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8 04:26:30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会实践; 学分制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的意义

(一)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实行社会实践学分制,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

(二)促进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将社会实践统筹为“一盘棋”,划分为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学术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八个模块,并据此确定八个课程科目,分别规定学时,并赋予相应学分。课程内容的确定既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又因地制宜,即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课程安排柔性设定,紧扣学生的专业、年级等特点。在学分制主导下,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获得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阵地,也获得了一个给予他们的量化肯定。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学分制能打通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联系的“最后一公里”,促使专业的设置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从而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

(三)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科目以高职学生能力发展为宗旨,有利于进一步优化高职学生知识结构,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程加速社会化进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社会服务,从而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另一方面,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实力,在社会实践的合作中进行良性竞争,提高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面对职场竞争会显得更加从容。

二、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运行机制与运作模式

(一)组织领导机制。

高职院校在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思政部为主导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联合各系部及辅导员,保证社会实践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研究的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党团干部、行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社会各界有关人士吸纳到社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中来,使实践课程师资力量得到有效保障。[1]

(三)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阶段,实施分类分段教育。一年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如进行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理论学习;二年级以培养能力为主,注重促进学生的实践锻炼,如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工作、勤工俭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三年级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总之,社会实践课程体系应始终不渝地贯彻以社会服务为主,融合思想教育、专业素养形成和能力培养于一体,广泛开展教学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和社会调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质量与水平。

(四)课程体系实施。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的领导下,教务处制定课程计划,管理课程实施;学生处、团委做好舆论氛围营造和宣传报道,统筹教学所需设施条件;思政部及各系部负责协调各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奖惩和实践资料的归档,抓好总结评比工作。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活动方案,并授课和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在规定时间内评定成绩,向学校推选先进典型。教学大纲经教务处审批后,各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五)评价考核机制。

社会实践课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修,否则不能获取学分。在实施学分制条件下,对实践课程的学分有总体要求,未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不能毕业。此外,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还应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并作为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评奖评先的参考依据。每学期举办社会实践总结表彰大会,对表现优异的个人和团队进行奖励。把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计算入教学工作量,发放相应的课酬。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讲授社会实践课程和指导社会实践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

这里所讲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主要针对除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以外的社会实践课程。这一部分社会实践课程由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教学安排均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执行计划。社会实践教学部分分别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

(一)社会实践的课时计划。

社会实践每学期8学时,共计32学时。第一学期与第二学期分别为寒暑假期社会实践,第三学期为校园文化活动,第四学期为社会公益活动。

(二)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

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应依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通过便民服务、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以形成和确立自我同一性为指引,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的开展实施相结合,鼓励带课题、带项目参加实践,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职业生涯探索,真正增强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寒暑期社会实践按照发动、培训、体验、总结、分享、评比等步骤进行。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的形式分为组团实践和个人实践两类。组团实践由学生处、团委、思政部及各系部共同负责,通过自愿组团,确定主题完成社会实践。个人实践可通过对某一区域的某一项调研或社会服务等方法参与完成;具体活动形式可分为社会调查、便民服务、科技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

(四)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高职院校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对全院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筹划安排、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各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系的社会实践活动。各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指导,注重创新,突出亮点,体现专业特色,努力增强社会影响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团队申报立项活动,要求每支团队根据实践情况安排组队,人数一般为8至12人。提倡团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组建,保证团队成员的互补性,每队配备一名指导老师,社会实践活动实行指导老师负责制。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学院各有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备条件和安全保障。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这是高职院校的常规工作,已有成熟的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四、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

高职院校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社会实践考核管理及成绩评定,应按照“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又能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原则进行。

(一)社会实践考核命题。

社会实践考核命题由思政部负责,拟定每学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参考题目、活动形式及具体要求安排等情况,并上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定实施。

(二)社会实践评阅方式。

每学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在开学一周内由社会实践课程任课教师或社会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收齐整理,并由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评阅,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反映的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具有的社会意义、取得的成果及报告的质量等进行量化评分。任课教师或指导老师遴选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提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审核,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表彰。

(三)成绩考核计分方法。

社会实践课程成绩评定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个等级;个人或实践团队负责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有杰出贡献、见义智为等,由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出具鉴定材料,载入学生档案。因故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参加社会实践者,必须有足够理由,由本人提出申请并附上相关证明,经辅导员、班主任核准后,提前向系部提出缓修申请。申请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小组批准者,所耽误的社会实践可自行安排在顺延的寒暑假期间补上。

参考文献:

[1]梁庆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探索[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2(01):82-84.

[2]魏玫玫.高职院校试行学分制探索[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4.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2篇

1 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价值

1.1 关注学生的生活现实,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活动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1.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利用教育教学情景开展活动课教学,为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时空,由学生自主地、创新性地展开学习活动,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应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区服务等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1.3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课教学内容依托并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出发,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思想品德学科活动课教学的实施

2.1 活动课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思想品德学科的活动课教学过程,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将情境、问题、资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机组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活动准备,收集信息。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和观点,如,图片、文字、声像、实物以及其它信息载体,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其次,情景创设,形成氛围。在创设情景时,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再次,情景活动,师生互动。教师要做好从“引”――“扶”――“放”过渡,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把握活动研究的主题和时间;指导学生按照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动,既动脑又动手,将自主思考与自主操作相结合。这一环节是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后交流评价,共享成果。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交流,是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动主题,更有效地掌握知识而开展的;对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评价,其目的本身并非区分优劣,而在于更科学地提升蕴含于活动中的知识、观点等。因此,这一环节并不是实践活动课的结束,要通过交流与评价活动来总结得失,及时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

总结提升,服务学习。总结包括对活动本身的总结,还包括由活动引发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和通过活动学到的有关学科知识的总结;在活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活动结果,得出有关的结论、观点,为学科的学习活动服务。

2.2 活动课教学实施的策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实际。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的实际体验和实践能力。因此,活动主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社会现实;活动过程的实施要借助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活动成果的总结要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深化认识。

活动内容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源于课堂又延伸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选取学生关心、关注的内容,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由衷想为奥运做贡献的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真挚的爱国之情,将它们物化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上。

正确处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有效指导的关系。活动课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指导。正确地处理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积极合作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要求。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3篇

一、“三学期制”概述

“三学期制”是将高校传统的“两学期制”调整为“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即将以前的春、秋两学期变为秋、春、夏三学期,适当缩短原秋、春学期的周数,增设5周左右的夏学期。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作为社会实践学期,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期制”有利于总体规划实践活动、扩大实践活动参与面、考评实践成效、整合实践资源等,对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三学期制”的重要作用

(一)总体规划,确保社会实践系统性

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社会实践学期有利于合理规划、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带薪实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科学化。首先,第三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中,五周左右,期间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其次,以三学期制为契机,按照“大一体验性实践、大二认知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见习实践”的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分专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规划实践内容。例如:大一深入农村,安排“学农”;大二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大三深入企业,安排“学工”;大四开展带薪实习,进行“预就业”。还可在主体实践项目中穿插“三下乡”等活动,做到实践内容丰富化和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二)完善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

三学期的设立有利于社会实践相关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首先,社会实践已纳入学分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时间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明白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其次,三学期制明确了教师责任。由于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则各社会实践环节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进入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外实践,同时在三学期中,由于处于暑假中,任课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实践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这些配套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化。

(三)科学考评,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实行三学期制后,由于实践活动在集中时段集中开展,有利于三学期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成效能得到科学考评、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从而推动实践出成效。对于社会实践的负责领导,可对其统筹领导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考评成绩作为其晋升的政绩;考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效果、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实践、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其职称(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对活动全程进行追踪了解和指导,实践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实践单位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指导教师意见、学生的实践心得或总结报告等,综合考评得出成绩,最终形成学分;对实践的组织者,也可按教学、实习计算工作量,发实习补助,其科研成按教师科研项目对待;对实践的组织单位,也可与其工作考评相结合。在三学期结束后,还可对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4篇

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寒假实施了为期两周的假期实践教育活动,覆盖全校所有学生。通过总结和完善,学校进一步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短学期制实施方案》,在2014年暑假实施了更为周密的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电气学院结合学校总体部署,制定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2014夏季短学期实施方案》,并据此落实实践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工作过程及特点值得探析。

一、准备与实施

(一)明确分工,宣传动员。为扎实推进2014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电气学院成立了2014实践教育活动工作小组,明确各单位的分工和职责。学院于2014年6月26日前分别召开了各年级班导师工作会及班长会,向班导师和各班学生传达了本次践教育活动的意义、具体安排和要求。以班级为单位,由班导师负责事先统计各班学生的实践意向,并对每个学生的实践计划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

(二)知行合一,明确思路。电气学院2014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知行合一。学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培养计划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实践教育工作重点,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三)认真考核,总结调研。考核工作分为班级考核、学院遴选和校级推优三部分。班级考核由班主任和两名专业老师负责,答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每个班推选出两个较为优秀的实践个人或团队,学院依据各班推选出的优秀个人或团队所提交的相关材料遴选出院级优秀个人或团队,并向学校推送一定数量的优秀实践个人或团队。

学院将短学期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将优秀实践案例材料汇编成册。学校和学院安排领导干部到指定班级调研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

二、实践教育活动结果及分析

(一)实践教育活动数据。电气学院共有54个班级,共计1865人,各班于8月31日举行答辩总结会(其中1人未参加答辩)。全院有176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9.4%;1033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55.4%;435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3.3%;220人参加考研学习,占11.8%。其中,2011级571人,56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9.8%;134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23.5%;161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8.2%;220人参加考研学习,占38.5%。2012级650人,69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10.6%;415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63.9%;166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25.5%。2013级643人,51人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占7.9%;484人开展社会实践类活动,占75.3%;108人开展实习实训类活动,占16.8%。

(二)实践活动均以社会实践类为主。各年级学生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均以社会实践类为主,学生们大多都倾向于走入社会,体验不同的生活。并且,年级越低的学生越趋向于参加社会实践类的活动。12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并且暂时没有就业和考研压力,因此是科技创新类的“主力军”。

(三)开展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在科技创新类活动中,大部分11级学生选择课题研究,12级、13级学生则多为参加学科竞赛,这也是跟学生的专业基础积累程度相关,高年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更有利于参加科研活动。在社会实践类活动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不同的社会经验。在实习实训类活动中,11级学生趋于选择专业实习,很多同学都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的体验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为今后找工作打好基础。

三、问题与对策

此次实践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因人而异,学生们的实践积极性不同,无法保证所有学生都高质量完成实践活动;活动的评价机制略显单一,还不够完善;极少数指导老师的指导积极性还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现阶段对实践成绩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实践时间的长短,应出台较为详尽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对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给出恰当的评价标准,便于后期评审和推优活动的开展。同时,设立实践学分及相应的奖惩机制,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5篇

人民教师 汪启喜

新课程进入东山已两年了,伴随着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我县已走满两年。本人有幸亲身经历了该课程的试验。几多收获,几多困惑。下面笔者从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一阶段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感想体会做个梳理和总结。

研究大纲

课程定义

一‘课程发展史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意义

四、课程目标

五、实施过程

1、 选题

2、 设计(方案)

3、 计划

4、 实施

5、 反馈

6、 总结

7、 评价

六、课程评价

总的感觉:这是一门解放人的课程!

它向传统的课堂教学,尤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于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挑战。

向来传统的教育理想,就有着活动育人的体现,想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做过开展活动课程的尝试,但在应试唯上的压力下,都成了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徒有其表的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给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希望,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功不可没!

一年来,我们在一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门课程的时实效性。

首先是孩子们喜欢它:“我喜欢上综合活动,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到高兴和快乐,只要一上综合活动,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记了。” “我的感受是:上活动课真好!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我的勇气。活动课上的越来越好,知识越来越多,动手能力越来越榜,社会见识越来越丰富。”

其次,是它改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前那种专靠讲授和练题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到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再只是靠讲解,而是要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动起来;学生不再被动听课,死记硬背,而是要全员、全程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在活动中学。

再次,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活动课程无教材,上什么、怎么上都得由教师自己开发,这样子,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而学生呢?从选题、计划、实施、总结汇报、评价,都贯穿了他们自己的活动,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例如在……的实践中获得了

几点经验:

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学会资源整合。

1、与其它课程相结合、

2、与乡土知识相结合、

3、与时事政治相结合。

关于活动课题的选择――

1、教师预设主题。如:《我们的白埕》《养蝌蚪》

2、学生自主选题。

3、集体即兴选题。如:非典

4、主题词选题。如:《绿色的 》

一些困惑 ——遭遇的问题

1、 选题——预设与生成,意义与兴趣?

2、 资源——

3、 范围——安全与区域教育

4、 质量_-过程与结果

5、 领域——指定与非指定

想课题容易,挖好课题难!选不出比较有价值的、可行性强的,又带有很强吸引力的好课题!

1、安全顾虑――课外活动放不开手脚

2、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模糊;(计划课基本成型,但汇报课尚无成效。)

3、活动深度不足。

4、班队活动有声有色,指定领域比较薄弱:研究性学习基本空白;社会实践挖不出好课题;

5、活动伊始颇有兴趣,过程监控比较不力,结果,往往难以持续到底。

继续参加福建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

还是在华福酒店,到三星级酒店听四形级的课。

早上听了一节,实验小学翁陵珊老师上的《春天在哪里》。

总体效果很好。

尽管有些细节有待进一步优化,但瑕不掩瑜。没说的。

评课时,几位老师的发言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第一点:关于要不要试教?

第二点:关于活动要紧扣主题——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紧扣主题,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三点:关于学生的兴趣——是不是所有活动都得围绕学生兴趣。

一、我不反对试教,但反对在同一班试教。

如果总是在同一班试教,学生的兴趣就都被磨没了。课的新鲜感都没了。

真要试教,请到其他班。

至少不要全班性的试教。

像今天的课,最好一组一组的单独“试教”——汇报排练。

二、

一个建议

县、各中心校在教研上宜抓点(确定重点学校)、抓项目(主攻某类课型)进行攻关,将各类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摸索出来,寻求逐个突破。

=============================参考资料:

1、李建平《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新课程 新创意》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6篇

论文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双师素质型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分析实践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践基地,完善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健康发展。

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教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以“双师素质型”教师为重点,要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到企业或行业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备受学校重视,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教师到企业去实践。

一、高职院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1.促进教师全面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通过贴近企业,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实际应用,增强教师的自身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通过社会实践,缩减校企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校企合作

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建立一批有影响的实习、实践基地和合作基地,为教师和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和促进校企联合办学提供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二、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不能满足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可能专门为教师实践而设立岗位。大部分教师都是借学生的实习机会去企业参观学习,而且教师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从而影响了教师实践的效果。

2.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都认识到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方面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既没有对教师所在的管理部门开展的实践工作进行合理评估,也没有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质量监控,也没有制定有效的评价标准,仅凭社会实践报告来简单衡量,教师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

三、做好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对策

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系统分析后提出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和方法,以提高教师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水平。

1.建立稳定的教师社会实践基地

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实践单位。学校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岗位建立实践基地,这样不仅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充分的保证,同时也可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还可以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

2.高度重视保障教师社会实践经费

高职院校每年都应设有社会实践活动经费,这将有力地支持和推动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根据教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对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院系以及在实践中做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鼓励教师更加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

3.完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

合理的考核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考核体系一般由实践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

(1)过程考核。对教师实践的目的、意义及实践日记、典型案例及实践总结报告进行量化评价,具体考核项目如下:

①书面申请及申请表填写是否规范,考核申请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详实;

②实践计划制定是否合理。考核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任务是否清晰,实践进程是否明确,是否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③实践日记考核。考核实践日记、学习任务、学习体会、学习成果记录是否详实具体;

④收集典型案例。考核收集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是否有助于教学资料的积累;

⑤实践总结考核。要求总结或论文论据充分,观点鲜明,逻辑严谨,能围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有很强的可行性;

⑥学习交流考核。能按时回校交流、汇报工作,汇报内容准备充分,详略得当,能促进专业或学科建设;

⑦实践出勤及态度考核。是否按时出勤,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效果是否显著,是否按计划进程参加实践活动;

⑧单位考核。教师实践期间,工作是否认真踏实,学习效果是否显著。

(2)教师实践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测试。

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各专业、课程和岗位提点,制定确实可行的专业技能测试标准,要具体到量化。这样,就从制度上保障了教师实践的顺利进行。

高职院校做好教师社会实践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高职院校应该在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努力做到教师实践活动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洁.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完善一级管理[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7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师;专业成长;具体途径

学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一般来说是由学科课程教师换岗或兼职的,由于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极大的区别。因此,作为学科教师怎样更快更好地适应综合实践教师的角色,指导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半路出家的学科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自2010年开始,笔者兼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今已有四年的时间,怎样指导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在了解综合实践课程和学科课程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实践,这是综合实践教师提升专业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区别

笔者是一个科学教师,回想自己在教科学课程的时候,总是提醒学生要吃透课本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在教科书的学习上,就算课本内容和现实生活有一部分的联系,教师也是着重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并不断地通过题海战术来深化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这种远离社会实际的学校课程教育带来的是多方面的狭窄,比如知识面的狭窄、思维方式的狭窄、利用社会信息工具的狭窄,当然最终带来的是学生眼界的狭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把学生带向书本学习之外的自然和社会课堂,外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比如爬山、采集标本、社会调查和访问以及了解社区文化和人情等等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活动开展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和活动的主动角色,更加强调了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这些活动不仅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而且会极大地锻炼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服务社区、服务国家的责任感。

二、通过学习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

1.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的相关内容,总体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背景、性质和理念,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内容领域、活动实施以及评价和管理,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破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延伸,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使学生在有目的的活动和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探究和创新精神、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其他国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

学习其他国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情况,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更多的了解、开阔眼界,并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国外和我国台湾省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小学生通过综合活动来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美国、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强调了主题研究性、综合实践性、社会参与性以及合群性等特征,涉及的领域有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包括自然现象或问题的研究和社会研究;还有社会实践学习方面,包括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还有生活学习方面,包括生活技能的训练活动和生活科技与创造活动。综合实践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多元化的,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包括自然问题探究和社会问题探究两大类,有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其中包含着社会交往,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形成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和感悟、反思和批判;有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和参与其他的各种社会活动等。

3.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活动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学习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设计有重要的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可以从中借鉴和领会如何开发本地本校的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和目标,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活动,如何进行方案设计,如何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生成新的主题,如何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心理方面的指导,如何进行总结评价,如何进行调查和访问等。

4.学习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学习一些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知识,进行相关的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和社会技能,学会用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协助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承担生活的责任,发挥个人的潜能,过健康快乐的生活。

三、通过实践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

1.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准备阶段应当由学生自主的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而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和课题,此时教师所着重的是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要不要研究,也就是思考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二是能不能研究,也就是说对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行动。比如说“人怎样才能长生不老?”这样的问题就很难展开研究。同时,在确定活动主题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也将逐步明确活动的意义,明确活动中需要收集的信息及其渠道,也就是说学生将对活动方案有一个初步的讨论。

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具体的活动方案

为了让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更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研究前学生需要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制定计划的过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策划、组织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着重指导学生注意描述研究活动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计划内要做的具体的事及其时间安排,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及其应对的策略,预期达成的具体成果等。如在“历史上温瑞塘河的水质情况?”的课题研究中,学生确定了采访塘河老居民的计划,采访提纲的讨论、人员的分工、时间、地点、必要工具的准备和家长教师的陪同等就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3.对学生研究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

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训练,比如帮助学生掌握使用工具书、使用照相机和录音笔、做笔记、编制调查问卷、制定访谈计划等,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调查、观察、访问、实验等方法有目的地收集事实和资料,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地记录个人在活动中的体验,如七(三)班某同学在校艺术节的舞蹈排练后写下的感受:“舞蹈动作真是太难了,练习了很多遍可动作还是不标准,有时真的让人觉得很气馁,但想着能够上台表演,就觉得再大的苦、再多的汗水都能坚持,坚持就能不断的进步。”教师还要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进行个别辅导包括心理辅导,或创造必要的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同时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4.对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和交流阶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升华阶段,这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结论,撰写活动报告或课件。教师还要组织总结交流会,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特别是对个人留下的有特别意义的事件或特别的体验和触动进行表述。

一路走来,几年的时间一闪而过,在参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喜悦,一起承担,共同面对那遇到疑难时的困惑,查询资料时的期待,采访有关人员前的准备和紧张心理等等。在此过程中,笔者见证了他们的青春活力,见证了他们不断增长的实践活动能力,见证了他们内心的成长和自信,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自己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中向成为一个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所作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

[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第8篇

【关键词】三学期制;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时展飞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途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实践模式的弊端日趋突出,如实践活动不系统、实践参与面不广、实践成效难考评、实践资源较少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是一项重大课题。

一、“三学期制”概述

“三学期制”是将高校传统的“两学期制”调整为“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即将以前的春、秋两学期变为秋、春、夏三学期,适当缩短原秋、春学期的周数,增设5周左右的夏学期。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作为社会实践学期,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期制”有利于总体规划实践活动、扩大实践活动参与面、考评实践成效、整合实践资源等,对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三学期制”的重要作用

(一)总体规划,确保社会实践系统性

新增较短的第三学期――社会实践学期有利于合理规划、集中组织大学生开展带薪实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化、科学化。首先,第三学期设置在每年暑假中,五周左右,期间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和分散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其次,以三学期制为契机,按照“大一体验性实践、大二认知性实践、大三专业性实践、大四就业见习实践”的思路,分层次、分类别、分年级、分专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规划实践内容。例如:大一深入农村,安排“学农”;大二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大三深入企业,安排“学工”;大四开展带薪实习,进行“预就业”。还可在主体实践项目中穿插“三下乡”等活动,做到实践内容丰富化和实践形式的多样化,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愿望和实践需求。

(二)完善制度,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

三学期的设立有利于社会实践相关制度的实施,从而促进社会实践全员化。首先,社会实践已纳入学分制,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了时间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更加明白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其次,三学期制明确了教师责任。由于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则各社会实践环节应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进入教学计划,任课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课时的课外实践,同时在三学期中,由于处于暑假中,任课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实践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这些配套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化。

(三)科学考评,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实行三学期制后,由于实践活动在集中时段集中开展,有利于三学期教育内容――社会实践成效能得到科学考评、建立激励引导机制,从而推动实践出成效。对于社会实践的负责领导,可对其统筹领导社会实践工作的情况进行考评,并将其考评成绩作为其晋升的政绩;考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效果、参与积极性,将教师是否参与指导实践、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其职称(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评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可要求学生如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各项资料,对活动全程进行追踪了解和指导,实践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践时间、内容、实践单位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指导教师意见、学生的实践心得或总结报告等,综合考评得出成绩,最终形成学分;对实践的组织者,也可按教学、实习计算工作量,发实习补助,其科研成按教师科研项目对待;对实践的组织单位,也可与其工作考评相结合。在三学期结束后,还可对活动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推动社会实践有成效。

(四)资源整合,争取社会实践社会化

三学期制的设立有利于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对其整合利用,促进社会实践社会化。具体体现在:首先,教师能更加合理安排教学、科研和实践指导的时间,能集中精力参与三学期的实践全程指导工作;其次,在社会实践学期中,各院系能充分发挥院系特点,可牵头组织某项实践活动,其他院系也有时间和机会参与此项活动,进而形成实践活动特色鲜明、院系联系紧密的氛围,三学期制为院系间社会实践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第三,三学期的设立,迫使各高校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寻找实践单位,确保三学期的顺利开展,同时由于学生能在较长时间里参与实践锻炼,这为企业接受学生在企业内部实习实践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加就业机率,另一方面企业也可发现优秀学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人选。校企之间的合作,可增加彼此的了解,为学校构建稳固的实践基地创造了重要条件;第四,三学期的设立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契机,地方政府可建立社会实践联席会议,给予接纳社会实践的企业税收优惠,规范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和合同管理,形成关心、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周彩姣,林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调查与完善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09).

[2] 李维意,徐兰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