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块设计论文

模块设计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3 11:14:13

模块设计论文

模块设计论文第1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块 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67-02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得到的感悟与体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直接反映学生从整体策划、设计构思、服装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及管理设计项目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方面必须围绕设计主题展开,同时根据当前的流行时尚以及市场需求,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主题方向,以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实践性、原创性的特点,从而为过渡成为未来的“准服装设计师”作好铺垫。

1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块”的构成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服装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多年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式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将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次是按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确定学生完成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将按每个模块的特点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各个模块要求,分别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和考核。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一套管理有序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图1。

2 按服装专业教学模块分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1 服装专业毕业调研阶段

毕业调研是学生们收到老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与市场的过程,也是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素材和寻求论据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采访录音、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毕业调研的地点根据不同选题来确定,例如到沿海城市调研服装市场动态与当前流行趋势,到知名服装企业调研服装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制度,到服装零售市场调研橱窗展示、各类服装饰品的特点与销售及各类销售人员的服装消费观念,到面料市场调研当前的面料、辅料状况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等等。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或通过网络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现场进行调研,如何将调研的素材进行整归纳,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充分依据的文字材料。调研结束后由学生上讲台主讲选择调研的过程,收集素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拟定选题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2 收集服装主题设计相关资料及选择论文选题阶段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定位及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亲自参与论题选择实践。此教学环节是在毕业调研过程中穿行,在实施选题方向之前,专业教师可提示出几个选题方向。即:(1)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主题相吻合的设计主题;(2)与企业合作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或流行趋势预测的设计主题;(3)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4)研究服装展示、品牌、企业形象及服装市场营销的课题;(5)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主题;(6)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课题;(7)研究服装CAD技术、人体计测与服装造型的课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选一个课题,同时课题研究要求学生需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选题。针对选题范围通过图书馆、网络及服装期刊等方面收集查找相关资料。毕业调研及收集资料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将组织学生讲解论文选题的思路,和学生共同分析、筛选适宜的选题,对选题进一步考察、论证,同时要求选题应具有典型性(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最后确定选题;此过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利于深化学科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3 确定服装设计方案阶段

选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将根据选题的已知要求、条件和学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分组,初步拟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预案(色彩、款式、风格、面料分析)、设计草图、服装效果图(设计一个系列服装5—10套)、服装款式图及工艺设计说明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每系列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综合考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即:服装的面料、服装的款式、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工艺及配饰等整体协调与统一。

模块设计论文第2篇

某汽车零件扇齿,材料为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6,平均收缩率为0.5%。该零件同时具有扇形斜齿轮和直齿轮,为了减少产品变形,内部设计了加强筋,此外,产品在3个方向有内凹结构。斜齿轮的成型与推出,以及侧抽芯机构是该模具设计的难点。

2模具设计要点

2.1模块总体结构

该模具为假三板模结构,需要3次分型,其中,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的C-C分型面为主分型面,它的作用是取出产品和浇注系统凝料。动模座板和动模板之间为A-A分型面,它是为动模滑块机构而设计的。与一般模具不同,它在支撑板和动模板之间增加了B-B分型面,以保证产品斜齿轮部分能够顺利脱模。模架为非标准模架,为缩短模具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可在龙记EAI-3535-A100-B100-C100-L340标准模架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定模一侧的导柱安装在撑板上,同时相应在动模板上增加导套与导柱配合。

2.2斜齿旋转脱模机构

塑件斜齿部分的脱模是本模具设计的难点,斜齿轮要采用旋转顶出机构才能顺利脱模。完整斜齿轮的顶出一般依靠斜齿的扭力让型腔旋转,为了使转动顺畅,需在型腔外套装轴承,只能适用于较小的齿轮。本塑件为非完整齿轮,内部结构复杂,因此型腔不能整体旋转,同时如果仅依靠齿轮的扭力使型腔转动,也容易破坏塑件。本模具设计了一个圆弧形滑块,滑块的侧面加工成与斜齿轮相同螺旋角的螺旋面,斜齿轮成型块通过销钉和螺钉安装在圆弧滑块上。同时将动模板和动模型芯加工出1个半圆槽,槽的侧面也是螺旋面,与圆弧滑块配合,圆弧滑块装在支撑板上的T型槽内,在动模板和支撑板之间增加一个分型面,当动模板和支撑板分开时,圆弧滑块随支撑板一起移动,由于型芯螺旋面的约束作用,对圆弧滑块产生一个扭力,使圆弧滑块同时在支撑板的T型槽内旋转,实现塑件斜齿部分的脱模。

2.3动模型芯镶件

动模型芯比较复杂,为简化其加工工艺,将塑件直径14mm轴孔的成型部分设计成小型芯的形式,小型芯一般固定在主型芯上,因本模具型芯比较复杂,塑件对型芯包紧力较大,为分散脱模力,防止脱模时塑件变形,将小型芯固定在支撑板上,开模时该小型芯和斜齿轮成型块一起首先与塑件脱开。小型芯设计成阶梯形,与主型芯配合部分有1°的锥度,以减少小型芯与主型芯之间的摩擦,同时为了防止小型芯的旋转,在其安装端加工成一个平面。

2.4侧抽芯机构

侧向抽芯机构包含2个定模滑块和1个动模滑块。由于产品有2个倒扣位置距离动模板较远,如果采用动模滑块成型,滑块的高度尺寸会很大,开模时易产生较大的颠覆力矩,使滑块运动不畅,容易卡死。因此距离动模较远的2个倒扣位置使用定模滑块成型。为了获得滑块运动的动力,需要增加一分型面,因此,定模滑块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图4为2个定模滑块,锁紧块和滑块采用T型槽联接,锁紧块通过螺钉固定在定模座板上,滑块安装在动模板上,动模座板和动模板分开时,锁紧块带动滑块实现抽芯动作。因此,锁紧块既负责滑块的锁紧,又提供滑块动作需要的抽芯力。这种类型的抽芯结构,加工成本高,装配不方便,但其承载力大,结构紧凑,动作可靠,在定模滑块中应用广泛。设计时注意在开模的极限位置锁紧块不能脱离滑块的T型槽。动模滑块为滑块+斜导柱的结构形式。因定模板较厚,并且开模时定模板和定模座板要分开,所以将斜导柱安装在楔紧块上,依靠定模板压紧。

2.5顺序打开机构

由模具总体结构可以看出,模具有3个分型面,模具必须先打开A-A分型面,接着打开B-B分型面,最后打开C-C分型面。为了保证3个分型面的打开顺序和打开距离,需要使用定距分型机构。在本模具中,保证分型面打开顺序和距离的元件有弹簧、限位螺钉、尼龙开闭器限位螺钉和滑块式顺序开模机构组成。滑块式顺序开模机构由拉钩63、滑块座64、小滑块6及推块66组成,需要2套,对角安装在模具的外侧。弹簧、限位螺钉以及尼龙开闭器各需要4个,对称安装在模具的内部。

2.6推出系统

推出系统主要由圆推杆、扁推杆、推管、中心销、复位杆、推板、推板固定板等元件组成。因为支撑板和动模板之间有一个分型面,为防止支撑板和动模板分开时推出系统跟随支撑板移动,采用比标准长度短25mm的复位杆,然后加工4个高度为25mm的锥台,作为挡块,使用M8内六角螺钉将挡块安装在4个复位杆的头部,限制整个复位系统的后移。

3模具动作过程

经过合模、注塑、保压、冷却等阶段,模具的开模过程如下。第1阶段:注塑机合模系统拉动动模开模,在弹簧34的作用下,模具首先从A-A分型面分开,同时锁紧块50,59分别驱动侧滑块49,32运动,实现侧向抽芯;浇口套与定模板分离,主流道凝料从浇口套内拉出。该分型面分开的距离为55mm,由定距螺钉9决定。当定距螺钉的头部与定模板接触后,定模板停止移动,A-A分型面分型结束。第2阶段:定模板停止移动后,开模系统的拉力大于尼龙开闭器16和动模板圆孔之间的摩擦力时,B-B分型面分开,斜齿轮成型块48和圆弧滑块47在支撑板3的带动下后移,同时因为型芯螺旋面的约束作用,在支撑板T型槽内旋转,实现斜齿轮成型块与塑件斜齿部分的分离,该分型面分开距离大于18.9mm后,斜齿轮成型块与塑件斜齿部分完全脱开,该分型面最终分开的距离为25mm,由定距螺钉17决定。第3阶段:在第2阶段的后期,斜齿轮成型块与塑件斜齿部分完全脱开后,外置定距分型机构中的小滑块65即开始在推块66的作用下滑动,并在B-B分型结束时与拉勾63脱开,C-C分型面开始打开,动模滑块13开始在斜导14柱的作用下做抽芯动作,同时定模一侧的型芯嵌件也逐渐与塑件分离。第4阶段:完成开模动作后,顶出机构推动推板41、推板固定板40、推杆21、推管24,将塑件从动模型芯36及中心销23推出,推出行程为55mm。将塑件取出后,注塑机合模,开始下一注塑循环过程。

4结论

模块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康复器械;模块化理论;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0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50[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据2015年人口统计数据,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已有2220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65周岁以上人口有14386万人,占总人口10.5%;除此之外,我国还有残障人士近9000万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对生活质量和个人价值体现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需求下,智能假肢、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智能家居等一系列康复辅助产品日益融人的人们的生活中。肢体功能障碍不再是一种疾病,而是看做缺失某个零件,只要适配合适的辅具便可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随着社会对康复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康复产业成为了朝阳中朝阳产业康复产业。然而,我国康复产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康复人才较少,并且由于我国传统康复概念,国内大部分高校设立的康复相关专业绝大多数为康复治疗学;对于工程类人才的培养还十分稀少,如上所述,我国缺少的更多的是具有康复工程背景的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根据人才形势需要建立了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本科专业来满足社会对康复工程人才的需求。

康复工程技术是当今先进科学技术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其任务是研究与开发用于人体功能评估、诊断、恢复、代偿以及重残者护理所需的各种设施。上海理工大学所建立的假肢矫形工程(康复工程)专业以培养医工结合、机电结合、兼容管理并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开设了多门具有较强实践性专业基础课程,《人体康复辅助器械》是其中的特色课程之一。

《人体辅助康复器械》主要讲授内容包括辅助技术与康复器械两大部分。辅助技术是用于辅助技术装置(康复器械)或辅助技术服务的设计技术;康复器械(根据ISO标准的定义中文翻译应为辅助产品,但由于我国文化背景的需求,现在国内用辅助器具、康复辅助器具康复器械等名词,本文统一采用康复器械作为专属名词)根据《ISO 9999 Assistive Product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y: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其可分为12大类,132个次类,包括个人医疗辅助产品、训练技能辅助产品、矫形器和假肢、个人护理和防护辅助产品、个人移动辅助产品、家务辅助产品、住家和其他场所的家具及其适配件、沟通和信息辅助产品、处理物品和器具的辅助产品、环境改善辅助产品,工具和机器、职业康复产品,以及休闲辅助产品,目前已列入国际产品目录的产品有8000余种。辅助技术服务是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来选择、获取和使用辅助技术装置所做的任何服务。总的来说,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涵盖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人因工程学、仿生学、机械工程学、控制工程学、电子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工程学及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现在康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能即刻工作,即具有独立适配各种康复器械的能力、具有独自设计康复器械的能力,并具有分析和评估康复器械和适配人需求的能力,因此该门课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教授,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真正做到培养可适应现代康复技术一线生产及研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这门专业基础课较其他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多样化

本门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从本专业整体的教学计划上看,学生无法在学习本门课之前把所有需要的基础知识学完,因此,本门课程在每一部分理论讲解的同时需增加部分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基础课。由此可见,本门课的教学内容不只包含12大类,132次类的康复器械产品学习与认知、辅助技术服务(尤其是适配服务)的学习,还要包含涉及到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如机械学科机械设计理论与产品设计理论的学习,电子学科中基本控制电路的设计理论等教学。只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才能保证该门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性

由于康复器械是与人直接接触的一种特殊产品,所以从研发到应用,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技术人员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对于一个刚毕业的本科生来讲,他们的实践经验来自于课堂,因此本门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情况。

在此背景下,作者基于模块化理论提出模块化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在这样应用型课堂教学不足的缺点。

二、模块化理论

H.Simon最早提出了“模块”的概念,他将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称为模块。美国心理学教授Michael Gazzaniga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脑是各个神经系统的子系统以模块形式组织在一起的。自此,一些学者开始对模块化进行深入研究,将模块化理论应用到重型设备的设计、手表、自行车、快餐及教育、法律等领域。

模块化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初被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形成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即模块式技能培训。从而形成由若干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模块化教学方式的形成,许多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逐渐开始引用这种教学方式来弥补传统教学中枯燥、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等缺点。但是模块化教学能够合理的实施却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模块的划分

将一门课程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分成多个模块是模块化教学的根本条件。然而一门课程不同于一项产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都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如何划分一门课程是模块化教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学习能力及基础各不相同,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也存在差异,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不相同。因此,如何设计模块化内教学目标才能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是模块化教学难点之一。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

模块化教学是实践性课程进行的必要教学方式,如何结合知识点的实践性教学也是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

三、《人体辅助康复器械》模块化教学方案设计

(一)模块的划分

教学内容多样化,在规定课时的限制下,很容易引起教学内容过于科普化,前后内容不连贯的问题产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有讲授、提问等两种方式,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会造成课堂单一、枯燥,调动不起课堂学习气氛等问题;除此之外,该门课强调实践教学,即需要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也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因此,结合这两点现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例带全课程的教学方案,一例就是利用一个轮椅适配、设计的例子来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由于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本课程必须借用模块化理论将整门课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然后再通过实例进行前后贯穿。基于此,本课程将分为两大主模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根据知识点分成辅助技术、辅助技术服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模块。其中,辅助技术再分为人工智能技术、脑机接口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三个子模块,通过三种先进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目前康复器械前沿技术。辅助技术服务重点讲适配服务,包括以机构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和以人为主的适配服务模块。康复器械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康复器械设计三个子模块来诠释康复器械设计的技术要点内容。实践模块即为实操模块,根据理论模块的内容也分为辅助技术实践模块、辅助技术服务实践模块和康复器械设计实践模块三大模块。如前所述,本课拟通过一个案例贯穿课程始终,因此实践模块详细划分为:智能轮椅、脑机接口轮椅、物联网中的智能轮椅、个人轮椅适配、公共轮椅适配、轮椅个性化设计等六大模块,将每次课程都分成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使学生能够做到学到即用到,牢固掌握知识点,学习目标明确。

(二)模块内目标的设计

如前所述,模块化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如果设立的目标出现等级的划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因此,本课程将教学目标根据模块内容设立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为基础目标,主要是理论模块内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第二个目标为进阶目标将理论模块内容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掌握;第三个目标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是结合前面两个目标,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自身知识应用于创新能力。每个目标的等级不同,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在课下思考,最终完成三个目标,最大程度的降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三)实践教学的方案设计

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本课程采用本体感觉方法来让学生对本课程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本体感觉概念来源于康复医学,旨在利用患者自身感受来帮助患者恢复器官功能。将“本体感觉”应用在《人体辅助康复器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互相适配康复器械,感受现存康复器械优缺点,增加其学习兴趣,并引导其在设计中所应注意事项,依据自身本体感受学习并设计或改进康复器械,最终达到设计实践的目的,该方法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文研究中,实践模块根据理论模块内容分成六大模块,根据每个模块内容特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与掌握技能。例如轮椅适配和设计两大模块,首先请学生自己操控轮椅,根据自己对轮椅操控的感受来讲解适配原则与理由,再对所操控轮椅提出改进方案,并利用3D建模软件进行实施,或者利用现有产品进行改进,充分感受适配原则BAD(Buy-Adapt-Design)原则。除此之外,本门课将针对临床适配和工程设计两大专题,聘请临床适配技师和康复器械设计工程师进行专题化教学,从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

四、实践与讨论

模块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 模块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6-02

1 引言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整个模型逐级模块化、深化、细化,重视整体环境观的教育,树立整体的建筑观、景观设计观和室内设计观,运用生态审美意识去培养“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适合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实行分段式教学机制具有科学依据: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接轨学院、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控制能力;强调跨学科、多技能的素质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让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活跃的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现代信息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摸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本科教学对教学模型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根据自己多年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在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从科研项目开题以来对国内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年的采访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直接和间接经验,试图以系统工程学、模块化理论、整体论、还原论为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化手段一一建立一个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作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整个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理论分离出7个大模块,再按照这7个大模块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来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教学的信息系统,这些子模块可根据当前信息时代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更新内容、升级换代。再按照子模块中更小的模块的逻辑性归纳成新的层次,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每学年的课程表。

关于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为了便于宏观上的教学管理,把整个教学系统分离成几个大的教学模块,即教学模块的分离,例如,本文将整个教学系统分为“室内、建筑、景观、规划、史论、设计基础、实习”7个大模块,通过将模块不断地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使模块本身的内涵以及模块内部子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教学模型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控制体系内容也要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调整做出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说,伴随着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新的“外壳”,专业教学模型呈现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型体系。专业教学模型与教学控制体系都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型和控制体系。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四个核心内容

3.1 五年制教学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五年制的教学模型为宜。环境设计专业范围较广,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运用到的信息和科技技术也相对多,如:设计基础、建筑基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历史及理论、电脑软件学习及使用、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尤其是专业实践一项耗费时间较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都不够、以至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连接不上。

3.2 四段式教学模型

设置四段式教学模型,是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教学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3.2.1 有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块(1学年)

现在许多学校的设计基础部教学,是将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不分专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但是在有些院校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教学,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后,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共性并展开个性教学,强调设计基础教学的专业适应性、方向性,并非每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都一样,而是有相同部分有不同部分,而不同部分的课程及内容正是针对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而设。

3.2.2 网络资源拓展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2学年,含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据本人访谈专业人士统计的结果发现,无论是装饰设计公司的业务领导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在谈到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关系时,无不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在工作中的被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环艺系开设的工科内容和开在建筑系的工科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这里的内容重点更多的是强调该科内容和室内设计的关系,这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

3.2.3 计算机设计软件使用下的模糊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1学年,含工程实践)

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设计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理论锻炼设计思维能力,通过专业造型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工作室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历史及现状,了解专业最新成就的发展趋势。

3.2.4 信息技术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教学模块,并以所选方向作为毕业设计(1学年,含实习)

最后一年的分专业教学,是让学生在前面一年设计基础、两年建筑设计基础和一年“景观、室内模糊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同时也在毕业之际做出一个有深度的设计项目。环境艺术设计只能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开出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而建筑设计由专门的建筑系来完成正规的专业教学。无论是美院建筑系还是工科建筑系,一般还要5年,环艺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子,更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四段式5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二三年级开始打好专业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到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者,以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育人建设重点;从五年级到毕业则选择一门作为突破,再提高,并对本科阶段的学习作一总结。

3.3 增加有关工学课程

这一块内容具体落实在四段式教学的第二段里面,“两年制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增加有关工学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工程设计及施工实践的需要。工学课程的缺失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软肋。基于文科类艺术院校的学生的理工基础,可以将有关工学课程的内容在难度上区别于工科类建筑学院,但是一定要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专业,这在业内和实践中已成共识,在这里所说的技术,除了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还有就是相关的工学内容。

3.4 文理兼收模式

文理科兼收的优势就在于使该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该专业的高端和中段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保持优势。现在的专业设置状态是: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均为文科类生源;国内的一些工学院及林学院的一些相关专业是理工科生源。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在个人优势上不断扩展,但是在专业“短板”方面却没有得到长足的长进和补充。文理兼收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文、工科学生在专业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甚至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诸方面都有互补优势。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块化模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和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信息技术这一个辅助手段多加考虑。希望我的探索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帮助,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参考文献:

[1]徐晓星.高职院校教师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

[2]张正.“包豪斯”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模块设计论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基本出发点,从模块式教学的内涵、模块划分和教学实践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模块化;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程序语言本身枯燥难懂,何况面对的是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逐步发展完善阶段。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开展既富构造性又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是计算机专业教师较头痛的问题。

讲授这门课程必须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该文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学意义说起,结合课程设计的基础理论,从切身体验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并结合一体化教学及分组分阶段的课程设计方案对这套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2 “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的设计

2.1背景

“Java程序设计”在其教育教学模式上,需注意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把握。若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课与实习课教学分开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使该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去记忆那些语法原理,课程学完了,最后感觉到什么也没学到。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法本身,而且要在项目的实践中自然地对语言语法结构融会贯通。针对这种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尝试探究更适合于这门课的教学模式。模块教学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技能培训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其着眼点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一门技能,具体地说就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采用各种模块训练活动为主导的综合性、实践性、灵活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模块教学,建立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适合新要求的课程体系,具有前瞻意义。

2.2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法是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综合的教学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课程或教程模块,把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模块。通过各模块的优化组合,使教学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目标的需求,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课程安排的章节模块化推进教学,但更可以升化教科书的安排,灵活划分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情况的模块化授课流程。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构建教模块以及教学单元时,基本设计思路是:每一章都可以看成这门课程的一个模块,再将这些体现单项能力的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子模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的学习单元子模块组合成主模块,整体上表达课程的一个分支,它又可以继续细分级联式的小节,逐级展开下去,最后整合成一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每一章,相对独立,即内聚性较高,同时,与前后章节之间有存在着一定联系,或者是前者的延伸,或者是后章的前提,联系紧凑又不失自身体系,不同主模块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课程体系。

此外,在这个课程体系中,通过增删学习单元子模块和模块,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组合方式,便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

2.3 “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块的划分

教学目标是确立课程教学模块的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体系。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为理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为:

(1) 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掌握标准程序和小应用程序的开发方法;

(2) 熟练使用JCreator来开发Java程序;

(3) 学会良好的编程习惯。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把“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划分为三个大模块:基础模块(包括Java开发环境、语言基础等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数组、类、多线程等模块)、综合应用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绘图程序设计等模块)。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应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又有相应的课题。以上各个模块既有一定的关联又相互独立,可根据专业技能教学要求进行取舍,也可对相应模块内容进行更新,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地不断涌现,只须对相应子模块进行修改或更新即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把握,减少教材重编的工作量。

3模块式Java程序教学的实践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模块的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1采用一体化教学法

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在安装有投影仪的实验室授课,将两节课90分钟,大致按比例3: 2(根据具体内容,时间比例可以适当调整) 划分位讲授阶段和实验阶段,教师讲完讲授部分内容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部分的内容,将教学与实验紧密结合,避免实验课离课堂教学的时间较长,课堂讲授知识点有所遗忘的弊端,能够及时消化、巩固讲授内容。

3.2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以知识点为依据,学生知识背景和实际接受能力为前提,设计出合理的任务。如在“文件”子模块教学中,可运用驱动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先介绍文件相关的接口和类以及应用情境,然后因势利导,适时地给出任务,让学生分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文件加密程序,最后比较哪组的程序完善、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比较低,同时让这个小组的同学把方法介绍给大家,鼓励大家去发现新思路、新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结束语

实践证明,课程模块式教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是一种投入少、收效大、适应性强的教学方法,符合高职课程教学的特色要求,切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模块教学体现为知、做、思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且模块设置根据需要可增可减,模块内容可以滚动修订,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因此值得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叶梅. 用“任务驱动法”提高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的教学效果[J]. 科技信息,2006(2).

[2] 张席,王志强. 国内外Java教学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7(1).

[3] 于翠媛,任岩. 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计算机专业模块教学[J]. 职业时空,2008(4).

[4] 古凌岚,罗佳,张婵,等. Java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Java Programming Course Modular Experimental Teaching

ZHAO Ke, JIANG Hai-yan, DU 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han Dong Education Institute, Jinan 250013, China)

模块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B/S模式;ASP;SQL Server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049-02

A Teaching Model Research Based on Internet/Intrane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CHEN Fang1, CHEN Zhao2

(1. Pharmacy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Faculty of Mechanical & Electronic Information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olleges for large-scale expansion caused management more difficult, the quality of thesis papers and the value of Paper documents are not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article statements a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model Three-tier architecture, in the middle using ASP technology, background database to SQL Server2000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system is reliable, safe, convenient and better able to meet the college paper's management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s.

Key words: thesis; B/S module; ASP; SQL server

1 引言

在高等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中,毕业论文的选题大都采用人工方式,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源,这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容易出错,更不方便教师查阅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强毕业论文课题的管理工作,既提高了论文选题的科学性,又可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本文设计与实现的论文管理系统采用B/S的模式,中间采用ASP编程技术,后台选用SQL Server2000得以实现。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路

系统以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极少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Browser)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浏览器、Web服务器与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的三层体系结构。主要采用ASP动态网页技术,通过ASP,结合HTML网页、ASP指令和ActiveX元件,建立动态、交互且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数据库的访问通过ODBC(开放式数据库互联技术)用SQL实现。系统通过ADO与数据库连接,实现数据库的相关操作。

2.2 工作流程

实践论文管理工作中,基本的工作流程分为:1)教师出题;2)学生选题;3)中期检查;4)论文答辩;5)论文评优五个阶段。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实现论文的出题、审核、选题、、检索、统计等多项功能。该系统既能让学生网上论文选题,又能实现提交论文,这样为老师和学生对论文资源的查阅和检索提供了方便。

系统中主要设置了八个模块,分别为:登录模块、论文出题模块、论文选题模块、论文提交模块、论文加工模块、论文查询模块、论文统计模块及系统配置模块,每个模块又具有各项多种功能。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基本工作流程和各功能模块,该系统设置四个角色进行分配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教师管理员这四类。各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依据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理论对每个教师进行分配角色,以实现相应的管理权限。

2.3 功能模块的设计

2.3.1 系统管理员角色

1) 日常管理:日常公告的管理,常用表格的管理,师生上传文档的管理,教师出题变更申请受理;

2) 论文选题:论文选题时间设置,论文选题锁定情况统计;

3) 中期检查:中期检查表审阅,中期评审分组;

4) 后期管理:论文成绩评审表审阅,论文上传情况统计,评阅,答辩,二次答辩,师生最终上传文档情况汇总,学生成绩分析与统计;

5) 论文加工:对当年度提交的所有论文进行标引工作,以便查阅和检索;论文格式转换管理,将所有论文由原来的文档形式转换成PDF格式,以便保存;

6) 信息维护:管理员、教师、学生信息的维护,系主任、教学副院长角色的分配,院系、班级信息的维护,系统数据的初始化等。

2.3.2 教师角色

1) 论文出题:教师上传论文题目,所需学生人数,课题的来源等相关信息;

2) 论文选题:对自己提交的课题进行学生的锁定和退选;

3)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的样张下载;

4) 表格提交:中期检查表的管理,成绩考核表的管理,其他相关文档的管理;

5) 学生文档管理:对学生提交的文档进行审阅和管理;

6) 成绩管理:对进行指导的学生进行论文成绩的评定。

2.3.3 学生角色

1) 论文选题:对于教师的出题情况进行查看,并选择论文;

2) 任务相关:公告浏览,论文基本格式样张下载;

3) 论文管理:开题相关文档管理、论文相关文档管理、设计相关文档管理;

4) 论文提交:提交毕业论文管理;

5) 成绩管理:查看中期检查表、成绩考核表,其他相关文档。

2.3.4 教师管理员角色

除了具有教师模块中的所有功能外,教师管理员角色主要添加两项功能:

1) 论文审核:对教师论文出题质量进行审核;

2) 统计功能:统计当(历)年度的毕业论文提交的数量,学生成绩的统计。

2.4 数据库的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结构图

本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各个模块中的相似之处,减少表格数量,提高表格的关联程度,以及减少数据库中数据的冗余。根据数据的流程和功能需求,数据库主要包含以下工作表格:

1) 教师数据表:存放教师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教师工号、密码、教师姓名、职称、专业、联系方式、教师个人简介、系所编号、学院编号、论文编号;

2) 学生数据表:存放学生基本信息,数据项包括班级、学号、姓名、密码、论文编号、成绩、综合排名、兴趣爱好、备注;

3) 论文数据表:学年度、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选题学生学号、课题来源、成绩;

4) 论文审核表:学年度、论文编号、审核状态、修改意见、次数;

5) 论文选题表:学年度、学生学号、论文编号、论文选择状态、选择时间;

6) 论文成绩表:学年度、论文编号、教师工号、学生学号、成绩、评语、评阅时间;

7) 选题管理表:序号、职称、论文数量、学生人数。

2.5 数据库访问控制的实现

在数据库中为了实现权限设计的安全问题,建立以下七个基本表:

1) 用户表:序号、用户名(取教师工号或学生学号);

2) 角色表:角色名、用途说明;

3) 权限控制表:角色名、用户名;

4) 数据库访问权限表:操作权限、角色名、基本表名、权限说明;

5) 数据库基本表:基本表名、基本表说明;

6) MIS子功能模块表:子功能代码、功能说明;

7) 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子功能模块代码、角色名;模块菜单名、功能说明;

各个表项联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授权机制,其运行机制是:当用户通过系统登陆界面后,系统首先利用权限控制表找出用户所对应的角色,然后利用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和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找出该角色所能进行的操作(即基本表单名和子功能项代码),并在角色表中查看该角色的状态,如果角色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该用户就可使用该系统,如果该角色处于被禁止的状态,即使该用户拥有该权限仍不能执行。这样,系统管理员在进行维护时,若更改功能角色,则只需修改数据库访问权限表,功能模块访问权限表和权限控制表中的记录即可,而不需修改表的结构,大大方便管理员的维护工作。

这个完整的基于角色的多层应用系统安全控制有效地将前端的“菜单层的权限管理”和后台的“数据库基本表及相应操作权限”统一起来,实现了权限设计的授权机制。

3 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

系统通过B/S三层结构实现论文的选题管理与论文的提交和评阅,采用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的三层结构,当用户通过浏览器提交和评阅时,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Web服务器访问用户的指令后开始执行程序,根据请求从数据库中取出相应的数据,并将数据以一定格式返回到客户端。

3.1 教师论文出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出题模块,系统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有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是首次登录还是重复登录,如果为首次登录,页面上将出现相应的论文数据表,填写各个字段,包括论文题目,课题来源,学生要求(比如专业限制等)、其他要求(比如性别要求等),填写完毕后选择提交按钮实现出题的功能。其中要注意的是管理员在选题管理表中根据每个教师的职称对教师的出题数目和所带学生人数进行了限制,比如根据副教授职称只能带两个毕业论文题目,一个课题只能有一个学生选择等。如果为重复登录,将根据论文审核表中的相关信息查看该教师有无被退回的题目,如果有,页面显示该教师被退回题目的相关信息,如果没有,提示该教师出题成功,无需再次出题。

3.2 教师论文选题功能的实现

当教师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论文课题、学生姓名(点击学生姓名链接将出现学生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退回功能键,当教师查看符合要求时点击锁定功能即能实现双向选定,否则点击退回功能,此课题呈现空置状态,以供其他学生选择。

3.3 学生选题功能的实现

每个学生使用自己的学号和密码进入相应界面,点击论文选题模块,页面上将出现还没有被选择的毕业论文选题列表,分别有论文数据表中以下字段:论文编号、论文题目、出题教师工号(点击教师工号可出现链接教师的有关信息),并同页面预设置有锁定和撤销功能键,如果该生已经选题,系统将其视为修改选题,修改学生数据表中该学号学生记录中论文编号数据即可。

3.4 论文审核功能的实现

教师填写论文选题之后,系主任要对论文题目进行审核。当系主任使用自己的工号和密码进入管理界面后,点击论文审核模块,页面上将出现已经上传的论文题目,并同页面预设置确定和修改的功能键,如果论文题目不符合要求,系主任点击修改,并给出修改意见,否则点击确定通过,这样教师论文出题成功。此时将该教师工号记录入此论文数据表中,将论文编号记录入教师信息表中。

4 结束语

该系统结合ASP开发平台和SQL Server2000 技术,实现了毕业论文(设计)阶段从选题管理、论文写作、中期检查、论文提交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的一个系统平台。整个系统在设计上保持了各个部分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体现了各自的特点。在教学管理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根据目前的管理思路我们也有进一步的设想:1) 逐步实现毕业论文的网上归档功能,和档案馆归档软件形成对接,实现毕业论文的电子归档;2) 通过和图书馆数据检索平台的功能对接,实现毕业论文在数据库平台的电子查阅,由图书馆专业人员作标引工作,实现有序的存储和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芳, 陈朝. RBAC在MIS中的应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3(1):43-44.

[2] 李杰. 基于ASP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设计[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2):30-32.

[3] 崔盟. 基于Struts+Ajax的学位论文管理与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2007(11):7-12.

[4] 严国丽, 等. 基于.NET的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脑学习,2007,10(5):10-12.

[5] 戴志诚, 赵国峰. JSP信息化系统建设案例[M].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模块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网上论坛;MVC设计模式;JSP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上BBS论坛来成为他们信息获取的手段和交流的平台。BBS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意思为电子公告版。它是一种在Internet上常用于信息服务的WEB系统。BBS论坛系统具有访问吞吐量大,对性能要求高的特点,在Web应用开发中这样的系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J2EE是实现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的平台,J2EE以其高效率,高性能,高扩展而成为企业级应用的优秀解决方案。

1 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1.1 系统的结构

本系统采用MVC架构模式开发,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简称,即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一种设计模式,它把应用程序分成三个核心模块: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首先控制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根据用户请求进行相应的业务逻辑处理,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调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视图呈现给用户。具体技术如下:

显示层:使用JSP技术开发。

控制层:使用Servlet技术开发。

模型层:使用JavaBean技术开发。

数据访问层:使用DAO模式开发。

1.2 系统的运行环境

本系统是在MyEclipse环境下开发的,采用HTML语言,JSP技术和Javascript编程语言编写,应用MYSQL数据库,通过安装tomcat服务器将Windows XP环境虚拟为Web服务器,采用B/S模式。因此,只要用户安装了浏览器便可以访问本系统。

1.3 系统主要功能

本论坛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用户注册。提交并处理用户信息,存储在数据库,完成注册。注册后的用户可利用用户名和密码在论坛登陆。

(2)用户登录。验证数据库中用户信息是否存在及匹配,提供用户相应的权限。注册后的用户可利用用户名和密码在论坛登陆。

(3)浏览帖子。用户可以以列表形式浏览帖子主题及其全部内容。

(4)所有用户发的文章,并可以自己的话题,也可响应回复其他用户和自己发表的话题。

(5)管理员编辑、删除用户帖子。作为后台管理模块,对论坛进行管理。例如管理用户、管理帖子。

2 系统的实现

2.1 功能模块的实现

对于一个论坛系统来说,需要提供前台展现和后台管理两个子系统。其中后台管理系统用来供管理员使用,能够对论坛的版块、子版块、用户等等信息进行管理。前台展现系统可供所有网友使用,只要网友进入了论坛系统,就能够浏览其他网友已经发表的主题。用户也可以发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不过前提是要登录系统,所以该系统还需要提供注册和登录功能。用户在登录系统后,还可以回复别人发表的主题,从而实现网友之间的互动。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图

具体的功能模块如下:

版块列表模块:该模块用来显示论坛的所有根版块以及其下所有子版块,还能够显示子版块下主题的数目以及最后发表记录。

主题列表模块:该模块用来显示指定板块下的所有主题信息,还能够显示主题的发表者信息以及回复记录数。

显示主题详细内容模块:该模块用来显示主题的详细信息以及该主题下的所有回复信息。

后台供管理员管理论坛之用,包括版块设置和用户设置两个子模块,具体的功能模块如下:

版块设置模块:该模块用来管理论坛的版块和子版块信息,包括新增版块、编辑版块、删除版块以及移动版块等功能子模块。

用户设置模块:该模块用来管理论坛的用户信息,包新增用户、更新用户、删除用户以及查询用户等功能子模块。

2.2 数据库的实现

数据库在一个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合理的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存储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通过对以上系统功能和数据的分析,确定论坛系统全局E-R图如图2所示。

图2 论坛全局E-R图

论坛数据库中设计的数据表有:管理员信息表,用户信息表、帖子信息表,回帖信息表、版面信息表以及论坛主题信息表(下转第56页)(上接第28页)等。在数据库表的设计中,表的内容都使用英文单词来存储表示,并在每个名称中加入一个标识,表明这是一个表。

用户信息表:保存了注册用户的信息,用户编号是唯一的,不重复的,同时用户名在论坛中也是不能重复的。

回帖信息表:主要包含了要回复子版块的编号和回复用户的编号。在这里还有一个外键是回复主题,是用来和主题信息表进行关联的。

论坛主题信息表:这个表主要是记载了论坛中主题帖的信息,便于用户在浏览论坛中的帖子时,能通过这个主题列表快速找到想要浏览的信息。

3 论坛系统部分运行页面

论坛发表帖子页面如图3所示。

图3 发帖页面

管理员管理论坛页面如图4所示。

图4 管理员管理页面

4 结束语

该论坛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它具有简洁和谐的良好界面,操作简单,在多个客户端接入的情况下,都能迅速地完成操作任务;此外,由于JAVA 应用程序已经编译,从而系统执行速度快,并且整个系统非常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健.基于MVC的论坛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11).

模块设计论文第8篇

教材作为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成果之一,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研究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和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学界同仁,包括教材主编对教材设计思路和结构体系做了深入研究,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模块设计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学界同仁,尤其是教材主编正在对新课标教材模块进行深入剖析,所发表文章带有很强的系列性,对我们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纵横贯通”作用,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个必修模块以及6个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显然,2个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能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内容主题。而各个主题又要设计为若干个课堂教学设计。处理好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模块与模块、模块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

三、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即单元教学设计,指的是对模块中的主题进行的整体教学设计。王磊等学者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三个方面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的课程新理念,本文不再赘述。四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主题教学设计的“逐渐分化”,是教学设计最主要的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为了贯彻课程新理念,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应尽量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要以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明确定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学习的情境性、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性、注重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下工夫的同时,并注重归纳与小结、习题设计以及评价,力求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