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7:5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1篇

基于国际国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要提升其战略地位,尤其是国家医改及健康中国建设中,要将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顶层战略设计中。同时,加强我国医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应在以下四方面着力:一是逐步建立起由学校、政府、社会组成的多元质量保障主体,形成以政府保障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质量保障体系。既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形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高等教育|量保障的社会环境,又有利于造就层次分明、分类科学、内容全面、手段多样、评定公正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网络。二是通过完善各类政策与措施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公正、公平、透明和权威的质量评估、认证等制度,营造良好的质量文化氛围。三是研究制定各种法规政策,逐步培育科学、公正的第三方组织大力参与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对高校的自评和中介组织的他评进行监督和指导。四是对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的分类指导,如对欠发达地区开展精准帮扶等措施,以缩小区域间的不均衡,完善各区域的全面发展建设。

第二,与医学服务需求对接,加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为适应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我国自实施新医改以来对医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医学教育供给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凸显,如院校教育规模与岗位需求数量和结构不匹配,毕业后医学教育规模、结构与医疗卫生服务岗位实际需求统筹调控机制缺失,特殊专业的医学人才培养建设不足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得以解决,将影响整个新医改的进程。

建议在以下三方面加强临床医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国家在研究生培养规划中,应加大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量和比例,加大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经费投入,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学术型研究生。二是加强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医疗服务岗位需求统筹协调,建立医学教育各阶段的规模和数量、培训岗位设置、培训基地设置、学位点设置、就业岗位需求的统筹管理、信息共享、顶层调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和管理机制,完善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体系的互动机制。三是着力培养各类社会急需的医学专业,如儿科、精神科、助产士等类型人才,建议设立康复治疗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以及独立的助产士高等医学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应用“互联网+”技术,健全互联网高等医学教育和互联网医疗相互协作的新模式。一是基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优质医学网络课程的开发,并通过政策引导,如完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医学院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实现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改善目前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均衡的状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二是健全互联网医疗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可将医生与老百姓更好地联系到一起,尤其对于慢性病患者,医生能够远程全天候观测相关指标,以提供及时的预防、诊治方案,也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促进慢性病医治新平台的建立。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2篇

[关键词]大众化;教学改革;高等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72 ― 02

自从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性高校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所遇到的一些新的问题提出如何进行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应用能力.

一、重视大一新生学前教育,上好高等数学的第一堂课

部分高校周一的第一节都安排数学课,这也就意味着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上的第一节课是高等数学。而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等等这一切对于新生来说都充满了好奇。可以说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学生对大学的第一印象。十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大学生生源分布十分广泛.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有很大差异表现为学生素质差别性很大。部分学生以为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大学,也应该放松放松了,该享受一下“美好”的大学生活了,再加上远离父母,自己的事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这些怠慢思想在学生中很常见。再加上刚入学的新生,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高等数学,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因此高数老师在第一次课上向学生做些思想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应该向学生介绍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区别与联系,初等数学是研究常数的数学,重视计算技巧,而高等数学主要是研究变量的数学。正如恩格斯所说“高等数学是辨证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其主要内容是一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和多元函数微积分学,重视的是数学概念及数学思想的形成和应用。老师还应该强调学好高等数学对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及学好高数对今后的考研等个人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老师的详细介绍使学生初步的了解高数,认识高数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爱上高数,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组织分级分层教学

十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大学生生源分布十分广泛.由于全国各地教学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大一新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分级分层教学.

1.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 跟据高考数学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小组.即基础组、提高组、升学组.分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其产生过多的自卑感.分组只是暂时的,教师会根据以后的每次测验成绩随时调整,重新分组.

2.教学内容分层 基础班的学生由于基础都比较弱,因此着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模仿.对知识的讲解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注意培养兴趣,夯实基础.课上要模仿课本上例题做一些简单和常见的练习题,课下教师尽量留比较容易的题目作为作业,主要侧重于教材的课后习题.同时对这部分学生安排的练习有一个重复再练的过程.提高班在掌握和基础班相同的基础知识外着重于提高,把较多的时间用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拓宽知识面.做完教材上习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课外习题,最好教师上网找一些综合题,同时要突出应用和实践.对于升学组的学生,除了要求他们掌握提高班学生的问题外,还要适应考研的要求,因为有部分学生大四毕业后可能会选择读研,这样教师应该适当的选一些历年考研真题试探着让学生们做.

3、将考试的试题进行分层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对于以上三种不同层

次的学生应该采用A,B,C三种不同难度的试卷.为基础班准备的试卷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主的.试题难度和平时的练习题难度相当.而对于提高班的学生考试试题主要考查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因此为其准备的试题难度要加大,是综合试题和侧重分析理解的题型分层教学是本着对各类学生提供最优质服务的宗旨.虽然教学起点、进度和各阶段要求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分层教学是从长远来考虑,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送人以鱼,不如送人以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各类学生的要求,促进共同发展.

三、根据高等数学的特点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而这些特殊性质只有通过展演、推算才能得出结果.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因此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的选用多媒体等现代的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和改善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由于高等数学是面向全校大一理工科新生开设的一门课程,两个学期,共学192学时,教学内容是上下册共十二章;还有部分专业只开128学时,教学内容是其中的七章.另外新生是从第四周才开始上课,个别专业还要在这期间实习一两周,所以时间非常紧张.而多媒体有很多优化课堂的设计,不但能节约了时间还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决定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高等数学课不是每节课也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的.例如导数,不定积分,微分方程等就不适合应用多媒体.而定积分,重积分和曲线曲面积分等部分概念就非常适合应用多媒体.

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根据不同的课堂、不同基础的学生灵活的应用多媒体,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也会成为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得力助手.

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在引进多媒体技术的同时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教研室参考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大胆尝试对高等数学的部分课堂采用网络教学,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利用网络教学,代替以往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研究对象

我们选择了财管专业2012级2班和2013级2班两个班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共96人.

2.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根据网络教学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制定一套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做好合适的授课计划和教学日历,搭建网络平台。每节课教师要设计出明确的自学提纲,提出必要的自学材料、参考书、学习辅助工具。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学范围、重点和要理解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我们通过网络控制中心将每章课后习题和精选的一些高等数学题库习题一并上网,供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同时教师都建立QQ群和微信群,以便和自己学生在网络教学中互动,教师可以在网上直接的做辅导答疑,疑难解决后,教师布置练习使学生所获新知在运用中得以检验。教师对练习结果及时反馈信息,采用巩固性或补充性教学,以确保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3.结果

对使用网络教学的老师调查结果,超过半数55.3%教师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78.2%的老师认为学校对开展网络教学活动还是很支持的。我们在2012级和2013级两个班的学生中实行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统计结果显示,85%学生认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高;15%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95%学生认为自学能力提高;5%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85%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量提高(基础知识的掌握、网络知识掌握);15%学生认为一般或不好.

4.讨论

网络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中需要引入一些新的学科内容,教师们都普遍感到学时数不够。网络教学能够在计算机中储存大量的教学信息,因此可加大每节课的信息容量。另外这些信息可以是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可使枯燥抽象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这样可以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扩展知识视野,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进展。虽然网络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省力化,机械化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教学优势。但是,部分学生反映教学中使用软件不如写板书,在老师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认真地思维。又由于网络课件的教学信息容量大,学习内容多,有时会造成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掌握重点学习,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出适当的规划和调整。另外,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学习理念的变革是推动网络教学平台不断发展的核心因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人员应当时刻关注这两方面的潮流和进展,将技术进步和学习理念变革的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平台.不断推动教学平台设计理念、体系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的进化。

以上是笔者从三个方面结合一线教学经验探讨了高等数学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一点想法。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 谢俊来,邹广玉.对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2):128-129.

〔2〕 周洪波, 尚兴慧.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141.

〔3〕 苏哲斌.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01):42-4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1

1 引言

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管理、深化改革、思维创新,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2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性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使得终身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高等教育的突出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大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上新台阶。我们发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一些缺点, 尤其是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改革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3 当今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弊端

3.1 管理模式落后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系统, 基本上还是沿用前苏联的那种行政管理模式的教育管理。虽然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系统, 但是学校的教学活动组织大多仍然是遵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示来实施。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稳定教学秩序、减少教学事故上,很少从教学规律上去考虑教学管理工作,因而很难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难以得到保障。

3.2 责权不明、机制低下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低下、责权不明。学校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例如,有的学校办公室还负责教学管理,二级院系都只能按照办公室的指令来组织教学,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办公室作为行政管理单位,对教学一线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很多指令与现实是脱节的。教学单位成为接受命令、执行命令的“机器”,弱化了本身的教学管理职能。

3.3 系统封闭,且不健全

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从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直接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人员的安排等都缺乏与教学单位的有效沟通,表现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这种教学管理系统显然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滞后,也影响到教学管理改革的有效开展。开放式教学管理系统,完善、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4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思考

4.1 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4.1.1 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学校要对传统的一些专业进行改造,开设更能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校也要不断开发新专业,以满足国家或地方的长期战略目标。因此,学校在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时既要考虑当前的市场需求导向,对那些社会需求过剩的专业要果断减招甚至停招,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准确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4.1.2 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修订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该成为工作常态。制定教学计划, 需要充分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并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一方面要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另一方面也要多渠道听取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最后还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在综合各方的意见的基础上,最后整理出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

4.2 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4.2.1 完善信用体系管理

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自身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完成规定学分。学分制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自己掌控学习进度,自己监控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并要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教师要加强专业领域的研究,及时了解科研前沿动态,丰富书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无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理论适度、实践过硬应该成为教学的目标。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方式,在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2.3 促进考试制度改革

基于教育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课程的性质,测试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及手段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独特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课程考试的质量。为完成对学生课程的考核,分别采取开卷考试,口试和笔试相结合、论文、完成作品、实践操作、设计和调查报告等方式。减少理论测试,增加实践考试的比例,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做到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逐步建设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改革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深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值得从事教育管理人员去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凤英.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2]刘桂兰.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重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继续教育,2009,(3):46-48.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系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发展也随着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也有所提升。想要经济发展更加快速、稳健,高级人才储备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教育,通过学校的知识学习,学生获得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进入社会之后把学校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运用在工作之中,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进而达到拉动社会总GDP的上升,为拉动经济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任落在了高等院校身上,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最大程度达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是高等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综合论述

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把受教育者培育成时代需要的人才的一种活动。教育想要持续得到发展,一定要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参照,及时性的进行改革,力求能最大程度达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打造成各类专业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和社会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学校教育模式发展至今,需要迎合时代需求,提出新颖的教学思路,完善原先缺失的部分,力求打造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人才的培育者,完美承担起其人才储备和输送的责任[1]。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时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一个没有任何短板的教育模式。高校需要正视教育现状,不断关注改革,持续创新,把教育改革和创新当作工作重点,为人才打造竭尽全力。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教学行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开始。我们现在身处在一个以知识为经济基础的时代,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且必须是时代需要的技术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立足。高等院校再进行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立足于实际,从社会现实出发,打造社会短缺和稀缺型人才[2]。对专业的设立和课程的开设都要有新的规划,针对课程和教材中不适用时展的陈旧知识,大胆地进行删减,保留精华内容,优化教学课程和教材。课程设置要呈现出整体性原则,不孤立单门学科存在,建立各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次教学实践,正视问题,积极解决,力求最大限度的达到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理论为中心,结合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围绕理论知识,理论落实到实际,帮助学生达成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重视综合性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对后续的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就目前而言,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交流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英语交流技能,因此学校必须加强英语课程教学,力求学生具有夯实的英语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也是不可或缺。掌握计算机相关应用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上立足。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学校要加强课程内容管理,及时更新内容,调整结构,保证知识的有效传授。以必修专业课的形式,绑定学分和期末成绩,直接挂钩毕业,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达到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对于理科类的院校专业,一定要频繁进行实践训练,力求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实际应用的能力。针对其他对实践运用要求不高的专业,也不能忽视实践演练的重要性。比如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校可以联合学生会,举办“主持人大赛”类型的节目,锻炼学生实际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针对社会紧缺、急缺的人才类型专业,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重管理,争取达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3]。面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需求但是也有一定的办学意义的专业类型,根据其意义进行课程的具体调整,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正确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的的最终达成具有推动意义。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建立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达到课堂内容的良好消化。

三人才培育计划的改革

高等院校普遍设有人才培育计划,是一套工作量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人才要求的改变和提高,人才培育计划急需改革。各大高校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改革,积极扩宽专业口径,实现窄口径专业到宽口径的转化,扩大专业就业面,增强专业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一种极具时代性的人才培育计划。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人才培育计划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改革,重点加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此来弥补先天遗传因素的不足。社会前进需要新型人才的推动,经济发展要求人才同步发展。大学生是明天的太阳,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对未来中国接班人素质的保障。“少年强则国强”,为了祖国前景的光明和未来的繁荣昌盛,我们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素质提升教育。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综合素质,个人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彰显和发挥。因此,我们要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对素质教育投入关注。将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整体提升,是我们人才培育计划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个性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因人制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我优势,明确学习重点,树立明确目标,调动学习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拓展课外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人才培育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从受教育者转变为人才,以万全的准备走向社会岗位。作为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创新在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民族想要拥有经久不衰的活力,就必须拥有创新思维。如果高等院校培育出来的大学生全部都是应试教育下的学习机器,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需要我们反思。大学生在接受了前人的文化成果之后,也要结合知识和个人经验,对文化进行再造,为后来者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4]。

四师资力量的改革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灵魂人物,在知识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老师围绕课本教材和课程目标,结合个人文化内涵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答疑解惑,拨开学习道路上的迷雾。成为学生学海生涯中,迷路时的指南针,前进时的灯塔。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老师需要转化角色定位,从知识的单方面权威传递者转变为双向互动的知识引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老师这个职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素养,知识渊博,见识广阔,掌握科学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其次,要在思想上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明确自己的职业性质,具备为学生服务的无私贡献精神;最后,针对教育改革中的创新教育理念,要在基础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随时进行创新精神的发掘和渗透。因人制宜,发展个体长处;因班制宜,综合提升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老师心中的榜样,应该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老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者,一定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知识储备,了解专业动态,跟着时代脚步向前发展。建立新型师生观念,创建平等、尊重的互动关系,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师生之间友好共处。

五结束语

在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压力全部转嫁到了高等院校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高等院校急需寻求转变和发展,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并且积极进行解决,把压力转化为前景的动力,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价值,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平,王斌,杨眉.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12-113.

[2]贺书平.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7):53-54.

[3]白云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98-10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随着行业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工作竞争的不断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其中,开展校企合作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新举措,将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该模式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目标,对高等教育教学体系进行重新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岗位与教学体系的相互对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满足社会需求。然而,学生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是多种类型的,不同类型的技能和知识所需要的课程不同,因而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元化的教学体系。[1-2]

一、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从“统包统分”转向“自主就业”。但由于高等教育存在教学与市场需求相互独立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实践教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软肋,实习、实验等实训操练课程不能落实,学生得不到“真枪实弹”的练习,动手能力差,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到单位后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自然得不到用人单位的欢迎。[3]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下滑。基于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陈旧

近年来,各高校相继提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但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知识偏多,教学评价仍以书面考试为主。高等院校在学生实践部分虽然不断加强,但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真正参加实践的机会和从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还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培养综合性人才成了口号。

(二)高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长远设计

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系统性,专业设置与企业类型和技术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存在盲目及重复的问题。这使得一些热门专业学生供过于求,一些冷门专业学生供不应求。另外,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目前,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仍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基础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课程。[4]同时,课程内容未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工作的基础,而人文、思想品德及劳动素质才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并能持续发展的“金钥匙”。然而,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并未体现出这些综合素质。

(三)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者。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教育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专业教师有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拥有指导实践的能力。专业教师在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实践技能,并将所授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作用与学生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现有调查数据显示,高校教师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明显偏低。

(四)校企沟通与交流不够

一方面,高校由于师资、设备、场地等问题,不能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当地经济相互对接;另一方面,企业对合作办学热情不高,而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送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并没有与企业商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而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高校是培养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地方,企业是使用人才的地方,如果这两者不能形成良性互动,那么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问题。[5]

三、校企合作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要想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必须从教育改革多方面入手,共同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政府应加强高等教育制度建设,对校企合作的成功事例和成熟的经验加强宣传和推广。各高校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学习,之后让学生对其进行总结,以实现对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第一,根据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和安排课程。高等教育专业门类设计和专业课程内容选择都需要依托企业和岗位。学校要和企业合作,进行企业需求分析,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第二,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首先,由高校各专业教学专家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督和分析,之后再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待考核完成后,高校重点参考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相应技术专家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和总结,不断修订和完善教学计。

(三)加快教师专业团队建设

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观念新颖、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教师。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选送青年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培养学校科研骨干力量,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第二,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践锻炼。第三,企业定期派出部分高级技术人才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定期为院校教师上课并进行培训,开展学术交流。第四,鼓励教师参加学术公开示范课。企业也要为教师实践提供便利,通过不断参加企业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努力培养出一支以青年骨干和专业带头人为主体,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以校企利益共同体为运营载体,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构建校企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应以人才培养为载体,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和规范在课程、技术、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校企共赢的共同体。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任务,学校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任务组织师生参加设计和生产,完成企业提供的任务,深化校企合作。第二,探索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实际任务,建设企业生产实训和技能鉴定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将其进一步发展成部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加速器。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合作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1]郭丽颖.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教育,2015(10).

[2]张文雯.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3]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5).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3).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一体化 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

随着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其内涵和核心。其中构建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基本特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就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一、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整体分析和设计,建立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高职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国内高职教育的具体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目标可归纳为技术应用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三大目标,其中技术应用能力是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wwW.lw881.com

1.确定以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难以确保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致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人才市场的要求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以实践教学体系为平台,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单元以及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加强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其次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含职业基本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后在训练方法上,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2.确定培养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需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将课堂学习和实践深化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考核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3.确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推行“双证制度”促进学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双证制度”的推行关键在于“双证课程”。“双证课程”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相应的证书培训结合,为培养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应围绕职业岗位(群)和技术型人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需要,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考证内容结合起来,使专业教学目标适应行业部门主要业务岗位的需要和证书考试的需要,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要求的有机结合。

二、构建“校内模拟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半年顶岗实习”三步走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思路应充分反映教学过程中不断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及社会需求,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使学生通过不同的平台,在课内外、校内外交替进行全方位的职业认知、体验、实操与实习。

1.构建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平台,通过一体化课程将岗位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教学项目,按照“假项目假做”的思维逻辑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

改革传统教学由专业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体化课程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解成各个教学项目,按照“假项目假做”的思维逻辑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假”是指“模拟”或者“仿真”,“假项目假做”是指在以实训室为课堂进行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中,以仿真或者虚拟的工作项目为基础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项目而不是知识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将学生必须、够用的理论教学的内容嵌入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各个相关工作项目中。

2.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在校内“教学企业”(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按照“假项目假做、真项目真做”的思维逻辑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

借鉴南洋理工学院“教学企业”的做法在校内建立项目中心,将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引入项目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教学与企业工作过程的零距离。由于项目中心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需要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在初步阶段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操作外,还需引进一些企业已完成的项目通过真项目假做进行教学。随着项目中心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假项目假做逐步被校内真项目真做所取代。

3.构建校外实习平台,通过半年顶岗实习按照“真项目真做”的思维逻辑实现教学向岗位的迁移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在相应岗位上从事真实的工作项目的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不同阶段中,第一阶段的模拟项目课程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这一阶段的基础设施支撑是可进行课堂一体化教学的专业实训室;第二阶段的真实的企业项目教学是从课堂向岗位迁移的过度环节,这一阶段的基础设施支撑是项目中心;与这两个阶段相联系的下一阶段就是真实岗位上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通过运用和检验专业学习绩效继而走向工作岗位的专业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一环节的基础设施支撑就是按照专业教学要求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不是一个孤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学校前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继续,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要与学校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相吻合。

三、强调以学生职业技能为本位,积极推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

在初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强调方法、手段改革的实效性。

1.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按照“项目实施、项目讲解、项目演示、强化巩固”教学逻辑保证课堂学习与业务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通过对岗位日常工作的分析,将相应岗位的业务工作提炼归纳成若干工作项目实现以岗位工作内容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重视学生课堂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根据职业岗位设计教学环境与选择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仿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责任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和仲裁者;学生利用真实业务背景,完成各个业务环节,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岗位的职业能力,切实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更加突出。

2.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对每一个具体项目,通过“导入工作任务自我设计完成任务,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学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教师评判和进一步指导”的教学组织模式实现,有效的将教、学、做的密切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高职教育理念得到强化、凸显。

3.通过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之间、社会实践和课程教学之间、工作与课程之间的工学交替,确保实践教学的应用性与实践性

通过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了学习知识与完成工作项目的不断交替,但是,在整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工学交替不仅仅体现在某一门课程的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体现在三年的学习周期中,多门课程和实习项目的交替。

四、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实行有鲜明职业化特色的全程考核模式

1.以多元化理念构建多元化评价模式

(1)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建立以专业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评价为主,企业同行、学生等其他评价主体为辅的评价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考核标准,全面考察学生实践情况,以评定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职业技能的高低,同时也将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纳入考核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更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业情况作出评价。

(2)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时,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由专业任课教师与学生为主体评价一体化项目课程学习环节,由实践指导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为主体评价生产性实践及顶岗实习环节,评价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项目完成、工作成果与质量、职业素养等内容,多层面反映教学状况,发挥教学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功能。

(3)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学习国内外技术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估,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随堂听课外,采取“任务法”,用职业工作过程的任务、要求全面评估学生,将课程或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工作项目,通过试卷、作品、任务(步骤)、过程见证等方式,进行连续多次过程性评价。

2.以职业技能与能力为中心,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业务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课程要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职业技能与能力为中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的开放式、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的提高,构建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完整、全面、多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是确保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加强学院内部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

1.建立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针对各个主要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即课程标准、实训标准、实习标准、毕业实习标准。并通过专业自查以及学院教务处、督导室和系部领导的专项检查、学生评教及听课等多种途径对教学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确保各位任课教师按各个教学标准严格执行。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

设立学院、系部两级机构,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务处代表学院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实施对实践教学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对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3.完善教学质量的制度保证体系

为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学院应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制度,制定并实施《课堂管理规则》等规章制度,同时,通过改革人事制度把教师的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加薪晋级的依据之一。这些制度和措施从各个角度、层面对教学质量起到保证作用,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进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

学院成立以教务处牵头的教学质量调控体系和以督导室牵头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聘请资深专家作为“专职督导”和院内教学经验丰富教研教改成果突出的教师为“兼职督导”,根据各督导专业特长,对应负责相关系(部)听课、评教,再结合各系部提供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结果,在学期末给每位教师写出客观的评语,同本人见面。教务处和系部通过每日的教学秩序,督导及系部听课、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及期末课程考试分析和总结等信息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7篇

【内容摘要】成人教育是自我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如何培养专业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从事教育行业人士的主要研究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成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认为改革策略应适当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教育管理,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育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成人教育是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方式,是面向社会招生的一种教育类型。其教育目的主要是满足社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再补充、再更新、拓展,并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作为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该教育过程,对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实现“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人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入学目的、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以及毕业考核等存在一定的弊端,教育教学体系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入学目的多样性。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来自社会群体,年龄和收入差别较大,有在职上班中青年,有个体务工人员,有专职学生。入学目的往往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基本学业,获得学历证书,找到一份更体面的工作或岗位。对于大多数成教学生而言,学历证书比学业进修过程更重要。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类别和目的的多样性不利于教学管理,学生集体学习活动时间受限,教师在进行集体指导时,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不一,其参与性不强,主动学习意识容易受外界因素包括家庭、工作和感情的干扰,从而导致自我学习意识不强,学习能力下降。

(二)师资队伍的复杂性。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校招生情况。成人教育的师资力量主要来自院校一线教师。大多数教师承担着本科及以上的教学任务。对于教师来说,成人教育教学大多属于兼职的教学任务,只在业余时间授课,非教学工作重心,教师的参与度不高,部分老师甚至出现勉强,敷衍的行为。另外,与高职院校相比,高等本科院校的成人教育教师一般依照本科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其理论性较强,操作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满足成教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学校管理的松散性。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本科教育,从而忽视了成教教育。本科与成教教育重视度呈现显著差异。成教教学甚至出现可有可无的现象。而且成教教学成果一般不纳入年终教学评估体系,也不参加教师的职称评定,没有相应的福利津贴,故教师的教学热情度不高。教学监管与本科教育相比较存在差别,院校督导很少对成教教学进行监督。

(四)入学、毕业的宽松性。成教的招生类型分为高中起点升成教专科、高中起点升成教本科和专科起点升成教本科三种。有函授、业余、成人脱产班和自考助学班等办学形式。相对于本科教育,成人教育的招生条件和毕业要求较宽松,加上社会各项中介教育服务存在宽进宽出现象。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往往只需要学历证书,课堂出勤率低下。课堂出勤率低下会影响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及教师上课的热情度,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只负责兼职授课,大多数采取与全日制本科相似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成教学生很难适应,长时间跟不上上课节奏可能会出现厌学甚至旷课的现象,影响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此类教学问题并没有影响学生的毕业考核,大多数学生都能很轻松地获得毕业证书。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根据成教学生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法作出适当调整,促进成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传统的教学与考核评价模式不适合成教学生。成人教育主要是以实践操作为中心,培养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本着“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精简重复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增加实用的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按照人才定位的目标,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以及职业特点设置。成教学生除了学历教育以外,非常注重就业,故其教学设计应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高就业率和高的就业质量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学校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从师资储备来看,专业的成教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为兼职教师。本科院校一线教师理论性较强,实践操作较弱,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具备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学校应制定教师人才引进方案,用高待遇、高福利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单独成立或者统一培训一批优秀的成教教师,以实践操作为主体,改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对教学监管应加强管理,建立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出勤率,教师上课内容的准备情况进行监督,收集学生调查问卷,做好学生与教师互相监督的工作,强调对教学成果的考查。

(三)鼓励教师与学生互动。因成教工作非工作重心,部分成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投机取巧,坚持传统授课模式,强调“教”的重要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其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大多数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然而,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缺乏一定的学习技巧,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从而中途放弃自主学习。作为老师,应适当鼓励学生,与学生进行课堂和课外的互动。在课堂上,其教学设计应采用一些小游戏或者“你问我答”的模式,让学生主动走出“听”课的教学模式,学会在课堂上思考问题。在课外,教师可布置一些户外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收获。教师可采用网上交流模式,建立学生QQ群,及时了解学生课外学习进度,并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改善学生教育管理,培养专业型人才。现代社会需要专业型人才,成人教育院校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要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区分。接受成教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来参加学习只是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自身修养。成人教育院校的教学目标应按照学生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按照学员自身条件来开展专门的课程。除此之外,学员的业余时间也不固定,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安排。要依据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多方面培养目标,提高成教学生学习兴趣,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

四、结语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成教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及成教教师与学生的复杂性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应适度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多互动,多交流,改善学生教育管理,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适当改善授课教师的待遇和加强监管力度也能增强教师上课的热情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白蓝.成人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7:258~259

[2]白蓝,朱鹏.高等成人教育学生分层次教学对策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17~118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8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特点;重要意义;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6-0110-02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宽泛的学科,并且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与此同时,设计素描这一服务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概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在我国当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设计素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因而缺乏充足的合理性,使得教学效果难以得到真正的提升。对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当认识到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基于设计素描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改革。

一、设计素描的主要特点

(一)包容性

在造型艺术中,设计素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素描当中的大量知识,服务于设计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中相关元素的借鉴,利用素描对艺术形象进行良好的创造。在调性、体积、空间、点、线、面等表现要素当中,都能够体现出设计素描的包容性。这些表现要素是造型艺术当中最为基本的元素,并在其中有着完美的融合。设计素描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素描艺术研究成果,为造型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性

设计素描的主要作用是要服务于实践应用,在不断发展中,产生了十分丰富的表现图式和素描语言体系。设计素描应当服务于设计专业,其对于设计专业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和基础作用。例如,根据专业实践的走向可划分为视觉传达素描、产品造型素描、环境设计素描等。

(三)指向性

由于设计素描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因此它应当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同时凸显鲜明的专业特征。设计素描主要是为了服务于艺术设计专业,而不会对自身的纯艺术特点进行刻意的体现,也不会对自身独立的价值进行过度的追求。在设计素描中,除了技术方面外,还应当考虑与设计专业的有效融合。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当对造型方面的问题、思维方面的问题、专业指向性方面的问题等进行充分的研究,从而使设计素描专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开放性

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设计素描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在艺术设计应用课程中,设计素描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最为基础的部分。其主要载体为平面形式,但却并不局限于二维表现形式。在三维空间的造型中,也需要其作为表现基础。在设计素描中,应当体现出多维链接的思想,充分借鉴现代、古典、时尚、传统等不同时期的表现思想,对各种不同的感知和表现形式加以运用,从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诸多感知方面加以处理,从而带给人们更为良好的整体体验。

二、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设计素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设计素描作为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课程,所采用的依然是普通素描教学的方式。对于素描的专业理解,仍然沿用传统素描对于光源、黑白灰、投影、固有色等方面关系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设计专业之间就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由于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对客观形态的再现这一教学思路,已经难以满足设计素描专业的实际发展和应用需求。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应当对设计素描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和优化,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实用型设计素描人才。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设计的知识及其应用。作为我国当前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产业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随着世界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设计领域及相关行业也要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转变。因此,为了不断地提高我国设计专业领域中人才的水平和质量,推动设计产业的不断发展,应当积极对高等职业教育设计素描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一)理论知识和认知

在培养设计素描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其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当选择设计素描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认知能力。对于设计素描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当从理论层面入手进行分析。教师在教授设计素描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对设计素描教学的课程重点、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解,同时对事物的观察方式和基本方法进行更加充分的掌握。对于教学目的,应当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艺术设计而设计素描教学,同时应当把握素描教学与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

(二)构图原理和画面经营

在讲解构图原理和培养画面经营能力的过程中,教学方式应当注重辅导与讲授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基于原有的造型认识,建立更加合理的造型观念。通过分组联系不同的客体,使学生对设计与抽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二维平面和三维立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思维过程进行充分体会。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等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学习以后的设计素描专业课程知识。

(三)精细写实造型

用对客观物体进行精细写实的具体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精细写实造型能力得到提高。利用肌理、质感、细节等方面所引起的视觉感受,得到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增强局部描绘的能力,从而对形式中的不同构成意味进行挖掘。然后,重新回归到具体实物的写实训练当中,从而引导学生转变潜在的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设计素描专业学生对事物的灵魂和本质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与体会,进而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敏感领悟能力。

(四)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素描教学中模拟说的理论核心已经难以满足现代设计领域的实际需求。因此,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从而发展出创意素描和设计素描。在对设计能力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是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对于创意思维的产生与发展,想象能力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事物的发现和观察,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进行,同时利用意象思维、换位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的目的。

(五)素材搜集和概括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对构图方式的组织和设定,对学生的素材搜集和概括能力进行训练。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可引导学生利用结构素描的方式,对物体的外部构造、内部构造以及二者之间的整合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将光影效果、固有色、形体质感等因素排除,系统地进行透视知识、结构与空间关系、形体组合、比例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之,设计素描是素描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与艺术设计和造型设计专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不同于传统素描的是,设计素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因此在设计素描的教学中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此,在高等职业教育设计素描教学中,应当对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合理的改革,从而使设计素描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庆云.论高等职业教育中设计素描教学的现状与困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11-113.

[2]李庆云.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设计素描教学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