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26 23:46:46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1篇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第一次出台指导性政策意见,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同年,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开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5]。近年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定了具体的要求,做了相应的详细部署,同时还创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单位,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起步晚、起点低、资金和政策制度保障不力等共性问题[6],还有一些自身特点,比如,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传统精英式本科教育应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转型定位,本身对自身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道路的就尚在探索当中,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教育形式及内容流于表面,创新不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易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不科学的后果。再有就是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多,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双创教育会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第三个,本身应用型本科有重实践的特点,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本应是其长处,但将这些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却做的不够,造成创新创业依然缺乏平台。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认为,要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除了要建立完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可以从优化专业结构、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强调实践训练、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建设、搭建校企联合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具体方面来凸显其实践性、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以应用型高校——西安航空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具体改革的专业方向,基于以上思路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的策略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前提下,优化当前课程系统设置,结合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现,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研究在学校满足修改要求的前提下,在西安航空学院材科科学与工程2017版培养方案中,试点性开设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思维训练先导课程一门(《无机非金属材料创新研究方法导论》,24课时),开设创新综合实验一门(材料科学基础创新综合实验课),增加和改革课内创新综合实验8课时(《材料成形基础》、《金属材料》、《材料加工方法》、《航空材料概论》各2课时)。在2019版大纲中又增加校企合作的企业高工参与授课的《材料科学创新创业系列学术讲座》16课时;另外,原版培养方案中一直在实践教学板块包含《材料创新设计》、《材料创新实训》两个部分针对创新创业的环节,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得用保留。至此已经形成了先有研究方法教育(创新研究方法导论),紧接理论课程中运用此方法的训练(课内创新实验),再联合贴近企业生产实操和生产需求的创新创业讲座,最后衔接实践环节的集中课设和实训,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部分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完整:有方法论教学,有对在理论知识中对方法论的运用训练,有贴合企业实操的讲座,最后再结合集中实践环节的夯实。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突出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培养方案中课内创新实验的设置与专业理论知识的结合最紧密,如果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容易沦为单纯对理论知识的重复性验证,而丧失创新创业教育的效能。改变单纯的验证性实验,而体现对理论课学习的基本原理的应用,并突出对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聚焦复杂工程问题,同时也可以强化双创教育。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分小组进行,突出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等可迁移能力的培养。相应的在集中实践环节中,改参观实习为动手操作加分组讨论加头脑风暴,针对企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分析讨论并实地提出整改建议,这种“问题导向”的模式进行实训,并写入实习报告。除了授课方式,在考核的时候,突出能力目标导向,综合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理论课程考核时考试题目增加开放类、创新论述类、举一反三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让学生现场发挥,根据思辨能力打分。实践类课程实行允许偏差的单一变量参数表征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完成任务,根据完成程度和创意效果打分,突出对创新和信息处理这两类可迁移能力的量化考核。以上所述的授课方式要求和考核要求改革已经写入新版课程大纲,并在其中有详细的量化型要求,对哪种授课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哪种考核方式支撑哪一个课程目标都有清晰表述,深刻容易培养方案的量化产出体系当中。

(三)建立一支“数量足、理论精、实践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并将其与实践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是本项目的一个研究重点。首先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人数比例,同时对全校教师进行双创培训,采用开交流报告、邀请校外专家谈创新方法做讲座、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创新心得、邀请教育学专家谈创新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创和双创教育能力。近年来,西安航空学院在创新创业学院领导下,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双创竞赛、学科竞赛为契机,开展各种大赛辅导培训会,不仅针对参赛学生,更主要正对指导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将对双创教育有兴趣也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集中起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此举不仅使提高了学生的竞赛成绩,更有形的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四)切实利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夯实双创教育的“转化”环节

应用型本科有众多实习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好的实践教学场所,但是如何真正用好这些平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却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参观、观摩、听讲解之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便能够上手实操也仅仅是单一工位、单一设备的简单操作,如双创教学并没有任何联系。但其实,如果能够找到连接学生和企业需求的桥梁纽带,就可以深化与实践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学校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与基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长效性和常态化工作机制。在学校层面,西安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在航空基地科创大厦建设“筑梦蓝天创客汇”众创空间,帮助入驻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实现创业项目的产业化;在学院层面,材料工程学院有“材料创新创业学会”,召集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尤其是学院校企合作平台科研项目,帮助学习提供创新能力、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寻找创业契机。另外学校还有创新创业系列沙龙、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平台设置,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2篇

关键词:一地多点;四段融合;工学交替;合作育人

一、选择合适的“一地多点”工学交替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创新企业

1.企业产品具有代表性。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具有代表性,生胶品种多达8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青岛赛轮有限公司,拥有国家轮胎信息化技术、配方工艺、轮胎结构、轮胎检测等专业研究所。是我国轮胎示范生产基地,其中有12条自动炼胶生产线、年产子午线轮胎1000万条,压延、挤出、成型设备都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代表性设备,能充分展示我国橡胶企业的形象。

2.企业可以提供较为适宜的岗位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无锡二橡胶每学期可以为我们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提供35~40个工作岗位,并且学生可以与工人同工同酬、同考核、同培训、同管理、同吃同住,同时企业为学生购买工伤保险等,为学生接触社会打下基础,企业为学生可以配备班主任和企业专业教师,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食宿。青岛赛轮有限公司可以为我们提供40~50个工作岗位,学生同样可以与工人享受相同的管理、相同的报酬、相同的考核、培训,吃住可以免费,企业为学生购买保险,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比例高,而且每年向国内输出外技术,对于学生的锻炼与培养有很大帮助,且师资资源丰富。

3.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除工学交替以外,企业可以为教师企业锻炼提供技术岗位、安排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我系专业教师的企业锻炼、教师可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企业教师参与编写项目化教材、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可以将企业案例直接写入教材,同时部分研究课题带到学校成为学生的毕业课题、企业老师也指导学生的毕业课题,企业同时为教师的横向课题提供资金和原材料保障,校企双方合作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

4.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同专业企业相对集中。我们厂中校合作之初就受到企业高层领导的肯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多次来校商谈合作具体细节、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大力协助,专门安排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合作管理和专业课程的授课,使工学结合做到实处,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一地区生产不同产品、管理机制不同、企业文化有别,可以让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需要,提高职业素养。

二、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机制

1.校企合作建立运行与保障机制。校企双方协商成立了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副院长、企业总经理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涵盖企业领导、人力资源部长、系主任、教务处长等,使得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2.校企共同制订了“一地多点、四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段融合”工学交替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起半年时间安排到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与企业工人同吃同住(上半年一个班级、下半年一个班级交替进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训练和操作,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方法,熟悉行业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技术管理、生产调度,学生同时可以轮流直接参与企业的现场管理,掌握企业生产工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学安排在企业进行,师资中心企业和其他五家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教学以能力为目标,以企业产品作为引导,实施任务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技师共同完成。真正实现校企合一、产教一体、工学结合。在企业学生与企业员工“共同考核、共同从事产品生产、同岗同酬、共同培训”,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与不同类型职工接触的机会,为适应企业奠定基础。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有很大提高。其核心就是学生不但可以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能力培养,同时能够学习企业从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到车间主任的全程管理,学生的管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学生于不同层次的工人、管理人员打交道,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

3.人才培养的创新点。遵守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实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程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能力、各种职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专业知识能力和创新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其次工学交替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最好途径,职业意识是对职业的了解、认同与承诺,以及主动学习职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伦理对自己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在真实工作环境的体验,对自身和职业都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养成。其次,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利于对各种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是专门的职业技能以外的一种隐性的、可迁移能力。主要包括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系统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计划监控能力、创新能力等,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很快提高。最后,工学交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场智慧。职场智慧是指学生和工作相关的情绪智力,主要包括:在职场中对他人情绪和观点的感知和理解,对自我情绪的调节、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等,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对个人职业成就起重大影响作用的因素。“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是将学生与企业各个层面的生产、技术、管理、工艺、质量控制密切结合的模式,学生第一个月先跟班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培养基本管理意识,第二个月作为班长助理,协助班长分配工作任务,同时自己参与基本工作,思考管理的合理性,第二个月基本熟悉班组长的管理规范、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安排和基层工人配置情况,第三个月开始学习工段长的生产调度、工作任务安排、产品质量考核、计件考核、工人工作情况分析,本工段材料消耗、运行情况等,第四个月全面熟悉工段长的各项工作,能够自觉做工段长的助手、起到辅助作用,同学可以轮流对工段长的工作提出看法,并与工段长进行必要的交流,取得现场管理经验;第五个月开始注意收集车间主任工作的内容,并逐渐熟悉车间主任管理内容和生产调度情况,学生轮流学习生产调度的各项工作,第六个月作为车间主任助理负责车间的生产与运行情况,部分学生轮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首要条件是企业的大力支持、企业产品应具有代表性,同时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要好,为此企业还要做好牺牲部分利益的准备;再则,企业要牺牲部分利益,提供教学场所、实训岗位,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作为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同时选派任课教师、校内班主任,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与产品生产融为一体,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校中厂”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是部级示范实训基地和江苏省实训基地的优势,建立校中厂――徐州聚力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便利,目前学生可以直接以工业用橡胶制品、塑料注射挤出制品、塑料中空制品、塑料包装膜以及密封件和橡胶小杂件等作为项目,进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老师、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部分同学还承担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检验员、车间主任助理等工作,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还使学生懂得企业管理规范,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建设,职业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这种模式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整合学生的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发挥三种技能的综合作用。实践告诉我们,知识不仅是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会用会的,能力不是讲出的,更多的是学生练出来的。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支撑学生职业能力的知识主要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车间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互动,工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将明确知识的学习和默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语言教学的方式与意会教学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恢复知识赖以存在的现实背景和联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与具体场景相联系的,可以灵活运用的、生动的知识,使所学习的知识与自己的体验相结合,真正成为个人能力与素质的组成部分。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训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从二年级起就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真刀真枪”的职业训练,得到了真实的体验,从而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经验和职业素质,能很快胜任工作岗位。同时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亲自动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能力运用水平,可以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可以亲手制造合格产品,本身对于学生来说有成就感。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运行

依托无锡二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厂中校)和徐州聚力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校中厂),改革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训导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搬进企业与工人同吃住,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学习、训练和操作。融“教、学、做”于一体,以企业橡胶、塑料产品作为典型案例,将课程融入产品生产及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合一、产教一体、工学结合。

1.实行教室与工厂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学生从原材料的选用、产品生产工艺、所用设备的选型、模具结构、工艺条件制订、生产调度、原材料、半成品消耗定额、生产过程消耗、产品质量控制全程学习,并可以亲自去做,学生把学习与学徒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技师、车间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等一起共同来完成,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企业管理流程。

2.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真实产品生产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各种实习与实训,让学生参与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产品制造以及营销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生产一线与教学的零距离。

3.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企业产品作典型案例展开,老师发放任务单,学生进行材料选择与论证、方案选择、工艺方案的制订、设备选型等学生收集材料,并集中汇报,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听取汇报后,加以总结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

4.实行“1+0.5+1+0.5”工学交替四段融合的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即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程;二年级半年在企业学习职业技能和项目化课程,回来一年进行综合专业课程和职前综合训练,最后半年再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就置身于生产实际当中,在工程实践中逐渐让他们知道今后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要学会哪些职业技能,要学哪些知识,要练就哪些本领。学生既有学习的目标,又有学习的积极性。每学一步都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得到应用,能直接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有企业工学交替经历的学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不仅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企业好评,为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因此本专业协议就业率名列省内前茅,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5.工学交替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学习企业基层管理的各种经验,部分学生轮流做班长助理、工段长助理、生产调度助理和车间主任助理,增强学生就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校企双方还同时让学生从进企业的第一天开始,就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企业各种先进管理理念,掌握企业的管理方法。如“6S”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学生的工作岗位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流程将学生分别分到炼胶车间的配料、炼胶工段、混炼胶检验工段,皮辊皮圈车间的挤出、成型、硫化、切割、打磨、检验工段,胶辊车间压延、成型、硫化、打磨、检验工段,汽车橡胶制品车间的挤出、成型、硫化、修剪、检验工段等,销售中心的包装、营销岗位等20多个工段,学生分布在车间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两周进行一次交流,第一个月主要进行操作技能学习,第二月部分同学担任班长助理,第三个月部分同学担任工段长助理或生产调度助理,第四个月担任车间主任助理,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第五个月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有利于学生管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便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进入创业阶段。

四、校企共同制订质量考核细则,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考核

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全部在企业通过产品为载体进行学习,评价标准比在学校学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过程考核,企业评价考核等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工学交替所有材料的上交考核。每次考核的成绩:现场考核30%、业务报告30%、现场交流(答辩)30%。现场考核由厂方相应岗位人员和校内指导老师组成现场考核小组进行考核;业务报告是学生对工学交替期间从事实践工作的总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报告,是衡量学生工学交替业务水平的重要内容。考核合格学校和企业共同为学生颁发结业证书,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荣誉证书和一定的奖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要有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和企业的热情参与,同时校企双方互聘互认,才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艳,荆静,高丙云.高职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EB/OL].省略/2009-09-12

[2]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

[3]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教科学发展[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省略/,2010-05-23

[4]王骏,徐礼伯.基于深度融合的校企资源双向流动途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8).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3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57-03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企业招聘门槛逐步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就业压力成为各高校迫切希望突破的发展瓶颈。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全面化、专业化、职业化。如何顺应企业的需求,培养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成为现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一大课题。

1 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学专业一直是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被学生广泛认可的强调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重要专业。会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理论类课程体系,主要设有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等课程,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第二,会计电算化类课程体系,主要设有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应用、计算机审计、计算机财务管理等软件应用类课程,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会计软件进行日常企业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

第三,实践教学类课程体系,主要设有初级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中级会计手工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实践操作环节,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

这三大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美融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实干型人才的基石,也是对本科院校教学的根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多将培养目标定性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的财务会计专门化人才,突出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会计师事务所和金融财税机构熟练从事会计事务和经济管理工作,使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使其能够胜任各类型单位的会计岗位,就需要认真对财务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设计、优化和调整,结合信息化条件,利用真实企业实战资料,充分使用好已有的诸如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形成一套有效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2 信息化条件下实战演练与课堂教学结合的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工作岗位的实战演练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在财务会计专门化人才的培养方面,应该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在学习相应会计理论、掌握会计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最为接近社会就业环境。这就要求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采用的案例与现实企业的接近程度都应该是实训性的。而现有的课程出版教材、任课教师手中的资料都不能满足仿真社会就业现状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突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只能是变相的纸上谈兵。

以实际岗位职能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实用能力,关键是在授课和实践环节中获得仿真的知识给养和正式的岗位培训。

1)财务会计理论课程教材要具有实践性,要能够针对我国大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职业需要而设置,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课程模式。

2)以“就业为导向”为指导,开展案例教学,采用真实企业资料,增强课程内容的专业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3)企业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重点还在于“专”上,要适应企业的岗位职能需求,才能使学生培养职业化,可见岗位分工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在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时,可以分岗训练,在囊括财务总监、会计、出纳等财务岗位的同时,将CEO、生产总监、物流主管等企业岗位培训充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会计手工及电算化操作技能的同时,对企业运营流程有深入了解,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等对具备会计理论及电算化知识的各岗位人才“实用”“顶用”“好用”的需要。

信息化条件下手工会计教学与会计电算化教学结合 现阶段,手工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结合是必然趋势,财务软件的应用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会计理论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类课程授课及实践实训环节中,应按照企业业务岗位和电算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流程,按岗位区分设置不同的职能角色(如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材料会计、职工薪酬会计等),利用学校信息化条件和企业实战资料,采用理论性课程和技能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手工与电算化会计相结合的实训实练,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反复演练,从而熟练掌握手工及电算会计技能,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具体做法如下。

1)财务会计理论课程讲授手工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真实企业案例的同一阶段,应在相对应的电算化会计类课程中进行同内容操作演练。比如在讲授初级财务会计关于会计科目体系构建的内容时,以某一企业实际会计科目体系构建为例进行手工操作讲解,同时在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类课程中也用此案例进行财务软件应用过程中会计科目体系构建的实际操作,这样就能够将手工会计操作与会计电算化操作更加直观地对应起来,相互验证,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理解得更为透彻。

2)在相应实训环节,不再独立设置初级财务手工实训、中级财务手工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实践环节,而是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即利用企业真实实战资料、仿真业务流程,在处理手工业务的同时,配合信息化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处理。一笔一笔业务处理,先做手工账目,再利用财务软件操作,这样就能够做到手工和电算化会计的相互印证,能够直观地描述出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流程,帮助学生弄清数据的“来龙去脉”,每笔业务数据变化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财务数据是怎么样来影响企业的运营的。

“浑水摸鱼”与“拨云见山”的实训思路结合

所谓“浑水摸鱼”的实训思路是指通过企业实战资料的辅助,在实训环节中模拟企业一个月的实际业务流程,在一个月的业务期间内做很多笔财务业务,这些业务将涵盖企业销、成本、税收、报表及其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众多混乱复杂的业务中,理清资金流动的脉络,抓住财务处理的本质,掌握整个财务处理的流程,就好比在浑水中将企业资金这条鱼抓在手里一样,对企业的实际运营进行有效的控制。

所谓“拨云见山”的实训思路是指通过企业实战资料的辅助,在实训环节中模拟企业一年乃至五年的业务处理,只不过在每个月份当中仅仅处理一笔比较有代表性的经济业务。通过这一笔业务在本月的处理,把握这笔业务对账簿、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大表)的影响,反复处理这笔有代表性的业务,扎实学生对这笔业务的理解,深刻认识这笔业务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就像欣赏庐山的美景一样,群山被云缭绕时,拨开一座山峰看清一座山峰,拨开一座看一座……这样最终就能把整个庐山看清了。按照这个思路,通过实战资料,将企业有代表性的业务提炼出来,每月进行一笔,观察企业资金运营对企业运作的影响。这样做上几年的业务,也就能涵盖了所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把握所有业务的处理流程和对企业的影响。

充分地将“浑水摸鱼”和“拨云见山”的思想结合,不但能够将财务业务分解成一笔一笔典型业务加以掌握,也可合并处理将一整月的多种业务处理清楚。“以点带面”和“以面带点”同时做到,能够做到使学生掌握整体业务流程的同时,笔笔业务都做到精细、周到,对企业资金流的处理将做到融会贯通的层次。

3 实施应具备的条件

要想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需要拥有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大量的、系列的从实战角度出发的教材、实训资料等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基础设施及具有理论和实战、手工和会计电算化丰富经验的“双师型”师资力量。

科学的教学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依据企业会计业务处理的流程性设置课程,要按照培养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要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要在课程内容中加大真实案例的引入,做到学一门课会一门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方面业务技能。在设置教学课程体系时,要将一些具备前后衔接的课程内容设置在衔接的教学学期,要将一些可以相互配合教学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以实现课程相互的融合性。而现在的培养方案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进一步调整。

充足的实战资料 要实现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更加具备实用性,更加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贴合,就需要大量的真实企业案例和成体系的课程教材来辅助教学,并有一套完整的实训资料来完善实践教学的企业应用性。

1)在课程教材方面要做到案例统一,即将所有课程都用同一真实案例的业务数据穿插到一起,让学生在课程讲解中了解不同学科内容对相同会计数据的不同处理,及会对企业带来哪些影响。采用该方法,需要着手编制实用的教材。

2)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拟企业运营财务实战平台,利用企业真实案例,从企业的设立、组建、资本运营、财务处理到经营决策分析,各个环节用实际企业数据构成,以资金流控制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商流。采用该方法,要建立教学案例库,制作教学课件和网络课程软件,可以形成业务影像资料,用“声、形、影”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

3)编制一套完整的贯穿手工及会计电算化的企业模拟案例,将学生分工定岗,以岗位职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会计学专业的教材、资料多是理论偏重的教材,仅仅能满足课程理论内容的讲授,并不能与企业实战情况相吻合,甚至有所偏差。即需要自行编制基于真实企业案例的理论教材和配套实训资料,构建案例资料库。

充足的教学基础设施 要实现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内容,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基础设施,比如能够容纳学生进行实战演练的教室,能够实现手工与电算化会计结合的信息化实验室,能够实现岗位实战的模拟企业实验室,以及其他辅助设施等。目前财务、会计学专业学生众多,一些教学基本设施不能够满足实战实训教学的需要。

双师型的师资力量

1)请校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同时组织财务、会计专业成立会计实务及电算化技能研究会和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采用沙龙式的讨论。

2)专家、教师多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相互交流教学案例,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3)聘请其他院校及企业财务高管担任客座教授,在充实教师队伍的同时,培养青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战相结合的科学教学体系。

4)鼓励教师下企业,校内授课与企业实践相衔接,掌握企业运营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财务、会计学专业的师资人数较少,青年教师缺乏,需要加以补充。教师实战能力缺乏,多来自于研究性院校的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对企业实际运作缺乏了解,需要在实践方面加以培养。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4篇

1.1 根据材料类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及其设备的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完善,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确保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了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需要;同时,依靠完善的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设备运行良好、安全可靠。同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得学生在实验课程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能方便使用。

引进来:利用校内仪器设备、场地和专业人才优势,吸引企业共建“盐城工学院-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并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共同培养企业所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走出去:联合地方大中型企业公司,建设企业实习基地,为企业定制培养所需人才。

1.2 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通过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各类实践环节训练,参与企业生产和新产品、新工艺等的研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在该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完善其知识系统,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材料类工程师。

1.3 学院制定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规定、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并建立了实验室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简化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流程与手续。具体开放形式如下:1)实验课程所需实验室由中心每学期制定实验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2)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学生所需实验室实行工作日和节假日全天开放;3)大学生创新所需实验室实行工作日及节假日全天开放;4)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所需实验室实行预约开放。这样实验室的开放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亲身参与创新活动。从大三开始,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两年的科研训练。综合实验课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方案,就材料成分、制备工艺、性能检测、组织结构分析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要求学生结合导师和企业课题,学会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

1.4 在人才强校政策的指导下,强化了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了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造性,学院逐步建立起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年龄学历及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稳定的高层次教师队伍,多名教师在国家和省市及各类学术组织中任职,在国内等相关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此外,通过建立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5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队伍是关键。学院重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激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形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骨干教师相对稳定,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合理,建设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学院采取专兼职并举等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中心教师队伍水平,他们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中心的实验教学将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学院在学校青年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的资助下,对中心的青年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制定了培养培训计划,继续优化学术梯队结构、壮大师资队伍,加强后备梯队的建设和青年教师的培养。

1)鼓励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化实验队伍的学历结构。

2)鼓励学院的教师到校外进修,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3)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学院交流或合作,鼓励并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开设各种学术讲座,增进中青年教师与学术界同仁之间的学术交流,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4)鼓励和扶植中青年教师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并为其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逐步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5)鼓励中青年教师围绕着实践教学,积极申请和承担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6)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参加双语教学进修,增加双语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力度。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5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对培训越来越重视。但培训内容的载体——培训教材却逐渐成为培训的软肋。在培训教材的选择上,很多企业开始时往往采用社会上流行的培训光盘、教材等,或者是借助知名公司的培训课程。时间一长,问题随之产生,社会流行的教材总有些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知名企业的课程与本企业的情况有很大出入,不能直接照搬。这样就导致培训学非所用,不能直接带来人员技能的提升和企业效益的增长,这也是导致培训无用论的重要原因。

无数事实证明,对企业最有价值的,最能带来人员技能直线提升的培训教材,莫过于企业自身的经验教训,企业人员从实践中摸索体验出来的智慧总结。这样的培训内容,让人员感触深,记得牢,用得上。让他们直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工作,不仅促进人员快速成长,企业也能不断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因此,把人员积累的智慧固化下来,形成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进而建立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就成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英特尔公司在加速新产品开发速度的过程中,发现60%以上的技术问题其实在别的小组的开发经验中早就碰到过而且得到了解决。这启发英特尔建立了一个“最好方法资料库”,让每个人都能在此分享其他人的经验。这大幅度减低了问题重复出现的概率,新产品产出的速度大约提高为过去的两倍。

但问题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人员的能力经验保留在自己身上,形成不了公司共同的经验。一个业务能手走了,他的知识经验也随着带走,很多经验窍门随着失传,其他人员还需要重新花费大量的间精力摸索总结,这样的过程一次次的重复,让企业无法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这种情况,许多企业领导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如何建立企业的培训课程库,许多企业并没有成熟的经验,感觉无从下手。下面结合一些成熟企业的做法,谈谈这个问题。

二、如何建立企业的培训课程库

建立自己的培训课程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工作。同时,这个工作也是也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企业各方面资源来完成。因此,这是个典型的一把手工程,最好需要企业领导出面,成立专门的项目组,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性工作来做。这是做好该工作的前提。同时,这还是个长期性工程,需要企业人员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内部课程库的建立流程:由企业成立项目小组,作为整个课程库建立的领导中枢,统筹协调管理此项工作;然后由项目组对企业的知识分类,甄选企业需要的知识;接着选择对企业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部门或岗位知识,进行提炼和完善,把提炼过程总结出一套模板或样本,最后就是把模板在全企业推广,完善其他部门/岗位的知识,这样企业培训课程库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一)成立项目小组

1、成立目的:对企业培训课程库建立统一管理,对知识提炼和培训课程库的流程、标准、形式等统一协调,对出现的问题集中处理。同时,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调动企业各方面人员

参与,从而引起他们对培训课程库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便于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员组成:项目小组一般由企业老总挂帅,汇集本公司的精英人士,包括人力资源部人员、各系统分管副总、部门经理、业务骨干能手、内部讲师、外部专家或顾问等。当然,在企业初步试点提炼知识时,项目小组人员可以短小精悍,等有了眉目后可以扩大人员范围。

3、人员分工:培训课程库建立中,项目组每个人员都有不同的分工,具体分工如下:

企业领导主要起确定方向和提供资源作用,对重大事项拍板。而人力资源部主要是牵头组织,负责建立培训课程库过程中大的事项安排和日常事务性工作。包括专项讨论会的组织、培训库框架格式的确定、培训手册的编写督促、问题协调处理等工作内容。

分管副总、部门经理和业务骨干负责本部门/系统的知识内容提炼、总结和完善。由于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专业知识及技巧,他们就成了提炼专项知识和编写本系统/部门培训课程的主力军。

外部专家或顾问主要起参谋和指导作用。一些关键性课程提炼,如营销、生产、技术等课程,有外部相关专家或咨询顾问参与项目小组中,知识经验就能挖掘得更加深入、专业。

另外,企业普通员工在对培训课程知识的补充修改完善的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梳理企业知识

企业知识纷繁万千,需要积累和培训的素材也非常多。从何下手呢?这就需要项目小组讨论确定。总体上来,只要与企业经营有关、对企业有用的知识,都需要总结和提炼。这不仅包括本企业,也包括同行、对手及外界其他优秀的成果。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各类别:

企业各项业务作业流程、方法、标准、注意事项等

企业技术图纸、业务档案、客户资料等

企业重大事件、内部经验、教训事故、专有技术、独家窍门

别人的经验教训(同行、同类型公司、其他类型企业)

社会其他优秀成果(如社会中的培训类光盘,培训类书籍/教材等)

企业的知识并不是平均用力提炼总结,根据轻重缓急优先次序的原则,通过培训能够大力提高人员生产力或竞争优势的关键部门或岗位知识,需要优先总结。这主要包括销售、生产、技术研发等业务部门/岗位。不太重要或不太紧急的岗位的知识资料可以随后逐步完善,如行政后勤部门的课程。通用性强的岗位培训资料,如财务用知识等,可直接从外部购买。

(三)提炼关键岗位知识

确定了关键部门/岗位知识后,就需要项目小组集中提炼。这主要通过讨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会一般由人力资源部人员主持,项目小组人员一起研讨,大家针对某岗位需要的知识进行头脑风暴,相互补充完善,逐步成稿。项目小组的人员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提炼到哪个岗位知识,该系统分管副总、部门经理、业务骨干人员都要参与,而其他部门人员可以在轮到自己部门时参加。不过,上下游岗位/部门的人员也需要参加,以便他们提出对该部门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如讨论营销人员需要的知识,技术部门也需要参加,他们会要求营销人员掌握市场调查知识,以便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新产品等。

在提炼形式上,需要按照岗位知识要求,确定培训课程模版或框架进行。模版或框架标准一般先有人力资源部人员确定初步标准,大家讨论修改通过,然后按照这些培训模版框架填写内容。如以下案例所示香港李锦记公司的培训手册内容框架。

通常来说,岗位培训课程框架或模板一般需要根据岗位说明书、岗位作业流程确定。通常分为:岗位主要职责、岗位作业流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常见的问题及防范措施、经验与技巧分享等。这样就把岗位培训课程内容分成几大类,然后在每大类里面再继续细分各个独立的小类,直到不能细分为主。这样知识的主干、次干、细枝都有了,形成了整个培训课程的框架,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大家再往里逐步填写内容。

如营销人员的营销作业流程包括市场调查、客户开发、市场推广、客户服务等大的环节。这其中每一个大的环节都可以继续细分,单独成册进行总结。如客户开发,可以分成以下小流程:开场白——客户谈判——产品演示——异议处理——谈判签约等。

不同岗位的培训课程的简繁程度并不居一,要根据各岗位人员实际需要而确定。一般来说,关键岗位的培训课程内容要丰富详细些,而辅助性岗位的培训课程就可以简单些。岗位内部各具体知识也不能一视同仁,关键流程的知识或者人员容易出问题的知识可以详细提炼,如客户谈判技巧;而辅助流程知识或人员容易掌握得知识可以简约些,如回款流程等。

案例:香港李锦记公司的专业销售人员培训手册内容框架

第一部分:市场学简介

一、 市场学概念

二、 成功市场学的决定性因素:产品/价格/渠道/推广

第二部分:销售基本步骤

一、 销售概念

二、 业务员的应备条件

三、 拜访前的准备工作

四、 创造良好商谈的气氛

五、 谈判方法及技巧

1、 谈判目的

2、 基本商谈流程

3、 谈判技巧

(1) 关于开场白

(2) 关于如何发问

(3) 关于如何倾听

(4) 解决问题的步骤

(5) 两名或以上同事共同参与时的角色分工

六、 完成销售工作

七、 电话销售方法介绍

八、 基本报表制作

第三部分 现场演示

场景一:自我介绍(3分钟)

场景二:新客户产品推介(5分钟)

场景三:老客户回访(5分钟)

……

知识提炼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想交锋和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讨论过程中,大家按照职位说明书、作业指导书、岗位任职条件等逐一分解提炼总结,这时常常会畅所欲言,天马行空,出现跑题、纠缠细节甚至激烈争吵的情况,这时就需要人力资源部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员控制好讨论的节奏和方向,稳定秩序。讨论过程需要由专人进行记录打印,形成讨论记录文档,然后大家以这样的文档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发复的论证和修改是常有的事情,正所谓真理不辩不明。而电脑和投影仪的运用可以大大方便讨论的效率,因为可以把讨论的过程文稿直接投放在墙上让大家现场修改。

一个岗位的培训课程确定也不是一次讨论就能完成的,常常需要数次、数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中还会出现发复,如在后一个知识讨论中,常常会发现前一个知识的不足,这时就要回头补充完善。这就需要参与的项目小组人员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四)完善培训手册

等项目小组人员把岗位知识讨论完成后,就形成了岗位培训知识的初稿,这时,岗位培训课程还没有完成。还需要把培训初稿通过手册、内部网络、邮件等形式,展示给大家,让没有参与的人员进行讨论,提取意见,逐渐把培训课程补充完善。

把大家新的修改意见补充完善,项目小组审核通过后,培训课程就能定稿了,这时可以通过手册、胶片、电子文档、录音、录像等形式,把它们固化下来,这是企业知识积累的宝贵资料。通过图文并茂光盘、视频资料或者内部网站上的共享文档,这些都是学习型企业的典型做法。其中培训手册由于便于携带,制作简单等优点,就成了培训课程的主要载体。

(五)提炼模式推广

关键岗位/部门的培训课程材料定稿后,人力资源部人员对教材进行格式统一,并按照部门、类型等统一编号归档,形成标准化的培训资料。然后人力资源部就把这些标准化的教材以及讨论的过程方法等形成模板和样本,向其他部门推广,其他部门也成立项目小组,把这个总结提炼的流程重新走一遍,这样各个部门的培训课程就能完善起来,整个公司的培训课程库就建立起来。

三、建立企业培训课程库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借鉴吸收

在培训课程的编写过程中,对外部培训教材的引入和消化吸收非常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社会上提供的优秀的资料教材等,在知识提炼讨论过程中就要借鉴和吸收,平时企业也要有计划地引进和购买。同时由人力资源部组织人员进行教材的“本厂化”改造,让本企业人员更容易接受。本厂化改造主要由相关部门经理或业务骨干人员实施,他们根据本企业实际境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改写或丰富化,加入本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操作原理、相关案例等,这样,就把外部教材有效的揉进本企业的培训课程库中,让企业的培训课程能内外结合,对人员更有价值。

(二)日常性完善

培训课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编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由于企业知识日新月异,经验教训常常发生,因此,对培训课程的更新和日常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样把人员的最新经验总结快速形成标准化文件,企业人员的知识经验也就会与时俱进。

在培训课程日常完善中,人力资源部主要起督促作用,定期督促部门人员进行课程的更新。起更新主力的还是部门经理和业务精英。具体分工如下:

(三)企业制度保障

1、建立分享的文化:没有人员知识的分享,就没有企业的经验积累,这就需要企业形成良好的分享文化,以分享为荣,以良性竞争为时尚,这就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怕下属超越自己,积极向下属传授自己的经验;同时各部门人员不能藏着掖着自己的独家窍门,应当坦诚布公,相互分享奉献之后,彼此掌握的知识经验会更多,培训课程库内容也会更丰富。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6篇

一、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一)学生分组

将参加实训的学生按每组5~7人分成若干个实力相当的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模拟公司,分组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其担任公司中不同的重要职务,在实训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训表现转换岗位。学生成功分组后,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让学生还未实际操作就提前感受到实训的仿真性和竞争性。

(二)提前预习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虽然高一、高二阶段有专业及相关知识的部分积累,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限,再加上在有限的实训课时内消化理解并运用一系列运营规则进行企业经营的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应该在开课前1~2周将企业背景资料和运营规则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提前消化理解。此外,在开设模拟实训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设计出本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制定粗略的财务预算,这些都有利于后续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制度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通常需要30个课时才能基本完成一场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提高模拟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沙盘教学管理制度、出勤制度、实训室管理制度等。制度的严格执行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时间观念等,这些都是实践工作中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实训组织过程

(一)课程引入

实训前需做一个简单、时效性强的课程引入,让学生明确该课程的定位是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动态应用和升华,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实训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企业运营规则介绍

企业运营规则有八项:(1)市场的划分与市场准入;(2)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3)厂房购买、出售与租赁;(4)生产线的购买、转让、维修与出售;(5)产品的生产;(6)原材料的采购;(7)产品研发与ISO认证;(8)融资贷款与贴现。教师须对运营规则及相关知识做适当介绍,在介绍规则过程中,切忌介绍得过分详细,只要学生了解需完成的任务即可。

(三)企业初始状态的设定

教师先为模拟公司预设外部经营环境体系和内部运营参数,让每个团队都拥有相同竞争起点的企业运营资源。例如,每个企业开局都只拥有70万的初始资金,当学生各司其职明确任务后,他们都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将来的发展直接与团队的经营合作和策略息息相关,让学生感受逼真的实战气氛。

(四)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战阶段

第一,学生——实战的主体。实战阶段是本实训课程的主体,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分组所在的每一个公司利用初始资金自主筹建企业,包括购买或租用厂房、购置生产线等,然后进入正常的生产经营流程,进行广告投放——选订单——原料采购——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环节。随着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变化,经营者要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团队成员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紧密合作,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在实训过程中得到充分培养:营销总监要根据生产总监提供的企业生产能力分析报告决定广告投入多少,拿下多少订单;采购总监要根据生产总监的生产计划决定采购原材料的时间、数量和批次;生产总监还需要关注企业生产能力(生产线的配置)能不能和订单、原材料相匹配;财务总监一方面要负责整个生产、采购、营销活动设计的收入与支出,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企业发展扩张过程中所涉及的融资与贷款的问题;在上述所有的活动中,CEO全面沟通协调,在整体上对企业运营进行控制和掌握。总之,学生将平时所学的财务管理、商品采购、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在企业模拟经营的过程中进行了实践性应用,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经营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紧密合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都得到充分培养,这些职业品质都将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创业。第二,教师——实训的调控者。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实际操作是课程的主体。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变,对课堂实施有效地调控:在开局环节,教师要作为投资人给每个小组创设相同的企业背景,给予70万的企业运营资金,为各企业构筑市场平台;在企业进行广告竞单、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环节,教师既要正确操作后台,控制节奏,又要在兑换平台将原材料、产品和货币进行对等交换,让运营规则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运用;在企业需要扩大产能或流动资金缺乏时,教师还要作为银行代表为各公司提供贷款服务;当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教师还要充当“财务顾问”的角色,给予业务指导;当公司内部决策出现分歧的时候,教师要充当“公关”的角色,进行有效地情绪指导及调节工作;动态的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教师此时要充当“分享者”,要善于将这些技高一筹的经营策略进行适时和实时的分享;课堂的实训累计时间长,有的学生不免有厌烦散漫情绪,此时教师还要充当“调动者”的角色,利用小组发言、组内合作和累计积分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而言之,教师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课堂操控能力至关重要,是产生良好实训效果和突出实训亮点的关键。

(五)实训总结和实训成绩的评价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7篇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导师制 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99-02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明显特点是能在生产一线岗位群上 “会操作、能顶岗”,因此备受用人企业欢迎。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高职模式培养的人才体现出了交叉学科融会贯通能力差、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术应用知识不扎实的缺陷。如何在保持高职教育“拿来能用”的传统办学优势,为企业培养合格一线技能人才的同时,以发展的眼光为企业产业升级培养“会操作、懂技术、能管理、善开发”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教育大事。本文试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一、“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分析

2014年3月25日,鲁昕副部长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开办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明确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等级层次划分,如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明确培养哪个层次的人才;现代教育思潮趋于按职业划分,即鼓励及扶持职业教育。以后的专科学校可以办本科、本科学校也可以办专科,目标只有一个: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产业升级后要求的人才。2014年4月8日,广西教育厅发文指导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联合办本的试点工作征集意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开办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本科,借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行业背景及60多年的路桥专业办学优势,借助桂林理工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及成熟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办“6+1+1”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改革理念,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机制体制,积极开展“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全面实施“校园工场”建设的项目过程化教学模式,通过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服务产业为发展目标;构建了校企合一的生产型教学平台,通过真实的生产任务,实施融教学与生产一体的现场教学,创新了“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形成 “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进驻校园的成果,依托正高公司作为主体,使得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观摩学习工程检测、材料试验的方式方法,融汇到具体课程实训教学任务中,实施“校企一体、任务驱动”的务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参与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具体生产任务,形成教师与企业员工身份合一,加强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时刻关注国内工程施工、设计、检测等领域的发展动态,为培养现代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做好师资队伍建设。

三、“611”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五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平台,依托广西路桥工程总公司等行业理事单位的支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开展与行业企业的调研活动,商讨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专业技术应用、岗位技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并多次请教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招就办、规划处及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人员、领导,借助桂林理工大学的优秀师资及成熟的四年学制教学,本着为企业升级提高更高、更好、更专业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务实创新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新型的行之有效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即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合一、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要求合一、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合一、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合一、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合一;体现技术应用型本科在保障学生的岗位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交叉学科学习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达到“用工有标准、在校即员工、拿来就能用、发展后劲足”的培养目标,更好为企业服务、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展开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实行“611”的教学时段模式,即主要通过五个阶段8个学期进阶式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其中1~3阶段是各类学科知识学习培养,第四阶段在进入第七学期后,课程安排全部为专业选修考查课,旨在加强学生在检测、设计、材料开发等具体领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样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进入第十周即开展导师制专业综合实训。最后一个学期由导师推荐到设计院、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理单位、科研院所顶岗实习,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后两个“1”的一年时间里基本是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学习状态,务实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的第一、第二学期主要以校内基础教育教师和专业基础教育教师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大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素质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应当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上务实创新的改革:依托广西正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形成把企业搬到学校,建立“校中厂”,实现“学校课堂与施工现场一致”;在道路材料试验课堂实训上,专职教师与正高的工程师一起参与实训指导,把正高公司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一致”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第二学年的第三、第四学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个时候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不知道将来是做现场施工还是做勘测设计或是公路检测、桥梁加固或监测等等。这个时候依托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的完善体制建设成果,请路桥分会下的“专家流动工作站”的行业专家到学校举行行业发展论坛讲座,为学生传道解惑。形成浓厚学术追求氛围。本年度人才培养创新点是依托 “校园工场”依山傍水的得天独厚的仿真路桥实训场地,以校内专业教师为主,辅以理事单位广西勘察设计研究院及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的工程人员及行业专家,通过专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3公里里程的公路设计任务,加强勘测、设计、概预算及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第二学年在已完成工程测量、工程制图、CAD、道路材料试验的课程后,以赛促学,开展4个专业技能大赛,并规定每个人必须报名参加其中一项技能大赛,请“专家流动工作站”的专家库成员做评委,以行业标准评定学生成果,加强职业技能锻炼及学生竞争意识,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实现 “教学质量评价与项目验收质量标准一致”。

第三阶段:第三学年的第五、第六学期已经进入专业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2年的学习中形成了对专业发展的各自见解,学术追求上形成新的困惑。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与理事单位长效合作机制,继续加大力度促进高端专业学术交流,继续请行业专家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学,介绍工程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发展方向,开拓学生专业发展观。在教学上务实创新处: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与广西八桂监理咨询有限公司及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为载体依托,拿出2家合作企业的工程项目,通过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并由合作单位专家讲解在建项目的检测内容、仪器操作、检测方法、软件操作分析数据及现场检测的要点难点,在真实的试验检测现场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材料试验与检测能力,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培养。第六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及执业资格考证的引导,依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广西唯一获得公路水运检测人员(检测师)继续教育资格单位的优势,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4位获得检测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并获得交通部授权的培训人员资格,在对全区检测人员及检测师继续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检测员考试认证资格,进行“双证认证”培养过程,切实全面地实施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双证认证”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阶段:第七学期会以校外专家为主,请“专家流动工作站”成员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对施工安全、项目管理、公路养护管理与维护、竣工资料编制与整理、工程案例分析与质量防护等课程实训内容进行指导。第七学期的课程安排全部为选修性质,学生在上课之余可以有精力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及就业方向,教学进程上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引导性双向选择导师制专业综合训练人才培养阶段。好的师傅才能带出好的徒弟,进入第十周开展导师制选择,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利用行业背景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名路桥专业教师拥有或参与合作建立的勘测设计公司、检测工作室、工程咨询公司的优势,结合在理事单位获得交通土建类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流动工作站”专家组成一支懂生产、会设计、能教学、熟规范、知行情的行业专家导师团队。这个黄金团队的兼职指导教师在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机制体制下不会是挂名指导,专家们会按照理事会合作章程招收徒弟并带到相关企业、工地、设计院所布置综合实训任务;校内教师也会让学生参与项目建设从而使得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做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第五阶段:第八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建立在第七学期专业综合训练中“导师制”已经形成的师徒关系,学生可以一直追随师傅加深对某个领域的专业学习,也可以在勘测设计、桥梁设计、工程施工技术、工程检测、施工监理、材料开发等领域重新到理事单位学习新的一门专业技术,这个灵活性及可行性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灵活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应用型本科的优势地位。

综上所述,务实创新建立行之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推行“校企一体、任务驱动”为特色“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形成知、行合一保障措施,保证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萧成勇.透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及其价值观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24)

[2]顾晓春.应用技术型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20)

[3]蔡广聪.CIPP评价模型下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化服务研究[J].广西教育,2014(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69)

企业培训经验交流材料第8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1−0003−04

发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名牌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中南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专业布局特色,结合“大材料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重点教改项目,提出“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链式大材料学科理念和以此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托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营造出一种注重过程、宽容失败、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了一支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性学习过程管理机制和鼓励探索实践的保障机制。以资源共享为出发点,立足学科群体优势,构筑起一个跨学科的大材料本科人才成长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开放式综合平台,实施连续一贯的研究思维熏陶,推进层次递进的科研实践过程,创建了以“学科文化-创新实践-制度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践训练体系,提出了“三导—三练—三动”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大学科为基础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系,并进行了实践。通过不断交叉发展和共享建设,大材料学科群现已建成7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特色专业,1位国家教学名师,1位省级教学名师,1个国家教学团队。2005~2010年间,大学科的本科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68篇,获国家和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和创新创业竞赛9项 ,“升华杯”创业计划竞赛及科技作品竞赛50项,数学建模和大学生英语等各种学科竞赛国家国际级44人次,省级16人次项,参与申请专利12项。

一、立足共享,凸显优势,树立“资源-冶金-材料-应用”的大学科理念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自然资源不断消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与资源紧密相关的材料学科应该结合资源、提取、应用来统筹发展,与相关学科更广泛的交叉融合。发展中的材料学科,要求的人才应具备深厚的和宽广的知识储备、强大的工程实践与设计和创新能力、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资源观和环保意识、科学的思辨方式,因此,需要在更大的学科背景下、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采用科学和个性化的培育模式。

中南大学拥有从资源到制备加工等完整的优势学科体系,学科内涵关联递进,经50多年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和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南大学特色的大材料学科群。该学科群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工程、国防)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2个国家创新群体,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学科群联合承担了6项“973”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条块分割局面,将科研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带动教学的新风气。以大学科为背景,构筑互为交叉的学科基础,建立大的教育与训练平台,通过大师的引导和大项目的支撑,将学习自交给学生,以多元多向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具有大视野、大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材料类杰出人才。在大学科理念指导下,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主线,对“矿物加工工程”“有色金属冶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结合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拓展训练、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等,开展多方位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宽厚、个性鲜明、乐于探索、勇于创新,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团队协作意识的大材料创新人才。

二、宽容失败,鼓励探索,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人才成长氛围

大材料学科群拥有8位院士、109位博导、156位教授的强大师资队伍和大量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对学生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实施本科生学业成长导师制,引导学生尽早接触专业信息和了解学科前沿,更好融入学术团队和培养探索精神,帮助学生建立学业规划和选择专业及课程,使学生从入学起就有引导、有指导、有鼓励、有关注,减少盲目性,提高适应性,促进素质养成。近年来,学校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不怕失败的拼搏精神,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湖湘文化精神基础,发挥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营造“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科人文精神,形成极具感染的学科文化魅力和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人才成长氛围。

树立“参与过程的成长即成果”的理念,开展特色品牌活动,营造敢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学术和创新氛围,重视实践、实训,强调过程参与,容许失败。通过读书活动、知识竞赛、名家论坛、开放论坛、网上论坛等,利用教学和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形成开明、活泼、合理、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通过院士及大师上讲台,开设学科前沿、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和讲座,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研究兴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引领学生 “以探索为乐、以求知为乐,以创新为乐”,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业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德育和素质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依托团中央委托学校建设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 等10余个网站开展多主题网上交流和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高校网络德育系统和德育示范基地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大力扶持和鼓励学术科技创新型社团和兴趣爱好型社团。确立“服务社会、增强责任、全面发展”的主题思想,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以“三下乡”和“四进社区”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考核制度,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量与质的考核。

将体验多种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作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手段。针对材料学科不断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的特点,利用学科门类多、学科性公司多以及国际交往频繁的优势,对学生提出了体验不同学习经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的要求,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产学研早期结合感受创新氛围、企业公司顶岗历练体验创业过程。通过校际、国际交流、聘请国外教师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受不同文化、领略不同思维特征。三年来,已选派200多名学生赴美国普度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里兹大学、芬兰罗瓦涅米技术学院、挪威科技大学进行学习,每学年邀请国外专家到大材料学科开办讲座超过50次。根据课题情况,鼓励学生到学科性公司实习或勤工俭学,以增强学生在不同研究群体的经历。鼓励学生辅修管理或经济类的课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学校的课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更大范围的学科背景、文化蕴含和教育特点。

三、注重过程,激励创新,建立“认识—探索—创新”的研究性学习体系

研究性学习具有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自主性,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中南大学依据自身的特色和培养理念,以强化探索实践和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营造氛围和提供手段为途径,以个性化培养和团队精神为内涵,以兴趣驱动和参与体验为基调,以自主选题和自行实验为核心,提出了“名家引导、问题引导、课题引导”“思辨训练、探究训练、拓展训练”“兴趣驱动、研讨促动、多元互动”的“三导—三练—三动”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名家引领、课题导入、问题探索和课题解析,激发本科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参与科学研究为切入点,进行思维、认知、分析、辩识能力的训练。在大学科背景中,进行贯通式的拓展训练,在实际创新创业环境中,进行多层次的探究训练。通过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和课题,形成学习的兴趣驱动力,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社团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研讨,达到多元互动和学术提升。与此同时,不断完善“重参与、重过程、重成长”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重分数、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以实践训练、思维拓展、了解社会和奉献社会为导向,建立注重过程的学习实践评价体系,突出“过程完整、时间保证、训练系统”,强调参与、重视程序、强化过程、淡化结果、激励创新。

以“循序渐进提高基本能力、引导求知激发探索兴趣、成果转化及应用激励实战体验”为出发点,构筑“层次递进的训练平台、激发兴趣的探索平台、拓展能力的实战平台”三大功能互补的实践平台。利用中南大学大材料学科群的资源优势和学科建设的优势,整合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和学科性公司的资源,构筑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训练平台和进行科研开发和创新创业实战训练的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设计、模拟、创造和实训的自由探索空间,把学生直接置于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创新创业环境中,通过“教科产”的有机结合,使教育与科技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利用“训练—探索—实战”贯通式条件保障,进行“认识—实践—创新”层次递进的训练。发挥大材料学科的整合优势,建立实训平台全面开放制度,设立创新基金,推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实现实践平台的高效利用。三年来,大材料学科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以学科群为整体统筹规划,将平台按功能划分为相应的功能区,拥有的5000余台套设备均向本科生开放,保障了研究性学习和探索实践,每学年约4000大材料学科学生受益于资源的开放共享。大学科群共有的探索平台,为建立四年不断线的必修实践课程体系和层次递进的基本能力养成实践体系提供了资源保障。低年级采用引导型训练模式,开设新生课程,通过研讨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所从事领域的概念、前沿、进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高年级采用研究型训练模式,邀请行业知名专家开设“企业案例分析”等课程,综合了解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结合承担的国家及省部科研课题进行科研探索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着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以“大学科—教学学院—指导教师—实践项目”为主线,建立大材料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长效机制。一是成立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负责建章立制和组织协调,旨在加强大材料学科群中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平台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等。二是建立大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机构,鼓励跨学科组成团队,组织跨学科探索研究,以项目组为研究核心,各学院成立执行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三是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制度,结合国家和社会在学校设立的项目,建立国家、企业、学校、学院四级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形成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四种创新创业实践类型。四是开放教师科研课题,联合大材料学科群各课题组,设立面向本科生的勤工俭学岗位,提供更多的参加科研和生产的机会。五是利用学科性公司作为学生产学研早期结合的主要载体,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单一封闭的学校教育置于开放环境之中,使教学内涵、手段直接与现代生产相匹配,形成动态的、开放的、与现场同步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六是通过“双参三联合”, “定单式培养”等方式,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学生提早参加企业的相关研发活动。通过课题组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交叉组队自主立项等措施,形成了各种参与科研的形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实现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结合。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参入科研活动。一是学校顶层设计自由探索项目,供学生选择,通过答辩,确定是否立项资助;二是学生提出研究计划,自组研究团队,经学校或学院评审后给予立项资助;三是通过双向选择以助研形式参与老师的课题。三年来,大材料学科提供514项科研课题供学生开放研修,近700名学生获得了“中南大学本科生自由探索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教育行动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启航行动计划”“米塔尔创新创业奖”立项资助计划的支持,每年约有750名学生通过自愿选择参与科研,300人次学生参与交叉科研课题的研究,C/C复合材料、生物冶金、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和镁合金等国家重大项目吸纳了200多名本科生参与研究。

四、和而不同,彰显特色,有效实施大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大材料人才观的理念,贯彻“和而不同,彰显特色”的思路,以资源-冶金-材料-应用为学科主线,按照“卓越性、创新性、个性化、国际化” 的原则,构建大材料学科的柔性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设置通式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培养四类课程平台,压缩总学分的同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35%左右、实践环节学分达到30%以上,设置了8学分以上的课外研学学分。大材料学科内各专业课程对大材料学科的学生100%开放选修,保障大材料学科各专业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以“促进开放选学、交叉学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贯通素质养成”为目标,构筑融合大材料特色的弹性课程体系。大材料学科低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有相同的学科基础课,一年级课程全部打通,高年级学生有各具特色的专业课,针对大学科群的发展开设前沿讲座课和专题讲座课、学术研讨等。通过“开放实验、开放课程、开放课题”的三开放促进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开放选学中强化学科基础和深化专业知识,在交叉选修中拓宽视野和养成素质。

在校期间,学生有2次跨大类和大类内选专业的机会,还有3次自主选择教学进程、学习课程和授课老师、毕业出口的专业方向的机会,最大限度把学习的自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在大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开展探索实践,修满其他专业10个必修课学分和10个选修课学分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辅修证书,修满50个其他专业的学分(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获得双学位。为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更高层次的需求,采取成立教改班小班上课和采取一对一指导的方式,进行因材施教和大信息量教学,加深基础课程和加大选修门类。经1~2年的集中强化基础后,在导师指导下逐步进入相应的研究团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强化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大学科为背景的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大材料学科学生中,已经形成了自觉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在大材料学科的立体化实践体系的训练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交流合作等能力不断提高。对本科生全开放的学科群“训练-探索-实战”的立体化实践平台,每年可接受约4000名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科研基本能力训练、探索研究和创新创业体验。教授们的科研团队参与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每年吸引大量的本科生组成研究性学习团队进行科研探索。大材料学科所有学生通过参与大型综合实验和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个专题的研究,经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研究-材料制备和检测-数据分析与整理-论文撰写”等全过程实践,得到全方位训练。冶金工程专业0202班的刘芳洋同学,一年级进入理科教改班学习,二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三年级进入到刘业翔院士的科研团队开展研究训练。刘院士亲自为其制定了学习和研究计划,让其参与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开创性工作,进行实验平台的搭建和一系列探索性实验,体验从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备选型论证、实验室建设等的独立工作经历。他和老师一起搭建了湖南地区第1套太阳电池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建成一套超高真空溅射与蒸发系统和用于薄膜材料电学性质测量的霍尔效应测试系统,现已发表了6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参加3项专利的申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0502班周立斌同学和0402班的高冠华同学,从大二开始进入国家973首席科学家邱冠周教授的科研团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撰写出的英语论文被“JournalofPhysicalChemistry C(SCI,影响因子为4.0)”录用。郭学益教授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结合湖南省的经济特色与生态问题,以“橘子油提取及应用于‘白色污染’泡沫塑料回收利用”为题进行创业设计,2006年获得湖南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计划创业竞赛金奖和最佳创意奖、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和优秀团队奖、第三届中国青年创业项目洽谈会暨科技创业成果博览会铜奖。

参考文献:

[1]宋保维,崔景元.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32-33.

[2]张存库,田小平,陈梅,等. 基于第二课堂建设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90-91.

[3]吕改玲,蔡琼. 大学的学科群建设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46-49.

[4]眭依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9.

[5]刘凡本.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2002年“全球化教育改革”专刊.

[6]钟梅,周杭霞.英国密德萨斯大学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94-96.

[7]崔改梅.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战平台[J].教育探索,2006(11):28-29.

[8]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活动[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 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