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7:49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1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工业化,路径,毕节试验区

 

新型工业化,是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前提,以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为目标的工业化方式。换言之,新型工业化是指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地区,生态脆弱,地理区位没有明显优势,人口多而且密度大,民族成份较多,人民收入较低。因此,在1988年即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但同时,毕节试验区也是资源富集地区,是国家资源安全检查保障的重点地区,是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上的重点地区,在新型工业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何选择新型工业化的路径,对于毕节试验区今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毕节试验区三大产业产值结构排序长期表现为“一、二、三”的格局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直至西部大开发以及西电东送项目在毕节地区启动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转折,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产值结构开始由“一、二、三”转为“二、一、三”。2005年,三次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2.17%、37.51%、30.32%。2007年,三次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30%、39%、31%,形成了“二、三、一”结构。

从三次产业内部分析,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绝对比重,从1991的59.97%上升至1996年的72.17%后,开始回落至2005年的57.62%;牧业比重有所提高,由1991的29.77%上升到2005年的39.55%。随着煤电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处于快速调整升级中,至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8%。第二产业内部重工业的比重也快速上升,由1998年的17.54 %迅速上升到2004年的59.66%、2005年的80.55%, 2006年为96.21%。同时,能源工业发展较快,据预测,到2008年毕节地区能源工业将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达65%以上,会比2002年的22%提高40多个百分点,取代烟草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纵向分析,1949年以来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依据):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阶段,毕节地区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属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资源投入产出效益值(按多元化系数法)均小于2的经济体。煤炭开采主要为民用煤,是典型的“以煤代薪”、“以煤取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发展了一批“五小”工业(即地、县办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工业),第二产业比重仍然变化不大,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三、二”格局。

第二阶段(1978-1988年)。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土法炼锌”、“土法炼硫”等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由于乡镇企业和烤烟用煤量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加快。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产业结构排序呈“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89-1999年)。这一时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二、三产业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04%、9.74%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两烟”和煤炭工业发展迅速,毕节卷烟厂1995-1997年销售收入达到13亿元,利税7.1亿元。1997年开始,由于市场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两烟”的销售收入和上缴利税连续下滑;取缔“五小”,小煤窑、焦化厂、铅锌炉等的关、压、停产,经济增长速度、上缴利税有一定幅度的下滑。总体而言这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呈快速上升态势,由1988年的39.32%上升到1999年的56.55%,上升达1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一、三”。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国家“西电东送”的实施,一批火电厂陆续兴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大批中型规模煤矿相继建成投产,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1-2005年,第二产业年均增速达19.53%。在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快速上升,2000年为37.55%,2004年为59.66%,2005年为80.55%,2006年为96.21%。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快速改变,产业结构排序呈“二、三、一”格局,且第二产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二、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毕节试验区自建以来,工业产值不断增加,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两烟”、“两电”和煤炭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到2007年,全区工业产值达到259.1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0:39:3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格局,进入了现代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一)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能源资源丰富。二是组合良好的矿产资源。三是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四是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2、地缘区位优势:毕节试验区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规划建设的毕节飞雄机场、成贵快速铁路、隆(昌)黄(桶)铁路、清(镇)织(金)快速铁路、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的建设等构筑了区域中心枢纽。

3、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毕节试验区人口730万,有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试验区政治优势,给毕节的工业化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5、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经过20年的发展,毕节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烟”,油菜加工,煤炭、铁、锌采掘业,水电站、火电厂等具有相应规模和一定竞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内部结构:(1)产业层次低,产业竞争力低下,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工业总产值结构分析,2007年,煤炭采掘业46.24亿元 ,占17.8 %;电力工业69.36亿元,占26.68%;烟叶复烤与卷烟56亿元,占21.54 %;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值与资源开发产值的比例很小,仅占33.98%。(2)技术装备水平低,资源开发粗放:区内企业(除大方火电厂、黔北火电厂、黔西火电厂、纳雍火电厂、力帆骏马车辆制造厂、毕节热电厂、卷烟厂、康星炼油厂等几家屈指可数的企业外)大多数长期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经济效益差、资源利用率低、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近几年来,全区工业企业每消耗1元原材料,创造的产值(当年价、下同),约为2.5元;每消耗价值1元能源量,创造的产值约为18.2元;每消耗1吨煤实现的产值为3212元;每消耗每千瓦/小时电实现的产值仅为6.73元。在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全区年均废水排放量为5483.32万吨,经过处理的只占12.97%;年均燃烧废气排放量为873612.37万标立方米,经过消烟除尘的只占15.7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为6.09%。(3)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不长(4)工业经济外向度低,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缓慢,利用外资水平低,项目储备不足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毕节试验区的工业发展必须靠投资拉动。受交通等自然条件限制,区外企业进入我区投资总量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贷款困难。地县市财力紧张,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成本高,政府负担重,对企业难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论文开题报告范例。项目储备严重不足。地、县(市)有关部门和领导重招商引资、轻项目库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格式,项目基础工作薄弱,影响向外推介和争取上级支持。

毕节试验区2003-2007年招商引资项目及到位资金情况

单位:个、亿元

 

指标 时间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招商引资项目

110

151

161

228

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14.8

28.8

35.0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2篇

本文在分析毕节市土地利用现状基础上,提出毕节市土地利用对策。

关键词:

毕节市;土地利用;浅析;对策

目前,毕节市所采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方案是根据《全国土地分类(实行)》分类标准体系进行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3大类、15个二级类型。充分考虑到数据来源的情况下,本文在分析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采用了3大类、8个二级类型的标准来进行分析。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情况,毕节市土地总面积为2,684,442.97公顷。这是一个山区城市,在土地利用的类型中,主要以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为主,这三种耕地类型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9.39%。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相协调

毕节市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传统的发展轨道为主,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是以不合理的开发土地利用为代价。尤其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以来,城镇建设用地、道路交通建设用地、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发展建设用地等的不断增加,大量占用优质耕地、自然保留地等,使其耕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使土地的利用结构发生了改变或者逐渐失去了平衡。因此,要积极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为二者之间建立一座和谐的桥梁。

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在不断进行产业化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同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是相当突出的,其最突出的是影响土地利用的结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我们迷失了发展的方向,片面追求和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然发展二三产业,对于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道路,但对于毕节市而言,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我们的发展方向和理念没有很好地指向农业。所以,在世人的眼中,一提到发展,就跟工业和服务业(酒店、银行等)有关,潜意识里很少有农业产业的说法。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从2001年的53.4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33.95亿元;第二产业的产值从2001年的39.2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42.23亿元;第三产业的产值从2001年的34.33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261.23亿元。纵观毕节市的三大产业发展,增长幅度最快的是第二产业,最慢的是第一产业。在毕节市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春潮中,如何实现“强区地位”,毕节市的发展理念是“工业强市、投资拉动、项目先行、引大扶强、推动跨越”,这样的发展思路加速、壮大了主导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传统的产业(第一产业)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今后毕节市的产业发展应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其产业结构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整体的产业链更具科学性、可持续性。

三、利用现代科技,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管理

毕节市土地利用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特点有所不同。那么,对于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决策及有效措施等都要建立在对土地利用的动态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土地利用进行实时监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目前的技术来看,我们应该运用现代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毕节市土地利用的空间范围以及土地利用的演变进行全方位、多时期的动态研究分析,从而揭示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时期所形成的特点和机制,为毕节市今后土地利用的发展与规划提供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依据。另外,我们要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毕节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监督毕节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规划、决策和设计等执行情况,便于更好地阻止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

四、协调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得出毕节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表现在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大量占用。毕节市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毕节市的经济发展、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为各方搭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但是,对于毕节市这样一个山区城市而言,保护耕地资源不被破坏,这是为了更好地保证整个地区粮食生产的根本能力。只有保护好本地区的耕地,才能为地区的粮食生产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对于一般的建设项目,比如房地产开发、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等,都要进行严格规划和控制;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的力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

五、落实土地法制建设,完善土地监管机构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在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比如督促有关单位、个人及部门尽量少占耕地或者不占用耕地资源。基于此,更要不断完善和细化农田的基本保护制度,建立耕地资源的保护基金政策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资源的流转或者转用等许可制度。把土壤较为肥沃的耕地作为一级耕地保护起来,同时建议有关单位在耕地保护基金中设立专门用于耕地资源流失严重的地区,这样可以对耕地资源的不断流失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对于故意或者非法占用耕地的单位、个人或者部门,应进行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并且要对责任人或者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理。

(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相关管理机构,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保障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培训土地管理人员,使其转变思想,强化土地意识,提高他们对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的认识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管理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分类、评估与核算,并将其考查指标纳入经济核算中去。

(三)不断改革与完善征地制度。在今天的征地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太多的矛盾,而且有些影响是很大的,这样就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只要是征地出现问题,那就是牵涉到钱的问题。就因为这个原因,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矛盾,当然毕节市也属于其中之一。因此,一套完整的征地制度或者是征地补偿标准所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计的,为地方的维稳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地区土地总体规划必须要以调研数据为基础。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实现地区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和调整关系,是一个地区的长期发展、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前提。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也是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与依据,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深化管理的关键,更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进行地区土地资源的总体规划时,应该进行准确的实地调研,数据要真实可靠,才能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总体而言,在征地的时候,应根据被征地的不同用途,采用不同的征地补偿方式或者补偿标准。而对于有关公益性的征地补偿应该是低补偿,盈利性的征地补偿应该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操作,这样的补偿,应该是企业与百姓进行面对面交流商谈,必要时政府可以出面解决,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事情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艳.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闽清县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3篇

关键词:毕业生去向 调查分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2-255-0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地理学类,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具有学科基础广、专业口径宽的特点,各高校培养定位存在资源环境规划、城乡规划、数字城乡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多种倾向,因此毕业生去向也非常广泛。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大学这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在已有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至今为止9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为在校生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实用信息,也为本校和相关院校专业定位提供参考。

一、专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科技大学在2002年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3年首次招生,2013年正式更名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具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量与制图等信息化测绘技术,立足于城乡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面向城乡规划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治、土地评估、测绘地理信息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秉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依托专业实验室、3S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及已经建立的20余个稳定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加强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自2004年第一轮立项建设以来,借助教学评建大好契机,围绕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新一轮专业建设达到了校重点专业的要求。

二、毕业生去向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的对象是黑龙江科技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历届毕业生,样本容量为368人。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考研、就业等基本情况。调查分析的来源是连续多年建立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了2007―2015届毕业生去向的总体状况,毕业生累计考研率达16.3%,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14.9%,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评估咨询、农林矿产资源、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企业的毕业生占68.8%,如图1。

三、毕业生考研分析

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总人数为59人。2007届考研10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5.8%;2008届考研14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5%;2009届考研8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0%;2010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4%;2011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6.7%;2012届考研5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0.8%;2013届考研3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10%;2014届考研2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8%;2015届考研7人,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7%,历年的考研率变化趋势详见图2。以上数据显示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并不稳定,主要受当年就业形势、学生意愿和生源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把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分为地理类、农林遥感类、资源环境类、经济管理类及其他五类。通过数据分析(见图3)可知,考取地理类学科的毕业生为28人,占考研总人数的47.4%,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如考取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林遥感等方向的研究生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由于地理类学科在本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考研学科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对地理类学科考研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见图4)。地理学科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理教育四大类。考取自然地理学研究生为10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5.7%;考取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为4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14.3%;考取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生为13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46.4%;考取地理教育研究生为1人,占地理学科考研总人数的3.6%。可见地理学科中考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比重最大,主要是因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四、毕业生就业分析

对本专业2007―2015届除考研之外的309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就业于国土调查规划企业、城乡建设项目管理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农林矿产资源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等各类企业的人数为254,占总就业人数82.2%;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为55人,占总就业人数17.8%,详见图5。

就业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去向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参军、事业单位,其中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为42;参军人数为4人;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9人。显然在行政机关单位就业人数最多,但是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影响,行政机关单位的就业人数集中在2007―2010年,以后迅速下降,近年来几乎为零,如图6所示。

就业于企业的去向主要有国土规划类企业、房地产评估咨询企业、城乡规划设计企业、地质勘察类企业、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等。其中在国土调查规划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高,在规划设计类企业和地质勘察类企业就业的比重最低,由此可见国土规划类企业是本专业学生在企业就业的重要领域。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重详见图7。

五、结论

通过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07―2015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得出:虽然历届毕业生考研率不稳定,但考研学科方向相对集中,主要以地理学类为主,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地理专业占绝对优势。在行政机关就业的毕业生集中在2007―2010年;在企业就业的比重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业的重点领域面向现代企业,而在现代企业就业的历届毕业生又以面向国土行业为主,主要从事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复垦专项规划及项目设计、地籍测绘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2012

[2] 谢启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使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1)

[3] 吴晓敏,董萍,陆翔,等.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 王兰霞,王蕾,李巍,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思考[J].经济师,2012(9)

[5]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4篇

[关键词]新型能源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规模化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同志亲自倡导建立的,22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家顾问组、国家各部委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毕节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岩溶地区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绩,特别在解决农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十一五”实施以来,毕节试验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强区富民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措施,实施开放引进,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为毕节试验区二次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四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以13.53%、12.93%、26.89%的速度平均递增,2009年该三项指标分别达到500.01亿元、268.73亿元、91.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16倍、2.66倍、2.62倍,四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660.05亿元。二是经济成份构成渐趋合理,主导产业不断突出壮大。到2009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分别达到165.06亿元、112.92亿元、36.84亿元,较“十五”末分别增长99.7%、206.5%、81.3%。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发展到2866户,上缴税金10亿元,完成增加值50.55亿元,利润2.74亿元。三是城乡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四是新型能源工业基地框架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全区陆续引进中石油、中石化、国电、华电、新希望、兖矿、新汶矿、力帆骏马等企业积极进入毕节地区投资开发,快速参与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毕节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黔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工业基地等的开发建设,近期投资400多亿元,中远期投资计划达到1500亿元,以开发煤电化产业为主的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一、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建设,加快兴工强区步伐

毕节试验区立足煤水资源优势,实施开放引进,大项目带动战略,开发建设煤、电、煤化工等涉及能源、交通及公共服务产业的十几个重点项目,形成了规模集群发展态势。“十五”期间投资主要方向是电力和煤炭,电力生产投资48.22亿元,重点电力项目投资完成45.91亿元,其中:大方电厂投资11.6亿元,黔西电厂完成投资13亿元,纳雍二厂完成投资13亿元,洪家渡电站完成投资4.33亿元,引子渡投资0.95亿元,索风营投资3.03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31.13亿元。“十二五”的2008年以十大开工项目、十大完工项目、十大在建项目为代表的投资项目,这一批项目包含了交通、城建、能源、化工、水利、供电、机械制造、生态建设、旅游、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大开工项目总投资2695325万元。分别是:(1)清织高速公路(或遵毕高速公路)清织高速投资344000万元,遵毕高速575000万元。(2)毕节机场,投资73000万元。(3)百里杜鹃路,投资30000万元。(4)草海大道,投资25325万元。(5)毕节市环城绿化工程一期,投资1000万元。(6)织金煤磷电化一体化工业园区、黔西科技工业园区、毕节市双池经济走廊,黔西北生态工业园区。其中织金电厂投资50亿,黔西科技工业园区13亿,毕节市双池经济走廊投资70亿,黔西北生态工业园区投资30亿。(7)毕节博物馆改造(含奢香博物馆改造),投资5000万元。(8)毕节地区体育中心改造,投资1000万元。(9)毕节职业技术学校一期,投资2000万元。(10)毕节大剧院,投资9000万元。十大完工重要项目总投资852863万元。分别是:(1)毕节东出口道路改扩建工程,投资43000万元,环东路(含麻园路),投资21286万元,毕节大箐-二龙关公路2116万元,马场-九洞天公路2702万元,百里杜鹃景区化育-普底公路1046万元,(2)毕节市东客站、交通枢纽中心,投资2861万元。(3)两园改造(人民公园、阳山公园),投资为人民公园2262万元、阳山公园3159万元。(4)毕节南部新区一期工程,投资32600万元。(5)大方电厂,投资540000万元。(6)毕节市煤电化一体化,投资123700万元。(7)毕节煤化工一期工程,金江化工有限公司公司年产3万吨季戊四醇,投资35500万元;毕节煤海化工有限公司18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项目,投资21000万元。(8)毕节地区力帆骏马振兴车辆有限公司异地技改,投资18567万元。(9)复烤厂打叶项目,投资18000万元,(10)毕节学院教学楼、毕节一中教学楼、毕节实验中学教学楼,投资23054万元。十大在建重要项目总投资1302710万元。分别是:(1)隆黄铁路黄织段,投资135000万元。洪家渡航运工程,投资3000万元。(2)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工程,投资90670万元。(3)市东新区道路改造工程,投资29320万元,倒天河二期工程人工湖,投资6000万元。(4)试验区生态在建工程:石漠化综合防治“十一五”期间投资99730万元;水土保持项目40500万元;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400万元;贵毕公路生态建设项目3105万元;10万亩特色经果林产业基地1453万元;中德合作项目8369万元。(5)输变电工程,投资113167万元。(6)大型煤矿在建项目10对,总投资463509万元。(7)名牌产品技改扩建工程(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技改工程,投资80000万元;毕节卷烟厂联合工房项目,投资36000万元)。(8)烟水配套工程,投资540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48048万元;马铃薯产业5566万元;100万亩草场12300万元;改茅和建无房项目40000万元。(9)胜天水库投资10457万元、大新桥水库,投资8574万元。(10)试验区教育项目(毕节学院体育馆项目、毕节地区实验小学(搬迁)、地区实验幼儿园(搬迁)毕节学院秀山体育馆5829万元;实验小学5400万元;实验幼儿园1313万元。

二、以产业结构特色化、规模化为主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内涵

第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了扶贫移民、林业生态、流域综合、节水灌溉、土地整理、人饮解困等重点工程。加大了财政反哺农业的力度,畜牧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十一五”以来,全区投入资金3.82亿元,新增能繁母牛4.35万头,能繁母羊46.2万只。2009年末,全区牛、羊存栏分别为92.7万头、65.61万只全区实现畜牧业产值60.31亿元,其中草食畜禽产值5.5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9.2%。加大了扶贫移民的力度,建设了8个移民新村,共搬迁6000多人,使贫困山区的农民向城镇逐步转移,形成了农民下山、林草牧上山的良好态势。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转移劳动力36000多人,培训劳动力38000多人,提高了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比例。

第二,加强产业宏观调控和引导,结合“生态扶贫”行动,对全区土焦、铅锌矿行业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取缔了53个铅锌矿企业,集中扶优扶强,形成煤炭、电力、化工、畜牧四大优势产业,并向企业规模化、布局园区化、产业链条化的态势发展。现已拥有总资产超亿元的公司35户,全区现有各类注册工业企业1300户,资产总计17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户。涌现出了如力帆骏马民营工业园区、金河化工公司等经济园区和优秀民营企业。

第三,以弘扬特色文化为支点,带动文化旅游、教育、交通、商贸等三产经济的繁荣振兴。以百里杜鹃、织金洞、九洞天、草海等为核心品牌,全区旅游及相关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正成为一项“朝阳产业”发展壮大。

三、以全面创优环境为突破,打造经济强势增长的平台

一是创造优惠的政策环境。制订出台了引进资金和项目的鼓励政策,对新进项目企业在用地、立项、资金、审批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二是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力度,对干扰、影响企业发展生存的人和事严肃处理。三是创造优质的服务环境,一律实行上门服务,一条龙服务,以优质的服务引进企业,壮大企业,实现地企双赢,推进了试验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一五”后期毕节试验区积极抓住了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省里及国家相关部委对试验区支持的机遇,继续推进循环发展,全力打造煤电化、生态畜牧、旅游四大产业基地,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旅游业、特色城镇化四项建设。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继续以煤水资源为依托,建设新型煤电化工基地。煤炭开发方面,继续引进有实力、守信誉,能扎根地方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管理好已投资运营的水火电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积极争取再建成一批大型水、火电项目,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威宁县马铃薯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山区建设生态畜牧基地为重点,牛羊养殖公司、中药材有限公司、核桃饮料业公司、淀粉厂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彝族风情文化、喀期特地形为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业。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投资,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形成特色风情旅游品牌。四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以县城和卫星城镇为主,建成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区域中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文化品牌城市。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运行 大学生就业 产业与专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资源配置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

(一)实际现象

按照1990年的从业水平,到2006年初,我国应该工作而没有工作的城镇劳动力达4395万人,实际的城镇劳动力失业率高达16.36%。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预测,2006年需要安排就业人数总量约2500万人,同时预测年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2006年大学毕业生413万人,供给比上年增加22%,工作岗位增长缓慢,需求却减少22%,就业难度比上年几乎翻一翻。由于货币政策和银行体制平抑物价有效,扩大就业有限,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明显处在一个“高增长――平物价――低就业”的不良状态,对大学毕业生的增量就业极为不利。大学生的就业难,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其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的过程。

(二)理论原因

经济高速增长,失业率不断攀升,物价增幅不大,奥肯定率失效,产出对就业和物价的影响无法正常传递,菲利普斯曲线失准。这是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时期出现的特殊经济现象。

我国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普遍,隐性失业、在职失业情况比较严重。据国际劳动和国家劳动部1995年联合调查,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为18.8%(国家发改委和体改委提出为25%,国家研究机关提出为20%-25%,国家统计局提出为20%,劳动部为10%)。1993年-1997年的减员并没有有效地减少无效就业人员,同时国有企业的新冗员还在不断增加。无效就业率达30%左右。在有效就业率很低的情况下,行政、企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扩大产出,只须通过消化无效就业人员就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需要接纳新的就业人员。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同时,总供给也增加,而且需求的增加幅度没有达到足以冲销供给增加导致的物价下调。国家产出增长率的提高不仅来自于科技进步率,还源自于对无效就业人员的充分利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和摩擦性问题

(一)产业结构问题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各产业之间有机联系和耦合质量高,整个结构从低水准向高水准进步,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协调、高速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带来劳动力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一系列变化,引起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新的组合。

200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之比为46.9:22.5:30.6,与1978年的70.5:17.3:12.2有了很大的进步。2004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CDP之比是15.2:52.9:31.9。就是说,全国46.9%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只占全国GDP总量的15.2%,而22.5%的第二产业劳动力创造和实现的价值占全国GDP总量的52.9%。按人均GDP水平看,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依然有限,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就业结构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有待增强。200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劳动力总量比重,韩国64.34%,奥地利67.2%,瑞士、加拿大和美国分别达72.6%、78.4%和75.0%。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还须提高33.8-47.8%,劳动总量需从第一和第二产业转移2.5-3.5亿劳动力到第三产业。

(二)专业结构问题

专业结构的调整要建立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之上,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教育区域结构的形成要为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服务。只有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和层次、种类相当的各类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才能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促进作用,并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从近几年情况看,社会对计算机、通讯、土建、电子、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对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专业类毕业生需求较少,即使在同一学科内部,各专业的就业也不平衡。造成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相适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置建设更多是以学科自身内在逻辑发展为依据和基础,另一方面也有盲目应对社会用人的急功近利导致一时热门的专业重复设置,最终形成专业结构失衡。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社会保障健全,信息资源丰富,公共设施完备,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较低,传统的条条框框对毕业生束缚多,信息资源有限,难以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如果大学生毕业时难以在经济发达地区找到适合的工作,等将来有机会再进入发达地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但现在的户籍制度、用人歧视等障碍因素限制了大学毕业生的曲线就业和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去西部等偏远地区,再要进人发达地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因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集中涌向发达地区,急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无人的结构性矛盾。

(四)用人单位的观念问题

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思路不清晰,用人配置不准确,计划缺乏针对性,一味追求人才的高档次和高消费,片面强调高学历,无形中提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门槛。本来高职毕业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招本科生,本来适合本科生工作的岗位却非要录用研究生,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恶化。许多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工作经验,急功近利地期望进一个人,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不愿接受应届毕业生,专挑已经在社会上泡过几年的大学生,以减少企业对职工的培训成本,并把这种成本不切实际地转嫁给大学毕业生。

(五)户籍制度问题

户口制度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也仍然继续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并不是很重视户口的作用,但对应届毕业生来说仍然十分重要。户籍制度在大学生就业制度中,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词是“生源”。生源关系到指标控制管理、就业方案管理等一系列就业管理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就业的地区选择。

(六)就业风险政策不足

高的教育投入使一般家庭不堪负重,收回成本成为当务之

急,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这使毕业生只能把收入高低放在择业目标的首位,非经济发达地区和高薪部门不去,大学生的择业地区预期选择非常集中。如果能设立大学生就业风险补偿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去基层工作,对去民营企业就业的大学生,政府可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还可以为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延缓还贷期或减免一部分贷款,可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得以缓解,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其可行性与操作性。

(七)就业服务工作薄弱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出并推广的。迄今,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所与经费,乃至职业开发方面都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育和成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不仅要为其寻找工作提供帮助,还要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构建合理的就业指导服务课程体系,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教育和指导服务。

三、优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行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使用人单位消减冗员,充分使用无效就业人员,使单位有效就业等于1,这样才能随着产出和需求的增加,而吸纳增加就业人员,充分开发经济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量。在宏观运行良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用较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替代目前较低学历在职人员的人才优化机制,创建“能进能出”、“不能进能出”和“不能出能进”等多样化的就业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水平和市场对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优化毕业大学生的供给质量

从供给角度看,核心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尤以专业知识与技艺水平排在首位。说明不同专业和毕业生对专业的熟悉程度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用人单位关注大学生的专业,反映了用人单位对专业化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同时说明专业知识、技艺水平和能力对个人获得就业岗位的至关重要。大学毕业生的供给质量取决于大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等资产,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及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能力。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6篇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全面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大学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32-02

当前,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个,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其创造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生产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交税收占50%左右,提供80%的就业岗位。因此,在国外国内,中小企业一直都是备受社会、政府关注的对象,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国内经济转型的深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受到空前的挑战,其中,人才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缺失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影响更为不利。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这种态势随时间的推移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是101万,2007年激增到495万,是6年前的4倍多。

结合上述“两难”现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的2002到2006级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2.7%的学生认为到中小企业是大学毕业生的现实性选择,其中,51.6%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就业。这说明大学毕业生对中小企业并不排斥,他们普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现实并非如此,不少中小企业主和HR负责人常为招聘不到优秀大学毕业生而苦恼。因此,结合上述矛盾,本文将从中小企业招聘难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进行剖析,并力求从可操作层面提出“两难”的融合方案。

1 中小企业招聘难及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 中小企业层面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较低。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发放工资、管理员工档案等人事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职能大都由总经理办公室或其他部门兼任。由于观念认识落后,不少中小企业只把人力资源部门当作企业的一个后勤管理部门,没有使其真正参与到企业战略决策制定过程和企业利润创造过程,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应有的潜力。

(2)员工培训效率低下。

大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工作,使员工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仅限于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培训方式也局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使仅有的培训成为一种短期行为,大大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二、企业在员工培训上的短视行为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失,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断的压缩甚至取消培训投资,以避免“入不敷出”的后果。

(3)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一直沿用老一套的薪酬体系,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目标下,员工对工作的服从和完成任务的效率,因而职务晋升、年终奖、销售提成等就成为对员工的主要激励方式。另外,中小企业在实施薪酬激励方面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分配不公、激励承诺不兑现等现象时有发生,大大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其在企业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4)有效企业文化缺失。

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凝聚和激励作用,他们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往往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大企业、大集团的事。因此,不少中小企业领导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企业当前利益的追求,大多数员工也是抱着打工的思想而不是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工作,从而使中小企业员工个人价值理念与企业理念错位,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1.2 大学毕业生层面

(1)自身认识不足。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传统的儒家思想加重了大学生们的“精英情结”,目前,不少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据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高达45%的学生钟情于外企,而只有28%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

(2)就业渠道不畅通。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有如下几种: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校园就业网,人才网站,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等。而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志愿服务西部这些就业渠道均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大多数人而言, 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才是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来看,这两者还难以完全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3)就业顾虑严重。

目前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对中小企业等基层单位望而却步。据调查,大学生去基层单位工作,其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派遣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不少大学生还担心,后代在落后地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因此放弃了去基层单位的念头。

2 “两难”矛盾的融合途径

结合上述分析,解决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非常规经济学矛盾,需要中小企业和大学毕业生双方做出努力。具体途径如下:

2.1 中小企业层面

(1)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能、增强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的基础环节。首先,中小企业要走出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的误区,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程度,加强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其次,中小企业要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正规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再次,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规则,采用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手段,彻底扭转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验管理局面。

(2)重视“准新员工”需求。

据调查,在择业时,80%以上的当代大学生更为看重企业能否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人的薪酬。虽然中小企业很难在薪水上与大企业、外资企业竞争,但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为“准新员工”提供才能展示的舞台,为优秀的“准新员工”能力施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中小企业还应该在公司实力基础允许范围之下,尽可能提高“准新员工”的薪酬,做到薪酬与绩效挂钩,拉开收入分配档次。除此之外, 中小企业还应该建立起一套亲情服务机制,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灵活的福利体系, 把“准新员工”的要求与企业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准新员工”在生活待遇中遇到的问题,使“准新员工”始终有家的感觉,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3)加强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

中小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加大对员工人力资本开发的力度。

①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②中小企业要做到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对于培训过的大学毕业生,要给予报酬上的激励和职位升迁的机会。

③中小企业要健全授权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设计,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④中小企业要逐步建立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根据大学毕业生一定期间的工作表现进行综合测评,根据标准,赋予测评优秀的员工一定公司股权,这样不但可以迅速将大学毕业生的个人目标调整到企业的发展轨道上来,还能大幅减少大学毕业生流动率。

(4)树立企业形象。

中小企业要加强对自身的宣传力度,树立中小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知名度,改变公众对中小企业的传统观念,吸引更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加盟。

2.2 大学毕业生层面

(1)端正就业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从根本上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新的就业观念,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教育趋势,毕业生逐年增加。外企、国企、事业单位品牌效应虽然很大,但是能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大量的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则能提供多样化且充足的就业岗位。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可能不会提供比外企、国企、事业单位优越的条件,但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大学毕业生往往会被委以重任,甚至独当一面,有更多的机会施展才干,体现学有所用的价值,拥有广阔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2)客观评价自我。

大学毕业生要对自身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对其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其次,大学毕业生要考虑所申请的职位能否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再次,大学毕业生还要明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正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当代经理人,2006.

[2]欧立光,苏丹.中小企业如何解决人才问题[J].中外企业家,2007.

[3]马丽.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07.

人力资源毕业总结第8篇

一、深圳市经济结构选择的启示

首先,在经济结构的组成上,毕节地区产业结构比重排序虽然调整为“二一三”,仍处于第一、二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在第一产业中,农业的重要位置是一时难以忽视的,更是不可替代的。农业不仅对毕节地区国民经济的持速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对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第二次产业中,在煤电等大项目的带动下,工业的发展也逐渐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向着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方向发展,力争在竞争中确定了自己的有利地位。工业产业结构开始有向重型化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也不断壮大。

其次,在财政收入上,毕节地区财政收入目前虽然有大幅度增加,财力有一定增强,但还是“吃饭财政”甚至是“吃不饱饭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小,调控能力弱;全区金融存贷能力小。而深圳市财政收入上千亿元,地方可控财力达400多亿元,财政调控能力强,政府利用自己掌握的财政资源可办自己想办的事。同时其金融业已成为一棵强劲的支柱产业,存贷能力强,金融业运转良好,为深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工业上,毕节地区的工业虽跨过轻工业发展时段,但也不是重工业时段,工业尚处于矿产品开发和资源的初加工时段,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加工型十分明显。全区工业支柱除卷烟工业外就是煤炭开发和发电,高新技术产业几乎是空白,煤化工产业还未起步。随着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煤电产业的发展,势必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发展煤电重化工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小量化和循环利用已迫在眉睫。同时对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转变增长方式,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填补高技术产业空白已势在必行。而深圳市工业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化工业,技术含量高,更新换代能力强,市场竞争能力强,甚至可以主导市场,拥有华为、中兴、金蝶、亚都、科兴、海王、海普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深圳市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从外贸出口和社会消费上看,毕节地区外贸进出口几乎为零,而全区725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38.93亿元,且16.14%城市人口消费品零售额为20.9亿元,占53.7%,83.86%农村人口消费品零售额仅为18.03亿元,占46.3%。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仅有投资一项发挥作用,对外贸易和社会消费却是“缺脚”的。而深圳市20__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37.6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828.60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470.9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6.4%。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外贸易、社会消费均发挥各自的作用,均衡地促进了深圳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五、从经济增长方式看,20__年,深圳市的经济发展主要突出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并着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向以市场驱动、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使产业发展不断向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等方面发展,实现了“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的转变,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第六、从资源组织开发看,毕节地区经济的发展一般都是依据自己拥有的资源确定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向,经济结构布局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现有资源的开发,发展目标也依赖所掌握的资源而制订。而深圳市经济的发展却是先制订目标后寻找资源,不为资源设定目标,而是为目标而寻找资源。在发展目标设定后,再营造环境,组合资源,吸收利用内部和外部各种资源,从而达到目标的实现。

二、对毕节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努力提升第二产业,培育第三产业。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毕节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平稳地发展。通过对深圳市经济运行现状的调研和对毕节地区经济运行现状的分析,对两地经济运行的对比,我认为毕节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从以下考虑:

1、编制科学的发展规划,体现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规划是一个地区发展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一个地区的发展只有用科学的规划来指导,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既快又好,才能产生强大的带动效应。编制规划必须要深谋远虑,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用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要选择好发展模式,以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时要特别为规划的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坚强的保障措施。在规划中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在目前毕节地区经济发展中,以煤电为龙头的资源开发、以卷烟为主的烟草系列、以康星植物油生产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等等在我区独具特色,在规划中要体现其带头作用,做大做强龙头,同时培育和发展新的龙头,切忌一枝独秀。

2、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加快经济建设。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良好的融资平台,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启动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价格、产业等相关经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并保持相对稳定。加强法制建设,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尽量减少环节,缩短时间,不断增强和深化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为企业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的意识和观念,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二要完善招商引资机制,拓宽引资渠道,提高实效,吸引国内外投资商到毕节投资。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则、适应毕节地区投资增长需要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3、内外开拓,大力扩充和整合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要充分利用区内和区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整合开发优势资源。要借鉴深圳市的发展经验,为市场和目标寻找资源、开发资源,创新思维,运用新思想、新方式扩充毕节地区资源量,促进资源综合效能的不断提高和最大效率的获得,实现由资源变资产、由资产变资本的突破。

4、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发展优势经济,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毕节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结合毕节地区的实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引进、吸收、培育再创新、最后达到自主创新。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为起点,改造提升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优势经济,加强中小型工业企业的调控和技术化、科技化提升,发展新型产业,培育和做大做强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