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4 21:01:41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1篇

一、学界研究现状

对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属于证据,学界之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但对于该证据属于何种类别,学者的意见又表现出差异。罗芳芳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应用性,属于专家证据; 张静、吴燕、杨飞雪等认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具备了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应当被视为证据,其属于品格证据;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是证据,而仅具有参考作用。 皮艺军认为,“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然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中涉及的内容多指向犯罪原因,与案件事实并不存在客观、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应被采纳为证据。 郑圣果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刑事证据的概念、本质等不符,只能作为办案时的参考。 对此,笔者较为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之列。

二、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证据的分析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刑事证据主要有以下五个原因:

(一)从证据的定义考察

法谚有云:“不明白某学术上之用语者,亦不明白该学术”。由此可见概念之重要性,因此欲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否是证据进行判断,必须从证据的定义入手。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而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一般包括未成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监护条件、平时表现等内容,这些内容虽然能够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危害性进行一定的评估,但是和案件事实却没有必然的关系,即不能证明未成年人是否实施了犯罪、实施犯罪的地点、手段、场合等案件事实,因此难以称之为证据。对此,药家鑫案件或许是最好的说明。案发后根据法庭调查,药家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药家鑫平日在校表现非常好,学习优秀,得过13次奖励,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内向平和,是个好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学生”,却在被害人毫无还手之力时对其痛下杀手最终致其死亡。在这一事件中,药家鑫平日的获奖证书、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都不属于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因此不应以证据来认定。

(二)从证据的形式来看

依据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其规定了八种法定证据形式:(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但是从笔者的角度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归属于上述分类中的任何一类。

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一种特殊的证人证言,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感知的案件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与案件情况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外,证人在刑事诉讼中必须是自然人,因为对案件情况的了解必须通过自然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才能形成,而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通常都是由公安机关、检察院等非自然人完成的,因此将其称为证人证言并不妥当。

(三)从证据的特征来看

客观性是证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却并不具备这一特征。通常而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会涉及到未成年人平日里的表现、性格特点、社会交往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都是以“意见”的形式作出的,因此难免掺入评价者自己的主观因素,评价者自己的学识、成长经历、社会阅历、其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观性极强,随意性较大。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可能存在多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这些报告的结论难免会有差别,这就使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客观性不复存在,因而难以称之为证据。

(四)从证据的质证来看

在刑事诉讼中,证据一般由控辩双方提供,对于控辩双方提供的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法院定案的依据。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质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十八条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否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但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一条之规定:“开庭审理前,控辩双方可以分别就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 往、成长经历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书面材料提交合议庭。必要时,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有关社会团体组织就上述情况进行调查或者自行进行调查。”因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可以自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调查,也可以委托有关部门或社会组织进行调查。

由此便出现一个问题,倘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属于证据,那么其必须经过法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但是法院自行调查完成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如何完成质证呢?莫非法院还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这不仅与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不相符合,在实践中也根本无从进行操作。因此从证据的质证这一方面来看,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也是行不通的。

(五)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

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讯问应当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此规定将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等情况排除在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的范畴之外,而这些内容恰恰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基本范畴,因此这个规定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没有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此外,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执行刑罚时,应当综合考虑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规定将案件事实和社会调查报告列为并列关系,也说明了我国并未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

再者,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也透露出了同样的信息。其第四百八十六条中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制作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只是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办案和教育的参考,而并未将其认定为证据。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是为了、贯彻落实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而设立的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由于其并不能证明案件事实,而且主观性极强,因此难以称之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而只能作为刑事诉讼中的参考资料。如果强行地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认定为证据,不仅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实践中也面临也质证方面的困境。

注释: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2篇

一、社会心态的概念及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社会心态的概念。关于社会心态,学术界的分歧很大。有学者把社会心态问题等同于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认为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并无二致。有学者虽不同意把二者简单地等同,但习惯于从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角度来讨论社会心态。社会心态虽然是一种没有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的初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但它是面广量大的社会个人意识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中间环节,从而在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直接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1)积极健康的现代化的社会心态是凉山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必然条件。(2)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3)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观念支柱和强大精神动力。(4)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维护凉山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5)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凉山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二、凉山州主要社会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

1.心理健康水平良好。2.生活满意度不高。3.社会公平感不强。4.社会安全感下降。5.生活压力加大与社会支持不足。6.社会信任面临困境。7.群体性怨恨可能成为社会情绪。8.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提升不同步。

三、凉山主要社会群体社会心态反映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多层次、高标准的民众挑战民生工作。2.社会信任危机成为社会矛盾的温床。3.底层认同可能导致群体分化。4.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正向为主,负向情绪的引爆点低值得警惕。5.社会矛盾和冲突解决渠道低效易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6.社会共享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共识难以达成。

四、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途径探究

1.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社会心态问题,首先是生产力的问题,经济和利益问题的存在,归根到底是社会发展不足的结果,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平衡利益分配问题、促进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必要物质基础,是社会心态的物质保障。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心态调控的最重要的基础途径。

解决社会心态问题,还应当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相对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所表现出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均衡性、不同步性的必然产物。当前国家乃至凉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已经为我们改善民生、保障民权、解决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体面尊严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树立正确的认知取向,逐步建立社会共识。正确的、合理的认知取向,往往起着促进社会历史和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作用;反之,错误的、盲目的、偏激的认知取向,则起着阻碍社会历史和社会心态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认知取向是调试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

在整个凉山地区树立鲜明的认知心态不仅是凉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必须条件,而且也是提升主体功能、加强主体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克服认知取向的消极面,发扬培养其积极的一面,是当前凉山社会发展和社会心态调试的重要内容。

我们必须加强对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学习吸收与创造,强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应用,树立民众科学的思维方式。要联系凉山实际,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基本的社会公德、职业规范和家庭伦理美德的教育,使凉山民众逐步形成社会共识,从而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同时,树立正确的认知取向及价值取向,形成社会共识,铸造健康的社会心态,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校正思想、振奋精神,培育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社会心态,为凉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要切实做到信息公开和有效的舆论监督,鼓励民众的公共参与和社会监督,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通过信任民众获得民众的信任。

4.形成动态管理的社会管理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主要应建立以下机制:(1)信息获取机制;(2)利益凝聚机制;(3)诉求表达机制;(4)施加压力机制;(5)利益协商机制;(6)调解与仲裁机制。

5.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自强、自尊、自重、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艰苦创业、奉公守法、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谐融洽的社会心态。我们需要在凉山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倡导我们的民众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远离、心理平衡。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二是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尊重彝族的传统习惯,充分发挥“德古”化解矛盾纠纷、解读心灵困惑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3篇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和改进办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科学研究和教学部门提供研究资料和社会信息的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调查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确定社会调查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拟定社会调查计划,制定可行的社会调查方案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实施社会调查计划,如何从调查对象处获取有用的资料。调查内容最好由学生自选调查课题,教师审查把握原则问题,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自愿四至五名同学结合成一个小组,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有目的地的去采访、调查。学生还可以通过家长,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才有足够的说服力。

调查活动结束后将个人的调查、小组的调查、班级的调查等多种形式的调查相结合。教师应辅导学生整理社会调查笔迹,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且要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的汇报与交流,教师对调查报告要进行点评,选择优秀调查报告或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汇编成册或成书,承认其劳动成果以之鼓励,这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4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写作指南

调查报告是MPA研究生对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系统总结,也是考核MPA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基本依据。为进一步规范调查报告的撰写,提高MPA研究生调查报告的质量,特编辑本写作指南。

一、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因其呈现和反映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型调查报告和专题型调查报告。

综合型调查报告反映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以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状况。如毛泽东所著《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类调查报告的篇幅一般较长,内容比较详尽,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某个地区、某个阶级或阶层的全貌,对于正确制定党和国家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方面的政策方针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专题型调查报告是针对某一事物所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调查研究。这类报告一般可从标题上辨认出来,如《关于在韶山公社解决食堂问题的报告》。它能够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对策建议。

MPA研究生一般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具体事务、解决具体问题的机会比较多。因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从研究典型着手是最切实的办法,由一典型再及另一典型”。“深切地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不然就不容易找到门路”。这对于MPA研究生而言既有利于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益于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查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作为一项认识世界,以期指导于改造世界的活动,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和研究都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其中,调查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调查的延伸和升华。调查报告是研究的最终形式。因此,在撰写调查报告之前,有必要交代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活动。

(一)调查研究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调查,要有目的地作调查。为什么要作调查研究呢?是为 1

了解决问题而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因此,要根据客观需要来决定是否调研或调研什么。一般来说,有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方案的需要,有解决人民群众疾苦的需要,有推动工作的需要,有理论研究的需要等等。需要是一切调查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提倡MPA 研究生针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高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造性原则。不能简单重复别人早已做过的调查,无论是从来未做过的首创性课题,外地做过本地尚未做过的移植性课题,过去做过现在尚未做过的追踪性课题,还是从新角度新侧面去研究老问题的扩展性课题等,都要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先进性。MPA研究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尤其要注意通过这一方法的运用,达到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目的。

3.可行性原则。调查研究应综合考虑调查主体和客体的现实条件。开展的调查研究必须与调查者思想状况、能力水平、实践经验以及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条件相适应,与客观事物的成熟程度和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能力、合作意念,与社会环境的种种因素相符合,只有这种相适应相符合的调查研究,才有可能圆满完成。 MPA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是社会实践环节的一环,也是实际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因此,调查研究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实际,为实际工作服务,切实做到能够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工作的开展。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几种。

1.文献法 。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通过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与调研课题有关的信息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1)历史性。它是对人类以往所获得的知识的调查;(2)间接性。大多都是第二手资料,都是以纸张为载体的书面文献;

(3)无反应性。不接触被调查者,不存在人际关系、心理及行为干扰。收集文献采取的途径主要有借阅、索取、交换、购买、复制等。MPA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一般不单独使用这种方法。当需要对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或前因后果进行了解时,文献调查法的运用才是必要的。

2.访问法。也称访谈法,就是通过口头交谈等方式向被访问者了解有关事实情况的方法,分直接访问、间接访问、一般访问和特殊访问。直接访问,就是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间接访问,就是通过电话或书面等工具进行的访问;一般访问是对工人干部职工等一般对象所进行的访问;特殊访问是指对那些知名度高或突发事件的当事人等特殊对象所进行的访问。

访问调查的关键是做好访谈记录。做访谈记录须注意以下几点:(1) 记要点。即主要事实、主要过程、经验教训、观点和主要意见等;(2) 记疑点。留

待访谈后期询问或访谈后再去调查;(3)记特点。记具有特色的事件和情节,注意捕捉闪光的思想或语言;(4)记易忘点,如人名、组织名、时间、地点以及各种数据;(5)记感受点。访谈时会有一些片断的思索、联想和感受,对这些也应及时记下来,为了提高访问记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了消除被访问者的可能有的疑虑,在访谈结束前,最好将记录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那些容易发生差错的部分念给被访问者听,请其复核、更正或补充。

3.问卷法。它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问卷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1) 前言。是对调查的目的及有关事项的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内容有希望和要求,回复问卷的时间、方式以及主办单位或个人的身份。文字要简洁、诚恳,有可读性;(2)主体。包括调查的问题、回答的方式及说明等;(3)结语。可以只是简短的几句话,或对被调查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如何用文字表述好所要调查的问题,是问卷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表述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内容要具体,不要抽象笼统;(2)提问要单一,不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3)用词要通俗,不要使用陌生的、过于专业化的术语;(4) 用词要准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或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5) 文字要尽量简短,不要太长和罗嗦;(6)提问态度要客观,不要有诱导性或倾向性的用词。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顺序

一般来说,调查研究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是源与流的关系。没有调查研究做基础,就不会有调查报告的形成。立足于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调查报告写作要经过以下五个程序:

(一)确定主题

调研主题决定着调研工作的总方向、总水平,也是调查报告有用与否的关键所在。要正确选择主题,必须善于提出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比较重视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正确提出问题乃是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确地选择和确定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事关全局的崭新情况和重大问题,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是要抓住居于本单位本部门中心地位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也就是列宁所讲的,“要选择政治上重要的,为大众所注意,涉及最迫切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二)取舍材料

“详尽地占有材料,抓住要点。材料是要搜集得愈多愈好,但一定要抓住要点或特点(矛盾的主导方面)”。“如果调研只是停留于材料的罗列、现象的堆积,

看上去很热闹、很深入,得出的结论就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因此,对经过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所得到的系统的完整的调查资料,在组织调查报告时仍需精心选择,不可能也不必都写上报告,要注意取舍。选择材料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选取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去掉无关的、关系不大的、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使主题集中、鲜明、突出;

2.注意材料点与面的结合,材料不仅要支持报告中某个观点,而且要相互支持。

3.在现有有用的材料中,要比较、鉴别、精选材料,选择最好的材料来支持作者的意见,使每一材料以一当十。

(三)拟定提纲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布局就是指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它反映在提纲上就是文章的框架。拟定提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调查材料进一步分类、构建框架的过程。构建框架的原则是:围绕主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提纲或框架的特点是它的内在的逻辑性,要求必须纲目分明,层次分明。

调查报告的提纲有两种:一种是观点式提纲,即将调查者在调查研究中形成的观点按逻辑关系一一列出。另一种是条目式提纲,即按层次意义表达上的章、节、目,逐一写成提纲。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将这两种提纲结合起来制作提纲。

(四)起草报告

这是调查报告写作的行文阶段。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选好的材料和写作提纲,有条不紊地行文。写作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选用语言,灵活地划分段落。

在行文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合理(标题、前言、正文主体部分、结论);

2.文字规范,具有审美性与可读性;

3.通读易懂。注意对数字、图表、专业名词术语的使用,做到深入浅出,语言具有表现力,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五)修改报告

社会调查报告起草好以后,要认真修改。主要是对报告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进行检查,加以增、删、改、调。

四、调查报告的内容要求

1.题目。调查报告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如有特殊需要,可加注副标题。

2.正文。正文是调查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应说明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

范围及需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或技术,以及运用这些方法或技术的程序(过程);调查者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对调查所得内容的概括与升华。

3.注释。正文中引用他人的观点及原话、主要数据等必须注明出处,有需要解释的内容,可以加注说明。

4.参考文献。社会调查报告如有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全,附于文末。

5.附录。附录为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五、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

(一)标题的写法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中国科技人才创新环境调研分析》,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在“无为”中“有为”——关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政府服务环境的调查和建议》等。MPA研究生在写作调查报告时,最好采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二)正文的写法

1.前言部分。前言有几种写法:一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二是交代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三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的写作要注意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正文主体部分。这是调查报告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主体部分的写作有多种结构形式可供参考:

(1)根据逻辑关系设计文章的结构有: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逐点结构。 纵式结构,即根据事件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按调查的顺序安排结构层次。有些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即采用此种结构。有些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有时也要按调查的经过或事件本身演变的顺序反映。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得来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分成几个部分并列结构,

分别冠以小标题或序号,从不同的方面围绕全文中心叙述说明。这种结构多适应于反映情况、介绍经验或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

逻辑结构,即按各部分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来安排结构。这种结构多适用于总结典型经验,并进行一定的理论剖析的调查报告。

逐点结构,即按调查的几个点或几个方面,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安排结构。

(2)根据内容表达的层次设计的文章结构有:“情况—成果—问题—建议”式结构,多用于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成果—具体做法—经验”式结构,多用于介绍经验的调查报告;“问题—原因—意见或建议”式结构,多用于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事件过程—事件性质结论—处理意见”式结构,多用于揭示案例是非的调查报告。

3.结论部分。“调查,不仅是调查问题,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就是在结论部分来提出。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5篇

调查报告的特点体现为:

(1) 真实性:

它的真实性就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不仅报告中涉及的人物、事件要真实,就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过程、原因和结果也必须真实。

(2) 客观性:

客观性,指客观地反映事实,忠于事实,不带有调查者的主观随意性。不能对客观事实随意引申,或不切实际地渲染。

(3) 针对性:

社会调查报告就是要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一些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面”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实效性:

(5)、评价性:

一般来说,社会调查报告应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调查的目的、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时间、样本的情况、调查的内容、调查表的分析、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

社会调查是课堂教学的沿续和补充。教师帮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学校所在的地区特点、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疑点,或联系教材的内容问题展开调查,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疑问。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思维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6篇

>> 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高中生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调查分析 初中生活假想调查报告 初中生公民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培养策略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报告 武夷山市初中生作文反思能力培养调查报告 初中生化学课堂笔记调查报告 初中生佩戴红领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现状的问卷调查报告 初中生数学兴趣激发和培养研究的调查报告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初中生补课情况的调查报告 初中生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报告及良好方法的总结 初中生社会责任感养成问卷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初中生军事基础和军训意向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关于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蒙授初中生汉语文近义词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大学生网络公民责任意识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报告 高中生择业倾向调查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13.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兰州:西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韩慧.济南市公民意识实证调查:现状、成因与对策.山东青年政治学报,2011(1).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7篇

一、人大调查研究成果的评价

就调查研究成果的价值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查研究自身的研究价值。每一项调查研究活动都有它明确的目的性。自身研究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一项工作成果,或是成功经验的总结,或是具体问题的调查。因此,工作上是否有新意,认识上是否有新观点,是衡量调查研究价值的主要方面。二是调研成果的两个转化。即向工作实践的转化、向决策和理论方面的转化。向工作实践的转化是指这些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以推广和运用;向决策和理论方面的转化是指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领导层的决策,为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提供实践依据和实践支持,为人大制度理论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调查研究成果的几种类型:

(一)情况汇总型。是对一般工作现状、动态等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后,汇总整理的反映基本工作情况类的调查报告。这类调研报告是为了便于常委会或有关领导对全局情况的总体了解、掌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经验总结型。是工作经验类的调查研究报告。一般是对典型的问题、典型的做法进行调查研究后形成的调研报告,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即通过对典型单位的做法进行详细地了解和分析,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或教训,用以推动和指导工作的开展或提供给有关方面参考借鉴。其突出特点是具有示范性。

(三)探讨研究型。这一类调查研究成果是指对人大工作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在理论上需要研究、讨论,实践中有待于完善、改进和发展的做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研,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论证它的可行性,并且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预见性较强的意见和建议,作出有价值的调查结论。这一类调研报告具有探索性、预见性、论证性和咨询性,相对来说是具有较高价值的调研成果。

二、人大调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途径

调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是人大进行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再好的调研成果,如果把它束之高阁,便失去了它的意义。调查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是整个调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研成果体现价值的重要阶段。

调研成果推广和应用的主要途径:

(一)报告调研成果。将调研情况和调查当中了解到的一些重要问题整理成调研报告,并向组织调研的部门报告。报告时,一般应先向主任会议报告;常委会要求听取汇报的,要向常委会会议汇报;属于上下级人大联合调研的,要向上级人大汇报。同时要根据情况,请示领导同意后抄报有关部门和方面。供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决策时参考,从而被决策机关和决策者所采用。

(二)为本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提供依据和参考。将详实的数据和可靠的一手资料、有价值的结论、成功的经验等,体现在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和工作中。

(三)将调研成果吸收到人大领导讲话中去,用以指导工作。可以以“送阅材料”等形式,向党委、政府领导同志反映。也可以通过起草领导的讲话、报告,推广调研中获得的新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用来指导工作。

(四)宣传调研成果。各级人大机关都办有内部刊物,是发表优秀调研报告和开展理论研讨的首选载体,也可以在社科类理论刊物或有关报纸的专栏上发表。

社会调查研究报告第8篇

说到调研报告,就不能不先说调查报告,有许多人把这两种文体混为一谈,在写作中不加以区分,其实是错误的。

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告的使用范围很广,制定方针政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弄清事情真相,扶植新生事物,推广典型经验,都离不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反映具有普遍意义或带有关键性问题的情况,内容比较复杂,深度广度的要求比较高。广义上说,所有的调查报告都或多或少带有某种研究性质,都是调研报告。而狭义的调研报告指的是以研究为目的写出的调查报告,它不包括反映特定情况、介绍工作经验、揭露特殊问题的专题报告,但它又包含这几方面的内容。

说调查报告与一般的调研报告并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调查报告与调研报告的侧重点不同。调查报告侧重调查过程,而调研报告侧重于研究与结果,是以调查为前提,以研究为目的,研究始终处于主导的、能动的地位,它是调查与研究的辩证统一,充分反映调查研究的结果。以前的应用写作只讲调查报告,调研报告成为应用写作的专门体裁和热门话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不仅党政机关需要大量的调研报告,企业集团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形势,也需要更多的调研报告,因此,调研报告在应用写作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调查、研究、报告。这三个环节中,调查是基础,研究是关键,调研报告的写作是把调查获得的材料所形成的观点,通过布局安排、语言调遣组织成文章。这里,调查与研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而且相互贯通。调查的目的,在于掌握大量、真实、全面的客观事实和具体数据,对基本情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研究的目的是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报告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说明结果。因此,可以说“调查”是“研究”的事实基础,“研究”是“报告”的理论依据,“报告”是调查、研究的具体体现。一、调研报告的特点1.调研报告——目的明确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2.调研报告——注重事实调研报告讲求事实。它通过调查得来的事实材料说明问题,用事实材料阐明观点,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调研报告的基础是客观事实,一切分析研究都必须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确凿的事实是调研报告的价值所在。因此,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是调研报告的最大特点。写入调研报告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调研报告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背景介绍、资料引用等等都要求准确真实。一切材料均出之有据,不能听信道听途说。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的结论才能有说服力。如果调研报告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3.调研报告——论理性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事实,主要的表现方法是叙述。但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从这些事实中概括出观点,而观点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因此,占有大量材料,不一定就能写好调研报告,还需要把调研的东西加以分析综合,进而提炼出观点。对材料的研究,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用科学方法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找出起支配作用的、本质的东西,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运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合理安排,做到既要弄清事实,又要说明观点。这就需要在对事实叙述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议论,表达出论文的主题思想。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调研报告紧紧围绕事实进行议论,要求叙大于议,有叙有议,叙议结合。如果议大于叙,就成议论文了。所以要防止只叙不议,观点不鲜明;也要防止空发议论,叙议脱节。夹叙夹议,是调研报告写作的主要特色。4.调研报告——语言简洁调研报告的语言简洁明快,这种文体是充足的材料加少量议论的,不要求细腻的描述,只要有简明朴素的语言报告客观情况。但由于调研报告也涉及可读性问题,所以,语言有时可以生动活泼,适当采用群众性的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同时注意使用一些浅显生动的比喻,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前提必须是为说明问题服务。

1.调研报告的标题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 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

查》。2.调研报告的正文。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1)调研报告——前言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2)调研报告——主体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3)调研报告——结尾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今后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写调研报告时,要注意克服四种问题:一是观点与材料脱节;二是材料不充分,不能说明观点;三是堆砌材料,没有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缺乏分析与研究;四是表述不当。写作调研报告,应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语言,力争写得通俗、朴实、生动。

党的__大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直言之,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差别,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于农村。我市要实现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问题十分迫切。

按照市局机关党委的统一安排,我于__x月22日至28日深入__区铁锋乡的边远农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生活、共同劳作、共谋发展思路,深切地感到广大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缺的无奈和迫切需要。

自__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各地也相继取消了“三提五统”,基层组织运行经费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问题。

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全面规定了村民委员会的职能职责,但没有明确确保其正常运转的经费来源。根据第八条“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和第三十七条“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等规定,法律允许的资金渠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的提留,二是政府补助,三是接受政府委托而获得的经费资助,四是筹资。但是,在绝大部分地区,除乡镇政府可能给予有限的资助(铁锋乡每年给予每个村资助3000元)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规定基本属于虚设。

首先,绝大多数村社没有集体企业。由于效率和管理问题,曾经存在的集体企业要么通过摘“红帽子”而还原为私营企业,要么因为管理不善、破坏环境而改制或关闭。如我所驻的桐元村,先前曾经有一家小煤窑,在市政府关闭整顿小煤窑的过程中第一批被关闭。至于集体土地,牵涉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在拆迁中矛盾十分突出,村委会如要“染指”,势必导致稳定问题;其次除了大型公共工程外,一般的村社难以获得政府委托。即便获得委托,也只能是“一过性”的,难以持续。第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筹资筹劳,只限于特定的公益事业,不能用于日常运作。

基层组织运行经费缺乏,首先导致基层组织公共服务

功能弱化。我们在铁锋乡看到,一些先富起来的村虽然建起了居民新村,户户别墅,宽大敞亮,但周边垃圾遍地,水电气基础设施薄弱。据铁锋乡陶荣乡长介绍,铁锋民风淳朴,治安尚好。但在周边乡镇,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黑恶势力和宗族势力强大,“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风头一过,又有抬头的趋向。正气不昌,老百姓意见大。而导致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日常经费欠缺,基层组织可支配资源少。

运行经费缺乏,也迫使部分基层组织在国家的“三农”扶持资金上打主意,使国家转移支付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国家每年安排了巨额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水改厕、水利设施和道桥建设、种养殖业扶持、扶贫济困等。这些资金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不仅不会考虑基层组织的运行成本,并且往往需要各级政府和村民拿出配套资金。而区乡财力有限,基层组织向村民筹资极为困难,只能在国家拨付的资金上做文章。因此,这些资金普遍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程度的挤占。据陶乡长估计,相当一部分资金根本没有用于项目,直接变成了基层组织的运行经费。

运行经费缺乏,也导致部分基层组织公共性弱化甚至异化。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本属公权机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向全体村民提供公共服务。而由于缺乏运行经费,村委会往往仰仗本村的“大户”、“望族”。如“新农合”制度规定村民参加“农合”,需每年缴费20元。由于医疗定价不合理,农民对“新农合”认同度不高,催缴成为村干部十分头疼的事。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只好想法筹款垫付。长此以往,村委会在发生纠纷或利益冲突时难以秉持公正,压抑弱势群体,成为乡村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