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印刷技术论文

印刷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20 16:17:00

印刷技术论文

印刷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印刷史 出版史 图书馆学家 印刷工业 中国

伴随着电子书媒介与“无纸阅读”方式的盛行,基于纸质媒介的印刷书与纸本阅读方式本身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作为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国的我国,对于印刷史的研究一直在不温不火地进行着,其中,图书馆界的研究者和印刷界的研究者成为两大学术主力。

1 图书馆学界的“印书史”研究

图书馆学家们关注书籍的印制与形成是自然发生的研究缘起。以曾经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张秀民(已故)老先生和钱存训博士为代表的一些学养深厚的图书馆学者们,把对印书史的研究扩展到对印刷史的研究,分别著有传世的关于印刷史研究的代表作。正如钱先生所说:“现代印刷并非单指印书,除用纸张印刷的纸币、纸牌等以外,还包括在纺织品、金属、塑料、皮革、木版、玻璃、陶瓷等表面上的各种印刷。但是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所以,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的发展历史在图书馆界的研究者们看来,就是一部书籍图文的印刷史。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为中国印刷史研究的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书史研究与教学开始兴盛,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系都开设了中国书史课程,书史内容中融合了印刷史(主要是印书史)的内容,所以可称之为以图书出版印刷史为主流的研究阶段。

1956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图书馆学系都给新招收的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中国书史课,并编出了新的书史讲义,其中以北京大学刘国钧先生的《中国书史简编》影响最大。

武汉大学皮高品先生也于1956年推出《中国图书史讲义》油印本,书中提出按社会发展的五种形态对中国书史进行分期,故在材料和观点上都有所创新和突破。1964年修订增补后铅印,1986年又以《中国图书史纲》为题由吉林省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

专门研究印刷史的当数北京图书馆张秀民先生于1958年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一书。作者在广泛收集古今中外有关印刷术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例证的基础上,提出雕版印刷发明于唐初贞观年间之说,论述了印刷术对亚洲与非洲、欧洲的影响,编制了“世界印刷术发展年表”,“朝鲜金属活字史料”等。

张静庐先生(1898—1969)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七部专题出版史料,全书共250万字,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

除上述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和大型史料集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有关中国出版史的通俗性普及性读物,如刘国钧著的《可爱的中国书》(1952年)、《中国书的故事》(1955年)、《中国的印刷》(1960年)、《中国古代书籍史话》(1962年),陈国庆著《古书版本浅说》(1957年),阿英著《中国年画发展史略》(1954年)、《中国连环画史话》(1957年)等。

这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出版史、印刷史的研究互相交叉融合,由于研究者都来自图书馆界、出版界等文史领域,所以印刷史研究实际上是着眼于图书文献范围,书史、出版史、印刷史研究融为一体。

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是我国印刷史研究的萧条时期。除刘国钧、张秀民等又编写出几本有关书史、印刷史的通俗小册子,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内部编印几本“中国书史”讲义外,几乎没有出版印刷史学术新著发表。尤其是1966年至1976年间大陆内地的出版印刷史研究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就在内地处于停滞状态之时,港台及海外学者没有停止出版印刷史的研究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著作和论文集,这一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及图书馆学研究院的名誉教授、兼东亚图书馆馆长钱存训先生撰写的《中国古代书史》一书。该书原名《书于竹帛》(Wtitten on Bambooand Silk)英文本完成于1957年底,1962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为复苏壮大时期,五年内出版了三部以出版史、报刊史、印刷史为名的通史著作,各具特色,均有建树,标志着这一阶段的高起点,也预示出版印刷史研究经长期蓄积、准备,盛期将临。这一时期国内也是以出版史研究为主流,但海外的钱存训博士为印刷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钱存训的《纸和印刷》(Paper and Printing)是英国学者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的第一分册。该书出版后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1987年,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在中国图书史研究上又迈出新的步伐,郑如斯、肖东发编著了成套的教材,即《中国书史》、《中国书史教学参考文选》、《中国书史教学指导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专业教材,故发行量较大,被多次印刷,广泛流传。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的教授谢灼华主编的《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注意从广泛的文化领域去说明图书出版、编纂和图书馆发展轨迹及相互关系,分析中国图书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贡献,局部理顺典籍发展的线索。

1989年最突出的成果是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秀民的又一鸿篇力作——64万言的《中国印刷史》。该书详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唐初贞观年间印刷术发明后,迄清末1 300余年的印刷事业的源流演进。不仅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更有许多新鲜资料和独到之处,被美国印刷史专家钱存训称为“划时代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为中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丰收时期。研究的深入还表现在一些学术专著视野开阔,角度新颖,富有论辩性。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曹之先生的《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一书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专题研究的新成果,开拓了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新思路,其方法是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多角度扫描,全方位、多学科地论证“唐明说”。

2 20世纪后期“大印刷观”的印刷史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印刷工业界的一些学者专家们在对印刷史文化积累与保护措施的关注、印刷史知识的教学普及方面也有新动向,如1982年6月王益、王仿子先生联名提出《关于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经过各方面的长期努力,1993年底举行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1996年6月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1985年9月,北京印刷学院首次开设《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张耀昆合编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印刷科技界专家对印刷史研究领域的加入,倡导“大印刷观”、从科技史角度研究印刷史问题的观念逐渐彰显,成为与传统的图书出版印刷史研究的观念相并列的另一流派。

1976年后,王益、王仿子、范慕韩等先生倡导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在鼓励学术研究之下,印刷史学研究成果迭出,先后出版了多种重要的印刷史书,1993—1999年举办了6次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北京5次,台北1次)、百余篇,出版5册论文集等。

1991年6月南开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隋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国印刷术的起源》,赵永东著,作者从雕版印刷术的定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古代社会技术发明的一般机制和雕版印刷术发明的技术背景等方面全面探讨了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1998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方向方晓阳的博士毕业论文《中国古代特技印刷工艺研究》,从印刷工艺角度研究了古代的特技印刷。

1999年出版的张树栋等印刷科技专家合著的《中华印刷通史》填补了印刷史上的大部分空白,赢得了业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誉。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肖东发教授盛赞该书是用大印刷史观、横跨中华各民族、纵贯历史五千年,视野开阔、有史有论、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该书后来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简明浓缩的版本。

以上约10年之间,印刷史学之研究成果远胜往昔。呈现如下突破:①由书史、印书史向印刷文化史转进;②由印刷文化史向印刷科技史转移;③由传统印刷史观向大印刷史观转移;④由争论“发明”年代向探讨“起源”时间转进;⑤由唐初向上延伸至隋代、南北朝、新石器时代;⑥由清末向下延伸至当代;⑦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及《中华印刷通史》问世;⑧中国印刷史由1 300年往上延伸5 000年,往下延伸百年。由雕刻凸版延伸到雕刻孔板、由汉民族延伸到各少数民族、由印纸延伸到印织物;⑨确认了与韩国的雕版纸上印刷品的发明先后之争,及多项模糊不清的史实结论。

3 印刷史研究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如前所述,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出版印刷史研究的学者大都来自图书馆界、文化学术界,对印刷史的研究其实是关于印书史的研究。钱存训《纸与印刷》、《书于竹帛》,从书名就可显示图书馆界的学者将印刷史视为印书史。张秀民、曹之等先生的研究也关注的是印书史。研究者们在历史唯物论认识观与方法论指导下,注重实物考证与史料查证,这也是出版印刷史学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90年代后,随着“大印刷观”的推行,研究界开始扩展史料考证范围,并进行了工艺史、专题史研究。

1993年在全国第一次印刷史研讨会上,郑如斯教授《书史研究与印刷史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一文辨析了两门独立学科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她认为,书史与印刷史是交叉学科,两者研究的内容都涉及到图书的印刷。当然,两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书史研究中,图书是主体。对印刷的研究是第二位的。在印刷史研究中,印刷术本身的发展变化是主体,图书只是印刷品成果之一种,对图书的研究是第二位的,透过图书探索印刷技术发展的成就和水平。

印刷的起源,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诸多论断,大都根据文献上的记载加以解释。大部分意见分歧,只是由于对早期文献中镌刻或印刷的关键名词解释不同。研究的方法在突破了印书史的套路后,强调探讨“起源”。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印刷术最早的国家,但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的印刷术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它是一种经验的长期累积,是一种源流的演进发展。从横的方向看,是相互重叠、综合应用的工艺。所以,探讨中国印刷史的源流演变,可将其看作一条光谱的谱带,李兴才先生更确切地比喻为一条调子丰富的连续调灰色尺,它可以概分为暗部、中间调、光部三大部分,但无法截然地明确分界。张树栋先生在《试论中国印刷史的历史分期问题》中,主张将中国印刷史分为四个时期:准备与发明时期;手工刷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古代史);近代印刷术的传人与发展时期(近代史);现代印刷术的兴起时期(现代史)。

印刷史研究中观点的歧义,往往源自技术分析的差异。由流溯源,使得近年来的印刷史研究更加倾向于技术的分析。如周广学、宋青梅整体勾勒出活字印刷的技术演进过程及变化的原因,并首次对不同阶段泥活字印刷技术进行了类型分析;而杨玲通过对宋代雕版印刷的基本要素纸、墨与基本工艺的考察,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揭示宋代雕版印刷业繁荣背后的物质技术原因。

在实证研究方面上,北京印刷学院尹铁虎先生对毕升泥活字的仿真复原研究,是近年来我国在印刷史实证研究方面的一次方法创新。

从大印刷史观研究中国印刷史,即从整体的、全面的、全程的、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

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落实论文49篇。论题进一步深化、细化、方位更广阔。会上延续了对印刷史研究的历史观、方法论的探讨。自然地显现出图书馆界与印刷科技界专家学者们研究的着眼点差异。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曹之教授《关于印刷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探讨了印刷史研究的关于“印刷术”的概念问题。曹教授列举古今中外的例子说明,认为印刷术不是印染术,适宜采用约定俗成的“印字术”、“印书术”。钱博士也认为,一般学者对印刷术的研究,主要对象是书籍,因为文字和图画的复印乃是人类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一种重要媒体,在文明史上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关于印刷术的起源问题,曹先生认为其发明时限范围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不可能有千年之久。不能把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同应用时间混为一谈。印刷术就是印书术,但在研究印刷术起源的时候,就不能从研究印刷图书开始。

对于“大印刷史观”,曹先生认为要从造纸史、制墨史、制笔史、藏书史、目录学史、教育史、抄书史、书业贸易史、图书亡佚史、佛教史、石刻史、外交史、篆刻史、拓印史、文字演变史、印染史、货币史等多方研究,全面考察。印刷史研究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需要由一支考古工作者、印刷工作者、文献工作者等组成的一支“大”的队伍,要努力改变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研究现状。

印刷工艺界人士与图书馆界人士的认识观与方法论各有特点。海外与内地的观点也略有不同。范慕韩先生的“大印刷观”和李兴才、张树栋先生的“大印刷史观”大同小异。“以印刷为伍,着眼点自然是印刷”,“对中国印刷历史的研究,理应、也只有沿着印刷工艺技术的发生、发展这条主线,顺藤摸瓜,才能逐步接近历史的真实,再现中国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印刷工业出版社的黄浮云、张子谦在《用大印刷史观研究印刷史势在必行》一文中指出,“印刷虽是以新闻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但从根本上讲,它是工艺技术,是工业,它的起源和发展,是沿着印刷工艺技术发展这条主线进行的。”

印刷工艺界人士认为,印刷术的导源和历程,织物印刷的起源,套印术的肇始和发展,近代印刷术的传人和发展,以及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等一系列与印刷相关的领域的研究和考证,都是印刷史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一个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中国印刷史的局面将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图书馆学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方法论体系的博大,印刷工业界“大印刷观”的重点是强调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大延展。

4 印刷史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态势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现了“盛世修史”的繁荣气象,印刷史研究也得到新的发展。笔者曾在2005年通过对国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检索,得知馆藏现有关于印刷史方面的各类图书资料近30种,其中部分在2000年以后出版的专著举例如下:①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钱存训著,郑如斯编订.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②简明中华印刷通史/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③插图本中国图书史/萧东发、杨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④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项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⑤古代版印通论/李致忠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11;⑥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任继愈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频出。由北京方志编撰委员会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印刷志》(2001年),该书史料详实,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北京印刷业渐进的演变过程,从而也折射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脉络,为后人研究北京乃至中国的印刷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国家设立了多项印刷史研究的项目来鼓励开展印刷通史的深入系统研究。以中国印刷博物馆为基地的印刷史研究活动也在我国印刷工业界的一些老专家的坚韧努力中得到持续进行并发扬光大。

印刷技术论文第2篇

本届全印展共设七大主题展区:数字印前主题馆、综合印刷主题馆、包装及印后主题馆、柔印主题专馆、标签产业主题馆、3D打印及创新材料馆、印刷梦工厂。除中国知名展商和庞大的中国军团外,国际展商比例高达30%,累计面积近1000平方米。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新加坡、西班牙、揣典、瑞士、泰国、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展团将在全印展舞台同台竞技,为观众带来非凡的参展体验。

明星展商 先睹为快

作为国内印刷包装行业的大型专业展会,全印展的参展阵容向来备受行业瞩目。本届全印展重量级参展商不一而足,各个主题展馆的明星展商让我们先睹为快!

数字印前主题馆:富士施乐、富士胶片、理光、爱普生、EFI、JHF、网屏、柯尼卡美能达、方正等知名展商将展出最新的数字和印前解决方案;

综合印刷主题馆:出版印刷和商业印刷的最新设备将如约联合亮相,小森、曼罗兰、柯尔布斯(Kolbus)、联强集团、大族冠华等也将携最新技术闪亮登场;

包装印后主题馆:汇集了博斯特、天津长荣、上海耀科、中德集团、国望等国内外顶尖品牌,让人分外期待;

标签产业主题馆:国内外标签产业的近百家代表企业,如浙江炜冈、、欧米特、美国联合等都将携推动标签业前进的各类创新技术亮相;

柔印主题专馆:太阳机械携手产业链众多合作伙伴和配套展商,重磅打造柔印主题专馆,将柔印这一环保技术应用进行全方位展示;

3D打印及创新材料馆:东洋油墨、盛威科、杭华油墨等知名油墨展商,中科纳新、康得新等多家领先企业进驻该馆,呈上他们最前沿的产品;还有3D打印云平台、3D打印设备及材料、3D打印产品应用案例集中展示;

印刷梦工厂:一站式网罗印刷未来、网络印刷、印刷文化、绿色印刷四大模块。小森、艾司科、裕同、GMG等品牌将共同展示印刷未来,印刷家、小羚羊、快印客等电商先锋将云集在网络印刷模块;中国印刷博物馆将携“中国印刷之光”深度诠释印刷文化;绿色印刷专区也将再次聚焦热点环保解决方案。此外,金牌赞助商惠普也将携十款创新应用解决方案惊艳亮相。

同期活动 精彩无限

据统计,全印展同期将召开40余场专业印刷论坛和技术交流会,均为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顶级会议,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贯穿整个展期,让展商和观众全方位接触和互动。来看一下都有哪些重要同期活动吧!

第十四届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两岸四地印刷行业协会共聚一堂,共商合作大计。

第十六届亚太印刷论坛FAPGA委员会会议。亚太区域协会大佬内部会议,共探印刷未来。

中国印刷论坛暨第十六届亚太印刷论坛。业内最高端的国际交流盛会、学习型论坛。本次论坛以“发现印刷未来――绿色・智能・创意・互联”为主题,以国际化、高端化、前瞻性为主旨,邀请政府主管领导以及来自欧盟及亚太等国家和地区的印刷行业组织负责人共聚一堂,解读全球行业趋势。

亚洲喷印论坛。首次举办的亚洲喷印论坛,围绕“喷印新时代下的产业升级”话题,共同探讨在新经济环境下如何驱动新技术、新思路、新方向,建立“新常态”喷印生态圈。同期还将举行“JHF”杯亚洲喷印大奖赛颁奖典礼。

3D lab+print中国研讨会。全球工业3D打印与制造交流盛会。面向全球工业3D打印及增材制造业内人士,研讨会将紧扣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3D打印如何带给2D印刷业新的契机等主题,展开互动交流。

数字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通过权威报告解读当下数字印刷市场发展态势,呈现最新数字印刷技术和应用案例。数字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自2005年开始每年举办,多年累积的丰富资源使其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专业性的数字印刷学习型交流论坛。本届论坛以“融合、思辨、突破――创造数字印刷新商机”为主题,同期还将举行“科印杯”数字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领略数字印刷顶尖技术和印品风采,见证获奖企业的荣耀时刻。

全球标签技术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激发创新原力”为主题,汇集国内外知名行业专家、协会代表及标签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深人士,打造全球视野、进行趋势分享、了解技术前沿、再现精彩案例”,促进标签产业的交流与未来发展。

印刷技术论文第3篇

本届展会规模宏大,展出面积达8万平方米,汇聚了724家中外展商同台竞技,展商数量为历届全印展之最,成为海内外观众了解全球印刷业最新发展趋势的窗口。现场人流如织,5天的展期吸引了海内外专业观众高达76818人,较上届全印展增长24.2%,参观总人次109710人,创全印展历史新纪录。5天的展期里,全印展接待国内协会和企业组团超过100个,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20余个国家超过45个海外买家团体,观众总数、海外买家数量、观众质量、专业程度得到了展商们的交口称赞。

七大主题专馆展示前沿技术引领印刷行业未来发展

本届全印展共使用室内馆5个、室外馆6个,涵盖七大主题专馆:数字印前主题馆、综合印刷主题馆、包装印后主题馆、标签产业主题馆、柔印专馆,以及结合当下行业最热门技术和前沿领域,开辟的两个特色主题专区――创新材料馆、印刷梦工厂。

数字印刷方面,国际国内品牌齐亮相,富士施乐、理光、柯尼卡美能达、网屏、爱普生、富士胶片、EFI、方正电子等悉数到场,其中理光RICOH Pro VC60000解决方案、富士施乐Versant? 3100 Press和Versant? 180 Press、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1cf生产型标签数字印刷系统、富士胶片Acuity LED 3200R宽幅UV喷绘机均为中国市场首发。各家展示的解决方案应用范围广泛,图书印刷、商业文档印刷、包装印刷、标签印刷、大幅面喷墨解决方案一应俱全,涵盖了大部分细分市场。

顺应数字印刷的纵深发展趋势,多种数字印后技术在本届全印展获得了极大关注,大族冠华、柯尼卡美能达、太阳机械、泰克正通、经纬科技、爱科科技等纷纷亮相。大族冠华展出的激光模切雕刻机,应用范围覆盖纸壳、标签、包装;柯尼卡美能达JETvarnish 3DS自动摄像头捕捉对准技术(ARC)可对所有的数字打印件进行高精度的局部上光,还可赋予其各种触感效果;太阳机械TRD型多功能标签印后加工机集放卷、纠偏、冷烫、柔版上光、热覆膜、UV胶覆膜、模切、切单张、排废、分条、收卷于一体,成为标签印后市场上的一款重磅全能产品。

凭借持续创新与扎实品质,传统胶印品牌小森、大族冠华、曼罗兰、北人集团、中景集团、威海印机等依然深受行业信任。小森带领观众深入了解其在 drupa2016上展示的全新解决方案,大族冠华的筱原92、加装杭州科雷EZcolor系统的数码化胶印设备、中景JD4920对开多色机、威海印机WIN924等成为观众热议的产品。

本届全印展上,柔印及包装印后技术吸睛指数更为惊人。太阳机械联合多家合作伙伴打造柔印专馆,其定位窄幅标签印刷领域的STF-340机组式柔印机表现不俗;浙江炜冈展出ZJR-330机组式柔印机,麦安迪的美国联合带来2200柔印机、P系列柔印机和数码柔印机的创新应用,台湾坤裕将适用于薄膜软包装、烟包印刷领域的柔凹组合式机组带上全印展舞台。

包装印后板块,“全清废”成为创新热点,模切自动化程度再次升级。长荣股份展出了“双机组+全清废”的MK21060FCSB双机组全清废模切烫金机,首发同海德堡战略合作后推出的首台全能型全清废模切机MK1060CSB;博斯特首次展出了专为中国市场研发的SP106 ER全清废模切机,可实现连线自动纸盒分离,博斯特集团成员之一旭恒精工也展出了3款精品包装印后设备;上海耀科展出的JY-106EB全自动模切机清成品、清废两用,颇受瞩目。

无绿色不印刷。不论是胶印、数字印刷、柔印,还是印前、印后工艺,国际国内品牌矢志不渝践行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印刷源头的原辅材料供应商,更是纷纷加大绿色产品的研发力度。本届全印展上,油墨类的洋紫荆、杭华、阿尔斯、盛威科、海中辉,版材类的杜邦、重庆华丰、乐凯华光,都带来了各自的研发成果,成为展馆中一道优雅的绿色风景线。

各领域技术、产品独立呈现,分类更清晰,主题更突出,且紧扣行业热点,本届全印展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多角度综合展示印刷创新未来的盛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集中展示印刷未来技术的“印刷梦工厂”,从“印刷未来”“网络印刷”“创新应用”“绿色印刷”“印刷文化”5个维度,集中展示了最新、最潮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方案,1500平方米超大未来展示区、N1馆入口黄金位置、绚丽的展台设计、30项印刷包装解决方案、22场演讲分享,开展第一天就引爆现场。

60余场专业活动汇集行业精英 共话印刷新未来

据不完全统计,全印展同期贯穿全程的印刷论坛和技术交流会、会共计60余场,为观众提供了大量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机会。

16日,第十四届两岸四地印刷业交流联谊会暨2016丝路印刷发展论坛和2016亚太印刷论坛成员国会议成功举办。

17日,全印展主论坛“2016中国印刷论坛暨第十六届亚太印刷论坛”汇聚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国印刷行业组织的专家,以及雅昌、长荣股份、阳光印网等优秀企业在绿色、智能、创意和互联4个方面的宝贵经验,为观众带来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创新理念。

1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信息系统应用分会第二届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暨“认知印刷?智造未来”高峰论坛隆重举行,围绕“印刷智能制造”“互联网+印刷”“智能产品(包装、出版)”进行了深度探讨与交流;首届亚洲喷印论坛和“JHF杯”亚洲喷印大奖赛颁奖典礼聚焦大幅面喷绘领域,邀请行业顶尖专家和供应商共同解析喷印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向;2016版《绿色原辅材料产品目录》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各省区市印刷协会领导、印刷企业代表、原辅材料供应商代表、电商平台代表、媒体代表等200多人的见证下举行了仪式。

19日,“数字印刷在中国”高峰论坛与“富士施乐?科印杯”数字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成功举办,让业界同仁领略到了数字印刷技术的创新应用与发展步伐。

20日,全印展主办方举办了“印度日”暨印度参观团欢迎仪式,全印度印刷商联合会主席Kamal Chopra先生携百余位来自印度印刷行业的同仁出席;2016“太阳杯”亚洲标签大奖颁奖典礼及全球标签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从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度解析了转型期我国标签印刷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为标签产业链拓展思路、拓宽视野提供了宝贵信息。

此外,19~23日,全军印协第八届理事会也在全印展同期举办。整个展期,富士施乐、科雷、柯尼卡美能达、网屏、联强、天岑、艾司科、泰克正通、印刷家、凌云、征图等多家展商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技术会、签约仪式和客户答谢晚宴等活动。

印刷技术论文第4篇

了解Drupa印刷技术的变革历史,对于把握未来印刷业的发展走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历数最近几届Drupa主题,分明是世界印刷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图1)。

很多企业将Drupa看作新印刷技术最大的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Drupa上展示的先进技术传播到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Drupa展示的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图1 1986~2012年历届Drupa的展出主题

20世纪80年代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 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极为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Laser typesetter),正式开启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诞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9年,经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归属中印所。照排中心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开发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中心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用激光照排系统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照排机逐渐被激光图像输出设备(Image setter)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rupa 1986展会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使前端实现了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能对科技类、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铅字排版的淘汰,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有效地迎合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起承担起印刷新技术宣传与普及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 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Drupa 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在屏幕上可看到图文合一的版面,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自1994年起,中印所成功举办了6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EPmedia),对我国彩色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有效地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由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万国全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资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合作进行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1993年合资成立汉仪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更名为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两百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CTP等数字化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 CTP(Proof、Plate、Plate on Press、Print)——Drupa 1995

1995年的Drupa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CTPlate、CTPlate on Press、CTPrint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展示和追捧。其中,CTProof是数码打样,CTPlate是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是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是数字印刷。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 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Drupa 1995也是历史上数字技术应用于印刷、产生划时代技术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 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的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社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CTP现状与发展,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0期调查,已成为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在中国的发展,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地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地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 2000;JDF——Drupa 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迎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在展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 2000的主题是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了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向网络化迈进。Drupa 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局面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国际印刷技术报告会,有效地传播了Drupa的新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成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2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码印刷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举办EPmedia同时,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同Drupa印刷展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国际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0年,经营印刷耗材、辅助器材、零配件以及专业图书的网上商城——印贸网()正式上线。为了紧跟移动互联时代新的市场需求,2011年又推出了“科印手机报”……

目前,科印传媒已经成为中国印刷包装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科印传媒肩负起向国内传播新印刷技术的责任,也意味着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00年、2004年两届Drupa展会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技术的大爆炸,数字印刷的大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进入21世纪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 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 2012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化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领域。在Drupa 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概念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领域呈现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就已经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阶段。因此,Drupa 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 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已经逐步正式投入生产。在刚刚结束的Drupa 2012展会上,又有一批成熟、稳定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系统供应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结合日益紧密,Drupa 2012上展出的兰达(Landa)纳米彩色喷墨印刷系统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喷墨印刷技术,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结合起来,有效地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应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喷墨印刷与胶印相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 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最新进展。2011年3月,中印所在广州举办了中国喷墨应用发展论坛,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2012年3月,中印所与伊士曼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应用,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与喷墨印刷有关,这些研究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展会上的前沿资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 2012展会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兰达纳米喷墨印刷技术以及数字印刷的精进,包装及标签印刷的快速发展,传统胶印的增值,印前、印后领域的新方向以及中国展团的风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 2012上的国际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也能了解Drupa的技术动态,助力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市场中抢占先机。除此之外,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印刷主题公园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为数字印刷技术应用企业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其发展趋势便是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对已经成熟的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这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新印刷技术的推动者,也是传统印刷中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落后印刷工艺的淘汰

Drupa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业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将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工艺取代: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铅字排版被完全取代,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 1990上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大放异彩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 1995出现的CTP技术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印刷技术发展创新

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飞跃性的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得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Drupa 2012展会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其中不乏“云计算”的身影。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将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印刷技术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 工业 界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 发展 。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 计算 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 电子 文件、 网络 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 发展 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 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 工业 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 计算 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印刷技术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 主要介绍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其特点,并分析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和在工业界的应用。

1 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 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 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 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 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 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 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4]胡维友.数字印刷与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印刷技术论文第7篇

“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评奖情况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一直以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发展为己任,于2012年11月启动了“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活动。该活动面向全国各类印刷企业征集创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企业在新技术应用中对相关设备、软件、流程、工艺等进行的自主创新、改造以及开发的新工艺等。历时10个月,共收到50多家印刷企业申报的90余项创新技术。最终共有24家企业的27项技术获奖。

1.本届大奖赛主要特点

从获奖技术看,这些技术充分体现了印刷业“数字”和“绿色”两大热点。所包含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印刷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前端的软件流程创新,到数字印刷技术的创新应用,再到绿色材料的研发应用、印刷设备的改造和工艺的优化等。其中既有研发改造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长的技术,也有微改进和微创新,贵在思路巧妙,收效显著,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从参赛企业类型看,这次参赛企业既有报纸印刷企业,也有票据印刷企业、标签印刷企业和数字印刷企业,其中,书刊和商业印刷以及包装印刷企业占大多数。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印刷企业是各种新技术应用的主体,他们在新技术的应用中也进行了比较多的消化和再吸收、再改进,但是也有一些规模不是很大却十分有特色的印刷企业,他们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在微创新、微改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从评审工作看,“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的评审工作公正、严谨、细致,《印刷技术》杂志社组织了11人的专家评委阵容,其专业技术特长涵盖产业链各领域,评审工作分初审和终审两个步骤,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2.主要获奖技术评析

本次获奖技术总体上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并且非常符合行业的绿色印刷、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发展方向,以下仅选取几个突出的技术做以介绍。

(1)北京强华印刷厂申报的冲版污水循环再用处理机

这是获得“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工艺材料组金奖的技术,堪称绿色典范。申报材料显示,北京强华印刷厂先后投资近40多万元,研发出了创新的冲版污水循环再用处理机,其能够自动完成印刷版污水收集、粗级1次过滤、pH值实时监测、生化酸性中和处理(含匀拌)、粗级2次过滤、泵提取、精细1次过滤、活性炭精细过滤(除臭、除色)、净水收集、泵动力回机再利用等处理过程。改造后,这台设备从只能循环冲洗200块CTP对开版到能循环冲洗近3000块CTP对开版。循环使用后,无使用价值的废水经具有CMA资质部门的检测,符合国家城市二级排放标准,可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系统中。

这种设备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印刷业迈向绿色印刷时代的大背景下,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和推广价值。

(2)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申报的嵌入式融合可变印刷技术

这项技术获得“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数字技术组银奖,是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融合的典范。

嵌入式融合可变印刷技术是在传统报纸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喷墨印刷技术,通过特别的电脑图文制作、喷墨控制和喷墨装置等,嵌入可变数字印刷,实现报纸(广告)内容的可变印刷。该技术的核心是在报纸轮转印刷机上配备新的在线可变印刷喷墨装置,通过控制中心与可变元素数据库,实现在报纸上印刷包括文字、图像、条码等内容的可变信息,而且这种可变数据印刷是在报纸轮转印刷机全速运转的情况下完成的,能够做到每份报纸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工艺改造充分体现了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完美融合的趋势,而且将给报纸印刷带来新的变化。

(3)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金箔唐卡礼品画复制技术

这项技术获得“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数字技术组铜奖,属于数字印刷机的创新应用。

金箔唐卡礼品画以含金量为99.99%的金条为主要原料,经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而成,色泽金黄,光亮柔软,厚度为0.13微米,永久不变色、抗氧化、防潮湿、耐腐蚀。在图像控制方面,北京圣彩虹制版印刷技术有限公司使用了独特的RGB分色曲线结合数字印刷色彩管理技术,图像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并最终解决了长期以来的HP Indigo数字印刷机不能印金银材料的问题。

这种工艺创新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数字印刷的价值,体现了数字印刷的“超能量”。

(4)上海四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数字出版远程综合服务系统

该系统获得了“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数字技术组银奖,是传统印刷企业依托IT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流程的典范。

该系统由上海四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四维”)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数字技术整合,突破创新,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云计算中心。该系统通过客户稿件管理、待审批稿件管理、已审批稿件管理、批注归档并处理、系统管理、安全管理来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极大地简化了原有业务流程,提高了沟通效率。办公人员可以足不出“沪”,所有操作在本地进行,大大节省了人员外派的运营成本。并且该系统可与数字印刷机进行无缝对接,满足市场目前的按需定制印刷需求。

总的来看,我们已经很难把上海四维定义为印刷企业,它具有强大的IT能力,并且凭借IT能力,完整地整合了印刷业务,从而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这种IT能力或许是未来每个印刷企业必备的生存能力。

当前印刷业值得关注的创新技术

总的来看,印刷业的技术创新大趋势可以概括为“四化”:①标准化,其内涵是作业的规范化、信息描述和传递的数据化以及生产设备的开放化和集成化;②网络化,印刷企业生产流程的网络化是必然趋势,其内涵是生产的流程化、远程化以及数据仓库化;③人性化,其内涵是设备的智能化、生产的环保化、需求的个性化以及实现各种印刷方式“混搭”生产;④数字化,这里是指围绕设备、材料、工艺、管理等全方位、多角度的数字化技术必将成为行业的热点。其中设备、工艺、管理的数字化技术不容易被忽视,而材料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电子显示纸等数字化功能性材料的创新应用更值得印刷企业去关注。

具体而言,以下这些创新技术值得印刷企业积极探索。

1.网络印刷

网络印刷并非一种印刷方式,而是一种印刷解决方案,在网络的支持下,印刷企业不但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营销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低成本、自动化、高效地为客户提供24小时无间断的服务,还能最大限度地收集来自终端消费者的零散的个性化需求,使之成为现有业务来源的有益补充。在供应市场上,推出网络印刷解决方案的供应商非常多,包括海德堡、惠普、柯达、富士胶片、爱克发、EFI等。在应用市场上,涉足网络印刷的印刷企业数量日益增多,但是必须承认,成功者寥寥,如何能够认识到网络印刷的实质,建立企业自动化的印前流程和标准化的作业规范,仍然任重道远,有待印刷企业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和摸索。

2.混合印刷

随着传统印刷企业不断向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领域拓展以及数字印刷技术与胶印技术融合的日益深入,数字印刷与胶印连线混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固定信息与可变信息的连线套印,充分发挥胶印的大批量、低成本、高速度和数字印刷的个性化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能够给企业带来“1+1>2 ”的效果。

混合印刷技术早已推出,但是初期并不成熟,直到drupa2012上,才有所改观。柯达针对不同领域推出了在卷筒纸胶印机上安装Prosper S系列喷墨头的解决方案,高宝推出了在利必达胶印机上安装蔡瑟喷墨头的解决方案。从应用层面看,国外应用混合印刷技术较为普遍,但是国内并不常见,不过,本次大奖赛中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应用了这种技术,并且取得了初步的经济效益。我们相信,随着人们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加,混合印刷技术将带来更多创新的产品形式,其市场定会日趋扩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3.B2幅面数字印刷

一直以来,幅面都是限制数字印刷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但是在drupa2012上,B2幅面数字印刷技术大放异彩,其不但增加了数字印刷机的幅宽、提高了生产力,还增强了在多种承印物上的印刷能力,因而让数字印刷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广阔的包装印刷领域。目前能够提供B2幅面数字印刷机的设备厂商非常多,包括惠普、富士胶片、柯尼卡美能达、小森和网屏等。在国内,虎彩、东莞CTPS也引进了B2幅面印刷机。可以预计,B2幅面数字印刷设备在未来几年中一定会为数字印刷的印量增长贡献力量。

4.高速喷墨印刷

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在近几年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从商业应用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在drupa2012上,有人甚至发出了“世界都在JET”的感叹。从供应市场看,不仅惠普、柯达、网屏等国际供应商推出了成熟的设备,国产数字技术的领头羊——方正也有较为成熟的设备推出。在应用市场上,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现实应用,河南新华、虎彩、京师印务等一批印刷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这种技术开展按需出版印刷业务,这次大赛中,还有企业利用高速喷墨印刷设备进行宣纸印刷。总的来看,尽管当前其仍然面临业务饱和度、耗材成本等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在未来,这种技术一定会带来行业间业务版图的深度裂变和整合。

5.连线数字印后

连线数字印后是指接受JDF标准文件格式,能够与印前、印刷加工环节实现印件数据共享,在线完成短版、个性化活件的各种印后加工工序的技术。与离线数字印后相比,连线数字印后不仅在生产效率上具有很大优势,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更低的损耗和更高的收益,尤其当数字印刷逐渐普及的时候,企业依靠什么来进行差异化竞争,怎样才能开展数字印刷的高效生产呢?连线数字印后是很好的选择。目前市场上的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已比较成熟,且具有极高的兼容性,甚至可实现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组合生产。比如浩勒HSB8000骑马订联动线和MBO折页机能完美对接,不同品牌数字印刷机和印后设备直接的对接就更为常见。在应用层面,国内凤凰传媒已经实现了高速喷墨印刷系统和书芯制作系统以及精密达数码机器人200B的连线生产,本次获奖企业北京震旦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实现了MBO与高速喷墨印刷机的连线对接。印后设备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IT化、高效率和可变性,而连线数字印后技术便是这一趋势的最佳体现,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6.胶印联机冷烫印

胶印冷烫印可能并不算新技术,但是近年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这项技术突破了重大技术瓶颈,解决了原来制约其发展的冷烫箔利用率低和成本较高的难题。目前,其能完美地将冷烫印与胶印技术融为一体,实现高质量高速胶印和独特表面整饰的冷烫效果的联袂呈现,不仅颠覆与超越了传统烫印技术的效果,还体现出胶印增值的新模式。当前,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小森等胶印机巨头均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推出。虎彩、江苏凹凸彩印厂等包装印刷企业已经率先引进这种技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包装产品。

7.多工位烫印

多工位烫印就是指一次作业即可完成2次或2次以上烫印工序的创新技术,其是在单工位烫印技术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目前主要拥有双工位、3工位和4工位3种形式。这种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一台设备上一次作业完成以往需要几台单工位烫印机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既降低了能耗,又提高了效率。目前博斯特、天津长荣、北京金彩精机、上海伯奈尔亚华等都已推出此类设备。在应用市场上,重庆宏劲、云南玉溪等烟包印刷企业已经开始应用这种设备。在产品包装逐步趋向多样化、复杂化的今天,多工位烫印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的新技术,必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的建议

面对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技术创新解决方案,印刷企业到底该如何脚踏实地地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呢?我建议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理念树立

印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总的原则应该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当前,市场经济的成熟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加快,使印刷行业的创新主体发生了改变,从以大型印刷企业为主导变为了以供应商为主导,在这一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将自身定义为创新技术的被动接受者。但是技术创新的实现绝不仅仅是引进最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更应该注重企业自有技术人才的培养,从细节入手,积极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氛围,使各种先进的技术更加适应企业的自身发展。

2.工艺及设备的有效引进

印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不一定要完全依靠自己去研发,去创造,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佳的先进设备是捷径。这里必须强调“有效引进”,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一味追求先进。引进先进的设备虽然能够取得“短、平、快”的优势,但是也容易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烈”。

3.重视技术与企业特色的有机融合

引进先进设备仅仅是第一步,由于单纯依靠设备引进打造的竞争优势很容易被复制,所以引进之后对设备的二次创新改造与应用才是关键。当然,现在的设备集成化很高,留给企业可改进的空间有限,但是一些微改进和微创新所取得的效益仍然不可小觑。比如日本一家印刷企业利用网点增大这一缺陷,有意在制版时将实地色块的图文部分加入空白网点,既不影响印刷效果,又节省了大量油墨,做到了节能减排。

4.人才储备

这里的人才并不仅仅是印刷专业化人才,更是电气、IT、材料等跨领域人才。因为今天的印刷行业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根本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注意到,在此次大奖赛中取得佳绩的企业很多都设有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同时这些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比如之前提到的上海四维,这些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出了IT企业的特征。

5.借力发展

印刷技术论文第8篇

“云”色彩管理技术

云计算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通过网络实现软硬件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这不仅可以打破信息存取的地域限制,更能将庞大的计算处理过程自动拆分成无数较小的单元,并将这些单元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处理,然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计的信息,具有和“超级计算机”同样效能强大的网络服务能力。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渗入到印刷领域,并生发出一些崭新的技术和产品,影响到印刷产业的生产流程和方式。drupa2012上,就已经出现了基于“云”的色彩管理、远程打样、远程制作及远程印刷的产品,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当前,色彩管理技术已经在印刷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的色彩管理都是针对印刷企业内部实施的,用以保证企业内印前与印刷环节的颜色一致性。但是,很多企业仍然面临色彩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其一,印刷企业总是遇到与客户进行颜色沟通的困难。对于来自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甚至是来自国外的电子设计文件,印刷后经常遇到客户对颜色不认可的情况。其原因在于设计者制作电子文件时的颜色条件与印刷企业的条件并不匹配,通常这种情况下,设计者除了要提供印刷电子文件外,还必须配合打样样张的确认。其二,如果一个印刷集团拥有多家印刷企业,或者同一批活需要在不同企业印刷,如何保证这些印刷企业印出的活件颜色一致,也一直是困扰印刷企业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如果设计公司与印刷企业使用了相同的特性文件,或者能将印前制作所使用的特性文件传递给印刷企业,就能够有效地进行颜色沟通。采用“云”色彩管理技术后便可以有效解决特性文件共享的问题。印刷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将所有与颜色有关的数据通过在线测量方式输入到云端服务器,生成相应的参数曲线和特性文件,建立企业各种设备的颜色特征数据库,便于质量管理并与客户共享。不仅如此,利用这个颜色特征数据库还可以进行与标准数据的比对,记录印刷颜色的变化情况,给出设备颜色偏离标准值的定量指标。

用云网络平台管理印刷企业的设备颜色特性参数,其最大好处在于数据共享。印刷企业与客户、印刷企业与设计公司、印刷企业与有业务联系的各印刷企业之间,都可以通过授权共享特性文件,这样就开通了一条沟通颜色信息的绿色通道,从而保证各个环节颜色的一致性,这便是“云”色彩管理技术最大的亮点。

以北大方正虹云色彩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是方正电子云服务平台中的一个模块,可以实现印刷企业色彩管理的云端服务。其各项功能包括为企业建立ICC特性文件、建立企业的色彩管理数据库、对企业的印刷色彩质量进行分析、远程印品质量管理等。从原理上说,利用这样的云色彩管理平台,可以实现更专业的色彩管理,克服了由于企业人员色彩管理操作水平不高甚至操作错误所导致的色彩质量控制问题。

X-Rite PantoneLIVETM也是一种云色彩管理系统,但更侧重包装印刷和专色印刷。更确切地说,这一系统其实是一个基于云网络平台的Pantone电子色谱。X-Rite PantoneLIVETM将所有Pantone颜色的光谱反射率建成一个庞大的颜色数据库,并考虑了不同承印物、不同印刷条件对颜色的影响,它就像是一个数字化的色彩银行,用户也可以把自己所需要的颜色加入到这个数据库中,便于今后的使用和与客户共享。比如当某一个品牌的包装要在世界各地印刷时,利用这项技术,印刷企业可以通过色彩银行很方便地和用户进行颜色沟通,而不需要使用实际的色样进行标样。由于采用了定量的颜色数据,通过颜色的测量和控制,用户就可以保证在不同地点印制的包装产品颜色,特别是品牌标志色的一致性。这项技术对于包装印刷企业以及为国际品牌加工包装产品的企业非常有意义。

类似的产品还有GMG公司的COZONE、CGS公司的ORIS Color Tuner、FFEI公司的REALPRO COLOURCLOUD和富士胶片的XMF COLORPATH等。可以预测,China Print 2013上这些产品肯定会以很大的宣传力度展现在中国观众的面前。

CTP技术

CTP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其在我国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也许正因为如此,drupa2012对CTP技术的宣传力度并不大,展出的产品也不多。

但是,CTP技术的成熟并不意味着其在应用上的成熟。在CTP技术推行的初期,有些企业受资金限制或因为对CTP技术的认识不足,仅仅购买了CTP制版机而没有配套数字化工作流程,仍沿用以前CTF的生产工艺;有些企业虽然购买了数字化工作流程,但是不会使用CIP3/4油墨预置等功能(或者是没有购买此功能),仅仅将流程软件当做RIP使用,浪费了大部分的流程功能,无形中造成了很大损失。事实上,用好CTP技术远不止是将其用来直接制版、省去胶片这么简单,完整的CTP技术的含义是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打样以及CIP3/4数字化工作流程融于一体,只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而缺少数字打样就不可能控制印品质量,不采用CIP3/4数字化工作流程就不能完全发挥出CTP技术的全部效益。笔者将CTP技术归为数字印前技术的看点之一,也正是由于国内印刷企业对CTP技术的应用仍有待提高。笔者希望印刷企业在观展China Print 2013时,能带着问题,关注CTP技术及其配套流程的发展。

在CTP技术方面,除了几个国际上的大品牌以外,国产CTP制版机近几年也异军突起,无论是从品牌数量还是机器的性能指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占据了国内CTP市场的很大份额,值得印刷企业关注。特别是科雷CTP,既有热敏机型也有UV机型,配套佳盟优联或方正畅流国产数字化工作流程后,便可构成一个完整的CTP系统,实现印刷全数字化流程的功能。该系统以其非常高的性价比,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出口到俄罗斯、欧洲、南美以及亚洲周边一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