文明体现,民主政治的核心就是政治参与,缺乏政治参与,民主便无法体现人民、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也不可能建构真正的民主政治制度。公民政治参与,最大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在于通过影响政府的行政和决策,使国家政治体系的运作避免或减少对“公意”的可能的偏离,实现国家各种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提是政治信息的沟通和知晓,大众传媒(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是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与舆论引导机构,在大众传播信息中有许多政治新闻信息,这对于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8年我国社会生活中发生了诸多公共事件。大众传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以2008年9月发生在我国公共生活中的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分析大众传媒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三鹿奶粉事件中大众传媒的作为

三鹿奶粉事件是2008年发生在我国公众生活中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被新华社和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国内及国际十大新闻事件之一。其重要影响不言而喻。这是一起公共安全事件,2008年6月至9月中旬,在我国许多省出现了婴幼儿因为长期食用三鹿奶粉而导致的肾结石病症。9月17日,据国家卫生部统计的数字。肾结石患儿达到6244例,其中158例重症,3例死亡。从9月11日开始我国各级媒体对此事件做了全方位的报道,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国政府开展了事故原因调查和食品卫生全国性检查。经调查,儿童患病的直接原因是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物质,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由于其中含有大量氮元素,常被不法商贩冒充成高蛋白物质加入。以提高检测时食品中蛋白质检测数值,还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这些行动包括: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1级响应、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追究相关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等(省略,2008-09-19,大洋综合)。在这起举国震惊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中,大众传媒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实,早在2007年年底,问题奶粉生产企业三鹿集团就陆续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有婴幼儿食用该集团生产的奶粉后尿液中出现红色沉淀物等症状,2008年5月17日三鹿高层接到产品出了问题的报告;7月16日,卫生监管部门甘肃省卫生厅就接到婴儿患肾结石病例明显增多的报告,这期间事态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直到患病儿童数量增加至6000多例,2008年9月12日三鹿奶粉才被卫生部彻底查封,而在这期间,我国新闻传媒所做新闻报道对于问题的发现、对于问题的揭示、对于问题的解决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甘肃媒体在9月9日报道了问题奶粉导致儿童致病的严重问题。使奶粉致病一事浮出水面。之后,全国多家媒体相继发出同样问题的报道,向社会发出了食品安全警示。9月11日,上海《东方早报》指出了问题奶粉的生产企业――河北省三鹿乳业集团,紧接着中央、省、市各级媒体报道了全国各地问题奶粉致病相关新闻,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运用各自的媒体优势,通过各种报道形式,反映问题奶粉导致的严重影响以及社会各界的反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电子媒介也都在重要时段了有关三鹿奶粉事件的各种新闻报道,可以说在这一公共危机事件中,大众传媒构筑了公众生活中的公共领域,媒体的联动最终形成舆论合力,对于政府行为的积极介入,对于政府迅速处理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在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政治,传媒业的兴起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新闻传播带来的政治信息沟通的普及化和公开的政治意见表达渠道,同决策民主化、公民的广泛政治参与以及民主政治所要求的对于政治过程和政治人物的监督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大众传媒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些作用具体体现为:

大众传媒在公众政治生活中可以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大众传媒通过及时发现社会生活中危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件,调查探讨这些事件下潜藏的社会政治问题,为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起到守望作用。英美国家对此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媒体的“看门狗”作用,也就是说媒体要维护公众的利益,看公共利益这个门,为使公共利益免受侵害。大众传媒要及时就危机情况向公众发出警告。我们从三鹿奶粉事件中看到,媒体对于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实起到了监测与警示的作用。这次事件涉及面之大、危害之严重,如果没有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后果则不堪设想,那些一箱箱被下架、被烧毁的有毒奶粉也许会成为更多儿童的充饥之物,新闻媒体的报道向公众发出了危险警示,也向社会政治系统发出了相应警示。为公共管理决策、公共管理行动提供了充分的事实信息。大众传媒由于其畅通的传播渠道、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环境监测中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政府公共管理行为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大众传媒可以为政治文明建设中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提供支持。知情权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公民行使参与管理权的前提,媒体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实现对于政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默多克在《数字鸿沟:通讯/传播政策及其矛盾》一文中指出:“充分的公民权依赖于五种基本的文化权利:(一)获得同作出个人决定和政治抉择相关的信息:(二)获得主要的知识框架以将信息整合成关于世界的清晰连贯的解释;(三)获得对于相互竞争的解释和政策的批评意见:(四)获得能充分而公平地反映所有社群的生活及抱负的表述;(五)获得作为参与

者和旁观者介人公共文化的机会。”大众传媒是信息的职业机构,而政治信息的广泛流通,是实现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而在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中,不论是参与政治决策、参与对公共事务的评议,还是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都需要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情况作为前提。我国的大众传媒在性质上都属于国有,因此,在传递政务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民主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众传媒可以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公共事务意见平台的作用。政治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公共事务处理中,公民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以保证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大众传媒由于具有构筑政治生活中公共领域的能力,可以在这一领域中让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看法,因此,可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公共事务意见平台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实现可以使社会管理层在掌握多方声音、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对社会事务管理作出最佳决策。传统媒体的读者信箱、听众热线、观众来稿等以及网络媒体的网民论坛、聊天互动等都是大众传媒所构筑的公共领域空间,是大众传媒社会公器性质的具体体现。三鹿奶粉事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同大众传媒构筑的公共领域平台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参与了此事的关注、报道与评论,使这一事件成为全民事件,为政治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有利资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所构筑的公共领域对于政治文明建设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务、政务和一切公共事务的公开,对国家机关各级公务人员的施政活动,以及社会公众人物(包括政治家、演艺明星、上市公司等)的监督,这种监督既包括揭露和批评。叉包括评价和建议。新闻媒介对坏人、坏事,特别是腐败行为的揭露和批评是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主要的和常见的形式。对于政治生活中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问题,或者各种违法乱纪问题,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调动公众意见,形成舆论,对相关事件当事人施加压力,保障权力处在公共监督的视线之下,这是腐败及其他政治不文明行为最为惧怕的有效手段。由传媒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西方新闻传播史上,舆论监督对于政治生活构成影响的案例不胜枚举。众所周知的美国“水门事件”就是《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率先对美国政治丑闻的揭露抨击,是导致尼克松下台的导火线,媒体在西方公众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近年来的反腐倡廉过程中,大众传媒也发挥了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说:“要进一步加强各项监督制度建设,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来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大众传媒进行舆论监督报道。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是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力手段。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5篇

1.1新公共管理及其管理新工具“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政府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以及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情况下,采用工商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经济、效率和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各国行政改革的实践“新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政府从大量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这些职能全部交还给社会,政府则制定法律规章制度、实行监督和执法功能,缩小政府的行政范围。第二,政府的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即要改变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公民是作为“顾客至上”的存在,政府不再是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第三,引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公共服务的垄断特点,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第四,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即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管理新工具是在西方提出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中运用的新方式,新方法。在“新公共管理”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各国所采用的改革战略与战术不同,所选择的治理模式各有特点,但主要取向都是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管理新工具就是调整这三者关系的重要杠杆。

1.2我国的媒介经营与管理(1)媒介经营与我国媒介经营。根据国内学者不同观点的综述:媒介经营是指对媒体、媒介内容与媒介实体的经营媒体经营是对各种媒体的运筹,实现媒介价值的转移,媒介经营主要是指各种媒体经营。媒介内容的精英式从媒介的角度对其信息的经营。媒介实体的经营是对组成媒介各种实体事物的经营。在我国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是全部财政划拨。到90年代初期,国家逐渐改变了靠财政拨款的管理模式,开始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方法。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正式将报刊经营列入第三产业,该政策的实施使报纸的经营活动逐渐向规模经营的方向发展。90年代末,传媒机构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新闻媒介的事业属性决定了媒体的现代市场经营活动。但我国也规定了媒体机构的任何资产运行行为必须受到党和政府的有效监控。(2)媒介管理与我国的媒介管理。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媒介管理是对媒介产业管理和媒介事业管理的抽象概括,从微观上来说,媒介的管理是指对某一具体媒介实体的管理,比如报纸媒介的管理、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网络媒介的管理等。在我国,新闻媒介机构属国有事业单位,新闻媒介机构所展开的活动直接受到国家机关的行政手段的干预。从行政欣慰主题来看,对新闻机构与媒介实施行政监管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广播电影电视管理总局。此外,国务院所属的一些部、办的职能机构,按归口管理原则,也行使部分管理职能。与之相应的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所设的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为确保党对新闻活动与新闻舆论的绝对领导。

1.3政府社会责任与媒介伦理的交叉管理新工具的思想在于通过对这些工具的应用从而建立一个服务型、有限、透明、高效、创新型的现代政府。西方媒介规范的理论中包括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民主参与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核心是自由主义。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媒体肩负着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和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对政府进行监督,维护社会个人的利益。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媒介的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第三,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的是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社会职能;第四、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媒介只有在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自主性时才能保证报道新闻和传递信息的透明性以及充分发挥监督功能。同时媒介只有在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经济功能。

2我国媒介机构的经营管理处于转轨时期

2.1媒介机构经营管理与舆论监督我国媒介经营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现状。我国的媒介实体的管理机构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下建立的,是根据媒介实体单一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的要求建立的。那么这种管理机构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深化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的同时,深化对媒介的管理体制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传媒机构在行政手段引导下逐步走向产业化、集团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媒介集团化”风行一时,组建媒介产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面对全球媒介产业的挑战。但不少媒介集团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实现的。这种弊端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没有明确组建媒介集团的目的时,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在没有弄清媒介集团的产业性质时,匆忙组建媒介集团会造成管理的混乱。第三,媒介集团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这是违背市场原则的。第四,行政手段组建的媒介集团,不利于调动媒介集团产业的积极性。现代社会的舆论监督实现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依靠新闻媒介以及传播系统,媒介充当了社会“议程设置”的角色,它体现在广泛地反应公众意见,引导和控制,形成社会舆论。我国的媒介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这需要在对媒介事业的管理改革。现阶段我国的媒介舆论监督受到体制的制约。舆论监督在我国的开展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其中体现在媒介机构不够独立,受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很大制约,导致一些影响社会公正的问题不能被曝光。还体现在没有有效的法律手段保障舆论监督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这意味着缺乏法律和制度对舆论监督进行界限的划分管理。

2.2媒介机构经营管理需要转轨(1)媒介经营管理的改革。一方面来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为作为文化产业的媒介转轨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策导向。首先,在我国新的转轨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需要媒介实体的管理体制发生改变;其次,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需要媒介管理的改变;再次,全国的媒介地域不平衡性需要媒介的经营管理发生改变;最后,媒介经营管理的模式改革是我国媒介实体生存发展的需要。(2)媒介经营管理的改革促进舆论监督。从另一方面来说,只有对媒介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才能使媒介有效的实行其媒介监督的功能,从而推荐社会的民主建设。首先,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建设的推动力,媒介对社会进行的舆论监督是提高公民意识,法制和民主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舆论监督可以提醒公民去参与,关心存在的问题,了解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舆论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违反民主和法制的社会现象,为民主与法制建设提供充分舆论支持;其次,舆论监督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方式。舆论监督是公民对政治的表达空间,是表达公共话语权的方式。民主的社会制度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公民的话语权受到保障,公民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因此舆论监督是保障社会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再次,舆论监督是政策过程民主科学化的途径,媒介对政策起到宣传作用,同时媒介的意见是政策过程的反馈,具有参考价值。

3将市场化工具、社会化引入媒介管理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84-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新媒体飞速发展,这使得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呈现出更加的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影响了人们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新媒体迅速发展下,如何利用有效的科技手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结合实际的局面,这是摆在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已被当代大学生广泛运用,成为其获取信息以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并影响着大学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功能特点

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当前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各种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因此,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发展的迅猛化和传播广泛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1.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借助于网络、手机短信等新媒体,大学生借助于网络等新媒体在与人交往中更为便捷和自由。大学生表达思想观点的重要选择是网络,网络能充分发挥网民的言论自由并利用网络情感交流的广泛性,这就使得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能发表自身的看法,这些使得大学生忽视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随意放纵自己言行,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现象。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形势下带来的新问题。

2.对学习的影响。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可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但是在丰富学习资源的背后却是良莠不齐的一个形式,学生涉世不深没有区分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负面信息所左右,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

3.对性格塑造产生影响。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在其影响下,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特征化趋势日益明显,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追求个性化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接触社会机会少,还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缺乏对现实问题的理性判断。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并通过播放最新的社会热点新闻引导大学生通过讨论和评述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高校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

随着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接触的日益增加,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掌握信息量日益增大。利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用新闻教学模式,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点加以吸收,学生可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等方式,主动参与加到课堂中。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利用新媒体通过热点新闻事件为与学生教学沟通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热点事件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燥、抽象的影响下,就只有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降低。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单一就是为了找工作,因此对专业课比较重视,忽视了与现实联系紧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使得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事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现实、生动的案例进行教学,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社会中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

把新闻事件融入到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融入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对于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端正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其成为学生喜欢上、学得会、用得上的课程,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政府危机传播 危机传播模式

一、新媒体环境

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一词。不久之后,新媒体一词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世界。

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传播渠道共同实现,最重要的是这些媒体逐步走向融合。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新闻生产从制作到的全方位变革,同时衍生出电子报、电子杂志等新型媒介形式。新媒体环境实际是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新闻传播也从传统媒体单一报道方式逐步转变为多媒体融合报道,新闻传播实现了即时、非线性、双向交互。

二、政府危机传播

1969年,研究危机的先驱C.F.赫尔曼(Hermann)最早且系统提出了危机的定义:“威胁到组织或决策单位高度优先之价值和目标;在情况急剧转变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对组织或决策单位而言,危机乃是未曾意料且仓促爆发所生成的一种意外”①。危机的爆发具有紧急、出乎意外的不确定性,在第一时间进行危机传播以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则显得至关重要。国内学者董天策在其文章中对危机传播内涵进行了界定,“危机传播至少包含两个具有密切联系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一是作为解决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及其信息,一是作为报道危机解决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及其新闻报道。”

政府危机传播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明确的定义,其着重强调政府在危机事件发生后,为避免或减轻危机带来的严重后果,主动协调政府部门、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及时新闻、采用合理的危机处理策略以及在危机过后实施形象修复策略,这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危机传播模式分析

根据斯蒂文•芬克在1986年提出的危机传播四段论,本文按照政府危机传播的四个阶段――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扩散期和危机消退期,来分析政府危机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危机潜伏期:社会舆论及时预警

所谓危机预警,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专业机构、权威部门的预警传播;二是社会舆论的预警传播,其中社会舆论的预警传播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来实现,这是由数字媒体在传播方式上非线性、双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点决定的。

新媒体的危机预警是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和政府社会预警职能的体现。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赋予受众充分的话语权,在危机事件现场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将有关信息立即上传,网民成为危机事件的报道者和参与者。新媒体的危机预警有助于政府及时引导公众的不满情绪,避免网络不良言论的蔓延和扩散以致酿成严重后果。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预警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则是政府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与网络媒体建立预警机制,使政府与媒体之间达成了危机预警的共识。2009年7月16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与人民网等14家网络媒体签订《气象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合作协议》,气象预警信息将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14家网络媒体第一时间。这有利于最大程度地防御和减少突发灾害性天气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②

(二)危机爆发期:谣言与政府危机信息管理

危机爆发之后,此时媒体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政府与公众及时沟通,传播政府处理危机的积极态度和采取的有效行动,消除人们对危机的各种误解,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信心。

在危机爆发期,网络和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并没有从危机潜伏期的舆论及时预警中得以控制,而是继续呈现扩大散播趋势。受众一方面通过新媒体信息,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使知情权得以满足。如果网上的言论得不到“第三方”――大众传媒的权威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加 剧舆论形态的畸变――流言传播。流言“是社会不安定状态的反映,当社会危机四伏,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时,随着谣言的增多,流言也在社会上蔓延开来”。③而为了控制流言的不断蔓延,政府应在网络环境下提升政府运用新媒体解除危机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将权威信息通过网络广泛传递给受众,树立及时运用网络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的意识,将政府对流言的控制由“被动式”应对转变为“主动式”解决。据华商网2009年7月的报道,陕西省渭南市通过对下属县(市、区)的政府网站和市政府部门、单位网站上半年网络更新和使用情况的全面调查和评估发现,42家单位(部门)至今没有与市政府网站链接或无网站(页),同时渭南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国土要闻”内的渭南新闻竟是4年前的旧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对网络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新媒体环境下,不仅要求政府在危机传播中具有运用网络信息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快速反应能力。“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通过新华社向社会了消息,各地也及时了辟谣信息,使公众第一时间了解真相,在强震面前保持了理性和冷静,避免了社会恐慌的发生,这说明政府运用网络进行迅速高密度的资讯传播会使谣言的传播失去生存的空间。

(三)危机扩散期:政府、媒体“合作”引导公众舆论

危机扩散期是危机四个阶段中时间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如果政府、媒体和受众三方之间的传播得力,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爆发期造成的损害。

在危机情境下,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将直接影响到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成败。因此,对媒体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将其作为连结政府和公众的中间环节,起到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④是这一时期政府危机传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危机扩散期,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合作”之势,推动社会舆论共识的形成。中央和地方的主流媒体开始对危机事件进行全面立体式和及时准确的客观报道,凭借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对网络舆论起过滤、放大作用。同时,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传统媒体的报道、网络舆论的实现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二者合作可以更好地引导公众舆论。

政府在危机扩散期不但需要迅速决策,还要通过媒体协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处理危机。通过媒体,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及时获知危机状态和民众心态的反馈,促使政府根据公众舆论的要求和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向社会公布政策,取得广泛的支持和参与。这时,网络的一些功能包括即时的新闻传播、个人化的信息服务和灾难专题服务就给政府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汶川地震中后期,传统媒体开始全面大规模报道的同时,网络上通过创设有效的“集体疗伤平台”和组织网上援助,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安民信息促进信息快速流通,有效地充当了社会情绪的输送渠道、社会力量的集结平台,成为碎片化的民间智慧的巨大“整合器”。⑤政府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力量,形成良好互动的应急传播机制。

(四)危机消退期:政府对危机的反思和形象修复

危机消退期并不意味着政府危机传播过程的结束,尤其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立足于现实的危机问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广泛的舆论空间,针对公众舆论的热点,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官方消息,向公众说明事实,安抚人心,及时消除危机事件消退期的危机隐患,对危机进行反思,重塑政府形象。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危机消退期,政府部门主要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来信息。而在新媒介环境下,网络传媒突破了传统传播技术功能的局限,为政府危机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修复的方式。比如: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建立门户网站,使之成为官方信息的权威平台;通过BBS、电子邮件、网上等方式与公众互动,减少公共危机事件再度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政府运用网络媒体继续进行后续传播,通过利用网络多链接的特点,进行危机事件发生、发展全面的回顾,向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广泛参与到问责和总结的形象修复过程中,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这也是网络媒体引导舆论的良好时机。危机后,社会心理往往呈现反弹和低落的状态,网络媒体可以发挥其人文主义关怀的优势,尽量安抚公众情绪,将危机后的社会震荡削减到最低程度。对于政府来说,危机后政府的形象和声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时政府部门如果能够表达真诚的反思和完善制度的决心,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就能实现政府形象的重塑,并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特点相比,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在危机发展的四个阶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说明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主动运用新媒体展开危机传播的必要性。政府危机传播的实践和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发展模式和特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参考文献

①戴世杰,《以系统思考分析危机管理――以印度帕波毒气外泻事件为例》,台湾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年6月

②省略

③刘建明:《当代舆论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第179页

④沙永忠,罗吉,《危机管理中网络媒体角色的三种分析模型》,《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月

⑤media.省略

新媒体行政论文第8篇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千岛湖传媒中心作为地方新闻单位,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率先发挥新媒体优势,占领新的宣传阵地,深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舆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促进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年 思想工作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QQ、微博、微信、视频、语音等逐渐兴起,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分享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和改变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新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千岛湖传媒中心现有员工53名,青年职工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据调查,每一个青年职工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都可以同时使用QQ、微博、微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快捷、与贴近年轻员工等特征,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新平台和新阵地。这就要求千岛湖传媒中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结合单位实际,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对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进一步深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

何谓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四大传统媒体介质和

形态,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触摸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具体的载体有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论坛等载体,主要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

从新媒体工具应用的普及情况来看,使用者一致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及优势是民间化、大众化,即时、互动,简便、快捷,消融地域、行政之间,更加切合现代青年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需要。具体讲:

(一)信息及时。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互联网络基本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有无线网络,使用新媒体的应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信息,还可随时可以将新信息转发。特别是智能手机这种新媒体,携带方便,纵然千岛湖传媒中心的记者在乡下采访,也可以瞬间接收到信息。因而,新媒体的信息的及时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互动性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以其便捷、直观及良好的互动性,不仅为受众带来一个即时、全面的信息,还来可以满足应用者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在微信群里,当传播者将信息后,群里每一个参与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思想观点对信息进行讨论,发表见解。这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可以及时了解信息接受者的诉求表达。

(三)形式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网络、手机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可以在QQ、微信群里等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上,以现代青年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送表现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交流信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也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打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千岛湖传媒中心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多数,尤其是新闻部、淳安、专刊部等部门,青年采编人员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尤其是新闻部的一线记者几乎每天在一线采访。因此,凝心聚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年轻员工和谐的团队精神非常重要。打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便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分门别类建立QQ群、微信群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千岛湖传媒中心目前已有传媒中心共青团会客厅、传媒中心员工群、同一片天、传媒中心微信群及各科室自己建立的QQ群等多个党群工作交流平台,构成有机统一的党群工作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党群工作信息化。在这个网络体系中,集中文件政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文化生活等党建工作信息,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学习体会。还可以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思想政治工作。

(二)利用新闻单位的公众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千岛湖传媒中心是县内一家权威媒体,拥有良好的新媒体载体,如千岛湖论坛、淳安手机报、手机报快讯、淳安、千岛湖微报、掌上千岛湖。对每一个新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都要求全体员工要参与其中,比如信息、发表及参与话题讨论等,在引导读者舆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以手机短信的方式随时应急讯息。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手机24小时开机是常态。凡遇紧急、突发的会议及精神,千岛湖传媒中心首先会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第一时间予以传达,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是否休假,全体员工都能一致收到并回复。对于特别重要及时的通知,则会以手机电话的方式加以落实。在QQ群和微信也会同时发出信息。

三、发挥好新媒体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QQ、微信等新兴媒体得到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年职工的共鸣,深受大家的喜爱,而且采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快捷,使用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节约思想政治工作成本,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学习方式。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性和共享性,且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近年来下岛湖传媒中心创建了共青团会客厅、传媒中心员工群、同一片天、传媒中心微信群等公共平台,把中央、省、市、县及单位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文件及时向员工进行宣传,对单位要举办的活动、各大重点信息等第一时间通过这些平台告知,这样员工只要打开了其中一个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宣传,这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新媒体牢同情感纽带。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强,在宣传思想整治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在单位内部各公共平台交流发言中,全面听取员工的声音,收集意见,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如千岛湖传媒中心要举办党员及青年团员年活动前,会通过共青团会客厅等QQ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大家对活动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改进自身工作,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实现良性互动,牢同情感纽带,促进内部和谐的党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