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园艺学论文

园艺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04 11:46:22

园艺学论文

园艺学论文第1篇

1.院校与企业间紧密合作难。企业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达到双赢,不过企业与院校间合作存在功利层面,需求旺盛时显示出其“积极”的一面,而需求减弱时又表现出其“被动”的一面。院校与企业间尚未形成教学“双主体”格局。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难。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外基地所进行的实训,以田间作业为主,多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按照实践性教学计划所进行的实训难以落实。企业很少从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和素质方面安排实训内容,甚至有时把实训学生当作了企业的临时劳动力,降低了学生从事实训的积极性,使实训流于形式。3.组织实施难。园艺专业实训的项目受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大,实训的课程计划不同于实际生产,近期效益差,时间也很难吻合;而企业是按照生产实际要求进行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时不得不放弃一些必要的实训环节。

二、探究突破难点的思路

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外实训教学要始终秉持这一目标,从实训教学方案设计到校企合作协议书签定,都要体现这一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翔实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在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素质。

三、校外实训模式

1.实践教学“2+2+2”模式。(1)技能实训。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主要是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外出到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及园艺植物栽培关键技术实训。(2)轮岗综合实训。第3、4学期,参加企业园艺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划分“果、菜、花”三个方向生产小组,利用企业的条件,进行阶段性的生产管理,把握园艺植物产供销关键技术。(3)顶岗实习。第5、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同时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并在产、学、研生产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根据园艺作物生长季节,学生在校三年分别实施专业认知、季节单项实训、季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实训项目,实现学生能力由“一般能力专业认知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职业能力”的阶梯上升,实现教育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统一。2.实践教学“4+4+2”模式。(1)轮岗综合实训。第1、2、3、4学期+两学年的4个假期(寒暑),学生直接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时间和内容先由实训基地提出方案,教师授课计划围绕生产实训进行制定,实施时还可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调整。(2)顶岗实习。最后2个学期,企业根据学生的意向及前两年考核情况,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训。实训期间完成工作报告或毕业论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校企共同制订实训计划,与“2+2+2”模式不同的是,学生直接全程参加生产实践。3“.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高等院校与企业共同签订培养协议,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的管理,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部分或者全部学费以及奖、助学金,学生毕业以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是:确定“订单”合作企业,签订“订单”协议,组织和实施“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订后,各方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如若违约,就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校外实训教学组织和管理

园艺学论文第2篇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lunwentia

论文关键词:高雅艺术 进校园 艺术教育

论文摘 要:近年来,高雅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对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有娱乐、审美、教育三大功能,既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又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2011年5月4日晚,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再次拉开帷幕,举行河南交响乐团首场演出。整个演出过程中,师生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传统艺术之中,被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所感染,再次领略到了高雅艺术的巨大魅力。

近年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2006年开始至今,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6年来,全省各高校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专业特点,大力营造艺术氛围,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把高雅艺术带到高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大学生有了一个亲近艺术、聆听大师、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欣赏高雅艺术演出,感受高雅艺术魅力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自身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了,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升,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雅艺术的含义

目前,在理论界和文艺界对高雅艺术的提法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如高雅艺术的内涵是什么?它是指作品的风格和格调,还是指艺术的样式?它是指作品的内容,还是指作品的体裁?专家学者讨论热烈,观点不一。在笔者看来,高雅艺术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和筛选,是更优秀、更经典、更积极向上、更催人奋进的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我们通常讲的高雅艺术包括京剧、昆曲、话剧、歌舞剧、歌剧、交响乐、民乐、芭蕾舞等。亲近高雅艺术,可以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可以开阔文化视野,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功能和作用

(一)娱乐功能

1.愉悦心情,促进心理健康

高雅艺术不仅能给大学生以精神上的享受,使他们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而且能使大学生通过艺术欣赏得到及时的休息,从而以更加饱满的精力投入学习。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活紧张忙碌,各种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甚至引发心理障碍、心理抑郁而发生悲剧。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如果能够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能使学生身心达到放松和谐的状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2.营造高雅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的营造需要引进一流的文化艺术,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高雅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世界各民族优秀成果的积淀,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层次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作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种方式,带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辅相成,与校园特色相得益彰,促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是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发展的必然途径,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审美功能

1.塑造健康的人格

高雅的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激励着人们去追求高尚的情怀,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培养美好的情操。大学生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音乐,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进而塑造健康的人格。当唱起《我爱你,中国》《祖国,慈祥的母亲》等气势磅礴的歌曲时,激昂的旋律能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使学生奋发向上;当欣赏《黄河大合唱》的时候,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聆听交响乐《命运》的时候,人与命运抗争的内涵能激发学生勇敢乐观的精神。大学生在欣赏高雅音乐的同时,又被可敬可佩的音乐家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着。音乐家坚持理想和不断追求改革创新的精神,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塑造着他们健康的人格。

2.增强审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与人的感知力、洞察力、想象力、理解力、情感体验能力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欣赏力与创造力的有机融合。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与能否发现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着其情感的丰富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低。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高雅艺术不同于通俗流行文化,它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观察和感悟,有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力量。“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6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喜爱和推崇。通过聆听交响乐,大学生体会到经典艺术作品的魅力,领略、欣赏、感受到高雅艺术的真谛;通过欣赏戏曲,大学生了解了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通过组织艺术教育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到高校举办艺术专题讲座,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顿悟和新的追求;许多高校还专门开设《艺术鉴赏》《美学》《中外艺术文化史》等选修课,指导大学生如何鉴别美、赏析美、品味高雅艺术。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育功能

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社会急需的人才,大学生只有博学多才、触类旁通才能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需要。高雅艺术能够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教育、改变大学生,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通过欣赏高雅艺术和对其创作背景、文化意识形态的了解,大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艺术世界的奥妙和乐趣,还能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文化和历史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广泛接触和了解音乐剧、歌剧、话剧、地方戏曲等高雅音乐,对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对理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提高其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外著名学者和科学家都具有较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法国思想启蒙家卢梭编著了符号谱和音乐辞典,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由此可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水平才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大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雅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为灿烂的精神财富。艺术的创造活动无不需要依靠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展开。然而,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大学生在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非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较为缺乏,很多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大学生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启迪新的科学灵感,而且有助于人们通过艺术审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高雅艺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艺术作品凭借其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带给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广阔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歌德既是大文豪,又是著有十四卷科学著作的植物学家和心理学家;李四光推翻了过去很多科学家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石油”的论断,建立了自己的地质学新理论,他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创作者。因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3.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以理论为重点的不足,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培养全方位、多角度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舞台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者,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各高校学生会、团总支和学生社团充分发挥组织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合唱团、艺术团、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积极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了,舞台经验增加了,合作意识加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课堂的新知识、新理念,更多的学生学会了组织安排、管理策划、舞台美工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学生有了宝贵的技术交流与学习的平台。由此可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益于提高大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吸取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文化营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高雅艺术教育的多维性效果已通过实践得到验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加强校园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对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只有长久坚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配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需求,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3]牛洁,何琳,蔡滨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园艺学论文第3篇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厘清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剖析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实现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艺术素养;理性思考;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文化,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承担着培养人才重要职能的高等院校,自觉地借助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是职责所在,亦是大势所趋。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根本需要,是实施高校文化育人的有效方式。

一、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基本内涵

艺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基于艺术的认知及规则而建立的稳定性审美力和价值观。即一个人应具备的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建立广泛联系的艺术感悟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品位,且能够不需要外部作用或他人提醒,就会自觉自愿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迁移或体现。”通过高校校园文化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可以通过提高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学和艺术活动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成果和国外艺术成果,以增强他们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发展个性,开拓思维,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化与艺术密切相关。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人们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出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创造物。它以艺术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舞蹈、手工艺、口头艺术等。文化包含艺术,艺术丰富文化。”文化是艺术的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文化与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根本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职责。总的来说,就是要:“在尊重学生的艺术爱好,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经典的、具有启发迁移作用的艺术范例,并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事件等具有明确主题目标的艺术本体内容的体验与分析,以达到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拓宽艺术视野,扩大艺术语汇,普及艺术基本知识,多层次、多渠道地全情投入艺术感受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第二,健全与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开发多元智能,激发创造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相关学科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弘扬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品质。”

二、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思考

校园文化作为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手段,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目标,那么,校园文化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反思。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实施教育教学和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共识。不管是相关研究者,还是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理性层面上,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也在自身实践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文化的自身价值和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因为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原因,导致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仅重视部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全体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规划和培养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是新时期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相关艺术专业和具有艺术天分大学生的培养,而应以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职能管理部门和教师,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与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少数具有较好艺术潜质和能力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遇,使其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忽视对大多数艺术素养和能力匮乏的大学生的锻炼与培养。大部分所谓的缺乏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沦为活动或比赛的看客和陪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或比赛更多是消极和被动的,甚至仅仅停留消遣和娱乐层面。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成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常态,被学校、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和接受。

(二)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过多依赖于课堂艺术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的实践养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体验、反思和升华。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既要注重艺术理论与知识的课堂教学,依赖相关专业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示范,更需要走出课堂,利用校园精神和制度文化对大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校园文化是指课堂教育教学以外通过物质、精神和制度所营造的文化形态,通过物质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来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它的形式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文字的,又有活动的;既有参与性的,又有观摩性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是大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实践方式,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目前,许多高校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设置了系统化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教材,但是,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较多地依赖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艺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导致大学生对此类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的质疑。,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和锻炼以获得切实的主观体验和内心充盈。

(三)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未能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让艺术素养的培养更加生动化和丰富化。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文化环境作为肥沃的土壤。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艺术素养倾向和偏好,但将其放置在校园文化背景下,其狭隘性和条块性便昭然若揭,这有悖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初衷和终极目的。文化无处不在,艺术焉能固步自封。对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不应囿于学科与专业限制,这样容易使艺术限于刻板和教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不应禁锢于学科教学和专业限制,应走向校园各个角落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要有全局观,要打破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不可否认,不同学科和专业在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时,各具特色,与专业相关。但是,人的艺术素养是全面和相通的。作为校园文化,应在体现特色的情况下,弱化不同学科、专业对艺术的狭隘理解和认识,以人的本质需要展开对艺术的追求,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等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四)以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存在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建设倾向,使得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脱离学校特色,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学校的历史发展、学校定位和实际状况,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品牌特色和符合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受到重视,但是缺乏高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和学校特点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高校管理者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缺乏深入的思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第二阵地,是将课堂艺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主要场所。通过调研和走访,我们发现,校园布局雷同、建筑翻版、文化活动类似、竞赛比赛相仿等比比皆是。千校同一、文化复制现象泛滥。上述现象映射了高校管理者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肤浅和简单化思维。这种缺乏特色的、割裂学校历史、漠视大学生实际的标准化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路径

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人、影响人和培养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此,在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以点带面,发挥相关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全体大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点带面,发挥有艺术特长和专长的师生的带动作用。高校普遍存在和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高校要有意识地发挥这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专长,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他们为核心,积极宣传,促使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校园文化活动要面向全体大学生,鼓励合唱、话剧、群舞、时装展示、茶文化展示、各类摄影、书画、文学作品评奖等集体性项目的开展,并且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者艺术活动小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实践。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搭建多元化艺术实践的平台,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目前,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教师在各学科的专业教学中也加强了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渗透,许多高校开设了相应的选修、必修和公选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的艺术素养渗透和相关艺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另外利用校园文化的立体化、全息化和动态化的形式,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充分获得艺术体验和锻炼,积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经验。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阻隔,消除不同院系之间的狭隘性和单一性,让艺术教育走向更广泛的融通与和谐。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目前,高校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培养方式,客观地阻碍了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充分培养,使得艺术教育逐渐沦为学科化和专业化的附庸。艺术教育和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一种普及教育活动,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较少受到学科专业限制的活动,尽管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指导,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理解、领悟、锻炼和体验,其效果的提升要求消除院系艺术活动的狭隘性和单一性,使得艺术教育走向交融与和谐。

(四)校园文化要注重特色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学校文化历史和自身发展特点,打造符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一千个高校就有一千个校园文化”,就是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只要从学校的发展历史、所处区域和自身专业、师资和学生特点入手,就能找到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品牌。这由每一所学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决定的。如,围绕大学生和社会所关注的“双创”主题,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形成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特色文化。

结语:

艺术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起,构成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高校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认识层面说,以校园文化为途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符合文化本身的功能属性。从实践结果看,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层面都给予了大学生丰富的、多种多样的、适切的形式和形态,既满足了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对于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丰富了情感和情绪需要,又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促进个性和品格发展,扩展艺术视野和思维形态,激发创新意识和能力,增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石远鹏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09):1.

[2]王薇.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J].企业家天地,2011(12):94-95.

[3]林坚.文化学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3):63.

园艺学论文第4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校园音乐文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88-01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也在积极的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声乐艺术,将声乐艺术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通过科学高效的实施,实现校园音乐文化的科学建设与发展,进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与高校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一、声乐艺术的启示作用

在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声乐艺术包含很多的内容,像,音乐文化、音乐语言等等,其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生可以倾听美好的音乐,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能够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应充分的利用声乐艺术的启示作用高质量的开展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体应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对声乐艺术进行充分的欣赏。学生可以倾听美好的音乐、观看钢琴演奏、小提琴演奏,通过充分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示,学生会自觉的参与到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进而提高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质量[1]。②声乐艺术的内涵较为丰富,且对校园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内涵进行细致全面的剖析,将其全部整理出来,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式方法、发展方向,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③利用声乐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文化。例如,举行歌唱比赛、举行声乐才艺比赛、举行音乐联欢晚会等等,通过利用多种声乐艺术形式,能够进一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发展非常有利[2]。

二、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

声乐艺术能够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校园音乐文化主要以音乐为核心,其与声乐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中,可以将声乐艺术作为推动力。例如,发展声乐艺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声乐技能,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为高校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3]。另外,学生在学习声乐艺术的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灵感,积极的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另外,高校还应该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硬件及软件方面的支持,例如,购买先进的声乐艺术设备、引进优质的教师资源、开发高水平的教材,使学生能够更为充分的学习声乐艺术,进而学生也才能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还体现在良好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试想,教师积极的进行音乐艺术科研、教学,学生努力学习声乐技能,这在无形中会形成内在的力量,推动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实现高校的长远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应将声乐艺术的推动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使其成为内在的驱动力,实现最佳的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效果[4]。

三、声乐艺术的主导作用

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声乐艺术具有主导的作用。由于校园音乐文化的主要建设者除了高校的教师之外,还有相关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这类学生是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骨干,他们利用专业的声乐知识、高水平的声乐技能,推动了高校音乐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校园音乐活动中,不能缺乏声乐艺术对青春的感召力,也不能缺乏一批批充满青春气息的学生,其成为校园音乐文化的主要主导者[5]。因而,在校园音乐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以最专业的声乐艺术作为主导,以学习声乐艺术的学生作为指导者,高质量的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以实现最佳的建设效果,为高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四、结论

声乐艺术在校园音乐文化中的作用显而易见,其主要具有启示作用、推动作用、主导作用等,高校也应该认识到声乐艺术对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应充分的认识到声乐艺术的重要性。高校应通过发展声乐艺术、利用声乐艺术充分的进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提高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及发展需求,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莉.形为神设、神以形传――谈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

[2]塔玛夏・托力克巴衣.谈高职院校声乐教学[J].当代音乐,2015(23).

[3]王茹.声乐与器乐共性及对声乐教学所带来的启示[J].乐器,2015(12).

园艺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片面性,整体化

 

一 环境艺术的构成

环境艺术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加艺术品,或者环境加装饰。它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使人们生活所处时空环境不仅满足物质条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气氛乃至艺术意境的整体艺术。当代许多著名艺术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环境艺术的本质和创作规律。英国杰出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专家F·吉伯德在《市镇设计》一书中称环境艺术为“整体的艺术”,认为环境诸多要素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比这些要素简单之更多的东西。论文大全。

由此可见,环境艺术的构成因素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使任何一种传统艺术门类所难以企及的。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制图、绘画、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人体工程学、结构物理等。相关应用学科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化、植物学、结构工程学、电气工程学、材料学、光学、声学、气候学、地质学、生态科学等。相关设计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艺术、民族文化、社会法规、心理学等。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范围可以归纳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两大类型。室内空间包括家具设计、酒店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娱乐空间设计等。室外空间设计包括城市环境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现如今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现是环境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以及更加明确的特征和主题,更高的物质和精神品质。

二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发展

(一)国外现代设计

1.赖特(Frank Lioyd Wright)胆识非凡的设计了山林别墅(即“流水别墅”)。是20世纪的建筑艺术精神,没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与之比拟。论文大全。如果没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壮丽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建成这座建筑。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整体设计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师赖特对空间、材料和结构的意识。赖特曾说过,流水别墅是他设计的第一座“流线型的”建筑,并断言,如果没有就地形进行有趣的遐想,就会使用完全不适合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语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带的一块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项特色非常明显的城市项目。本建筑通过艺术、科学和现代技术方面的信息交流,增进对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装饰而言,面向南侧巨大建筑外墙漆外观具有更为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称为“威尼斯式百叶窗”安装于透空金属边框和尺寸多样的金属磨片组成,是一种具有惊人独创性的(光电控制的)视觉装置。

(二)国内现代设计

1.国内近几年环境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发展。如广州市南部番禺地区的长隆酒店,是在野生动物园建造的五星级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园区产生互动关系,风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补。酒店含概了环境与建筑,人与环境,动物与人,科技与自然的整体设计。论文大全。

这个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动的。人造瀑布、树木、岩石、气氛幽静,创造了很独特的野生环境。自然绿化,造成内外相连的室内环境。火烈鸟园这庭院的设计强调热带气氛,具有很高观赏价值。集美组的设计是确定了设计的出发点市场因素,环境因素和审美因素三个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术馆设计极具匠心,馆内结构设计和外部景观整体化。环境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重视自然环境,人们普遍希望交流和对话,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丰富,追求深层心理的满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与人的对话,人与环境的对话。

三 古典园林环境艺术设计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表现出独特的“诗情画意”“发思古之幽情”,强调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的艺术表现手法。借诗意的联想,将环境空间的人文精神凸现出来。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

式。中国园林更多是参差自然式。苏州园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们以大自然的山水风景为范本撷取其美的精华,融进了人的情感。浓缩于小小的园林天地之内,使人们能从参差自然和其他美学特征中见出无限来。和参差自然一样,曲径通幽也是苏州园林的一个美学原则。在苏州园林里,可谓无径不曲无处不幽。另一特点,藏露互补。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讲究藏与露的辩证和结合。

园林里的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类建筑物,也有种种不同。其形式,结构,地理环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离不开周围环境,环境与建筑要相统一的原则。苏州园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树等精巧配置的艺术处理得称赞,而且还在精神性领域中洋溢着诗情画意,渗透着人文气息。匾额、对联的书法,门楼的雕刻,室内家具的工艺美术,微型园林的盆景,寝室的音乐,戏厅的戏曲。

作为综合艺术的苏州园林它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和人文气息,离不开各种艺术门类的交融和烘托。

四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联系多专业的纽带作用,它虽然不可能取代各门类的专业设计(如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使人与环境彼此建立和谐均衡的整体关系。

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在基础设计训练阶段,以命题方式在特定的相对宽松的设计条件下运用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环境空间创意设计,对环境空间的功能、形式、材料、技术手段、构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建构性探索、分析、寻找设计规律。一方面从设计操作层面,对抽象的设计原理,概念进行空间演绎。借此加深对设计理论的认识、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与思辩能力。另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对历史现代的设计方法,空间形态进行剖析,探究据具原创性的设计形态、观念。教育如不激发首创精神,那么必然是错误的教育。

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探求,一但面对解决复杂问题的设计实践更显得力不从心理论素养的不足,也只能依赖“随类赋形”这种办法,将“装饰”僭越于设计学问之上,只剩下干瘪的“形”而无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意蕴。就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设计的整体化。因此,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技能训练与理论探求紧密地结合,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全面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英]丹尼斯·夏普著.《20世纪世界建筑》.胡正凡 ,林玉莲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3

[2] 马克辛,吴成槐主编.《环境艺术设计手册》.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

[3] 林红著.《环境艺术工学》.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1

[4] 谢孝思 主编 《苏州园林品赏录》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园艺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教学改革;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73-03

Abstract Quality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 is the ke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ed in horticulture at University.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the contents of quality analysis are updated continuously so tha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annot adapt new demands from society.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old teaching content,single teaching methods,insufficient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ingle evaluation mode,our teaching team proposed a reform scheme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reform.This reform thought was to adapt new education situation,impro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vel,train students to meet the contemporary needs a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Quality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Products;teaching reform;education reform

园艺产品作为我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类农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及人们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园艺产品品质的高低至关重要,一方面,园艺产品走向市场后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园艺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注重营养,而且更加关心产品质量安全[1]。因此,大多数高等院校园艺专业开设了园艺a品品质分析课程,该课程包括园艺产品品质组成、产品安全、品质分析与检测等内容,理论知识点较多、实践性较强,与食品科学有一定的学科交叉[2],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园艺产品品质的构成、理解品质分析的原理、掌握品质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从事园艺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就业。该课程对任课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讲授园艺产品品质分析基本理论及基本技术,还需要介绍国内外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新技术,同时需要带领学生开展一些相关实践活动,最终培养出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园艺产品种类日渐丰富,品质分析的内容也不断更新。在该门课程的讲授上,由于市场形势的改变、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新的需求,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要做出相应调整,这是每位从事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更是培养新一代大学生、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为了该目标,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在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该课程的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各农业院校采用的课程教材不一,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充分比较商讨之后,采用叶志彪教授主编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作为教材。该教材选题合理、内容详实、课后复习题和实验内容丰富,比较适合三年级本科学生学习。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品种不断涌现,教材中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如“园艺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一章中,一些质量管理和标准需要更新;园艺产品品质仪器分析方法需要改进,实验内容中部分仪器和方法较为落后,如有机酸和VC含量的测定,现在基本不再采用滴定法,取而代之的是精度较高的比色法和色谱法。这些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陈旧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2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该课程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解,学生接收”[4]。教学形式单一,容易造成教师授课积极性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过程中师生缺少交流,教学效果差。

1.3 实践教学不足

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整体思路上提倡“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专业课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偏重理论知识教学,轻视实践实验内容,造成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由于缺少实践,学生积极主动性没有得到激发,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无法对园艺品质分析相关技术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缺乏相关的实验实践技能。

1.4 课程涉及的相关内容范围广,部分学生学习存在困难

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一方面,受限于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教师无法大量讲授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只能选取课程核心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受园艺专业所限,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存在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如园艺产品品质生化分析和检测一章,大型仪器分析的原理需要分析化学相关知识才容易理解;园艺产品加工和食品添加剂相关内容需要一定的食品专业知识。

1.5 考核模式单一

该课程主要采取以考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方法,即课程结束后仅一次开卷考试,考核模式单一。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够认真积极,临考前进行突击复习以应付考试,最终的卷面成绩难以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和技能,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种考核模式不适应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 教学改革方案的提出与评估

针对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教学F队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思考与实践,从课程内容的更新与优化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都进行了大量探索,努力建立适合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2.1 更新部分教学内容

根据部分课程内容陈旧问题,修订教学大纲,对其进行更新,相应地调整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如园艺产品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一章中加入新的标准及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园艺产品品质分析方法一节中加入了更多丰富的实例;实验部分内容作出调整,去除部分较为陈旧的实验,加入一些先进的测定分析实验。

2.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受限,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效果较差。团队根据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自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自学中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教材,课前完成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自学,既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开拓了视野。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理论知识进行归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同组学生集中就坐,方便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铺垫和引导,提出相关问题,留给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总结,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最终达到学生自己总结课程内容的目的。通过这种以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以生动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将多媒体应用于实际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了形象化教学,加强了学生的主观感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如园艺产品安全一章,果蔬中有害物质残留相关内容以生动的视频资料展现出来,学生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均有所提升。

2.3 增加实验实践教学

针对实验实践教学不足的情况,笔者提出在原有实验教学时数的基础上,增加2个实验(即4个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提问,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增加实验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增加实验内容后,学生的相关实验技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增加实践教学,如参观园艺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观摩园艺产品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硝酸盐及重金属的检测过程,要求学生了解与检测相关的原理及技术。参观园艺产品生产企业或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结合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解决方法,使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为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2.4 建立课程相关支撑资料库,供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

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为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在无法增加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笔者提出建立支撑课程相关内容的资料库,供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和收集资料,做成短文、图片、课件或者视频资料共享于互联网,让学生课下自行下载学习。通过对资料库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和学习,学生普遍反映知识得到了扩展,学习困难度下降,学习兴趣提高。

2.5 增强平时成绩考核

针对本课程考核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学团队提出增强平时成绩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占比提高到50%,并丰富平时成绩的评定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安排任务,学生自行选题,要求学生完成课件制作、汇报准备。抽出部分授课时间,安排学生上讲台汇报,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并参与成绩评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以留课后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最终的平时成绩由实验报告、课堂教学演练和课后作业3个部分组成。增强平时成绩考核有利于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能力及付出。

3 结语

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提高素质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型人才[7]。对园艺产品品质分析课程的教学要求在不断调整,课程改革也将持续跟进,教师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结合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努力推进改革,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都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静,王国法,曾凡荣.中国园艺业发展措施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9-242.

[2] 叶志彪,园艺产品品质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6.

[3] 张国富.园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4] 何玲,刘树文.园艺产品加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544-10545.

[5] 姜立娜,李桂荣,杜晓华,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91-93.

园艺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

学分制以其灵活的学习制度,独具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适应“大众化、国际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主动适合经济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学分制运行模式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园林技术系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内容体系经重构后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

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园艺学起源于古代的园艺技艺,现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是世界园艺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虽然我国园艺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其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步,始终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息息相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是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种子生产与经营、农艺教育和应用生物教育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课。对在提高上述专业学生的生产理论知识和毕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的前身(蔬菜栽培学和果树栽培学)可追溯到1987年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分院建院初期,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办学阶段对其内容和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1998年国家教育部将全国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的调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人才的教育改革方向,将原有的果树专业、蔬菜专业和观赏园艺专业合并为大口径的园艺专业。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该院在2006年参照园艺专业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制定了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根据新的人材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决定开设融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于一体的新的课程——园艺植物栽培技术。

在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被列为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从2007年开始开课。迄今已为种子生产与经营专科生开过5轮,听课学生达600多人,教学效果显著。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开设4周的《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实训》、园艺栽培教学实习和校外参观实习,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相配套的园艺课程教学体系。目前,学院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园艺园林技术系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选为试点专业,《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时由原来的72学时更改为64学时,实训学时由原来的4周更改为3周,为适应学分制改革,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考核大纲等教学文件做了相应的修改。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已经形成学分制下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与编排,实践时间、地点、技能培训方式及考核标准,结合专业课的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的建设与使用,配套实验材料收集、整理与制作,教学方式与考试模式都制定了相应的内容规定与操作保障措施。

2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师资培养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前,在该系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5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为了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队伍,该系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委托培养、企业调研和各种教研活动,使各位教师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园艺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该课程与实践生产的联系;同时通过本专业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了解本专业的特点,掌握教学、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在该系新进的年青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生产第一线或实训基地进行1年以上的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项目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通过外出进修(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学历(在职博士)、参观考察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应的岗位证书,加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训练贯穿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3 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3.1依高职教育特点,精选优化教学内容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把原来的《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3门课程整合更换为《园艺植物栽培技术》,理论学时数由原来计划的162减少到64学时,占总学时的40%;将实验课学时调整到12学时,占总学时的18.75%;设置实训72学时。新编了《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在大纲中突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园艺生产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手段,基本学会园艺现代生产的一些必要的技术,并纳入考查(核)项目之中。目前该课程的理论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植物分类,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园艺植物繁殖,种植园建设与管理,园艺植物调控技术,设施园艺,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实验部分内容包括:园艺植物种类识别,园艺植物嫁接技术,园艺植物扦插技术,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常见园艺植物栽培技术,日光温室性能观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知识,重点掌握园艺相关技能的实践操作,并且能根据生产实践完成相应的项目制定和实施,最终使学生具备园艺师、花卉工职业技能考核的应知、应会要求。

3.2进行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目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黑板、粉笔和挂图教学,而是利用集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采用电子课件、电子图片、实物、演示模具等方式形象生动的展示园艺植物形态、操作步骤等内容,这些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而且能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连贯地反映出现代园艺生产技术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3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探索

《园艺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考试在考试(核)形式、考试(核)内容、考试(核)标准和成绩的测算方面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该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三块内容,其中理论占40%,实践占40%,平时占20%;理论考试中90%为课内知识,10%为课外拓展知识,实践考试中学生自评占5%,组内自评占5%,组间自评占15%,教师评价占15%(见表1);平时考核中回答问题占5%,出勤占5%,作业占10%。本考试(核)系统既科学地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进行了考核,也对教师在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的反映。

3.4实践教学的探索

在本课程中安排了12学时的实验和3周的实训,实训地点主要为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共有22座日光温室、1座现代化自控温室和上百亩的果园,该园区还是内蒙古的绿色食品基地,学生在该基地可参加园艺植物从种到收的整个环节,有些学生还可承包园区的温室自己经营。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整地、施肥、现代化育苗、嫁接、扦插、播种、定植、园地管理、植株调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操作。这些实践项目都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并且按照实践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在实训过程中每组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论证等环节确定一个科研小项目,在业余事件完成项目的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在实训结束时形成科研报告,一并计入实训考核成绩中。同时该系和内蒙古绿之源农业有限公司、内蒙古花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作为学生实训的校外基地,在公司生产任务较多的时候或暑假期间,将学生派往公司参加单位的生产实践任务,学生在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企业的生产现状,工作要求及今后毕业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就是有力的证明。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探索

4.1创设问题情景进行启发式教学

该方法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认真思考、综合分析,才能获得答案的学习情景,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中提前向学生安排所要提问的题目,学生以分组的形式通过收集资料、总结、分析,在适当的时候,每组之间进行汇报、讨论、修改,由任课教师点评,最终形成可行的调研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学生深入实践,了解生产第一线的实际情况,避免了学生一味学习,不懂社会,不懂实践的现状。

4.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本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机会,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极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帮助。

4.3课程论文撰写方法训练

在本课程教学中多次安排相关题目,让学生查阅大量资料,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面。例如本地区蔬菜生产现状的调研,设施园艺发展现状,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等。

4.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保留传统授课优点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从平面到立体,由单纯文字到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增加教学信息,极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园艺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校园;戏剧;措施

一、引言

戏剧艺术是我国的宝贵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我国高校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校园的大氛围下,在高校广泛开展戏剧艺术,对于广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我国优秀戏剧人员的培养以及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将结合工作实际,对戏剧艺术在高校的开展活动展开讨论。

二、戏剧艺术活动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大工程。高等院校是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摇篮,所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左右着我国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对社会大众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2.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和谐校园的打造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水平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高等院校招生量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各方面矛盾也逐一显现。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学生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到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的成长说到底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的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三、戏剧艺术活动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作用

校园戏剧艺术活动是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其主体是校园的广大师生,戏剧艺术的表型手法、表现内容直接展示了校园这个特殊群体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校园戏剧形式多样,表现内容不一,所有师生均可参加,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校园戏剧艺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优秀部分,在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校园戏剧艺术切实反映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生活状态、精神层次,也表达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健康向上的戏剧艺术能够促成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戏剧艺术活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心态,激发创新创作灵感,启迪智慧。广大高校学生在参加校园戏剧活动中,要经过剧目的创作过程,编排过程以及最终的表演过程。这一系列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很好的审美愉悦感,增加对美的感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以及艺术创造力。另外一方面,校园戏剧综合了文学、话剧、美术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优秀元素,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在体育、美育、智育以及德育方面的发展。

2.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我国,很早就有学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真知灼见。艺术在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转变。在校园戏剧艺术活动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是生动的思想教育素材,对戏剧受众起到了强烈的引导作用和教育作用。

3.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积极向上的,是朝气蓬勃的。众所周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广大的师生,高校在广泛开展校园戏剧艺术的同时,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展现自我才能、表达心中情感的舞台。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广大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四、校园戏剧艺术活动开展措施

广泛开展校园戏剧艺术活动好处很多,任务很重,困难重重。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开展戏剧艺术活动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开设戏剧艺术课程

很多院校没有设置戏剧相关的艺术课程,丧失了大学生戏剧教育的基础。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将戏剧艺术课程纳入大学生综合培养方案中来,大力开设相关课程,将戏剧教育带入正规课堂,聘用专业戏剧老师,充分提高校园戏剧艺术教育的专业性。

2.组建戏剧社团

学生社团是当代大学生组织活动、进行业余爱好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学生社团的同时,要充分解决好社团会费、社团活动经费、社团互动场地、社团活动时间等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高校间戏剧艺术比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3.组织戏剧比赛

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自然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要广泛组织高校戏剧艺术比赛,让众多的戏剧艺术爱好者在比赛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戏剧比赛的设置要符合具体学校的具体情况,比赛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学生实际,重视艺术技巧,更要重视艺术内容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反映。可以聘请专业老师担任比赛的评委,通过必要的点评提高校园戏剧表演水平。

五、结语

“十二五”规划以来,文化建设成为我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高等院校是培养我国未来栋梁的重要场所,打造良好校园氛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构建十分重要。戏剧艺术是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优秀部分,很值得在高校推广,本文就戏剧艺术在高校的开展活动展开讨论,分析了戏剧艺术活动的重要意义,剖析了戏剧艺术活动对构建和谐校园的独特作用,最后提出了开展校园戏剧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广大的高校戏剧艺术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为我国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洪美娟.校园戏剧艺术教育之我见[J].东方艺术.2008

[2] 李王芳.对校园戏剧艺术活动的几点思考[J].艺术与文化.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