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年级数学论文

八年级数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7:54

八年级数学论文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1篇

早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和爸爸、妈妈就选中了八中,所以便开始在八中上培训班。每个周末我都有半天在八中度过,不论寒暑,不论冷暖,雷打不动。三一六年级我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除了上八中,我还学着公共英语。

在八中培训时,我学着英语、数学、语文三科,每学一单元都有阶段测试,每次我都认真复习准备。到了期末,更要把学过的知识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复习几遍,这样考试才可以信心十足。

上到了六年级,便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了。爸爸帮我把八中的数学练习册复印了几份,妈妈从图书大厦给我买了一本《中考英语专项练习》。于是,我每天放学回家做完学校的作业,就开始做一套数学和一章英语。日积月累,数学做题方法掌握了,英语的语法背熟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考取了年级前35名的好成绩。

之后,八中又电话通知我去面试。面试时,在一间小教室里坐着一排老师,他们问了我一个关于人际交往的问题,和一道数学题,我都一一回答了。第二天,我就接到了八中录取我的电话。

以前有人问我:“你除了上八中,还上哪个学校的培训班吗?”

“我哪也没报,除了八中。”

“那你考不上八中怎么办?”

“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考上!?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2篇

一、对象

以完成了医学统计学课程学习的2004级(七年级)、2005级(六年级)和2006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有18、38和20人,共计76人。

二、方法

请学生匿名填写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四方面内容:学生基本情况、对单阶段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两阶段教学的需求与课程设置建议、对教学的其他建议[2]。

三、结果

共计发放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74(97.4%)份。

1.学生基本情况。74份回收问卷中,2004、2005、2006级分别有17、37、20份,各年级分别均有2名女生,其余均为男生。2004级学生全部进入临床实习和课题研究阶段,2005和2006级学生中分别有19人(51.4%)和12人(60%)接触课题研究。

2.对单阶段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已完成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三个年级的掌握情况如附表所示。2006级和2004级的掌握情况要优于2005级。对于描述性统计,学生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较好,对科研设计的应用情况2004级学生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年级。对于高级统计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由于目前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学生主要通过教师补充教学和自学等渠道学习并应用,效果不尽理想。仅有29人(39.2%)能运用2种以上高级统计学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为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67名(90.5%)学生学习并运用过SPSS统计软件,9人(12.2%)还能运用其他统计软件如SAS、STATA、MATLAB等。41人(55.4%)能用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尚有7人(9.5%)不会运用软件。

3.对两阶段教学的需求和建议。有44名(59.5%)学生认为现阶段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习和工作需要,在2004、2005、2006级中分别有12人(70.6%)、23人(62.2%)和9人(45%)。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欠缺感和需求越强。有54名(73.0%)学生认为需要开展两阶段教学,有52人(70.3%)认为两阶段教学对提高科研能力有帮助。在两阶段教学课程设置上,对于第一阶段教学,58名(78.4%)学生认为应该在2-4年级进行,56人(75.7%)认为理论学时应安排40-60学时,49人(66.2%)认为上机学时应安排20学时。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统计分析(86.5%)、高级统计分析(55.4%)、科研设计(43.2%),还有2人(2.8%)认为应该介绍Meta分析、线性代数等内容。对于第二阶段教学,57名(77%)学生认为应在5-7年级进行,60人(81.1%)认为理论学时应安排30-40学时,48人(64.9%)认为上机学时应为2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对第一阶段内容的回顾(74.3%)、高级统计方法(75.7%)和科研设计(78.4%),有4人(5.4%)认为应该加强统计软件和外文文献统计方法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42人(56.8%)认为应安排在实习医院进行学或开展讲座,25人(33.5%)认为可以开展PBL教学。

四、讨论

1.开展两阶段教学的迫切性。本次调查的结果突显了现阶段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尤其是高级统计学方法教学的欠缺与学生临床及科研实践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单阶段教学强调统计理论框架的搭建和基本统计学方法的介绍,学生在学习时尚未接触临床及科研实践,待真正应用时理论和实践脱节。急需在学生进入临床和科研阶段时开展第二阶段教学,结合科研实际,补充高级统计学方法的教学。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3篇

即将做出修订,甚至可能退出舞台的现思想品德教材都有哪些版本,这些版本的教材都有哪些特点,这些版本的教材对于今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有何启示?下面就初中思想品德多版本教材进行深入而理性的分析。

一、现有主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版本的基本情况

从版本上看,现有教材主要有(版本不齐,只作重点说明,排名不分先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版)、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陕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粤教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民版)、江苏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苏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鲁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教科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都师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湘师版)等不同的版本。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都依据同一个课标编写,但又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从结构编排上看,不同版本教材各具特色。例如:十套主要版本教材单元平均数是22单元,课的平均数接近65课,单元数最多的是教科版,最少的是陕教版,课数最多的是都师版,最少的是陕教版;粤教版、湘师版等版本教材每单元课数数量相等;苏人版七、八年级上下学期单元数相等,课数相等,但是单元之间的课数不等,最少的三课,最多有六课;教科版、都师版教材每册书的单元数不等,每单元课数也是不等(教科版两课、三课或者四课,京师版三课或者四课)。另外,都师版五册书的名称不同于其他版本教材,其他版本教材称为“七年级上册(或者七年级上学期使用,下同)”、“七年级下册”等,都师版教材称为“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鲁人版的教材有两套,一套5本是用于六三制学校的;还有一套7本是用于五四制学校的,两套教材在总课数上是相同的,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根据学段的不同,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二、各版教材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几套教材都依据2003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编写,比如,教材的内容都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各版本教材虽然在编排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内容都严格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和“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安排章节。在内容的编排上也大多将“成长的我”(包括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和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将“我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交往与沟通、交往的品德、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内容)放在了九年级全一册。

各版本编著者在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的同时,也不失灵活性和个性。例如:十个版本的教材大多将学法用法的内容放在了八年级的下册,但也有三个版本的教材将这一内容放在了七年级的下册,还有一个版本的教材将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

2. 取材乡土资源,彰显浓郁的地域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人、造就一方情。在我国,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具有特定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表现。苏人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山东版等版本的教材都能利用本地区的地域文化,取材乡土资源,给学生带来了亲切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乡土情感。

例如:北师大版在九年级第3单元第9课《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各抒己见”栏目中就举了京剧的例子;湘师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与友同行》“善交益友”的内容就选用了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结交蔡和森、向警予等十几个益友的事例,还在事例的旁边配上了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插图照片。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课《行为与后果》第二目《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有行动的自由,但是自由必须以不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和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知识点时就列举了“有情有义的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王集村农民工小张认为自己感染“非典”,主动隔离的事迹。粤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人生多彩》的“在劳动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使用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院士的工作照片。

3. 突出育人功能,凸显鲜明的德育性。思想品德课程本身就是一门德育课程,而承载这门德育课程的重要载体的就是思想品德教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理想教育等德育内容的教育。可以说,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凸显了鲜明的德育性,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例如:人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三课《我的自律宣言》明显是在对学生进行自觉纪律教育。湘师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利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三课时“创建新集体”、苏人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善于交往》第九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粤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第三课“融入新集体”、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爱集体 融入社会》第四课《我与集体共发展》等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立自强》第一课《好习惯受用一生》中“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就包括“勤于劳动的习惯”。同时,各个版本的教材就用大量的篇幅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传承、法治意识的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德育教育。

4. 注重创新再造,力求个性的差异性。虽然各版本的教材都依据一个课程标准编写,但是任教过多版本教材的教师会惊喜地发现,编著者可以编写出这么多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教材出来,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喜。每一个版本的编写都是一次创新的过程,各版本教材各具特色。各版本教材在内容安排、单元设计、课数安排,活动设计等方面亮点纷呈。

例如:湘师版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一个“单元活动设计”,初中三年共有25个“单元活动设计”,每个“单元活动设计”里一般又设计了三至五个活动供学生选择完成。“单元活动设计”里的活动有撰写“进入中学”主题小论文、中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夸夸我同学”主题班会、学习经验交流、寻找成才故事、采访成功人士、制定意志锻炼计划、收集名人名言、讲述伟人明星艰辛历程、介绍好朋友、周日我当家、采访老师、辩论大擂台、查找法律资料、调查乡规民俗、给心理老师写信、庆祝爸妈生日、谈谈看法、写诚信日记、观赏诚信影片、建立诚信档案、演讲比赛、集体讨论、写观察记录、格言创造、时政沙龙、手抄本评比、写科幻小说、参观科技博物馆、设置梦想瓶、听报告会等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的实效性。

5. 贴近学生生活,蕴含明显的人文性。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不论哪个版本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就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出发,做到以学生为本。各个版本的教材都选用了大量的人文素材作为教材的资源,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素材都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有的版本的教材在某个教材上直接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这些事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教科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第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在列举“在考试与分数之外,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时运用了八张照片作为例证。这八张照片有整理房间、踢足球、滑雪、插秧、工厂参观、街头清洁、开学军训和推轮椅车老人过马路等。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事例,有些图片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其倍感亲切,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值得一提的是,编著者在选图的时候既考虑到了男生(如踢足球)又考虑到了女生(如整理房间);既考虑到了北方的实践活动(如滑雪)又考虑到了南方的实践活动(如插秧);既考虑到了城市生活的学生(如推坐轮椅车的老人过马路)又考虑到农村生活的学生(如插秧)等。可以说,图片的编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三、对现有版本教材的使用感悟

1. 做一名“知者”,认真研读课标。首先,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出来的。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材的使用和把握,都不得不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一年多了,此版课程标准较上版课程标准而言,更加符合现在的教学,更加注重探究,更加符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叙写方式,但是是否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老师都仔细研读过,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已经将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3版实验稿课程标准进行了比对,是否每一位思想品德老师都对2011版课标较之与实验稿课标在哪些方面作了调整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其次,“教材编写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 因此,除了课标之外,每位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再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排在2013年各项工作之首的是“要深入推动十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十精神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就要准确把握十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因此,无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编著者还是使用者,都要认真学习了解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灵魂的十精神,用党的十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2. 做一名“智者”,学会善用教材。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通过各个不同版本教材的介绍,老师们可以发现,“唯教材是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不要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要学会利用教材而不是被教材利用,更要学会善于活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熟悉了某一版本的教材后,对于新任教的“新”版本教材有很大的不适应。感觉自己在上一版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教学经验好像再无用武之地,甚至出现了短暂的“本领恐慌”,不知该如何进行教学。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

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各版本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粤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中的第三课《维护消费权》;人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的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苏人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与法同行》中的第十六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鲁人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中的第三课的第三课时的《做个聪明的消费者》;都师版教材第四册(八年级下学期用)第二单元《法律维护权益(上)中的第六课《消费者的权益》;湘师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第三节《做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以看出,除陕教版和教科版等版本教材没有编排消费者权益方面的内容之外,其他版本教材都在相应章节编排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版本更换时,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完全可以将原来任教的版本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加工,甚至进行再创造,可以说是已经“有备而来”。笔者在教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时,喜欢将教材的课时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一般将这部分内容放在3月15号前后学习,效果相当不错。

3. 做一名“执者”,善于搜集素材。教材上的素材也许在编写进去的时候是最新最近发生的时事,但是教材里的素材毕竟要经过编写、印刷、分发等程序,最终到达使用者手中,也许这时,教材里的素材已经变成了旧闻,不再是时事了,甚至已经不再适合放在教材里使用。一个执着于把书教好的教师,会用心地去搜集和书本有关的材料。

例如:笔者任教初中思想品德多年,养成了喜欢搜集素材的好习惯。在电脑不普及的年代,看到了对思想品德教学有利的素材,往往喜欢剪贴,甚至用手抄的方式将有关于教学的素材记录下来。有了电脑以后,特意在电脑中设置了专门的文件夹,用于存放搜集来的教学资料。在全国一些同行的热情帮助下,有幸收藏阅读了人教版、粤教版、陕教版、人民版、苏人版、鲁人版、教科版、京师版、湘师版等多版本教材。在阅读的同时,将这些版本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归并整理,分类存档。对于还能够继续使用的素材进行了梳理,这给我任教现在的版本教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4篇

一、培养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兴趣的重要性

八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有人说是危险期。从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看,学生英语成绩变差多发生在这一时期。

相比七年级,八年级增加了几何、物理等科目,面对新科目的增加,新内容的出现,难度的增加,学生心理上需要适应,知识体系需要更新,学生学习时间在进一步分散,学英语时间减少。这时期考试增多,如历史、地理等科目相继在这时期会考等,学生的课业明显加重。科目的增多与时间的减少,必然影响学生学英语的效果。

任教过中小学英语的人都知道,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英语与小学英语在知识难度上差别并不大,新单词、句型和语法都增加不多,七年级学生可以“轻松地”过英语这一关,但学生不知道这基本上是他们的小学水平,因此,在轻松过关的同时也给自己设下了“七年级英语不难”的思想陷阱,这就是八年级学生英语遇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不管是词汇、语法,还是其他知识,八年级英语都比其之前的多得多,也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八年级学生延续七年级的学习习惯,思想上对英语不够重视,再加上如果得不到教师有效的教育引导,学生必将掉进这个“陷阱”。

随着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到来,人民生活条件已有了较大的改善,绝大部分学生身体发育良好,但也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心理、经历等方面的发展又比较欠缺,八年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敏感期、过渡期及危险期。所谓敏感是指八年级学生个性浮躁,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并产生影响和变化。所谓过渡是指八年级为学生发展的“分水岭”,如果学生能顺利越过,就能顺利“下坡”,轻松上九年级;如果不能顺利越过,则勉强上九年级,其现实表现纪律开始松散,学习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将必然寻求新的寄托。这不但会影响英语的学习,也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

因此,加强八年级学生学英语的研究、教育和引导,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

二、培养八年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兴趣的实践探索

长期以来,学界对如何培养学生学英语词汇的兴趣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有人说:“兴趣不是靠考虑它和以它为目标就可以获得的,而是靠考虑和针对在它的背后和激发它的条件才能获得。”[4] 本人运用思维导图、游戏、编写故事、构词法等教学法开展教学,大大丰富了激发兴趣的条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1.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培养发散思维,启迪学习词汇兴趣

思维导图最早由英国人东尼·巴赞发明,该观点认为,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这些关节经过放射性后,除了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外,更多的是将数据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因更有系统化而增加大脑运作的效率。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多数是严格依据教材、围绕单元、分课时进行的,即依纲靠本。在单词教学上,多数教师是通过带读、讲解、听写、考试等途径和方法进行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或因单词难而死记硬背,甚至放弃英语。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科学运用思维导图配合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上册Unit 2的词汇大多数与人体(如图1)有关,Unit 4的词汇与数字(如图2)和交通工具(如图3)有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当然,运用这种方法,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帮助学生记住多少单词,而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道只要方法得当,学习英语单词还是有趣的,从而增加学生学英语的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2.运用游戏教学法,营造愉悦氛围,培养学习词汇兴趣

从柏拉图到卢梭,从裴斯泰洛齐到福禄培尔,人们已经发现,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5]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他长大的时候,创造工作中也多半如此。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游戏对教育教学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及制度的影响,它并不能得到充分运用。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兴趣,应该是以课本内容为核心,大胆拓展到课外,致力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给予一种“肥沃”的土壤。这些游戏的载体非常丰富,有英语歌唱比赛、英语角活动、英语夏令营活动、讲英语故事、背靠背猜单词、小组合作写单词、单词接龙游戏、扑克拼单词、单词金字塔、单词滚雪球、对号入座、单词实力大比拼等。如在教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7时,教师可以按下面的规则来开展小组合作写单词游戏活动:教师以组别为单位,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组,每组给一张纸条,纸条上分别写有一个本单元的单词作为游戏的开头,每组第一个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单词写一个字母并把纸条往后传,后面的学生要根据前面同学写的字母尽量想出比较适合全拼成的单词并接上第二个字母。以后的学生依此类推,当有学生觉得自己加一个字母后即可以组成一个单词时就负责收尾,接着由后面的同学接新的单词。规定时间到后,接的单词最多且不重复者为胜。这种“从游戏中学来的课程,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训,就其本身以及对学习者的效果来讲,印象最深,最易理解,作用最持久和最有进步意义”。[6]

3.运用编故事教学法,产生意义联想,拓展学习词汇兴趣

按单元课时编排的八年级英语词汇因其能紧扣课文主题内容而并不显得“零乱”,但为什么学生学起单词来仍有“困难”的感觉呢?我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单词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于无意义的状态,无意义状态当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有兴趣,那也只能是假兴趣。“真正的兴趣是自我通过行动与某一对象或观念融为一体的伴随物,因为必须有那个对象或观念维持自我主动的活动。”[7] 因此,要使学生对词汇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使词汇在某一结点上对学生产生意义,使学生能维持推进学习词汇这一主体活动过程。以单元为单位,运用编故事教学法,将单词编写成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使原本“零乱”的单词产生意义,就能使学生产生联想,拓展学习兴趣。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3的单词非常多,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该单元的单词编写成一个小故事来帮助学生学习。最近(recently)发生(happen/ take place)了一件奇怪的(strange)事故(accident)——(terrorist)想通过飞碟(UFO)、飞机(plane)或火车(train)等撞击破坏(destroy)世界贸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来谋杀(murder/kill)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但令人惊异的(amazing)是,马丁·路德·金不但不恐惧(scared)而逃跑(run away),反而像外星人(alien)一样(as...as),跟随(follow)世界贸易中心理发店(barber shop)的理发师(barber)躲进明亮的(bright)浴室(bathroom)而逃过了一劫,由此,人们都说他是一位奇怪的(strange)现代(modern)英雄(hero)。故事虽然短小,但具有一定的意义,会引导学生产生联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覆盖了该单元所要求学的绝大多数单词,能提高学习效果。

4.运用构词法教学法,传授科学构词理论,巩固学习词汇兴趣

八年级学生至少已经学习英语六年,不但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而且有了较强的英语学习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师应该注重他们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作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科学方法,英语构词法是学生学习词汇和教师教授词汇的通用法宝,学好用好它,对学生减轻英语学习负担,提高英语学习信心与兴趣都有着非常好的作用。我们通常使用的英语构词法主要有词缀法(Affixation)、复合法(Compounding)、转类法(Conversion)、拼缀法(Blending)、截短法(Clipping)、首字母缩略法(Acronymy)、逆生法(Back-formation)和专有名词普通化(Words from Proper Names)等。在理论上,这些构词法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生疏的,也不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不必进行深入详细的理论讲解。但是,由于构词法在八年级教材中较常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就出现的有关词汇进行说明,适当传授一些构词法。如人教版英语教材Go for it(《 新目标 》)八年级下册Unit 1中出现了“scientist(科学家)”,教师在讲授时就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个词是由“science(科学)”转化而来的,属于构词法中的转类法,同时可以列举一些类似的单词,如“write(写)”可转化为“writer(作家)”,“sing(唱歌)”可转化为“singer(歌唱家)”等;同一单元中的“everywhere”是由“every”和“where”两个词合成的,属于构词法中的复合法;Unit 3中出现的“UFO(不明飞行物)”则是由“uniden tified flying object”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Unit 4中出现的“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则是由“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蒺s Emergency Fund”中各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的,都属于构词法中的首字母缩略法,等等。事实上,构词法本身并不能带给学生什么兴趣,但是“任何不令人感兴趣或令人讨厌的事物,当大众把它看作是一个目的,而这个目的允许已经掌握了的方法去取得进一步的活动和出路时,它就变得有兴趣了”。[8] 由于构词法具有深厚的英语文化底蕴,意义深远,引人入胜,教师对这些单词的构成进行说明与讲解,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小结

学好英语,必须学好词汇,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词汇的学习,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但教不熟,也教不完,最终都得由学生本人来完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等良好个性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英语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茂名市第十中学,广东 茂名,525000)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

[2]周宏,高长梅,白昆荣.学校心理教育全书[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8.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写作能力测试;课标;呼应

原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把高中英语写作简单地定义为“100字或10句式的情景表达”(《修订大纲》,2001: 7 ),提供情景的形式为图表、图画、提纲和短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 年)(以下简称《标准》)对英语写作进行了重新要求,这个要求是对应于高中英语课程结构中的四个级别(六级、七级、八级、九级)的写作技能目标提出的,并就如何评价写作技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高考是中学教学指挥棒,对中学的教学影响有着巨大的反拨作用,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未来,要使《标准》中写作能力目标得以实现,改革现存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使之与新课程标准相呼应至为关键,本文拟就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如何在形式、层级、内容等方面与《标准》的呼应进行探讨。

1 写作能力测试层次的呼应

《标准》中的高中英语课程结构把高中英语课程结构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写作能力目标。那么高考英语最高应该测到哪一级写作技能目标呢?或者说,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这可以从分析《标准》中有关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写作测试理论两方面得出结论。

根据《标准》的要求,高考英语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应该达到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即: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因为在《标准》中的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中明确提出,国家英语课程主张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九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尽管英语第 6-8 模块构成的八级属于选修课程,但是“所有学校应保证开设模块 6-8”,可以看出,无论从课程开设要求,还是对高中的教学基本目标要求,第八级写作能力目标都是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所以,从《标准》的要求方面看,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应该是高考写作能力测试应该达到的目标。

根据 J.B.Heaton 对写作能力测试级别的分类,八级写作技能目标在高考写作中也是比较合适的。作为高考考生主体的高中毕业生在英语水平上属于中级水平,高考也是中级水平的英语测试。Heaton 在《英语测试》引用了某大型的英语测试机构的测试文件来描述中级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的要求,根据这个文件,对中级水平的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类型为:书信,日记,明信片,指导(guide),说明(set of instruction);对中级写作能力标准的要求为:语法、词汇、拼写准确,虽有少数错误但不影响交际;字迹可认;使用一般性的语言进行清楚得体的表达;能使主题和论点进行有机联系(Accurate grammar,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though possibly with some mistakes which don''t destroy communication;handwriting generally legible;expression clear and appropriate, using a fair range of language;able to link themes and points coherently.)。《标准》中八级英语写作技能目标是把写作的文体类型和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综合起来进行描述的。把这个目标与Heaton 的描述进行比较,虽然在写作类型上略有不同,但在写作标准上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根据国外考试理论,高考写作能力测试以《标准》中的八级目标为依据也是合理的。

高考英语考试写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应该以八级写作目标为依据,在写作能力层次要求上,只能以八级写作能力目标为最高目标,而不能超出这个目标。如果高考对写作能力的要求高出这个目标,就可能导致中学英语写作教学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脱离教材的实际,求新求高,偏离《课标》。

2 写作测试形式的呼应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 贫困地区 “十八大”精神 传播者 受众者 实效性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实现到2020年“两不愁三保障”(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不再对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扶贫成就等问题做阐述,仅在重新理清贫困地区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探讨当前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把握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关系,力求把理论宣传和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一、贫困、贫困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的内涵

贫困是与人类社会共生的社会现象,历史上人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给予了不同的诠释。其中较为著名的观点有:价值判断说、不平等说、政策界定说、发展不足说、权利丧失说、相对剥夺说、能力缺乏说等。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贫困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是低收入和低消费;二是在教育、医疗卫生、营养以及人类发展的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较少;三是没有权力、没有发言权、脆弱性和恐惧感。

贫困地区是指相对于其它地区,贫困程度更深,贫困人口更集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公共设施发展更落后的集中连片地区。贫困地区的范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研究目的与政策实施对象的不同,所使用的划分依据的不同而改变。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可知,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和贫困村将成为主要扶贫对象,其中首次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重点。本文探讨的贫困地区主要就指连片特困地区。

连片特困地区是当前贫困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因自然、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社会等原因,一般经济增长不能带动、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扶贫开发周期性较长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贫困地区,也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考虑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大扶持力度的要求,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680个县,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据权威数据初步估算,新划分出的11个片区包括505个县,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亿,其中农村人口约1.9亿。如果把西藏、四省藏区、南疆三地州加进来,国土面积更高达339万平方公里,人口2.36亿。按2007-2009年三年平均计算,这些地区的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50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2元,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2667元,分别相当于西部平均水平的49.1%、43.7%和73.2%。

连片特困地区共同特点是全国扶贫对象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扶贫工作难度最大,贫困成因复杂,多数都跨省区。从社会角度看,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包括青藏高原、沙漠化区、黄土高原和西南大石山区等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但也不乏象滇西边境山区等在内的限制开发区;从发展阶段看,集中体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公共服务欠缺、产业发展不足,部分地方社会稳定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当前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贫困地区而言,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求真务实,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的科学化进程,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而奋斗。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人民响应国家号召,正有条不紊践行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但在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各级管理者对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政治觉悟高低不一,思路不明,职责不清,造成执行混乱。如所谓的宣讲团有部级的、省级的、市级的和县级的等,可相互之间又没划定宣讲的层次、对象和范围,优势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整合与互补,没真正把好事办好。二是宣讲成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贫困地区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主要人员由专门宣讲员、党政领导干部和普通热心民众等人员构成。宣讲团成员普遍存在培训力度不够,调研不足,宣讲内容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对象,不注重针对性,只看过程,不看实效的现象;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则大多忙于政务,自身政策水平也有待加强学习。三是有调查显示,这些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人口不到15%。对大多数人而言,自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意识薄弱,能力不强,但又渴望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当地难以培养综合素质较好的学习“领头羊”。有点能力的又以事多为理由,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提高。还有的是居住分散,交通条件不便,难以实现集中、有效的全覆盖等等。更有甚者,不懂汉语。最后是基层组织也迫于经济压力和人才缺乏,学习贯彻的创新性不够,有实效性的办法不多,整体效应不明显。

三、以重点把握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关系为突破口,不断提升贫困地区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实效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贫困地区应抓住当前发展机遇,牢固树立如期建成“两不愁三保障”的美丽家园的愿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本原则,处理好传播者与受众者的关系,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力求把无限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贫困地区“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主要指以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其它少数热心于此事业的普通民众。这些先进知识分子是专家、学者,对“十八”大精神拥有极高的话语权,影响着对“十八”大精神的解释力,决定着民众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程度和实践力度。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活跃在扶贫开发一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贫困地区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中坚力量。其他的热心人士是股暗流,通过志愿者、社会公益活动、民间文化交流等渠道对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传播者和受众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者对受众者的信息传递,其实就是一个平等交流的过程。过去,一代代党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党政领导干部以其艰辛的努力,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并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面对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只有切实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用百姓语言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彻底解答贫苦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作为贫困地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传播者(主要指先进知识分子和党政领导干部),最起码应具备以下三点素质:

一是要有高远、纯朴的大众情怀。大众情怀,简言之,就是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全面发展,这也是坚持科学发展,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出发点和归宿。传播者只有坚持实行人性化、科学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让受众者与传播者产生共情,产生同理心,见证和体会到党和政府扶贫攻坚的强大决心。

二是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毫无疑问的是,我国反贫困历程已全面进入攻坚阶段,面临的困难前所末有,做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不具备较为宽广的眼界和较深的学术修养,如果不时时深入学习、调研当前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如果不能彻底的先说服自己,是抓不住要害,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语言赢得他们的尊重和理解的。

三是要有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实践品质。在贫困地区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奉献,而不是追逐名利的美差。在充满选择和诱惑的今天,惟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守信念,勇于实践,不畏艰难,善于创新,与贫困地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以真挚的感情关注百姓疾苦,以科学的理论解读热点难点,以鲜明的态度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助一臂之力。

贫困地区学习宣传“十八精神”,应立足贫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实际,注重差异性,经过一定路径,使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贫困地区大众所理解、所认同,并以此具体指导实践。为此,传播者可借鉴现代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传播过程中,对交流的对象、内容、方式、时间、场景、预期值等因素都应做到胸有成竹,全面提升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针对贫困地区不同受众者群体,具体要求如下:

基层党政干部。基层党政干部,年长的,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年轻的,“凡进必考”,文化素养都相对较高,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线主力。他们是人民的公仆,自觉学习“十八大”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号召,更是自身岗位的内在要求。对这一群体宣传教育的重点不在普及而在于不断提高。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7篇

三项主要的国际评估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养的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主要有三项。① 一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办的PISA。它检测临近义务教育尾期(15岁)学生的阅读、科学和数学素养,自2000年起每隔三年循环一次,九年为一个周期,每届主测一个素养,另两个素养辅之。鉴于上海学子2009年首度参与PISA便在全球65个经济体中拔得头筹,对这项评估国内学界已熟知,在此不再赘言。②以下重点介绍另外两项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进展”(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③与“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进展”(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④这两项评估皆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发起并组织、美国波士顿学院(College Boston)统筹,旨在为单个教育体系制定政策与实施教学提供学生相关素养的国际基准与数据。

1.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进展测试

TIMSS自1995年起四年一届,测试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数学与科学素养。TIMSS原名为“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2003 年更名。

2011年开展的第五届TIMSS(即TIMSS 2011),全球共有63个教育体系参与,另有14个教育体系作为基准参与者,涉及近万所学校的60多万名学生、16万余名家长和约13500名教师。可任意选择四年级或八年级来评估或二者皆选:2/5的教育体系与7个基准参与者评估四年级学生;45个教育体系与14个基准参与者评估八年级学生。此外,还有部分教育体系参加针对高中毕业生的“TIMSS扩展板”(TIMSS Advanced)。我国香港从TIMSS启动伊始便全线参与,我国台湾2003年加盟四年级的TIMSS,之前仅参与八年级的TIMSS。

TIMSS围绕两方面展开,即内容与认知。内容指的是可以用数学进行测量的特定领域或科目。数学评估内容包括三大块,即计算、测量与数据处理,四年级和八年级分别设175和217道题目;科学评估内容有三项,即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四年级和八年级分别设172和217道题目。认知是指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由习得、使用和推理组成。四年级与八年级学生的评估内容不一,但认知过程相同。

TIMSS 2011报告于2012年12月10日正式。报告显示,东亚国家和地区傲立榜首。四年级数学评估前三甲为新加坡、韩国与我国香港,我国台湾与日本紧随其后;八年级数学评估中,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我国香港与日本位居前五。四年级科学评估冠亚军是韩国与新加坡,排位其后的是芬兰、日本、俄罗斯与我国台湾;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与日本分享八年级科学评估前四。

2.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进展测试

PIRLS自2001年起五年一轮,测试四年级学生的读写素养。2011年开展的第三届PIRLS(PIRLS 2011),全球共有49个教育体系的近万所学校约32.5万名学生接受测试。我国香港地区与台湾地区分别从第一届和第二届开始参与PIRLS。

PIRLS评估四项读写素养:锁定并获取特定信息;简单推论;复杂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与信息;检测和评估内容与语言使用。测试时,学生须完成给定的文本阅读(包括不连续文本),每篇文本配13-16个问题。文章均附有彩图,以提高学生兴趣。

与TIMSS 2011报告同步的PIRLS 2011报告显示,我国香港、俄罗斯、芬兰、新加坡和北爱尔兰领跑排行榜;我国台湾进步18分,排位第九,提升13个名次,首次跻身前十;欧洲则显现衰退迹象,连续两届倒退的教育体系几乎都来自欧洲,如保加利亚、立陶宛、荷兰以及瑞典。小学生的读写素养,我国香港比欧盟和OECD至少超前半个学年。但欧洲毕竟根基雄厚,仍停留在高均值水平。

此外,PIRLS 2011还在原有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校长问卷、教师问卷基础上增添了课程问卷,这些问卷有助于掌握学生的阅读背景状况,涉及约26.5万位家长和1.4万位教师。值得一提的是,四年一届的TIMSS与五年一轮的PIRLS恰好在2011年偶合,这无疑为同时采集四年级学生的读写、数学与科学素养提供了绝佳机遇,而且这也便于专家联合开发问卷及其量表。

三方面影响力

如今,PISA、TIMSS与PIRLS的实施业已成为全球公共事件,尤其在临近每届报告公布时间节点时,全球可以说是翘首以盼。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对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呈现在三个方面:

1.设定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基准

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以在读学生的关键性素养为考察对象,通过素养测试来评估教育整体发展水平。TIMSS与PIRLS把当今学生必备的胜任力分为五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是五到一等。这五个等级由四条国际基准线(Benchmarks)来划定,分别是卓越、优秀、中等与低等。胜任力的四条国际基准线的内涵各异。在PIRLS 2011,达到这四条国际基准线的国际学生平均比例分别是8%、44%、80%和95%,我国香港是18%、67%、93%和99%。四条国际基准线不仅规范了学生参与全球化所必备素养的内涵,同时使各教育体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国际差距。

对于课程与教材,国际基准成为一根标杆,指引着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方向。为调查测试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匹配程度并作出决策,各个教育体系须设置首席专家席位,即国家研究协调员(National Research Coordinator)。测试内容须涵盖50%的官方课程,以保障评估公正、数据客观,由此也可判断本土课程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国际社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我国台北学子在TIMSS 2011表现非凡,很大程度上仰仗于评估内容与官方课程高度吻合,或者说,官方课程的国际化程度颇高。这是国际基准作用于某一教育体系官方课程的一个典型案例。

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设置的国际基准还可以推动其他各类全球教育指数的出台。英国知名媒体《经济学人》(Economist)2012年11月27日的一份题为《学习曲线――国家教育成就的教训》(The Learning Curve. Lessons in Country Performance in Education)的报告,⑤展示了40个经济体在两大指数上的教育表现,以及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和社会经济环境三大向度共65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各界专家确定劳动力所需知识和技能与经济体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因素,旨在构建一个教育绩效的国际比较基准――“认知能力和教育程度全球指数”(The Global Index of Cognitive Skill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这份报告的主要数据来源便是PISA、TIMSS和PIRLS,各经济体的官方统计数据辅之。欧盟委员会教育、视听教学及文化执行署(Education,Audiovisual and Culture Executive Agency)2007年开展了题为“改进校长工作,提高学生学业成就”(Leadership Improvement for Student Achievement,LISA)的校长领导力研究,其缘起以及展开二次分析所采用的数据均源自PISA与TIMSS。⑥

2.比较了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

囿于文化传统与制度架构,各个教育体系迥异,比如在联邦制国家德国,16个联邦州形成16种教育体系,难以协调,遑论间隔万里的两个国度之间的教育差异。

TIMSS与PIRLS至今仅在中国港台地区展开,中国内地仍缺席。其实,早在2003年,TIMSS便初访中国内地。起因是,中国学生必须在本国接受一年以上的大学教育方能具备资格申请入学德国高校――因为德国基础教育年限比中国长一年。2002年,就德国高校针对中国留学生设置的入学条件,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向德国联邦政府提出质疑,认为中国高中毕业生完全能够胜任德国高校入学条件。就此,德国联邦教科部委托TIMSS德国首席专家、汉学家博斯(Wilfried Bos)于2003年对在读高三学生开展了数学素养测试,在上海、辽宁、河南和新疆四个省区各抽取样本782份、625份、624份、516份,总量为2547份。30道试题来自于1996年第三届TIMSS的试题库,通过“项目响应理论”模式(Item Response Theory)实现数据的分布与衔接。

结果显示,辽宁、上海和河南位居前三甲,新疆紧跟在欧洲尖子国荷兰、瑞典和挪威之后,几乎所有上海学生都达到胜任力最高等级。整体看来,中国高三学生的数学素养平均比欧洲学生超前约两个学年,而且,数学素养分化程度在上海最不显著,这意味着,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化水平最高。⑦翌年,博斯向德国联邦教科部递交了一份题为《中国与德国中学毕业生质量的比较测量》的研究报告,但未公开,直到2009年12月1日博斯做客上海师范大学时才首次。⑧尽管这项研究因受制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转换为政策,但是,这不仅是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初次登陆中国内地,更重要的是,以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为手段,实现了地球两端两个教育体系之间的比较。

3.提供了政策完善与制定的证据

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对教育体系展开比较,其实施必然依赖于各个教育体系的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政策支持、人力支持、财力支持、物力支持等。

德国2000年起参加PISA,自2001年和2007年分别加盟PIRLS与TIMSS。推动德国教育体系积极投身于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的,是作为德国教育政策最高决策机构的德国各联邦州文教部部长联席会议(KMK)。KMK于1997年10月24日了《康斯坦兹决议》,该决议敦促各联邦州教育行政部门全力支持参与评估。同时,KMK还与联邦教科部签订协议,共同承担三项评估的成本。

对于参与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的教育体系来说,评估数据可以用于诊断甚至缓解教育体系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发展研究者提供线索,以便把握哪些领域有待完善以及如何进行干预。⑨其教育政策也将会更新以弥补自身教育的不足,以适应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例如,2000年的PISA结果在德国引发巨大震惊,因为对于这样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强国来说,其PISA成绩竟然未能超过OECD均值。⑩德国教育体系脸面丧尽,国内一片哗然,政界的争论尤为激烈。这迫使德国各级政府及时应对,教育标准2004年随之出台,同年还设立了教育体系质量发展研究院(IQB),11为检验达标程度所设置的教育监测(Education Monitoring)也相继问世,并在KMK于2006年出台的文本《教育监测全局战略》中锁定。该战略由四大支柱组成:以PISA、TIMSS和PIRLS为代表的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小学、初中、高中水平考试的州际比较;基于教育标准的学校评估州际比较;两年一度的《国家教育发展报告》。小学、初中、高中水平考试的州际比较可以说是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的翻版,即由国际比较转向国内比较,两者均为抽样测试,其结果可以用来辨别乃至消解教育体系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并向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校发展研究者提供反思、干预和完善的线索,12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德国在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中的表现。当然,各个教育体系更关心的是胜任力等级在某一阶段学生的分布,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政府启动有针对性的促进措施或重点项目。13

症结与功效

尽管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呈现出上述三方面的影响力,但却无法包治百病。最大症结在于方法论,即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测性。《学习曲线――国家教育成就的教训》报告坦言,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联高度复杂,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黑箱;报告进而强调,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技能的测评以及教育制度国际比较,这些研究工作相对容易,更高难度的则是评估文化因素。仅看一次测试结果而不顾及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与制度架构,必定难以准确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表现,PISA 2009在上海获得的结论便存有这个硬伤。14

通过在全球范围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备的读写、数学与科学素养展开测试,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敦促各个经济体在跨文化比较的棱镜中审视各自的教育体系,助推单个教育体系寻求自己的全球定位,进而制定学生发展基准与教育政策。15博斯就TIMSS初次登陆我国内地所得的结果评论道16:“这个结果最好还是作为提示而非例证来阐释。”同样,就在获悉香港排名PIRLS 2011全球第一之后的第10天,2012年12月19日,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在香港《文汇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17“国际评估的结果其实是一个参考指标,协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香港学生的长处和优势,以及仍有不足的地方,从而加以巩固和改进。举例说,香港小四学生的‘阅读表现’全球排行第一,但在培养兴趣方面,我们仍须努力……”

其实,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的最大功效在于力促教育体系迈向均衡而卓越。就此,PISA上海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民选提出八点期待18 :①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更加深刻;② 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绩;③ 普及的教育不是廉价的,而是更加均衡的教育;④ 潜能发展的理念;⑤“学会共处”的国际理解成为基础教育的新内容;⑥ 责任意识让教育拒绝平庸;⑦ 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⑧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态度。

芬兰模式可谓是迈向公平而卓越的基础教育的经典样本。芬兰虽为偏处一隅的北欧小国,却在前三届PISA中鹤立鸡群。芬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芬兰所拥有的9年制综合教育,其已历时40余年,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性……这种接纳所有学生的教育决不可放弃。现实证明,我们的坚持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所获得的成就,尤其是PISA的荣誉,令人欣慰。”芬兰国家教科部国务秘书塔佩欧・柯苏宁(Tapio Kosunen)在接受专访时进而指出,19“我们从来不是为获取排名而参加PISA,而是为了个体的发展。”因而,“没有必要把PISA当作衡量教育的标准或者测试的标准化程序,教育也没有必要按照PISA的一些评估标准去执行。芬兰的教育原则是,每所学校都应该是优质学校。PISA让我们发现学校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些数据进一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事实上,芬兰学校之间的差距已经很小,但是我们力争让差距更小。”

公平而卓越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旨归。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呈现的诸多影响力若能聚焦于此,那么,它便可跨越文化传统与制度架构之鸿沟,真正指向地球村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①⑨ Bos, W., Gebauer, M. M..大规模学生评估的影响力与重要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② 张民选,陆.专业视野中的PISA[J].教育研究,2011(6).

③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P., Arora, A..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Mathematics[M]. Chestnut Hill: Boston College, 2012; Martin, M. O., Mullis, I. V. S., Foy, P., Stanco, G. M. TIMS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Science [M]. Chestnut Hill: Boston College, 2012.

④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Drucker, K. T. PIRL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 [M]. Chestnut Hill: Boston College, 2012.

⑤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The Learning Curve. Lessons in Country Performance in Education. London: Pearson, 2012.

⑥ Visser, S. S. LISA2009: The Leadership Cocktail. A Highly Contextual Mix[R]. Netherlands: 1:1 Marketing Communicatie, 2009.

⑦16 Bos, W., Gebauer, M. M., Henze, J.,Voss, A..基于国际大规模学生评估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质量研究[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8).

⑧ 俞可.破解中国高中毕业生入读德国高校的难题[J].世界教育信息,2010(1).

⑩ 俞可.德国教育:危机四伏[J].上海教育,2004(2B).

11 俞可.揭示教育改革的惰性 [J].上海教育,2009(01A).

12 俞可.德国《发展报告》[J].上海教育,2010(9A).

13 俞可.大规模评估与中国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2011(6).

14 Yu, K.. Monster Mom, Monster Nation? [J]. Politisches Lernen. 2012(1/2).

15 俞可. 全球教育领导直面三大矛盾[J].校长,2011(1).

17 吴克俭.巩固实力 寻求进步 追求卓越[N].文汇报,2012-12-19.

18 沈祖芸.从PISA看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1-02-18.

19 俞可,黄金鲁克.不是一种竞争,但结果很重要[N].中国教育报,2012-10-12.

八年级数学论文第8篇

一、岔河英语教学法

岔河英语教学法的第二年,我们曾一度走入误区,从朗读到背诵到应用到拓展,到了八年级,面对八年级课本的大单词量,大篇幅课文内容,全新的教材内容(七年级还有小学部分的铺垫),不变的教学方法已根本无法适应改变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强度,不断的失败,反思和摸索中,我们慢慢找寻了一条适合八年级的改革之路。以单元为单位的朗读,分主题的背诵,学材中加入固定短语的应用,以及主题性知识拓展,这样不仅让学生从沉重的背诵任务中解脱出来,也让背诵的内容可以应用于主题性写作,一举两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数,期中考试中优秀率全区第三,及格率第五。并且这种方法应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就是教学进度,按正常教学每单元需要二周或者八课时,而这种方法只需五课时,全单元朗读二课时,知识应用二课时,专题总结讲解一课时,这为我们的期中、期末考试腾出了大量的复习时间,在本学期结束前,我们还结束了九年级上册英语书的一半。从效率上讲,学生单词背诵、短语背诵,课文背诵能力都有所提高,岔河英语教学法从七年级的以整本书为单位,到八年级的以单元为单位已成功过渡,对于学生来讲,跟着朗读变成一种习惯,因此放弃学习英语的人相对较少,每班有四、五个人左右,这对于八年级下学期英语来讲,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值得一提的是,配合岔河英语教学法的一套复习方案也应运而生,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检验。我们把这种复习方法称为“单元四步复习法”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用四节课,第一节课基础知识回顾,给学生一节课的时间背诵,巩固学过的内容,第二节课知识点应用讨论,以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知识点、语法现象的讨论、质疑、答辩、分析、弄懂,附一套小卷子试卷,第三节听力训练外加小卷子试卷讲评,第四节单元综合评价考试,学生自判试卷,四节课下来,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应用,拓展的知识就都到位了。

二、反思与借鉴是不断进步的基石

在今年的教学工作中,由于问题的层出不穷,迫使我学会了不断思考。

思考一:

数学与英语虽然有着文理的区别,但都属于不断加深的阶段,在八年级尤为明显,可不同的是,为什么孩子们学习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一点也不减,反而随着难度的加大越战越勇,这是为什么?思考数学课的上课全程,和数学老师交流之后,原来是问题放在课上解决,课上阅读,课上背诵,课上分析,课上讨论,课上解决,课下只是些巩固性练习,而英语教学大都把单词、短语背诵,做题放在课下,大量的课上时间用在老师灌输上,这样课下问题越堆越多,课上问题越来越难懂。

思考二:

尹子敏老师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没有多少课下辅导的情况下,她可以让自己的物理成绩平均80分,同学们学得还相当轻松,课下追着她问问题的不多,但向她要下一章学材的却不少。我在想这难道仅仅是人格魅力吗?教学方法得当应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吧!她总是和我讲,今天孩子们学得多么多么好,“一节课两个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不会做的。”我非常吃惊一节课只有两个问题,她反问我,讲十个问题他们会几个?我什么也说不来了,因为很可能有一个都不会的,可能只是我自我感觉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我的贪多嚼不烂吧。

思考三:

三班的孙杨英语、数学都不好,可突然从每一天开始数学能够及格了,有时还是七、八十分,而英语恐怕只有退步的份了,我不明所以,问他原因,他自己都莫名其妙,说就突然有一天,好像透了,把所有知识点一连就懂了,我想这就叫顿悟吧!那么英语呢!是不是还是很多人在等待顿悟这一天,我不能让他们现在放弃,因为“顿悟”有人来得早,有人来得晚,前提是一直在坚持。

在教学中,我借鉴了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并根据英语的特点做了适当的调整,让我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时站在别人成功的基石上,你会走的更高,学会反思将成为我受用一生的财富。

三、教育为实现教学改革提供可能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应该是一个实验摸索时期,从一开始的道尔顿教育计划到cz教育计划,再到分层不分班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多边性恰恰在考验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从积极教育为大前提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下,八一班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风,并且一次次实现超越自我的飞跃。

分层教学开展以后,由于部分学生无法正确把握自己的特点,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个教室上课,致使成绩迅速下滑,一度陷入低迷的状态,为此我们专门开了主题班会“正确认识自己”,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了解自己的一些方法,原则,同学们互相提一些建议,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所在的教室,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不仅更加了解自己,更为自己以后的学习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