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1 11:07:46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梦;元理论;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D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1-0024-006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的日益革新,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最为重要的经济引擎。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1]可见,“中国梦”的主体、核心和目的在于它是中国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梦想的具体发生地是在全球化的场域下,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中国的开放性发展决定中国梦不可能闭门造车,中国梦的实现和进行与世界经济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现阶段的中国梦在受到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同时,也通过其内在的文化凝聚力和感染力作用于国际社会的各个部分和单元。其他国家和政治共同体如何看待中国梦,即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梦究竟呈现出何种样态、逻辑和思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宏大和客观的视角来完善和改进中国梦的表达,但是面对乱象丛生的负面评价,也需要我们理性分析和沉着应对,提出真正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中国梦”叙事方式。

一、误读“中国梦”:原因和回应

如果我们将中国梦的缘起追溯到近代,来自西方世界的误读则是由来已久。出于剥夺和占有中国资源、侵略中国文化、输入西方意识形态、新时期的霸权需要,以及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普遍隔膜等主客观原因,对“中国梦”变形和扭曲的解读能够得到学理性的说明。有鉴于此,评判误读的严重危害,有效回应国际社会的误读,将有助于理性阐释、建构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

国际社会中,各种误读的论调故意歪曲事实真相,旨在唱衰中国,误导民众,混淆视听。有学者整理过学界的种种误读: “帝国梦”、“威权梦”、 “超级大国梦”等等不一而足。国际视野下,中国梦被误解或质疑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人对中国的发展状况并不了解,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臆断;另一方面也不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身利益有意为之,企图诋毁和抹黑中国。

吊诡的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开放逐步加深,但是,中国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依旧是模糊的甚至扭曲变形的。普通中国人对美国和欧洲的了解远远超过了普通欧美人对中国的认识。欧美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极为有限,有些甚至缺乏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作为外部世界的普通民众,他们中很多人还认为中国处在极端落后的境遇。停滞、倒退和无知是造成中国梦认识偏差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外媒的刻意丑化和外界在文化上的自我膨胀与之密不可分,普通人没有正面认识中国的现状,所谓的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也不愿或不屑了解和深入中国,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至上,诸如此类的观点在本质上与彼时晚清帝国罗织的“天朝上国”并无二致。

实质上,误读的根本在于意识形态战争的需要和冷战思维的固定模式,其做法在政府行为上得到了合法合理性说明,被有意助推并波及社会各界。因为“西方主流舆论一直把西方模式作为后起国家的样板,把非西方模式一概作为另类加以否定。” [2]

此外,误读也表征了我们在对外宣传方面工作还存在大量改进和努力的空间。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理、理解和宣传,我们仍然欠缺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和成体系的典范性工作,容易受到外界的误解和刻意误导。其次,在宣传的方式和方法上,我们之前不断强调的“强军梦”、“海洋强国梦”等政治话语,由于缺乏系统说明,也容易引起外界的疑虑和担忧。同时,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理论素养也亟待提高,例如有的媒体甚至扭曲中国梦为“普世价值梦”、“雪耻梦”、“世界第一梦”等等,这些错误的说辞与外部的曲解正好形成了互参,让中国梦更成为雾里看花的迷境。再有,中国主动交往和交流的能力,与经济的发展相比也稍显不足甚至滞后,仅就翻译工作而言,我们对西方读物的整理和引M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理论的深刻性和容量几于西方同步,而中国文化的向外输出和传播却远不及此。“我们在全球事务中的威望和代表权的‘含金量’,并不像国内一些媒体宣扬的那样或普通百姓以为的那样,实际上,中国影响力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以迅速增长和超大规模的经济力取胜。”[3]

国际社会中,对中国梦的误读可谓贻害巨大。一是可能扰乱普罗大众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影响社会资本的判断能力,导致资源向中国流动的速率减缓甚至逆流,在打击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世界经济的走向呈现出不健康的态势;二是通过鼓吹或消耗,迫使中国承担与自己发展实际不相符的沉重负担;三是夸大中国现阶段的实力或谎称中国意图称霸,挑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破坏中国历尽艰辛取得的外交成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四是用意识形态渗透民间文化,企图导致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关系紧张,社会动力不足,进而干涉中国内政,悬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

“中国”、“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均系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误读。目前,在中国梦的对外塑造和宣传中,我们的整体基调是将中国梦定位于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的梦,提倡中国梦不排斥美国梦、欧洲梦、印度梦等。它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梦就是美国梦或西方梦,它有自身的底色和原则,其原因有二:

因此,虽然作为方法论的创新,元理论的援入对“中国梦”的根本澄清或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元理论却不能陷入词语的空集合。“元”的两重风险集中在意义的丧失,所以在“元理论”的使用和校准中,“中国梦”的元概念需要本身是有价值、有态度和有意义的“应当性”说明而非对“是者”和事实的阐释。而意义的难以确立又恰是“元”作为理论前提和理论假设的最大困难,“元理论”在中国梦话语体系的打造中能否实现我们的理论期待,就被还原为“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这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梦的语义结构才有了基石。

三、正音:元理论形塑“中国梦”的探索性思路

为中国梦正音的元理论,应当具备或遵循以下关于“元”的理论思路。“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是基石,在确认之后中国梦必须能够接受校验和批判,最后的关键和目的是元理论在形塑中国梦体系中的策略性建构。

(一)什么是能被确认的意义

即使用理论武器寻找到一个有意义的理想或信念作为“应当”或“应然”的价值。若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意和广泛认同,并且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被淘汰或自然退化,则中国梦价值面向的选取就不应该是完全特殊的个体说明。例如,如果我们将中国梦仅局限在当代中国或囿于中华民族的一家之言,一国一族之利,那么这样的元就会成为一孔之见,得不到国际社会的通感和理解。

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和个人幸福梦。如何去寻找中国梦的主体,以及这个主体是否能和世界梦的主体兼容,当这个问题落在国家、民族和个人三者之肩时,他们的暂时性和排他性都不能很好地说服世界。中国道路本身决定了中国梦不能屈从于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梦的意义追寻中绽放出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理论的论述不再是西方古典哲学中抽象的人性论,而是结合了唯物史观视角从而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性产物的客观要求:人的自然本质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存在物,“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地活动”[5]96,同时,人“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人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决定了人内在地希望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它是人本质力量的自然呈现和充分发展,“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5]1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全Q也是特指,所谓全称是指全人类,自人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便自由自觉地去实现发展,进行活动,“人”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性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前提和精髓;所谓特指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性特征,人的自由本质一定蕴藏在具体的社会条件和生产关系之中,被广大人民以日常生活实践而非抽象的主观意志呈现出来。

因此,无论在何种场域和语境下,人,不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作为人类共同体的全人类,其自由和全面发展均能得到广泛普遍的政治同意。同时,这种同意并非中国梦对世界梦或他国梦的降调或妥协,它在具体的中国梦实践途径中必然体现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进步理念便能成为中国梦“元概念”的理想,成为我们在寻找外部世界友好环境中可以对话的一个基本公约数。此外,在元理论本身的假设和自我完善中,将“元”的叙事模式放置在全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框架下,也就脱离了个体经验的束缚,它是超验的(transcendent)(3),如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界定的那样,是人类运用理论理性去勾勒的图景,而一旦个人偏见和碎片化知识无法再干涉意义的创建,那么意义就是坚固和本原性的东西了。

(二)接受校验的中国梦

元理论是开放的阵地,永远不满足当前的理论现状,向外部和内部的批判开放,在更原初或更高的逻辑路线上审视既有的秩序。这是思辨哲学的特性和品格。超验性的元理论是理性的自由运用,绝不是神秘主义的迷信或宗教的清规。元理论必须接受理性的校正和统合,但理性本身不是寂然不动的,它恰恰要随着实践的展开而不断进步甚至被更替。“可证伪”代表着人类理性发展的限度和可能,这是人类科学的特征,也应当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重大创新的中国梦的动态逻辑。(4)中国梦的元理论方法从而体现为对创新理论的拥抱和鼓励。“中国梦”这一套概念体系的形成恰好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梦最初发轫于中华民族在苦难和危难年代的国家梦和民族梦,若非经过不竭的理论修正和自身的批判,断然不会是今天的样态。

在形塑中国梦话语的过程中,元理论接受的校验凝聚为“问题意识”。理论必须有所聚焦,有现实的关怀,否则理论就永远是空谷足音,虽动人却不足以流传。中国梦的理论建设,就是问题的提出、解决和校验的过程。(5)中国梦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中国人最为关切的,也应当是国际社会关切的问题,我们谈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梦,也是世界梦的一个重要组成。在解决中国梦问题聚焦的同时,问题也可以变化为世界梦的内涵、前景和动因,它们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人们合作共赢,形成普遍共识的理论基础。

(三)逆向运用元理论:策略性的建构

元理论在寻找和批判的基础上,将中国梦的哲学范式整合为简练和精准的表现形式。这一步工作最为具体,却也最为重要。迄今为止,关于“元理论”的学科方法中,几乎只关心概念的还原和高阶逻辑的演化,“元”始终藏匿于本质背后而未曾走到现象层面。如何将零散的元概念部件组合成中国梦的一整套话语体系,如何破除碎片化、偏颇化和模糊化的中国梦乱象,都属于元理论的逆向运用。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国梦的元理论分析框架依托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所有的策略性建构都应当聚焦为以人为本同时归结为人的现存实践的思考。由于中国梦本身是一个不断接受校验和批判的动态平衡结构,因此在正面建构中国梦话语体系时,对具体现实问题的回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的话语既是学理层面的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统一综合。

其次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特色的保留和发扬方面,中国梦须重点澄清中国传统中独有的精神命脉,中国历史中独有的苦难和传承,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正名。在中国梦的未来进路方面,中国梦的话语应清晰阐明中国经济社会目前的现状(包括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真实存在的困境),阐明未来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绿色和共同的发展。

最后需把握的是,要强化阐释的技巧和策略,道器并用,体用兼得地讲好中国梦。要正视已经出现的负面观点和挑战,在正面宣扬和传播中国梦的同时也要勇于积极回应不利于自己的负面材料,真正消除受众的疑虑。要做到理论话语和日常话语的同步建设,深入浅出地讲好中国梦,做到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有简明有力的话语传播,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还要生产更多彩的文化产品,适应时代多媒体、全媒体和自媒体等全新的传播路径。同时,中国梦的话语展示中要关注日益变动、发展和日趋多元的社会现实。

在理论的承载和组建上,中国梦是有历史感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并存的新的学科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母体,应当在中国梦的理论体系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理论源流和现阶段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应当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德体系进一步地开掘和宣扬。中国梦是典型的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宏大概念,它贯通了政治、学术和日常,也重置了历史、当下和现实。研究中国梦,需要有综合思维和“元”的思维,即将复杂宏阔的现象处理好的同时,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做好本质的澄清和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闹刑崃冻鲈概念和运用元理论,方能举一反三,应对变化万千的现实世界。

注释:

(1)所谓“意群”,就是概念的组合。人们根据一定的关系将相关的概念组合在一起。关系性是意群的主要特征。

(2)例如国际社会中对中国梦有正面论述的“人文情怀梦”,或“务实性的商用主义梦”等等,过于强调中国梦的文化层面或经济层面,未能脱离片面表达中国梦的窠臼。

(3)所谓超验,意为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之上,超越时间、空间等存在形式,不能用因果、属性、存在、不存在等范畴进行思考的东西。但是超验绝非神秘主义,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超验是我们使用物理世界的经验无法证明的客观使用着的纯粹理性,因为 “纯粹理性概念的客观运用任何时候都是超验的,而纯粹知性概念的客观运用按其本性任何时候都必须是内在的,因为它只是局限于可能经验之上的”。

(4)“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Falsifiability(经常被译成“可证伪性”)。

(5)例如胡鞍钢曾指出,针对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开创复兴之路的基础:追求复兴,必须首先准确认识何为复兴。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怎样的前景。……它是支撑中国人民奋力前行,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能量块’、‘动力源’。第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动因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历史必然、有哪些关键性的有利条件,我们对民族复兴抱有坚定信念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历史动因的相关讨论将要回答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2]黄仁伟.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趋势的再认识[J].求是,2014,(5).

[3]张克荣,李晶.中国梦被误读的原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2篇

关键词:身份仿拟 模因论 中国梦 行为属性

一、“中国梦”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

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正式提出“中国梦”,引起了社会各界阶层广泛关注。他说:“再过45年,就是2001年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加要大变。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他还说到,“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在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以实现主体职业梦的《职来职往》、音乐梦的《中国好声音》、才艺梦的《中国达人秀》等电视节目潮水般兴起,其间达人秀连续三季打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纪录,足以说明语言社团对梦想的关注。

值得指出的是,人们钟爱梦想,而主体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对理想身份的复制和模仿的言语行为,亦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行为,我们称之为“身份仿拟”行为(范心恒等,2013)。那么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应该模仿和复制怎样的言语行为,该行为属性应该怎样定位?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中国梦的“身份仿拟”行为做出思考,具体回答三个问题:第一,“身份仿拟”与模因的关系;第二,基于模因论的视角,怎样定义中国梦这种模因语用现象;第三,中国梦这种模因的行为属性。

二、模因论相关视角回顾

1.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meme)就是以文化基因复制为主的文化(thought gene)传播方式,通过复制、表达、修复,完成人类文化思想繁衍。自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Richard Dawkins(1976)仿照基因(gene)而提出meme(何自然先生译为“模因”(2005))一词以来,模因概念、模因现象及模因研究法(memetic approach)便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兴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论(memetics),这些成果对文化基因在思想终端的表现方式和规律展开了描述(何自然,何雪琳2003;何自然2005,2008;陈林霞,何自然2006;谢超群,何自然2007;Richard Brodie2011),亦有学者从仿拟、双关、谐音的传统修辞视角对这种言语行为进行类似研究和认知阐释(徐国珍2006;黄缅2007;牛保义2009),还有将模因与翻译领域结合而展开了该理论的应用研究(Andrew C.1997)。总之,从内在结构来说完成了文字、言语行为模因(verbal meme)语义的描述研究,从行为结构之外对动因机制进行了物质层面的分析,如Robert Aunger(2002)提出的“生物电荷说”(the electric meme),认为模因是我们大脑某个节点的一种电荷模式,这种电荷以比细菌繁殖还要快千万倍的速度在大脑之间相互传递。

2.模因研究之不足

模因理论已经对语言内在结构的模仿和复制进行了语义描述,但是它忽视了结构外因社会因素“身份”引起的思想和文化复制现象,致使该理论无法解释因身份仿拟引起的言语行为范畴。比如说为了实现中国梦,语言社团开展的各类仿拟行为其实就是模因行为,当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政治腐败之时,先贤顾炎武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的言语行为;在乱世之间奋笔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言语行为;梁启超在遥遥坠落的晚请时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体不断以“醍醐灌顶”之志士身份推动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意义,这难道不是中国梦的模因在前赴后继地复制和传播,这些身份的复制难道不是模因现象?

三、中国梦现象的模因论解释

1.中国梦

据吴建民(2006)、乐黛云(2007)和凌淑红(2008)研究所言:与拥有不受限制的机遇来追求财富、积累财富为核心的“美国梦”相比,和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的文明”的“欧洲梦”相比,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是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并具备自己的知识生产体系”。紧扣国际化的视野,坚决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既有益于社会,也有益于他人。

2.中国梦现象是“身份仿拟”式的模因现象

中国梦是身份仿拟现象。身份仿拟是海内外华人言语社团在实现上述“和平”“独立知识生产体系”“新精神”梦想的过程中,通过模仿、复制认同度偏高的身份而产生的言语行为,是复制会话结构外的身份的模因行为,亦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中国梦”是“身份仿拟”式的模因现象。

3.模因视角研究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定位的必要性

中国梦的载体是以言语社团为主的主体,其在实现该梦想的过程中,主体会对认同度高的身份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产生的言语行为属于模因论解释的范畴,所以具有复制性。

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一方面涉及言语特点,具备话语所需的话语性和适切条件;一方面涉及言语行为,应该具备目的、社会特性。中国梦从另一个维度使这种仿拟行为具备民族的、地域性的、最终国际化的特性。

四、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属性

1.复制性

中国梦“身份仿拟”是模仿和复制身份认同度高的言语行为。当主体被问到梦想是什么的时候,一般言及的社会认同度高的身份所具备的物质或者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便是中国梦的体现。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小时候,有一次由父亲背着看科考。考官看小孩精灵,问:你来干什么?答:考试。考官奇之,随口半戏半考道:为何子骑父当马?蔡锷应道:只因父望子成龙。这个故事模仿马和龙的身份,复制和描述了中国梦中“出人头地,或是不甘屈居人后,而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

2.民族性

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精神凝聚的象征。传统的梦想应是和平(人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和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个人身心内外的关系)的梦,“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在新时代的大格局中,“中国梦的核心是要建立一个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现代化的新中国,一个具有‘新中国精神’的新中国”(乐黛云 2007),这种民族精神是世代积淀而成的。那么,中国梦整个民族“身份仿拟”行为应该是复制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言语行为,亦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

3.地域性

中国梦由中国各个地域内典型的思想文化所构建,即使其社团主体搬迁、移民之后,其思想文化体系依然具备典型的地域性和独立性。中国各个地区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台湾与福建文化同脉共祖,至今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紧紧地联系着海峡两岸的人们。“身份仿拟”行为在这两个地区应该有近似和相同的地方。

4.国际性

正如同志所说,中国在21世纪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怎样贡献,是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面临思考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只有保持国际步伐的思维认知模式,方能完成这个伟大使命。

5.目的性

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是具有语用目的的行为,其目的就是实现心中的梦想,其“身份仿拟”是为目的而采用或呈现的具体措施。

6.话语性

中国梦“身份仿拟”最终表现为社会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具有话语性。所谓话语性,就是在一定话语社团中话语类型的建构者和接受者之间借助语言,组织话语,进行交际的属性。社会活动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构建连贯的语篇等,都需要借助于语言,其间中国梦文化思想在传递过程中主体的“身份仿拟”行为就是话语性的行为。(李美霞 2010)

7.适切性

要成功的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必须满足适切的条件。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作为一种话语行为,这个适切性条件与言语行为条件一样,必须满足先决条件、真诚条件和基本内容条件(J.L.Austin 1962)。

五、结束语

中国梦“身份仿拟”行为属性研究引入了身份复制和模仿的观点,形成了“复制性”“民族性”“地域性”“国际性”“目的性”以及“话语性”“适切性”的行为范畴。将言语行为与具体语域交叉研究,有利于形成文化思想传播规律新的路径。

传统的模因理论仅关注会话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结构外由主体身份因素引起的修辞现象,中国梦“身份仿拟”的言语模因行为探究了中国梦在思想文化中身份仿拟行为的维度。这些维度一旦得到认识,将为修辞教育、外语教学、社会个体思政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形成言语行为理论与社会语用更广泛的结合与运用。

参考文献:

[1]范心恒,刘绍忠,刘铁凤.模因视域下“身份仿拟”行为本质特征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5).

[2]范心恒,刘绍忠,刘铁凤.语言模因视域下“身份仿拟”行为方式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3,(6).

[3]Andrew C. 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J.Benjamins Publishing Co.P.O.Box,1997.

[4]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5]J.L.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6]Stephen S.Genes,Memes and Human History:Darwinian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Evolution[M].Thames & Hudson Ltd,2003.

[7]Robert A.The Electric Meme:A New Theory of How We Think[M].Free Press,2002.

[8]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

[9]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10]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11]何自然,谢朝群.模因·语言·交际[Z].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大会发言,复旦大学,2005.

[12]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13]黄缅.谐音仿拟的认知机理-谐音仿拟研究的新进路[J].外语教学,2007,(4).

[14]牛褒义,席留生.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用学解释[J].现代外语,2009,(2).

[15]谢朝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2).

[16]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结构及认知过程[J].语言研究, 2006,(1).

[17]乐黛云.美国梦·欧洲梦·中国梦[J].社会科学,2007,(9).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3篇

一 引言

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 《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

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悲剧来源于哲学,将人的本质作为最本质的问题,是人对自我意识的发掘,哲学的归宿和出发点是人,悲剧的归宿和出发点也是人,《红楼梦》将人作为描写的目的,是其悲剧理论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认识到,生命和人世都不能让我们得到满足,《红楼梦》通过优美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人世的巨大痛苦,展示了人们通过减少生活的欲望而获得的解脱。但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解脱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觉察自身的痛苦;第二,观察别人的痛苦。例如,贾宝玉的解脱就是一种悲壮和悲剧的解脱,将生活作为立足点,将悲剧的苦痛作为基础,最终成就人世的解脱,正是《红楼梦》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的主要来源,并且对《红楼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之所以为悲剧,主要就是其文中塑造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并且认为《红楼梦》的结局就是悲剧人物在经过漫长的痛苦挣扎后最终放弃了生活的欲望,从而在精神世界上得到了解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目睹了大观园中的生命走向痛苦与绝望,并深刻感受到个体在悲剧命运中的渺小,最终他在悲剧性的人生中寻找到解脱的方式,放弃了世俗的享乐与美好。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只有没有了欲望才能真正得到心灵上的解脱,故而,他认为贾宝玉最终真正走上了解脱的道路。由此可见,在西方悲剧理论与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刻揭示了富有悲剧色彩的悲剧美学。但是,由于叔本华是唯心主义的代表,所以王国维的悲剧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从西方哲学悲剧思想的角度客观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在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中,悲剧主要被划分为三种,其中一种的悲剧是由于命运的不幸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他人的陷害造成的,还有一种就是由于人物的相互差异而造成的,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也深刻揭示了这个观点。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的悲剧也体现在这三点,但是,他觉得《红楼梦》悲剧中最后一种最感人。在《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更大的悲剧体现宝黛之间的爱情,由于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黛玉与宝玉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们在痛苦的挣扎过后,终于找到了解脱各自痛苦的方式。王国维正是看到了别人忽视的悲剧性,以悲剧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评价做了新的诠释。由此可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价》对中国的传统悲剧模式来讲是一种新的突破,对中国悲剧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王国维认为,悲剧能够将真善美相结合,在没有建立完善的美学历史的前提之下,使用美学理论对悲剧进行审查,在深层次上对人类进行研究。通过对悲剧的了解,使民族避免浅薄而带来的危害,虽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悲剧美学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消极意识,但是转变以往中国悲剧的开展模式,对中国悲剧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为悲剧美学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使用艺术审美的方式对痛苦进行逃离和忘却,王国维反对以文载道的思想,重视在文艺中存在着的独立价值,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传统的意识。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甚至于整个大家族的兴衰,都是由于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是因为人内在的问题,在通过痛苦的经历之后得到解脱,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和西方的悲剧思想相融合。在使用悲剧理论的过程中,王国维从小说无功利的、人性的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避免了外部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干扰,将人作为本体进行结构和剖析,对人性进行道德评价,通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对悲剧的固有性和深刻性进行揭示,让读者有振聋发聩的感受。王国维的美学和哲学观点,正是对人生的关怀,对人生意义和人的问题的阐释。

转贴于

王国维的悲剧意识突破了传统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他的精神世界内一切始于悲者,他认为,传统的喜剧美学没有真正正视现实的弱点。因此,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崇尚,由于中国人不喜欢悲痛,所以,中国悲剧必须要通过喜剧的结局呈现出来,而中国的作家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所以,小说往往是呈现完美的结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学的某种狭隘、庸俗的观念,为了真正地体现人性的真、善、美,王国维觉得有必要宣扬悲剧的存在价值,王国维从人性的角度描绘了人生本质的痛,同时深入探讨了悲剧中善的伦理价值。所以,在王国维眼中,悲剧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同时也呈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王国维的思维意识中,悲剧是人性真、善、美三者的有效结合,并在关于美学的探讨上有着重要价值。

三 《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

1 表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上

在《红楼梦评论》中,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他对人生的内涵做了新的诠释:“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王国维认为,人们由于无法满足欲望,必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痛苦,这些虽都是暂时的,但是欲望一旦满足后,将会产生对生的厌倦。所以,生活、痛苦、欲望三者无法超越,最终构成了悲剧。在王国维的眼中,文学不仅在于表面上这种生活、痛苦、欲望的结合,同时也蕴含着要从悲剧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他认为“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痛苦相关系……然则,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在王国维的思想意识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都离不开痛苦与解脱的纠结,因此,要想与欲望作斗争,就要学会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悲观主义与美学思想的探讨上。由此可见,王国维是站在美学的角度上,用西方的美学理论来审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且深刻揭示了个体生命所呈现的悲剧命运,这种新的观念对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不仅扭转了传统的悲剧模式,同时也对中国悲剧的探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2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他的悲剧思想打破了传统的乐观意识,这不仅唤醒了民众的悲剧意识,同时也促使人们在生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下,王国维的悲剧说、游戏说都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学观,并且与原有的文学观有着明显的区别。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中描写了人在痛苦中的解脱,如文中的贾宝玉身上所折射出的就是在封建社会中痛苦挣扎的影子,最终摆脱了对世俗的束缚。同时,王国维还认为《桃花扇》与《红楼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表现了世人厌世,想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但他认为,《红楼梦》中的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桃花扇》中的解脱非真正的解脱,由此可见,王国维将《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对比,实质上就是将文学与人生、国民、历史、政治等问题的结合,并且在生活中反映出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在《红楼梦》中的个体生命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代表独立与自由的典型形象,处于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中,为了追求生命的价值,他们毅然选择了对个体自由的向往,但是,最后在命运的压迫下,他们只好放弃了最初的追求,选择了解脱的道路。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也体现在文学艺术的独立与自由上。

3 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红楼梦评论》突出了王国维新的文学观与美学观,他认为,“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文学则是“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这种新的文学观与价值观强调了文学非功利性的一面,并且赋予着新的审美特征,这在无形中也突出了“消遣”与“游戏”的独特性。王国维的这种文学观集中体现在富有开创性的评论中,他站在美学的高度上揭示《红楼梦评论》的重要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用西方的现代思想批判了传统的文化思想。同时,《红楼梦评论》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它从人生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的文论诗学,这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由此可见,《红楼梦评论》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学观与美学观的转变上。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4篇

摘 要:“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国梦”、“幸福梦”。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应该以“中国梦”为主题,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充分挖掘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得“中国梦”的主题教育思想在高校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策

引言:

党的十以来,中共中央掀起了对“中国梦”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中国梦”不单单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命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人树德的根本任务,“中国梦”蕴含的强大精神动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奋斗观和择业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在以后的道路上担负起复兴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义务和责任。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句话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深刻洞悉,又充分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宏伟愿望,为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方向。后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表现为:实现国家的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并且还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梦”也可以看做是“强国梦”、“幸福梦”。它是国家能够实现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中国梦”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词语这么简单,它承载着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需要共同努力地目标。

虽然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鼓吹“中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表明“中国梦”的实现不仅不会给世界各国的发展造成威胁,反而还会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更多地机遇,“中国梦”的实现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梦的实现,为其他国家乃至世界梦的实现提供可参考的成功范例。

有关“中国梦”的一系列论述所包含的根本性质、科学内涵、实践主体、“中国梦”与个人理想、与世界梦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中国梦”的提出也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五四青年节时,曾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3]体现了“中国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他们身上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是时代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国梦”主题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其蕴含的价值也不断地彰显出来,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地、能被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教育内容。

1、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中国梦”的实现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中国梦”是唤醒中华民族意识,鞭策各族人民奋发图强,提升中华民族形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中国梦”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中国梦”这一主题提出以后,许多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梦”的内涵、意义、价值、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些内容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助于高校能够从这一主题出发,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能够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断冲击着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念,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坚定地信仰和目标,容易被西方所推崇的利己主义价值观所蒙蔽。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梦”主题思想的提出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健康向上的素材,“中国梦”提倡的是一种主流、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它倡导和谐的世界观、倡导社会理想和个人价值的统一,要求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勇敢的去奋斗去努力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扰他们思想的问题,在追求“中国梦”的历程中自觉调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不符合中国精神的内容,用“中国梦”教育引领自身的成长成才。

3、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

回顾中国近代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了顽强探索和艰苦斗争,从而展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中国梦”凝聚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直以来,高校都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简单说教、唱高调等问题,有的还停留在理想化、抽象化的层面上,没有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这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国梦”主题教育从人们的实际出发,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成才渴望,把个人梦与民族复兴梦有机统一起来,激发了大学生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核心要求是把“中国梦”本身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真正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信念和外在行动上的追求。主要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社会实践三个方面。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践行“中国梦”主题教育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第一,需要找到“中国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点,并在大学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度融入“中国梦”的教育,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的形式将“中国梦”包含的知识点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担当意识。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掌握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教师要充分新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好网络媒体教学,实现传、帮、引的统一。

第三,要改变以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采取的单纯试卷考核的方式,要将试卷考核与课堂表现、课后表现极其作业完成情况挂钩,使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不仅仅体现在试卷上,更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样更容易使“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到学生内心中。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行“中国梦”主题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场所,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着和使用者,校园文化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够让大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自觉接受“中国梦”主题教育的洗礼。

高校的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丰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内容。第一,在校园内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是一些能传递正能量的社会名人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做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报告会、励志演讲等,让学生明白每个人要实现自身的梦想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可以在建党日、建国日或纪念日,举办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展览及相关活动,推出既有思想性和观赏性又能讴歌伟大祖国和民族的作品,以提升大学生爱国情怀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及历史责任感。

第二,利用社团和学生组织的形式将“中国梦”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课外活动中,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中国梦”的宣传活动更加形象和生动。例如,可以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让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觉接受精神的洗礼,将“中国梦”所要传递的精神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第三,积极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站、校园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校园网等宣传阵地的建设。在校园黑板报和宣传栏中刊登于“中国梦”有关的文章、在横幅上打上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有关的标语,在校园网内设置一个弘扬中国精神的版块,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在上网娱乐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国梦”的主题教育。

3、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对于”中国梦”的教育也要做到知行统一相结合。高校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实践方式,例如,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同学,由于他们刚从高中阶段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和心理上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结合“中国梦”的具体教育内容,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扫墓,参观博物馆以及社区服务这样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地参观中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继续创造幸福生活。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人生规划,或继续深造,或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开展社会实践,主要包括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安排他们走上不同的实践岗位,或者进行勤工助学和参加自主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中国梦的理论教育,指导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明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 .中国梦,人民的梦[N].人民日报,2013-5-18(01).

[3] .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一05一05(2).

[4] 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梦”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引言

自党的十召开以来,“中国梦”一词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新的政治理念与政治理想。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转型发展下的中国,正步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如何发展、如何转变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发展所需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梦”就是引导如何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导。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在“中国梦”的视域之下,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国梦”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践行。

一、“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以来,富有时代气息的、充满斗志的“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力量。面对快速发展的新中国,审视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作为国家发展力量的高职院校如何践行好“中国梦”,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还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践行,都是深化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对此,在笔者看来,新的历史时期将“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有如下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的正确历史。在谈及“中国梦”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伟大的梦想,充分表现出“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成长梦,是回顾历史、审视未来、走向明天的壮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大国梦”、“强国梦”,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与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是立足于民情、国情、党情提出来的。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进一步认清与把握中国的历史及发展方向。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梦,让青年大学生更清醒地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关注社会的变化,进而锲而不舍、奋斗不息地为实现“中国梦”而献力献策。

(二)有助于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政党治国理政的先导。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不在于走什么路,关键在于树立好理想信念这面旗帜。国家主席在与青年大学生的交流时说:“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是奋进者、是奉献者、是开拓者,应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步入发展深水区的中国,处于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时代。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价值观、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以“中国梦”为轴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让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大学生思想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助于深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不仅仅是单一的梦想勾勒,更多的是在梦想中付诸行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前行。所以,“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发展的方向、发展中需要什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提出不仅契合了中国的发展现状,而且进一步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需要依托于完备的理论作为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最鼓舞人心的、发人深省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中国梦”有助于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想行为,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思想与行为上形成高度统一。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面向未来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国梦”的提出与实践,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保障,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指导。“中国梦”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在“中国梦”的深入贯彻落实中日益突显。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中国梦”与大学生息息相关。“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息息相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参与,更需要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的锲而不舍的奋斗。所以,“中国梦”可以拆分成民族梦、青年梦,“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代代青年势必是其中的“顶梁柱”。每一位青年大学生,都应有一份“中国梦”,将自己洋溢着的热情付诸于“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在梦想与自我成长中收获不一样的生命价值。其实,每一位大学生都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最有梦想的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实践者与描绘者。

(二)“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也是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勇当筑梦人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阶段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进一完备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中国梦”更好地实践,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认可“中国梦”,拥护“中国梦”,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夯实有力的现实基础。所以,“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的相互正能量,让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而大学生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梦”的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中国梦”则进一步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无论是教育体系的丰富,还是教育模式的创新,都着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中国梦”视阈下,我们可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三、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务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构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新明天。但是,就实际而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师资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与现实的发展需求相脱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普遍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但教育内容陈旧、与现实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窘境,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首先,一些高职院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忽视教材更新的重要性,教育内容陈旧,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相脱节;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缺乏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再次,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宏观政策、路线的宣传,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滞后的教学让教育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面对枯燥的教学内容,缺乏学习的兴趣。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难以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多元化的思维结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传统硬性的教育模式显然不契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被动的传输、宣传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厌烦心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肩挑”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处于教与学的被动地位,而且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全面开展。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课堂教学模式僵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定格为“记”与“背”。在单一的教学方法之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让人堪忧,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浓厚,教与学流于表面、流于形式。转型期下的中国,无论是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是梦想的追求方式,都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在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多元化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如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需思考的重要内容。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浓厚,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从实际而言,在多元化社会元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无论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存在,还是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的淡薄,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狠抓落实,流于形式或表面的教学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尴尬的境地,教师应付教、学生应付学,势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良好的师资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有力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之源。从实际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欠缺,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重要性与紧迫性。首先,一些教师缺乏完备的知识储备,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其次,一些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技能,在教学中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再次,高校缺乏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尤其在教育培训方面,显然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定期的教育培训实现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专业知识的扩充。

四、“中国梦”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阻碍了“中国梦”教育的全面开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中国梦”所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化与调整,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梦”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中国梦”不是简单的梦,而是全中华民族创建幸福生活的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这充分表明,“中国梦”是新时代下的产物,强调新时期的中国力量。对此,“中国梦”的内涵阐述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强化了爱国主义在“梦”中的重要性。“中国梦”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中国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奋斗的目标。

(二)“中国梦”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其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对其全面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梦”强调民族性,突出人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这也突出“人”在“中国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国梦”进一步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强化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中国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强调了新时期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中国梦”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并创新了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备,更加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无论中国如何发展,最终都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基于“中国梦”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中国梦、我的梦”,在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是主力军,是充满梦想的正能量。新时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改革创新,关键在于如何基于“中国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笔者看来,基于“中国梦”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逐步构建如下的教育模式。

(一)以“中国梦”为导向,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大的“中国梦”,说明“中国梦”的实质是信念。所以,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是深化“中国梦”教育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发挥好“一渠、一阵”,即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从本质上实现“中国梦”从宣传教育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结合,这些转变与改革,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此外,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让“中国梦”步入校园文化建设、走入教材中、渗透到教学之中,最后植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开花结果,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年大学生。

(二)以“中国梦”为主线,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国梦”的演绎是多样化的,如何在多元化的演绎中践行,强调开展多元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力保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中国梦”为主线,开展科技的、体育的、学术的主体活动,让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懂梦、知梦,最后搭建圆梦的大舞台。具体而言,应构建如下的文化活动。

1.拓展“中国梦”的教育面,逐步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开展“梦想中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计划”、“中国梦――三下乡实践活动”,等等,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将中国梦付诸实践,在实践中理解“中国梦”、感悟“中国梦”。这样形态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更有效,更能推动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2.以“中国梦”为教育的轴线,开展争当先进、学习先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中国梦”高高托举,让自己的思想行为证明“中国梦”在现实发展中的重要性;组织并支持学生艺术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建设,推动校园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3.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就业,等等,这些以“中国梦”为贯穿的教育活动,旨在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依托新媒体,营造“中国梦”的良好氛围。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基于新媒体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应基于新媒体平台,为“中国梦”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的理念与方式。与此同时,新媒体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托新媒体促进中国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更高质地开展。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中适应新媒体的占72.1%之多,这表明新媒体必将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对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好新媒体,为“中国梦”的实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中国梦”呈现出的价值导向流向学生,让学生知道并接受。例如,通过博客、网站、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扩大“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面,为“中国梦”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此外,利用发帖、转载等方式,对“中国梦”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宣传引导,提高“中国梦”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并提高学生参与践行“中国梦”的积极性。

(四)通过专业课教学,提高学生践行“中国梦”的主观能动性。“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源于人才,高职院校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计划,无疑是“中国梦”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爱国热情、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等。所以,高校应狠抓落实人才培养,充分依托专业课教学,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无论是人才的专业素养,还是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素养与品质都是推动“中国梦、我的梦”实现的保证。那么,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并以此为标准,培养学生厚德博学、知行合一。对此,将专业课教学与“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三年的生活、规划未来的职业,等等,全方位地帮助学生成才,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竞争力。

其次,在专业课的技能教学中,要强化技能与“中国梦”实践的结合,在不断转变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梦”教育的紧密结合,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的尴尬。大学生是朝气勃发、充满梦想的群体,在专业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心中的梦、青春中的朝气迸发出来,敢做梦、勇于实现梦,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的提出既契合了中国的发展需求,又为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新征途。所以,“中国梦”的内涵,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了教育的价值。高职院校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应进一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中国梦”在高校教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此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制约了“中国梦”的有效实践。基于此,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全方位地践行“中国梦”,并实现“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有着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德.思想政治教育六大前沿问题研究综述[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03).

[2]李肖璇.“中国梦”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途径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01).

[3]秦纪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

[5]宋祖冲.略论“中国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16).

[6]王文珍.基于网络文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0(01).

[7]朱宇.高校运用新媒体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报业,2013(12).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梦;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

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今中国的一个重大话题,也受到海内外的热切关注。面对世界各国的关切,多次在国际交往的场合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1]然而,世界上总有几种不和谐的声音,质疑中国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梦想,刻意误导国际舆论。因此,如何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梦,阐释实现中国梦对于人类共同进步的伟大意义,成了学界一个严肃的课题。而对于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而言,探讨融入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一、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经济腾飞、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日益幸福,吸引了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青年前来学习。据《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统计,当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7.7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区市的775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2]按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将达到50万。面对这么多的来华留学生,在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1.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的偏见

2014年3月,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指出:“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西方一些国家所谓的 “中国”、“中国崩溃论”等论调都是将矛头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这些偏见,我们要主动出击,向世界各国人民阐述中国梦对于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为宗旨的世界梦的伟大意义。来华留学生作为当代世界青年的优秀代表,将来都是传播和链接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梦想的践行者。青年和则世界和,青年兴则世界兴。今天,我们积极主动地在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将起到及早消除偏见,及时播撒共同的美好梦想,并正确引领时展和世界潮流方向的重要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的偏见。

2.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关系着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共同命运,在这全球化的时代,还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助推世界经济的引擎。随着中国梦的不断实现,中国必将在决定时代趋势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作为有思想的年轻人,将成为推动世界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在学习汉语、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同时,如果能认识到中国梦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也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那么他们对中国的理解就会达到更高的层次。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接受了关于中国梦的宣传与教育,学成回国后,就可能将梦的种子带回所在国,并传播开去,这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3.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深入

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的结晶。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炼和升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饱含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所汲取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精髓。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内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密不可分,不理解文化含义的语言教学是苍白的。当代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恰如鱼离不开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就是在语言教学中更深刻地渗透中国文化的内涵,将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深入。

4.有利于留学生更好成长和发展

来华留学生学成后,将来大都要从事各国同中国的政治、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交流与合作工作。他们能否胜任今后的工作,不仅要看他们是否能成为“汉语通”,更要看他们能否成为“知中国,助力中国”的“中国通”。要做到“知中国”,首先必须“知中国梦”。在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向他们传授中国梦的内涵,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如果有机会让他们加入到中国梦的实践之中,则对他们的帮助更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潮流的、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通”和“中国通”。这对留学生自身的发展,对留学生所在国的发展都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宣传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宣传中国梦,既关乎理论上的精确阐释,也关乎实践上的具体抓手。留学生是一个区别于中国学生的特殊群体,在中国学习的时间短暂且珍贵,应该选择中国梦这个宏大课题中的精髓,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时空里深入浅出、精辟入里地宣传中国梦的主题思想。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讲好当代中国发生的故事;二是讲好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三是讲好中国文化里的故事,阐述好中国特色。

1.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梦不是大而空的口号,宣传中国梦首先要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一是我们国家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具体成就。二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底蕴。三是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尤其是要宣传我们日常生活中“美”的点滴和感动中国的事迹和人物,讲好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如浙江的最美现象:“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大学生”等等。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讲述,留学生们将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伟大旗帜,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2.讲好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故事

在推进中国梦的过程中,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会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吗?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大多数来华留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因此,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的关系是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进程中不可绕过、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已经向世界各国作出了清晰表达: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息息相通,彼此共存的关系。正如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随着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己所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也就是说,实现中国梦,将帮助和推动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所以,在向留学生宣传中国梦的内容当中,应该着力宣传中国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奉献。比如:亚洲投资银行的成立、“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韩、中澳等自贸区的设立等等,都为亚洲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又如中国在世界反恐与维和斗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民币入篮对稳定和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的贡献等等。务必通过这些有益的宣传,使来华留学生清楚认识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和他们各自国家的梦想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3.讲好中国梦的文化内涵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自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传统。在来华留学生教学中宣传中国梦,不能当成本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来上,而应该讲好中国梦的文化内涵,阐述好中国特色的道路,这样才能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信仰的留学生们能真正理解并支持中国梦。中国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中国梦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内涵十分丰富。比如“和”的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和正视彼此间的差异、力求在不同中寻求平衡,一直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家国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又如“信”的理念:“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传承。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信。诚信从来都是炎黄子孙的为人之道、处事之本,已成为关乎一国信誉与形象的重要因素。[3]中国梦就是秉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信守承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只有讲好中国梦的文化内涵方能和留学生的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留学生课堂上这样讲述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更能让留学生们理解与接受中国梦。

三、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

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是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留学生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要求,是加强对外文化宣传,传播中国声音,引领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对此,提几点建议。

1.中国梦宣传教育应该编写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关键。审视当下的汉语教材,内容相对老旧,其中虽然或多或少包含一些适合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内容,也大都是“无意插柳”之举,相对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求,广度和力度都显不够。因此,应当着手更新原有教材,并逐渐形成系列的新教材。新教材既要适宜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又要有利于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不能因为中国梦的宣传而影响既定的语言教学计划。教材选用的素材和内容应该有的放矢,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各国间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原有教材中含有的一定比重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加强加深,也可以增选讲述“诚信”、“孝道”、“家风”等中华美德的文章,如“季布一诺”、“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历史典故。二是新教材要大力突出宣传当代中国,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内容要新颖,要广为人知。如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事迹、当前在中国生活工作的外国人的幸福故事、以及介绍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杰出人物的佳作。比如,美国NBA前篮球明星马布里,在来到中国前被称为“独狼”而受到嫌弃,来到北京首钢篮球队后,和团队如家人般融合在一起,为首钢队3次夺得CBA总冠军立下功劳,圆了他自己和北京队的“冠军梦”,被授予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由于他在队中的领袖作用,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马政委”,与以前的“独狼”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他直言感叹,中国给了他重新开始的机会和美好的未来。马布里奋斗及成功的故事催人奋进,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极好的素材编入教材中。未来,到中国工作创业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应该关注关心这个群体,讲好他们在中国的故事,对来华留学生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寓教于乐,提高留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是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主渠道。“寓教于乐”是中外教育学家总结出的一条教育原则。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的。而这一点对外国留学生尤为重要,多数留学生比较看重“自我”,如果他们觉得乏味,即使面对再好的教材,他们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必须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要灵活。诚如吕叔湘先生说的:“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4]活的教学可以有不同方法,随机渗透法就是行之有效的一种。这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捕捉语言素材中隐含的文化教育资源,并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调整教学。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充分采用随机渗透法,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关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比如在讲授《端午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课文时,可以通过介绍中国传统美食粽子的制作,进一步延伸到讴歌诗人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中国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守和秉承,从而使留学生认识到爱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流淌在血液中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核心价值观夯实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基础。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润物无声”,潜移默化间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并最终实现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和深入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

专题讲座法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留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文化、城市生活、旅游饮食等方面的话题,灵活开设专题讲座和课堂讨论。可以专题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传统服饰;可以评选汉语热字、热词、热播影视作品;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每堂课从当日互联网上挑选一个热门的话题,如反恐、环保、体育、娱乐等方面的热点新闻,让学生展开专题评论等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组织留学生一起观赏介绍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然后开展观后讨论和撰写观后感。这样既练习了留学生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能力,又增加了留学生对中华美食的了解,深受留学生们的喜爱。通过观看和讨论,留学生无不对中国各地美景、美食和创造这些美食的中国人赞不绝口,一个有声有色有味的“美丽中国”的印象就从此深深地印嵌在学生的脑海中。

3.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实践活动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努力为留学生创造和安排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留学生所在学校积极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留学生参观企业、工厂、博物馆、展览会等。一方面,实践活动能开阔留学生的视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的耳濡目染,留学生能更切实感受到中国人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所爆发的正能量和精气神。这样,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才有可能真正“进学生的头脑”。

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长久地、保质保量地进行下去,需要加强基地建设、搭建相应平台、开展丰富多彩而有吸引力的活动。

(1)要加强和完善高校留学生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留学生教育一直注重创建教育实践基地,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留学生教育全体系之中。在现实的教学中,稳固的有效的教育实践基地非常重要。笔者在教授《商务汉语》阅读课程时,发现留学生们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和“沙盘推演”,便立刻与教育实践基地联系,协商安排相关日程,带领留学生先后到两家公司观摩实习。由于这两家公司都与实践基地挂钩,具有接待留学生实习参观的丰富经验,配备了专家进行现场讲解,使得实践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2)开展留学生教育的高校要加强与地方电视台、广播台、新闻出版等各大媒体之间的合作,共同为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提供更广泛的平台。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汉办联合主办的“汉语桥”节目,制作精良,形式活泼,吸引了大量的来华留学生踊跃参加。该节目收视率很高,国际影响力极大,对于宣传中国梦起到了其他手段无法取代的巨大效果。学校还可以组织留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和乡镇,让留学生与普通中国人近距离地接触,感受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感情、追求和奋斗,又把留学生的活动融入其中。如浙江科技学院的留学生与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的系列互动活动,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要广泛开展对留学生有吸引力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留学生积极参与当地有关的重要活动,既能发挥留学生的优势,为活动出力,又能让留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锻炼,加深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如杭州将要召开的G20峰会,浙江科技学院就有不少留学生报名当志愿者。他们认为能参加这样重要的活动,也是为中国梦做贡献。又如组织留学生参加有关征文活动,并认真指导他们写作。2013年5月,教育部在来华留学生中开展《我与“中国梦”》征文活动,短短数月间,共收到24个省市自治区112所院校65个国家来华留学生征文384篇,从中优选出148篇汇编成册。这次活动范围广,效率高,影响深远,为在留学生教育中开展中国梦宣传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这次征文比赛,笔者鼓励并指导肯尼亚留学生邓肯(NTIRRA DANCAN SIPARO)参加。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邓肯对中国书法兴趣浓厚,就启发他从这方面着眼,在汉字书法的刚劲和柔美中发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把文章写好写活。最终效果颇佳,他获得浙江省征文一等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课外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要实现中国梦宣传教育进留学生头脑,就需要我们组织开展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学生们在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中发现、认识、拥抱伟大的中国梦。

4.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留学生教学中融入中国梦的宣传,还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不断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加深对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传授给学生。第三,要有扎实的知识,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汉语言专业知识,还要有渊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当代中国与世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跨文化比较,准确、合理地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导入留学生的语言学习之中。最后,还要有仁爱之心,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留学生的距离,滋润留学生的心田。[5]总之,要用提出的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中国梦理论研究水平、较高汉语言教学能力和文化知识功底扎实、学贯中西的教师队伍。 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能否成功贯彻落实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到留学生汉语教学之中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各国青年的信任和支持。日益扩大的来华留学生队伍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尊重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让来华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梦,认同中国梦,从而使他们“知中国, 爱中国,助力中国”。这是一项意义深远、任重道远的伟大工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我们理应为之付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71.

[2]中国教育在线.2014来华留学调查报告[EB/OL].http:///news/201505/t20150506_1255859.shtml.

[3]于文夫: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走出去战略[N].光明日报,2014-05-24.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7篇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儿女共同的梦,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接班人,承担历史的重任,是民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代表,是实现中国梦的先锋。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培养,关键是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理念。如何更好地将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具有时代意义。

一、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1、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不仅专业核心课是上学期间必学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社会发展需要专业型人才,但思想道德修养更是前提。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其成长成才的基础,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价值取向,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2、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所以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每一个中国人共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大学生自然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成为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每一所大学的必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中国梦融入这一教育体系,必然能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中国梦理念,并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1、坚持“自觉”原则

这里说的“自觉”就是要让中国梦扎根于大学生心底,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弘扬中国梦,而不是以一种规章制度束缚大学生,让其觉得中国梦是一种负担。这种自觉性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让中国梦这一理论不单单只是一种泛泛而谈的理论,必须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学生自身,必须要让中国梦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头脑,要将中国梦的内涵及意义根植于大学生思想中,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投身于中国梦的实践中。

2、坚持“结合”原则

这里说的“结合”就是说在进行中国梦教育过程中,要将其与中国特色教育有机结合,要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最重要的是要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有机结合。中国梦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深入理论教育要求大学生掌握中国梦的内涵、本质及历史底蕴,同时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理论教育离不开实践教育的检验,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让中国梦成为大学生稳定的价值认知,才能让中国梦内在化并外在化为大学生日常实践活动。

三、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索

1、理论教学

中国梦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必须首先通过理论的教学让大学生了解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而思想政治教学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一般都开设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一切资源,既可以通过图片、音频及视频等形式,将中国梦的内在精神展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搜集那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感人故事,通过这些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政治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行教育。教育者要尽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向学生解读中国梦的含义,阐述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意识中国梦的内涵,并为之奋斗努力。

2、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检验理论学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与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更是对理论的升华。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调研、基层实践、公益活动及科学研究等多形式参与中国梦的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经过英式教育的洗礼,大多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理论知识富余,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进入社会后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说在宣传中国梦的过程中,理论教学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只有亲身参与中国梦的社会实践,将理论应用与实际,将感性认识上升至理论认识,提升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真真切切的认识什么是中国梦,才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合格践行者。

3、文化活动

十以来,国家愈来愈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其中很大原因就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国家这样,同样,高校要培养具有中国梦理念的大学生,就必须营造适当的校园文化,营造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文化,营造带有中国梦气息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大学生会潜移默化的接受熏陶,自然地理解并吸收中国梦内涵,使中国梦的宣传达到良好显著的效果。营造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有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如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歌曲舞蹈等文艺活动。其次,要把中国梦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如制作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海报、横幅标语等。最后,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等电子资源,扩大宣传力度。

四、结语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梦”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1003-9082(2017)03-0231-01

一、“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梦”是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也更是如此。“中国梦”的有效融入,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能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1.“中国梦”的融入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通过详细的研读“中国梦”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发现,“中国梦”实际上是一种价值理念,对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情况,“中国梦”内容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加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对于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着强化的作用。

2.“中国梦”的融入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众所周知,“中国梦”对于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国梦”分别在理想信念教育、遵规守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教育的基本内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梦”在思想指引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摆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着力在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品德教育上下大力气,为实现我国伟大的复兴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可见,“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中国梦”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为“中国梦”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可以说,“中国梦”的融入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中国梦”的融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上的交流日益加强,西方一些不良的思想也影响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大学生由于其思想意识状态还并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会产生个人主义倾向。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对于他们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要求高校的相关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中国梦”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来,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中国梦”融入思政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过程中

一般来说,高校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作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当有效的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将“中国梦”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来。另外,在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上,还应当不断的创新,选取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以期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来

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配合。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需要如此。作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为大学生讲解完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具体的行为来践行“中国梦”。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介绍先进的事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层面应当加强在这方面的建设工作,并将“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具体来说,高校层面可以定期举办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努力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撒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将“中国梦”内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中国梦”有机的融入其中。这是因为,“中国梦”的融入能够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作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将 “中国梦”的内容融入思政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来,融入实践教学活动中来,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来,最终做到切实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董建,王丽君.“中国梦”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