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01 01:41:17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1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 土木工程专业 其他专业 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4-02

Considerations on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Huang Tuo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China)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is a basic 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stude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ctive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other professional,and it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talent. However,various factors lead to the poor effect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teacher must be fully aware of the actual problems in teaching for different majors, thinking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 as a result complete the guidanc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s, 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Maj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Other professional; Teaching guide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作为学生入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有着介绍土木工程专业、激发学习兴趣和初步建立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作用。对于非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该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非专业选修课,能让他们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并初步建立工程的概念。然而,土木工程概论在20世纪末才正式进入专业目录,相对于其它已授课多年的课程,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不够成熟的[1]。长期以来,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固有特点以及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教学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针对在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1 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特点和教学问题

1.1 内容过多,理论枯燥

土木工程概论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涵盖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土木工程专业。然而教材篇幅和教学课时有限,各个方面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即止,使授课内容显得庞杂粗浅。许多土木专业的学生都反映难以在课堂上完全接受老师讲解的内容,更遑论其他专业的本科生。此外,各版本教材的概述性文字都相对偏多[2-4],缺少易于理解接受的实践性内容。课堂大部分时间只能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枯燥难懂,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1.2 学生基础薄弱,课时安排过少

该门课程通常开设于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学生的专业认知有限,课程中出现的大量专业名词如“剪力墙、柔性路面”等难以被学生消化。又如路基路面工程中的刚性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刚柔秃鲜铰访娼峁梗学生很难进行区分,进而学习兴趣降低[5]。此外,该课程的内容虽多,但是相应的课时安排过少,每次课(90 min)都要讲完一章的内容,对于缺乏专业基础的大一、大二学生而言,知识点过多,授课效果令人担忧。

1.3 考核方式流于形式

无论是土木专业或其他专业,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开卷考试,或提交课程笔记,使得考试难以起到最终把关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思想,甚至一些非土木专业的学生上课看其专业的书籍,导致教学效果堪忧。

2 丰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向从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的老教授请教和与其讨论,让他们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琢磨出几点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2.1 工程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土木工程概论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笔者在每次课前都会应用一个工程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堂课,笔者就会讲到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迪拜塔,列举其高度、层数和昂贵的工程造价,给学生们看迪拜塔里面的世界级顶级酒店即阿玛尼酒店金碧辉煌的图片和迪拜塔放烟花及其被闪电击中的情景,给学生震撼的感受。这样既与课堂内容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土木及非土木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一堂课的学习中去。

2.2 理论联系工程实践提升学习效果

土木工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专业,所以土木工程概论应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到路基路面工程这一章节的时候,笔者会讲到实际工程中如何处治膨胀土,如何采用“以柔治胀”和“封闭包裹”的方法解决膨胀土这个工程中的癌症。还将讲到在南的膨胀土工程在历经暴风雨后仍然没有出现滑坡的情况,得到了当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样,通过一些工程实践的视频、图片,结合课堂的板书,既让学生学习了书本知识,又让其初步了解了工程中的一些做法,还宣传了学校及学院的科研成果。可谓一举多得。课后无论是土木或非土木专业学生都反映,这些工程实例是他们比较喜欢听的,通过实例能够更好地了解土木工程概论各章节的内容,希望笔者能多在课堂上讲些工程实例。

2.3 严格考核与期末演讲相结合

由于学生普遍容易忽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重要性,需要改进现有的流于形式的考核方式,提出更能体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和思考的考核,并严格执行考核,加强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除了严把考核关外,笔者在课堂上让每位学生都在期末讲述一个学期对土木工程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许多学生都表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了解到了许多世界上的超级工程,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学到了一些专业知识。有些学生还表示,他们产生了到外面世界多看看的想法。有位学生甚至表示想骑自行车去看看建筑,当听到这里时,班上的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这样一种考核与演讲的方式,不仅能让土木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在期末的时候把所有的知识温习一遍,还能严格地把关平时的学习效果,在课程结束后能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主动关注土木工程。

3 结语

该文针对土木工程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教学探讨,即课堂上工程实例激发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工程实践提升学习效果、严格考核与期末演讲相结合等方式让土木或其他专业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想了解土木工程概论的内容,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关心和关注土木工程。

参考文献

[1] 韩森.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C]//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

[2] 江见鲸.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5-201.

[3] 罗福午.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 丁大钧.土木工程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74-277.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2篇

关键词:边坡稳定性;可靠度

中图分类号: U213 文献标识码: A

1、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近一百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工作,因此边坡稳定分析的内容十分丰富。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很多,如:各种极限平衡条分法,有限元法,极限分析法,边界元法等。但是,各种边坡稳定分析的定值法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即没有考虑边坡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了一些边坡的安全系数大于临界安全系数,可事实上还是发生破坏的现象。那么,要想正确分析边坡的稳定性,必须考虑边坡工程中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对于边坡工程而言,土层剖面与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现场与实验室测定的岩土性质指标的不确定性;土的性质的天然可变性;勘探取样方法与试验方法的误差;试验数量与勘探数量的不足;外加荷载大小与分布的不确定性;计算模式的不确定性等都可造成边坡稳定分析结果的误差。因此,必须进行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

2、可靠度方法研究现状

可靠度理论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在战后得到完善与发展。二战期间由于军事的上的需要,德国在研究飞弹失灵及美国在电子元件失效的问题上,均引用了“概率理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这些围绕着军事项目的研究工作最终孕育了一门崭新的学科——可靠度理论。

可靠度理论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始于1950年代。作为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的基础一一土性指标的概率统计分析是岩土工程可靠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其不确定性远比人工材料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对土性参数的统计性质、概率模型的研究和区域资料的统计分析一直在进行当中。在这方面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对可靠度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Vanmarke建立了土体各向同性随机场模型,提出了“相关距离”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土性参数概率模型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高大钊等人研究了土工指标的变异特性及其分布规律。对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统计提出了一种全回归的统计方法,并建议用分布来拟合、切的联合概率密度,并经统计给出了上海地区软土的几个主要指标的概率分布特性。

冷伍明等人根据影响土工参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土工参数不确定性的一种计算途径。改进了相关距离计算的递推空间法,用双曲线的形式来拟合方差折减系数,消除了作图时人为因素的影响。

陈立宏,陈祖煜,刘金梅,通过收集整理的多个水利工程中丰富的长序列的抗剪强度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K-S法对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概率分布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一般情况下抗剪强度指标均可以接受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而选择对数正态分布能够避免出现物理量为负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这样处理更为合理、简便。

虽然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是呈现百家争鸣的状况,没有较权威的结论,因此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也是岩土工程可靠度分析没有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边坡可靠度分析

传统上,一直以安全系数作为边坡工程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然而,安全系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由设计因素的变异性所决定的随机变量。20世纪70年代后期,边坡工程界开始接受不确定性的概念,构造随机模型,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知识,如可靠指标和破坏概率来评价边坡的安全度。即借助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便可以求得边坡可靠度,即所设计边坡能在使用期内、在指定的工作条件下,肯定地达到预计状态的程度,或保证边坡稳定的概率。因为可靠概率与破坏概率之和为全概率,所以有:。因此,可靠度分析结果能反映各种类型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包括频率分布上的和结果可信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不但给出边坡设计可采用的平均安全系数,还同时给出相应的可能承担的风险,即破坏概率。这样就避免了“绝对化”,只要破坏概率很小,小到公众可以接受的程度,就认为边坡设计是可靠的。可见,用破坏概率比用安全系数作为评价指标更能客观、定量地反映边坡的安全性。在实际应用上,对于鉴别具有相同安全系数、不同破坏概率的两个边坡的安全性,破坏概率比安全系数具有更突出的优点。

所以说,可靠度方法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岩土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岩土工程学者的热门话题之一。在我国,虽然边坡可靠度研究工作开展较晚,但许多学者对边坡稳定概率分析和可靠性研究做出了卓有成就的贡献。祝玉学出版了《边坡可靠性分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运用可靠度理论解决边坡稳定的各种问题,是国内研究此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包承刚、高大钊、姚耀武等对土质边坡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张骄培、姚耀武、武清玺等将有限元与可靠度理论结合,计算出单元和整个边坡的失效概率、可靠度指标;在近期,陈祖煜等人在其各自著作中都系统地阐述了边坡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及方法。祝玉学还指出可靠度分析方法只是所有安全度问题的一种方法,是确定性方法的发展与补充,且该方法还刚刚走向实际工程应用阶段,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预计,边坡稳定可靠度分析将更加深入、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际中。

4、结语

边坡稳定的可靠度分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勘察、设计、施工等方方面面。如何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可靠度分析评价,并同确定性分析方法相互印证,还远没有达到实际应用的程度。总之,边坡可靠性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当中,有许多问题还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祖煜.土坡稳定分析一原理、方法、程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39-248.

[2] 谭晓慧. 边坡稳定的非线性有限元可靠度分析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007.04.

[3] 高谦,吴顺川,万林海,等.土木工程可靠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9.

[4] 姜兆华.三维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与可靠度分析[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工业学院,武汉,2009.06.

[5] Vanmarke,E.H.. Probabilistic modeling of soil profiles[J].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Division,ASCE,1977a,103(11):1227-1246.

[6]高大钊.地基土力学性质指标的可靠性分析与取值[J].同济大学学报,1985,4:59-67.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概论;大土木;教学现状;专业责任感;工程思想

《土木工程概论》是“大土木”各专业方向的入门性质的课程,是构建土木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方法的专业基础课。我校作为地方性教学研究型高校,其土木工程专业从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出发,培养目标定位于: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施工企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服务于土木建筑事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工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土木工程概论》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入学后最早接触一门专业课程,肩负着把完全外行的学生引入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1课程开设的意义

1.1课程开设背景

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新目录中土木工程专业覆盖了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8个专业领域,成为一个宽口径的大专业。在“大土木”历史背景下,高校教师迫切需要向学生介绍“大土木”的教育思想和“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教育理念。土木工程具有内容广、支系多、科目繁等特点,涵盖领域极为广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站在大土木的高度,对学科全局有充分认识与把握,毕业后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道路与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为满足以上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土木工程概论》势在必行。

1.2课程定位与任务

《土木工程概论》的开设立足于“大土木”的理念,定位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高校通过不断动态扩充教学资源、持续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和提供平台[2]。该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大土木”的专业范畴: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土木工程所涉及领域的内容和发展情况,初步构建专业基础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和有逻辑性的工科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课程教学现状

2.1内容多,学时少

作为一门引导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材料、水利工程、给排水工程、项目管理、防灾减灾、建筑施工等,涵盖十分广泛,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及效果。经调查,《土木工程概论》一般设置在大一上学期,受到军训等入学教育的影响,授课学时最少的只有16学时,最多的是28学时,多数介于两者之间。较之一般课程的36学时,如此少的学时,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

2.2对教师要求高

教育部要求:要配备对土木工程有着深刻认识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讲授这门概论课。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或指导研究生作科研与生产,该课程只能由年轻的讲师承担。青年教师通常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而对于其它方向则知之甚少。由于实践经验的不足,讲述工程实例时难以做到旁征博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3],从而难以到达培养目标预期的效果。

2.3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第一,合理取舍授课内容。任课教师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在有限的课时讲清楚基本知识、重点及难点;针对各校专业方向,有侧重地详细讲授有关知识,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内容、性质和特点有系统的了解;授课内容尽可能反映该学科在近几年所取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绩。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该课程涉及工程领域较多,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专业背景、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新开办的学校应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广、实践能力强、教学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并定期的派出参加工程实践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实现“教师进工地,工程师进课堂”。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利用资料室、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时过少的缺陷。

3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3.1丰富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一如,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将生活中遇到的土木工程问题提到课堂的层面上来进行讨论。首先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解决,实在有争议的,再由老师进行提示解决。这种模式既能有效的防止思维上的定式,也能有效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如,实景式教学:讲授建筑物基本构件如板、梁、柱等时,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基本构件的布置及形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并结合荷载传递的基本路径知识去理解和掌握荷载传递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等有关知识。三感染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和有重要影响的土木大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例如,世界上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历史与意义,耳熟能详的“水立方”和“鸟巢”,茅以升老前辈如何修建钱塘江大桥‘梁思成的建筑思想等等。

3.2分析工程事故案例,培养学生专业责任感

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对象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课堂中可以引入一些实时的工程事故案例,特别是对人为造成的事故案例,让学生时刻认识到事故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刚入门的新生灌输专业责任感,使其入学开始就养成严谨的工程观非常重要[4]。例如杭州地铁工地塌陷(2008年);上海在建商住楼整体倒塌(2009年);辽宁抚顺市月牙岛西桥竣工前垮塌(2012年);遵义楼房倒塌半栋楼断裂如悬崖(2015年)等等一些案例。通过工程案例的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哪些是人为,哪些还是理论技术缺失造成的,并且发散思维提出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案,培养专业责任感。

3.3注入工程思想,培养大工程观

现今的“大土木”范畴并不是之前土木相关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更高意义上的整合与扩展。“大工程观”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的,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5],是以“整合、系统、应变、再循环”的视角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的思想。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合科学地灌输工程思想,将历史人文内容、哲理贯穿于教学过程,逐步建立基本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环境意识和人文意识,并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工程思想教育一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任务、总目标和本专业学习的关系,启迪学生把祖国的前程与个人的历史责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自己学习和成才的主动性;二是揭示本专业和工程事业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发展对他们在知识、能力、观念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帮助学生在总体上认识学习的目的、方向、任务和规律,认识各门课程在本行业和工程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6]。

3.4了解专业构成,方便学生职业选择

近年来,各高校新开设的土木工程专业都属于“大土木”的培养模式。一般而言,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后自然会选择一个或两个的学习方向,这些学习方向的形成,除了部分家长或老师指导外,多数由学生的兴趣来决定的。而这种兴趣又是建立在学生对大土木各方向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所需知识和就业前景”等系列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在目标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拓展专业知识面,促进学生更好的择业与发展。

4结语

《土木工程概论》教学任务的特殊性,以及涵盖内容多、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及意义。因此,只有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进行认真分析,才能确立共同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和探讨,才能促进该课程的教学发展,才能体现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琰,等.对现代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几点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3(9).

[2]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

[3]方薇,等.《土木工程概论》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广州化工,2014(7).

[4]颜荣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科技视界,2013(1).

[5]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4篇

关键字职高;土木工程;概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71-01

为提高职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在总结同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专业荣誉感、改革教学方法、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设计职业规划、提高教师执教水平等方面,结合该课程的知识结构特点对授课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实践表明,相关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教学质量。

1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与专业素质的培养

土木工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具有很强的工程意识和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有待于日后不断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充实,而工程意识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甚至是教训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学生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使学生建立完整的工程概念并从专业角度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如:在讨论房屋工程的建设过程时,介绍它包括规划、审批、勘察、设计(建筑、结构和设备)、施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阶段,使学生清楚工程建设的过程是各部门、多工种全面协调合作的过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建立统筹整体、协同工作的大局意识。工程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要理论联系实际,灌输实际工程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思想,使学生对土木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概念,树立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工程意识逐渐形成日后的自觉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性、典型工程实例引导等教学方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实行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该课程面向刚入学还没有建立工程、专业概念的新生,既要向他(她)们介绍土木工程形式、建造技术、发展等知识,更要传授他(她)们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包括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实验等环节的注意问题,帮助他们转变思维方式,还要帮助他(他)们树立专业观念、工程意识,通过课程学习让他(她)们热爱上建设事业,热爱上土木工程专业,激发起学好专业的兴趣,使学生在进一步接触专业的其他课程前,充分了解将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极大提高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有目的性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演讲,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效果更好。有条件的话课余时间安排若干场有关土木工程各领域发展前沿的讲座,聘请设计或施工企业知名的设计、建造师、和其他专家,让学生与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见面,探讨土木工程发展成就、专业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等弥补课程教学之不足。

3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土力学;创新精神;应用能力;学生主体;工程应用;教学的交互性;创设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4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102-04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土力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生工作后从事土木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土力学学得好的学生,擅长自学,在工作中能做到触类旁通,较快适应不同的工作,并能处在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土力学的教学效果对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力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知识点分散,理论性强,内容多,概念多,公式多,内容跳跃性大,连贯性差,还具有明显的不完善性,学生学习起来头绪繁多,学习难度大,学习兴趣低,课程教学压力大[1],如果采用传统“一本教材、一个讲义、一套方法”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厌学情绪严重,探索、创新精神与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难以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针对土力学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基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力学教学 改革

1)以工程应用为主线,讲好绪论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土力学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源动力[2]。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学,才会认真听课,教学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知识在将来工作中的实用性,因此,绪论第一课应着重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土力学这个核心问题,突出课程的重要性,课程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优越性,对世界著名工程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滑坡、香港宝城滑坡问题、意大利比萨斜塔和我国虎丘塔的严重倾斜问题,Teton坝和九江大堤决口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强调造成的损失,同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特朗斯康谷仓、香港宝城为什么会出现滑坡?比萨斜塔和虎丘塔为什么会倾斜?是否可以采取措施进行纠偏? Teton坝和九江大堤决口的原因是什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引导给出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延伸出这些问题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然后列举我国有名的赵州石拱桥、开封宝寺木塔等成功案例,提出为什么它们没有出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这些案例和提问显示出土力学的工程应用价值,即土力学是处理岩土工程问题的理论基础,土力学可以解决很多工程实践问题,对今后从事土木工作及相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建造师、检测师、岩土工程师等注册工程师考试就有很多土力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土力学的动力。

2)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研透土力学教材,以工程应用为主线,重新调整土力学教学内容。重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感情融洽的和谐师生关系,利用网络建立起师生平等、真诚的交流平台,主动与学生多交流,增进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弄清楚土力学与已学课程的重复内容,教学中学生难掌握的内容, 存在误区的内容,及时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删减与工程应用联系不紧密、陈旧的内容,与已学课程重复的内容,增加学生没有掌握的实用知识以及与工程应用关系密切的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基本理论和原理的整合,实现土力学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教学中应始终抓住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和强度等主要理论,着重解决好土的变形、土中应力、土压力和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地基承载力等几方面的工程应用问题。通过有效应力原理,把土中的应力和变形问题结合起来,通过抗剪强度理论把土压力、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地基承载力问题结合起来。例如讲解莫尔-库仑强度理论时,结合图1对极限平衡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创设提问:土体发生剪切破坏的平面是不是剪应力最大的平面?破裂面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什么角度?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哪个面上,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什么角度?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哪个面上,与大主应力作用面成什么角度?已知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时,如何计算土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的最小主应力和最大主应力?并提醒学生这些是学习土压力和地基承载力的基础。讲解土压力时结合基坑工程开挖创设提问:为防止一个正在开挖的基坑外移,你用背部顶住基坑壁,当你感觉背部侧压力太大顶不住时,你后退一小点力小,还是向前移一点力小些?部分学生会回答“向前移一点力小些”,教师马上进行肯定,并告诉学生向后退一点只会使你受到的侧压力更大。然后提出三种土压力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土压力定义和三者的大小关系。讲解朗金土压力时,取单元土体,根据三个假设(挡土墙背面竖直、墙背光滑、墙后填土面水平)和三个土压力的定义,结合莫尔-库伦强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就很容易得到图2的莫尔圆和主动及被动土压力强度。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入主动土压力系数和被动土力系数,并根据学生教学反馈,补充组合图形形心计算公式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土压力的内容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然后播放基坑失稳案例视频,教师创设提问:该基坑为什么会跨塌?垮塌后应采取那些处理措施?土压力计算关键是计算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顾土中自重应力知识,扩展基坑发展前沿内容。同样,在进行地基破坏讲解主动朗金I区和被动朗金II区时,提示学生土体也是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有了前面的基础,稍做提示学生就很快明白了。这样,学生听起来有兴趣,既解决了工程问题,巩固了已有知识,又学到了新的知识。

3)把土力学中基本概念、理论与工程问题及普通常识紧密联系起来,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新教学方法,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操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优点,教学中合理穿插工程案例、实物、施工现场等方面的图片、照片、动画等。通过制作和播放土工试验视频,给学生鲜明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新设计课程实验,土力学理论融进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试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采用启发式教学,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注重概念和理论的工程应用,突出解决工程问题分析思想和分析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例如讲解土的压实问题时,创设提问:作为路基填料,土颗粒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是不是所有土都可以作为路基填料?应该怎么样来选择路基填料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级配和评价级配的好坏的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的概念,然后播放现场路基施工视频,引入路基填土压实案例。再创设提问:为什么填土压实后会变薄?为什么干土压实时要洒水?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干密度、压实度、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等基本概念,再播放用Flash 制作土的渗透压缩动画,模拟土体的排水压缩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土的压实原理,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这些概念和理论有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讲解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和概念时, 通过图3所示物体与粗糙平面之间摩擦这个普通物理知识引入,竖向力P作用下,物体受到的水平推力T达到接触面的最大摩擦力时,物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即将开始滑动,此时,摩擦力,式中,N为法向压力,为摩擦系数,为摩擦角。再根据剪应力定义可得到:,式中,为正应力,为接触面的摩擦抗剪强度。此时教师创设提问:摩擦抗剪强度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摩擦抗剪强度大小取决于哪两个因素?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是极限平衡状态取决于接触面上的摩擦角和正应力。接着教师指出土的剪切是土体内土颗的相对滑动,砂土抗剪强度就是砂土内部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力抵抗外力的能力。那么砂土的抗剪强度大小是多少呢?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式中,为正应力,因为是在土的内部,所以是土的内摩擦角。随后学生自学讨论,引出库仑定律,得到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和概念。动画模拟土体滑坡过程,播放滑坡工程实例视频,结合国内滑坡事故具体数字讲解滑坡的危害,并创设提问:滑坡一般发生在什么时候?滑坡发生前有那些征兆?该滑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该滑坡可采取那些措施来防治?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好土力学确实能处理好实际工程问题。土力学实验教学除开设颗粒分析试验、土的三相比例指标测定试验、土的液、塑限测定试验等常规实验外,还采用动画动演示开设采用开设固结、直剪、三轴等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综合设计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巩固和加深土的性质、抗剪强度、固结理论等土力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获取新知识。

4)课堂教学中始终应贯彻如下理念:为什么要学生学这些知识,这些知识能应用到哪些领域,应该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从常见问题和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将复杂理论简单化,以疑导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教学中先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再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思维方向探索,由浅入深地逐步启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4,5]。例如讲解土力学中有效应力原理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时,先提出如下工程问题:两个刚抽干水的底部为软土的完全相同的池塘(见图4、图5),对甲池塘进行充水,对乙池塘进行填土,填土和充水的重量相同。问经过较长时间后,甲乙两个池塘底部软土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常识,会回答甲池塘软土不会变化,乙池塘软土会变硬。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两个池塘池底软土受到的压力相同,为什么乙池塘软土会变硬,甲池塘依然为软土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教学内容并进行讲解得到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式中,为有效应力,为总应力,为孔隙水压力。创设提问:这一土的有效原理适用于饱和土、非饱和土还是二者都适用呢?引导学生得到只适用于饱和土这一正确答案,并进行延伸、扩展,增加土力学发展最新前沿非饱和土有关内容。再插播抽地下水引发的工程案例视频,创设问题:城市内大面积抽取地下水为什么会引起建筑物开裂?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学教材有效应力其他内容,教师巡视课堂,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学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抽水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土中有效应力增加导致地基发生新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开裂。教师再创设提问:土中任一点的总应力由哪两部分组成?对土的强度和变形有影响的是哪一部分?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土中任一点的总应力由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组成,土的强度和变形取决于土的有效应力。再回到池塘问题,由学生讨论给出答案:对甲池塘池底软土层,刚抽干水时:,,,刚充水完后: ,,,充水前后塘底软土有效应力大小没变,故软土没有发生固结,仍很软;对乙池塘池底软土层,刚抽干水时:,,,刚填完土后:填土重,, ,,填土后塘底软土有效应力增大了,故软土会发生固结,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硬;式中,、分别为池底软土的饱和重度和有效重度,为水的重度,为池底软土层厚度,H为充水深度。最后,结合某基坑工程案例让学生思考,怎样确定该基坑开挖的最大深度?这样,通过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新东西,还在心理上有了成就感。

3 结束语

新的形式下,培养创新性应用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土力学教学中,教师应融会知识,以日常生活和工程问题为背景,以工程应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工程实践,开设设计性实验,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创意空间,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教学改革需要教师、院系、学校和政府共同努力,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走出校门提高自身能力,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实时更新教学案例,积极努力地从基础做起,想学生所想,从教学过程和学生的需要做起,逐步将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舒志乐,张璐,刘保县.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2):41-42.

[2]阮波.土木工程专业土力学课程教学实践与体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145-153.

[3]卫国祥.土中附加应力及土抗剪强度指标的教学探讨[J].河南城建高专学报,1995,4(4):42-44.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公路该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该课程的在水利工程领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的一门非主干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的是《道路工程概论》。《公路概论》是主要为非路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介绍公路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目前,对于工科非路桥专业,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对于水工专业而言,很多工程涉及到该方面内容,比如“堤顶路”等设计施工等问题,所以又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2、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非主干课程开设的意义在于扩大知识面及提高专业综合素质。然而,在非主干课程的教学中, 经常是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启而不发,呈现弱态学习情况, 严重背离开设非主干课程的目的, 对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十分不利的[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教师讲授、板书为主,或即使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停留在图片展示阶段,而对直观的视频教学、动画教学应用有限;目前在授课过程中偏重基本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其工程应用背景;重课堂教育、轻学生自学及创新能力培养[2]。

3、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紧跟规范的变化,根据现行的公路概论统编教材,结合交通部新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和新出版路基设计手册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对公路概论课程中高速公路“7918”网的规划进行适当调整。设置必要的专题讲座以弥补公路概论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时反映公路概论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成就,体现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方向的特色。在《公路概论》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补充大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支撑材料,这些资料大大提高学生对路基工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路基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为学生参加工程实践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4、教学方法的改革

4.1教学方法方面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开发电子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加深印象,同时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更生动、更形象。该课程以课堂讲解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习题课,录像课,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4.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它能形象、生动、直观的显示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可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征使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大。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3-5]。

4.3引入案例教学

在讲解课本理论知识时结合实际案例将起到较好的效果[6-8]。比如路基部分的讲授可以结合坝体填筑进行,其过程和方法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很好的水利工程想结合,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该课程的重要。并且重点给同学介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及意义,可引入相应哈大高铁桩承式路基的处理措施,一旦地基处理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大的工程事故:比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事故、香港宝城滑坡、比萨斜塔、美国Teton土坝的溃坝事故等等,帮助学生了解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学会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学生通过惨烈的教训真正意识到工程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案例教学的引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发他们思考和分析如何有效地避免类似工程事故再次发生。

5、结语

《公路概论》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常也是水利工程领域的一门非主干课,但是对于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阔视野及工程应用方面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其重要性往往被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所忽视,通常以“鸡肋”视之。由于目前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从事公路、市政、高铁等方面的施工,而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看,以上内容很少能在相关课程中体现。即使是从事水利工程方面的工作,大坝的地基处理、填筑方法及密实度检测,涵洞的施工,堤顶路的施工等方面内容的介绍都可以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予以实现。因此,从实际应用角度讲,又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所以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庄碧蓉. 非主干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2002, 29(4):55-58

[2]蔡迎春,郑元勋,黄静卿.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2, 21(6): 19-22

[3]李光正,何程. 面向2 1 世纪的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 — 工程概论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2002,22(3):60-61

[4]张清峰.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山西建,2012,38(7):277-278

[5]代国忠,靖向党. 道路工程课程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 2) : 65-67

[6]郑元勋,蔡迎春.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探索[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 1) : 62 - 65.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

一、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意义

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原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在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当时在房地产专业领域有“五朵金花”之称,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2001年才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在校生达300多人,已有毕业生近千人。尽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几次调整,但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探索土地资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既突出我校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委员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非常有必要。现在又面临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该课题的研究将为新一轮教学计划的调整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推动我校的教学改革。

二、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于不同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背景不同,各类院校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大致可分为偏重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其中农业类、经济类院校多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理工类、地质类院校多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1.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构建了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和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六大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资源学、土壤学、景观生态学、土地评价等课程。

信息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信息系统、测量学、土地资源遥感、GIS原理与应用、GPS原理与应用等。

土地经济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城市土地经济学、物业管理等。

工程技术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地籍测量、农田水利、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整理复垦等。

土地管理类课程模块课程设置有:土地管理概论、地政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学等。

2.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学、应用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政策、城市经济学、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规划、不动产管理概论、不动产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营销、不动产估价、不动产政策与法规、不动产投资分析、不动产金融、不动产市场分析、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行政学、土地资源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土地政策与评价、地籍管理、统计学、测量学。

3.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必修课程: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地籍管理学、不动产评估。

专业必选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地籍与房产测量、遥感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和资源环境管理四个方向。(1)土地资源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土地行政管理、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数据库技术、地图制图技术、专业软件操作及应用、城镇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营销与策划、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市场学;(3)不动产评估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实例分析、资产评估学、建筑工程概论;(4)资源环境管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可持续发展引论、环境学概论、土壤地理学、矿产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

实践类课程:测量学实习、地籍与房产测量实习、地图学实习、设计、土地资源学实习、地籍管理实习与设计、土地规划学设计、不动产评估实习、土地信息系统设计、毕业论文、综合实习。

4.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主干学科: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经济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地学基础、地籍测量、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制图学、土地制图技术、土地信息系统、土地资源评价、土地管理学、土地政策与法规、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工程、土地规划、水资源与农田水利、不动产评估、测量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英语、应用写作。

(二)启示与借鉴

从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设置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体系,因此培养方案的修订关键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

经过与专家、教师、已毕业学生及在校学生研讨,我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改革思路确定为:突出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为首都服务。根据该思路,制定了2008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要点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为首都经济服务,掌握城市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房地产市场研究、物业管理等相关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修订与改革特点

1.专业特色

以土地管理为专业基础,以房地产经营管理为专业特色,突出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结合房地产业运作结点,将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就业岗位体系相互贯通。

2.人才培养特色

倡导理论联系实际,使课程设置与就业充分链接;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考察、实习、实验课等环节,整合专业知识并与操作实践紧密衔接。

3.课程特色

本专业包含“土地资源管理模块”、“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四大模块都设置了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较强的深化课程,既考虑了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2008年起新实施的土地资源主要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通选课、实践教学”组成。

其中,学科基础课有: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公共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城市经济学。

专业课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物业管理理论与实务。

专业选修课: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房地产投资分析、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遥感技术概论、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建筑工程概论、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双语)、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房地产估价案例、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智能建筑管理、房地产税收、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房地产策划案例、建筑工程造价。

该课程体系凸显了“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经济与管理”和“工程与技术”四大课程模块,既考虑了土地专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规范化要求,同时又强化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土地资源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城郊土地流转与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块的主要课程有:房地产开发经营、住宅经济学、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投资分析、不动产制度分析、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务、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国外不动产理论与实践、房地产信息管理与应用、房地产税收、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

“城市经济与管理”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北京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制度与政策、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

“工程与技术”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识图与应用、遥感技术概论、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造价、智能建筑管理。

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更加明确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既贯彻了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谊会会议精神,把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不动产估价和土地信息系统6门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又体现了我校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鲜明特色;进行了课程体系的优化,使课程的先后顺序更加合理;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专业选修课给出了46学分的课程,学生在其中选购30学分即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增设了实操性很强的一些课程,如房地产企业融资筹划房地产估价案例、房地产策划案例等。

参考文献:

[1]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2]王永东等.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07,(3).

[3]袁春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

土建工程概论论文第8篇

关键词:力学课程;人文内涵;建筑学;感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C6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108―04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力学课程作为工科院校土木、机械类专业的必修课,与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紧密相关,又为后续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这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课程的地位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普通反映力学的内容繁多、抽象性强、枯燥难懂,甚至有土木专业的学生戏称自己“又土又木”,就是源于大学四年中有两年时间在学习这三大力学,力学思维的严谨、逻辑的严密在学生的眼里显得机械、陈旧而缺乏活力。但力学课程的经典性,也给力学授课教师一个渗透人文内涵的优良载体,力学不仅仅是单调的公式与数学推导,每个知识点背后都有古今中外的人物、工程及故事等大量文史资料,深入挖掘这些人文内涵并融入相应教学内容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基础力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概念的理解、模型的来源、原理的应用三方面做了一些教学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希望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从人文历史解读概念原理,体会哲理智慧

力学中经常采用严谨的语句来阐明概念和原理,而学生一般对于逻辑性强、叙述繁而冗长的概念容易产生断章取义或者片面的理解,无法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针对教学中的这些难点,若将一些概念还原到它的历史出处,放在人文这个背景下进行解读,会起到一种展开、简化的作用,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问到土木专业的学生对土木工程的解释,大多数学生会谈到中国古建筑大多以土木为材,从成语“大兴土木”中可见一斑。中国古建筑中一脉相承的土木情结,形成了迥异于西方石构建筑的显著特色。中国古建筑为何喜用土与木为材呢,从地理、技术原因引导学生想到文化的层面。看到“土”、“木”学生们很容易想到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土具中心地位,土的位置一旦确定,上下四方便会秩序井然。土的颜色为黄色,代表大地。无论什么建筑,都要建在土地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而地基的选取与建造都是最重要的,而地基在力学中的简化模型就是约束,减少体系自由度的装置,以保持结构几何不变。五行中的木代表东方,这个方位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其代表色是青色,代表植物。建筑物以土为材,象征建筑物扎根于大地,从土地吸取有益于人类的地气,更好地造福人类。再从《易经》的五行相生相克来讲: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土木材料的一大缺撼便是防火性差,这也是中国古建筑遗留与欧洲相比较少的原因。材料是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物理及视觉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必须符合结构中传递各种荷载而形成的受力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力学中研究的核心。

强度是力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任何材料都有强度,做人也有强度,例如人的道德底线。稳定性的概念也体现出为人的态度,杆件失稳表现出的三种状态即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和中性平衡不正是体现了威武不能屈、屈于困难、随遇而安的三种人生态度?引用唐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形象又真实地描绘在河中荡漾的小船,要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位置,它总要横在河中。唐代冯延己的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从力学角度来看,是一副流动不稳定性的画面,描述了风突然吹向平静的池面,引起细小波浪的过程。分析《材料力学》中动荷系数的影响因素时,对于水平冲击的动荷系数,当静位移Δ。增大,动荷系数Kd减小,从而降低冲击载荷和冲击应力。用古语的“柔能制刚”则形象地表述了这个原理:静位移大表示构件柔软,因而能更多地吸收冲击时的能量,再举汽车的安全气囊、桥墩的橡胶护舷为例,学生的认识就能触类旁通了。

还有一些以科学家命名的公式如泊松比、胡克定律、莫尔圆与欧拉公式等,理论讲完后可简单介绍科学家个人的成长过程,以及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群体及相互间研究的关系和研究流派,从而引出概念或某个力学原理的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讲述技术发展史,有助于人们完善技术本身。例如弯曲正应力的研究历史、扭转理论的研究历史、强度理论的百年历史,很多力学史研究者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供我们力学教师参考。力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成熟的学科,深入挖掘蕴藏其中的人文历史,可让学生从中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和原理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二、从建筑史探寻力学模型来源,感受建筑艺术

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迷惑于力学模型的来源以及简化过程,小到计算简图中的约束,大到整个结构体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结构对接起来,实际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人们要想严格地考虑每个结构的全部细节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计算,是不现实的,必须有意识地略去一些次要因素,采用简化的图形来代替实际结构,于是就得到了结构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为结构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翻开建筑史,我们不难发现,力学中的众多模型都是来源于建筑,而建筑与力学的发展一直是如影随形的。阅读建筑是了解一种文化最好的方式,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现代人的印象中:建筑师是属于艺术家范畴的,可工程师却脱离不了作技术的泥瓦匠的影子。但设计再巧妙的房子建不出来或建出来不能经久耐用,是没有价值的,建筑的艺术性往往与结构和构造技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下几个力学模型,都是取自于建筑学发展历史中代表性的实例。

(一)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的内力求解是《结构力学》的一大重点,回顾人类的建筑史,最早的框架结构来自于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巨石阵(Stonehenge),约建于公元前3100年左右,这个用两竖一横的三块石头搭出来的结构在自然界中毫无先例可言,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建筑的象征。最著名的框架结构是位于雅典卫城的帕特农(Parthenon)神庙,建于公元前477年,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

我国早在六千年前就已经建造了木框架结构房屋,主要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1996年2月3日我国的丽江地区发生了7级大地震,古城内土木构造的老民宅、老店铺虽然墙壁倒了,建筑构架依然挺立,使得古城的重建得以短期内完成并保持了原有的风貌。这种“墙倒屋不塌”的现象,主要得益于木构件都由榫卯连接,受到猛烈冲击时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因此,在地震中木结构房屋更抗震,也更便于灾后的恢复。尽管木框架房屋不再是当今建筑的主流,但这种科学技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继承,不能让它消失。

(二)中外柱式

在学习压杆稳定时,对于受压杆件,最常见的就是顶天立地的柱子。室外的柱子,它总是立于正门前列最重要的部分,在室内也是空间最突出的部分。古埃及开创了以石料作为建筑梁柱等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古希腊的3种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构成了古希腊建筑的精髓。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例如闻名于世的古罗马角斗场中,自下而上各层采用不同的柱式结构,使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从视觉上感到重量的依次递减,稳定又活泼。

学生们在欣赏形式美的同时,可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柱式中的力学:柱子的受力特点与变形特点,柱长与截面的尺寸关系、长细比等,中外古典柱式造型上的差异,探讨柱子如此设计的力学原理。当时的中外工匠并不知道稳定理论,完全是根据材料的实际状态和审美需求来建造房屋。列举这些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实例,可以使学生在认识建筑、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建立力学的概念,增加其文化品位。

(三)西方的拱

拱这种构件,力学计算中要求重点掌握支座反力、内力的求解及合理拱轴线的确定,此外在黑板上给学生写出拱的英文arch和建筑学的英文archi―tecture,学生就可望文生义地联系到拱对于建筑学的重要性,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拱的艺术:西方建筑简史》。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历史时期拱的代表性建筑予以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环境。再从感性回归到理性,分析古罗马建筑中的半圆形拱与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形拱,拱形状的改变对支座反力、内力的影响是怎样。

过窄的专业教育,会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专业基础不牢。我们培养的力学工程师不仅要会计算构件的受力,也要会欣赏造型上的艺术美,即会力学语言也会用建筑学中的术语来描述同一个构件,实现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的创作离不开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紧密合作,多了解对方的专业特点与知识,积极主动的换位思考,共同掌握好两个专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无论对结构师还是建筑师都是有益于各自的专业发展。

三、构造力学题目的艺术情境,品位语言魅力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语言表达得好坏对教学效果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科教师往往重视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却忽视了它的艺术性。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也可结合知识点,运用国学经典中的名句,包装力学的练习题,将枯燥的数学推导置身于语言魅力所营造的艺术情境中。这些吸引学生的语言,既可创设优美形象、富有感染性的教学情境,又能使学生的大脑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去思考。这里试举两例:

题1 ,《易经》上说“上栋下宇”,房屋屋脊上那根最重要的梁,一般称为栋,即栋梁之材。北宋李诫所编刊行于1103年的《营造法式》对从圆木中锯出一矩形截面梁,矩形的高:宽=?才能最有效利用材料做了规定。请确定矩形梁的高宽比,并论述力学原理。

题2,《国语》上有:“造桥为梁”;《说文》曰:桥,水梁也;金文中的“梁”字也形象地表达了它的这一使用功能。某大学生暑假回家,看到村里小溪上需要架座新独木桥,有三块长度和宽度一样的木板,其中两块的木质较好,另一块差了些。如何放置这三块板,可胶接,可用连接钉,提出整套设计方案并说明原理。

两道题目既需要数学推导又需要从力学角度给出提高梁强度的具体措施,题l从古代建筑中梁的构件出发,博古引今,考证前人总结的经验,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对前人的工作怀有更深的敬意;题2 则是一个实践问题,置学生于工程师角色,设想他现在面对这样一个具体工程问题,如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问题所在,寻求解决之道。采用“梁”的金体也可使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与表意功能,激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任何科学都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面对具体工程问题,从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掌握基本概念和应用基本原理。并且要引导学生不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的一般理解和应用,继续思考,就有可能发现新问题,找到理论发展的新知识增长点和理论运用的新领域,从而真正完成从简单到复杂、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升华和创新过程。

四、结语

教学是一项身心高度紧张的活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如果适当运用人文历史的知识呈现出力学课程丰富多彩的一面,给学生美的享受,必然会消除疲劳,使师生在整堂课中保持振奋的精神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文内涵的挖掘,要建立在力学的系统性、严谨性上,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生搬硬套。把人培养成为人,然后也要把人培养成为学有专长的人。因此,教师对讲授内容要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同时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力学知识的传授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悟力学给自己带来的智慧和启迪,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增加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叶志明.科学思维和方法在力学和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11(6):6―8

[2]温知明.提高材料力学课堂教学质量诹议[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现代大学教育),1992(6):20―22

[3]崔玉红,亢一澜.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及对力学专业课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405-407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7―10

[5]王贵祥.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N].北京日报,2009―07―06(15)

[6]邱培芳,倪照鹏.木结构建筑防火技术研究及应用[J].建设科技,2012(3):28―31

[7]卫大可.材料的意志与建筑的本质[J].建筑学报,2006(5):55―57

[8]周宏伟.浅谈基础力学教学中的人文因素[J].力学与实践,2007(1):79―91

[9]王振东.诗情画意谈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范钦珊.材料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45

[11]立恩哈德,J.H.智慧的动力[M].刘鼎,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15

[12]伽俐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M].武际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4―110

[13]胡玉琴,邓宗白.浅析扭转理论的发展[J].力学与实践,2008(4):100―102

[14]俞茂宏.强度理论百年总结[J].力学与实践,2004(4):529―560

[15]周新成.建筑力学与建筑艺术[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5(3):92―103

[1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7]张鹏程,等.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J].世界地震工程,2001(4):1―6

[18]薛建阳,等,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6):6―11

[19]赵广超.不只中国木建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63

[20]郭占月.中外古典建筑柱式的造型与结构[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3):85―86

[21]王锟.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关系[J].南方建筑,2006(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