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4:46

教师信息化教学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1篇

    关键词 信息化 信息素养 提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括和定义,我们对教师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2)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3) 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4) 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5) 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 和储存) 自己生成的新信息。6) 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7) 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一)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使用率不高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但校园网上的资源的利用率都普遍较低,校园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部分学校的网站基本是用来通知,其他的跟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资源不是很多。同时教师对internet 上的资源利用率也不是很高,没有自己一碰到问题,就去internet 上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习惯。

    (二)信息检索能力差

缺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高效地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检索方法、搜索技巧知之甚少,比如“空格键”、“双引号”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偏弱

有些教师虽然找到了一些自己所需的资料,但无法对这么多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千千万万,千头万绪,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之前,我们心中应该有一个腹稿,应该在纷繁中抓住重点,根据自己脑子中的思路,进行过滤,加工得到自己的信息。

    (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许多教师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的习惯,或者有些教师由于对于信息化设备不是很熟悉,懒于学习,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很少用,或者有些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从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兴趣,这也制约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

 三、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一)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观念。教师的职业有一个特点,当他刚刚进入教学领域时,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教学经验,而且经验对于教师非常有用的。但是,当教师一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时,经验有时会反过来成为某些教师进步和创新的障碍。

    因为经验来之不易,获得后就不愿轻易丢掉或改变,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为了达到培训目标,可以依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将其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等五个培训模块;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四个培训模块。同时,还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将基本技能、技巧培训融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和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进行。

    (三)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情感信息化教育情感,是教师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倾向。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都比较先进了,但可能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繁。如果教师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那么信息化设备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该想方设法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信息化教育情感。比如,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小组,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评选学科运用信息技术优秀课,及时表彰上进者;召开信息教育教学经验座谈会或专题讲座,让能者有施展、表现的机会;创办信息化教育小报,及时宣传教学教研进展等等。这样,健全了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教师们依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促进各方面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借助电子邮件、qq、bbs 等方式开展合作,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彼此取长补短,消除信息素养的性别、年龄、教龄、地区差异。同时,学校可邀请信息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

    总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除了部门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外,我们教师更要努力学习,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玉明. 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

网络信息,2008,(2).[2] 朱金满. 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培养[j].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动漫设计;信息化教学

近年来,高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慕课元年到现在的“微课热”,高校教学的信息化已从简单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到普遍地制信息系统化教学。“互联网+”的教 育背景让高校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能力之余,能够快速地适应信息化发展,这种信息化不仅是日常工作接触的信息技术,还包括在信息化时代里掌握信息提取和分析以及转化的能力。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已从过去的知识传递转变为相互启发和互动的关系,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即信息化教学。

1 高校动漫设计信息化教学

动漫在国内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被称为“三次元”,是基于网络和数字应用技术的电子产物,动漫作品创作需要更多的电子技术支撑,动漫产业的三大特点之一是与科技结合紧密,对人才需求量大而质高,尤其是在人才的信息化能力方面。动漫设计是指通过现代艺术的理念传授,进行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别的欣赏能力。高校动漫设计专业要求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创作,培养影视动画领域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信息化教学的最大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整个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涉及组织、内容和模式、技术等一系列的因素都可以将之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现,信息化教学的主体也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过程。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化的内涵,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关系,促进师生间的平等沟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最重要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更注重因材施教,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的模式[1]。结合动漫设计专业的特点,发现其对信息化教学的要求比其他专业要更高。动漫设计专业的 专业核心课程是有关信息化的处理能力,以实际应用为导向的动漫技术信息化平台是教学重点,包括平台开发、2D动漫软件掌握、3D动漫软件掌握以及FLASH网页动漫软件等。动漫设计专业信 息化是适应“互联网+”时展趋势,是为动漫事业发展打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

2 动漫设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动漫设计专业是培养掌握动漫技术的人才,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动漫技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动漫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能够为动漫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育基础,不仅能创设更丰富的教育环境,提供声音、语言、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教学情境,也能够让学生在信息化氛围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漫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在动漫专业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

2.1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不合理

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高校普及的授课方式之一,但是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多媒体授课还只是简单的教学信息化,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通过丰富的视频、动画和图片展示某一知识点。在动漫设计专业的课程中,“设计概论”的理论课程就可通过欣赏设计作品来加深对设计类型分类的理解,如室内设计、工业设计的区别和风格异同。但如果高校教师只是单纯地将室内设计作品和工业设计作品进行展示,而不是对两者的异同和特征进行分析,学生就难以深入理解两者的区别。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可以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简单地放图片、看视频等,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运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信息化的滥用。

2.2 信息化教学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教学师资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动漫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有关动漫技术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设备和软硬件教学条件。国内动漫产业起步就比较晚,动漫教育也很晚,在专业的教学推进上还存在推进速度过慢的问题,各方面技术都不是很成熟。因此,在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缺乏专业的动漫技术人才,更不用说专业的动漫技术信息化教学人才。但是信息化教学是各高校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动漫专业信息技术的必经之路,因此加强高校动漫设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推进高校动漫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高校动漫设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3.1 明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总体目标的改进,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对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认识提升到更高层次,在教学技术方面让教师掌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师在教育技术和专业能力的素养提升。具体的可以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初步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掌握对教学资源的制作和应用目标;第三层次,能够有效利用教学平台进行综合展示以及构建教学资源,并在平台基础上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第四层次,要求要达到结合学科特点,娴熟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自建教学流程,对信息化教学有自己的研究和感悟[2]。这四个层次对 应四个不同的阶段,只有明确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3.2 健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建构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的体系,同样可以分为四个维度来进行。第一维度是以基本的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能力培养,包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技巧以及计算机的知识基础。该阶段的教学培训可以在上岗前进行短期的培训。第二维度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教学流程的再设计等,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更高要求。第三维度是对教师的教学平台开发能力的要求,该阶段是一般的教师经过简单培训难以达到的一个阶段,教师要能够掌握多媒体开发工具,通过工具的应用进行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包括基于平台的协作学习和网上作业与测试等。第四个维度是最高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改革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开展产学研的合作研究以及专业课程内的研究性学习等。这一阶段的培养可以通过与网络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交流学习。这四个维度的能力要求是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的分层递进培养,形成了有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这种金字塔的能力培养是教师作为个人的能力发展结构,也是高校作为教学人才储备和培养的有效体系。

3.3 完善长效机制,重视教师梯队发展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培训就能取得成效的,需要长期的重视和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前高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作。长效机制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不仅需要完备的教学规范,更需要严格的信息化教学要求。良好的信息化条件是基础,这是创建浓厚的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物质条件。其次,在教师队伍中营造积极学习信息化、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氛围,调动教师自主学习信息化的积极性。从高校角度而言,教师梯队的培养也是满足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之一。部分青年教师或者具有计算机知识背景的教师能够快速地掌握信息化的技术要求,也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成立合作小组形式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梯队培养,充分利用青年教师和计算机背景教师的优秀信息化的条件,发挥积极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做好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带动作用[3]。另外,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享和经验交流,也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助力项 目。

3.4 注重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个逐渐增强的过程,而教师的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加快能力增长和促进教学信息化实践的保证。要注重高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加大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比例,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校内和校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和继续教育。首先,在职后培训的内容上进行优化,增加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内容,培养教师互联网思维,广泛的开展以微课、慕课、公开课等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培训内容可以细分为慕课制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结合任教科目的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进行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这样的培训既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也能有效地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更积极地投入信息化教学的学习中。

3.5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背景下,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越来越完善,目前很多知名高校的慕课平台建设很好,有大量的免费在线共享课程,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上的课程资源。高 校对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借鉴学习,组织开发高校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开放式的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促进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是一大提升。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进足量的微课、慕课来刺激学生对教学信息化的接受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引导学生对更宽泛的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结束语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基于高校的动漫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的处理能力,高校只有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工作的经费投入,全面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快速发展,才能提高动漫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23.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3篇

[关键词] 教师素养;教学信息化;影响

一、前言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1]。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其内部来讲,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其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养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人格及其能力的总和。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多层次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在教学前的,也有在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探究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影响,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的实施,有利于新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师素养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宏观分析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着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等角色。[2]教师的专业品质分为以下几类: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其中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包含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和与工作压力相关的信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包含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3]。

1、教师的基本信念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基本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认识,主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来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实现。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将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包含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理解,实施过程的理解,效果评价的理解等。所谓信息技术的地位的理解就是指在现代技术条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是否有必要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理解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于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的这种定位要受到整个宏观条件的制约,例如政府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客观的物质条件等。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极大的便捷,几乎没有老师否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与教师的基本信念息息相关。

2、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4]教师的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于所教授学科的认识,包含固定的公式,定理等的概括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教学策略的认识。教师的这种认知能力通过教师的施教模式影响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要依靠教师认知能力的提高与认知模式的创新。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信息化的有效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强调操作性,要求一线教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关系到教学信息化的成败。另外,教师往往依靠对学生的监控来提高学生对于老师要求的完成情况,从而达到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学监控具有双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控制,例如运用教学平台来实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但同时又有可能因为作业不是在教师的直观指导下完成而失真,从而失去对学生有效的监控。

3、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对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感情的交流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交流的一个特点是间接性。所谓间接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其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变得相对的生疏了。有的教师出于这样的考虑就会在实施教学时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般来说场独立性的教师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场依存性的教师更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向型的教师更加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内向型的教师这比较保守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素养对教学信息化影响的微观分析

1、教学效能感与信息工具的选择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上。教学效能感强的老师往往具有挑战自己的冲动。这种类型的教师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把自己的成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很好运用。但是,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为了挑战自己,有的也会舍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是选择传统的教学工具,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成败与好坏完全在于他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与教学工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学效能感越弱的教师,一般认为学生的成败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和教学问题,还与客观的因素有关。这类教师会自觉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好处。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效能感的强弱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往往受制于客观因素。

2、教师控制学生对教学信息化的负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教师基本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指教师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而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限制。有的教师对学生给予高压控制,采用惩罚措施,与学生只是单向交流。相反,有的教师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富有人道主义倾向,积极地与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事实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介于二者之间。[6]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无论是哪个极端,都对教学的信息化具有负效应。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高压的控制方式,他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产生怀疑,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会尽可能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民主的控制方式,教师也会尽可能少地运用信息技术。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不利于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的,这样就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实现教学信息化方式,但在现实的实施中却是很难实现的。

3、教学压力的释放对教学信息化的正效应

教师压力过大时,将会表现出工作迟缓,烦躁及其对人缺少关注等。教师工作的成绩的潜在性,教师自身价值观等都可能是引发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7]但是教师的压力是可以释放的。教师释放压力的途径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自我概念。同样,教师也会释放来自于教学方面的压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减少备课的环节,实施教学的地点的限制,运用智能化的教学评价等来减少教学的任务,释放自身的压力。教师在释放自身压力的时候,信息技术往往是其首选,因此将会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四、小结

教学信息化有赖于教师素质提高。不管是在专业信念方面还是在技能和个人的人格方面,教师的素养都将影响到教学的信息化。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地培养有利于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型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信息化,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使信息革命带来的成果惠及教育这项人类灵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 /view/44151.htm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78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86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4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434;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51-01

目前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现状,对人才的要求呈现综合型和复合型。高职院校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类,高职院校的目的是为社会教育出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呈上升趋势,社会认可度也逐渐上升[1]。但由于形势的改变,高职院校还需将陈旧的思想深入解放,创造新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更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老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改善教育方式,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义

信息化的含义就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区域运用的整个过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它包括了搜索和收集信息资源得能力、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额能力设计、选择和评估信息资源的能力、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等[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显特点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从而得到教学模式呈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呈现自主学习化、学习资源网络化以及环境呈现虚拟化。

2、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状况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趋势和信息素养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的重难点。如今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信息素养较低,而对该能力的培养还时常出现一些误区和缺点。

2.1 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年龄是约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条件

在高职院校中有大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都缺乏信息技术的元素,特别是针对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不仅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够了解,对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也缺乏了解,导致出现信息化焦虑的状况[3]。目前他们的教学方式还处于传统模式,往往通过教案、粉笔和黑板来进行教学,甚至不愿意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

2.2 教师无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

就算信息技术特别先进,也不能完全替换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比如,目前有一部分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提前准备好课件来帮助教学,但大部分老师都只会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忽略课件的实质意义,并未将课件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效果自然而言就不会理想。

2.3 高职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如今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W能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得知大多数教师都不了解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缺乏已对高职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约束。

2.4 高职院校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不到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决策层都不够了解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从而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严重缺乏。针对这种情况,不仅引起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忽视,还会影响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进展。

2.5 在信息化建设上着重硬件投入而忽视软件环境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对数字化校园实施创建,甚至有的学校已建设成功,在建设过程中投资相应的硬件设备是必须的。不过很多学校往往只对硬件设备比较重视,反而忽略了软件环境,甚至不愿意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3、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培训,按照以下要求进行:(1)将学生设为中心轴,对其学习能力着重培养。(2)可通过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内容。(3)实施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深入探究的学习模式。(4)采取教师和学生协作学习关系的教学模式。(5)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和资源进行评价[4]。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强化,主要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和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进行熟练,培养其搜索、收集以及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对全员进行信息化培养,特别是针对主管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人员,着重培养其信息化领导力。将微课最为主题,使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新模式进行探究;微课也被称为课例片段和微课例,该课例的主要内容是短暂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是通过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活动。正常情况下,微课的时间为8-10分钟左右,且容量较小。通过以上这些情况得出,微课具有时间段、资源容量小、主题明确、制作简单方便以及针对性较强的优势[5]。

参考文献

[1] 周正杰.高职实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23(5):113-114

[2] 李新良,胡小红.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建[J].文学教育(下),2016,15(9):66-66.

[3] 马琴.高职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与提升途径研究[J].速读(中旬),2016,11(9):113-113.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5篇

(一)合理利用现有信息化教学工具

教师学习思想先行,在合理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认识上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特别是中老教师,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缺乏,不接受多媒体课件应用于教学,认为黑板书写传授教学知识就足够,使得教学效率低。二是随着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施越来越齐全,装备力度也越来越广泛,难免教师会产生“先进的就好,用最流行的才好”的思想。多媒体教室,教室内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主流的信息化教学工具都只是教学中的辅助教学的工具,要求教师要合理地使用。

(二)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教学工具

教师对教室内装备的教学工具的充分利用,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如教室内的电视机。在学校没有装备投影仪时,我上计算机课就用过电视机,只需要带上一个带有AV视频接口的笔记本或另加一个视频转换盒就可以实现了,还可对强调的地方进行放大显示。这还包括对软件的充分利用。如一幅图、一些媒体光盘、对设备的合理使用等。

二、使用好信息技术工具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现在使用的关键就是使用好多媒体课件。下面我就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进行论述。

(一)提供教师研训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分三方面,一是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二是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三是信息技术软件的操作运用。教师培训的难点在第三点上,因职业教育缺少相关课程的适合课件,且针对不同的课程、学情、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来呈现的课件就更缺乏,只有靠各校教师自己制作。然而,课件制作不仅是电脑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课程教研教学方法、模式及教学设计的呈现;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可能对所有课程都熟悉,更谈不上精通,再加上人力、精力有限。所以,我们认为:“课件要由课任教师自己制作,每个教研组都必须培养自己的课件制作骨干,以骨干带领整个教研组的教师共同进步,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能和在教学中的运用技术”。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主要精力则放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指导、培训上。建立教师信息化技术运用研训平台的做法:

1.学校成立管理层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领导小组,可以由教导处或教研室(教科室)等部门担任核心处室,拟定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及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培养的3年以上的规划方案,方案中应该明确研训的目的、计划、内容、方法等。领导小组的职责为监管、研训所需资金和人员的配给。

2.在领导小组的基础下,学校还成立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运用研训团队,可以为研训中心组或研训指导组。成员构成由负责部门担任选拔,挑选部分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担任研训指导组成员。其小组职责主要为每次培训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3.在研训小组的组织引领下开展校内、外培训,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

4.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班。

5.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培训及学术研讨活动。在课堂教学上,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整合教学手段上课。

6.开设多媒体教学公开课活动,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成果列入教师的评价体系。

(二)确定教师培训目标、内容、方式

1.首先从教师需要掌握的工具及技术入手

(1)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及运用,包括:计算机(含笔记本计算机)、平板电脑的操作、投影仪、实物展台、照相机、摄像机等多媒体设备的基础操作培训。

(2)多媒体信息处理软件的应用培训,包括:目PowerPoint、InternetExplorer、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洪图等软件工具的操作应用。其中PowerPoint易学易用,制作效率极高。针对可能参加培训的教师参差不齐,在培训前一定要组织培训前的摸底,可采取任务驱动的培训内容组织编写培训学材。教师以任务完成为达标考核要求。这样既可满足教师的参差不齐的学习层次,也可发挥教师参培的主动性。

2.教师培训的目的、内容

(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从电脑组成、多媒体各种设备的操作使用、操作系统使用的基本操作入手。多媒体操作的具体应用如利用远程视频可以实现现代师徒的教学环节。在校企合作单位建立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可由岗位能手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在实际岗位上示范工作中的操作规范流程,配合教师课题教学需要,由上课教师完成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环节的实际教学展示。

(2)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培训以PowerPoint平台为主。我们要求每位参加培训的教师能根据本学科的具体情况制作一个完整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放在课件的选题、课件素材的处理及整合,最终制作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实现影片、动画效果的课件。①掌握课件的制作过程选定课题——收集整理素材——根据教学设计编制PPT提纲——根据提纲整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素材——建立教学内容关联制作一定的交互性(判断和链接关系)——完成效果的修整美化制作——打包制作独立运行文件(完成)。②学习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控制技能。

3.教师培训的方式、时间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6篇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学;应用与实践

一、信息化的内涵及作用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重点考虑了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及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要提供什么资源,如何表现;什么资源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如何引导学生搜索,如何整理总结、如何进行体悟与反思。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虽然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参与学习和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对信息技术学习要有稳定的兴趣,或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或是老师引人人胜的教学情景,或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或资讯,如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素材等等,增加内容的生动形象性。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诱发创新动机。

(三)摸索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创新的愿望:兴趣是自主创新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及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给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2.重视操作,给予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一种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发现就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美国,许多博物馆的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听了,忘记了;看了,记住了;动手,理解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教给方法,寻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

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探究性学习自我解决问题。

4.独立搜集信息,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不同途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浏览。通过操作、思考、讨论、辨析,激发思维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不断地得以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下面五个板块构成: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讲解新课一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就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与现代提倡的教学观相违背,对此我们需要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利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先后总结出两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模式一:复习思考——创设情境——探究新课一巩固反思——总结练习;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7篇

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2号,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教师师资水平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乡村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进程。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而发现教师师资存在哪些障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现场发放回收,样本来源于纯乡村小学(乡村镇以下中心小学包括教学点),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95.53%。根据以往文献,本次调查的指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价值导向,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意味着教师自身外在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教师自身内在条件。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指在具备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教室内,乡村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已会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程度、是否已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等。1.目前教师已基本会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由表1结果可知,其中有54.65%的乡村小学教师已经会使用“投影+幕布”的简易多媒体该方式,73.26%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技术,33.72%的教师会使用一体机,仅11.63%的教师会使用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为“黑板和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占比为38%,为“电子白板”的占比为35%,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以电子白板为主,交替使用黑板为辅;也会采用“投影+幕布”的简易方式进行教学。总体来说,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使用频率不高。2.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不够,尚未达到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程度。如表2所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处于“一般了解,大致领会”的教师人数约占90.59%。教师基本上都处在这个程度,能满足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成为一个简易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者。而更高水平的“非常熟悉,融会贯通”仅有8.24%,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有限,课堂呈现效果简单重复缺乏创新,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上提升空间巨大。3.大部分教师借助免费资源平台,尚未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如表3所示:有39.53%的教师未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60.47%的教师已建立。由此观之,乡村小学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的初步能力,但其熟练水平普遍不高,融合创新的能力也很缺乏。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浅层的“会用”阶段,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1.培训次数较少和培训重点不符合实际需求。如图1所示,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国家、市或者区县、学校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次数大多为1-2次,分别占比31%、43%,说明教师培训次数少,力度并不高,乡村小学能给予教师吸收新知识和提升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多。乡村小学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以“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为主,分别占比56%、60%,其他培训内容均不超过30%。学校主要以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高层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较少。2.培训技术不足以满足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此题设为教师认为自己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落在何处。如图2所示:33%赞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35%赞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认为在培训重点应该是观念转变的与认为培训重点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的比例为15:71。说明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技术上的不足使教师想从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帮助,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3.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希望获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最希望获得教学资源的供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一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需要定期的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供应的不足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上有所限制,需要学校资源供给和懂得如何借鉴与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自身能力的支持和拥有自己学校一支强有力队伍的不断指导和引领也很有必要。具体见表4。第12期LEARNINGWEEKLY信息技术培训是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学校方面,满足于解决教师基本的硬件设备使用问题,而忽略了培训内容缺乏深化整合意识;教师方面,从自我主观层面提出培训的重点为信息技术能力,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但其在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中所学习掌握的并不多,从每年参加的培训次数可见培训的资源很贫乏。因此,教师更需要培训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教育信息化思维。本部分调查的主要内容旨在了解教师是否有教育信息化意识,以及其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教师是否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是否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是否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及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1.教师相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并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仅有一人表示不知道。教学资源库是指教师把各种与个人教学、学习相关的多类别的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成为方便存取和管理的数据库对象。95%的教师认为有必须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5%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2.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并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相互促进。91%的教师表示会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愿意不断更新理念、知识与技能,显示教师们积极性高。91%的教师表示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但是仍有9%的教师表示否定。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与同事进行研讨,相互促进,建立相互帮助的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沟通关系,但小部分教师仍固步自封。3.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团队力量不够,如PPT制作技术有限,信息化设备部分功能不会使用。(2)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是教学中所需要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部分查找困难,如体育教学能应用的教学资源较少,另一方面是教育网络资源过于繁杂,筛选优质资源困难。(3)信息化专业培训次数少,信息技术提升不够;现代化教育技术更新太快,培训内容跟不上节奏。(4)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信息化与教学相分离。在教师信息化意识层面上,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愿意与同事建立相关知识体系的交流互助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支持去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乡村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滞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融合创新能力。而且,教师虽具有信息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缺少有效的行动。从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来看,乡村小学教师是“特殊”群体,他们迫切地需要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有限的水平,可培训往往最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动机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事倍功半。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随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硬件不足作为曾经影响乡村小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已日渐消解,而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过低成为国家推广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一方面,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师范教育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实操训练,避免仅注重理论的局限,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避免单一的办公软件的学习,可适当学习实用性强、趣味性足、应用性广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重视职后培训。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质量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小学教师留下任教,也难以请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指导,造成“多媒体闲置”的资源浪费现象,为解决这一现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同行交流、现场指导、专家授课、优质课比赛、校际观摩等,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建设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资源库”。

(二)提升应用水平,融合学科教学问卷中第三个维度为教育信息化意识,从中均可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观念已经转变,但知易行难,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满足于操作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缺乏落实学科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行动,致使出现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克服实有条件的不足,开拓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如远程培训、连线专家、课堂实践等。教师还应该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学会有选择地掌握信息技术,最好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内容来进行选择,这样更具有精确性和创造性。此外,应以年轻教师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带动学校整体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师信息化教学第8篇

【关键词】 教学信息化 医学高职院校 教师素养 调查

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教育管理过程当中以及教育的科研过程当中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全面的应用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

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全面深入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应用,促进教育过程的进一步优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同时也使学生的信息化技能和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最终实现我国教育进程的现代化发展[1]。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升教师的教学信息化素养是当前环境下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对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找到解决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一、问卷调查

首先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制作针对医学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将以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调查该院校中任课教师以及院校当中教学管理员的信息化态度、信息化应用能力、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的技术培训状况等。本次研究当中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共回收324份有效问卷。参与本次调查的教职人员包括了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不同专业的任课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

二、 结果

2.1年龄与信息化素养的关系

教师的年龄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对自身信息化素养评价最高的年龄层是36~45岁,主要由于该年龄层的教师与35岁以下教师相比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同时又比46岁以上的教师更具对新鲜实事物的探究精神。从整体上看,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

2.2教师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式

在教师获取资源和信息的途径当中,互联网络的其中最主要的获取途径,其次是与其他同行教师相互交流,具体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

2.3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调查发现,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教学资料,其次是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这与表3当中教师获取信息的方式调查结果相吻合,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所示。

2.4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技能状况

教师运用信息化的能力局限于文字编辑、收发电子邮件等基础性的能力方面,在课堂中应用信息化作为教学手段的比率较低,具体调查结果见表4所示。

三、讨论

3.1教师的年龄与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一定的关系

从本次调查结果能够发现,年龄处于36岁~45岁阶段的教师,其对自我的信息化素养评价较高,这与该年龄阶段当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以及保持着对形象事物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3]。一般来说,人的智力状况发育至25岁左右就会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增长也会出现相对缓慢的状况[4]。

因此当处于35岁之后时,若能对一项事物保持学习兴趣,则学习的能力和速度就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因此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而言,若能在工作当中保持对信息化的热情与兴趣,则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3.2教师获取资源与信息的渠道较狭窄

在本次所有的受访教师当中,获取资源与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互联网络,然而对于校园内的电子信息资源并未获得充分的利用,主要原因可能是该院校当中的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或者是该高职院校的电子资源储备量较为有限,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活动需求,存在一部分教师在科研工作或教学实践工作中仍需要到更大的图书库或互联网络中获取教学资源[5]。学校中电子信息资源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可能限制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仍需进一步拓宽教师的资源与信息获取渠道,为教师进一步提升自我的信息化素养提供支持和帮助[6]。

3.3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该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较低,在课堂当中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范围比较小,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化行为方式仍需进一步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不可获缺的一部分,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该院校中已经基本实现了多媒体设备教学,以及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因此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应用多媒体设备实施教学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该校教师对于制作电子课件等掌握情况较好,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情况较好,同时教师的信息化基础技能水平较高,这为进一步提升该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教师的信息化安全意识以及信息道德有待于提高

对于网络平台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大部分的教师能够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利用,并能够较好的遵守网络信息社会当中的安全准则道德准则,然而,仍有少部分的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高校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消化和吸收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当中的作用,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 结论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堂中应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并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教学实践当中,并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环境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较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较低,缺乏信息化意识,因此仍需进一步的提升高职院校当中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一些到企业当中交流、了解的机会,拓宽教师的视野,同时定期开展针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徐黎明.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情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03):44-47.

[2]龚静,霞.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以湖南地区职业院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08(09):59-62.

[3]方向阳.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04(25):73-77.

[4]方卫华.高职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3(1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