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10 14:52:18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1篇

在本学期,担任七年级(6)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2篇

今年的金秋十月,有幸在浙江台州的书生中学与魏书生老师畅谈语文教学。谈得最多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魏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在诸多的学法指导中,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是基础的一步,是学习中根本的东西。

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是魏老师20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教学工作之一。他反复引导一届又一届学生每年几次制定计划,就是缘于对计划这种“基础”和“根本”作用的认识。

每年年初,魏老师引导学生制定大体分四个部分的综合计划:第一部分,终生朝哪个方向努力,一生中自己的德、智、体三方面大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第二部分,十年达到哪些目标;第三部分,一年怎样度过;第四部分,一天怎样安排。

我们从魏老师的引导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一事及学生制定的计划中,可以看出魏老师的指导是颇有成效的。

一、制定计划,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的期望效应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有关教师期望的效应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其中,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们对某一小学各年级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了一份名单,说名单上的“这些孩子有发展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8个月后,教师就像预期的那样,发展了这些孩子的智力。实验结果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依据这种期望的效应理论,20年来,魏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所达到的心理素质、智力能力、身体健壮的状况或变化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进行某种预先设定,帮助他们制定综合计划。这要一方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期望,使学生不仅从计划中感受到这是魏老师主观上对他们“未来发展”的大致预测,也从魏老师外在行为上感受到魏老师明显的期望和支持;另一方面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学生自我意识的期望,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定向发展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为实现这种定向性的预测,努力内化教师的期望,让自己的计划和教师的期望一致,让小的、短期的计划与大的、长期的发展一致,这就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老师曾比较过先进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差异,重要的一点是前者都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而后者大多是学到哪里算哪里,或别人指向哪里自己就到哪里,或老师指向哪里自己也不到哪里,自己又管不住自己,每天常在无所事事中度过。那些先进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谈到自己的成功时,总说得益于当年的自我教育计划。的确,计划预测性对学生的发展成功,一定程度上有指向的作用,这种成功,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期望合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制定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归因分析能力

学习计划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能形成积极的期望效应,促进成功与发展,但有时,计划遇到各种原因可能失败,失去指向或规范作用。因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非常关键,因为这种成败的归因会对学生后继的行为动机和自我发展的信念产生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会产生促进学生成功的效用。

魏老师班中有个叫孙伟的学生,他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数学成绩遥遥领先,但两次期末考试的总成绩,他都排在中等,而他的目标是总成绩名列班前茅,他很苦恼,快到期末复习时,找魏老师想办法。

魏老师帮他分析,主要原因是他平时对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不感兴趣,听课也不认真,只把希望寄托在期末考试前再背,但到复习时,数学和政治相比,还是愿意做数学,数学题做起来常常忘了时间,不愿学的政治、历史等就没有时间了。魏老师把原因归到了他的复习方法上,称他这种复习法为“截短补长”法。这样,短的更短,长的更长,而长的最长也只有100分,短的每科要拉下十几分,总分就会丢掉四五十分,分析出这样的原因后,重新调整复习计划。期末时,把用于数学复习的时间全花到四门短科上。“以你的智力,集中半个月时间,复习这四科的重点、难点,每科达到80分以上,就没有问题,”魏老师如此鼓励他。

孙伟照此计划复习,期末考试结果,四门短科成绩共提高85分,班名次由28名提高到第8名。这一成功,激发了孙伟学习政、史等学科的兴趣,后来,他上课也愿意听了。增强了自信心,学数学的效率也比以前提高了。

这是一个成功的归因分析例子。孙伟不如愿,不是智力、能力原因,而是方法不当。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如果把某项活动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降低甚至消失成功的预期,进而降低相应的后断行为的动机水平。但归因为自身不努力或方法失当,个体则会保持较高的预期,并增强后继行为的动机水平。

同样,归因还会影响到学生自信心。如果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学生的自信度就会降低。因此,在实际的学习指导中,教师要通过归因分析,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并指导学生改变归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际的执行学习计划过程中,自我纠偏,自我调节,自我治疗,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这一方面魏老师是楷模。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学生不能平心静气地分析失误原因,更谈不上制定纠正失误的措施了,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链:考试失误情绪低落无心纠正成绩更低情绪更低落,不少后进同学就是沿着这条恶性循环链,使自己从中等、甚至上等的位置,滑到最低层。

可见,积极的归因分析和重新计划能使学生获得提高,而消极的归因分析放弃计划会使学生走向更大的失败。

三、制定计划,有利于激发学生超越自我、超越他人的斗志

计划,既是前行的目标,又是日常的规范,既是指向性的,又是实践性的,也带有预测和前瞻的性质,这种性质,往往使学生在对已有成绩的总结基础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超越自己,又要超越别人,并把要求落到实处。

以下是魏老师的一位初三学生的年度计划:在品德修养上,他要战胜自己“小马蹄坑”的毛病,不与人计较小事,得理也要让三分。在学业上,扬英语之长,在去年市赛第6名的基础上超越4人,进入前2名;补物理之短,物理成绩要进入班前10名;总分名次要由年级组前38名进入前20名;体育上3000米长跑超越去年,进入前3名……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3篇

要想语文成绩变好,应该多看一点课外书,提高写作水平。因为现在语文考试写作占很多分,要想语文成绩变好,首先写作水平必须得提高,这样才能抓到分数。还应该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和古诗,这些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对语文考试也都有一定的帮助;还有就是在阅读方面,是我最薄弱的项目,我要在老师上课讲阅读的时候认真做笔记,在课外做一些课外的阅读。 就说数学,在这次考试中我明白了单单书面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多做一些课外习题,扩展知识面,这样数学成绩才能节节攀升。除了课外的辅导,还要细心,因为有可能在考试时,一道题的列式正确,可最后的计算却错了,这也是时常发生的,所以一定不能马虎,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后悔莫及。

在各科成绩当中,我的英语算较差的一门,其中听力、句型转换也是最薄弱的。所以,我想我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做一些听力、句型转换的辅导材料,来提高我的英语成绩。我想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我应该从现在做起,施行我的计划。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想我假如做到了这一点,我的英语成绩一定能提高。 小荷白云飘飘网 ,你也可投稿。

这次的政治考的尤其差,不知怎么搞得,在考前,该背的我都背了……我最后分析了一下,这次主要败在选择上,其实选择我都会,就是考试一紧张6题的答案写在第7题上,像这种情况还有很多,选择是我的致命伤,以后我要加强政治选择的练习,多做课外习题,争取期末考试考到90分以上。

历史这次考得还算不错,考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这次我的二卷考得还比较满意,但一卷的选择错了6个,以后我要多看书,多背笔记,多读关于历史的书籍……

地理,唉~这次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真是没脸见人了,以前是我的强项,现在到开始给我拉分了,可能是我太骄傲了,没有好好复习,我保证期末考试一定考95分以上。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4篇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忙忙碌碌的半学期过去了。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指导今后的工作,现在对半年来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进行简要总结。

  一、认真研究高考

  高考的动向是高三教学的方向和指导。每年高考总会有一定的调整,所以只要高考还存在,研究高考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首先认真研究了近五年的江苏高考试卷,尤其是20xx年、20xx年、20xx年高考试卷,今年高考虽然会有所调整,但肯定是稳中有变。我们从前两年高考试卷中解读这几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和能力要求、高考试题的出法问法和试题回答的要求,等等。其次是研读20xx的考试说明(考试大纲),识读考试说明对高考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试卷形式等的变化,从能力、内容的变化中反映了怎样的命题意图、教育理念和主流思想。我们在新课和复习教学中以及练习中都要贯彻这些思想。

  二、端正学生思想,严格管理出成绩

  众所周知,史地班的学生和政史班相比,生源繁杂、学情复杂,特别是学生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正,不知道努力学习的学生较多。尽管已经到高三,对学习的重要性加深了认识,行动有所收敛,但仍然达不到我们老师的满意。要想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务必要端正学生的思想,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我立足于本学科,以历史史实教育和启发学生,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力争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和主动学。另外严格管理学生的作为,向历史课堂45分钟时间要质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务必严格遵守老师的要求,让干什么才能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坚决不能干什么。教学上我们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检查、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培养,注意学习自信心的树立和纪律观念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就是这样,保证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案和详细的教学计划,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

  一个学年、一个学期、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的教学都要有一个计划,都要事先有个统筹安排。我根据对高三教学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了系统、详密的教学方案和计划,统筹安排整个一年的教学任务、内容。当然计划制订以后并非一成不变,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充实,使之更完整,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调整。

  复习工作是一个既漫长又重要的工作。由于高一高二年存在的一些条件限制,这一届学生到了高三年复习时历史的基础知识很不扎实,所以我们放慢了一轮的进度,力求学生建构起一个比较细密的知识体系。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从微观角度理清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第一轮专题复习,以时间为顺序,对同一时间段内横向知识,即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内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揭示其间的关系,归纳单元结构和单元特征,并进行理论的概括和解释。时间安排主要是在一模以前,这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的学生情况和目前的高考形势决定我们必须注重基础,而且主要打基础。第一轮复习时我们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用原始的笨办法——“默写”,主要目的是逼学生去看书,背书,并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难度大的练习我们也不用,有的学生自己找了些难题做,我们也劝他不要做,立足于基础题,立足于基本能力要求题,像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对学生概括、评价、启示类历史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

  在一轮的复习工作中,教情和学情都在发生变化,如何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的效果,这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我在历史复习工作中,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在“学”这一环节中的作用是务必突出的。我认为适用的复习方式,但不一定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也可能效果不好,收效甚微。所以我在历史课的复习中,经常找优、中、差三类学生谈话,了解和掌握复习工作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改变复习策略,这样限度的维护了学生的利益,也就受到了预期的复习效果。

  四、以考试为载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只有学好历史基础知识,才能谈历史能力的提高,才能应对每一次考试,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仅仅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一般是通过考试、通过对试题的讲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每月一次月考,在每次考试或练习后,我都认真对卷子做评讲,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详略得当,细细点评。我不拘泥于答案的公布,而是重点总结问题,查找不足,培养能力。针对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等题型,我给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系统的总结相似类型试题的共同解决方法,从中找出规律,给学生以方法,使学生避免走弯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学生能够应对任何一套试题,能够减少失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成绩。

  五、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实现高考目标化

  质效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追求目标,教学质量的竞争实质是学校整体教学资源整合优势的竞争。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加强教学交流与合作,是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潜力、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综合性、阶段性和规律性,学生对历史学科既感到有兴趣,更觉得难学,正是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有关。因此,我们高三历史教学组针对本届高三学情的普遍特点,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和学情特点,加强第一轮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和方法,共同印制辅导方案和有关训练资料,做到经验共有,资源共享,整体提升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稳步推向高考目标化。

  反思高三历学期历史教学,还有很多不足,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我逐渐地明白了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教与学,而这部分都不是由老师单独来完成的。如果只是老师单纯地教,而没有学生参与互动,这样的教学是僵化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师生情感的互动,教学目标的达成都无从谈起。为了我们的学生能考高分上大学继续深造,为了我们的学校能完成指标考出名声,也为了我们教师自身更好的发展,我们将不断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争取更好的成绩。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虽然是老教师,我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怠慢,我认真备课,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勤于听课学习他人长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一、认真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我不管多忙在教每一节课前我都仔细研读教材和相关的教学参考材料,明确本课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定重点难点,设计新课导入、子目之间的过渡语,然后拟定具体的教学设计,编写教案。

  二、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选取拟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

  因为所教学生整体基础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不主动。因此,我把握照顾全体,关注个别的原则。以讲授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

  历史课堂容量大时间紧,多媒体教学能较好解决这个问题。教学网站上有大量的课件资源,为节省时间,我通常采用下载加修改的方式准备课件,甚至期中、期末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也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

  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注重新课导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历史谜语、历史迷案、历史故事、视频等导入。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述法加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思考。在问题中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课堂更生动也能激发学习兴趣。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五、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信心不足。

  我没有急于求成,总是给学生鼓励,对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六、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围绕“如何上好公开课”“如何学好学科知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等主题开展教研,完成主体教研文章撰写。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本学期完成20节的听课任务。在教学公开周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

  七、履行骨干教师职责,认真开展教师“结对子”活动。

  本着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制定结对子计划,互相听课评课,本学期有明显提高,本人听了许老师9节课,而许老师听了我10节课。通过结对子活动,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也认识到结对子是双向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较好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八、有计划举行单元测试。

  本学期积极收集单元试卷,做到每单元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进行辅导,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期末练习卷也进行测试,并进行详细讲评。期中考试是四校联考,对比认识教学差距,促进良性竞争。

  九、积极参加培训学习。

  本学期参加20XX年“初中教师岗位培训班”学习、“闽沪教育接力”活动、名师讲堂等。

  十、存在的不足。

  是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对课标要求不能较好把握,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老师讲得多,提问学生偏少。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不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学校历史老师个人总结1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八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本期七年级历史教学除认真地向学生传授了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事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本学期实施的措施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成语故事从书、历史基础知识手册、初一历史优化练习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利用课件使课堂教学添色不少。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没有,且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课下所花时间太少。因此,讲得太深就照顾不到整体,我上学期开始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后来及时调整方法就好多了。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2、及时、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3、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教法,经常阅读学校订阅的教学杂志,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听课达10节。

  4、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充分利用各班的学习小组,进行预习检查、作业检查、订正检查、课课清等。

  6、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22课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

  7、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历史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

  8、每节课上新课前,利用5分钟进行听写检测或提问,然后批改打分,及时订正来巩固所学知识。期末复习也主要是通过听写检测来督促学生有计划的复习。

  二、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所以学习大部分是凭兴趣去学,不够精细,有不少是被逼去学的。今后要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着手,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努力使历史科成绩更进一步的提高。

  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八个班的总均分是81.6分,各班均分相差不到5分,这充分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以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更大范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5篇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本学期即将过去,根据学校安排6月27-29日全校统一进行期末考试。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总体情况,反思教学过程、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考试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重要检测,为学习方法的改进、学习措施的调整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因此我们要把期末考试当作一次自我挑战,当作一次磨练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每一个同学都必须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期末考试。本周开始各年级各科即将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为了提高复习效果,使同学们能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给同学们提四点建议:

1.动手要早

谁动手早,谁就会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谁拥有的时间多,谁就会拥有考试的成功;机遇总青睐于有准备的头脑,“不打无准备之仗”,先下手为强,面对考试,要周密安排,及早动手;千万不能贻误最好的复习备考时间。

动手要早,就意味着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要跟得上。要有“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的精神。学习不是一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情,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

动手要早,还意味着计划要细。每天干什么,什么时间干,要有详细的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略高于自己现在的学习能力。

动手要早,还要克服只看不动、只想不做的错误复习方法。 手在休息,只用眼睛看的复习就像用没有线的针去缝衣服一样荒谬。个人的学习能力、应试技巧、科学的解题方法正是在不断动手中感悟积累起来的,这是老师讲不会教不会的,学习只有长期坚持亲历亲为才能克服我们学习中一听就懂、一讲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的怪现象。

2.落实要准

在复习时,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善于统筹安排,科学整理各种学习材料,制定好详细科学的复习计划,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不同学科还应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并适当地做些纲要性的笔记。

首先,分析要准。要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强项,强化自己的弱项。

其次,榜样要准。找一个学习的榜样,复制他成功的经验,你就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

第三,要抓牢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稳,做题不准。复习要从课本上的例题入手,要从最简单的入手,从做过的习题入手,每一道题,都亲自动手做一做,千万别眼高手低,要坚决克服大题不会做,小题不愿做的惰性习惯。

3.行动要恒

人生就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终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胜利者。常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段路往往是最艰苦难行的,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在他的航海日记上最后总是写着这样一句话“让我们继续前进”。这话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他无比的信心和毅力。就是凭着这样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们向着茫茫不可知的前方挺进,横跨惊涛骇浪,历经蛮荒野地,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完成了历史上惊人的壮举。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4.方法要新

面对复习我们常常无所适从,有的同学只看基础知识,有的同学只看试卷,有的先看试卷后整理基础知识,有的先梳理基础知识后看习题,方法各异,科学的复习应该按照梳理知识、梳理习题、梳理方法的“三理”策略进行复习,其中梳理学科知识是复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复习的最低层次,梳理习题是巩固知识检验运用知识查找问题形成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复习的关键层次,梳理方法是在看题后的比较归纳总结感悟、提升和迁移,是复习的最高境界。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6篇

一、高考历史地图题的命制特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和历史单科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的整理和归类,笔者发现,高考历史地图题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直接采用历史地图命题和间接考查历史地图是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的两种主要呈现形式。

在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呈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命题形式较为常见。这类试题中历史地图的主要来源有:①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是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的加工利用。例如,2014年高考广西文综卷第22题采用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用了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48题要求分别回答“1945年的德国”(图14)和“1948年的德国”(图15)所反映的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形成的主要原因、图15所示局势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②命题者从相关史学著作中选取或者根据历史事实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既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考查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37题引用了四幅图片,分别是“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和“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6题引入了马克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的“爱琴海古代文明和西亚、北非的关系”示意图。

除了直接采用历史地图命题外,有的试题虽不直接呈现历史地图,但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的关系,体现了对历史地图的间接考查。例如,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2题的题干是“图1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要求学生据此进行推论。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但要想准确答题,就必须对课本中的相关地图充分掌握。这类试题在近年来高考命题中相对少见。

历史地图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地图知识,有助于考生深化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学科内综合能力。这类试题能培养考生的综合学科素质、促进考生的全面发展,顺应了素质教育目标和选拔性考试的要求。

第二,高考历史地图题呈现形式多样化。

地图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地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等,丰富了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内容、方法和呈现形式,有效地促进了高考命题技术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地图类选择题和地图类非选择题指的是仅仅对历史地图进行考查的试题。例如,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15题考查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要求考生结合地图来排序;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0题引用了四幅不同时期欧洲人眼中的世界地图,题干提示“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要求考生分析地图反映的本质属性;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16题选择了四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要求考生排列时序。而地图与文字材料相结合的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更加强调图文并茂,对考生的能力考核要求较高。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34题要求根据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来排列德国历史发展进程,考生需要结合有关德国、奥地利、波兰等国的历史知识来分析。可见,历史地图以其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高考命题创设新情境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三,高考历史地图题体现了能力考查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对于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各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考查得比较全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方法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深化历史学习、培养学科能力。时间与空间概念是历史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历史地图能直观地反映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等的发展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加深考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同时,将历史地图与相关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分析,可以深化考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和把握。因此,高考题把历史地图知识与文字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既有助于考生更全面地学习、掌握历史知识,也能使高考试题进一步体现出历史的学科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史实的掌握程度。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0题,本题提供的图片“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其实就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历史地图是展现历史人物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热战、北约与华约对峙、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都是1949年之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只要掌握了这些基本史实,本题就很容易作出判断。

二是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考查“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从图片中的不同图例可知,、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分别控制部分地盘,当时“军阀割据”,在两广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共两党发动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对“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要写出其成功与失败的两个方面。

三是通过历史地图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即考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41题要求考生从“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9)和“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图10)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本题考查的要点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区划。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比较两幅图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和分布的不同,由此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图10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地方的“道”增多,而且分布上趋向于南北平衡,“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等地势条件;而图9反映出汉代州的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较大。从图中提取出这些信息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原因: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因而唐朝加强了对南方的管辖,设置更多的“道”,而且每一“道”管辖范围都比汉代南方的州管辖范围要小。该题将两幅历史地图作为一组相关材料引入题面,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片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情境中,自选角度,系统阐释,体现了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

二、应对高考历史地图题的有效策略

高考历史地图题的命制和考查功能对高三历史复习提出了新要求。同学们要重视对历史地图的复习,将历史地图与有关历史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第一,加强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形成图文结合、时间与空间结合、全方位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其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具体要掌握以下内容:中国行政区划的大致方位及所涉及的省份;与历史学习关系密切的世界三大洋及其沿岸地区的重要地区和国家;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较大的国家的位置等。除此以外,同学们还要结合高三历史的知识系统对涉及地图知识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高三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以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知识准备。例如,可将中国古代史中的历史地图知识归纳为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等几大方面,各大方面又可按知识类别、时间、空间等原则进行细分。

第二,加强对重要历史地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做到知识落实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教材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要做到图文结合。

教材中涉及历史地图的知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图文俱全的知识。对于此类知识,我们应将地图标识与文字表述相互对照,全面落实。二是有文无图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指在教材文字叙述中有所提及,而在教材地图中没有相应标识的知识。对于此类知识,同学们应明确其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三是有图无文的知识。这类知识是指在地图中有明确标识,在教材文字表述中没有体现的内容。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将地图知识转化为文字知识,以补充主体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储备。

第三,注重对历史教学涉及的重点地区相关知识的纵横联系与归纳落实。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重要地区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明确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革有利于同学们对历史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同学们还要注重对地图中隐含的历史信息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的认识,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角度,培养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的能力。

三、典型试题设计

1.下页的《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古代中国政治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充满矛盾与困难

C.古代王朝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主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能从图1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②农耕经济地域差别较明显 ③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与政府政策相关 ④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华农业文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图2展示的耕作工具,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是( )

A.隋唐时期、黄河流域

B.隋唐时期、江东地区

C.秦汉时期、关中地区

D.明清时期、长江流域

4.通商口岸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强迫清政府开放的沿江沿海等城市。图3中标记的通商口岸中,同时开放的是( )

A.②、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①、③

5.1947年,人民的战略方针发生重要变化,主攻方向指向图4中①地区,其主要原因有( )

①战略位置重要,靠近统治的中心地区 ②兵力防守空虚 ③该地区是老根据地,群众基础比较好 ④可以牵制军队主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通过解读图5,你能获取的有效信息有( )

①麦哲伦及船队的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回到大西洋 ②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都位于大西洋沿岸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方向一致 ④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改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1978年,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开设经济特区。图6是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属于我国最早开设经济特区的省份代号是( )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 D.①③④

8.图7所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了美苏冷战的态势是( )

A.美国转守为攻 B.苏联转守为攻

C.美国占上风 D.苏联采取全面收缩战略

9.通过对如下两幅图的比较,你可以得出的信息不包括( )

A.资本主义的开放和扩张本性,要求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

B.东方各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落后,必然处于挨打受欺的地位

C.工业革命提高了列强的实力,提升了其征服能力

D.西方列强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东方国家还在继续闭关锁国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

材料三 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材料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从秦到唐末的地方行政机构始终在两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徘徊,说明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困难。

2.D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存在地域差别,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流域;而农作物的区域差异主要与自然环境有关,不能说与政府政策相关,故排除③。

3.B 图片展示的是曲辕犁,曲辕犁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4.D 图中所示的通商口岸按数字顺序分别是①―苏州、②―上海、③―杭州、④―镇江、⑤―南京和⑥―宁波,苏州和杭州在《马关条约》中对开放;上海和宁波在《南京条约》中对外开放;镇江和南京在《天津条约》中对外开放,因此D项正确。

5.A 本题的“题眼”是人民战略反攻中将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主要原因。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统治区域,选择某一地区作为战略反攻的方向事关人民解放战争胜败的全局。之所以选择中原地区,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也有方面的因素;既有群众基础的因素,也有整个解放战争全局的战略因素。从题肢所给的四个方面来看,都符合题意。

6.B 从图上看,麦哲伦环球航行先后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后又回到大西洋;开辟新航路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都位于大西洋沿岸;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体。因此①、②、④都正确。从地图上看,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国家的航海方向恰好相反,故③错误。

7.C 本题题干的要求是在地图中找到我国最早开设经济特区的省份代号。图中②和⑤分别是广西和浙江,这两个地区没有设立经济特区,故排除A、B。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其中深圳、珠海、汕头在广东省,厦门在福建省。地图中③和④分别是广东省和福建省。海南省是在1988年被设为经济特区的,它不属于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7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本 求知欲 语言艺术 交流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100-01

历史课程在初中被视为小学科,常常被打入“冷宫”,在教学计划上被打折,在教学时间上被回扣。为了改变困境,笔者结合20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尝试与改进。

一 以学生为本,适度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教学改革的日渐深入,多种版本的教材运行,也考验着一线教师,教师需要了解学习不同版本的教材,使得笔者对教材的驾驭能力有了一个新的提升。

近几年在我校使用的北师版历史教材中,秦汉时期发展线索中只字未提东汉,可是在学习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东汉时期的知识点比重很大,如东汉时期的蔡伦改进造纸术、杰出医学家张仲景、《九章算术》、“神医”华佗是东汉末期的医学家,东汉初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由此可以鲜明地认识到东汉一朝共196年历史,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甚至是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东汉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不能缺少。在讲授秦汉文化时,学生经常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介绍东汉,而东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却那么重要。于是笔者顺应学生的提问调整了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有助于学生依循发展规律认知历史朝代。

二 以学生为本,改进历史教学的导言艺术

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的有效配合。在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导言的艺术,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成功的导入,往往会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吸引学生即刻投身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常用的有故事导入、歌曲导入、诗词导入等。

如在科技革命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导入:

老师:现在请大家仔细听,请在老师的描述中,猜猜它指的是什么?它是人类从野蛮走向自由文明的桥梁,它是人类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它使人类创造了“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的伟大成就,有了它人类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它指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科学技术如此神奇,让我们共同走进科技,探究科技的发展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核心问题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以学生为本,改变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凝聚课堂向心力,在教学中需要一个认识提高与改进的过程。

在初涉历史课堂教学时,师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模式,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与语言交流很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个别学生会故意制造麻烦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与老师发生正面冲突,使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面对这样的困惑笔者开始新的学习与尝试。

一次期末复习,有个班级的复习效果特别不好,有三四个男同学平时上课就不认真,现在不但不复习,还经常影响周围的同学,为避免正面冲突影响复习效果,教师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思考改变困境的办法。一次课堂活动意外地改变了这种窘境,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记忆力比赛,表现突出的学生给本组加分,比赛开始后学生都争先恐后展示自己,为本组加分。让那两名同学参加比赛,只要回答的问题基本正确就能加分,他们所在的小组分数直线上升,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他们感受到被认同后的自信,随后教师帮助他们重新整理复习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语气始终都是和蔼的,没有了居高临下的气势。此后他们变得认真听讲,很少影响课堂纪律。

在历史课堂上在与学生交流时,先肯定可取之处,然后指出错误的地方,将表扬与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蔼可亲的态度,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及时真诚的赏识肯定,点燃了学生自尊自强的心理渴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中享受课堂。

有十分付出,必定会有一分收获,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历史的动力,仍将是历史教师努力前行的目标。总之,改变中学历史教学的处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历史教师们共同的责任与心声。

参考文献

[1]石静.成功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灵[J].新课程学习(中),2012(1)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计划第8篇

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计划,是建立正常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小编为大家准备了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大家查阅。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材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以岳麓版20xx新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必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I、III(选修)》为教材,以岳麓版《高中历史I、III(必修)教师教学用书》《高中历史I、III(选修)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参。

三、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必修I—III、选修《历重大改革回眸》、《战争与和平》,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四、教学要求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教学目的要求: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以课改精神以及学校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重大改革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对历史材料的阐释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本板块在高中历史中的地位:

本学期讲授新课:历史选修(Ⅰ)-《历重大改革回眸》和历史选修(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历史选修(Ⅰ)共有9个专题。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发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选修(Ⅱ)共有7个专题。民主与xx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xx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2、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历重大改革回眸》,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历重大改革回眸》的重点放在中外古今重大改革的史实和评价。

通过学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使学生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xx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民主与xx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xx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重点放在近代中外争取民主反对xx的进程。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所负责的高二(22)班是文科班。其它(2)(3)(5)(24)班是理科班,其中三班是重点班班。理科班的学生大多数文科基础较差,对文化科不较重视。经过一年半的学习,虽有少数学生对历史有兴趣,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和方法,从期末清远历史科统考成绩看,学生的总体成绩中等,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有待提高。

四、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和海南省新高考的精神实质,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

2、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在备教材的同时,也要备学生,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3、积极参与科组和年级的集体备课活动,认真与同科教师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4、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强直观教学,增强历史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科能力的培养。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6、要“精讲精练”,重视抽象知识的讲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讲透。精心筛选练习题,做到每个单元要有一个练习题。练习后,要及时评讲和分析,并注意教会学生解答历史试题的方法。

高二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与安排,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确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前进,促使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高二历史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对历史的基本史观有一定的了解,能运用现代化、文明、全球史观理解历史,世界历史能用“世界”的眼光来观察。

本学期主要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教学任务,以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学任务;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训练,特别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情况分析

岳阳县一中xx届高二文科共7个班,这届学生高一会考采用开卷形式,历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班级之间和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学生学习历史方法较为陈旧。

四、具体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课堂争取做到有形式有内容,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很好掌握学习内容。

2、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帮助后进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4、注重平时的练习和训练,尤其是要加强对每次测试试卷的分析及解题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