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块化课程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赏析八篇

时间:2023-10-13 09:38:08

模块化课程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1篇

[关键词]液压与气动技术;模块化;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006-01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各行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渗透和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必须从教研教改入手,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大胆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用性很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数控等专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人充分调研了胶东地区制造业中液压与气动技术的运用状况,主要涉及现代制造业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等岗位群,要求学生具备液压与气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能力。根据企业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为目标,建设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

一、模块化课程意义

课程模块化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比较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块化课程以岗位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然后把课程内容分解成模块,每个模块是独立的教学单元,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完整的教育、学习和评价单元。在职业教育中可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不同的模块,学生可根据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把已经掌握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可把该部分从培训内容中划除,不再重复学习。组合式学习材料可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以及职业技能的变化随时调整学习内容。

二、课程教材的模块化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推动并影响着教材改革。过去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的要求。因此,为与模块化课程教学相适应,必须建设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材。

课程教材内容的选取符合岗位能力要求,充分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将理论、实训、仿真相结合,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按认知规律,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职业能力阶段性成长的特性整合模块,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职业应用知识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每个模块以实际的设备为载体,设置学习项目。将整个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项目,分别为基础知识模块的项目一YCS-A液压试验台的组装,职业应用知识模块的项目二CAK4085数控车液压泵特性分析和项目三锅炉门液压系统设计,职业技能训练模块的项目四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分析和项目五软式袋包装机气动系统设计。每个项目下设若干个典型的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所需知识,获取技能。教材的整体模块设计为任务目标,任务描述,知识与能力,任务实施,任务评价,技能扩展。教材模块中的工作任务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维护维修的技术和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后为了巩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设有项目拓展阶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项目拓展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能力;初步具备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系统的改造能力;培养职业生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养成敬业乐群的职业素养。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整合

我院建立了先进的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设置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提供符合职场安全要求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真正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本课程在教学上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工作任务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改革传统的课程模式,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体转变为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体,以课堂为主体转变为以实训室为主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工作紧密连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学习过程工作化、工作过程学习化。课程训练内容进行教、学、做相结合,并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排序和设计,清晰体现职业工作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课程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线来展开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层层推进项目。通过对问题的深化或功能扩充,来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直至得到一个完整的项目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成果的检验

本门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建设模块化课程,其质量评价就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标准进行。改变单纯理论课程试卷式考核模式,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把考核的重点转向对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综合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施“项目技能考核―模块综合考核―职业技能训练”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技能考核是由每个项目中涉及的任务评价成绩组成。学习过程中采用分小组完成项目任务,建立了小组自评和各小组互评的考核体系,主要采用小组学生自评和各小组互评方式。

2、模块综合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仿真考核+实验操作考核的方式。理论设计按照要求选用液压元件,绘制回路图。液压回路仿真具体要求,按照设计图搭建回路,仿真运行、调试回路,导出结论。实操训练要求,在液压实验台上组装实际回路,复查回路,实际运行回路,对比分析。按照结论和实际分析结果评定成绩。

3、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采用学期末组织液压气动装调技能大赛,通过初赛选拔出优秀学生参加最终的液压气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决赛,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

整个考核过程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加强过程性考核力度,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建设突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课程教学目标,提炼课程学习领域。它注重学生的就业准备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实践教学,高度密切与企业的配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适应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冰蔚.模块化课程及其运用[J].芜湖师专学报,2002,(1).

[2] 聂玉凤.浅谈“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设[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at product style design specialty adheres to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in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through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y constructed "6+1" modular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complete and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train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roke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system,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is closely blended with the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strives to develop skilled design talents who are "good at technology, art and market".

关键词:产品造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Key words: product style;modularization;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50-02

0 引言

课程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导致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就是课程体系。结合当今职业教育特点与我院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借鉴国内外职教界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6+1”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排与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知识与素质的要求分解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将针对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建立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计划,以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编排为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关联的课程模块。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①理论教学“必须、够用”原则,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理论为实践服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人本性原则,符合初学者认知规律与专业方向的选择性学习,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灵活组合与衔接,并且都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随着市场需求易于更新。④模块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就业为导向。模块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应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实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 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我们首先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国内首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职业标准》已由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开发问世),主要采用了实地访谈、问卷、研讨等方式,调查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重点走访了校企合作单位与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在企业与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负责人、设计人员、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等课程开发人员深入分析产品造型设计专业面向的典型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的核心职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职业等级一般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工业设计类职业人员主要从事工业产品,如汽车、家电、医疗器械、家具、服装、首饰、旅游纪念品等外观造型、新产品开发设计等创意活动。通过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和材料的运用而赋予产品以新的形态和新的品质,并能从事与产品相关广告、包装、环境设计与市场策划等活动,实现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和谐统一。其工作范畴虽然广泛,但无论何种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尽管不同的设计内容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产品的主要设计过程却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工作流程(如图1)。一般来说,产品设计工作流程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设计准备阶段、概念设计阶段、深入设计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评估与实施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课程开发团队针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列举出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人员需具备的专业能力、知识与素质。最后提炼出六大职业核心能力,分别为产品创意设计、设计表达、2D/3D软件应用、商品设计、美学素养、技术与实务。确定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该模块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一步确定该模块应开设的主干课程,确定课程的开设顺序,确定核心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素质、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企业的设计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融合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脱节。

3 “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

通过能力结构分析,明晰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在满足学生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前提下,我们构建了“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

3.1 “6+1”中的“6”——即六项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分别为:产品创意设计、设计表达、2D/3D软件应用、商品设计、美学素养、技术与实务。这六项核心能力模块既相互融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六项核心能力的融合是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的综合性、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人才。而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核心能力模块又能够使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每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一项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单项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六项核心能力中2D/3D软件应用模块处于较特殊的地位,它本属于设计表达方式之一,在这里单独列举出来是由于软件应用技术水平长期以来是用人单位对从事产品造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的首要要求。同时通过2D/3D软件应用模块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专门的设计绘图人员与3D虚拟数字建模师,而且作为重要的设计表达方式,2D/3D软件应用模块还与其他五项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群进行了融合,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擅艺术、懂技术、重市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D/3D软件应用模块主要包括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二维软件课程,以及Rhino、Pro/e等三维软件课程.

产品创意设计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六项核心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也是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针对明确的市场目标提出设计定位,确定设计理念;能从用户(或特殊用户)角度对现有产品进行使用性分析,以确定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或发掘新的需求;能运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分析并将创新理念整合于设计之中。模块课程群主要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人机工程学、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创意商品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其中,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创意商品设计与家具设计课程为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学习。

设计表达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视觉表达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中还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手工制作四方面技能,模块课程群包括创新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创意图形设计、模型制作、专业英语等课程。

美学素养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美感直觉,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美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理念。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专业水粉、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工业设计史等课程。

技术与实务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执行与会实施能力,使学生了解产品基本的生产流程,能够对工艺进行可行性分析,能与相关技术人员协调实施设计方案,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主要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塑料模技术、机加工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这项模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是采用两名教师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如设计材料与加工艺、塑料模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制造类实训教师与艺术设计教师结合项目同时教学,顶岗实习则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实践师傅共同负责。

商品设计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商品意识。重视调查市场与研究需求,在设计后期能够完成产品包装与展示的整套商品设计,实现设计作品—产品—商品—用品的完整过程。模块主要包括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与展示设计等课程。

3.2 “6+1”中的“1”——即一项工学结合的单项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每一项核心能力模块都搭配有一项工学结合的单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要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视实际情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在校内一体化教学接受企业委托或者直接参与社会投标。培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宝贵的实务经验与设计成果。还可以快速衔接与整合模块内的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与之对应的专项职业技能。6个单项技能培训与6项核心能力模块一一对应,单项技能培训项目之间也是可融合的,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可以构成一项整体的综合培训。同时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每项单项技能培训结束,学生亦能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使学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例如:学生在2D/3D软件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结束,通过软件应用专项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基本能够胜任制图员工作。再如当产品创意设计模块学习结束,通过产品外观专项职业技能的综合培训,学生也能够从容应对产品外观设计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洁.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3篇

摘要: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是适合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本文从课程的开发、模块的设置、课程的评价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模块化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后勤士官;模块化;课程模式

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是一种扩展的集群式课程体系结构,即按大类专业设置通用模块和职业方向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部队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模块,调整选修相应模块的学生人数。这种课程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是适合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一种课程模式。本文就试图探讨一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模式。

一、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开发

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应通过分析职业活动内容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模块需学习的知识点、技能点,由上而下地确定模块、子模块、学习单元,组织编写课程内容。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后勤岗位需求调查

后勤士官任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以部队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部队后勤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立多元目标,将单一岗位需要的课程目标体系转变为能适应相关职业或岗位群、能满足广泛就业需要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二)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

课程体系应建立在职业分析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之上,科学分析职业的性质与需求,以职业的若干要素作为开发模块的导向。要按专业的职业属性进行专业研究、职业特征研究;围绕职业定位分析课程在技能、应用、实践等环节上的岗位能力与能力要素组成。

(三)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职业能力根据其不同特点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包括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确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素质结构,将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分解为若干专项职业能力。

(四)设计职业方向模块

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

(五)确立课程体系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专业课程组成,应按照职业岗位群与大类专业的对应关系逐层分解,逐步建立起职业课程体系。

(六)编制模块教学计划

模块式教学计划就是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体系,围绕各个目标确定各个模块各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时数、教学建议以及实施条件。

二、课程模块的设置

根据部队的需要和各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般可建立五大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专门化模块、综合实训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一)公共基础模块

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模块除为专业服务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人文性。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能力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

(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某一类行业(职业群)的公共基础素质和能力,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普适性。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大类中较通用的共同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除胜任主要岗位工作外还可以具有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能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的建设:一是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二是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三是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四是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三)专门化课程模块

专门化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是某一项具体职业的岗位工作技能,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以培养学生的直接上岗能力为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专门性。专门化课程模块根据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生需要掌握某个岗位的专项能力,只需完成相对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实验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个岗位的主要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

(四)综合实训模块

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使学生能胜任岗位群中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

(五)素质拓展模块

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计划。能力目标是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

这些课程模块的优化组合,要做到相互衔接、分层递进、多向辐射、动态平衡。模块的组合有以下几种形式:①横向组合。横向组合的模块课程设置要考虑到职业岗位的横向联系,侧重于提高学生进入部队岗位后的应变能力和提高学校对部队需求的主动适应。②纵向组合。纵向组合的模块课程设置考虑到职业岗位职责的纵向联系,侧重于提高学生在该行业内变换岗位的能力。③以部队要求提出的一个职业为主体组合。学校根据部队的要求,确定某一专业教学的教学模块“菜单”。

三、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评价

模块式课程体系的评价要实行差异性标准评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士官任职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等的共同参与。士官任职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一方面,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分析,课程评价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评价达标时,可进入下一目标内容的学习;当学生评价不达标时,需要重新调整学生培养目标或重新修订未达标模块;教师也可根据多元评价的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适时的修正。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础模块的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是否得到和谐发展并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文化基础知识是否达到中等教育应有的水平。部分学生是否具有取得高一级学历的基础。第二,专业模块的评价。学生能否达到某一职业岗位群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否取得相应的基本的职业资格,部分学生能否达到较高标准的职业资格。以及毕业生按专业方向对口就业的比例。第三,多能模块的评价。学生通过选修多能模块的课程,是否增强了就业适应能力,能否开拓在专业岗位群内择岗的回旋余地及是否具有转岗能力,以及拥有获得更新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第四,综合评价。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五,最终评价。通过模块化动态课程模式的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同程度有多少。

四、模块化课程模式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开发足够多的课程模块

所谓课程模块“足够”,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程模块涉及的广度。后勤士官任职院校开设的各种课程,都要进行模块化建设;其二是课程模块涉及的深度。相同课程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时数构建不同模块,以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例如,几类相关专业均需开设的同一门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要求不同,所给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也必然不同,该课程要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模块。后勤士官任职院校只有建立了足够数量的课程模块,才能形成“课程超市”,才能充分体现模块化建设利于专业开发和专业改造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需要,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还应致力于开发数量较多的选修课模块,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获得所需要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完成学业。

(二)要制定详细的课程说明

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模块选择的正确性,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计划书中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课程说明。课程说明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需要的学时数、前导性或后续性课程的名称等。课程目标所论述的,是完成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任务并经考核通过后,学生所能够和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负责专业构建的人员,要确认这样的知识、能力要求已经能够满足专业需要,并按照相应的课时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给予保证。其中,前导性课程是指为了完成该课程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习完成的课程,这是本模块顺利执行的基础。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4篇

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5.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6.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变化的原则。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总体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以市场为依托,用真正的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培养市场需要的知识型、技能型、智慧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教学模式上应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的束缚,按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精简课程内容,达到“立足理论基础部分,突出操作动手能力,重在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学科。要求教授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必须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该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的关系,三是该课程与学生岗位技能的关系。有机化学是我们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中医药学系、生物工程系及化工系多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为检验、药学、食品工艺、生物制药、化工工艺(化工相关专业)等专业的高职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药剂、药检、临床检验、化工生产等化学相关行业的实践工作打下较坚实的有机化学基础。“以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是创建有机化学精品课的关键。

通过到系部直接访谈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对我院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医学和化工专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就业状况的关系进行调查。初步结论是: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理论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自主创业,专业技能的高低和宽窄决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面。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的教学体系能从整体上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富有成效。因此,创建以能力为本位的有机化学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我们还重点调查了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毕业生就业层面,它们主要涵盖在这样一些领域:医院的护理、化验、放射、药剂等,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分析化验、技术开发、技术管理以及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我们把这两项调查结果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挂钩,具体做法是:从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出发建立与之对应的能力模块,再根据能力模块的内涵来决定课程模块的数量和内涵以及每门课程及每个课程模块的培养目标。得出的结论是,构建课程模块有利于我们集中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以下五大模块组成: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应用模块规划与建设;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模块的规划、建设。

模块化有机化学课程是实现高职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有助于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高职有机化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符合专业设置标准、学生个性选题要求以及市场需求,易操作、易推广。“医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模块规划与建设”其本质首先在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课程模式不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强调能力本位和知识的“必需、够用”,重视职业分析。其次是有机化学课程结构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不但能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大大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学习基础、发展需求各异的受教育者的需要。最后是有机化学课程综合化。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绝大多数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每个模块几乎都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综合化的典范。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生自学或参考。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5篇

1过去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深职院网络专业从成立开始,就成立了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管理委员会,并先后与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行业龙头企业及许多深圳本地相关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室建设,到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课堂教学的设计,校企双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合作,进行资源共享、专业共建和人才共同培养。特别是在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紧跟技术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来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并曾经尝试将企业培训课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课程)直接纳入教学计划,替代部分相关课程。但是,后来考虑到以单一企业设备为平台来实施教学,有违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后来我们取消了以单一企业设备为主的教学计划,而是在消化吸收思科、华为等多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重新合理构置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建设的“四化”

我们将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四化”。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网络专业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通过科学划分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依此构建课程体系的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在注重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更适应学生个性化的要求。

(2) 课程评价标准化

考虑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很多业内龙头企业的标准就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而且这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在技术上走在行业的前列,因此可以根据网络专业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参照这些龙头企业的国际IT认证标准,建立网络专业的课程评估体系,尽早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

(3) 课程建设精品化

利用部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努力抓好几门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将这些课程从校级精品课程逐渐建设成为省级、部级精品课程,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4) 专业教材系列化

专业教材是课程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载体,通过规划好专业教材,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贯彻根据岗位需求培养人才的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适合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上述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网络专业采取措施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1) 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划分课程模块

我们将网络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核心能力定位为“网络组建”,以核心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主线。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网络编程、网络安全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概括起来分别为“建网、用网、管网”。对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分别确定其课程主线。

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网”、“用网”、“组网”、“管网”、“建网”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并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强化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兼顾其他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的模块化划分上,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原则,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6大模块:计算机技术通用模块;网络技术通用模块;系统集成与工程监理模块,网络工程施工模块――“建网”模块;网络编程模块――“用网”模块;网络安全与管理――“管网”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加强校企合作,有效利用业内主流企业的认证标准和培训资源

我们在制订课程体系时,参照了Cisco、华为、微软、CIW、Sun等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根据其对各项能力的要求,设置对应课程训练学生相应的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渠道,将业内主流企业的培训资源(例如培训教材、电子课件、在线考试系统)免费“拿来”,以内容置换等形式加以利用吸收,融入到专业技能课程和整周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中,使得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加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层次,进一步扩大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努力实现学校学习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逐步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精品化

组成课程建设小组,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进行攻关,以核心课程为先导,带动专业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网络互联技术”在2006年取得突破,先后成为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

(4) 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突出重点,保证质量,作好系列化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深职院网络专业配合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努力做好教材的编写出版规划,做到:

① 将教材编写重点放在具有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上,放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充足的课程上,放在教学内容经优化整合后的新课程上。

② 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点,推广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尽快完成在编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③ 鼓励教师摆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在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编写教材。

图1 深职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2 新的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应该实施学分制,并且是充分的、完全的学分制。虽然我们现在也有学分制的一些要素,但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应该加以改革,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完善学分机制。要探讨一个自主学习模式,在现有的体制下尽量给学生增加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让学生能够正常毕业,甚至还可以多学一种技能、一个专业。这应该是未来几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在原来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下,为了适应完全学分制,需要及早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合作机制,专业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合作、全过程合作、多层次合作,引进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将课程模块进一步细化和优化,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便利。

3 具体建设思路和措施

3.1引进行业人才标准,准备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专业通过合作渠道获得大型IT企业的“企业网络人才标准”作为参考(见图2~图4),使我们对于企业对网络人才的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标准对不同级别角色进行了定义(即关于各级别可承担角色的描述,包括掌握本领域内知识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能够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难度;在本领域内的地位;能够承担的职责),提出了各级任职资格的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专业还进行了充分的社会调查和人才市场调研,进行了 “网络专业往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在今年四月份召开专业管理委员会会议,进一步了解企业对各岗位人才的最新需求状况和进行岗位人才的能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岗位能力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新旧技术在各岗位中的应用情况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增减,讨论以往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长短与得失,从而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007级的教学计划,交由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

图5 2007级教学计划专业管理委员会企业专家审定意见(部分)

3.2对课程体系的模块进行细化和优化,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

在对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进行调整时,遵循进一步完善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过程为引导,以“组网建网”的核心能力为依据设计过程,按照网络工作过程和所需要的能力群优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调整和充实按照企业“建网”、“管网”、“用网”等主要岗位的能力群要求来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按照“学网”、“组网”、“建网”、“管网”、“用网”的能力和学习过程进行课程模块化的细化和优化,构建更为细致合理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课程体系;从而通过为学生选课提供更大的自主性,真正使学生按照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既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又能通过自主选择某个方面的课程模块,强化相关能力。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见图6。

图6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力分解图

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我们重新把全部专业课程划分成五个部分,共16个模块(见图7),同时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基本设想:“学网”和“组网”为必修部分,学生在完成“学网”、“组网”的学习后,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模块⑼~模块⒃中自由选择,达到规定的学分总数、获得专业认可的相关证书就可以毕业。从而尽量在现有的体制下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通过自主选课、学分累计,学生不仅能够正常毕业,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多学一些技能,为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同时,遵照课程建设“四化”的基本思路,目前我们正在参照企业人才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标准,并参照业内龙头企业国际IT认证的中级考试标准,适当提高要求,建立本专业人才技能水平评估标准,然后分解到课程,建立每一门课程(或者课程模块)的评估标准,实现课程评价的标准化。在此基础上,建立试题库和网上实操考核平台,理论与实操测试二者结合,来客观评估学生的能力。继续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把多年来课程建设的积累加以总结和提炼。经过努力,《Windows Server 网络管理》(为进一步提高工学结合水平,根据专家意见,由《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实训》整合而成)成为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建设方面新的突破,专业部级精品课程达到2门。

图7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模块

虽然我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专业建立时间还不长,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专业建设的积淀尚不够,加之教师工作量很大,在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难免存在缺陷和错误,有待在今后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也欢迎专家、同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帮助我们提高。

参考文献

[1] 池瑞楠.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07,(13):65-67.

[2] 李圣良.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6(35): 14-15.

[3] 浦江.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8(4): 69-71.

[4] 丛俊歌.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3, 11(1):57-58.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6篇

教材作为课程理念的载体,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成果之一,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研究新时代的教材编写和评价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学界同仁,包括教材主编对教材设计思路和结构体系做了深入研究,为化学学科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化学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既要考虑保证该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该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模块设计

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而言,学界同仁,尤其是教材主编正在对新课标教材模块进行深入剖析,所发表文章带有很强的系列性,对我们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发挥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纵横贯通”作用,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模块是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分化”的产物,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对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理清模块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意义,突出模块对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第二,模块与模块的关系。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个必修模块以及6个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显然,2个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理清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能突出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第三,模块与主题的关系。模块进一步“逐渐分化”则是内容主题。而各个主题又要设计为若干个课堂教学设计。处理好模块与学科知识结构、模块与模块、模块与主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

三、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设计即单元教学设计,指的是对模块中的主题进行的整体教学设计。王磊等学者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反思三个方面对单元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的课程新理念,本文不再赘述。四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对主题教学设计的“逐渐分化”,是教学设计最主要的部分。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为了贯彻课程新理念,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应尽量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要以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对课堂教学内容明确定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注重学习的情境性、注重知识建构的过程性、注重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下工夫的同时,并注重归纳与小结、习题设计以及评价,力求在保持学科逻辑顺序的同时做到化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意义建构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化学知识体系。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7篇

关键词:高职 课程体系 模块化 递进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90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定向为目标,注重教学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它更注重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合市场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必须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适合职业动态发展需求,并按照适用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开发和整合课程内容。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1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核心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充分调研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需求的基础上,提炼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晋升的要求,而不是按学科来设置和编制课程。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这三模块课程相对独立,每个模块关注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三模块之间又互有联系,互相促进,三个模块的课程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从素质到专业再到拓展,体现的是“先成人,后成才”。此外,各模块内课程同样按递进式关系进行编排。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核心内容:

1.1 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更科学合理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打破传统学界线,按照岗位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素质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和重新求职创造条件。专业模块课程设置以专业的就业岗位为切入点,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开发和设计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每个课程可能包含若干与该岗位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拓展模块主要是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1.2 课程体系的柔性特征满足行业需求,有利于学生就业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化的课程完全按照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开发与设计,能及时体现行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是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各模块都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并根据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的变化调整课程模块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这种柔性特征使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能满足市场需确保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1.3 课程体系递进式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数,将课程内容按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递进式课程设置上,既满足就业需求,又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自身对岗位的偏好,兼顾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螺旋式深入,体现课程的递进,同时满足岗位晋升的需求。这种递进式课程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扭转被动学习的尴尬局面,还能够促进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纵深方向上提升职业能力。更能从学生的人生规划出发,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 企业调研,获得企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

以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深入企业一线座谈,了解当前企业的组织构架、岗位设置、人员配比;针对每个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企业考核标准、职位晋升考核条件。全面了解各岗位的入职资格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上岗证。

2.2 分析调研结果,提炼专业培养目标岗位

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汇总各个企业的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出当下企业所需的岗位层次,提炼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岗位能力、岗位职责以及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专业基层岗位群表、中层岗位群表,描述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之后将整理好的专业目标岗位反馈给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审核,最后形成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定稿

2.3 整合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根据上一阶段分析结果,规划递进式岗位群工作任务模块。以岗位职业群为基点,课程设置至少满足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职位从初级至中级的提升而提出的更高的职业能力需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初入职场的底层职位依据任务模块。针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整合,形成课程模块。围绕着课程模块的目标,形成专业递进式岗位群教学(课程)模块。

2.4 设计考核评价标准

结合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岗位考核标准,制定各课程模块的考核方法,考核标准,对整个课程的教学实施进行监控。同时,引进资格证书(上岗证)考级机制,让学生“双证”、“多证”在手。

3 递进式-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有效保障

3.1 教师素质提升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和使用涉及到本专业各位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再培训,深入企业挂职,切实了解工作职能,加强动手实操能力。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师队伍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是双师型教师素质的要求。

3.2 辅助教学手段

本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后续的实施除教师因素之外,还需要学院的教辅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课程安排,实训室建设上提供帮助。

3.3 考核标准设计

针对专业的核心技能,采用“双证书”制度,并推行过程式考核和综合项目考核,将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引入企业考核制度,尤其是在专业模块考核过程中,要参与企业对员工的岗位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李科凤等.“整合”与“解构”的有机融合[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石伟平.国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4]施芬.基于岗位群要求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和产业,2010,(11).

模块化课程建设第8篇

关键词:教学模块化教学体系探讨

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相比,不论在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实践,针对模块教学法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探讨。

1关于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能力和素质的教育问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识与能力一体化,在学法上强调知识与技能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

(1)从教育观念上来看,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重在知识传授,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灵活应用。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传统教学是先知识后技能,把知识与技能独立开来,模块教学只有能力一条线,打破理论课与实习课的界限。

(3)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以讲授法和传授法为主,模块教学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地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的先进教法与学法,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操作边理解”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双向教学法”。

(4)在考核方法上,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尤其是专业课程考试,应抛弃以书面作业和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法,完全以实物操作成绩为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

2目前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实施模块教学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目前没有成熟合理的模块化教材,目前采用的高职教材并不适合模块化教学;

(2)教学设施。由于模块教学更多地强调“做”,对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师资。模块教学要求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需要熟悉模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解决方法:

(1)教材。在缺乏模块教材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自行编写教学讲义组织模块教学。自编讲义通过不断完善,最终可形成教材。

(2)教学设施。模块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对教学设施的配套性、先进性要求较高,按照模块化教学的需要,还要求将教室与实习实验场所合并,才能开展同步式一体化教学。具体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实行仿真模拟教学;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如VCD教学片、电脑光碟等;三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即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

(3)师资。模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理念更新、知能更新、方法更新的要求,专业课程的模块教学更需要理论精操作熟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与生产一线的联系。

3模块教学的实施近来我院也在积极推广模块教学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模块教学法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为:

(1)没有建立起模块教学体系,原有的传统教学体系仍占主导、

(2)模块化教材有待完善。

推广和实施模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模块化教学的目标

确定模块课程结构,开发模块课程大纲,编写模块课程教材,建立科学先进的各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创新;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题库和省级题库,开发模块考试试题库,从而保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沟通”,实现高职院校考试考核机制的创新;

(2)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模块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

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成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目标类型,划分为三类模块课程: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

构建模块课程体系要分三步走:建立课程结构、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材。

建立课程结构就是根据基本素质模块课程、行业基础模块课程和职业定向模块课程的框架及内涵,从总体培养目标出发进行模块课程设计,就是根据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需要,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规定,确定具体设置的模块课程名称及其目标。

制定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体系,围绕各个目标确定各个模块各个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提要、教学时数、教学建议以及实施条件。其中,教学建议要提倡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方法。

(3)开发模块课程

模块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突出应用的教学目标。

开发模块课程的关键点是确定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就是对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首先,要使开发过程科学化。开发过程是指就是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对原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必须结合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根据生产企业对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开发模块课程。

其次,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造程度,主要是不能对传统分科课程全盘否定,对联系较强的课程体系,知能在内部结构和编排方式上加以改造。

(4)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贯彻模块教学的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摒弃“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由以“讲”为主变为以“异”为主,学生要由被动“听”、“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做”为主。因此,必须根据具体课程类型教学内容所选用的具体教学方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

①讨论分析。以分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各组代表发言,再由教师总结讲解;

②观察发现。通过实验、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实际,产生感性认识,并做好各自的情况记录和相应结论,再由教师总结引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或技能点;

③问题罗列。让学生独立或分组提出问题,再由教师集中解答;

④教师提问。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促使学生课后复习。

⑤动手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再由教师讲评。

4模块教学实施意义

(1)课程门类减少,提高教学效率。由于模块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和实用性程度较高,其课程总量必然减少,教材更精炼,排课更便捷,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