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发展论文

旅游发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7 18:03:26

旅游发展论文

旅游发展论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经济;主要形式;旅游精品;发展趋势

2006年04月24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会的最新报告预测,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报告预测,2006年中国在旅游和旅行上的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等将实际增长14%,达27703亿元,预计2007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8.7%,旅游和旅行经济的直接、间接贡献加在一起为国内生产总值13.7%。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旅游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越来越重,旅游经济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经济的几种形式

(一)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大型庆祝会、商贸会高层论坛来牵线搭桥,吸引游客。例如扬州每年都搞的“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台商投资洽谈会”“扬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各项活动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商和游客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扬州。

(二)利用具有特色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等人文景观吸引游客,游览山水,瞻仰前贤,参观宗教建筑,了解民俗风情。扬州近来挖掘、整理、修建了朱自清故居、八怪纪念馆、宗教禅寺平山堂、观音山等。现在很热的红色旅游,也是这种形式,此外还有丽江的东巴文化、泸沽湖的女儿国等。

(三)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回归自然。例如九寨沟的水、张家界的山、青藏高原的冰雪、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等。此外,还有沙漠访古、海底探险等形式。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为风光旅游提供了无尽的资源。

二、发展旅游经济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的关系。旅游经济与名城保护应该相得益彰,名城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正因为有了名城,旅游资源才更加丰富。名城又是旅游亮点,有很高的知名度,能吸引四方游客。名城保护得好,能延长旅游资源使用时间,吸引大量游客。旅游经济靠名城吸引资金、吸引游客;名城又靠旅游经济发展实力,来装饰、保护、发展。旅游经济在名城会得到更大助推力,名城实力增强后又会促进旅游经济更快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关系。旅游经济是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杠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为旅游经济增加了实力毕业论文,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工农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快速增长才能实现工农业的产值,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所以旅游经济与社会经济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旅游经济与规章制度和法制健全的关系。服务不规范、旅游接待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法制不严密是发展旅游经济最大的障碍。游客们满怀热情而来,却遭遇住宿、餐饮、游览收费不合理,卫生未能达到标准,游览项目打折扣,在正规商店买的珠宝首饰也是假货等,导游吃回扣更是公开的秘密。要杜绝这些情况的发生,净化旅游环境,必须健全规章制度,严明法纪,为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法制建设的同时,还应进行道德教育,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在旅游业树立讲道德、知荣辱,游客与导游间、游客与环境间和谐友好的新风气。

三、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方向,突出表现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民和大学生旅游、参与互动型旅游。

(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二)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三)农民与大学生旅游。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会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或潜在的消费者。他们的旅游以城市风光和游乐项目为主,对吃、住、行的要求不高,只求开心、新奇。和一般旅游者不同的是,他们不但是旅游者,还是农业生产的经营者。如果能在旅游的同时,还为他们设计一些先进农业生产的观光,农产品信息的交流,会更受他们的欢迎。大力开发农民旅游市场,设计适合他们需要的线路、项目,为他们提供耐心热情的服务,我国这样一个人数最大的群体,会逐渐成为旅游市场最大的顾客群。这不但对发展旅游业,更主要的是对提高农民群体的文化素质,都有极大的意义。

(四)参与互动型旅游。人们旅游动机重要的就是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改变和解脱,释放压力,放松身心。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满足于旅游中单纯地看和听,要求参与互动。同时,现代社会的人即使在休闲场合也不愿作被动者,愿意做各种活动的参与者。世界旅游景点中效益最好的依次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东京的迪斯尼乐园、香港的海洋公园,三者共同的特点就是参与互动。不分年龄、性别、身份、种族、肤色的人完全被那种欢乐的气氛感染,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身心得到完全的释放。这种游乐项目也许是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释放自己最好、也是最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不但有助于心理健康,甚至对一些封闭、刻板、孤僻的性格会起到很好的改变作用,这也许就是人们喜欢参与互动型游乐项目的原因。目前我国本土类似的旅游景点极少,且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很难满足国人这方面的需要,也是我国旅游业的一大损失。要开发此类项目,必须经严格的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民族性格特点,社会习俗进行设计,以求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旅游发展论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主要问题对策

一、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6、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7、专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不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乡村居民,他们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又因多未受专业培训,旅游服务意识较差,服务质量较低,经营过程简单粗放,而作为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部门也普遍缺乏专家型的管理人才,现有管理者对乡村旅游理论掌握不够,实践研究不足,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对乡村旅游经营特点和规律的深层认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8、缺乏产业链,综合经济效益低。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类型集中在吃、住、游等几个主要环节,而行、购、娱等环节的产品尚为空白或严重缺乏,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乡村旅游上下游相关产业缺乏融通,无法进一步产生更多的延伸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乡村旅游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

另外,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文化的变异以及物价上涨等。

二、对策与借鉴

1、制定扶持政策,建立鼓励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扶持乡村旅游。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形成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首先必须解决可进入性问题。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各种社会资金,搞好交通、邮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村容村貌既是乡村文明的载体,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依存,村级集体、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村民要摒弃将乡村环境的“脏”、“土”等同于“返璞归真“的思想,搞好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庄环境,切实实现以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避免出现一些景区常见的村民为争客源而强行拉客、兜售等破坏景区秩序和旅游环境的现象,就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首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在乡村旅游中的技能和水平;其次还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4、规范接待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政府要逐步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完善乡村旅游行业分类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接待能力和卫生状况等方面规范农民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接待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旅游经营者“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观念的形式。

5、保持乡村文化本色,注重优良民风的培育。乡村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巨大需求,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不论是产品和服务,还是各种体验活动的设计;不论是村庄环境,还是农家居所,都必须强调乡村特有的情趣和格调,避免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化趋向。

乡村淳朴的民风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然而旅游经营活动的开展,经济利益的凸现,都会给原有的朴实民风带来冲击,因此需要在关注村民经济利益与保持朴实民风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培育优良的民风,不仅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可为乡村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6、打造旅游品牌,创新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品牌则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乡村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可增强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可度及感受强度。富有个性和内涵的乡村旅游品牌,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有效强化体验心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也是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向的较好方式。

7、努力拉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足的状况,应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综合效益:重点加强分类指导,引导雷同的“农家乐”向“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方向发展,注重突出农村生活特点,强化乡土氛围;依托乡村特点,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拓展和深化观光型乡村旅游,强化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休闲功能,增加游客的重游率;返延伸旅游线路,实现城乡旅游线路互通,实现工业旅游产品与农业旅游产品的对接。

8、创新特色产品,扩大产品促销。针对乡村旅游产品雷同,市场竞争激烈的状况,应重点创新特色产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发差异化特色产品,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结合乡村环境,推出“寻幽探险游”、“健身游”等产品;二是增加特色文化产品,结合本地人文资源,挖掘独特的文化素材,提高文化品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三是拓展产品组合,增加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旅游景点地理位置多相对偏僻,知名度不高,旅游地主管部门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广泛宣传介绍,吸引游客,增强客流量;政府部门除了采用推广节庆活动等方式促销外,还应与企业联合,有计划地建立营销网络;此外还可发挥旅行社的推销外联作用,吸引外地游客。

9、借鉴国外乡村旅游的先进经验。泰国近年来实施的CBT(Community-basedTourism,社区旅游)项目,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据CBT原则,游客在到达旅游目的地第一时间,就会与各自的接待家庭见面,了解当地的概貌、特点,这样可以使旅游者很快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在随后的游览中减少盲目性。这与国内乡村旅游游客只在吃住环节上与当地居民接触,对旅游地文化习俗只是走马观花的了解有很大不同。

CBT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的教师由村里的老人或老僧人担当,主要是告诉游客当地历史文化,告诫游客珍惜当地的树木、水、土地等。社区学校的形式可以使游客了解和尊重当地文化,同时通过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可以使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持良好。

CBT的第三个原则是集体接待原则。游客每到一个家庭参观,周围的邻居都会来帮忙接待,不会出现国内乡村游中的抢客拉客现象;游客用餐往往是集体就餐,由村里的每家女主人端来拿手好菜,让游客在品尝当地不同美味时,进一步了解“社区基础”的含义。

依据CBT的一些原则,泰国的乡村游能够健康发展,旅游给当地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富足的生活,并且泰国乡村的原有的文化特色、自然风貌依然能很好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王时阳、刘德谦:发展乡村旅游的三个重要条件[N]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10日。

旅游发展论文第3篇

作者:王青武 张静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可以得出,赤峰旅游发展的主要优势有:区位优势明显,是离首都最近的草原;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品质优良,草原、石林、温泉完美结合;文化资源具有独特性,其中红山文化、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最为独特;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拟定了将旅游业打造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的发展目标。而赤峰旅游发展的主要劣势有:自然条件对旅游地影响较大;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制约旅游业发展速度;旅游形象定位不明确,缺少拳头产品;旅游业的发展缺乏战略性规划。综合的评价值分别为2.65和2.61,这意味着系统没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体优势并不明显。赤峰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机遇有: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中华龙”的故乡,为开发与“龙”相关的旅游产品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城市争夺客源;相关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增大;人口众多,旅游用地受到限制;不确定因素对旅游业带来的冲击。综合评价值分别为2.74和2.70,说明赤峰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在。抓住机遇,规避威胁,是赤峰旅游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TOWS分析的赤峰市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整合上述分析结果,根据发展战略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赤峰旅游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有:S3、S2、S4;W3、W7、W4;O2、O1、O5、O4;T2、T1。将这些因素根据分值高低依次排列,构造出TOWS矩阵,进行综合分析,由此提出赤峰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但是,考虑到非关键因素对战略的影响,以及战略的可行性,我们最终确定了赤峰市旅游发展的五大战略。第一,特色文化战略。

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对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旅游项目档次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灿烂的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赤峰市作为“中华龙”的故乡,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各少数民族活动的中心,是草原青铜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这些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是具有垄断地位的旅游资源,也构筑了赤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赤峰旅游发展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实施特色文化战略。第二,完善基础设施战略。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也为游客减少旅途中的时间,尽情享受当地风光提供重要保障。由于赤峰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旅游交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如赤峰市拥有自己的机场,每天都有飞往中国最大的交通枢纽———北京的航班,方便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铁路运输也十分发达,有去往北京方向的始发列车,也有到达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列车;公路四通八达,有(北)京赤(峰)高速,还有横贯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大通道经过赤峰境内,良好的可进入性既方便游客前来旅游,也有利于游客将赤峰作为一个中转站去往其他城市游览。但赤峰市在交通方面也存在不足。首先,铁路方面,虽然通往北京的车次比较多,但是由于赤峰市人口众多,人口总数占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分之一,当地人对交通的需求比较大,再加之旅游旺季前来旅游的游客,可能会感觉车票比较紧张,造成易进难出的局面,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城市形象。其次,公交方面,由市内去往主要景点的公交线路比较少,为游客的出行带来不便。因此,在今后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4]。第三,区域联盟战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仅凭一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已经很难有提升的空间,区域旅游联盟战略已经成为当今旅游经济发展的主流。

通过区域旅游联盟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时还能避免恶意竞争,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健康发展。赤峰市作为离北京最近的草原,其旅游产品可以和北京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形成互补,除此之外,赤峰市还可以和区内的通辽市、锡林浩特市联合,这些地区虽然都拥有草原,但是民俗风情和草原风光却风格迥异,能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大草原。由此,避免和周边地区的正面竞争,争取同周边城市形成区域联盟,营造共同发展的局面,以提高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第四,整合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能够迅速崛起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仅仅是旅游局一个部门的功劳,它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支持,比如交通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因此,必须要树立“大旅游”的发展观念,站在全市的高度来制定旅游发展的战略,以提高赤峰市在区域旅游中的竞争力。我们要从形成全市旅游业整体优势出发,对与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进行整合。将农业、工业、商业、文化和教育有效结合,使其与旅游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各旗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且层次分明的旅游经济体系,使赤峰市旅游业在内蒙古乃至全国的整体形象不断提升。第五,低碳旅游发展战略。低碳旅游的概念是在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减少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式。[5]草原旅游资源是赤峰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近些年赤峰旅游的迅速发展,草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草原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低碳旅游理念,克服片面追求数量增长的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对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通过科学计算环境容量和环境的承载力,合理规划旅游产业的规模和布局,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长期以来,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大部分是凭借专家的经验,主观性和随意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为区域旅游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本文将TOWS分析方法运用到内蒙古赤峰市旅游发展战略选择中,通过内外部因素矩阵得出了赤峰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找出了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了TOWS矩阵,经过综合对应分析,确定了适合赤峰市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本文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评价指标的选定以及权重值的确定等,这也是今后TOWS方法运用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旅游发展论文第4篇

【摘要】旅游业是当今迅速发展的朝阳产业之一。心理学可以为旅游的开发、经营、发展提供心理依据,并有助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本文旨在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提出四点可以把行为主义心理学应用于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建议,把旅游学和心理学相结合,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旅游企业管理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和行为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所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就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其理论的广泛应用性。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而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尚无系统研究。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行为是受到有形刺激(外在的可以看见的物理、化学刺激)和无形刺激(内在的如思维、情感、欲望等)后的反应结果。多个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人的行为特征改变。

2.强化是行为得以保持的关键。强化是指某人的某一预期反应出现后,立即给予其奖励或满足其需要的行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前者是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能增强该反应的现象,后者指与反应相依随的刺激从情境中排除时,可增强该反应。

3.观察学习。人类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取信息,通过自我调节及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不必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相互决定论。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行为、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培训之前,主管先要掌握员工行为的实际水平拟定培训将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演讲、讲解、演示等方法,使员工自身行为的变化表现为预期结果。如果员工表现出目标行为,主管可根据强化论及时给予强化,使员工的目标行为得到巩固。比如导游培训,可以专门组织导游技能大赛,让导游通过模拟现场景点讲解,展示才能,从而全面了解导游们的素质特点,以便进行针对培训。获奖者必然会受到积极的强化。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技能落后是员工必须面对的难题。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学习和行为塑造原理进行。根据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刺激员工产生良好的工作情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追求卓越的斗志反之亦反。另外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主管和员工个人应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具体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条件和要求。拿酒店业来举例,酒店不仅应让员工有充电的机会,并且有持续的充电机会,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员工建立培训档案,与员工一起进行职业规划,将员工的发展与酒店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倡导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感觉到这个酒店的氛围可以让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充实自己的经验。

2.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员工薪酬发放中的应用。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薪酬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强化物之一。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物质报酬,但物质报酬是员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的基础条件因为员工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发展。有些公司的薪酬计划看上去很华丽即注重未来的薪金报酬和奖励的增长幅度,但与员工实际需要相差太远不能产生强化效果。公司薪酬方案如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则薪酬底线应该明确奖励标准和尺度应该科学合理且得到员工认同。例如酒店业,薪酬支付的时间也是有技巧的,支付的时间不同,产生激励的效果也不同。不同的员工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而员工年龄的增长,经济状况的改变和酒店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薪酬的支付效果。例如,对年轻的员工必须即时支付,无论是发奖金还是给予休假,给予奖励或表扬都必须即时。另外当员工情绪低落时,也应该采取即时的薪酬支付,而情绪高涨时则可采取延迟支付,这样有利于保持员工稳定情绪。

3.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景区规划上的应用

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针对旅游业,一个景区如果要吸引游客前来,其环境是否让游客舒适满意就成了必要条件。如果游客来到一个景区,接受到的都是一些有悖于自己认知、有违于内心预先期待的刺激,那必然产生抵触情绪,且会延续很久。所以景区规划要做到以人为本,不能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便利,给游客以舒服安全便利的环境。

4.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反馈上的应用

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和测验法。客观观察法,包括借助仪器和不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凡在不能使用语言的情况下,条件作用法都可以起作用;口头报告法,人类是一种经常用语言做出反应的动物,人类有时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就是语言。华生承认口头报告法不是彻底客观的,而是在当前科技条件下不得已采用的权宜之计;测验法,华生强调指出,考虑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需要重视那些不一定要用语言的行为测验。旅行社一般都会安排旅游反馈,多数是让游客填写旅行社服务质量意见反馈单。而这种方法,即使能反应出一些问题,也是不全面不及时的。如果旅行社想要更好,不妨安排一些面对面交谈,即口头报告法,游客如果融入采访环境,或者旅行中确实碰到一些问题,相信可以看到很多靠笔写无法看出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出游的动机、方法、感受,都是旅游企业如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迫切需要寻求的答案。旅游企业期望被游客在心里选择,期望游客选择自己的服务产品,从而获得经济利益。而心理学正是研究人类心里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样,旅游学与心理学找到了契合点。上述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四点应用如果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邓子鹃.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J].企业管理C52,2006.

旅游发展论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空间基尼系数CRn指标

旅游的空间集聚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也已初见端倪,它是一种动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象。就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来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较少,所以本文欲通过一些量度方法对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与集群发展趋势进行测定。衡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也很多,本文主要选取空间基尼系数、CRn指标来衡量中国近年来旅游业集聚水平的变化,分别测算我国旅游产业的地域集聚差异,以及2000、2002年、2004年、2006年上述指数的变化率,对旅游产业集聚程度给予评价。

一、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计算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现象,是旅游企业的大量集聚,而旅游产业的集聚总是以明确的旅游核心吸引物为中心的。于此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集群不同于其他的制造业、工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因为它是为人、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所以旅游要素供应层—旅行社以及饭店、宾馆是维持旅游进行并持续的基础组成部分。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集聚水平的测度,笔者分别选取星级饭店、旅行社业和其他旅游企业三项指标来进行评价。

根据所选取指数的含义与计算原理,本文分别截取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作为时间节点,得出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发展变化趋势。采用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旅游产业规模排名前六位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

总体而言,从2000年~2006年间,基尼系数在旅游产业集群内表现为逐渐缩小之势(2004年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业较2002年有所增加)。这一变化说明,积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逐步完善旅游配套实施的思想已经形成共识,各地之间的旅游业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我们可以得到:四年来,旅行社、其他旅游业的行业集中度逐年下降,也从一个方面论证了空间基尼系数在表达集聚发展变化方面的正确性,两者一致说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在旅行社业和其他旅游业方面差距正逐步缩小,与上述二者相反,星级饭店的行业集聚区比重不断加大。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集聚经济现象,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与旅游地的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旅游经济基础以及居民的素质条件等紧密相关。就像制造业产业集群一样,旅游产业集群也有自己的生长周期与发育模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和制约因素不同,成长速度也因时而异。由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刚刚起步,大多数集群还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各地星级饭店的加剧发展,正是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就越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社会环境竞争优势,由此便存在加大资源配套设施建设差距的可能。上述分析后,笔者再次尝试利用产业集中度增长率以及各省市产业集中度数值,谋求以省域为划分单位,对不同基础的旅游产业集群加以区分。然后以所得数据为依据,将省市按2006年行业集中度、行业集中变化率作为参考标准进行分级处理,把不同变化率以及不同集聚程度的省市,按星级饭店、旅行社、其他旅游业三项指标进行汇总。我们可以发现,三项指标行业集中度增长率靠前的省份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以东中西作为地域单元,计算各个指标变化率的平均值,得到以下结果:星级饭店,西部(0.827)>东部(0.362)>中部(0.028);旅行社业,中部(0.408)>西部(0.045)>东部(0.036);其他旅游业方面,由于个别省市的剧烈变化,中西部该项指标的变化率更为巨大,中部(81.59)>西部(15.1)>东部(12.45)。东中西旅游产业集聚差距正在变小,但是旅游产业集聚发展较高的地方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近年来形成以东部旅游产业集聚为龙头、中西部飞速发展的态势。

二、总结

旅游业的发展表现为其选址集中度高(总是以各地的旅游资源为核心),具有明显的集群化趋势。总体上看,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与旅游产业集群有关的行业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趋势;东中西旅游产业集聚的差距正在减小,但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仍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为主。同时笔者认为,旅游业是一项资源导向产业,在旅游目的地营造优良的社会资本条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成功的旅游产业集群,需要管治思维的介入。

参考文献:

[1]冯卫红: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3):65~79

[2]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289~292

[3]史文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505:341~342

旅游发展论文第6篇

工业遗产是指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具体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等。

工业遗产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是在传统工业区域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基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目的,在工业遗留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温或了解工业历史和文明,融合相关旅游功能的新的旅游形式。我国学者李蕾蕾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旅游新形式。简言之,工业遗产旅游就是以工业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主题旅游活动。

二、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借鉴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辽宁省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理性开发,科学规划项目

工业遗产旅游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工业遗产旅游不能一哄而上,应保持头脑清醒,根据自身的条件审时度势地进行开发。首先要综合分析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制定整体规划,对众多工业景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充分发挥现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应该统筹安排.把工业遗产旅游纳入地方旅游的整体规划中去,从组织机构建设、工业遗产普查和认定、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宣传推介等方面提出操作方案,推动工业遗产旅游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突出主题特色,展示遗产文化

工业遗产旅游不同于文化遗产,关键在于突出其鲜明主题。工业遗产开发不论是采用博物院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还是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特色是旅游经济的生命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就不会产生旅游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只有充分认识和挖掘辽宁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其内涵,才能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比如,有“煤都”之称的抚顺,不能因为开发工业旅游就选择建山水景观和宾馆别墅,而恰恰相反,只能选择将“傻大黑粗”的煤炭生产设施作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依托。比如,稍加改造的煤窑小火车、煤雕等都可变成旅游市场上叫座又叫好的产品。

(三)导入体验理念,展现工业魅力

旅游的实质是体验,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质是游客在工业场景中的一次体验活动,一次独特的经历。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是体验旅游的关键所在;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是旅游体验的最终目标;求补偿、求解脱、求刺激是旅游活动的核心驱动力。“三性”、“三感”、“三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工业遗产体验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应该树立体验旅游观念,注重游客的体验过程,通过“三性”。达到“三感”,满足“三求”,为游客营造一次独特而有趣的工业旅游经历,使其在整个游览过程中获得感官和精神上的满足。例如,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可以开展井下挖煤、井下探路、体验矿工生活等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可增设时尚的休闲娱乐项目,充分展现煤矿生产的独特魅力,满足游客的求新、求异、求乐心理,增强旅游吸引力。

(四)保持原汁原味,增强现场感受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开发原则,对可恢复的标志性遗址、遗迹,要恢复其原貌。保持其原真状态,要收集和记录历史文物、故事、事件等无形工业文化遗产,最大限度地增强工业发展历史的真实感和完整感。辽宁省要开发一批保留原址、原貌特征的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包括保留具有原貌特征的厂房,开辟能够展示工业文明、工业时代的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等。为了让游客参与互动,可以开发一些情景交融的体验式的旅游项目,在尊重工业历史的前提下,工业遗产旅游产品既注重原汁原昧.又注重趣味性、参与性,并将现代科技融入其中,提高工业遗产旅游的品味,使游客在观赏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例如,青岛啤酒企业在专为游客建造的青岛啤酒专业博物馆内,车间设备的设置与工作场景的安排完全再现了历史原貌,形象逼真,让游客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借鉴青岛啤酒企业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经验,利用工业厂房建立酒吧一条街、商业一条街、购物一条街,还可以把规模比较大的工业基地厂房改建成酒店。

(五)注入文化元素,提升旅游品质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元素的成功注入是解决辽宁工业遗产旅游现存问题大门的智慧钥匙。工业遗产旅游项目中可突出企业文化,通过渗人“软性”的企业文化使工业遗产旅游贴近普通百姓。在企业内增设相关文化娱乐设施,深刻挖掘企业传统文化内涵,将本土企业的文化和科技含量融人到产品的设计当中,能够使游客增加知识,丰富经验,加深体验,提升娱乐,延长游客逗留和消费时间,企业在创造文化价值的同时,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自己的煤文化、钢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工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人阶级艰苦创业行为和精神的收集、挖掘、弘扬,充分展示工业文明,发展历史与现代、怀旧与时尚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

(六)传授科普知识,发挥教育功能

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工业遗产旅游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这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结合科教兴国的浓厚氛围和人们特别是学生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为教育性旅游产品,使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寓教于乐,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避免枯燥的说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德国鲁尔工业区的亨利钢铁厂原是一个保留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文化景观的著名历史古城,目前已改造成为一个露天博物馆.其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废弃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的游戏故事,通过故事了解建筑文化和工业生产知识,接受科普教育和品德教育。

(七)开发旅游商品,塑造企业形象

发展工业遗产旅游需要平衡企业和旅游者双方的利益,通过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满足游客旅游需求,实现双赢的局面。旅游商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重视旅游购物市场的开拓。一方面。企业可把生产的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另外还可将纪念品转化为企业的宣传品,在纪念品上标记企业的标识、图案、文字。例如,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可以将酿酒工艺和品牌形象结合起来,寓传授知识与娱乐购物于一体,既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又提高了老龙口酒的知名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八)强化安全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辽宁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应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在项目设计中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具备一定的亲和力。第一,要建立和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细微化服务。第二,要配备专职导游队伍,抓好导游员培训工作,精心准备解说词和宣传品,为不同国家游客提供多语种导游服务。并且在景区建立路标和景点介绍,方便游客的游览。第三,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在景区适宜的地方树立安全警示牌,导游员要对游客多做提醒工作,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让客人高兴愉快而来,尽兴安全而归。例如,阜新海州煤矿存在地下积水、二氧化硫气体等危险因素,在开展工业遗产旅游时,必须对游客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测,消除安全隐患,构建安全的旅游环境。

旅游发展论文第7篇

[关键词]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环境;发展构想

体育旅游就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规划、设计、组合成相关产品,以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需求,进而参与感受体育活动与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在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美地区,体育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在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以“足球工业”为主体的意大利,体育旅游的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达到目前的500亿美元左右,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产值。在江西省,体育旅游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正在以30%至40%的速度快速发展。特别是江西省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客家、道教文化以及根植于其文化土壤之中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成为吸引体育旅游游客的重要因素。

一、江西省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环境

江西省围绕“旅游后花园”的战略目标,打好“绿色、红色、古色”旅游牌,积极实施旅游名牌战略,加快了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如今,全省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交相辉映,湖光山色尽现魅力,江西旅游资源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近两年,江西省充分发挥绿色、红色、古色旅游资源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大了特色山水、红色摇篮、陶瓷艺术、道教文化、特种生态、客家风情等六大主题特色产品的开发推介力度,做大做强江西省旅游业。各地规划先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全省重点旅游景区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庐山、景德镇、龙虎山、三清山等地不断开发和丰富景区景点,井冈山、婺源、仙女湖、柘林湖等景区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产品。

各地坚持多渠道引进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把旅游业发展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计划,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宣传促销。近两年,江西省先后举办、参加了2002年江西(香港)投资洽谈暨旅游推介会、2003年江西(香港)旅游招商推介会。2003年江西(香港)旅游招商推介会共签订旅游招商引资项目16个,累计投资总额51664万美元。全省已建设完成景德镇到黄山旅游公路、新余仙女湖旅游公路、九江柘林湖旅游公路3个项目,共完成投资约5.6亿元,完成路面建设167公里。目前,全省现有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区(点)400余处,其中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三百山、仙女湖等6处部级风景名胜区,省级24处;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部级4个,省级16个;森林公园58个,其中部级14个,省级44个;国家地质公园2处,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1个。拥有历史文化名城7座,其中部级3座,省级4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5个,重点保护寺观37处。

江西省积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中心”庐山、“世界瓷艺第一都”景德镇、“中国红色第一山”井冈山、“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中国红色故都”瑞金等旅游品牌。同时,积极创新旅游体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和理念,组建了一批旅游企业集团,全省已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目前,红色旅游资源遍布全省,绿色旅游得天独厚、古色旅游灿若群星,大大提升了江西旅游整体形象,江西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去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人数24.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7161.8万美元,全省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的7.95%。这些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体育休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依托。其次是江西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适于开展户外运动和休闲的理想场所。如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适宜开展攀岩、探险、登山等体育旅游项目;鄱阳湖、青山湖、仙女湖等以及众多依托水利设施建成的水利风景名胜区等等,适宜举办各类皮艇、摩托艇、滑水、漂流等水上运动。

二、江西省体育旅游业经营现状

1.体育旅游作为旅游行业中的一种形式

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和恢复精神疲劳,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但是目前江西省体育旅游在旅游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至今尚未有一家体育旅行社,单纯以健身、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线路没有形成,据调查,有92.86%旅行社的法人代表认为,体育旅游尚不具备开展的物质和人力条件,涉及开展体育旅游的几家旅行社,其业务多在外省开展,如东北、内蒙古开展滑雪、滑沙、骑马等活动,并且参与人群的规模不大。由此可以看出,江西体育旅游行业对开展体育旅游信心不足,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经济的原因,同时,也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

2.潜在消费市场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近几年,旅游热已成为人们善度余暇,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标志,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型词汇,刚刚登上生活舞台,就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青睐,但尚处于了解和认识的初级阶段,为增强体质、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而积极参与,也深刻反映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迫切需求。

3.消费状况与特点

江西省居民主要参与的体育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登山、骑乘动物和体育竞赛上,不同性别、年龄和爱好所选择的项目存在较大的差别,人们对体育旅游项目的选择机会以及服务质量存在较大的意见,各项目的参与率比较低,处于15%~25%之间,并且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有31.50%认为1000元以内消费可以承受,59.49%可承受1000~2000元,3000元只有9.10%,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略低于一般旅游消费,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体育旅游消费支出幅度差异较大,江西省居民在参与方式上表现出具有结群性特征,首选家庭成员,其次是单位同事,受余暇时间与经济因素的困扰,参与频率较低,愿意每年1次为45.15%,2次32.42%,3次以上为22.42%,节假日选择出游的人员较多83.88%。

三、江西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1.经济相对落后,国民收入水平低,作为体育旅游主要目标市场的中间阶层人数偏少。江西省在我国仍属欠发达地区,人均GDP(2005年为8580元),资源平均产出GDP与全国尤其是东部发达省市相比,仍有差距,2005年江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006元,而广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506元,国民收入水平低,人们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直接导致了江西省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我们对江西省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9.72%的人认为收入水平,有40.70%的人认为价格因素是影响其参与体育旅游实际决策的原因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旅游的消费人群主要是中间阶层,即中间阶层占就业人口的多少,决定了体育旅游市场的大小,根据中国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及金融资产占有情况,如果把人均年收入在1~10万元,户均金融资产在3~10万元的人口和家庭都计算在内的话,估计目前进入中间阶层的人数也仅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4,我国尚未形成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中间阶层人数偏少,这直接影响着体育旅游市场的客源状况。

2.对体育旅游消费的认知制约着江西省体育旅游发展。在我们对参加过体育旅游活动的江西省居民所进行的调查中,认为价格较高与价格较低的比例约是62%与38%,即目前体育旅游产品对一部分消费者而言偏高,但对另一部分消费者来说则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虽然体育旅游产品的定价必须考虑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们对此项活动的认可程度。

3.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机制的缺位,导致江西省目前体育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经验严重不足,整个体育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对潜在顾客培训不力,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游客对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感到不满意或认为一般,顾客的不满意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失去顾客,失去市场。

4.资金缺乏,硬件设施跟不上,产品开发不力,有盲目上马现象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在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包括产品开发、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硬件设施建设都不能适应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

5.体育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目前,江西整体体育旅游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宣传渠道不多,手段缺乏,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长期性,因此,对外影响不大,效果不显著。

四、江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构想

1.深入发掘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加强规划与开发,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江西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政府有关部门要迅速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机遇,从宏观上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在充分把握江西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江西省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体现出“山水”两个字的特色,就是依托江西自古多名山、水优势,如享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被誉为“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的三清山和“天下第一山”革命圣地井冈山?,“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像一蒲扇系挂在长江玉带上的江西省五大江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围绕不同的自然以及“道教”、“客家”的体育文化背景,进行深度旅游开发,完善场馆设施,提高服务功能,,将江西建成集水上比赛、运动、娱乐、观光、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2.主体带动,大力培育体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主体带动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体育健身旅游大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旅游亮点,带动和促进体育旅游特色经济的发展,坚持主体带动,首先要解决好规划问题,体育健身旅游规划是体育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赛区建设,指导景点布局和项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工作的总依据和切入点。

3.多元发展,加快体育旅游特色经济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体育健身旅游需求的多元化,需要旅游供给社会化来满足,旅游市场细分、专业、多样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色。首先,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发展建设资金,更多地吸引国外资本介入江西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促使江西体育旅游产业投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其次,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促进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形式、服务品牌的创新。

4.以市场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实行准确而细化的客源市场定位,以客源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就江西省居民来说,参与体育旅游的动机和对体育旅游产品特性的需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其中,休闲娱乐、健身是人们参加体育旅游最主要的动机;在参与行为上,人们对参与性和观赏性体育旅游的关注程度相当,差别不是很大;在刺激程度上,人们更倾向于参加强刺激性的项目,适应消费者需求,配合全民健身运动,把体育旅游放在休闲大市场的范围内去研究,开展高娱乐含量的,具有较强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对体育旅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5.在客源市场上要注意体育旅游的地域性特征。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基础上,推出特色产品,以江西旅游的传统客源地为主展开宣传促销活动,以江西周边省区为重点,尽力开拓省外市场;应密切关注境外市场,努力争取这些地区的游客到江西来进行体育旅游。

6.在进行体育旅游发展规划时需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分期开发,突出重点,留有余地。体育旅游的发展规划要求对区域内的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开发时序进行总体筹划,统揽全局;要从市场需求与资源特点的结合上,对江西省体育旅游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多个功能区的重点开发项目,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景区或线路,形成优势互补,互不相同的体育旅游格局。

7.加强体育旅游市场的宣传营销工作。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结合目标市场的价格需求,充分考虑产品成本和市场竞争者状况,制定切合实际的体育旅游产品价格及价格策略,并根据消费者心理可承受价位开发相应档次的产品。

8.要充分发挥旅行社在体育旅游市场中的作用。体育旅行社还应当参与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特别是一些线路性质的如自驾车等的开发;体育旅行社还应利用其与体育界的关系,开展体育赛事观战游等活动。

9.积极开发体育旅游人力资源。大力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勤.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全等.体育与休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

旅游发展论文第8篇

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之后,会展旅游以其兼容性强、辐射面广、消费档次和文化含量高等特性,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态,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日益成为各地提高旅游产业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会展旅游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甚至成为许多地区和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将出现会展旅游业向几个大城市集中,而中等城市成为会展旅游的有力补充的局面。一些具备良好发展条件的中等城市将成为会展旅游业的次中心城市,这为具备独一无二区位优势的河北廊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廊坊来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短短几年时间就逐步成为廊坊市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和极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廊坊市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在政府积极扶持下快速发展,年举办展会数量、规模、水平呈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国际石油管道设备展、全国印刷包装展、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展会。廊坊市展览面积年均增速高达90%,展馆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会展配套设施完善。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4%和122.5%,会展效益也在逐年增加。廊坊会展业走出了特色之路,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廊坊的会展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尽管近几年廊坊市会展经济兴旺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市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会展经济不够成熟,缺乏“名牌会展”,竞争力有待增强

廊坊市目前有较大影响的会展数量还比较少,多数会展知名度较小,这样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与名牌会展存在着很大差距。

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为实现会展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搭建平台。

3.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脱节还比较严重

这也是会展经济不成熟的重要表现。如在廊坊市会展期间,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其它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特别是旅游业,从会展活动到旅游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景点仅仅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从廊坊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缺乏针对会展的旅游精品设计,使得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集聚效应。

4.会展主体有待进一步增加

目前,廊坊市会展由政府部门主办较多,专业性的展览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其中旅游企业对会展的介入还不够充分,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大气候,也不利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互动。

5.统计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对廊坊市会展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统计评估体系,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廊坊市会展旅游进行定量分析。

二、廊坊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分析

廊坊在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区位优势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所辖二区二市六县全部环绕在京津两市周围,素有“京津走廊、黄金地带”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域内有京秦、大秦、京沪、京九四条铁路和京沈、京津唐、津保三条高速公路通过,“八横七纵”国、省干线公路和纵横交错的市、县、乡公路沟通了市内外的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离廊坊市的距离都在一般拥有机场的大城市离自有机场适宜距离之内,廊坊市可视作是空港城市。天津港离廊坊很近,廊坊市亦可视作是港口城市。良好的交通为我市发展会展经济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优势强劲的经济实力,也是廊坊的一大优势。十几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1.5亿元,该市实现财政收入122.1亿元。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三)政策优势廊坊市政府大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在2007年拨出100万元作为展览专项扶持资金,并出台支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会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将达200亿元。在中共廊坊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并将会展旅游业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廊坊会展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产业发展优势廊坊有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撑,如三河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河、大厂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业,香河的家具,永清、固安等地的无公害蔬菜,霸州的钢木家具,文安的胶合板,大城的摩配等,为今后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此外,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优势近些年来廊坊在美化城市环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信息优势廊坊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津之间,已与京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各种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使廊坊的信息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

(七)成本优势廊坊的展位价格、旅游费用、劳动力及交通等成本明显低于京津主城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八)后发优势廊坊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包袱轻,近年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支撑。

(九)市场优势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廊坊市可以在会展项目上与京津形成错位或互补,占领这两个巨大的市场。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方略

廊坊市应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失时机地依托京津、服务京津,从中寻求适合廊坊的发展方略。

(一)建立适合廊坊特点和优势的会展旅游管理模式

廊坊市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发展会展旅游业。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宣传来扩大廊坊会展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企业来此办展;跳出政府单一投资的办展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争取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委托专业化的会展公司组织会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一个集策划、运作、承办、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会展经济群体,走出一条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的路子。加快建立廊坊市会展行业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各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设施的建设

现代化的会展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旅游专业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进一步改进路网布局,并在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中寻求新的突破,力争将廊坊交通融入京津,以实现与京津“同城效应”。廊坊市应重点在轻轨建设、高速铁路、机场互通等方面加大对接和建设力度,才能进一步拉近廊坊与三大直辖市的时空距离,为大型展会落户廊坊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廊坊市要通过加快城市信息主干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网改造,完善现有光缆传输网、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实现市域内通讯网络无缝隙覆盖,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要通过加大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力度,满足廊坊会展旅游业对电力的发展所需;还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通过控制地下水超采,改善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环境,满足会展旅游业用水的需求。

2.完善专业设施建设

廊坊会展业在已建成的会展场馆基础上,应加大会展场馆及专业设施的建设力度。会展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为廊坊承接更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创造优越条件。

廊坊市应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融资建设星级饭店,到2010年规划建成5星级酒店10家以上,以满足会展旅游业发展对住宿业的要求。廊坊市可通过适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的旅行社集团企业或品牌以全面提高廊坊旅行社业的接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廊坊市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大型的旅游交通集团以满足旅游业对交通的需求。同时,廊坊市也可以利用京津丰富的旅游交通运输资源,达到借鸡下蛋的目的,满足会展旅游业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

依据“环渤海休闲之坊”的定位,廊坊正以优质的现代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以“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为主的现代旅游。“一线”就是以打造“温馨之都、和谐廊坊”城市品牌为主线;“三城”就是气势恢弘的第一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邃博大的东方大学城和声名远扬的香河家具城;廊坊旅游还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健、美”九大特色以及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精致和谐的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点,这些都可以为今后廊坊市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廊坊市可以通过重点打造廊坊知名餐饮品牌,例如文安“古洼一锅鲜”、永清生态菜系、香河肉饼、大厂以牛羊肉为代表的各类清真食品、大城驴肉宴等特色餐饮,形成当地名品佳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湘、粤、潮、沪各菜系餐馆,发展名菜、名厨和名店,以适应不同地域游客的消费需要。

廊坊市应着力做好扶持骨干厂家、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系列化产品和设立专卖网点等工作,以尽快形成廊坊产品走俏的旅游商品市场。同时,要提升廊坊旅游商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三)明确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的定位

1.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和环渤海休闲产业带对廊坊而言,发展会展旅游业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凭借廊坊毗邻京津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结合廊坊自身特色,首先打造以廊坊为中心的环京津休闲产业带。

2.以会展旅游作为休闲产业带的核心,将廊坊打造成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廊坊必须避免与京津两座大城市形成重叠、同构化的产业结构,而要打造互补互利的合作平台。廊坊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用沿海的思想、沿海的观念、沿海的区位,借助于京津的优势,实现会展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推进廊坊快速崛起为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

3.树立目的地意识,打造会展旅游目的地,形成完整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条廊坊的会展旅游发展规划应突破传统的展会驱动型的开发理念,采用适合廊坊发展特点的产业驱动型开发理念,以经济发展带动会展旅游,再以会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要树立目的地意识,从营建旅游目的地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廊坊的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把廊坊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新型会展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为解决京津对廊坊“阴影效应”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京津的客源优势,以京津为跳板和平台,使廊坊成为京津会展旅游的附带地区,把京津地区的客源变成廊坊的客源。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如采用“补充式”销售等模式,形成廊坊自身的客源优势。其次要转换角度,从区域合作的高度,避免对立地去看待廊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把周边地区的会展旅游资源当作廊坊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廊坊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展、会及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品,在本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本地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突出特色,形成产异化的会展旅游产品结构

一方面,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同时,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廊坊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相结合。另一方面,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外大中小型会议需求。利用旅游休闲设施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结合起来,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模式。超级秘书网

(五)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形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根据廊坊的特点,按照区域化、国际化的要求,可培育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在品牌培育和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立区域整体形象,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廊坊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展览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与在京中央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争取联合举办展览。

(六)注重机制创新,提高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培育市场化会展旅游主体,推动各部门、专业园区、专业市场、大企业集团和个人投资组建会展旅游公司,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及全国的知名会展旅游公司进驻廊坊,或在廊坊设立办事处及分公司,逐步形成以会展旅游设施为依托,专业会展旅游公司为主体,会展旅游及相关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旅游市场主体体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廊坊市要逐步形成以大型展览企业为龙头,各类广告、印刷、装修、布展、翻译等专业服务企业、宾馆酒店、旅游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旅游市场主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