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7:27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1篇

摘要:高职拍摄课程是强调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也是侧重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力求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高职学生。微课是优秀的多媒体教育形式。本文首先阐述了微课的内涵及特点,基于此点分析了微课应用于高职拍摄课程中积极意义。并对微课在高职拍摄课程中应用的具体环节以及要点进行了探究与探讨。

关键词:微课;高职拍摄课程;应用;研究

高职拍摄课程是旨在培养学生拍摄专业知识以及艺术素质的选修课程。拍摄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需要同时兼顾。基于此要求,在拍摄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对适用于拍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将微课有机的融入到高职拍摄课程中,实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拍摄课程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艺术素养。

一、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是基于信息化教育背景而形成的新兴教学资源形式,可以作为各院校多种学科教学正式教学资源以辅助教学活动,也可以作为非正式教学活动的自学资源。微课是以网络平台为传播途径、以影音视频为主要传播载体、以教育活动为视频内容设计形式、面向所有使用用户进行资源传播的教学资源形式。微课的教学视频内容具有视频时间短、视频内容信息含量高、上传与下载方便的特点。教学视频的设计针对其教学科目或教学规划中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核心知识点等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进目标明确的设计。同时,微课也可以通过视频资源的方式为教学活动主题相关的教学环节进行进行服务。

二、微课应用于高职拍摄课程的意义

微课在高职拍摄课程中的融入,实现了拍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使拍摄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能够体现知识内容的实践性,以及与现实环境建立衔接的实际性。同时,微课使拍摄课程的实践活动部分能够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之上,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产生促进作用。由于现行高职教育的课程规划一般比较紧密,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课时占用了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微课以网络短视频的形式,给予学习者的物理空间和使用时间上的极大方便,使学生能够在非院校课时时间内,将自身一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有关于学习的高效利用。只要在网络畅通的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微课学习,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利用率。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进程产生了提升效率的积极作用。微课教学视频的信息内容具有知识含量高的特点和知识趣味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容易对知识重点产生高度集中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自学效果在很多层面上超过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微课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高职拍摄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教学工程,需要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熏陶以及专业的艺术训练等教育元素组成的长效机制。高职拍摄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以及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拍摄课程的教学内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微课在融入拍摄课程以后,极大的发挥了拍摄课程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优势。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制定和艺术表现以及灵活的传播方式,建立了艺术与学生之间的有效链接途径。

三、微课在高职拍摄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部分

1.选题

高职拍摄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较为丰富,教师需要按照课程的教学规划,在对应的章节上进行相关内容的微课制作。在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在进行重点知识内容和难点知识内容的提取,以及针对教学目标为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将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整理编辑制作成为微课教学视频,并辅以相关学习资源的引申。微课的选题,应针对上述教学内容为界定范围。并对这些内容进行知识关键点的解答以及兴趣点的提炼,由于微课的基本原理是要求教学视频的时限必须限制在较短时间内(一般为五至十分钟)。所以要求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内容筛选,集中知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解答,并要求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建立有效的对接。例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视频拍摄的基本原则,那么微课选题将其提炼为平、稳、清、准、真五个关键点,教师的视频话语围绕五个字进行讲解。

2.教学设计

在教学选题之后,整体的微课流程就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环节中进行微课整体流程的谋篇布局,以完成最初的教学目的。微课的整体设计与布局,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征之上。这些客观因素的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着重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影响微课教学设计中的所有环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设计。

3.微课视频制作

微课视频应保持自身教育的优越性,即学习者获取知识方式灵活,学习者理解知识容易。微课教学视频的制作为满足这两个原则,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生动有趣而准确合理的表达出关键知识内容。教师在视频内容编辑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知识关键点进行构建。微课教学视频要引发学生的相关思考、延伸思考、探索精神、协作学习的动机。就高职拍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而言,相比其他学科的微课视频制作更加具有优势。教师可以就一些经典的作品进行进行关于教学内容的讲解,充分发挥优秀摄影作品的审美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力的作用。以新颖、生动的视觉效果来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并激发学生对于创作的欲望。教师在视频当用的话语应以学生文化观念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并力求简明、突出重点。

4.学生自学活动

学生的自学活动是学生在微课模式下的重要环节,对其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学视频进行获取,并且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和地点的约束,使学生的自学活动能够更好的实现自由掌控,这种自由性对学生的自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微课教学视频中,学生可以最大化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首先对学习资源可以进行自由索取,以更符合自身学习进度需要,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则需要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微课中的教学视频是一种感官的学习体验,学生对教学视频中的影音资料能够展开更多的想象空间,进而更加容易产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更好的对知识内容进行掌握。感性的对知识进行认知,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形成具有极大的推动力。在自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选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并带着更多学习疑问等待教师的进一步讲解。

(二)课堂部分

课堂部分是微课实现其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基于微课的高职拍摄课程的核心部分。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关键因素是“互动性”。教师与学生的就拍摄课程教学内容的交流互动是课堂部分的主旋律,但是在互动环节开始之间教师需要进行两项工作。首先,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面对面的讲解,这种面对面的课堂理论教学与线上微课视频教学形成相互补充的作用,使学生对教学内容重点进行了更加严谨而全面的认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课时占用不宜过长,以免影响互动环节的完成度。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应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任务在选题环节中计划),任务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锻炼。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在教学课堂中完成,也可以在课下完成。在理论知识讲解以及任务布置两个环节完成之后,应留有百分之七十的课时时间。在剩余课时时间内教师应充分发挥互动环节的作用,通过良性的沟通氛围解答学生的学习难点以及引导学生实践活动。

学生在之前的自学环节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解答解答过程中应首先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提问,使其他学生也能获得受益。如学生问题较多,可以先讲解重要问题而将剩余问题留在课下的互动环节中。如果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任务需要在课时内完成,那么教师就应该为任务环节留下部分课时。但是保证课堂互动的时间并最大化的利用互动时间,是课堂教学部分的重点。在基于微课的高职拍摄课程中,课堂部分中教师应对拍摄相关的概念性问题进行讲解。由于拍摄课程的理论知识相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加之学生之前的自学活动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所以留给其他教学环节的课时可能会更多。高职拍摄课程是重视实践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师应在课时较多的前提下将任务布置在课堂完成。

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具有两方面好处:其一,迅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拍摄知识的实际运用。其二,教师能够对实践活动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顺利的完成对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如:教师布置任务为,将几点审美要素融合,在同一段视频内容中或图像内容中表现。将学生划分为小组使学生之间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不仅在实践互动中锻炼了学生对重点知识内容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观念以及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等多项优秀素质。在学生完成任务以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完成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完成的视频或图片作品中教优秀的进行展示,进而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在互动环节中,教师应就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关于制作作品过程的发言。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并针对不同个人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向的引导。

(三)课后部分

课后部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或者微媒体平台在线与教师继续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交流,因为这种一对一的交流使学生对教师的教育理解的更为深刻也更为具体。在课后部分中,教师可在网络平台中对一些拍摄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在线讲解。微课教学视频起到了向学生传递关键知识的作用,课后部分的在线讲解是对关键知识点的延伸问题进行讲解,进而使学生能够全面的、系统的对拍摄知识进行掌握与运用。由于课后部分是课前部分与课堂部分的延伸,所以教师的教育目的应围绕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巩固与提升上。利用在线微信群或者微信公众号等便捷交流工具,向学生传递寓教于乐的内容并就此与学生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1]李锦丽.微电影大众化下高职拍摄课程教学实践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2):52-55.

[2]黄伟波,刘燕霞.慕课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视频拍摄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48-50.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2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属于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节奏是音乐学习的关键点,是音乐组成的重要支架,也是学生接纳音乐知识体系,感受音乐魅力的关键点之一。(1)对小学音乐教学而言,节奏训练是体现教学活力的内容。通过节奏训练能够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探索,并开展有活力的音乐教学活动。(2)节奏训练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内容。音乐离不开想象力,节奏训练能够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节奏感的情境下形成音乐想象,感知音乐传递的相关生活情境内容。(3)节奏训练是激感的关键。音乐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共鸣,节奏就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节奏赋予了音乐巨大的魅力,是音乐中的节奏与人身体的一部分发生了共振,我们才会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才能领会到音乐的真谛。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1.形象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节奏训练,教师要设计形象化的教学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方式图片、动画等内容进行教学。(1)看图认识节奏。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节奏,如咚咚锵、咚咚锵等内容可以用图片来展示“××0××0”来感受节奏,并进行朗读。例如,教师可以将歌词展现在多媒体上,然后让学生像朗读语文课文一样,通过断句来将节奏读出来。(2)直观教学画节奏。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来画一画,例如,教学的歌曲节奏是2/4拍的,教师就可以模仿指挥方式来画,让学生用“×”“”“”等自己喜欢的符合来画出节奏,如“××××××”等。(3)看节奏谱读歌词。这种教学模式更为直观,教师出示歌曲的节奏图谱,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画好的节奏内容来读歌词。(4)进行身体动作学习。直观教学还包括对学生自身节奏感知的放大,因为听到音乐人就会自动地晃动身体,而教师要利用这种感受教给学生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通过拍手、跺脚、晃动等方式来感知节奏。

2.创造型教学

节奏训练教学要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奏来进行音乐创作,要鼓励学生利用乐器来创作。例如,在教学《我是少年阿凡提》时,先用口技模仿小毛驴的脚步声,用切分节奏,由轻到重再到轻,表现小毛驴由远到近再走远的情境,熟悉切分音后再来了解新疆音乐就较容易。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内容: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一首很好听的歌曲,下面我们来听一遍。多媒体播放。师:歌曲听完了,谁能说一说这首歌的节奏。生:×××××师:(总结)这种节奏叫做“切分音”,我们来了解一下吧。多媒体展示理论知识,简单了解。师:下面请同桌合作,互相拍一拍,感受“切分音”节奏。生独立完成。师:我们要为今天这首歌伴奏,下面小组同学打开自己的工具袋,利用老师给的乐器(沙锤、铃鼓)为这个曲子配上节奏。要有自己的特色哦。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让学生利用乐器进行节奏训练效果更为理想,教师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节奏对乐曲的关键性。

3.模拟化教学

节奏带来了音乐的模拟性,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模拟教学。例如,分配给学生打击乐、竖笛、口琴等乐器,让学生根据音乐歌曲内容模拟相关的声音,感受节奏的魅力。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海浪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用材料来模拟这些声音,并用一定的节奏表现出来,最后教师提问“你模仿的声音用了什么节奏?”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巩固节奏知识内容为主。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3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自我学习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同事之间的交流、继续教育培训、职前数学专业和数学教学法培训.其中前3方面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起着比较大的作用,继续教育培训和职前培训对高中数学教师某一方面教学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1问题的提出

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通过定量的方法(问卷调查)和定性的方法(课堂观察和面谈)研究了“教师是如何羡展他们的教学知识”这一问题.最后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以及教}种和同事的日常交流”.至于当学生时的经历,特别是职前培训则是最不重要的来源.考虑到范良火先生的博士论文的研究样本是来自美国芝加哥地区最好的25所中学,而中国的国情,包括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培养的体系和教师发展的坏境与美国相比,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国内数学教师究竟怎样发展自身的教学知识,需要专门的研究.本文拟从一节高中数学课出发,管窥国内高中数学教师是如何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的?更具体地说,本文旨在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透视以下两个问题:

(1)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否存在着不同的来源?

(2)不同的来源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的相对作用有多大?

本文对“教学知识”的界定直接借用文中的观点,即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怎样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它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对这3部分知识的进一步解释会在后文阐述.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从乌鲁木齐市八中的21名高中数学教师中随机选取了一名教师(隐去真实姓名),不妨称为教师l.教师l的背景情况如下所示:男,31岁,教龄8年,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2.2研究工具

主要通过一节高中数学课的课堂听课和听课后的面谈收集数据资料.所听的这节课是高二立体几何九(b)版本的内容,课题名称为“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随后的面谈安排在听课后第二天进行.之所以选择课堂听课和课后面谈收集数据和资料,是因为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是“情景化的”、“隐性的”,它经常依赖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景,而缺乏像数学、物理等知识的显性特征,只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的教学知识才能反映和显现出来.通过课堂听课去发现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知识,而通过课后面谈去证实教师是否具有通过课堂听课所发现的教学知识以及相应的来源.

2.3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对被听的这节课除了现场进行课堂记录以外,还对整节课进行了摄像并全部整理成文字材料.课后的面谈全部进行了录音并同样整理成文字材料.教师l上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如下:

(1)课题引入:正方体ac1中,e是棱bc的中点,求直线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见图1).

(2)新知探究:如何用法向量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例题分析.

例1正方体ac,的棱长是2; e, f分别是棱bc, cd的中点,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分别写出下面各平面的一个法向量坐标.

①abcd;②bdd1b1;③acc1a1;④a1b1cd;⑤b1d1c1;⑥efc1

例2正方体ac1中,e. f分别是棱bc. cd的中点.

①求b1e与平面b1d1c所成的角.

②求b1e与平面b1c1f所成的角.

例3已知矩形abcd. pd平面abcd. pd=ad, ab= , e为cd中点,f为pb中点.

①求证pb平面aef.

②求直线ac与平面aef所成的角.

3研究过程与结论

如前所述数学教师的教学知识包括3部分内容;教学的课程知识、教学的内容知识、教学的方法知识,下面就从教师l上的“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课调查其具有的这3方面的教学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1)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数学教科书、教学辅导用书以及关于计算机(器)与投影仪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数学教师具有的关于数学教科书、辅导用书、计算机(器)和投影仪等本身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和设备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例如教师自身具有的关于如何使用计算机的知识和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的知识均属于教学的课程知识.

下面是与教师l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方面的谈话记录

问:你上的这节课课题是“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这节内容教材中并没有,你自已是如何获知关于“用法向量求空间线面角”的知识的?

答:商中立体几何九(b)教科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法向量的概禽,并没有编排法向量在求空间方方面的应用.我是布一次教姚部分内容,自己也不太熟尾,主妥是与办公室的另一位老师交流后才恨恨热尾的,同时也体会到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渐方面的优越性.这七立老师今年是布二次教这部分内容.

问:那你与这位老师经常交流吗?

答:那倒没有,只是在有问题时才交流,因为平时大家都挺忙的,

问:刚才你说法向量在求空间3类角时很有优越性,你是如何认识到这一点的呢?

答:自已做题时的体会.以前一般是用定义法求空间角,而现在通过解题发现用法向量确实比较简单,

从以上谈话可以看出,教师l对他所教的这节课本身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他“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的解题体会”,注意到空间向量的知识在大学“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学过,因此,我们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考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是否对他关于本节课的知识有影响.

问:在大学期间有一门基础数学课租“空间解析几何”,其中有关于空间向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你上这节课有帮助吗?

答:当然有帮助,尽管有些知识我已经忘记了,但还是对一些基础的知识有印象,

注意到教师l在本节课中还使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所以下面的谈话围绕这方面展开.

问:你在上这节课运用了计算机和投影仪,你是如何获 知关于计算和投影仪的使用方法方面的知识的?

答:主要靠自己摸索,当然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开设了计算机方面的课程.

问:但你这节课做图用的是“几何画板”工具,关于“几何画板”方面的知识也是在继续教育中学到的吗?

答:不是,继续教育培训中只讲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比如文字处理、幻灯片的制作,等待,“几何画板”是数学方面的专门作图软件,我是跟一个老师学了一些基本的操作知识,后来在上课用它作图时,边请教边自己琢磨,用得多了,也就熟了。

可以看出,教师l关于电脑方面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同事的交流、自学和继续教育培训中获得的.为了考查这位教师关于本节课教学的课程知识是否还存在其它的来源,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谈话.

问:除了自学、与同事的交流、自己的解题实践以及继续教育培训、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等途径以外,是否泛有其他的途径,比如你当中小学学生时的经脸、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对你增进有关法向量和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有帮助?

答:我当中小学学生时,根本没学向量知识,也没见过计算机,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问:为什么数学教研组和市教研中心的教研活动也很少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答:活动流于形式,多是本务性工作,没有实质性内容.

下面是教师l对上面提到的对5种不同来源作用性大小的排序.作用最大的是自学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作用第二的是与同事的交流;作用第三的是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作用第四的是继续教育培训.

通过课堂听课和面谈资料,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这位高中数学教师其关于教学的课程知识存在着5种不同的来源,这5种来源按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自学、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同事的交流、大学期间的专业课学习、继续教育培训,

(2)高中数学教师关于教学的内容知识的不同来源及每种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教学的内容知识是关于教学某一具体内容的方式或方法的知识,具体地说,是指教学某一特定内容时,有多少有效或不太有效的方式?这些方式是什么?这些方式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在理解某一特定数学概念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有什么较为容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均属于数学教师具有的教学的内容知识.

注意到教师l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用了一个在正方体中不易用定义法求线面角的问题引入课题,同时还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法向量,另外教师还一再对学生强调要正确计算法向量的坐标,因此下面的面谈主要围绕这些教学的内容知识展开.

问:你在讲授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方法时没有直接讲授新课,而是用了一个问题设疑引入,你这样引入课题的目的是什么?

答:是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你可以看到我给出的这个正方体中的线面角用定义法是非常难求的.

问:你是怎么得知用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用法向量求线面角的优越性?或者说你选择的这个问题是自己想到的呢?还是从其他的同事那里得知的?

答:我在备课时就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因此我就试着去编制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没有人告诉我用这样一个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法向量的优越性,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问:我注意到你用了一个比喻去形容法向量,即法向量就象地面上的小草一样,里立地长,有长有短,有很多.用小草去比喻法向量的方法是你从哪里学来的呢?

答:也是我自己想到的.我经常琢磨如何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地讲解教学,况且法向量的内容大家都是才开始接触,也不可能有人告诉我如何去教.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fazhan/">发展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种交流是偶发的,且多是临时性的(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交流).而教师所在的数学教研组和区、市级教研部门的专业活动并没有在促进数学教师教学交流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明这些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4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教学模式;创新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手机连接着世界,相比电脑和PAD,更多的人在大部分时间里选择用手机与外界互动。在此背景下,中职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方式无形中发生改变。他们习惯于使用手机阅读和学习各种渠道的图文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移动互联网与教学内容正在重新有机结合,引导中职生使用手机APP进行专业学习变为可能。如何有效引导和培养学生将手机应用到学习上顺应了技术发展与教学的融合趋势。本文对中职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专业学习开展研究。

一、微信公众平台申请通过

在微信公众号官网注册,个人和企业可以打造一个自己的订阅号或服务号。本研究是教师个人申请的微信公众号“玩转电子”。成功申请后,可以生成二维码。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在微信APP中查找公众号名称的方式可以关注“玩转电子”微信公众号。教师通过公众号后台可以向关注的学生推送教学资料。公众号提供了一整套的后台内容管理应用,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三个类别的内容(每天限一条)。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

1.模式的创建。下图是基于微信公众号的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模式。它是在泛在学习和混合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和结构框架的设计。泛在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混合学习要求传统教学和移动学习进行整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设计必须既要满足泛在学习的特征,也要符合混合学习的要求。尤其是混合学习作为首要的考虑点,因为平台设计的最原始目标是提高中职在校学生的学习成效。本模式具有4个功能,分别是辅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泛在学习、教师交流。辅助课堂教学作为第一目标排在首位,要求平台能够实现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整合。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实现翻转课堂。拓展延伸部分是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设计的,一堂课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必须考虑整体学生的层次进行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饱”问题,有一些课程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内容不适合在课堂上展开。针对这个情况可以在平台上设计这样一个功能。第三个功能是泛在学习,学生在闲暇时间进入平台学习课程内容,能够自主有效的推进学习进度,是设计上的主要考虑点。因此,整个课程内容编排和呈现上需要充分考虑。第四个功能是教师交流,所有关注平台的教师可以观看课程内容,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解析教学设计、内容设计甚至是平台,提出改善的途径。2.模式的运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关注者从多到少依次是学生、教师、社会人员。所有的关注者构成了四种功能总和。学生同时要满足前三个功能。首先在微信公众平台将学生按照班级和所学课程分组,在备注中标识每个学生的真实姓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群发功能基于学生分组可以投放图文消息、语音、视频等内容,保证前两个功能的实现。投送图文消息给学生是实现辅助教学和拓展延伸的一种主要方式。图文消息的编排需要一定的结构设计。以某一周推送给学生的学习内容结构为例。推送的内容总的主题是《印刷机基础知识》,结构上总共分为5节。第1~3节内容用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第4节内容是反馈评价。教学上教师可提前推送消息,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后根据第4节评价反馈内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第5节内容用于课后学生自我提升学习深度和广度。图文消息包含丰富的内容形式,每一节的内容都设有留言功能,学生在阅读后可将体会写在留言处。教师可以布置单节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在留言中讨论。微信公众平台允许学生随时发送文字、语音、视频等内容,教师在后台可以看到学生发送的消息,逐一回复。总利用微信公共平台的图文消息推送、留言和其他的互动功能,既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又可以让学生在任何地点学习,与教师互动。图文消息的推送不能够将整个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完整一次性呈现。学生一次只能接收到一节课或者一个章节的内容。图文消息的推送进度与课堂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因此,有可能出现同一章的内容在几周时间内才推送结束。这些内容没有整理在一起,不便于学生泛在学习的效果和教师交流。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自定义菜单和页面模板的功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设计的一个页面模板包含3门课程的内容:SMT、电子、单片机。以SMT标签项为例,在这个标签下按照章节编排顺序包含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推送给学生的图文消息整理后,有序地安排在此。同一课程的教师通过点击相应的菜单可以浏览课程所有的内容,以此实现教师间的业务交流。学生可以点击相应的菜单学习任意章节的内容,满足了泛在学习的要求。3.模式运用的价值。微信公众平台既能服务于课前又能服务于课后,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学生使用移动终端可以方便地进行课前的预习和与教师互动。在微信公众号的协助下,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针对性,教学快慢的把握,教师可自如应对。教学在原有的课后纸质作业反馈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能够有效地知晓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现在学校的班额较大,无法实现一对一的交流辅导,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学生有些问题可以随时和老师交流,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师之间坐在一起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时间有限。在课程教学没有集体备课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难免出现进度不一、内容深度、重难点把握不同等问题。微信公众号允许教师随时随地查看并交流教学内容设计,还可以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微信公众号为教师之间的研讨提供了条件和空间,能够有效提高教研质量。中职电子技术专业教材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教学案例和配套实验实训项目很难配合区域的企业对学生技术能力的需求。专业中一些课程没有可用适用的现成教材。在微信公众平台辅助下,教师可以将来源于教材、教师经验、网络文献、多媒体课件整合在微信平台中。经过整合的数字化资源具有明显的校本特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总结

将微信公众平台运用到中职的电子技术教学中,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不再限于书本和PC端,接受教育可以不限场景。教学时间与空间得以有效延伸,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微信公众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条件具备的学校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参考文献:

[1]程超,李国林,石秋香.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5

[2]王兴福,毛巍威.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物理实验室研究[J].考试周刊,2016

[3]韩璐.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的思考[J].商,2015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灵活掌控;n堂效率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受认可,情境教学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往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容易,但是当情境教学开展后,很难及时从情境中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也是在情境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情境教学方案

情境教学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集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情境教学方案。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握情境的“进”与“出”。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应有的基础,只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才能从中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并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则是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不能一味沉浸其中,要走出情境,联系教学内容,开展知识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两个篮球队比赛,分别为欢乐队和开心队,已知每个队伍各个成员的身高,分别计算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应用方案。分别在班级中选择10名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例题中的相关数据分配到相关学生的角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相关计算。在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相加和除法运算。将所有队员的身高数据相加在一起,然后除以队员数量,便可求出每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为了提高情境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还应当对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改良,融入更多的教学知识点。

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

在情境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即进入情境。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视频,把这种方式作为课堂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教师开始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请大家想一想,在篮球比赛中,是不是队员的身高越高,就越有优势呢?学生回答:是。教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我们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呢?要知道,每个篮球队都有5名队员,不同队员的身高都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学生回答:对比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如何计算平均数。

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接下来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注重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进入情境的环境基础,只有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三、掌控教学节奏

从当前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所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较好的掌控教学节奏,往往在情境教学中进得去,却出不来,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教师应掌控好教学节奏,灵活把握情境进出,要进得去,出得来。

当然,仅仅依靠这种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情境教学活动进入到相应的节奏时,教师应当立即跳出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知识。如在将所有的篮球队员身高数据相加求和后,教师就应当在这一节点跳出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个篮球队每个队伍5名篮球队员的身高数据之和,接下来进行平均数计算。可以把5名篮球队员身高之和除以队员数量,就能够求出该篮球队的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教师在跳出情境后,要把情境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以知识讲授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继续进入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运算。

四、细化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要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当情境教学进入到一定时期后,继而跳出情境,巩固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平均数”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个细化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开始前讲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或者在情境教学活动过程中跳出情境来讲授,从实际效果来看,后者更加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时间点跳出情境,特别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的节点来进行教学知识讲授,最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2.自己动手进行计算。在平均数计算方法讲授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计算方法自己动手计算两个球队的平均身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一个同学负责加法、一个同学负责除法,其他同学负责验算。通过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6篇

关键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国文化;知识;能力;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 201328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世界迫切希望了解优秀的中国的文化。近年来高校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越来越多,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旨在使学生认知中国文化的丰富、深刻内涵,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意识和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1]。但课程的开设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表现在对课程的认识、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关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教知识又训练能力感到难于操作。新修订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从学习内容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对学习目标类型进行分类,这样使学习活动明朗化,有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在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内涵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指用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并据此监测他们学习结果的理论框架[2]。这套理论框架首先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56年在芝加哥大学提出,并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是布鲁姆等对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他主编的著作《教育目标分类手册:认知领域》中,布鲁姆等把人的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分为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应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与评估(evaluation)六个级别;这样在教育活动中,人们既可以以此安排学习序列,也可以从这六个维度上评估学习效果。几十年来,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成为各学科的课程发展、教材教法、教学测评、试题编制等的重要依据和参照,影响极为深远。

2001年美国课程专家安德森(Anderson, L.W.)和测试与评估专家克拉斯沃尔(Krathwohl, D.R.)对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在继承布鲁姆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心理

学、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他们在其著作《学习、教学和评估的

分类学》中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二维框架:“知识”和“认知过程”,即需要学习的知识和获取

知识的认知过程。他们将知识划分为事实性(factual)知识、概念性(conceptual)知识、程序性(procedural)知识和反省认知(meta-cognitive或称元认知)四种类型,将认知过程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识记(remember)、理解(understand)、运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和创新(create) 六个层[3]。

与布鲁姆的原版分类体系相比,修订版的分类理论在知识领域明确了知识的分类,能使教师把握“教什么”;在认知领域将原来的名词概念改为动词术语意在强调建构学习中的“主动”、“认知”过程。但更有积极意义的是,认知过程与知识分类类型相互作用产生交叉,形成目标框架,这样有利于定位学习目标,并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也为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针对性教学、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价提供了很强的可操作性。

今天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修订后认知领域的六个层级被西方学者广泛运用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研究,在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中近几年也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启示

近几年我国高校不少英语专业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程,一是英语界普遍意识到当今世界培养学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越来越显得重要;二是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发现,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特别表现为文化方向知识课程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最为薄弱,因此专家们建议应设立跨文化研究方向,以实现大纲强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但是,与英语专业的其它语言、文学类课程相比,中国文化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困惑,课程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1.中国文化教学的主要困惑

⑴教学目标不明

中国文化课如何针对英语专业学生突出能力培养,教师觉得难于操作。课程曾由汉语教师讲授,但结果证实学生不重视,因为他们觉得这类课程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因此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英语教师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知识掌握不够,而且在教学中也不知道怎样培养学生表达和传播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只能以介绍和讲解为主,但这样的学习内容比较肤浅,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教师有时只好讲些中国文化翻译方面的内容。这样,教师自身感到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学生也感到课程缺乏针对性,收效不大。

⑵教材内容不具针对性

用英语编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题材主要是阅读性或宣传性读本,它们或过于浅易,或过分详细、冗长;有些选用的教材以阅读理解为主,课后还附有检查阅读理解的练习,这样课堂教学与课程开设的目标产生较大的差距。另外,由于这些介绍性文章很少涉及文化的主观方面,很少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思考,这样很难引发他们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思考。而且,孤立地介绍中国文化,很少涉及跨文化比较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洞察,也不利于他们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5]。教学中不重视跨文化比较学习往往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很片面,这样就很难实现课程运用地道、合适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目的。

⑶教学方法单一

与一般的阅读课一样,教师针对阅读文章进行解释或有时做些英汉互译的讲解。尽管教师有时也会补充相关内容,使用PPT课件等,但主要还是教师的讲解,除偶尔点名提问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参与,教师总是自问自答。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非常有限;教师对学生课前准备、课后投入学习不做任何要求,也没有任何的课外作业,学生学习全程依赖教师。由于学生个人对课程的体验和实践很少,学习后他们对相关内容仍一知半解。由于学习兴趣不高,收效较差。

⑷考核方式随意

由于教师对课程教学重点不明确,导致考核方式比较随意。有些教师干脆要求学生以写小论文的形式作为期终考试,或以汉译英内容作为课程的期末考试的形式。考试内容有时甚至与课堂学习内容不相干,学生抱怨很大。试卷有时使用的填空或问答题题或过难、过易,对此教师也解释不清,这样既影响学生情绪也不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

2.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中国文化教学的启示

正如上文提及,修订后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框架体系强调学习内容与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特别从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视角对原来的认知层级进行了修正,可概述为两个层级,即浅表学习和深度学习[6],χ泄文化课程的英语教学带来重要启示。

⑴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新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领域包含识记、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六个层级,由简单到复杂,其中识记、理解强调对知识的简单描述、记忆或复制,在传统意义上是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过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对新知识的介绍和解释相对学生而言主要是识记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教师有时要求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方法却涉及知识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新过程,这就是由知识学习转向问题解决的能力形成过程。因此,当教师理解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内涵,教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清楚了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设法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针对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教师明确了在讲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达到理解深层文化内涵的目的。这样,教师在课堂讲解文化知识时,也可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分析能力。明确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不同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调整策略,组织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同时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⑵拓展思维,增进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跨文化传播意识

根据新教育目标分类关于知识学习与学习过程形成交叉的内涵,教师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如识记/理解事实性、概念性知识、运用程序性知识等)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英语专业的中国文化教学,教师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使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用英语解释、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会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中英两种文化的异同,并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同一主题的文化内容是浅表性学习,而进行比较分析涉及更多的是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学生能拓展视野,增强思维和辨析能力,这样既增进了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也加深了对文化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如针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学习,学生在理解和记忆具体价值观念的同时,比较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包容”、“和谐”等核心价值,同时也加深了对中西方所推崇的人文道德与科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中庸与竞争、封闭与开放等不同价值观念的理解。这样,学生对怎样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何有效解释和传播就有了新的思路。

⑶改革教学方式,有效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教学能改变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一言堂”教学现状。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会自然地产生,如文献资料分析、任务式学习法等。为配合教师教学,学生课前、课后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增强,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针对某个章节或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综合多种观点和意见,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倾向性意见,这样就推动了学生的针对性自主学习。为探寻问题的答案,课堂能真正开展讨论。如针对中国文化相关内容的对外传播,学生首先进行基于小组的讨论,探讨相关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向全班汇报。另外,针对某个章节内容,教师可能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带动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参与学习,建构知识,锻炼能力。

⑷明确测试目的,有利于对学生能力做出正确评价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便能采用较为科学的测试手段。中国文化课程的学习涉及对知识和能力的检测,因此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而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促学作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如完善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贡献和课外对问题探索能力的评价等。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既关注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基于知识,如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解决文化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基于他们在课堂、课外的学习参与,并结合考试成绩最终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中国文化教学实践

下面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的学习为例,探讨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1.知识学习

⑴识记

记忆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事实性和概念性知识。“识记”即“识别(recognizing)”和“记忆(recalling)”,如学习中记忆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并按中国农历的月份,列出当月的主要传统节日,记忆并训练这些节日的英语表达。

⑵理解

理解包含“解释(interpreting)”“分类(classifying)”“概述(summarizing)”“比较(comparing)”等。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要求首先能解释节日的主要内容,然后针对英语国家的主要节日及传递的文化意义,对相似主题的节日进行匹配分类。如春节/圣诞节,感恩节/中秋节,七夕节/情人节,中元节/万圣节等,通过分类进一步理解中英这些节日的内涵及所传递的文化差异。

2.知识运用与能力培养

⑴分析

分析主要锻炼学生“区分(differentiating)”“组织(organizing)”“归因(attributing)”的能力,如针对中国三大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及隐含的文化意义。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课堂上讨论微课内容和通过其它方式获取的有关中国节日的知识。通过区分不同的事实,增进对节日缘由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理解其文化内涵。

⑵评价

评价主要涉及“检查(checking)”“批评(critiquing)”能力的培养。如“你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节日中,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一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节日日期的确定?”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课上、课下以小组形式的探讨加深了对中国文化和节日的认识,也为英语解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知识保障。

⑶运用与创新

运用是指“执行(executing)”“实施(implementing)”,而创新涉及的主要是“产生(generating)”“计划(planning)”“生产(producing)”(作品/产品)的能力,也是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Spring Festival)”在对外传播中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中国人在欢庆节日的时候并不是外国民族以为的春暖花开的时候;相反,中国北方的有些地区此时可能还白雪皑皑。那么,“如何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向国外民族解释中国人欢庆‘春节’的重大意义?”;另外,尝试以微视频形式展现中国家庭欢庆春节的情景,英语解说其文化内涵。

从理论上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但对新开设的课程尤其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它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中心,结合目标要求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可操作性强;对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邵丽君,孙秋月.中国文化课程融入英语专业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5 (6):112-114

[2]Bloom's Taxonomy [EB/L].(2016-06-15). https://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blooms- taxonomy/

[3]Anderson, L.W., Krathwohl, D.R.. A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New York, NY:Longman,2001

[4]O有中,金利民. 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 303-305

[5]祖晓梅,陆平舟. 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J].世界汉语教学,2006(3):121-127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7篇

一、合理运用各种素材使教学情景得以有效的创建

在教学课堂中运用各种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而具体的讲解,会使小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气氛得以有效的活跃,使本就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理的小学生得以将其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师与教学内容上,从而使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例如在对与圣诞节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背景故事与图片资料、音频资料等相关素材,使学生对于西方圣诞节的了解更加全面而透彻,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对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圣诞节在西方国家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圣诞帽与圣诞袜等圣诞节相关的道具,使学生通过扮演相关角色而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课堂的气氛得以充分的调动,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突显[1]。这样借助道具以及相关素材在教学课堂中创建恰当教学情景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印象得以有效的加深,还可以使学生对于英语教学的兴趣得以有效的培养,使学生对于英语教学的热情得以有效的激发,从而使学生得以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教学内容。

二、合理运用表演式教学使教学情景得以有效的创建

众所周知,在语言与文化不相通的情况下与人沟通交流时,人们出于本能的便会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述自己所想表达的内容。因此,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基础的英语教学时,教师通过表演式教学,利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较为生动形象的讲解亦可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正面影响作用。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中,良好且恰当的运用其自身的肢体语言对相关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进行活泼生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将关注的目光集中到教师的表演式教学上,使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更加透彻而深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使教学情景得以有效的创立。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情景得以有效的创建

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逐步成为当代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学生不易理解的教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得以更加生动具体的讲解与展现,使原本枯燥无味 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生动展示得以变得生动形象且趣味横生,使教师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讲解更加简洁而有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的集中[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与全面的感悟,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以有效激发,使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得以有效的培养,从而使其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印象得以有效的加深,使其对相关教学知识得以牢固的掌握,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得以显著的提升。

关于教师节的内容第8篇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