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04 09:28:55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1篇

前年参加了龙岩学院召开的陶研会后,我与学校校委会成员共同探讨了学生责任感教育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师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等负责,于是结合学校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师生的责任感。

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浸润行知思想

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理念、经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粮,丰富人们的思想素养。如,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等。

1.文化熏陶学行知,营造行知思想氛围

我校地处冠豸名山,浸润着冠豸灵气,积淀深厚的冠豸文化。为了让全校师生更深入学习、感受陶行知思想内涵,我校以冠豸文化为载体,多层面打造行知校园文化。如,我们在校园大门左侧布设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长墙,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理论书籍等,在通道的醒目处悬挂陶行知画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灯箱,在走廊上和班级里张贴陶行知名言。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围,形成了有丰厚行知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让师生浸润在行知思想中,受到陶行知思想的熏陶,养成良好的思想素养。

2.活动引领学行知,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学校在行知思想氛围中,围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围绕“践行陶行知思想,强化师生责任感”的教育思路,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校师生感悟行知思想精髓。

如,学校在开展书法进课堂的特色活动中,每月开展一次师生书写陶行知名言活动,感悟陶行知思想精髓;在国庆、元旦等节日里,举行“行知杯”师生乒乓球比赛、“行知杯”灯谜活动,在开学初举行“培养爱心,承担责任”师生演讲比赛,开展“读行知教育理论”读书活动,召开“陶行知教我如何做学生”主题班会,利用教工例会开展“学陶教师论坛”活动等。

二、践行“爱心”与“责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养教师的责任感

爱心与责任是社会最需要的永恒主题,然而,当今时代,恰恰就是这个永恒的主题被当前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忽略了。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社会事业就没有发展,社会事业没有发展,国家就没有发展。提出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其实就是要有责任心,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我把爱心与责任作为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提出来,就是针对当前教育责任缺失的现实而言的。

1.实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促进学生责任感之养成,教师承担着许多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会做人”。因此,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教师树立起责任感,才能使学生成为富有责任感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才能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因此,学校注重树立责任感教育的典范,要求教师做学生责任感的表率。

我校徐秀红老师就是我校爱心与责任教育的楷模。她担任了20年的班主任工作,只要她教过的学生,她无一缺漏要每学期家访。徐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都严格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就记熟全班学生和家长的姓名。如果没有责任心,谁能20年坚持如此?谢燕华老师,是八(6)班的班主任,她孩子才3岁,但她每天晚修都坚持到学校,真正做到以校为家,以班为家,而家务却让丈夫全部承担。她把爱融入教学,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师妈妈”……正是这些富有责任感和爱心的教师,一心扑在教育上,潜移默化中把爱和责任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自觉学习,快乐学习,爱心和责任心在情感交流中悄悄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中。

在我们学校大力推行的“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特色德育活动中,许多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践行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践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为学校责任感教育的典范。

2.实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提高教师责任感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内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既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终生的座右铭。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就是告诉我们从事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用一颗爱心从教,要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把爱的阳光洒向教育事业,洒向他的学生。

首先,我校结合国家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教师职业道德等道德思想教育,提出了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培养了一支有奉献精神、爱满天下、活泼向上的教师队伍。

其次,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开展奉献精神大讨论,树立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让教师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光荣而崇高的事业。如,每学期三期的“学陶教师论坛”就是以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大讨论。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和努力,学校培养出一大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任劳任怨,敬业爱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如,有三位教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两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师德标兵,一位教师被评为龙岩市名师,十多位教师被评为县师德个人。

三、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呢?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说:“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感要在生活中培养,对此,我校践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培养爱心,承担责任”的特色德育,采取陶行知“三问”思想对学生进行责任感培养,这正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1.问“健康”,学会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从事学习、工作。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使学校体育课形同虚设,学生自身也对体育不以为然,不喜欢上体育课,不愿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从而导致体质差。不仅如此,对心理健康也较少注意,现在不少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自私、偏激、冷漠、孤独、嫉妒、自卑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因此,我们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如陶行知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从小就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筑起坚固的“健康堡垒”,学会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负责。第一,把安全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每学期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如,请交警部门进校园进行交通安全现场报告和图片展览,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第二,学校扎实抓好课外体育活动的落实,让学生每天傍晚坚持锻炼50分钟,作为学校常态化管理。

2.问“学问”,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求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问,将来才能更好地造福于社会。只有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才能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才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首先,在学习方法上要让学生知道,优异的学习成绩是靠勤奋得来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业精于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生要常问;今天我勤奋了吗?

其次,明确虚心求教学习态度。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装懂,不要爱面子,那样会阻碍自己的学习进步,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道理,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更上一层楼。我们倡导学生每天反思:今天我问了几个问题?

最后,养成独立做作业的习惯。平时的作业要独立思考,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巩固、复习,做到当天的内容当天消化,这样才能起到复习旧知,巩固新知的作用。孔子不就有“温故而知新”名言吗?还要学会举一反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3.问“道德”,学会对自己的道德负责

“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教育学生,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外,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2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但这些就是整个教育的全部吗?

  2、“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先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经等在门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啊······”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为你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励你一块糖果······我的糖果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当我们遇到学生打架事件时,我们是否会有这样的胸襟和机智来面对我们的学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们自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更多的是对孩子的说教,有时甚至会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一顿指责和数落。根本无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无法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我们的学生在这种说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种等待和应付,等待着老师劈头盖脸的批评后的一句“你错了吗?”学生会应付式地、高兴地回答“我错了。”“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不会了。”跟小朋友说“对不起”。犯错的孩子会在心里长长地舒口气,兴高采烈地对被欺负的孩子说对不起。开心地走出这说教的大门,回到教室去,继续着自己快乐的游戏。这样地说教有没有用呢?各位老师心里很明白,也许第二天孩子还会继续着他欺负学生的游戏,老师又会继续着自己的说教,实在没辙了就请父母。其实,在我们的教育中,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要赋予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对孩子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诱导,让孩子们自己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我们以往的批评,指责,抱怨换成欣赏,启发,激励。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3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1

  读书节,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读罢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他是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学的视野、博大的胸怀,用温情、智慧和爱诠释教育的真谛。对于我们这些教书匠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灯。

  一、教育要用情,这种情是来自与对学生的大爱,来自于做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让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悦。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二、教育要讲信,要教育孩子做诚实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须是诚实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化学老师为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用手指头蘸了(其实没蘸)了蓖麻油尝了尝,之后让学生跟着做------本书中美国的教师也做了类似的事:花一节课的时间考试教师叫给学生的错误的东西,然后再在试卷上画上0分,让学生明白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对的,要用自己的头脑思索,思索之后对的才值得去坚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教会学生探究。

  三、要做一个自信的教师。

  近年来很多老师“信课件”、“信教学时尚”、“信课改新潮概念”、“信评价标准”、“信应试指挥棒”,惟独缺失了自信力。适当的使用课件、课改理念、评价标准等等也都是教学所必要的,但教师断不可忘却自信力的培育与发掘。

  (一)要努力。路遥说:“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时,思想就会从生活的琐碎中得到升华。”的确如此,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存在物。当夜深人静,万赖俱寂时,我们会在心底响起清脆的声音,直扣心灵,追问每个当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义。虽然,我们似乎难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当我们努力于一份自觉有意义的事物时,我们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与空洞。要激励学生多读多写,语文教师就得多读多写,读好,写好,在读书做文中享受语文。如此才能将这份兴趣、热情与方法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受其感染,亲其师,信其道,走上热爱语文的路途,终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说:“教师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师要比学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师学好、学实,才能将所学之得与学生分享,否则只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而已。钱梦龙在其新著《教师的价值》)中也说:“老师自己爱读书、会读书,才能教出爱读书、会读书的学生。”因而,做教师,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作为语文教师,仅有阅读与写作本身还不够,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烛见理性之光。诸如语文教学的性质之争(工具论、人文论,亦或两者兼顾),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否统一为正确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再如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等问题,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要境界。特别欣赏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是人伴随自己最大潜能地改变世界”。在罗曼·罗兰的表述中,我清晰地发现幸福的本质在于个体实现改变、影响世界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层次即为境界。身为人师,我想呼唤我的学生,走进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发,激发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唤醒内在沉睡的生命……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2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

  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由此而产生的丰硕的教育理论著述,被今人编入《陶行知文集》。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

  一、实践出真知。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看作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动力。于是,他把“每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

  求知,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从“晓庄”实验初期开设的“农事教学做”、“家事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等课程,也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做”已经与生活结合,与劳动结合了。这一“做”已广泛包含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内容了。“教书育人”是完整的统一体。教师的责任是育人,“教书”只是手段。教师不能以为完成了课时计划,教学内容和进度就完成了任务。“育人”就是培养发展学生智力因素和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他们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越学越会学。独立思考,独力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判断能力越来越强。

  第

  二、“以教人者教已”。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这是一个重大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演练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种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先生”等等,文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已经达到了它所能达到的高度,十分难能可贵!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书笔记3

  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对我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多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读后,感觉如沐春风,胜于自己苦思数载所得,现就读书的一点认识,谈谈自己阅读后的几点感受。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楷模 ,首先体现在热爱学生上,这是养成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的情感基础。每个教师都必须懂得:今天的学生对于国家来说是未来,对于家庭来说是希望,对于学校来说是财富。每个教师都应意识到:“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获得的”。“爱”也是一种教育,用师爱与学生建立起感情,它不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品德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爱学生,不仅要关心了解学生,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平对待学生,而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现代教育思想,真正成为学生的严师益友。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热爱教育工作岗位,全身心的扑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工作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全部精力无私奉献给教育事业,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领悟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有些教师在工作几年之后,会产生职业倦怠,认为教育工作年复一年地重复,渐渐失去了工作的激情。但陶行知告诉我们,教师虽只教一二十个学生,或一二百个学生,但这学校小而言之“关系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纵在教师的手里”,并且说“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读到此处,我不禁精神一振,检查起自己的思想深处有无倦怠。我感到这些话语足以唤起我们的工作热情。那就是把自己教育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孩子扩展成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的希望,这些家庭的未来及这些孩子的一生都操纵在你的手中,看你如何去引导他们成材,那么这工作不重要吗?不需要你殚智竭力地去教学吗?

  三、教师要坚持学习 教师在具备了一片真心进行教学之后,还要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行动,方能在教的过程中产生新鲜感,不至于产生倦意,也才能满足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欲望。所以陶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也是教学分离的流弊。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陶行知认为“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的确如此,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模仿目标,待到学生上学后,教师则成为学生的第二任模仿目标,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映在学生眼中,刻于学生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言行。好学的教师会在无形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陶先生认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的确,自古中国就有士农工商所谓四民之分。《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农民往往不识字,读书人又手无缚鸡之力。因此陶先生提出“手脑并用”的观点,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提出著名的“五大解放”即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的解放,我们现在的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往这个方向进行,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天性,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课堂和大自然中锻练自己的头脑和体魄,从而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释放和发挥。

  五、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生活教育理论是行知教育思想的思想核心。他明确的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就得过恋爱的生活,受恋爱的教育。照此类推,照加上去,是那样的生活就是那样的教育。与“生活即教育”有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先生曾说:“如果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扯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一个学校去把社会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容易弄假;而社会即学校是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它自由翱翔”所以,要先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死先,学生是死学!先死与死学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正是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做出的最高评价。

行知先生身为一校之长,却勇于放下身段,向孩子认错。1932年,反动查封了晓庄师范学校,师范附属小学被迫停课。附小的同学们自发办起了“儿童自动学校”,整个学校秩序井然,书声琅琅。陶先生大为赞许,即兴作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然而这首诗引起了一位9岁小孩的不满,他提议应改为“小孩教小孩”,行知先生不但没有怒斥他,反倒主动认错,采纳了小孩的意见。这便是陶行知,一位随和,能主动认错,能放下身段的好先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受启发,我也要向行知先生学习,主动向孩子承认错误,向孩子道歉,不要将自己的身份捧得很高,而应当与孩子在同一平面上,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共同生活与学习。“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一生扎根于教育事业,止于人民幸福,选择终身从教;止于人民幸福,创立教育理论;止人民幸福,倡行民主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陶行知的眼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教育渗透,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他说:“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能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无论是他的《手脑相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还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都体现了他务实的精神。由此可见,陶行知不仅仅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事业能成功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付出。就像农民每日必须耕耘土地一样,他正是把学校看成了一片精神的乐土。他还归类总结出生活教育的特质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他在不断地为中国教育而探索,在那个思想肆意出现的“五四”年代里,陶行知先生从本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需要的教育,真正的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名言。在现在,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而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是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老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师爱能够营造出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创造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慈祥的态度和爱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和老师越来越亲近。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教学也不会有激情,只爱一部分学生乃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先生就反对“纯以面貌丑美为取舍”的选择法,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孩子谁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的爱”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的产物。

不管是“生活教育”论还是“爱满天下”的思想,陶行知先生都是经过不断地深思熟虑才提出来的,这是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引领中国教育走向繁荣的里程碑。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感受到做好教育事业绝非朝夕之事,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感叹陶行知先生的聪明才智和心系教育的生活态度。那个充满了书卷气,满腹经纶,心中永远装着教育事业的伟大的中国教育家,便是我心中的陶行知。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小学时代(教师). 2012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5篇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仅选取《陶行知全集》第8、9卷中陶行知先生与友人、家人的几封书信,与大家分享我从中读出的先生之奉献、求真和务实的精神。

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教育家。先生自比武训,为了兴学倾其所有,到处化缘,生活窘迫却自得其乐,且感染周围友人为教育慷慨解囊。1934年,陶行知先生的母亲过世,先生将亲友们馈赠的赙仪捐出为教育所用,陶行知为此事致信同事邵仲香:“这次治丧,力谋节俭,希望运用省下之钱款与亲友赙仪合设纪念金,为劳苦大众儿童教育之用,志在因家母一人之死而求多人之活。”“现在已用节省之款,在晓庄唐氏地上设立纪念苗圃,以为晓庄公有林之基础……这次为家母治丧,得了一点新感想,写成一首小诗:‘富人一口棺,穷人一堂屋。讨得死人欢,忘却活人哭。’有棺材睡的人不造林,栽树的人连茅草屋都没得住。我家未曾栽过几棵树,二十年来已用了九个棺材,至少几十个人的板壁是被我们夺了来,以致露宿在霜天雪地之中,甚至于冻死。我们要造这个纪念林,一方面是补以往的过失,一方面是将来死到临头,树已成林,取他一个薄皮棺材,可以无愧了。”每次阅读先生这封信,都为其拳拳之心而感动。此时,任何评价似乎都是多余的。在先生心中,他将对母亲的孝敬和爱升华为对普罗大众疾苦的关爱。1939年,陶行知先生和吴树琴女士以简朴的方式结婚。朋友们送来贺礼,他仍然是捐给学校。在回复家栋同学的信中,他对此有详细交代:“前蒙寄来结合纪念品洋三元,无任铭感。不过事先已决定不收贺礼。故将该款交给育才学校,为小朋友捐购图书之用。兹将收据奉上,敬请查收为感。”朴的话语,简单的行动,其背后是真挚的情感,是对学生最真诚的关爱,是对教育最无私的奉献。在育才办学经费最紧张的时候,陶行知先生还将自己仅有的大衣当掉,为育才的师生买来稻草作垫子,并换来一天的伙食。在致李友梅等人的信中,先生写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脍炙人口的话也是先生一生行止的写照。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真人。他憎恨虚假与虚伪,一生真诚地面对教育与社会,他也号召别人做真诚的人。他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大家熟知,也是我们今天为师者、为学者的人生指南。1941年,在一封致同事的信里,陶行知写道:“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一日。”陶行知先生不与虚假为伍的意志非常坚决。1940年底,陶行知先生的儿子陶晓光在求职时需要一张文凭,向当时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求助,马侣贤未经先生同意邮寄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明给他。陶行知在重庆闻讯后电告其子将证明寄回,在随后给陶晓光的信里,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进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筹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绝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须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正是这样对真理的坚守,使得陶行知先生能对自己的儿子做出如此“无情”的决定。陶行知先生对待家人如此,对待学校管理工作也是公私分明,一丝不苟。在1940年写给马侣贤的一封信中,陶行知先生交代:“昨天请客费用,连酒菜、饭茶、滑竿、船钱都开在我的暂记账上,并请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学校经费中不宜动用一文。”在陶行知先生的书信集里,诸如此类的交代不胜枚举,可为今日学校管理者乃至其他公务人员之镜鉴。

三、“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6篇

(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我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关于乡村 教育思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要爱人类,爱人类最多数而最不幸的中华民族,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学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情感也要从身边、从小事培养起,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农村、爱农民。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这种凝重而纯朴的情感从他们内心深处挖掘出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最可贵之处,把思想政治教育分解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潜移默化、不空洞、不虚无,这也是一种真。把教育同生产劳动、同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他十分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最好能与当地初中联合起来,建立起务农实习的基地,把基地建设成为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学生劳动实践的固定场所和传播农业科技的园地。发挥学校辐射文明的作用,“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 学校是传播文明、创造文明的场所,但这并不是她的所有功能。陶行知有一种美好的愿望,就是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我们的乡村老师还要努力向陶先生所提的目标不断努力:“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教育思想。

主要教育思想:

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鼓吹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他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

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46年,他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指出:“教育方法要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并且要使学生注重全面教育以克服片面教育;注重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的教育。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早在1919年,他指出“第一流教育家”的特征是: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主张教育的目的在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在培养人们具有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本领。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学祖国需要的东西

抗战时期,陶先生为造就民族解放一代新人,在重庆办起了“育才学校”,挑选了不少孤儿入学。有一位女学生是朝鲜抗日战士的孩子,才华初露,先生十分疼爱。但当先生得知她是朝鲜孩子时,就用商量的口吻说:“你还是进社会组,学社会科学吧,好不好?”朝鲜女孩不解地反问:“为什么?我从小喜欢作文,写诗……”先生耐心地开导:“你的祖国现在更需要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经先生一指点,女孩懂了,她仿佛看见战斗在长白山麓的父亲,正向她致意:陶先生是对的……

并非文字游戏

陶先生还是一位乐观、风趣的大众哲学家。凡是和他相处的人,不论童叟都像铁钉遇见磁石一样,被他深深吸引。

据《新华日报》记载,1938年,陶先生宣传抗日,从海外归来,一踏入武汉就去探望保育院的难童。演说开头,便给小朋友们拆了一个字——“春”。先生说:“春”代表着春风奏乐,花儿伴舞,看见“春”也就看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把“春”字分成三部分看,便是“三”、“人”、“日”,三人为众,就意味着大家联合起来,是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的!你们看,“日”字不在“三”、“人”之下吗?说到这里,孩子们欢呼雀跃,口号不绝。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7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名言我们耳熟能详,“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等,他的教育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因此,在闲暇之余,我认真拜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教育思想读本,通过阅读,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让我受益匪浅。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陶公职业理想,也是陶公的终身追求。他从投身教育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始终作为一项事业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于我来说,我只是把她当作了谋生的手段。所以,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强大的动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我们多教师都能像陶公那样把教育事业看成一件大事来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情,而且不是一时,而是永久有益于世的,那么,我们的教育事业该是如何的一片灿烂呀!做教师的要有教育情怀。

  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实践中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在体验中教育。就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是拿教育作生活,好教育固然是好生活,八股的教育也就造成八股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根本上可以免除这种毛病,虽然他的流弊也有拿坏生活作教育的,但就教育立场说,其效力仍是极大的。“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譬如与农民做朋友,是极好的教育,平常都被摈弃在课程以外。其他有效力的东西,也是如此,当然,生活中一部分是有目的的,就是有目的的教育;一部分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育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摒弃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为考试而读书。学校作为学生走入大社会前的小社会,我们应该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可以走出教室,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学习与成长。例如,在孩子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在平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识字,大街小巷的广告语,标语,都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去年,我校还展开了啄木鸟行动,让孩子们上街去寻找存在的错别字。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还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记住他们。

  在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让学生活起来,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性,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互动,不已死板教学为主题,利用图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试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从中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这也要求了学生从“要我学”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步入“我要学”的求知天地。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是难免有逃学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不能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鼓励是自信的基石,鼓励能唤醒沉睡的心灵;鼓励是黑暗中但是一盏明灯,给人以豪迈、信心和激情。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就会激活一个人的巨大潜力,甚至终身受益,这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流都可能让孩子如沐春风,激起自信心。一个经常受到鼓励的学生,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学习知识的热情。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在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交流共鸣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情和评价的作用。如一上课教师一番满腔热情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恰到好处的形态动作和充满爱意的脸部表情能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在学生圆满地回答教师或同学的提问时老师用恳切的语言伴之赞许的目光注视:“你的想法比老师的更精彩”“真聪明,老师感谢你敎会同学这些知识”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对问题紧锁双眉、困惑不解或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哦,老师则用:“别急,慢慢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自信带来的快乐,快乐带来的幸福。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服务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爱学校,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定要努力读陶、知陶、研陶、师陶,学习、传承、弘扬和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精神,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而不懈奋斗!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我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如下的体会:

  一、关注社会生活,实施生活教育。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陶行知爱教育论文第8篇

陶行知的情感管理活动的基础

人本理论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人本理论认为在教育中要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基础,包括生理、精神和社会交往等。培养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反对以一味追求“社会本位论”中使教育者追随社会需要而失去自我的个性。这就要求做到包括生理、科学、人文、心理、道德等基本素质的发展,以及实践、认知、审美、社交等基本能力的发展。

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而在大半个世纪前的旧中国,教育是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育,在西方留学的陶行知也接受了相关思想的影响。他对旧中国的教育作出了如下的描述:“教书的人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书的人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会人考,学校是变成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必要的,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对于毁灭生活力、扼杀创造力的会考,陶行知已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从人的需求出发,陶行知倡导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氛、真善美之人格”的“健康、科学、美术、劳动与民主组成这和谐生活,即和谐教育。”他主张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育人,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掌握科学技术、会过现代生活、要求劳苦大众求解放、谋幸福、并提出为中华民族培养“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才。对儿童,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勇于创造;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手脑双挥,动手又动脑,在探求中发现真理;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多疑多问,在问问题当中,体现创造力;解放儿童的眼睛,不带上封建的有色眼镜,培养他们对事实的观察力;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在大千世界里,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从考试制度中解脱出来,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这六大理论正是从儿童的天性和生长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展、实践能力、认知能力、个性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人性化教育。

陶行知正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基础,正视人发展过程中生理、情感、道德的需要,反对以同一的标准扼杀人,这正是他管理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一颗宽容、慈爱之心,以自身的情感感化人、以自身的行动唤醒人,慢慢地将自己的情感、抱负、理想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促成学生的转变,而不是靠严格的制度、空洞的说教、官僚的作风加以管束。

二、 “爱”是陶行知

的情感管理活动的升华

人人都有感情,人人都需要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爱的实质就是“给予”:给予关切,给予温暖,给予体贴,给予心理的补偿,使他们感到温暖。

陶行知的爱,可以用一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概括。他将对民族、对人民的爱化作对教育事业的动力,陶行知深爱着学生,他每日在外奔波为育才学校募捐经费,深夜十一二点回来后还要到每一间寝室看看孩子们有没有踢掉被子,有没有熄灭烛火。天一亮,他又要同大家一起开“朝会”。而一天辛苦之后,照样只能吃点豆渣、芹菜和糙米饭。他的学生则将他称为“伟大的校长、敬爱的爸爸”。

不仅是对学生,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当校长的时候,对教师也倾注着满腔的关爱。他看到教师生病,免不了要嘘寒问暖;看到教师因无钱参加学习,自己掏钱为教师添置书本;甚至于是普通的工友生活上的小事,他都要处处关心,以提醒他们注意健康。

陶行知表现出的“爱满天下”的热诚,使他的管理活动充满了情感魅力,这种情感魅力将他学校的学生们、老师们乃至社会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对育才学校里孤苦伶仃的难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大家庭。育才学校没有今天学校内部如此齐全的工作人员,但是学生和老师的活动却显得井井有条,育才学校的考试从来没有人监考,也没有人作弊,老师评分多了,学生还会自己提出来要求改正。大家争着为集体做事,认真负责。陶行知用自己的爱,让学生们学会了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整个民族。无私的爱使陶行知的管理活动充满了感人的细节,这些细节使今天的我们读起来,心灵仍然为之震撼。

三、 陶行知情感管理活动

的目的在于从外化向内化的转移

陶行知为管理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他规定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教育学生要做“人中人”,即要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他自己正是一个有救国抱负、有大丈夫气概、有真善美人格的人。他为了把育才学校办下去,宁愿到处募捐也绝不肯接受反动政府的恩赐。他教导学生说,我要是向政府低一下头,不要说办一所育才学校,就是十所也能办的起来,但是我们要自己办学校,按照我们的愿望办学校,应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行知如此高尚的情操,正是育才学校学生们活生生的教材!也正因为如此,陶行知才能造就出无数的“真人”,他的精神也感化着一代代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育才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对象是老师。在那样动荡、物质平贫乏的年代里,陶行知完全凭着自己的情感魅力,为育才学校留下了一群优秀的人才。育才学校原舞蹈组主任戴爱莲说:我参观过许多学校,但我从来没看见过象育才的小孩子那样快乐:他们那圆圆的粉红脸颊,发光的眼睛和笑着的嘴巴,把愉快带给所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人们。至于他们怎么能靠那种膳食长的好,可真是一种奇迹。每天吃的是两顿稀饭一顿干饭……孩子们吃的长胖了,可是老师却消瘦下去。这不过是表明要生活过的愉快,只靠吃好东西是不够的,还得再加些别的东西,那就是陶博士所供给的了。因为只有对陶博士的理想坚定不移的教员才能忍受这样的牺牲留在学校,拿那样低的生活费做那样重的工作,然而我们是快活的。

陶行知充满爱心、追求真理、甘愿奉献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和教师受到温暖、感化和激励,学生和老师被外在的情感所刺激,激发了内在的积极性。这是由外在情感向内在情感转化的过程。当外在的情感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内在的情感会由慢慢地引发变为由衷的认同。正是在这种情感的认同下,育才的师生将陶行知的理想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教师有了行动的精神寄托。学校管理更多的依靠学生和教师的自治。

四、陶行知情感

管理活动对当今学校管理的启示

人本理论在当今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素质教育的兴起也是这一理论的反映。由于学校是一个人与人组成的团体,教育过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关系的过程,学校的管理就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质是情感关系,其好坏影响着人的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制度管理的倾向,对学生和教师更多的是要求严守规章制度,忽略了被管理者的特殊性。学生和教师接受管理,必须经过一个内化过程,譬如要求学生勤俭节约,如果不能从感情上使学生取得认同,就不可能凭借单纯的管理手段制约学生。同样,如果用制度要求老师认真教学,其中的尺度也是无法衡量的。相反,过分的制度化会引起学生和教师心理上的抗拒,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学校的管理效应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