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5 09:25:09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0039-01

板书就好像课文的精缩版“名片”,好的板书能够直接呈现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一般教师使用板书的情况如下:(1)课前,使用提纲挈领式板书,板书的脉络清晰、要点明确,上课前书写于黑板上,有助于学生在课始自读课文时迅速把握重难点。(2)课中,使用娓娓道来式板书,教师边讲边板书,与学生共同探索课文内容,变繁杂的课文为简单的提纲,有助于学生直击要点、深入课堂。(3)课即将结束,使用总结式板书,帮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抓住最有效的内容,回归课文本体,掌握主要内容,分清讲授内容的主次。在此,笔者主要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进行历史课堂板书设计。

一、数字框架式和大括弧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主要运用阿拉伯数字、中文数字、罗马数字等,把课文分为大小不等的几个层次,将单个分析与综合总结相结合,适用于内容比较集中、单一且层次比较清晰的课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板书(见图1),这样的板书对学生理清课文的基本脉络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最后总结时都可运用,是历史课堂中比较常用的板书形式。

数字框架式板书与大括弧式板书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把课文内容层次化,不同之处在于形式的差别。如《》的板书也可以设计成图2的样式。两者相较,大括弧式板书的直观性更强,能更多地体现知识点的迁移和交叉关系。

二、表格式

在历史课堂上,表格式板书的运用相对较少,一般适用于内容较多且杂的课文,利用表格特有的分项特点进行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面,变凌乱为有条理,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知识。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可运用表格式板书(见表1)。

表1

由于初中历史课单位授课内容相对较少,而表格式板书囊括内容较多,所以表格式板书更适用于专题式复习。由于绘制表格所需时间较长,教师一般需要在课前提前准备。此外,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美观、清晰的板书,对教师的粉笔书写要求较高。因此,很多教师把表格式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还可以保证板书效果,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线索式

线索式板书最常用的符号是线条和箭头。线索式样板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箭头表现出课文内容的不同层次,是数字框架式板书的变形,但又比数字框架式板书更能够表达出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另一种是利用箭头的形状表达出强烈的推进感,适合层层深入、内在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文。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板书形式(见图3)。

四、设计初中历史课堂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忌画蛇添足,过多过密。板书是课文内容的重现但不是重写,板书起的是纲领性的作用,是课文的“灵魂”而不是课文内容的单纯重复。有的教师所设计的板书事无巨细、洋洋洒洒,反而使得条理不清晰,重难点不突出,这是板书设计的大忌。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2篇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题

一、选择题?

1.明朝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

)?

A.1368年、1616年 B.1238年、1636年?

C.1238年、1644年 D.1368年、1644年?

2.废除在中国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合而为一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

3.下列人物中属于中华民族民族英雄的有(

)?

①岳飞 ②戚继光 ③俞大猷 ④郑成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4.关于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下面对其最恰当的表述是(

)?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设锦衣卫,开创了特务机构统治?

C.八股取士,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5.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皇帝是(

)

A.顺治 B.康熙 C.雍正 D.乾隆?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的主要后果是(

)?

A.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B.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

C.官僚机构更加臃肿 D.提高了官僚从政的能力?

7.明代之所以能实现郑和下西洋,其主要原因是(

)?

A.海路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速度很缓慢,其根本原因是(

)?

A.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地主与商人不愿投资手工业?

C.清政府禁止海外贸易?

D.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9.下列各项不属于右图皇帝政绩的是(

)?

A.统一女真各部 B.创立八旗制度? C.建立后金政权 D.改女真为满洲??

二、非选择题?

10.连线题。

A.《本草纲目》 a.吴承恩?

B.《天工开物》 b.李时珍?

C.《三国演义》 c.施耐庵?

D.《水浒传》 d.罗贯中?

E.《西游记》 e.曹雪芹?

F.《红楼梦》 f.宋应星?

11.阅读下列材料:

“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见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对东南亚来说,“郑和崇拜”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体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

请完成:

(1)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纪念?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

(2)根据材料中郑和的活动,分析“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

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参考答案

1. 解析:此题考查对朝代起止时间的掌握。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答案:D

2. 解析:本题考查对明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掌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答案:A

3. 解析:本题需要弄清“民族英雄”和“爱国将领”的区别。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而金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应排除①。答案:B

4. 解析:备选各项都是正确的,应选出最符合题意的,A、B、C三项是局部表现,只有D项才是突出特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答案:D

5. 解析:本题纯粹是考查记忆能力,要记住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是乾隆帝。?答案:D

6. 解析: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虽然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客观上也使儒家思想的统治得到强化。B项符合题?答案:B

7. 解析: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分析其主要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B项。答案:B

8. 解析:要认识A、B、C三项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的具体表现。?答案:D

9. 解析:题目所给图中的皇帝为努尔哈赤,改女真为满洲,改金为清的是皇太极,即努尔哈赤的儿子?

答案:D

10. 答案:A—b B—f C—d D—cd E—a F—e

11.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第(1)问看似平淡,但考查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第(2)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参考答案:(1)600周年。指南针或罗盘针。?

(2)①传播宗教文化、风俗习惯。②指导当地百姓从事生产。③影响当地的生活习惯。

看了“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试卷”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单元复习题

2.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

3.七年级历史下册目录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3篇

备课组需要每学期初,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要求,制定详细、具体、可行的学科教学计划,并就全册教材的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安排教学进度。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1

一、教学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 格率都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二、情况分析

我任教八年级186、187、188、189四个班的历史。共有140人,上次的期末考试总年级人平分为62.1分,及格率58.1%,优秀率24.1%。 由于学困生比较多,四个班考得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爱学。 学生在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策略性; 不注意知识的巩固和积累。 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四、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五、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此,希望各位老师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和计划。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2

为了开展初二下学期的教学活动,加强教研力度,特地的拟定了如下的新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政治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正确把握政治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提高,能热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亲,在学校能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还着重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和分数。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现状分析

(一)教师现状

本学年,八年级备课组有两名任课教师:朱芳芳老师、杨艳华老师。这两名老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且不止一次教过八年级内容,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全新的教学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学生现状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政治这门课已有所了解,但却不够重视。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心态。努力促使他们刻苦认真学习,养成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素养,在他们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将这一优秀的品质带到更高的年级,带进更高的学府。

(三)教学内容分析

教科书分为3个单元,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有3课组成。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地安排《新课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册的重点是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能正确处理与师长的关系以及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四、工作措施

1、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课改,领会课改精神,教案的设计和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精神。

2、坚持每周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定内容、定发言人,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做好资源共享,实现效率最大化。

3、加强常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教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关心帮助学困生,加强学法指导。

4、在平时积极参加学习教学理论,提高教学素养。

5、积极参加市、校教研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外出听课学习。

相信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3

八年级下学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期,是步入初三前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期。所以关于本学期英语的教学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再次做出本学期的英语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我们八年级共x个班,共有英语老师x位。在下学期的工作中,备课组的老师们将会齐心协力,认真反思过去经验的成功与不足,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争取在本学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总目标: 缩短差距 整体推进

具体目标:

1、在八年级下学期阶段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训练,强化听说读背练习,重点落实合格率和优秀率的提高问题。

2、积极参与英语组内培训,提高老师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开展各类与英语有关的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内在的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而不是靠老师来逼着学。上学期,我们备课组成功举行了外语文化节活动,活动的举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学期,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将会继续组织学生参与手抄报比赛,单词过级,书法等比赛。

2.继续坚持每单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效率。

八年级英语组教师将珍惜每周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法,经常性进行组内互听互评,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备课组全体成员要做到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根据每个单元各自特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出不同教学设计方案和任务单,以此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时,力求教学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习主动性。

3、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1)、结合各班实际,仔细研究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特别注意面向

全体,随时调整教学密度、深度、广度,提出的问题要注意深浅结合、因人而异,増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2)、对待每一位学生都满腔热情、一视同仁,为每位学生的成长负责。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倍关心、特殊爱护,耐心辅导差生,耐心解答他们学习疑难问题,使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让每位学生真正感到教师是她们的知音,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和-谐。

3)、尝试分层教学。可以尝试分班分层或班内分层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又可以解决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出最佳水平。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多沟通,多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学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八年级英语组备课任务。

愉快的寒假过去了,关于八年级下学期的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也要开始完成。这学期我们也本着上学期的教学理念进行工作计划,争取再接再厉。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4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综合、比较、能力,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基本国情建设,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内容及进度安排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共22课,每课时一课,本学期有20个周,实授课为18周,段考前授课1—11课,第18周全部结束本学期课程内容。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研活动

1,集体备课,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备课组在每星期一下午集中备课一次.探讨教学方法与措施

2,定时考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段考前的第四周和第八周各测试一次,段考后第十四周和第十八周各测试一次,教师要认真讲评.

3,上公开课和听课,互相促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次数不少于5节.段考前后上一节公开课,课后要集中进行评议工作.

八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精选文本5

在这个新的学期的开始,为了更好的展开八年级下学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此,拟定本学期八年级历史备课组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以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中考研究、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履行好“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责,依靠全体历史教师,群策群力,努力提高我校初三历史教师的群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1、通过组织集体备课、课堂研讨、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程改革实施水平。充分发挥备课组、教师的作用,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经验共享。

2、加强中考研究、重视信息交流、不断提高初三历史教学质量。组织初三教师认真分析月考情况,依据抽测反映的问题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认真组织初三历史教师近两年中考试题,探索新课程命题的趋势。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试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探索高质有效的历史复习模式。抓住向外学习的机会,收集中考信息并将中考信息进行反馈。

3、强化训练,增强适应性。在抓好自主性学习,精讲精练,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中考的适应性。

三、工作目标

1、设计丰富的课内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2、践行学校“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打造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3、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具体措施如下

1、深入研究中考考纲与教材,注重中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我们全体备课组老师仔细研读讨论教材,在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难点,逐一研究考纲与南京市历年中考试题,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我们还要关注跟踪当前热点,设计新颖的思考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努力提高中考备考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构造和谐团队。

在平时的教学中,备课组内的老师要经常沟通,资源共享,相互听课,互通情况,共通商讨,出谋划策。开学初,备课组老师共同商讨制定详细的备课组工作计划及初三年级历史备课组教育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工作指导方案来贯彻实施。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好分工合作和交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坚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各种大型的教学活动,都表现出强烈的团队意识,集众人智慧,展个人才华,大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在今后共同工作的日子里,大家毫无保留,彼此取长补短,要让丰富的教学经验、超前的创新意识、扎实稳妥的教学作风以及好学上进精神在组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融合。

3、教学常规规范,不断追求教学创新

教学上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工作,大到每一节上课,小到一分钟到位,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以及中考的要求,在作业批改上,我们要认真及时,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重点工作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边的历史”寒假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汇报。

(1)效能目标:总结假期的读书、观看历史类的脱口秀节目和游历历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历史。

(2)具体措施:寒假前布置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假期结束后上交读书笔记、观后感或游记,教师审核,有内涵有新意的,课堂上安排时间让这些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历史课堂学习卡”的设计和编写。

(1)效能目标:设计和编写历史课堂学习卡,以备每堂课教学使用,期中期末复习时另外编写综合提纲,使复习系统高效。

(2)具体措施:由x和x两位老师主要负责学习卡的编写,x老师审核,全组讨论研究并修改,课堂学习卡每堂课前印发,综合提纲期中期末复习时印发。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4篇

一、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军事历史知识,科学揭示军事历

史发展的规律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册里,军事史知识除13课较为集中外,其余分散在各课各目中,有的是一场战役过程的叙述,有的是一位军事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有的仅列出了一幅兵器插图。平时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军事史知识是杂乱的、零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学时机,适时地把同类军事知识加以综合,使知识序列化、系统化,并揭示其发展的规律。

如,教师在讲授第18课“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这一课时,在讲到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以及当时的火药武器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兵器发展史作一简单总结回顾:夏朝人使用铜兵器、商朝人使用青铜兵器、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兵器、东汉时期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三国时的战舰、唐朝的火药武器、火箭,到宋元时期的突火枪、抛石机和铜火铳。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线索:中国古代的兵器经历了一个由冷兵器到火器的发展过程,冷兵器阶段经历了铜器、青铜器到铁器的过程。并同时揭示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兵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是伴随着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一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24课“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

古代战争史和古代军事学术史也可采取同样的方法阐明其发展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二、注意挖掘古代军事史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1988年11月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历史教学的德育任务应居首要位置。

中国古代军事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美德,教学中应充分揭示其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在讲授古代军事文化成就时,要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运用古代文化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国家教委规定,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要达到这样的要求:“知道我国古代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教育、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成就博大精深,我国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最早发明者、使用者。我国有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在战争中涌现出了众多虎奋鹰扬的军事名将和广博精深的军事著作,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兵书产生最早、数量最多的民族,历史上的浩繁而详备的军事典籍是世所罕见的,我国古代兵书中饱含着丰富的朴素的军事辨证法思想。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教材中典型的材料为素材,适当增加一些内容,突出其世界史上的历史地位。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早在唐代中期,日本就把此书带回国内,因此影响到日本历代兵法,被日人称之为“将相秘本”、“东方兵学柱石”。据说,日本的武田信玄就将兵法中的“其疾如风”等词语写在军旗上。日俄海战时,日海军大将东乡也运用了它的以逸待劳的作战原则。10世纪《孙子兵法》又传入法国,后又传入俄、英、德等国,成为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思想源泉。据说,发动一战的德国皇帝在失败后读了此书,不禁发出“可惜二十年前没有看到这本书”的叹息。直到现在,西方的一些军事著作还经常引用此书,它的不朽价值是世界所公认的。

再如,在讲授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及其传播时,同样要揭示它对西方近代枪炮的发明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有关火药的传播的内容,进一步向学生指出,13世纪,欧洲人在阿拉伯人的著作中学到我国的火药技术,但直到14世纪中期,欧洲人在和伊斯兰国家的战争中得到了火药武器之后,才看到了火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作用,并开始了火药的制造,由此揭开了近代军事技术革命的序幕。马克思曾经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指出了中国发明的火药在欧洲封建社会灭亡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2.在讲授军事人物时要渲染民族英雄为国请命的悲壮事迹,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感。

“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多处出现了民族英雄生平事迹的史料,这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热点。这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在思维发展上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著名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人物)及其事迹有极大的兴趣,由于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由于自主意识和渴望成功的欲望增强,所以特别喜欢听历史人物的讲授,想从中找到自己崇拜的英雄,作为榜样,以便学习和模仿。而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名人灿若星汉,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寻求理想人物的愿望。

因此,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嘉言懿行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讲授第二册第16课中“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目时,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在讲授农民战争时,要揭示农民战争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据“人教版”历史教材编著者介绍,现行教材“已经摈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但从来并不忽视农民战争在封建社会中的进步作用”(臧嵘《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第一册的编写体会》,《历史教学》,1990.7),因而仍然编进了秦末农民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隋、唐末年的农民起义及明朝农民战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揭示农民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及其规律。这就是,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剥削者不仅无偿地占有劳动人民的剩余劳动,而且有时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他们无法生活下去,以至于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和斗争,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其剥削欲,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教师可以秦末农民起义为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以后,曾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秦朝的暴政却使其走向反面。当时秦朝用于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建造骊山墓和从事杂役的劳动力,占成年男子的1/3,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和破坏,许多贫苦农民的土地被剥夺,赋税负担却依然沉重,加上严酷的刑法,终于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农民起义了秦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秦朝的暴政,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农民起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推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秦末汉初的历史对比充分说明了农民的阶级斗争是保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三、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战争的不同性质,培养学生全面地、

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有着漫长而复杂的战争历史,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之伴随的也有一部五千年的战争史。据《中国军事史》附卷一《历代战争年表》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1911年,我国发生过3791次战争,其中古代战争3608次,近代战争183次。“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二两册提到的战争,大大小小就有近50次。如此繁多的战争,有的推动了历史的前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安定,有的阻碍了历史的进步,给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5篇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阐述。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能够总结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通过看图,进一步锻炼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利用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实物投影、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辩证、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看到它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其中武昌起义,打响了革命志士反清斗争的第一枪,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因为前面的两节课,学生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在这节课中,学生可通过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比较,更明确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其一,要把握好中国同盟会的性质。其二,要让学生领会理解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含义。后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又将其阐述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腐朽的清政府被了,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所以要通过学生的探讨,正确认识革命意义,评定革命任务是否完成。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通过图片展示和分析法,正确看待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利用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辩论,认识到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又有失败的一面。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

1.专为这课准备的实物投影图片。

2.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童年孙中山的故事。之后,他决心寻求救国的道路。利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像。

2.革命准备

【总结归纳】

[重点强调]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注意把政党和团体加以区别。

革命纲领要向学生讲清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其中,“鞑虏”在这里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并利用革命手段,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统治。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的侵略势力。这是在中国第一次破天荒的提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

[培养能力]

通过前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较好的学习方法。

兴中会与中国同盟会的对比:

[学生探究活动]

怎样把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它们怎样相互解释?

[课堂小结]

民族主义,就是清王朝的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就是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3.武昌起义――揭开辛亥革命的序幕

[启发引导]利用幻灯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体会]革命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

4.中华民国建立

[诱发想象]

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并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导学生思考想象,使历史情境再现,学生认识到中华民国的成立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阶段。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探究活动]

学生分正反面两组进行辩论赛,正方观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具有进步意义;反方观点:是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胜利果实被窃取。

[课堂小结]

辩证客观地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证明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任务没有完成,证明辛亥革命又有失败的一面。

[能力培养]

通过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归纳总结]

辛亥革命的教训: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而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七、教学评价

[知识反馈]

通过习题巩固课堂知识。

八、本课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

教师注重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并运用到实践中。然而,如果运用不当,只流于形式,不仅发挥不出教学设计的作用,反而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把过多的时间耗在内容设计上。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教学设计是要优化教学,促进教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但是现在有些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工作,或者是为了应付新课改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并没有特别突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使得教学依然停留在教书讲课为主的层面上。而所设计出的课件也没有脱离传统的教案形式。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没有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作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教学问题和学习者而进一步展开设计活动,编写出促进教学的教学设计。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

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使它们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通过认真设计每一个环节,使之能真正地为解决教学问题而服务。比如教学设计最后的教学评价,拿形成性检测来说,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反馈,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成为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另外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运用的语言描述也要注重规范性,使其清晰、明确,体现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对学习对象的分析,对教学过程的描述以及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中以教为主与以学为主要有机结合

自从新课改以来,教学设计就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所强调的以教为中心的思想,新型教学设计注重了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然而,过分强调以学为主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便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所以,“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各有利弊,应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教并重”,这种教学设计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发挥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方法,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担心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过多,既会影响纪律,又会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进程。因此教师便牢牢地抓住课堂,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虽然期间偶尔会有提问,但只是些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一方面把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大大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另一方面把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主体之间平等互动的对话)庸俗化为问答。”整堂课使学生感到毫无趣味。相反,另外的一种情况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寻找问题进行讨论。而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提示,没有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是“放羊式”的,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只是单纯的活动,最后还没有体验,失去了活动的价值。“这样做,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反倒使学生的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

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设计要特别注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与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因为“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四、教学设计中的媒体情境要适当

在网络技术先进的当今社会,如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情境,尤其是针对历史这一学科,在历史情境再现的情况下,无疑是能够更好地辅助教学,是一种潜在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多地以媒体情境代替全部真实情境,就会显得过多过烦,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要适时适当的运用,发挥其画龙点睛的作用,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五、注重教学设计的效果

启发、创造、探究、思维,这些鲜活的词充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丰富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于那些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们来讲,历史知识几乎为零,就像是一张白纸。此时进行的教学设计,就如同把教师的身份转变成了艺术家,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综上所述,在教学设计所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力得到培养。简言之,教学设计正是教师驾驭在手中的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配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会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

[3]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2)

[4]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

[5] 李志厚.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EB/OL].

[6] 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7

[7] 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6篇

一、粗读――对课文整体内容 的把握

二十一世纪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人才素质构成的重要观念,良好的大局观又是思维认识和结构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准标志之一。所以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是历史阅读的又一特征 。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考查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所以,历史导读的又一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通过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的阅读,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 。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采用结构式的记忆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故我在每学期开学的前一、二节课并没有急于带着学生“走马上任”,而是首先给他们讲一些与本册内容有关的名人趣事,在激起他们的兴趣后再让他们翻开历史课本的目录,在老师的讲解之下让他们基本弄清全书的线索与重点章节,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轻装上阵。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时,首先便给学生讲述女娲补天、亚当夏娃、黄帝尧舜禹的传说;秦皇汉武的盖世功绩;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悲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手腕以及诸葛才亮弹琴闹空城的睿智与无奈......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翻开目录并告诉他们本册共分四部分:即原始社会(1――3) 奴隶社会(4――8) 封建社会(9――16)中国古代文化(17――23),其中重点是封建社会秦汉时期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全书便有了一个整体感,哦原来厚厚一本书也不过如此,茫然与畏惧也就烟消云散了。

对于具体的课文,也要让学生通过粗读来把握课文的整体框架,在学习《国民革命运动》时,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以弄清本课主要内容和应解决的问题,再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小标题,然后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老师的简单提示来构建本课的框架,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能理出本课线索:“前提――国共合作 发展――黄埔军校的建立 高潮――北伐战争 转折――四一二 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 有了这样的课文框架,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就很轻松了。

二、细读――对课文具体内容的挖掘

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便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弄得不好就成了照本宣科式的吹不起涟漪的深潭。因为历史课既不像抒情散文那样意境优美,也没有唐诗宋词的豪放与缠绵,更没有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多的只是像议论文一样的观点与论据。为了使学生既对这枯燥的历史知识感兴趣,又能理解与挖去挖掘其内容,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读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时必须采用灵活有效的办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必须把阐释历史现象的钥匙交给学生。于是我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方式:第一,“自由式”阅读法,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一般是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逐段、逐句、逐字地通读,先找出知识点,排一排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采取“自由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第二、“提纲式”阅读法,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我列了这样的阅读提纲:1、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2、目的 3、代表人物 4、口号 5、主要内容(前期、后期) 6、性质 7、评价(进步性、局限性)。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第三、“问题式”阅读法,所谓“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学习内容。如文化课便可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 第四、“比较式”阅读法,即把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如在学习《》和《明治维新》时即可采用此方法,这样识记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

三、精读――对课文部分内容的品味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7篇

        我一直对工作都非常地热情,但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说句实在的,刚开始上历史时,可以说我不会上历史课。我备课很认真,材料准备也很充分,但上课总感觉一环扣不上一环,各目之间知识联系不上,我把课上散了。学生瞪着眼睛听,似乎很认真,但我感觉到,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我想学生是不是不喜欢我上的课。后来我就问了一部分学生,有部分学生给我交换了意见。为了让学生喜欢我,喜欢上我的课,我就不断地听课学习,继续深入钻研,后来我才学会了很多方法,如编歌谣、以歌导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巧讲典故;讲故事、演讲辩论;年代接力等,经过我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学生终于喜欢上历史课了,而且能在课堂上谈古论今,有感而发。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下面我就来说说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思索:

         一、唤起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动力,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我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一)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刚上历史课时,我上课基本按照我的老师的讲法,照本宣科,平铺直叙,结果学生很厌倦,甚至成为催眠曲。后来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上课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1、以歌导趣

        我在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听完后,我及时设问:谁知道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并指出我们就要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歌中提到了这样一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你知道说的是谁吗?我指出这符合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情况。除曹操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历史人物和三国故事呢?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之中来。如我在讲述七年级上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曾这样设计课前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现在请欣赏《爱我中华》,听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从歌中我们听到中华民族一共有多少个民族?”…… 我在上八年级上册《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时我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并设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流浪生活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学生齐刷刷地回答:“九一八事变”。八年级下册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样一课,这节课理论性较强,为唤起学生兴趣,我播放了《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欣赏过后,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是谁让我们当家做主站起来,是谁让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又是谁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中“旗帜”指的是哪些理论?充分挖掘利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歌曲导入或穿插课堂教学中,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也特别地好。

        2、精心设疑

在新课导入中设置一连串疑问或悬念,如我在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这样设置导语: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一把枪”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萨拉热窝事件引起的吗?普林西波为什么要枪杀斐迪南夫妇?……这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入便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动了学生学科思维。同时疑问和悬念的设置,它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温故知新

        我很推崇孔子的“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是我最常用的方法。我在讲述“伟大的十月革命”时就这样设计课前导语:我们已学习了一战,请回忆一战交战双方是哪两方?结果如何?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明确一战给交战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而俄国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农奴制的封建残余使俄国军队装备十分落后,因此在一战中吃尽苦头,从而学生能很快分析出俄国会爆发十月革命的原因。……这种新课引入法以旧知识为桥梁,使学生不断递进知识,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欲望,通过新旧知识比较,体会并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利用。

         可见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上以趣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其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也印证那句俗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巧用歌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为此我上网查阅了一些编成顺口易记的歌谣,将有些课的重点内容以歌谣形式记忆,学生也爱诵易记。如七年级上册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相关情况是两项极易混淆的内容,我借用如下两首歌谣:(一)北京人,像猿人,原始工具手中擎。学会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求生存。(二)山顶洞,像今人,磨光钻孔用骨针。人工取火捕渔猎,氏族平等无差别。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区分掌握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不同情况。再如《商鞅变法》引用“战国牛耕铁农具,提高土地利用率。356年公元前,孝公商鞅把法变。土地私有奖耕战,没有军功废特权。”学生很容易掌握这课的重点内容。又如在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巧妙运用以下歌谣:“东周平王迁都洛,开始春秋与战国。桓公管仲来改革,“尊王攘夷”疆界扩。齐晋楚王争霸权,吴越相继统中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起天下乱。 2 6 0前长平战,六国无力与秦战” 。这样便将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春秋五霸的称霸顺序,战国七雄的产生,秦国如何雄霸六国等,这一时期复杂的历史简单化,明朗化了,学生也很容易记忆。

       (三)以诗牵趣

         巧妙地引用优美的诗词,我在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引用曹操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操自比“老骥”和“烈士”,说明什么?让学生明确曹操决不满足于统一北方,他还要进一步统一全国。但是他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实现,主要原因就是遭遇孙刘联军的重创——赤壁之战。在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后,和学生一起欣赏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苏轼所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感知赤壁在三国时是古战场,到后来是有不少的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抒发感情的场所。我们一起来欣赏。在上八年级上册《国民革命运动》当讲到夏明翰时,及时朗诵夏明翰写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不怕死的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的育人功能。《 红军长征》一课时引用毛泽东在1935年写的《 七律.长征》我很有感情地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提出如下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诗中还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诗中“三军”指的是哪三支军队?在上八年级上册《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时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四)巧创情境

        由于历史史实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和感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构建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亲近感、真实感,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了上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我作了精心准备,上课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看视频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场搞了一个历史场景剧,让两个学生代表引领全班同学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向师生呈现了我自认为精彩的一课,对于这节课学生们很是感兴趣。整堂课全班学生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都争抢回答问题,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上期期末复习课中有次设计了有关这课的内容,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全班学生能异口同声地说出以上四大口号,对这堂课的内容记忆犹新,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很好。 

        我不断尝试用实物情境、多媒体教学情境、角色扮演情境、问题情境等教学方法来上好课。在教学《国共合作抗日》一课时,首先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片段,学生很快就置身于那血与火的战争场景中,然后要求学生观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并找出日军进攻的方向,接着启发提问:1.日军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2.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3.徐州战略要地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归纳分析,敌我双方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出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颖有趣又生动活泼的历史情境教学能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喧兵夺主,情境创设要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展示综合素质,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实现“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当然历史情境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还有待我在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

       二、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张扬自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善于鼓励,勤于指正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训练学生质疑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发学生辩论,探究和解决新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相互交流,使新的知识顺畅融入学生的头脑,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积极展示自我。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统一中有特色有个性。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全面阅读,整体感知,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达到解决字面障碍,理解基本内涵。再通过生生合作互动,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基本问题,在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学习好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帮助后进同学,后进同学积极主动地向优秀生请教。通过师生互动重点阅读,并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和梳理归类。问题解决后,每个同学要进行消化吸收,将正确答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也可以互问互答。采取学生互问互答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独自学习时未关注到的知识点,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展示自我。充分发动学生小结,谈学完一节课的学习收获,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注重学法指导

        “授之以渔”,我们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要培养学生能力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就得对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学生在初读时或许会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眼看正文、导语、阅读资料、文献资料、图片等各种图文信息;手动:批注勾画,把历史事件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影响)课本上标出来,心想:让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上中国现代史的《抗美援朝》一目时,我首先给学生板书出:抗美援朝的目的、时间、指挥者、经过、战斗英雄、抗美援朝精神、结果。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指导学生整理学会总结,以提纲或者是以图表等形式,提炼要点、理清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事件的发展脉络、线索。对初三学生特别是在复习阶段,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习,更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二)、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学中国近代史时应向学生表明有两条线索:一是西方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史,二是富有抗争精神的中华儿女的不断探索不断反抗探索史抗争史。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

       (三)、科学记忆提高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第一,分散积累记忆。第二,数字归纳记忆历史时间法。1、以相连的历史时间串连历史事件。如1914年 一战爆发,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凡尔登战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8一战结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0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2、尾数相同记忆法。如以数字“5”为列,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1945年的中共七大、抗战结束、重庆谈判、雅尔塔会议……3、一数多样联记法。如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和《人权宣言》的颁布。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内战开始。4、谐音法:如1775(一起起舞)年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一起去溜)年《独立宣言》的发表,1783(一起爬山)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拉丁美洲解放者”——玻利瓦尔(玻璃娃儿)。第三,首字法。如《马关条约》中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就简记为苏、杭、沙、重与《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简记为广、厦、福、宁、上联系对比记忆。第四,关键字词法。如近代社会性质的形成过程:抓住“开始”、“进一步”、“大大加深”、“完全”。第五,概括记忆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次运动和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化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六,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在上《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课时,让学生明确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这五次会议相隔时间都为五年。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联系以前所学,我问学生哪次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把有关内容联系记忆。在世界历史上册中,把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用表格形式把有关内容联系对比记忆,如都颁布了文献《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人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刚好间隔了100年,学生通过对比后很容易搞清楚了。

         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现在的学生既早熟又茫然,在课后我和一些学生不段地沟通和交流,问及他们以后准备考什么学校时,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还没想过”,让我既吃惊又遗憾。有部分农村初中生到初二了甚至临近毕业了还没有树立理想,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或许跟她们大部分属于留守青少年有关,或许她们的班主任从一开始就应开展一些有关理想前途教育的主题班会。作为课任教师的我应把握好时机给学生讲讲理想,讲讲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只有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朝一个方向使劲,学生才能主动有意识有目标地学。

        五、不断充电与时俱进

        我有一桶水才能倒给我学生一碗水,因此我要不段学习经常充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我要关心时事,关心热点,做到以史为鉴。我努力挖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让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与历史接轨,使学生深切感受历史学习的价值。如在讲《南京大屠杀》一目时,我投影了一些《南京!南京!》片段,包括日本的各种反响的信息,学生们都对日本侵略者当年的暴行表示出强烈的愤怒,更对当今日本右翼势力掩盖侵略的丑恶行为表示出强烈的愤慨和谴责;表示一定要振兴中华,让耻辱的历史永远成为过去。又如在上《西藏和平解放》一目,既追溯唐朝、元朝、清朝对西藏管理情况,又联系08年的藏独情况,学生对这一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非常感兴趣。我常结合时事热点话题上课,既能体现历史教学的这一目的,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我在上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回忆08年的时候在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是金融风暴。通过历史教学再现“过去”,认识“未来”,指导“现在”、“经世致用”。这样,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真正魅力,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熟悉和运用好历史课标,力争能驾驭教材,解读课题,把握脉络,理顺关系,对考纲中注明的每章每节“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熟记于心。首先,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准备,不能在课堂上临时发挥。无论是引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应用多媒体创设声像情境,抑或是学生的角色扮演,都应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研究试题,知道每个知识点的出题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利用课堂仅有的45分钟,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

        不断反思,从各个角度对学生加强管理,如管好纪律,加强纪律监管力度,监督学生进行识记,向课堂要质量。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八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第8篇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民俗文化教学呢?上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历史教学也可以结合民俗文化的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空间时间去体验、感悟、探究,感受民俗文化的美好,体现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开展民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有如下几种。

一、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感受民俗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已往人类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时间和地域,时间的不重复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重复再现。“这就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进入历史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真实,从而实现人类理想和精神的传承,实现人本身的健康发展”。 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特点,创设或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感受民俗文化。

1.用历史照片创设历史情境

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历史已成为过去,后人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史料间接去了解已往人类活动的过程。照片是一种很好的有助于历史学习研究的载体。照片将历史发展的某一瞬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照片所提供的信息,比很多文献记载都清晰、准确、生动、细腻。照片是凝固的历史、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直接的感受。在新课程的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插图,其中绝大多数是历史照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中的《走进家庭》呈现了多幅照片和插图。在课堂上,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照片所提供的这段“凝固的历史”当中,以主人翁的角色去体验那段历史,去感受历史的灵魂,感受民俗。例如:在讲述“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112页的插图《清代与民国女装》和《清代官服与民国中山装》,学生的视线随着这些历史照片慢慢进入保守的清代、开放的民国时期,感受到那些时代服装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感受到那个时代所特有的民俗气息。

2.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插入相关音乐或影视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使课堂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学生如身临其境,“体验民俗,感悟民俗”,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现以浙江省衢州市菁才中学陈小华老师的《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的教学设计为例。

(导入新课时播放《好汉歌》,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千多年前的北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吗?

生:《水浒传》。

师:对。《水浒传》讲述的是宋朝时期梁山好汉的英雄故事。不过今天,老师可不是要你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而是要去“风风火火闯九州”。好不好?

生:好!

师:那就让我们到北宋的都城汴京去闯一闯。

(结合教学内容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体验民俗)

师: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哪座城市呀?对,就是河南开封。当时的汴京是怎么样的呢?(播放视频)大家说说看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店铺、小摊、杂耍、染布、马车等。

(教师引导学生将其与现代城市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汴京街头繁华热闹的景象。茶馆、酒店、街头的小摊、赶车的马夫、行路的商人,人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这是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世俗生活。(播放视频《蹴鞠》片断)好,再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人是在忙什么?

……

师:在宋代,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就叫“瓦子”,在瓦子里,一块块比较固定的演出场地就叫做“勾栏”。现在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瓦子里会有哪些娱乐活动?

生:杂剧、杂技、舞蹈、“说话”等。

师:大家想不想欣赏一段呀?

(播放皮影戏《梁祝》,了解皮影戏怎么演)

师:在瓦子里,除了好玩好看的东西,还应该有些什么?

生:还有许多小吃摊点、饭馆、茶楼等。

……

师:由此可见,瓦子是当时人们娱乐的重要场所。在这里,不管是演出的人们,还是看演出的人们,台上台下都乐在其中。而当时瓦子分布如此之多,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

用影视资料和歌曲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体验了两宋时期“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3.用角色扮演形式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在课下收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然后在课堂上担纲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以此体验和感受历史” 。历史学科教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它的特殊性使许多过去的历史情境已无法一一再现,学生很难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用角色扮演形式虚拟一个个历史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入领会课文的内容,成功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的“生活中的变化”时,可以结合课文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火车或有轨电车的态度,虚拟历史情境,体验20世纪前后“生活中的悄然变化”,体会“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并接受这种文明的辐射和过程”这句话的内涵。在讲述“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安排四位学生,两人为一组,一组扮演清朝时期的一位地主乡绅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另一组扮演民国时期的一位政府职员和普通百姓,虚拟他们在街上相遇时的情景。若时间允许,可以多叫几批学生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虚拟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时的不同感受。

二、开展体验民俗文化的其他实践活动

1.进行社会考察、参观和调查访问方面的体验

社会考察、参观的内容一般涉及文化古迹、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在地点选择上应是就近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例如:在讲述《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时,山西可以组织学生考察金融中枢平遥,安徽可以组织学生考察中国民居博物馆――西递、宏村古民居,广东可以组织学生考察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开平雕楼,杭州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西湖文化的考察。可以采取学生自愿组成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的方式。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节假日。活动步骤一般是:集体制订考察方案─分配任务─查阅资料─准备用具─现场考察─撰写报告─汇报交流。

调查、访问活动就是通过走访当时人、当事人,了解他们目睹的历史,间接体验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给他们的真实感受。例如:旧中国女子缠足的陋俗,早在50年前就已基本上消失了。到目前为止,中国估计还有100万小脚女人,她们大多是80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在讲述上述内容“头脑中的变化”时,可以走访这些老年妇女,记录她们缠足的悲惨经历,以及小脚给她们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便,从而体验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开展这种教学活动时,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访谈对象,同时还须事先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时,要如实做好文字记录,有条件的可以录音或录像。在学生做好访谈记录后,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民俗文化的理解。

2.开展操作性强的实践体验活动

苏联教育家马卡边琦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动手操作,亲身参与实践可以成为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的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写春联、贴春联,从而体会过年贴春联的传统习俗文化。

民俗资料是活生生的历史,是反映历史现象的重要材料。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保护、整理民俗资料,直接体验历史发展的变化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变化规律。如:在教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三课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时,可引导学生收集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等票证,从中体验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低和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感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开展综合探究学习活动来体验民俗文化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寻问题的结果,是对历史的叩问。”探究式学习是中学历史新课改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历史学习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利用,从而作出自己的解释” 。

“探究民俗,反思民俗”的教学过程一般有这么几个环节:激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确定问题─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启迪反思。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的教材中,在每个单元后面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和综合探究六《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历史与社会》九年级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1~2个专题探究,其中有关民俗教育的是第三课的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中有感于生活用品的变化和有感于休闲方式的变化。

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探究活动形式多样,有资料搜集探究、社会调查探究、活动设计探究等,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积极参与。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在专门的综合探究课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民俗,反思民俗”。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往往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几个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小组,接着分头查找资料,集思广义,提出各自的观点,然后各组在课上派代表对问题和观点进行阐释,与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春节组、元宵节组、中秋节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相关民俗活动,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验中国传统节日所倡导的团圆之情;以小组讨论、互问互答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会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演变过程,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总之,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为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有力载体,需要历史教师转变观念,运用智慧和艺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民俗文化教育更有价值,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兴趣盎然,更有收获。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付堂. 对目前历史教育的追问与感悟[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