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6:55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1篇

[关键词]河道;清淤;疏浚;施工;治峪沙河

山西水利冶峪沙河是晋源区的重要防洪河道,在过去的防洪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发展需要,人们在河道内私自挖沙取土,同时,沿河两岸村庄、企业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垃圾,致使河道内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脏、乱、差问题十分严重,给河道防洪带来巨大隐患。实施冶峪沙河防洪清淤疏浚势在必行。

1河道概况

1.1水文气象

冶峪沙河发源于庙前山,河道于冶峪村出山入丘陵阶地区,向东途经晋阳湖北侧、董茹村后折向东南,于吴家堡村西与化工排洪沟汇合,最后流入汾河。该流域位于太原市西边山中部,河道全长12.9km,流域面积为19.7km2。太原市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季风少、蒸发量大;夏季温高湿重,降雨集中多暴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9.4℃,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5℃,最高气温39.4℃,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为-25.5℃。多年平均降水量450mm(1951~1996),最大年降水量749mm(1969年),最小年降水量216mm(1972年),降水量年内及年际分布不均匀,年内降水的60%集中于7~9月。在地区上山区大于盆地,北部大于南部。年平均蒸发量1695mm(20cm蒸发皿)年平均相对湿度60%,冻土深度0.77m,一般无霜期约为170d。

1.2地质条件

本区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断陷盆地的西北部地区,地形较平缓,海拔高程800~2300m。四周为低中山区,山峦叠嶂,冲沟发育,其中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其山岭走向北东、北北东向,主要受地质构造的制约。本区出露地层较齐全,主要为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系、二迭系和中生界三迭系陆相含煤碎屑岩,以及第三系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1.3河道现状

西北环高架桥上游176m至铁路桥(简称上段),河道长度约1.06km,河道纵坡22.5‰,河槽现宽为25~90m左右,河道左右两岸均为土堤,河道下切冲刷严重,左岸上有宽6m左右的沥青路,路旁靠河侧有顺河铺设的供水管道,并且跨河而过,已建有跌水1座约为3m。该段河道坡陡流急,河道冲刷严重,土堤常被冲毁,在西北环高速公路桥下,冲深甚至达到4m多。现状过流能力为119m3/s。旧晋祠路至吴家堡村(简称下段),河道纵坡3.9‰,河道宽度20~70m左右,河道两岸均为土堤,两侧局部有约5m宽的简易路。为方便通行,沿河有多处跨河的漫水路,河道内乱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局部地方淤积严重,影响河道行洪,对两岸造成很大的防洪压力。现状过流能力为164m3/s。

2工程设计

2.1工程目标及任务

结合河道现状,清淤疏浚冶峪沙河河道,保证行洪通畅与河势稳定。清淤范围为西北环高架桥上游176m至铁路桥,约1.06km;旧晋祠路桥下游至吴家堡村,长度约2.38km。清淤总长度3.44km。

2.2工程设计要点

本工程主要是对冶峪沙河进行清淤疏浚。结合河道现状和实际情况,河道两岸的堤防已经形成,本次只对河道内淤积进行清淤。清淤的主要原则为:河道及滩地根据设计纵坡进行清淤;河道两侧现有堤防维持现状。如果清淤开挖,使堤防基础外露,需要及时与相关方联系解决。

2.3清淤方案

根据实测资料、现场调查,治理段两岸均为土堤。设计清淤边坡1∶1,即从现状堤脚按1∶1放坡至设计清淤高程,清淤深度根据清淤纵断面确定。清淤完成后,将河底整平。上段清淤宽度13~21m,平均清淤深度1.1~1.9m。清淤后过流能力为295m3/s。下段清淤宽度12~65m,清淤深度0.5~1.9m。清淤后过流能力为283m3/s。清淤量共5.12万m3。

3施工技术要求

3.1一般规定

施工单位人员应对合同和设计文件进行深入研究、踏勘现场,了解工程建设内容、标准,熟悉施工规范,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人力、物力的组织形式,机械设备及检测试验工具的配置。根据合同工期和水文气象资料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技术准备工作,确保工程按期完成;科学规划施工现场,合理布置生活、生产场所、施工机械停放位置以及疏浚工程中的弃土(淤泥);建立质量管理机制,落实工程质量“三检”制度;根据合同工作内容和相关规范,进行工程的项目划分;根据验收规范要求,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工程统计,建立工程“大事记”制度。

3.2施工导流

根据《水利水电施工组织设计规范》,该河道为季节性河流,只有雨季河道内才有洪水,平时只有少量的生活污水,考虑本工程主要以河道清淤疏浚为主,对导流工程要求不高,为了减少导流工程费用和方便施工,建议施工安排在非汛期。如果安排雨季施工,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按合同确定的工程进度,编制施工导流措施计划,提交监理人批准。在施工期内,必须有专人负责与水文、气象部门等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降雨、来水信息,在洪水到来之前,将河道内的人员和施工机械设备全部安全撤离。

3.3河道土方开挖

3.3.1说明本次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仅针对已有堤防内河道的淤积进行开挖清除。土方开挖可采用液压挖掘机挖土、装车、自卸汽车运土的作业方式;在淤泥、地面湿陷等机械难进入的地段,挖机需要垫板作业或采用水力冲挖机组开挖疏浚。3.3.2施工准备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开挖及疏浚范围内的施工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并将调查资料提交监理。在开挖及疏浚前,施工单位须根据监理人的指示对河道断面进行实地放样校测。校测中发现与施工图纸不符时,应会同监理及业主相关人员共同进行复测,复测成果作为工程计量的原始依据。3.3.3临时道路治理段河道两侧的堤防都已建成,施工时,机械需要破坏部分堤防进入河道,修筑临时道路,进行施工操作。针对破坏的堤防,等施工完成后,需要修筑恢复原样。3.3.4土方机械开挖河道土方开挖主要对开挖边线范围内的植被、建筑垃圾及其他杂物进行清理,清理工作主要采用59kW推土机剥离及堆集,1.0m3液压反铲挖掘机挖装,10t自卸汽车出渣,由于为河道淤积垃圾,需运至渣场,平均运距5km。

3.4施工期环境保护

施工期间应注意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施工道路要定期洒水养护,弃土堆放要满足环境和水保的要求,不仅要采取工程措施防护,而且要采取生物措施美化、绿化。在弃渣运输的区间段内要安排清洁人员,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4结语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2篇

【关键词】 黄河 引黄灌区 泥沙清淤 自动化

黄河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黄河水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丰蓄枯用,冬蓄春用,科学引用黄河水”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针对十年九旱、黄河断流、弃水入海的基本水情,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解决黄河水时空分布不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大创举;而引黄灌渠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黄河的含沙量高,加上灌区水流速小极易造成灌区泥沙大量沉积,堵塞河道[1]。河道清淤指治理河道,属于水利工程。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从而起到疏通的作用。针对引黄灌区泥沙沉积问题开展的清淤自动化装备研究开发将有利于增强渠道的引、排、蓄、供等功能,有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

1 背景和意义

农村的改革开放虽然给农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因粮食作物得不到灌溉,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引用黄河水淤灌农田,在黄河上、中游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就先后修建了郑国渠、白渠等灌溉工程,使关中地区大得其利[2]。

有一句老话叫做“官不治水、民不乐业”,直接反映了水利事业的重要性与农民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措施有三种:一是增加新的水利设施;二是修复扩建;三是清淤增容。前两种既受资金、劳力的制约,又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实施起来牵涉面广、工作量大。第三种则相对比较容易实施,可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 国内外河道清淤设备研究现状及不足

2.1 国外研究现状

同造船业一样,疏浚业源于欧美。1660年链斗式挖泥船的雏形“泥碾船”在荷兰首创获得成功。1855年美国人制成莫尔茨将军号吸扬式挖泥船,用于开挖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拦门沙。1869年荷兰制成吸扬式挖泥船,用于苏伊士运河工程。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输运、集装箱输运、河海联运等推动了世界港口和航道的建设,疏浚设备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1)绞吸式挖泥船;图1所示:绞吸式挖泥船源于美国并获得极其广泛的应用。1884年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粤克兰港,用一艘具有圆柱状绞刀的绞吸式挖泥船挖掘一层层的砂石,其排泥管直径达500mm、泥泵直径达1.8m。1896年芝加哥美洲疏浚公司建造的“beta”号绞吸式挖泥船,吃水深度1.95m,有2个独立的泥泵,吸管直径850mm是当时最大的挖泥船。1986年“leonardo da vinci”号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研制成功,该船总装机容量20250kw,其中绞刀功率4400kw,装有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挖掘系统,可以使挖泥船操控达到最佳状态!那个时代被称为岩石疏浚的黄金时代[3]。

(2)耙吸式挖泥船的发展;图2所示:绞吸式挖泥船大多是静态作业,抗风浪能力弱,适合在内河航道及湖泊疏浚,而耙吸式挖泥船具有自航能力,调遣费用低,挖深大,输泥距离不受限制,故特别适合于远距离取沙的填海造地、大型港口航道的建设与维护等工程。

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交通系统拥有大中型的疏浚设备,以耙吸式和绞吸式挖泥船为主,数量不多但分布相对集中,疏浚能力强大。水利系统则以中小型挖泥船居多,各种类型应有尽有,数量庞大,分布在全国各地。目前我国常用的清淤机械有两栖式清淤机,两栖绞吸式清淤机、长臂自航式清淤机、水管道清淤机、机井清淤机、水力挖泥机、浅鱼池人工牵引船体式清淤机、螺旋滚筒潜水式清淤机、旋轮式水下清淤机、半旱式清淤机等。如图3、图4所示为两种典型清淤机和挖泥船[4][5]。

2.3 现有清淤自动化设备不足

虽然国内外的清淤机种类很多,但是不适合引黄灌区的大泥沙量清淤现状,它们存在着以下问题:

(1)功率大、能耗高,挖泥浅,一般只能挖深5~15m的疏松泥砂和土层;(2)旋转构件多,如斗轮、绞刀和砂泵等构件磨损严重,更换频繁,维修量

大,运行成本高,设备管理复杂;(3)用机械式斗轮、绞刀破碎水下土岩,造成水质变坏,污染环境。

而灌区沉沙池的严重淤积、废弃,给乡村带来了一系列严重恶果。

(1)种植业用水受到威胁。一部分依靠灌区灌溉的农作物轻则干旱减产,重则荒芜失收。(2)水土保持作用减弱。邢家渡灌区蓄水蓄沙、缓冲能量、减轻山洪对泥沙的冲刷,是水土保持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由于邢家渡灌区的淤积和废弃,蓄水容积减少,对山洪抗击能力明显减弱。

3 泥沙清淤自动化装备结构设计

3.1 方案的选择

要机动、灵活、高效实现灌渠泥沙清淤工作,研究、设计合理的自动化装备结构部分至关重要。在最初步设计的4套方案中,经过三方领导专家的反复论证,并在solid edge平台上绘制出了三维结构图样,从操作及维护保养方便程度、性能价格比、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最终确定了水下行走搅拌式清淤方案。

3.2 水下清淤机器人方案设计

水下机器人也称无人遥控水下行走机器,它是一种可在水下移动式机器:由岸边或水面上的工作人员,通过连接装备的脐带提供动力,操纵或控制水下清淤机器人[6]。如图5、图6、所示,该方案是利用最新的小型履带行走机器人技术,设计出小型履带式可在坝面行走,并可在水下工作的机器人,为了避免上述回转机器人回转装置的不足,将工作装置设计成不可回转,但增加了前端臂的摆臂动作,是臂前部的旋转搅动装置可在120度范围内转动增大作业范围。

3.3 新型水下自动化清淤装备具有以下特点

(1)该设计中引入了先进的机器人设计思想,整体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2)由于该水下自动化清淤装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定位,所以整体结构尺寸较小、重量较轻,移动、定位方便,机动灵活;(3)只需一名操作人员,即可完成整个清淤过程。

4 结语

本文详细介绍了引黄灌区泥沙清淤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国内外泥沙清淤设备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下自动化清淤装备。该装备可直接自行进入渠道内,并将沉积渠道底的淤泥吹搅成混浊的水状,随河水流走,疏通渠道,其有利于改善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

参考文献:

[1]王艳华.引黄灌区水沙资源优化配置[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

[2]姜海波.位山灌区水沙调度方式与沉砂池输沙通道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胡建,戴清,袁玉平等.引黄灌区不同粒径泥沙的运动规律与处理利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6).

[4]陶松垒,王康林,陶钧炳等.清淤输泥的新方法新设备[j].海洋学研究,2006(7).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3篇

关键词:清淤工程;实施方案;工程质量监控

“治理岐江水,扮靓母亲河”,是中山市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献礼。2011年,中山市以打造岐江游项目为契机,分期治理、统筹推进、标本兼治,从治理岐江游核心段河道做起,逐步拓展到城区河道、全流域河道的整治。岐江河作为中山的母亲河,贯穿了包括石岐城区在内的多个镇区,全长39公里,东至位于火炬开发区的东河水利枢纽,西至位于板芙镇的西河口水闸。由于多年没有进行河道清淤工作,河床淤积严重,减少了河道的过流断面,影响了水体置换的效果,水质较差。为改善岐江河水质,同时配合岐江游项目的启动,经市政府同意,对岐江河城区段(中山三桥至员峰桥段)7.67公里河道及相关支河口实行一次全面清淤疏浚。为了岐江河得到彻底治理,中山市将治理河段分为三个标段以方便工程监督。本文主要介绍在这次工程中建设方采取有效的工程监控措施在这次岐江河治理中的重要表现。

一、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1.1河道淤泥做算,请勘测公司进行计量。通过河道淤泥量的实际做算和估摸,方便施工团队掌握标段的实际工作量,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工程进度安排表,并对工程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概估计,便于工程对采取最有效的清淤措施实施工程作业。水下淤泥测算主要包括定位和测深两大部分。现代水下淤泥测量定位系统可以全天候自动向流动站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观测值及其他有关信息的服务。水下淤泥深度测量则采取钻探测量和仪器测量的方式,来实际了解淤泥的深度。

1.2御泥点的估算和确立。对于河道清淤工程,一定要事找到适合堆放淤泥的塘,能够容纳所有淤泥的排放,而且地理位置要离施工点相对较近,以运泥车能够快速将淤泥运出,以免在运输过程中泼撒造成此生污染。

二、工程监控制度实施

工程监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主要是对工作人员和施工船只进行的切实有效的监控和督促,以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工程监控制度在这次工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签到制度。实行两级考勤管理,即项目法人对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主要管理人员进行考勤管理;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项目部全部人员进行考勤管理。两级考勤管理严格保证实施;

第二,在施工运输船上安装GPS定位追踪器,时刻掌握船只的作业及运输动态;

第三,管理处在船只的运输路线设立三个监控点,每个监控点均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船只经过监控点时监控人员利用相机拍摄运输淤泥情况,再比较各监控点相片中船只装载量及吃水深度,防止船只偷排等不良行为;

第四,登记发牌制度,业主与监理单位派出人员组成监督组,在抓泥点与卸泥点分别安排监督人员,抓泥点监理根据实际抓泥方量进行登记发牌,运输船到达卸泥点时由该点的人员进行确认验收,从而保证抓泥卸泥过程的完整有序进行。

三、施工过程的监控措施

为确保施工安全,保证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中顺大围工程管理处在清淤施工过程中落实了以下几项管理措施:

(一)安全措施:1、为确保岐江河水域航行安全及水上施工作业安全,在9月初及10月中,工程先后通过了市海事局组织的通航安全影响论证和通航安全评估。在工程开工前,要求各施工单位根据相关要求编制有效的施工安全预案,确保工程施工安全;2、针对施工区域厂企码头密集、船舶较多,沿线有桥梁、水下管线、渡口等情况,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了相关的工程信息,并逐一向沿河企业派发施工公告,在渡口两岸张贴施工告示,并与施工、监理单位到现场确认水下管线位置,确保安全施工、文明施工;与沿线厂企码头沟通协调,尽量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日常生产造成影响;对于施工人员,要做好安全防范,穿戴统一的服装并佩戴安全帽,结合河道清淤作业的特殊性,在清淤过程中的刺激性气味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如阳光的照射、温度的变化、来回穿梭的车辆对工作人员的心理影响都比较大,因此在施工中要防止工人的过度疲劳,保证工作人员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二)工程进度控制:1、中标公示完成后,建设单位随即召开了施工准备工作会议,充分听取了各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及人员、机械设备投入情况,并逐一听取了他们在工程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会上,建设单位表示将积极协助各施工单位办理海事、航道及环保部门的各项施工许可证,同时要求各施工单位要根据招标文件要求编制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加紧工程设备进场等前期工作,确保工程能如期开工和顺利实施;2、工程开工后,为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单位每天核实、上报工程量,然后根据每日工程量制定进度折线图,通过图表形象直观反映各标段工程进度情况。另外,工程完成量每十天进行一次累总,对拖后于招标文件中规定的每10天工程量进度的,将及时通知施工单位调整施工计划,确保能依时完工。整个工程的进度安排在施工队进场之前,建设方的设计团队根据勘测公司提供的勘测成果,对河段的淤泥量以及泥深有相关了解,制定了初步的工程进度表。但是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工程进度要灵活机动变化,以及机械作业方式都要根据现场操作来采取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工程师要变通的执行设计方的工程进度安排。

(三)工程质量控制:二期疏浚工程延续了一期工程在工程质量监控中的做法,制定相应的监控方案:1、建设单位成立工程管理专职小组,派出10名技术人员分成三个小组派驻现场,对工程进行实时监控;2、利用相片比对软件,在运泥船出发位置的监控点和卸泥位置的监控点进行拍照,并比对验收,防止运输途中违规卸泥。对于运泥船的监控不能有任何懈怠,如果出现运泥船为了贪图方便,将淤泥随便堆放的情况,就会造成次生污染,衍生新的矛盾,严重影响工程队的实际工作进程。在本次岐江河清淤工程中,工程队的目标就是彻底的将淤泥清除上岸,并对清除的淤泥进行有效的处理,环保施工是本次施工的主要目的之一;3、要求所有进场施工的运泥船安装GPS,并安排专职人员对各条船的运行轨迹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所有土方运至指定卸泥位置;4、制定含有违规惩罚措施的《工程监控守则》,直接派发给各施工单位负责人及各运泥船船主,提醒他们要配合建设单位的监控,并按监控要求进行土方运输,杜绝出现违规现象,对出现违规现象的行为,要严肃处理,防微杜渐,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总论

岐江河段的河道清淤工程,从起初的招标到后期的中标方进场施工都以彻底清除淤泥并生态环保的处理淤泥为目标。为了保证目标得到实现,建设方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工程监控措施,从先期制度的制定到后期采取措施严格保证施工人员按照制度来约束自己。正因为有着这样严格的工程监控措施,使得工程得到有序进行,三个河段的清淤工程都比较彻底,并没有造成次生污染。但是工程在施工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比如卸泥塘不能后期进行加高围堰,征地困难,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意识不强等问题。所以在今后的河道清淤工程中,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做的更加充分,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对于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知识可以通过宣讲的形式向工人传达。在一步步完善中,河道清淤工程定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河道及水库清淤工程》-首届河道清淤工程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 邱金营 庄田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4篇

我市境内河道纵横,多年来,遍布全市的河网体系,既承担了引、排、蓄、供和航运等重要功能,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镇按照统一规划、分年治理的要求,将镇、村级河道清淤作为冬春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仅有效地疏通了农村水系,提高了引排能力,而且极大改善了河道水质。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市、镇级河道清淤整治尚未全面完成,造成市、镇级河道河床抬高、断面缩小、引排受阻,防洪抗旱能力明显下降,并且水污染和河道脏、乱、差现象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此,各镇、市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加快实施市、镇级河道清淤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认识,动员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工作,切实改善环境,造福广大人民,努力营造水系畅通、河道清洁、环境优美的农村水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生态市创建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明确市、镇级河道清淤整治工作目标和标准

(一)工作目标。全市计划疏浚市、镇级河道65条,长256.44公里,总土方396.23万方。其中:市级河道12条、长87.83公里,土方136.92万方;镇级河道53条、长168.61公里,土方259.31万方。

(二)清淤标准。清理河内淤泥,保证河道引排顺畅,河岸、水面环境整洁。同时按标准圩堤建设要求,将清理的土方加高培厚河道堤防,保障河堤防洪安全。

三、精心组织,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市、镇级河道清淤工作难度大,各镇、市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切实加强领导。根据河道属地管理原则,市、镇级河道清淤整治的实施主体为河道所在镇人民政府,各镇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坚持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同时市将把河道清淤整治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确保河道清淤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分类指导。计划内的每一条河道,有关镇都要实地调研,详细测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清淤方案。同时,要抽调有经验的行政人员和水利技术干部,分工到村、到段,加强技术指导、施工管理和组织协调,确保清淤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市、镇级河道清淤所需资金,原则上采取市级以上财政定额补助、其余部分由所在镇负责配套的办法。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河道清淤补助。镇级河道清淤,市以上按2.6元/方的标准进行补助;市级河道清淤,市以上按4元/方的标准进行补助。清淤土方以市、镇联合验收实测数为准。同时,各镇要积极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投入,确保配套资金足额到位,所有市、镇级河道实施清淤涉及的土地压废、青苗补偿等均由所在镇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四)规范项目管理。加强对河道清淤项目各个环节的管理,推行和完善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市级财政报帐等管理制度,实施全过程的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资金足额用于项目建设。同时,各镇要严格按照清淤整治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强化施工管理,既要保证清淤整治综合成效,更要确保现有河床的稳定。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5篇

关键词:回淤量;疏浚;监测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根据河北省廊坊地区水利局规划设计处地质勘察报告分析,丰南港区域属于淤泥质海岸,航道和附近海岸土质主要为淤泥和亚粘土。疏浚区域为黑沿子河内航道以及向河外延伸的航道,施工区域表层存在一层淤泥层,下层为较硬的粘土层,因而区域内水体较浑浊,本海区的潮汐性质属不正规半日潮,潮汐强度中等,区域内潮汐作用明显。丰南港区规划中,利用黑沿子河口至涧河口之间岸线形成环抱式港池,该港池以后存在维护疏浚,对这地区回淤情况进行分析,为以后该港池清淤提供参考,确保船舶航行安全。

丰南黑沿子中心渔港港池航道清淤维护工程工期为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31日。在前期的清淤作业过程中,发现施工区域内回淤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对清淤区域内回淤情况进行了监测,直到航道清淤工程工期结束。对各开挖区域水深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

2 工程平面位置图

本工程施工区域为狭长区域,区域两边为沿海浅滩,浅滩都是淤泥质地质,进场临时航道和清淤二三区位于河外,清淤I、I′位于河口内。

图1 工程平面位置图

3 施工过程中回淤情况及其分析

3.1 施工过程回淤情况

按照离黑沿子河道的距离将清淤区分为三块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其中进场临时航道、清淤三区处于黑口子与河外分界外,清淤I、I′II区位于黑沿子河道内。在施工监测过程中,取施工区域内平均水深数据作为依据,测图时固定了测线,出图时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出图。所得回淤监测数据整理如下图2所示:

图2 整体回淤曲线图

3.2 数据分析

通过施工时回淤监测数据显示,河道内回淤量明显大于河外回淤量。在五月份进场临时航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只有一条船舶在外海施工,且不受上游航道开挖影响,在前期进行监测时,每周回淤量很小,月回量才达0.3m。

对于船舶施工过程中,对船挖深进行了及时测量,通过水深数据发现,在船施工一个星期周期内,回淤量是最高的,临时航道和清淤三区第一个星期内回淤量为0.3m-0.6m之间,回淤量大小与施工船舶的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当回淤稳定后,还将持续回淤,在前两个月之内每周回淤量为0.1m-0.2m之间,以后回淤量逐渐稳定并减小,转变为原来的动态平衡。

由于河道受上游水冲刷以及淤泥比较深的影响,河道内施工区域造成的回淤情况略大于河外施工区域回淤情况,第一星期内回淤量为0.4m-0.7m之间。当回淤稳定后,还将持续回淤,在前两个月之内每周回淤量为0.1m-0.25m之间,以后回淤量逐渐稳定并减小,转变为原来的动态平衡。

由于清淤三区西侧先开挖,后开挖东侧区域,并且开挖深度不一样,西侧比东侧浅。在东侧开挖过程中,对西侧已开挖区域进行测量时,发现西侧水深比原来更深。说明西侧开挖之后,底层泥面没有完全沉淀,受潮水和船舶施工影响,主要流向了东侧开挖区域。

4 施工完工后整体回淤分析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前期回淤量是最大的。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回淤速率越来越小,直到处于河口原来动态回淤速率。

通过各区域回淤数据曲线可知,航道内前期回淤量最大,其次是清淤三区,最后是河口外面的临时航道。这与施工船舶安排有很大关系,河道内处于上游位置,从河道外向河道里的施工时间安排,迫使临时航道持续回淤,且持续时间是最长的,回淤量也是最大的。

从观测数据发现,三个区域在第十一周至十二周期间存在一个拐点,过了这个拐点时间间隔,以后回淤量将比前期减小,三个区域回淤速率基本上相同。

4.1 施工区域回淤原因分析

河道回淤受风浪,潮流,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该施工区域处于河口及浅滩区域,其泥沙运动有以下特点[1]:

(1)波浪、潮流是泥沙运动的主要动力,泥沙运动具有非恒定性。

(2)泥沙运动具有非饱和性(不平衡输沙),即水体含沙量不一定等于水体挟沙力或说水体含沙量并不是总等于挟沙力。

(3)泥沙颗粒很细,受盐水和泥沙本身的电化学性质及吸附作用的影响,悬移质(悬沙)一般呈絮凝沉降。

(4)由于泥沙粒径较细,泥沙运动通常属于悬移质运动范畴,在潮汐河口及其附近海域,底床的冲淤变化主要由悬沙造成。

施工过程中,海水中上层和底层的含泥量远大于施工前,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域底层存在大量悬浮泥沙,随着潮流、 波浪、 和风力重力、等作用下,慢慢沉淀,以致测量验收时达不到设计标高。根据当地资料,该河口航道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一定的回淤。该回淤量与施工工程的回淤量相比,是相当小,不是主要因素,由于施工工期短,该影响对于施工工程回淤量分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4.2 主要影响因素原因分析

施工过程中,海水中的悬浮泥沙含量是施工过程中最主要回淤因素。使海水泥沙含量骤变有以下几个因素:

1.河口内原泥面标高较河口外高,已开挖区域周围的土方更易于通过海水的冲刷进入开挖区域内。

2.河道内土质淤泥量比河外大。

3.由于挖泥船的施工,原有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淤泥和泥沙回悬浮在在挖泥区域,而该施工区域土质为淤泥粘土类型,是引起回淤最重要的因素。

4.本施工区域为一狭长区域,数艘挖泥船只能分段进行开挖,即开挖出数个箱型施工段。涨潮时,海水能携带泥沙从箱顶流入施工段内,落潮时,部分海水不能从箱顶流出施工段,这部分海水携带的泥沙于是沉积于施工段内,导致回淤。

5.河口区流速和挟沙能力的降低导致泥沙易沉积[2]。

6.由于河口处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盐淡水混合,出现细颗粒泥沙相互吸引的絮凝现象,使颗粒加大,发生沉降。

7.河口区为一个高含沙量区,近底层的含沙量比它的上下游都高得多。为河口最大混浊带。

8.上游水坝数次开闸放水,将上游河床处泥沙冲刷至施工区域内引起回淤。

5 结论

淤泥质海岸开挖航道引起的回淤比较大,施工工程中,要适当的增加挖深,以保证工程竣工时能得到设计标高。

在以后航道疏浚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回淤监测计划,以便指导施工和控制工程质量。回淤量受很多情况影响,船舶施工时,应尽量先清淤土质淤泥含量较大区域,然后对淤泥含量小的区域施工,能够减小回淤。控制船舶施工时的横移速度,让绞刀下面的泥吸入更加充分。也能减小回淤量。由于波浪潮流共同作用而产生泥沙远动,工程建设后,水沙、地形条件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平衡,故航道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回淤,回淤量的预估对以后港口后期维护疏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6篇

关键词:渭河流域 水库 泥沙淤积 可持续利用技术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285-02

一、前言

我国已建成的水库有8.7万多座,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库淤积最为严重的国家,近30年来因泥沙淤积报废的水库已超过2000座,水库泥沙淤积减少了水库的调节库容,降低了水库调节水资源的能力,是当前水库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已成为危及水库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原因,导致水库的兴利、防洪等能力锐减直至消失,一些淤废水库甚至存在发生垮坝等重大灾害的威胁,许多水库的淤积量均超过总库容的一半以上,大大制约了水库效能的发挥,有的甚至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效合理地清除水库淤积泥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

陕西省渭河流域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70%的径流量集中在汛期而难以利用。流域蓄水工程少,调蓄能力差,仅有冯家山水库、石头河水库、羊毛湾水库、黑河水库4座大型水库,流域26座大、中型水库中,除冯家山、羊毛湾水库为多年调节,其余水库均为年调节水库,蓄滞洪能力不足,洪水资源化利用率低。加之流域来水含沙量高,导致水库淤积严重,削减了其供水能力,加剧了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据测算,陕西省全省水库年均总淤积量超过4000万m3,目前渭河流域水库已淤库容占其总库容的20%以上。有效减轻流域水库淤积对发挥水库效能、缓解流域水资源紧缺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而紧迫。为此,我们对陕西省渭河流域中小型水库淤积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进行了调研分析,先后对王家崖水库、黑松林水库、Y河水库、小华山水库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部分水库运行管理第一手资料,掌握了渭河流域典型水库现有水力排沙、水库机械清淤的泥沙处理方法,为更好地开展水库的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提供科研基础。

二、典型水库(工程) 可持续利用技术浅析

1.王家崖水库

王家崖水库位于渭河支流千河下游,1971年投入运用,以灌溉为主 , 兼有防洪、养殖功能,总库容9420万m3,是宝鸡峡灌区渠库结合工程之一。目前水库库容4506万m3,淤损率近50%,平均每年减少库容160万m3。

1.1 1978 年至 1984 年,开展气力泵清淤试验研究。年清淤能力可达 13 万吨左右,排浑距离最远达 221m,排沙成本为 0.85元/m3左右(按1994 年物价核算)。气力泵清淤可作为排水灌溉服务的水库综合排沙措施之一,也可适用于水库底孔、放水洞口、水库泵站压力管口淤堵的处理,但其具有成本较高,且清淤量受到一定限制等缺点。

1.2 1987 年提出了“滞洪排沙、泄空冲刷、基流冲刷和横向冲蚀相结合,为异重流排沙创造条件,以达到主槽冲淤平衡”的长期治理方案。1989 年1月开展泄空冲刷试验冲掉了放水洞周围约1万m3泥沙,1992 年8月开展了异重流排沙试验,平均出库含沙量 1236 kg/m3,35小时共排沙15.6万吨,排沙效果较好。泄空排沙既可以在汛期进行,也可以在非汛期进行,特别是若在汛期期间、洪水期之前或之后进行,冲沙效果更好。泄空冲较适合小水库,因为小水库的大部分淤积泥沙靠近水坝或在较窄的沟道内,通过放空冲沙,可能在几周内冲走大量泥沙。

1.3 2013年开展水库排沙减淤和生态清理探索研究。2013年初与福建省大尹投资有限公司合作,采用链斗式挖泥船在库区距坝轴线4km以上至库尾的马道口村段开展挖沙试验;2013年5月,与宝鸡市泽成清淤有限公司合作,采用环保绞吸式挖泥船在库区六川河支沟开展清淤试验作业;在泥沙利用方面,福建大尹投资有限公司计划建设淤泥烧结空心砖生产线2条,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处理淤泥1600吨,年产淤泥可烧结空心砖3亿块。这种用淤积物制造建材的疏浚清淤方法降低了疏浚成本,同时也回复了水库库容。

2.黑松林水库

黑松林水库位于渭河二级支流冶峪河上,1959年投入运用,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功能,总库容1430万m3,水库淤积问题十分突出,从1959年5月至1962年6月,水库运用仅3年,库内淤积泥沙达162万m3,损失库容19%。黑松林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包括“蓄清排浑”、“高渠拉沙”和“引浑淤灌”三个环节:对入库洪水挟带泥沙,采取“蓄清排浑”进行调度,排沙出库;对沉积在滩库容内的泥沙,利用“高渠拉沙”予以清除;对排出水库的泥沙,通过“引浑淤灌”充分利用,构成一套排沙、清淤、用沙为一体的水库可持续利用系统技术。

“高渠拉沙”(图1)利用淤积严重水库所特有的高滩深槽型态,依靠重力侵蚀和水力冲刷作用对淤滩进行破离和输移,具有费省效宏、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不需要机械动力设备的特点,能扩大长期使用库容,提高水库在终极情况下的径流调节能力。

图1 高渠拉沙示意图

自1979年以来,黑松林水库实施“高渠拉沙” (图2),1979年9月~1995年3月期间,黑松林水库正常高水位以下库容一直保持在520万m3左右,实现了多年冲淤平衡。黑松林水库1980年利用高渠冲沙方式清淤40天,恢复库容11.0万m3,其成本仅为0.028元/ m3。

高渠拉沙排沙时河道主槽与输水高渠 人工开挖的横向冲刷沟

横向冲刷沟及冲刷现象

图2 黑松林水库“高渠拉沙”渠道

3.Y河水库

Y河水库位于渭河一级支流Y河中游,1963年投入运用,以城市供水、农田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功能,总库容3028.48万m3。水库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8万t,来水来沙集中在主汛期,自1960年12月大坝截流蓄水到1991年4月,水库共淤积1150万m3,有效库容下降到367.3万m3。

1965年汛期开始异重流排沙实验,涵洞进口高程比河底高9米,效果较差;1978年6月水力吸泥装置正式运行,到1986年底累计运行449天,排沙42万t,水力吸泥清淤缓解了Y河水库淤积问题,但存在范围小、见效慢的局限性,水库淤积仍在加剧。

1993年7月,Y河水库排沙底洞建成, 1993年7月至1994年8月,进行了基流冲刷、人造洪峰冲刷、高渠拉沙清淤实验,排沙底洞冲刷淤积量为35.47万m3,18.5万m3的进库泥沙直接排出库外,在排沙底洞前形成了一条过流量100m3/s的导流槽。自2000年至2012年,共来沙36.65万t,经排沙底洞排沙16.42万t,减缓了水库泥沙淤积。

4.小华山水库

小华山水库位于渭河南山支流遇仙河支流金堆峪河上,1959年投入运用,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功能,总库容176.8万m3,控制流域面积17.5km2,至1976年有效库容仅为55.0万m3,为原有效库容的51.7%,严重影响灌区农作物的用水。1977年大坝加高3m,溢流坝加高2.8m,暂时满足灌区用水要求。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库淤积,从1978年开始,采取水力吸泥装置及异重流等措施处理库区淤沙。1985年小华山水库水力吸泥清淤年排沙量11万t,满足了小华山水库的“当年清”,而且也满足了逐步恢复淤废的52万m3库容的要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库“测管研” 联动缺失

水库大多基本资料陈旧(大部分都为2000年以前),缺乏开展科研项目的相关资料,与水库防洪减淤相关的水文监测工作开展较少;水库管理部门更多关注水库淤积状况及临时处理办法,缺乏对水库基本数据量测和对水库问题采用科研手段解决的思路;同时,科研部门在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滞后于水库本身的发展,导致中小水库“测管研” 联动缺失。

2.水库管理维护薄弱

水库普遍存在着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工程设施普遍存在老化和损坏,缺乏必要的维护管理,没有专门针对水库清淤及泥沙利用的管理部门及相关制度,许多水库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管理及泥沙处理经费等问题,影响了工程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

3.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筛选及推广不够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多级排沙洞排沙、自吸式管道排沙、泄空排沙、异重流排沙、机械清淤等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逐渐成熟,在理论上和工程装备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缺乏对现有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适用条件、运行特点、关键技术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无法为其他水库清淤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和前期技术支撑。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防治

一是要把保持已成水库可持续利用问题放在与新建水库同等甚至优先的位置对待;二是在今后的水库建设、改建、除险加固等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水库排沙减淤功能和调度方式;三是要加强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环境整治,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减少进入水库的泥沙量。

2.开展水库淤积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调研总结,加强水库排沙清淤技术的试验研究和推广工作

目前,水库淤积状况不够明晰,可持续利用技术因水库各异而多种多样,建议对水库淤积及可持续利用技术进行系统调研,总结已建典型水库的排沙方式、实施条件以及排沙效果,通过开展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甄别不同类型水库可持续利用技术的适用条件、运行特点、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探索因地制宜的清淤模式,提出可推广应用的水库泥沙处理技术和利用方案。

3.深度提炼典型水库存在问题,促进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

建议在系统调研水库淤积及可持续利用技术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水库,总结水库运用以来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已出现的问题及未解决的原因,结合目前管理现状,深度提炼水库可能出现的状况。在水库存在问题搞清楚的前提下,申请立项,以解决科研工作滞后实际生产需求的问题。

4.拓宽泥沙利用市场途径和科研经费渠道,建立“测管研”长效机制

水库泥沙是可利用资源,要想办法变废为宝,建议分析泥沙资源利用现状,研究淤沙造田、粗沙制砖、含金属泥沙陶冶等技术,发展淤积泥沙资源化产业;从国家公益性事业经费、水库泥沙利用效益、水库兴利效益等方面拓宽水库清淤技术研究及实施的经费渠道,研究建立水库量测服务于科研、科研适用于管理、管理促进科研和基础量测的长效机制,提出实施水库泥沙处理利用及维护循环运行模式的保障机制及措施。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7篇

【关键词】湖塘区;河沙;便道;“王”字筑岛

1 项目简介

岳常高速安合垸特大桥3号位于岳阳市华容县境内,全长7.4km。本路段主线穿越湖泊、沟渠和鱼塘,可借鉴建设经验少,施工难度大,80%的桩基都在水中,淤泥深,施工便道、筑岛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贯通困难。全线靠近标尾仅有约300m旱地,适合布置拌和楼及预制梁场。本项目主要针对该桥的中间部分2.7km的施工技术研究。

2 立项背景

本路段施工范围内鱼塘密布,全线仅有约300米旱地,其余为塘区1.6千米、湖区800米。塘区为围湖造塘,常年平均水深1.5~2.5米,平均淤泥深度达3~6米;湖区(即东湾湖)为调蓄湖,平均水深约2~3米,淤泥层深度约3.5~9米。东湾湖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受降水量影响明显,枯水季节水深约为0.5~1.0米,汛期最高水位约3.5米。湖堤顶面高程约28.8米,湖面3~8月平均水面高程27.844米。

在湖(塘)区桥梁施工临时便道及作业平台填筑中,需用大量的土石填料,由于受当地资源及环境条件限制,土石填料匮乏,需要从距工地40km的取土场取料,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进度无法保证。但在洞庭湖区有着丰富的河沙资源,且价格相当低廉。

我们大胆尝试,利用当地大量的河沙作为填料,一方面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岳常项目提前一年完成施工任务;另一方面有效的降低施工成本,提高项目施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岳常高速公路安合垸特大桥3#施工需要,我们合理设计在红线范围内填筑临时施工便道及筑岛,对有墩台的部位设置作业平台,沿便道两侧呈“王”字形布置。

3 主要施工工艺

3.1 主便道线路放样

根据施工需要,施工便道沿施工主线方向贯穿,测量人员通过放样确定主便道中心线及施工平台位置,放样的点在现场(插小旗)做明确的标识。

3.2 竹竿、彩条布支护

放出主线中心线后,在两侧放出距中心线25米点位打入4米长竹桩,竹桩打入湖底淤泥层约2.5米。竹桩打入后将2.5米宽彩条布撑开,两个长边裹上长竹竿并用扎丝固定结实,绑扎在竹桩上,彩条布埋入淤泥层0.5米,形成竹桩、彩条布围护,将湖区与施工区域隔离,防止湖区水产进入施工区域,同时避免桩基施工中泥浆溢出泥浆池进入湖区,污染周围湖水。

3.3 主便道及施工平台内清淤、排水

因便道施工选择在枯水季节,湖(塘)内水位很低。竹桩、彩条布围护后,采用挖掘机沿主线向一个方向推进清淤,便道清淤宽8米,施工平台宽12米,清淤深度约2~3.5米,清淤与回填参照放样标识进行,挖出的淤泥就地堆放在两侧,起到暂时阻挡湖(塘)水流入清淤区,清淤完成后立即抽出基坑积水,并用河沙进行回填。

3.4 过水涵管的埋设

被临时便道分隔开的湖和阻断的沟渠,埋设过水涵管,保证沿线便道两侧的水路畅通。根据水位的深度及过水流量,合理安装水泥涵管,在埋好的水泥涵管上方铺垫河沙并压实,再在表面铺60mm的碎石,最后用压路机压实,保证施工便道的施工质量。如个别部位不能使用机械,可采用人工铺平和打夯机夯实的方法。

3.5 主便道、施工平台回填

主便道:在排水及清淤完成后迅速分层回填河沙并碾压密实。待河沙填筑到设计高程以下80cm后再回填60cm厚块石(粒径小于30cm),增强便道的承载(抗软弹与车辙)能力。填筑完毕,将临时堆放在两侧(已经堆压沥水的)淤泥运到指定位置,待工程完工时作为复耕的填料。最后在表面铺设20cm厚的调平层,使道路平整。

施工平台:施工平台填筑按照便道的回填方法进行。首先放出作业平台轮廓线,使用反铲清除湖(塘)底面淤泥,然后排水,分层进行河沙填筑,并分层碾压密实,但无需填筑块石和调平层。桩基施工时辅以钢板作业。

3.6 后期维护保养

因竹竿、彩条布使用寿命短,加上长期浸泡于水中,导致腐蚀的加快。因此需及时更换。施工便道作为施工的生命线,在平时的使用中要经常养护。

3.7 试验段修筑及测试

所有施工工艺确定后,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先填筑100米试验段进行各项性能指标测试。从湖堤开始沿路线向湖中填筑100m试验段,严格按照施工工艺组织施工,获取准确数据。

(1)地基承载力检测

动力触探检测得我项目部修筑完成的施工便道及平台地基承载力至少可达到140kPa,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

(2)其他各项指标检测

地基承载力核算完成后组织钻机在新筑岛的施工平台上进行桩基施工,选派专人定时对施工便道及平台进行沉降观测,同时对地质情况、钻孔情况及水源情况做调查了解,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过试验段的检测,便道及平台均没有明显沉降现象,能满足桩基施工要求,能够预防施工过程中对水源污染。

4 主要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点

(1)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河沙资源填筑施工便道,采用粘土填筑施工平台,不仅有效的保障了便道施工工期和桩基的成孔率,同时大大降低了便道施工成本,利用河沙遇水密实的特性,在湖区、水中进行便道填筑,节约了便道碾压工序、加快了便道施工进度,减少了对湖区环境的污染。利用竹竿加彩条布对湖(塘)施工区进行围护,不仅起到一定的防冲刷作用,而且可防止湖区水产进入施工区域,避免桩基施工中泥浆溢出泥浆池进入湖区,有效的减少了当地渔民的损失,确保了湖区的环境。

(2)研究成果是:①利用河沙填筑湖(塘)区便道及施工平台技术工艺;②使用竹竿和彩条布防护施工区。

5 发展趋势与推广前景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既疏通了河道,又把废弃的河沙作为填料,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探索河沙填筑的工艺和方法,优化的施工方案,在环保、资源再利用、废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提出新的课题。

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岳常高速安合垸特大桥工程中,湖(塘)区基础及便道建设的研究与细节施工工艺,对以后类似湖(塘)区桥梁临时便道与施工平台的施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河沙资源分布广,价格相对便宜。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以及西部高等级公路等的迅速发展,从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角度,用河沙作为一种临时便道的填料将应用非常广泛,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大,将其推广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第8篇

河道平面布置

在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综合岸上、岸边不同的情况,把握“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总体方针分别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设计的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广阔的视野范围来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因势利导: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在具体方案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实现河道平面布局自然流畅并富于动感变化,营造出一个极具亲水性的城市滨河景观带和沿河生态绿色走廊。对在河道漫滩及迂回较多的地方将弯段水道保留,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景观,起到自净并提高区域景观品味的功能。

2)体现自然:河道应缓变、弯曲,靠近河岸有较多渐变空间;河底起伏且水深富有变化,形成跌水、堆石坝群,保留浅滩、深滩等;护坡及护岸多利用天然材料,树木、草皮多采用本地适生品种;河岸尽量形成缓坡,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种植乔木、草地,形成疏密合理的自然林及观赏林绿荫。

3)预留湿地、体现亲水:河道两侧大部分有绿线,在断面选择上尽量采用自然缓坡,并设置临水步道和亲水设施供游人漫步。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峰流量作为造床流量,选择主河槽断面和走向。将100年一遇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河滩涂面积作为生态湿地范围。该湿地对改善河流水质、化解防洪风险和创造沿河自然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河岸采用高低起伏、宽窄不一的不规则自然堤岸,断面以不对称渐变断面为主。

中心线定线

河道平面布置按照堤线“因势利导、力求自然”的布置原则,基本沿着老河道现有平面布置,紧密结合河道规划蓝线、绿线的走向,合理确定河道平面。设计时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为保证河道的天然河道特色,河道基本沿现状河道走向,对弯曲较大的部分亦保留原河道,不裁弯取直,仅将微小弯段进行顺直处理。如果弯曲严重的河段,满足不了防洪要求,拟保留原现状弯曲河道的同时,按照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开挖分洪道,分洪道比老河道高程略高。平时河水主要从老河道通过,使其不丧失栖息地的功能。分洪道只在发生设计洪水的条件下才运用,其余时间则保持干涸或少量水流通过的状态。

2)河道主槽中心线尽量顺直,如现状河道有局部小弯段,则考虑将取直后的中心线与现状河道一并纳入设计河道底宽的范围,挖去该范围的土体,形成小湖泊湿地的景观效果。据此原则,对弯曲较小的原河道主槽,设计河道中心线尽量与之一致,尽管平面稍有弯转曲折,但却保留了天然河道的自然特色,同时减少了开挖土方量,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城市中、小河道综合治理设计心得

1)关于河道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对于汇水面积小(小于10km2)、汇流时间短(小于2h)、水文资料缺乏的城市中、小河道,可以采用当地城市排水标准计算河道洪峰流量,河道设计标准应不低于城市排水管涵设计标准。在采用实测流量资料直接推求、暴雨资料间接推求、小流域经验公式等水利计算方法推求河道洪峰流量时,建议根据城市建设区占河道总汇水面积的比例,适当修正流域坡度、下垫面等地形参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硬化面积将逐渐增大,导致降雨下渗量减少、汇流时间变短,地表径流增加、洪峰流量随之变大。

2)土地性质及总体规划对河道方案的影响。城市河道在总体设计时,需要调阅并仔细研究河道周边总规、详规、路网规划、绿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出让现状等资料。设计方案在满足防洪排涝和截污的基础上,兼顾周边用地开发、近期农田灌溉、土地征用等因素。在城市土地属于稀缺资源,每年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也是有限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应配合建设单位提前开展河道用地的报批工作,避免后期因为土地指标不够、部分用地为基本农田很难征用等问题调整设计方案。在老城区段,河道方案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城区段,河道方案应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合理确定;在城市绿地段,河道断面和景观绿化应以自然为主,避免出现断面单一化、绿化园林化的现象;对在河道改造过程中破坏的农田排灌设施、现状人行小桥应予以恢复。

3)河道线型应满足市政桥梁建设的要求。城区内的河道一般会穿越多条城市道路,有些道路尚未修建属于规划道路;在河道中心线定线时,应结合主要道路的轴线做适当调整,保证与道路轴线相交垂线的夹角不大于30°,避免在桥梁设计时因为夹角角度偏大无法实施,造成重新调整该处河道轴线的现象;在没有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应控制规划道路下的河道断面尺寸,不要在该处设置漫滩或大水面,以减小规划桥梁跨度、降低桥梁工程造价。

4)改善河道水质,截污是关键。截污工程完成的好坏是河道未来水质能否改善的关键。城市河道岸边一般会有很多排水口,在设计前需先对河边排水口做拉网式测量及调查,了解排水口的性质(雨水、污水、灌溉)、管径、高程等基础数据;在设计时通过设置污水截流井,将岸边排污口(合流口)的污水就近接入周边市政道路下的污水管道内。

5)关于河底淤泥处置方案。由于污水的排入,城市河道河底淤泥中氮、磷及有机物含量较高,清淤可以大量减少河水中的N,P贡献值。河道整治中清理出的淤泥能否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周边环境和生态影响很大。首先需测定淤泥的毒性指标,根据淤泥中各项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是否高于GB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规范的控制要求,确定淤泥最终的处置方式。由于城市周边用地较紧张,设置传统的淤泥堆场常因没有土地造成无法实施。我们近期采用淤泥快速脱水干化法处理淤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