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15:23:43

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第1篇

水文、环境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工作,事关国家生态管护、环境保护、资源安全等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顺应国际大趋势,多学科综合研究,依托高技术,解决、探索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难题,为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必须要向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概述

(一)水文地质

水文地质是地理学分支学科,指自然界中地下水各种运动和变化的现象。对于水文地质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任务:治水、找水。目前在找水方面,主要利用岩溶裂缝水和第四系含水层,取得的效果非常好。对于碎屑沉积岩、深浅变质岩、新老火山岩以及碳酸岩分布的研究,对导水、容水构造方面的寻找都取得不错成绩。例如,利用激发极化衰变场法,确定玄武岩裂缝含水区井位,利用电场选频法找水、确定井位,对全国地区水资源运用起到巨大作用,有效推动了经济发展。

(二)环境地质

环境地质这一词最初起源于20世纪中叶,是为了解决地面沉降、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方面而提出的。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对大面积灾害地质的调查、对国民经济开发区和主要交通干线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科学的环境地质探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威胁。目前来看,我国环境地质研究在地面水源、土壤污染、以及地下污染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为日后的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了大量研究资料。

(三)工程地质

对于工程地质的研究主要是为工程应用而服务,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地震、岩体稳定性、地质灾害等等。在建筑中,对于地基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对于工程地质的研究显得非常有意义。目前来讲,对工程地质的勘察探测方法是多样的,具体包括:地质雷达测量、微震测量、井中和地面测温以及声波法等等。在工程施工中,工程地质学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路基地基压实检测、隧道衬砌检测以及桩基质量无损检测、地质构造检测等等。

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科技化发展方向

(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所要遵循的线索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条线索:

1 科学化发展方向应该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依据,具体包括,南水北调、西北水资源三峡工程等等。

2 科技化发展应该以为政府职能服务、为履行政府法律作为方向。政府职能服务包括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监督利用等等。政府法律包括,环境保护法、水资源法以及矿产资源法等等。

3 科技化要向多学科延伸。对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利用地质学基础知识在环境科学以及土木工程学上的应用,由于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专业领域比较广、比较复杂,这就要求向多学科延伸。

(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科技化具体发展方向

1 隧道工程。军事工程、地下铁道、采矿工程、水利工程、公路以及铁路等等都包含隧道工程,并且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铁路建设来说,我国已经有60年余年的历史,其中在隧道建设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岩溶地层止水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大瑶山隧道建设,其隧道长度为14.925km,通过岩溶区深埋为400m~500m左右,长度在1km左右,曾经在20世纪90年生过一次重大的涌水涌砂事件,造成铁路瘫痪,因此国家提出了关于隧道深层岩溶治水技术相关的研究课题,其中大部分都属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相关知识,此课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化发展方向,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充分突出这一主题。

2 岩石边坡。边坡问题在水库回水、水利工程坝基、水运航道、公路沿线、铁路工程中表现的非常普遍,影响岩石边坡的主要因素包括,河谷外鼓、河谷卸荷回弹、采煤活动对上覆地层的影响、硬岩地层中软弱夹层的风化以及长河谷下沉对边岸的影响等等。

3 填海造地和围湖造田。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实施了大量填海造地、围湖造田的项目,由于缩小了胡泊的实际面积,从而促使泥沙积累速度加快,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发生变化,水灾严重、洪涝不断,为解决此问题,应该加强这一方向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科技化发展。

4 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我国干旱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主要包括: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等等。当前的水资源系统主要模式是,雪山融水进入水库,然后从山前沿着河道向地下渗入,最后从平原地区溢出,最终形成绿洲,在今后发展上要从农业灌溉、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人工改进上做进一步的调节。

5 为规划服务。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以及工程地质工作,更多是为规划服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具体包括,中国地质灾害图、全国环境地质图系以及图文结合的中国重点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等等,为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资料,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要以此为方向。

第2篇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地质评价工作也不断增加。水工环地质勘察研究是现代环境、地质研究调查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我国现代的水工环地质勘察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找寻合理的方案加以完善。

1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概述

1.1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调查方向。在城市中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济活动也较频繁,然而环境问题也突显出来。随着全球城市化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地质评价调查工作也在不断增加。现如今,在城市垃圾处理、环境污染防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是我国水工环地质研究主要方向。当今生态地质研究越来越突出,是地质研究中的热点。如今,各国水工环地质工作已从过去为了调查家底而进行基础调查工作,转向以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重点解决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上。这个转变表明了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强了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灾害预防等方面工作。

随着资源与环境的变化,各国调整地质调查部署,相应水工环也发生了改变。传统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间界限被打破,水工环地质勘查一体化研究成为现代化发展趋势,其服务领域更广,呈现出信息量大及功能多趋势,环境地质重要性日益明显。多年来,国际对环境地质工作重视程度增加,环境地质已成为是其中发展最快的部分,是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1.2 水工环地质勘察的分析。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对于社会资源不断进行开发,使生态与地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逐渐对自然资源开发行为产生很多思考,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由于现代社会对环境资源开发思想的转变,水工环地质勘察也遇到很多挑战。对于各种项目建设,水工环地质勘察是工程进行前的重要流程,是对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基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筑与规划工作需要依靠有效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来提供准确地质调查结果与分析,从而有效的对城市中的不同建筑用地进行合理规划。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各科技进行有机融合并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提升各个行业技术水平。地质和生态学的交差与相互渗透体现现代社会对于科学技术综合化、系统化的需求。地质勘察要将地质与生态学进行有机结合并将地质勘察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将地质环境对于周边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与研究。地质勘察工作要在对地质条件研究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处理,提高勘察结果合理性,便于向社会公告。

1.3 我国现代水工环地质勘察的状况。随着地矿事业的发展,我国在社会发展中一直未曾停止对地质开矿事业的研究与探索,尤其是在最近几年,随着各种新理念、新技术被提出,地质开矿事业的研究与探索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今,各国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已由过去以调查资源为目的基础调查,转向将促进自然、社会与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思想,重点解决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上。但社会发展同时,人们对各种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社会环境更是在发展变化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较成熟的新时期,各行业在发展中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与新难题。

2 我国水工环地质勘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被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3 解决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问题的措施

3.1 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水工环地质勘察调查流程。一样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水工环地质勘察调查流程是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前提,它的制定需要面向政府,面向整个社会群体。

3.2 重点解决水文环境问题。我国人口发展迅速,城市工业化不断发展,由此造成城市水资源也遭受了巨大污染问题。水质恶化威胁人类健康,同时影响地下水平衡,造成很多水文地质问题。加强水文地质管理对于防治水文地质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水资源不足的地区要对地下水含量进行调查并建设好集中供水设施。在调查中要为日后安全规划提供合理调查分析,以保证可持续发展与研究的进步。

3.3 工程地质环境优化。问题出现在工程地质环境有一定的隐蔽性,并因为工程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安全事故具有较大的危害,所以工程地质环境的问题对于工程安全进行有重要意义。在地质勘探工作中要对所调查地区地质形态及构造与相应地震活动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并针对工程地质环境问题建立完善的应对策略。根据不同问题采用针对性防治方式来保证工程的安全进行是解决地质调查问题的重要方面。

3.4 对环境地质环境问题的管理。自然环境地质问题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对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成为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重点。在调查中要对地质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施工中要对开发前景进行客观评估,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要加强对重点防护区的保护。

3.5 发展新技术方法投入到水工环地质勘察中。在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中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物探技术以及水质测试技术,如原子吸收光谱法、发射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色谱法及同位素测试,能为研究调查带来高效率与高可信度的好处。

3.6 加快战略的规划和制定。以持续发展的战略为水工环事业的指导思想,尽早完善国家对水工环地质勘察的调查规划,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国家意志,并且将此作为编制项目申请和计划实施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水工环地质勘探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3.7 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探索。不断的完善野外调查设备体系,将水工环的第一手调查资料收集并进行研究。完善野外地下水观测大气降水基础平台的建设,并加强环境同位素、地下水有机污染等的建设及测试方法研究,促进设备提高利用率。不断提升测试实验、信息化等科研能力,推进业务工作流程,论证准备区域含水层并进行模拟计算,打通网络服务主渠道。

4 结语

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是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合理有效的勘察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并及时解决,所以完善与规范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白艳强.水工环问题分析及主要防治对策浅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

第3篇

1 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环境管理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就是依据法律和法规进行监督管理。环境的科学管理包括环境立法、环境政策、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测等方面[1],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环境标准。因此说,环境标准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核心。

1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有机组成部分

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制定了环境标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环境标准同法制性标准[2]。我国的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执法依据。没有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将是不完整的,也难以具体执行。

1.2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管理职能的主要依据[3]。无论是“三同时”把关,还是定量管理实施新的五项制度,都必须通过环境标准来体现。此外,环境标准也是处理环境事故和环境纠纷的依据之一。

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标准反映了国家的环境政策目标,因而也代表了环境规划所要达到的目标。例如美国《清洁空气法》明确规定,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颁布后9个月内,每个州都必须向联邦环境保护局呈交在本州执行和维持该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应规定尽速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日程表[4]。我国的环境规划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环境质量标准就是环境规划总目标的分解并定量化了的产物,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5]。

由此可见,环境标准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环境管理工作中贯彻执行环境标准,对于严格执法,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保证环境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也就成为强化环境管理的必要条件。

2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由主体结构和支持系统两大部分组成[6]。环境标准的主体结构含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危害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进行控制的标准。显然,由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构成的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部分是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为了制修订和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需对有关的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方法、管理和治理的技术规范,名词、术语、图式、标志、量纲及导则等作出统一的规定,这就是环境标准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由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组成。

3 建立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所需要的科学技术支持。

无论是环境标准的主体还是支持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例如,制定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环境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7]可以归纳为两点:

首先,要有科学依据棗环境质量基准。环境质量基准反映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作用于研究对象,在不同浓度和剂量下引起危害作用种类和程度的最新科研成果。基准按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卫生基准(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生态基准(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物理基准(对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影响)。环境质量标准要起防止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态平衡和材料、能见度、气候等的不良影响的作用,必须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制定的依据。

其次,要坚持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统一[8]。

污染物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有密切的联系,即排放标准控制污染源,使其排放出的污染物经过自然净化和稀释扩散进入环境后不致使相应区域的环境质量达不到标准的规定。显然,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规律、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都是修订排放标准所需要的科学依据。此外,我国现行排放标准是以浓度控0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需要探索和研究其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使排放标准与环境质量标准建立起联系。

支持系统各类标准的建立也需要科研提供技术支持。制定基础标准,需要了解国内外有关词汇、术语、图式、标志的习惯与规定;掌握国内外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和导测,建立规范化的制修订环境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同样,制定方法标准和标准样品标准,也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开发出稳定、可靠、准确的分析测定方法和环境标准样品。

总之,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过程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科研和决策过程,环境标准体系中各类标准的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科研成果支持。只有根据制修订环境标准的计划和规划,合理组织安排相应的近、远期标准科研项目,才能使环境标准工作走上科学化轨道.

4 各层次环境标准科研工作的目标

4.1 环境标准科研的层次及其内涵

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得到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要求标准保护的对象增加,保护的程度增加。

根据环境标准工作的上述特点和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实际情况,可以将标准科研工作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4.1.1 环境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研究

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技术导则实质上就是研究制修订环境标准的标准(或技术规范),这一层次的科研工作归属于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要确保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方法的科学与合理,从而使制修订出的环境标准满足当时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性要求。

此外,有关环境标准制修订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或规定也属于一层次。

4.1.2 环境基准研究

环境基准研究属自然科学范畴,是制修订环境标准的基础和科学依据。环境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需要在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确定污染物的环境质量基准,而后遵循经济合理与技术可行两大原则以基准为科学依据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准研究在环境标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极重视环境基准的研究工作,其审查和修订环境质量标准的费用中90%以上用于支持围绕标准的环境质量基准研究。1978财政年度到1986财政年度,环保局用于大气环境质量基准研究项目的经费达3.20亿美元[7]。而每确定一项水质基准也耗资约10万美元[8]。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加强了基准研究的组织工作,针对标淮制修订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确定研究需要,制定下阶段研究计划,统一设计,统一方法,开展系统研究。美国的环境质量基准正是由于随研究进展而不断修订,才得以保持其先进性,并对世界各国有着深刻的影响。除美国外,前苏联、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质量基准也有相当影响。

4.1.3 环境标准制修订的决策论研究

以环境质量基准为科学依据来制定环境质量标准乃至污染物排放标准要考虑经济、技术等许多因素。同时,卫生基准、生态基准和物理基准所存在的不确定性、污染物环境浓度及其分布的不确定性,标准保护对象和保护程度的选择,都会影响最后的标准值。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规范化、定量化处理,可以降低环境基准转化为环境标准的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强科学性。其中有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决策方法要研究。

美国在制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确定致癌物水质基准时采用了风险评价的技术。风险评价通过对意义不够明确的“健康影响阈值”“风险”“安全余地”等概念采用精确的技术性定义,确定了需要保护的对象、相应的阈值以及污染物最大浓度的概率分布特征,然后运用统计处理估算出达到标准时污染物浓度超过健康影响阈值的风险(概率),从而对标准的安全性作出定量评价。标准制定者可据此选择适当的标准值,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

对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价,美国采用管理影响分析方法来完成。管理影响分析内容包括对达到标准所需费用的估算,对各类工业和社区的经济影响分析,以及达到标准可带来的效益分析。

我国在从基准转化为标准的过程中,较少使用定量化方法,因此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不强。

4.2 我国环境标准科研的目标

分析上述三个层次的环境标准科研工作,可以看出其中既有关于环境过程的基础性科学研究,也有直接为标准服务的软科学研究;既有必须在近期内解决的方法论研究,也有需要按标准制修订计划逐步安排的应用性研究。因此,应当根据标准工作的特点,考虑近期和远期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标准科研计划,从而使科研能为标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首先,必须重视有关标准工作的软科学研究。除了上文论及的技术导则研究和决策论研究之外,还应当研究标准实施和监督管理的机制。其目的就是使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使标准实施更为有效。

其次,重视国外先进环境基准的收集、验证和等效采用,完善基准研究方法。我国限于经济实力,难以系统全面地开展环境基准研究。现有基准研究零星分散,未能将有限资金集中使用,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参考和借鉴国外环境基准研究成果,通过科学验证确定我国等效采用的值域,对于健全充实我国的环境基准不仅需要,也是切实可行的。

第三,有计划积极地进行有关环境标准体系支持系统的科研,这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不断地开发能适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要求的标准样品、标准测定分析方法,同样是标准科研不可忽视的内容。

5 结语

由环境标准工作对标准科研的需求以及标准研究的层次和内涵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科研为环境管理服务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

此外,科研工作有其自身的周期性特征,环境管理所需要的技术支持系统必须超前研究才能形成。因此,适当地、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性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项目,对于提高科研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陈西平等.谈谈我国的环境标准工作《中国环境科学》1981(6),1一1。

[2]叶汝求加强环境标准工作为实现2000年环境保护总目际而努力。《环境科技与标准年报1991》,28-33,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2。

[3] r.w.芬德利,d.a.法贝尔著,程正康译,美国环境法简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53-104。

[4]国家环保局标准处。环境标准体系。《环境科技与标准年报1991》,国家环境保护局科技标准司,1992,119-130。

[5]汪云岗等,国内外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和修订程序和方法研究。国家环保局科技发展计划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编号:9110315),1991。

[6] 朱根逸。环境质量标准总论,90-95,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第4篇

关键词 水工环;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30-02

水工环是地质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包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综合性学科。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能源的大量开发,社会能源消耗量的大幅度的增加,为社会经济提供能源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使得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因此,水工环的问题是关系民生,保障人民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水工环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水文地址学科、工程地质学科和环境地质学科3个方面的问题的研究,深入的探索分析,使其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健康发展相协调,从而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1 水工环地质研究的发展现状

水文地质学科的研究现状:

水文地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深入,研究范围不断地扩大。水文地址学科的研究对象越发的广泛和丰富。传统意义上的水文地质学研究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地下水的情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判定地下水的利用价值。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研究工作也朝着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而且不断地有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技术开发出来,促进了水文地质学科的不断发展进步。

1.2 工程地质学科的研究现状

工程地质学科自从地质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发展迅速,已经具有了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学科内容。工程地质学科为工程地质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除了从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而且还将国外先进的工程地质理论知识加以引进,结合我国时机的工程地质状况,建立了适合我国工程地质情况的新理论。

1.3环境地质学科研究现状

过度的能源开发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全球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了全球各国的重要主题之一,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治理污染,防治自然灾害是全球各国的重要任务。环境地质学科研究主要以环境质量的评估、环境综合治理、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为基本工作,为国家的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的环境问题的重视度的提高,环境地质工作成为地质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是现今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

2现今水工环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从现今水工环的研究工作来看,工作人员对水工环的内涵认识不够,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水工环地质问题的重要性,思想认识和社会发展脱节,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工作模式大多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研究,只着眼于当前的社会需要,忽视了对社会发展的方向分析,从而使研究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2 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水工环地质研究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技术落后、工作态度不积极的问题,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在研究工作中存在观念落后,认识不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只顾眼前利益的状况。

2.3 研究成果不能落实

在水工环研究的工作中,很多研究成果在研究出来后没能得到及时的落实,这就使得研究成果不能真正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只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够真正的将科研工作的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

2.4 缺乏科学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

现有的水工环有关部门的工作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缺陷,各种规章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很多制度沦为了一纸空文,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工作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和健全。

3水工环问题的防治对策

3.1 水文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社会用水量的增加和水质的不断恶化,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地下水平衡被破坏,使得水文地质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水文地址问题做好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用水,必须对地下水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检测,对富水区的范围圈出。对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计算和评价,对开发利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地下水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做好规划,在开放过程中随时进行地下水的监控工作,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适量开采,防止开发过度。

3.2 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工程地质问题比较复杂,隐蔽性强而且危害性大。地质灾害关系重大,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对工程建设有重要的影响。要做好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地质勘探的工作。对地质构造、地壳的稳定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地质的地形地貌、地质分布、地层岩体构造和发育程度、岩体成因、时代和空间分布等工程地质特征做好勘探和检测工作,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做出结论。以防治结合为基本原则,根据工程地质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

3.3 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在进行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时要首先明确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工程开发的前景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为区域环境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环境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重点地区要着重加以保护。重视对开发地区环境的监控,做好环境质量的控制工作,及时对环境问题进行预警,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环境保护或者治理。环境地质问题以保护预防为基本原则,促进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4结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同时也加大了资源的消耗,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要良好的解决水工环中存在的问题,就要从三方面着手,把握问题重点,处理好水工环同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协调,共同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为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整体环境出发,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结合,开展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取向,自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研究其理论取向及意义,根据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也陆续从以生态危机及环境保护为初衷的生态心理学角度扩展至研究人—环境交互作用的注重实际应用性的生态心理学,谋求人与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生态心理学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为更加系统地、动态地、发展地研究心理打开了新的思路。生态心理学观点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运用。它系统宏观的思想可以给予各项工作许多启发,并十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断提升,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断改善。利用生态心理学观点整体把握、综合考量、系统操作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稳定,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可结合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探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逐渐占有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软件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开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发展科学化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体现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相辅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相配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重点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错认为仅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时设置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不足,学校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不重视、不理解、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少,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网络资源、社会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1],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影响。

2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生态心理学,狭义上可界定为: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学者先后对国内外生态心理学本身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理论影响,以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态心理学强调环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对脱离环境孤立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第三,多元的交互的因果解释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第四,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交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人—环境,研究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4]。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可以看出,心理学不应该仅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更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对应的环境因素。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2.1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概况整体主义是生态心理学遵循的原则,研究侧重于谋求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自兴起以来,将实验室心理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应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及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很长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仅是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还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塑造它们的宏观环境”[5]。因此,生态心理学观点将研究对象从个体与近端环境扩展至宏观环境,可以为各领域研究创建更多视角,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各领域理论体系,更系统全面地、贴合实际地研究问题。目前在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运用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心理疗法的探索、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构建、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作用、对教育活动的启示等。如在心理疗法领域,荒野疗法、家庭疗法都运用了生态心理学观点,行之有效,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生态学习观、情境教学观应运而生。这些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思考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态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的组合同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在高校中,大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往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大学生自身与外在环境隔离开,习惯于对学生做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以不出现问题为目标,很少采用积极手段维护学生的和谐心理;在学校整体环境上,仅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极少参与,如此很难真正实现各个独立生态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想要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状态,不仅需要做针对大学生的工作,更应融合环境,把握整体情况,共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其更加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续。

3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研究,要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从整体环境入手,坚持横向全面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从整体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托于整体环境情况,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6],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整体环境出发,作用于学生心理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上文提到,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而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若要构建整体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能孤立来看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改善原有的仅针对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身调节心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其内心全面和谐发展。

3.1.2建立全员心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个部门来完成,学校各级人员(包括领导、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并具有局限性。全员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除对问题的处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传递心理教育讯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得到教育,共同营造一个时时温暖、处处温馨的和谐心理环境。3.1.3把握“互联网+”时代开展全面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娱乐、学习……以上种种活动均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防范。即要注意大学生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积极心态有不良影响。二是利用。即主动通过新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学生心理状态“察言观色”,如通过微信朋友圈观察学生实时心理状态,通过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微博使用情况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通过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传观察学生的气质个性[7]。把握“互联网+”时代这个社会环境,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从横向与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原则,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可从横向和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从横向角度全面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项工作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出发,每一项工作都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探索其开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尽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相应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育内容,掌握处理方法;第二,改善仅有课堂教学的现状,多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关心理普查量表进行筛查以外,可以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宏观考查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症状表现,而且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联性,在相互影响中审视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影响[8]。在心理咨询方面,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这时可采用荒野疗法、森田疗法、冒险疗法、自然疗法等,在行动上回归大自然,在思想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从而改善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多注意动态平衡的维持,尽可能将工作重心从“治”转换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方面,可在个人成长性质活动基础上开拓团体性质活动,重在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开展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添心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处于积极温暖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从纵向角度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开展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应具有持续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处理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之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遇到问题积极调节心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续,学生心理得以长久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深校园文化影响,让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整体环境,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63—6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6—20.

[5]窦东徽,石敏,赵然,刘肖岑.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3.

[6]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7]吕妍,马小晶,王军胜.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7):223—224.

第6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工程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35-0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首次设立以来发展迅速[1],在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着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人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2011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开展环境工程(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的培养[2]。学校自2012年首次招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截至目前共招收143名学生,其中已有60名学生毕业。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微生物技术处理环境问题的课程,以其技术的广泛性被纳入到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本文根据3年多来给工程硕士讲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经历,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谈谈研究生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建设设计思路及其体会。

一、教学案例库的概述及类型

教学案例库是指教师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实施案例教学而建立的用于存放所有案例的一个集合,其案例的来源及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对于本文提到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可以选择微生物技术在土壤、水体环境中的应用。通过这些不同案例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类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即选择已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从研究工作角度来说该项目已经完成;另一类是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的案例,选择采用本课程相关学科方向的技术,解决某个具体的工程问题,能说清楚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实际工程应用的全过程。

二、教学案例库中的实际案例

(一)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开展的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本就是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方向,在微生物应用于电子废弃物中金属资源化方向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与广东惠州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微生物法回收废线路板中有价金属成套工艺与装备”已经完成半工业化试验。该项目可以很好的展示微生物技术从最初的实验室内菌种筛选、菌种驯化、浸出条件优化、工艺控制参数、进一步放大试验、工业化运行等阶段,因此将它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可以使得今后教师在该方向上的教学更加形象,并让学生了解微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相结合时如何走完一个从实验室内研究到工业应用的全过程。

(二)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

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经济性被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不管是重金属污染还是有机物污染,理论上总能找到一种或一类微生物迁移、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这类污染。将这类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是如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土壤污染治理的。此外,由于在电子废弃物拆解地会产生场地土壤污染,因此这也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必须要关注的内容。

(三)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

与土壤污染一样,在电子废弃物拆解产地也会造成水体污染。以重金属铊为例,铊元素对人体的最小致死量为12mg/kg[3],因此污水中必须控制铊的含量,地方标准中含铊废水处理后铊浓度需低于5μg/L,对于类似超低痕量级的铊来说,很难利用纯粹的化学或物理法将污水中铊的含量降低至标准以内。实验室研究表明,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和配合一定量的化学试剂可以达到上述要求,将微生物与污水治理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对于该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同样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清晰了解到相关微生物技术在电子废弃物领域的全方位应用概况。

(四)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微生物,以达到为人们服务的目的。在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为主要方向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将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纳入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中,可以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生物技术前沿及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案例库评估及运行效果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案例库是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的,这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及企业的工业运行经验与实际工程,可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案例库的评估是以先对研究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案例教学,后以研究生的相关反馈意见,最后以学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依据研究生的反馈意见进行评估,标准是通过该系列功能完备的案例,让研究生在开展相关类型研发工作时从思路和模式上获得研究型与工程应用型两方面的启发,便于后续开展研究工作时少走弯路。目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教学获得了研究生的认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四、结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案例库由研究生开展研究所需的思路模式类、面向实际工程研发过程解析类两种类型案例组成,具体包括微生物与电子废弃物方向、微生物与土壤污染方向、微生物与污水处理方向、微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方向。最终评估是由学校、企业、全体工程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该类型的教学案例库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九天,唐国金.关于提高课程教学对工程硕士论文研究支撑作用的思考――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航天工程领域的培养为例[C].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

第7篇

关键词:投资体制改革;核准制;企业投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U651+.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认识核准制

核准制是指对企业投资建设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不再由政府进行审批。政府只是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实行核限制的范围和权限,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作出规定。

2.与原审批制的不同之处

2.1适用的范围不同

原审批制适用于所有项目,改革后的审批制只适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政府性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则适用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或限制类项目。

2.2审核的内容不同

改革前,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上报的必备材料和审查的对象,以上报告的内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不仅包括港口现状及存在问题、吞吐量发展预测及建设规模、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内容,还包括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准入条件等内容;改革后,政府只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上报和审批的对象是《项目申请报告》,其内容主要是: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概况、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节能方案分析、建设用地和相关规划、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政府主要审核“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而不再代替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核。

2.3审核的程序不同

过去审批制审核的程序一般为:(1)企业进行机会研究。(2)企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可研),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3)企业根据预可研审查意见编制项目建议书,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4)企业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立项),开展以下专题研究,进行专项报批:填写申请表,向规划局办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上报用地预审申请,向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维水流数模计算分析、岸坡稳定分析报告以及防洪影响分析报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办理占用岸线水域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委托编制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向交通部人事劳动司办理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批复;委托水运工程监测站对工程节能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办理银行贷款手续,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说明:专题研究的内容视项目需要和研究的性质、目的而异,它主要是研究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可研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其成果则构成可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5)企业根据以上专题研究及相关批复意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6)企业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岸线、环评等审批文件。(7)企业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现在核准制的审核程序一般为:(1)企业委托编制可研初稿,向发改委申请办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即人们常说的“路条”。(2)企业办理以下支撑文件报批工作:填写申请表,向规划部门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完成区、市级用地预审审批,同时委托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获批复以及完成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地质调查报鉴定报告后,向省级国土部门办理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防洪影响报告,向水利主管部门办理涉河建设方案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环评批复;(这个环节省去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委托编制通航安全及通航环境评估报告,向航道主管部门办理工程建设涉及航道有关问题审查意见的函;委托编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向海事主管部门办理通航水域岸线安全使用的行政许可决定;委托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办理安全生产监督备案;委托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向卫生主管部门办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意见;委托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节能评估审查批复;上报使用岸线申请,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使用岸线的批复;办理其银行贷款承诺函。(3)根据支撑文件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可研报告;(4)委托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向发改委申请核准;(5)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在过去审批制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申请报告”等审批环节,而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仅审核企业投资的“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直接省略,一步到工程可行性研究,开工申请报告实行同级备案制,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报批效率。

3.核准制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核的转变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审查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更多侧重于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其外部性条件和影响进行审查。具体为:(1)从“内部性”向“外部性”转变:原来关注投资是否可行,现在只关注外部性和公共性问题。(2)从“微观审核为主”向“宏观公共事项审核”转变:从微观企业决策转化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宏观问题。(3)从“技术经济论证”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转变:审核所涉及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广,对前期论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项目核准机关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4.核准制给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4.1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拥有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路,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项目上讲,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从程序上看,核准制只需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从审核内容上看,政府只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把关,企业则具备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从时间上讲,项目核准期为20个工作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之后的投资体制的确在多个方面比以往的审批制都有了极大进步。

4.2企业在拥有自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这就相当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在享有更大自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4.3外企、民企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降低

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行,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码头等垄断性行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国有垄断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4.4优化政府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这样一来,就简化了政府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政府可腾出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宏观的监督和管理。

5.存在问题

5.1审核程序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简化

实行核准制后,政府是只需要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书一个环节,但在上报核准申请之前,企业所做的工作与核准前的审批制相比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首先,关于“路条”,在任何正式文件中都未提及,但在项目的核准过程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否则,支撑文件无法顺利办理;其次,十一大支撑文件缺一不可,并且几乎每一个支撑文件都要委托编制专题报告,召开专家评审会,这对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5.2国有企业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

对国有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资效益低下。改革后的投资体制依然没有建立国有投资的责任制度,产权对投资活动仍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依然难以杜绝各单位为了政绩一哄而上拼项目、上投资带来的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6.结语

实行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更多的享受企业经营的自利和承担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二是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民间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在给港口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简化了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环节,提高了报批效率,缩短了报批时间。改革使企业投资自大大增强,投资活动可以更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自主决策建设了一批投资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要。同时,企业也感受到自主决策的压力和挑战,自我约束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国发[2004]20号文.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8篇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问题逐步从局部性走向区域化和全球化。从日本地震核安全事件到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世界各国皆面临着主动或被迫要求联手合作防治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领域不仅涉及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涉及很多国际公约、两国或多国的协议,以及很多地区性公约或条约。因此,中国亟须培养具有专业+英语复合型高端人才,这些人才必须熟悉国际活动的规则,在国际上尽其可能争取保护我国在国际上的利益,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此外,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高校招收的外国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并从以语言为主的专业延伸到多种领域,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多种学历层次。据统计,2009年共有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8万名来华留学人员在我国61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学习,仅用中文进行授课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第8条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项政策推动了中国高校使用英语进行本科教学的课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把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措施。从2009年起,上海市开展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中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正从单一的中文授课向中英双语教学过渡,并向全英语教学形式发展。在此背景下,环境学科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同济大学环境学科进行全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并对拓展这一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二、全英语教学平台建设

200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达成协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以下简称IESD学院)。该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内,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有机组成部分。IESD学院由理事会管理,成员来自UNEP和同济,还包括中国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些杰出专家学者。IESD学院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协调的亚太地区大学联盟(APRUC)的支持。该联盟向IESD学院提供学术资源和专家。现在这个大学联盟的成员包括同济大学(中国);格里菲斯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卧龙岗大学(澳大利亚);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亚洲理工学院(泰国);耶鲁大学森林和环境学院(美国),以及位于日本的联合国大学。IESD学院是大学联盟的秘书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利用这一国际办学和国际合作的大型平台,率先开始专业+英语教学的试点工作。环境学院2000年就已经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院环境科学学科实行双语教学改革。2001年开始已经在环境规划、环境化学、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迄今,环境学院采用英文进行教学的历史已有十一年,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逐步解决了在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平台建设的主要战略是先通过国际培训项目,培养大量具备全英语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再开设全英语授课的研究生培养项目,最终过渡到本科生的全英语教学。

三、学生培养模式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全英语人才培养主要分两个层次,即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带动本科生教学。鼓励和推动擅长全英语教学的教师同时面对本科生和IESD研究生授课。IESD的学位教育工作语言为英语,教员包括来自同济大学、大学联盟的成员大学,联合国机构及中国国家环保部等有经验的学者。学习课程涵盖了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和政策等涉及经济、社会和管理等多个交叉学科的课程,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需要,具有创新性。本科生教育首先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积累了几年的教学经验后,过渡到全英语教学。目前,全英语课程覆盖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三个专业。

1.研究生培养

(1)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生培养项目

根据UNEP的建议和同济大学的批准,IESD从2006年9月开始正式招收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硕士学位班学生,至2010年底IESD共招收来自28个国家的115名学生。学员国家分布广泛,有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肯尼亚、利比亚、中非、科特迪瓦、苏丹、加纳、赞比亚、埃及、坦桑尼亚、摩洛哥、厄瓜多尔、土库曼斯坦、蒙古、泰国、赛莫亚群岛、尼泊尔、巴布新几内亚、东帝汶、阿塞拜疆、斐济、也门、马尔代夫。硕士学位学生学习时间是2年,期间包括了1年的课程学习阶段和1年的研究和论文阶段。此外,国际学生必须修学汉语,中国学生必须修学英语。修学完成后,学生将有同济大学授予环境科学硕士学位,并获得UNEP相关证书。

(2)中意“城市环境综合评价与管理”

双硕士学位培养项目2010年,由IESD与意大利帕维亚高等研究院(IstitutoUni-versitariodiStudiSuperioridiPavia,简称“IUSS”)合办的“城市环境综合评价与管理”双硕士学位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为期2.5年,成绩合格,并完成论文答辩的学生,将同时获得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和意大利帕维亚高等研究院的硕士学位。9名意大利学生和5名中国学生组成中意双硕士项目第一届。

(3)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

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博士生培养项目于2008年2月启动,目前共计来自8个国家11名博士生。博士生学制3年,包括1年的课程学习和2年的研究和论文阶段。修学完成后,学生将有同济大学授予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UNEP相关证书。

2.本科生培养

(1)利用原有教学资源,采用渐进的方式,即先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熟悉英文教学形式,之后,逐步过渡到一些主要课程的全英语授课。环境学院2000年就已经向学校提出申请,在学院环境科学学科实行双语教学改革。2001年开始已经在环境规划、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并逐步转换成为全英语授课。从2006年起,IESD的所有全英语课程对本科生开放。

(2)在开设双语课程及全英语课程的同时,环境学院向本科学生提供许多与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自2006年起,与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中德非Summerschool项目。此外,还与日、韩、朝等国联合举办了一系列青年论坛夏令营和培训项目。(3)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包括与美国波特兰大学合作的“本科生2+2双学位”项目,美国UIUC大学的“3+2双学位”项目,即3年在同济学习获学士学位,2年在UIUC大学学习并获硕士学位。

四、师资队伍建设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全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包括聘任教席,聘请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和专家长期授课及开展系列讲座,培养青年教师队伍。

1.聘任教席

依托IESD教学平台,聘任8位教席。考虑到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聘任的教席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分别来自与环境相关的交叉学科领域。教席们除了授课以外还承担不同方向的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以下方面。(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的“中国低碳经济白皮书”撰写工作;(2)国际贸易中的碳税问题和二氧化碳减少排放政策;(3)非洲水资源状况调查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中非之间水工业技术转移;(4)城镇化、生态城镇和城镇一体化研究;(5)水资源管理和应急处理技术;(6)巢湖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7)长沙市绿色交通规划及长沙两型社会试点工作;(8)环境与能源纳米材料,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2.国际著名大学教授和专家整合

IESD、APRUC和同济大学的外事资源,2006年5月起聘请KlausTpfer(克劳斯•托普弗)教授,前联合国副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担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首席教授,每年在同济大学工作一段时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课程。此外,还聘请了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国著名大学的多名教授,讲授环境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包括: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控制、环境经济学、水资源管理、固废和土壤污染、公共运输与环境安全、能源技术与政策、企业综合风险管理、城市和农业———食物供应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评估、环境社会学、城市生态、战略环境评估、环境影响评价、残余物及资源回收等。鉴于环境学科的国际化特征,学院还邀请了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和国际知名企业的技术和环境事务负责人来授课和做讲座。针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教授长期授课。他们分别来自环境署驻中国代表处、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济大学等部门和高校。

3.青年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对全英语课程的长期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济大学环境学院近十年来已经逐步培养起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站在教学和研究的第一线上,带着青年人特有的蓬勃朝气,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主讲或者参与讲授的课程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与政策、现代生态学及应用、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项目管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基础等。研究方向包括:环境化学与过程污染控制、环境生物学与生态修复、环境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工业及危险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环境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