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园艺专业论文

园艺专业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2 18:41:50

园艺专业论文

园艺专业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84-02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里最高层次的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如何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部分,紧密结合实践,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及其个性发展,同时符合当下的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具有创新性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和模式至关重要。

1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是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定位。根据园艺行业、产业及其技术特征,园艺领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涵盖的服务领域包括园艺良种繁育与推广、基地规划、设施设计与建设、生产管理、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园林苗木繁育、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以及园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建设与创新等。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立足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际,将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园艺领域全日制硕士专业涵盖了果树、蔬菜、观赏园艺、茶学及其与之相关的交叉领域设施园艺中的诸项内容,果、菜、花、茶的栽培及繁种、贮藏加工的新技术与应用推广。园艺领域硕士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应与园艺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相比,所学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和方法,掌握园艺科学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能够独立承担园艺科学试验研究、技术指导、组织生产及经验管理任务,具备编制园艺发展规划、开展咨询服务等综合能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10年开始招收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起步较晚,健全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行业和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优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命,实践类课程是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形成了以实践取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学习农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课程内容;系统地学习园艺专业基础知识、现代传媒知识、农业推广知识等相关知识;还要学习生产管理技能、教学技能、调查分析技能、计划与评估技能等。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的品种培育、种苗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后储运加工以及园艺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2 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专业实践平台的搭建和管理非常重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较大,这些学生缺少实践经历,只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建实践基地则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的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专业实习、教育见习、企业实践的方式,利用共建的平台先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实际情况,在实践基地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要发挥校院两级单位的主动性,学校可承担部分跨学院的专业学位基地建设,同时采用激励措施鼓励和支持学院多渠道自主联系、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多方面的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实践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具有创新活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级人才[2]。

3.3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选聘实践经验丰富、教育研究能力强的教师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因为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学术及学历水平,所以加强对一些学术型导师的培训和锻炼,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科研、管理、生产等领域进行锻炼,促使其转型[3],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般选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同时,要求其有能力、有时间且愿意为研究生提供实践指导。校外导师主要指导研究生实践工作,对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并与校内导师共同商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保证研究生所学课程能够为实践及将来的工作服务。同时,校外导师提供学位论文需要的相关项目材料,协助学校导师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4 规范学位论文管理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研究生对专业领域认识和理解的凝练。规范专业学位论文研究的实质就是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学位论文体系,并在规范中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因而,必须加强学位论文的规范和管理。首先,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研发而选择,突出实践应用能力,避免将纯理论或重科学研究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1]。园艺领域要求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导师研究项目和培养单位基本条件选题。选题应来源于园艺产业的实际需求,是某一区域园艺产业或科技型企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生产、技术、流通或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命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等开展试验研究。鼓励和支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或毕业设计形式多踊,论文可以是市场(产业)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试验研究、产品开发、产业规划设计、产业案例分析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的论文评价标准,引导研究生树立问题意识、实践导向、应用导向,围绕行业或职业的现实问题,将理论和自身实践经历有机结合。调整专业学位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委员比例。同时,规范学位论文研究也离不开校内外导师的力量。校内外导师要引导研究生结合实践经历进行论文撰写,将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行业(职业)问题作为论文研究中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3.5 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

以专业学位改革为契机,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探索适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人才培养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一蹴而就。在加强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依据社会、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以及社会重大需求的变化而持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各专业学位培养单位组建由主管院长任组长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研究生实践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总结和表彰等工作。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践学习前,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订个人实践计划。另外,研究生在基地实践期间要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定与要求,认真完成预定的实践任务。实践领导工作小组以研究生的工作态度和实践任务完成的效果、实践单位评语及书面总结等为依据进行考核[5]。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环节考核评定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环节的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4 结语

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遵循“合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特色、提高发展”的原则,强调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园艺领域应用研究型人才[6]。

5 参考文献

[1] 陈培坤.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136-137.

[2] 徐林,张斌,巩恩普,等.控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11-14.

[3] 刘宗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102-103.

[4] 聂文龙.教育改革推进中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J].教育理论研究,2016(6):187-188.

园艺专业论文第2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110-02

园艺是国内外科研与教育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园艺产业相关国际交流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园艺专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1]。这就要求在校学生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熟练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新闻,并能够与国际同行熟练地用英语交流,以掌握国内外本专业发展前沿与最新动态,用以指导日后的生产实践。

一、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教师英语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热情不高。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一直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专业教师一般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虽然专业功底深厚,但英语教学技巧与水平有限,教学仅停留在专业英语课文阅读与重点句子翻译层面[2]。教师过分注重科研,忽略教学,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教学责任心不强,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上应付了事,教学质量差。目前,专业英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模式,缺少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

2.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农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很吃力,再加上对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专业词汇功底浅,很少并且很难进行外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不能够及时获取国际性的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形式平庸。当前,各院校开设的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与综合性学术英语之间缺乏衔接性,英语课程大多围绕专业英语词汇及文章内容的讲解,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忽视了对学生专业英语技能层面和语言层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各高校所用的教材主要有自选原版英文教材和自行选编教材两种形式,自编教材内容编排过于古板、陈旧,还有的教材内容难度偏高或者涉及的专业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满足专业要求[3]。再有,各高校通常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英语语感的培养,最终导致我国专业英语缺乏创新性的局面。

二、本项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特色与成效

作者在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系列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改革如下。

1.改“填鸭式”式教学为讨论、互动式教学。本次改革主要是扔掉以往“填鸭式”式教学方法,积极采用课堂互动式教学,即每节课留有10分钟的专业阅读时间和10分钟的读后讨论时间。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讲授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内容,或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具体问题和个别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做出总结,小组间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本次教学改革中运用“互动式”教学取得了很好成效。

2.启发式教学。本次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广泛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很多园艺专业英语相关问题情境,加大专业英语活动课教学力度。提前布置学生课下阅读园艺方面具有前沿性的科学研究文献,了解国际上关于园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科研成果,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PPT课件进行讲述,个别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解、补充。课堂通过启发、小组讨论、总结,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增强了课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利用大三学生生产实践,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利用案例的方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参加果蔬栽培与工厂化生产实习时,教师把预先下载打印好的国际先进园艺产业的设施果蔬生产相关英文文献及新闻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我国与其他国家先进生产技术的差别。引导学生善于在实践中总结,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提高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专业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具有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要突显学科的特殊性,做到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有机统一[4]。首先,通过英语教学培训与自我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利用现代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思维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园艺专业重点培养一名专业教师,专门到师范院校进行英语教学课程与实践经验的学习,提高教师英语教学技巧。提高教师专业前沿领导力,参考网易公开课相关课件准备授课内容。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记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例如,学校教务处等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每年举行一次全校各个专业英语教学评估或者教学模式改革竞赛,竞赛结果记入教师考核,用这种方法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最后,学校出台相应政策协调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比如担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在专业及科研成果上考核轻一些,或者把英语改革成果记入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中。

2.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式教学。针对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专业英语教师要通过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整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如下:首先,检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英语阅读能力,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个别辅导。课前分组时,每一小组既要有英语好的学生,也要有水平差的学生,要求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任务要难一些,多一些,比如进行引文专业文献的查阅与阅读等,同时对水平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教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提高英语能力的个性化指导,另一方面利用小组讨论等启发式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专业英语教师利用专业知识雄厚这个优势,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词汇功底与英文资料的翻译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国际上园艺方面最新研究动态。

3.合理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正确选用教材。园艺科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园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应该设置成包括园艺学专业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园艺学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初级学术论文写作,以小组的形式组织课堂英语互动交流与讨论活动。园艺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应该设置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并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师承担园艺专业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方面,为学生选用一些内容新颖、并且实用的教材,选用一些各个院校普遍都评价很高的教材。同时,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多所院校合作的形式为本专业学生自编教材,内容要新颖,难度适中,具有本专业国际前沿性。自编教材一定要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以新颖、实用为宗旨完成教材的编写。

4.采用理想的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彻底实行启发式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采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5]。确定以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为主导,同时结合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进行园艺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首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应用多媒体教学分期采用讨论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走上讲台,增加课堂互动时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其次,教学中教师要精讲、泛讲相结合,注重用英语讲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过分地强调英语本身。重点讲授园艺专业词汇,要侧重其专业性与实用性,并要对一些专业术语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它们。最后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把英语课堂改在实践基地进行,使科研与专业英语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夺走了学生主动表现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园艺专业英语同样要求教师能够采取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改变过去“一支笔,一个本”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互动,通过同学与老师交流的语言实践,提高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启迪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园艺英语教学事业,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型拔尖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亚灵.园艺专业英语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197-201.

[2]魏湘萍.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对比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213-214.

[3]吴福勇.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7):145-146.

园艺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报告;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

为加强园艺专业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建立起符合个性特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素质结构,我们提出了“园艺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课题。课题提出后,经“苏州市规划办”批准立项。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课题立项的依据

1 园艺产业的发展对技工人才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随着园艺产品从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的改变,苏南园艺业不仅面临着单方面如生产技术型、营销型、企业管理型等人才短缺的困境,而且对园艺技术、企业管理、产品贸易三方面知识都兼而有之的综合管理人才的渴求也在加剧。

2 园艺产业的发展呼唤课程资源的开发。随着精确农业、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等新的生产形式的不断形成与发展壮大,传统的园艺产业在结构和运作方式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反映在园艺课程内容上,最明显的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进一步加强。社会和市场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园艺技工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能适应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呼唤我们必须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3 园艺专业课程资源开发的迫切性。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园艺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弊端逐渐突出。尤其表现为:专业教材分得过细,专业知识面窄,相互渗透较少;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强调专、精、深;实践性技能课内容少,课堂理论课内容多。在这种模式的培养下,学生的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都较弱。鉴于园艺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选择直接来源于丰富的资源,因此,只有课程资源的开发才能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现行园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1)加强社会调研,了解社会的需求,明确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高级技工人才需求情况。(2)根据充分的社会调研,构建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开设上的盲目性。(3)开发丰富切合的课程资源,解决园艺专业课程资源的“滞后性”问题,确保园艺生产一线应用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在园艺专业课程和教学中得到反映。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过程

1 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专业技工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利用学生到园艺生产单位实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详细调查了各实习基地近3年来的生产规模、生产布局、园艺技工人才的需求情况、经济效益等。从数量关系上了解目前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技工人才的情况,并且了解和听取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技工人才的要求和建议。本项调查的区域是常熟、吴江:太仓、昆山、张家港及苏州市区6个地区,调查对象为占地面积15亩以上的园艺生产基地,共计48个。调查结果汇总显示:48个被调查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1720亩,总计拥有技工人才数量51名,平均每占地10亩拥有技工人才数0.3名。而按照目前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的设施水平来分析,平均每占地10亩需园艺技工人才至少1名。园艺生产一线急需大量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技工人才。园艺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应该成为园艺生产基地丰富人力资源的支撑。

2 明确苏州地区园艺生产基地对园艺技工人才素质的要求

苏州地区园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园艺技工人才能与以下岗位群衔接:花卉生产、蔬菜栽培、园艺苗圃、城市绿化等单位的生产技术员、管理员;果品公司、蔬菜公司、园林管理处等单位的管理员;可从事技术引进、产品开发、试验研究及相应岗位的技术人员。各岗位群都要求综合运用园艺各科知识来解决生产、管理和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改革原有的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对接地方园艺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1)将原来分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不同性质的理论部分进行适当合并,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综合课程:主要有《植物与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设施栽培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等。(2)通过打通基础课、强化专业课、突出技能课的方法,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学校特色课和专业技能课四大模块,设计对应园艺职业群中不同岗位工种的模块课程,增强课程的弹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制定适合自己生涯发展的学习规划。(3)根据毕业生就业和当地园艺产业发展水平与运作规律,针对苏州地区园艺专业应职岗位的综合能力要求,开设《苏南地区常见特种蔬菜栽培》、《香草植物栽培》、《特种蔬菜加工与出口》、《绿化工程规划与设计》等课程。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增强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适应性。

4 全力开发丰富适切的园艺专业课程资源

(1)教材资源:通过对苏州地区园艺人才市场、职业岗位群、继续教育的跟踪、调查与分析,依据地方园艺经济发展状况的需要,我们建立了能够不断补充新技术、新信息的活页夹式的模块式园艺教学资料,编印成补充讲义作为校本教材纳入园艺教学中。这些针对性、实用性极强的“活教材”,主要来源于参考书,电脑网络中查询的信息,报刊上发表的重要科研、生产成果以及向有关园艺生产、科研、推广等单位了解的近期生产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市场情况等。让学生熟悉本地区园艺经济发展的趋向,了解生产一线对园艺专业的实际需要。

(2)教师资源:通过校本培训、“四新”培训、在职进修、企业挂职等方式,锤炼教师队伍,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进而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和带动园艺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改革,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功能。为改变教师组合的单一性,多渠道地开辟教师资源,我们聘请了园艺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园艺专业方面颇有建树的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交流,探讨,指导实习教学,帮助学生找准定位,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能。另外,我们每学期都要邀请园艺专家、教授开设讲座,让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前沿信息。

(3)实训基地资源:学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建立了“智能型温室”、“组培室”,成立了“新园艺科技开发公司”,对学生进行有针对l生的园艺技能训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未来岗位的工作技能。“新园艺科技开发公司”对外是社会服务部门,对内是学校的经济实体、专业延伸。公司通过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带

动当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我们还更多地注重与园艺现代化生产企业合作,拓宽实训领域,集中实训时间,定期分批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实现课程学习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对接,确保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同时能顺利走向市场。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1 确立了园艺专业人才的就业教育模式,修订了园艺专业教学计划

为满足园艺生产一线需求,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我们主动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推行就业教育模式,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会同部分园艺生产企业、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有关部门,重新修订了园艺专业教学计划。新教学计划与原教学计划相比有三点不同:

(1)压缩理论学时:首先对园艺专业课程基本理论与基础课程理论进行了整合,保留基础性、综合性强的教学内容,精减过专、过深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讲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脉络、重点、难点、新成果及前沿动态。与原计划相比,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压缩了1/5。

(2)强化技能训练:新计划彰显“以能力为本位”的宗旨,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习、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一、二学年为操作认知阶段,安排每学期2周的园艺操作技能课程;第三、第四学年为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安排每学期8周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的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等;第五学年为毕业生产实习阶段,学生开始按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毕业设计,总计16周。通过56周的实践、实习,确保园艺专业的主要技能变成学生的技艺和技巧,并且内化为学生就业乃至创业的能力。

(3)注重文理渗透:新计划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类课程,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园艺文化和历史的了解,让学生具备厚重的历史感和宽阔的视野,掌握一些基本的现代经济理论和现代管理知识。培养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农、工、商结合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2 进行了部分园艺专业课课程内容改革的试点探索

(1)开发校本教材:为创建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体现园艺产业学科特点,反映园艺学科科技发展的前沿,我们重点建设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学科发展前沿校本课程、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校本课程。如《苏南地区常见特种蔬菜栽培》、《特种蔬菜加工与出口》、《香草植物栽培》、《加入WTO后我国园艺业发展的对策》、《园艺产品包装与销售技术》等课程。

(2)更新教材内容:把教师开发的活页夹式的模块式园艺教学资料经过精心选编、科学组合后及时充实到教材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让教材体现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求新”、“求异”、“求变”要求,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3)拓展专业内涵:过去的园艺专业教学局限于教师对园艺生产过程本身即对产中的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学生往往对产前和产后的有关环节知之甚少。为开拓面向新时期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经济头脑,我们增设了与园艺专业产前、产后和管理流通纵向发展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讲座,如“园艺产品营销”、“园艺产业经营管理”、“种子经营”等。侧重园艺商品生产的全过程,满足园艺专业向产前、产后延伸的需要,使学生具备从事园艺生产、管理与营销的复合技能。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加速了园艺专业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科研水平高、教育质量好的园艺专业师资队伍。园艺教研组被命名为“苏州市青蓝文明岗”、“常熟市优秀教师群体”。12篇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在省、市级发表或获奖。

(2)运用项目研究法重点研究了“青紫苏”、“罗勒”等特种蔬菜资源,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同时为现代化农业区进行示范、指导和服务,也为园艺专业在地方上奠定了良好的声誉。课题组还主持了“青紫苏”项目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青紫苏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为我国青紫苏顺利出口日本市场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持。

(3)重点建设了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教材《特种蔬菜简介》。教材涵盖了目前生产上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72种特种蔬菜类型及品种、形态习性、栽培技术、营养保健价值及食用方法等。该校本教材在常熟市校本教材评优中获一等奖。

园艺专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实践

1 职专园艺实践教学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1.1 对园艺实践教学不重视

在现在的园艺实践教学中,很多地方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一直属于一个附属地位。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容易看出成绩和效果,所以致使很多专业老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能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艺教学中,对实际操作课程安排得甚少,而且内容相对陈旧、重复,并不能反映出现代园艺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新趋势,方法单一。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被动的接收老师的硬式教育,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园艺实践教学的体系不够完善,在教学中也只重视教学过程,并不重视课后成果,在考核的过程中,也只限于撰写报告,并不能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园艺实践课程的学习热情。

1.2 园艺实践教学的资源不足

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时代,职专学校的招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可是,在和实践教学有关的实习基地建设、实验设施落后,人力资源也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园艺实践教学要求。主要表现为:①园艺实践教学中设备的数量与实验面积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求。②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老化、陈旧,并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并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③园艺专业现在的教学基地并不能满足各个层面上的教学需求,更不能满足核心模块实践教学的需求。④园艺教师并不愿意深入一线教学,在师资力量上,严重缺乏动手能力强的园艺教师。

1.3 园艺教学的管理体系不全

虽然现在有的职专学校成了“实验教学中心”,但是在实际园艺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育和管理“两张皮”的问题。用课程以及研究室作为实践教学体制,这样很容易使实验室造成重复建设和封闭管理等问题,园艺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2 园艺专业教学的创新和实践

首先,要对园艺实践教学进行自主经营实践。要根据园艺课程中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季节,让学生进行田间生产劳动。在传统的专业实践课中,只限于使用单一的园艺作物对学生进行呆板的实践性教学,而学生们也会认为这只是单纯的劳动,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以及实践兴趣。针对这种现象,要采取“分地到人,自主经营”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园艺作物,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还可以增加他们今后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权。

其次,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要将园艺教学课程与实验园和实验室相结合。在实验园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集体观察、分析实验园设计、管理,对其进行科研训练等能力。而在实验室里教学,则可以让学生们巩固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验证,使学生们得到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从中获得独立观察、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结果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们更好、更加详细的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情况,学校可以结合相关园艺的专业课程,建立各种园艺作物仿制基地,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园艺作物的生长情况。要结合课内以及课外的课程实践教学,让学生们从微观到宏观了解园艺专业。

3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方法

首先,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①直观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会出现很多图表,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增强直观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②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要求老师在园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③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合理衔接的前提下,将田间实习和校外生产充分结合,实现课本教学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的改变。①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不断制作园艺实践教学的多媒体课件;②尽可能使用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系统性的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在确保传统理论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知识,扩大网络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成果。学生们可以根据相关的网站,吸收到更多的园艺植物栽培知识,不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要在园艺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内容、园艺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基地建设中不断创新,让职专园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要在园艺教学中,更加努力的研究实践教学创新方法,为我国培养园艺高级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园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6-03

在经济新常态下,围绕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海南吹响了农业绿色崛起的号角,将发挥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和21世纪海南丝绸之路战略节点的区位优势,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热带特色为主动力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化建设和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以花卉、果蔬、草坪等园艺产业已成为海南优势经济产业。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作为海南大学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基地,本着服务海南的旅游、热带、特区等特色,传承办学历史悠久的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新海南大学的精神,秉承“海纳百川,大道致远”的校训,根据海南园艺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企事业单位对园艺人才的新需求,基于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目的的原则,对我院园艺专业师生进行相关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找出了现有教学体系的不足,对其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了相关改进,以便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园艺人才,为海南园艺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园艺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

园艺专业(草坪科学与工程方向)依托原“两院”的传统和精神,设立于2010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备果、蔬、花、牧、林、草等植物栽培管理、园林绿化施工养护、花卉营销与审美鉴赏等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较强的岗位实践能力,能在农林部门、农业开发区、风景区、高尔夫球场、运动场等部门从事园林植物栽培管理、绿化施工与养护、休闲农业、花艺环境设计、草坪生产与贸易、人工草地栽培、草坪建植与管理、高尔夫球场规划设计管理和现代农业、农场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园艺综合性新型农业专才。开设课程涉及草业科学、果树学、花卉学、蔬菜学、土壤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工程建造、国际园艺研究进展(专业英语)等。

2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2.1 课程种类过多,涉及范围过广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提出现在所学的课程科目过多,涉及范围太广,分配到每门科目的教学课时数短,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本门课程进行全方面讲解,只能找重点进行教授,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此课程经行全面了解,只能掌握重点甚至是略懂皮毛,造成了学生各种课程都有涉猎,但又都只通不精的普遍现象。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迷茫感,使其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详细的知识系统,只能够有一个大体的知识框架,并且没有一个核心领域可以做到学的精、记的牢,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发展[1]。

2.2 实践教学过程的相对缺乏 《植物学》《果树学》《观赏树木学》《蔬菜学》《种子种苗学》等课程实践课时数相对较短。目前所设课时数只能够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大体了解,例如树木学实践环节,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短暂的实践课学习,只能泛泛了解树木的名称,但对于其他相关方面的了解较少。并且认识树木过程也是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告诉学生一种植物的名称,学生记一种,无法做到学生对不认识的树木进行自行查阅学习,从而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打压了W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有限,并且部分课程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实践过程不能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及地域、季节的变化做出相应灵活的调整。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完善进程亟待加快,以便促进实践教学的具体开展,推动教学进程,利于学生的不断学习及发展。

2.3 课程内容的重复 目前一些设定课程的内容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如《草坪保护学》《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课程对于草坪内容的讲解出现部分重叠,导致学生一个知识点可能要重复学习多次,浪费时间、经历及师资。

2.4 课程安排的开课学期不合理 学生反映某些课程的开课学期安排的不合理,尤其是大四学年的一些专业课程建议安排在大三学年进行学习。鉴于大三学年课程安排较为稀疏,所以很多学生在这一年里会产生迷茫感,虽然有较多的自我学习发展空间,但普遍出现学生无法较好把握,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从而虚度光阴的不良现象。而大四一年要开展毕业论文,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若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学习,则二者较难兼顾,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设计中[2]。此外,由于本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为获得较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可靠的实验结论,提高论文的质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筹备,所以不应再在其中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

3 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考

3.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总体上分为三大模块:(1)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计算机基础;(3)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课程设计。公共课虽然不一定与所学专业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性知识、开展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学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中应相应增加语言类课程,例如应增加大学语文课程。学生通过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其理解能力得以提升,有利于今后文献资料的阅读理解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又可增加学生对汉语的深入学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既可作为高中与大学的一个衔接,又可为学生接下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依据不同专业所设置的为专业必修课打基础的课程,这一部分的开课时间建议安排在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学科基础课的设置的目的是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校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中应相应减少高等数学的课时数,增加生物统计学的课时数。生物统计学是数学在农科方面的具体应用,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应用性更强,但目前所设置的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生全面了解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需求,不能将其与专业相对接,使本门课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中。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较为全面的、牢固的知识,以至于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境地。其次,由于现代园艺不断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的发展,本专业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高科技型人才,因此这就体现了计算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3]。除了目前所设置的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公共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这三门课之外,建议增加一门计算机在园艺专业上的应用的课程,使计算机与园艺专业有更好的对接,也使得课程的设置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园艺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

3.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部分,是整个教学课程设置的重心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此部分课程的不足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即部分课程内容冗余,出现不同程度的知识点重复。建议把《草坪保护学》《草坪排灌水学》合二为一,将《高尔夫球场草坪》《高尔夫球场环境保护概论》《草坪工程》合为一门课程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再进行知识点的细化,这样既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同时可将知识点进行串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亦避免了时间、精力及师资的浪费。

3.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对园艺不同方向兴趣的课程,此课程建议设立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涉及的方面包罗万象,如关于园林设计、鲜切花栽培与管理、果蔬贮藏等。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同时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利于今后的就业及创业。

3.5 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应该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植物学课程实习应分三步进行: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参观,认识校园植物。校园拥有上千种植物,是一个很好的植物学习场所,掌握校园植物的名称及特点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其次,学生应去植物园进行学习参观,这是对知识点进行补充的过程。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霸王岭等地区的野外实习,既可进行知识点的复习概括,又可对知识点进行查缺补漏,做到温故知新。“三步走”的计划将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植物学知识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的对接。《观赏园艺综合实习》课程的开展可放置于大三学年。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园艺工作园的参观及考察[4]。学生在与基层人员的讨论交流中了解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人员的需求状况,同时了解如何更好地将所学所想付诸于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5]。具体开展形式可采用“大组套小组”,分组分工的形式[6]。每个小组5~6人,专门负责实习内容的其中一项,进行组间的学习、讨论、整理及总结,最后进行大组之间的成果分享讨论。这样,既可以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集思广益,实现“1+1>2”的效果。

4 结语

以上对于教学体系改良的建议及意见是基于海南当地现代园艺的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现有教学体系现状进行调研及分析讨论得出,以期能对现有园艺专业课程有一个进一步的优化,为培养掌握牢固理论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应根据海南当地教学条件及现代园艺专业企业用人需求,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总体上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理论课的教授以班级为单位,采取小班教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而进行相应辅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夯实基础,从而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实践课的教授以组为单位,采用进入实践基地及农场进行实践学习的方法。授课方式为教师进行统一操作讲解,班级成员以组为单位,首先进行组内的探讨学习,然后进行各组间的讨论及评比,让学生在实践、交流及竞争中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把握,以期培养更加适应当代园艺产业技术领域岗位需求,能够掌握牢固理知识及很好的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精尖人才;培养具有较强创业精神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创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丽霞,柴明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43-46.

[2]黄科,何长征,,等.湖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2(9):173-174.

[3]杨芩,李性苑,刘伦沛,等.“实用技能型卓越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96-198.

[4]周静波,张鑫,罗劲松.对园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44-46.

园艺专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园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76-0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也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现实要求。创新人才的特征包含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大学的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基础内容,来自美国大学的调查表明,“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五分之四发生在课堂外”,要在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增加了感性认识,掌握了专业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和劳动观念。园艺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更加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中做,做中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和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实训基地是进行园艺生产教学的阵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载体,同时也是专业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场所。因此,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于确保园艺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训基地的功能

1.教育教学功能。园艺的操作对象主要包括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以较小规模进行集约化栽培,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施齐全的实习场所,可以满足园艺学教学实习对园艺植物生物学特性观察、树种品种识别、生长发育规律、土肥水管理、花果管理和整形修剪等内容的要求。园艺实践教学水平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园艺专业本科教育的办学质量,决定了应用型园艺本科教育的生命和效益。因此,实训基地的宗旨始终是为园艺教育教学服务,主要表现在实验、实习及育人三个方面,也即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人才。

2.科学试验及研究功能。高校园艺专业的教师往往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在满足平时园艺实践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为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而科研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实训基地的科技内涵,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科研活动,既拓宽了视野、激发了专业兴趣,又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试验技能及其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和提高自身专长和科研水平,真正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效果,使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及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等,有助于实训基地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3.生产、经营、服务功能。园艺专业的实训基地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提供日常的教学科研功能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园艺作物种类多样的优势,强化建设及管理,使教学实习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在实习中进行园艺产品生产,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实习只有投入和消耗的状况,实现在实习生产中的有限产出,从而为教学和科研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实训基地建设

1.基地定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做到“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其功能与布局要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各高校园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优势对实习基地进行准确定位,制订相应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实训基地根据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型。兼顾产、学、研的功能,需要学科基础好、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作保证,合理的人才梯队配置,能满足蔬菜、果树和观赏园艺等主干课程的实习需要。(2)教学型。只具有教学实习的功能,完全为教学服务,为专业或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实习基地。(3)复合型。以园艺专业为主,多专业协同的教学实习基地,综合性强,可定位为研发中心或创新中心。

2.突出教学服务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来说主要还是满足园艺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因此,在管理上要根据当前园艺专业的发展情况,改变“讲台上种田、黑板上修剪”与生产脱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栽培模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园艺生产中的乐趣与成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努力提高基地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学科发展服务。在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教师只是在关键技术环节给予辅的指导,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构建培育科研成果的平台。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实习的主战场,同时也为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管理规范、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实训基地使教师能够如虎添翼,在科研工作中得心应手,这些都为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反之,则教学研究会成为无源之水,科研成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仪器、设备、物资供应上也采取优先原则,尽量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基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与摇篮。

4.提高大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轻能力,重就业、轻创业”的观念还深入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培养出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教育导向下更谈不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基本层面做起,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里的比重。实践工作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根基。特别像园艺这样应用性强的专业,加强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给学生一定土地面积的支配权,让其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一系列的园艺植物生产过程,包括播种、定植栽培、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然后根据调查写出课题报告,到生长期结束后由专业教师来评定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对园艺植物生育期的管理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的知识也会更为扎实,为以后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及今后的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5.提高社会效益与创新人才的质量。优秀的实训基地既是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场所,同时也是提升学科专业影响力的招牌,因此,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决策者应有长远的眼光,眼界要放宽,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并在基地中充分运用,起到展示和示范的作用,从而提升基地知名度,提高学科专业的社会效益。同时,依托基地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使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园艺专业侧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操作中提高实践技能,而实训基地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同时也是师生开展科学试验和进行科学创新的场所。学生首先对园艺作物不同生物学特性和生产习性的学习,进而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这些作物开展创新性的科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园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生参与和了解基地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及执行的方法步骤,了解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具体内容,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行研究开发;了解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前沿,关注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参加园艺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等重要技术环节的实践操作。在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发现创新点,开展创新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四、合理安排,提高基地利用效率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来全面了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相关生产管理技能。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内实习时要全面考虑,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园艺植物种类,参与尽可能多的田间生产管理活动,以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各个时期的生长规律和基本管理技术。园艺作物具有生长周期长、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同园艺作物由于其生长发育规律不同,采取的栽培措施也不同。这就需要在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时,合理利用实训基地,尽量实现对某园艺植物整个生长周期的全程实践锻炼,从而全面、牢固地掌握园艺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

总之,针对园艺专业应用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应把创新放于重要地位。要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园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提高基地生产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实训基地在园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断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的各项软硬件水平,使实训基地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为我国园艺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俊杰,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201.

[2]刘目前,杨友才,刘浩源,等.对农科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5):40-41.

[3]罗正荣,陈昌意,徐跃进,等.园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管理体制的初步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6-8.

[4]钱春,刘素君,伊克林.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50-252.

园艺专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原始性 基础性 拓展性 花园设计 社区设计 形态设计

一、现阶段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艺术特征)不明确

文章所论及的专业范畴均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学科,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方向。2012年国家对艺术类学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更名,定为“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包含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大方向。由于综合性高校的教学中含有自身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专业,所以,高校中艺术类学科的景观设计通常会受其主打学科的影响,如农林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农作物及植栽的习性分析为切入点;建筑规划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地理、气候、水文的规划分析为切入点;交通科学类高校的景观专业,会偏向以路政景观设计及与道路衍生方向有关的知识作为切入点等。那么,高校中艺术类景观设计的特征应如何把握呢?

综合性高校,更多对“实用艺术”的修饰性形容词——“实用”的学科差异引起注意,较易忽视决定性的名词——“艺术”,即便在有特色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需归纳出有倾向的、不同于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艺术性教学表达。这类高校中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其独特性:文理科的大环境、严谨的学风、对专业艺术的渴望超越了专业院校、有更多待激发的专业潜质、学习方法更趋于综合等。

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艺术设计系中的景观设计专业,就应区别于园林学院的传统风景园林专业,办出自身的艺术特色。目前的发展路径是:最早产生于森林工业学院的木工专业,而后顺理成章地衍伸为家具与室内专业,也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源暗合,2000年前后,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方向与国际背景中的景观设计学科接轨。即便2012年国家将其更名为“环境设计”专业,在林业学科这个大背景中,仍可以发展为偏向生态自然,但同样传承有较浓厚的生命艺术气息的“景观设计”内核的专业,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这也是该校艺设景观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方向。

2.知识点较传统

国内有关艺术类景观设计的教材与教学,多半源于国外景观设计经验与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相结合的产物。这类理论课程的规律一般为:景观设计学科简介调查分析与图示分析设计构思形式构成空间布置元素梳理(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公共设施等);也可以体系化地表达为:景观设计的概念、内容、发展与作用职业规划与理论基础造型及构成要素艺术手法及程序推进图纸规范分项理论(路政空间、住区空间、开放类空间、大区域规划)。笔者认为,在艺术类景观设计教学的分项内容中,应该以小尺度小规模的训练为主,偏重艺术构形的方法与环境人文的联系。①

各类高校艺术类的景观设计专业,有独自的发展特色,其教学内容均围绕着上文所述的路径开展,或许存有一些细节上的增补与舍弃,但其提纲框架基本没有太多的新突破,从2000年左右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修订。2000年后的社会发展,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进入语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偏向信息化、网络化与综合媒体交叉,在设计教学中应更多凸显新的时代特性,铺陈好传统知识点基石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灵活性及时序性。

3.教学方法较单一

教师与学生在景观设计课堂上多为讲台上下的关系,尤其前期理论课程阶段的教学模式比较呆板与单一,这一直成为教师容易忽视的环节,侧重于制图及实践过程中的互动,却轻视了“合理的理论”带入学习的教学创新,应将专业介绍、理论基础和史论铺陈的导入性内容活化教学,将知识点较轻松地传递给尚未了解此专业的学生,从文理科模式的理论教学方法中拓展艺术类的景观方法。

在制图与实践过程中,互动的模式也略显模板化,多以竞赛或实际项目为目标设置课程作业,由于具体学生数量及讲台上下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很难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联系教学的设计细节及程序,竞赛、实际项目与课程安排的时间及程度是否相合,也成为很重要的激发学生方案创意的检验因素。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多组,尝试多种方法并行完成某一课题。

二、“三阶式”景观设计教学方案(教师讲授)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

(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

(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

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

(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

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

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

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

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

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

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

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

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

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

(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

(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三、“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

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除了偏向生态层面的训练内容外,更高层次的景观要求是有关人与景、人与人这两对密不可分关系相协调的课题,尺度保持偏中等一些(10公顷以内),但仍然是艺术类景观学生可以驾驭的范畴,所以,可选择一些楼盘或者是有特色的居住区景观作为作业进行练习。

景观设计的最终是为人服务,目的是为享有健康、舒适的生活,在现代飞快的生活节奏中,舒缓疲劳、缓解压力、从网络电子的世界中得以间歇,也是社区类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所在。花园类的设计较私密与内敛一些,而广场、社区和住区一定是人的行为、社会的交流更频繁的景观场合,除了锻炼设计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超离直白的形态和口号的生态,对人的感官与心理层面的设计考量。此类练习是要求艺术类的学生,对形态直观性整合有所升华,避免从业过程中进入“千城一面”的漩涡,让项目既具有美学意义的外衣,也产生心理学价值的探讨,深层次解决空间中人类行为交往的问题。

在社区设计的作业中,要求学生形态的灵感源于自然,功能上最大限度地反映集约与节能,营造适宜居住的楼盘环境,将休闲主题与浪漫风格相结合,处理区域的文化性问题。

再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某市水云湾楼盘景观设计(约6公顷,半虚拟)。难点为建筑偏多、均为高层、无序分布、密度较高,周边环境为生活区、工厂、幼儿园及滨海大道,海洋性气候,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中,为当地的居民设计具有舒适一般性与地域特殊性的楼间隙景观组团,尝试用主题联系破碎的景观用地。(图3)

3.小氛围形态设计的要求

花园、社区是艺术类景观设计作为作业练习适宜选取的种类。而第三点是说明此专业的训练性质所在,也总结了花园、社区及其他类似空间(小公园、小广场等)的特征:小而精。具有形态处理的直观性、主题创意的直观性及生态表达的直观性,“三个直观”也涉及艺术类学生潜质与特性的考量。

“小氛围”,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历史及教育特点中,倾向选取的设计种类即是:花园与社区。让学生在限定的氛围内,处理好景观在形式、环境与人之间的交流问题。作为教师,更应指导学生以美学、环境心理学知识点的学习为切入点,把握本专业学习的核心方向与根本意义。

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昆曲体验园。景观课程开设前,在苏州考察期间,留给学生的有关“文化振兴”的设计课题,旨在通过小规模的场地设计(6000平方米的巴士停车场),巧用景观形态、主体五感及潜意识的角度,重新激活各年龄层次的人们对昆曲文化的喜爱(图4)。

本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梳理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课程的共同问题:专业性不明确、知识点较传统、教学方法较单一;提出循序渐进的“三阶式”景观教学模式:原始性知识理论基础性知识理论拓展性知识理论;并相应提出艺术特性的“直观性”景观训练内容:花园设计、社区设计及小形态设计的要求。

本文针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景观设计的课程特性,期待用合理的讲授与反馈体系,重塑艺术类景观课程中的感性与理性问题并重的考虑,并找寻具有规律性的手法解决现有问题,依循良性的教育模式进行同类推广。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质量工程专业建设立项项目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2.

②鲁安东.电影建筑和空间投射[J].建筑师,2008,136,(12):5.

③阿里·哈夫兰德.相机眼:建筑中的投影机器[J].张烨,译.建筑师,2008,136,(12):78.

参考文献:

园艺专业论文第8篇

新疆电大园艺本科专业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农科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来自园艺相关行业,系在职业余学习,对于园艺生产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多为常识性的感性认识,园艺作物的种植和管理知识大部分来源于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因此,园艺本科专业社会实践的工作中心应侧重于理论与方法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通过电大系统指导教师对社会实践过程的指导,将学生自身既有的感性认知上升至理论认识,再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

二、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指导教师管理

园艺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实地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新疆各地州、县电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由于部分地州、县电大的重视度不高、投资力度小,使得园艺相关单位不愿意和电大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导致部分实践基地的说法有名无实,因此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维护好实践基地是非常重要的。新疆地域辽阔,农业生产气候资源优越,适合葡萄、哈密瓜等园艺作物的生长,被称为“瓜果之乡”,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农产品近百余种。如阿克苏地区拥有家喻户晓的“糖心”红富士苹果,阿克苏电大可以和知名的国家有机果品生产基地—红旗坡农场合作,学生在其基地里即可完成对红富士苹果相关课题的集中社会实践任务。除此之外,新疆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哈密的哈密瓜和大枣、库车小白杏、精河枸杞、伽师甜瓜、焉耆茴香、吉木萨尔大蒜、下野地西瓜和南疆喀什、和田的石榴、巴旦木、薄皮核桃、无花果等。各地电大均可结合所在地的园艺产业特色,和园艺相关公司、政府部门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合作基地的园艺作物管理,通过与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接触还能使学生了解到最新、最实用的管理技术,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由于各地州、县电大具有园艺背景的教师资源匮乏,目前多采取聘请当地其他农业类高校或者事业单位有园艺学科背景、达到一定资质的专业人员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责任心是关乎电大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需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对于指导学生出色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待遇上有一定的倾斜。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指导教师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其他省级电大的经验,例如福建电大在探索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充分利用园林教学基地的力量,积极争取和当地园艺相关政府单位协作。他们通过聘请合作的福州市园林系统的部分高级工程师参与实习管理,组成以园林局总工程师、教学基地以及福建电大的园艺专业责任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织学生按地域和工作单位为单元,分成若干实习小组,分散到各个实习点进行实习,每小组均有一个指导教师带领,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基地为依托、以实习为核心的生产实习管理体系。

三、合理、系统地安排社会实践

新疆电大园艺本科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集中安排在第四个学期,时间安排在每年的5月份或者10月份,为期五周。集中一段时间完成实践环节固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并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例如塔城电大2011秋园艺专业的学生,全部来自园艺行业,只能利用周末进行社会实践。要集中五周的时间来完成实践任务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时间安排与园艺作物的生长周期存在矛盾。园艺植物生长周期长,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并不能较好地观察作物的生长全过程,会受到植物季节性生产周期和环境的影响,很难使实践教学中的各项技能训练与生产实践相统一,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形成一种技术应用上的脱节。因此,要合理、系统地安排社会实践,打破常规,灵活安排。在制订社会实践计划时需提前给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社会实践可以穿每学期的课程实践中,结合在课程生产实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断积累材料和数据,为社会实践做准备。如前所述,拥有特色农产品的地州、县电大在学生社会实践的选题上可以缩小选题范围,结合当地的产业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学生完成高质量的社会实践。

四、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

新疆电大园艺专业的学生由于年龄、职业特点、学习需求等不同,使得对社会实践的具体要求不同,不能像普通高校一样开展实践教学。普通高校的学生社会经验少,理论知识较好,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践,采取统一提交实习报告的考核方式。电大则需针对系统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实践方式和考核方式。以博州电大为例,目前有80%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相关,20%的学生从事的职业和专业相关性较小。因此结合不同的学生人群,可以设计灵活的考核方式。

(一)对于从事和园艺生产相关工作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结合自身岗位完成社会实践,考核方式以调查报告为主。成绩一般的学生需要结合在实践基地的生产实习,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在工作岗位上有重大创新或做出较大贡献的学生,可以免修免考,直接获得社会实践的学分。

(二)对于从事园艺相关管理工作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可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方式了解本行业,考核方式以文献综述或者调查报告形式为主。

(三)对于本职工作和园艺专业不对口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需要结合在实践基地的生产实习,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

五、与园艺相关政府部门搭建合作平台,使学生的社会实践真正服务社会