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艺术论文

环境艺术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2 05:56:28

环境艺术论文

第1篇

众所周知,壁画与环境空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为,壁画的题材、形式、风格、材质都要取决于空间的功能与特性,而空间的视觉审美与文化艺术气息则要靠壁画来升华与超越。故此,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满足视觉感官的需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二是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是在审美的同时启人心智、升华思想。

1.1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视觉感官价值

(1)装饰美化环境。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环境空间还是在私人生活空间,人们往往都会通过形式、内容各异的壁画艺术来装饰美化环境。这是壁画的基本属性,也是壁画应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单调无变化的视觉环境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也会破坏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因此,根据环境的需要,融入一定主题内容的壁画,再加上与环境相和谐的风格与材质,就会使原本枯燥单一的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这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而且还会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进而提高生活的品质。用壁画来装饰美化环境,其独特的视觉特征与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壁画的设计制作要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的关系,因为,壁画与建筑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其次,就是内容与形式,一件好的壁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创意,在形式上也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作品是否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此外,材料与材质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壁画设计中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不同材料形态美的认识与使用,可极大程度的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例如,由马克•夏加尔创作的位于美国芝加哥第一银行广场的壁画《四季》就是一个令公共环境美感大增的丰碑之作。它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二百多种彩色碎石和玻璃镶嵌而成的,单材料的丰富多彩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极具想象力地通过儿童视角和笔法,将芝加哥四季轮回的奇特景观再现于大众眼前。此外,淡绿与金黄间杂的色彩配置和周围环境极为契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隆冬,在广场你都会因为那一份童趣景致而心情畅然,忘却原本周边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压抑氛围。

(2)拓展改变视觉空间,随着现代壁画技艺的大幅提高,它不仅对环境的美化装饰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原有的视觉环境空间得到改变与拓展,从而呈现出新的环境艺术效果。这种拓展与改变主要是从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客观上,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一个空间的实际面积,但是通过对壁画的巧妙利用使人们产生视觉错觉和心理变化,进而从主观上拓展视觉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例如,具有凹凸效果的浮雕式壁画,就可以将灯具等物隐藏到墙面之内,使空间层次感、立体感在视觉上得到加强,空间功能得到丰富。再如全景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视觉空间,全景画作为一种壁画独特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环境增加平面的视觉空间、加强空间环境的空间感和纵深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深层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像英国的《滑铁卢战役》、德国的《茶塔努加战役》、保加利亚的《解放普列文》等都是此类型的经典之作。同样这种方法在家庭装饰、装修时也很常用,将墙面绘制上大面积的风景墙画以加强透视感和宽敞感,从而产生视觉空间扩大的感觉。此外,壁画的位置、内容、形式、色彩、材质等也都是影像视觉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

1.2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思想价值

(1)教育启迪民众。这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应用价值的深层次体现,主要通过多种主题壁画在公共环境的展示,向世人传递先烈英雄、圣人先哲的伟岸事迹、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教育启迪的作用。例如,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王锡良和康家钟创作了浮雕陶瓷壁画《井冈山》,在这幅壁画经典中我们除了领略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之外,可以体味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业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特别是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另外,位于纪念堂由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的绒绣壁画《祖国山河》也是一幅精品,从这幅壁画不仅可以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可以一睹革命伟人的风采,从而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除了追忆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之外,壁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价值颇大,比如位于大庆石油广场的壁画《发展缔造未来》就通过花岗岩浮雕的形式展现了“新时期英模群体”“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学习型企业”“创建百年油田”的画面,不仅体现了祖国建设过程中石油工人的伟大成绩,而且让公众看到了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同时更是表达了大庆石油工人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2)传递美学思想。壁画在环境艺术应用中不仅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价值,而且还要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即通过壁画艺术形式的呈现,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对于装饰环境,促进环境布局革新,增强环境的服务功能和文化表现力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最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借助具象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表达独特的美学思想。我国陶瓷之所以艺术成就突出,就在于进入现代以来陶瓷壁画艺术创作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意境营造方面达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我国陶瓷壁画创作大都采用了含蓄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一种情韵悠远的意境和朦胧模糊的艺术效果,既有文静雅洁之美,又有君子风范,在充满力度和动感的外形中,散发着静态的、充满东方特色的优雅和精致的诗情画意,从而把“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等源于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来。而日本陶瓷艺术家会田雄亮则在壁画创作中融入了一些非常规的材料,从而把美学思想独特地展现,如在其壁画《水阶》中融入了绘画中不常见的水元素,通过流动的水和朴素无华的无釉陶材结合,使水的轻盈流动与陶材的古朴厚重相得益彰,体现出动静结合、古今融合、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从而把环境的奇特氛围以及精神内涵完美表现出来。

2结语

第2篇

室内陈设艺术是设计师通过对管线和色彩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和构思,布置出来的一种景观效果,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设品原来只是环境艺术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物件,但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在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体现环境设计品位的重要标志。陈设艺术品不仅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又不能被周边环境压制,且艺术陈设品的大小、形式和位置都需与整个环境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从1877年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国际上到1930年美国正式成立室内学科,室内陈设艺术经历了从诞生到成熟的伟大历程。许多案例证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只要有室内设计就会有陈设设计,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当今社会,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形式,陈设品或多或少的根据不同的室内风格设计出现在室内环境中。

二、室内陈设品存在的问题

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室内设计普遍只关注对空间的规划及界面的处理,几乎没有或只是很少的把陈设艺术放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内,造成重室内装饰装修,轻陈设设计的现象发生。没有经过设计师严密精细的设计,随意摆放陈设品,会破坏整个室内环境的视觉效果,使室内设计空间、界面、风格失调,让原本较好的室内设计失去原有的效果。室内设计的三大元素为: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第一要素,主要包括对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和对室内空间格局、大小、比例进行物理改造,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功能需要;室内装饰装修是对改造后的空间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的一种设计,如将原始建筑结构、电路、水管、煤气管等在外的东西进行掩盖,在空间设计前提下,对空间的形态、装饰的塑造。陈设设计,又称为软装饰,是除去建筑塑造之外的其他,包括家具、植物、灯具、布艺、绿色植物等搭配,用来体现不同的室内空间风格。

三、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设计是确定了建筑主体后,根据建筑性质,功能等要求对空间进行再次深入设计与界面装修设计,而后利用一系列艺术陈设品创造出二次空间,创造一个特定个性的完美空间,所以要处理好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内陈设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完美。

(一)加强体现室内空间的个性,赋予空间价值一般来说,空间应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特殊的空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室内环境中的陈设物品、装饰物要符合室内设计的风格,与室内的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增强室内设计风格,烘托室内空间环境的整体意境。在对室内环境的陈设进行设计时,可以让陈设物、装饰品的风格与室内风格有少量的不同,利用对比的设计手法使视觉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若能够运用好这一对比关系,定能打造一个新颖、奇特的空间环境,出奇制胜。这就需要在进行陈设设计时注意两点:一是控制与整体空间设计风格迥异的陈设物数量,采用极少数、起点缀作用就好,不宜过多;二是控制部分体积、面积,使风格不同的陈设物只占整体设计的小部分,并保证它能处于大面积设计风格的控制范围内,使之协调、统一。

(二)强调室内环境与陈设的整体化艺术体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和装饰性需求,突出其风格,需把握空间、造型、管线、色彩间的虚实、衬托关系,协调家具、家用电器、器皿、装饰物间的关系,利用空间对陈设品创造出明显的层次变化,如在室内环境中占大比重且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部件家具。家具分为实用性家具与观赏性家具两种,实用性家具包括:坐卧性家具与储存性家具,沙发、柜子、床等;观赏性家具包括屏风、陈设架等。家具不仅实用性强还能用来分割、组织空间,形成特定的风格。比如中式风格,用博古架与屏风来分割前厅和客厅的空间,满足了功能性需要求也起到了装饰作用,体现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因此,在做陈设设计时,首先是满足人对它的使用需求,再是满足对它的装饰需求,按形式美的原则考虑家具的尺寸、比例、色彩、质地和装饰效果等,以达到突显整体设计风格和室内环境总体统一的设计要求。

(三)强化地域性空间环境、体现个性化设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间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环境背景,产生不同的地域特色,装饰手法、风格也不一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两种文化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中国文化秉承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讲究对称、端庄、温文儒雅的文化艺术,在陈设设计中有极高的审美品质。室内设计中多采用字画、屏风等民族文化鲜明的物品进行设计,较多使用朴素的木质、有流光感的金属、沉重且具有灵性的石头等材料,加上富贵华丽的施工工艺,展现其独特的风格,完美和谐;而西方人崇尚自然、伸张个性的文化,在设计装饰物是更注重写实性的描绘与自然化的塑造,如壁画、壁纸、壁炉、吊扇、纱帘、欧式立柱、浮雕物等,构成了独特的西方装饰风格。因此室内陈设设计可以通过具有装饰性陈设品本身,感受室内环境空间文化一精神性因素的存在,感受不同的设计手法和艺术风格,体现地域性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

(四)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里高楼林立,大多采用的都是玻璃幕墙和光滑的金属材料等,但是这种结构空间过于冷漠、压抑,这时人们对悠闲的自然界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把植物、纺织物、家具等陈设物融入其中,使钢筋混凝土建筑室内环境充满了活力,显得亲切,柔和。人们在观察室内环境的色彩时,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放在面积占有率最大的色彩身上,所以陈设物的主体色彩由室内的整体环境决定。家庭的室内陈设布置受到室内面积、建筑程度、人口等许多问题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室内的陈设布置应从一个家庭的实际居住情况来决定,合理摆放生活必备设施的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为了使家庭室内居住环境舒适,布置美观、统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室内环境的功能需求,舒适、实用。室内陈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需要从居住和休息区域、做饭与就餐、存放衣物、室内摆设、学习和休闲娱乐、会客等区域体现,首先需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实用的室内环境,保证居住与休息的功能需求。因此,室内布置需要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

2.布局完整统一,风格协调一致。陈设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室内陈设与整个室内环境相匹配。布局的主要风格需要根据居室的客观条件和房主的主观因素,如房主的性格、爱好、职业、兴趣等来决定,围绕这些因素,对室内的装饰物、陈设品、设材的搭配、装饰手法作出合理化的安排。因此,室内陈设设计虽追求基调一致,但是室内布置因人而异,风格千变万化。

3.器物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合理。做为家庭室内的主要器物家具,它其实占据了不少活动空间,所以需合理安排它的摆放位置,使所有的陈设品能够均衡、疏密有致。在布置上需有对比、层次分明、切记不可堆积在一起,没有空间感。室内装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精神享受与审美要求,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装饰陈设不必追求高贵、豪华,应该朴素大方、舒适美观。

4.色调统一,可有少许对比变化。能最快反映出一个室内陈设基调的就是室内的整体色调,所以陈设品的色彩,要与室内的整体色彩保持一致。可相应的做出些许变化,点缀一点小物件,增强艺术效果,但是要以色调统一为主,变化为辅。

第3篇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第4篇

1、楚文化的开启与发展

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近800年~1200年上下的历史,在汉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不可磨灭的文明成果。楚人“抱冰握火”的刻苦自厉,“众醉独醒”的自持清醒,“超然高举”的清高和寡,“筚路蓝缕”的积极进取,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2、楚文化的应用

正是因为楚文化的积厚流光,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我们都能寻求到楚文化符号的踪迹,这不仅仅体现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本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楚文化对于古代与现代设计者的影响与启发。越来越多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的从楚文化中涌出。楚文化瑰丽多彩、风格独特,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代表。在各个领域内楚文化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和不足。我们认识的楚文化具有残缺性和不完整性。进一步了解并展现楚文化是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代的楚文化研究背景下,并以武当艺术中心室内设计为例,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楚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内的应用与影响。

二、现代环境艺术中室内的种类

楚文化中形成了以巫术宗教为工作的庞大系统——乐天者,既对天的崇敬和祭祀。这部分人是没有子嗣承袭的,不可以繁衍后代,以表达对天的崇敬。那乐天的空间即为工作空间,为人提供精神享受为目的空间,根据在于人的行为对天的尊敬,勤劳工作、天道酬勤。楚文化中有优人乐人者,楚人对自然的信仰和亲近被楚人奉为精神法宝——乐人者。这部分人是有子嗣承袭的,可以有婚姻家庭,可以繁衍后代,为先主祭奠要由后人完成,自然就需要繁衍后代,乐人者存在的空间为生活空间。为人提供以生活、生存为目的的空间,根源在于人们对祖先血脉的传承与延续性。先秦时期,人类在艰苦的自然中生活,到楚文化产生之后,物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基本上衣食无忧,于是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使得人们精神上有了皈依。严酷的法律出现,使得人们行为上有了准则,这样的社会得以繁荣昌盛。文化自然绚烂多彩,创造力增大,精神文化财富积累厚重。现代环境设计中楚文化的当代性研究,是以湖北及周边地区历史建筑、景观、室内等进行细致的考察与实地走访,获取相关图片资料。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变迁,分析其环境和乡土建筑的地域性文化。通过对武当山艺术中心室内设计的研究,以具体的案例进一步阐述楚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从而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1、在当时的楚国

在楚人筚路蓝缕八百年的奋进历程之中,以其辉煌的内涵和瑰丽的形式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构建,并对于现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楚人崇巫,以歌舞的形式举行各种巫术仪式;楚人也崇拜祖先,称为优。在楚文化中形成了以巫术宗教为工作的庞大系统,人对于鬼神、苍天的尊敬日益转化为对君主、统治者的崇拜,并将这种情绪以诗词、歌舞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我将这种文化称之为“乐天”,将传播这种文化的人称为“乐天者”;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生活领域,即为优。楚人的生活中完全洋溢着浪漫的激情,他们拥有卓越的创造才能、自强不息。不仅如此,对自然的信仰和亲近被楚人奉为精神法宝,因而将这种文化称之为“乐人”,将传播此种文化的人称为“乐人者”。巫、优之术当时盛行,也是对天对人的精神寄托,天人合一。

2、当现代时期的文化背景

自从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在这样的双重影响下,我们面对道德的准则、情感的归属、信仰的皈依、思想的统筹更加显得无所适从。我们对楚文化的关心,是因为这些文化与我们当代生活息息相关,楚文化的思想和形式涉及太多我们现实当代的生活。对人文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可以提高现代室内设计的人文关怀,对绿色人居及老年建筑提出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新当代性。在文化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在住宅中的体现是十分必要的,本世纪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的老年事业却严重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社会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摆到建筑设计人员面前。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少分离居住、家庭赡养关系的变化引起对老年住宅新的需求。国内外的实践也表明,创造适宜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促进和完善家庭养老比大力推进社会养老具有更普遍、更积极的意义。

3、现代环境艺术的概念

“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概念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原则。而“环境艺术设计”则包括了环境艺术与环境设计的全部概念。现阶段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括来说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环境可持续、传统文化传承及自然环境节约保护这四项基本原则。现如今的时代极为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活动,在环境空间中的体验越加比目的更重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但要满足人对于低层次的需求,还要满足人对于较高层次的需求,结合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将环境空间赋予新的文化价值。从人的行为与心理的角度来说,人的行为与心理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影响。

三、国家南水北调对环境改造

国家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由中线、东线和西线共同组成,其中的中线工程就是从长江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楚人的发祥地就是从丹阳开始的,武当山地区是楚国始都之地。中国文化传统特色丰厚,内容及其繁杂,但自从后至今,无论是艺术界、建筑、规划、工业设计、还是室内设计等领域都充斥着“拿来主义”。发掘历史文化价值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亟不可待。

1、武当文化在楚文化的背景下的探究

武当艺术是在楚文化背景下一个综合性的展示空间,其职责便是对楚文化的历史探究、现有和即生艺术价值的保护与传承。我们的现代社会构架中,有多种类型的建筑和室内空间,但是从它们的服务性上来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工作空间,这个类型的建筑和室内空间主要是为人提供精神享受为目的的空间,根源在于人的行为对天的尊敬,勤劳工作、天道酬勤;另一个是生活空间,这类的建筑和室内空间主要是为人提供以生活、生存为目的空间。根源在于人们对于祖宗血脉的传承与延续性。这就恰恰应对了楚文化中的“巫术”与“优术”,即总结为“乐天”与“乐人”。

2、针对室内空间环境的种类区分与融合

第5篇

1.1在专业定位方面过于单一

环境艺术专业是一个学科综合性相对较强的专业,但目前我国国内的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求多求全、专业过窄、缺乏综合性的通病,一般都把该专业要么定位在“室内设计”,要么就定位在“园林设计”这样一种学科比较单一的方向上,虽然专业的名字是“环境艺术设计”,但配备的老师和授课的内容只是局限于某一方向,如就室内装修、装饰等环境美化方面,并没有考虑到整体的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单一方向定位,极大地限制了设计本身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这种局限性的定位大大限制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领域及发展的长久性.

1.2在行业标准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环境艺术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更没对应的系统的理论学科建设.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环境艺术企业的资质等级规范,也没有环境艺术设计师执业资格制度,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的状态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规划师、建筑师所起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综合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师十分缺乏.该领域人才的匮乏又促使高校高质量教师的缺口无法得到充分的补充,继而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水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统一的行业标准迫在眉睫.

1.3在教学方式方面不适应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专业其实是一个特别自由和开放的专业,它需要给予学生大量的自由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去亲身体验.但与之相反,我国目前的一些综合性大学,虽然设置了该专业,但在教学模式上非常的死板,教材的设计没有新意,教学工具老套化,教学空间局限化,专业的交流、课程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度都不够.高校注重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使很多该专业的学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教育结构使得该学科的理论性多于实用性,学术性多于技能性,造成了学生们所学与社会所需相脱离的局面.另外,就教育手段而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无法调动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获取相应的知识.这也带来了高校通过这种旧式的教育手段教导出的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力、独创力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这都不利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面的社会实践中应用能力的提升.

1.4在教学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综合来看,现各高校主要存在整体生源质量普遍不高、教师缺乏专业性、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教学评价取向偏差等现象.从生源角度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生源中弥漫着过于看重结果、想走捷径的思想,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掌握稿酬的电脑操作技能,就能够满足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生源的自身素质而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基础知识欠缺、知识面较窄、应用能力较弱.从教师方面来看,因为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队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各大高校都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2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的措施

2.1明确专业定位,矫正发展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实用性专业,明确的专业方定位将决定着这个领域的发展方向.作为综合性专业,踏出“室内设计”的局限性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做到的.只有打破这个局限性,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充分拓展到建筑学、艺术学、园林学等领域,该专业才能得到更宽广的发展,挖掘出更大的应用性.当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在强调课程体系的结构化、科学化、综合性的同时,还要求在某一点上有一定的专精深度.结合各行业自身的特点,设计出不同方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且深化其专业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专业性的显现将会改变该专业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走的更加长久.

2.2制定统一、系统的行业标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应用性,制定出系统、统一的行业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任何专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与实际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如此.系统的、科学的行业标准对于该专业来说,如同灯塔一般,完善的行业标准的建立会使得高校在教学方向、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得到更加明确地指引,更加适应社会的潮流,增强该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

2.3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创造力的培养必然要求高校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刻板,这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背道而驰.高校应将教学重心由设计结果向设计过程倾斜.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长期实践中,可以发现对设计过程投入更多的关注,更有利于有创造力和个性的学生的培养.将教学重心侧重于设计过程强调的是高校对学生设计产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引导学生依据设计目的进行各项准备,如背景认知、社会调查、数据收集等等,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设计理念并完成应用性与设计性相结合的设计作品.这个过程不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得到培养,创造力也在无形中得到很大的提升.环境艺术不同于其它的艺术,它有其它艺术不具有的一些特质.环境艺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慢慢的演变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系统工程.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境艺术的重要性,每一个学习环境艺术的人感觉未来的职业前途光明.现在环境艺术的职业者慢慢的从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造福社会,使自己变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太注重人的创造力,但是创造力恰恰是环境艺术的核心,因为创造力的提高使得学生更能应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需求的应用能力,也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

2.4结合社会需求改变教学内容,增强该专业的应用能力

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是造成该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普遍需要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决定于教学质量,决定于教学成果是否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促使高校必须要结合社会的真正需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变,首先要做到课程内容实用化,传统教学把学术理论作为教学重心,而高校现在需要改变的正是这一点.所谓的课程内容实用化就是将教学重心由学术理论替换为学术理论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改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课程开发正日益星升起来,其中以校本文化课程设置最为突出.其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题化、教学结构科学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践的锻炼.而合理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使得学生们在知识掌握上,既能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掌握技能性知识,使学生们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其次,高校教学内容的改变要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从理论走到实践.在教学安排方面,高校必须要面对应用性的培养.高校可以通过采取设立教学基地、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让学生大量的接触到实际设计、参加到实际设计中.这不但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能力.

2.5关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所追求的,希望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提高,学校不仅仅让学生提高智商,还要提高学生的情商.在高校的教育中,要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足够的实践积累的基础.培养学生内在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一门学科都不能与其他学科完全割裂开来,想要更好的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必然需要从其他领域获取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自身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也需要学生有自己学习和理解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3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艺术教育;网络文化;文化价值;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0104一、网络艺术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艺术作为绘画、诗歌、音乐、舞蹈、戏剧、小说等各种媒体传播符号的表达规则,是文化的价值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不是以求美为最高理想,而是以尽善为崇高任务[1]。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维度是价值[2]。网络艺术教育是以数字化、网络化艺术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网络文化是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渗透性要素。

(一)网络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新媒体时代文化的传播特征

网络艺术教育是继承传统艺术教育,培养艺术能力、美感境界和综合素质,以网络艺术为媒介的系统教育活动。与普通艺术教育一样,具有通过情感熏陶,潜移默化传播知识和道德的作用。网络艺术由于其对传统艺术几乎革命性的创新使得很快吸引了艺术届广泛的关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共同目标和理想追求所具备的各种特性符合人类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科学技术是维系和支撑网络艺术发展的核心元素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引发了艺术传播的革命性变化。新媒体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使得网络文化传播不仅仅是网络文化价值的机械简单传递,更是人们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兴趣、喜好等主观意向重新确定、诠释、评估网络文化价值的心理过程。

(二)网络文化价值思维方式的同构化

现代文化传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文化意识的分化和整合,时时刻刻都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价值“向文而化”,是按“人”的标准和理想展开、创造生命存在的价值。价值思维方式的同构化,是人们冲破彼此孤立与隔绝的封闭体系,共享对彼此都有价值的文化,使人们的价值意识愈来愈出现同构的现象[3]。艺术生动具体地表现着生活,整合某一社会或时代的不同文化要素,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呈现出我们所效仿或拒绝的各种样板、模式、视野和抱负。列维(Albert William Levi)曾言:当我们在体验作为“人文学科”(Humanities)的各种艺术之际,我们务必将其解释为一种需要,借此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现实状况、价值观念与奉献精神[4]。信息时代,与传统审美观不同,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是对他人艺术品的欣赏。网络社会大众文化传播所建构的价值意识结构层次要比传统社会人们的价值意识复杂得多,其传播过程涵盖了多方互动与及时参与的动态过程,已不再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两极流动。面对机遇与挑战,现代网络艺术人应认真思考自己的使命,主动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探索发现与创作实践,在网络艺术设计活动中突出人本原则、网络文化理念和新美学思想。

二、网络艺术教育价值意识的文化建构

网络艺术教育具有时代性、综合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适合网络社会发展的网络艺术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振兴中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应尽之力。

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第25卷第3期

彭述娟,等网络文化环境下艺术教育价值论浅析

(一)网络艺术教育的审美追求

网络时代下的艺术传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艺术教育所建构的文化价值,不仅是艺术教育意义的建立、构造、积累和凝聚,更是真善美的集义、明义、知义、识义、相蕴、涵合与内化,是自我主动接受文化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启迪心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我们深入到网络文化世界的创造、积累及其交互作用的过程,深入到网络文化生态体系的内部,才能研究艺术教育价值意识建构的文化过程,才能理解人的价值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全部现实性。人的价值存在,是我们说“人”的时候,实际上有一个“人”的理念在我们心目中做标准、做范式;做人要做“真正的人”,要符合人的标准,绝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是要体现“人的本性”――美德、智慧、自由、文明[3]。艺术的传播以网络这一载体迅速发展,同时也在影响着网络,使艺术信息的传播、诠释、阅读呈现出诉诸视觉的趋势,并带来全新的艺术世界,为艺术的传播开展了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追求自由的审美理想、追求虚拟现实的审美境界、追求个体真实的审美趣味、追求平民快乐的审美需求是网络艺术独具的审美追求。这些都说明,人是按照意义生活的生命存在,有意义的生活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生活、生存和遵循意义、追求意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网络沉迷与虚拟自我的文化成因

高度的科学发展,若不以高尚的道德相配,不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根据,就会成为危害人的存在,使人在科学面前丧失主体性[5]。网络文化与人的交互作用,是人不断接受网络文化教化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发挥潜能并创造网络文化的过程。虚拟现实应用于艺术领域可以使受教育者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面体验艺术。人有了自我感、自我意识,若无理想,若不能超越自我,就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从技术的角度看,数字化推进着传统技艺的匮竭,艺术的欲望化、感官化和快餐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网瘾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络的虚拟性背离了民族魂的核心――真、善、美、诚信。经济的全球化引发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将一个多元、异质的文化世界展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面前。非理性的“虚拟自我”大量涌现以及人们对网络环境的痴迷,浮躁心理引发道德信仰危机。当前网络艺术教育存在民族化网络艺术匮乏、重视技术而忽略艺术审美和非审美的灵魂、纯理论灌输、教化的偏向和人才培养受教育体制局限等问题。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形式在发生巨大变化,应该正确对待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完善道德调控机制。对网络文化理想的追求应包含追求网络文化新的价值,追求更加符合自我发展的新的网络文化。

三、网络艺术教育搭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平台

互联网是21世纪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网络技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提升人们的理想追求和文化素养搭建了更为通畅的平台。广义的网络艺术是一种渗透性艺术教育,在德、智、体、劳等教育学科教学中渗透有网络艺术教育,提供了教育艺术化的条件[6]。狭义网络艺术教育的内容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的数字网络艺术教学。

(一)发展网络艺术教育精心维护文化传统

人类不断进行文化创造与积累,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是其文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它不仅有历史个性,也有价值定向或模式化倾向。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以道德为主导,以人为本位,以“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已和谐、天人和谐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随着网络全球化,国外的种种思想、观念、艺术等都通过网络传入,它们与中国本土文化有差异,有对立,有些还对社会主义文化有消解作用。面对网络文化的渗透、内化以及冲击,追逐时尚使传统价值观变成商品而被贬值,从器物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制造传播、管理体制及思想价值观念、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艺术始终是大众传媒最重要的内容提供者[7]。由于环境不同,应对环境问题和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文化模式及其价值体系有很大差异,因而受它影响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也有差异。人的价值意识包括心理与价值观念,由文化世界教化、建构、发展起来,并来源于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几乎每一种传播手段,无论古今,它们深入人心的过程,往往就是它们最大限度地广泛传播传统艺术的过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非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有摩擦、交流和互渗的过程。如何既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又积极汲取其他文化中的先进有益成份;既防止和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又注意传播张扬中国文化的合理性,对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确立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都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8]。文化模式的主要结构功能,对人的价值意识的规定性非常明显。中国的文化模式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土地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模式的主体或主导观念,是土地文化模式赋予的,其主要结构功能是个体农业和宗法家庭。以农业为基础,故质朴厚重,绵延世泽,富于土地生命力;以宗法家庭为主体,尊祖宗、尚人伦、重感情。西方文化模式主要源于古希腊文化,充满了自由竟争的精神,是在海上贸易竞争的环境中发展和孕育起来[5]。网络成为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霸权的工具,其实质、相互影响及内在联系对当前语境下中国文化应对策略的制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建正确的艺术教育价值观就是要重新认识艺术中的技术手段的价值,重建传统艺术的价值,深刻认识到继承对艺术的价值[2]。新媒体艺术依托于新媒体技术产生,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虽然诞生时间不长,但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依托现代网络艺术传播特性的发展与变革,并从接受环节分析影响网络艺术传播效果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才能适应网络艺术传播特性的变化和更新,精心维护文化传统,守望好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二)传媒媒介艺术传播功能在网络艺术教育中的传播价值分析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文化建设与价值观念的建设互为表里、互为促进。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独立人格及健康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网络艺术教育是传统的艺术教育在网络社会的演变和升华。艺术保存与传播载体及加工手段的不断创新,多因素融合的动态文化心理结构的求新求变,使网络艺术教育成为人类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作为崭新的艺术形态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重要一支,具有无可比拟的革新冲击力,必将对传统艺术形式、传统思维定势下的艺术家以及传统艺术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传播媒介成功的关键就是要看与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结合是否密切,是否成功地成为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播手段[7]。传媒媒介作为面向公共空间的传播介质,在普通民众与传统艺术的联系中越来越成为支配性的力量。由于传播的技术性手段会对欣赏者产生各种影响,使媒体越来越多地直接表达对传播对象的评价,并使这些评价同时进入受众的视野[7]。我们面对网络社会的到来,要通过全面、系统、综合的教育避免肤浅说教与技术主义,不断深化对不良文化的限制与净化,从而强化对外来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和对民族文化的弘扬。网络传媒介质通过互动传播的信息技术方式,使艺术教育传播主体的原有分界被模糊,互动在线方式使受教育者既是网络艺术的接受者,又是网络艺术的创造者和传送者。教育过程,简言之就是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较之教学过程带有更大的复杂性。利用网络的手段,使自我的审美体验得到升华,使艺术更多地融入生活,是建构受教育者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营造完整健康的网络环境对网络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艺术教育实践的哲学价值思考

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具有差异性、平衡性、文化性等特点,计算机网络体系造就的 “网络艺术” 所产生的网络的数字化空间给艺术创作带来新的语言、新的形式和新的机遇,也给人们的生活与观念带来巨大变化。网络环境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环境的一种,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具有自发性与渗透性。作为理论形态的教育哲学与作为教育现实形态的教育实践之间的张力,为教育实践的持续性创新提供了动力[9]。道德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既是一个社会实现共同生活的价值共享方式,也是人们提高精神品质、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和探寻人生意义的存在方式。教育哲学是教育实践的本质和基础[10]。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同政治、哲学、宗教等有着复杂的联系。理论研究者在80年代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等,反对和批判“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化”思想,价值主体是社会和集体需求,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90年代中期以后,提倡传统伦理、弘扬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向,关注个体自我实现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开始盛行。2000年以后的主流观念体现在产生了生命哲学意义的思想,如“重视情感发展和培育”“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的德育理论、生活德育、情感德育和公民德育等 [11]。20世纪60年代基于计算机及其他数字化媒体技术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互联的虚拟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不要求有明确或正确的答案,而是新的创意和美的向度。网络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当代艺术发生数字化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网络艺术教育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统一的教育过程,是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发展变化过程。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思维、情感、感觉、知觉、表象、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异常活跃,所以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时空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容易造成受教育者正常心理与社会人格的扭曲,网络的开放性容易导致受教育者价值观念发生偏移,使得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往往夸大自己的意志自由度,任意放纵自己,从而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应注重网络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高度关注网络的非理性对大学生道德规范的影响,在注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反复性的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网络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傅瑾. 艺术教育的价值重建[J].艺术教育,2012(1):57-60.

[3]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4]王柯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5]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石恒利.网络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傅瑾.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J].天津社会科学,2008(1):106-107.

[8]李德顺.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9]黄济.教育哲学初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10]湛卫清. 教育哲学:教育实践的本质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31(7):11-13.

[11]刘艳琳等.教育哲学、德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重心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6):718-724.

Analysis of the art education value under network cultural environment

PENG Shujuana, HU Lifangb

(a.Party Propaganda Department; b.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第7篇

1.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环境艺术首先是对自然环境中元素加以合理利用,因而环境艺术依赖于自然环境,但是环境艺术不是对自然环境的简单利用,在设计过程中还呈现出对人的爱护与关心人的人文精神。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

2.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环境艺术设计要遏制肮脏、丑陋与低俗同时体现出精神上的美好与纯洁,并在此基础上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建立和谐关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理性规划上的审美创造,因此,环境艺术系统必须做到整体上的美学设计,从而使全系统体现出正面性与无害性的统一。

3.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脱胎于建筑设计范畴的室内设计,因此实用性是其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要考虑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物质生活应该是其根本目的之一。任何对这一本质的舍弃都会失去设计的本意。在满足实用性的条件下环境艺术设计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体验。给人创造一个身心健康与愉悦的生活环境,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做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由于环境艺术涉及的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设计中涉及到的感性质料和个体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通过设计必须将这些感性质料和个体通过有机的联系创造出统一的整体意境。

二、地区经济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一)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于人类的经济活动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最早出现在石器文化时期,并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其本质是人类进行的原始造物活动,是人类为实现实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化劳动形态。当在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渗入一定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时,这种创造便具有了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原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便由此产生。人类的文明史是伴随着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社会经济活动开始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从这里发源。当我们的祖先把石头制成一件件实用工具时,最早的设计活动就开始了,首先工具的创造必须满足实用性,用起来要方便、省力,以引起主体的。同时还要看起来美观大方。因此其制作就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想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这种功能和形式相结合的石制工具的原始猎人就是人类第一批设计师。这些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联的工具和器物就是最早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虽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科学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并且由自发转变为自觉地、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但作为协调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的经济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环境艺术设计元素与灵感源于地区经济发展

长期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要想取得进步,离不开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艺术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提供的广阔创作源泉。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要求、设计材料、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都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元素都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的。首先,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工作、生活环境设计的要求逐步由实用性为主、审美性为辅,逐步转变为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并且经济愈发达的地区,人们对环境设计的审美要求越高。这种新要求成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其次,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在提高经济收入的同时,还不断创造出新材料和新产品,这就为环境艺术设计在原料选择和设计思想上的多元化不断提供了新的可能。再次,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从物质层面的多样化到精神层面的多元化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设计新思路和新灵感。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不再是客观世界的简单复制,它被多元化的设计选择赋予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将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很多细节,化作了精妙的艺术作品。最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和高新科技手段的融合可以丰富设计作品表现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提供的高科技手段,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下的高新科技手段不断发展成熟,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并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方式、目的、途径的不断革新。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创造了更好的表现条件,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经济因素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的全过程

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必然导致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新追求。环境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艺术活动的首要特征是它的经济属性。它以艺术与技术为双重基础进行创新设计,来创造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而经济因素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从设计到实现设计的全过程。在产生阶段环境艺术设计师需要把握与设计对象相关的各种因素,然后通过设计思维创造形成设计方案。其中对设计对象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以及设计方案的经济内容等方面都要进行分析,而这些方面无一不体现着经济因素。并且经济因素是影响设计观念的重要方面。实施阶段指的是将设计方案由图纸转变为实体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需要建筑、装饰、机械等多方面的参与,其中的每一步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因此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相比更具有明显的经济特征。现代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而在经济高度发展与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遵循设计与经济的结合的原则,把握好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活动全过程的经济属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地区的高新科技的发展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科技和艺术从没有被割裂开而单独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总是以丰富的形式与艺术相互融合为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当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不例外,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对审美追求的本能。而这种本能,正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环境艺术设计的进步离不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其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多元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段的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也通过其促进人们对社会物质生活的不断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来看,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理念与风格的现代化,不断创造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优秀产品。而这些产品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审美追求与创作需求,并对环境艺术设计在设计思想、材质和建筑加工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就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进行支撑。在这个层面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可以不断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腾飞的翅膀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同样也是一种生产力,在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人的使用与审美的双重需求,不仅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目的,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需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以满足、引导和创造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段是对物改造,但是其目的是人。环境艺术设计除了给人带来物质与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以外,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把未来生活和观念的现实化和实物化,其中孕育的是人们对于将来美好生活的审美表达,是人们对所进行经济建设活动作出的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因此,强调创造性与个性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客观世界的低层次改造,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经济腾飞的翅膀。

四、结语

第8篇

1.1无线网络环境的介入

数字化无线网络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和教学课件的设计上。所谓资源共享,是指将flash动画,电子信息等多媒体文字或视频资料运用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历史名家的成名作,并与学生讨论这些名作,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使资源得到最大范围的利用。是现代环境艺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所谓课件设计是指多媒体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课件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好的课件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作为环境艺术教学由于其客体特殊,因此,其课件设计要满足学生的视听心理,并重视学生的感知效果。在课件的文字颜色,层次感,以及图片的美化修饰方面都要满足学生的审美习惯。只有这样,课件界面才更加具有吸引力,使教学方式不再单一化,学生更加愿意主动的开始学习。

1.2教学过程注重师生活动

在高校环境艺术教学中,应注重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一些需要开动脑筋的问题教师应通过适当的问题和提示,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利用现实中发生的案例进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环境艺术的内涵和作用。这样才能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3人性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人性化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并重视学生的情绪。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情绪上的变化。通过引导,使学生对环境艺术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学生时刻保持一个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使整个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在人性化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这要求教师不能歧视每个学生,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的回答,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具有针对性。

1.4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未来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因此,现代环境艺术教学要与企业对接,学校应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要多与企业进行交流。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企业主要指建筑装修企业,学生在校其间,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入当地后者外地的装修公司进行交流实习,为学生搭建专业的实践平台。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和相关企业进行交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随时了解企业的动态和需求,提高教学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