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4 15:09:40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1篇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四块糖”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2篇

今年,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120周年。回顾这位曾给中国现、当代教育以巨大影响的人物,他伟岸的人格、闪光的思想,http://都让人肃然起敬!尤其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深入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领悟其精髓,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首先,他改造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权威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既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羁绊,又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陶行知从他当时所处的中国国情出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为现代中国教育开辟出的一条光明之路。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拿陶先生自己的话说,“生活是教育的本原”。在陶先生看来,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便是科学的教育。这种坚持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教育观,至今都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有人曾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概括为“实”、“活”、“真”、“创”、“爱”、“新”、“行”、“人”等八字箴言,这就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更加具体化了。所谓“实”,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所谓“活”,就是反对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拿他的话说:“教育应该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所谓“真”,就是要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陶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创”,就是在从实际出发,在实施“活”的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所谓“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陶先生主张,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所谓“新”,陶先生提出自新、常新、全新。就是说根据中国国情,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和人民大众要求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并且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在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方法、手段、内容等诸方面始终保持全新面貌。所谓“行”,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念,从实践中产生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所谓“人”,就是以人为本,即主张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陶先生主张,我们培育的人才,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之人。

仔细分析陶行知的“八字”教育箴言,我们不难看出,它几乎涵盖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就能提出如此全面、如此先进、如此缜密的教育理论,令人不能不为之感叹!在素质教育广泛宣传、积极推进的当今,重温陶先生这些看似遥远,实则深含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新中国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直至新世纪的教育,都是在自觉不自

转贴于 http://

觉地沿着陶先生的教育之路在前行,都在不断发展和光大陶先生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素质,就是要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最终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优良学业、强健体魄、善于审美、具有劳动观念和技能的全新的人才。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3篇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杰出创造。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同时,他又说到:“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从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思想内涵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1.“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即三者应该“合一”不应该分离。陶行知看到晓庄一位指导员的教学草案中把活动分为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认为这位指导员是把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因而提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事实上,教学做是不能分家的,不然就教归教,学归学,做归做了。2.“教学做合一”强调必须以“做事”作为出发点。教师应该为教学生会做事、肯做事而教;学生应该为学会做事而学。所以“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否则教与学便没有明确的目标。3.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这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必然,所以陶行知说:“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做’成了学的中心即成了教的中心”,教与学在“做”中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才是真教,这样的学才是真学,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否则就不是真教学。但是,陶行知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之错误倾向。”前者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放任自流,后者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置于被动位置。所以,教学活动中的“做”也不完全排除讲授、谈话、练习等方法。他只是针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等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要把这些方法统一到实践上来,要求教与学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践中求真知,在实际生活中探求真理检验真理。正如他所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对此他还进一步从“知”与“行”的关系上进行了概括,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面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家提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而凸显出来,这启示着当前的教育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地从传统和现代的教育思想中去吸纳新的养分,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当前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陶行知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让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做”为教学的中心,如果教学不与做相联系,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现象。针对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的种种弊端,陶行知的这种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在解决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示:

首先,教法要以学法为基础而展开,做到因材施教。根据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教法要根据学法;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要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研究教法,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之后的教,才是真教。为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实行民主,形成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对此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其次,教学要以做(实践)为中心,培养学生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之一字”。“做”的涵义,按照他的解释,“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即“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所以他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事实上也是如此,陶行知在回答朱端琰之问中说,就他所知,古今中外所发现第一流的真知灼见,无不是从做中得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是“做”出来的。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创造性人才,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并且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再次,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相信学生中隐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头脑必须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根主线,即时刻要注意在“教学做”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做中去尝试创新,要坚信这是完全办得到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我们要:(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也即是陶行知所强调的教学要实行“六大解放”。

最后,教育者要更新传统教育体制,建立人才创新环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教育方式,从教师的角度看,应该是创造性的教,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教或教中做;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要引导他们创造性的学,或者说在创造性的做中学或学中做。从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角度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虽然它本身也包含着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但同时又超越于它。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教学做合一”相对属于一个比较高的层次,针对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从这个新的层次出发,我们必须更新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与“应试教育”相联系的那套考试形式也必须扬弃,即教育者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体制,要从当前的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重新设计教育体制,从而为创造性人才的塑造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心在“做”的教学思想,把传统教学中的以书本为中心,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实践为中心,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它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教与学脱节、学与用分离的弊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真正地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五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陶行知全集编委会.陶行知全集(第二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4篇

    1、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 “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 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 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1)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 ”。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 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 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 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 ,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 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 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 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 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 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 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深化了素质教育。

    (2)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 、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 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 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 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 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 :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 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 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 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 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3)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 物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 。有位名叫何雷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对植物叶序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叶序除了互生、 对生、轮生外还有簇生,并发现叶序有混生现象,银杏的新老枝有不同的叶序,于是写出了《叶序的再认识》 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不仅发表在学校的《新风》报上,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小论文评选优秀奖。 还有一位名叫黄河的同学,长期坚持制作琥珀标本,取得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写出了《制作琥珀标本》的小论 文,《成都晚报》“苗地”栏目组还专门编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距学校10km外的成都植 物园、动物园,并且坚持结伴而行,步行而归,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还锻炼了意志,增进了 团结和友爱。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认识水稻、小麦、油菜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 常见的大田作物,还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管理程序,明确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 知道,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分离,劳力与劳心分家,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 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定书不可尽信,书不可尽言,问题要在生活里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力提倡“生活即 教育”“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而课外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实现“教学 做合一”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人生里程 中又向做“真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实行“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 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 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 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 。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 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 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在讲授某些内容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 ,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楚、准确, 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记得有一位名叫周敏的女同学,她 讲《啄木鸟》时,声音清脆,略带童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刚一讲完,教室里就 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也令前来听课的教师惊叹不已。后来,我校的《新风》报还刊登了她的这篇讲稿 。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撰写讲稿,精心备课,然后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 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课文,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 ,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又仅自己知道了,还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 到传播生物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课前5分钟生 物知识大放送”。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 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 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 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5篇

【关键词】陶行知 ;教育管理 ;思想;现实意义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一、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界代表了一个时代,却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他的教育思想是真正的大教育思想,在今天,无论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新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施,他的思想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股原动力,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所以我们称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中国教育的一大圣人,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二、依法治校的思想

陶行知创办每—所学校,都根据具体情况订立规约,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用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1923年秋,陶行知在《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一文中指出安徽公学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共生活、共甘苦”的主张。1926年11月,陶行知和乡村教师共同订立了《我们的信条》18条作为乡村学校的原则,要求乡村教师共同遵守。1939年,陶行知制订了《育才学校公约》,随后陶行知又分门别类地制订了《育才十二要》、《育才学校之礼节与公约》、《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育才学校师生遵守了这些公约,“育才”办成了一所有纪律,生气勃勃的进步学校。

三、民主管理的思想

陶行知在每创办一所学校之前,总是先建立董事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学校管理。例如在1939年1月,陶行知在香港召开筹办晓庄学院董事会,讨论创办晓庄研究所和育才学校的计划,会议决定创办育才学校,改晓庄学院董事会为育才学校董事会。育才学校开办后,陶行知主持制定了《育才学校公约草案》,其中规定: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权力机关,校长是董事会的经常代表,在董事会闭幕期间,校长代表董事会执行职责。在校长领导下,设立校务会议,并分设: 指导委员会,学生自治会,校风校纪委员会陶行知认为,将自治与民主合一,还要把工友当作平等人和他们平等合作,校长、教师学生、工友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民主的学校。

四、提倡学生自治,让学生参与管理的思想

1919年7月,陶行知在杭州作了“新教育”的专题演讲,提出自治问题,“鼓励自治,这便是教学生对于学问方面或者道德方面,都要使他能够自治自修。”同年10月,陶行知在《新育》月刊上发表了《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从“自动主义”,即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的思想出发,提倡学生自治和学生自治的教育。

五、倡导教学做合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思想

为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可以根据年龄不同制定分层发展方案,把重点放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着力开展校本研究,以工作的研究化促进校本发展,倡导问题研究,即根据学校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开展研究,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促进教育行为的改进,特别鼓励教师开展短、平、快的小课题合作研究,发挥小课题引领研究方向的价值;学习型组织开展研究学习的方式是教学实际中获得问题,然后通过主题沙龙、网络主题讨论等形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再由教师将方案付之于教学实践之中,最后大家对实践效果进行再讨论再研究,寻找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印证了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6篇

一、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教育”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而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变化,不断丰富,不断进步。陶行知曾把“生活教育”的基本理论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是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曾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相结合。由此,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为一炉。

他的生活教育观,要求我们用丰富的生活内容去教育孩子,不能脱离孩子生活的内容。他说:“我们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理论联系实际,当然他所说的实际,主要是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般的心考虑孩子的问题,不能只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处理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联带于“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他说:“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一来,它立刻要求拆墙,拆去学校与社会中间之围墙,使我们可以达到亲民亲物的境界。不但如此,他要求把整个的社会或整个的乡村当作学校。”“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他告诉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孩子的学习时时处处都在。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学校的校训,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陶行知明确指出:“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法。”“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分析生活和教育的关系而得出的。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就是把教与学联系起来。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出现成的解决方法去传授学生,而是要把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其实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教学生学外,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使得教、学、做三者合一。这一观点既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又强调了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理念。陶公办的礼堂叫“犁宫”,也就是要让农村的学生不要忘记耕田种地,注重实践。图书馆叫“呆子莫进馆”,言外之意就是死读书的人不要进来。他主张学生要学活,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中学的和实践联系起来,活学活用。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倡导要教活学生,这一思想不就是陶行知思想的回归或者发展吗?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7篇

关键词:孔子和陶行知;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公平;爱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14-0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是“新中国教育之父”,一位是两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一位是近百年前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教育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对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其贡献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并不多见。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者,而陶行知则是我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开创者,虽然二人的教育思想有着诸多不同,但诸如平民教育思想等方面有着神奇的相通之处,研究探讨二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在当今我国教育新课程改革高潮不断的历史大背景下,要处理和应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困难、面临的新挑战,如果完全摈弃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先行者显然是无益的,并且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如何继承、发扬他们的光辉教育思想,如何从这两位伟大教育先行者的教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丰富的营养,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新课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公平教育和爱心教育,两人都有过深辟的论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一、孔子“教会做人”,陶行知“教人求真”,都强调道德教育

孔子要培养智仁勇艺俱全的从政者,他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尔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多才多艺。因此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人首先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他的道德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德的倾向,历代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中存在着重气节、刚正不阿的传统。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的,明显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德育教育,应用历史的眼光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研究孔子的德育教育,我们不难从中找到具有现代价值的精神和方法为我们所用。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孔子这种主张虽然有“重德轻智”偏向,但在揭示德与智的关系方面,指明了德对智的统率作用。孔子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也非常得当:“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因而便于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是陶行知的德育培养目标,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首先,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陶行知写过一首诗《假人》:“世界如何坏?坏在假好人。口是而心非,虽人不是人。”这种假人使得社会充满黑暗,因此,陶行知要培养真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宁可真白丁,不要假秀才”;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学到真本领。其次,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他要培养的真人是从老百姓中来,最终又回到老百姓中去,为老百姓服务。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美人不能动,要以这样的德行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第三,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的那些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要人侍候,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从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的培养目标看,他要培养的真人就是:“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无论是孔子“教会做人”的德育方法,还是陶行知的“教人求真”的德育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在实践中指导我们的德育工作,展现“学做人”和“做真人”的崭新风貌,致力于培养知行统一的现代德育主体,将会使我们的德育踏上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二、孔子讲“有教无类”,陶行知倡“平民教育”,都强调公平教育

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子弟。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这一理论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并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本人愿意学习,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上,他的弟子分布地区广、成分复杂,大多数出身平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的子路,穷困至于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居室蓬户不完上漏下湿之原宪,父为家无置锥之地的仲弓。在孔子私学中,弟子品类不齐,除了出生平民的,也有个别商人出身,如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还有少数出身于贵族的,如鲁国的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宋国的司马牛等。弟子之中,各色人物都有,但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像他的弟子子贡是学生中最富有的,孔子并不因为他富有而特别优待他,还时常批评他夸夸其谈的毛病。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做到的“教育公平”,激励并要求着今天的教师们也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公平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的全民教育。

陶行知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极力推崇教育的公平性。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的去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这个钥匙便是活用的文字符号和求进步的科学方法。普及教育运动之最大使命,便是把这个钥匙从少数人的手里拿出来交给大众。”在《民主教育》中又指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全民教育,以实现全民政治。积极方面,我们要求教育机会均等。对人说,无论男、女、老、少、富、阶级、信仰,以地方说,无论远近、城乡,都应有同等机会享受教育之权利”。陶行知这一极具远见卓识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我们实施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它的受益者不仅仅是个人,更多的是它直接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孔子和陶行知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他们都认识到:只有平等接受公平的教育,才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

三、孔子是“仁者爱人”,陶行知则“爱满天下”,都强调爱心教育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仁爱侍人”。这体现了孔子极力提倡自爱和爱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仅提出了“仁爱”思想,而且身体力行,用这一思想指导他一生的实践活动,更是把这种“爱”广泛深入地渗透在自己教育过程的始终。

宰予可以说是孔子“最不得意”的学生。曾经“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这么严厉地批评学生,翻遍《论语》,这是唯一的一次。但在《先进篇》孔子赞扬道:“言语:宰我(即宰予)、子贡。”我们看到对于宰予,孔子不仅没有放弃,还进行过赞扬。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闵子骞是孔子学生中又迟钝、又贫困的学生,在家中常受到后母的虐待。孔子不但没有看不起他,反而给他特别的关心,经常鼓励他,表扬他,并把他作为孝的代表。对待学生,孔子不看重成绩,不看重家庭出生,更不看重贫富,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逝,孔子的伤悲超过父亲对儿子的哀痛。《先进篇》有两段这样的话:“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种对学生的爱是何等的纯洁和高尚。

陶行知用几块糖感化一个学生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对学生的爱。他认为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因为教师不仅是“经师”,更应是“人师”;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应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陶行知曾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教育思想第8篇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在该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生利主义,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本分析为主,兼顾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职业教育实践,从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因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诠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指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陶行知指出职业作用所在就是职业教育作用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三产业。他还认为能否生利是区别职业与非职业唯一标准,“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同时他还认为能否生利也是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在关于职业的教育类型与职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界人事的教育,是培养生利人物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

二、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们的教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变化的,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变成教师,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教师与学生区别在“做”上,教师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学生则是“在做上学”的人,可见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为师的大教师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与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任务为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生利之经验,具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培养出生利的学生,因而“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有了生利之经验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只有经验而没有学识,经验就无从传授,且容易走向经验主义的极端,使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各行业发展,“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教法。仅有经验和学识还不够,还需要不同的教法。“盖教授生利之方法,随业而异”。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实习者,有宜先实习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时并进者”。同时,教师还需要“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与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职业教师,自必然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具备标准”。若三者不可兼得,宁可舍生利之学识与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经验。教师没有经验,学识与教法再高明,则不能培养出会生利的学生,既然培养不出会生利的人,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职业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经验为根本。

三、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

基于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必须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的。陶行知不主张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是主张以“事”为中心,按事施教,课程以每个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理论与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他还主张课程安排应遵循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逐步深入,“完~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各种行业岗位的要求,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学以生利,“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罢则生百利”。惟其如此,学生才成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终生。他还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以充分生利为原则与依据,加强课程之间的广泛性和联结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设置充分生利之课程,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既然以生利为原则与依据设置,只能按事设课,既然是按事设课,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课,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

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际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法、学法和

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学、做中,“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他还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脑并用,则“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因而,他提倡手脑并用,学用一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以“做”为统帅,做到“教学做合一”。此外,他主张半工半读,提倡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实践是他办的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它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五、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师、设备、课程还不够,还应有最适合生利的学生,既然最适合生利的学生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那就要选出最适合接受其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也应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选择最适的专业有两个方面:“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某一专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选择了最适的专业,学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学生的兴趣才足以乐其业。学生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学习,则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利之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职业试习科”的办法。“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在试习时期可根据专业灵活设置时间,试习的情形要与真实职业无异,惟其如此,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生的真实才能与真实兴味,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让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在某一专业方面最适合的生利之人以培养之。

六、职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学习一技之长,更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素质。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发舒内力”是说职业教育要传授技艺,还要促进个性与才能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应群需”是说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见,陶行知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不只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

七、陶行知职业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类型。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们就不应人为地将职业教育停留在专科层面,理应存在更高层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理应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层次要求提高的层次而有所提升。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理应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视野下看待,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具有的“双师型”教师偏少,这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弱项,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很不协调,是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既要从理论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教学能力,更要从实践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职教课程设置,凸显“做”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坚持的是学以致用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做”,改革“满堂灌”的教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完便忘记”的现状。“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不会做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

4.指导学生选好专业,注意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职业试习科”的设想,改变按专业报考与录取的做法,把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入学后的专业认知与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职业规范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及时公开有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所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此外,职业院校还不应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还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生利主义”之上的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积极实践职业教育,践行自己的以“生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经验之教师观,“充分生利”之课程观,“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观与最适生利的学生观等方面。陶行知的这些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3]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5]马桂霞,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