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传媒论文

网络传媒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3:59

网络传媒论文

网络传媒论文第1篇

前言

自1997年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全国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网络上的文学;在“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之后,随着网络上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网络文学”这个范畴方始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发展到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一些经典的著作都在网上有着电子版本);当然也是网络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书本形式传播)。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的要素还有许多不成熟、不稳定有待于发展的地方,对网络文学的诸多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于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还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网络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的现象,与社会中的人是分不开的。在以往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活动主体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网络文学一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种影响对文学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呢?其是否改变了文学的本质?这些问题,各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说,尚无统一的定论。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媒介对文学接受主体的影响,并对此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网络成为传播媒介,使得网络文学,本质中审美的要素下降,娱乐性的成分上升。在本文中,笔者在讨论网络主体的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将网络文学的接受者和传统文学的接受者作简单的比较,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网络文学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重点探讨网络对网络文学接受者造成的特殊影响。

一相关范畴问题

作为文学传播媒介的网络。从原始社会阶段“诗乐舞”一体的文艺活动产生以来,文学活动系统中,传播媒介总是处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对文学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传播媒介在文学互动上的特点来看,文学的传播经历了口头传播——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几个阶段。应该说,每一种主导的传播媒介都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口头传播阶段,文学主要是由人们面面相授传播的。这样,传播者有很高的权威性。这种方式生动形象,互动性很强,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创作、传播自己的作品。但是这种传播方式很受时空的影响。因此,远古时代的大部分的文艺作品都不能保存下来。进入纸张传播的阶段后,由于文字的使用,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创作权利和自由。同时出版的审查制度,也使传播媒介成为权威机构的垄断工具。但是这种传播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得读者有机会欣赏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为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书本的出现使得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书本文化至今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文学活动。电子传播一方面扩大了读者的范围,兼有字,音,画,多媒体的多种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权威机构所垄断,在本质上与纸张传播大致相同。网络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没有了以往纸张传播、电子传播的审查制度,没有特殊的原因,创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发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第二,接受者的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主要是书本阅读,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环境对接受者的心理和状态等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第三,网络上创作者和接受者互动流活动增强。网络的作品所在的页面大多设有发表评论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QQ、E-mail、BBS等网络工具与创作者进行交流。

网络文学接受主体。这里我们谈论的文学接受者,不光是上网为了学术研究、文学交流的,有一定审美基础的读者,也不仅仅指那些文艺理论批评家们。这里的文学接受主体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网浏览网络上的文本的广大网民。

网络文学的范畴。尽管网络文学的范畴在学界尚无定论,在这里我们讨论的网络文学,有着我们讨论的范围。在这里,网络文学不仅仅是指历次网络文学大奖评选出来的那些“代表作品”,更重要的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网络上的文学现象,具有网络文学特有的一些鲜明特征,如作者的“大众化”、内容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创作立场的“民间化”的文学作品。

二网络主体的整体特征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的、时尚的技术工具,其使用的主体必然是趋向于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3年12月31号),中国网民共有7950万,其中男性60.4%,女性39.6%;未婚的占到56.8%;35岁以下的网民所占的比利是82.2%:18岁以下为18.8%,18-24岁为34.1%,25-30岁为17.2%,31-35岁为12.1%。其中,网民受教育的程度如下:高中以下13.5%,高中(中专)19.3%,大专27.4%,本科27.1%,硕士2.2%,博士0.5%。网民的职业上,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前两位,分别是29.2%和13.7%。收入上,20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77.6%。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网民以男性、未婚者、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体,大学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以及低收入者占据网民的大多数。

在当前社会的背景下,人们面对多变、复杂、充满诱惑的社会,往往会感到迷惑、失望、压抑。年轻一代由于学业、工作的压抑更是显得抑郁、浮躁、情绪化。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年轻人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的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束缚,尤其是经济、政治的束缚。网上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宣泄化,网上的语言,行为也是十分直白的。

网络对文学接受者的影响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以前,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中,并不是很重要的环节,通常被人们所忽视。人们往往把目光聚集于作家和文本上面。自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出现以来,读者对整个文学活动的意义才被注意到。人们才开始研究读者的阅读对文学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同传统的文学接受者相比,网络文学接受者面对网络时,其特点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不一样;(二)阅读环境的改变;(三)有一个能够与作者进行方便交流的平台——网络。

接受者面对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文本的不同。由于网络传播媒介的虚拟性,没有以往的审查制度,这就使绝大部分有作品的人有了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原来只有作家和少数文学修养比较高的人才能发表作品的局面被打破了,创作者的群体增加了大量的普通人。这样,创作者的总体地位下移了,创作不再是个别人的“特权”了。但是,在网络文学上,并不是人人都是“作家”,那些在网络上写作发表文章的人,人们更愿意称他们为“网络”。网络和传统作家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别。

以往传统作家的创作,往往都是基于自身审美情感的凝聚,对世界和自身生命的独特关照。当这种审美关照与自身的心灵相撞击,激起创作的火花,创作的欲望产生了。这时候,作家的审美情感积聚到了饱和点,使之感到不吐不快,然后选取适当的形式予以物化。这时,作家审美情感的物化产物——文本就产生了。作家的创作是基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独特的生命经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审美是文学的本质特征,是文学最重要的要素。审美价值在文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是一个价值的复合体,比如审美价值,政治上的价值,娱乐价值等等,其各种价值因素依据作品内容的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地位,因此各种价值彼此也并非都处于并列的位置。文学活动的特性正在于文学总是探索并表现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并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可感的形式记载了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丰富的的精神世界。文学的审美价值无疑是应该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没有了审美,就好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样。而大量的网络并不是为了追求审美,他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游戏、玩乐的态度。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虽然有人承袭着传统的路数,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抒写着“自我”、“本我”、“真我”,抒写自己的“心情故事”:他们通过一个虚拟的名字,在亦真亦幻的电子世界渲泄着被日常生活所压抑了的个性与郁闷;或是通过扮演以实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社会角色,以求得在虚拟世界中的象征满足。当年被誉为“网罗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说,他的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影响他人的需要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这也从一方面表现了一些网络的创作心态。

网络的这种态度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会像传统作家那样,把审美要素放在第一位,并去追求的文本的审美性。因此他们的文本几乎不会有什么创作前的准备阶段,他们所抒写的大部分都是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在社会知觉上,网络与传统作家就有着明显的不同。社会心理学上,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整体反映,分为对物的知觉和对人的知觉。传统作家处于出版的审查制度和个人名誉的考虑,他们对世界的知觉往往是经过审美过滤的,是经过艺术家的审美加工后表现出来的。而大部分的网络,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完全不用考虑到个人的名誉,社会规范的影响,大多是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全部经历、情感吐露出来。因此,网络上的文字更多的真实的表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知觉,是个人心灵的直接表现。但是这样也造成了网络上的文字趋于情感宣泄化,过分的强调某种而丧失了理性,普遍缺少诗性自律。如果举一个极端一点的例子,那就是前些时间风靡一时的“木子美日记”。网络日记本的风行,也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木子美日记的出现,反映了在当前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在思维方式、生活观念上的转变。人的种种本性以及这些转变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面得以暴露。反映这种由于社会变革所引起焦躁,压抑的典型情绪的审美表达是很有意义的,但是疯狂的暴露个人隐私,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引来了乐衷于窥视隐私的人们的追捧,这一点却是不敢恭维的。

阅读环境的改变。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总体地位下移,这就使网络文学不仅有“阳春白雪”的东西,更有了许多“下里巴人”的,甚至是龌龊的东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为接受者的阅读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这就使接受者在阅读时面对的总体对象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学具体的阅读环境的改变,体现在两点。首先,以往的阅读环境基本是书本阅读,但是现在变成了对着电脑屏幕阅读。这一改变对网络文学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一,电脑阅读极大地增强了接受者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接受者不需要通过第三者作为中介(以往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或书店的销售人员,自己的亲人,朋友等等),就能够直接阅读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东西。这种环境下的阅读与传统环境下的阅读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是接受者的社会角色在这个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阅读者的阅读动机的变化——以往传统的书本阅读的追求审美性和娱乐性,变成了补偿性的、娱乐性的动机。虽然在书本阅读的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接受者也是为了消遣的目的去阅读,但是他们所面对的文本还是经过出版社编辑们挑选的,其相对于网络上的文字来说绝对是更具审美性的。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扮演是指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通过对他人的言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做出对自我行为的调解,决定自我在互动中的行为。角色扮演一般组成的结构如下:角色承担者,角色行为目标,互动和互动过程所处的社会情景,角色行为规范。从这样一个结构,我们就能够对各种角色的发生发展做出比较清晰的分析。从儿童出生开始,儿童就不断进行自我意识的成长和扩展,开始不断地进行,扮演成人的角色,比如过家家、盖房子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儿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自然的成长过程。随着我们的逐渐成长,周围的环境规范慢慢地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过多的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面对复杂的社会,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是不断地尝试各种环境下的生活形态,扮演着固定的社会角色,如学生,儿子,男性等等。儿时的那种扮演的欲望,在诸多的社会规范的束缚下被压制,慢慢消失。但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又唤起了我们的这个欲望,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如超越时空性、匿名性等,造就了与平时生活的社会环境迥异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生活的角色的随意性更大,角色可以进行自由地转换。

在网络生活中,年轻人更倾向于扮演一种不同于自身社会角色的“虚拟角色”,在虚拟的ID下,隐藏着自己的真实身份。同时,又会对自身本来的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和现实中的形象进行颠覆。最典型的角色转换就是男女性别互换。当然绝大部分的这类情况是出于玩乐的态度,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是心理疾病的缘故。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平时懦弱网上勇敢;平时沉默寡言网上滔滔不绝的人等等。这里有一个“双重人格”的问题。其实这里的双重人格问题并不是指那些精神分裂的精神病人的现象,确切地说是因为存在状态的改变,现实中的自己,网络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自己心目中的自己,这些既独立又统一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多元化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所受的束缚已经太多,他们往往需要按照自身的社会规范来表现自我。这样,现实中的自己和他人眼中的自己,与真实的自我相比,往往处于受压抑的状态,使他们感到窒息。因此当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追求自由的天性,使他们更多的选择了娱乐,游戏,去释放自己受压抑的心灵,去补偿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失去的东西。最近第十三次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多数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6.2%;其次是休闲娱乐,有32.2%。在这样的网络存在状态下,网民们在上网的时候,他们是来放松的,休闲的,来找回现实中迷失的自我的。所以即使在面对网络上的文学的时候,他们就不是想着接受文学中美的熏陶,把文本的审美性放在第一要素;而是更看重文本的娱乐性,看文章是否能给他带来欢乐。在网上,有两种文章十分流行:一种是婉转伤感的情感表达型,另一种就是无聊搞笑型的。这一点与接受者的阅读动机有很大的关系。网络文学中的色情和暴力因素固然跟网络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有关,也是由于网民对现有社会规范突破,叛逆心理的追求造成的。比如“木子美日记”事件,木子美的日记之所以受到大量读者的吹捧,这跟一部分读者网络面前放纵自我,满足自身的窥私欲有关。

阅读环境的第二点变化是,电脑阅读比书本阅读更容易疲劳,而且还有不菲的上网费用。在网络上,大概有四种类型的文学作品。第一种就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文章,这种文章大多是拼凑而来,毫无新颖性,读者在读到开头的时候也能够预见故事的结局,这种文本一般是低于读者的审美水平,读者一般都不会去选择;第二种是与大部分读者的审美水平相当,以故事性的侦探、爱情、悬念小说为代表,这种作品读起来不会费什么力气,又能引人入胜,享受到阅读的,这是大部分读者选择的对象;第三种类型的作品其审美水平会高于读者的水平,读这类的文章,读者会感到有点吃力,但是在阅读之后,自身的水平会得到提升,也会得到审美的熏陶;第四种就是其审美情调与读者的自身的审美格局不相符合,比如习惯于现实主义的读者在面对后现代的作品就会感到不适应,接受不了,就是这个原因。在电脑阅读这样的条件下,年轻人一般不会去选择语言精辟深刻的文章。他们更倾向选择第二种的,通俗的、结构明了的大众型文学。这样,接受者在选择阅读对象的时候,审美期待也发生了改变。读者更倾向于选择那种娱乐性较强的作品。同时,这种选择会通过文章的点击率反映出来。同时,点击率也会影响着读者的选择。在读者进行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和理解也是有选择的,只有那些能够吸引他们的作品才会纳入他们的视野,这时候追求娱乐的兴趣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同时文章的点击率也是读者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今天商业化时代,点击率将决定网站的存亡。那些娱乐性的作品因为有着较高的点击率,又会促使一些网络进行这方面的创作。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循环的圈子,更加导致娱乐性作品的流行。

此外,在网络文学接受的时候还有一个接受度的问题。战国时期楚宋玉曾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徽,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①这里讲的就是一个艺术接受度的问题,在当代,高雅文学,先锋作品,通俗作品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传统的书本阅读,由于面向全体的读者群,各种类型也相对齐全。而网民的年龄阶段也集中于35岁以下,在这样的年龄阶段,由于其自身审美素养的问题,网民们对高雅文化的接受也是很有限的。相反,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接收就显得更为容易一些,他们也更倾向于接受这样的文学作品。

网络传播媒介为接受者和创作者提供了十分方便的交流平台。从接受美学出现以后,读者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在传统的文学中,普通读者的意见却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以往,一般是文学批评者的意见才被人们所重视。诚然,文艺批评者的意见更具有专业性,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更为深刻,对创作者的创作也更具有指导的意义。但是绝大部分的读者的意见,哪怕只有一个“好”或是“不好”的声音也难以直接反映到创作者那里。当然,一些著名的作家会有大量的读者与他们写信交流,或是一些嗅觉敏感的读者会根据时局适时地写信给编辑部,进行评论;或是在生活上与作家进行交流。但是大部分的读者,由于信函的时间延续性,滞后性,他们一般不会跟创作者进行交流。更何况,一般的不知名的作家,即使读者为他们的作品所打动,读者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跟他们进行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文学活动中,读者的声音很少为创作者所知;创作者也往往只能通过自己作品的销售量大概地了解自己的作品是否为读者接受,更不用说,根据读者的意见调整自己的创作。但是,在网络文学的活动中,网络为接受者和创作者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方便的交流平台。当下一些著名的网络文学的网站,在发表作品的网页下面都有供读者发表自己意见的位置。这样,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可以直接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一个“好”字,或是批评性的文字。同时,创作者也可以直接看到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感受。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BBS、E-mail、QQ直接进行交流。接受者可以向创作者谈自己的感受,对作品的建议;创作者也可以向读者进一步的阐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根据读者的反映调整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样的交流也是通过虚拟的网络进行的,交流的双方隐藏在网络的背后。这样的沟通与传统的沟通必然是不同的。

社会心理学中,沟通是人们交换思想、表达情感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际互动、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形式。就建立、维系和发展人际关系而言,人际沟通能满足人的三种社会心理需要: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表达感觉的需要。当网民在网络上交流时,这时候他的需求不会是基于互动的需要、影响他人的需要,他们主要是出于表达感觉的需要。他们只是直白地宣泄出自己的感情,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社会规范的束缚。这种沟通环境下,读者的信息反馈往往是从自身的好恶,出于娱乐情感的表达,而不是想要进行带有自我意识的纯粹的文学交流。

在另一个层面上,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也真正实现了读者和创作者的互动,这就是文本创作的开放性。有这样的例子,作者提供一个开头,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链接,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发展模式、结局。甚至,读者还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作者提供一个开头,由不同的人进行创作,读者在阅读完前面的情节后,也可以参与到文本的创作中。这样,创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达到了一种真正的互动。但是这也使文学活动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文字游戏。在里面,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审美的要求,而是想着怎样才好玩以及情节的设置。

就个人的意识而言,接受者在网上是一种文学意识,在网下又是另一种文学意识。应该说,这两种意识是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一个人的心理情绪是具有弥散性的,即在一种状态下的心理情绪会影响到其他状态的心理情绪。所以,一个人的网上文学心理情绪很容易影响现实中的文学情绪。事实上,现实中的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网上的情绪,但是由于人们在网上的情绪更具有自由性,其影响力较之现实中的情绪有更大的影响力。因此,一个人网络的文学意识往往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在他的概念中,文学的娱乐性的成分会超过审美的因素。这种感觉是从网上慢慢弥散到现实中去的。

结语

网络传媒论文第2篇

1 网络媒体的诞生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媒体逐渐朝以下几方面趋势发展:第一,数字化方向;第二,网络化方向。信息技术与媒体产业的有效结合,致使网络媒体就此诞生。网络媒体将文字、图像、动画以及声音等多种形式集合在一起,并且与互联网连接而成,形成了第四媒体。1998年,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第四媒体这一称谓第一次正式使用,用来描述新兴的互联网。之所以称网络媒体为第四媒体,是因为在此之前就有以下三大传统媒体形式:第一,报刊;第二,广播;第三,电视。至此,网络媒体跃上了大众传媒的舞台,并且给信息传播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2 网络媒体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2.1 媒体出版形式发生了改变一一网页

将信息提供到网络上,也被认为出版在互联网上。在网上出版,只需要出版者拥有一台已经联网的电脑,并且运行相关的软件即可。就如同印刷出版物一般,互联网是一个通用的传媒,但是,与印刷出版物比较,网页具有其所不具备的众多特点。

1)网页的成本较为便宜。随着纸张的日益紧张,价格的不断上涨,网页的这一优点也就变得更加明显。与印刷出版物相比,网页与其出版物不同,网页仅仅属于一种电子出版物,建立网页是不需要耗费任何纸张的。而且,网页的可操作性更强,能够随时进行修改。

2)网页还具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读者面广。由于并不需要读者花费资金就能够阅读一些刊物,所以也就更受广大读者喜爱。相比之下,网页会比书报的传播面更广,一个好的网页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访问量,其影响力远超书刊报纸。

3)不管是书籍还是报纸,其出版都要经过众多的环节,从编辑到排版再到印刷最后到发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网页则不同,其制作较为简单,只需要投放到网络上便可。与印刷出版物相比,网页是由读者自己去主动阅读刊物,而印刷出版物则需要送到读者的手中。

4)网页的反馈性更强。传统的报刊媒体发放到读者手中,就完成了其最终的目标。但是读者对报刊的反应以及意见却难以进行收集,而网页则不同,如果读者对信息的真实度有所怀疑,或者读者想提供一些意见,只需要在评论区留言即可。两者对比,网页的反馈性无疑更强。

2.2 每个人都能够作为传播者

自网络媒体诞生之日开始,使得受众个体也成为传播的一个部分。个体一方面扮演着受众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因为网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使得受众除了能够接收网络上的信息,还能够将自己所收到的信息传递出去,分享给其他人,这就促使受众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在网络媒体中,受众获得了信息传递的能力,扮演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圈。

在网络刚刚兴起之时,门户网站的新闻与传统媒体一样,仅仅是换了一个地方发表新闻,此时的受众因为没有参与其中,导致新闻的影响力较低,与传统媒体相比,此时的网络媒体其实并无太大的优势。然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逐渐发展,其改变了新闻的形式,增加了评论功能,这就导致网络新闻变得非常的活跃,吸引了众多网民的注意,培养了网民浏览网络新闻的习惯。在该过程中,网络媒体将网络的互动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促使网络受众一方面成为新闻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又充当新闻的传递者,这造就了网络新闻的巨大成功。

2.3 个人即媒体

Blog即网络日志的意思,全名为Web log,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博客。博客属于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发表到博客之中。博客不受控制以及筛选,所以博客信息的可信度也就难以与一些大众媒介相比,所以也就很难得到传统媒介的影响力。然而从博客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难以被传统媒体所报道的争执事件,往往都是最先在博客上被披露。例如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绊闻案就是通过博客披露而被世人所知,如2002年,美国多数党领袖洛特,正是因为自己的不慎之言而被博客网站所盯上,继而失去了自己的官职。博客的影响力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并对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更加深入。

除了博客之外,现在最受大众欢迎的社交软件就是微信、微博以及QQ等,大家都喜欢将最新的消息动态发表到这些软件平台之中,通过转发分享来让其他的受众了解事情的始末。此外,由于手机的便利性,导致一旦某地发生新闻事件,任何一个拥有手机的受众个体都能够现场直播事件发生的始末,然后大家通过疯狂的转发对事件进行了解。这就导致每一个受众个体都是一个单独的媒体,扮演着现场记者的角色。而也正是如此,就能够将社会的一些不平之事,以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件通过大家的分享转发让世人所熟知,而也正是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大家接触世界,认识新鲜事物变得更加的容易。

3 网络媒体的特征分析

3.1 传播理念发生了转变

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前,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为强势,受众处于传播过程中的弱势,所以只能被动的接受传播者的引导。媒体的这种单向强势传播,非常容易被利益集团所利用,被统治者所利用。统治者会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得话语权,进而对舆论的方式进行干扰,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网络媒体的诞生,逐渐打破了传播者的强势地位,网络媒体以受众为中心,使受众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受众的声音已经不再处于一个弱势地位,而是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就是时代的进步,是时代赋予的变革。

3.2 受众的分布呈分众形态

新媒体的出现,给市场带来了重要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受众以分众的形式而存在,分众也就是分化了的不同特定受众,是相对于大众而言的,不管是门户网站,还是一些著名的社区,都会以分众的兴趣或者是分众的浏览习惯来进行分类,以便尽可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看,分众也就意味着受众群体是下面几方面形式来进行信息的接受和互动的:1)兴趣爱好;2)性格特征等。这样做能够以分众的需求为基础,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划分,以便提供与之相应的服务,培养更多的目标受众。这样做的商业价值也就更加明显,能够吸引更多的广告商,让其能够进行目标投放。而这也是近些年来互联网广告在逐渐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分众可以使新媒体获取更加准确的受众数据,为媒体提供决策依据。3.3信息的反馈更加迅速及时

网络媒体的双向交互传播模式促使广大受众的参与性逐渐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相比,网络信息的反馈性要更强,其即时性的优势更加明显。由于网络受众扮演两重身份,一重是信息的接收者,另一重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就促使信息反馈的效果更加迅速,促使其反馈的内容也更加完整。不管是对于民意的调查,还是进行公众信息的采集,采用网络的方式,都能够取得更加迅速的结果,所花费的成本也较低。信息媒体的反馈及时这一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运行效率,能够降低一些因为信息不畅而造成的损失。

4 网络媒对政治功能的影响

4.1 政治传播系统逐渐完善

在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政治系统的交流还是社会信息的沟通都是单向的。这种传播方式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缺陷,那就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系统存在着效率低下的缺陷。因为传统媒体难以实现面对面交流,导致交流的双方处在一个失衡的状态中,致使政治说服变得更像是直接灌输。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双向互动交流得以实现。不管是受众个人意见的,还是在网络虚拟平台上受众间的交流与沟通,都可以通过网络而实现。这就使得自下而上的沟通机制有效的建立起来,使得传统媒体的缺陷得到了弥补,使得双向交流得以实现。新媒体使普通的受众都能够参政议政,所以说新媒体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2 对话沟通成为政府执行能力的重要环节

政府部门在执政过程中,其执政行为若缺乏对公众信息的采集,没有收集到公众的意见交流,那么其政策制定的依据就不够准确。如何和公众保持对等、良性的对话,是体现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当前,政府部门的网络沟通对话能力还较弱,由于网络语言呈现以下两种特点,一种是随意性,另一种是意见的无序性,那么政府部门的发言人一方面需要根据网络的特点,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需要清楚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在与网民沟通交流时要注意分寸,以便达到听取民意,求同存异的目的。

2008年6月,在与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交流时,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其中有一条意见就是,要加强新兴媒体的建设,以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这就充分肯定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肯定了其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组成部分。我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就需要对公众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自己对政治的参与权进行重视,而这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民主的新渠道的保证,网络媒体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将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

网络传媒论文第3篇

关键词:言论自由;自媒体;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32-02

一、公民在网络中的表达权

1.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表达权是公民具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公民在网络传播中拥有一定的权利。国内外对公民的表达自由都有相关法律文件的规定。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19条中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1]。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公民可以通过提出批评建议、新闻报刊、来信来访等形式行使这项权利[2]。从世界历史上看,公民是否具有表达权和表达自由对文化和民主政治的进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文学上的灿烂辉煌与之前出现的“百家争鸣”是分不开的,文艺复兴后,欧洲在科学和文化上的巨大跳跃也和当时民众自由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

2.互联网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促进。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综合了当前所有传统媒介传播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技术优势,信息传播有了巨大的跨越,并且改变了人们传统表达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无障碍。在过去的几千年,由于封建传统中国一直处于信息闭塞的环境中,公民的言论自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网络时代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写了这样的现状。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比例的加大,人们普遍开始在网络上面表达民意,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逐渐成为表达民意的主要平台。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公民意识开始不断地觉醒和成长。从1998年美国公民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中报道了克林顿性丑闻事件开始,公民记者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公民记者是主流媒体之外的人员,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后以独立的身份去发表观点和评论。公民记者的出现和网络的发展分不开,早在克林顿事件之前也有许多自由撰稿人发表一些文章,但是并没有被赋予“公民记者”身份。公民身份是Web2.0时代赋予的称号,是基于博客、BBS等平台上自由发表关于社会事件的人。在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是记者,都是新闻和社会实践的报道者。美国资深媒体人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其著述中揭示了“自媒体”这种草根媒体兴起的缘由,并且提出来“我们即媒体”的观念[3]。自媒体这种极强的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平台,使新闻言论自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宪法中对于公民的言论自由都有明确的肯定,而目前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公众话语权的发展开启了大门。

二、自媒体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影响

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综合了当前所有传统媒介传播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技术优势,信息传播有了巨大的跨越,并且改变了人们传统表达信息的方式,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无障碍。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出现,使公民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和便捷,表达内容更加自由和多元化。但是公民在享受这一权利的同时,也应当遵守一定的法律和媒介规制的权限。

1.自媒体时代下公民的话语自由。自媒体平台在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代表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传统媒体中公民发表言论表达观点有许多的障碍和不便,特别是记者和编辑层层的审查制度和实名制等环节局限了公民的表达机会,公民想要自由地发表言论和观点是很困难的。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成熟,公民在网络中表达的自由空间大大的提升了。自媒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征,人们只要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注册账号,就可以获得自己的话语空间。和传统媒体等级森严的审查制度不同,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也吸引了更多的网民进入到意见的表达中去,自媒体对于用户是没有限制的,每个人都可以信息,而且自媒体中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这样增加了媒介话题的广度。而且自媒体信息的传播不是一对一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每一个公民既可以是信息的者,又同时在跟帖和评论中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这样复杂的传播结构带给人们很强的互动性,也促使信息更加有效的进行传播。除此之外,自媒体还带给公民很强的表达空间。传统媒体例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功能是单一的,报纸通过平面文字传递信息,广播通过无线电、电视,虽然相较于前者技术更加的丰富,但是却缺少了互动性。在自媒体平台上,除了文字之外,音乐、视频等技术都可以轻易的被人们操作,增加了信息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相对传统媒体,这样平等自由的传播方式和多媒体技术支持创造的媒体技术体验让公民传播信息和表达意见十分地便利,言论表达的空间和格局变得自由。

2.网络平台上公民的言论自由负面影响。从门户网站的出现到BBS和微博、微信的流行,互联网不断地带给人们新的话语表达体验,但是随着“人肉搜索”恶性地人身言语攻击和网络水军的出现,网络诽谤等事件逐渐给新生的自媒体话语空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公民在网络中的言语表达需要合理的控制和限度。“零门槛”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很快成为人们喜欢的网络社交空间。由于自媒体门槛低,受众表达观点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便利,因此自媒体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在这样低门槛和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里,人们的言论很容易引导舆论走向。网络平台中公民虚拟的身份使人们经常忽视对自我言语的负责,各种过激的言辞和对别人隐私的窥探都严重影响了网络话语环境。近几年来,网络上的各种侵权案件的比率开始超越传统媒体,特别是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侵害案件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互联网环境下公民言论表达自由的界限。网络话语环境中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和侵权案件的发生和网络中的“匿名性”有着很大联系。在现实空间中公民的言论都打上了自己的标签,每个独立的个体表达观点的时候都会对自我负责,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话语的一种理性检视。而网络中的各种社交媒体中虽然每个人都有称呼但是公民主体性却是隐秘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开始不注重言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很容易被不健康的网络舆论引导。在众多的网络言论引发的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媒体平台中缺乏理性的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中事件和当事人的伤害都远大于言论本身。

三、对网络传播中公民言论表达的引导

1.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所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4]。这里主要指的是培养作为信息传播者和接收信息双重身份的公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一方面作为传播者的公民在传播信息时应当注意信息是符合当前人们需要的、符合国家政策、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传播者应该具有理性思维和全局的视野去分析事件,表达观点,疏通过激舆论;另一方面,作为受传者的公民,在面对不健康和具有负面思想的网络信息要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在网络空间中把握好“自由”和“理性”的平衡。

目前我们处于信息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我们的生活和信息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80%的人们都是通过网络信息去了解社会、参与到社会事件中去的。网络媒介信息逐渐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目前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在给人们带来传播信息和自由的表达空间的同时,非理性的言语以及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他人权利的网络侵权案件等反应出当前媒体环境中公民言论表达的不适当。网络时代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

2.促进网络媒介信息审查制度。自媒体环境下在公民获得了高度的言语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网络话语环境。随着网络空间的言语表达更加多元化和网络公民身份隐匿性,一些不良信息和非理性言语也逐渐增加。互联网在促进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虚假信息和诽谤等现象。以近年来出现的网络水军为例,由于自媒体信息的交互性极强,刚发生的事件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在讨论中成为“网络事件”。以雇佣身份隐藏在网络中的水军会在短时间内跟帖和评论,使事件形成舆论,并且引导舆论的走势。网络水军最先出现在微博中,2012赵文卓和甄子丹相继离开腾讯微博,寻其原因则是招架不住网络水军的攻势。一开始只是两位明星一点口角问题,在短时间内微博中就变成了强力攻势的“口水仗”,事件发生6天之后在百度贴吧上关于甄子丹的评论和骂声完全没有停下来的节奏,在事件发生过程中水军还将部分参与到赵甄对话中的明星“揪”出来进行攻击,导致并且还把其他几位明星牵扯进来。这样非理性操作形成的网络言论攻击事件对自媒体言论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网络中不真实信息的传播和网络水军等故意性炒作引导错误舆论方向的现象都是因为缺乏传统媒体严格的信息审查制度。目前新浪微博和腾讯等大的网络媒体已经开始24小时对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网络虚假信息的审查,以百度为首的大型门户网站也积极地展开对信息的筛选。审查制度的加强减少了网络中非理性和不合法的言论,公民受到不健康舆论影响的机会也相应变弱。网络媒体审查制度显然对净化网络言语空间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小 结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网络中公民言语表达的高度自由,促进了民主话语的进步,公民的表达自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匿名性和传播平台的开放性等特征,各种虚假信息和网络言语侵权攻击事件不断增多,破坏了网络话语生态环境。自媒体时代公民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权利,也相应地承担着维护网络话语环境健康的义务。言语自由是把双刃剑,只有把握好平衡才能获得更大空间的话语自由。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EB/OL].http:///zh/documents/ udhr/index.shtml.1948.

[2] 柴静.你是公民,也是记者――《新闻调查》征集各地违规豪华办公楼图片[EB/OL].http://.cn/chjguancha.

网络传媒论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媒体;传统传媒;冲击;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42-02

1 网络媒体简介

1.1 传播力量巨大

使用互联网的网民数量目前已超过5亿人,而各大新闻网站的浏览次数已超过20亿次,网络主要新闻网站的每天的更新次数也是在不断增加,显现出了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的力量,能够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比如在汶川地震中,使消息瞬间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祖国各个城市,使各地方人民迅速集合,大大的凝聚了人们的力量。网络传播的速度快,能够使消息第一时间发送和接收。

1.2 网络传媒主要载体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信息的主要策源地,一旦出现新闻事件,网络的舆论力量显得更加巨大。网络的传媒载体主要包括论坛(BBS)、博客和新闻跟帖,还有社区交流群,如QQ群,微信群等等,都已形成了新闻传播的小小文化圈。

2 网络媒体相对传统传媒业的优势

首先,网络媒体相对传统的传媒业具有自身的优势,是传统的传媒业无法进行复制的。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迅速,具有及时性,而信息的收集速度也非常迅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终端及时进行发送。而传统的传媒业需要受到编辑时间,版面要求和审批的影响,消息的传播有一定的延后时间。传统的传媒业受到地域限制,报纸更加明显,而广播和电视界,是要通过卫星来实现,对国外的新闻和事件进行接收和播放时条件限制较多。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是无边界的,没有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只要能够连接到网络,信息就可以随时可见,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新闻事件,其中网络媒体的基本构成见图1。

图1 网络媒体的基本构成

其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体进行讨论和评价,达到互动的效果。传统的传媒业只是单向的传播,能够进行互动的节目少。人们在网络媒体中能够尽情的谈论自己的观点,发泄内心深处的情感。而传统的传媒业中,人们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无法进行互相交流。网络媒体的信息储存量大并且能够长时间保存,能够依据个人的爱好进行分类搜索,并且查看历史信息。这与传统的传媒业相比,大大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再次,网络媒体表现形式多,可操作性强。对同一事件的传播效果对比,传统的传媒只是平面媒体,而网络媒体可同时融于视频、音响、文字和图片等内容进行立体表现。

3 网络媒体对传统传媒业的冲击

3.1 降低了传统传媒业的受众数量。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传媒业逐渐成熟和壮大,网络媒体的受众人数不断增加,人们更加喜欢边界,无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网络新闻,这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传媒业的受众数量。根据相关统计表明,自网络传媒出现至今,电视观众收视率已减低为原来的50%,而报刊阅读人数也已减少1/3。

3.2 影响了传统传媒业的采访方式

网络传媒的采访方式不仅仅受限于面对面的采访和电话采访,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采访,比如电子邮箱采访、博客采访、QQ聊天工具采访、在线视频采访等等。这些新的采访形式不仅仅省时省力,还更加便捷,使采访者和受访这之间双方受益。

3.3 对就业人员的影响

在传统的传媒业中,报纸是属于文字报道和图片结合的,没有画面和声音;电视报道具有画面和声音,却缺乏可读性;而广播报道仅仅为声音报道,听众只能用耳倾听,缺乏想象的空间。这几种传统的形式都有各自的弱点,从而导致各自的从业人员只需具有单一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或者设计能力和摄影能力,就可以充分的完成工作任务。在网络媒体中,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高,不仅仅需要以上能力,必须要制作出有声有色,全方位的立体作品,才能综合的报道出新闻事件。

3.4 影响了传统传播方式

在传统传媒背景下,大众只是被动的接收者,很难具有话语权。而先网络媒体下,受众不仅仅能够从中获取新闻信息和线索,还是事件的发表人。任何具备网络条件的个人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和观点的表达。大家可以在网络平台进行某一事件的集体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表达真实的个人情感。尤其是论坛和博客的出现,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事件传播出去。这些不同于传统传媒业的多样化形式,对传统的传媒业的传播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4结论

网络媒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传媒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传统传媒业需要在新的形势中寻找新的途径,与网络媒体进行互相融合,构成社会“大媒体”,为社会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浩,徐晨.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1):151-152.

[2]张琳.网络媒体浪潮下传统报纸竞争力研究[J].文学教育(上),2012(6):126-127.

[3]李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J].新闻界,2012(3):62-64.

[4]孙晟伟.网络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的比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4):137.

[5]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8(7):134-138.

网络传媒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媒体;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性与创新性,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行业中加以利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媒体的诞生压榨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就网络媒体对大众媒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区别

1.1 网络媒体概念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能够与传统媒体共同存在的新媒体,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优点和特点都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1.2 大众传媒概念

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因此,传统的大众传媒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呈现载体,由纸衍生而来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都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媒体;其次,随着电波的诞生,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旅途,因此,广播是第二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最后,数字信号推动了电视机的产生,从而使得电视机一跃而起,成为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阶段的媒体。

2 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

2.1 加强舆论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更多的是官方发表声明的手段,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压迫了人们的主观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查询、浏览书刊以及收看节目等等,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它的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内容深度也是传统大众传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直接参与,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沟通也十分的便捷,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主要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大众媒体虽然也为人们提供陈述和建议的机会,但是制约条件相对较多,压制了人们的主观思想。

此外,许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其观点是属于客观评价范畴内的,并且有一定的负责能力,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个人的言论和评价不够重视,如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很难看到这些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官方性过强,间接压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传播,但是网络媒体与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论,开放性较强,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事件进行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的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泛滥,网络媒体虽然保持了较为开放的评论空间,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论、任何评价都是积极的、客观的,因此许多不恰当的言语是禁止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比如影响社会和谐、攻击党和人民的话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在评价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时,要做到客观严谨,不仅政府需要及时辟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将不法谣传扼杀在萌芽之中。

2.2 提高社会监督力

网络媒体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实事要闻对政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时刻提醒政府将工作细化。比如:某车违规行驶酿成重大车祸,车内两人同时丧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利用网络将信息公布于众,人们就该事件进行评论与探讨,相关部门通过仔细调查得出结论,并对民众进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网络媒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 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众所周知,它不仅信息传播及时,也为人们陈述各自的主张与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受诸多条件制约,这样的平台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搏得一丝发展空间,传统大众媒体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传播效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主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成为“客人”,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局限性较高,人们无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实内容。再者,传统大众媒体多为官方服务,国家需要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媒体是把控导向的关键,造成了十分片面的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的诞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完全掌握的强烈意愿,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到人们的视野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筛选信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必须与时代接轨,摒弃原本的传播形式,保证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地位。

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来到了新的竞争领域,人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围广的世界当中,使传统大众媒体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传统大众媒体需要时度势,采取相关策略改变以往的运作模式,各家媒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交流,使传统大众媒体能够在互联网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网络媒体代表着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等优势,虽然传统大众媒体并不具备或者符合条件较少,但是总体看来: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是没有可能的。传统大众媒体多以单独播放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支持与其他媒体有所连接,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能够将诸多传播形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媒体之间交流的目的。网络媒体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还可以随时分享各种社会、新闻信息。比如,CNTV就是网络上的中央电视台,CNTV具备所有CCTV的频道、信息以及相关功能。该情况说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展,是传统大众媒体迈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为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也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契机,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解决传统大众传媒的弊病,同时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大众传媒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涛.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J].媒体时代,2015(10).

[2]杨臻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6(6):37-40.

网络传媒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发展;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09-0128-02

我国网络舆论规模宏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信息,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三亿。从1999年的人民网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抗议论坛,纵观近年来的重大新闻事件,网络媒体均参与其中,通过新闻报道的选择,新闻跟帖,博客互动,新闻论坛等方式,迅速形成舆论,这种民意反馈和公共领域的建构,到达令当事者和管理部门无法忽视的地步。十年来,网络舆论经历了初生,发展,壮大三个阶段,其影响在全面渗入到生活中去,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在这十年来的众多网络舆论事件中摸索前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引导思想和策略。

一、中国网络舆论的初生(1999~2002)

1994年我国正式全面接入互联网,随后网络的影响全面而且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重要的手段和方式。2000年,我国网络技术进入web1.0时代,得益于网络技术的推动,我国网络舆论开始发端。网络传播学者彭兰认为,1999年5月9日人民网为抗议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开设强国论坛一事是国内网站成为民意表达的平台的标志性事件。但是碍于当时上网技术的限制以及电脑的普及程度,网络舆论没有系统化和普及化。只有重大事件,尤其重大政事件发生时,人们才会去网络论坛上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言论经常会被论坛版主删除、限制,所以其影响力微乎其微,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算是揭开了网络舆论发展的序幕。

二、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2003~2004)

中国网络意见的真正形成力量始于2003年。SARS暴发、孙志刚案、刘涌案、美伊战争、“宝马车撞人案”等的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成为了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转折力量,有人甚至将2003年称作是“网络舆论年”,是网络舆论开始由边缘走向主流的重要标志年。此后网络舆论日益壮大,成为非常活跃的公共话语空间,讨论焦点也由边缘化问题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与改革、社会政治稳定之类的主流话题。

这一年网络舆论首次对政府和相关政策产生了影响,并对公共权力和权威进行监督和制衡,以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司法公正,对于网络舆论乃至整个公民舆论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孙志刚之死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收容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年的“刘涌案” 则促进了司法制度的改革。论坛已不只是虚拟的网络社区,而已经具有现实的公共领域的特征。广大群众更多地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监督国家权力并影响国家的公共政策。2003年以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作为相对开放的公共平台,在社会谏言、行政监督、舆论推动方面正产生者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这一阶段网络舆论的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由于政府信息的不公开,限制乃至封锁消息来源,传统媒体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而民众又急需了解相关消息并发表意见。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正好填补了传统媒体缺席所留下的空间,充当了社会所需要的媒介角色。例如在非典肆虐期间,政府封锁信息,传统媒体在政府压力下保持缄默,人们在极度的恐慌中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寻求到有关信息,只能通过网络论坛里获取消息。

三、中国网络舆论的壮大(2005~今)

近年来,web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web2.0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互动、参与的需求,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从web1.0到web2.0,需求的层次从信息上升到了人。正如喻国明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新的传播技术,web2.0以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为其三个主要特征给了人们一种极大的自主性。”[1]web 2.0背景下,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普及为网友信息、表达意见、展开讨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很多论题先是在博客等自媒体上提出,经过大量的互动讨论形成网络热题,形成网络舆论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后,传统媒体再予以关注和深入报道。随着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发展,普通公众可以自由地信息并进行意见表达。普通公众可以在网络上独家新闻(如公民新闻),可以参政议政、献计献策(如强国论坛),还可以在网络上号召某种社会行动(如抵制家乐福,抗日游行等)。在Web2.0的技术推动下,自媒体成为传播格局中的新力量,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发展中,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格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已经无法忽视,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中网络舆论已经趋近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2006年,总理在两会新闻会上回复英国网友言论,表达了政府重视网络舆论和民间建言的务实姿态。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并亲自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实时在线交流,充分表明了我国领导人和政府层面对网络舆论的重视,拉近了政府、权利与人民之间的距离。2009年初的“躲猫猫事件”中,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网友组成案件调查组,不仅是对网络舆论力量的一种肯定,也是政府公开政务信息的一种有力表现。

另外一种影响体现在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产生影响。传统舆论格局下,往往是传统媒体以其权威性设置公众议题,形成舆论。网络媒体在设置议题和传播效果两方面对传统新闻产生了影响。近年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作用,甚至为传统媒体设置议题。网络的这种交互作用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而传统媒体根据这些线索形成的报道又会经过网络媒体的转载讨论加以放大,很快就会达到甚至会超过预期的影响力。比如珠海事件最初是由当地的地方纸报道,但经过网络媒体介入后,迅速升温为一件全国性的新闻。同时,网络本身作为一个平台,是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多种传播模式的协同,所以网络等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又会和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相配合,使得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网络舆论的引导

(一)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主动设置议程

谣言止于公开,政府公开信息是十年来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在逐步的展开,2008年5月1日,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各级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相继启动。信息公开不仅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拓展了新闻报道来源,信息公开更有力推动新闻舆论监督。有了媒体的自由和公开报道,复杂的信息才能去伪存真,对政府信息公信力的支持也才会大大加强,并进而增强政府的权威和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帮助政府高效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争取到了来自全社会和国际社会的援助,实现了全社会的有效动员。并且,公开信息能及时疏导、稳定公众的情绪,有力地遏制了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社会安定、万众一心,国人保持了对政府的信任。

(二)加强主流媒体建设,积极融合网络议程

传统的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虽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新媒体打造的新的舆论平台正在发出越来越强大的声音,影响着社会的议程设置。传统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的同时,应积极融合网络议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部级媒体早在几年前就已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与自身媒体同步最新新闻。其他地方级媒体也纷纷建立自己的媒体网站,并相互建立链接,达到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友好的介面,鲜明的个性化特色,大容量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查阅。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日益加深,以及互联网渗透面的不断扩大,新媒体往往能构成焦点议题同传统媒体形成及时互动,双方在议题拓展,意见汇集等方面能够形多回合的会话和探讨,从而不断推进公共讨论的深化和社会建言的发展。

(三)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用主流的声音引导舆论

政府要加强对官方网站、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利用传统新闻媒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影响力。我国第一大媒体网站――人民网,以及被称为网络媒体行业龙头老大的新华网,堪称主流网络媒体的典范。

(四)加强网络管理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

从1994年2月18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到2008年 2月4日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我国共有40余部计算机信息网络政策、条例、规定等设立并付诸实施。200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

(五)推进行业自律,建立网络信息评议机制

2003年12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正式成立。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主要商业网站与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并庄严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坚决抵制 “有害信息”。近年来又有《博客服务自律公约》以及《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多部自律公约产生。2009年初,中国网民自发制定“人肉搜索公约”,以加强网络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

同时,应积极建立网络信息评议机制。2006年,北京43家网络媒体签署《北京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成立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对北京网络媒体行业开展新闻信息服务的情况实施社会公众评议。这一机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对净化网络环境正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力量。”[2]

参考文献:

网络传媒论文第7篇

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开幕式上表示,今年是网络媒体论坛创办十周年。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互联网业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互联网新兴媒体事业蓬勃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令人鼓舞的局面。十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推动互联网新兴媒体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自觉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重在建设、促进互联网开发应用,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展和管理道路。

本届论坛还通过了《建设绿色互联网南京宣言》,提出把网络媒体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真理、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和谐的舆论阵地。《南京宣言》指出,建设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互联网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推动网络媒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王晨在开幕式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网络媒体必须坚决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推动我国网络媒体建设迈上新台阶。王晨对加强互联网新兴媒体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强化机遇意识,科学规划网络媒体发展。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谋划好自身发展,以新的理念认识网络媒体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以新的思路推动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以新的举措规范网络媒体管理,既大力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又切实保障网上信息安全,努力把互联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二是强化导向意识,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牢牢把握网上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把网上舆论引导作为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网上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网上舆论引导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三是强化阵地意识,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平台。抓住当前网络调整融合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壮大实力,不断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整合用好现有新闻信息资源,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成果,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媒体,更好地把中国声音传向世界。

四是强化创新意识,增强网络媒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大力推进网络媒体改革创新,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序、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内在活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国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整体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发展之路。

五是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网络媒体要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行业自律,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坚决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国家利益。倡导健康有益的网络表达和文明互动,提倡理性思考、文明创作、有序参与,使互联网真正成为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转企改制剑指资本市场

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于去年10月启动以来,由此拉开了网络媒体业界热议的话题,中央选定了10家重点新闻网站作为试点,预计到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在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王晨明确提出各新闻网站根据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大力推进网络媒体改革创新,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序、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内在活力,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国互联网新兴媒体的整体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发展之路。

本届论坛还专门设置了“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网络媒体运营之道”的分论坛,论坛不仅受到国内重要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业内人士的重视,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券商”的目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中国建银投资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银河证券、光大金控等重要的金融企业都作为此次网络媒体论坛的合作伙伴出现。中投证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严浩、银河证券副总裁李梅从资本市场运作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新闻网站的发展必须走向市场,通过融资实现盈利。随着国内利好政策的出台,文化产业上市将进入高潮,而新闻网站成功进入资本市场,无疑将传媒行业全面市场化,推向新的高潮。他们提出,新闻网站要实现改制必须做好内部资源整合、改革,提前布局法人治理结构,做好合理使用融资资金的提前准备。

“其实上不上市不是主要,只是我们当年的一个借口。我们的目的是赚到钱以后,去投资并购。”腾讯网媒体拓展部总经理谢岳峰这样叙述。他同时以腾讯发展的成功经验指出:“做好产品做好用户体验,自然会有钱赚,那么这个上市自然会水到渠成”。

十年磨一剑

一年一度的网络媒体论坛被认为是中国网络媒体业界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十年,弹指一挥间,从青岛到南京,直线飞行不过一个多小时,但网络媒体的发展之路却非同直线航路。十年间,全国网络媒体界的同行们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和海内外网民的关爱下,一路奋进,满怀豪情,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经历了磨练,走过了艰辛,增强了自信。”新华社副社长、新华网总裁周锡生说,十年前的首届论坛还在讨论网络能否成为媒体,今天变成传统媒体如何融合网络。

十年来,历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的主题和内容,也成为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轨迹的指向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匡文波教授对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十年发展做了盘点,他认为前三届切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网络媒体处于萌发的状态。

第四届到第六届,分别提出“网络环境”、“和谐网络”,成为塑造人们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络传媒论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新媒体;管理

Abstract: the network as a new media,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network media strength is growing, and issue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the network media discourse power, force increasing. Enhancing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important role, to upgrade the ideological and ethical qualities and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qualities, is conducive to the expansion of ideological propaganda work positions, is conducive to enhance China's soft power. It is also based on this, our government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Internet management, committed to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of a healthy and harmonious,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Key words: network culture; new media;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 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 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公民传播时代。新兴媒体对于政府政策行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新兴媒体发展现状

所谓“新兴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新兴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兴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兴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兴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兴媒体通常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兴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最主要的代表,网络媒体的力量正在日益增强,并向传统媒体发出了挑战,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干预力在不断增强,它影响着社会舆论和信息传播的格局,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增强影响力。

(一)网络媒体产生的背景

一是世界正进入以层出不穷的高技术为推动力的信息社会。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成为这个社会最主要的特征。地球村的时代已经开始到来。

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凭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和文化优势,包括运用其强大的传播工具和手段,向全世界全力扩张。这一扩张还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影响越来越大。

三是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入崭新的阶段。中国的国力逐步强大。中华民族即将迎来全面复兴。

四是互联网迅猛发展。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将对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进程产生巨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存在。

(二)我国网络媒体发展历程

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而发展的,以1997年1月1日人民网诞生为标志,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加快传播、发展,网络媒体开始出现。1998年搜狐、新浪网的出现,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网络媒体开始大展身手。

我国网络媒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大批知名的网络媒体,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正在日益丰富。传统媒体每天传播的信息量不及互联网的1/4,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带来了精神享受,新媒体的市场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新媒体的市场逐年扩大,产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光是手机的产量每年就超过10亿。

二、政府与新兴媒体的关系

(一)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宣传带来的挑战

1、以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进行社会动员,传达党的声音的方式与传媒、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多元信息渠道之间的不协调。

2、传统的话语方式与现代传媒的特点、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传统的话语方式是通过报纸、杂志向大众传递声音,即使是报纸杂志建立了网站,也是报纸杂志内容的翻版,毫无新意。而现代媒体在形式变换方面、时效性、针对性、丰富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3、党统一思想步调,集中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进行国家建设的意志,与要求更多自由、减少更多束缚的民间愿望之间的不协调。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原则与运行机制逐渐发育完善的趋势使社会朝着更加自发和自由的方向发展。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似乎只能走向“小政府、大社会”,而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问题都需要国家统一管理才能取得更好地成效。

4、作为我们传统思想支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要求仍然不相适应。如何创造性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也是摆在意识形态工作面前的任务。

5、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事务中地位和作用的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传统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角色,与我们所希冀确立起来的更深层次的作为文明实体的文化形象之间仍然不相适应。

(二)对党和政府与媒体、公众关系的重新界定

1、媒体之于党和政府从执政的“喉舌”变成了执政的“通道”

“喉舌”只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单向的传达给民众,先决策,后传达,再执行。而媒体作为执政“通道”,不仅可以在决策之前就通达社情民意,将其作为决策的参照和依据,更可以从沟通和反馈本身获得人心的凝聚与认同,从而将信息沟通转化为政治动员力、组织力和执行力。

1948年,刘少奇对解放区华北记者团发表讲话,郑重提出: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但许多人不会写字,邮路不通,电报不通,见很难见到。本来天天见面就好了,可是办不到。所以需要你们记者到各地去,把人民的呼声反映上来。

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今年9月,总书记高兴地接受了腾讯员工赠送的QQ靓号后,网民又兴奋跟帖:“登录QQ,你可能与总书记同时在线!”

2、媒体之于党和政府从“隔离带”和“井盖”变成了t望塔与安全阀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民众宣泄负面情绪的通道,这一貌似威胁社会稳定的地带事实上同时为维护稳定提供了社会学上的“安全阀”功能,只要引导得当,可以实现小牢骚,大认同,小宣泄,大凝聚,“隔离带”变成“缓冲带”,似失实得。

3、媒体之于党和政府从执政机器上的“零件”变成了“车间”

传统媒体从功能属性到机构组织都是党和政府执政机器的一个组成零件,而且并非最核心的神经中枢部分。而现代媒体的功能延伸使之逐渐从某个执政环节扩展到为整个执政环节,从而渗透到执政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执政的每个环节都经过媒体参与的浸润,使之变成锻造执政动力的“车间”。

以党和政府与媒体的关系为核心,最终在党政――媒体――公众之间建立起良性健康的关系:党和政府以媒体为平台,在公众中建立权威与信任的形象,同时汇集民智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通达民意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疏解公众热点情绪;媒体在沟通政府与公众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与权威形象;公众在媒体搭建的公共参与平台上发言交流,建言献策,满足了自身主人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也提高了民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三者间形成了的共赢的良性局面。

三、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发展概况

文化一词涵盖范围广泛,网络文化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在这些途径中,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是最重要也是最迅速的。

1、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指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形式。在互联网中,一切活动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而在网络中运行的并不是现实的人或物,而是他们的数字化形式。

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网点,只要输入网址,都能够了解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网络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平等性。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拥有什么样的地位,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怎么样,都能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地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

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和即时性。近年来,互联网普及程度之所以越来越广,不仅因为网络科技日渐发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方便和快捷。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时事,通过信息检索系统,足不出户就可以找到想要自己想要的信息。

2、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汤玛斯q弗里曼在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从21世纪开始,世界完全“平”了,只要你有宽带,只要你有热情,你就永远不会被边缘化。一个人,一个个体,通过网络实现了和全世界的链接。

网络文化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1987年9月,我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这些重大事件,标志着网络文化和网络宣传在我国的诞生与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它是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是它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

(二)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扩展,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等都因此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一般通信应用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更多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了传播信息功能、沟通交流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消遣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民意表达汇聚功能等。其中传媒功能、娱乐功能和民意表达汇聚功能在我国体现的尤为突出。在传播信息、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也正是基于此,我国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依法对互联网进行管理,致力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致力于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网络。

1、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情况

近十年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对互联网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标志中国共产党对互联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2003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互联网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政府对网络这“阵地”的重视与管理进入到新阶段。

2、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所以,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和观点,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国家建设发展的成就经验宣扬出去。构建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承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并且,在实际建设中,应当以建设和管理为基础,本着“积极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我国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

3、建设和谐健康网络文化的几项举措

首先加强网络公共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网络服务的供给能力,整合网络资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网络文化产业体系,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化、数字化,使网络文化更好的发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作用。

其次,要弘扬先进文化,形成网上正面宣传强势;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上多样性的思想意识,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运用新技术,积极引导,为地方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再次,要增强法制观念,积极推进网络诚信建设。目前,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共计30多部,形成了专门立法和其他立法相结合、涵盖不同法律层级、覆盖互联网管理主要领域和主要环节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

最后,加强网民道德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开展网络道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自觉维护网络环境,为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创造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洪向华:《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

2、任贤良:《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新华出版社。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

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