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7 13:58:23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措施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左右,主要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保障退休待遇。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也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进行多次改革,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2008年国务院决定再次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并选取了几个省市作为改革试验点,如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山西省等,但改革结果仍然不如人意,不见改革成效。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保障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待遇而建立。社会制度保障体系包含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居民低保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对事业单位制度的统一性,且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始终停滞不前,制度建立不完善,导致事业单位员工与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员工存在待遇不平等现象。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强化

我国事业单位众多,员工队伍大,致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职能重复,员工太多,财政负担重等。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能够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将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不同进行划分,削减事业单位人员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单位工作效率。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养老保险是人们对于“老有所养”的期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不断的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少合理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的支撑

虽然我国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上不断进行改革,但始终没有统一、合理的改革计划。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中,各地区各自实行不同改革计划,致使改革效果均无明显效果。201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只是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了基本性规定,而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社会监督、基金管理等问题并没有明确规定,需要更详细的补充说明。

(二)改革措施不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不同地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方式、标准不同,导致养老保险征缴难度大。部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属于单位,单位对资金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养老资金被个人挪用、克扣、延迟发放等情况经常发生。

(三)养老保险公平现象难以实现

影响事业单位养老金金额的主要因素是单位员工参保年限和退休前工资,与其缴费资金多少、待遇无关,因此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中普通员工存在一定不公平。

(四)在职员工参保意识缺乏

由于养老保险参保时间较长或负担较重,导致许多员工不愿交纳养老保险费用。此外,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会降低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降低,引发员工排斥情绪,且改革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又将是一大难题。

三、改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改革计划与法律制度

制定统一养老保险改革计划,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资金缴纳、管理、发放、转移、监督等做出详细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建立完善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法律制度,不仅能够为我国养老保险改革成功提供强大支持,还能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多样性等缺点。例如,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对养老资金交纳、发放、监督等方面违背人员进行惩罚,情节轻者进行奖金扣除,情节严重者(如挪用养老、克扣资金等)进行停职或开除等措施。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建立监管分开的养老保险基金机构,管理与监督分开模式有利于两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配合,降低养老基金风险系数。例如,监督机构通过媒体宣传,构建特殊信息反映渠道,鼓励个人或单位积极举报违反养老资金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充分利用自身监督职责,保障自身经济利益。

(三)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需要彻底坚持贯彻的原则,必须对每一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做到公正平等,不能因为职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式,是每一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得到相应的养老资金。

四、结语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所趋,但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难以一蹴而就。只有充分了解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原改革基础上不断完善,循序渐进,完善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作者:颜智 单位:邯郸市丛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参考文献]

[1]高和荣,张爱敏.论中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完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8.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2篇

你市《关于〈福建省省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的请示》(榕政综〔1999〕241号)收悉。经研究,现将有关事项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福建省省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和《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请尽快予以公布,并按照统一的房改政策由你市政府和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分别组织实施。

二、要加强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工作,按照资金到位情况,抓紧发放住房补贴,促进个人住房消费。由财政统筹的住房补贴资金,要设立住房补贴专户,加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三、对于《方案》和《办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你市政府与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要加强沟通,及时协商,妥善解决。对意见分歧较大的问题,省房改办要加强指导和协调。

附件:

一、福建省省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

三、关于福建省省城住房补贴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附件一:福建省省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

全文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闽政〔1998〕32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近期目标

(一)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稳步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镇住房新制度;加快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建设,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二)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目标指导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房新制度,老房老办法”,平稳过渡,综合配套。

(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近期目标:

1、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并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2、1999年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应达到6%,有条件的单位可适当提高。1999年后可适当提高。

3、到2000年底城镇公有住房租金水平应当达到占双职工家庭平均工资的10%,有条件的单位可达到15%。提租可与当地增加工资相结合。

4、初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建立和完善城镇住房抵押贷款制度,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二、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四)从1998年12月1日起一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对职工住房实行货币分配。1998年12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除单位和个人均按统一规定的缴存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外,所在单位再按其月工资总额的16%,每月为该职工缴存代替住房补贴的公积金,缴存至满20年止;1998年12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住房货币分配实行住房补贴办法。

(五)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新建经济适用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职工购房资金来源主要有:职工工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以及由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转化的住房补贴等。

(六)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按照“房委会决策,中心运作,银行专户,财政监督”的原则,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要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的归集率。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按职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计算,逐年调整。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年度预算时,应把住房公积金纳入预算,按期拨付。缴存住房公积金有困难的企业,须经本单位职工(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规定报批后方可暂缓缴存。

(七)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按当地一套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计算)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单位,可以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

(八)住房补贴的发放标准可根据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职工工资、工龄和住房面积标准等因素计算确定。住房补贴包括基准补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贴额)和工龄补贴。计算住房补贴的面积标准按闽政〔1995〕40号文件规定的购房面积控制标准的上限执行。住房补贴的具体办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工龄补贴额每年每平方米为5.70元。福州市区1998年度经济适用房平均价格定为每平方米1900元,经测算1999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补贴额为430元。具体补贴标准按照《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执行。

(九)住房补贴资金从财政和单位可转化的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中解决。具体的核定划转办法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房改部门制订。

对企业住房补贴应实行分类指导,企业可根据本单位的财力,参照《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制订企业住房补贴办法,并经本单位职工(股东)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按规定报批后实施。

三、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十)根据家庭收入状况建立起三个层次的住房供应体制。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最低收入、中低收入及高收入家庭的界定标准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制定。福州市区不同收入家庭的界定标准为:凡双职工家庭年收入达到福州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的8倍及8倍以上的,为高收入家庭;职工家庭收入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为准)的为最低收入家庭;达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但达不到高收入家庭标准的为中低收入家庭。职工年平均工资以统计部门公布为准。

(十一)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具体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十二)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经济适用住房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7项因素,开发利润率控制在3%以下。

(十三)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合理利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应在建设用地年度计划中统筹安排,并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

(十四)制定扶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政策,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设计和建设标准,切实降低征地和拆迁补偿费;理顺城市建设配套资金来源,控制开发建设利润。取消各种不合规定的摊派、集资和收费;停止征收商业网点建设费;个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率;水电增容费按照“对等替换”原则,扣除原有基数,新增部分减半征收;其他经有权部门批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减半征收。同时,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

(十五)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应实行招标制度,用竞争方式确定开发建设单位。严禁非法转让开发项目的开发经营权,禁止转包和非法分包,加强对开发建设单位的成本管理和监控。

(十六)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多渠道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提倡、鼓励职工参加由政府组织的统一集资建房。本方案出台后,集资建房个人出资比例不得低于当年出售公有住房成本价的70%。随着职工工资中住房消费含量的不断提高,集资建房应逐步过渡到个人按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出资。停止单位新征土地集资建房。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挤占单位非住宅建设用地集资建房。

(十七)完善住宅小区的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住宅质量保证书制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住房与设备及部件的质量赔偿制度以及质量保险制度,提高住房工程质量。

(十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注重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应加快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步伐,大力推广性能好、价格合理的新材料和住宅部件,逐步建立标准化、集约化、系列化的住宅部件生产和供应方式。

(十九)建立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承租廉租住房的申请、审批制度。

四、继续推进现有公有住房改革

(二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以下简称《决定》),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与提高职工工资相结合,又要考虑与住房货币化的目标相一致,使租售比价趋于合理。租金提高后,对家庭确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民政部门确定的社会救济对象和非在职的优抚对象等,应根据有关规定实行减、免政策。

(二十一)按照《决定》和闽政〔1995〕40号文件规定,继续出售现有公有住房。出售现有公有住房一律实行成本价,今后售房成本价应逐步过渡到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对已腾空的旧公有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或作为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对于在1998年12月1日前已立项开工,并将于1999年底之前竣工交付使用的单位自建住房和已批准且交付购房预定金的普通住宅,允许各单位继续按照国务院《决定》规定的办法向职工出售。每年的公有住房出售价格,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五、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二十二)对职工家庭住房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健全个人住房档案。

(二十三)开放住房二级市场,实行“准开准入”制度。以成本价或市场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可依法进入市场交易。以标准价购买的公有住房,在补足成本价,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可依法进入市场交易。集资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可依法进入市场交易。

(二十四)规范住房二级市场的交易规则和税收政策,保障住房二级市场健康发展。其收益分配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要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财税、计划、建设、房管、土地、金融等部门要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六、加快发展住房金融,支持住房建设和个人住房消费

(二十五)扩大个人住房贷款的发放范围,所有商业银行在所有城镇均可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取消对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限制,适当放宽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期限。

(二十六)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向,贷款只能用于职工个人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积极开展个人购房公积金贷款业务,大力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与商业银行贷款相结合的组合住房贷款业务。住房资金管理机构和商业银行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效率。

(二十七)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范围内,优先发放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贷款,落实国家指导性贷款计划。

(二十八)完善住房产权抵押登记制度,发展住房贷款保险,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安全。

七、加强住房物业管理

(二十九)加快改革现行的住房维修、管理体制,建立业主自主管理与物业管理企业专业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三十)加强住房售后的维修管理,建立住房公用部位、设备和小区公共设施专项维修资金。公房出售后,应按规定按幢留足维修基金,并健全业主对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制度。

(三十一)大力发展物业管理企业,培育物业管理市场。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积极培育一批物业管理骨干企业,实行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由业主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把物业管理推向市场,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向住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纠正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的行为。

八、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严肃纪律,保证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的顺利实施

(三十二)要切实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建设工作的领导。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更名为市住房委员会(简称房委会),并适当调整组成人员,吸纳工会代表和专家参加房委会,领导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市房委会办公室设在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委会的日常工作。

(三十三)加强领导,搞好宣传。要把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加强住房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积极引导城镇居民树立住房新观念,支持和参与住房制度改革,保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十四)从1998年12月1日起,除经房改部门确认的单位职工集资建房项目外,各级计划、财政部门一律停止单位购、建住房项目和资金的审批。

(三十五)按照(闽监发〔1999〕1号)规定,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务院《通知》和本方案规定,继续实行无偿分配住房,低价出售公有住房,变相增加住房补贴,用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超规定面积标准出售、购买公有住房,公房私租牟取暴利等行为,各级监察部门要严肃查处。

(三十六)各单位要加强对住房公积金和公有住房出售收入的使用管理,不得挪用。财政、审计、监察、房改等部门要严加监督。

(三十七)福州市所辖县(市)应根据本方案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方案,经福州市房委会审核转报省房委会批准后执行。

(三十八)本方案由福州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三十九)本方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我市原有的有关房改政策和规定,凡与本方案不一致的,一律以本方案为准。

附件二:福建省省城行政事业单位住房补贴办法

全文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闽政〔1998〕32号)和《福建省省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实施住房补贴办法的原则:

(一)在国家、省、市统一政策指导下,充分考虑各级财力以及单位住房资金状况,量力而行。

(二)坚持国家、单位和个人合理负担,坚持“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实现住房由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的转变,建立新的住房建设和分配制度。

(三)立足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原有住房资金的转化,将原有各种渠道的住房资金转化为住房补贴资金。

(四)住房补贴的发放标准根据福州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职工工资、工作年限和住房面积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

二、住房补贴发放范围、对象和补贴标准:

(一)福州市区的省、市、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均属实施范围。

(二)对象:

1、1998年12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编在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

(1)没有享受过实物分配公有住房的。

①无房户;

②居住自有私房者。即:居住祖传、馈赠、自费购买的商品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以及私有住房拆迁所安置的住房。但不含解困房和公房拆迁所安置的住房。

(2)虽已享受过实物分配公有住房,但未享受购买公有住房优惠政策,本人愿意并经批准退出现租住公有住房的。

(3)虽已购公有住房或参加集资建房,但住房面积未达到本人住房控制面积标准的。

(4)购买公有住房时将私房面积合并计算的,其合并计算的私房面积部分以及合并后仍未达标的部分予以补贴。

以上对象凡本人及配偶在本地、外地、本单位、外单位分配公有住房、房管部门直管房以及参加过集资建房等,均属享受过实物分配公有住房。

2、1998年12月1日起参加工作的职工。

(三)职工享受住房面积以省政府闽政〔1995〕40号文件规定的控制标准上限为准。即:一般干部和职工为70平方米;科级干部或正式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为85平方米;县处级干部或正式聘任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1983年8月31日前评定确认为中级职称的干部为100平方米;地厅级干部或正式聘任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1983年8月31日前评定确认为高级职称的干部为130平方米。

职工住房补贴额由职工住房面积补贴额与工龄补贴额构成。

职工住房面积补贴额=每平方米住房面积补贴额×职工住房补贴面积工龄补贴额=951(市政府公布的1998年出售公有住房框架结构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0.6%×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以前的工龄×职工住房补贴面积(四)1998年我市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为1900元/平方米,1999年我市住房补贴按1998年经济适用住房平均价格进行计算,每平方米住房面积补贴额430元。工龄补贴额5.7元/平方米?年。今后根据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职工工资的变化,对住房补贴标准进行调整。具体调整时间和幅度,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三、住房补贴发放方式

(一)1998年12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住房补贴采取一次性补贴方式,在职工购房或退休时给予发放,直接划入职工所在单位,由单位按规定划转售房单位或发放给职工。

1、已离退休职工符合发放规定的,住房补贴全额或差额发放。

2、符合以上对象中第(1)、(2)款的职工,工作年限达到20年,住房补贴在职工购房或退休时全额发放;工作年限未达到20年的购房职工,住房补贴可全额发放,但必须与单位签订《住房补贴借支合同》(由房改与财政部门联合制定》,产权证作抵押登记,发放给职工的全额住房补贴与职工实际工作年限应享受住房补贴形成的差额住房补贴部分,作为购房职工向单位借支,单位财务作“专项应收款-职工户”入帐,在今后工作年限内抵扣。工作未满20年离开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在离开前其借支未抵扣的住房补贴由本人按合同条款办理。

3、符合以上对象中第(3)、(4)款的职工,工作年限达到20年的职工,将面积差额部分的补贴一次性转入公积金帐户;工作年限未达到20年的职工,其差额部分逐年转入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帐户。

4、已购房的职工按1999年12月31日(含31日)前的职务或职称,应享受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差额部分领取住房补贴;未购房的职工按购房时的职务或职称,应享受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差额部分领取住房补贴。

(二)1998年12月1日起参加工作的职工,以实行提高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办法来实行住房货币分配制度。单位和个人均按统一规定的缴存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外,所在单位再按其月工资总额的16%,每月为该职工缴存代替住房补贴的公积金,缴存至满20年为止。个人购房时,可从本人公积金帐户中支付,不足部分可向住房资金管理中心或银行贷款。

四、发放住房补贴实行申请审批制度

住房补贴由受补贴职工提出申请,填写申请表,单位审核并张榜公布,由主管部门审定后,统一上报市房改和财政批准,并由财政拨付或从单位住房资金中列支。

五、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

(一)住房补贴资金的来源包括1、各级财政原有住房建设的资金2、市直管公房出售部分收入。

3、单位售房收入,即按市政府榕政综(1997)165号文件规定留足维修养护基金、危房改造和公共设施等资金后用于住房补贴。

4、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从预算外收入和经营收入中筹集的资金。

5、现有公房租金收入,即单位自管住房或委托代管住房的租金收入扣除维修、管理费后用于住房补贴。

(二)行政事业单位每年10月31日前应当根据本单位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状况,综合考虑购房职工的职务(职称)、工龄及购房时间,确定发放人数和具体的发放对象,编制下一年度住房补贴支出预算;单位住房补贴资金与支出预算经主管局审核汇总后,报房改和财政部门审查;各级财政根据审查的意见,综合考虑各级财政住房补贴资金的筹集和划转情况,统筹安排住房补贴支出预算。各行政、事业单位需财政拨付住房补贴的,以根据是否填报住房情况普查表的单位为准,漏报的单位需住房补贴由单位自己负担。单位不按规定报送单位住房基金财务决算报表的,不给予住房补贴。

六、住房补贴资金管理

(一)从各级财政划转的原建房资金,纳入各级城市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专户;全额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售房收入扣除维修养护基金、危房改造和公共设施等资金后,全额上交同级财政,划入城市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专户;差额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售房收入扣除维修养护基金、危房改造和公共设施等资金后,50%部分上交同级财政,划入城市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专户;市直管公房出售收入扣除维修养护基金、落实房屋政策资金、危房改造和公共设施等资金及所、站转制启动金后,部分上交市财政,划入城市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专户;凡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预算外收入按10%提取作为单位自筹资金上缴同级财政,划入城市住房基金住房补贴专户(优先用于该单位住房补贴);以上五类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发放住房补贴。单位自筹资金以及房租收入中扣除维修管理费,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纳入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专项用于发放住房补贴。从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各级财政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原则上不得开支职工购、建住房支出。

(二)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按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财务管理办法》(财综字〔1998〕168号)、《关于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基金收支预决算制度的通知》(财综字〔1999〕2号)有关规定建立单位住房基金,并在承办政策性住房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单位住房基金专户。没有建立单位住房基金的单位,以及预算外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单位,不给予发放住房补贴。

(三)住房补贴资金,归职工个人所有,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挪作他用。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

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鉴定、统计和开发利用。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效用直接反映机构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管理领域活动。不同于其他管理机构,事业单位人员调动相对少,权利更加集中,缺少外部监督,在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名义属于独立机构,但都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管辖,改革阻力大,档案管理水平低。

一、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特点与问题

受政治体制影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与“双重管理”模式,党、政档案统一管理并服从党的领导。实践证实,这种符合我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策略,客观上为档案的保管、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符合我国实际国情,有利于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党的领导下,档案事业发展得到监督与保障,实现了快速平稳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有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1.条块分割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权利、信息两条传递路线,管理空间条块重叠交错,许多管理制度都有助于上级机构强化对下级机构的领导权利,破坏了上下级职能部门的稳定性。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存在固有矛盾与冲突,部分地方事业单位在没有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协商的情况下,便制定内部的档案管理要求,这些要求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如某事业单位要求某人限时从原单位调动档案,但实际情况是原单位档案调动费时、费力,许多事业单位档案受多个部门管辖,同时有的事业单位拒绝接受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3.档案室自身行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事业单位往往混淆于行政部门、事业部门职权,事业单位在合并后事业职能弱化,许多单位人员更愿意争取公务员资格,不利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专业化的发展,从法律角度来看“局馆合一”体制也容易造成法律责任不清问题,如在出现档案损毁、丢失情况时,往往互相推诿。4.档案室自身各自为政,各种类型的档案管理五花八门,事业单位建立“私人档案”问题仍十分普遍。5.从制度上、工作环境上看,文件管理、档案管理割裂,影响管理的效率。

二、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途径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优化应着重解决过度集权、党政合一、政事不分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积极改革。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的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电子档案得到广泛应用,也给档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的主要目标从长期来看,应进行体制改革;从短期来看,应重新规范档案管理机构、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明确档案机构、事业单位的地位与功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一)市场化。事业单位需要将承担的任务交给市场调节,以某专项运动管理中心为例,其坚持市场化改革,一手抓、一手放,推动体育市场发展,鼓励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事业,运动联赛就是在这种思想下建立的。但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这些联赛的市场化水平仍明显不足,事业单位的干预强度仍较大,不仅使体育爱好者怨声载道,还严重挫伤了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事业单位应将市场自由竞争文化带入到档案管理中来,从而促进档案工作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二)法制化。依法治档是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重点,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组织、编制、职能、工作程序都需要法制化,打破人治化的特征。当前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法制化进程十分缓慢,档案管理仍受旧有的传统习惯影响,权高位重者存在无视管理制度、干涉档案管理活动的现象。加强档案管理法制化刻不容缓,将原来的领导管理模式改为依法管理模式。

(三)社会化。事业单位是承担发展社会事业责任的机构,更不应该脱离社会,应充分利用社会、市场的力量进行档案事业的改革,一是需要还权给社会,不应大包大揽。二是需要控制权利的范围,接受社会的制约、监督。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年龄简历造假等事件,一方面反映了的确存在、档案管理被权力腐蚀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大众特别是新闻媒体发挥了监督作用,客观上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社会化提供了外部动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勇于接受大众的监督,打破过去相对隐秘的工作方式。

(四)现代化。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者应努力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引入信息存储、处理、输送的设备,挖掘档案管理的价值,使档案管理更受重视,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需要突破的问题还不少。有志者应确立近远期目标,循序渐进,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充分挖掘事业机构内所有人员的智慧,发扬民族精神,群策群力,建立符合现阶段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档案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效用。

【参考文献】

[1]付静.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策略分析[J].图书与档案,2012(2):21-22.

[2]胡仙芝,孙欢,徐迅.论政社分开和构建政社伙伴合作关系[J].新视野,2014(5):55-59.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4篇

长期以来,*区乡镇事业单位“七站八所”林立,人员臃肿,乡镇不堪重负。2002年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区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对乡镇事业单位实施了一次彻底的“撤庙消肿”的大“手术”。通过改革,全区各乡镇都实现了撤机构、简编制、减人员、轻负担、增活力的目标。全区乡镇事业单位由改革前的95个精简为63个,精简33.7%;编制由314名精简为136名,精简56.7%;人员由910名减少为136名,精简85.1%。通过改革,人员平均年龄下降5.6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94.1%。全区共清退分流各类人员774人,大大减轻了乡镇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一年来的情况证明,目前全区分流人员心态平稳,未发生一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上岗人员工作更加积极,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事业单位活力大幅增强,基本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标。

回顾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大刀阔斧改革的全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这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在于我们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办好试点摸出路子

2002年7月下旬,我区先行在东郊乡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当时,我们根据区委8号文件精神制订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初步方案,其人员分流渠道和政策主要借鉴了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一些做法。8月初,市里派出调研组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在我区进行调研,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我们根据市里的要求,对东郊乡的改革方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在几易其稿的基础上,根据乡镇农税体制改革和人浮于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乡镇事业单位特点的改革方案,分别呈送相关区级领导征求意见,并经区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决定。紧接着,我们在东郊乡进行了广泛宣传发动,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准备工作,精心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随后,我们在试点单位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工作,做到了阳光操作,认真抓好竞争上岗;无情分流,实现了有情地操作;整章建制,完备了各项手续,最后确定上岗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书,新定工资标准。明确了分流人员,解除了劳动关系,给予其一次性经济补偿。整个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平稳,工作衔接有序,运转正常,试点取得成功。

通过改革试点,东郊乡站所机构由10个精简为5个,精简50%;编制由40名精简为13名,精简27名,精简68%;人员由110人精简为13人,精简97人,精简88%。如此大面积的精简分流而没有出现清退分流人员上访事件,并且工作效率较以往有显著提高,东郊乡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成功经验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清了路子。

澄清底子开好方子

我们根据东郊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及时召开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各乡镇根据区里的要求,扎实开展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全面进行摸底测算。各乡镇对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资产等方面的情况都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利用六种表册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同时,还测算好乡镇税费改革后的收支情况、能够负担人员多少情况,分流人员的补偿等,做到以收入定支出,以支出定编制,以编制定人员。二是精心制订改革方案。为了保证方案切实可行,区委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里只确定大的原则(脱钩断奶,全员聘用,新定待遇,用人自主)和工作目标(撤并机构,精简人员,减轻负担,增强活力)。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案实行一乡一策,甚至个别情况复杂的站所可以实行一站一举,做到方案切实可行。各乡镇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在参照改革试点单位站所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经群众充分讨论,多次修改,认真制订了本乡镇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尽量考虑到参与改革的每种对象。芦山乡水电站因为人员构成复杂,由正式的在编在岗人员,招工未进编人员、临时雇请人员等几类人员组成,情况特殊,难度大,区里决定该站单独制订改革方案,实行一站一策。在制订方案过程中,各乡镇党委、政府都先后几次对改革方案研究讨论,并集思广益,将方案与改革对象见面,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初步方案出来后都要经过“三级审核”再报区改革办审定同意后组织实施,以保证改革方案符合上级的规定和区里的要求,利于改革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精心组织多想法子

我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改革得比较彻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所有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招工未进编人员、安置未进编的退伍兵和大中专毕业生)都参与了改革,分流人员全部脱钩断奶;另一方面上岗的工作人员有了基本保障(财政拨款)。通过改革,多年来一直难以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都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不仅人员减少了,负担减轻了,而且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搞活了。我们深切体会到: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突出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较为复杂,既有编制人事部门承认的在编在岗人员,在编不在岗人员,又有已招工录干,因历史原因长期遗留的未进编人员,还有一些分配安置未进编的城镇退伍兵、国家计划内大中专毕业生等。为了把此次改革搞彻底,不留尾巴,区里决定给这三类人员平等的竞争上岗机会,但是哪些人上岗,哪些人分流,谁去谁留,不搞党委内定,完全按照改革方案,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在民主测评和竞争演讲中,不仅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评分,而且属于改革对象的人员个个参与评分,都是当场评分报分,当场公布结果,并将结果对外进行公示。

二是多方筹资、脱钩断奶。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分流人员彻底脱钩断奶,解除与原单位的行政依附关系和人事劳动关系。我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流的主要渠道是转体分流和精简分流,这两种分流渠道都是对分流对象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解除与原单位的一切关系。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们要求各乡镇对分流人员年补偿标准全区大体平衡,一乡之内基本平衡。为了保证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我们采取了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主要是通过乡镇财政挤一点,变卖事业单位资产筹一点、上岗人员借一点等方式解决了分流人员补偿金的来源难题。各乡镇都与分流人员签订了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并行文明确,其人事档案及关系全部交区人才交流中心,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到位。

三是聘用上岗,新定工资。为了保障上岗人员的权益,通过这次改革,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上岗人员的管理,明确上岗人员全部签订聘用协议,全面实行人事,打破事业单位用人的终身制,使乡镇事业单位用人向社会用人转变,单位与个人的关系由行政任用关系转变为平等的聘用关系;待遇方面一改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打破档案工资制,实行档案工资与实发工资相分离,以岗定酬。乡镇事业单位按岗位确定工资标准,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由原来人事部门核定的几百甚至上千元改为基本工资四百至六百元,奖金和福利实行浮动。与工作绩效挂钩,按目标管理考核。

四是编制调控,用人自主。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事业单位的工作,农村税费改革后,尽管我区财力十分紧张,但区里还是将改革后事业单位站所人员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里按人头拨付基本工资每人每年8468元。同时,区里将乡镇事业单位的用人权完全放给乡镇,区里只核定各乡镇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具体到各站所定多少编、用多少人、用什么人,完全由乡镇自主确定,此举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工作的针对性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个到位迈开步子

一是领导到位,责任落实。区委区政府领导十分重视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区委书记王孝山同志多次听取汇报,并就有关重要问题作出指示,给予支持。区委副书记袁云波、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罗少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华等同志多次对乡镇站所改革进行专题研究,并下到乡镇进行现场指导。整个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期间,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2次,区改革领导小组3次开会,区改革办多次召集乡镇负责人开会商议。乡镇党委政府也把事业单位改革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书记乡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党群的副书记和组织委员承办具体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区改革办工作人员也每人联系一个乡镇,现场指导、督查改革工作。

二是宣传到位,工作做细。因为改革牵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个别乡镇和相关人员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认为现在不动都相安无事,图个安静,又不得罪人,不会出乱子。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思想状况,区改革办在总结我区几次事业单位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外地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展开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在全区营造出一种思改革、议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为全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局面。同时,对于纳入改革的所有对象,实行思想工作“包保责任制”,每个党政班子包几个改革对象,多次听取意见,事先做好思想工作,摸清摸准思想动态,保证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指导到位,规范运作。区改革办在认真总结东郊乡经验的基础上,为搞好面上的站所改革,以东郊乡改革试点的作法为蓝本,过细做好每项工作。如在摸底工作中,由区改革办统一印发样表;在方案制订过程中,因地制宜,一乡一策,同时实行两次审核把关;在竞争上岗工作中,发放有关表格资料,并就有关程序实施“阳光操作”,突出强化组织监督,规范相关程序,公开竞争上岗公告,接受干部职工监督;在竞争演讲时,又到每个乡镇现场指导监督。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5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经济发展。现阶段,经济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档案管理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行相应的改革和管理。档案管理的进行不仅能够保证相关的事业单位协调高效的进行运作,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还能够在维护单位自身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露,这为档案改革的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文将对此做具体分析。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分析

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一方面,档案管理能够为事业单位提供工作查考的依据,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档案管理还是单位职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重要凭证,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做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档案管理。那么,做好档案管理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1.从事业单位本身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完备的档案资料能够为单位的领导提供全面的、整体的情况,系统地掌握单位的发展状况,从而据此进行策略的制定和调整。

2.从社会角度出发,档案能够为社会各界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帮助潜在合作者对目标单位进行业绩等方面的分析,并能够将事业单位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事业单位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二、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

只有对档案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才能为其改革和创新提供相应事实依据,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变革和创新。现阶段,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幕后工作,不能够直接为事业单位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效益,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相关工作人员和领导对档案的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将重点放在能够为事业单位带来直接受益的工作上,由此造成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忽视,缺乏对相关管理工作的设备投入和管理工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导致管理工作单调乏味,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2.档案工作人员相关素质欠缺

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是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具有极强的要求,作为一项系统的、专业的管理工作,必须对其进行专业的管理和操作,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在专业人员的的投入和培训有待加强,造成了专业人员的缺失,同时,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3.档案管理系统较为落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相应的管理设施系统,发挥了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低下,计算机系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还是沿用人工管理的方式,因此,档案管理系统还需要加强改善,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4.档案检索效率较低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档案检索提供了先进检索工具,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仍然采取的是手工检索,极大地拉低了档案信息检索的效率。为了提高档案的检索效率,一方面要对相应的检索工具进行研发,减少手工检索的负担,另一方面,检索工具的研发要适应单位的需求,过细的检索会相反的降低检索效率,只有合适的检索工具才是事业单位所需要的。

三、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与改革措施分析

1.建立健全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高效运行的基本准则,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只有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才能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增强自身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规章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单位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并使其符合国家规范。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通过加强员工培训等方式使得工作人员满足档案管理岗位的需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了适应时展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专业的学习,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加强自身职业道德观念的同时,强化专业知识,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从理论型、实干型向技术型转变。

3.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经费投入,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档案管理需要单位一定的资金投入,通过完善管理设备加强对单位档案的管理,在加强档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保证单位档案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提高单位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在对档案进行整理时,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提高档案在单位的使用价值,还需要通过报纸、网络等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4.加快档案现代化管理进程

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上日程,为了促进档案现代化的管理进程,必须将档案信息化列入工作日程。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对现存的在档案工作上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总结。一方面,需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缩微、声像等灵活运用于档案管理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位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最大限度的使档案管理工作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5.加强档案的保密工作

档案的保密工作是档案管理过程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对档案资料进行严格的保密,才进行相应的保存工作,才能在日后所需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查阅和使用。在对档案资料进行保存时,要对保存地址和规则进行严格的选择和制定,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并由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管理,严格遵守库房的管理规定。只有对档案资料进行保密保存,才能保证档案信息的质量,达到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规范和改革。

结束语: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加深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改革,只有增加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结合现有的信息和管理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对档案管理进行有效的改革,才能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发展效率,使得在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的同时,让社会各界对本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形象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杨虹.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J]. 科技资讯.2010(34).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6篇

在当今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一方面与管理模式滞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高、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也有密切联系。而要想真正改变此项工作的现状,现实中就必须要结合问题成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2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改进

在新形势下,财务档案管理正逐渐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然而,由于档案保管年限较长、数量较大等原因,此项工作现阶段的开展情况却并不理想。

2.1 现实意义

新形势下改进事业单位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首先,有助于财务法规的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经常需要应付突发状况,如果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不规范,相关的工作很可能陷入混乱。所以,唯有对现行管理模式加以优化、增强管理的有效性,事业单位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依法治档。

其次,有助于审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在事业单位中,财务审计是一项重要工作,发挥着预防犯罪、取证等作用。但是,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需要以规范的财务档案管理为基础。所以,事业单位必须正视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现存不足对审计的制约作用,并主动对管理方式加以调整。

最后,有助于事业单位职能的充分发挥。根据财务档案的内容来讲,其实际上就是一种反映事业单位职能履行过程的资料,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保证此种资料真实,并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的决策及发展计划的制定有据可依,对单位职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2.2 措施建议

2.2.1 转变认识,创新理念

当前阶段的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归根结底就在于观念陈旧,所以,只有首先转变认识、创新理念,才能够真正扭转此项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为此,事业单位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单位领导必须要正视财务档案的价值,并强调做好管理的重要性。单位领导的重视,可以带动其他人员认识的转变,有助于档案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增强。其次,对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财务档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资料,对其进行的管理是否规范和有效,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依法履行职能。所以,事业单位必须要强调管理效果的重要性,并设立一定的衡量标准,为管理有效性评价提供参照,而在这个方面,提出明确的工作要求是第一步。最后,以岗位要求为依据进行人员分配。事业单位在安排人员的时候,应遵照能岗匹配的原则,以岗位要求为依据,对候选者进行筛选,以保证最终上岗的人员具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能力及素质。这样做可以防止尸位素餐,不仅有助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为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另外,现有档案管理人员也要主动改进工作方式,以负责、尽责的心态对待工作,无论是档案收集还是整理,都应尽量实行高标准。

2.2.2 招聘把关与继续教育并举,保证人员素质

鉴于工作人员对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实中事业单位必须要给予人员管理足够的重视,并通过招聘把关与继续教育并举的方式,来保证相关人员的素质,为管理成效的不断改善打下基础。在招聘把关方面,事业单位应加强从业资格审查,选择同时具有档案管理与财务工作从业资格的人员。这样做可以从根本上杜绝素质不高者进入管理队伍,可防止很多问题的发生。而在继续教育方面,事业单位则需重视在职者学习兴趣的增强,并通过组织培训等方式,来帮助他们了解新形势下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进而使他们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比如计算机辅助办公等。

2.2.3 健全制度,以增强约束与引导效应

在财务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起着重要的约束与引导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制度还不够完善,约束与引导效应并不十分明显,表现为管理人员不按要求做事的可能性依旧很高。所以,要想实现规范化管理,事业单位就必须要重视对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借此强化其约束与引导效应,以减少不规范现象的出现几率。为此,单位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深入学习与财务档案管理有关的法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审视,来明确现有制度的不足。完善制度有多种形式,其中补充及修正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前者可消除盲区、填补空白,后者则可以使得相关规定更加贴合新时期的工作要求,现实中可酌情采用。制度完善应结合单位实况进行,原则是有助于管理的高效化与规范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事业单位还应同时构建监督机制,以保证经济活动的开展秩序。健全制度可通过强化引导与约束效应的方式,来促使工作人员进行自我调整,有助于财务档案管理工作实效的改善。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7篇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G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86-01

人事档案是员工社会实践的历史记录,是对其成长经历的主要反映。同时,人事档案也是对人事进行管理的关键依据,是评价人才的通用工具。自从实行市场经济后,我国对人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特别是近些年,一些事业单位和企业聘用人员的制度不断深入改革,给人事档案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但同时,也为改革档案管理提供了机遇。

一、人事制度改革后人事档案管理出现的问题

1.制约了人才的流动。事业部门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以及高层次人才,通常这些人在单位处于专业要求较高的岗位中,因为这些人的发展前景、专业特点以及学习需要等原因导致其流动性较大,而合理的人才流动利于国家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合理配置。但是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为事业单位防止人才流失设置关卡提供了便利,用人单位能够利用档案限制人才流失。很多人才也是由于用人单位不放档案,导致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工作和学习的地方。

2.制约了考核的科学性。当前,除了人事档案,我国缺乏科学的员工考核依据和评价标准,很多用人单位都是根据人事档案对员工进行工资晋级和职务晋升,而不是根据员工的贡献价值、工作能力以及知识水平,用人单位缺乏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

3.档案秩序混乱。当前,很多用人单位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对单位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纷纷采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专业人才。在原用人单位限制人事档案不能办理工作调动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使用三不要做法,不要迁移户口、不要人事档案、不要调出手续,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但造成了档案秩序出现混乱。

二、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改革的相关措施

1.正确认知人事档案管理。要正确认知人事档案管理,建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第一,管理人员要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地位,从整体安排管理工作,合理配置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的监督体系;第二,管理人员要大力宣传人事档案的管理理念,使企业以及机关等每位员工都是档案管理的参与者,将档案管理当做基础工作来做,引导相关管理人员执行自己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水平,促进管理工作的提高。只有全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才可以使档案管理更好的为全体人员服务。

2.改进档案管理方法。相关单位要改进档案管理方法,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条件,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要从传统的分散模式向统一模式转变。加强事业企业同社会管理机构的交流合作,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管理集中化以及统一化,加强档案资源的应用和开发。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条例,科学制定管理方法,使档案管理充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促进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3.做好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人事制度的深化改革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高要求。在新时期下,领导一定要选择责任感强、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的人员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具有高水平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的管理团队,并且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要聘请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更新档案管理方式。

4.充实档案内容。聘用书、工作协议、劳动合同等相关法律文件是人事档案的关键组成因素,一定要进行及时归档,同时,解聘、辞聘以及考核等相关资料也要及时存入档案中,充实档案内容、丰富个人信息,为以后的查阅提供便利。

5.成立档案管理机构。当前,因为人员流动频繁,人事档案不能由所在企业或者单位完全控制,要成立专门的、中立的、社会性的管理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要遵守国家档案管理、劳动以及人事的相关政策、制度以及法律,接受档案管理部门、劳动部门以及国家人事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制定科学的管理条款。

6.改变传统的人员身份分类制度。在以往的人事档案中,通常按个人身份分为军人档案、工作档案、干部档案以及学生档案。传统的档案中对人员身份划分比较明确,并且享受不同的身份待遇。人事档案管理一定要破除传统的不公平的身份分类,将岗位需求同档案管理有效结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事制度改革以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部门众多,对人事档案管理更是影响巨大。因此,在新时期下,相关单位一定要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改革,不断地优化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法,要提高管理意识,更新管理方法,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促进相关单位和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柏茹.分析人事制度改革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J].办公室业务,2015(16).

事业单位改制方案第8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建议与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的需求与数量越来越大。因此,将事业单位档案的管理信息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有一些不足,管理人员一定要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本文中,探讨了我国现今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性,并且提出了如何提升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档案管理人员作为负责担纲管理工作的主体,其整体素质对于其工作水平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中,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专业与档案管理专业的相关性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化,而且他们大多数年龄已经比较大,缺乏专业水平的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尤其面临着现代化档案管理越来越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已经难以适应这种现代化的环境,也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现在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于其工作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敷衍了事,没有尽到应尽的工作职责去完善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秩序与效率。

(二)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改革机制缺乏时代性。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改革机制缺乏与时俱进的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的人才教育为了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培育出各种专业的人才,从而适应不同的发展需求,使得人才市场的多样化越来越明显。然而,目前在我国事业单位中,其档案管理机制在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差距。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对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自我效率的提高方面有所忽略,从而导致现今档案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现今人才市场的发展步伐,对于档案管理开展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范性。在多数的事业单位中,所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及通用性,各行其是,系统的移植性水平较低。通常很难通过一个管理软件来同时实现文件检索与档案信息管理,加上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繁多,由此给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电子化进程带来阻碍,难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

(四)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现在,信息化在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较低,对于某些重要的档案记录依然没有采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记录,通过纸质的方式来收藏这些档案,存在很大的收藏难度,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翻查难度。因此,为了提高档案保全的技术水平,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与完善。

二、如何提升我国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档案管理专业培训,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与传统档案管理的结合。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手段仍然以旧有的方法为主,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当重视对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逐渐实现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为了提高当前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当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专业化培训。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比较落后,缺乏及时的更新,对于电脑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多也只能维持在初级阶段,极少懂得更高级的电脑知识与操作技能,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人工来处理,容易出现差错,效率不高,难以达到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重视定期培训,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为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带来新的能源与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把现今的信息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档案管理知识当中,给老的档案管理队伍注入新血液。

(二)树立起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意识。现在,随着新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涌现,随着高新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优化自我管理。由此可见,为了促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为了促进其档案管理工作的开拓创新,必须要求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树立起关于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意识,从而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电子一体化管理目标,改变旧有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推进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注重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与方法来实现其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三)提高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应当从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提高本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改善当前的档案管理设备,探索以更高效的手段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从而为收藏和翻查档案提供保障。为了实现事业单位档案的安全性保障,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首先必须制定明确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同时把单位内所有的档案都进行级别分类,对于电脑技术的运用必须进行加密保护,还要注重电子档案的保存工作,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档案的全面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来对档案管理的具体行为进行约束,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应当根据自身单位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具有实际可行性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设定考核指标,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发员工们服务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带动单位的全体员工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增加员工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普及和进步,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为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充分开发事业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的共享性,提高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必不可少的工作。档案信息化管理具有管理方便、操作简单、共享性强、节约管理成本、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于明明. 浅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J]. 城建档案, 2013(01).

[2] 周祥路. 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其完善[J]. 办公室业务,2013(01) .

[3] 罗丽英. 聘用制下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