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26 09:25:16

灾害防控

灾害防控第1篇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风景旅游区管委会,鹰潭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据我市农业植保部门近期调查监测,近日,我市早稻纹枯病已普遍发生,丛发病率高的达60%,一般的20—30%;叶稻瘟已在中选181、禾盛10号、金优402等感病品种上发生,病叶率高的达60%,一般的10—20%;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高的每亩达1000只,一般每亩200—300只,稻飞虱已迁入我市。气象部门预测,我市6月份降水量正常略偏多,非常有利于早稻穗瘟暴发流行和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的迁入、繁殖和为害。预计我市早稻穗期病虫灾害将大发生,尤其是穗瘟和稻飞虱暴发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如预防不力,将暴发成灾,对早稻丰收构成严重威胁。为切实做好早稻穗期病虫灾害防控工作,特作如下紧急通知:

一、提高认识,打好早稻穗期病虫灾害防治攻坚战。今年是早稻病虫灾害的重发之年,搞好早稻穗期病虫灾害防控工作,对于实现粮食生产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把早稻穗期稻飞虱和穗瘟等病虫灾害防控作为6月份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按照早预报、早、早宣传和早预防,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的“四早、四到位”工作要求,强化领导,认真部署,强化服务,迅速行动,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稻飞虱和穗瘟等病虫发生为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灾害损失,确保早稻丰收。

二、加强协作,形成防灾减灾合力。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履行植保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和防治指导,为各级政府组织指挥病虫防治当好参谋。在病虫监测预警上,要按照监测全面、预报准确、及时的要求,做到“四个确保”,即确保测报灯等监测预警设施运转正常,确保监测预警准确,确保预报及时,确保信息汇报畅通;在病虫防治指导上,要按照经济性、有效性、安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做到“三个落实”,即防治预案落实到县、乡,指导人员落实到村、组,病虫防治措施落实到户到田。早稻破口抽穗初期是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指导农民施药预防稻飞虱和穗瘟等病虫,切实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病虫灾害损失。各级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加大病虫发生信息和防治技术宣传,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各级工商、农业、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把农药市场质量关,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的违法行为,净化农药市场,确保农药质量。各级气象部门要及时做好与病虫害发生有关的天气预测预报工作,协助农业部门做好病虫发生趋势预测,帮助农民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施药防治。同时,各地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各种形式的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发展,积极探索病虫灾害防控服务的新模式、新机制,增强病虫灾害应急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立病虫灾害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病虫灾害防控是各级政府处置公共社会性事件和防灾减灾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市农作物病虫种类多,且常年防治任务重,涉及千家万户、各类作物,做好农作物的病虫防控工作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各级政府要把它作为防灾减灾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认真研究部署。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成立病虫灾害防控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病虫害防治工作;要完善保障机制,确保相关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要落实责任人,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报告制度,在病虫灾害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每周向上级报告一次病虫发生和防治情况。

灾害防控第2篇

今年我区的地质灾害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全区目前已发现的地质灾害点多达489处,点多面广,危害性大,在连续阴雨或大雨、暴雨情况下,极易复活;二是今年我区地灾发生时间可能比往年早,地质灾害发生数比去年同期可能增加约20%;三是由于近期公路、园区等工程建设活动十分频繁,大量开挖造成的地质隐患日益增多;四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时段仍集中在汛期(5-9月),其中6-8月为地质灾害高发期。

我区目前地质灾害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一是有的镇街和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和隐患排查还不够彻底和全面;二是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及防治措施落实不够好;三是个别镇街、部门至今还未编制今年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四是部分地灾点的监测工作不规范、不连续;五是部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淡薄;六是工程建设活动监管力度不够,防治措施不到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和造成地质隐患的情况十分突出。

昨天下午2点30分左右,因受四川省汶川县里氏7.8级地震的影响,我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波及,虽然我区的地震强度不高,但是区级各部门、各镇街务必密切注意因地震导致各类地质灾害易发区域而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地灾防灾抗灾意识,对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立即组织摸排,掌握最新情况,特别是发现因地震造成的滑坡、岩体开裂等现象必须提高警惕,立即上报区国土房管局,组织人员进行治理,并做好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

二、总结经验,狠抓落实,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地灾防治盲区和死角

根据区委、区政府对全区灾情的综合分析和预测,今年我们所面临的地灾灾害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就需要我们早安排、早部署,未雨绸缪,认真作好汛期地质防治工作。各镇街和区级有关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务必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区级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做好本行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交通部门要认真做好公路、航道及沿线边坡安全隐患的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限制车辆、人员通行,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保障交通工具和行人安全。要特别加强等公路沿线及玖龙纸业项目交通道路段危岩、滑坡的防范工作。

水务部门要做好水利、水电设施及周边的地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落实专人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保障水利设施安全运行,保护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和市政园林部门要做好城镇切坡、边坡、填方地段和市政设施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限制车辆、人员通行,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保障市政设施及人民群众的安全。特别要做好像云辉丽都等地质点的治理。

移民部门要做好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及高边坡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保障移民安全。

经济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做好工业企业、各类矿山开采活动的巡查、排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责令企业整改,确保安全。

国土房管部门要组织安排已查明的自然因素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直接影响房屋安全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接到灾情报告后,要组织监测站、地质专业队伍及时到现场调查,分析灾(险)情;一旦发现险情,要在区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当地镇街一起组织搬迁避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部门负责汛期气象预测工作。及时将天气预报通报镇街和区政府相关部门。

各镇街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将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居委会、村组和点,按照地质灾害威胁对象落实防灾责任人(包括建(构)筑物所有人、管护人、使用人)和监测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组织辖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巡查,发现险情、灾情要及时撤离人员,并按地质灾害灾险情速报要求及时上报。接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报告后,相关镇街、行业主管部门和区国土房管局要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及时确定灾害体规模、受威胁对象以及必须采取的应急抢险措施等;情形危急时,镇街或村、社、监测人应当及时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先动员和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必要时可以采取交通管制、强行撤离、强行拆除等措施组织避灾疏散,确保安全至上。

(二)各镇街要采取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培训教育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干部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各级干部的防灾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应急反应能力和指挥组织能力;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防灾避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特别是居住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内的人民群众,一定要针对地灾发生征兆、应急处置方法等事宜加强宣传教育。

(三)区级相关部门和各镇街的防灾预案必须到位,加强日常巡查工作。一是各镇街和区级相关部门应根据区政府下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抓紧编制并落实本部门、本镇街的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二是各镇街、各相关部门要立即组织人员对辖区范围、管理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认真的排查、巡查,发现险情、灾情的要立即落实防范、应急抢险治理措施确保安全至上。凡因工作不到位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

(四)切实作好应急反应工作,加强对重点区域的监控和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一是要加强预测预报。区气象、区国土房管等部门要加强安排实时监测,切实做好对滑坡体、崩塌体等地灾体的监测预报,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要充分依靠应急专业队伍和技术专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业技术性极强,各镇街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硬件设备,确保一旦出现地灾险情灾情,可以充分依靠这些技术专家、技术人员对灾情进行科学分析并提出应急处置的措施建议;三是要加强重点地区地灾防范工作。各镇街和有关行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区、人口密集区、重要交通干道沿线、城市规划建设区、重点矿区和集中开采区等重点地区的地灾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和重大财产损失。

三、全力以赴,严防死守,确保万无一失,打好全区地灾害防治攻坚战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镇街、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切实抓紧抓实,要严格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地灾害防治行政首长负责制。要充分做好防为救灾准备,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整个自然灾害防灾救灾体系,确保防灾救灾物质到位,要充分利用现有防灾资源,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确保抢险救援行动的迅速和扎实有效。

(二)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群测群防是我区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对各个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编制落实单点防灾预案,要逐点发放防灾明白卡,逐户发放避险明白卡,明确各灾害点的监测人和防灾责任人,明确具体的监测、防灾工作任务和要求,定期检查、督查各地质灾害点的防治工作,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

(三)严格各类建设活动管理,杜绝人为地质灾害。各镇街和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严格加强相关建设活动的管理,认真履行各自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各镇街在编制集镇规划、有关部门在编制项目规划时,应当组织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国土房管局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通知》(渝国土房管发〔〕24号文)的规定将地质灾害防治贯彻到项目建设全过程,切实做好每个建设项目的地质勘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工作,严格按规范程序、顺序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涉及切坡、堆载回填、老地质灾害(隐患)地段应先及时按规定搞好支护工程或治理工程后再实施主体工程,并加强周边的检查、巡查、监测,确保各项防范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控制和杜绝人为地质灾害事故发生。

灾害防控第3篇

关键词:动物疫病防控;洪涝灾害;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8-0037-01

1 畜牧业受灾情况

2016年入汛以来,鄂州市境内遭遇持续强降雨,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内湖积水急剧上升,多地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受灾严重,畜牧业损失惨重。据统计,畜牧业进水受淹栏舍29.8万m2,倒塌栏舍1.1万m2,死亡畜禽12.7万头(只),转移畜禽13.9万头(只),畜牧业直接经济损失3 588.6万元。

2 洪涝灾害对动物疫病防控的影响

(1)防疫设施严重损毁。洪涝灾害造成畜禽养殖场道路大量受淹,栏舍倒塌,防疫设施遭受严重损毁,饲养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防疫屏障遭受毁灭性打击。

(2)病原易大量扩散。洪涝灾害造成大批畜禽溺水死亡,动物尸体、粪便、垃圾、污水等得不到及时处理,伴随着高温天气,动物尸体极易腐烂,病原微生物大量传播和扩散,容易造成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3)畜禽免疫力下降。为躲避洪水,随着人员转移,强行驱赶家畜,可引起应激反应造成抵抗力下降,诱发疾病,甚至引起孕畜流产,增加疾病传播机会。洪灾过后,大部分畜禽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疫病的侵袭。

(4)饲养管理难度大。洪涝灾害使大量养殖场(户)圈舍被冲毁,饲料饲草短缺,饮水条件差,极易诱发中暑、感冒、腹泻等疾病。加之饲料被洪水浸泡,可能导致发霉、腐败变质,容易诱发中毒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 对策

3.1 做好灾后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

(1)灾后重大动物疫病紧急补免。针对灾后易发的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紧急补免,加强对补栏(笼)畜禽、超过免疫保护期畜禽、免疫抗体不合格畜禽和漏免畜禽的免疫注射,确保应免畜禽补免率、挂标率、免疫档案登记率达到100%。

(2)搞好消毒灭源工作。各畜禽养殖场(户)要高度重视高温季节的消毒灭源工作,要在做好栏舍修复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开展卫生消毒工作。一是要做好彻底消毒。在灾后要及时清理打扫,并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二是要提高消毒频次。在防灾期间,产房、育雏舍、保育舍、孵化房等重点地方要每天消毒一次;一般禽舍、母猪舍、肥猪舍、场外隔离带要每2天消毒一次;舍间过道、仓库、活动场每3 d消毒1次。三是消毒方法。进出场区的消毒池要用3%~5%的烧碱溶液浸泡,畜禽舍内的可用0.3%的过氯乙酸、0.01%的二氯异氰尿酸钠、0.05%的聚维酮碘进行带体消毒。对于畜禽活动场、畜禽舍间走道和用具可用0.3%~0.5%菌毒灭、0.05%络合碘进行喷雾消毒。

(3)强化灾后动物卫生监督。全面加强对饲养、屠宰、运输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抗拒强制免疫和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严防因灾死亡畜禽流入市场。

3.2 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1)认真抓好血吸虫的防控。血吸虫病在洪灾时易感染,特别是在血吸虫重灾区。应组织技术工作专班,深入灾区开展灾后动物血吸虫病调查,进行预防性投药,督导洲滩禁牧等工作措施的落实。

(2)全面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监测。为减少洪涝灾害过后高温天气对家畜疫病防控影响,在汛期排查疫情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布鲁氏菌病净化监测,对监测出的布鲁氏菌病阳性家畜,全部按规范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

3.3 抓应急处置工作

(1)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湖北省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向受灾区、养殖场调配防疫物资,如:消毒药、防护服、手套、口罩和血吸虫病治疗药品吡喹酮。

灾害防控第4篇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施工;地质灾害; 预测和防控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铁路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称为山岭隧道;为穿越河流或海峡而从河下或海底通过的称为水下隧道;为适应铁路通过大城市的需要而在城市地下穿越的称为城市隧道。这三类隧道中修建最多的是山岭隧道。根据隧道穿越地层的不同情况和目前隧道施工方法的发展,隧道施工方法可按以下方式分类:(1)山岭隧道:矿山法(钻爆法)和掘进机法(TBM),其中矿山法又分为传统矿山法和新奥法。(2)浅埋及软土隧道: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和盾构法。(3)水底隧道:沉埋法和盾构法。

现代高度竞争的地下采矿与隧道工程要求成本集约,安全开凿与岩石加固等程序步骤。采矿的机器设备必须安全可靠,并紧密跟随工业持续提高的生产力与飞速发展的经济步伐。掘进机开挖法正在不断研究改进,并生产出各种新机械,其应用有广阔前景。液压凿岩机不断更新完善,使隧道开挖进度大大提高。光电测量仪器和激光导向设备的使用,使长隧道施工精确程度有所提高。目前,航空勘测、遥感技术、物探技术、岩层中应力应变的量测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隧道勘测设计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精确爆破技术,水平钻探技术和预灌浆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可能提高隧道开挖过程的安全性,并能保证隧道工程的质量。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问题常常是影响隧道施工的关键问题。由于隧道围岩体的结构面地质特征、地应力状况和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问题常会造成隧道施工中的塌方、突水和涌水、洞体缩径和支护开裂。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给隧道的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对隧道体、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构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常会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报废,甚至导致工程的失败。

1.隧道工程施工特点 1.隐蔽性大,未知因素多。 2.作业空间有限,工作面狭窄,施工工序干扰大。 3.施工过程作业的循环性强,因隧道工程是纵长的,施工严格地按照一定顺序循环作业,如开挖就必须按照“钻孔―装药―爆破一通风一出渣”的顺序循环。 4.施工作业的综合性强,在同一工作环境下进行多工序作业(掘进、支护、衬砌等)。 5.施工过程的地质力学状态是变化的,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也是变化的,因此施工是动态的。 6.作业环境恶劣,作业空间狭窄,施工噪声大,粉尘、烟雾,潮湿,光线暗,地质条件差及安全问题等给施工人员带来了不利的工作环境。 7.作业风险性大。风险性是和隐蔽性和动态性相关联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随时关注隧道施工的风险性。

2.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分析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塌方、岩溶塌陷、涌水和突水、洞体缩径、山体变形和支护开裂、泥屑流、岩爆是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发生的条件不尽相同,但对隧道施工造成的危害却是类似的。

2.1岩爆

岩爆是高地应力条件下地下工程洞室开挖过程中,因开挖卸荷而引发周边脆性围岩产生强烈的应力分异作用,储存于围岩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且产生爆裂松脱、剥离、弹射甚至抛掷等破坏现象,是一种动力失稳地质灾害。它直接威胁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影响工程进度,因此,对可能产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预测,确认会发生岩爆的地段应做好防治措施。

2.2 岩溶

当隧道穿过可溶性岩层时,有的溶洞位于隧道底部,充填物松软且深,隧道基底难于处理;有的溶洞岩质破碎,容易发生坍塌;有时遇到大的暗河,岩溶水或泥砂夹水会大量涌入隧道,当含水充填物不断涌入坑道时,甚至会发生地表开裂下沉,山体压力剧增;有的溶洞、暗河迂回交错,错综复杂,范围宽广,处理起来十分困难。岩溶大小不一,连通性不同,施工时易突发岩溶涌水、涌泥和涌砂,从而造成掩埋坑道、冲毁机具、中断施工等灾害性事故。

2.3 涌水和突水

涌水和突水问题是隧道工程中的又一常见地质灾害,其中尤以突水和携带大量碎屑物质的涌水危害性最大。涌水和突水多发于节理裂隙密集带、构造形成的风化破碎带; 突水灾害多发于岩溶洞穴、溶

隙发育地段、含水层与隔水层交界面。

2.4 地面沉陷和地面塌陷

地面沉陷和地面塌陷是伴随着隧道施工过程直至隧道完工之后一段时间内所出现的又一常见地质灾害。地面沉陷一般发生在埋深< 30m的隧道、城市地铁和大型地下管道等工程开挖地段; 地面塌陷

主要因隧道内长期涌水或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多发于覆盖层厚度在5~20m的岩溶发育地区,少数地面塌陷也可以是隧道顶板冒落、塌方而引起。这类地质灾害除了给隧道线路的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外,更严重的是将恶化工程地区地面的生态环境条件,引发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及地表水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5 其他隧道地质灾害问题

在隧道工程中,除了以上所述地质灾害问题外,还会发生岩溶塌陷、暗河溶洞突水、淤泥带突泥、泥屑流、高地温、瓦斯爆炸和有害气体的突出等不同类型的灾害问题,对隧道的施工和人员设备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3.隧道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控措施

现代隧道工程规模和埋深比较大,遇到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尽管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研究,但开挖以后,有许多条件与勘察所得出的信息不同,有时差别较大。大量的实践表明,地面测得的大小断层仅为地下实际揭露的百分之几,地面测绘的精度再高也达不到施工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预料不到的事故。这个问题可通过加强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测预报来解决。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原因引起的地质灾害,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3.1 岩爆

对于岩爆问题,应加强预报监测,采用地应力卸除、短进尺多循环分步开挖、超前高压注水、岩面湿化、喷锚挂网等方法来解除或减弱岩爆发生的危害程度。利用现场的监测预报,可有效地预防岩爆发生所带来的危害。

3.2 塌方

对松散、破碎围岩体隧道的塌方,可采用提高围岩的整体强度和自稳性的措施加以处理,如施工中常用的超前长管棚、超前锚杆及加固注浆、超前小导管注浆等施工措施预防隧道塌方。

对于开挖断面较大的隧道,通过软弱围岩区域可采取分步开挖,为了减少围岩的暴露时间,开挖后应立即支护,从而可提高隧道围岩体的自稳性。

3.3 涌水和突水

对隧道施工中的涌水、突水问题应分别采用排、堵或排堵相结合的措施来处理。同时,要加强对临近暗河溶洞突水部位的监测工作,通过短期和工作面前的地质超前预报,准确地判断大溶洞和暗河部

位以及和隧道的相交位置。对于严重涌水、突水的非岩溶深埋隧道可以采用排水导坑、钻孔疏干等措施。对于岩溶隧道、浅埋隧道应以堵为主,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封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避免地面塌陷、井泉干枯等环境生态平衡的破坏。为了防止突水灾害,施工组织应尽量采用先隔水层后含水层的掘进工序,或采用超前引排、超前预注浆以减弱突水灾害的程度。

3.4 岩溶塌陷

根据产生的原因差异,岩溶塌陷可对岩溶洞穴回填或建桥来绕避,对厚度不够的洞穴顶板进行加固,对隐蔽洞穴进行注浆加固,对突水点可采用双液注浆堵漏,以防止地面塌陷及井泉枯竭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浅埋隧道的地表塌陷,往往是由隧道塌方引起的,隧道开挖后立即进行喷锚初期支护,可有效地控制隧道轮廓的变形。对于城市近地表地铁隧道的施工,在施工支护方法的选择中要严格控制地面的沉陷,加强施工中隧道变形监测,以及地表沉陷监测。盾构法施工,由于其施工设备和工艺特点,在近地表土体及软岩隧道的开挖中可有效地控制地表沉降,是城市地铁隧道、穿越江河底部隧道的优选方法。

3.5 其他地质灾害

当隧道线路穿越含煤地层时,存在发生瓦斯爆炸的可能性,探明这种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非常重要。加强瓦斯含量的监测,从地质角度看,就是加强超前预报和短期预报。从瓦斯爆炸发生的物理条件来看,空气中瓦斯含量在5%~16% 时极易发生瓦斯爆炸,所以工作面瓦斯安全含量应不超过1%。同时要加大含瓦斯隧道的工作面通风强度,及时稀释溢出的瓦斯,在钻爆法施工中,要注意加强防爆处理。淤泥带突泥是发生在我国南方岩溶发育地区隧道施工中的一种地质灾害,可采取类似于对暗河、溶洞突水一样的监测方法和治理措施,通过长期和短期超前预报,准确判断淤泥带与隧道交会的位置,并进行有效的防护。

4.小结

对于隧道施工中出现的地质灾害及其治理措施,我们要重视下面几项措施:

隧道施工准备工作的粗与细、快与慢,直接关系到施工阶段的施工能否顺利进行;在隧道工程整个施工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周密、细致、全面地考虑和进行施工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施工正常进行。我们应加强隧道选线和施工中的基础地质工作,这是预测地质灾害和采取治理措施的基础。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点是发现问题,对可能造成的地质灾害提出预警。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在隧道工程超前预测预报中的采用,为长大隧道、深埋和浅埋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2)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问题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方法和手段,注重新技术和方法的采用;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管理,使施工队伍从领导到职工对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问题高度重视,提高施工队伍的职工素质和风险意识,严格工程操作规程,使工程中的风险在管理环节上降到最低。同时应加强隧道施工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减少类似条件下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频度。

参考文献:

[1]刘传正著.《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9-11-01.

灾害防控第5篇

一、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

由各县区政府负责,对气象信息员名单再核实,月底前报到市应急办和市气象局,要选聘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志愿者担任信息员,要切实能发挥信息员作用,每个村、社区、学校至少有名气象信息员。县政府和应急办每年组织气象信息员培训、气象局负责培训内容。气象信息员需掌握本村住户、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等情况。气象信息员通过手机短信接收市、县气象局发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喇叭广播、走访、电话等方式通知各有关农户、居民。对已经发生的气象灾害,通过电话将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灾情报告市县气象局。市气象局需掌握最新的灾害防御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变化情况,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气象信息员。

二、加快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

各县选取个村作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提供实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等)建设示范点,可以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培训站、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在原有站点基础上加挂“气象信息服务站”牌子。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标准:有固定场所(可容纳村民前来咨询,有科普宣传橱窗);有信息设备(电脑、宽带网络、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等);有信息员(能及时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管理制度(公示服务项目、开放时间、信息员职责和考核指标);有服务内容(接收和广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登陆气象信息服务网、更新科普宣传板报橱窗、参与气象灾害调查、反馈农民的意见)。

三、开展县级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区划

各县区牵头,组织气象、国土、水务、民政专家,开展调查,摸清气象灾害危险区域、适宜安置点,制作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旅游区气象灾害分布图。滦平县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完成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乡、村。

四、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是指对某个乡镇是否具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意识,是否能自发进行灾前、灾中到灾后各项防御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认证。各县按照认证标准,逐一落实考评内容,滦平作为示范县,今年底前完成认证,由气象局和市应急办负责对滦平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认证,争取其他县明年通过认证。认证标准:有健全的组织、掌握气象灾害风险状况:有专门小组全面负责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事宜;有一名乡镇负责人分管,有气象信息员承担相关工作;有气象信息服务站;有一支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掌握乡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要设施、危险地区、气象灾害风险图、弱势民众、防灾减灾资源(避难场所信息、防灾减灾专家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渠道畅通:有多种渠道(显示屏、大喇叭、电话、手机等设备)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通知到乡镇每户居民。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队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对弱势群体救助措施,乡镇气象灾害避难图(包括气象灾害风险隐患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安全疏散路径、临时安置场所、消防和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位置等信息);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定期科普宣传、民众有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基本技能: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电子显示屏等公共场所或设施开展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定期印制分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居民知晓本乡镇的避难场所和行走路线、气象预警信号含义;居民掌握气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基本方法与技能。防灾基础设施齐备:每个乡镇至少1套天气自动监测设施、并能正常传输数据;应急避难场所有明确位置、可安置人数、管理人员等信息、路口设置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居民快速找到避难所;乡镇储备必要的应急减灾物资。有工作制度:建立相关人员、气象防灾减灾设施维护的管理制度,建立两卡发放制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发放给防御责任人和信息员,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发放给乡镇居民);定期进行气象防灾减灾检查;建立气象减灾工作档案。

五、做好新增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站规划

各县区政府负责组织气象局、水务局、水文局、国土局、交通局,在现有自动气象站基础上,选择重要工程区、重点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点、人口集散地、重要交通干线,布设自动气象监测站,各县在月底前将自动气象监测站布设规划图、预算、安装进度报市气象局汇总提交市政府,此项工作争取列入“十二五规划”。

灾害防控第6篇

关键词:林木技术;病虫灾害;控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飞速提升,而森林资源又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市场对林业资源的要求在数量上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因而林业在实践中是否保持健康发展状态,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林业资源扩展和建设时,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病虫等方面的灾害,且危害程度也日益严重,对我国森林林木资源造成了极大损害。

一、关于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现状

我国林木资源在控制病虫灾害方面,主要是通过采取措施来进行防治,包括在拓展和利用林木资源的一系列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尽量将预防和治理病虫灾害的效果达到最佳,在采取了相关手段措施后,把因病虫灾害而带来的林业损失价值控制到最低范围。当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控制工作中的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事前预防与灾后治理两阶段,事前预防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必须要落实在栽种环节中,妥善安排高质优良的树苗培育工作,以及林木种植后的幼苗抚育管理工作。这些都能够在以后丰富林木资源,并保证其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得林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发生病虫灾害。同样,灾后治理工作的重点落脚于重点突出灾害救治方面的林业技术,一般都是采用技术水平较高、科学效果良好的技术措施。比如生物方面的林业技术、物理林业方面的技术以及化学林业方面的技术等。运用一切科技手段来有效控制病虫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病虫灾害恶化扩散,充分保证林木品质的积极作用。

1.病虫灾害防治重视不够

林木病虫灾害防治本身有着较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需要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病虫灾害从事前预防到灾后治理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防治程序,工作人员必须投入许多耐心和精力到这些项目中,且做出的努力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到有明显效果发生,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对防治作用失去信心,导致在工作中其被忽视。另一方面,相关林业部门和单位领导对病虫灾害防治工作没有在根本上引起重视,其思想上对工作态度产生了松懈,使得病x害控制项目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上都远远不够。最终导致大部分病虫害事前预防与灾后治理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更谈不上对病虫灾害进行有效控制。

2.相关防治措施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和防治方面仍然存在技术手段落后的不利因素,不仅无法在实践中达到实现病虫灾害防治的作用,还会严重影响到大部分林木资源的正常生长,且不利于森林树木长期健康的发展。林木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技术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模式限制,才会使得现行防治技术措施停滞在基础薄弱水平,很难取得较大的技术性发展和突破。造成防治与控制的手段和技术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现实情况,不具备高价值的实用性,最终收获的防治效果也很不理想。

3.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

此外,当前我国在林木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工作人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即工作人员的素质都处于较低阶段,更加缺少专业化的系统教育,在林业病虫灾害控制与防治方面的理论知识也知之甚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其次,管理工作人员还非常缺乏实践操作经验,无法熟练掌握新型灾害防治技术,在实践中会形成很多妨害和阻碍。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被整体拉低,给林业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还在无形之中减少了林业的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效益。

二、加强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措施

1.提高对林木病虫灾害控制的重视程度

国家和政府应该在林业病虫灾害防治方面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设立,在制度保障方面为其建立完善、有效的机制。同时,加大在林业灾害控制与防治环节中投入的资金数额,以此增强各部门对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促进一系列防治工作有序进行。尤其是林业部门和领导必须充分明确在防治病虫灾害中相关手段和措施起到的作用和效果,从思想深处对林木病虫灾害防治引起高度重视,把这些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所有控制措施都及时落实。

2.积极创新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法

积极创新在林业病虫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专业技术和紧急手段,能够使林业灾害控制和防治水平更上一层楼,还是保证病虫灾害控制动力充足的关键。当前病虫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方式都受到传统模式的深刻影响,不仅手段落后,还在很多方面缺少专业、科学的理论支持,非常不利于防治作用的有效发挥。而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林业病虫灾害控制和防治完全能够吸收科学技术的优势特点来创新和改革老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在不断完善病虫灾害控制、预防、治理手段的基础上,继续丰富相关灾害防治的外在形式。

3.努力提升病虫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相关林业部门管理病虫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缺少专业素质,没有熟练掌握病虫灾害防治的新型技术,因而在工作中经常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甚至无法胜任林业病虫灾害防治的本职工作,必须加强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和考查。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特别是从事病虫灾害防治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系统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理论技术的实践操作训练,并积累足够的时间经验,才可能使其工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也应该主动强化自身的学习范围,不断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熟练操作相关病虫灾害的控制和防治的手段和技术,便于各部门更好地实施这些林业灾害防控制措施,为林业资源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结构不断改革进步,对于深入建设生态环境工程有着广泛关注,而林业资源保护正是实现环境改善和优化的有效途径和关键环节,其重要性在环境保护进程中日益突出。林木病虫灾害对林业资源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其直接导致林木资源质量降低,甚至败坏死亡,对林业资源发展造成了重大危害。针对目前病虫害防治的不足作出补救完善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应该引起重视,积极展开相关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蔡彬彬.关于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6,(05):202.

[2]莫斌.林业技术对林木病虫灾害的控制研究[J].科技展望,2015,(04):79.

[3]安小琳.林业管理与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6,(10):14.

灾害防控第7篇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木有害的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品系)或生物型,包括害虫、病原体、害鼠(兔)和有害植物,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近年来济宁市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林木蓄积量达到1000万立方米,绿化荒山65万亩,建设绿色通道5000公里,初步构建起以山区、平原、道路、水系为主要骨架的林业生态体系,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3%增加到27%。然而,全市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林业有害生物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常灾性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济宁市现有林面积达270多万亩,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并且常灾性森林病虫害还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检疫性病虫害大面积暴发,以美国白蛾为例,2008年美国白蛾传入任城区李营镇,当年扩散到6个县(市、区),发生0.4万多亩,2009年扩散到10个县(市、区),发生面积5万多亩。病虫害给林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十一五”期间虫害总发生面积12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病害总发生面积80多万亩,年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损失更是不可估量。因此,整合防控资源,建立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适应“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和济宁市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通过普查对济宁市有害生物的防治现状进行了数据调查,为建设防控体系提供了基础资料。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功能需求出发,运用功能分析法建立了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基本体系。并结合实践运用,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

二、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一)结构组成

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控灾体系由森防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三大部分组成。森防指挥体系管理整个控灾体系,是控灾体系的中央指挥中心;技术支撑体系是预警体系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储备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担当决策层的决策顾问;操作实施体系主要由检验检疫、早期监测、综合治理三部分组成,是控灾体系具体措施的主要应用和实施者,负责预警技术推广、检疫执行、监测、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图1)。[2]

(二)森防指挥体系

森防指挥体系以市森防指挥中心为核心,由各县、镇分别组建相应的森防指挥中心共同组成。坚持分级联动,各司其职的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管辖区域的原则,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负责人,层层分解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责任人、责任地段,形成密切配合、联防联治的全覆盖、无缝隙的防控体系。市森防指挥中心由决策层和森保站组成。决策层由市政府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及林业局负责人组成,全权领导控灾体系,是整个控灾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控灾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济宁市林业局森保站是控灾体系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挥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操作实施体系的工作关系,确保各运行机构有效合作和协调,管理控灾体系建设的具体事务等。

(三)检疫御灾体系

检疫御灾体系以县级森检机构为依托,以资源分布、林业区划、林种布局、灾情特点为依据,以调运检疫和复检为核心,合理布设检疫设施、设备,建立检疫封锁体系。

1.检疫环节。产地环节需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检疫检查,确保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运输过程中需强化对调入森林植物及产品和其他产品木质包装物的调运检疫,要求出具检疫要求书,严格禁止不经检疫的调运现象发生;造林地方面要严格复检,杜绝有害生物的带入,实现生产、造林无检疫对象。

2.检疫点建设。完善了全市13处检疫站、7处木材检查站、1处检疫检查站,配置检疫必需设备;在地理位置重要、基础条件较好的市中区、任城区、汶上县、梁山县建设市级检疫检验除害基地4处,以便及时对检疫检验和复检中发现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进行现场除害处理;在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等苗木重点培育县建3处无检疫对象苗圃。

3.检疫队伍。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底,-从12个县(市、区)各村护林员及林业专业户和防治专业队人员中选调符合条件人员6192名,采用定期集中培训和轮训的方式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三年时间,全面完成村级森防员培训工作。实现了每个行政村有1名森防员受到培训,普及和发展壮大村级森防员队伍,逐步实现林业生物灾害“小灾不出村,大灾不出县”的分级管理目标。

4.检疫技术。加强了检疫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基层专职森防检疫人员和基层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员的森防知识结构,尽最大限度地使其成为比较全面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专业人才。其次,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初步构建了包括基础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逐步形成了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性检疫标准化体系。此外,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利用林业局信息网络资源,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四)监测预警体系。监测预警体系以科学合理的布点为先导,以先进的监测技术为依托,以县级预警站为枢纽,以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站监测点为基础,以遥感和其它信息源为补充,利用设立固定标准地、临时标准地和补充调查等多渠道信息源,对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及信息处理,实时了解掌握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预报,为灾害科学除治和领导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1.监控网络建设。首先,依据济宁市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规律的特点,在原有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测报站点布局,围绕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区、重点生态公益林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等“三区”和主要口岸、重点交通枢纽,建设完善13个市级监测站、18个国有苗圃、9个国有林场和80个乡镇监测点。其次,加强各监测点测报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监测、信息采集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再次,健全和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动植物疫情信息报告系统,村级森防员负责观察、调查,镇林业站负责防治,市县级森保站负责预测和预报,各级明确职责,相互协作,确保信息报告系统畅通。

2.监测数据中心。监测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库专家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三个部分。数据库专家系统主要依据对济宁市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及长期监控数据,建立各有害生物的灾害模型,并科学设立预警警度,为预警判别提供依据。有害生物预警指标体系从害虫与天敌、寄主情况、气候、防治水平等方面设置预警警源、警兆、警情3个指标层的多个指标。监测技术支持系统是由市、县各级林业局行政主管部门和专家组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等进行决策,防范和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3.监测技术标准及规章制度建设。为使监测预报行为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有序,济宁市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发生规律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全国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济宁市主要林业生物灾害调查方法及统计标准》。同时,制定了《济宁市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性和暴发性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五)防治减灾体系

按照“属地管理、病虫统防”的理念,建立防治减灾体系,包括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控队伍和布局合理的药剂药械库。实现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突出重点、分级管理、群防群治、整体推进的防控减灾目标。

1.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坚持专业人员和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建立由森林医院、森防站、专业化防治公司组成的社会化的防治减灾防控队伍。先后成立50人的县级专业防控队伍14个、30人的乡级防控队伍140个,每个行政村建立10人的村级防控专业队。同时,针对专业防控队伍坚持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对防控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做到小灾由村负责组织防治,大灾由乡负责组织联治,逐步建成懂防治、熟设备、善操作的专业防控队伍。

2.防治减灾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兼顾合理使用化学防治、饵木诱杀、灯光诱杀等综合治理措施。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2010年繁殖周氏啮小蜂10亿余头,防治面积10万余亩。通过建立济宁市美国白蛾天敌——周氏啮小蜂繁育场与规模化繁育周氏啮小蜂等林业有害生物天敌,大大提高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主要害虫的生物防治比例,使全市生物天敌防治服务面积达防治面积的6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5%以上。在防治器械和技术上,力求多样、高效和安全,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和器械,如树干注药技术、飞防技术等,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用水。

3.保障支持系统。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储备物资。2011年全市共投入防控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飞防资金2200多万元,购置药剂130多吨、防治器械-500多台、高枝剪1000多把,建设完善13个药剂药械储备库,确保了防控工作需要。同时,与市内高校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学院相协作,建立了防控专家组,为防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和指导。

三、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

济宁市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防控行为的有机协调,有效抑制了各类病虫害高发的趋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为例,生物防治比化学防治每亩平均节省防治费用3元,按2009-2011年防治面积40万亩计算,可节省直接防治费用120万元;每年每亩损失材积生长量0.094-m3,每立方米材积按800元价格计算,挽回因虫害发生的直接经济损失3008万元,两项指标每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28余万元。初步保守推算,“十一五”期间,年均发生危害40多万亩,受病虫害影响,每亩成林将平均减少0.3立方米的材积,每立方米按800元计算,5年损失8亿元,以每年投入防治资金2000万元计算,增加经济效益7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及危害,提高了公民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巩固和发展了造林绿化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对于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保护外经贸往来、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促进旅游开发、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生态效益分析

以2010年为例,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共发生15种,发生面积34.89万亩,较2009年下降21.5%;其中病害13.55万亩,下降6.1%;虫害21.34万亩,下降28.9%。因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的建立,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林业安全生产、巩固绿化成果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灾害防控第8篇

关键词:电气设计 防灾减灾 雷电灾害 电气火灾 建筑环保节能

Abstract: briefly summarized in the general civil building, and electrical related natural disaster or man-made disaster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ain influence, and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al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common problem. Put forward the electrical design should be gradually impro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Keywords: electrical design light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electrical fire buil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化建设的发展迅速,电气新技术,新产品逐渐增加,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建筑电气呈现出系统多,产品类别多,技术参数多,设计复杂化等现象。因此,建筑物一旦施工投入使用,就会面临一系列的考验,其中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所以,建筑物应具备一定的抵御和减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以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各种灾害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的方面。

1,电气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防灾减灾问题。

建筑物的防灾减灾问题首先要从设计抓起,有效的防灾减灾设计为建筑物的安全化运作提供了可能。现阶段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在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设计意识问题,在设计中没有深入全面的考虑减灾防灾的重要性。有时候,设计过程中只满足规范的基本要求,而没有考虑业主的舒适、使用安全等方面,使建筑物不能有效的防灾和减灾。为此,结合我国自身灾害特点,和以往的经验教训,民用建筑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大致有以下几种。如雷电灾害,供电故障灾害,人为操作不当,火灾,盗窃破坏等。

对一些与电气有关的灾害的现象分析及解决办法:

接地故障灾害,指导体与大地的意外连接所造成的对人身及财产的损害。用电设备的接地,一般可区分为功能性接地和保护性接地。功能性接地又分为工作接地和重复接地;保护性接地又可分为防雷接地、静电接地、保护接地。为了保障人员的用电安全,用电设备和配电系统的保护功能器件大都依赖于有效的接地系统,因此,有效的接地系统设计是减灾设计的保障。在面对不同的建筑,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业主使用目的,来采用合理的接地方式,以提高建筑电气使用的安全性。

用电灾害,包括:漏电灾害,漏电会引起人身触电危害,同时通过对周围可燃物的放电还会引起火灾。用电设备使用不当造成的灾害。所以,在供配电设计中应给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方便的用电方案。科学的供配电设计,要满足建筑防灾减灾管理的要求,以保障建筑电气装置的安全使用,还要尽量避免系统过于复杂繁琐,以减少投资。

雷电灾害,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分直击雷、电磁脉冲、球形雷、云闪四种。其中直击雷和球形雷都会对人和建筑造成危害,而电磁脉冲主要影响电子设备,主要是受感应作用所致;云闪由于是在两块云之间或一块云的两边发生,所以对人类危害最小。雷击的发生取决于多种条件,不能简单的认为在建筑物上采取了防雷的措施就安全了,如果不恰当的采用防雷措施,结果必将事与愿违。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1024-1把建筑物防雷装置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类。外部防雷主要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内部防雷装置用来减少楼内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主要有等电位联结、加装相关避雷器等措施。

人为安全灾害,建筑物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建筑物落成后,就会出现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爆炸等违法犯罪灾害。安全防范技术常分为三大类:物理防护技术、电子防护技术、生物统计学防护技术。就电气防灾减灾方面来说,要做好安检技术、入侵报警技术、出入口控制技术、电视监控技术及其相应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等。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范围,防灾减灾设计大致分为:防爆安检系统设计(炸药探测、金属武器探测、X射线安全检查);入侵报警系统设计(周界入侵报警、建筑物内入侵报警、有线报警、无线报警等);电视监控系统设计(银行、文博、超市、珠宝店、旅馆、档案馆、医院等);出入口控制系统设计(门禁、巡更、可视对讲、磁卡、IC卡、指纹、掌纹及其识别装置等);关键场所的紧急报警联网系统设计(金融网点等)。

火灾灾害,目前建筑物规模日趋庞大,也呈现各种式样。所以在对建筑物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将火灾隐患消灭到萌芽状态。关于在电气设计的火灾减灾方面,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一,减少和预防由于电气原因引起的电气火灾,如乱接线,长期过负荷运行,用电设备绝缘老化,漏电等。二,对发生火灾初期能够及时自动探测报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灭火措施,并根据建筑物类别和重要程度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系统。

2,其他电气防灾减灾的分析及解决措施

此外在建筑物装修装饰过程中,应能按业主后期使用的需求和相关规范得规定,做好防灾减灾的措施。如,做好疏散组织设计,以减少灾害发生后人员伤亡。另外智能建筑应充分发挥智能作用,对用电设备的监控,当用电设备遭到破坏或不能工作时,应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减灾措施。对火灾的智能监控和灭火设施的控制;对盗窃、破坏等人为灾害的预警。如,一些自然灾害(暴风雪,雷电,地震等)给建筑物带来的衍生灾害。以上等方面,智能建筑都应及时作出反应,并做到以人为本。做好建筑智能化设计,应以建筑物为基准,将各功能子系统进行规范的整合,建立应急处理措施和管理模型,实现自动控制,重要建筑和大型建筑应能与城市灾害应急指挥中心联网,作为城市救灾体系的一部分。

另外,用电设备和电力电缆(线)选用国家3C认证的环保节能产品也是防灾减灾的措施之一。环保和节能是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环保产品在建筑物发生火灾事故时,能够减少有毒气体和烟尘的排放,从而大大降低了二次灾害的发生,并且对人员的疏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例举事例说明防灾减灾重要性。

某公共活动中心为市区内一个重点项目,主要功能为接待市民平时健身活动,也承揽一些小型的组织活动,该建筑物的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不确定因素多;用电设备集中;智能化高;管理复杂等。在整个建筑的规划设计到装修使用过程中,设计人员根据以往相似建筑的经验,在防灾减灾方面积极与建设方进行沟通和探讨,由于前期充分考虑到了防灾减灾方面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逐一的进行了分析和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使该项目在后期的投入使用中有效的避免了多起灾害,并且一些已发灾害在萌芽状态中就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而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