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6 15:55:52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水管体制,改革,问题,对策

 

1水管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水管单位的定性问题

水管单位大都存在定性不准的问题。毕业论文,改革。如有主要担负着防洪、排涝、抗旱任务的水管单位;有大中型水库因灌区未配套又无灌溉效益且主要承担防洪、拦洪任务的水管单位;既有防洪任务又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效益的水管单位等。毕业论文,改革。如何定性,界限不清,既不利于工程管理,又不利于单位自主经营,较大程度上阻碍了水管单位的发展。

1.2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人才匮乏、效率低下

水管单位严重存在人员超编、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加之基层水利单位大多处在偏远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工资福利待遇低。按现有低标准的工资,有的单位远不能按时发放,职工就医难,孩子上学难,单位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造成管理队伍不稳、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如此长期下去势必影响工程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1.3经费匮乏问题及对防洪工程的影响

近几年来,水管单位的大量公益性支出得不到财政负担,工程损耗、防汛岁修、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少,单位机构的正常运行经费和人员工资保障均遇到诸多困难,形成了“重建轻管”的恶性运行局面。由于长期以来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工程老化失修,河道淤积严重,防汛物料质差量少等问题出现,直接影响到防洪安全。

1.4水利经济发展困难重重,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水管单位收取的水费,水价偏低,成本较高,水利工程供水尚难保本经营;水利旅游尚未形成规模;水利规费收取困难,到位率较低;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利用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困难重重;水土资源开发潜力不大,效益不高,难以实现良性循环。水利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发展缓慢。

2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单位定性事企不分

水利工程大部分为综合利用工程,社会公益性和经营开发性工程合在一起,管理单位内部长期事企不分,监管与运营的职责不清,资产管理方式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两类资产混在一起,界线不清,致使水管单位既不像事业单位,又不像企业单位。既影响了工程的管理,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由于事企不分带来单位内部人员混编混岗,职责缺位,工作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公共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单位整体效能的发挥。毕业论文,改革。

2.2人员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水管单位人员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缺乏并存,人员严重超编、结构不合理。近年来为安排职工子女就业和随意安置人员等原因,队伍不断膨胀,职工人数比原来将近翻了两番。而水管单位真正急需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2.3水利建设资金缺乏保障

水管单位兼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其经费本应为各级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大都被定为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有的甚至被定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即使有拨款,也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随着形势的变化,大多数水管单位自身无效益,经费无来源,管理设施简陋,职工收入无保障,工程管理难以为继,越来越无能力支撑和保障工程的运行管理。

2.4自身造血功能不足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价偏低,供水成本偏高,水费收取困难。供水水费是水管单位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供水水价偏低使得供水不能收回成本,不能形成供水产业,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大多数水管单位没能依托行业和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一些水管单位资金缺口越来越大,负债包袱越背越重,面临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3水管单位改革的对策

3.1正确界定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根据水管单位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将水管单位定性为三类。

第一类是指承担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事业单位。毕业论文,改革。

第二类是指承担既有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供水、水力发电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依其经营收益状况确定性质。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性为企业。

第三类是指承担城市供水、水力发电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称为经营性水管单位),定性为企业。

3.2推进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一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按工作需要因事设岗,尽量避免或减少岗位之间的交叉,增强岗位之间的协调;二是岗位名称和干部职数确定后,按上级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上岗条件,打破界限,竞争上岗;三是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方法,将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3.3实行管养分离

通过改革,实现管养分离,理顺水利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强化水利资产的管理,使水利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水利单位职工按照工作分工,可分为两大部分,一类是行政管理人员,职责为管理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等,这部分人员可由上级财政全额拨款,另一类为养护人员,职责为水利工程、堤防、河道的维护工作,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可由上级财政拨一部分款,职工自己挣一部分。毕业论文,改革。

3.4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水利投入新机制,改变“重建轻管”问题

改革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入新机制。毕业论文,改革。对防洪、除涝等纯公益性项目,按照事权划分,明确由各级财政投入建设;对供水等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对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综合水利项目,划分事权,明确利益,该由政府投资的由政府投资,该由市场融资的由市场融资。

3.5深化水价改革,实现以水养水,激活水利经济

水价严重偏离成本,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规定,尽快出台水价改革方案,使非农业水价尽快达到规定的水平,农业水价在成本内逐步提升。深化供水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调动农民积极性,使小型供水设施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变增量,卖旧建新,滚动发展的轨道,激活水利经济。

3.6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水管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管理的库区、堤防、土地及闲置的房屋开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加工业等多种经营项目,进一步优化土地种植结构,完善土地管理模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租赁、拍卖,发展堤防经济林等形式,以增加单位收入,促进水利发展。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泵站,运行管理,水利工程

 

1 引言

泵站是以提水作业为农业灌排、航运、乡镇工业用水、给排水等各部门服务的一项社会性事业,在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灌排泵站50余万座,这些泵站在长期的运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给各个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可低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由于运行时间长,许多泵站工程日趋老化,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的泵站以低效率、高能耗的形式运行,效率低于50%的泵站占到全国泵站总数的一半以上。当然,泵站效率低、能源消耗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问题、设备制造及安装检修问题、泵站运行管理的问题等。众所所周知,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因此,做好泵站的运行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下面,本文在阐述我国泵站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做好泵站工程的运行管理做深入探讨。

2 当前我国泵站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经对泵站工程的经济运行优化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作,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一部分泵站进行了优化调度和微机控制方面的有益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泵站工程的运行管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老化失修严重

一些六七十年代兴建的泵站,至今已运行了三十几年,主机组严重老化,电气设备绝缘性能下降,安全可靠性明显降低。许多淘汰过时的设备,给泵站的安全生产和经济运行带来巨大威胁。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碳化、裂缝、沉陷、破损严重,故障频繁发生,维修周期越来越短;闸阀、压力管道锈蚀、腐蚀严重,造成爆裂隐患,严重影响了泵站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发挥。致使泵站效率不断下降,成本不断上升,管理费用不断增长,不少泵站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有些泵站的机组已多年不能正常运行。

2.2 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不高

泵站普遍缺少自动化监控设施和基本的信息化手段,泵站机组不匹配,不能实现优化运行,优化调度。泵站管理技术落后,加上后期管理设施改造经费不足,投资匮乏,淘汰的管理设施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从整体而言,泵站相对我国水电、电力等行业,泵站管理手段更为落后和滞后,西部地区与我国东南部省份的泵站相比,甚至在东南一些省的不同地区,管理手段差距明显,与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

2.3 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不高

水利工程长期存在“重建轻管” 现象,特别是运行不频繁、作用不很重要的泵站。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小型泵站的容量不是很大,对这些泵站采用优化运行的方法很难收到很大的节能效果。另外,多数泵站管理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加之管理经费有限,难以吸引高学历的技术精英加人,造成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多数泵站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是内容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 或是岗位责任制不明确或缺失,无必须的泵站运行操作规程,造成运行管理无章可循。论文写作,水利工程。虽然部分泵站规章制度已公布上墙或装订成册,且详细全面,但执行不力, 存在虎头蛇尾现象,致使运行管理混乱,无法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2.4 能源消耗超标

我国机电灌排年均耗电160亿kW.h,年均耗油200万t。论文写作,水利工程。我国大中型泵站平均装置效率仅40%-50%,能源单耗高达6-7kW.h/(kt.m),距部颁标准电力泵站每台机组要求能源单耗≤5kW.h/(kt.m)相差甚远。

2.5效益衰减,抗灾能力减弱

由于设备损坏严重,泵站的设备完好率和运行可靠性大大降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大减弱。在应对特大洪涝灾害面前重大事故频发,不少泵站面对滔滔洪水不能开机运行。江湖演变、泥沙淤积,加之水情和雨情恶化,汛期长江洪水顶托,使外河水位不断抬高,泵站提排扬程增加。论文写作,水利工程。据统计,湖区汛期外河水位普遍提高1.0-2.0m,造成泵站扬程加大,机组超负荷运行,产生剧烈震动,排水流量减少,效率急剧下降,有的泵站在高洪水位时被迫停机。

2.6 站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泵站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维修资金缺乏,运行费用无保障泵站生产生活设施落后,周围荒山坡地,水质污染,站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很多泵站没有与外界相连的站区标准道路,交通不便;基层站效益差,职工生活困难,住房简陋,无法满足工程正常运转的需求。

2.7 资金渠道不畅

为了实现泵站的经济运行,以达到节约能源和降低成本的目的,既需要改造老旧设备,又需要增加一定的新设备,这些都需要增加投资。但目前许多泵站缺乏资金来源,致使老旧设备无法改造,新设备无法添置,难以经济运行。

3 泵站优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综上所述的种种问题表明,切实加强泵站科学、规范的管理,确保泵站持续、健康、稳定运行,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对此,笔者思路如下:

3.1强化组织管理

3.1.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泵站管理单位要有精明强干的领导班子,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锐意改革,善于经营、管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农业生产和发展国民经济服务。泵站管理人员和运行人员必须精通业务和熟悉机、电、水及管理各方面的知识,具有处理各种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1.2精简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考核、评比和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论文写作,水利工程。

3.1.3 积极参与泵站管理体制的改革, 勇于创新,勇于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走企业化管理的路子。

3.1.4 有计划地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定级和晋级,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3.2 强化经营管理

3.2.1泵站应严格经济核算,加强资金管理。管好、用好上级专用拨款和维修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挪用,并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力度。

3.2.2 加强泵站排、灌运行的成本管理和核算,水费成本应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中的有关规定逐步过渡到按动力费、工资及附加工资、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费、 维修费、其他直接生产费用和管理费的总和来计算,并按照供水对象和有关规定来核定供排水水费标准。

3.2.3加强水费征收工作,实行有偿服务,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要扩大和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泵站管理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用水单位(包括工业、 农业、航运和其他用户)收取水费。论文写作,水利工程。

3.2.4 不断改善泵站经济状况。

3.3 强化技术管理

3.3.1贯彻国家和市有关技术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制定泵站的运行、维护、检修、事故处理和安全等技术规程和规章制度。论文写作,水利工程。

3.3.2 按照泵站技术经济指标要求,实行目标管理,考核泵站管理工作。保证泵站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如工程与设备完好率、能源单耗与泵站效率、供排水成本、 单位功率效益和安全运行率等指标达到规定的标准。

3.3.3搞好泵站的机电设备、辅助设备、监测控制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管理;搞好与各泵站配套的水工建筑物及河道、堤防等为主的工程设施管理;搞好以供水、 排水作业为主的供排水管理工作。充分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泵站实现优化调度和经济运行。

3.3.4充分运用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开展泵站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积极应用和推广新成果,特别是那些经实践考验、效果显著且投资不多的科技成果。

3.3.5认真处理和分析机电设备和水工建筑物的故障和事故。特别是重大事故, 必须认真对待,建立相应的事故档案。对各种事故要及时处理,分析原因,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3.6 按照每年不同时期的灌排任务和检修任务,编制管理计划、运行计划和维修计划。整编各种设备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文件,机组运行、观测和检修资料,泵房和水工建筑物观测资料等;并通过对各种资料的逐年积累和分析,掌握泵站的各种设备和工程的使用和发展规律,进一步改进泵站的经济运行方式和提高安全运行的能力,不断提高和改进泵站管理水平。

4 结语

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泵站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区域性的除涝、灌溉、调水和供水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探寻先进的泵站管理模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着力提升泵站管理水平,保证泵站运行能力,改善泵站内外环境,为地方防汛安全、水环境改造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乔守江晋心乐.泵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杨建军.泵站经济运行管理问题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3)

【3】李少化.泵站管理技术【M】.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机电设备,运行,管理

 

一、水利工程机电设备的管理重要性

水利工程的机电设备就是对机电设备在计划预检修、维护和保养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面的管理,在水利工程的整个管理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电站、泵站、水闸等水利水电工程能否安全运行、得到良好的收益。设备的完好率低,使用率也就低,所以安全性就越差。科技论文,管理。在加入世贸之后,国外先进的作业流水和技术被引入国内,提高了我国的自动化水平,设备和技术也来越丰富先进,这就要求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设备管理的水平。加强对于机电设备的管理,要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的运转,保持良好运行的状态。这样不仅增加了设备的使用舍命、利用率、完好率,更缩短了修理的时间,降低修理的费用,节省运转过程之中消耗的材料。这样能不断降低工程的成本,逐步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机电设备运行的问题及分析

(一)闸门

某水利工程共设有溢洪道16孔,其中的15孔作为潜孔氏户型闸门,使用斜拉式固定卷扬机操作。在运行的初期,发现厂家配置的继电器逻辑控制陈旧,容易出现故障,然后又增设了一套计算机监控系统,保证孤形闸门控制的可靠性。科技论文,管理。另一孔作为排漂孔,使用液压启闭机进行操作。排漂孔在投产的初期因为左右两侧操作杆液压分配的不平衡,导致频繁出现故障。科技论文,管理。在对液压设备的主要部分进行更换之后,为配合溢流坝监控系统的实施,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备也进行了更换,实现正常的操作。科技论文,管理。为了保证户型闸门的支角座良好的润滑,可以将原先的油杯加油的方式改变为使用干油泵定期打油,也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组合轴承漏油

如果在运行中,发电机的内部油雾严重,原因可能是组合轴承一端因为密封不当而渗油,发电大轴和镜板的橡皮密封圈没有起到作用,渗油导致螺旋纹流出。对于这一问题,可以更换轴承盖的密封圈,在连接螺栓的部分加一个铜垫防止渗漏,通过实践证明,这一方法的效果较为理想。

(三)定子引出线电缆外表皮破裂

定子引出线电缆出现多处纵向表皮破裂,这一现象大多属于产品的质量问题,可以的话进行临时包扎,且在电缆支架垫以橡皮,以免进一步损坏形成两点接,而后应进行逐一的更换。科技论文,管理。

(四)定子温升过高

如果在运行的过过程中发现发电机的定子线圈在额定的负荷时温度过高,可以封堵风道、拆除导风板并且调整冷却风机风扇叶片的角度,相应的将风机马达容量加大,会明显的改善定子温度,直到符合设计要求。

(五)大轴位移动大

水轮发电机进在运行时,因为受到水推力的作用,导致推力轴的支撑件因无法达到刚度变形,机组在运转部分向下游产生较大范围的轴向位移,导致在运行中发电机的转子制动环和制动夹钳碰到,轴承盖和水导轴承碰刮,平面密封环和主轴密封转动环产生了较大的间隙,导致出现甩水的现。对于这类现象,应当采取在管型座的每块肋板上使用加焊的办法进行支持,将轴向位移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六)机组冷却效果差

机组的冷却系统是密闭循环冷却,冷却水通过表面冷却器实现热交换。喝水温度在28℃之上时,热交换的能力会出现明显的不足,导致冷却水的水温过高,瓦温、油温、风温都会超过警报值,在尚未有确定的改革方案时,可暂时使用限负荷运行的方式。科技论文,管理。

(七)转轮接力器出现拉缸事故

通过对拉缸器的拆卸,可以得知拉缸时因为操作油管连接锁片及其螺栓损坏并调入油缸二引起,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外操作的油管连接的设计不合理。

(八)轴流机组的变形及叶片扭矩

对中小型发电站而言,轴流式机组除转桨式机组外,还有很多的定桨式机组。当运行工况偏离最优区的时候,定桨式机组转轮叶片不具有无撞击进口,水流会对叶片造成冲击。随着作用在叶片上负荷的改变,由此所产生的叶片变形、扭矩也香型的变化,变化过程为振动的过程。在提高加工的工艺水平,能够保证转轮叶片加工后的模型和翼型一致,并且严格对加工精度进行了控制。特别是转轮叶片,最好使用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安装的过程中,要对安装的质量提出有效地保证措施。此外,还应当使用优秀的抗蚀材料。对中小型水电站来说,除水轮机的转轮之外,上冠和下环都可使用不锈钢的材料。

参考资料:

[1]全国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2):190-191

[2]高正军,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手册[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8):58-59

[3]郑建兴,浅析中小型水利机组运行稳定性[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6):56-58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笔者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工作经验,对当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简要的概述与分析,针对所出现的问题,从设计、施工和业务素质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指出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地运行。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明显加快,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形势的持续稳定,就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同时,由于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到建设点多、面广、量大以及工作难度较大,致使因为质量问题而导致的水利工程事故常有发生,这给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埋下了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了重大损失。基于此,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1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质量管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始终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体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可以肯定的说,质量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生命。

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速度。劣质工程不仅增加了维修和改造的费用、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反之,优良的工程质量能给各方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项目也能早日投入运营,早日见效。由此可见,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效益而放弃质量管理。只有深刻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好。

2 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进度轻质量,质量意识薄弱。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迫于施工进度的压力,为了避免因工期延误而遭索赔,部分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施工时往往是以工期优先,显然是重进度轻质量,这导致了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2)行政干预和资金不到位。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行政干预过多,这些违反工程建设程序,施工单位任意地压缩合理工期;而且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建设方随意压价并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工程建设成本。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3)水利工程前期勘测和设计不规范。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分析深度不够,缺乏对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全面、综合的分析,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中很少进行可行性研究,致使设计常常不合理或不符合规范,严重影响了设计方案的比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等;

4)相关人员业务水平不够,技术力量薄弱。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部分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施工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和业务水平不高的现象,对于工程上的一些复杂的技术问题,这些人员无法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不能很好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3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要点

从以上分析可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针对以上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

1)加强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设计所需的坐标和高程等基本数据以及工程量计算等都必须经过测量来确定,而测量的准确性又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工程投资和工程质量。因此,搞好测量工作是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2)加强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通过并立项后,工程设计就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工程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进度、质量、成本,工程建成运行后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先进的设计应采用合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合理地布置场地和预测工期,组织好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3)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施工是决定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保证施工质量,如:(1)加强法制建设,增强法制意识,认真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2)完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检制”的质量控制,并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该体系正常和有效地运转,质量管理工作到位;(3)水利工程建设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工艺和方法 、环境5个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从以上5个方面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4)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实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时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动态控制措施;(5)施工时不偷工减料,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精心施工;(6)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人员应要持证上岗;(7)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管理;(8)加强技术复核。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或关系整个工程的核心技术工作,必须加强对其的复核避免出现重大差错,确保主体结构的强度和尺寸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4)重视质量管理,落实责任制。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本着以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真正把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全面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如出现质量问题就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即工程质量终身制,彻底解决工程质量如没人负责问题,能够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感;

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加强原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对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按国家相关部颁或行业技术标准先检测(全面检测或抽样检测)后使用,对不合格材料和设备不使用。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应严格监控施工质量;

6)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设计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的高低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大大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各个单位应重视员工的专业素质,定期举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够掌握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还用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4 结论

本文针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水利工程的测量、设计、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质量终身制、监控方法和业务素质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些措施,可为相关的施工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5篇

农民用水协会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古代农业社会。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我国曾存在由乡绅、乡民、族长、族人建立起的正式或非正式跨村界水管自治组织。建国后,传统水管组织不复存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分配等功能转移到和生产队手中。其后,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农民用水无序、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等现象普遍存在。在此背景下,重建农村水管组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旨在通过转嫁用水责任和权利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灌溉效率的灌溉管理体制改革浪潮。这一历史背景下,湖北漳河灌区依托世行贷款于1995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红庙支渠用水者协会。此后,农民用水协会在水利部等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据水利部农水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全国成立用水协会52700多个,管理灌溉面积1353多万hm2,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23%,其中20600个协会已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

关于农民用水协会发展历程,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曾在全国农民用水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将其大致分为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推广阶段(2002年后)[3]。农民用水协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和规范的特征。如2002年7月湖北省荆门市出台全国第一个用水协会的地方法规文件《荆门市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暂行办法》[4]。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5]。2005年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6]。2006年7月三部委又联合在新疆召开了全国农民用水户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7]。同年10月水利部农水司在湖北省宜昌市举办中国-西班牙合作中型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培训班[8],标志着重点中型灌区的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工作全面展开。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灌溉管理的做法[9]。2009年10月农民用水户协会高效运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10]。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合作组织[11]。

由此可见,农民用水协会经过10多年的试点、推广和发展,已经迅速普及成为我国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用水协会的大规模普及和深入探索,农民用水协会自身运行问题及其社会影响也在引起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

二、农民用水协会研究回顾

研究人员主要围绕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特征、地位、分类、运行机制、作用、存在问题与对策等内容展开了广泛研究。

1.基础研究

(1)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概念界定是从事社会研究的基础。对于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有的研究人员侧重于从组织运行机制与管理职责的角度予以界定。如苏孝陆将其定义为“管理层由用水户民主选举产生,实行民主管理,负责辖区内的工程管理维护、与供水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并向全体用水户配水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2]。有的研究人员侧重于从组织边界的角度界定。如李友生等界定为“按水文边界(支渠或斗渠),由渠系内的用水户共同参与组成的一个有法人地位的社团组织”[13]。丁平界定为同一小型农村水利工程或大中型灌区同一支、斗渠灌溉范围内收益农户,在志愿的原则下,通过民主方式组建、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非营利性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14]。

(2)农民用水协会的特征。刘其武认为漳河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具有独立性、公共性、非营利性、经济自立性4个特征[1]。张陆彪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呈现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商品水的交易、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排区管理、具有明确法人地位、用水户协会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4个明显特征[15]。杨海燕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特征有以下5个方面: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关系;退社自由;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以水文边界为界限开展服务与合作[16]。

(3)农民用水协会的地位。冯广志认为成立具有法人地位的、性质明确的农民用水协会,既是开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试点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主要内容[17]。苏孝陆进一步指出,农民用水协会不仅是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基本形式,也是中国灌区水市场不可缺少的主体形式[12]。王雷等则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在实践中扮演的角色更多地是参与者和监督者,而非组织者和管理者[18]。

(4)农民用水协会的分类。研究人员从资源条件、所有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农民用水协会进行了分类。如王雷等依据动力来源将农民用水协会分为世界银行模式和其他模式,并从形式、体制、运行、管理等方面细致比较了2种类型用水协会的异同[18]。胡玥琳等根据所有制形式、资源依托形式等,将北京市村级农民用水者协会划分为蔡家甸模式、蔡家洼模式、后焦家坞模式、庄头峪模式、平谷峨眉山村模式5种类型[19]。徐成波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以水资源条件为划分标准将农民用水协会划分为水资源依赖型、水资源自给型和水资源补充型3种类型;以农业水费构成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用水户协会分成“两费制”和“协会综合水费制”两类[20]。

2.运行机制研究

(1)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有些研究者倾向于从制度规范、社会资本的角度予以研究。李琼等提出以协会的组织和契约性规则为正式制度,结合互惠合作为核心的群体规范等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管水协会”的集体行动机制[21]。罗兴佐在运用制度分析的方法比较税费改革前后农田水利的制度供给后提出,由于社区组织资源不足,市场化及农民用水协会只能解决那些可以排他、共同享有的收费水利供给难题[22]。也有些研究者倾向于从组织运作形式来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如周玉玺等从组织运行效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以水利合作社和用水协会为组织载体的农民自主协商灌溉制度与完全市场制度、政府集权制度的运行机制[23]。在农民自主协商灌溉管理制度中,农民通过一直参与规则起草、不断设计有效规则、自主选择监督管理人员等活动,增强了合作的积极性。

(2)内部合作机制。农民用水协会的自组织性决定了农民的内部合作机制是农民用水协会运作机制的重要内容。学界主要结合公共选择理论、集团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对农民用水协会运行过程中的农民合作状况作了细致研究。贺雪峰、吴理财从农民的公正观、生活境遇入手解读了农民在参与用水协会过程中的行动逻辑[24-25];董磊明从农民工生产生活状况、外在制度、体制对村庄影响的角度探讨了用水协会运作困境的原因[26];罗兴佐则通过分析农民合作类型与基础揭示了农民关于用水协会行为的合作精神[27]。其后,贺雪峰等又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均衡的角度指出农民用水协会是农民出资最少、最理想的农村灌溉用水方式,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小规模群体;具有强大向心力和道德感;惩罚机制健全;稳定预期;低流动性,并进一步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理想状态几乎不存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有强制力[28]。胡振鹏等通过剖析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用重复博弈理论研究了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条件和合作机制。他们认为,需要凭借民主管理、处事公平、管理者的奉献精神来提高农民合作意识和凝聚力[29]。

3.作用研究

研究人员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对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作了大量经验归纳研究。如刘其武根据漳河灌区实践经验,认为农民用水协会的建立带来了主动投入效应、自我管理效应、减负效应、市场效应4个方面的益处[1]。伏新礼认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功能有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意识,提高水费计收及用水管理的透明度,精简管理人员,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负担[30]。高凤便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运行效果主要体现在降低灌溉成本,加大支、斗渠及以下田间工程的投入,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基层水管工作能力[31]。陈菁等运用关系链理论来分析农民用水协会作用后得出如下结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存在使得农村水利的水管理形态(纵向关系)和利用形态(横向关系)得以实现,并呈现自治-协同性,建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是农村水利管理发展方向[32]。杜秀文等在分析灌区管理制度变迁时指出,对于无法明确主体的“共享产权”,农民用水协会可以通过约束用水户不当行为,降低监督费用,减少制度成本[33]。杨海燕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具有组织功能、中介功能、载体功能、服务功能[34]。周志轩等在分析宁夏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情况后,将农民用水协会在灌区管理中的作用归纳为理顺用水管理体制、改进田间工程管理、维持灌溉秩序、加快水费收缴进度[35]。宋力等以江苏赣榆县灌区用水农民用水者协会实践为例,指出农民用水协会的主要成效有:理顺用水管理体制,节约灌溉水量,提高水费收缴率;拓宽工程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的民主决策意识,民主管理能力增强;规范用水秩序,提高灌溉效益[36]。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研究。研究人员着眼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角度,通过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方式对这些问题予以剖析,并深入阐述其中的不足。如张陆彪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用水协会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农户民主参与和管理不足、用水协会无水费收集权、用水协会财务管理不公开、用水协会徒有形式、缺少用水利益补偿机制、农户对用水协会认识不清等问题[15]。由金玉等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过程中存在宣传培训不到位、接收渠系工程老化破损、组建程序不规范问题;在运行过程中存在渠系工程产权不明晰、维修资金不足问题[37]。许东屹指出当前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多数协会按行政村边界而非水文边界组建;田间工程配套差,缺乏正常运行经费;协会注册登记难,法人地位无法确立,缺乏相关法律支撑;协会规则不完善,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不同地区的协会发展不平衡[38]。赵立娟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农民用水协会建立后的潜在问题有:产生新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产生新的交易费用,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水费再次流失,路径依赖问题[39]。周晓平等认为我国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参与的自主性不强,工程的完好性差,计量设施缺失,缺少运作经费,人力资本缺失等[40]。苏林等指出,我国用水户协会存在的问题包括水权问题、协会人员素质教育问题、灌溉工程配套问题、协会规模问题[41]。

(2)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对策研究。对于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从立法与认知、政府与农民用水协会关系、农民用水协会内部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法制建设、组织规范建设的角度来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如刘其武认为需要通过明确农民用水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最终职能、进行水价和水费征收办法改革、界定工程产权、配套政策法规等方法来解决农民用水协会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1]。等指出可通过建立用水协会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大协会信息透明度等措施保证农民用水协会的有效运行。等强调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的系统性支持[42]。黄东标也认为需要通过政府支持、教育培训、法制保障、投资多元、加强水管执法、监测反馈等措施来推进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43]。

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协会定位、政府与协会关系的角度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如张庆华等认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运行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他们提出要建立一套农民用水协会政府资金支持机制,根据用水协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确定资金支持力度,从政府资金支持渠道、政府资金支持的使用与管理制度2个方面落实资金支持措施[44]。董鹏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的资金需求情况[45]。与单纯考虑农民用水协会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不同,陈雷等的观点更侧重于挖掘社会资本潜能[46]。他们指出政府或者其他外部机构要想在社会资本缺乏、市场机制难以奏效的地方建立农民用水协会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其脱离科层控制,且在投资方向上更加侧重于促进地方社会资本增加的项目。蔡晶晶在福建省农民用水协会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只有变目前的外源型合作为内生型合作,用水协会才能真正促进农户合作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47]。刘芳等着眼于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关系,认为政府需要在弱化控制性组织关系的同时建立培训协会组织知识和组织能力的制度。他们指出,政府采取强控制、支持措施以物质性资源提供为主时,农民合作组织表现出强依赖性,呈现“强控制,强支持,强依赖”的组织关系[48]。

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激励机制的角度来完善农民用水协会。如王金霞等在对宁夏和河南4个大型地表水灌区进行实证调查后指出,1990年以来集体水管理制度被用水协会或承包管理替代,但名义上的改革对节水没有影响,只有建立了激励机制的管理制度才有节水效应[49]。张庆华等进一步提出农民用水协会规范运行考核内容应包括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参与管理等8个方面[50]。

三、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纵观我国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建设问题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理论研究研究内容涉及概念、特征、分类、地位、运行机制、绩效、困境、对策等方面,整体已较为充分和详实,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协会功能绩效与问题对策研究。既有研究对农民用水协会的功能与影响、问题与对策的探讨较多:在研究内容上,研究人员既有从宏观上全方位地进行了经验归纳,也有侧重于细致考察农民用水协会在农民增收、农户生产方面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部分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来测量农民用水协会的特定影响,增强了研究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对农民用水协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也是十分丰富,涉及了内部组织管理制度问题、灌溉管理体制问题、产权问题、绩效功能问题等方面;在对策研究部分,有的研究侧重于从针对特定区域特定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也有研究通盘考虑提出了系统化的改革路径。这种偏重功能、影响、问题、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分布特征,虽然基本符合政府主导型社会组织的研究需要,但其研究侧重点仍有失偏颇,对农民用水协会的概念内涵、特征、地位、运行机制、困境根源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

第二,大多采用区域经验研究方法。现有研究中,以某一特定灌区、省份的农民用水协会为研究单位考察农民用水协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并进行经验归纳的研究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漳河灌区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实践与探索》《宁夏农民用水协会参与灌区管理的运行模式研究》等文献都属于这类研究。而这类文献研究容易由于缺乏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和严谨的理论工具而陷入主观循环论证的误区。这种严重的区域经验研究倾向也容易造成分析工具过于单一。如现有研究大都从制度规范、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动力机制,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博弈理论分析农民用水协会的内部合作机制,而很少结合制度主义、合作主义、自组织理论、结构功能等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展开分析。

第三,研究成果过于零散、不成体系。据我们已掌握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大都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而极少出现关于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学术性专著。张庆华等撰写的专门研究农民用水协会的著作《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管理》一书,也只是介绍了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内容虽全面但理论性不足[51]。此外,即便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很少有能系统深入阐述农民用水协会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没有新意的理论套用或浅层次的现象描述。

通过上述对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在看到前人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付出大量努力,同时也看到了诸多不足。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农民用水协会既不是单纯的基层水管组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社团,政府推动是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特征,自治与合作是其运作的基本核心,未来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别于其他一般社会组织。基于这一点根本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未来的农民用水协会研究只有充分重视以下3个方面,才能进一步更好地发掘农民用水协会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第一,重视研究农民用水协会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如农民自组织行为、非政府组织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等。这些主题内容的研究既可以加深我们对农民用水协会的认识,推动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可以提升农民用水协会对于学术界的理论贡献。第二,加强系统化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研究,注意比较研究、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的运用。规范性研究可以在把握农民用水协会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性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公共选择理论、法团主义理论等理论对农民用水协会运作中政府、用水户、用水协会的互动关系作个案性解读,可以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类型学研究,通过总结归纳特定类型农民用水协会模式的基本特征,展开比较分析,发掘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规律。第三,重视多学科背景专家的研究团队建设。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同步达效;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6-0104-06

在大型项目建设中,为了使各子项目以及外部影响因素同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对工程项目集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王国庆和黄钧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群的建设管理问题,提出了“同步达效”的概念。[1]2011年7月29日,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在郑州组织召开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又好又快地推进配套工程建设,以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通水、同步达效”。

“同步达效”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提出的概念,其基本思想可以被整个管理学所借鉴和吸收,在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建设或完成某项使命实施绩效管理时,特别是针对社会复杂系统和组织复杂系统进行绩效管理时,很有必要引入这一思想和方法。 “复杂系统”是指通过对一个系统的分量部分(子系统)性能的了解,不能对系统的性能作出完全的解释,这样的系统称为“复杂系统”。用通俗一点的说法,对于复杂系统,整体的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2]大型专项行政项目可以看作是复杂系统,系统本身及其子系统与周围的环境有物质的交换、能量的交换和信息的转换。系统中子系统的种类繁多,子系统之间有交互作用,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层次性的特征。[3]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的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公共服务绩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需求满足程度的同步性问题,项目建设中在完成某项使命时各部门、各子项目之间绩效的同步性问题,同一任务在其实施的各阶段衔接的问题等,都存在这方面的要求。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为例,把“同步达效”的概念引入大型项目的绩效管理研究中,重点分析同步达效的特征、实现条件等,力求丰富关于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

一、同步达效的内涵及基本原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与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与改进等环节的系统过程。Bernardin给绩效做出定义,认为绩效是对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的记录或工作的结果。[4]Bredrup 认为绩效管理由计划、改进和考查三者组成。[5]周志忍从系统工程、动态过程和人力资源开发手段三种意义上界定了绩效管理的概念,认为绩效管理是为实现所期望的结果而实施的由一系列管理机制和技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由战略规划、年度计划、持续性绩效管理、绩效报告和信息利用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是围绕组织绩效提高这一目标而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技术。[6]陈丽研究了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的协同管理问题,分析构建了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绩效协同管理体系。[7]高小平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中国绩效管理是一种“通过创新,创造绩效”的创效式绩效管理,主要通过体制性创效、机制性创效、功能性创效和辅创效,还有对这些行为的评价与管理,从而实现绩效管理的创效化和行政管理的高效化。[8]这些研究成果表明,绩效管理内在地存在着“同步达效”所需要的“结果”、“协同”等元素,可以说,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同步达效”已经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

(一)同步达效的概念

同步达效是指通过系统的各要素、层次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优的状态。具体到工程或项目而言,是指工程或项目的各个环节和部门都达到了计划要求的目标,实现预期效果。

(二)同步达效的基本原理

1.短板原理。“短板原理”又称“木桶原理”,即木桶的盛水量是由箍成木桶的木板共同决定,并受最短的木板所限制的,最短木板是木桶盛水量的“限制性因素”,起到了支配和决定的作用。在一个系统中,“限制性因素”决定是否能够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具体到一项工程和项目的管理中,往往效率最低,分配资源最少的部门决定工程是否能够最终按时达标,实现绩效的最优化。因此,同步达效要求注意“限制性因素”的选择,做到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部门绩效的同步性,通过互动协作,适当突出对“限制性因素”的管理,使系统各部分均衡发展,实现组织整体的最优绩效。

2.役使原理。役使原理指出,系统演化过程中,在接近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时,“快变量”由于变化太快,以致未对系统施加影响就消失或变化了,而极少数“慢变量”变化相对缓慢,成为支配和主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序参量由子系统的竞争与协同产生出来,同时它又支配子系统,子系统伺服于序参量、序参量协同合作形成有序的宏观结构。具体到一个工程而言,进度最慢的部门或项目决定着系统的进度。同步达效力图克服部门间效率的不同步问题,以保证工程整体按照理想状态进展。

3.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统一原理。“囚徒困境”的占优策略均衡揭示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间的冲突和矛盾。反映在一项工程项目中,各部门按着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组织整体绩效的偏离。同步达效重视组织各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到管理活动中,强调生产、财务、研发、后勤等部门间的互动沟通、协同运作,避免因各自为己而造成部门间的相互制肘,减少因缺乏互动性而产生的内耗,实现甚至倍增整体绩效。

二、同步达效的主要特征

同步达效是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和管理学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研究管理系统中各个对象、要素的活动规律,以达到对其实施协同管理目的的一种理论。目的是通过协调各部分目标达成的效率,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最大化。与传统的部门管理活动相比,同步达效强调协同的思想,具有互动性、协调性、同幅性等特点,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同步达效试图使系统达到“自组织”,“自学习”和“自协调”,构造学习型组织,以适应当前知识型社会和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对现代管理提出的要求。其特征具体表现为:

第一,互动性。随着社会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管理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系统已经不可能按照简单机械的分工活动来运行,或只通过各部门相互独立的工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是需要各种管理要素的互动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阻碍目标达成的消极性冲突,形成和谐的分工合作机制、建立起相互促进的目标达成氛围,加强各要素的目标达成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系统效应。

第二,协调性。“同步达效”管理归根到底就是协调组织各部分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传统的管理活动注重专业分工、部门分离,因此,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协调。同步达效力图打破僵化的科层界限,加强部门间的互动和协作,达到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传统的管理活动只重视对组织所需资源的寻求,却忽视了对动态环境的考虑,从而缺乏对动态环境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同步达效的协调性则包括了系统与环境的互动与协调,更加重视与利益相关者的适应性调整。

第三,同幅性。“同步达效”强调组织运行时系统各部分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同幅性,即要求各要素遵循共同的时间参照系,在空间里合理布局,在速度和力度上张驰有度、松紧衔接。如准时生产制中要求前后相邻工序在时间上要平行同幅进行,并且前后相邻工序的生产率要相等或接近。具体到工程项目集而言,同幅性要求避免各部门的无序运行,促进了系统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三、同步达效的实现条件

在组织系统的实际管理活动中,时常会存在不注重对组织系统中 “短板”的管理,忽视“快变量”和“慢变量”之间的协同,缺乏对各子系统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等问题,这些都会阻碍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实现。因此,要实现同步达效就需要从管理结构、管理过程、加强沟通协调三个方面创造条件。

(一)管理结构上的协同衔接

同步达效强调组织系统中的各要素间、要素与子系统间、各子系统间、系统与环境间的互动与协作,强调通过组织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合作,最终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体现在管理结构上,主要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空间横向环节的协同,二是时间纵向层次的衔接。空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就好比交响乐队,必须有弦乐、器乐和打击乐等不同部分协调演奏,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9]时间上的同步性要求各要素之间的顺次衔接,就好比接力比赛,要求团队的每位成员在依次完成个人负责的一段赛程后,相互合作,配合默契,进行接力棒的传递,获得比赛最终胜利。

(二)管理过程中的同步可控

从管理过程看,同步达效强调各环节的先后协调,控制缝隙和时间差;在同一环节上,要求各子系统同步协调,强调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速度的可控性主要是指各要素之间保持最合适的进度,就好比在接力比赛中,顺利的交接棒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优秀的接力跑运动员会在交接棒的瞬间,恰好达到在接力区的最高速度,然后跑出接力区,一直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名运动员的手中,这样环环相扣,最终冲刺到终点。所谓同步性,不是时间上的机械统一,而是各子系统协同运作,并且要特别注重起关键作用但在系统中往往占弱势地位的“限制性因素”,就如同在接力比赛的队伍中,如何合理安排速度最慢的那个选手的赛位,对比赛至关重要。同理,在“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案例里也讲到,先用下等马对上等马,又用上等马对中等马,再用中等马对下等马,这样就以两胜一负取得总体好成绩。

(三)加强协调沟通机制的建设

实现同步达效的协调沟通机制是指可以使各子系统或要素能更好的产生协同作用从而促进系统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的一切交流或沟通方式。这是组织系统实现同步达效的基础,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协调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和利益分配

从成本角度看,同步达效要求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的协同成本要小于实现整体绩效最大化所带来的收益。协调成本过高,则不符合同步达效的内涵和要求。犹如在接力比赛中,过长的交接棒时间或者交接棒时出现失误都会使比赛失利。

组织系统内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技术、信息等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从利益分配角度看,同步达效强调按照组织系统中各要素和子系统对实现同步达效所起作用的重要性或“贡献”大小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可能导致冲突的产生,从而影响整体绩效最大化的实现。在协调沟通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统一,凡是不利于整体目标实现的个体行为都应被避免。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既是持续实现同步达效的必要物质条件。

2.构建信息沟通平台

为了优化信息沟通的内容,解决沟通不畅,反馈不对称等问题,系统与外部环境间、各子系统间、子系统内部可以构建信息沟通平台。如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常常启用“工作领导小组”的机制,属于任务性组织的性质,它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一类是常设性领导小组,如“中央财政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等。另一类是临时性领导小组,如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建设中成立的“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这类组织一般是为了推动某项重大公共政策而设立。[10]这种机制可以看作是促进系统沟通交流的平台,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增进各方面的协调,指导和监督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的建设,减少执行摩擦成本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监督指导各子系统和要素的运行,促进同步达效的实现。

四、同步达效的协同分析框架

大型项目绩效管理的同步达效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众多部门、众多利益群体、众多领域。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应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将大型项目系统进行条理化、层次化,化繁为简,并融入协同的思想,构建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框架。

(一)WSR系统方法论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简称WSR方法论)是由顾基发教授与朱志昌博士在1994年提出的一种软系统方法论,在观察分析带复杂特性的系统时,具有独特的中国传统哲学思辨性,既是一种东方系统方法论,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工具。[11]

WSR方法论认为,社会事态由物、事、人组成。任何处理这类事态的项目都应从机能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物理、事理、人理这三个要素。[12] 物理主要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用到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需要的是真实性。事理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这些物,通常用到管理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人理是做人的道理,处理任何事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以及由人来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得当,通常要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主要回答应当如何做的问题。 [13]

(二)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框架

大型项目建设涉及到规划研究、调查分析、选择方案、建设过程中具体科学技术的运用、运营时各方面关系的协调等。大型项目的同步达效强调整个过程中物、事、人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通过有机地协调系统各部分,进而达到整体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1.WSR三维分析模型

基于上文阐述的WSR系统方法论的原理,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项目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融资进度的规划、施工建设中各风险的评测等方面的数据、数据采集及统计过程看成物理,因为通过具体的数据收集和调查研究,对项目进行成本-收益的可行性分析,回答了该项目的“物”是什么,是否有必要进行建设的问题;具体到工程建设中,运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劳动效率,可以看作是事理,即通过管理科学等“硬”技术回答了怎么去做的问题;那么如何保证项目建成后最大化发挥公共服务绩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看成人理,这个层面主要涉及到决策者,执行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问题,需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软”技术解决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图1为WSR三维分析模型:

图1WSR三维分析模型2.WSR系统分析矩阵

按WSR系统方法论的思想,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条理化和层次化,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对各子系统和元素进行分析,具体过程可用矩阵加以描述:

(1)划分系统项目集

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按一定规则划分成n个子系统,如按工程进度顺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以划分为规划期,建设期和运营期三个阶段。设项目系统集为A:

A=(a1,a2,a3,……an) ai是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

(2)确定维度分析矩阵

根据对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物理”、“事理”、“人理”的初步分析,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环境,采用德尔菲法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确定影响子系统的变量,用维度分析矩阵加以描述,用B表示:

B=(bij)3xm=b11b12b13…b1m

b21b22b23…b2m

b31b32b33…b3m

B中的元素bij(i=1,2,3;j=1,2,……,m)表示从“物理”、“事理”、“人理”不同维度着眼,对系统A的子系统ai产生影响的变动因素,比如项目资金量,政策法规的变动,施工设备与技术的改良等。

(3)构建系统分析矩阵

由上述A和B,大型专项行政项目R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R=(a1Ba2B…anB)T

其中,aiB表示经过WSR系统分析的大型专项行政项目R的第i个子系统;aibij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中某个维度着眼分析的第j个元素。

3.同步达效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应用WSR(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将大型专项行政项目系统进行条理化、层次化,确定项目R的子系统aiB和第i个子系统中的元素aibij。要实现组织系统的同步达效,需要aiB和ajB之间,aibii和aibij之间,aibij和ajbji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提高元素间的协同性,增进信息交流,消除负面冲突。还应针对组织系统层面和子系统层面的“短板”和“慢变量” aiB或者aibij进行管理,以保证管理结构上的协同衔接和管理过程中的同步可控。分析框架如图2:

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全长1432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内731公里,途经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安阳,总投资776.41亿元。为了使南水北调水资源在水源地之一的河南省充分发挥其效益,更好地促进流域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集需要运用同步达效的管理方法。这里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如何实现同步达效进行分析。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的目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同步达效的目标就是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协调进度建设要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及管网工程,各个工程阶段和各个利益相关者有效合作,使建成后的供水负荷与设计供水量、实际用水相当,满足工程设计时的预期要求,水质符合要求,保证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整体工程效益最大化,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二)同步达效的WSR理论协同分析

1.同步达效的系统性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规划期(Planning period)、建设期(Construction period)、运营期(Operation period)。本文研究认为,该工程项目集划分的三个时期属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系统项目集A=(ap,ac,ao)。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各时期中涉及具体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的活动属于“物理”方面,如工程方案的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具体工程的开工建设可以看作是“事理”方面,如施工过程中妥善解决让膨胀土遇水不软等技术难题;而建成通水后,保证水资源能卖出去、被利用好,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则涉及到“人理”的方面。系统整体绩效与其各时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函数表示:

f(U)=f(P,C,O)

P,C,O是项目集规划、建设、运营三个时期,各个时期中分属不同维度,发挥作用的职能部门、开工运行的具体项目工程等则可以看作是每个子系统中的元素。从管理结构和管理过程上看,对各时期进行统筹管理时,需要实现子系统间的协调配合,在时间上保证各时期纵向层次的衔接;就单个时期而言,需要充分调动各时期部门的积极性,在空间上保证横向环节的协同,实现每个阶段的预期目标,使子系统内各要素间达到速度的可控性和同步性,最终实现项目集f(U)的最大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主要由中线主体工程、分水口门以下至城市水厂以前供水配套工程、城市水厂及管网工程三部分组成(简称为主体、配套及管网三部分工程)。这三部分工程以“项目群”的形态出现,属于复杂的巨系统。其中主体工程由国家负责投资,配套工程由河南省南水北调作为责任主体,配套供水线路总长998.5km,涉及l1个省辖市,57个县,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任务重,而管网工程则是省辖市作为责任主体。[1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项目集要实现同步达效,不仅要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以及管网工程各项目顺利达到预期目标,还要求每部分工程需要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协调进度进行建设。配套工程的顺利推进保证了主体工程按时建成通水,管网工程达到工程设计对供水负荷与实际用水的预期要求,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工程整体效益最大化。

2.工程中“短板”和“慢变量”的管理

系统中的“短板”和“慢变量”是指决定系统是否能够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的关键因素。同时,往往因为其效用实现的延时性和对主体因素的辅而被人忽略。具体到该工程项目集而言,从宏观层面分析,运营期是整个工程项目集的“短板”和“慢变量”,直接关系到建成通水后水资源能不能被利用好、能不能卖出去、能不能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利的功效等问题。这恰恰是工程项目集实现同步达效的内在要求,因此,不能因为建设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而放松对运营期的管理。微观层面的分析,具体以对规划期的“短板”和“慢变量”的管理为例。

(1)运营期的管理。工程建成后,河南省受水区将出现引丹水与当地地表水、地下水等多水并用、联合调度的局面。为保证工程运营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障供水配套工程良性运行,应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制定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管理办法等,形成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调控、用水户参与的供需水管理体系,促进受水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需注意水价控制的问题和建立水权交易市场。

水资源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商品,政府应通过立法,建立合适的体制和提供有效的经济手段,保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能力。南水北调水资源的成本主要包括3 个部分: 资源水价( 水资源费) 、工程水价、环境水价( 污水处理费) [15]。水价制定时既要考虑成本问题,又要考虑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承受力问题。具体来说,水资源价格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水资源高效配置性原则,成本回收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16]。

水权交易问题是工程建成通水后水资源交易市场的核心问题。由于水资源的所有权是国家的,水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在经济活动中,水权更多地是指使用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河南各个地市会被分配大约整个工程的1/3的水量——37.6亿立方米。这些水被分配到沿线的一些县市中。虽然规划时各个县市都上报了用水量,但是考虑到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水资源的贫富情况等,可能会出现某些时间某些县市不想用引来的水,有些县市可能还缺水。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不论这些县市用水与否、用水多少,都要支付工程水价——大约每吨一元多。这会对不用或用水量比设计水量小的县市造成了经济负担和水资源的浪费。所以建议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权交易市场,使得工程引水的使用权可以交易——不仅在河南内部,还可以考虑跨省交易,如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2)规划期的管理。在规划期中,需要充分考虑项目资金、设计施工、拆迁移民和政治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工程项目的规划管理中,一般假设资金供应是充足的,河南段项目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20%)、省财政配套资金(20%)、南水北调基金(40%)和商业贷款(20%)。此外,项目设计是规划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制定工程规划时除充分考虑工程设计施工计划和合理安排融资进度外,还应特别注意工程建设所带来的移民拆迁和对政治环境的影响的问题,这是规划期管理的“短板”和序变量,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工程项目集同步达效的实现,还可能会引起。

中线工程于2003年开建,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之上的丹江口库区是其水源地,因此库区移民安置成为了整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此次移民涉及迁动安置的人员约32.8万人,其中23万人需要外迁。拆迁和移民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相关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调配,拆迁过程中冲突的沟通,库区移民与迁入地区居民和环境矛盾的调解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由于拆迁和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对工程施工进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也需要在规划中做出相应解决预案。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影响到供水区和受水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还会对相关区域的政治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工程项目规划建设的同时,还要推进配套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对各种水源的使用从立法高度加以科学的规划,使其社会效应、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最大化。如加快地下水控制开采专项法律法规建设,改变专项法律法规缺位的现状;依法实施统一管理,改变地下水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加强取用地下水的源头管理;加强节水措施的落实,提高受水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受水区水资源的消耗;加强普法和执法工作,营造学法、用法、严格执法的法律环境;加强对工程附近的工厂排污、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法律规定,避免对引水的水质造成破坏等。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14]王国庆,黄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群同步达效研究[A]. “工程管理论坛论2009中国”编委会编.2009中国工程管理论坛论文集[C],2009.

Wang Guoqing,Huang Jun.Research o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Centre-line Project Obtains Group Synchronous effect,Project Management froum,2009 China.Conference Prceeding of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forum,2009.

[2][3]戴汝为.系统科学及系统复杂性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2(11).

Dai Ruwei. Research On 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 Complexity. Acta Simulata Systematica Sinica,2002(11).

[4]Bernardin,H.,Betty,R W,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Boston:Kent Publishers,1984.

[5] Bredup,Performance Management: A Business Process Benchmarking,London: Chapman & Hall Publishers,1995.

[6]周志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公共行政评论,2009(1).

Zhou Zhiren. Study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A Historical Review and Critical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9(1).

[7]陈丽.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协同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9.

Chen Li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Method of Synergy for the Multi一dimension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Common Value.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2005.

[8]高小平,盛明科,刘杰.中国绩效管理的实践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11(6).

Gao Xiaoping,Sheng Mingke,Liu Jie.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6).

[9]潘开灵.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5.

Pan Kailing.Management Synerg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

[10]贺东航,孔繁斌. 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2011(5).

He Donghang,Kong Fanbin. China’s Experience in Public Policy Implement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1(5).

[11] 顾基发,唐锡晋,朱正祥. 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综述[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12).

Gu Jifa,Tang Xijin,Zhu Zhengxiang. Survey on Wuli-Shili-Renli System Approach.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2).

[12]赵丽艳,顾基发.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4).

Zhao Yanli,Gu Jifa. Wuli-Shili-Renli (WSR) System Method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Evaluation. Journal of UEST of China,1997(4).

[13]佟雪铭. WSR方法论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的应用[J].软科学,2008(1).

Tong Xueming. Application of WSR Methodology i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Soft Science,2008(1).

[15]董文虎.三论水权、水价、水市场——水价形成机制探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2(2).

Dong Wenhu.Discuss the Water Right,Water price and Water Market:Water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Analysis,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2(2).

[16]孙刚,房岩,刘倩.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制定原则新探[J].工业技术经济,2010(12).

Sun Gang,Fang Yang,Liu Qiang. A 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Water Price Fix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ustrial technology economy,2010(12).

[17] 陈曦川,杜丙照. 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控制开采法制措施对策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1).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可持续发展 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296-01

现阶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宜实行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相关管理者要提高自身认识,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降低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和负担。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满足两点要求:一是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相关需要;二是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已经从单一的理论层面上的指导思想变成了全社会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更注重使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当前特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技术、经济以及法律等有效措施在保障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同时,为灌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多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工程、社会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其中经济的可持续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工程日常运行费用能够得到满足;二是灌区发展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工程的可持续性是指工程在正常运行的同时,还应具备可持续运行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资源的可持续性主要是针对水资源,为确保工程和罐区的水量,宜对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环境的可持续性是指在工程运行和管理过程中不宜对现有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社会的可持续性是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机制等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1 重视灌溉技术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中,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工程具体运行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注重节约和高效利用灌溉用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省水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农业污染状况的解决也非常有利。为此,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过程中,要加大节水设施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对于相关喷、滴灌工程也要引起重视,使其合理发展。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目的。

2.2 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本文中所说的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指水污染。近年来,广大农村地区水质破坏和污染问题越加严重。致使水产养殖业受到冲击,在河面或者湖面,经常看到因水污染死去的鱼虾漂浮其上,并散发出难闻的异味。凡此种种,也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空气质量。此外,一些农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鉴于以上现象,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2.3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政府主要是对前期工程建设进行引导和扶持,在后期管理环节干预较少。这种状况是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的。为此,政府一定要转变以往工作模式,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的管理上多给予引导和扶持。

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以及培训等多种方式的有效结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中的各环节进行把关和指导。具体做法是制定相关扶持、补助以及奖励政策,促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不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加大工程管理的宣传力度,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使农民积极参与到管理中。我们知道,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者水平的高低非常重要。因此,政府宜定期组织培训,致力于相关管理人员技能的提升,同时还要要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保证管理层的整体水平。除以上所述,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在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的水利工程,政府宜对其进行资金扶持,使该工程能够克服困难正常运行。

2.4 倡导农民自主管理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往往由农民充当管理者。现阶段,我国的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知识以及管理能力和水平均有待提升。然而,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以农民为主体的管理团队也有一定优势,其对于工程的运行以及当地的环境都非常熟悉,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效保障了工程运行的方向和进度。因此,国建相关部门一定要致力于农民自主管理机制的建立,并确保农民自主管理机制的有效落实。在此过程中,政府还应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对工程管理的认识水平,进而提升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2.5 建设和完善监管机制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和管理中,建设和完善相关监管机制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监管机制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工程管理单位,监管体系具体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的,主要包括受益农户及相关监事会;另一方面是针对工程管理单位外部的,具体是指各县、乡镇、村。为更好地实现监管,一定要严格遵循相应管理制度。监管的时间可以采取固定和不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要明确考核奖惩制度,以此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力,对农民增产增收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都非常深远。因此,国家各部门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该项机制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崔世彬,马静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4).

[2]谷爱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15).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论文第8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精细化管理;实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广泛运用,水利工程的管理在不断完善与提升,精细化管理应运而生。因此,水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精细化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意义,正视制约水利工程中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瓶颈因素,采取科学实施精细化管理,从而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平稳运行。

1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相较于原有的管理方式,它能够使水管部门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在对职能、岗位、具体操作、管理制度诸多环节;强化管理过程中对工程质量、技术以及造价等工作,注重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提升人员素质、注重内部控制,完善管理,总体确保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可以说,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于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摒弃了原有的陈规陋习,使职工不再严重依赖、接受上级行政命令,避免头痛医头,脚疼治脚,促进工程管理全面升级,向人水和谐转变。

2精细化管理实施存在的制约因素

受原有管理方式的影响,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还存有一定的制约因素。

2.1前期管理简单化

部分周期短、规模小的水利工程在建设中,在进行工程初步设计时,并没有制订相应的规划与项目建议书,以至于工程前期管理过于简化;部分单位对工程管理工作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论证工程建设技术的经济性,单纯以主观经验来进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从而出现考虑不周全,边改边管理等问题,影响管理工作精细化程度。

2.2监管不严谨

水利工程建设是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环节、施工工艺,如果不加以科学周密的考量就有可能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水利工程涉及面范围广,监督部门难以进行全面性的监督;现行工程体制下监理单位地位与作用被弱化,对部分工程施工环节不能实现有效监督与管理,致使在工程质量控制、技术控制、进度控制与造价控制等多个方面难以展开有效监督。

2.3规划不科学

尽管部分水利工程出台规划与设计方案,但安全性和科学合理性不高,甚至存在严重的漏洞,在施工中出现偏差。一些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管理方案过于简单,分施工工序的施工管理方案表述不明确,使施工管理方案难以实施,影响水利工程质量。

3精细化管理实施新途径

水管部门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建立起高效的精细化管理体制。

3.1树立新理念、新意识

水管部门要紧跟时代脉搏,跟随社会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水管知识,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把新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日常管理中。3.2深化体制改革要想适应新形势,就必须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利工程配套措施,明确分工,大胆创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建立完备的组织考核程序,提升人员积极性。

3.3创新技术

新时期,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研发工作,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在具体的实践中,水利工程企业应该尽量将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纳入到企业发展规划中,并且随时跟踪国内外最新进展。精细化管理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做保证,融入了信息技术的精细化管理能够降低人力、物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办事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起无缝隙对接的网络系统,对水利工程运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汇总,降低水利工程运行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3.4提升队伍素质

在水利工程管理中,人是主体,为了有效实现水利工程现代化管理,必须积极培养大量具备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管理机构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强化管理技术培训工作,坚持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管理人才职业素质,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更好的满足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还要实施一定程度的奖惩措施,激发工作积极性。水利工程事关国计民生,水利工程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精细化管理在水利工程中的意义,正视制约水利工程中精细化管理实施的瓶颈因素,采取科学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确保水利工程长期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