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资源论文

旅游资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9:36

旅游资源论文

旅游资源论文第1篇

(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具备的应对变革和竞争,并取胜于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仅仅是培养开发新产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或者企业品牌,更来源于核心产品的生产者员工素质的构建。

关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包括:1.文化中心论。以企业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核,以企业的系统管理作为辅助因素来构建和完成,以徐虹(2004)提出的“洋葱”模型为代表。2.知识创新论。还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动力,认为缺少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是导致旅游企业恶性竞争的关键。3.综合因素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旅游企业的服务竞争力、企业策划能力以及企业文化构成,除此之外,影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还有资源性因素、企业差异化因素、相关性产业因素以及成本因素等方面。

服务型企业竞争优势正是凭借这种系统能力体现在为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大的价值,由于旅游产品的特性,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以及不可预见性,决定了旅游服务生产者是形成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优势将决定企业的市场开拓、品牌优化、产品创新以及营利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因素。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建立以人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的框架

与传统的工作分析相比,素质模型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工作中的人。工作分析要看的是完成了“什么”,而素质模型要看的是目标“如何”达成和工作是如何完成的,即能力素质模型就是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技巧、品质和工作能力,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定义和相应层次的具体行为的描述,确定核心能力的组合和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熟练程度。素质胜任模型代表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形象)和为什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这就要求对在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思想观念等三方面来构建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

1.专业素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文化、建筑园林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第一,讲好普通话,发音准确,音质优美,词汇生动,表达贴切。第二,外语素质。随着旅游事业的大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

(2)协调组织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产品销售过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从线路选择、车辆配备、酒店安排、景区门票、景点讲解等各方面,都需要导游的综合协调。员工是旅游接待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是企业营销和管理的基础,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人际沟通能力。旅游企业员工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员工的人际沟通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职业道德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引导游客进行“黄、赌、毒”活动等;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3.思想观念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心理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具备承受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层、企业外部市场竞争以及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善于自我调节,能变压力为动力,具备良好的心智模式。

(2)学习能力。旅游企业员工人不仅仅要向书本学习,还包括向世界级旅游企业学习,向国内外先进同行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实践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厚积薄发,是为了不断“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

(3)自我激励能力。旅游企业员工要善于不断自我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运用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等方法,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2、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素质模型的研究将逐渐成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优秀任职者的行为标准成为员工招募、甄选、绩效管理、薪酬、培训、发展和晋升的基础,素质模型就具有整合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素质为整合人力资源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提升组织绩效和竞争优势的手段、一种沟通工具、一种实现变革和人力资源整合的途径;对于员工,帮助员工理解组织需要他们做什么,明确高绩效的标准,为员工提供清晰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对于教育者而言,素质模型提供了校企联合的桥梁,为旅游教学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1.设计合理的素质模型为组织提供甄选、绩效考核的工具,并且可以为素质的发展和激励高绩效的任职者提供反馈。

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必须建立在系统的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从人员的招聘、筛选、晋升,到培训和开发,绩效的考核,薪酬体系的制定,都应遵循能力素质模型的原则,保持企业内部行为与价值观的统一,才能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以它作为引导员工行为和努力的指向标,从而共同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2.从表层和潜质来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晋升和学习提供依据。

员工素质的提高要经历从表层素质到潜质、由外显到内隐的复杂过程,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潜质提高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3.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在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职业化学习与培训是旅游人力资本形成的直接手段,旅游企业员工能力素质模型是对旅游教育的目标导向。第一,课程体系的开发。教育与培训的课程体系要对素质模型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旅游价值观、旅游职业道德以及旅游专业素质。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营销管理、社交礼仪、旅游英语等课程。第二,教育与培训效果评估。能力素质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教育与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济南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胜任素质模型研究》(批准文号:09CE20)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徐虹,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4]朋震、孙敏,素质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08.

[5]马勇、李丽霞,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01.

旅游资源论文第2篇

一、资源优势

(一)自然景观资源。有许多著名的大山,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就位于高原最南缘,其中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就有10座,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国和尼泊尔的边界上;[2](P5)在的自然景观中雅鲁藏布大峡谷以世界第一大峡谷而称著于世。雅鲁藏布江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形成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峡谷,两岸悬崖高耸,峭壁突出,江流迂回,气势磅礴,景象万千;还拥有为数众多的湖泊,全区大小湖泊共1500多个,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以上,其中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47个,[2](P8)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纳木错是最大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的冰川总面积达2.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46.7%,[2](P6)广布的冰川是热爱登山和探险人士的向往之地。

(二)动植物资源。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各省、自治区中第一大林区,这些林区基本上都是保存完整的原始森林,林地中的原始生态链保存得相当完整,被称为地球“生物基因库”;植物中,草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如冬虫夏草、雪莲、贝母、三七、党参、红景天、灵芝等;其中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有天麻、红花木莲、玉龙蕨、长叶云杉、喜马拉雅长叶松、滇楠等31种;自治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125种,占国家保护动物的1/3强,其中藏羚羊、野牦牛、盘羊系青藏高原特有野生动物。这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价值,也是经济价值极高的观赏旅游的宝贵资源。

(三)人文景观资源。

1、宫殿、寺庙和古建筑。藏传佛教的宫殿和庙宇是最具旅游吸引力的人文景观,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最高、气势最宏伟的山体式宫殿建筑,高119米,它是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建筑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象征,是众多寺庙、宫殿的代表;三大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就座落在拉萨;围绕在庙宇和庄园附近的众多的“林卡”也是游人观赏的重要资源,位于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藏语是“宝贝公园”的意思,占地360万平方公里,以前一直是达赖喇嘛的夏宫,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代表;还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王朝遗址——古格王都遗址。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藏传佛教独特的宗教文化以及闻名遐迩的寺庙、丰富壮观的历史文物古迹、众多的世界之最,无不对游客充满诱惑力。

2、高原民俗风情。在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下,人民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性格。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藏历节日和庆典活动,几乎月月都有。藏历新年、雪顿节、望果节、燃灯节等无不洋溢着浓浓的雪域特色;与众不同的藏族饮食、建筑、服饰和工艺品等等;独具特色的诞生、婚礼等仪式;引人入胜的民族舞蹈和娱乐活动;尤其是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文化,使旅游者对其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吸引力,这也是旅游业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四)边贸旅游资源。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门户,拥有约4000公里的边境线,南面与西面分别与缅甸、锡金、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边境线上就分布有二十多个县,具有发展边贸旅游的特有优势,特别是聂拉木、亚东等地可发展成为边贸旅游的热点地区。

二、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开发现状

从景点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看,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观光型旅游为主,多种专项旅游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日喀则、山南地区相结合,辐射那曲、阿里、林芝、昌都地区点线面相连的景点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同时,立足不同地域的资源特色和开发利用条件,各具魅力的五大旅游区已具雏形,即:以拉萨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观光区;以登山、探险、徒步、朝圣旅游为主的后藏东南旅游区;以野生动物观赏、狩猎、草原风光为主的藏北旅游区;以森林生态、地貌科考、探险漂流和休闲度假等特种旅游为主的藏东南旅游区;以雅砻河谷风景名胜为主的文化旅游区。

目前,全区开放的著名山峰有44座,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13个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达100余处,其中:AAAA景点有5处;[2](P392)拉萨市已成为国家命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全区各地都成立了旅游局,另外已有43个县设立了县级旅游局。[3](P145)

(二)存在问题

的旅游资源开发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与资源的蕴藏量极不相称,仍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设施还不配套;交通不便、景点分散使游客不易进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旅途中;景区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太多,一些必备的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景区的所有权方面还存在权限不清的问题,影响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旅游业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在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随着游客的增多,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

4、对外开放的景区太少、手续繁杂,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创汇能力。

5、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建设,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必须经过开发才能发挥效益。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对现有景点的开发、包装、修饰以及对具有开发潜力旅游资源的挖掘。旅游景点遍布整个,可是这些景点基本上是自然的、“先天的”,有的缺乏必要的修饰,有的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有的则缺乏挖掘和开发。没有形成旅游的品牌特色,影响了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6、旅游资源的开发,在地域上表现出明显差异。虽然各地(市)都拥有特定的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和旅游服务设施的限制,目前旅游区大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泽当、林芝为中心的旅游网络,而藏东、藏北和西部的旅游资源利用率比较低。现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当中,人文资源所占比重大,尤其是宗教旅游占突出地位,对风情、习俗、文化旅游资源利用还不充分,自然旅游资源利用得更少。由于高原奇异的景观大都处于偏远、海拔高及自然地理的突变区,远离城市,交通极为不便,虽然有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但开发难度大,因而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

三、开发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开发总体思路

根据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现状,针对目前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笔者认为,旅游业必须在资源开发机制方面下工夫,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旅游发展观,不断创新旅游管理、投融资和经营机制,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走集约化、精品化的道路。以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登山科考、徒步旅游为五大主题,大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宣传促销的投入力度,使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走“先保护,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形成良好的机制,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开发措施

1、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规范旅游业的管理机制。现有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划分不清,旅游管理体制不合理,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景点管理和旅游行业管理等环节相互配合机制不够健全,往往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旅游管理部门与其他综合或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还存在不少权限交叉和权限划分不清的地方,往往造成行业管理方面的冲突。有些景区、景点既是风景名胜区,归建设部门管理;又是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又是文物保护单位,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时还是国家A级旅游景区,由于管理头绪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再因各部门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如巴松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就有自治区旅游总公司、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民政厅、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政府等单位介入其中,各自进行开发经营,这种状况很不利于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针对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混乱的状况,应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符合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景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资、独资、租赁、出让所有权等方式吸引投资,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加快景区的开发。这样既可以彻底打破多头管理的旧体制,又可以使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规模效益。

2、改革旅游开发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步伐。旅游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制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瓶颈”,不能单靠财政或自身的积累,要通过创新体制、激活机制,逐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多元投资体系,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市场为导向,着眼发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改变以往由政府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的做法,通过出让旅游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新机制,灵活机动的投融资机制。在不破坏生态环境、文物资源和不突破现有旅游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整体规划与整体开发、切块开发、承包开发相结合;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

3、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旅游经营机制,实施“区域联合发展”战略。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区内外同类资源较多,不但各地同类资源较多,而且与相邻的青海、四川和云南也拥有类似的旅游资源。青海、四川和云南旅游业发展较快,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立法和规划方面也走在前面。如何避免旅游资源的冲突和空间竞争,是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从经营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新的机制来使旅游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区内外同类资源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区域联合开发道路,通过同相邻省市以及区内的相互协调,强化功能分区,突出特色以及差异性,从而使资源冲突达到最小化。

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通过区域联合协作,发掘同类资源的不同实质和文化内涵,使各地的旅游景区、景点呈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新面貌,这应是旅游业获得勃勃生机的必由之路。

与周边省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这使西部旅游业实现联合经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成为可能。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自2002年起,、云南、四川三省区已开始联合建设“中国香格里生态旅游区”。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还可以和西部其他省份联合建设数条旅游线路,通过和其他省市的合作,避免不同省区的旅游企业集团之间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区域联合经营还可以克服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缺陷。每年的10月至第二年的2月是旅游的淡季,恰恰这个时候是尼泊尔旅游的旺季,两者兼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2003年底,已开辟了内地——拉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冬季旅游线路,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4]

4、转变政府职能,重新普查,科学规划,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旅游资源景点类型多、分布地域广。虽然自治区有关部门组织过多次专项和联合调查与论证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开发价值、客源前景都还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不能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因而,要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思路,继续组织力量对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估,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地察看,收集资料、拍摄影像资料、配解说词、撰写文章等等,充分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的内涵,搜集民间传说与景区、景点相结合,然后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规划、统筹安排、择优顺次发展。旅游规划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规划科学与否,决定着旅游业的成败。许多旅游景区缺乏整体规划,局部地区在盲目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景区雷同、过于分散现象严重,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有些景区的开发仅仅是设门售票,没有全面系统的景区旅游内容介绍,景区内部也缺少相应的景点标识,只能进行基本层面的观光游览。因此,在旅游资源的规划中必须认真权衡利弊,统一规划,规划建设项目必须与现有的旅游资源相适应,与的民族文化相协调,突出特色;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5、要积极争取进一步扩大的对外开放水平

由于的特殊区域环境,对外开放的基层行政区域较少,然而大部分景区、景点都分布在非开放地区,给旅行社的接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不利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外国游客进入非开放地区手续繁琐,环节较多,等待时间长,需要公安外管办办理“外国人旅行证”,军区的批准函等,许多外国游客鉴于繁琐的进藏手续而放弃或取消旅游计划。此外,交通线路少以及费用高,也是制约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重大因素。目前,国际航运方面,只有加德满都——拉萨一条直飞航线,国际旅游者进出都必须转几次飞机,无形中增加了进入成本,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发挥旅游资源及沿边优势。因此,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简化外国游客进藏旅游的手续,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使的旅游业既能得到大发展,又不导致的不稳定;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跨境旅游,充分发挥沿边优势,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6、积极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业不能走“先开发,后保护”的老路,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通过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努力做到资源的保护为第一原则。

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15%-20%,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5](P3)生态旅游对来说更显重要,的旅游资源之所以很具吸引力,就在于它的人为破坏少,景区、景点能够保持原有风格风貌,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一件急需解决的问题。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与自然保护区会议上给出的生态旅游定义是“倡导增加对大众关注的旅游活动。提供必要设施,实行环境教育以便游人能参观、理解、珍视和享受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并不对生态系统或社区产生无法接受的影响。”[6](P13)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对这些近乎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对旅游业全面合理规划的关键一步。的一些旅游资源像古建筑、古寺庙、古墓葬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生态环境也同样具有脆弱性,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所以,对这些旅游资源应该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先保护后开发,如果没有有效的防范破坏的办法,宁可先缓开发,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长远利益。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要有限制、有,对那些不宜公开的东西要设、要限制。事实上,合理的限制和禁忌非但不会减弱这些资源的吸引力,相反会增加一些神秘感,使之更具魅力。

旅游资源论文第3篇

关键词:鄂西 体育旅游 开发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8-02

“鄂西”是湖北省境内自然景观最壮丽、民族文化最丰富、生物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对鄂西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重中之重。体育旅游以其健身与娱乐功能相结合的特点,能够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并且具有可重复性,已成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尽管鄂西地区有着丰富、适于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遵循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开发鄂西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都有哪些益处与弊端,我们又需要在开发过程中注意些什么,是当前值得我们关注的论题。

1 鄂西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

1.1 体育旅游与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活动与旅游媒介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总和。相应的,体育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内容为主的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能够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根据体育旅游的具体形式与其所涉及的生态环境,体育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体育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存在的与人类体育活动相关联的各种资源,如游客可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蹦极、漂流、攀岩等体育活动。人文资源则是指人类体育活动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所产生的各种资源,如游客可以参与到当地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中进行健身与游览等等。

1.2 鄂西地区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

鄂西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也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该区地形以山地为主,非常适合开展各类山地与丛林体验类体育运动。其中最为突出的几处,如神农架温带原始森林生态区、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其可开发的自然体育资源能够覆盖大部分的体验类体育旅游项目,如登山、攀岩、速降、蹦极、漂流、洞穴探险、森林穿越、滑草等等。另外,鄂西地区的其他风景区,如咸丰的黄金洞,巴东的神农溪,以及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等等,都具有丰富的可开发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这些体育旅游资源如果能够被合理、科学地进行规划与开发,不仅能够使景区内容更加丰富,还能给现有的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3 鄂西地区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鄂西地区同样也蕴含着巨大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该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有舞狮、舞龙、巴山舞、赛龙舟等等多项大型集体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如果宣传推广得当,很能吸引民众的兴趣与参与。体育赛事方面,鄂西地区也已积极运作了很多成功的比赛,留下了丰富的赛事资源。比如2003年恩施举办的中美男子篮球对抗赛、来凤县翔凤镇组织的龙舟赛、2004年恩施足协先后两次举办的全州“山茶杯”、“移动梦网杯”青少年足球比赛等等。这些赛事的场地设施条件与赛事组织经验如果能和当地自然资源更进一步地融合与建设,便既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大型比赛,又能推动当地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鄂西地区的人文景观丰富,如经典的荆州、襄樊三国文化区、武当山道教文化区等等。这些景点都可以与当地的体育旅游项目很好地结合,打造既有地方特色,又具体育魅力的旅游区。

2 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体育旅游资源的益处

2.1 优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结构与品质

部分已开发景区的经营效益与管理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卖点的鄂西景区,旅游结构单一的状况极大地局限了景区的整体运营效益。在筹划构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虽然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旅游业的开发形式进行建设,旅游圈的经营状况很难会有所突破。因此,加大力度开发鄂西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把体育旅游项目融入到传统旅游当中,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点。体育旅游与传统旅游相辅相成,不仅能为传统旅游增光添色,还能使体育旅游更具地方特点,优化景区的旅游结构的同时,也能提升旅游圈的品质,进而提升旅游圈的整体效益。

2.2 扩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知名度

体育运动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有着其他事物难以比拟的传播功效。成功举办大型体育竞赛,可以帮助赛会组织地区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并能起到极大的宣传、推广效果。鄂西地区的生态条件特别适合于开展自然资源依赖性相对较大的体育项目,如攀岩、漂流、高尔夫、跳伞等等。并且,如果能够在筹划构建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成功申办、组织此类体育项目的部级、国际级大型赛事,或者建设此类体育项目的固定训练基地等等,必定有助于树立旅游圈良好的整体形象,有效地扩大旅游圈的知名度,从而为旅游圈招徕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大的经营收益。

2.3 增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复利用性

传统旅游项目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陷,就是不具备重复消费性。即无论是某景区的风光如何精彩,如何别具特色,一般情况下,一个游客到景区游览一次过后,不太可能会第二次、第三次地前去。而体育旅游自身有着可重复性的特点,刚好能够弥补传统旅游的这个缺陷。例如,如果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建设大型的野外探险类体育运动基地,对此类体育项目兴趣浓厚的游客就会因出于对该体育项目的喜爱,或是为了磨练自己的某项体育技能,而反复前往景区活动。这样一来,就增加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复利用性,增加了游客的绝对数量,从而也就能为景区效益的提高做出贡献。

3 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体育旅游资源的弊端

3.1 可能破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自然环境

3.1.1 影响旅游圈的空气质量

体育旅游相对传统旅游来讲,参与其中的人的因素更多,由此也就造成了更多的现代化产物进入到相对自然的旅游圈环境中。例如,大量交通工具的集中出现会带来更多的尾气。又如,山地汽车拉力赛、摩托车拉力赛、卡丁车比赛等动力性比赛经常在旅游圈中举办,会带来更多的排污。因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如果管理、组织得不尽科学,就会影响旅游圈的空气质量。

3.1.2 破坏旅游圈的地质地貌

体育旅游资源的改造与建设常常需要大面积的施工,修建过程中,旅游圈中的自然地质地貌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一个高尔夫球通常需要用地150公顷左右,将景区内的自然环境改造成为高尔夫球场需要至少改变50%的地貌。因此,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开发体育旅游资源,有可能破坏旅游圈的地质地貌。

3.1.3 污染旅游圈的水资源

体育旅游的建设与使用也会对景区的水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例如,某些体育设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某些设备运转需要添加化学制剂,可能造成水源污染;某些水上运动项目,如摩托艇、船类项目等,也同样会影响水质健康。

3.2 可能破坏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人文景观

传统旅游中的知名人文景观之所以著名,既是其本身蕴载的传统历史文化使然,也是其与所在地的天地、山水、风光的融合使然。在鄂西地区发展体育旅游资源,必然要兴建大型的场馆、设施,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供水、供电等系统设备。兴建的这些设施都必定要占地、占水、占景,如果没有做足与当地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的和谐统筹,就会既影响到景区内人文景观自身的可观赏性,也会破坏景观“天人合一”自然状态的完整性,严重降低景区的品质。

4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

4.1 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好开发建设的长远规划

在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旅游资源时,应当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好开发建设的长远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任何旅游资源的建设都必须同时兼顾时效性和长远性,决不能盲目跟风,哪个体育旅游项目热就建哪个、办哪个。例如,当下各个景区大张旗鼓建设的“拓展训练基地”,有很多都处于闲置甚至荒废状态。这就是由于开发者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景区的长远规划所导致的。另外,在对已确立的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建设与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器材设施的质量及其更新、维护,最大限度发挥所建项目的价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科学性。

4.2 挖掘民族遗产,打造民族体育精品

在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旅游资源时,要与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例如,我们可以把鄂西的“巴山舞”文化与传统旅游项目相结合,带领游客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将游客引入到当地极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来。这样一来,鄂西旅游圈就成了一处独有的文化景点,吸引着游客的不断前来。另外,我们还要积极对目前已经开展的部分民族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善,融入一些新式的体育元素,使旅游圈的景点能够集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挖掘民族遗产的同时,打造民族体育精品,从而保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民族性。

4.3 重视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

在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旅游资源时,还要重视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整体服务质量的提高。体育旅游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参与其中的人们进行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并且需要用到一些列的特殊装备与器材。在很多情况下,对某项体育运动不甚了解的普通游客很难将体育旅游中的所有用品全都备齐。这就需要我们在完善与体育旅游相关的各项配套设施的同时,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最优的体验与服务。如此一来,则既可以提升旅游圈的整体品质,又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综合效益的保证。

4.4 利用多重营销手段进行宣传

传统旅游主要凭借广告和旅行社推广这两种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手段较为单一,效果也不甚理想。体育旅游资源自身有着较强的传播效应,在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旅游资源时,可以借助这种效应,利用举办各类各型赛事、推广体育旅游产品、塑造体育品牌形象等等一系列多重手段进行宣传、营销,以达到推广旅游圈的目的。

4.5 注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旅游资源时,还要特别注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既有与传统旅游相似的特征,也有着自身突出的特征与规律。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单靠传统旅游业的人才是不足以完全应付开发和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难题的。因此,既有传统旅游知识背景,又有体育经营与管理特长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就显得尤为珍贵。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组建一支以该类人才为基础的运营管理团队,全面负责旅游圈中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运营,是保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项重大战略决策中,体育旅游资源以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突出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与大力开发。鄂西地区有着丰富的、适于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既会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扬长避短,我们必须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做好开发建设的长远规划,挖掘民族遗产,重视配套设施与服务质量,利用多重营销手段进行宣传,注重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开发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精良品质,既有经济效益,又能长远发展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体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李香华,钟兴永.体育旅游与健身[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进.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前景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1(6).

[3]欧阳新辉.湖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

旅游资源论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传播;旅游整合营销;内容

一、市场营销观念转变与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核心思想

20世纪50年代杰罗姆·麦卡锡提出的营销组合(4Ps)理论奠定了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框架,此后,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不断传播、充实与完善这一思想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愈益激烈,科学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突出,刺激了企业营销实践的不断创新,拓展了传统营销理论的内涵,并取得突破。由美国唐·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简称IMC),被认为是市场营销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大发展。目前,对整合营销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全美广告业协会的定义有较广泛的代表性:“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传播理念,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4Ps转向4Cs。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暂时忘掉自己制造的产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wantsandneeds);暂时忘掉定价策略,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暂时忘记产品的分销策略,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nience);暂时忘掉企业的促销策略,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ication)。

(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的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

(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二、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细分市场,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的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地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IMC理论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旅游产品空间位置的不可移动性与所有权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营销的特殊重要性。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IMC理论在1997年前后开始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大型企业得到结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应用,并逐渐渗透到旅游营销研究与实践中,但由于该理论本身发展的时间不长,应用于旅游营销实践的内容与方法等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不断的探索。

三、旅游目的地整合营销内容分析

旅游业与旅游市场需求有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旅游整合营销不仅包括营销“传播”,而且是多种营销传播工具的简单叠加或者是集合运用,应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整合

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的产品是具有公共性质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重大旅游节事活动以及代表性旅游景区等,受益群体具有广泛性和边界模糊性。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营销主体单一,公共投入不足、营销效益低下等现象相当普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旅游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组织必然出现由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如旅游行业协会)以及国际组织(或区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整合趋势。因此,必须辨析各主体的自身优势,重新确定政府在多主体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职能变化,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整合各营销主体的优势,协同开展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活动。

(二)旅游行业部门优化整合

旅游业是具有高度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包括旅游餐饮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业、旅游景区经营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等众多行业部门,它们围绕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从而获利的目标运行,存在着分工、合作的互补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同时,旅游目的地政府应通过有效的政策与制度安排,调控、整合旅游各行业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以提高旅游业整体经济效益。要整合区域生产要素与企业资源,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与网络化的企业发展模式,解决我国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等问题,积极推进旅游企业的合作与优化整合。

(三)旅游产品开发整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不断增加,旅游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层次化与复杂化。为了有效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发展变化的趋势,形成或保持旅游目的地旅游主题与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应重新认识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明确区域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与不足,科学甄别、筛选主打(拳头)旅游产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类型、功能定位与层次结构的整合,调控、整合地区间的旅游项目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与恶性市场竞争。

(四)旅游品牌形象整合

以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由品牌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构成的旅游品牌形象整合体系,取代单纯的旅游产品促销行为,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旅游品牌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旅游品牌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入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的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品牌形象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营销与消费过程控制和各类旅游营销方式、手段与媒体整合。旅游品牌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调整、控制旅游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五)旅游营销区域一体化整合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整合,适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应以发展共谋、资源共享、线路对接、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效益共赢为目标,打破行政区经济格局,在一定区域空间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整合各类旅游经济要素,促进相关地区间旅游营销的分工与合作,追求资源整合、旅游市场“蛋糕”做大后的区域旅游板块整体利益最大化,促进区域内部旅游业有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E.舒尔茨,菲利普.J.凯奇.全球整合营销传播[M].何西军,译.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2]HuttonJG.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sandtheevolutionofmarketingthought[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6,37(3).

[3]DonE.Schultz.MarketingCommunicationPlanninginaConvergingMarketplace[J].JournalofIntegratedCommunications,2002(2).

[4]KJMacKay,DRFesenmaier.PictorialElementofDestinationinImageFormation[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3).

旅游资源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经济开发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邯郸市历史文物旅游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八大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 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正确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开发时应考虑到长远利益,明确历史文物旅游资源首先是“文化遗产资源”,然后才是“旅游资源”,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必须制止破坏性的商业行为, 使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可持续利用。针对保护方面资金不足的最大难题,要从旅游收人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其维护工作。另外还要创造条件,争取将该历史文化遗产列人世界遗产备选名录,这样既能使该资源获得全面的保护,还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区性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对外知名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邯郸历史文化。如政府与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密切协作,利用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等传播手段,印发有关体现当地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及民间文化传统,展现当地自然风光的旅游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办事处或代办点,积极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邀请国内外记者进行考察、拍摄专题片、进行专题报道;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如永年广府太极文化节、成语典故文化节、梦文化节、磁州窑文化节、响堂寺庙会等活动,不断扩大邯郸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编制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把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与旅游设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三者同步规划为其指导思想,对旅游业发展作出战略构思。在市场定位上,根据旅游业发展现状,以周边地区为发展重点,着重面向晋冀鲁豫四省地区以内的游客,采取阶段性发展的步骤,逐步扩大影响;在景区规划上,应以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娲皇宫等国家重点文物资源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旅游专线,打造旅游品牌。在项目开发上,充分利用优越自然环境,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使文化遗产游与自然风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过去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的情况,加强其参与性与娱乐性,把以观光为主的单向旅游开发逐步发展为观光、度假、疗养、娱乐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双向旅游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使旅游资源真正转化为旅游经济。

4.突出地区特色,加大开发力度。旅游的本质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应遵循特色原则,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突体现文化遗产一定时间和地城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价值,同周边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如磁州窑文化旅游开发应收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设磁州窑博物馆和陶瓷会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点,开展传统陶艺制作旅游项目等,为保护磁州窑文化遗产,弘扬磁州窑文化,发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载体;而响堂山石窟开发就应将其与周围的风月关、老爷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响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专线,并根据元宝山风景区与南响堂寺石窟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阳河水为媒介,结合文化遗产与自然风光资源,建设成为集文化、山水、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提升其整体吸引力。

5.搞活发展机制,加大投资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文化遗产部门对历史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支持和旅游部门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和经营旅游业,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动民营资本、区外资金投资文化遗产旅游的积极性,并与驻区大企业、区外旅游企业联合开发的旅游资源。还要加强教育和引导,调动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支持景区附近的群众投身旅游产业。如鼓励赵王城景区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张庄桥村、小屯等村的群众在景区周围发展旅游商贸、服务、游乐等项目,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活力和后劲。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的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旅行社及导游素质等。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论文第6篇

(一)体验性强

考古文物是历史的产物,其本身蕴含了某个特定时代的历史信息,因而对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来说,考古文物是必不可少的历史佐证,是人们能够直观到的、真实存在的实物。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所产生的考古旅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直接感观历史,这种切身感受历史的体验要比其通过枯燥的文字或者电影来了解历史的体验要更为强烈。考古旅游不仅是游客对历史文物的直接体验,还使得游客在逐步解开历史真相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二)地域文化性突出

因受交通和信息发展的限制,较现代社会来讲,古代山西地区还是相对封闭,因而其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文化自成一体。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区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这导致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各地方文化发展趋于同一性。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更能突出山西地区特色地域文化。

(三)教育内涵丰富

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考古旅游中的考古调查和发掘都是内涵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其将猎奇体验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培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度,还培养了其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提高山西地区考古旅游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强对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

加强对山西地区考古资源的基础研究,促进其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带动山西地区的旅游发展,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山西地区的考古资源展开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考古资源后在旅游规划中明确界定其时期和遗址文化所占地位。同时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讨论历史焦点、研究学术难点、探索历史谜点的过程中来,这不但能扩大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能激发游客的猎奇心理,提高考古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二是培养山西地区考古旅游人才,培养和提高旅游从业人对考古资源的认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培养其对考古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考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挖掘考古资源的历史特色

旅游活动要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促进山西地区考古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发展,提高其旅游竞争力,这就需要深入挖掘出了考古所具有的历史特色。山西历史悠久,因而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在洪荒岁月里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等远古神话传说对人类来源的猜想,考古发现的石器和火的使用证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是科学的,如将其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为旅游赋予了一层传奇色彩,还增加了人们对其自身来源的认识。又如2004年在山西绛县横北村西周墓地的发现,使得一个在史书毫无记载的倗国古国重现旅游在世人面前,这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猎奇心理。

(三)探索开发考古资源的旅游新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也越来越大,考古资源也成为新型旅游资源,将考古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要加强对考古旅游资源的研发,考古旅游资源研发前要结合社会需求探索其旅游新功能,如将考古发掘工地作为山西省考古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使考古旅游成为一种集知识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在组织考古发掘工地旅游时,我们要注意对考古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同时可以考虑将其发展规模化,这有不但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考古挖掘经费短缺问题,还能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我国考古研究的发展。

旅游资源论文第7篇

陕西咸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关中平原中部,渭河北岸,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秦朝的都城所在地,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在古代长期处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是中国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部级优秀旅游城市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以帝王陵为主的陵墓文化旅游资源,还有独特的养生文化、民俗资源。然而,铅华洗尽,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强大的旅游产业,咸阳的文化资源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窘迫局面,陷入众多学者所称的“洼地”。现今,对此的研究还数不胜数,有时还很火爆,文化论坛、高层解读、学者论著等形式,尽管如此,进展却微乎其微,多是宏观泛谈,无关痛痒,当然也不乏一些新思想的提出,可迫于某些压力,无法实现,还是很可惜的。

古墓葬群为代表的陵墓文化资源是咸阳的独一无二的旅游瑰宝,可以称做皇陵或王陵的有37座,包括西汉帝王陵,大唐帝王陵以及隋朝和周朝等的王陵,同时还有400座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不论整体密度,个体规模,国内外罕有,绵延百里,气势恢宏,时代序列完整,素以秦都,汉陵闻名天下,几乎埋藏着半部中国古代史,因汉陵形似覆斗,酷似埃及金字塔,又有中国的“金字塔之都”、“东方帝王谷”之称。

一、咸阳帝王陵墓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帝陵数量,种类多,等级高,文化积淀丰富,但保护不力,开发难度大

上面已提及,咸阳的陵墓资源数量多,种类多,国家重点保护陵墓20座,省级重点保护的陵墓25座,等级高,以帝王陵墓为主要文化资源的咸阳,主要以秦、汉、隋唐文化最为著名。各代帝王陵墓建筑技术高超,又独具特色,汉陵的覆斗式,唐陵的因山为陵和堆土为陵等,在咸阳的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更是世界陵墓建筑中的经典,为古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周风秦韵,汉唐之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极为绝大。

咸阳的帝王陵墓其实并没有像目前陵墓文化旅游开发较好的北京十三陵那样丰富、宏伟的地上建筑群,也没秦始皇陵那样拥有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更没有泰姬陵的宗教氛围和埃及金字塔的神秘诅咒的环绕。大都被盗掘,地上建筑稀少,包括现代工农业在内的破坏严重,只是纪念性的历史遗存,而抢救性挖掘的条件也不具备,故不可能对此进行大规模挖掘开发,或地上修建,所以单独开发一个帝陵或几个的可行性和作用不大,还可能影响其他陵墓的发展。

(二)帝王陵墓开发模式单一,项目产品缺乏,未能更好的融入西安大旅游圈

目前开发来看,帝王陵大都处于闲置未开发状态,而所谓的封闭保护并没有实质措施,其中只有茂陵、阳陵、乾陵与昭陵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简单开发,模式单一,凭票进入,有配套的低等级小型博物馆,与相对等级较高,丰富的文物资源不协调,管理松懈,门票收入微乎其微,未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源市场需求,导致旅游收入低,力度不够,开发不理想。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世界著名旅游胜地,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2011年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西安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基地”,着力打造西安为国际化大都市,建立大旅游圈。是国内乃至世界旅游者的天堂,然而处在其影子区内的咸阳未能很好的融入这个大旅游圈,西安主打历史文化,南部秦岭山水主打自然风光,而咸阳作出“西安后花园”的定位还是准确的,但其后的开发还是以陵墓开发为主,未能从深层次入手,如陵墓多处于风水宝地,树木葱茏,山水怡人,应抓住“后花园”定位,将历史文化与自然结合。咸阳帝陵与秦始皇陵有着一定的联系,激发了游客对陵墓资源的热情,却未能将其扩展深化,很好把握这一优势,反倒将其归为同类资源,不予重视。

(三)资源相对集中,交通相对便利,政策不足,宣传不够

咸阳的帝陵资源分布相对集中,汉代九座帝王陵主要由东向西一字排开,分布在咸阳以北的五陵塬上,相距数百米至数公里不等,唐代九座帝王陵则多分布在五陵塬以北的山地中,相距较远。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咸阳可谓陵墓资源富集,可就咸阳本地而言,资源分布广而泛,之间交通不便,想要从一个陵墓到达另一个陵可谓不易,很多陵只能靠自行车和双脚进入,西咸的交通平日还可畅通,节假日必拥堵不堪,人多车少,来去困难,由咸阳到各陵的车辆则少之又少,大部分则没有,旅游专线也仅几条,车辆少,运行时间短,只通往几个大的陵。可见其交通并不便利,所说资源集中,交通便利只不过是相对而言的。

再者,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渐渐成为居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也迅猛发展,咸阳当地政府也期望紧抓这一时机,推出一系列举措,将“文化兴咸”作为四大战略,誓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补足这块短板,发挥本地陵墓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如大力加强城市化建设,开发西咸新区,包括沣渭、秦汉新城等,但却就现在而言侧重于房地产开发,文化成为弱项,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核心、发展方向、发展定位等把握不准确,加之配套的政策缺失,机制不顺畅,导致很多举措无法顺利开展,或偏离方向。2011年8月开工建设东方帝王谷项目,主打高科技与历史文化结合概念,依托帝陵文化资源,进行创意、旅游产业等一体化开发。作为一项文化旅游项目或文化娱乐项目来说,也许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但对于帝陵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陵墓资源的开发而言,可以说这是一个跳出陵墓资源本身开发的绝妙创意,也可以说这是偏离了重点,存在一定的差距,陵墓文化资源可以看作只是它的一个切入点、卖点或者噱头,并不能看作是这个项目的核心或魂,当然硬要把两者结合,也只能拭目以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单单要将规划做好,要将景区建设好,更要做好市场营销,就现在而言,咸阳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更别说咸阳的陵墓资源,大家都知道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可没有几个知道陵在咸阳,可谓宣传力度极低,品牌不足,差距巨大,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与其纠结于开发与保护,不如针对文化旅游,针对陵墓资源所包含的文化与周边的自然资源做点文章。

二、咸阳帝王陵墓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意见与建议

(一)“大博物馆化”发展模式

针对目前陵墓所出土的文物众多,等级较高,与之配套的博物馆等级低,多为小型,且位置偏僻,交通不利,如单个建立大型博物馆,投资较大,相对易同质化,且相互影响,效果不是很好。这种作为陵墓资源旅游传统式的开发模式的代表部分,一直被大部分陵墓旅游景点所采用,近年来众多学者也提出去博物馆化,认为博物馆面临免费的趋势,以及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与参与方式不断转换,博物馆模式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认为这些因素确实存在,也确实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因此直接采取去博物馆化的话,未免有些极端,面对种种问题,我们既要冲破传统的开发模式与运营理念,也要继承与发扬,建立一座综合性的陵墓旅游景区,形成一种能承载市场所带来的种种冲击的多元化赢利的能力。所以我们提出一种整合资源的大型多样化博物馆模式,建造一座大型的地上宫殿,仿汉唐形制,可作为博物馆之用,同时亦可作为影视城等,使其功能多样化,多元化,增加可看性,体验性,参与性等,整合集中咸阳帝王陵为代表的陵墓资源文物,打造一座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东方陵墓博物院”或“周秦汉唐博物院”,打造品牌,增加爆点。

(二)建设“中华帝王陵”产业新区,打造“东方帝陵”文化产业园

配合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西咸新区,在咸阳以北迎宾大道附近周陵镇为中心,建设一座周秦汉唐“东方帝陵”文化产业园,包括博物馆区即建设“东方陵墓博物院”项目,湖滨休闲区可开挖人工河、湖,增加自然休闲景观,周礼文化区即打造中华文化始源地,展示中华文化,陵墓主题区可以开建地下陵墓酒店,体验挖掘等,商业区,住宅区即文化地产开发,最后将五陵塬上的一字排开的汉朝帝王陵,西至茂陵,东至阳陵,全部整合开发,生态保护为主,不做土地开发,增加一些历史小品,各陵可根据自身资源稍作开发,形成一条秦汉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带,另外陵墓以北修建一条休闲车道,以南将现有陵墓附近的引渭渠重新加宽改造成一条观光河区,一道一河似两条长龙围绕九座帝王陵。唐陵主要各自成片开发两座,乾陵主打文化体验,昭陵主打山地休闲等。

(三)加紧融入“大西安旅游圈”,完善道路交通

为更好融入,作为其重要腹地,发挥自身陵墓资源优势,与西安共同打造“大西安国际古都旅游圈”。完善现有交通,除加强西咸间输送能力外,完善深入各陵墓景区、遗址等的道路交通与旅游专线建设。可以考虑将西安地铁1号线西延长至咸阳,或西安2号线北延长,跨渭河至汉阳陵景区附近,将大大缩短在西安的游客进入咸阳帝王陵景区。再者临潼的秦始皇陵虽离西安有一段距离,但其是大西安旅游圈的核心之一,是来陕游客必去的地方,作为相似的帝陵景区,一定要抓住这一机会,加强与其的联系,现今从秦始皇陵到咸阳需绕行路途遥远,故需从秦始皇陵景区直接建设一条直通线,修建至咸阳与高陵交界处的汉阳陵景区附近,同样将游客便捷的引入咸阳帝王陵景区。

(四)完善政策支持,加强旅游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与文化影响力

旅游资源论文第8篇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价值体系

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作为一种公共旅游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束缚很容易造成对资源过度消耗导致破坏,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破坏后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表现是街区风貌破坏与历史建筑的破坏,并使传统文化、民俗活动与地域情感这些潜在资源也受到破坏,因此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中重要的观光资源,已经成为了保护与建设的焦点,如何协调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与新建筑风貌的控制是资源保护与拓展中的重要问题。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保护原则与经济利益的矛盾,都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上显示出矛盾性。历史街区旅游资源现状存在众多问题与矛盾,需要整合资源加强保护与整治,同样需要旅游经济体系予以正面支撑。在不破坏历史街区、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价值,认清建筑遗产的保护是第一地位的,有了建筑遗产才有遗产的旅游,而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保护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对象与产品,这种现象只有在不妨碍遗产保护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发展旅游。最终要通过保护更新,改善街区中的旅游资源现状,并提高人们的经济水平,使居民从旅游中获益,从而更好地自觉保护历史街区与传统建筑。

屯溪老街旅游资源保护与发展机制探索

屯溪老街位于安徽黄山市屯溪区,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于2009年被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沿新安江自西向东延伸,总占地21.3万平方米,全长1220米,其中步行部分有895米老街保持了宋、明、清以来徽州建筑的传统风格地方特色,成了徽州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屯溪老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国内相对较早的例子,对老街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屯溪老街中的建筑是最重要的观光资源,风格秉承了传统徽州建筑特征,在规划布局与形式上特色鲜明。从街巷空间构成来看,路面取材自当地的赭红石板铺成,街道两侧临街界面依街巷而建,建筑整体高耸,街巷空间范围界定明确,天际线优美清晰。从建筑平面上看,老街建筑沿街门面的开放性内部天井的私密性,沿街面有可灵活装卸的排门,卸去排门即可营业,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交融,空间层次更加丰富。老街内的建筑小开间大进深,色彩古朴,山墙和屋脊勾勒出了丰富多变的天际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这种地域特征明显的建筑组合构成了几乎不可复制的旅游资源形式。老街中的外部街道空间与建筑相辅相成,不仅作为交通载体,更是一种生活与文化的外向表达。街道剖面呈正方形,通常宽六到八米,两侧临街建筑高度均为八至九米,街道空间尺度比例约为D/H=1/1.2(D为道路宽,H为两侧高),既不使人有拥挤感,又符合街道的商业氛围与功能要求。总体来说屯溪老街的建筑与街道空间特征构成了徽派建筑特有的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重要因素。

屯溪老街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堪称徽州文化的展示与旅游窗口。从70年代以来老街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就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重视,1995年3月被建设部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规划全国唯一的综合试点,使老街的旅游业发展也更上一个台阶。屯溪老街作为徽文化精华,通过旅游资源视角观察分析,它的保护与发展措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以保护为基础的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屯溪老街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是在整体保护的前提下运作,老街保护的指导方针是“整体保护、积极保护”,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区。老街的机关、工厂和宿舍迁出,引入商家营业,并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和修缮了一批传统商铺和老字号店面,同时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也使老街能够适应新的功能需求,以不影响风貌的前提下投资新建和改善了市政基础设施,使老街观光旅游资源更加完善。这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措施,使屯溪老街从一条传统的居住街区转化成为集文化、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旅游开发使百姓到实惠,自然增强了保护的意识,良好的老街风貌,因此也成为了黄山地区的旅游热点资源。以历史传统为支撑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屯溪老街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成为了徽州文化特色旅游的载体,并且传承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精神,文化与传统记忆的场所让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旅游资源。老街着力打造了以茶文化、三雕文化、文房四宝等徽文化为典型代表的购物旅游场所,“祁红”、“屯绿”、“徽墨”、“歙砚”、“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产品及徽派国画、版画、碑贴、金石、盆景、根雕这些特色的旅游购物资源商铺在老街中随处可见。徽州文化在老街上展现了迷人的风采,为当地旅游资源添上了靓丽的一笔。当地居民自发参与模式下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屯溪老街旅游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渗入了当地居民群众。早在时期,当地群众就用泥巴和大字报保护了老街建筑上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可见百姓对老街文化具有强烈的情感,这也是旅游资源百姓参与的精神体现。屯溪老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居民积极性具有较大提升,在保护中求开发,以开发促保护,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发展,居民不仅在经济物质上得到了实惠,有了修护建筑的经费,还使得许多传统文化与风俗得到了复兴,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也向游客展示了徽州文化的精华。

对屯溪老街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后,仍然具有较多问题,总结这些不足,并为将来的历史街区旅游保护与开发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带来新的视角。屯溪老街购物旅游资源缺少统一规划屯溪老街的传统商业一直被保留下来,但由于以个人经营为主,没有统一健全的商业指导,造成旅游商品雷同、服务对象本地化、工艺品缺乏特色、特产经营集中、过度等问题,从表格中很容易分析出,经营品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与工艺品上。由于此类店铺过多,而且部分产品缺乏特色,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有效吸引游客反复购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老街的购物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风貌。在老街购物旅游资源发展中商品种类与商铺规模上都应予以长久规划,规范产品种类分布找到适宜的购物旅游发展模式。屯溪老街景观旅游资源有待提高随着老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发展,在景观旅游资源层面上发展明显滞后。一方面,个别现代化景观设施与传统建筑资源极不协调,部分商铺大门使用现代金属卷帘门,招牌等选择了玻璃、塑料等材料,直接破坏了旅游资源文化特征的整体性。有些建筑外立面与街道统一,但店内风格混乱,无法和传统建筑资源特征相互产生良性作用,与老街整体建筑风格和文化气氛难以统一。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竞争与土地价值上涨,大部分商家将商品摆放在店门口的道路上经营,不仅挤占了游客活动空间,还使老街的街巷空间景观被极大的破坏,使空间显得局促而凌乱。由于徽州地区气候多雨,许多商户都在入口上方装上蓝色或绿色的遮雨篷,虽然在功能上得以满足避雨的需要,但却严重破坏了老街建筑群的天际线,彩色塑料雨篷与老街传统建筑风格也是格格不入,应找到一种合适的建筑与色彩方案,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不破坏原有建筑文化特征。屯溪老街游客参与旅游资源不足老街作为传统文化特征再现的场所,传统民俗活动与各种仪式也是旅游资源的组成,虽然这种资源在物质上所收获的不及观光资源与购物旅游资源,但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屯溪老街旅游资源的系统,丰富了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生活的层次感,给游客带来丰富的特色文化的体验。但是在今日的屯溪老街旅游过程中,基本忽略了传统文化生活的游客参与旅游资源建设,在历史街区旅游发展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