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8 15:29:42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1篇

关键词:贸易强国;贸易结构;科技创新;优势培育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04

0 引言

如今,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地位。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较2014年而言同比下降了7%,但总量仍然庞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4.5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额达14.14万亿元,进口额达10.45万亿元,贸易顺差3.69万亿元,同比扩大了56.7%。

我国的贸易合作伙伴逐渐呈多元化趋势。2015年,欧盟、美国、东盟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值分别达到3.51万亿、3.47万亿和2.93万亿元。并且,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2015年,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同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占出口总值的20.7%。同时,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加。进口铁矿砂9.53亿吨,增长2.2%;原油3.34亿吨,增长8.8%。进口价格总体下跌11.6%。其中,铁矿砂、原油、成品油、大豆、煤炭和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深。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以绝对的产品数量和对外贸易量取得了“贸易大国”的地位,但要转变“大而不强”现状,改善当前产品数量多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就要确定“贸易强国”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在构建贸易强国的过程中商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的办法。

1 我国商品和服务结构概述

1.1 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结构

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由2005年的142191亿美元起,每年保持25%至35%的增长幅度,至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达到了43030亿美元。而相较同期的美国而言,其2014年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0337.13亿美元,从总量上看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贸易大国,但要想成为贸易强国,仅从数量上追求进步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57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6043亿美元,总量上增幅达到284%,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由2005年的9949%增长到2014年的12.314%,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而美国2014年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了303%。中国同贸易强国相比较,在对外贸易结构上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2 服务贸易结构

由表2数据可知,2010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较大比重集中于运输服务、旅游等传统服务行业,分别占比达到了26.9%、27.8%,超过半数的比重;而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建筑服务等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虽然分别仅占0.8%、4.8%、0.7%,但同比增幅达到了133.8%、35.5%、27.6%。到2014年,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善,虽然传统的服务行业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运输、旅游分别占据22.5%和36.7%的高比重,但新型服务行业的比重也有明显的提升,金融和建筑业分别提升至1.7%和3.4%。说明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发展势头迅猛,结构优化明显,但发展起步较晚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2014年的美国,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部分侧重于新型服务贸易,其金融和专利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4%、17%。

通过计算得出表3中2010年至2014年中国各服务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很显然中国大部分服务行业竞争力始终保持较弱的地位,2014年仅保险服务行业、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及电影音像行业的TC指数大于0,其中保险服务行业达到0.5155,说明该行业在服务业中竞争力较大。而咨询、金融、旅游、运输和通信服务行业的TC指数均接近于-1,尤其是咨询行业的TC指数达到-0.9458,说明该行业的竞争力非常弱,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旅游业和运输业占中国服务贸易比重很大,但是贸易竞争力指数仅为-0.4305和-0.2646,f明中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仍然很弱。

将中国参与对外贸易的货物分成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及初级产品三大部分,中国的货物出口很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上,2010年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94.8%,而货物进口又突出集中于高技术产品上,2010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达到了69%。虽然到2014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进口率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相较于2014年的贸易强国美国而言,其主要出口商品为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矿产品,这三类产品占美国出口总额的24.1%、16.4%和109%,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进出口结构存在明显的问题。

2 构建贸易强国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结构存在的阻碍

2.1 对外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贸易仅呈现“粗增长”的态势

1978年以前,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足世界的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9年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贸易大国而并非贸易强国。其原因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仅保持数量的飞速增长,而质量、科技含量、品牌知名度和贡献率均同贸易强国的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2 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贸易未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在国际竞争中一直存在着较明显的问题,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就已超过货物贸易,但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从服务贸易内部结构来看,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贸易始终较大范围的侧重于传统服务行业,对于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行业的而言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同贸易强国相比较更是表现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的服务行业在对外贸易中均表现出竞争力不高,这同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较晚且服务行业规范性较差有明显的关系。

2.3 货物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的产品层次低

中国从2013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以来,贸易大国的地位一直毋庸置疑。但同贸易强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货物贸易也存在着很明显的结构问题。前文数据显示,由于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等自然禀赋的突出使得中国的货物贸易发展大部分集中于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之上,而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的比重相对较少,使得中国的货物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的出口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产品层次低和竞争力弱的问题。同贸易强国的高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知名度的贸易产品标准差距甚远。

3 政策建议

3.1 保持传统禀赋优势,同时加快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毫无疑问要遵守比较优势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国的自然资源优势。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传统品牌多且影响力大均为中国贸易发展的先天禀赋,因此要构建贸易强国,首先就应继续发挥本国的先天优势资源,稳定贸易大国的地位。同时,重视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以及服务行业竞争力较弱的问题,加强创新优势的培育,在重视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之上尽可能的通过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强政府投入力度等手段促进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的提高。

3.2 实施创新驱动,加强科研培育投入力度,增强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总体贸易额数量可观,但人均贸易额少,同美国等贸易强国的总量多、人均多的情况有明显差距。且中国的产品优势不明显,在对外贸易中替代性较强,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种产品竞争力弱于贸易强国的标准。要提升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不遗余力的加强科研培育的投入力度,通过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实验室的建设、科技人才的培育等手段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度。

中国的传统品牌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但由于建国初期受到较大程度的摧残,加上现如今市场的不规范带来的缺斤少两的问题使得中国的传统品牌在世界上的名誉受到影。而该部分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中国的品牌意识的薄弱,使得中国的不少知识产权没有受到保护,落入他人囊肿的专利不占少数。中国要充分发挥这部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就应该完善专利保护制度,同时加强品牌意识和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

3.3 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的联系及其他市场的开发

中国的传统比较优势较大部分集中于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上,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资源优势愈发减弱,仅从劳动力而言,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邻近的东盟国家而言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相较贸易强国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而言又较低。在全球化和贸易数字化的时代,中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加强同东盟国家及贸易强国的互通交流,加强“一带一路”的政策施行力度,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3.4 坚持互利共赢,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

大国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担当。中国要更多地走向国际治理舞台,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参与区域贸易合作,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童霞,高申荣,吴林海.中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型路径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4).

[2]袁其刚,戴金平,刘斌.Q易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途径的比较分析――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3]邓小华,周婧.“低碳”内涵的国际贸易相关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05).

[4]盛斌,钱学锋,黄玖立等.入世十年转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国际经济评论,2011,(05).

[5]唐良富,唐榆凯,张锐等.低碳经济――国际贸易竞争新的战略关注点[J].科技管理研究,2011,(18).

[6]魏浩,王露西,李.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1,(04).

[7]黄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2篇

[关键词]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45-05

随着我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技术的不断积累,2012年我国出口贸易额达到2.0498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一;进口贸易额为1.817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667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在我国迅速成为贸易大国的同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变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两次历史性跨越的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和国际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因此,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和出口增长方式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2007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自2007年4月4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至2008年9月21日美国高盛集团和摩根土丹利两家投资银行改为商业银行,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25632.5亿美元下降到22075.3亿美元,下降了13.88%,创2007-2011年最低纪录。其中,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1.43069万亿美元下降到1.20161万亿美元,下降了16%;进口总额从2008年的1.13256万亿美元下降到1.00592万亿美元,下降了11.18%,下降幅度小于出口总额。但占世界货物贸易额的比重始终处于上升通道当中,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7.71%上升到2011年的9.93%。其中,货物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8.73%上升到2011年的10.4%;货物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6.71%上升到2011年的9.46%。另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8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出口的4.39%,居世界第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2365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进口的6.11%,居世界第3位。

(一)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2011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更是接近1.8万亿美元。但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5%左右,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95%左右,整体变化不大。2007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5%和95%,2011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到5.3%,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94.7%(参见表-1和图-2)。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改善不明显。

(二)出口的初级产品以食品为主,工业制成品以化学制品为主

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在2007-2011年5年中持续增加,始终占初级产品出口的半壁江山,只有2008年低于50%,为42%;而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出口额则稳居其次,始终保持在32.5%左右;接下来是非食用原料,所占比重为14%左右,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饮料及烟类和动、植物油脂及蜡等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重微乎其微且保持稳定。

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化学及有关产品,从2007年的5.2%上升到2011年的6.4%,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始终保持在50%,稳居第一,它也是我国对外出口当中最为活跃的部门,并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持续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受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以及国外需求减少的影响,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所占比重在这5年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降幅不明显;杂项制品的出口额则保持,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未分类的其他商品所占比重不足1‰,可以忽略不计。

(三)出口国别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从对外国别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出口国别市场分布呈多元化发展态势。2007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英国、俄罗斯、中国台湾、意大利。2011年,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来自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取代了意大利成为我国第十大出口伙伴国。美国以3244.5亿美元稳居第一,地位无人可撼。2011年我国对十大伙伴国出口额都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排名第十的澳大利亚,由2007年的179.9亿美元增至339.1亿美元,增长了近90%。另外,我国对外出口发展迅速,南美市场上的巴西和北美市场上的墨西哥增速双双超过100%。在2011年我同对巴西和墨西哥出口额分别为318.37亿美元和237.9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81%和104%,增速十分惊人。在非洲市场上,南非逐渐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贸易伙伴。2010年,我国对南非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11年底,出口额达到133.6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80%。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西班牙出口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2008年我同对西班牙出口额突破2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此后再也没有超过200亿美元,尤其是2009年,出口额仅为140.6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了48.6%。但是,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11年,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1%、7.8%,这二大贸易伙伴所占出口比重近四分之一。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

(四)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

从贸易方式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继续改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的比重由2007年的50.61%下降至2011年的44.01%,下降了6.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45.3%下降至2011年的35.84%,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说明,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反言之,一般贸易的发展则好于加工贸易。2011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9246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29.2%,占进出口总额的52.8%;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3052万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2.7%,增幅小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额为9171亿美元,增长了27.3%;加工贸易出口额为8354亿美元,增长12.9%。一般贸易进口额为1.0075万亿美元,增长了31%;加一广贸易进口额4698亿美元,增长了12.5%。无论从出口还是进口来看,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加工贸易,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

从贸易主体性质上来看,贸易主体集中化趋势有所下降。外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74%下降至2011年的51.07%,下降了6.7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由2007年的57%下降至2011年的52.43%,下降了4.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的下降意味着民营企业所占比重的提升,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逐渐趋散化,但外商投资企业依然保持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第一主体地位。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86016万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07%,也就是说,余下的48.93%由国有、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分享。其中,出口额为9953.3亿美元,出口总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2.43%,同比增长15.40%。

二、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过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实施了进口替代、出口导向、国际大循环、大经贸、科技兴贸、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其目的都是扩大出口。这些战略实施的结果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量迅速扩大,贸易顺差逐年递增,从1994年的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549亿美元,2008年出现峰点,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2009年以来,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呈下降趋势,但也都在1500亿美元以上。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会导致国际收支失衡,伴随而来的是贸易摩擦和贸易制裁,这也是近年来我同成为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的主要原因。同时,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也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2013年8月8日我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问价1美元对人民币6.1703元,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国内众多出口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二)我国出口商品品类相对集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跨越,纺织品服装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最大功臣;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服装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贸易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逐年上升,2009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产品的比重双双创历史最高纪录,分别达到60%和31%,之后两年呈下降趋势(详见图-5)。如果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如果考虑出口企业性质,90%以上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都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都是由国外提供的。根据《HS》制度,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大类分别是第16、11、15、20、17类,所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5.51%、16.81%、12.06%、6.58%和5.75%。其中,第16大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和第17大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11年我国出口排名前五的商品分别是自动数据处理、针织或钩编服装、电话机、非针织或钩编织物制服装、钢材,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14.44%、5.00%、3.64%、2.70%和5.39%(详见表-3)。其中,自动数据处理和电话机都属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通过上述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深入来看,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大部分都是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我国出口企业在核心技术掌握方面相对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投入和自主品牌。工业制成品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只不过部分企业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产品的附加值并没有增加。

(三)过分依赖加工贸易

1993年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再加上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加工贸易发展迅速,接着而来的是加工贸易额迅速增加。虽然近年来加工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中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加工贸易分工格局中,相对于高附加值、高利润的研发、售后等环节,我国出口企业仅获得少得可怜的加工费。

(四)外商投资企业仍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

1993年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迅猛增加,这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直接设厂生产有密切关系。我国对外出口大部分产品都与外商投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我国对外贸易主体集中化呈下降趋势,但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外贸主体的“头把交椅”。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更是在55%以上。例如,我国组装的苹果公司产品,按照贸易统计的定义,属于我国的技术输出,但我国工人享有的制造成本仅仅占到苹果手机售价179美元的3.6%。这意味着我国企业的出口转型主要是建立在外商投资的基础上,国内出口企业技术升级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出口市场集中度仍偏高

截至2013年7月底,与我国开展经济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28个,但主要贸易伙伴却集中于北美、西欧和东亚。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但对新兴市场当中的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的出口增长更快。虽然传统主要贸易伙伴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市场。总体上来看,受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市场分布在逐渐改变,由集中化趋于多元化。但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北美、西欧、东亚依然是我国出口的传统市场,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地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形势短期内很难改变。

三、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对策

一国出口贸易结构从根本上说受制于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环境因素。因此,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要实现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要顺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如何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以及我国出口企业能否抵挡国外日益残酷的竞争环境将决定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能否成功,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良好的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环境

出口贸易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外部延伸,如果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可能高级化。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渐大,这对我国现存低素质劳动力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抑制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山口。反过来,如果我国出口企业借此汇率调整之契机,及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和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现行出口商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下调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率,10项出口商品由退税改为免税。由于此次调整采取“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无疑会增加部分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给一些低利润行业的出口带来压力。但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会减少我国贸易顺差间隙,缓解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对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改变都会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要素成本上升是一个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应积极理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为出口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周内环境。

(二)强化出口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观念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国内企业也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品牌或核心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企业终将被时代所淘汰。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残酷,已由过去的单纯的质量价格竞争转变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也可以这么说,谁能创出名牌,谁就能率先占领国内外市场,获得企业生存的法宝。但是,现阶段我国出口产品中大多数都是OEM或贴牌,出口企业只获取了低廉的加工费。而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企业仅靠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已难以生存。因此,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在未来严峻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加科技投入。只有拥有坚实的科技基础和自主品牌,才能尽快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也需要在一些核心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核心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实现出口贸易结构提升。同时,我国企业应增加科技投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引领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高度和技术环节,增加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

(三)逐步调整我国加工贸易战略

首先,加快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物价水平的提高,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涨迅速,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慌的现象,这使得原本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加工贸易一下子失去了它的比较优势。借助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存在的可行之策。其次,大力发挥跨国公司对加工贸易升级的推进作用。在加工贸易迅速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而且还提供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出口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变,显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同参与产品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增加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率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与终端产品相比,中间投入品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增加中间品和零部件的国内采购有利于培育本国在中高端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力。

(四)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短期来看,我国出口商品过度集中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且出口市场也较集中。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外汇储备迅猛增加,贸易争端和贸易纠纷日益增多。近年来,我国出口因国外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制裁而中断的案件层出不穷,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为实现外贸持续发展和外贸安全,我国应实施出口商品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出口权和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服务贸易质量,保证外贸出口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组织企业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华交会等国内外贸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世界知名展会,积极开拓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印度、中东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全球贸易空间布局。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3篇

生产作为某一产品跨国生产的中间投入,将其分散在各地的生产企业连接起来,成为全球价值链的纽带。为了体现生产业作为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将汽车产业生产贸易的概念定义为组成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外包生产中间投入的服务性活动。因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来估算中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贸易现状。

(一)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对生产业产值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定义为生产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计算机软件服务业、邮政和仓储业、通讯业等)的产值加总;另一种是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进行计算。投入-产出分析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Wassil-yW.Leontief在1936年发表的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中创立的一种研究经济体系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互相依存关系的计量模型。本文认为,通过将各服务行业的产值简单加总会高估我国生产行业的实际产值,且对组成结构分析也有很大偏差;而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将各部门中间投入服务额加总来计算某一行业生产行业产值和生产业总产值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故本文最终选择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根据本文对生产贸易的定义以及生产中间投入的特点,得出投入产出法计算某一部门生产贸易额的计算公式为:(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A部门的出口额。式中(A部门使用的中间服务价值/A部门的总产值)度量了该部门每出口一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中间生产,即生产贡献度乘以部门出口额,就度量了这一部门的生产贸易出口额。本文计算生产业产值、生产贸易额的数据来自历年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延长表和《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生产业产值

基于前文所述投入产出法,计算生产业产值。1983—2010年我国生产业产值增长迅速,从1712.9亿元升至157334.5亿元,增长了近91倍。1993年全国生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大关,生产业占服务业总比重由1983年的40.7%增至1995年的56.8%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到50%左右。综上所述,从行业总产值角度来看,我国生产业发展速度惊人;另外根据周蕾(2009)计算所得1995—2007年美国生产贸易行业产值总计增长1.5倍,而我国为4.5倍,可见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生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更高。再从生产行业所占比例来看,在一段时期内生产业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以及整个服务业中地位有所提高;对于1995年之后出现的一定回落,本文认为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最终消费需求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导致了生产行业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三)中国生产贸易发展现状

根据前文所述生产贸易额计算方法,计算历年我国生产出口额,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987年我国生产出口额33.5亿美元,到2010年增至1981.7亿美元,增长了约58倍。截至2010年我国生产贸易出口额所占比重由1987年的8.49%升至12.56%,期间这一比重虽然有所波动,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反映了生产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出口额

根据投入产出法,计算出历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为了计算准确,除了计算出具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以外,对没有投入产出表的年份参考平新乔(2006)的做法,用现有数据替代,例如用1997年替代1998、1999年数据,用2000年替代2001年数据,以此类推。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由1997年的4517.1万美元升至2012年的359162.9万美元,总量增长迅猛。此外,生产贸易额占比(即生产中所投入生产占比)由1987年的7.29%提高至2010年的9.80%。从表3中可见,1997—2008年我国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逐年上升,且增长率不断提高。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随后2010年出口额迅速恢复且超过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之后两年保持增长势头。综上,我国汽车产业出口产品服务贸易产值不断上升,汽车产业生产贸易发展迅速。

(二)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构成

本文将各生产行业分类为:运输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和商业;其他服务行业四个部门,各部门所提供生产总量和比重如表4所示。从总量上来看,各部门所提供的生产值均稳步上升,其中增长最多的是运输和信息服务业。从各部门提供生产比重来看,2010年相对1997年有较大变化。1997年,所列四个类别行业中餐饮、住宿和商业所提供的生产占比最高,达38.4%,随后,这一比重逐年下降到23.6%。相对的,由运输和信息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由1997年的25.1%升至2010年的33.3%,成为占比最高的部门;可见近年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行业对汽车产业生产影响越来越大,这其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投入增加密切相关。金融、保险和商业服务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不断下降之后由21世纪开始逐渐回升,2010年达26.3%,相对1997年略微上升。此外,截至2010年,其他服务行业所提供生产占比达16.7%。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其他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等代表高科技含量的其他服务行业,由表4可以看出其比重在四部门中仍为最低,可见我国汽车产业的生产贸易结构中科技含量较低。

(三)中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国际水平

为了更好地反映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水平,本文选取几个国家与中国进行比较。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比较意义,最终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印度、巴西作为参考国。其中,美国数据来自投入产出统计年鉴,其余四国数据来自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表5显示了1998—2011年美国汽车产业生产出口情况。与前文所得中国的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比较可得,美国该项出口额远高于中国,此外生产出口额在汽车产业总出口额中占比相较中国汽车产业也明显更高。但是从增长率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从1998—2011年生产贸易出口额增长了近60倍,远高于美国的增长水平。德国、日本、印度、巴西4个国家的汽车产业贸易中生产出口额,出于数据的可得性,仅能获得来自OECD网站的1995、2000、2005三个年份的各国投入产出表。能够看出,截至2005年4个国家中出口额最高的为德国,其次为日本。中国与四个国家相比,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仅高于印度而远低于两个发达国家,仅为出口额最高的德国的约1/30,此外较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也存在不小差距;但应当注意到中国汽车产业生产出口额的增长率远高于4个国家,中国与各国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综上,从与各国比较来看,尽管我国汽车产业生产贸易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与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出口额还是占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结论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4篇

【关键词】 投资 消费 净出口 经济增长

从支出角度看,GDP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种最终需求之和,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三者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消费需求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美国的消费需求一直十分旺盛,甚至有“贷款消费”的风气,这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工农业以及服务业人员就业以及产业繁荣。投资需求是指财政支出,即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预算包括发行国债及对教育、科技、国防、卫生等事业的支出,是辅的扩大内需。净出口的增加意味着外汇积累的增加,其增加会大幅度提升生产能力,并有效带动就业。对于企业而言,出口的增加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湖北地处中国中部,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近年来,湖北省经济取得了稳步增长,与三大需求的贡献不无关联,而三大需求对湖北省GDP的拉动强度却存在差异。

一、三大需求对湖北省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以支出法核算的GDP就是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总卖价来计算的。具体来说,它是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构成,公式为:GDP=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根据数学知识易知,上述三个需求变量的增加量之和等于GDP增加量。某种最终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该最终需求当年增量/支出法GDP增量×100%。某最终需求对GDP增长率的拉动=某最终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GDP增长率。在以下分析中,将把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分别作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量化指标,这三大需求要素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如表1所示。

另外,根据发展经济学学者的观点,投资率指一定时期(年度)内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消费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其公式为:消费率=最终消费/GDP×100%。

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湖北省的消费率就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到2009年,消费率首次低于投资率,并在此之后投资率就一直领先于消费率。消费率过低成了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消费率过低将造成储蓄率过高,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湖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局面难以转变。另外,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湖北省内流动性过剩,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

1、最终消费支出对湖北经济的贡献有待提高

从图2可以看出,最终消费支出对湖北经济在这21年的平均贡献度为46.55%,位居三大需求的第二位。但在个别年份,又有其特点。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第一阶段的影响之下,全国、全省经济也遭受了通货紧缩、市场疲软、消费需求不足的挫折,故该年湖北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2.7%,拉动也仅仅是2.7%,这二者都是21年中的最低水平。然而,一年后,199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76.6%,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53.9个百分点,进而达到21年间的最高水平,这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努力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的结果。进入21世纪,湖北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政府投资增加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外贸增强,湖北需求结构发生变化。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湖北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6.3%,涨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为35.5%,比上一年度下降5.3个百分点,拉动力也下降到了4.8%。从消费率的角度看,湖北21年来的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2009年开始,消费率首度低于投资率。总体而言,湖北消费需求虽然在21年间有较大波动,但仍然在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一极。

2、资本形成总额对湖北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1994―2014年这21年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6.55%,56.61%和-3.16%,资本形成总额的平均贡献度位居第一,比位列第二的最终消费支出还要高出10.06个百分点。从时间序列上看(见图3),1997年,湖北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9.2%,拉动也达到11.8%,这都是21年来的最高值,结合当年国际国内局势,不难看出这与我国政府面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加大基建投资密不可分。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历史性的新低,只有-6.4%,拉动也仅仅只有-0.6%,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湖北省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干旱,且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国际经济形势较为不利所致。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政策,以挽救经济发展的倾颓之势,直接导致湖北该年度的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依然高居64.4%之位。从投资率角度来看,1994―2014湖北省的投资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分配比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且较为稳定,对湖北21年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较不稳定,贡献率为负值

湖北地处中国内陆,开展对外贸易的地理条件不如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外贸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图4可以看出,1994―2014年的21年间,湖北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平均贡献率为-3.16%,在三大需求要素中名列最后。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湖北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下降到了21年间的最低点-57.6%;2001年中国加入WTO,巨大的利好消息促使湖北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历史性的34.1%,拉动率也冲击到了3%。然而,总体上看,湖北的外贸情况却并不乐观,净出口的贡献率在多个年份都表现为负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湖北省进出口市场多元化程度低,外贸较容易受到某个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二是湖北外贸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发展较为滞后,外贸结构不够优化。

二、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进一步检验

除上述方法以外,我们考虑从另一种视角来研究湖北GDP与三大需求要素的关系问题。根据上述三大需求要素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即支出法GDP的构成),我们将1994―2013年湖北最终消费支出(记作C)、资本形成总额(记作I)、出口总额(X)和进口总额(M)设为解释变量,将GDP(记作Y)设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下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B1、B2、B3、B4分别表示需要测算的系数,?着表示随机误差项。实际的模型设计中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指标取舍和经济假设等问题。由于截止到本文成文时,2014年相关数据仍然不完整,研究数据截止到2013年,具体数据见表3。

对于理论模型运用STATA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结果见图5。

运用最小二乘法的模型,将图5中的各项数据拟合成为一个近似的线性方程,图5中“coef”指消费、投资、出口、进口的系数,“std”指每个自变量的标准差。

根据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由于R2=0.9999,几乎接近于1,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又t0=1.63,t1=11.69,t2=

18.87,t3=0.34,t4=1.23,给定显著性水平为0.05,则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15(DF=20-5=15)的相应临界值T=2.131,易知T值除了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以外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

模型结论表明,消费每增加1%,经济总量将增加0.86%;投资每增加1%,经济总量将增加1.05%;出口每增加1%,经济增长0.17%;进口每增加1%,经济增长0.64%。因此,在三大需求中,投资对湖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强,消费对湖北省经济影响程度位居第二,进出口贸易对于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弱。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前面分析不难看出最终消费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一直是位居第二,对GDP增长的作用仍十分明显;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1年平均水平是第一,贡献度也与消费要素相差无几,这充分反映出湖北投资拉动经济所具有的巨大前景,投资需求极有可能长期在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上领先于消费需求;湖北省的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较低,相关性也较弱,对于湖北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有限,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部崛起程度的不断加深,武汉也正在打造全国第三批自由贸易区,湖北的外贸发展前景仍较为乐观。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的对策。

1、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拉动内需

湖北消费对GDP拉动的作用仍十分显著。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主动力。不论是投资还是净出口需求,实际上都是由消费需求所派生的,因此抓好消费需求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稳定的收入作为支撑,所谓的刺激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沦为空谈。一方面,要适度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并鼓励更多要素收入,并且对用人单位“五险一金”制度日益强制化,狠加落实。另一方面,还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并且鼓励大学生等其他群体创业,为创业提供更为优厚的条件。2015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点。湖北省应当积极主动促进创业,有力落实中央的政策方针。

其次,要切实培育消费热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湖北省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一些传统的消费产品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这就需要对科技创新予以引导和保护。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解释中,谈到了中国目前的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通过科技的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新时期人们的更新的消费需求,就是湖北今后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2、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于全省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是最低的。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也很不明显,这表明湖北外贸并不占优势。从贸易市场来看,湖北过去的外贸对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欧洲等经济体。今后,应当充分抓住“一路一带”建设的契机,与其沿线国家更多外贸交往,拓宽合作面。从贸易商品结构看,湖北长期以来外贸产品结构较不合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然而,近几年的形势有所好转。据武汉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湖北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最高,达总出口额的43.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0%,这表明湖北出口已经达到创新驱动水平,其产生的价值将比过去的初级产品高得多。湖北作为一个科教大省,境内有“985”高校2所,“211”高校7所,而这些都可以带动产业的科技创新,让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更加完善,使湖北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此外,湖北也可以充分利用黄金水道――长江航运之便利,积极主动地使湖北更深地参与上海自贸区,将湖北货物通过长江这一优良水道输向上海,运用自贸区之便利,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国际化。同时,积极申请武汉自由贸易区,带动湖北省的外贸发展。对于进口,湖北还要本着“招凤引蝶”的原则,扩宽进口来源,通过进口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3、紧抓国家战略,合理利用政策机遇

新形势下,湖北经济要想有更大的腾飞,必须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在国家的“一带一路”以及国务院新近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等方面,湖北皆大有可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在这个文件中,重点提及了几个“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这其中就包括湖北省会武汉市,这充分说明了湖北在此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另外,“一带一路”的核心实际上是互联互通,而武汉市的特点就是“九省通衢”,武汉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便利的交通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另外,制造业是武汉的优势产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多半是新兴市场国家,处在前工业化时期,对制造业的技术以及工业产品有着客观的需求,武汉企业走出去将会大有可为。除武汉以外,其他地级市也可以从“一带一路”中受益。湖北十堰市位于湖北西部,与陕西省接壤,长期以来就与陕西特别是陕南地区经济交往密切。陕西古代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堰无疑就是拱卫这个起点的东大门。湖北已经开通汉十高铁,不久还要开通从十堰到陕西西安的高铁,这将更加有利于十堰对接“一带一路”。此外,湖北咸宁是中国到俄罗斯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之一,而中俄茶道与“一带一路”互相关联,咸宁市应当抓住机遇,借茶道发展的契机与沿线的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这将对湖北经济的进一步崛起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江中游城市群涵盖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几大发展区域。武汉城市圈就包括了以武汉为圆心,辐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湖北将与周围省份深度融合,省与省之间的一些限制将会被打破,这将有利于湖北产品的国内贸易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也将会使湖北经济得到更大的红利。

【参考文献】

[1] 宋飞飞:浅析三大需求与GDP增长的关系[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4(8).

[2] 薄伟康: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增长潜能分析[J].东南学术,2014(6).

[3] 邹劲松、王顺克:消费、投资及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4(3).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5篇

1 、签产地证**** 份,同比增长 **% ,签证额**亿美元;

2 、单据认证 *** 份,同比增长**% ;

3 、领事认证 **份,同比增长 0.77% ;

4 、商事证明 375 份,同比增长 19.81% ;

5 、自办商证 290 份,同比增长 57.61% ;

6 、新增注册企业 52 家,同比增长 1.96%, 累计 340 家;

XX 年上半年度**市贸促会主要工作如下:

一、法律服务

1 、 XX 年 1 月底召开了**市贸促会成员企业签证大户迎春座谈会 ,对 16 家签证大户的签证代表进行了适当的奖励。签证大户的代表们纷纷对贸促会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同时,贸促会重申了对重点大户继续提供星级服务的承诺,包括对原产地签证和国际商事证明书办理大户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座谈会联络了会企感情,增强了彼此的吸引力。

2 、 实现 ATA 单证册代办零的突破 。 XX 年 2 月份为**一家台资企业常熟瑞特默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代办全自动对接焊机、电熔焊机、手动对接焊机到马来西亚的 ATA 单证册业务。

4 、 贸促会 江苏调解中心常熟市办事处 自成立以来,通过新闻媒体、经贸培训等各种渠道,向外经贸企业广泛宣传调解中心职能,热忱为企业提供涉外商事调解、商事仲裁等方面的咨询、联络和服务。同时,为增强服务职能,先后与 江苏苏州华元民信律师事务所等五家律师事务所签订的合作协议,任命华元律师等五位律师事务所法人代表 为中国贸促会江苏调解中心常熟市办事处副主任。

二、培训学习

1 、 06 年 4 月 8 日 -10 日组织贸促会成员企业在安徽黄山举办 **市贸促支会第六期原产地认证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于 XX 年 1 月 1 日 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和《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网上签证、 ATA 单证册业务、领事认证业务和国际商事证明业务、 涉外商事调解、商事仲裁等 等。培训班特别邀请了广州尊网公司潘工程师讲解网上签证系统升级后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有 40 个单位的 48 名手签员和申领员参加了培训。

三、 展览展销

四、参加会议

1 、参加 1 月 9 日 在苏州召开的 XX 年度 省贸促会 出证认证 工作及法律工作会议,常熟市贸促会获 XX 年度 出证认证工作先进单位及出证认证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2 、参加 2 月 16 日 在广西南宁召开的 XX 年法律工作会议, 常熟市贸促会获 XX 年度全国 出证认证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3 、参加 2 月 21 日 在南京召开的 XX 年度省贸促会系统工作会议,常熟市贸促会获得 会展组织先进单位荣誉 。

中国贸促会主办的《中国贸易报》 XX 年 3 月 2 日 刊登的介绍常熟市贸促支会的文章,《 立足法律服务、出国展销、企业培训三大支柱,县级贸促奇葩再谱事业新篇章——记中国贸促会常熟支会 》。

五、 XX 年下半年计划

1 、 隆重举办常熟市贸促支会建会十周年庆典活动, 将诚邀贸促总会领导、省贸促分会领导、常熟市政府领导、省内兄弟贸促支会领导、常熟市职能部门及相关部门领导、常熟市贸促会成员企业大户代表以及新闻媒体参加庆典活动 。

2 、举办两个商务推介活动 。⑴ ATA 单证册 (货物暂准免税出入境通关证)推介,主讲人:中国贸促总会法律部 ATA 处处长范振国先生。⑵ 境外商标注册及品牌战略推介 ,主讲人:浙江省宁波市贸促分会法律部徐志伟先生。

3 、充分利用江苏、上海商事调解和商事仲裁资源,同时与常熟 6 家律师事务所共同合作, 全面启动和开展国际商事调解工作及国际商事仲裁工作。

4 、 召开常熟市外贸企业出国展销座谈会 ,特邀省贸促会邹会长以及出国展览部的高部长和王部长介绍江苏省贸促分会出国展览计划,详细讲解各个国际展销会、博览会、交易会的展品特色和展销特色,企业申请出国展销程序以及注意事项,并答疑解惑。

5 、 继续开展各种国际经贸培训活动,全年不少于 6 次。 包括涉外会计业务培训、贸促会业务培训、常熟市外贸业务培训、外贸函电英语培训、外贸英语口语培训等。

6 、 以主办方或协办方身份积极参加常熟市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会。 通过几年努力,力争打造常熟本地区品牌展会。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6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近年来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情况

如图一所示,1998-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③不断上升,进口额和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是始终表现为贸易逆差。由此证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而这种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制度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民法通则》、《对外贸易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等多部法律,为人们构建起了一个服务贸易基本规则框架体系。这些法律大都参照了大陆法与英美法的相应规定,并按照我国所参与的国际公约制定和实施。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进入服务业的民间资本和外资迅速增加,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国家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力度也在逐步加大。国务院办公厅于2001年11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贸易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加快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无疑对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其后,中国政府在关于服务贸易的十二大领域中,先后颁布实施了一些相对性政策法规。如,《关于港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等八项交通行业标准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现行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非贸易项目售付汇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情况进行调查的通知》等等。还有关于开放我国服务市场方面,对零售业,运输业,电信业,教育业,银行业等都规定了一定的开放度,逐步实现我国政府对入世所做的承诺。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融入世界服务贸易之中,也为了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得到更好的发展,依据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就成了我们现在构建服务贸易制度的基础。所以,我们现行的或者正在拟草制定的,都是从促进完善我国的服务贸易并早日使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法律制度的市场规范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的。

(三)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世贸组织日前公布的2002年度全球贸易情况报告称,全球贸易额去年增长2.5%,其中货物贸易总额为6.24万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长4%,服务贸易额达创纪录的1.54万亿美元。 美、德、日、法继续保持世界贸易前四强地位,中国则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报告分析认为,2002年全球贸易在企业跨国投资放缓、汇率风险加大、企业及消费者趋于保守的背景下取得恢复性增长,主要归功于美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和东亚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

近期,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公布了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354.22亿美元。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3256.51亿美元,货物进口2814.84亿美元,顺差441.67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397.45亿美元,支出465.28亿美元,逆差67.84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83.44亿美元,支出232.89亿美元,逆差149.45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137.95亿美元,支出8.11亿美元,顺差129.84亿美元。该表显示了2002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状况良好。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突出表现是举世瞩目的。而服务贸易必将在这样有利的国内外环境中经济蓬勃发展。虽然当前受到全球经济持续疲软、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政治不稳定性和非典型肺炎三大因素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内部拥有的一个广阔市场和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就象往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的突发,一样可以克服众多

不利因素而保持经济的持续的增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如图二所示,1998-2002年服务贸易总额构成比例,除了2001年的各大服务行业贸易额构成比例比较均匀之外,其他各年的服务行业贸易额都相差悬殊,且旅游,运输,其他商业服务占较大比重。因此,不难发现,我国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使各大服务贸易行业都可以得到均衡发展。

(二)服务贸易的法律体系、市场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但始终都存在着一些另人遗憾的漏洞,而这些管理体系的瑕疵给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1、服务业的行业垄断。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电信,金融,保险,教育具有的强垄断性,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而且还导致了服务业创新动力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 中国的服务业要适应未来服务业发展开放的大环境,必然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2、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不完善。服务贸易保障制度上的不完善,主要是指对服务行业里的一些弱势产业,像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专业服务等需要有一些专门的保护政策来应对我国入世后国外相关产业对这些行业的冲击,使其可以健康成长而不至于夭折。目前,中国政府在电信,银行,教育等行业制定比较全面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贸易的自由化,所以如何制定出有效的贸易保障政策,既可以使本国服务贸易行业健康发展又可以保证贸易的自由化,就要对WTO的GATS的进行认真研究学习。

(三)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现代电子商务在服务贸易领域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商业贸易形式和市场结构,影响着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方式,加速了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B to C④677家、B to B 370家,ISP⑤620家,去年B to C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B2B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存在有各种不同B to B、B to C、C to C等商业模式,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但整体来说呈现自发性、局部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整体规划性和统一的规范,有很多网站的商业模式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并不适应中国国情,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另外,从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结构复杂,不同行业、不同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应用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据预测,到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的交易值将超过一点二万亿美元。在未来5-10年内将是信息技术继续突飞猛进、新经济高速成长、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将是中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参与全球化、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发展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是基础经济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商务模式划分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国在未来信息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服务贸易理念落后

我国的服务贸易业,过去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中,受某些陈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至深,因而企业规模小,服务设施差。思想观念落后,服务质量水平低,难以适应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全面开放的经济形势,更难以与国外服务贸易领域里的跨国公司相抗衡。

在我国经济学理论中,仍把服务定义为服务属于流通领域,因此服务不创造价值。而这种论述在WTO将服务贸易外延扩大,内涵深化之后,服务项目不仅提供使用价值,有的还创造价值。还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服务部门对待客户有一个统一规矩,那就是一视同仁。为了表示不嫌贫爱富,比如银行对经济效益不好,资金留存率低的企业也同样提供资金放贷等服务,结果往往血本无归,还陪上人工费,通讯费等开支。而不象国外银行“看客下菜碟”,对客户进行细分,既保证了收汇的安全,又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

1、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为了提高我国服务业的国际地位,必须从提高行业中的竞争程度入手,完善服务业的市场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加快和制定行业性法规,如商法,金融服务法规,电信服务法规,交通运输法规,知识产权法规等,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立法经验,加大立法力度,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疏而不漏的有机整体。

2、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同时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在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的出口时,也要对那些尚处于“幼稚”状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加以适当的保护,使其尽快发展并渐进对外开放。今后中国服务出口的大方向应该是: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两者并举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为主,一般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为辅。

3、参加国际服务贸易的双边与多边谈判,争取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已经入世,谈判地位大大提高。而且我国亦为GATS的创始方和起草方。这些都有助于我国的服务贸易谈判。我国已于其他各方讨论了服务贸易的出价和减让,在服务贸易的政策立法上,也已考虑了总协定的原则和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继续在互惠互利原则上进行服务贸易谈判,就显的越发重要。

4、更新服务贸易的观念。首先是对服务贸易概念的更新。服务贸易的定义其实十分广泛,服务贸易领域创造的价值在每年的WTO年度报告中可见一般。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和创新也决定着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克服服务贸易中陈旧,僵化的思想,将“差别服务”⑥走向前台,正确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潮流,尝新服务贸易的未识领域。再次就是关于服务贸易的安全性观念。由于航空,电信,金融,咨询,广告的行业直接涉及国家的和安全,国家机构要加强安全意识,特别是在我国法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应采取循序渐进,有选择,有步骤,有条件的开放市场的方针,把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安全的关键领域做战略问题加以处理,实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使之为国家利益服务。

5、保持和 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创新服务贸易未识领域。我国的优势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务和旅游这两大方面。这两方面总的来说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对我国来说,他们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旅游资源和劳务资源都是很丰富的,因此,我们在这两个方面的投入成本较低,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比如说95年我国旅游收入为87.33亿美元;而2000年我国旅游收入为293.45亿美元,比95年增长了336%;2002年我国旅游收入为357.8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122%。但是,在保持优势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要改善旅游环境,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也要优化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让新兴服务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6、有步骤的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比,起步晚,总体发展水平低,许多行业仍处于幼稚时期。同时服务市场发育不完全,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再加上服务业本身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等特征,不可激进的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骤的逐渐推进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保障本国经济健康稳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比例来开放服务业,保证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受益多于不利。

7、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基于因特网技术所拥有的特别优势,不论在9.11事件、美伊战争,还是今年的非典疫情,都发挥了明显效用,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可以稳步向前发展。而传统交易模式在面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往往表现出脆弱的一面。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网络事业,降低因类似的事件给服务行业和市场带来巨大冲击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应对措施。

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专题会议的召开,为全球电子商务专家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机制、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注释]

1.GATS就是《服务贸易总协定》。1994年4月15日,各成员方在马拉喀什正式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它于1995年1月1日和世界贸易组织同时生效。

2.国际服务贸易分类表,是由WTO世贸组织统计和信息系统局(SISD)提供的,并经WTO服务贸易理事会评审认可。此分类表是按照GNS(一般国家标准)服务部门分类法,将全世界的服务部门分为11大类142个服务项目。

3.1998-2002年的服务贸易总额分别为:530.45亿美元,550.69亿美元,664.61亿美元,726.01亿美元,862.73亿美元。

4.B to B 指企业到企业;B to C指企业到客户。

5.ISP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意为“Internet服务提供商”,这里的服务主要是指Internet接入服务,即通过电话线把你的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连入Internet。

6.差别服务:是指分别出客户对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情况,对其实施不同的、有差别待遇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盛 斌:中国加入WTO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评估与分析[J],世界经济2002(8)。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2002(10)。

3、李善同:凸现新经济特点——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2002(3)。

4、陈宪,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2002(7)。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行业分)[J],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2(10)。

6、1990-2001年世界区域性商业服务贸易增长一览表[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10)。

7、郑吉昌:论国际服务贸易及自由化趋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2(1)。

8、徐桂英,宋立功: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框架[J],经济论坛,2002(20)。

9、黄伟:东亚服务贸易的概况及其构成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2(9)。

10、王 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3(6)。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7篇

开启研究:研读英文资料 重新看待世贸

谈起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世贸研究之路的,薛荣久打开了话匣子。1974,他借调到外贸部国际组,为邓小平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准备发言稿材料,由于英文有些基础,第一次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关于GATT英文资料,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改变原有在大学、研究生时期和前接受的观点和看法。

“我认为GATT定位为‘富人俱乐部’不够准确,对IMF和IBRD也改变了看法”。这也使薛荣久开始深入思考GATT的起点,隐约意识到中国应该重新看待GATT。

1976年,他回校后继续借阅书籍,加强对GATT的认识和研究。1979年,薛荣久受邀参加了在大连举行的中青年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正确认识关贸总协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演讲,并陆续在学校《国际贸易问题》杂志上撰写有关文章。

1982年到198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进修时,他又看了这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回校后在国际贸易教材中对GATT进行了介绍,加强了对GATT的认识。

筹建组织:为中国“复关”入世奔走努力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6年7月,中国向贸易协定正式提出恢复缔约国地位的申请。由于薛荣久长期关注和研究GATT,成为中国“复关”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的答疑,深入了解中国“复关”的背景、条件和中国工作组对中国关注的问题,从学术研究转向中国如何“复关”的研究,深感到中国“复关”前途光明,但不容易。

基于上述看法,1991年,薛荣久担任国际贸易系主任后,在学校支持和外贸部批准后,筹建对外经贸大学关贸总协定研究会,并担任会长。这是国内大学首建的研究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并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完全取代关贸总协定。1996年,该研究会也随之更名为世贸组织研究会,薛荣久担任会长。

与此同时,他倡议、谋划,由外贸部批准,在香港华润公司沈觉人董事长赞助下,与国家专家局合作下,1996年“中国与世贸”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世贸组织的30多名代表参加,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大型企业领导人500多人参加。

2000年,对外经贸大学世贸组织研究中心成立,薛荣久担任主任。2000年8月该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中心。

2003年后,他与中国“复关”和“入世”首席谈判代表沈觉人、佟志广、谷永江等筹建了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成为商务部主管的从事世界贸易组织全国性学术团体,薛荣久被特聘为副会长。

通过这些组织,他对全国高校、中央和地方官员与各类企业宣讲世贸组织,为迎接中国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

培养人才:推动经贸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

在筹建上述中心和学会的同时,薛荣久还在中国经贸教育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入世谈判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而当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薛荣久深感人才急缺的紧迫性,因此加紧了这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薛荣久向学校建言,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领域为基础,进行经贸教育改革,虽然没有全部被采纳,但是敦促学校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薛荣久努力培养WTO方向的博士生。1993年,他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际贸易博士生导师后,开始招收世贸组织方向博士生,培养了博士生30多位。

他骄傲地说:“这些博士现在均已经成为我国世贸组织研究的后起之秀、教学和公职骨干。”其中,中国第一个WTO专业博士刘光溪自始至终参与了2003年中国复关/入世的谈判工作。

另外,薛荣久还在大学创建了WTO课程。为提高学生素质,2003年后,在对外经贸大学本科创建新课《世贸组织概论》,并撰写出相应教材,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出《世贸组织专题》课程。

关于今年中国关注的热点――“替代国”价格条款按期终止的问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第15条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的做法应当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有些成员借口中国没有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不想按期终止这个条款。

薛荣久认为,到今年年底15条条款必须要终止。若不终止,中国就可以根据世贸组织的法律维权。“我认为不能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与该条款按期终止挂钩,不要与不愿按期终止该条款,有意混淆二者之间关系的成员和媒体纠缠。因为迄今为止,没有统一的市场经济概念和定义,而且一些成员还把这个内容政治化”。在薛荣久看来,中国根据本身发展的需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确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吸收国外市场发展好的经验和做法,也抛弃市场经济下的失灵方面,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把无形手与有形手有机结合,防止市场失灵出现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效益显著,使得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仍然保持高中位的经济发展速度,成为世界经济的亮点。

当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就此而言,薛荣久认为入世15年后,中国有些政府部门对WTO规则尚未充分掌握,在决策中考虑不够;此外,中国企业对世贸组织的规则利用、了解,充分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主动性不太足。他建议,应该让中国企业界变成中国入世以后各种多边贸易谈判的载体,包括中国入世谈判方针的确定应该多考虑中国企业本身,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言。

总体评价:WTO是中国参与全球经贸治理的理想平台

“中国入世是对外开放的新起点”。薛荣久认为,中国入世后作用是全面和整体的,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法规意识的增强、政府职能的转化、国民素质的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格局的转换、国际影响力的加大等。正是入世15年带来的巨大发展,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外贸业务年终总结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贸易结构;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51-02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这都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环境。近几年,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取得了规模与结构的突破,但是要在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还需要长期不断地努力。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服务贸易活动始终依附于工业生产领域,没有形成独自的部门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对服务贸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认识愈加深刻。从政府和社会层面都做出了不懈努力,营造了浓厚的服务贸易发展氛围:切实履行加入WTO承诺,有序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及行业,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组建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并举办服务贸易大会,逐步建立服务贸易法律政策体系和统计、分析体系,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互动、各部门间密切配合、企业积极参与的服务贸易促进机制。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更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范围内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外部力量。可以说,中国迎来发展服务贸易的历史性机遇。

2.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服务贸易规模保持着持续扩大的发展态势。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43.4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为0.6%,而到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 044.5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比重提高到4.2%。26年间其规模扩大71.1倍,年均增长18.1%,且进口和出口额双双跃上世界第五的位次。足以证明,中国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不仅为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为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发挥了极大作用。2009年商务部出台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服务贸易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实施意见。随着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以旅游及相关行业为主的服务贸易活动将更为活跃,中国服务贸易有望进入更快的发展通道。

3.服务贸易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顺应国际潮流,中国服务贸易的结构调整与规模扩大同步,呈显了步伐加快的特征。近年来,许多现代和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贸易行业,服务贸易结构日趋由劳动密集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出口额仅为0.84亿美元,到2007年则达到43.4亿美元,增长近51倍,年均增长48.4%;咨询服务业由3.5亿美元上升到115.8亿美元,增长32.4倍,年均增长42%。2009年上半年上述两项出口额合计达到111.3亿美元,占当期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达到了20.4%,咨询业更是成为服务贸易最大的顺差行业。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09年商务部在服务贸易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促进软件、文化、技术、会计和中医药等行业服务出口,并拟制定相关促进政策,预示中国服务贸易结构调整进入新时期。

总之,中国服务贸易在国家相关政策扶持下已经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贸易总量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份额日益增加,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但是与世界上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相比,与中国自身的经济总量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的竞争环境中,还有许多工作有待完善,从而促进服务贸易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是服务业,国际服务贸易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服务业之间的竞争,服务业的发展决定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构成。大力发展服务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举措。受诸多因素影响,中国服务业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1―2007年始终处在40%的水平,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55%的水平。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把发展服务业上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选择。

发展服务业要坚持改造与创新并举,既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现代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着力改造旅游、商贸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要大胆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和符合国际规则的现代和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咨询、法律、会计、教育、文化体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中医药等行业。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服务贸易奠定更为坚实的产业基础。

2.建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服务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但任何一种服务贸易活动都是在发生国的法律调整下展开。法律体现国家意志,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一国的法律完备程度决定着该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科学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贸易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规范和促进作用。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实践中,相继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广、行业多,服务种类繁杂,仅《服务贸易总协定》所列12大类中,就涉及了160多个小类,它对适应法律有特定的专业要求。当务之急,国家应尽快着手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不违背国际规则和惯例的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体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加大财税、信贷改革力度,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财税、信贷等经济杠杆作用,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立足国情,研究制定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具体政策。应整合财政扶持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制定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参照货物出口的做法,出台具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退税办法。应适当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提高信贷贴息比例。建立服务贸易发展专项基金,鼓励服务贸易行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强化信用保险机制,为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融资担保。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服务贸易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推动资本市场建设。让财税、信贷等政策向服务贸易领域适度倾斜,让参与服务贸易的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和便利。

4.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人才保证。随着服务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日益活跃,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服务贸易尤其现代服务贸易具有了知识经济特征。它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熟悉国际规则,外语掌握熟练、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势在必行。培养专门人才方面,韩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设立各服务贸易领域专科学校,加强“产学研专门人才联合教育”,以满足服务贸易发展需求。我们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利用多种模式,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高校应增设相关学科和专业,开设服务贸易实务和实用外语课程,同时应开展双学位教育,鼓励在校大学生用较短时间尽快掌握两门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国家应建立人才数据库,搞好人才储备,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贸易人才需求。

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高层对话,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发挥政府外交功能,积极开展“经济外交”,更多的参与国际事务磋商与协调。加强对CEPA和CAFTA筹运机制研究,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要统筹规划WTO和多边双边关系谈判,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服务市场,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世界贸易体系。有资料介绍,美国政府把加强外交谈判进行国内立法,在外交谈判上做足文章,争取本国利益最大化。在长期外交工作中,中国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今后仍会把握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动态和趋势,充分发挥外交优势,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不断丰富“经济外交”经验,积极运用外交策略和技巧,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文玲.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

[2]林九江.借鉴货物出口促进政策制定服务贸易出口政策[R].商务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