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6 16:01:50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外阅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其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并未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有所阅读而收效甚微的现实,增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呢?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加强方法指导,“教人以渔”,使之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会阅读,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高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读书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做浅显的探讨。

一、 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我们经常为学生推荐文学价值比较高的课外书,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情节,并未真正体会到这类书籍的语言价值。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止于为学生推荐书目,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能系统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使之张开心灵的触角,去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美篇章,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笔记。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最先感受到的是语言美,如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跌宕起伏的韵律美,铿锵有力的阳刚美,娓娓道来的阴柔美等。对于这些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品味呢?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指导学生动笔,或是词句文段的摘抄,并通过做笔记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恰当运用字词、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味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欣赏。在阅读交流课上,将对于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的内容进行交流和欣赏,学生将会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拥有与人分享的快乐,更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配上音乐,直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和同伴合作,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断,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情节的生动;或者静静地听老师朗读,沉浸在美好的文字中。这些做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对于语言的美,没有什么比高声诵读更好的欣赏方法了。如果学生愿意,也可以背诵一段,这会成为一种积累,有一天,这些积累会变成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那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本好书都是有营养的,原来“读书破万卷”真的会“下笔如有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读着读着,春天的热闹就展现在了眼前。这样充满魅力的语言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之后,会感到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世界竟是这么美妙,多么值得欣赏,多么值得歌颂呀!海伦.凯勒用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感受着每一个生命的可贵,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美好事物。这样的语言文字我们怎么能错过呢?

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

指导阅读欣赏,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阅读交流课上不仅可以欣赏语言的美,更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此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的开展。

例如:曹文轩的作品

《草房子》这部小说用诗一般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绝美的水乡风光::蓝花、蔷薇、芦花、百合、白栅栏、甜橙树、沙丘、峡谷、芦荡、艾草……一花一草、一景一地,无不浸润着美感,它们将我们带入含蓄幽远、诗情画意的意境中,震慑人心,陶冶人性。它的意境之美也许学生已经发现了,却只是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而同学间的交流是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是最直接的情感碰撞,通过交流可以使一些人很快明白应该怎样去欣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情趣和阅读质量。

《青铜葵花》里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带我们走进了梦幻般的世界。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展开想象,走进茫茫的芦荡,感受水乡独特的美感。

再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故都的古朴风光,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融在一起,学校的阵阵钟声和孩子们的阵阵歌声,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引领着学生在书中行走,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之中,分享着阅读的感悟,读书便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三、 领悟优秀作品中的思想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备超强的表现力、妥帖的文字和独特的风格。而好的文学作品更是真善美的、是能够激发孩子想象力,滋润学生心灵,陶冶思想情操的,这些作品的思想之美是丰富的“营养品”,对于一个孩子精神气质的养成、对于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激发大有裨益。

所以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感悟。通过一个个话题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在尊重学生读书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适当的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使他们在交流中更深层地领悟到作品所蕴藏的思想之美。

例如:读了《夏洛的网》去思考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爱的忠诚,什么是真诚的友情。在交流课上可以让学生谈一谈深受感动的细节,在一次一次的回味和分享中,小猪威尔伯的单纯、真诚和幸运,蜘蛛夏洛的善良、忠诚一定会印在大家的记忆里。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什么是爱的忠诚?相信孩子在阅读交流过程中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2篇

关键词:体态语 非言语交际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0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83-01

在不同国家中因为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各国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国家文化的差异又使得相同体态语所代表的含义不同,鉴于这样的情况,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想要更好地发挥体态语的作用,就必须对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在了解差异的基础上应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一、体态语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

体态语属于非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体态语既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体现的载体,不同国家的体态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体态语之所以出现差异主要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的习俗、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在行为上的表现各不相同。而体态语就是受人们行为支配的,但因为各国人们对统一行为的理解不同,从而导致体态语出现了文化差异。举例来说,美国人十分自信,在与人的交流过程中会直视对方的眼睛,产生直接的眼神交流,但中国人较为内敛,具有谦虚的品格,所以在交流的时候不会直接盯着对方的眼睛,避免眼神的直接碰触。[1]

二、体态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一)眼神的文化差异

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眼神是非常重要的体态语之一,眼神的交流往往可以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的交流中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眼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眼神在不同国家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眼神交流的对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合理使用眼神进行交流才能取得突出的效果。比如说,在和英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过程中,为了表示尊重,让对方知道自己对他谈论的内容有兴趣,那么就应该在对方说话的时候和其眼睛进行直接的碰撞,还可以通过点头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说话者的认同。这样的体态语可以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诚实的人,这样双方的交流才能更加深入。再比如说,在和纳瓦霍人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和其眼睛有直接的交流,这样对方才能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眼神交流在不同文化中其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体态语交流,必须对体态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二)空间距离的文化差异

在谈话过程中双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体态语中的一种,而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空间距离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比如说,当你交谈的对象是一名拉美国家的人的时候,你就应该主动缩小和谈话人之间的距离,这样对方就可以通过你的这一体态语来感受到热情。而在和美国人进行交谈过程中,因为美国人十分注重隐私的保护,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谈话距离。谈话距离的远近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说朋友和亲属之间进行谈话的时候应保持在50-85厘米这一范围内,而在工作中进行交谈的时候应该保持在1.4-2米这一范围之间。所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须注重体态语的文化差异。

(三)身体接触的文化差异

在谈话中彼此的身体是否接触需要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当谈话对象是意大利或者是希腊等国家的人时,应和对方的身体多接触,而若是和美国以及英国等国家的人,则要避免肢体间的接触。在和需要肢体接触的人进行谈话中,因为双方距离比较近,所以说话的声音比较大,而不需要肢体接触的人谈话距离较远,说话的声音也比较小。[2] 由此可以看出,若是在交流中不懂得对方国家的体态语含义,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交流出现不愉快,因此对体态语的文化差异分析非常有必要。

(四)手势语的文化差异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手势语的应用较为普遍,此体态语可以更好地传递人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但同样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中传递的意义不同。比如说,在中国人们常用竖大拇指来表达赞扬的意思,但是在拉美以及撒丁岛,此手势则代表的是否定的意思。同样,在中国人们常用OK这一手势来表达好的、没问题这一想法。但是在法国,这一手势则代表零、没有价值的意思。而在日本则是金钱的代表。所以说,不同手势语的文化差异不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谨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态语受文化的影响较为严重,不同文化使得同样的体态语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体态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对其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谨慎使用。

参考文献: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3篇

【关键词】口语交际;类语言;有境;在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30-02

【作者简介】沈争,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江海,222300),高级教师。

日常交际中,很多学生会用一些习惯性的声音“嗯、噢、啊、哎哟”等表示应答;用笑声表示高兴;用鼓掌表示支持;用表示悲哀、难过;用叹息表示后悔、遗憾等。这类没有固定意义的有声语言以及一些无声的举止行为、表情动作,在口语交际中可以表情达意、沟通交流,我们称之为“类语言”。类语言是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表现,它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生对交际内容的理解,促进交际双方的表达和交流。类语言能使学生很快地沉浸在相应的情境和角色之中,自然地进入交际的“场”。

一、价值寻绎:类语言适度介入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适时使用类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有声语言的内化和吸收,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情意态度、参与意识和表达能力。

1.类语言可以提高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

类语言用法灵活多变,它能巧妙地表达感叹、招呼、应答,表明态度、刻画人物、传达感情、烘托环境、渲染气氛等。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大胆地使用类语言能有效地激发交际双方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使用表情、动作类语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

2.类语言可以培养互动双方的参与意识。

交际活动中,类语言伴随着有声语言适时展现,巧妙运用,有助于学生对交际话题的理解和表达,充分调动交际双方参与的积极性。

3.类语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在场交际。

言语的表达是有规律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交际过程中适时使用类语言,能给交际双方留有思考的空间,入情入境地表达自己交际时的心境和心情,“听者”听其音而会其意,融入角色,学会表达;“说者”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交际双方很快摆脱“忸怩、拘束、造作、害羞”等不良的交际行为,从而大方得体地交流。

二、策略探寻:类语言――让学生交际从“有境”走向“在场”

1.兼顾“形式”和“内容”,发展个体语言。

(1)表情型类语言。在教学苏教版一下口语交际《小苹果树请医生》时,笔者首先创设情境,播放《小苹果树请医生》的动画片,引导学生猜猜故事中的人物会说些什么,然后根据角色,五人一组,分别扮演小苹果树、大苹果树、喜鹊、猫头鹰和啄木鸟,模拟角色进行对话。女生扮演的角色多数是小苹果树、喜鹊,她们用“、皱眉、哀叹”表达自己的着急和请求,用“舞姿、笑容”表达感谢;男生扮演大苹果树、猫头鹰和啄木鸟,他们用“哎吆、哎吆”表示用力捉虫,用“笃笃、笃笃”表达应答……学生巧妙运用类语言,将口语交际中人物的对话表演得妙趣横生。

(2)动作型类语言。动作型类语言能引导学生进入轻松和谐的交际情境,实现言语交际的个性化表达。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快速跑、摆动双手”等动作表现急切的心情,用“翩翩的舞姿、满脸的笑容”表达真诚谢意。

(3)情感型类语言。情感型类语言指向鲜明,真切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交际双方的真情表达。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上《学会赞美》时,以“赞美别人首先要做到什么?”引出话题――你发现王凯在大扫除时表现非常出色,现在他就站在你的面前,你能对他的做法具体描述,并进行赞美吗?学生随即以参与者的身份用真切的语言、丰富的表情进行表达:“啧啧作声”表示感叹,“竖起拇指”表示赞扬,“高昂的语调”则流露真诚的赞美……生动的情感类语言,巧妙地表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2.链接“情境”与“表达”,发展群体语言。

群体互动也是口语交际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交际对象进行交流互动。群体之间的互动是多向的,交际难度大些,教师应巧设情境,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类语言巧妙运用能促进课内、外显性或隐性语言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交际情境中恰当交流,历练群体语言。

例如:苏教版二上口语交际《学会祝贺》“赠送卡片”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在贺卡上写好贺词后,笔者就交际态度、语气和礼仪进行点拨指导,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群体互动,再分组离开座位,来到同伴身边,亲自送上贺卡,进行面对面的群体交流。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微笑”“点头”“啧啧赞叹”“握手”“热情拥抱”等一系列类语言,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相互祝贺。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应变能力。

3.融合“个体”和“群体”,从“有境”到“在场”。

(1)模拟表演,学会应对。在教学苏教版二下《学会劝阻》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如何去劝阻别人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劝阻时常常因为不得要领而事倍功半。采用模拟表演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表演中获得新知,在体验中愿说、会说,而在体验过程中使用类语言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一个同学从楼上随意吐唾沫,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可他却说:“这样好玩。”我们应该怎样劝劝他呢?

(学生表演随意吐唾沫者)

生1:同学,(模仿吐唾沫的样子)你在楼上像这样乱吐唾沫是不文明的行为。

生2:你吐的唾沫如果落在别人身上,那多不卫生啊!(边说边用手捂住嘴)而且唾沫会传染疾病的。

生3:(拉着表演者的手)同学,在楼梯上吐唾沫是不对的,如果别人把唾沫吐到你头上,你还觉得好玩吗?......以后可别这么做了!

表演者:(一脸惭愧地)我只想着好玩,没有想到你们说的这些。对不起,我以后一定改正!

(2)群体互动,实现交际在场。教学苏教版四上《学会赞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设计四人一小组,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双向交流。双向交流之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赞美能让对方更高兴?可以采用哪些形式表达赞美之情。有的小组选择“赞美母亲”这个话题,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有哪些事让你想到要对妈妈表示赞美?(下雨了,妈妈来学校接你;生病了,妈妈为你熬药;为了给你买需要的书,妈妈顶着烈日跑了好几家书店……)除了语言,你还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妈妈的赞美?可加上动作、表情、语气等。生动的类语言为学生搭建了轻松交流的平台,更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语言是一种纽带,除了表情达意,还能消除误会、增进了解。人的心情和情感是借助表情、动作、语言和语调的合理运用实现的。恰当使用类语言能使学生的表达更加生动、语言更富个性化,展示言语交际的艺术,促进交际从“有境”走向“在场”。

【参考文献】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4篇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时代”已悄然而至。在微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特点,充分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巧妙地融入到美术活动过程中,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而又生动趣味的美术活动架构,以增强美术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微时代概念的界定

微时代,作为一个时髦的新概念,包含着文化传播、社会交往、私人心理等多方面内容,但至今仍没有确切的概念界定。在教师看来,微时代是一个建立在基于个人主体媒介(微媒体)构成的网络结构基础上的,以短小精练和快速传播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信息交流及社会文化信息传播的时代。互动与高效是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明显特征,小学美术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抓住这一特征。在开展小学美术活动时,通过便携、移动的新型显示终端进行快捷方便实时的交互活动,不仅是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新模式,也是活动要求和实现活动目标的需要。

二、微媒体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

开展微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美术是一门形象展示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微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静态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能更清晰、更形象地表现美术作品,使学生能够超越课堂,打破时空界限,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切地感受美术作品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微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微媒体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利用这一优势,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传统美术活动中无法展示的网络、视频和图片资料,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在有限的美术活动中接触到无限的知识内容,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微媒体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将微媒体应用于小学美术活动中,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美术学习的态度,也可以提高美术活动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媒体准备更加丰富的活动素材,而且微媒体技术也便于展现这些素材,使教师可以更多地在活动中进行指导,从而较好地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微媒体演示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美术名词、术语乃至理论,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和识记,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三、注意规避在应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在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一些美术教师仅停留于形式化、表面化阶段,并没有真正发挥微媒体的实际功效。其次,对微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也是美术活动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尽管多媒体技术日益成为新兴的教学媒介,但是在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教师的相关微媒体技术素养不高,对在微媒体技术方面的故障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影响了微媒体在美术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发挥。其三,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易偏离美术活动开展的目的。小学美术活动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利用微媒体开展活动时,较易对活动的灵活性把握不准,使其偏离既定的计划和目标,影响其质量和效率。最后,师生间情感交流相对减少。美术活动是实现师生间情感交流和互动的难得的机会,而利用微媒体开展美术活动时,一些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微媒体,自然会影响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四、掌握美术活动中正确使用微媒体的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正视微媒体在美术活动中的作用,并能够正确、熟练地掌握微媒体技术方法,才能提高活动效率。同时,在图像、动画、影像的作用下,活动也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得以充分调动而变得乐于学习。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还应不断优化对微媒体的运用水平,深入挖掘微媒体技术的潜在优势,基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美术素养开展不同的活动,将更多的参与和互动的机会交给学生,从而促进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达成自己的活动目标。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微媒体技术的优势,并将其与美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尽量保证活动开展过程的流畅性和结构的完整性,避免流于形式,才能使美术活动更加具体、生动,实现传统美术活动达不到的独特功效,真正让微媒体成为美术活动的有效助力。

最后,教师要注意把握微媒体技术使用的“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微媒体技术只是一项用于提升活动效果的工具和手段,而不能代替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不能代替教师履行职责。教师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以更加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才不会偏离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本质目标。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合作学习;组织形式

一、合作创作式

许多美术作业仅靠一人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果通过集体合作制作,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围绕一个主题,或小组合作创作,或班集体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幅组画。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共同品尝丰收的喜悦。例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组画创作比赛中,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共同完成一幅代表本班水平的组画作品参赛。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认真构思想象,明确分工责任,创作出一幅幅气韵生动、含义深远的环保组画作品。

二、小组讨论式

欣赏课美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有关制作方法、绘画步骤以及材料工具使用多元化的问题,甚至在中存在的一些观点上的分歧,如果仅靠教师的教,既不能让学生理解透、掌握好,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常常通过让学生看书自学,实践体验,探究发现,使学生在小组的范围内学习、讨论,这样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积极思考,发表见解,逐步形成对问题方法的认识,从而构建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在教学《笔筒与笔架》一课时,我们主张以简练、实用、新颖的设计为主流,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三、小组表演式

在美术活动中,为了深化学生的体验感悟,常常把制作好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再创作表现,通过自己编导、自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体验表演活动,促进学生创编、想像、表演、交流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体现了造型与表现的课程标准精神,让学生从小树立学习美术是为了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小鸟找家》这一课中,当学生创作完作品之后,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创作的图意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创作情感,丰富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互动交流式

互动交流式是在体验、探究、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这种互动交流方式包括了小组内的交流组中讨论、交流,拓宽创作思路,运用多种材料制作出各种各样美观奇特的笔筒与笔架。

小组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对问题分散的认识成为系统的认识,制作方法的单一性成为多元化的制作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狭隘的思想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为多样性,为美术制作、美术活动、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一堂《风景刻纸》的美术课中,通过让学生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学习刻纸艺术的造型表观及剪刻技法,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合作创作式

许多美术作业仅靠一人之力很难做得很好,如果通过集体合作制作,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围绕一个主题,或小组合作创作,或班集体合作创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幅组画。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共同品尝丰收的喜悦。例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组画创作比赛中,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创作,共同完成一幅代表本班水平的组画作品参赛。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认真构思想象,明确分工责任,创作出一幅幅气韵生动、含义深远的环保组画作品。

六、比赛评选式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小组比赛评选的形式,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组内形成合作学习的机制,在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机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感受竞争活动的乐趣,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另外,对于各个小组的比赛可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创作完美术作品后,通过小组间的展示,交流比赛,最后可评选出最佳设计奖、最佳制作奖、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最优秀小组……,使每一个小组在不同方面都获得奖励与鼓舞。

七、师生互动学习式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平和的心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6篇

文学教育对人生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且就现实关怀一极而言,文学教育的效用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教育可以启迪人生智慧。线性的人生旅途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洞悉人生奥秘、生活真谛,于是,我们不仅会与成功、胜利、顺利相伴,也常有失败、挫折、遗憾相随;我们会经历酸甜苦辣咸这人生百味儿。然而,仅仅拘囿于一个自我的空间去试图参悟无边的人生,不仅时间有限,空间也明显狭隘。文学教育则不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历史和诗的区别时指出:诗人的职责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文学此时会敞开宽博胸怀,不仅以真实,更假借可能的世界,把每一个现实个体的人生边疆无限扩延,我们因此可以在漫漫文学长河中尽情汲取宝贵的人生养料,细细品味个中人生启迪,人类的“这一个”个体从而获得人类普遍性智慧的哺育,生活因此会变得更有目标、更有方向。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会引导我们解开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的疑惑,坚定克服困难的决心;吟哦着《致橡树》,我们会思索什么是真正的爱情;高诵臧克家的《有的人》,促使我们反思人生价值究竟在哪里,等等。一言以蔽之,文学教育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具生命的质感,文学教育哺育的人生智慧使得我们的人生显得更加自觉自在。

其次,文学教育可以深化审美体验。美因人在,美为人存。对美的追求,是人奋斗拼搏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的一个目标。这里的“深化”一词,一方面是指文学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发现和感受美。众所周知,个体的审美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文学作品以其精心布置的情节、典型刻画的人物、浓烈精致的情感、自然流畅的语言等众多审美要素,极富力度地展现出一幅幅美的时空画卷,审美主体浸淫其间,耳濡目染,乐不知倦,如此博观,自会塑就一副善于发现和感受美的感官系统,有道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另一方面,“深化”还指文学教育会积极与人们的日常审美体验产生互动、呼应和共鸣,起到加强和升华美感之效。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波动尽管纷繁复杂、时时有之,却经常是稍纵即逝、杳然无痕。然而,一旦这些浅淡丰富的日常审美体验嫁接上文学作品,它们就会迅速聚结成核,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显示出沉甸甸的分量。当徜徉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之中,分别的往事不禁一幕幕异常分明地袭上心头,令人缠绵悱恻;朗读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曾经令我们伤怀的人生挫折和苦难浮现眼前,激励我们踏平坎坷成大道。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7篇

一、音乐教师的技术与审美情感

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技术上和音乐上的积累。技术是表现音乐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掌握必要的、一定程度的技术,即使有再好的音乐思考也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只有解决了技术问题,在表现音乐时才能在“轻松”的状态下尽情地倾泄自己的情感。

严格地进行技术上的基础训练,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大都重视技术训练,说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得不提出来,那就是技术与审美、情感孰轻孰重的问题。

蔡元培先生说:“近世之趋势,在实利主义,然不可不济以世界观及美感之教育”。③“今日学校中,虽亦有音乐、图画,然而美感教育,何在是非”。阿尔扎玛诺夫也告诉我们“当艺术性和练习规则有冲突时,以艺术性为重”。④由此可见,技术的训练和审美并不能被画上等号。因此,对于审美的培养就异常重要。审美训练是对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其本质上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同时又是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和审美情感等心理活动。下面要谈及的是音乐情感问题,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来源多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在分析、表现音乐时自己的内心情感,它不仅包括对作品及作者时代的了解,而且还有学生在表现音乐时的内心体验。二是教师在给学生示范和教授的过程中,间接地传达给学生的情感,它包括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包括通过教学方法而感染学生的情感,这里就不仅仅是音乐的情感,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仰慕的感情。

音乐教师重视技术高于重视审美的现象就是审美情感没有得到很好培养的体现,而审美教育不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求:一是最基础的,就是人文学科修养的不足,教师只是一味地为了提高技能,却没有重视基础教育对专业的重要作用,它会在无形中使个人的修养得到提高,在这个“速食”时代,人们更多追求的似乎是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基础教育被忽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个人思想的问题,脑力劳动是一个比体力劳动更先进、更耗费精力的劳动。因此只重视技术也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这样久而久之,音乐的美感以及我们对音乐的激情都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淡化直至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呆板的渐强、渐弱的机械的重复。第三个原因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技术似乎更被重视,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却少得可怜,甚至有的教师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更应该致力于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技术与审美协调起来,正所谓“中国的技术,美国的乐感”不应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解决技术问题上,使得艺术思维落后于技术。

二、关于音乐教师的交流

这里所说的交流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各个专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交流。

1.相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

这种交流是最基本的,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等形式来进行交流。专业(profession)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公开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⑤专业一词的本身就向我们暗示了交流的重要性。在我们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仅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音乐情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无疑会使我们的音乐表现大大丰富并且提高。可在我们的实际学习中,“闭门造车”的情况并不罕见,因而造成的音乐情感的单调也就不奇怪了。

2.不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的万物都是有联系的,那么同一领域的知识就更不用说了。在相同的专业里我们的交流是学习,而不同的专业之间的交流也是学习。有一种思想的误区就是学哪门专业就得钻在这门专业里,不问“世事”,认为这样才“专”,这样才能学好自己的专业。对于音乐来说,情感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表现的手段和方法。所以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而且也会使我们的音乐表现呈现多样化而不拘一格。

以上所说的是相同专业和不同专业之间的人的交流,其实不论专业是否相同,他们之间的交流都应该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积极与国际音乐相接触,了解最新的音乐动态,不断为自己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情感注入新鲜的空气,使自身能在与各个层面的音乐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交流,不论其形式怎样,都会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我们的学习乃至创作。但是这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被我们觉察的过程,因此不会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效果,这也许就是交流在我们的学习中被忽视的原因。其实交流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它会让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音乐,丰富自己的情感,使我们的思维向创造性和全面性发展。

三、关于师范专业的教学

我国的师范类教育起步很早,对于专业音乐教育的院校来说,从来都是分得细且又分得早,以至于很多学生在小的时候就选定了专业,加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偏科教学问题突出,学生的知识面很狭窄。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还在不断地对音乐师范产生影响,所以从学校毕业的“一专不多能”的学生面对一堂音乐课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音乐师范的毕业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这是人才的悲哀还是教育的悲哀?

我认为引起此类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校的教学模式的误区,尤其在专业音乐学院中办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习惯于强调技能学科培养模式,像培养专业表演人才一样来培养未来的音乐教师。这样的后果只能是学生只重视主修课程的学习,而对于培养一个合格教师的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却没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二,是学生方面,在学生的思想里,作为一个教师所应该有的素质和全面的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明知自己会成为一名音乐教师,但又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第三,社会的观点困扰着学生,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向他们灌输“技能至上”的思想,孩子小的时候是在“威逼利诱”下学习,慢慢地长大了,这种学习在固定的教育模式之下又咸了一种毫无目的习惯,只管学专业的现象也就司空见惯了。

国内所培养的是钢琴家,国外所培养的是音乐家,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并学习。柯达伊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民族音乐家,他有一句名言:“一个歌唱教师比一个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个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在整整30年的工作中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可见,由于教师的原因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会对学校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

那么如何培养音乐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

音乐教师的审美情感修养不仅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参与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所以,提高审美情感修养应该成为音乐教师进修的课题之一。

形成一个人正确、科学教育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常大量地聆听中外优秀名曲。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来自音响与情感联系“内在图式”的经验积累,这种审美经验是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评价音乐的依据。一个人大脑中贮存音乐信息量的多寡是音乐修养的标志之一。二是学习和掌握扎实的音乐技能技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应必须具备以下一些专业能力:识谱和听音能力,歌唱的能力,键盘乐器演奏能力,指挥能力;学会一至两种乐器。三是扩大音乐知识及其他知识领域。音乐审美活动主要依存于对流动音乐音响的直觉感受,但是这种感受所参与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却包含着浓厚的理智因素。音乐审美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理性思维能力和水平。因此,扩大音乐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是提高审美修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四是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音乐来自生活,音乐是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无论是创作音乐、表演音乐,还是欣赏音乐,都取决于是否占有生活。如果一个人与世隔绝,不参与一切社会生活实践,把自己关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那么不仅写不出好的作品,而且也不会具有良好的鉴赏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因此,加强生活体验的积累,是提高审美修养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总之,音乐教师提高审美情感修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音乐教师应谦虚好学,自觉发奋,激励自己做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注释:

①[苏]a索哈尔《音乐社会学》第105页。

②[苏]霍姆林斯基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美育》1988年第6期。

③[中]蔡元培《—九年以来教育之进步》(1915)载高叔平编《蔡元培全集》(三)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第8篇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食品的关注也日渐提高了。豆果网是国内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专业性提供菜谱的美食互动社区网站,其注册用户量、访问量、APP 下载量均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本文旨在分析豆果网的成功模式及其不足之处,进而阐释其传播特色和功能实质。

关键词 豆果网 传播模式 使用与满足 个性化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社会现实面前,人们开始回归厨房。2008 年,王宇翔、石捷等人筹集了十几万,兼职做“我菜网”,这就是豆果网的前身。很快豆果网就积累了上万条食谱,吸引了众多的美食家和美食博主。2011年1 月,豆果网完成了成大投资A 轮1000 万的融资,同年5 月,北京豆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而今,豆果网已发展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美食互动社区网站,目前注册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00 万,网页端日访问量超过1000 万,豆果美食APP 的下载量也超过6000 万。豆果网不仅仅像传统美食网站那样提供菜谱和烹饪建议,还通过线上、线下等活动为用户创造社交体验;针对单个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和便捷性需求不断拓展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从传播模式分析豆果网的网站构建

目前来看,传统的美食网站,以门户网站的形式构建用户使用模式,其实质只是作为信息类网站存在。但随着微博、微信以及电子运营的盛行,单一的作为信息呈现的网站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用户的传播特性和使用习惯。在此背景下,增加了社交功能的美食互动社区网站就应运而生了。

豆果网为每一个喜爱美食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用户不仅能在这里进行自我呈现,也能获得自我认同。下面从三种不同的传播模式看豆果网的网站构建:

1、自我传播

随着网络发展,互联网逐渐消解了权威和中心,取而代之的是个人的话语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在豆果网,每个用户都享有自我呈现的机会,并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自我传播。

首先,豆果网具有普通美食网站所具有的用户自我构建形式。在完成注册之后,用户就获得了一个由自己支配的主页。用户不仅可以设置户名、个人资料和头像等基本设置,还可以用个性签名表达自己的美食态度。同时,通过呈现自己收藏的菜谱、菜单,能进一步展示自己的美食偏好。这些个性化设置都对浏览者可见,且浏览者可以对主页进行关注。这些设置不仅可以表达自我,更有吸引关注的作用。通过对自我的呈现,用户可以构建一个虚拟的社区,从中发挥自我,寻找自我认同,找到归属感。

其次,豆果网比普通美食网站具有更好的人性化设置。众所周知,美食的交流,照片、菜谱及美食日记的分享分不开,豆果网提供的社区交流,满足了用户的互动需求,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加深了用户满意度。社交功能的加入,能够帮助用户更好的展现自我,这也正是豆果网能够吸引用户的核心所在。

第三,豆果网还具有比普通美食网站更自由的用户使用功能。豆果网的内容,每天有超过60%来自用户自行上传,而且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草根用户。这就意味着网站内容的实时性和平民性。普通用户在最主要的美食技巧的展示部分,信息内容的推荐部分,拥有较高的自主性,能够真实有效的传播自我的美食观点。当然,豆果网的编辑也会通过访问量的高与低、评论效果的好与坏,对内容呈现的排序进行调整。也就是说,豆果网把内容的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用户。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自我,也成为了个人与他人构筑联系、互动交流的载体。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豆果网提供了信息对等的交流平台,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交流体验。

豆果网作为一个细分网站,其用户类型比较单一,80%以上的用户为女性,以25-35 岁之间的新一代女性为主,而在这个已经因为相同趣味而结合起来的圈子里,用户仍可以进一步的与特定的人有更紧密的联系。豆果网的用户可以关注别人和被别人关注,这些人是用户信息传受的对象。如此一来,趣味相投的人们越发能集中在一起加强联系,逐步形成自己的人际交流网。

当用户在豆果网看到一份不错的菜谱时,可以选择收藏或分享功能,收藏的菜谱会存储在“我的收藏”里,成为用户信息的一部分。而分享功能可以将菜谱分享到新浪微博、微信、豆瓣等平台上。分享功能是豆果网用户在建立人际关系中扩大影响的重要步骤。同时用户可以通过菜谱页面直接上传根据此菜谱制作出的成品,这大大提高了用户实践的积极性。

3、群组传播

网络中松散的人群之所以能够演变成群体,其先决条件之一是群体内部持续而稳定的交流关系,而其最根本的动力在于一种归属感、认同感。

美食社交平台实际上是一个细分领域,能够形成有着特殊爱好的圈子。这样的圈子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客户,用户类型已经比较集中。可能正是以上原因导致豆果网并没有进一步细分用户,再设置用户可以加入并在其中交流的群组。但实际上即使同样是美食爱好者,也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喜爱西点烘焙的,对厨房家电感兴趣的,擅长美食摄影的。同类网站如好豆网在这方面发展的就较为成熟,该网站将用户细分成了3 个大类,又在这3 个大类中细分了11 个群组。用户在注册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浏览相关的内容,主动进入适合自己的群组,在发帖和评论他人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我对这个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增加用户粘度大有裨益。

组成群组也可以依靠线上、线下活动,豆果网开展的一系列线上活动主要是食材或厨具的试用,并不能让用户产生交流。在线下活动中,豆果网开发了线下体验馆,这是一个线下的美食课程体验场所,用户自费报名参加,由豆果网安排的老师在现场教学。但线下体验馆目前只在上海和杭州开展活动,且这种活动虽然可以将同城的部分用户聚集在一起,但他们之间进行的也不过是短暂的自主交流,能不能就此形成一个持续而稳定的交流关系还是未知数。

豆果网的用户粘性极高,平均月在线时间达到400 多分钟,二次回访率更高达50.3%,这显然是其他传统美食网站所无法相比的。但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豆果网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在自我归属的同时,为用户找到群体归属感。

二、以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豆果网个性化构建

E·卡兹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要素包括:(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对于豆果网这样的互动社区网站来说,“使用与满足” 作为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的观点是完全适用的。

目前国内的美食类互动社区网站不断增多,而豆果网和所有类似网站一样,用户群主要集中于年轻女性,在细分网站用户群狭窄的必然状态里,豆果网的注册用户量、访问量等均在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其针对单个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是重要原因。

豆果网的首页有8 道“每日编辑推荐”,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美食需求,中国传统讲究药食同源,以食养生,不同的用户体质也不尽相同,要向用户推荐健康、合理的菜谱,就要了解每位用户的体质特点。豆果网为此专门设有体质测试项目,用户可以根据中华中医药协会颁布的标准进行测试,从而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寻找到相应的调理和保养建议。

除此之外,网站的智能找菜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贴心的菜谱服务。在传统的美食网站中,我们只能通过菜名来寻找具体的菜谱。但豆果网的智能找菜功能,使得查找变得更简单。用户只需要选择需要的食材,点击“智能匹配”,就能够获得使用这些材料制作而成的美食菜谱。这就意味着,用户能够获得自己喜爱的食材的最佳菜谱,同时,也能够通过智能查找,了解到还不存在的搭配,进行自我创造。豆果网还有购物单功能,这并非真正让用户进行消费,而是将该菜谱内的相应食材全都记录到用户的“菜篮子”中,这样用户准备制作时,只需看一眼购物单,便可心中有数。

豆果网不仅在内容的开发上注重用户的个性化使用,在结合技术的发展后,还在使用形式上进行了新的开发。豆果网从2011 年开始便推出第一款APP 软件,目前已有9 款。其中,豆果网APP 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在于与“舌尖上的中国”合作,在2012 年推出的相应APP,大幅度提升了豆果网的流量和注册量。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豆果网对用户实时需求的关注和满足。

今年,豆果网再次与舌尖剧组进行了排他性的独家合作,为节目提供整合营销体验社区。从目前来看,第一集播出后,豆果网APP 在活跃度方面较平时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增长,其中,安卓平台日活跃度提高了17%,而ios 平台日活跃度则增长了40%。来自豆果网的最新数据显示,由豆果网推出的APP 《舌尖上的中国2》(Android 版) 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0 万。同时豆果网作为《舌尖2》的互联网整合传播体验社区,在《舌尖2》节目播出之前即获得官方的食材及菜谱等素材,并与首播同步更新,用户还可根据菜谱,还原舌尖上的菜参与官方活动。目前《舌尖2》活动专题页面累计流量也已经超过1000 万,用户模仿制作《舌尖2》中播出的菜谱已提交近万作品。

作为运营模式较为成熟的豆果网,虽然已经在个性化服务上卓有成效,但还需要不断向用户提供新的产品属性,使用户产生惊喜。当产品提供了这些服务时,用户就会对产品更加满意,从而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垂直设置的传统网站模式已经显示出竞争的弱势。同时,豆果网还要面对相对固定、狭窄的客户群和同类网站的竞争。因此,虽然豆果网已经拥有相对稳定的用户群体,但仍需要不断革新技术,构建有效的用户交流机制,创造有效的盈利模式,成为一个能黏住用户的美食平台,从而保障其优势地位,促进其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①虞璐,《Web2.0 时代豆瓣网的网络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②王璐,《基于“使用与满足”的SNS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兰州大学,2011

③张晓霞,《新浪微博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④衷敬睿,任忠君,《厨艺APP:菜谱生成社交圈》[J].《重庆商报》,2014-4

⑤罗洽予,《豆果网:菜谱社区的电商梦想》[J].《创业家》,2011(9)

⑥齐洁,《豆果网美食社区卖数据》[J].《中国经营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